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本科教学大纲

2024-08-24

工程经济本科教学大纲(精选8篇)

工程经济本科教学大纲 篇1

测试时间:--单选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V 1.无效经济合同的确认权属于(A)A.法院或仲裁机关 B.法院 C.工商局 D.建管部门 满分:5 分

2.招标代理行为属于(A)A.委托代理 B.法定代理 C.指定代理 D.复代理 满分:5 分

3.(A)属于经济合同法律行为。A.投标报价 B.登招标广告 C.寄送产品说明书 D.发出询价函 满分:5 分

4.竣工结算在(D)之后即可进行。A.施工全部完毕 B.保修期满 C.试车合格

D.竣工验收报告被批准 满分:5 分

5.按照担保法的规定,只能由第三方出面担保的方式是(A)A.保证

B.抵押与质押 C.留置 D.定金

满分:5 分

6.施工招标可针对(A)进行招标。A.桩基础工程 B.地下室工程 C.砖石工程 D.抹灰工程 满分:5 分

7.项目的持续性不包括(A)A.盈利的持续性 B.环境功能持续性 C.经济增长持续性 D.项目效果持续性 满分:5 分

8.担保合同是属于(B)A.主合同 B.从合同 C.分包合同 D.无偿合同 满分:5 分

9.按照法律规定,(A)不能成为建筑施工合同的担保人。A.建设主管部门 B.建筑公司 C.银行

D.贸易公司 满分:5 分

10.项目的持续性不包括(A)A.盈利的持续性 B.环境功能持续性 C.经济增长持续性 D.项目效果持续性 满分:5 分

11.业主投保“建筑工程一切险”时,他应在保险合同内列明(D)为被保险人。A.业主 B.承包商 C.工程师

D.业主和承包商 满分:5 分

12.下列对水利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的特点错误的是(C)A.以调查、分析为主 B.以人文分析为主

C.以对社会环境影响为主 D.以定性分析为主 满分:5 分

13.分包工程价款由分包单位与(B)结算 A.甲方 B.乙方

C.监理工程师 D.甲方代表 满分:5 分

14.当(A)之后,承包商根据合同进行索赔的权利终止了。A.递交最终报表

B.接受解除缺陷怎人证书 C.递交竣工报表 D.递交书面结清单 满分:5 分

15.下列不属于我国水利建设中尚存在的主要问题(A)A.人口密集 B.洪涝灾害 C.干旱缺水 D.水环境恶化 满分:5 分

16.已竣工工程交付使用之前应由(B)负责成品保护工作。A.建设单位 B.施工单位 C.监理单位

D.协商确定单位 满分:5 分

17.工程实施控制的主要内容不包括(C)A.成本控制 B.质量控制 C.竣工验收控制 D.成本控制 满分:5 分

18.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D)A.自热人 B.个体工商户 C.国家

D.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 满分:5 分

19.担保合同是属于(B)A.主合同 B.从合同 C.分包合同 D.无偿合同 满分:5 分

工程经济本科教学大纲 篇2

1.理工科学校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定位含糊,特色不明,重规模,轻质量。包括教师、教材、实验和作业把工程问题当成“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造成学生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简化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2.重答案,轻过程。好奇心是创新的基础,有成就的科技工作者大多具有较强批判精神,敢于问“为什么”,并从中找到科学创新点。学生最初不会提问,然后害怕提问,最后变成没有问题可提。

3.关注教师授课体系,轻视学生知识系统。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无法掌握知识的内涵。教师提供“标准答案”,学生习惯于互相看答案。重以教师为中心,轻以学生为中心。

4.重科学论文,轻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缺乏设计和工程实践环节,学生很少对实验产生深刻印象,更不用说影响学生兴趣和爱好。专业缺乏学科融合与交叉;与企业关系疏远;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忽视实践环节,注重传授知识,不重视能力或者轻视能力培养。

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是当务之急。高等教育培养出数量足够,能面向生产一线的优秀工程科技人才,这是中国高等工科院校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要达到这一目的,论文提出了提高本科工程教育质量的对策,并结合区域经济特色,探讨协同培养高校工程技术本科人才的模式,并以株洲区域经济为例,详述了湖南工业大学高校工程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株洲区域经济

株洲是“中国电力机车摇篮”,也是“中国轨道交通之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等核心企业,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历史积淀、品牌优势、技术实力、集群优势是国内其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株洲电力机车厂出产了中国的第一辆电力机车,并且较长时期垄断国内市场;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是中国电力机车牵引传动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的行业龙头;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高速动车组、城轨车辆电机和变压器专业化科研、生产基地。目前,株洲市拥有轨道交通产业相关企业共300余家,产业门类齐全,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件等覆盖电力机车与铁路车辆所需的70%以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作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重要一极,株洲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指引下,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2013年,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株洲国家轨道交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17家被科技部授牌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综合实力排名第一。株洲到2016年将在以高新区为核心的区域内,形成全国首个千亿规模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将推动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加速实现轨道交通产业的跨越发展。

轨道交通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本地区的轨道交通对该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很大。

二、结合区域经济的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株洲区域经济特色,以轨道交通自动化为主,分析相关企业行业的创新需求、并据此设置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本科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优化并合理使用本科专业创新资源,从而形成课堂理论培养为主、课外实践工程能力为辅完整的师资整合和创新训练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出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举措,提供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教学条件,形成“办学体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校企产学研”全方位合作;明确企业承担继续培训工程技术人员和接纳实习的责任,为未来工程师提供实习岗位;企业逐渐成为创新主体,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企业文化有助于学生成长,企业经历有助于学生就业。

(一)聚合实践教学创新能量,协同构建高层次师资队伍

按照创新团队流动不调动的政策,分别从企业派驻院士、教授、高工及其团队到湖南工业大学参加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并在资金、项目和人才队伍组建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支持,为形成深度融合的学科方向、学术团队,并为开展创新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将湖南工业大学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科研团队建设目标纳入各自的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中,并分年度予以实施,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中,充分考虑协同中心团队凝练的结构、层次、学科、方向需要,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强力的人才支持。

对纳入创新培养团队成员,实行重点培养和系统支持,在资源利用、项目申报、研究条件、成长发展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支持政策,鼓励冒尖、鼓励拔尖、鼓励创新研究和成果产出。与此同时,全面落实跨单位考评机制和考评办法。

(二)协同办学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湖南轨道交通核心业务发展和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对高端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极大地调动了相关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共同参与协同办学的积极性。结合产业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创新项目研究为载体,以强化轨道交通自动化相关专业特色为目标,制定“四个共同”人才培养机制。

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独立导师制。由产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单独指导研究生,研究生在学校修完学科基础课后进入企业,跟随指导老师开展课题研究,具体科研题目由导师决定,企业提供学生的住宿和生活费;二是双导师制。由企业和学校各自派出一名导师共同指导一名学生,学生的课题由两位导师共同商量。截至2014年底,仅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已经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其中大部分毕业后留在联合培养单位从事科研开发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培养效果,深受企业和社会欢迎。

(三)聚合实践教学创新能量,实现技术产业无缝对接,快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株洲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核心技术研发、产业链延伸的共性技术问题进行协同创新,各协同企业在轨道交通自动化领域针对永磁同步电机与传动控制、网络控制及故障诊断等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对相关技术共同进行产业化培育,其中部分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高速轨道交通和城轨铁路交通运行中。有力推动了株洲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的创新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并对其他相关产业形成了创新技术溢出延伸效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后,就业渠道明显拓宽。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3%以上,在湖南省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由于就业成绩显著,2015年湖南工业大学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摘要:由经济形势和行业需求所决定,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和学生分布于理工科的占比大于其他学科。而理工科学校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定位含糊,特色不明,根据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对工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论文提出区域经济与高校工程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区域经济,工程实践,创新能力,课间壁垒

参考文献

[1]厉骁,于国庆.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5,(12).

[2]郭松.地方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及路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6).

[3]茹阳.行业高校特色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的实践研究——以沈阳化工大学为例[J].中国科技纵横,2016,(3).

工程经济本科教学大纲 篇3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全国近有600余所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新形势下,面向应用型本科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得到业内的广泛研究和探索。《工程经济学》作为工程项目中经济成本测算和造价分析的主干课程,对学生就业深造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工程经济学》课程的特点,采用了基于“O2O”和“翻转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方法,经实践后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工程经济学 OTO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体制改革,自2000年以来,目前我国近有600多所“专升本”及二本、三本普通高校向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方向办学[2]。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面向工程技术应用的高等教育类型,它与以往的理论研究型本科教学方法不同,它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工程经济学》是工程与经济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工程技术实践活动经济效果的学科。作为工程项目中经济成本测算和造价分析的主干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公式多、图表抽象、计算繁琐,是老师和学生普遍反映难授和难学的课程之一[1]。在应本培养模式下,专业教师应当如何上好《工程经济学》课程值得深思。本文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教研组的探索和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并实践了基于“O2O”和项目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一、教学环节的改革

1.项目案例式教学,理论形象化,公式简单化

“应用”是应用型本科培养的特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定位应偏向于教给学生如何使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而非纯粹的理论性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纯理论公式的讲解不厌其烦,兴趣不高,因此,对《工程经济学》这种典型的课程,我们采用项目式案例教学的方式,以工程项目为主体,以项目中的每一个经济环节为对象,讲一块知识点结合一个案例加以应用,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O2O”教学模式的引入

如今,手机、iPod等多媒体设备占具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与传统的课堂不相一致。传统的课堂授课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一种新的学习交流方式正在形成。针对《工程经济学》的多学科交融的特点,并结合当前“互联网+”技术在教育界的推广应用,我们采用了线下教育与线上(offline to online, O2O)的教学模式,线下课堂主讲,线上网络学习及交流,将好的学习资源、教学问题、课程指导及小组讨论放在线上进行。

3.项目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引入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工程造价、成本核算、经济平衡点的估算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学习内容直接面向工程实际,对机械专业、建筑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在实践“O2O”教学模式的同时,为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引入了“翻转课堂”,在“O2O”平台的线上环节布置项目案例内容,然后以项目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报告,然后老师点评,小组成员接受台下学生的提问,充分并锻炼学生的表达和组织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自学能力及团队意识。

二、考核环节的改革

在教学环节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对考核环节进行了模块化考核、抢答式课堂抽查、半开卷的考试方式为主的改革探索。

1.模块化考核

传统的《工程经济学》考试常以“一卷论英雄”,学生常以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方式应对考试,考后学生对课程知识基本忘掉,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我们采用了模块化考核的方式,将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作业成绩、项目汇报成绩、考试成绩,每一模块构建相应的特色并根据实际设置系数。

2. 抢答式的课堂抽查

为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抢答式的课堂提问环节。授课过程中,由老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举手抢答,回答正确后将给答题的学生记入总评成绩的加分项,这种方式刚开始学生的主动性不会高,经引导和激励后,将会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3. 半开卷的考试方式

《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公式和图表很多,对于工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将公式记错用错的情况,然而在工程项目中,每一名工程经济师都会有一本公式手册,即使是自己记住的,在做项目计算时也是要看公式去计算,因此,在考试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大量的公式去死记硬背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我们提出了“半开卷”的方式,允许学生用一张A4张写上自己认为会考到的公式带到考场去,考试之后A4纸要上交,并作为一次作业记入总评成绩。

三、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进程加快,对掌握工程经济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多。《工程经济学》作为工程项目经济性可行性分析、成本核算、正确估价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工程经济学》的课程特点,从教学环节和考核环节两大方面进行了改革探讨,该方法内容已在我校教学过程中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为同类院校作参考。

参考文献:

[1]宫文峰,张美玲,胡泽民,等.新形势下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应用型本科教师探讨[J].大学教育,2016(2): 128-131.

[2]张明缓,李芊,袁永博.高校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J].2014,23(1): 83-84.

[3]周楠,闫淑荣.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3,10:56-57.

基金项目:

本科经济法微教学模式探析论文 篇4

摘要:近年来,随着以互联网和手机、平板电脑为移动终端的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日益扩大,推动了整个教育体系的革新。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显得至关重要。分析了传统经济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探讨了利用新媒体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期促进“微”教学模式在经济法教学中深入应用。

关键词:新媒体;微教学;经济法

“微”教学是指在当前新媒体背景下,利用微博、微信、微群等软件平台,进行互动式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关注、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微”教学模式在经济法教学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影响力。

一、经济法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经济法在规范市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内容涵盖面广,具有综合性和抽象性。经济法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经济法要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反思我国长期以来的本科经济法教育,重视法学理论的掌握和法律条文的解析,而轻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亟待改革创新。当前经济法课堂教学普遍是按照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开展,在这个基础上,对于一些相关的案件进行分析。实际上,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参与经济法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甚至出现平时学生课堂不认真听讲,单纯为了考试不挂科而在每学期最后几天突击的情况。从经济法科目来看,在一个学期有限的课时内要把教材所列内容全部讲完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法,教学效果想必不会满意。因此,教师在现有经济法课程安排及教材选用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是必要的。从当前的网络信息技术和可移动设备的发展来看,微博、微信、微群等软件平台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使用这些软件。从学生应用情况来看,这些软件多应用于人际交往层面,并未应用到教学中,进而有效发挥这些软件平台的优势。学生们已经置身于“微时代”,经济法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让学生动动手指就能学习。

二、经济法教学的改革思路

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经济法教学改革应当建立信息化、交互性的经济法教学模式,以网络与实践结合为主要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专业积累为目的,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高等教育信息化需要破解的难题是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课程与专业数字化、科研与教学结合、网络环境下的项目学习等方法,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1]

(一)利用新媒体构建经济法教学体系

构建经济法教学体系,将新媒体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体系中,把经济法的知识结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结果反馈等环节组成统一整体。学生只有在这种多层次的教学体系中锤炼,才能逐步适应和驾驭经济法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二)经济法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相互融合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经济法学习提供了基础条件,反之,经济法“微”教学模式的创新为新媒体技术的升级提供了驱动力。适应时代的需要,经济法教学与网络技术的完美融合,让“微”教学模式呈现课内课外、随时随地的学习过程。这为经济法教学带来机遇,运用合理就能够取得积极教学效果;同时也要趋利避害,如果运用不当,会阻碍经济法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作为新媒体技术工具要与经济法教学相互融合。

(三)实现师生良好互动,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平台是提升经济法教学水平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往的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始于课上、止于课下,教学仅仅停留在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交流上,师生互动性不强,影响教学效果。新媒体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于“微”平台,以本科法学学生为调研对象,以“你对经济法学习的看法”为主题征集意见,在汇总学生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当前经济法课堂的教学现状。参与调研能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在经济法学习中的参与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助教学模式。

三、经济法“微”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微博、微信、微群等网络平台为经济法教学提供新的平台

“在数字时代,网络传播的出现拓展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传播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传递是双向互动、非线性的,可以实现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多对多的信息传播,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2]这一新平台凭借信息传播的优势,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成为师生学习交流和情感沟通的重要媒介,推动级经法教学工作进入崭新的“微”时代。

(二)“微”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是微博、微信、微群等互联网工具主要受众群体,“微”教学能够将当下热门的`移动终端融入到枯燥的经济法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新媒体时代大量信息不仅丰富了经济法教学的素材,还使教育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具体化,并将声音、动画和视频资料完美结合。“教师可以将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适合移动学习的材料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群发给自己的学生,而学生只要拥有移动设备,就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车站、机场或某一个特定等待的场合随时掌握自己想学的知识。”[3]“微”教学模式实现在很短的时间将知识传播给学生,为学生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同时也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提供了畅通的表达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三)经济法教学内容动态化,信息多元化

“经济法律法规适应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而且社会经济生活也瞬息万变,不断产生新问题、新情况,因此,任何经济法教材也难以避免其滞后性。”[4]经济法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应当将内容动态化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微”教学模式就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法滞后性的缺陷,更好地保持经济法教育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师可以围绕最新的法律、法规或者案例,将知识信息新媒体传播给学生,这些信息可以单条的,也可以是一个专题,信息涉及到本专业和跨专业等多个学科,便于学生掌握综合性的知识,了解学术领域的最新动态。

四、经济法“微”教学模式的实施措施

(一)巧用微软件平台,引案例入课堂

经济法专业性较强,基础知识相对枯燥乏味,但是当其与生活及热点结合尤其是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式结合时,以具体的生活或者场景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在具体的情景设置中,以过还原及改良案例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学生常用的微信、微博、微群等平台,鼓励学生通过这些微软件平台来进行知识交流。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最新经济法信息的分享、案例分析及专家观点分析等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经济法知识的探讨中。

(二)开展微主题活动,引竞赛入课堂

结合教材内容,可以适当通过微软件平台在课堂上举行微主题活动,之所以举办微主题活动,主要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微主题活动可以是微辩论,微表演等。采取微辩论的方式和原则,缩短时间,让学生就经济法中某一有争议的内容进行辩论。这种全新的模式能够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活动中,与单一的学生学习相比,学生合作能够全面促进其进行知识搜集及理论学习,对学生掌握经济法知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通过主题微视频的拍摄及照片、征文、演讲征集活动,促进课堂方式多样化,强化学生的参与。

(三)微博微信,引智能入课堂

微博、微信、微群作为当代大学生普遍使用的软件,将其应用于学习极具必要性。微软件平台通过评论、点赞、转发、回复等功能来强化互动交流。微信、微博、微群等平台的关注功能,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建立双向关注,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使自己的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学生微信关注高品质的法学相关公众号、知名法学家的微博和经济法学习者们的微群,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获取专业相关的前沿信息,创新与开拓自己的思维。微软件平台的评论功能,给师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自由地表达意愿,教师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引导,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促进经济法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软件平台的转发功能,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快速渠道,教师可以将专业知识和最新资料通过微平台转发给已经关注了自己的学生,学生利用他们彼此关注进一步扩散信息,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层面的交流。

(四)微课堂多元评估,引反思促效果

传统经济法教学的学习评估往往是以每学期的测试成绩为考核标准,这种考核模式过于单一,具有偶然性。因此,微课堂评估显得十分必要,这一工作通过生生评估、师生评估,了解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可以通过“课堂达人”、“最强大脑”等荣誉称号的评选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经济法“微”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学习成绩及其对课堂的满意度调查等方面来合理评估,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考核标准。

五、关于“微”教学模式创新经济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引导不可或缺

经济法“微”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创新了教育教学模式,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有的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学习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有的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偏离主题等等。这些问题对经济法教学改革来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经济法“微”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实践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提升专业教师素养,积累“微”教学管理经验

经济法“微”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论坛和研讨会,以方便教师之间对话和交流,定期聘请专家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育咨询和指导,进而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建立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师合作机制,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经济法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微”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不断创新,在继承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来提升教学质量,重构高效课堂,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5):7.

〔2〕孙宁,孙晨.基于教学资源建设的新媒体环境解析[J].中国电化教育,,(7):92-93.

〔3〕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80.

工程经济本科教学大纲 篇5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课程类型: 开课学期: 学时: 拟使用教材:

张海藩 牟永敏.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08 国内(外)现有教材:

1.Pankaj Jalote著 罗飞 邵凌霜等译.软件工程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1.2.朱少民.软件工程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1.3.郑人杰, 殷人昆, 陶永雷.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07.4.[美]Stephen R.Schach.面向对象与传统软件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02.自动化 专业方向课程 7 32

开课单位: 课程代码: 学分: 核心课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845490 2.5 否

二、课程描述(300字以内)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类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用的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软件工程各领域的发展方向;如何使用工程化的方法开发软件项目,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标准和规范。

三、课程目标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是各种软件开发经验总结和提炼。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原理、方法

和技术等,同时注重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为计算机类及其相关科学领域培养高级软件开发人员和系统分析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要求

授课教师将按照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有关要求做好课程教学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课表规定的时间、地点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将根据本大纲要求,认真备课完成教案与讲稿编写等各项课前准备工作;授课过程力求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逻辑性强、重难点突出,力戒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同时将结合课程目标要求,做好考核内容设计,并严格按照本大纲要求做好实验评价、出勤率统计、作业评价等各项工作。

学习是大学生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应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制定本门课程学习计划,加强学业管理,严格自我要求,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主动适应课程学习要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迟到、不早退,无正当理由不请假,上课认真听讲,不做任何与课堂教学无关事宜,不使用手机,积极与授课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做好预习、复习、课外书籍阅读等工作,主动与同学开展合作学习,认真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门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为:出勤率占总成绩的10%,全学期随机点到10次,其中缺席3次此项成绩以0分计算;随堂测验1次,测验成绩按1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课程作业6次,按批改成绩1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实验8次,按实验成绩2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期末考试,按卷面成绩5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

六、课程内容

第一章 软件危机与软件工程(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1周)

教学目标:了解软件工程的发展过程,理解软件的概念、软件的特点、软件的分

类、软件危机、软件工程、软件生存周期、软件工程过程与目标等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软件危机的产生、软件工程过程。教学难点:软件工程过程。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法。主要内容:(1)软件危机;

(2)软件工程;(3)技术审查与管理复查;

学习方法:查阅软件工程相关知识。课后作业:习题1,1、3、7题,不用提交。

第二章 可行性研究(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2周)

教学目标:理解可行性分析的目的、任务和重要性,掌握可行性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可行性分析的基本方法,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方法。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与上机实践相结合。主要内容:(1)可行性研究;

(2)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3)可行性研究的步骤;(4)数据流图;(5)数据字典;(6)成本效益分析。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习题2,3、4题,下次上课前交。

第三章 需求分析

(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3周)

教学目标:了解需求分析的概念,理解需求分析的目的和任务,掌握可行性研究的目的与步骤、结构化分析方法及其所使用的工具。

教学重点:结构化分析方法,需求分析、定义系统“做什么”。教学难点:结构化分析方法。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与上机实践相结合。主要内容:(1)需求分析的任务;

(2)分析过程;

(3)概念模型和规范化;(4)图形工具;(5)验证软件需求。

学习方法:分析、讨论。

课后作业:习题3,3、4题,下次上课前交。

第四章 总体设计

(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4、5、6周)

教学目标:理解软件总体设计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原理,理解模块化、抽象、信息隐蔽、模块独立性等概念,掌握结构化设计方法(要求能划分数据流的类型,将其转换成软件结构图,并能根据优化准则将其优化)。

教学重点:将一个复杂型数据流图转换成软件结构图并优化,流程图,盒图,PAD图,总体设计。

教学难点:面向数据流设计。学

时:课堂教学6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法、案例分析与上机实践相结合。主要内容:(1)总体设计的过程;

(2)软件设计的概念和原理;

(3)启发式规则;(4)图形工具;

(5)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学习方法:分析、讨论、上机实践。课后作业:习题4,3题,下次上课前交。

第五章 详细设计

(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7、8、9周)

教学目标:熟练使用详细设计描述工具来设计模块中的算法及程序的逻辑结构。

教学重点:详细分析的主要工具,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教学难点: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学

时:课堂教学6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法、案例分析与上机实践相结合。主要内容:(1)结构程序设计;

(2)详细设计的工具;

(3)Jackson程序设计方法;(4)Warnier程序设计方法;(5)程序复杂度的定量度量。

学习方法:分析、讨论。

课后作业:习题5,4题,下次上课前交。

第六章 编码

(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10周)

教学目标:理解源程序质量的标准和选择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标准,理解编码风格对源程序质量的影响,掌握编码方法。

教学重点:编码风格,程序设计语言及其选择的标准。教学难点:编码方法。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法、案例分析与上机实践相结合。主要内容:(1)程序设计语言;

(2)程序设计途径。学习方法:分析、讨论。

课后作业:习题6,3、4、5,下次上课前交。

第七章 软件测试

(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11、12、13、14周)

教学目标:了解软件测试的种类,理解和掌握软件测试的策略、软件测试的目的、方法和原则。

教学重点:单元测试、综合测试。教学难点:测试用例的设计。学

时:课堂教学8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与上机实践相结合。主要内容:(1)基本概念;

(2)单元测试;

(3)集成测试;(4)验收测试;(5)设计测试方案;(6)调试;(7)软件的可靠性;(8)日立预测法;(9)自动测试工具。

学习方法:分析、讨论、上机实践。

课后作业:习题7,2、4题,下次上课前交。

第八章 软件维护

(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15、16周)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软件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内容,理解软件工程标准化的重要性和工程化标准,掌握软件配置管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标准化与软件文档。教学难点: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标准化。学

时:课堂教学4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法、案例分析与上机实践相结合。主要内容:(1)软件维护的定义和内容;

(2)维护的特点;

(3)维护过程;(4)可维护性。

学习方法:分析、讨论。课后作业:无

实验类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实验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课程类型: 开课学期: 学时: 自动化 课程实验课程 7 16 开课单位: 课程代码: 学分: 核心课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845490 否

拟使用教材: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软件工程.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描述(300字以内)

软件工程实验是为计算机类及其相关专业开设的《软件工程》课程配套设置的,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针对具体软件工程项目,全面掌握软件工程管理、软件需求分析、软件初步设计、软件详细设计、软件测试等阶段的方法和技术。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软件开发模型、软件生命周期、软件过程等理论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原理、方法、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提高软件工程的综合能力,提高软件项目的管理能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实验,加深对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熟悉软件工程的规范、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开发,为后继的毕业设计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软件开发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要求

软件工程实验要求学生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结合具体的开发项目进行设计。具体要求如下:(1)班级按项目小组进行分组,每组不得超过6人;(2)

每个项目小组选出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召集项目组成员讨论、选定开发项目;(3)项目中的每项任务要落实到人,且规定该任务的起止日期和时间;(4)每个项目小组必须按照《软件工程实验教学大纲》规范提供项目文档;(5)软件开发方法自定。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将不作为单独一门课程进行考核,按实验成绩2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实验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考核用于考察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行为表现(包括课前预习情况和实验过程中的态度)以及实验报告完成质量,按实验成绩的50%折算后计入实验成绩;实验操作考核将根据每次完成实验的数量和质量,按50%折算计入实验成绩。

六、课程内容

实验一 项目开发的准备工作(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7周)

教学目标:确定课题,成员分组,合理分工,熟悉软件开发环境,培养团队精神。主要内容:根据各组选择的课题,各组推荐一名组长,统一管理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并合理调整资源和负责项目全局;根据项目的难易合理分配组员的任务,对问题达成一致的看法;针对项目的实施,熟悉相应的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环境。准备参考资料和阅读相关的国家有关软件开发的标准文档。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思考题:

1、项目开发首先要做的事是什么?

2、你认为该软件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特性是什么?你认为怎样分工是最合理的?

实验二:系统分析过程(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9周)

教学目标:确定项目的可实施性,在此基础上完成系统的逻辑功能模型的建立。主要内容:弄清项目的业务流程图,绘制数据流程图,功能分析图,编写数据字典,数据加工处理描述,软件系统流程设想图,需求规格说明书。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思考题:需求分析在软件开发中真的那么重要吗?分析系统流程图和数据流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怎样书写合乎规范的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怎样组织对该工作的评审?

实验三:系统设计过程(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11周)

教学目标: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完成系统的体系结构的建立和系统详细设计,并给出相应的规格说明书。

主要内容:功能结构图设计,软件处理流程设计,输出设计(打印输出设计),存储文件格式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输入设计(数据录入卡设计),代码设计,程序说明书。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设计性实验

思考题:系统设计和需求分析的关系是什么?两者必须先后关联吗?怎样描绘系统的体系结构?怎样绘制复合规范的流程图?怎样组织对设计阶段工作的评审?

实验四:系统实现

(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13周)

教学目标:系统运行和软件后期制作,了解程序设计的风格。

主要内容:完善系统所涉及的程序框图,源程序,模拟运行数据,打印报表,软

件使用说明书和用户手册等。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设计性实验

思考题:怎样合理选择软件开发的工具?怎样进行用户说明手册和使用手册的编写。总结项目实施中的得失。

实验五:软件测试

(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14周)

教学目标:在实验四的基础上,完成对系统的组装和测试。

主要内容:能够正确运用软件测试的过程与方法,结合一个模拟课题,复习、巩固、软件工程中系统测试知识,提高软件测试的实践能力。熟悉单元测试、综合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的方法,掌握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树立正确的软件测试思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查询资料和撰写书面文件的能力。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工程经济本科教学大纲 篇6

随着一部分民办高职高专院校转型为民办本科院校,学校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西方经济学是本科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以南通理工学院为例,该校开设本科层次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时间较晚,9月,至第一批本科生进校以来,才开始正式完整系统地向本科学生授课,发展过程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完全照搬到选择使用的一个过程。

一、民办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南通理工学院西方经济学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体会,笔者所在的课程课题组进行了内部教学研讨,并对学院2014级和2015级物流管理专业共12个班,合计约5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结果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材的选用方面有困难

第一学年使用的教材为湖南师范大学高强主编的《西方经济学》,该书难度适中,但在使用过程中才陆续发现,部分内容在表述上以及课后习题题目内容上存在若干处微小错误,需要进行后续完善。鉴于这一不足,笔者所在学院在后一轮的教材选用上,改为启用本科经济类经典教材,即高鸿业版本的《西方经济学》(第六版)。但通过实践,发现该教材对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内容太过详尽,且有一定的深度,授课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删减一大部分内容,结果除了少部分学生外,大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常规的教学进度和难度。

最近几年,适合民办本科层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但内容都没有本质的差异。而国外的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院原理》、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虽然趣味性较强,但教学内容逻辑体系分散,并且,国外西方经济学教材理论背景与中国国情具有较大的差异,案例取材于西方国家经济生活,部分案例难以在中国现实中得到印证。因此,编写适合民办学院的教材对于提高西方经济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师生互动平台的缺失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这种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问各种问题,但是由于授课学时的限制(64课时),课堂诸多问题得不到充分解决。而随着课程不断推进,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会逐渐累积,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与掌握后面的知识,严重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学习积极性较差

由于学生中大多数人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但数学基础较薄弱,学生普遍对定性知识,如经济学家的介绍等感兴趣,对需要一定数学基础的定量知识却兴趣不高。此外,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有高考失利的惨痛经历。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在目前的学校就读只是一种“苟且”的选择,他(她)们在入校之初就对高校学习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值,特别渴求成功,但是某些课程,如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的积累和方法论的形成,学生在短期看不到即时的利益和成功的前景,所以一旦碰到疑难问题,就开始出现学习畏缩情绪。

(四)教学配套有限

民办本科院校由于教师数量的局限性,除专业课以外,其他常规课程往往一个授课班级涵盖两个平行班(80人左右),从而导致教师对课程的控制受到极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在目前的现实背景条件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工科实验基地的建设和投入,而对经管类实验建设的投入较少的现象,所以,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仅能在课本中了解到一些经济类知识,很难有具体的实践机会。

二、提高民办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群策群力编写本土化教材

各个民办高校,可由资深教授牵头,组织一批从事一线教学的青年骨干教师,有针对性地编写适合各个民办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这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先导作用。

在教材编写的内容方面,可以以目前的国内外经典教材为蓝本,合理删除或弱化一些对于民办本科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从而可以缓解听不懂、没学会等所产生的学习畏惧心理。力争做到重点突出,容量有度,注重实践,与时倶进。例如:就微观经济部分而言,可以从供求理论分析入手,重点介绍消费者理论、成本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含市场失灵部分)等典型内容,而对福利经济学、要素市场等问题,可安排较小的篇幅简略介绍即可。

(二)优化教学环节中的师生互动内容

采用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互动教学既定的目标,可以采用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互动方法,把互动教学方法贯彻到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授课和课后复习各个教学环节中。如在学生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把课程相关案例通过QQ群或其他方式提前发给学生,并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思考;在课程授课阶段,教师可按照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增补或勘误;在每一章节结束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调查或信息资料的搜集,并定期进行集中反馈和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基本理论的实践价值。

1.分组讨论,强化学生内部互动和教师管理效率。教师可按照宿舍或学号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设一个组长,上课时要求各组同学坐在一起。组长可以在组员内部轮流交替,教学的开展可通过分组讨论、学生独立演讲甚至辩论等形式,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变得更顺畅。

2.建立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可将平时供学生使用的教学PPT、试题库、案例、参考文献等资料放至网络平台上,除了可供请假的学生进行自主补课,还有利于有兴趣的学生自主学习。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突破畏惧心理障碍

1.改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畏惧心理。就数学基础较薄弱的民办本科院校学生而言,较难掌握的是图形和数学模型板块的内容。笔者根据几年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经历发现,适当地运用板书教学,会带来较好的效果,教师可以一边指导思路一边在黑板上进行数学模型的推导以及图形的绘制。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授课的节奏,有利于学生跟紧教师的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可以采用增加使用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例子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比如在谈到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问题上,大部分课本一般以吃馒头为例,但是对于江浙区域民办高校来说,学生对于这种题的现场感并无太大的共鸣,不妨以大学生中的恋爱牵手为例,来探讨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性地去思考问题。

(四)多渠道突破教学配套瓶颈

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为了更好地加强师生互动,分组教学需从教室的布局、座位的编排、教学设备的配备入手,逐步打造和分组教学相配套的教学环境。就实验基地方面,一方面,需根据学院发展情况,有选择地适度追加实验实施和设备;另一方面,可积极同社会企业合作,用这种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真正融入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

三、结语

法学本科经济法教学改革探析 篇7

一、法学本科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有利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

与大陆法系法学教育趋同,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法教学重视系统讲授经济法理论知识,培养的是研究型法学人才而非应用型法律人才。而事实是大多数的本科生毕业之后进入实务部门工作。他们普遍反映学校所学与实际工作的要求有距离。著名法学家付子堂教授称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存在“两张皮”现象。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法律人才迫在眉睫。因此经济法的教学改革有利于转变观念,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2. 有利于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杨紫烜教授将经济法定义为“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经济法的保驾护航,同时又对经济法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较,经济法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更大的灵活性。作为新兴的法律部门,尽管经济法的独立性受到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法的教学内容非常庞杂,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但具备法律、经济等多学科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经济法的教学改革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推进必将有利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经济法教师队伍。

二、法学本科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法存在弊端

传统的经济法教学方法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司法实践能力。一方面,传统的经济法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以笔者所在法学院为例,经济法每周四学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保持一定的授课速度而无法兼顾学生的需求。单向灌输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抬头看课件低头做笔记。学生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鲜有独立思考的锻炼。教师与学生都苦不堪言。另一方面传统的经济法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多侧重于经济法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鲜有涉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甚至在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改革的大背景下,考试成了经济法教学的指挥棒。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希望教师讲司法考试知识点,而法律院系为了追求考试通过率也要求教师围绕司法考试来授课。本来应该培养学生能力的经济法课堂沦为司法考试的培训班。学生即使通过了司法考试也难以胜任实际法务工作。

2. 师资队伍难以胜任经济法教学

如前所述,经济法是内容庞杂且与时俱进的跨学科部门法。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做到“授人以鱼且授人以渔”。教师不但要掌握系统的经济法、民商法等法律知识和有关的经济知识,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师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关注经济法的前沿热点问题,将最新的经济政策贯穿于教学中。遗憾的是经济法的授课老师大多达不到如此高的要求。笔者所在法学院的经济法教师均为国内知名法律院系毕业,但经济、金融、会计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如果不懂公司基本原理就讲不好公司法,不懂金融知识就讲不好金融法。并且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务工作经验,导致授课过于依赖教材和习题。作为实践性很强的法学课程,既想教师没有接触实践,那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从何谈起。

3. 单一的考核方式难以全面评价学生

传统的经济法考核方式是一考定终身。无论学生平时学的如何最后的期末考试尤为重要。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虑,教师多在期末考试之前为学生划定考试范围或者重点。学生只需背笔记的内容或者标准答案就可以通过考试。试题的内容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查,客观题居多,难以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为了通过考试学生避免坚持自己的观点,以免与标准答案不一致。考试分数难以反映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所在法学院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经济法授课教师从平时考勤、课堂发言与表现、期末考试等多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状态。但由于学生人数多、课时有限等原因导致很难全面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法学本科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建议

1.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法学本科经济法的教学应当运用包括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教育等多种教学方法。

模拟法庭是法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Black’s Law Dictionary对模拟法庭的解释是在法学院举办的讨论模拟或假设案例的虚拟法庭。Merriam Webster Dictionary of Law对模拟法庭的解释是法律学生为受训而辩论虚拟案例的一种虚拟法庭。笔者所在法学院高度重视模拟法庭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法学院与法院合作每学期举行一期模拟法庭。模拟法庭的流程包括:(1)分配角色:参加模拟法庭的11位学生各自担任合议庭成员、书记员、原告及诉讼代理人、被告及诉讼代理人的角色。(2)选择和分析经济法案件:指导老师把关,学生准备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经济法案件,并分析案情和争议焦点。(3)制作法律文书:学生根据各自角色,分别制作起诉状与答辩状及证据清单。(4)正式开庭。(5)法官与指导老师进行分析与点评。(6)庭后学生撰写心得,总结自己在模拟法庭活动中的收获与不足,并作为获得实践学分的重要依据。

20世纪早期耶鲁大学法学院杰勒料·富兰克林教授组织了“法律诊所或诊疗所”,在免费为穷困人士提供法律援助的同时为法学院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期出现的还有约翰·布拉德维在杜克大学和南卡罗莱那大学开设了“法律援助诊所”。在此基础上,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兴起了法律诊所教育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法律诊所教育倡导律师式思维,将学生置于律师的角色,教他们“Think like a lawyer”,同时也要学习谈判与团队合作。在法律、当事人利益及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冲击与权衡中学习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学生从乘客变成了驾驶员,从被动灌输转为主动学习。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北大、清华、中山大学等7所大学法学院先后开设法律诊所课程,在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是一门艺术,经济法的授课教师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首先必须提升自己。一方面授课教师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通过从事兼职律师工作、到法院挂职交流、担任仲裁员、参加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投身到司法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的经验可以成为经济法授课的宝贵素材。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放手,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教学。

3. 考核方式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经济法课程的最后总成绩应当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一是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撰写、模拟法庭、法律诊所中的表现,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锻炼,平时成绩可以占最后总成绩的30%~40%。二是经济法的期末考试必须尽可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必修课,笔者所在法学院要求经济法的期末考试必须是闭卷考试。教师可以适当加大主观题的比例,通过论述、案例分析等题型考查学生的法律工作能力。

总之,本科经济法教学改革应当突破传统思维,在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与课程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以培养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谭洁.高等院校本科经济法教学改革新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1(9).

[2]杨成.论地方高校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改革[J].前沿,2012(2).

工程经济本科教学大纲 篇8

关键词: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互动教学

上世纪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在工商、经济学和管理学类专业中普遍开设经济法作为专业基础课。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举措,是我国经济发展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必然结果。但非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教材内容浅薄堆砌,追求大而全;其次是传授方式上注重课堂灌输式教学;第三是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及学生原专业背景脱节。因此,对于非专业学生的经济法教学呼唤真正的教学创新以实现经济法课程的真正价值。笔者以教授非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经验为基础,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现实情境教学

非专业的经济法教学应以“问题”为导向,导入现实情境。情境教学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非专业学生法学基础薄弱,对教材“中药铺”式的知识点罗列无所适从,而情境教学让其通过社会热点和日常体验感受法律,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学习需求。进言之,情境教学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现实提炼出热点问题,引导教学有的放矢,增加教学现实感,避免枯燥无味的理论叙述。先贤曾言“多问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就经济法教学而言,这更是切中肯綮之论,关键就在于如何寻找问题,并以其串联教材主要内容。

第一,“问题”源于社会现实本身,但“问题”不仅仅是社会的简单反映,还折射着各类人群的不同认知。因此了解学生对社会现实的真实了解和态度,才能设计出好的“问题”。笔者就此采取了调查问卷方法。以消费者保护法为例,笔者对某本科班发放了50份问卷,发现学生最关注的是网购的消费者保护问题,而日常发生的消费纠纷也主要发生在该领域。学生对消费纠纷的认知主要停留在价格和质量纠纷上,而对消费纠纷解决的认知更仅限于与经营者协商以及简单报警处理上,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赋予的诸多权利和纠纷解决方式了解不深。问卷也显示,学生希望认识消费纠纷中可运用的法律武器,希望了解真实案例和法律实务,相关法理仅需稍稍提及。

第二,“问题”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逐步发掘和设计的,是对课程的预习和提炼。以产品质量法为例,笔者在课前问卷中发现学生常提及“三包责任”,但通过课堂和课下互动发现,学生对于“三包责任”的法律性质和背景知识较为欠缺,对与三包制度相联系的产品质量责任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异同也存在混淆。因此,笔者决定以手机购买流程为中心设计系列“问题”。首先是手机购买过程中的哪些问题适用消费者保护法,哪些问题会涉及产品质量法;其次是手机的退、换和修等是由国家规定,还是由商家与消费者协商确定,如何看待商家所谓的承诺;最后是如果手机发生质量瑕疵甚至是质量缺陷,作为消费者如何最快捷、最有效以及最大程度地索赔。由于手机是学生消费中的高价商品,上述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为教学创造了良好开端。

第三,“问题”并非凭空而来,应基于教材,如果说“问题”导向的教学是一种创新尝试,那么其必须在一定的“规矩”之内才能画成教学的“方圆”,而这个规矩无疑就是教材本身。任何创新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兴趣的迁就,还必须让学生学之有物,学之有成。经验表明,非专业学生对经济法知识有着完全不同于专业学生的遗忘曲线,概括而言,其随着时间迁移,非专业学生的遗忘率远远高于专业学生。因此,如何让相对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无疑是难度较大的。这就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教学大纲关键,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讨论在大纲范围内展开,防止教学过度“发散”,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以“互动”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

“互动”就是解决学生参与度的问题,把学生真正置于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形成主体多元化、内容多元化和手段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由于非专业学生对法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其对分数看重多基于“功利”目的。因此,要促进学生的高度认同和自主学习,必然要打造人人“互动”的多元化课堂。

第一,“互动”是在教师引导和协调下的多元主体参与,有别于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模式。教师在课堂开始进行知识点图表演示,然后学生围绕“问题”发言。以证券法为例,笔者在课堂开始中展示的知识要点主要是证券发行上市、监管和违法行为等,而“问题”则是如何成为上市公司,如何进行证券投资及监管,当局又如何为普通投资者打造公平保护伞等。而学生对证券投资较为陌生,其感性认识大多来自于新闻报道,因此往往在发言中聚焦于把上市混同于发行,把证券投资等同于炒股,把证券监管误认为是刑事侦查。之后笔者就发言做了评析,并进一步以案说法,从而让学生对证券法学习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互动”更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中心串联各方面,创造多元化课堂内容。笔者在经济法教学中发现,学生虽然对法学知识较陌生,但自有其专业知识背景,在分析法律制度经济合理性上,往往比法学专业学生理解更深;此外,学生之间的“作答”或“辩驳”,使得学生体会到问题的多面性和彼此观点的“互动”,使其不得不积极思考。最后,大多数学生会不自觉地将社会现实与课堂知识相印证,进行虚实之间的另一种“互动”,而这往往是课堂的点睛之笔,也是整个“互动”教学的归宿。而恰恰在这个环节,笔者常常感到知识储备的匮乏,学生往往成为发问方,而教师需不断地理清思路,总结评析,肯定学生的某些观点,而又适度地把教材内容作为现实的“解决方案”予以提示,以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印象。

第三,多元化教学手段是“互动”载体。包括视频、幻灯在内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量远非传统板书能比拟。“一图胜千言”,而互联网也能为教学提供大量现实素材和资料来源,但这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学生思维惰性增长,凡事都依赖网络信息,而在课堂上则通过手机来应付任何讨论和提问。因此,教师需要占领信息制高点,掌握比学生更多更有质量的信息,从而使得课堂上的“互动”变得不可替代且富有吸引力,并把教师所消化吸收的信息以多媒体等现代化方式予以呈现,这就既正面发挥了互联网环境的优势,又能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传递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真正尝到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营养餐。以证券法教学为例,笔者就大量运用了图表,这契合了证券法知识点具体细微但又环环相扣的特点,使得学生能一目了然地掌握相关教学内容。以合同法教学为例,鉴于其浓重的生活气息和日常生活背景,笔者大量运用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的丰富视频材料,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以“案例”为主线的实践型教学

仅仅设计问题并互动讨论是不够的,还需要以现实例子进行验证,只有以案说法,才能具有说服力,并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为其最终理性认识打下坚实基础。案例型教学固然有着上述种种优势,但对于非专业学生也有许多缺点:一是知识传授“零散化”。案例一般只涉及某个知识点,而不能覆盖某个知识面。二是信息“芜杂化”。案例包含了大量个案事实信息以及来自案情的细节干扰信息。三是准备工作庞杂。教师必须预备覆盖全面知识点的案例。针对案例教学的利弊,笔者认为案例教学首先必须针对“问题”,情节简单,知识点突出;第二须以“问题”为中心准备案例群,重点讨论主要案例而将辅助案例留为作业或课后思考;第三,案例教学必须具有生动性,把“互动”教学融入到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

第一,要做好案例的拣选工作,做到案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如果不能找到恰当的案例,则可以把现实案例进行改写和简化用以教学。案例必须围绕“问题”,法律关系相对简单,知识点相对清晰明了,从而能够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通过案例了解主要知识点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多维度的假设,从而将其他相关知识点也在课堂中加以覆盖。笔者在讲授公司法关于公司组织形式相关的内容时,经过调查,与学生共同设计的问题是“何种架构的公司最适合小成本创业”。笔者编写了合伙企业因引入新投资方转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案例,集中比较了两者在组织成本上的差异,并由此进一步考察了个人独资企业、一人公司以及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他相关知识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与“问题”相关的案例必须以群组的形式出现,而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集中讲好一个主要案例,在此基础上,对其他案例进行简单的介绍和点评,这样能够以案例为载体形成网状的法律知识点,大大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笔者在讲授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时候,问题是“如何看待IT行业营销大战及其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案例是3q大战,该事件人人尽皆知,涉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诋毁竞争以及限制用户的选择权等。此案例中360的诋毁做法固然不当,但也反映了腾讯限制用户选择权的寡头行为,而循此逻辑,笔者进一步举出了其他电商寡头的不正当竞争,这包括京东商城的网络价格战和阿里巴巴的打车软件返现等。通过上述案例群的分析和展示,学生对反不正当竞争法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第三,案例教学不能异化成讲授教学,而要让学生沉浸到案例本身的故事性中,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主动吸收案例背后的理论和思维。案例教学本身必须是“互动”的,笔者一般首先向学生以幻灯片、视频或口头形式介绍主案例,并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扮演,在总结正反论点后加以“判决”,最后就实际审判情况进行深度评析,最后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对辅助案例进行思考,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学生对其加以快速点评,从而使互动案例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以“问题”为导向,以“互动”为手段,以“案例”为内容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行之有效,但此教学模式也有着很多不足之处,如“问题”的覆盖面有限,要想完全遵循教学大纲很难摆脱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再如“互动”教学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中情绪调动有着较高的要求,有时难免会出现“冷场”的局面。而“案例”教学如何把“听故事”和“学理论”糅合在一起使其相得益彰也是对教师一个很大的考验。因此,上述教学模式只能是笔者在教学上的一个尝试,希望能对教育界同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共同促进非专业法学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情境教学与现代教学论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9(1).

[2]董志峰.互动式教学: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4).

上一篇:山东课改经验下一篇:初三书面表达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