怀着信仰诗歌

2024-07-05

怀着信仰诗歌(共9篇)

怀着信仰诗歌 篇1

风儿掠过山野,

凌乱了一地的草叶,

却在,这漆黑的庞然大物前。

停下了步伐,

“这是怎样的一个深谷啊?”

谷边的植物众说纷纭:

有的说,这是生命的禁地;

有的说,这是被遗弃的废墟;

有的说,这是黑暗的成眠之地。

不知从何时起,

有了这样一条狰狞的伤痕,

四季抛弃了了他,

阳光不做停留,

黑暗对他一见如故,

于是,黑暗占据了他,

孤凉填满了他,

冷寂在一层层的`覆盖下,静静流淌,

淹没了他。

忽然,一粒,十粒,百粒的种子,

从高处一跃,挣脱了挽留。

他们宛若天际的星芒,

划破了束缚,

坠入深渊的怀抱,

不发一言,依旧静寂,

黑色的湖面,没有泛起一丝的涟漪。

风儿拦也拦不住,

“你们干什么?!”

最后一颗种子消失前,

一句话飘散在半空:

“我们只是怀着信仰!”

山上的植物摇摇头,

草叶抖抖身子,不屑一顾,不可置否。

一切又归于静寂。

深谷依旧沉默不语,黑的发冷。

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

再也没有回声。

时间静静的流淌着,

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数不清了。

忽然,最老的那棵树惊喜地叫着:“

我听见了,那生长的声音!”

植物们神色怪异,听去,依旧静寂

几千年,几万年,

又有树喊了:‘

我看见了,生命绽放的色彩!”

植物们望去,依旧黑得仿佛能吞下时间。

又不知过了多久,

真的!有一片绿在黑暗中晕开了,

紧闭的黑口,竟吐露出了生命的芬芳,

带着深谷的厚重,黑暗的宁静,

一抹绿在黑暗中不断拔高,

不变的信念蜿蜒成了树枝,

缓缓伸向天空。

时光用心在上面雕刻满了纹路,

在阳光的照耀下,

闪烁着沧桑的坚韧。

伴随着古老的气息,

“我们只是怀着信念!”

这一次,天地间的生灵都听到了。

“植物的信仰,不是阳光吗?”

一阵风从下面的林中钻出,

耳畔仿佛回荡着一片呢喃细语

“我们的信仰,只是守着希望,

怀着信仰诗歌 篇2

关键词:王维,华兹华斯,诗歌意境,宗教信仰,差异

王维是一位笃志奉佛、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佛学禅境对其诗歌创作产生着最为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禅境的那种深入到诗人审美意识骨髓中的空、静、冷、寂的境界, 从而形成最能代表士大夫萧散、简远、闲淡的人生风格和诗歌风格, 并使之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成为与李杜鼎足而立的大家。华兹华斯是一位富于宗教情感者——基督教徒, 他开创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新时代。其诗在哲学和宗教的培育下, 诗境深广、清新雅致, 带有理性和神性的哲学思辨, 给人以启迪。

一、王维、华兹华斯与宗教渊源的差异

王维字摩诘, 名与字均取自佛教《维摩诘经》, 他的名字本身就表示了他对佛教的向往, 体现了他对佛教的虔敬和心仪。佛学对于他真可谓沦肌浃髓。王维自小生长在佛教气氛非常浓厚的家庭里, 他母亲崔氏长期持戒安禅、笃信佛教, 少年失怙的他受母亲的影响很深。王维好佛, 另一重要原因则是禅宗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定程度地符合了他的思想感情。王维命运多舛, 身遭劫困, 回天乏力, 却又不甘心事功理想的破灭, 再加上为了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保障, 所以既学儒, 又谈禅, 又好道, 入世以存身, 遁世以救心, 逃俗以清心, 融摄儒道佛三者于一身, 儒道佛三家思想错综复杂地作用于王维思想中, 使其思想和行为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矛盾现象, 宗教对王维是出发点, 是归属, 更是一种生命的智慧。王维心与尘俗保持着距离, 出与入于他没有什么区别, 无可无不可, 得失随缘, 王维实践着佛教的空与不执著, 淡然世事, 转向内心, 以不抗争来泯灭矛盾, 即走向空门, 以禅宗习静的方式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在禅境里求得精神的安慰和解脱, 他的禅缘实为现实的促发。

华兹华斯信仰泛神论, 但他更是个基督教徒, 因为他自我灵魂的反省和回归的最终目的是在神那里, 他把人类社会、自然界, 甚至人的个性特色都视为无处不在的上帝的特性的表露。认为其本质就是万能的上帝, 认为上帝的灵魂在大自然中不在天国, 大自然无处不有上帝的精神存在, 人的灵魂依存于大自然, 因为人本就是上帝用自然界中的泥土所造, 还需回到泥土中去。依照基督教教义, 上帝是万物之源。由于人是上帝的创造物, 必然也带着神性。人生来对神怀有一种亲切的向往和思念, 这种向往和思念在浪漫主义诗人那里就体现为对自己的一种深刻反思。浪漫主义文学所推崇的“人与自然的同化”及华兹华斯声称的“人是一个对自己的回忆”便是泛神论的观点。华兹华斯的泛神论诗歌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与法国大革命有关;一是突如其来的工业革命的巨变所致。人的天性是物欲的, 自从犯了原罪以来就与自然成了对立面, 不断从自然中攫取物质享受, 并以上帝赋予他们的智慧征服自然。当18世纪的革命思潮席卷全欧洲之时, 人们普遍地感到惶恐不安, 似乎一切都在解体之中, 一切都变得不确定, 人类的生活因此而失去了理性、标准和判断。此时, 与人类世界的激烈的动荡相比, 大自然却是如此的有序和稳定, 以其永恒不变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理性的象征, 它的美就像是活的有机体。对华兹华斯而言, 自然是接近上帝的存在, 是上帝的作品, 是上帝创造人以前的纯然之境, 自然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自然是神性和理性的结合。人深深眷念的自然就是对自己身上神性思念的拳拳之心。

二、王维与华兹华斯诗歌意境中的宗教信仰上的差异

王维与华兹华斯诗歌意境中的宗教信仰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王维诗境中的儒道佛禅思想与华兹华斯诗境中的泛神论思想。王维认为“我心即是佛心或道心”, 把它称为“道”;华兹华斯认为“我心即是天心” (Over Soul) , 把这归结为上帝 (God) 、言 (Word) 的存在。

王维是一位深得儒道佛三教精要、精研禅理 (深得六祖惠能大乘中观的禅理) 、超脱尘俗的入禅诗人, 儒道佛禅对王维诗的影响更多的是使诗人的诗得到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审美境界, 诗歌中的空、静、冷、寂的境界反映的正是儒道佛禅深入到他审美意识骨髓中而形成的一种萧散、简远、闲淡的诗歌意境和影响深远的一派诗风:清淡、静谧、圆融、空灵、幽美。如《渭川田家》、《竹里馆》、《山居秋暝》、《终南别业》、《酬张少府》、《新晴野望》、《辛夷坞》、《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过香积寺》等。其诗澄澹精致中流露出极高禅学修养, 不乏参悟的机智玄辩。他善用娴静的心情观察大自然, 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归于空, 归于无, 归于虚, 归于道, 自然在他的视野里是非神性的。在“注重直觉体验, 注重妙悟”禅观的影响下, 王维总能以一种禅宗的洞观淡如态度来对待世间的一切, 对宇宙对人生都能始终保持着一种任运自在的恬淡空澄心境, 并将这种心境融入到对一切自然景物的观赏当中, 融入到对宇宙自然哲理的理解之中, 也融入到自然山水的诗歌创作之中, 如他的诗“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等。王维诗中爱用“静、澹、远、闲”等字眼构筑其诗歌意境, 反映了儒道佛文化的滋育和韵味, 诗中的白云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意蕴:色彩淡雅、语言平淡、感情恬淡、富于禅意、意境空灵、高超洁莹具有壮阔幽深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王维佛禅的性空思想导致了他诗中把自我心身的存在看成是“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的虚空之境。他运用直觉思维写诗, 他的诗歌意境常常透露出一种平淡空澈、心气容和的人生态度, 理事无碍、物我圆融的情感心态。禅宗讲悟性、心法, 王维天机清妙, 深得其义, 他已明彻物外, 心入空境, 他在《谒上人》诗序中说:“上人外人内天, 不定不乱”、“舍法而渊泊, 无心而云动”、“色空无碍, 不物物也;默语无际, 不言言也。”他对佛禅这种精深的理解体现在他对自然的妙悟上。他把自己隐居山水间体悟景物的禅意表现出来, 他的山水诗就是这种精神活动的结晶, 如《归辋川作》、《辋川集·奇之湖》、《鹿柴》、《鸟鸣涧》、《汉江临泛》等。

华兹华斯的诗歌意境洋溢着泛神论思想、反映出基督文化的显著影响, 如他的《抒情歌谣集》中的《致杜鹃》、《晚步》、《十四行诗》等吟咏自然的诗歌意境中都体现了这种创作观念和宗教信仰。又如《序曲》 (The Prelude) 中:“a rambling school-boy, His Sheep l i k e G r e e n l an d B e a r s, B y t h e d e e p rad iance of th e settin g sun, Like an aerial Cro ss, Of th e Chartreu se, fo r w o r s h i p…, ”诗中以落日的余晖为背景, 塑造了一位云里雾里的牧羊人的和谐、寂静、庄严的形象。其中的基督文化中的艺术精神清晰可辨。在这段诗行意境可看出, 诗人晚年对自然有了新的诠释:更强调自然是上帝精神的体现, 在诗人眼中, 自然人的典范——牧羊人像“悬在空中的十字架” (aerial Cross) , 是人类精神的向导。他的泛神论诗歌具有描绘自然与自然中的人两大系列。第一大系列是对大自然的敏感、虔诚之心, 始终是他诗歌创作的灵感的源泉。如他的《写于早春》诗中的“长青花藤”、“鸟儿”在诗人看来已经不再是花与鸟, 而是能够牵动诗人情感的“狂喜”。这种热爱大自然、讴歌大自然是英国浪漫派诗人的共同特点, 华兹华斯较为突出。又如他的《威斯敏斯特桥上》 (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 , 诗人在诗中用拟人化手法, 把十九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伦敦比做一位有着强劲心脏的巨人, 庆幸自己能在巨人安睡的时刻来端详它未经涂抹的清秀姿容。诗人有意识地选择了大量的单音节词, 使人感受到一种未经雕琢的自然美, 进而从极为普通的景致中觉出极为深刻的人生哲理:要保持对大自然的虔诚敬爱之情。华兹华斯曾宣称“大自然对我就是一切”, “我就是长期崇拜大自然的人”, 他欣赏和赞美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并把她视为人类社会的良师益友, 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增强人对生活的信心, 甚至可以改变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从这种自然和人之间的感应与交契中, 我们可以窥见他的诗歌中“自然”所被赋予的哲理性和神性。华兹华斯的泛神论立场不同于基督教。基督教有一个上帝的形象, 人须寂灭自我情感, 弃绝现世生命, 等待上帝的拯救, 现世毫无价值, 来世是人的依归。而华兹华斯的泛神信念则是将上帝引入到所有存在物, 将超出经验世界之外的绝对价值引入世俗世界中来, 使世俗世界充满神性的辉映, 获得神性的终极依靠与终极关怀, 因而改变了生存的有限性与世界的无目的性。自然或卑微之物就在神光的普照中而拥有神性, 华兹华斯的很多诗歌在描绘自然景象之后, 总是将对象提升到神灵境界。如《致杜鹃》最后写道:“赐福的鸟儿!是你的音乐/使我们这片天下化为奇幻的仙灵境界/正宜于给你住家。”又如在《水仙》诗中描绘了一大片欢舞的水仙花并把这一景象与天堂连接在一起, 感染了诗人的心境:“这水仙常在我眼前闪现, 把孤寂的我带进了天堂。”还有很多描绘自然景象的诗, 并未直接描写“宇宙精神”, 也没在最后将对象提升至神灵与天国, 然而, 我们仍能感觉到神性的氛围。如《三月》里“四十头牛儿吃草一个样”, 使人感到一种神性的温馨。华兹华斯诗里, 自然永远是人类心灵的怡园, 自然世界是有神灵居于其中的天地形态, 是一个神灵莅临的世界。人类在这个世界中才会在圣爱和神性的关照之下拥有精神的依靠。他常用大写的H o m e, N a t u r e, H e a v e n泛指自然, 而大写的M an指与自然合一的具有神性的人。华兹华斯诗歌的第二大系列是描写自然中的人, 即具有神性的人, 同样也表现出了泛神倾向。他们不是介入社会的人, 而是远离社会的自然人, 即接近自然状态的人:一类是儿童, 或称幼稚之人;一类是乡民, 或称厚朴之人。儿童的基本人性高于成人, 是华兹华斯的诗歌主旨。《我们共七个》表现了儿童之所以高于成人之所在。他认为童年才是本真的自我, 而成年是不正常的自我, 是非我。儿童与诗人自己的童年成了他终生的话题。自传体长诗《序曲》的很多章节都描绘了诗人童年时期的生活片断。《致杜鹃》、《致蝴蝶》等名诗都表达了诗人向往与渴慕童年的情结。儿童的基本人性高于成人, 是因为儿童接近上帝, 他们刚从造物主那里来, 带有神光, 它是每个人整个生命的永恒光源。人愈走向成年、老年, 灵光愈褪。这是其诗《颂诗:忆幼年而悟不朽》的主要意境。“天堂只在我们的婴提时代降临!”而“随着岁月成长, 人的牢狱之户开始垂下帘幕。”诗人喟叹自身灵光的消逝:

不管在哪里, 我知道,

有一种辉煌已从地球上消失……

眼前那光辉如今逃向何方?

当年的荣光如今栖于何处?

怀着信仰诗歌 篇3

“Oh!Captain,My Captain!”

“啊,船长,我的船长!”惠特曼在“紫丁香开放的庭院里”呼喊他的船长,那是试图唤醒林肯总统的呼喊,如此肃恸昂扬,恍若置身污浊的泥淖却依然执守不安静的遥想。

直到许多年以后,这一声呼喊在《死亡诗社》中再次一丝丝爆裂,我才渐渐明白,为何当初爱默生能慧眼识珠参透《草叶集》对于世界文学史的价值?

爱默生在给惠特曼的信中写道,“我揉揉眼睛,想看看这道阳光是不是幻觉;但是这本书给我的实感又是明确无疑的。它的最大优点就是加强和鼓舞人们的信心。”

及至《死亡诗社》,一大群诗人住进“惠特曼”的乌托邦。他们站在密匝匝的森林里眺望大海,他们说:不可说的,亦须说;可说的,更不应沉默。

诗社:“死亡”与“重生”

“当我活着时,我要作生命的主宰,而不作它的奴隶。”——沃尔特·惠特曼

《死亡诗社》是一个秘而不宣的故事,人说它只关乎暗夜里篝火般的骚动,却不经意引燃了白昼的明火。时过境迁,那些咆哮在印第安山洞里的火种,便终于开始有了自己的颜色。

影片中,孩子们学着年轻时的基廷老师,重组了“死亡诗社”,恍若一场美好梦魇的续篇。那是一个前途未卜的社团,只因艺术的信仰而彼此牵系。他们在每个夜里穿过黑黢黢的树林去印第安山洞诵诗,做一群短暂的不安静的诗人。黑茫茫的雾气中,他们是火热的影子;林烟四起,那是“夜的第几章”在匆匆吟诵?而诗人们与山野的幽会又究竟能持续多久?

那前行于夜幕中的不自由的灵魂呐,我看到你们开始蹒跚起舞。满树林都是镣铐的锈味和“咣当咣当”的碰撞声。你们的呼喊惊起了多少林鸟?甚而撒旦的阳光也淹没在瘴气之中,化成虚弱的青烟散去。

“当我活着时,……”听,谁在吟诵惠特曼的诗?“……我要作生命的主宰,……”噢,那铿锵的气浪一波波传入我的耳膜,“……而不作它的奴隶。”亲爱的诗人们,这是怎样一束坚贞的信条?

人说,“死亡诗社”是一道“向死而生”的符咒,或而死去,或而重生。不经然想起余华的《活着》,那么多年以后,那些埋葬于荒野的低于大地的尸骸是否安然沉睡呢?那些活着的灵魂为何会沾染上莽莽苍苍的寂寞?终究是因为太爱回忆,还是未来的烛火过分微弱?

曾跟朋友一起追溯过文学的源头,花了一下午时间,得出结论:诗歌是文学的策源地,亦是艺术的基石。在小说的麦田里摸索了那么久,至终还是流浪到诗歌的河流;人越长大,越企望纯粹的思考和感悟,越不敢正视黑森林里弱肉强食的黑幕。

我一直以为,《死亡诗社》的出现为那些不懂诗歌的孩子启开了一道自由的大门,尽管它只启开在黑夜中。我也一直相信,诗歌是手术刀,割除了那些思想的肿瘤,也淬炼了那些久已沉默的心。

诗人:“船长”Keating

“站在世界屋脊上,我喊出我野性的狂叫。”——沃尔特·惠特曼

基廷(Keating)老师的存在是一束阳光,也是一把匕首。影片中,正是他引导学生们撕掉“庸人自扰”的教材,正是他载着学生们偷渡去黑森林的山洞里诵诗吟唱。他是他们最英明的“船长”,最无惧无畏的精神导师,却也一步步把他们领向了被禁锢、被剥夺自由的危难境地。于是,孩子们看到了光亮,也嗅到了死亡。人说,那是锁在铁链上的象牙塔,是戴着镣铐起舞的乌托邦。

影片中,“船长”一词被赋予了多义性,它成了“基廷老师”的绰号和“惠特曼精神”的代名词,亦喻指着对“自由”的呼喊。

从基廷身上,我们看到了太多艺术家的影子。他们从来不曾出名,而是隐匿于每一座城市的角落,在钢铁森林的荒原里写自己的诗,做自己的梦。有人说,基廷是一个“有诗人气质的海盗”,在威尔顿学院里,他出现得太不合时宜,他像海盗一样盗取了孩子们的思想,却为理想混沌的心点亮了久违的灯塔,给他们看见了生命中的另一面旗帜:黑色的旗面,白色的骷髅,像一道死亡的符咒。

他是如何执迷于惠特曼的诗啊?那原始的美,那驰骋的风,那野性的流淌。是谁咒骂惠特曼“不懂艺术盗世欺名”?这多少年前的妄语,在《草叶集》风靡美国诗坛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竟变得如此卑劣可笑?而悲哀的是,人还是那么的不自由,似乎从来都没有自由过。诗歌本身所企望的自由,却被各种格律、音韵所牵制,如同关押于牢笼的囚鸟,支不开羽翼。

流浪诗人基廷终究做不了救世主,他唯能尽力寻求改变。尼尔死去时,他沉默得让人害怕,他长久地盯着自己的影子,恍若整个身躯要陷落到影子里。他是船长,但终究也是海盗。

所幸的是,终有东西被传承下来,关于自由和希望的信仰,关于诗歌的真谛。

(请作者见刊与本刊联系)

影片信息

死亡诗社 Dead Poets Society (1989)

导演: 彼得·威尔

编剧: 汤姆·舒尔曼

主演: 罗宾·威廉姆斯 / 罗伯特·肖恩·莱纳德 / 伊桑·霍克 / 乔西·查尔斯 / 盖尔·汉森 / 迪伦·库斯曼 / 阿勒隆·鲁杰罗 / 詹姆斯·沃特斯顿 / 诺曼·劳埃德 / 柯特伍德·史密斯 / 卡拉·贝尔韦尔 / 利昂·波纳尔 / 乔治·马丁 / 乔·奥菲耶里 / 马特·凯里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89-06-02(加拿大) / 1989-06-09(美国)

片长: 128 分钟

一生的信仰诗歌 篇4

拿感情作为展览

红色的花开在绿色的岸

你的青葱你的绯红

只是你的、只是

含着苦楚的人最怕

照见别人的烟花绽放

幸福的人都是

在别人的幸福里仰望

以为自己连着忧伤

停下,停下看看吧

迷迭香的芬芳

芬芳于路上,它说

生命的永恒、爱、不遗忘

坚定,不怕蜚短流长

绿色的岸开着红色的花

瓣瓣是我的.心爱

裹着满天星我捧起一束

在你必经的路上

当你仆仆而来扬起了风

当你珊珊而来与我相逢

我将我的心爱予你

朵朵写满你的幸福

你一生绵长的信仰

你爱人脸颊的红光

走吧,别炫耀

别把受伤的地方

往别人的幸福上撞

水利人的信仰诗歌 篇5

水利人不怕风吹雨打

水利人就是被风吹雨打了

冻着的身体也有火一样热情

为了黄河碧波荡漾秀美

水利人不怕千辛万苦

水利人就是千辛万苦了

瘦着的身体也显得精神抖擞

为了水利工程千秋稳固

水利人不怕风餐露宿

水利人就是风餐露宿了

白了少年头也显得潇潇洒洒

为了南北水利发展平衡

水利人不怕东征西战

水利人就是东征西战了

脸上爬满皱纹也充满快乐

为了神州山河秀丽壮美

水利人不怕跋山涉水

水利人就是跋山涉水了

脸上充满沧桑态度也很端正

为了锦绣中华梦里有水乡

水利人不怕千锤百炼

水利人就是千锤百炼了

碧海平湖也要五光十色

怀着宗教般的情怀做教育 篇6

克拉克在北京会场上课完毕, 互动环节, 现场一位老师说:“克拉克一节课教这么点内容, 效率太低了!”我当时就提出:究竟是一节课的学习容量重要还是学习热情重要?克拉克这节课, 乍一看容量的确少了些。但他借助各种手段, 让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如烈火般熊熊燃烧起来。学生有了如此高涨的学习热情, 学习容量还是问题吗?

克拉克的现场观摩课, 是中美两个国家的孩子一起来上。无论广州、北京、青岛还是上海, 四大城市的学生在克拉克的课堂上都是差不多的表现:拘谨腼腆, 沉默少言, 即便发言也是垂手而立站得僵直, 很少伴随身体动作。上海学生的表现虽然稍微活跃一些, 但是和克拉克的学生仍然没法相比: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 面对上千中国老师, 说起话来滔滔不绝, 身体动作和表情十分丰富, 颇有演讲家的范儿。中美孩子的差异让每个在场的中国老师都深受刺激。而我想到的是, 当我们埋怨孩子时, 有没有反思自己:我们老师大方吗?自信吗?如果我们到了这样的舞台上, 是否能够像克拉克这样载歌载舞挥洒自如?如果我们老师不能真正打开和解放自己, 又怎么可能要求我们的学生打开和解放自己呢?所以, 要解放学生, 先解放老师。

克拉克在演讲的时候, 经常边讲边跑到观众席。或者拍拍某位听众的肩, 或者握握某位听众的手, 总之, 他在努力关注每个人。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上海演讲时也曾说过:“我的目光要不时扫视全场, 因为我要让每个老师感受到我的关注。”看来, 关注全体的理念, 在这些教育家身上, 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思想, 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养和行为习惯。

前面说到雷夫与克拉克的差异, 其实他们身上最根本的地方是相同的, 那就是对待孩子和教育的态度。雷夫30年如一日工作在自己的56号教室里, 全身心帮助和引导那些来自贫民窟的孩子;克拉克拿到《55条班规》一大笔版税后, 立刻在一个贫民窟创办了克拉克学校。雷夫来中国演讲, 每天晚上都要通过视频跟自己的学生对话。

克拉克每次演讲完毕, 走下讲台, 筋疲力尽的他问的第一句话一定是:“孩子们到哪里玩了?玩得好吗?有问题吗?”

雷夫说:“我没有宗教信仰, 教育就是我的宗教, 第56号教室就是我的教堂!”

怀着诗意做生意 篇7

生意人的另一面

大学期间,张海鹏看了近千本书,并陆陆续续写了几本小说,虽然没有拿出来发表,但后来的《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好姑娘》等都成为热卖的大作,并改编成电影。

那时候的文艺青年张海鹏喜欢“一棵开花的树,一位漂亮的女孩”,更喜欢“春风十里,不如你”,他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冯唐。他觉得写作就像人生的理想,不能拿来谋生,因此博士毕业之时,聪明人冯唐没有从医,而是前往美国埃默里商学院读MBA去了。他写过一篇长长的文章,坦率说明自己改行的原因:做医生性价比太低。读完MBA能让他赚更多钱。他甚至打听过,MBA毕业进入医疗投资领域能赚十万美元一年。

以后的故事是,冯唐MBA毕业时,恰逢中国互联网泡沫兴起,麦肯锡需要派遣更多的员工到中国去应付激增的业务量。冯唐也成为麦肯锡的一名员工,之后他从一名普通职员,一直做到了麦肯锡中国的董事合伙人。而后,入职大型央企华润集团,先是战略部副总,而后主持创建华润医疗集团。

这时候的冯唐,人生已无衣食之虞,但文艺的理想一直高悬于人生的子夜。在华润时,冯唐每年乘飞机150次,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几乎没有周末。越是紧张的工作节凑,越需要文艺梦想的浸润,因此冯唐开始了疯狂的写作。

在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北京北京》《欢喜》《猪和蝴蝶》等小说和散文集。疯狂的努力成就了A面冯唐,他成了许多人眼中“神一般的存在”。既是一名事业有成的职业高管,又是知名作家。他有一群知名的朋友,柴静、窦文涛、梁文道、路金波……他在微博上有750万的粉丝。一名网友如此概括:谈得了情,脱得了身;赚得了钱,经得了商;做得了诗,写得了文章。

在杂文随笔中,他尖刻地评论沈从文没有科学精神、曹禺后面的剧本都不行、冰心的翻译过于柔弱,对王小波的评论则一度激怒了李银河。但冯唐相熟的朋友说,实际生活中的冯唐挺好说话的,人很厚道。他内心狂妄,但外表始终谦和。他还始终谨守的一点是,面对媒体,他几乎从不谈论他的工作,必须说到时,也不说任何一个具体的公司名与人名。

带着诗意,开始下半场

在上市公司的公告中,没有人能找到冯唐的名字,只有张海鹏,那才是商场中真正的冯唐,野心勃勃的企业家。

作为博士毕业的医生,张海鹏一直关注着中国医疗行业的变革,机会来临时,张海鹏离开麦肯锡咨询行业,摇身一变,成为华润医疗集团的CEO。

张海鹏的愿景是“打造中国规模最大,管理精益,医术领先的医院网络”,目标是到2016年建成或收购三十家医院,两万个床位,医院投资总规模达到一百亿元人民币。通过收购那些落后的公立医院,并按照他的设想进行改造,即使医生的医术只是三流,但注入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器械,将整体达到二流水平。

2011年~2014年四年间,张海鹏谈了不下40家大型公立医院,他逐渐发现,公立医院股份改制并非易事,其背后利益牵扯非常复杂。因为进展缓慢,离职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对于离开,他还是落寞的。在华润医疗的后期生涯,张海鹏的职场感悟则透露出一种无力感:作为一个集团的CEO,管理着几万人,更多是做政委的工作,战略已经制定,但当这艘大船要偏离方向的时候,你是无能为力的,也是做不了什么的……

离职的那一天,冯唐站在办公楼下等人。阳光很好,花是开着的,他突然想起过去多年的日子,几乎全是昏天黑地生意上的事。在办完离职手续后,张海鹏便飞往美国湾区。那里有他的姐姐与父母,还有他熟悉的书桌,可以狠狠读书,可以做回那个作家冯唐。

但是多年的职场生涯,早已在他的人生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怎是淡定两个字可以消解。

他的野心和抱负依然在商场的征战上,如果过去有失落,最主要的还是没有看到自己商业战略的完成就离开了华润,否则一切都可以无怨无悔。特别是你知道它最难的那一部分已经过去了,已经有了根据地,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

不甘心的张海鹏在蛰伏的这段日子里,写作和医疗投资成为两大主要内容。他的一天通常是这样过的:早上七点多起床;上午写作或者开一些重要的会;中午小憩片刻;下午看书、开会;晚上参加饭局以及各种应酬。也是在这段日子里,他开始和中信资本接触,畅谈他未竞的商业梦想。终于在2015年9月,他选择重新做回了张海鹏,并证明自己。作为医学博士与MBA硕士,他说到中信任职是学以致用,改变世界。

此次回归,他怀着更大的野心,意图筹建中国最大的健康产业基金,通过资本杠杆,创建一个甚至几个大型的医疗集团,颠覆中国医疗产业。尽管他不愿多谈细节,但信心还是从朋友圈的信息中溢出来:“十有八九能成!”

“我想会保持前半生那种青春的东西,我还要有诗意,还会有梦想,我想还是做自己感觉更轻松的、更自然的事。”关于人生的下半场,冯唐如是说。

怀着理想继续前行 篇8

肖营子高级中学

唐友

通过紧张持续的学习,越发感到培训资源的珍贵。反馈自己的教学实践,品味视频文本资源的魅力,我将怀着理想继续前行,谱写历史教育的新篇章!

一、讲究师爱的智慧:三尺讲台育桃李!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就是爱与责任。凭着这句话的激励,在三尺讲台上我淋漓尽致地抒发着自己的热情。通过学习大家知道:只有融入教育智慧的师爱才能是对学生真正的爱。

那么,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呢? 产生教育智慧的源泉是真爱。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对学生严爱相加,宽严相济,把握好“爱”与“严”的分寸。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理、严中有方。师爱的智慧在“严”与“爱”的平衡中得以升华。

拥有教育智慧的关键是历练。经过挫折的历练,教育智慧才会生成,教育品质才会升值。仔细品味身边一些业绩突出的优秀老师,其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绝不仅仅依赖于原始知识的存储,更来源于经过挫折的历练。

汲取教育智慧的渠道是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我准备利用有限的时间把学习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让教育智慧流淌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每时每刻。实现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

作为教师,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爱与智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心理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以悦纳和确认,予以延伸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爱的阳光雨露,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讲究心理辅导的方法:甘当人梯为终身!

1、释放爱心,赢得学生的信赖。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老师,要无时无刻地给予学生无私的爱。留守儿童、父母离异的孩子、生理缺陷的孩子需要老师更多的爱,来呵护他们的心灵。

2、释放压力,健康永远。首先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地应对压力。二是可以寻求亲朋好友的支持,和他们相互激励,增强自信。三是要培养理性思维,不要一味地追求完美,不要成为“应该”的奴隶,放弃绝对化的要求。四是每天坚持运动,可以每天早晨做回春堂医疗保健操,也可以慢跑、快走、跳绳等,这是个很不错的方法。

3、释放激情,保持本色。在学习上,我是严格要求学生的。不允许学生偷懒、捣乱,但我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会运用很好的教学方法,幽默的教学语言,优秀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在生活上,我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学生病了,我送去医院;学生饿了,我做饭给他吃;学生冷了,我给他衣服、鞋袜穿„„我对他们的嘘寒问暖,让他们感受到了“父爱”。在心灵上,我又变成了学生的“知心大哥”。学生有什么困惑,喜欢向我求解;有什么烦恼,喜欢对我倾诉;有什么困难,喜欢向我求助。我就是他们心灵的呵护者,所以学生都喜欢跟我交流,有的甚至跟我开不伤大雅的玩笑。

4、释放方法,和谐关系。严重影响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学习和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更能助人走向成功。可现在的中学生,却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很多心理问题: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能力障碍。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心理辅导。通过研修,我学会了一些方法。

(1)、提高交往认识,引导学生认识交往动机,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把握交友原则:真诚原则,互酬原则,功利原则。(2)培养交往能力:一种是双向沟通能力,双向沟通,相互交流才能增进了解。另一种是换位思考能力,也就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角度思考问题,要考虑对方的感受。(3)、指导交往艺术:交往艺术有倾听的艺术,与人交流的艺术,拒绝别人的艺术,赞美的艺术,笑的艺术,认错的艺术,每种都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我反复地看了几遍,已熟记在心。

三、追求教育艺术:时时刻刻提素质!

针对“问题学生”,我粗略地谈谈几种教育方法:

1、正确对待问题学生,把更多的爱心献给问题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点。

2、平等对待、认识问题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老师要懂得一点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既要懂得如何教,更要懂得为何要这样教的原因,从而在学生出现反复时,也能冷静对待,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心平气和,诚心相待。我们在教育问题生时应给予他们温暖、关怀,帮助他们克服逆反心理,树立学习的信心。

3、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这是做好特殊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时、有效的沟通是转化“问题学生”的重要步骤,班主任及时与家长联系,商讨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了解问题生在家及学校的情况,以寻找最佳教育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

四、必修教材教学策略的积淀:实践教育出真知!

(一)总体认识本专题主要内容:一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它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19世纪以来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的迷信,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在组织和协调社会生产、应对经济危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二是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面对危机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它在农业、工业、金融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广大民众的生活处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的赞许和欢迎。在更广大的意义上,新政使美国避免了经济的崩溃和社会激烈的动荡,没有像德国、日本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力的环境和条件;而且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等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三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自我调整和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获得巨大增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步入福利国家的行列。总的说来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变化,我们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的变化:(1)国家政策的变化(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2)所有制的变化(人民资本主义),(3)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变化(经营者革命),(4)分配制度的变化(福利国家的出现),(5)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讲座回顾与教学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一部分回顾:关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应该弄清以下几个问题:第一,30年代大萧条的具体状况如何?第二,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什么?第三,胡佛政府采取什么政策来对付危机?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借鉴之一:运用虚拟情景法与材料分析法探究大危机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⑵主要原因:①人民生活相对贫困,限制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②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市场的虚假繁荣 ③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④股票投机活动增加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⑶直接原因:纽约股市崩溃(导火线)

第二部分回顾:这一学习要点的教学,最重要的应弄清下面几个问题:第一,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第二,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出发,以具体史实为依据,来分析新政的特点;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新政做全面的评价,既要了解其局限性,更要充分认识新政为资本主义注入了许多新的因素,不仅在克服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中起了重要作用,从长远来看它的实施还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借鉴之二: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来看,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种教科书几乎相类似,都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整顿银行与金融业、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举办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四个版本的教科书也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借鉴之三:讲座围绕教学中心,补充了大量的史实材料,尤其是通过描绘罗斯福这个中心人物的形象与活动来展开历史过程,给人以深刻印象。

借鉴之四:岳麓版教材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分为四个子目:“黑色星期四”、“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我将本课设计为三个环节:残酷的现实,体制的创新,历史的启迪。“残酷的现实”环节介绍了危机的表现、危机的特点,重点利用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危机的原因、危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胡佛总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失败,而罗斯福许诺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美国人民选择了罗斯福,意味着美国人民选择了创新。“体制的创新”包括实践上的创新——罗斯福新政和理论上的创新——凯恩斯主义,当然这里要向学生指明罗斯福新政并不是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实施的,可以说是两人的英雄所见略同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从实践上和理论上得到了创新。在这个环节中我还制作了一份罗斯福个人小档案,通过这份人物档案,把罗斯福个人的主要生活经历与品格特质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体会罗斯福个人的顽强意志与坚强精神。通过这样一种处理,第三个环节“历史的启迪”就体现出本课的两大主题: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要让和谐、创新与民族一起腾飞,让坚强、执著与生命一起成长。

第三部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回顾: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学习要点的教学,应着重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如何看待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二是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我们要认识到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新变化的主要表现有: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和升级,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福利国家开始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呈现经济全球化趋势。为此,教学中应着重讲清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进行调整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有哪些特点?第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快速的发展?

借鉴之五:学会利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依据课标整合教学资源。几种版本教科书对本学习要点内容的表述差异较大,有的是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放在一起进行综述(如人教版、岳麓版、大象版),有的则是按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别加以阐述(如人民版)。

我利用人教版教材,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整合,将本节课分为三大块:第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后概括出战后资本主义的四个新变化,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第二、新变化的核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引导学生从它在新变化中的地位来分析。第三、对战后新变化的全面认识。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新变化带来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并且揭示出新变化的实质是:是资本主义内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本质。通过承前启后的方式,总结新课。承前:把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周期性和自身的调整与第四单元中学习的中国建国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相结合;启后:在第七单元中我们将会学习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

五、《欧洲的宗教改革》学习策略:拓展知识强能力!借鉴之一:关于《欧洲的宗教改革》专题教学。

适度回归单元,做好知识整合,形成较为完整的时空框架;认真梳理知识结构,打牢知识基础;扣准重点、解析难点,实现知识掌握的螺旋上升。

1、模块间的知识整合:一可联系必修二中世纪末期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与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二可联系必修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三可联系必修一宗教改革与尼德兰革命、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体会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

2、构建专题知识结构

3、扣准重点、解析难点,实现知识掌握的螺旋上升

4、注重知识运用,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能力。尤其重视从多种途径中获取历史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概括,提升并用历史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构成历史画图;或将信息与一定的问题情景相结合,解决相关问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借鉴之二:关于《“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 本课可以采用分小组进行问题探究方式展开:(1)中世纪欧洲天主教势力发展的原因?(2)中世纪欧洲天主教势力发展的表现?(3)天主教的统治和宗教改革的关系?本课内容和能力的要求上还可以进行提升与拓展,提出以下问题:(1)归纳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实质(2)我们能否从新旧文明的冲突和欧洲近代化的角度来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然呢?(3)封建时代中国皇权和教权的关系如何?为什么?

借鉴之三:关于《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1、关于德国宗教改革的原因,教师可以利用材料,帮助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关于“因信称义”及其实质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补充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路德的“因信称义”思想的来源、与教会的“因行称义”主张的区别从而分析其实质。

3、联系必修三专题六《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提问:马丁•路德观点与人文主义思想有什么关系?比较文艺复兴时期与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不同点。

4、通过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5、注意分析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设问: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与德国和瑞士的宗教改革相比有何独特之处?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6、应该在掌握欧洲宗教改革全貌的基础上,分析欧洲各国改革的特殊性。指导学生列表比较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新教“新”在何处。

7、结合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分析宗教改革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8、以史学两大新范式来认识宗教改革的地位和作用:

9、回顾必修三有关文艺复兴的知识,比较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不同点,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六、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学习策略:中外关联见通史!

借鉴之一:注意宏观引领,把握历史的时代特征。

19世纪中期后,欧美国家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拉大了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把殖民扩张的触角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对于还处于农业文明阶段的亚非拉国家来说,他们面临的不仅是武力的侵略,还有工业文明的冲击。他们的出路应该是进行变革,向西方学习,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使身处欧洲的俄国也不例外。在这场世界性的改革浪潮中,日本取得了成功。中国的改革尤为艰难,仁人志士抛洒热血,也无力回天。

改革具有艰巨性,道路曲折坎坷。改革者需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改革又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每个国家必须不断的改革,因为: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由之路,改革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昭示。

借鉴之二:注意巩固练习,全面检测学生能力。中外近现代史上改革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形式;第二,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三,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第四,改革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请结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相关内容,根据以上四个方面各举一例,写一篇小论文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欧洲宗教改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走向近代社会创造了条件。或戊戌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第二方面:秦国商鞅变法,推动秦国社会发展,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第三方面:日本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实现了近代化。或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使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第四方面:埃及阿里改革,一度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七、研修感悟:痛并快乐着!

感谢网络培训平台,让我听到了那么多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实践探索的脚步声;感谢网络培训平台,让我看到了那么多心怀高远的执著寻梦人,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的无限风景!

想想培训的这段时间的生活,多的是喜悦、欣慰和收获。远程培训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的平台;远程培训使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感受到名师就在身边,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研修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教师不仅是照亮别人的“蜡烛”,更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创造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不能满足于自己的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长流常新。

本次培训研修为我们提供了各类丰富的专题讲座等,使本来枯燥的学习、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拓展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而实时视频教学更是使远在千里的同学感受到课堂上课的氛围。参与网络评论给我们增添了许多乐趣,上面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同学和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讨论。

教师远程培训平台,我再次深深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作为教师的我必须抓住这次研修的机会,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观看专题视频课件,积极参与网上交流,更新教学观念,尝试一些创新的做法。为迎接新课改的挑战我觉得我们教师应做到: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创设各种情景,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史论结合等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2、树立科学的课堂观,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每个学生,积极开展尝试教育,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3、树立理性的方法观,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怀着爱心细心守护生命 篇9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这是生命的守卫者在解读人间冷暖,这是一个护士在散播爱的芬芳。芳香一路路弥散开来,香气愈行愈浓,香花愈开愈大,爱径愈来愈长,爱径上的人也愈来愈多。

从一个护理专业毕业生,到一名护士,这一路走来虽不算长,却也有6个年头。作为结核科护士“病人更需要关怀,对待病人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不能因为他患有传染病就排斥他,要知道生命面前人人平等。”话是这么说,更要这么做的,要用自己的细心、耐心和爱心给予患者最需要的帮助。

注射是护理的基本操作,但要做到精而准,又能让患者的痛疼减轻到最底程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通过在这么多年自己工作上临床的实际操作和平时的理论学习,在我让在临床注射方面有一定提高和心得,同时也得到许多患者对我工作上认可。前几天,李女士带着邻居汪老太太到结核科找人,经同事询问原来是找我,李女士一见到我就连忙拉着我的手高兴的向刘老太说起她的事来:“我治疗的那二十多天里呀,小王对我可是嘘寒问暖的,不管有什么事情,只要找到她,她都有求必应。我是一个特别害怕打针的人,见着针就犯晕。小王知道了,每次打针前,都会先和我聊聊家常什么的,再进行注射。小王技术真的很好,每次都是一针到位,而且感觉不到痛,真是一位难得的好护士!”其实为了让患者输液时尽量减少疼痛,我不知流过多少泪,时常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只有练到扎自己感到不痛了,注射时病人才不会痛。我认为技术过硬,更要精益求精;工作认真,更要视患者如亲人,这是作为一名护士所要具备的基本品德和职业道德。

护理工作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护士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还需要做好心理护理,倾注爱心,为患者驱散心中的阴霾。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病人才能得到更科学、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保育员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消防安装施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