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工程需解决的问题

2024-07-11

地基基础工程需解决的问题(通用13篇)

地基基础工程需解决的问题 篇1

建(构筑)物的地基强度设计、变形控制、稳定性控制、基础材料设计、检验与监测技术和相关施工技术。

地基强度设计:应包括,地基原位测试技术、室内测试技术、允许设计取值。变形控制:应包括,地基变形计算、建筑物允许变形、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稳定性控制:应包括,建筑物整体稳定性、抗浮稳定性、抗震稳定性。

基础材料设计:应包括,材料抗冲切、抗剪、抗弯设计、耐久性设计及地基土的材料特性。地基土的材料特性:应包括土的组成、化学成分、成因、应

力历史、地下水条件、物理力学指标等。

地基基础的工程研究:地基材料特性、结构类型适应性、施工技术可行性。

.1

基础工程的可靠性、耐久性研究已

发展到新的水平。1.1.1 可靠性

70年代我国科研工作者跟进国际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的研究,全面开展了对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的研究。

85年国际标准ISO2394《结构可靠性总原则》发布,这种设计方法在世界各国结构工程界得到实施,标志世界结构工程设计的全面技术进步。

84年我国国家标准GBJ68-84《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发布。

我国89版国家标准体系全面引入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简称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方法。

89版国家标准体系的特点:

结构可靠度设计的范围仅限于构件设计的可靠度;

对结构体系的可靠度研究还未达到使用阶段;

国家规范体系中还没有全面涉及耐久性设计的内容2000版国家标准体系的公布,进一步明确了可靠性设计的原则和适用范围,全面引入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内容,使我国结构工程的技术水平随国际同步,达到了新的技术水平。1)《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修订为《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2)由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结构可靠度设计方法有一定特殊性,由原标准要求的“应遵守”本标准,改为“宜遵守”本标准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明确了地基基础设计中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使用范围和计算方法,对荷载组合的设计取值和相应的抗力给出了明确规定。对地基和桩基的承载力采用了极限值、特征值和安全系数的方法,并对荷载组合设计取值给出了规定4)基础工程可靠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工程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如倾覆等); ·基础工程结构构件或连接因材料强度超过而破坏(包括疲劳破坏)、或因过度的塑性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 ·基础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或因过大变形引起上部结构不适合继续承载; ·基础工程的变形引起结构裂缝或影响正常使用; ·基础工程的耐久性1.1.2 耐久性

国外对耐久性的认识是使用极限状态的问题,认为结构或构件出现不可接受的外观损伤,是经济合理的使用寿命问题。

国内则更多的认为是安全问题,将耐久性看成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问题。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主要在三个方面:

1)钢材的耐久性;

2)混凝土的耐久性;

3)环境作用的耐久性问题。

钢筋锈蚀。混凝土冻融损伤。化学物质的侵蚀。

碱骨料反应—水泥水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碱金属与骨料发生反应。碱—硅酸反应

碱—碳酸盐反应 机械物理损伤—磨损、空蚀、冲撞。

大气侵蚀—酸雨、空气污染、雨水冲淋、风沙。

溶蚀—长期浸泡在流动水中的混凝土,有效成份被水溶解。生物侵伤—海洋环境和城市污水的影响。

1.2

更加强调原位测试的重要性。

地基土(岩)由于成因、应力历史、地下水条件等的改变,对土的基本力学性质影响很大,基础工程设计参数更加强调原位测试的重要性。

近20年的工程实践,在土的原位强度、变形特性的测试技术、软土、砂土的非扰动取土测试技术不断发展,如:静力触探仪技术、旁压仪技术、扁铲测试技术、软土的薄壁取土技术,砂土的二重管、三重管取土技术等研究和应用,已大大提高了岩土工程原位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工程应用的可靠性。如有的学者介绍国外发达国家,如德国,原位触探类测试与取土钻孔在工程上的比例与我国比正好相反,静力触探除有压力传感之外,还安装摄像和其他传感器,大大提高了岩土工程勘察的水平和能力。

我们国家总的状况是触探技术应用的多一些,大都是传统的取土测试,先进的取土技术、旁压仪、扁铲等应用面较小,设备的差距较大。1.3

强调按变形控制的基础工程设计原

则: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明确规定了按变形设计的原则、方法,地基基础工程按变形控制设计的思想是国内外岩土工程学术领域的共识。

分析所有地基基础工程的事故,因地基强度引起的比例很小,大部分是因地基过大变形引起的倾覆和开裂,或因差异沉降引起的裂缝而影响正常使用。

黄熙龄院士在1991年~1997年,通过一系列室内模型试验进行了变形控制设计研究,并进行了工程实践,同时把这一重要设计思想编入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即在一个整体大面积基础上建有多栋高层或多层建筑,应按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进行变形计算,标志着我国地基基础设计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省原云南省设计院总工刘岳东教授级高工,已年过80高龄,经过多年的调查、分析、研究,出版了《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内力分析》一书,对现行规范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论点:如,对基础内力分析的弯曲与弯矩的概念及相应的“倒梁法”计算的不同观点;对基底摩擦阻力抵消基础整体弯矩的讨论。同时针对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工作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分为9个章节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刘老的这部专著对我们更深入准确地学习贯彻《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并把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工作的设计思想在工程实践中推广和实践有指导作用,刘老这种对工程科学问题严谨且不断探求的精神,是我们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的榜样1.4

重现监测技术:

监测技术在地基基础工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地基基础工程灾害的预警系统。同时监测数据是检验地基基础工程设计、施工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依据。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要依靠监测技术实现。

监测技术包括:

测试原件、监测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和反分析技术。

监测技术研究包括:

测试原件、仪器仪表的可靠性、耐久性研究,自动测试系统可靠性研究、远程监控技术和自动报警系统。

近十年国内外在监测技术的研究方面已基本上实现了:

除传统的应变、频率测试外,发展了远红外技术、光谱分析技术,并在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上大大提高,并且实现了长期监测和自动预警的系统设计功能。监测和研究的内容: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和监测;

大型土石坝工程的裂缝、应力观测和监测;

大型边坡工程、填筑工程的沉降监测和裂缝监测; 地铁工程建造期和使用期对地上建筑物影响的监测等。1.5

大型区域工程的相关技术和综合利用。

区域性基础工程包括:

区域性地下空间开发功能设计、基础设计和相关施工技术。

地铁车站建设的地下通道与周围建筑群的联结;

地铁道路对线路上建筑物基础(包括超长桩基础)的影响;

地下车库在区域地下空间建设的道路设计;

小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规划、建筑设计等。

随着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地下空间开发的地下车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的需求越来越大,区域基础工程研究的问题是综合规划、建造、增加投资效益和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率,减少由于单体设计、施工引起的人为地质灾害,包括基础支护结构及锚杆对邻建建筑物的影响、地铁线路穿越高层建筑桩基础等引起的相关问题。目前在小区规划设计中,已初步考虑了地下空间综合利用问题,但对相关基础工程设计和相关联结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地基基础工程技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业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进入21世纪,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住宅产业项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地下交通建设等规划设计、施工综合研究的需求,对我们结构工程师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为基础工程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国内发达地区在超深超大基坑工程、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地下商场、地下车库、以及大跨空间多层地下建筑等,不仅在大型公共建筑而且在住宅小区建设中都已经有广泛的应用,其面积已达到总建设面积的10%。

综上所述我们结构工程师在思考、研究和实践中,应在如下几个问题有所突破。2.1

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设计的进一

步研究和实践。

建筑物的基础沉降都是“盆形”沉降,即四周小,中间大。

规范中所列的单体高层建筑箱形基础,当地基较均匀、竖向结构构件布置均匀、上部结构荷载分布均匀时,箱形基础的底板、顶板的内力近似于局部受力的内力,但这种情况在工程实践中是很难遇到的。

工程中大量遇到的情况越来越需要进行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的设计。如:

(1)箱形基础或裙楼比塔楼扩大,刚度较大荷载分布也较大核心筒,造成荷载不均匀,由于功能的要求竖向构件的布置不均匀。

(2)目前上部结构内力计算均把基础作为嵌固的固定端来假定的,因此整个结构体系没有考虑“盆形”沉降而引起的附加内力。

(3)有的项目实测研究认为,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的计算和设计应考虑施工过程的内力变化和分布,有的项目实测表明,当施工到9~11层时对结构体系,特别是对地基基础的计算起控制作用,即过多地考虑上部结构的刚度参与是不安全的。以上仅是复杂工程实践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的原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实践2.2

按变形控制设计

为减小沉降设置桩基的设计思想,是我国应用变形控制进行基础工程设计的成功经验。

减少建筑物整体沉降可以采用减少结构自重从而降低基底附加压力;采用深埋基础;采用桩基等各种措施和方法。

对于差异沉降的控制可采用设置沉降缝,设置施工后浇带等措施和方法。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功能要求,不允许设置沉降缝;或因地下水位较高或希望工期缩短,采用施工后浇带要增加施工费用,对工期也有影响。

因此就出现了按变形控制的设计方法。

如:云南省设计院完成的北京中华民族园,根据业主的需求,用一层到九层的阶梯形建筑构成人造山体,建筑内部为商业用途地下一层停车库,总面积十二万平方米,荷载的差异非常大,并且不可能设缝。因此采用桩基独立柱承台,再用防水板做地下室底板,其核心就是不采用天然地基,而用桩来控制差异很大的变形。这一方法得到北京首规委组织的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建成后说明这一方案是成功的,且是经济的其他各地也有若干成功的实例。

但整个按变形控制设计方法还有待在实践中总结完善和系统地深入研究。

另一个方面,目前深基坑工程对于周围建筑及地下管线、道路的影响,在城市建设中事故率较高,深基坑工程设计必须按变形控制设计已列入规范,但某些支护技术对变形计算的研究还十分欠缺乏(如土钉墙支护),事故率也比较高,因此按变形控制的支护设计计算方法还有待全面地总结完善2.3

全面提高原位测试技术水平。

作为基础工程设计依据的岩土工程勘察,原位测试技术研究目前积累的大量资料以地基强度为主,而且开展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均衡,对于原位地基变形参数的研究较少,至使工程设计或由于参数保守,造成工程浪费,或由于估计错误,造成工程事故。随着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设计和按变形控制设计的要求,变形参数原位测试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十分重要,特别对于砂土、粉土、风化岩等室内评价有困难的地基土更加重要。并且这项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引进先进的装备和仪器,还需要积累量大面广的工程资料和经验总结。因此在市场经济的现实中,还需要我们在观念上给予重视、在方法实施合作,推动这项技术的进步。2.4 进行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监测数据是信息法施工和动态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检验、总结和调整地基基础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大量监测数据的积累,为工程设计反分析,建立区域地质资料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基基础工程需解决的问题 篇2

1 公路工程实施绿色施工的有关政策及施工中的要求

公路工程实施绿色施工,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土地复垦规定》等。一些相关标准要求主要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 1—1999)、《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55)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制标准》(GB 12523—1990)、《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5)、《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等。这些法规、政策、规范有强制性要求和非强制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绿色施工的发展和深入,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且在实际公路工程施工中,很少完全按照以上要求去执行。

建设部于2007年9月发布了《绿色施工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以指导我国绿色施工的实践,该导则提出了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绿色施工中的方针政策及要求,指出了绿色施工的总体框架及实施要点,集中体现了当今实施绿色施工方面的政策要求。绿色施工的总体框架要求如图1所示。

《绿色施工导则》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节约—环保”并加入了施工管理这一内容,并对该框架中的要点,即对该框架所规定事项的具体细化,提出了相应指标。其中,有的指标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或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要求必须达到的指标,即强制性指标。如4.2.2第1条“现场噪音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音限制》(GB 12523—90)规定”;还有一些指出要改进的方向,没有具体要求,即软性指标,如4.6.2“临时用地保护”中第2条“工程完工后,及时对红线外占地恢复原地形、地貌,使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有的指标毋需增加成本就可以达到,如4.3.1的节约用材、就地取材措施;而有些指标则必须在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如4.2.4水污染控制中第2条“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

目前,同其他建设工程项目一样,大多数公路建设施工承包商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只会积极采取对于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的措施,如有些节约措施;对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强制达到的指标需要企业必须付出的成本,都不能很好的做到,更不要说自觉增加成本,以达到更高层次的非强制性指标。因而,公路建设施工承包商对于必须在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才能达到的环保类的指标,在各方面监管严格的情况下, 承包商也仅是局部地、被动地、予以实施。另外,追求工期也是传统公路工程施工的主要目标,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处于从属地位,当工期与节约资源和环保发生冲突时,施工单位不惜拼设备、拼材料、拼人力,从而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即目前我国公路工程施工并没有从整体和各个环节上把握绿色施工的具体要求。

2 公路工程实施绿色施工尚需解决的问题及途径

2.1 公路工程实施绿色施工尚需解决的问题

2.1.1 增加成本的分担

公路工程实现绿色施工,要全面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意味着要增加工程成本,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组织,谋求产出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天经地义的事情,作为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企业也是一样。对施工企业而言,如果不能给其带来一定的利益,而要使其增加成本,减少利润,甚至面临亏损去做与自身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是不现实的。因而,全面实施绿色施工不仅是公路施工方一方面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公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与该项目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各方,即利益相关方。公路建设项目的利益相关者范围很广,本文只对与绿色施工有关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予以考虑。关键利益相关者是指在项目的成功和运营环境中,有既得利益并对项目最终成功有重大影响的团体和个体。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可分为建设过程密切相关的内部相关者和与项目建设过程无直接关系的外部利益相关者。项目的内外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期望分析如表1所示。

分析上述利益关系,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出一个结论:绿色施工所增加的项目成本是不能由施工方去独立承担的,而是需要各内部利益相关方共同分担,甚至包括外部利益相关方,如政府、道路使用者等。尤其是绿色施工中一些需要增加一定成本才能达到的措施,但这些措施不是国家在建设项目中强制规定的要达到的指标,更需要各方分担。

2.1.2 认知度、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人们对绿色施工的认知度不够,从而影响了绿色施工的推广。既然公路工程绿色施工所增加的费用需要各利益相关方分担,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从施工方入手,而要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方对绿色施工的认知程度,努力提高各利益相关方对绿色施工的认知度。

许多公路施工承包商对于绿色施工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认为采用绿色施工技术和方法只会增加工程造价,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比较被动和消极,对施工方法不予改进,对施工管理不予重视。没有认识到,绿色施工是一个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同样可以产生节约的效果。由于公路施工的特点,从事一线施工的人员受教育水平比较低,施工人员对施工过程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不够重视,施工中与公路沿线居民的矛盾时有发生,甚至发生村民阻挠施工,影响施工的现象。只有在工程建设各方以及广大民众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达成共识时,绿色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才能广泛形成,因此,提高人们的绿色施工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公路工程项目中低价中标的现象普遍存在,承包商在低价中标后,为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当然不愿意在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来实施施工中的一些措施。另外,施工单位层层非法转包现象依然存在。一流的队伍中标,二流的队伍进场,三流的队伍施工,使招标工作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最终的施工队伍资质和素质根本达不到招标文件的要求。层层转包,层层剥利,使实际施工的队伍无利可图或利润微薄,不仅不能有效地实施绿色施工,甚至施工质量都无法保证。

道路旧料的再生和旧路再生技术的普及还存在很大差距。在旧路改建工程中,目前,我国基本上是“废旧用新”,每年都产生大量的废弃沥青混合料和水泥混凝土。由于经济、环保、高效的道路旧料的再生和旧路再生改造技术的开发还不成熟。因而,道路旧料多数被当作建筑垃圾来处理。

2.2 实施公路工程绿色施工的途径

2.2.1 将绿色施工工作提升至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最初阶段来进行

既然公路工程绿色施工不是施工方一方的事情,而关系到项目中各利益相关者,这就需要将绿色施工工作提升至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最初阶段来进行,即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在招、投标过程中,评标时应优先考虑技术标,把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施工方案是否为“绿色施工方案”作为重点因素优先考虑,改变以往经济标占主导因素的状况。建设单位(业主)依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及其批复的环境保护要求,在施工招标文件和施工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的环境保护责任。只有针对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保证公路工程绿色施工的全面实现。

2.2.2 提高各方的关切度、认知度

提高各方的关切度、认知度,为绿色施工提供强大的经济与法律支持,不使其成为无本之源,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绿色施工向深层次发展;施工中,对提出绿色施工项目优化方案中节约的资金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提高其积极性。在各方面提高认知度的基础上,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自律,保证绿色施工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对施工过程实行全面监督,不仅包括监理单位,还要引入社会监督,如主动接受沿线公众的监督,建立和完善绿色施工的民众参与制。民众参与制可以挖掘民众对绿色施工的积极性,促进绿色施工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绿色推动机制。在施工准备阶段,充分了解民众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避免与沿线公众的矛盾。

2.2.3 制定鼓励、引导性政策

通过实施绿色认证、ISO14000系列标准认证及在公路工程评标中加入绿色施工等措施来综合考虑。并给予施工方一定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等,使其起到鼓励和引导作用。在一些发达国家,凡新建和改建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物,效果达到一定标准以上的公司一般都会从政府获得一定的优惠条件,例如得到更多的建设项目、减税、奖励等[2]。

根据公路工程施工的特点,借鉴针对于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导则》,制定公路工程绿色施工规范,或在相应的公路施工规范中加入绿色施工这一内容,为公路工程实施绿色施工提供引导[5]。规范可参照“导则”的总体框架,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的特点,对于有些具体的指标可作相应的调整,多考虑一些非强制性指标和措施,实施这些非强制性指标应考虑给各利益相关者包括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加大强制性规定的范围及力度,将部分非强制性指标转为强制性指标。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在竣工验收中,以是否贯彻了绿色施工作为竣工验收的主要内容。

同时,在政策上鼓励、引导绿色施工工艺技术的研究和改进,如旧路再生技术。重点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经济性。对环境更为有利的施工过程如果能够比传统的过程还要经济,或至少在费用上相等。才能够全面得到推广和普及。

3 结论

实施绿色施工,是实现公路建设行业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目前,在我国公路工程中要全面实现绿色施工,还需要解决提高社会各方面的认知度、加强政策引导等方面的问题。今后,如果全社会对绿色施工达到共识,国家通过制定相应规范等措施引导公路工程绿色施工,公路工程绿色施工将得以逐步推广和落实。

摘要:论述了公路工程实施绿色施工的有关要求;分析了实现公路工程绿色施工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

关键词:公路工程,绿色施工,尚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建质[2007]223号,绿色施工导则[S].

[2]竹隰生,王冰送.我国绿色施工的实施现状及推广对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22(1):97-100.

[3]章崇任.实施绿色施工的途径[J].建筑,2005(7):84-86.

[4]张根凤.绿色施工实施的要点、难点评析[J].铁道工程学报,2008,118(7):107-110.

[5]李丽慧,尚世宇.公路工程绿色施工的评价[J].山东交通科技,2008,(3):11-14.

地基基础工程需解决的问题 篇3

装饰装潢工程和土建工程相比,它的工程时间和工程的周期都比较短,相对的经济效益更高,正因为目前的装饰装潢产业的发展较为迅速,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较好,使得装饰装潢行业的竞争尤其激烈,很多装饰装潢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更好的地位,对建设单位的要求都一概应允,并在投标时为了拿下工程不计成本的压低投标价,然后在工程中去想办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如采用临时的变更设计、临时的调整造价等非法手段,甚至有的装饰装潢企业在工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所以为了装饰装潢产业能够稳定的发展,这些问题迫切的需要得到解决。

办公用房装潢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足

办公用房在进行装饰的时候不同于普通的住房装饰,由于办公用房更多的是体现出装饰之后用房的实用性。但是在装潢的思想中往往是添加了新、美、特异等独特的特色,为了实现办公人员可以在办公用房中能够舒适的工作,而且还能使得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可以根据用房的环境改善自己紧张的心情,所以在进行办公用房的装潢中要切实的根据装潢的思想来满足适当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例如在进行装潢的时候随意的开凿孔,而且在开凿的过程中会使得孔的直径尺寸很大,尤其是在进行凿孔的时候遇到建筑中的混凝土的结构部分时,尤其是在圈梁、过梁板、阳台梁、雨棚梁板以及挑梁进行打孔时,要注意打孔对于墙体的影响,是否会破坏墙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但是在进行装潢的时候由于一些特殊的要求使得装潢人员需要将墙体的任意混凝土敲掉或者是缩小,甚至有些在进行装潢的时候需要在墙内开挖水平方向的沟槽,这些都将会严重的影响墙体的安全性和结构。这些在办公用房的装潢过程中也会遇到,所以在进行装潢之前要进行详细的设计,然后按照设计的计划进行严格施工。因此避免这一问题则需要施工方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切实了解整体施工的设计计划以及施工的原则,按照相应的施工细则进行施工,然后在验收阶段依据国家的建筑工程验收标准来仔细检验。

办公用房装潢人员的基本素质不足

由于在进行装潢的过程中工期非常短,但是其获得利润非常高,所以会存在一些无牌承包队伍,虽然这些施工在装潢过程中会有一技之长,但是其技能和理论基础知识的不足会造成在装潢过程中缺乏安全的计算能力以及合理施工的能力。加之这些非专业的装潢队伍在管理上不足,常常会造成施工过程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状况,例如在一些装潢过程中由于面对的是办公设施,那么则会造成装潢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材料的以次充好现象,这样劣质材料直接会影响到整个装潢的质量,产生安全隐患。所有在对办公用房装潢人员选择的时候要切实的依据我国的《建筑装饰工程质量评定标准》作为基准来规范整个施工,对于装潢人员要加强相应的培训,打造出符合要求,注重质量的装潢队伍,从根本上提升装潢人员的基本素质。对于办公用房的装潢中可以采用招投标的方法来选取优秀的装潢队伍,然后对整个装潢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装潢施工过程中要严格要求施工人员的操作规范,充分发挥自己的装潢技术来实现对办公用房的高质量施工,杜绝一切投机取巧的装潢人员,切实的控制好装潢的质量,保障施工的质量。

装饰设计不全面

目前的办公用房装饰装潢的需求通常都为大气美观、与众不同、创新、吉祥的寓意等方面,所以对工程的装饰设计要在平面和立面上进行创新,目前的办公用房的装饰设计有时是出自美工人员之手,因为美工人员能够满足办公用房美观大气的需求,但是美工人员对建筑的结构和建筑受力等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使得他们对建筑的受力情况和结构稳定情况无法进行验算和设计,这样的装饰装潢虽然美观上能够满足需求,但是装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无法得到保证的。有时有些装饰装潢工程的设计出自建筑设计师之手,此类的设计和美工人员的设计刚好相反,在装饰装潢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建筑设计师能够很好的把握,但在材料的搭配上,颜色的选择上等无法和美工人员相比较。

而对于旧城区的改造中,有的房屋需要重新进行装饰,由于老建筑的资料和档案不像新建筑那样齐全,甚至有的老建筑没有相应的资料和档案,使得这类房屋的装潢设计图仅仅只有主体示意图和效果图,在设计时由于建筑资料的缺乏也不能及时的进行房屋结构和房屋稳定性进行验算和复核,造成了给这类建筑的装潢随意性较大,从而装饰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这类现象已成为了目前装潢工程中的通病,特别是一些旧城区的庭院改造和接到立面整治方面,这类现象尤其严重。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房屋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办公用房,它的环境直接的决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所以为了更好的发挥出办公用房的作用,对办公用房的装饰装潢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了办公用房的装饰装潢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满足社会对办公用房的需求。

地基基础工程需解决的问题 篇4

首先,调研需解决为什么调研这个问题,即调研目的问题。开展调研活动,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明确调研目的。我们开展调研活动,一定是想了解情况,为开展工作提供切实依据。毛泽东同志花了三十二天的时间到**农村考察,撰写了《**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反响甚好;,为了让政府的决策更加理性、更加科学,胡锦涛领导下的中央领导集体把频繁扎实的基层调研,定为每一位领导者一年工作的必修之课;据有关媒体报道,每一年都在基层作两个多月的调研活动,现已成为温家宝总理特有的一种工作方式。然而,现在我们不少的党员干部搞调研的目的并不是很明确,即兴而来,尽兴而归,这样的基层调研既浪费了时间,又加重了基层的负担和压力,最为紧要的是没有什么任何意义。调研目的明确是基础调研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才好制定调研方案,选择好调研地方,我们的调研才有的放矢。

其次,调研需解决向谁调研的问题,即调研对象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这样写道:“在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和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到的道理,完全相反”,出现了“好得很”和“糟得很”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论。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不同的人,由于立场不同、利益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温家宝总理下基层调研,经常甩开当地官员,独自一人到农户家了解情况。故此,选择好调研对象是搞好基层调研工作的重要一环。而我们现在所谓的下基层调研主要是听当地官员汇报,到群众中走走往往流于形式。试想,群众和当地官员的意见是否完全一致?毋庸置疑,下基层调研,当地官员的汇报固然要听,这有助于宏观把握情况,但更要直接到群众家中、到农民田头,面对面地与农民群众谈心、交流,拉家常,嘘寒问暖;还要经常临时性地要求下车,不打招呼地看一些没有事先安排的“点”,这样不但能看到真实的情景,更能听到真实的声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说明了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民意。

再次,调研需解决如何调研的问题。即调研的方式方法问题。现在的基层调研基本上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找一份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了解了解;接着向基层单位发出通知,让其作好准备,届时恭候迎接;第三步是通知所属新闻媒体派记者随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最后是利用一天半晌,走马观花看一看,例行公事搞座谈,向基层单位要份材料写个调研报告,这样,基层调研活动就基本宣告结束了。基层调研要想取得实效,在程序上必须做到如下三点:一是围绕工作难点和突出问题确定调研主题;二是根据调研主题制定调研提纲,对调研内容要进一步细化,明确具体责任人;三是到现场深入开展调研。在具体的方法上,可采取“听、看、问、谈”等方式进行。“听”:即听取基层情况汇报。“看”:即实地查看现场、查看资料。“问”:即问计于基层、问计于基层群众。“谈”:即与基层群众交谈,掌握情况。在调研过程中,要轻车简从,不搞迎来送往。

最后,调研需解决如何抓落实问题。通过基层调研发现了发现,但最终还是要解决问题。到基层调研,发现和搜集到了一些问题,能够当场解决的的一定要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也要向基层群众做好解释说明,不能将问题往基层一推,或者回来后便束之高阁。而我们有些领导下去调研,发现问题时,不是自己要想办法怎么去帮助解决,而是要求基层单位和干部怎样去解决,而至于基层到底会不会解决,解决的又怎样,就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事情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也就在这些官员的“推卸”和“要求”下成了“口头指示”、“口头落实”。旨在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调查研究,如果离开了落实,也就失去了意义,变成了领导的“秀场”。

地基基础工程需解决的问题 篇5

恢复重建工程所需**的请示

市人民政府:

今年“5·12”地震灾害,是我县建县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在****多户受灾群众中,经认真复查并报请市政府认可,共有****户群众民房需恢复重建。针对部分房屋倒塌户和滑坡搬迁户需另行选址建房的实际情况,我县在**、**、**、**、**5个地方集中安置***户****名受灾群众。目前上述5个集中安置点建设正在抓紧进行,房屋主体工程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但是,由于*****供应不足,极大程度地制约着工程建设的向前推进,特别是***、***和***3个集中安置点***紧缺。经认真测算,3个集中安置点建设共需****吨,特请市人民政府帮助协调解决。

地基基础工程需解决的问题 篇6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村系**乡辖管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偏僻,村民集居分散,全村有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50多户,671人。该村以种养业为主,村民收入低下,村级经济薄弱。村民用水以苟头[:http://]陂小溪水为主,生活用水以压水井井水为主,随着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用水不便及用水不安全的现状已成为该村村民关注的焦点,村民改水愿望强烈。为此,经村委会研究,并提请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拟对全村进行改水,改水模式以自然村为单位,原则上每30户建立一个无塔供水,全村要建立7个无塔供水,形成无塔供水网络,让村民喝上洁净、安全的自来水。要搞好该村的无塔供水工程,经初步估算所需资金28万元,资金来源采取向上争一点,村集体挤一点,村民出一点的办法予以解决,目前尚缺口资金20万元。由于该村是省级扶贫重点村,经济薄弱,现恳求贵委帮助解决缺口资金20万元为盼!

地基基础工程需解决的问题 篇7

房屋的地基与基础工程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体建筑工程的质量。在房屋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 工程技术人员普遍认为最难驾驭的并不是上部结构, 而是该工程的地基和基础, 据统计资料显示, 在房屋建筑工程出现的所有工程事故中, 仅因地基和基础工程的质量问题而导致的事故占总事故的21%。因为房屋的地基与基础工程都是地下隐蔽工程不可见因素太多, 施工完成后不易检查和量测, 使用期间出现问题也不易察觉。一且发生事故就难以补救, 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 研究并探讨地基与基础工程出现的问题及如何提高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严肃的课题, 在施工的过程中应对地基与基础工程的各个施工阶段严格把关, 只有对地基与基础工程缺陷事故的原因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分析, 才能找到具体的预防措施来提高建筑物工程质量。

2 地基与基础工程中常见的问题

2.1 不勘察、勘察深度不够或勘察错误

在设计地基基础之前, 必须对地基进行勘察, 只有对地基进行认真的勘察才能为设计提供地基土质、承载能力大小、水位高低、土层分布、有无局部异常情况等资料。然而近几年却有不少工程是在没有任何勘察资料的情况下, 就盲目地设计基础, 导致隐患严重和浪费严重。例如:某省某县水泥厂采用定型图新建了两座直径6m、高度11.5m的生料仓, 也由于地基未经勘察, 建成后不久即因基础严重沉陷失稳而倒塌。

2.2 在设计基础之前不调查、不计算

地基承载力是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指标。一栋建筑物的基础, 应根据地基土壤的性质、外部荷载、基础材料和形状来确定基础底面的尺寸, 使基础底面应力小于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 使地基土变形值小于容许变形值, 从而保证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但近年来, 一些建筑物的基础设计并未经过计算, 出了问题以后才发现基础的强度与稳定性严重不足。

2.3 基础缺乏防护、防水和排水措施

地基基础应尽量避免在雨季施工, 必须在雨季施工时, 应采用措施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 已流入基坑的水要及时排出。否则地基遭水浸泡就容易发生质量事故。例如:某化工厂房是檐高25m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基础建在湿陷性黄土层上。原设计要求对地基进行重锤表面夯实, 以降低其透水性和提高承载能力, 但在施工中, 又改为仅在柱子下增设混凝土垫层。地基基础施工时, 无防水及排水措施, 地基数次遭水浸泡。回填土时又没有分层夯实。试车后, 生产中大量废水又通过各种渠道浸入地基, 终于引起湿陷, 造成厂房不均匀下沉、倾斜, 墙体、地面出现裂缝, 最大裂缝宽度竟达42mm, 仅加固返修就损失30多万元。

2.4 不按图纸、规范施工、粗制滥造

基础不牢固, 上部结构再坚固也会出问题。因此要保证基础的质量, 不仅勘察设计部门要认真对待, 施工部门也要注意地基基础的施工质量。近几年发现有的施工企业在施工地基基础时, 即不按图施工, 又不执行规范, 粗制滥造, 基至偷工减料。例如:某市油库工程的基础, 设计是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桩长10m, 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0。但施工单位却自行将桩长改为8.5m, 混凝土强度等级改为C20, 桩顶也未配置钢筋, 致使打桩时桩顶都被打烂。

2.5 随意加层, 造成地基超荷失稳

近几年不少单位为了解决生产及生活用房的需要, 在征用土地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就采取了在原有建筑物上加层的办法。

虽然这方面的问题曾多次提醒有关部门引起重视, 但最近一、二年有些单位还在盲目加层, 由于盲目加层而造成的倒塌事故也还在不断发生。例如:某省某县政府办公楼原是二层, 不经调查、不经核算就增建一层。由于原地基基础没有潜力, 致使加层后的建筑物外墙倾斜, 内外墙交接处出现裂缝, 最大裂缝宽度达15mm, 而且还在继续发展。经调查分析, 主要是因为加层后基础底面的压力大大超过了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

3 地基与基础工程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要精心设计, 对建筑物场地条件要充分了解

首先, 要做到在全面、正确了解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在进行精心设计、施工, 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设计中应统一考虑。要认真分析地基变形, 正确估计施工后的沉降。还要做到按设计资料和施工规范的要求精心施工。其次, 要重视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全面、正确了解。

3.2 测算好工程建设关键指标

地基承力是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 各类地基承受基础传来荷载的能力都有一定限度, 超过这一限度, 首先发生的是建筑物具较大的不均匀沉降, 引起房屋开裂;如果超越限度过多, 则可能因地基土发生剪切破坏整体滑动或急剧下沉, 造成房屋的倾倒或严受损。地基整体剪切破坏事故, 它造成的工程故灾害很严重, 必须引起土建工程技术人员极度重视。

3.3 严把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关。

实施责任到人制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在基础工程施工中, 应严把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关, 以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材料使用前严格遵守“先检后用”的原则, 做到责任到人, 以方便管理。

3.4 合理组织施工, 加强施工管理合理组织施工

施工方案和技术指导要兼顾彼此的问题, 特别是各工种间的互相协调配合问题。要加强对搅拌站和计量器具的管理, 严格按照规定的搅拌管理制度进行操作和控制, 对所有材料都要采用重量比, 并计量准确;对有试配要求的砂浆、混凝土等, 必须先进行试配, 调整合格后方可按确定的配比进行施工。

3.5 避免质量通病的发生

消灭安全隐患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 基础轴线位移、基础标高误差和基础防潮层失效等, 均为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若要提高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 就必须避免这些质量通病的发生。

4 小结

重视地基与基础工程是提升筑物质量的重要手段, 若要从根本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质量, 就必须做到如下几点:认真勘察、规范设计;严把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关, 实施责任到人制;合理组织施工, 加强施工管理;避免质量通病的发生, 消灭安全隐患。同时对于不同形式的基础, 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如果在建筑基础工程的质量控制过程中, 能及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查找原因, 从而提出控制质量的措施, 那么在基础工程中就会少出问题, 甚至不出问题, 基础工程的质量控制就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 全面掌握地基与基础工程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并做好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学习积累和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

摘要:万丈高楼平地起,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 地基与基础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安全, 因此必须对建筑物的地基和基础工程的质量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在对地基与基础工程常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0202-2002, 中陶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地基基础工程需解决的问题 篇8

关键词:输配电价改革 成本加收益方法 电网监管模式

输配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和价格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输配电价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输配电价成本加收益的新定价方法进入应用阶段,电力用户用电成本显著下降,电网监管模式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然而,在改革成就取得的背后,输配电价改革试点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

一、各方利益博弈不断加剧,降成本与建机制相冲突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疲软,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为稳增长,减轻企业负担,政府、用电企业要求降低用电等各类成本的利益诉求比较强烈,而“十二五”以来,电网企业投资快速增长,其要求保持合理的电价水平,以回收投资成本,维持企业健康发展的诉求也比较强烈,政府、用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利益诉求存在较大分歧。相对建立独立输配电价体系和新输配电价形成机制的改革目标,当前地方政府、用电企业、媒体都过于关注和强调降低用电成本的目标,相关部门甚至直接地提出降电价要求,这使得输配电成本监审和定价方案可能不是真正测算出来的结果,而是地方政府、电网企业等相关利益方协调的结果,这样做背离了输配电价改革的目标。

二、电网投入快速增长,投资与电价矛盾比较突出

电网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十五”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电网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在进入新常态下,为带动经济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希望电网企业加大投资规模,再加上国家提出“十三五”期间2万亿的配电网投资计划,这都要求电网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但在核价时,各方对有效资产、合理投资回报率及折旧率的认定分歧较大。若核定的有效资产规模过大,势必会造成输配电价成本和价格较高,与此次电改和地方政府控制输配电价水平,甚至降低输配电让利给地方企业的诉求相悖;反之则导致电网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影响企业健康发展和电力供应安全。

三、电价交叉补贴问题严重,独立输配电价任重道远

现行电价中,除包含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农网还贷资金、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和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等政府性基金以及与产业政策相关的政策性交叉补贴以外,还包括三类交叉补贴:一是不同电压等级电力用户之间供电成本交叉补贴;二是同一电压等级不同电力用户之间供电成本交叉补贴;三是同一省份不同区域内电力用户之间的供电成本交叉补贴。电价客观上存在工商业补贴居民、城市补贴农村、高电压等级补贴低电压等级等多重交叉补贴的情况。以重庆市为例,政策性交叉补贴较高,大工业用户电价中包括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假设基金0.007元/千瓦时,农网还贷资金0.02元/千瓦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0.0083元/千瓦时,地方水库后期扶持基金0.0005元/千瓦时,可再生能源附加0.019元/千瓦时,城市公用事业附加0.025元/千瓦时,合计0.0798元/千瓦时。过高的交叉补贴,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理顺电价,从而不利于引导用户合理消费和公平负担,造成电网企业平衡账户觉亏损,阻碍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此次输配电价改革是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方式核定不同电压等级的输配电价,减少不同类别和不同电压等级用户之间的交叉补贴,使之反映各自实际用电成本,但是各方对交叉补贴规模及解决交叉补贴办法还没有达成共识,因而很难形成真正独立的输配电价。

四、成本加收益方法易产生A—J效应,不利于电网企业成本控制

理论上,在投资回报率给定的情况下,为扩大规制定价基数(RAB),做大企业规模,获取更多的收入,电网企业有更强的动力进行过度投资,存在过度资本化的倾向,降低成本的激励不足,出现所谓的A—J效应。而当电源建设与网络扩展不同步的情况下,电网企业价格规制的A—J效应,可能诱发网络超前发展,造成过剩产能和投资效率低下。要保证合理输配电价水平和引导企业理性投资行为,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定价方法应引入更多的激励性因素,在鼓励电网企业加大网络基础设施投资,获取合理投资回报率的同时,增强降低成本的激励,从而维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而从当前湖北省和重庆市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方案来看,它们一刀切式的执行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定价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在新方法下,电网企业可能存在控制企业成本激励不足和过度资本化的倾向。

五、相关配套改革措施不够完善,难以实现真正独立的电价

输配电价格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改革,需要诸如电网企业规制成本会计制度、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能源战略规划等改革措施或政策的衔接配套,否则,容易出现输配电价单兵突进、“旧矛盾未解决,新问题又出现”的局面。从当前各地输配电改革进展来看,输配电价改革与以上相关改革和政策的衔接上仍存在诸多困难。例如,电网企业财务核算系统会计科目与输配电价定价成本监审的成本项目的含义和内容差异较大,与规制机构核定合理成本的要求相距甚远。并且输配电价定价、输配电成本规制、平衡账户管理及调整、电网企业激励和约束等彼此之间的衔接配套问题也日益凸显。此外,在改革过程中,输配电基础数据的采集、核价方法和技术参数也存在“一刀切”问题。例如,对于分电压等级电量及传输数据,国家通用方法是主要考虑高电压向低电压等级传输,而在湖北省和重庆市却存在丰水期大量小水电由低电压向高电压等级传输的情况。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方法测算输配电价时,部分核价方法和参数按照统一标准,也没有充分考虑到电网企业实际情况和地区特点,存在压低核价参数问题,加之高估未来电量增长,这直接影响监管周期电网企业准许收入和真正独立输配电价的形成。以湖北省为例,2015年,湖北省用户上华电网资产总额30多亿,在核价时,对是否算电网有效资产和计提折旧,价格规制部门与电网企业存在较大分歧。

六、进一步深化输配电价改革的对策建议

当前输配电价改革进入提速阶段,应多措并举,尽快解决改革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以便形成真正独立的输配电价体系。

(一)平衡建机制与降成本的关系,增进共容利益聚力改革

明确建立新的输配电价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与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铺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建机制是基础,直接决定着降成本的空间;而通过改革降成本则影响着用电企业、政府等主体的利益诉求,增强利益相关方参与并推动改革的意愿,为输配电价改革建立机制奠定民意基础。考虑到当前各地经济形势、电力供需状况以及改革安排等因素,应根据各地实际,准确把握建机制与降成本的平衡点,避免顾此失彼,在此基础上,着力化解各方利益纷争,最大限度地创造新的改革红利,形成共容利益,激励各利益主体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推动输配电价改革与电力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减少电价承担的政策性负担,妥善解决交叉补贴问题

区分不同类型交叉补贴,研究交叉补贴测算办法、模型、参数及相关技术指南,确定电网企业承担的交叉补贴规模。制定在一定时间如两个监管周期内逐步取消交叉补贴的实施方案,在确保居民、农业、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用电价格相对平稳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交叉补贴,采取不同的减少、消除和并轨策略。首先,还原电力商品属性,积极运用财政补贴工具,尽快消除与电力无直接关系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等政策性交叉补贴。其次,采取分阶段渐进式策略,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转移支付、交叉补贴成本分摊到电价等多种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现行电价自身存在的交叉补贴,为彻底理顺输配电价,形成独立的输配电价体系创造条件。

(三)统筹短期投资与长期改革目标,化解投资与电价矛盾

要保障电网大规模的投资计划和建立真正独立输配电价体系的改革任务都能落实,必须从多个方面化解投资与电价矛盾。首先,对电网成本和价格规制天然包括对投资的规制,应加强对电网企业投资准入审批规制,对电网投资实行清单化管理。其次,输配电成本及价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网企业的投资决策所形成的有效投资规模。应加快制定电网有效投资认定和审查办法,重点审查电网投资是否符合国家电网规制,是否具备进入输配电价的条件,并对不同来源的电网投资实行分类规制。再次,鼓励电网企业和社会资本采取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来参与电网投资,直接运用市场化定价的方式来回收电网投资成本。最后,探索建立电力普遍服务的保障机制,为偏远地区和农村电网投资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电网普遍服务部分,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或援助、低息贷款等方式补偿成本,而不是通过输配电价回收投资成本。

(四)不断完善输配电价定价方法,适时推行输配电价激励性规制模式

首先,总结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网络型自然垄断行业投资回报率规制的经验教训,以投资回报率为核心完善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新办法。一是在现有输配电价改革的框架下,完善有效投资认定办法,参考电网产能利用率,来动态调整投资回报率。二是完善平衡账户管理办法,在比较实际投资回报率和准许投资回报率的基础上,适时调整输配电价和准许投资回报率。三是适应我国电网投资迅速扩张需要,建立投资回报率与定价折旧率联动机制,平衡好有效投资核定和企业获得正常投资回报率的关系,以确定合理的输配电价水平。其次,因时因地制宜引入输配电价激励性规制内容。由于电网企业与规制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方法属于激励强度相对较弱的规制方法,电网企业降低成本的动力较弱,往往有过度投资的倾向,不利于电网企业控制成本和从根本上扭转盈利模式。我国地区间电网建设步伐不一致,投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为提高规制效率,可以此轮输配电价改革为契机,引入基于绩效的价格规制方法,或者选择在具备相对比较成熟地区进行输配电价激励性规制试点,而不是“一刀切”式实行统一的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价格规制模式。

(五)加强与输配电价改革配套衔接的规划、投融资、会计、国企等领域改革

地基基础工程需解决的问题 篇9

根据《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89号发布)第四十七条规定,订立施工合同后7日内,中标人应当将合同送县级以上工程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所需资料:

1、合同文本(全国统一格式)、合同补充协议。(原件1份。)

2、施工合同备案表。(3份。)

3、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法人企业营业执照》及施工单位资质证书。(原件备查,复印件1份,加盖单位公章。)

4、相应等级的项目经理资格证书。(原件备查,复印件1份,加盖单位公章。)

5、招标工程的中标通知书、招标文件、投标文件或非招标工程的直接发包通知书。(原件备查,复印件1份,加盖施工单位公章。)附:200万以下议标通知书,200万以上中标通知书。原则上项目总投资在3000万以上的项目,其单项工程均应招标。

6、辽宁省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报告。(管网工程)

7、申办人身份证明材料。包括承发包双方法定代表人证明书或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

8、工程类别确认报告单。(招投标项目)

9、《施工企业规费计取标准证书》。

联系人及电话:薛垂政 2897990(办公室)

公用局工程管理处

地基基础工程需解决的问题 篇10

网络电子商务前景诱人,吸引无数商家,但就目前电子商务现状而言,真可谓花钱容易赚钱难。因此,在选择一个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之前,您必须做周全考虑。我们罗列如下十大问题,供您参考。

一,对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服务商的合法地位进行考量。

网络是虚拟的世界?氪?呈澜缬邢嗟辈罹唷D?迷擞靡磺惺侄味苑?裆倘?轿坏乜疾欤?范ǘ苑绞欠袷强梢孕爬档姆?墒堤澹??B>保护您自身的权益,将您的风险降到最小。

譬如,服务商是否是合法注册的公司、是否有政府部门批准的网络服务许可证、营业执照中的业务范围是否含盖网络电子商务服务、是否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是否可通过电话、传真迅速有效地找到他们。

二,服务商是否有成功案例,这决定了其有否足够的相关经验和资力能为您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服务。他们自身是否赢利?是否成功?

三,问清服务商,通过他们的服务,您是否能真正得到您所需要的服务,您是否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能否为您带来实际的赢利,这种赢利是长期潜在的还是短期现实的。

这是您选择一个好的服务商的重要依据。简而言之,服务商能否为您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他的服务能否为您的电子商务站点带来赢利?

四,对于电子商务,仅仅制作网页是绝对不够的。服务商是否能为您提供您的电子商务项目的论证报告,科学地告诉您,您项目的成功机会有多少,如何提高成功几率,如何改进。

五,除了为您制作网页外,服务商是否能为您随后的网络营销提供进一步有效的服务。

不仅能为您正确操作,而且还要教会您如何操作。观察服务商自己是如何开展网络营销的,他们是否可以成功地摆脱传统的营销方式而运用现代的网络营销方式,他们成功与否,对您是否有指导意义。

六,服务商在行业中的形象和声誉。他们的言行是否为业内人士所关注,是否有相关报道,是否在权威性的媒体中发表过指导性的有价值的文章,以体现出他们的专业性。

七,对您额外要求,服务商是否能提出中肯合理、令人信服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否专业。

八,对服务商业务的纵向比较。

服务商所承诺的服务项目中是否有有别与其竞争对手的特色,能体现出强技术性和专业性。服务商们对于提供的服务,是否向客户承诺其实际效果、完成时间等。

九,服务商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沟通过程中观察其工作效率,服务商是否体贴客户。

地基基础工程需解决的问题 篇11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学校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13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建立健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实践能力作为20项关键评价指标之一,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重要举措。教育的成效需要通过评价来反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成效也必然要遵循这一原则。因此,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如何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变得必需而迫切。

界定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

当前我国对实践能力评价的研究集中于大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针对学生相关专业的实践能力、实习期间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价。还有一部分实践能力评价的研究对象针对的是高校教师教学,而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践能力评价研究所占比例并不大。在这些为数不多的、现有中小学生实践能力评价的研究中,有关于理论的探讨,有针对某一学科实践能力评价的研究(如学生地理、数学实践能力的评价),就理论层面来看,实践能力概念界定目前并不明确。

按汉语理解词语的传统,实践能力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词语,但学术界至今对实践能力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往往从不同的视角阐述实践能力。近年来在实施层面探讨实践能力的文章数量也不少,但对实践能力的解释则各不相同。

能力,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通常有人会认为实践能力属于能力这一逻辑体系,由此实践能力便是完成实践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这种从心理学关于能力的定义中推断而来的定义并不合理,心理学在能力的分类中并没有实践能力这一项,且实践能力的这种定义并不能帮助我们真正理解它的涵义。教育学视角下的实践能力是相对认识能力而言的,它是基于“人的活动可以分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提出来的,这样的认识极易产生“认识与实践是二元对立关系”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论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必然也是二元对立的。而事实上,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仍然需要认知的判断、选择与决定,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不动脑的实践活动。

所以,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需要综合考虑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四个维度,在教育评价领域要着眼于教育学来确定。因此,“实践能力是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现实问题所必需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细化中小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指标

对中小学生实践能力进行界定,仅仅是解决实践能力评价的一项基础工作。实践能力评价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根据实践能力的目标和内涵的界定确定评价指标,即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到底应该评什么。然而,纵观我国目前已有的研究和实践操作,都存在中小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不明晰的问题。

实践能力评价指标的设计,需要有几方面的依据:国家相关的政策规定,我国相关的课程标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

从政策层面来看,许多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都强调了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及其内容。如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践能力是学生应用知识、检验知识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是未来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给学生留下动手实践的时间”。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可以得出,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从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来看,对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交流与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或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搜集、处理、分析信息能力等),动手操作能力(使用工具、组织活动、设计方案等),问题解决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行为控制、情绪调节、自我认识等),评价能力(做出评判、发表见解等),创造能力(如编创歌曲、创作美术手工作品等)。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来看,中小学生实践能力构成的主要观点有:实践动机因素、情景实践能力、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傅维利,2005);交流沟通能力、项目完成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杨宝山,2012);动手操作能力、日常生活实践能力、职业活动能力、心理能力(贾历程、林小峰,2013);实践能力分为动手操作能力、日常生活实践能力、职业活动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实践能力(刘三朵、张冬胜);家务能力、专用设备的使用和维修能力、积极的娱乐和体育运动能力、爱好和艺术能力、交流能力(Malgozata Rascevska);问题解决、交流工具和技巧、信息工具和技巧、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工具和技巧、与他人共同工作的工具和技巧(美国教育和经济中心)。学术界的各种分类并不统一,但从中可以看出业界公认的中小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指标包括:交流沟通能力(或人际交往实践能力、交流能力、交流工具和技巧)、问题解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能力。

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情况,基于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交流与合作能力,人类生活是社会性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协商面对复杂的情境、解决多种多样的问题。

——信息能力,人类自古就拥有信息能力,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运用。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更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筛选、处理、分析、评价能力,以适应信息充斥的时代。

——动手操作能力,是通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活动的能力,强调动手去做、按照规则进行操作。中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如理化生实验操作的过程、地理实地勘测、历史实际调查、美术作品制作等等。

——问题解决能力,问题是一个人在他所处的环境中有效发挥其功能时,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特定情境或是一组相关情境。一个情境之所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是因为个体面临情境时无法立即找出有效可行的反应。(D’zurilla & Goldfried,1971)在面对问题的情境下,如何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过程即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在问题解决中,能力表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敏锐性、洞察力及整体把握。

——自我管理能力,是个人终身学习进步所必需的能力,是可转变、可发展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家庭生活,乃至未来的职业发展。

确定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

中小学生实践能力评价的标准应以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为依据。然而,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实践能力所提出的要求,需要将其进行提炼并整合,以建立全面的中小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体系。

如初中年级,多个学科课程标准都有对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要求,以交流与合作中的表达能力为例:英语课程要求用英语“表达简单的个人观点和感受。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完成信息沟通、再现生活经历、描述周围事物、发表意见和观点”;艺术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能够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进行(艺术)评价和交流”;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等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也有表达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如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语言或图形描述表现作品的设计思路”;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进行交流”“加强合作学习的人与人交流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汇集、整理,并通过多种方式和形式表达、交流和评价”,等等。

中国乳业问题需自己解决 篇12

8月2日, 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向新西兰政府通报称, 其生产的3个批次浓缩乳清蛋白中检出肉毒杆菌, 影响包括3个中国企业在内的8家客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约谈上述3家企业, 要求尽快查明情况、分析原因, 迅速采取措施, 立即停止销售并召回问题原料加工的全部食品, 但一家企业表示说产品已基本销售完了。

自三鹿事件以来, 乳业的质量安全问题就一直没有消停过。万般无奈之下, 消费者将目光投向洋奶粉, 甚至有人因从香港多带了洋奶粉而被拘捕。电视上大牌明星不断地为洋奶粉做广告, 更让人对洋奶粉依赖有加。但现在, 年轻的父母们又不知所措了。

眼下的状况, 让人想起一句话:“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和皇帝”。

中国人口众多, 乳品消费量巨大。靠洋奶粉根本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况且, 事实证明洋奶粉也靠不住。中国乳业的问题, 还是要靠自己来解决。

一是要坚持高标准。不能迁就企业的落后, 否则标准就落后, 怎么能让消费者不心仪国外产品?

二是监控要到位。要建立涵盖全产业链的质量监控体系, 没有监控, 不合格的原料就会混入其中, 出了事故也难分责任。

三是处罚要严厉。乳品出问题, 除了一个三鹿破产, 其他企业基本没有伤筋动骨, 最终都能过关, 这就给企业放松管理创造了环境。若总是下不为例, 企业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但消费者的权益却永远受损。

地基基础工程需解决的问题 篇13

一、梳理查找的突出问题

自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公司先后召开了两次群众、管理人员座谈会和两次服务对象座谈会,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查找和师生反映,梳理出以下14条突出问题:

1、浴室开放时间需延长;

2、开水房开放时间需延长;

3、食堂花色品种较少,有些饭菜价格稍高;

4、食堂售饭人员应按规定佩戴口罩、帽子;

5、食堂就餐环境及服务人员个人卫生有待加强;

6、校园内垃圾箱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师生日常生活需要;

7、垃圾箱内垃圾应及时清理,保持环境卫生;

8、校园超市经营规模需扩大;

9、晚自习时,有时管理员未到下课时间就着手清理教室卫生。

10、我院在校生己达12000人,日产生生活、生产垃圾近20吨,需解决垃圾临时中转问题;

11、二期食堂内油烟难以及时排出,影响到师生的健康;

12、食堂开饭时较拥紧;

13、锅炉房距离食堂太远,途中损耗较大,提高了开水房的运转成本;

14、公司员工队伍老、弱、病、残现象较为突出。

二、目前己经解决的问题

(一)食堂方面

1、浴室流水量较急

解决方案:公司投入1万多元,更换淋浴头88个(改造后己上网报道)。

2、浴室开放时间

解决方案:现己改为15:30至19:00。

3、开水房开放时间

解决方案:己改为早7:00至8:00;中11:30至13:00;晚16:30至18:30。

4、食堂饭菜价格高、品种少

解决方案:己进行饭菜成本分析及核算。副食品种己达30余种,高、中、低档比例为3:4:3;主食品种己达26种。

5、食堂售饭人员应按规定佩戴口罩、手套

解决方案:餐饮中心对此进行了严格检查,己处罚未按要求佩戴者20余人次,罚款近1500元。

(二)物业管理方面

1、垃圾箱内垃圾不能及时清理

解决方案:在规定时间内清除,每天不低于4次,确保垃圾箱不外溢。

2、晚自习时管理员打扫卫生较早

解决方案:物业中心己召开会议,通知所有管理员在晚自习期间,学生未全部离开教室前,不得进行清扫。

三、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

1、校园内垃圾箱较少

由于新校区正在绿化中,暂时无法对垃圾箱位置进行,校产处正在规

划中,垃圾箱将在第一时间摆放到位。

2、校园超市规模需扩大

目前正在筹备商业区的规划工作。

3、垃圾中转问题

校产处己规划在11、12号楼建好后,服务设施一并完善。

4、二期食堂油烟偏高,影响到师生的健康

二期食堂操作间共有电机13台,合计功率达52千瓦,如果一台损坏或一台不开,将直接影响排烟。但只能解决操作间的排烟问题。就餐大厅只有开窗对流才能及时排出油烟。改造方案现以出台,经审批后即实施。

5、二期食堂开饭时较拥紧

校产处己规划小吃一条街方案。

6、锅炉房距离食堂较远,加大开水房运转成本

公司配合校产处正在论证改造方案,近期将制订出方案。

7、后勤队伍中老、弱、病、残现象较为突出

公司己初步解决岗位设置等问题,但不是长效的运转机制。

四、征求意见人数;教职工、学生提出意见情况

征求教职工近40人,学生近300人。

后勤服务总公司

上一篇:公司员工的承诺书下一篇:童年800字以上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