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的概念

2024-08-29

欧姆定律的概念(精选10篇)

欧姆定律的概念 篇1

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我按下列程序展开。首先是本章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属于新课标3-5模块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知识在旧版教材中是紧接机械能之后,而在新课程教材中则是大幅后移。但我认为动量知识在新教材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所拓展。3-5模块之前,学生接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属于经典物理,而3-5模块中其余知识则属于微观粒子内容,“碰撞”是粒子性的一个典型特征;比如,原子核结构就是利用粒子碰撞的方法研究得到的,动量知识则是研究微观粒子的碰撞所必须的。因此,“动量”知识被放在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等内容之前学习。

可见,新教材中“动量”知识除了巩固了传统意义上在物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之外,还强化了在从经典过渡到量子过程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动量定理是力学中的重要规律,它比牛顿运动定律具有更大的普遍性,牛顿运动定律不适用的领域,例如微观粒子方面,动量定理仍然适用。此外,在研究碰撞和反冲问题时,利用动量定理要比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方便得多,不必详细研究整个运动过程,只需要比较运动过程的初末状态即可,给解决问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在生活生产中,动量定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进行课堂授课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鉴定标准。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数学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课程目标的三个领域,即(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我对本节制定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动量的角度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也适用于变力,并能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牛顿第二定律到动量定理的推导及例题的求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推理能力。

(2)通过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科学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课本“科学漫步”阅读,对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交通规则介绍,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科学素质。

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认知流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流程,二条线相融并进,共同实现学生的发展。

三、说重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意味着这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所以一节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得是否准确,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根据教材定重点,根据学生定难点。

本节的重难点确定如下:新课改精神强调突出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及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本节教学中,我把动量定理的导出和动量定理的应用定为本节教学重点。

中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以前学习过动能定理,因为动能定理不涉及方向。受动能定理的影响,他们一般会感到动量定理的矢量性有些困难。另外动量定理是在恒力条件下推出的,推广至变力可能学生不能马上接受,所以我把本节课难点定为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和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情况。

四、说教法:

虽教无定法,但教学有规定对于确定的教材和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本节我准备多种教学方式,主要采取“双主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完成教学目标。

1.从教师主导看: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设境、启发、导拨、调控”四个过程之中。要求教师善于把握“启导”环节,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求渴望,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在尝试与探索之中取得成功。

2.从学生主体看: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质疑、思考、探索、评价”四个学习过程之中。即要求学生以最优化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为终极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不断地思考、尝试、探索与评价,挖掘创造潜能,培养科学素质,提高创造能力。

除此之外,我还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用讲授法和尝试教学法。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准备采取以下手段:学生分组实验、包括DISlab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电子白板、演示实验、实物展台。由于采取了学生实验的方式来进行探究,本节采取两节课连堂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两个阶段,只有两者均优,方能真正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下面来谈谈本节教学如何具体实施。

首先是教学引入。

本节我以电影视频引入(PPT播放《太极张三丰》和《新版守株待兔》两则视频并自配解说)解说词:此为电影《太极张三丰》片段:大反派飞起一脚,应该有千钧之力,只见大师三丰顺势缩肚子,将其化解于无形!太极功夫很神奇吧,其实是大师物理学得好!再看《新版守株待兔》,狮子是语文学的好,活学活用,守株待鹿!言归正传,两个例子都是两物相撞,为何结果大相径庭?

接着学生带着兴趣与疑问进入新课学习。

对于本节第一个知识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动量表达式,我准备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比较了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一种是由复习旧知识推出新结论的传统方式,第二种是利用打点计时器作定量研究,第三种是利用传感器作定量研究。这三种方式中我认为第二种是较好的探究方式。因为有直观的数据做支撑,比较具有说服力,并且学生对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更为熟悉。当然通过这个实验还可以掌握一些实验技巧,如:平衡法找合力。而传感器在验证恒力情况时则没能显示出特别优势。

在前面探究出F=△P/△t的前提下学生应该很容易得到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再由教师使用讲授法强调新概念──冲量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在这里我采用了讲授法加强对新概念的理解,我认为讲授法并不是落后方法的代名词,《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探究法是今后高中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讲授法。一堂成功的课,它不可能仅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肯定要穿插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中利用一种方法的长处弥补另一方法的短处,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讲授法非但不能摒弃,而且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加强,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应该让让讲授法在新课程理念下富有新的内涵。高中物理课标组组长廖伯琴教授也这么说嘛:“今后高中物理教学中该讲授的,还是要讲授。”

书本上对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只是一带而过,缺乏说服力。我采用数字化实验室增进学生对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的理解。借助于传感器,实验的操作难度降低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究其深层次的意义,其实是要求学生转而关注数据之间的物理关系和数据背后更深入层次上的物理分析,就是说可以引导学生把精力从简单层面上转移到较深入的地方。

学以致用,动量定理学来是要用的,用来解决定量计算以及定性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先看定量计算:在定量计算的教学中我采取尝试教学法,即“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当然,这种尝试不是盲目的,是建立在学生通过探究和教师讲解,对动量定理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之上。

在定性解释生活现象的教学中,我先给出简单器材,由学生自己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且口头解释现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然后再由学生举出生活生产中应用动量定理的其它例子。

到这里,这节课基本上大功告成了。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小结也很重要,同样可以培养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可以这样问:你在本节中学到了什么?答案可以多样,可以说学到的知识点,也同样可以说学到的思想方法等。没有标答!

该布置作业了。作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把作业分为基本作业,提高作业和超额作业,其中后两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去选择。

最后是板书设计。虽然使用了电子白板,但是重点知识还是摆在黑板上,使学生对整个脉络清晰可见。黑板板书应该是精华,展示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线索。多媒体和黑板是相互补充的。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的理解及教学设计。本节是高中物理相对重点和较难的一节内容。本设计主要特点有:

(1)根据实际情况,我采取两节课连堂教学,使整个过程显得从容不迫且相对完整。

(2)F=△P/△t 的得出和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我采取了实验定量研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突破了难点。

(3)例题教学我采取了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口头解释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活化了对定理的理解。

欧姆定律的概念 篇2

在中学物理中通常把天体看成一个球体, 天体半径就是球的半径, 反映了天体的大小.卫星的轨道半径是天体的卫星绕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圆的半径.一般情况下, 天体卫星的轨道半径总是大于该天体的半径.当卫星贴近天体表面运行时, 可近似认为轨道半径等于天体半径.

例1 一宇宙飞船到某星球上探测, 宇航员想知道该星球的密度, 而身边只有一块手表, 他该怎么办呢?.

解析:当宇宙飞船绕着星球运行时, 可将其视为该星球的一颗卫星, 根据关系式GMm/r2=mr4π2/T2 (这里 r 是宇宙飞船的轨道半径) , 而ρ=M/ (4/3πR3) (R为星球半径) .因此要想求得星球的密度必须使飞船的轨道半径 r=R, 才能得出ρ=3π/GT2.所以宇航员只要让飞船贴近该天体的表面绕行一周, 用手表测出周期, 即可求出星球的密度.

二、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是天体绕其自身某轴线转动一周的时间, 公转周期是卫星绕中心天体做圆周运动一周的时间.一般情况下, 天体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不相等的, 如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 公转周期为365天.在应用中要注意区别.

例2 已知太阳光射到地球时需时 t=500 s, 地球同步卫星高度 h=3.6×104km.试估算太阳和地球的质量.

解析:设太阳质量为M1, 地球质量为M2, 地球同步卫星质量为 m.由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知:GM1M2/r2=M2r4π2/T2,

求得M1=4π2r3/GT2, 式中 r=ct, c 为光速.

再根据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得:GΜ2m (R0+h) 2=m (R0+h) 4π2Τ02

Μ2=4π2 (R0+h) 3GΤ02

代入数据可求得M1、M2.注意T、T0和R0分别是地球的公转周期、自转周期和地球半径.

当然, 也有的天体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 如月球的自转周期等于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 故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三、同步卫星和一般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和其它地球卫星虽然都绕地球运行, 但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地面静止, 和地球自转具有相同周期的卫星, 它的周期是T=24 h.由于卫星受到的地球引力指向地心, 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同步卫星不可能停留在与赤道平面平行的其他平面, 它一定位于赤道的正上方.如我国发射的电视转播卫星, 不是定点在北京上空, 或其他地点的上空, 而是停在位于赤道的正上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GMm/r2=mω02r, 得r=GΜ/ω023.可见同步卫星离地心的距离是一定的, 代入数据得 r=4.24×104km, 且线速度 v=rω0=3.08×103m/s也是一定的, 其绕行方向与地球自转同向.

而一般卫星的周期、线速度等可比同步卫星大, 也可能比同步卫星小, 但线速度最大值为 v=7.9 km/s, 最小周期大约85 min, 轨道也可以是任意的, 轨道平面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例3 同步卫星离地距离 r, 运行速率 v1, 加速度 a1, 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 a2, 第一宇宙速度为 v2, 地球半径为R, 则 ( )

(A) a1/a2=r/R (B) a1/a2=R2/r2 (C) v1/v2=R2/r2 (D) v1/v2=R/r

解析:同步卫星和赤道上的物体的角速度相等, 据 a=rω2知 a1/a2=r/R.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贴近地面绕行的速度, 同步卫星也属于一种卫星, 故速率v=GΜ/r, 所以v1/v2=R/r, 本题应选 (A) 、 (D) .

四、赤道上的卫星和近地卫星

放在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一个是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 另一个是地面对它的支持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提供了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即GMm/R02-N=mω2R0, 这里N=mg.赤道上的物体的向心加速度 a=R0ω2≈0.034 m/s2, 远小于地面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g=9.8 m/s2, 故在近似计算中可忽略自转影响, 而认为地面上物体的重力和该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大小相等.

绕天体运行的卫星, 只有一个力即万有引力, 卫星上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故GMm/r2=mg′=ma.卫星的向心加速度 a 等于卫星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g′, a=g′=GM/r2.对近地卫星来讲 g′=GM/R02=g=9.8 m/s2.

例4 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重力加速度为 g, 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 a, 要使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 则地球的转速应为原来的 ( )

(A) g/a倍

(B) (g+a) /a

(C) (g-a) /a

(D) g/a

解析: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时

GMm/R02-N=mω02R0=ma.

其中, N=mg.要使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 即变为近地卫星, 则应N=0,

于是GMm/R02=mR0ω2.

由前两式得ω/ω0= (g+a) /a, 故 (B) 选项正确.

五、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和发射速度

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v=GΜ/R=gR=7.9km/s, 通常称为第一宇宙速度, 也是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也是最大环绕速度.

不同高度处的人造卫星在圆轨道上, 运行速度v=GΜ/r, 其大小随半径的增大而减小, 但是, 由于在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过程中火箭要克服地球引力做功.所以将卫星发射到离地球越远的轨道, 在地面上所需的发射速度就越大.当发射速度大于7.9 km/s, 小于11.2 km/s 时, 被发射物体成为人造卫星.

例5 某人试图发射一颗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卫星, 下列设想中哪些是可以实现的?设地球半径为6400 km,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9.8 km/s2.

(A) 环绕速度为9.7 km/s

(B) 环绕速度为6.5 km/s

(C) 周期为12 h

(D) 周期为1 h

解析: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地球对卫星的引力, 因地球看作均匀球体, 卫星可看作质点, 所以万有引力的表达式是适用的.

由GMm/r2=mv2/r=mr (2π) 2/T2得

v=GΜ/rΤ=2πrr/GΜ.

由以上表达式可以看出, r 越小, v 越大, T越小.当 r 近似为地球半径R时, v 最大, T最小.在地球表面, 有

GMm/R2=mg, 即GM=R2g,

vmax=Rg=7.9km/s, Τmin=2πR/g=85min.

即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为7.9 km/s, 最短周期为85 min, 所以 (A) 、 (D) 不能实现, (B) 、 (C) 可以实现.

若卫星的环绕速度大于7.9 km/s 而小于11.2 km/s, 卫星将沿椭圆轨道运动, 地球处在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环绕速度越接近11.2 km/s, 椭圆轨道越扁平, 环绕速度越接近7.9 km/s, 椭圆轨道越接近圆.

六、卫星的超重和失重

卫星上的“超重”和“失重”:“超重”是卫星进入轨道前加速过程, 卫星上的物体“超重”, 此情景与“升降机”中的物体超重相同;“失重”是卫星进入轨道后正常运转时, 卫星上的物体完全“失重” (因为重力提供向心力) , 因此, 在卫星上的仪器, 凡是制造原理与重力有关的均不能正常使用.

例6 2003年10月16日16时, 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在太空遨游21小时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 披着巡天万里的征尘, 从天外归来.在发射升空、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返回地面前的三个阶段, 航天员杨利伟所处的状态分别是 ( )

(A) 失重、超重、失重

(B) 失重、失重、超重

(C) 超重、失重、失重

(D) 超重、失重、超重

解析:因飞船在发射升空过程中是向上加速运动的过程, 所以是“超重”;飞船进入轨道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过程是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所以是“失重”;飞船在返回地面过程中, 是一个向下做减速运动的过程, 所以是“超重”.因此, 应选 (D) .

河北省邢台县会宁中学

欧姆定律的概念 篇3

【关键词】核心概念教学思考

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核心概念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孟德尔分离定律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以下是本人利用科学史等引导进行概念教学过程,该部分教学的重点是通过理解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假说和验证,深刻理解“性状遗传是遗传因子传递的结果”和分离定律的内涵;结合PPT 多媒体教学,以问题为线索,沿着孟德尔的研究足迹,用科学史和科学方法教育统领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体验他探究分离定律的方法和过程。

一、利用科学史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和历史情境

利用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遗传现象和在遗传学上有突出贡献的孟德尔的生平和贡献来引出新课,使学生对孟德尔产生了强烈的崇拜之情,同时介绍豌豆杂交实验的历史背景,给学生展示出当时孟德尔做豌豆杂交实验时要解决的问题:性状是谁控制的?它们在细胞中怎样存在?它们是如何传递给子代的?有没有规律可循?从而引起了学生的认知矛盾和求知欲,使得他们也很想知道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此时,我让学生先自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及插图,同时思考: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有哪些?这样,老师在进行分离定律这一核心概念教学时利用科学史资料进行教学,创造了一个有趣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沿着孟德尔的研究足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为接下来的教学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

二、有指导地重建核心概念——分离定律

根据孟德尔的研究过程,我还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孟德尔的遗传模拟实验中,让学生置身科学史中去体验孟德尔的思考和研究过程:向学生介绍选豌豆做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以及孟德尔当时的研究着眼点;对于杂交实验,先让学生预测杂交实验的结果,再介绍当时人们普遍接受的融合遗传观点,接着展示和分析孟德尔当时杂交实验的真实结果,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老师由表及里地提出问题,例如,子一代为什么全是高茎?矮茎性状哪里去了?子一代杂交为什么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子一代中是否存在控制矮茎性状的物质?为什么会出现3:1 的性状分离比?3:1 蕴含的遗传本质是什么?……师生一起对这些问题的逐一解决,如在解释杂交实验时,顺理成章的解释了“亲本”“子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相对性状”“性状分离”这一系列重要概念,这样不仅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也为后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埋下伏笔。再利用PPT生动形象演示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接着提示学生从课本中找出遗传特点:其它性状的杂交也存在这样的分离比,使学生认识到各性状的遗传结果类似,其中必然蕴藏着一定的规律。使学生逐步理解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深刻理解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2]。

三、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对分离定律较为完整的理解

学习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引导学生对分离定律进行了阐述:(1)孟德尔假说的要点是什么?(2)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的?(3)孟德尔又是如何解释子二代的现象:性状分离且显隐之比为3:1的?这样边总结边引导学生归纳假说要点,还引导学生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和理解了分离定律这一核心概念。可见,运用科学史资料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领悟假说——演绎法等生物科学研究方法,还能够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分离定律这一核心概念成为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基于科学史的分离定律这一核心概念教学,教师起到提示与点拨的主导作用,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己,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体验和训练了科学方法,还在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中掌握了核心概念,并且从科学史的学习中接受了教育和启发。

四、从习题中使分离定律得到拓展和延伸

由于分离定律不仅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也是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基石,所以熟练运用分离定律这一核心概念尤其重要。因此我先设置一些基础题巩固一些重要概念,如:

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B.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C.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不可以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

再设置一些提高题(如下)和综合题(略)的训练,让学生把已有知识在脑中编织成一个网络,这样能防止学生的片面认识,对分离定律的理解才能进一步深入。

关于对图1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①②

B.该图解是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C.图1中由于③过程的随机性,基因型为Aa的子代占所有子代的2/3

D.孟德尔的杂交实验运用了杂交和自交的方法

随着题目的综合强度增大,学生必须灵活运用相关的概念规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以全面、深刻地认识分离定律的概念。

结论

以历史为背景,以生物发展史资料为材料,沿着科学发展的足迹,根据分离定律核心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将科学家的实验研究转变为学生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思考与选择,尝试重新建构核心概念,通过适当的练习最终达到对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这样的核心概念教学既强调科学研究的过程,又注重知识生成。

【参考文献】

[1]郑春和.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J].生物学通报,2011,39(11):27-30.

《欧姆定律》的教学设计 篇4

给你一个小灯泡(额定电压3.8V),三个阻值不同的电阻,干电池3节,开关一个,导线若干,怎样让小灯泡发出不同亮度的光来。

发现并提出问题: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会改变?(留言版)

分组汇报:你是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改变了灯泡的亮度?(留言版)

注意:学生可以在网页的求助站中寻找帮助

学生回答:更换电池或改变电路中的电阻。

问:这说明了什么?(留言版)

分析各种现象引导学生知道改变电池的电压。

和改变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发现问题

让学生成为发现者而不是观察者

电路设计

完成活动“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猜想与假设】1电路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2电路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什么关系?(留言版)

【实验设计】

怎样来研究电压和电阻对电流的影响?应用什么方法?如何控制变量?(留言版)

(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要控制电阻不变)

(要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要控制电压不变)

(活动1)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设计电路1:

设计电路

2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讨论热烈,想出了两种改变电流大小的方法

进一步培养

学生在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意识,教学阶段

与时间分配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

完成实验“电流与电阻的变化”

【操作与记录】

1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请学生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2)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阻值 最大 处。

(3)注意认清和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 正负 接线柱和量程,用试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4)闭合开关前检查电路,确认电路无误后方可进行实验。

2.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

实验次数R=10Ω

U/VI/A

33.评估及讨论:

根据实验的结论讨论评价方案的优劣。(留言版)

〖思考在电路2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改变电阻两端电压大小及保护电路)

学生点击网页上的动画,在留言板上概括结论。

4.实验结论:

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活动2)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设计电路

1学生回答并思考

学生实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并举例说明。

可通过串联电路中的分压原理来解释。

有的学生会设计图1,但要求学生用已有的电路来完成实验,这时电池的内阻分压可以不讲。在这里我们仅从华东变阻器保护电路这一作用来评价 方案的优劣教师先不评价哪一种方案更好,而是放手让学生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知道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要求学生从实践中培养分析、探索和判断能力,深刻领会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严密性。

教学阶段

与时间分配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

学习用图像处理数据

介绍欧姆设计电路

2[讨论] 选折一个较好的方案来做实验。

〖思考在电路2中滑动变阻的作用是什么?(控制在不同的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1设计实验表格

2,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2

实验次数U=2V

R/ΩI/A

3结论:。

【分析与论证】

〖思考1在实验中,电流与电压并不严格成正比,电流与电阻并不严格成反比,为什么?

(因为实验中有误差)

2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电阻发热、测量次数少、电表读数、电流表外接等)

[学科整合]物理中的数学

在如下坐标中将表1中数据表达出来

同学们!能将上述两个结论结合起来,就得到欧姆定律

介绍欧姆生平

二、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表达式:I=U/R

U:导体两端的电压,单位:V,R:导体的电阻,单位:Ω,I:导体中的电流,单位:A

要求学生从实验中找出造成误差的原因,并说出怎样来减小误差。

可将书上的图像要学生描好后用实物投影仪。可多查阅几个学生。

学生解答

用图像进行实验数据处理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让学生去发现图像中的信息,培养学生用图像分析、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欧姆的故事,增强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

教学阶段

与时间分配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

反馈练习

小结布置作业

欧姆定律的几点说明:

1同时性:导体的电压和电流是同一时刻的。

2同体性:电压和电流是同一段导体的电压和电流

例:根据欧姆定律I=U/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阻大的导体通过的电流一定小

B 电压大的导体通过的电流一定大

C 当电压一定时,电阻大的导体中通过的电流一定小

D 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中通过的电流成反比。

【小结】怎样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怎样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留言版)

【作业】资源与评价 强调在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时,各物理量一定要写单位,不能数学化.【板书设计】

第一节 欧姆定律

一、活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提出问题

2猜想和假设

3设计实验

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控制电阻不变。

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控制电压不变。

4进行实验

5得出结论;

二、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5

整理:罗伟

为了落实教委和教办关于精品课建设思想精神,同时也为了提高我们科组成员的教学业务水平,我们初二物理组积极配合上级组织了《欧姆定律》的复习精品课。主讲者是曾两次获得中山市初中物理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的青年教师石海威老师。其中得到教委教研室朱小青老师的理论指导和我们备课组的三个高级教师谢锦新副校长、赵黎红办公室主任、张育文教学处主任的大力支持和参与,我们的精品课得以较好的完成。

精品课的建设在开学初我们就进行了认真的策划,进行了周密的分工,赵主任主动承担上课的任务。课时进度的问题,把上课时间安排到了期末。赵主任工作繁忙,时间仓促,上课效果不理想,我们一致讨论由石海威老师再上一次。因为期末很多班级已复习完毕,只有初二(5)班进度略慢,所以在二(5)班上这一节精品录像课。有关这节课的成败具体如下,如有不当,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在教学理念上石老师为了体现“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等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又要体现有效课堂教学。采用“导学稿”,同时转变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目标上,石老师围绕《欧姆定律》一章在中考中热点问题和近几年的考查的题型,特制定目标:

1、会设计欧姆定律的实验电路图和表格,能用准确的语言归纳规律的内容;

2、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结合欧姆定律分析电表示数的变化;

3、会测小灯泡的电阻及分析实验中存在的故障问题。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对整章基础知识利用导学稿以填空的形式进行梳理,让学生回忆,同时时间的把握上要注意复习节奏。课前让学生对欧姆定律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理解,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重点难点的点拨的一些具体的训练,在训练中提高。石老师充分利用课件制作方面有独到之处的优势,进行层层剖析和诱导,效果良好。

当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语言的精炼之处还需要长期认真的磨炼,题型的选择 还不够精到,板书的设计不够合理,有一些灵机一动的不合理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学生突发问题处理有一定欠缺。

本章复习内容和难度都需要二课时,我们因课时紧张只安排了一课时,在学生的练习方面会显得薄弱,教师讲解会显得仓促。所有的不足我们在今后不只是精品课堂教学中认真解决,在每一节常规教学中都会认真突破,不断进步。可以说精品课引领年轻教师成长,也给年长教师更深刻的思考和体验。

港口中学初二物理备课组

欧姆定律的概念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欧姆定律分析并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怎样运用欧姆定律来解决串并联电路中的问题。

3.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欧姆定律的应用是学习电路知识中重要的一部分,教学中要着重从一些习题入手,让学生充分理解欧姆定律的主要意义及其应用。为以后学好电路做好铺垫。本节课可以借助例题来加强学生对串并联电路中欧姆定律的应用。

学情分析:

通过前3节的学习,学生对欧姆定律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对于怎么样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还欠缺经验,对于一些复杂的电路,不知该如何下手,本节课的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中仍需要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来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重点难点:

重点:

如何运用欧姆定律来解决串并联电路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

把实际电路简化为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节课学了欧姆定律,大家回顾一下,在电路中电压、电流、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根据欧姆定律可以知道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生2: I=U/R

师: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应用非常广泛,本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如何运用欧姆定律来解决串联电路中的问题。

活动2【讲授】新知探究

1、合作探究串联电路总电阻与各分电阻的关系

师:已知串联电阻R1、R2两端电压为U时,通过的电流为I,R1、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1、U2。R1、R2 通过的电流相等均为I。推导串联电路总电阻R与R1、R2 的关系。

生:推导由欧姆定律可知:

U1=IR1、U2=IR2、U=IR

由U=U1+U2,可得:

IR=IR1+IR2  即 R=R1+R2

生: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2、合作交流欧姆定律应用典型例题

课本第83页例1、解题过程附带图片。

例题1如图17.4-1所示,电阻R1为10Ω,电源两端电压为6V。开关S闭合后,求

(1)当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电阻R2为50Ω时,通过电阻R1的电流I1;(2)当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电阻R3为20Ω时,通过电阻R1的电流I1’。

生: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规律:

(1)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是相等的;I=I1=I2=…=In

(2)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U=U1+U2+…+Un

(3)串联电路的电阻规律:R=R1+R2…+

Rn

师解析:(1)如图17.4-1所示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通过电阻R2的电流和通过电阻R1的电流相等,都等于I。电阻R1两端的电压U=IR1,电阻R2两端的电压

U2=IR2

。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U=U1+U2,有

U=IR1+

IR2

=I(R1+R2)可求得

I1=I=U/

R1+R2

=6V/10Ω

+20Ω

=0.1A

(2)同(1)的分析一样,可求得R3、R1串联时电路中的电流

I1’=I=U/

R1+R3=6V/10Ω

+50Ω

=0.2A

结论一: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各电阻值之和。

结论二:串联电路中通过某个电阻的电流或串联电路的电流,等于电源两端电压除以各分电阻之和。

结论三:当串联电路中的一个电阻改变时,电路中的电流及另一个电阻两端的电压都会随之改变。

活动3【活动】畅谈收获

生共同总结本节内容:

活动4【练习】拓展提升:

见课件本节课学习了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应用。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巩固作业:练习册基础篇

活动6【活动】板书设计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1、推导串联电路电阻关系:R=R1+R22、应用:例题一

(1)

解题思路

(2)解题过程

(3)

欧姆定律的三点性 篇7

课堂小结

1.欧姆定律的内容:一段导体中的电流, 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

3.单位:U:V, R:Ω, I:A

4.欧姆定律的三点性

师:请看电路图, 然后将各物理量按一定的规律分成两组。

由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小组交流, 得出结论。

a:R1、U1、I1 (板书) b:R2、U2、I2 (板书)

师:如果我们把R1、R2串联后的总电阻看为R, 那么是否还能再找出一组c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后, 容易得出 (抽生板书) :

师:若将R1、U2、I或者R2、U1、I1或者R、U1、I2分到同一组可以吗?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后, 教师因势利导, 巧设比喻, 点明思路, 激活思维, 归纳总结:显然是不行的。这就好比在《四世同堂》里, 爷爷、奶奶为a组;爸爸、妈妈为b组;儿子、女儿为c组;孙子、孙女为d组。若张冠李戴, 势必乱了辈分, 不成体统 (学生大笑) 。所以说, 在欧姆定律I=U/R中所涉及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物理量必须是同一段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中的各个量, 决不能把这一段导体和另一段导体或这段电路和另一段电路中的有关物理量混淆起来;或者把干路中的有关量和支路中的有关量混为一谈。这就是欧姆定律的“同一性”。 (板书)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升华, 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即:由“同一性”向“同时性”过渡。

师:在上图所示的电路中, 当滑片p由a点移到b点时, R2是否变化?电路中的电流是否变化?R1和R2两端的电压是否变化?若此时通过R1、R2中的电流分别为I1′、I2′;R1、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1′、U2′;那么I1′=U1/R1;I2′=U2/R2吗?

整个课堂短暂的寂静后, 出现了窃窃私语, 随后又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 循序渐进, 经过学生的讨论, 最后得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师:以上事例充分说明欧姆定律中的三个物理量具有“同时性” (板书) , 即指同一时刻某一研究对象的U、I、R这三个物理量的对应关系, 不可将前后过程中的三个量随意混用。

最后, 教师开门见山直接指出:欧姆定律还具有“统一性” (板书) 。所谓“统一性”是U、I、R的单位要统一, 均使用国际单位制的主单位, 即U用伏 (V) , I用安 (A) , R用欧 (Ω) 。

巩固练习

师:请同学们完成屏幕上的习题。

如上图所示:若电源电压为6V, R1的阻值为10Ω,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0.02KΩ。问:

(1) 当滑片P在a端时, 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R1、R2两端的电压各是多少?

(2) 当滑片P在中点b时, 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R1、R2两端的电压各是多少?

欧姆定律的概念 篇8

1 借助于概念图“宏观”呈现知识结构

复习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有效回顾本章节内容的知识结构,概念图是最好的载体,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宏观的概念体系.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复习建立如图1所示的粗线条的概念图,启发学生从3个方面复习和理解.

当然,对于重要的概念,我们也可以采用留空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重点内容.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不仅仅涉及到数值的关系、还涉及到方向和单位制的问题,而学生在理解时又往往容易出现对关键词理解上的缺失,怎么办?在粗线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精细化,设置概念图如图2所示.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章节的物理内容借助于概念图,变得有条理性了,学生对整个章节内容的复习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

2 借助于概念图“中观”呈现核心概念

一个章节涉及到哪些物理概念,知识结构如何属于宏观层面的知识体系构建,具体到某一个概念如何呈现则属于中观的视角.那么,如何有效复习呢?同样可以借助于概念图来可视化呈现.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通过如图3所示概念图的构建,有效回顾“牛顿第二定律的五个特性”.

从宏观到中观建构概念图的过程是学生复习逐步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物理知识和概念的理解越来越清晰,为进一步解决“微观化”物理习题打下基础.

3 借助于概念图“微观”呈现解题程序

最终知识的学习都要能够用于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即在解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巩固.解题程序属于物理学习的“微观”层面,依然可以借助于概念图来可视化呈现,下面以两个具体的例题进行分析.

例1 如图4所示,在倾角θ=37°的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m=1 kg的物体,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物体受到沿平行于斜面方向向上的轻绳的拉力F=9.6 N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经2 s绳子突然断了,求绳断后经多长时间物体速度的大小达到22 m/s.(sin37°=0.6,取g=10 m/s2)

分析 首先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可以分为如下3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在最初2 s内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二个过程:从撤去力F开始到速度减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第三个过程:从最高点开始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接着对各个过程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方程如表1所示.

其实上述分析过程可以用如图5所示的概念图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例2 (多选)(2014年江苏)如图6所示,A、B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2m和m,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2μ.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现对A施加一水平拉力F,则

A.当F<2μmg时,A、B都相对地面静止

B.当F=52μmg时,A的加速度为13μg

C.当F>3μmg时,A相对B滑动

D.无论F为何值,B的加速度不会超过12μg

分析 2014年的这道高考题是典型的“两物叠加的”连接体问题,涉及到牛顿第二定律、整体法、隔离法、临界等诸多问题,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可以借助于如图7所示的概念图来完成.

解析 对A、B整体,地面对B的最大静摩擦力为32μmg,故当32μmg

当然,概念图还具有延展性,不要孤立,例如,笔者和学生一起处理了叠加体系统的临界问题后,可以进一步和学生丰富概念图的组分,具体可以引导学生从如下4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微观化处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为准确:(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条件是:弹力FN=0.(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常存在着静摩擦力,则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3)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条件:绳子所能承受的张力是有限的,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是FT=0.(4)加速度最大与速度最大的临界条件:当物体在受到变化的外力作用下运动时,其加速度和速度都会不断变化,当所受合外力最大时,具有最大加速度;合外力最小时,具有最小加速度.当出现速度有最大值或最小值的临界条件时,物体处于临界状态,所对应的速度便会出现最大值或最小值.

总之,无论是从宏观、中观、微观,概念图在高中物理学习尤其是复习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学习的模块化、系统化,提高思维的品质.

销售管理中的定律:250定律 篇9

不久以后,有一位殡仪业主向吉拉德购买了一辆汽车。成交后,吉拉德问他每次来参加葬礼的平均人数是多少,业主回答说:“差不多是250人。”又有一天,吉拉德和太太去参加一位朋友家人的婚礼,婚礼是在一个礼堂举行的。当碰到礼堂的主人时,吉拉德又向他打听每次婚礼有多少客人,那人告诉他:“新娘方面大概有250人,新郎方面大概也有250人。”这一连串的250人,使吉拉德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每一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熟人、朋友,甚至远远超过了250人这一数字。事实上,250只不过是一个平均数。

因此,对于推销人员来说,如果你得罪了一位顾客,也就得罪了另外250位顾客:如果你赶走一位买主,就会失去另外250位买主;只要你让一位消费者难堪,就会有250位消费者在背后使你为难;只要你不喜欢一个人,就会有250人讨厌你。

这就是吉拉德的250定律。由此,吉拉德得出结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得罪哪怕是一个顾客。

在吉拉德的推销生涯中,他每天都将250定律牢记在心,抱定生意至上的态度,时刻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不因顾客的刁难,或是不喜欢对方,或是自己情绪不佳等原因而怠慢顾客。吉拉德说得好: “你只要赶走一位顾客,就等于赶走了潜在250位顾客。”

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联络是以一种几何级数来扩张的。无论是善于交际的公关高手,还是内向木讷之人,其周围都会有一群人,这群人大约250个。而对于推销员来说,这250人正是你的客户网的基础,是优秀的推销员的财富。

建立良好的客户网络,与客户成为知心朋友。与客户交往过程中要以诚相待,同客户交朋友,分担他们的忧愁,分享他们的喜悦。他们可能会向你介绍他的朋友、他的客户,这样,你的客户队伍将不断扩大。

同时,当你在和他们谈你工作上的困难时,他们很可能会主动地帮助你,介绍新的客户给你认识或者帮你直接把生意做成。

与客户交朋友,不要只谈生意,不谈交情,对客户要关心、爱护和体贴,使交易双方不单纯是一种商业关系,而是富有“人情味”的,使顾客产生一种亲切感,在得到物质需求满足的同时,还得到精神情感上的满足。

美国有位叫玛丽·凯的女士,曾叙述她买轿车的经历和感受。她想买一辆黑白相间的轿车,就去汽车店挑选。在第一家店里,由于推销员没有把她当一回事,她觉得受到了冷遇,转身就走了。进了第二家汽车店,推销员对她十分热情,向她仔细介绍各种型汽车的性能与价格,使她感到这位推销员是真正为她着想。当她偶然谈到那天是她的生日时,这位推销员马上请她稍候一会儿,15分钟后,一位秘书拿来一束鲜花,这位推销员把鲜花送给她,并祝她生日快乐。当时,她感动万分,觉得那束鲜花的价值超过百万美元。于是,她毫不犹豫地购买了那位推销员向她推荐的一辆黄色轿车,而放弃了购买黑白相间轿车的打算。

一束鲜花成了沟通交易双方心灵的桥梁,使商店里充满了友善和温馨的气息,使顾客不由得产生了深深的信任感。此时的生意当然好做了。

碰到顾客过生日当然很偶然,但这种“人情”意识每时每刻都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推销员应该与每一位客户交朋友。因为每一位客户都有许多亲朋好友,而这些亲朋好友又有同样数目的亲友关系。失去一位客户就会相应失去几十乃至百位客户,而若得到一位客户情况就会相反。因为这些人会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去影响他的亲友。如果在交易中与客户交朋友,推销员的业绩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对推销员来说,顾客是上帝,是推销员的衣食父母,一切业绩与收入的来源,因此顾客至上,顾客是王,顾客永远是对的。

日本的大阪商人精于做生意,他们对顾客非常重视和尊重,甚至在晚上睡觉时都不敢朝向顾客住处,以示敬重。

今天我们从事推销工作,唯一的任务就是把产品或服务销售出去,基于此,必须牢记下列几点:

(1)情绪低落时勿推销,以免得罪顾客。

(2)越是难缠的顾客,越要设法接近,因为他们购买力强。

(3)对你讨厌的顾客,也要从内心感激他,否则你的言行会不自觉地表露出你对他的反感。

(4)当顾客不讲理时,要忍让,因为顾客永远是对的。

(5)绝不要逞口舌之快得罪顾客,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逞一时之快,就得付出失去顾客的惨痛代价。

欧姆定律的概念 篇10

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从酒和污水定律到人才战略

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它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人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组织里破坏力最大的并不是公然唱反调的“刺头”,而是两面三刀的小人。小人的能量极大,并不亚于领导者。一个很好的组织,有一两个小人随便一搅,或到上级部门告状,或在下面煽风点火,轻者能使功变为过,使好人灰溜溜变得心灰意冷,使一个好企业变成差企业,重者能把一个好端端的人或企业彻底毁掉。好人怕惹事,而软弱又助长邪恶,这些都有形无形有意无意地纵容破坏者。不仅一般员工怕惹事,管理者也怕惹事。出了事,有些管理者不先怀疑告状的,不先责怪闹事的,还先责怪受害者:你惹他干什么?无风不起浪,一个巴掌拍不响。中国有句古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先告状就先沾光,所以常常是恶人先告状。久而久之,小人得势,歪风当道,好人躲,能人走,组织就这样衰败了。而小人捣乱的真正高明之处就是在于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中,谁都有义务、谁也都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负责。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有巨大破坏力的东西都应该毫不犹豫地摒弃,哪怕它再微小、看上去再美丽。

在企业中,总难免会有污水,而污水又总会给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掌握酒与污水的冲突与协调的技巧。酒和污水在一个组织中也存在着相互博弈的过程。发现人才、善用人才,在人才大战中占得先机,是精明的企业管理者引领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砝码,而有效运用酒和污水定律,则是组织一个高效团队的最佳途径。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对团体中的人才加以指引和筛选,剔除具有破坏力“污水”,使合格者的力量指向同一目标,这就是人才的运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就是个人的集合体,企业的整体效率取决于其内部每个人的行为,这就要求这个集合体内的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效能,以保持团队的整体步调一致,动作协调。尽管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只要找到合适的最佳途径,就能顺利扬起企业的奋进之帆。

酒与污水定律的启示

这是一条来自西方的管理定律,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同理的谚语:

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一条臭鱼腥了一锅汤。

无论是来自西方的定律还是中国的谚语,已经把负面影响的始作俑者做了准确的定性:污水、臭肉、老鼠屎、臭鱼。这些已经定型的东西已经没有改变和改造的可能。污水总不可以成为酒,臭肉总不可以成为好肉,老鼠屎总不可以成为调料,臭鱼又怎么可能成为好鱼?既然如此,就要及时处置,对极坏的东西不需要再抱什么幻想,农夫和蛇的故事也同样在给我们启发。 一个人的品质是多年养成的,企业就是在用人,不需要再背负育人的义务。不合适的,不能融入企业文化的,尽快使之离开,对企业是一个好处,对当事者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常言道,长痛不如短痛。也有言道,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的处置,也许企业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值!

上一篇:写在感恩节下一篇:非公企业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