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

2024-07-28

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精选9篇)

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 篇1

不知不觉我来格林豪泰已经5个月了,当时我是由老师推荐到这个酒店做前台的,刚到酒店的时候,挺兴奋的,对什么都很好奇和存在新鲜感,当我正式上班才知道,做酒店前台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但会让你收获很多。

还记得当初刚来时,由于我是第一次做前台,所以我什么都不懂(相当于一张白纸),在同事们忙时,我却什么都做不了,惹得同事们都不喜欢,我当时很沮丧,也想过离开,我当时觉得既然同事们这么看不起我那我还呆在这里干嘛,我继续呆在这个酒店那不是自讨没趣吗?当时心情很低落,但我还记得在我以前实习的领班跟我说过的话,“既然别人认为你不行,那么你就自己给自己争口气,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你可以,他们能做到的,你也一样可以做到,只要自己别放弃自己,如果自己都放弃自己了,那么这个人就真的无药可救了”当时我自己也觉得如果我真走了,他们就会更加看不起我,我就因为这个信念一直支撑到现在,但是我在这5个多月收获了很多。在来格林豪泰厦门大学商务酒店的这5个月里,我从对于酒店前台接待工作的一无所知到现在能够独立当班。从不敢开口说话到能够与客自如的交流!在此我由衷的感谢给与我帮助的领导和同事们。

当初之所以选择酒店前台这一职位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比较喜欢服务这一行业和老师的推荐,现在每天看着形形色色的客人进进出出,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服务,解决各种问题。有时工作真的很累,但我觉得很充实,很快乐,我很庆幸当初选择了这一职业和来到这个酒店,也庆幸当初没有离开并重新回到这里,在这里我过的很快乐,我非常喜欢现在的工作,我以后会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争取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更好。

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 篇2

那么,教师怎样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呢?以下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一、可以预想明天,但不可以“自找麻烦”

据统计,一般人的忧虑有40%是属于过去,有50%是属于未来,只有10%是属于现在,而92%的忧虑是从未发生过的,剩下的8%则是你可以轻易应付的。有一个医疗研究表明:因为免疫力的提升,大多数病人的疾病都可以不治而愈。同样的,大多数的烦恼都会在第二天早晨好很多。克服烦恼的秘诀是——提升能力,聚焦到最关键的、最核心的8%的烦恼上来,把这8%的烦恼解决了,压力就没了。

从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教师生活和工作中的烦恼是自己找来的,这个就是所谓的“自找麻烦”。“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教师对明天的工作生活做些预知是应该和必要的,但不可以扩大它的忧虑面,乃至变成一种负担,如发现睡不好觉就怀疑得了抑郁症,发现胃疼就怀疑得了胃癌,发现校长批评教师的一种不当行为,就怀疑是批评自己等等。教师可以预想明天,但不可以“自找麻烦”

二、可以服从,但不可以盲从

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他总是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尽如人意,于是他便经常去“算命”。一天,他听说山上寺庙里有一位禅师很有道行,他就急忙去向禅师请教:“大师,请您告诉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命运之说吗?”“有的。”禅师轻声回答。“噢,那我是不是命中注定与幸福无缘呢?”禅师听罢此话,便示意这个年轻人伸出他的左手,大师的目光停留在年轻人的手掌之上,然后对他说:“请看,这条是爱情线,这条是事业线,另外一条就是生命线。”之后,禅师让年轻人把手紧紧握起来。继而问道:“年轻人,你说现在这几根线在哪里?”

年轻人迷惑地说:“当然是在我的手里啊!”

“那么你说幸福在哪里呢?”年轻人恍然大悟,原来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这个故事耐人寻味,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导演,人的命运和幸福多数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诚然,教师每天的八小时工作是受受制于学校支配的,教师每天回到家里也要忙忙碌碌,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每个教师也是有一定的个人空间的,每天怎样去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自己还是有一定的自主权的,这也就意味着教师每天可以调整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三、可以努力追求,但不可强求

从预防教师职业倦怠发生的角度讲,教师还要处理好努力与强求的关系。因为你一方面事事努力追求,另一方面事事还要强求,那么一些麻烦和烦恼可能也会随之而来。所以作为教师努力追求,但不强求,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应该是一种智慧。努力,就是自强不息;努力,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不强求就是遇事顺其自然,学会放弃,心态平和。

有的教师具有远大的教育理想、目标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一旦工作停滞不前或压力加大,就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有限,不是人人都可以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这需要教师量力而行,对自己要求适度,不要求全责备,要适当评价自己的工作。顺境时,心态平和;逆境中,心态冷静。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对患有“职业倦怠”的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有时在工作生活中主动放弃一些东西反而是好事。你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不一定非要去当什么模范和名师,也不一定非去追求多么伟大和高尚。在有限的教师生涯中,曾经努力过、奋斗过、体验过,曾经展示过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曾经得到过学生的热爱和喜欢,其实就够了。

四、可以追求卓越,不可以追求完美

所谓完美,就是百分之百,金无足赤,其纯度小数点后面常见的是999,最多9999,永远达不到百分之百。世界上没有真正完美幸福的人生,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即使是所谓的圣人也总有缺陷,甚至圣人比老百姓毛病还多。人无完人,事有不足,才符合实际,也才真实可信。水满则溢,月圆则缺,人总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这个不完美,也许恰到好处。追求完美,不仅达不到,而且会被完美所累。事若求全何所乐?

教师可以追求卓越,但不可以追求完美。现实生活中遗憾的事情太多。比如,你希望能长成1米75的大个儿,可父母只给你1米60的小个儿;你希望能考上重点大学,但恰恰考上了一个很普通大学;你出门乘坐火车、飞机不希望晚点,但因某种原因却晚点了;你在家庭生活中不希望停水停电,但有时这样的事恰恰发生了……看来遗憾总是难免的,总要面对它。我们对人、对事、对自己常常过于苛求,而生活的目的在于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而不该盯着不完美、不理想的事物苦苦折磨自己。所以教师用这样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会减少很多困惑和烦恼。

五、可以以柔克刚,但不可固执己见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教师为了在工作生活中减少受到伤害,学会弯曲,以柔克刚也是一种智慧。有这样一个案例,加拿大有一对小夫妻老吵架,想离婚,但一想,我们这么深的感情还老吵架,要是离婚再找了别人还不更吵?于是,两人就出去旅游挽救婚姻。一次,两人来到魁北克的一条南北向的山谷,他们惊奇地发现山谷的东坡长满了松树、女贞、桦树,西坡只有雪松,为什么东、西坡差别这么大呢?他们发现雪松枝条柔软,积雪多了枝条就压弯了,雪掉下去后就又复原了。别的树硬挺,最后树枝被雪压断了,树死了。两人明白了,压力太大的时候要学会弯曲。丈夫赶快向妻子检讨:“都是我不好,我做得不对。”妻子一听丈夫检讨了,马上说:“我做得也不够。”双方什么事也没了,和好如初。

“以柔克刚”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说的意思是: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这对教师不无启发。

一组调查表明,一位小学教师在一天里与学生进行过1000多次人际交往。这里还仅仅是同学生接触,加上与同事、领导、家长,一个教师每天要和多少人交往和接触呢?有交往就难免有磕磕碰碰。在一些非重大和原则问题上,学会弯曲,善于运用“以柔克刚”,可能既会把事情办得更好,也会使自己减少一些烦恼和伤害。

六、可以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以一日不读书

书籍滋养心灵。读书是最好的美容师,书是最好的心灵体操,书籍是帮助我们战胜“职业倦怠”的良师益友。读书是预防和战胜职业倦怠的又一个有效的方法。“生下来就挨饿,上了初中就停课,笔者是被“文革”中荒废了初、高中学业的一代人,从农村乡间小路走出来,来到县城当老师。我没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也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是今天成长为辽宁省特级教师,本溪市科技拔尖人才,本溪市“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功勋教师,本溪市十大科技标兵,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兼职教授,至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教育专著30多部。多次获国家、省级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经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去讲学。

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好读书》一文中也写道:“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面对如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贾先生这份达观淡定的境界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七、可以孤独,但不可以寂寞

依我们过去的观念,基本是把孤独列为贬义。其实,殊不知孤独蕴含着许多伟大积极因素。复旦大学陈果教授是这样定义孤独的:什么是孤独?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

由此看来,孤独,是独立,有自己的思想世界;孤独是心灵的一份惬意的息居。真正做大事的人可能都是孤独的。

为什么?社会浮躁。现在教师也感到很累,除了教育教学工作,还要许多应酬。社交过于劳累,吃不完的饭局,说不完的假话,扯不完的皮,打不完的电话……很无奈。而当一个人孤独时心才能静下来。孤独时总让人思索,以真为美,能客观地反观自己,所以孤独者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思想教师。现在社会各种诱惑太多了太大了,有些诱惑表面看似好事,实际是陷阱。

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 篇3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在落实新大纲时存在着困惑: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如何选择背景素材,才能将研究性学习和职业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二者相得益彰? 如何在数学学科中落实研究性学习?怎样有效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当前摆在每位数学教师面前的难题,也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研究性课题纳入大纲,有力地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更加具体、更加明确,实施更有方向、更有保障。笔者学校数学组全体老师通过对新大纲中研究性课题理论的学习,结合学校实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研究性课题的素材选择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从教材所给的研究性课题、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等处切入

新教材中在每一章节后都安排了阅读材料或实习作业或研究性课题,其中阅读材料往往是对本章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做简要的介绍,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作出一个详细的报告;实习作业往往给一种思路,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思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调查收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而研究性课题给出了研究内容,要求学生开展研究并得出结论。

如:在高一新教材下册25页中的阅读材料《对数的功绩》,我们指导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就材料中感兴趣的事作进一步的研究。布置任务后,一些同学,利用课本给出的网址:www.0-100.com.cn/2/21/02/0741.htm中对对数的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探究,也有一些同学对材料中提到的数学家产生了兴趣,他们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数学家欧拉,和牛顿在数学中的贡献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从学生关注的生活热点问题出发,比如环境问题比如人的情绪等问题,寻找课题的素材

案例:生活中的白色污染

请你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

统计本小组这周内所有家庭每天丢弃塑料袋的总数量;

根据上面的数据制作统计图;

根据你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在1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1年呢?

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1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

请你结合调查结果,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提出建议,并进行积极的宣传,唤起大家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出发,选择有利于数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背景素材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因此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创新只能是无源之水、绿木求鱼。我们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如何选择课题,如何开展研究,还不胜了解。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有些同学一听说研究性学习就有为难情绪,从心理上排斥它。针对这种情况,在高一学完(函数)这一章后,笔者从筒单问题人手,选取了一个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

案例: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在运动时所能承受的每分钟心跳的最高次数s(次/分)是这个人年龄n(岁)的一次函数

根据以上信息,求在正常情况下,s关于n的函数关系式;

已63岁的爷爷在跑步,医生在途中给他测得心脏1分钟跳为156次,则他是否有危险?为什么?

知识窗:根据医学上的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运动时,心跳的快慢通常和年龄相关。在正常情况下,年龄15岁和45岁的人在运动时所能承受的最高心跳次数分别为164次/分和144次/分。

四、从问题的趣味性出发,选择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背景素材

新大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强烈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能驱使学生深入调查研究,艰苦探索.在经历困惑与挫折后,体验“愤”与“悱”的甘苦。同学们都很关心每天课间操入场时间问题,所以提供以下案例:

案例:课间操入场次序问题

我们教学楼有五层,每层有五个教室,东西各有楼梯上下.冬天上午第二节课间要做课间操,请你设计入场方案。(主要要求:安全、快速、整齐)

此“课题”采用班级学生分六个小组分别进行研究解决,要符合整齐、安全的条件,每班学生需要整队集体统一入场,所以最佳方案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统一整队入场,因此需要计算时间。各小组经过实地考察得到以下数据:

a.每个班从下课铃响到走道上集合整队结束需要20秒时间;

b.靠中间的班级学生到楼梯口需要40秒时间;

c.一个班级下一层楼梯需要20秒时间.

经过师生共同分析上述问题,变成了怎样才能使全校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整队集体统一入场的数学问题,要解决这种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问题,的确让学生感到为难,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五、从学生的专业出发,选择有利于为专业服务的背景素材

1.财经类学生不妨可以选择以下的几种素材

案例:广告的效益

怎样评估广告的效益?有一个“广告收益法”计算公式:M=P2

其中M表示广告效益(即支付一元广告费实际增加的收入),N1、N2表示登广告前、后的平均销售量,P1表示商品单价,P2表示所付的广告费用。(1)为你所熟悉的企业调查他们的广告效益。(2)交流广告的效益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改进,提高广告效益。(3)请每位同学为你所调查的企业设计一份广告或一条广告语。

案例:工资、薪金收入与纳税

(1)了解国家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税率。

(2)分段写出纳税额y(元)与工资、薪金收入x(元)的关系。

2.幼师专业类的学生可以结合以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案例考虑

案例:玩具的收集与设计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奇妙而有趣的图形,如:各种各样的玩具、家具、器具,楼宇建筑物等等。玩具为孩子们的生活增添乐趣,启迪心灵,陶冶情操,锻炼思维,培养能力。

方法与步骤:

(1)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各样的玩具。

(2)通过观察,介绍它们所包含的几何图形、构造特色、装拆步骤、使用技巧等。

(3)通过比较,从中选出你感兴趣的一两件。

(4)用橡皮泥等材料设计一个你心爱的玩具模型,并为它命名。

(5)将你所设计的玩具模型向同伴展示、介绍。

六、从培养学生的综台能力出发,选择有利于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易于数学建模的背景素材

考虑到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可操作性,有些课题的选取应从数学模型寻找切入点.这一过程并不是相应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简单再现,而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主动获取新知,积极建构的过程。

案例:我画我“家”——现在职业高中母校的平面图

亲爱的同学,学校是我们的“家”,我们有缘在这个大家庭里快乐地生活、学习、成长,可惜过一段时间,就要毕业离开母校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曾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用摄影机留下最珍贵的镜头,下面另请你用笔和所学的知识为学校进行“素描”——画出学校的平面图。

总之,进行研究性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要想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选取课题时要慎之又慎.被选取的课题,既要能使他们维持持久的研究兴趣,又要让他们在加强学科知识应用的同时,积累研究的经验,为他们进一步进行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我们不断提醒学生要做有心人,学会从身边寻找数学问题,也鼓励学生大胆走入社会,学会调查,学会发现。

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 篇4

2012年伦敦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最终夺取了38块金牌。记者近日了解到,奥运冠军中不少人正在就读或毕业于清华、北大、人大等名校,其中多数选择经管类、新闻类专业。

近百名奥运冠军赴高校深造

据了解,不少奥运冠军都有在名牌大学深造的经历,而他们在专业选择上更倾向于经管类和新闻传播学专业。如本届伦敦奥运会首金获得者易思玲有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的经历,击剑男子花剑个人冠军雷声、女双3米板冠军何姿分别在北大和人大新闻系就读。

据不完全统计,1984年至2012年的中国奥运冠军中,近百名奥运冠军出自清华、北大、人大等著名高校。选择北京体育大学的人数最多,高达20余人,许海峰、钱红、张怡宁等都是该校校友。中国人民大学位列第二,跳水队的郭晶晶、吴敏霞、何姿等都是该校学生。排在第三位的是南京体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各有7位奥运冠军,并列第四。

高校破格录取世界冠军

据相关媒体报道,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冠军的中国跳水队林跃、秦凯等5位跳水运动员,在结束奥运赛程后成为了人大新闻学院的大一新生。

作为明星学生,他们的入学也引起了在校生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跳水队的郭晶晶、吴敏霞、胡佳等10余人也都在人大就读。据了解,这些世界冠军,符合国家规定的特殊入学要求,因此得到破格录取。由于他们全部都是国家现役运动员,因此为保证其正常训练,队员们并不需要每天到学校上课,而是由人大派老师定期到跳水队给大家上课。如果运动员退役,就可到人大本部和其他学生一起上课学习,享受校园生活。

据了解,林跃、秦凯等5位运动员都是六年制本科,前两年主要是打基础,两年以后再根据个人的.情况和专长选择具体专业。与其他学生一样,他们只有修满一个本科学生所必须的学分以后,才能拿到学士学位和本科毕业证书。

奥运冠军毕业多选择从政

奥运冠军退役后的生活,也多与他们选择就读的专业密切相关。曾有媒体报道,自1984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以来,截止到伦敦奥运会前,一共诞生了196名奥运冠军,其中131名已经退役。奥运冠军退役后,从政成了最多的选择,占退役总人数的44.3%。

据了解,邓亚萍结束运动员生涯后,分别在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高校学习,先后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后,邓亚萍开始了从政的道路。担任过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人民搜索总经理等多个职位。

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 篇5

2013教师节礼物推荐之一:温馨康乃馨粉玫瑰百合推荐理由:爱花是人类的天性。简简单单一束花,会让人眼前一亮,还能把阴沉、烦闷、忧郁一扫而光。一束美丽地鲜花,会给老师带去心灵的舒适。人们把教师比做母亲,所以说,康乃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大部分康乃馨代表了爱、魅力和尊敬之情。浅红色代表钦佩,深红色代表深深地爱和关怀。纯白色代表了纯洁地爱和幸运;花纹康乃馨代表拒绝求爱时地道歉。粉红色康乃馨具有最重要地象征和历史意义,因此粉红色康乃馨成为了不朽地母爱的象征。同时,玫瑰代表爱,也可以表达对老师的爱,可以选择粉色玫瑰。百合是一种高档一些的花材,并且花期比较长,又有香味,所以百合是一种可以提高花束档次的花。从颜色上说,红色为通用颜色,送男老师、女老师全可以,如果个性一点的花,女老师可以以粉色系的为主,男老师可以以黄色系地为主。插成花蓝或花束,以示尊敬、祝福之意。

教师节送礼的小贴士:

1.不要送太贵重的礼品,会显得太功利,多半被老师拒绝,而且对自己也是负担。

2.千万不要直接问老师喜欢什么东西,这样多半也会遭到拒绝,诚意也会受到怀疑。

3.不要打听别人送什么礼物,不要和别人盲目攀比,礼物只是心意,并不代表接受礼物的老师对给你特殊的优待。

4.不要送一些不切实际的礼物,如礼服、高档首饰和名贵红酒等。

5.礼物的价格并不是主要因素,真正让老师感动的是心意。一些细腻的地方更能表达心意。

6.送礼时,为了说明自己重视对方的态度,可以说“这是我特意挑选的”,“相信你一定喜欢”。一定别说“没有准备,临时买来的”,“没什么好东西,凑合着用吧”,它会使你的礼物以及心意一下子变轻变淡。

教师职业幸福的三大源泉是什么? 篇6

教师职业幸福的三大源泉是什么?

幸福,有人曾经把它编在歌里,有人曾经把它写在书籍中。今天,美国哈佛大学把它搬进教室里。不仅如此,沙哈尔博士讲授的有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还成为了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超越了长期排名第一的“经济学原理”。在历史上首次以科学来论证幸福是什么。——美国有线新闻网(CNN)

塞里格曼于2002年出版的一本书中,第一次提到真正幸福论,在积极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真正幸福论认为“幸福”这个词很难有科学的定义,所以塞里格曼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快乐生活、充实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

“快乐生活”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正面的情感。关于过去的积极情感包括安宁、知足和满意。关于现在的积极情感包括躯体愉快(意指直接且相对短暂的知觉上的欢欣)和复杂愉快(是指需要学习和培养的乐趣)。乐观、希望、信念、信任和信心则是关于未来的积极情绪。快乐生活是将快乐和积极情感扩展到最大并把痛苦和消极情绪缩减到最小。

“充实生活”是指充分利用个人优点、天分和潜能。围绕着这个基本理论生活的人会拥有接近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所说的“美好生活”。因为聪明地利用个人的特长和天生潜能会给人在生活中带来更多的参与和融入,也就是说拥有一个更充实的人生。

“有意义的生活”是指参与和为带有积极性的机构和组织服务。生活的意义是从参与和在为这种机构服务中取得的。带有积极性的机构和组织包括宗教、政治、国家、社区和家庭。积极心理学家们相信积极和正面的品质和情感只有在积极和正面的环境中才能最好地得到发挥和发展。

那么,寻找教师职业生活幸福源泉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古往今来,教育家们关于教师职业生活幸福的源泉有三个代表性的观点。

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长期以来,人们认识教师职业价值、教师职业幸福之源的传统观点。

2.探索求解未知之迷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与此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的上述两段话,对于我们认识儿童发展和教师职业生活的“探索”和“研究”性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凡人都有探知未知的好奇,在满足这种好奇中工作,是人类生活的特殊价值之一,3.分享生命成长的快乐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篇7

一、中国当时的历史状况需要马克思主义

中国之所以会选择马克思主义, 首先取决于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状况。当时的中国, 是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病痛中国。中国在此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过在文明、经济、军事等力量都大大超越自己的对手。突然之间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展开的军事、经济、文化上的全面侵略, 使得中国几乎有亡国灭种的危机。在面对这种千年未遇的危机时, 光是依靠中国本身的那套理论——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思想, 是肯定不能够应付当时的困境的。要想发展中国, 在当时必须要有全新的、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思想和理论来代替原有的思想理论, 才有可能走上真正发展的道路, 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而这种传统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处处限制着中国的现代化和发展。原有的理论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自身也是有生命的, 何况这种理论与当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仍然是息息相关的, 甚至于广大农民的精神世界也保持着较高一致。因而这种思想不可能自愿地、自动地就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在这个关键时刻最好的办法, 就是用一种新的理论去取代原有的强大的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当时的条件是没有时间让中国悠闲地去发展一种新的理论来适应当时时代的需要, 中国当时也没有诞生新的理论的土壤。因此, 当时唯一的出路就是从西方拿过一种思想和理论。这种理论必须是足够强大, 强大到能够代替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 强大到能够与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斗争并取得胜利。不仅如此, 这种理论还必须是革命的理论。因为, 中国当时需要一个彻底的革命, 才有可能解决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在西方的诸多理论中, 虽然不乏许多积极的、有益的思想, 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理论。

二、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奇怪阶层”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期, 是通过研究当时西欧资本主义的种种特征而形成的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批判。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为当时西欧的产业工人的革命运动提供指导的, 是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武器。可是在20世纪初的中国, 工人阶级虽然已经诞生, 但为数甚少, 而且只是分布在部分城市, 难以依靠他们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事实上, 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是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 是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转而到工人与农民中间进行传播。因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向两个非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广泛传播。

(一) 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接受马克思主义

中国首先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当时社会上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 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他们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 是与他们始终心怀救国救民的理想, 并不断地思考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的这种精神状态密切相关的。具体是当时的两个事件, 成为促使中国知识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动力。首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千5百万人参战, 1千5百万人失去了生命, 2千万人受伤。这样的结果, 给中国知识分子一个反思的机会。之前, 西方资本主义者鼓吹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完美的社会制度, 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于是, 人们开始反思资本主义制度, 开始关注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而这些弊端, 在马克思主义那里, 早已有了揭露和描述。残酷的原始资本积累、生产过剩、社会两级分化、国家内部阶级矛盾激化等, 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里都有详细的分析和解剖。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一方面是看到了资本主义不完美、落后甚至是极具破坏性的一面, 因此对中国是否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了怀疑。另一方面, 人们发现在几十年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就已经有了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揭露和认识, 自然就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开始关注。

其次是苏俄革命的影响, 这也分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 两国历史背景有一定的相似性。俄国情况与西欧相比更接近中国。在西欧, 其文化是“两希”文化圈, 自古以来倡导自由、民主。他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宗教的力量, 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完善自我, 不断调和劳资关系, 缓和阶级矛盾。宗教的力量使那些贫穷的阶层觉得心灵的安乐比财富的获取更重要。而且西欧的社会是分为贵族、中间阶层和下层民众三个层次, 有比较强大的社会中间阶层。这个阶级的存在, 使得西欧的社会矛盾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缓冲地带, 当出现矛盾激化时, 中间阶层总能比较好的调和矛盾。西方的历史就很少有过像中国那样经常性的、循环出现的全国农民起义的举动。同时由于这个阶层在社会上有巨大影响力, 占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利益, 因而他们是不可能轻易地允许革命的发生。而中国和俄国一样, 几乎只有上层统治者和下层被统治者两个阶层, 中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对立, 俄国也是以沙皇为首的半封建半资本的贵族阶层与农奴阶层的对立。一旦矛盾激化, 几乎都是双方直接碰撞。因而, 当时的不少知识分子觉得, 要解决中国当时的困境, 必须学俄国那样来一次彻底的革命, 才有可能解决面临的民族独立与民生问题, 而不能够寄希望于通过逐渐的发展来解决当下社会的问题。另一方面, 苏俄革命成功后, 宣布取消沙皇俄国对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这是自1840年以来首次自动取消对华不平等条约, 首次愿意与中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的情况。这在当时对中国的社会, 特别是对中国那批始终关注世界的知识分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中国知识分子肯定会对苏俄产生好感, 产生亲切感。因而必然对苏俄的革命、对苏俄革命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产生好感和认同感, 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接触与学习。

(二) 中国的下层民众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 人数最多的下层民众是农民。中国革命之始, 并不存在马克思所定义的革命主体“无产阶级”, 当时这些人数量太少, 构不成主体。但中国革命的发动者不会去等到中国出现了“无产阶级”并形成力量之后再去发动革命。革命者转而发动了农民这个群体进行了“无产阶级革命”。中国的现代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说, 也是一场“农民起义”。刚才谈到,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基本上只有统治阶级的地主与被统治阶级农民, 没有过渡阶级。两个阶级之间有过多次的革命冲突。因此, 中国农民是非常具有革命传统和革命思想的。传统儒家思想虽然是历代皇朝的统治思想, 宣扬忠君等思想, 但是传统思想里面“民贵君轻”、“五德轮回”等本身也为农民起义提供了理论支柱。因而, 相比较其它的改良和社会建设理论, 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准确的说是为底层民众设计的暴力革命理论可能更能够为普通农民接受, 更容易在农民中传播, 从而把农民动员起来。康梁的资产阶级改良和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 之所以没有能够广泛的动员农民, 也许和思想本身的特点有关。

同时, 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特别是“按需分配”等设想, 符合中国两千多年以来农民所追求的“大同”理想。回顾一下中国农民起义的口号: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明末李自成的“均田免粮”, 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等, 都是渴望平等, 渴望消灭贫富差距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在宣传革命思想的时候是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当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方面, 共产党注意用马列主义的原理来培养农民干部, 成为发动农民的骨干 (湖南农民运动,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 另一方面, 提出了很多农民乐意接受的口号和政策, 例如土地革命的口号“耕者有其田”、“打土豪, 分田地”的做法无疑是农民最受欢迎的。在这种政策下, 农民自然是团结在了共产党周围,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领导。

三、中国政治传统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除了社会现实和不同阶层的具体需要外, 中国社会几千年传统的专制统治, 也对中国民众在选择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时, 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宣扬的无产阶级专政, 不同于西方的那种自由与民主。在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中国, 过快地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在是有很大的风险的。这是由于历史上长期的专制统治在人心里留下了较深的烙印, 表现在现实中就是我们习惯了被人管理。当然也有法制方面的原因, 例如法制观念的淡薄。这就使得中国老百姓被统治被管理拥有比较坚实的基础。今天, 我们仍然担心, 如果立刻实行西方式的民主, 会在国内造成动荡和不安, 会威胁社会的发展。在消除国家危机、保持民族独立自主与国家实现民主之间, 我们当然没有理由选择后者而放弃前者。因而可以说, 当时中国社会, 马克思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能够顺利从儒家思想手中接过管理中国的思想, 是符合“国情”的。

参考文献

[1]王付昌.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6, (6) .

为什么选择北大 篇8

这首先取决于你希望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芸芸众生,遍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构成一个人才金字塔。在这个金字塔的底端,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在她的中端,是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在她的顶端,是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点,在人才金字塔中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北京大学不培养一般性的人才。她的着眼点位于人才金字塔的最顶端。她的学术表现、教学资源和社会声誉,决定了她应当而且必须培养最顶尖的领袖人才。这是北京大学最核心的历史使命。因此,只有你想成为这样的人,你才能适应这里的土壤和文化。否则,你既浪费了资源,也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感觉。

北大能为你提供什么?

首先,北京大学为你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基于对世界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认知,我们提出了“全方位、多样化”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全方位”意味着在本科教育阶段,我们更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而把专业化放置到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阶段。“多样化”意味着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用北大老校长许智宏院士的一句话说,北大好比是一座百花园,各种植物在这里争奇斗艳,竞相绽放,每一种植物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其次,北京大学为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和植树造林有某种程度的共通性。土壤越肥沃,树木才可能生长得越快越好,越能成材。教育也是一样,基础越扎实,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才会越高,越能成才。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础扎实世所公认,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她主要取决于三个根本性因素:一是百年学府的厚重积淀。一代又一代学术大师把他们的智慧、思想、经验凝结成一脉相承的传统精神,代代相传,层层积累,形成学术和思想的沃土;二是雄厚的学术科研实力。北京大学目前有18个学科进入全球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前1%,标志着这些学科已经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三是严谨系统的学术训练。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白手起家,开创了中国众多重要学科的先河。几乎每一个重要学科。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北京大学设立的某一“门”,这个“门”,就是当时的学科。比如,我们熟知的化学门、数学门、物理门、经济门。不要小看了这种百年积淀的历史性意义。她意味着,每一门学科,无不是经过了数代最优秀学者的千锤百炼,其中当然也包含了无数的失败和经验的总结。这种学术训练的系统和完整同样也是无法替代和复制的。为什么说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后劲足?原因就在于其基础扎实,训练有素。

第三,北京大学为你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双重转型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必须具备两种素质:一种是你要学会处理复杂问题的多项本领,你要拥有一个百宝箱,遇到哪一类问题,就能提出解决问题的那一类办法;另一种是你要学会在众多的机会中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机会。为什么要学会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你的时间、精力、金钱等等都很有限。就像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一样,当你选择了一个机会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你不可能同时选择另一个机会。所以萨特说,选择要付出代价。人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众多的机会中选择一个能使自己收益最大化的机会。这两种素质,只有在综合性大学中才能培养出来。北大之所以能够给你提供最充分的选择,一是因为她的学科最齐全,你想学的任何一个学科都可以在北大找到;二是因为她为你提供了一整套选择的机制。从你进入北大校门的第一天起,她就为你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体系,你可以从中选择你最喜欢、最有兴趣的领域。而且我们鼓励你进行选择,这是一种文化。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在你最喜欢、最有兴趣的领域,你才有可能作出非同一般的超凡成就;三是因为她所提供的机会最多。无论是课程设置、国际交流、社团文化,还是就业机会、社会实践、同学朋友,北大都为你提供了让你难以想象甚至是眼花缭乱的选择。正是在这种不断“试错”的主动选择中,你将逐步培养起独立自主思考、处理复杂资讯、敢于挑战权威、学会舍得放弃等一系列在你日后人生道路上会发挥重要作用的能力。

第四,北京大学为你提供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大学时代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黄金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知识学习固然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远不是全部。学习不等于教育。教育的内容远比学习丰富得多。事实上,在大学阶段,一个人从同学、朋友、社会各阶层人士那里学到的东西可能要比从老师和课堂上学到的更多更广。北大素有“以空气养人”的说法,看一看自习室里的人头攒动,看一看图书馆的博大精深,看一看远处走来的平凡的大师,看一看讲座报告的火爆场景,看一看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面庞,看一看未名湖畔的微风拂柳,在这里待久了,你会慢慢地发生一种奇妙的气质上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活跃的思想的撞击,在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于每年一千多场的讲座报告,等等。说不清楚哪一天,你会发现你已经不是原来那个青涩的你,你已经脱胎换骨。

第五,北京大学交给你思维的方法。请注意,我使用的是“交”而不是“教”,也就是说,这种思维的方法是在长时间的系统训练中主动形成的,是内生的产物。这可能是北大为你提供的最宝贵的东西,也是北大本科教育能够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根本原因。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曾经深刻地指出:“与欧洲和美国一流大学不同的是,中国和韩国的教育方式倚重于机械式的学习。传统上,学生们是被动的听众,他们很少在课堂上对彼此或是教授的见解提出异议。”事实上,从建校伊始,特别是从蔡元培校长主校开始。北大的本科教学就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的道路,始终高度关注对学生独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精神传统。北大的课堂,固然有世界最前沿的知识的讲授,但更重要的是,老师们鼓励学生挑战自己的权威和观点,不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都可以登上大雅之堂。而教授们之间在学术观点上的针锋相对,各种思想文化的撞击,也为学生们从各个角度理解一个问题提供了宽容的平台。

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 篇9

杨振荣

摘要: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举措。现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虽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仍存在敬业师表意识欠缺,师生关系冷漠、敬业精神不足,团队精神欠佳、功力思想抬头,腐败现象滋生等问题。新时期高校应该从教师的自我提升、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影响三个方面来探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路径。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 问题 路径选择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指出高校要把学习贯彻《规范》作为加强高校使得的首要任务,“与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高校如何贯彻落实《规范》要求、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成为新时期高校和高校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品质和规范的总和,是职业道德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作风、行为准则去调节在教育过程中与其他参加者之间的关系,处理教育劳动问题,以做好教育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把高校教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归结为六个方面:1)爱国守法;2)敬业爱生;3)教书育人;4)严谨治学;5)服务社会;6)为人师表。

新时期高校教师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应做到以下具体要求:

1.热爱教育,为人师表。高校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敬业、勤业。自踏上教育岗位之日起,就应该为自己确立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自己永不枯竭的前进动力。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感化教育学生,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自信自强,不断创新。高校教师只有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开阔的思想视野,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神圣职责。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改变传统的机械式灌输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化,另一方面还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全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3.团结合作,廉洁从教。团结合作是调节高校教师与教育集体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高校教师应意识到自身的劳动成果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要把个人的能力与团体的智慧结合起来,同事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协作、团结一致,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另外,高校教师还要拒绝诱惑,廉洁从教,真正做到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要求:广大教师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着和创造者,学校和教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辐射影响作用。抓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高校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不但可以让教师以自身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人格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品质人才,还可以通过这些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种子撒向四方,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和高尚的道德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这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高校的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教师、学生和教育环境。其中高校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高校教育最终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才干和专业技能,更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教师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的感化过程,是其他方式所无法代替的,其作用的巨大是难以估量的。甚至可以说高校教师师德的优良直接关系到高校育人质量和教育的成败,因此,高校为确保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举措

高校承载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历史和现实任务,是科教兴国这一战略举措的重要支撑。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世纪之交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科教兴国的战略布局中,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高校应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培养一支既有渊博专业知识又有高尚道德品质、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流的师资队伍,这对于完成高校所担负的重要历史和现实任务,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三、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师表意识欠缺,师生关系冷漠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本是本是教师最神圣、最基本的职责,同时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然而,有的教师对此却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注意自身修养,师表意识淡薄,不够自尊自爱,未能对学生起表率作用。有的教师甚至把教书与育人截然割裂开来,只注重讲授专业知识,不管学生综合素质;只看重学生考试分数,不管学生思想政治表现;不少教师以单纯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不去主动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导致师生关系异常冷漠。

(二)敬业精神不足,团队精神欠佳

高校中部分教师意识不到教书育人工作的神圣,仅仅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一种谋生手段,在工作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有的教师上课照本宣科、作业批改不认真、课后辅导也敷衍了事,只注重课时的数量,从不关心教学质量;部分教师则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在申报课题、评职称等关乎个人利益的活动中采取不正当手段竞争,只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不注重同事间的相互尊重与合作,甚至嫉妒同行,对其排挤、打击。这些都严重破坏了教师间关系,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三)学术风气浮躁,学术道德下滑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职业操守的优劣。在学术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下,不少高校教师出现了学术风气浮躁、学术道德下滑的情况,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风浮躁。在急速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人思想意识受到强烈冲击,个别教师出现了心态浮躁、争名夺利、治学不严谨等问题。二是学术不诚信。个别高校教师在学术上缺乏诚信意识,制造泡沫学术,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

(四)功利思想抬头,腐败现象滋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高校教师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道德准则淡漠了,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减退了,在工作中将狭隘的功利原则放在了首位。高校中教师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钱分交易”、“导师经济”、“注水文凭”等更是屡见不鲜,这些典型的教育腐败行为,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公正,背离了高校教师的`道德底线,损害了他人利益,败坏了高教教师的声誉。

四、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路径选择

(一)教师自身对其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和强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在根本上取决于高校教师对其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认识和修炼,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最终还是要依靠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要培养以“热爱”为前提的责任感。首先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一个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次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教书育人便应该一切以学生为本,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需,把学生成长的利益放在首位。第二,要塑造以“专业”为核心的职业形象。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直观体现,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二)高校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激励和监督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既需要教师自身主动培养,又需要外界进行监督引导,内、外动力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成效。高校是其教师的管理者,因此要从制度层面发挥其提高师德的作用:首先,健全教师师德考评制度。师德考评制度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考评结果与教师职称评定和晋升等个人利益直接相关,有效的师德考评机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其次,加强教师师德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激发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完善教师师德监督机制。完善师德监督机制,是解决高校师德所存在的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高校教师师德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对教师的招聘、教学、考核和评价等环节进行适当的监督,及时发现显露出的师德问题,并依照规则处理那些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三)社会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塑造和影响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既需要教师与高校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社会应当通过社会舆论来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提高。社会舆论是重要的监督力量,合理的社会舆论环境能够从外在促进教师提高其职业道德修养。因此,一方面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良好风尚: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社会认同,使高校教师的整体职业道德形象在良性的社会舆论环境中得到塑造和优化。

参考文献:

【1】谭军华,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调研与分析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09)

【2】李东坡,浅谈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教育探索.(03)

【3】庞贺峰,论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策略及意义【J】.学理论.2011(15)

【4】吴先峰.加强高师院校师德建设【J】传承.(08)

【5】廖善康,谭促伦.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传承.2011(15)

【6】常江.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J】.法制与社会.(05)

上一篇:孝行让生命更精彩下一篇:幸福长春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