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2024-06-06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共7篇)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篇1

《赤壁赋》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歌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在天空里乘风浮游,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脱离人世飞去,生出翅膀,飞天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边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声调和节拍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尾音婉转悠长,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潜伏在深渊的蛟龙闻声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严肃起来,整理好衣襟端坐着,问同伴:“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相互环绕,山树茂密,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遮盖住天空,在江边斟酒,横转长矛吟诗作赋,本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叶小舟,举起酒器相互敬酒,像蜉蝣一样寄托在天地间,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与神仙作伴遨游长空,与明月一同长久存在。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能把箫声托付给秋风。”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逝去的就像流水,却并没有流走;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但始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上天的无尽宝藏,你我可以一起享用。”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酒器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经吃完了,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交错地睡在一起,不知不觉天边已经微白。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也称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舍定居,死后又葬在这里;因此后人称它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坟墓。距离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座石碑倒在路上,碑文模糊、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字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由此向下的山洞平坦宽阔,有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前洞”。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这就是“后洞”。我与四个人举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了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玩的人来说,大概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从洞里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个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叹: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便多;地势险阻、遥远的地方,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壮丽奇异、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险阻、遥远的地方,因此少有人至,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跟随别人而中途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随着别人而怠惰,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帮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对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谁难道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的一个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下的石碑,由此感叹古代文献未能存留,后世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人能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能不深入思考而慎重采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却不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凭借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奇特,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验阴阳之学,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顺帝初年,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鸿门宴》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篇2

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此句课本注释多有讹误, 原因在于注释者没有注意到此句为对文结构, 两小分句字数相等, 结构相同, 对应的语法功能相同, 词汇意义相同。

课本35页注 (25) “能水”:指会游泳。能, 善、会。不够准确。“水”应指出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游泳”。利用对文的辞例结构, 我们可以推知“利足”之“利”为“善于”、“擅长”之意, “足”即名词活用为动词“行走”。课本35页注 (22) “利足”:脚走得快。古汉语中有“利口”一词, 亦即“能言善变”之意。 (《古汉语大词典》2084页) 另外, “利足”古又作“利趾”, 《汉语大词典》第2册638页正解做“善走”。

同页注 (21) “假舆马者”:借助车马的人。注 (24) “楫”:桨。上古的车和马是一个整体, 一般说, 没有无马的车, 也没有无车的马, 所谓御车就是御马, 所谓乘马就是乘车。古代的车不同于现代的车, 是必须拉的, 当时的马是专门用来拉这种车的。古时候提到车和马常常是“车马并举”, 如《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车马, 弗驰弗驱, ”《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 与朋友共, 蔽之而无憾。”上古之人并不单独乘骑马匹, 否则哪来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呢?可见, 把“舆马”分训为“车子和马”是不妥的, 当释为泛指车辆。另外,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版) 2037页将“舟楫”译为“船和桨”, 泛指船只。

《师说》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本句常见三种译法:

第一种, 人教版教材第二册80页注 (24) :教给他书, (帮助他) 学习其中文句。“教给他书”语不成辞, 还像是中国人说的话吗?将“习其句读者”译为“ (帮助他) 学习其中文句”, 也是曲解“句读”的意思。

第二种, 人教版第二册教参168页:是教他们 (读) 书, (帮助他们) 学习断句的。

第三种, 苏教版第一册37页注 (24) :教他们读书, 学习书中文句。

对比这三种翻译, 不难发现, 苏教版将人教版和教参各取半截, 合成一句, 殊不知, 其截取的恰恰是人教版最不恰当的部分, 不要说翻遍辞书找不到把“书”解释为“读书”的例子, 即便有, “习其句读”又该如何解释呢?前后两个分句的语意不是重复了吗?

以上三种错误说法的症结所在其实很简单, 就是他们都错误地理解了文中“授”字的词义, 这里的“授”用的是本义, 即“授予”、“给予”之意, “授之书”即“授之以书”, 故本句应译为“把书交给他们, 让他们标点、诵读书中文章的人”。因为过去塾师的教学就是把书交给学生, 让他们标点、诵读文章, 讲求“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正因为如此, 韩愈才说这种人“非吾所谓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

课本37页注 (26) “或师焉, 或不焉”:有的从师, 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道句读要问老师, 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不”, 同“否”。这个翻译有两个问题:一是没有把“或”翻译准确, 这里的“或”非无指代词“有的”, 而是时间副词“有时”。二是没有讲清楚这句话采用合叙的修辞手法, 正常的句序应该是:不知句读, 或师焉;不解惑, 或不焉。意思是不知道如何断句, 有时要向老师请教;不知道如何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有时却不向老师请教。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课本38页注 (9) “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极度鄙视。此注不妥。按“不齿”:不与同列, 不能同列。表示极为鄙视。详见《古汉语大词典》1614页。《汉书·陈胜项籍传赞》引贾谊《过秦论》:“陈涉之位, 不齿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 中山之君。”颜师古注:“齿, 谓齐列如齿。”《诗·鄘风》:“淫奔之耻, 国人不齿也。”“郑玄笺:“不齿者, 不与相长稚。”又《尚书·蔡仲之命》:“降霍叔于庶人, 三年不齿。”孔传, “罪轻, 故退为众人, 三年之后乃齿录。”郑玄笺:“不齿者, 不与相长稚。”

同句“其可怪也欤”, 38页注 (11) “欤”: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 相当于“啊”。参考书62页译为“这不是很奇怪吗!”此句从标点符号到翻译错误甚多。其一, 本句应为感叹句;其二, “其”在此句中作加强感叹语气的副词;其三, “可怪”应译做“值得奇怪”。故本句可译为:“真值得奇怪啊!”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课本38页注 (22) :六艺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地学习。传, 传记, 解释经文的著作。注释以“传”为“传记”, 误。“传”即传注, 解释或阐述经文的文字。此义项并见于《古代汉语词典》227页、《古代汉语大词典》224页。参考书62页译为:六经的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学习过。是。

《赤壁赋》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课本84页注 (3) “既望”:望日的后一日。“此注似不够准确。《古汉语大词典》1483页引《释名。释天》:“望, 月满之时也。月大十六日, 小十五日, 日在东, 月在西, 遥相望也。”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典》里也说:“大月十六, 小月十五叫做望, 鲍照诗‘三五二八时, 千里与君同’, 指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七月为大月, 十六为望日, 本文“既望”则应为七月十七日。

客有吹洞箫者。

课本无注, 参考书148页译为: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不妥。本句为定语后置句, 当译为: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课本仅注“周郎”, 参考书译此句为:从这儿向西望是夏口, 向东望是武昌……均译为判断句, “西”、“东”看成名词作状语, “望”是向远处看。并误。此句主语应为“赤壁”, 即后面的“此”指代的对象。“西”、“东”均为方位名词, “望”为“对着”之意。此义项见《古汉语大词典》1608页, 该书并引《洛阳伽蓝记》卷三“其寺东西南北五百步, 前望嵩山少室, 却负帝城, 青林垂影, 绿水为文”。故此句应译为“赤壁西边对着夏口, 东边对着武昌……”

舳舻千里。

课本85页注 (16) “舳舻”, 首尾衔接的船只, 这里指战船。此注让人费解, 什么叫“首尾相衔接的船只”?世上哪有这样的怪船?据《古汉语大词典》2307页:“舳舻”:泛指船。《汉书·武帝纪》:“舳舻千里, 薄枞阳而出。”颜师古引李斐曰:“舳, 船后持舵处也;舻, 船前头刺棹处也。言其船多, 前后相衔, 千里不绝也。”可知“舳舻”原分指船尾和船头, 泛指船只。这里用的是借代手法, 以部分代整体。颜师古注文中的“前后相衔”, 解释的是“舳舻千里”, 非“舳舻”之谓, 课本注释者不加详察, 闹出了这样的笑话。

侣鱼虾而友麋鹿。

课本85页注 (19) :与鱼虾作伴侣, 与麋鹿作朋友。不妥。此句为对文结构, 鱼﹑虾为两种动物, 则麋鹿应分训为麋和鹿。

渺沧海之一粟。

课本85页注释 (2) “沧海一粟”:大海中的一粒小米。将“粟”解释为“小米”不妥, 因大海与米粒并无内在联系, 将二者放在一起相比, 不合情理。查《古汉语大词典》2219页“粟”条第四义项。“粟”:泛指粟状物。亦以喻物之微小。用例正是本句。又《山海经·南山经》:“英水出焉, 西南流注于赤水, 其中多白玉, 多丹粟。”郭璞注;“细丹沙如粟也。”《康熙字典》未集也有“沙谓之粟”的解释。另据《实用大字典》 (中华书局版) “粟”条第四义项即为“沙也”。可见, “沧海一粟”当是说大海中的一粒沙。唯此, 这个比喻才能说是贴切、准确。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篇3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材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本文主要研究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文言文练习编制情况。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是语文教材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其练习设计与语文教学效果息息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文言文练习与教育部的《新课程标准》相符和,其较为注重在教学与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综合能力,能够将传统的知识陈述转变为策略指导,但其仍然存在某些不足。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中存在的不足

(一)强调人文性弱化工具

文言文的练习设计需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统一,因此在练习设计上需要加强学生的诵读力度,使其进行知识积累,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对作品语言的品味,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提出具体的问题,进而实现文言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苏教版”文言文练习设计中虽然有语言内容的品味题目,但数量太少。比如,在?廉颇蔺相如传?中有如下题目: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

有人理解句中“今”的意思为“现今”的意思,有人理解为“如果、假设”的意思,你认为怎样理解较为恰当?

《廉颇蔺相如传》这一课类似于这种练习的有很多,但其他课文中却很少或者甚至没有,这样其他课文就缺少品味语言文字的练习了,这是笔者认为其练习设计中语言文字品味编纂中的不足。

(二)缺乏助练情境

助练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练习的完成。“苏教版”中部分练习编纂得很成功,比如让学生根据《鸿门宴》课文内容编写剧本,但有具体的练习题目却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练习情境,这样使得题目的难度过大,与高中学生的能力不符。

(三)练习形式太过单调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材的体例应该多样化,但“苏教版”的练习题目多是思考、理解和表达类题目,缺少客观性,而题目的主要表现方式都是文字,缺乏图画、表格等形式,而字体形式多为简单、统一的字体和颜色,缺乏活泼生动的符号。且“苏教版”的练习题都在课后。不像人教版的教材将问题放在课文左边或者右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有利条件。

二、优化“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文言文练习的内容

好的教材是教师通过教材能够明白教学内容和可用资料,学生能够指导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所以文言文练习也要达到这两个标准。在进行练习设计时应该充分体现出课标的要求,将练习程度和学生需掌握的内容进行充分说明。练习题应该做到表述简单明了,要求与目的一目了然,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注重学生对知识的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培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能够做到对问题和知识举一反三,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增加助练情境

助练情境是指设计一些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练习,帮助学生进行思考的具体情境。苏教版对重点文言课文都会要求学生背诵,但却缺少相应辅助教学情境的设定。比如,在要求学生背诵《赤壁赋》一文时,可以设定以下要求:在背诵时读出节奏,注意语气,注意不同虚词在表达时的不同作用,充分表现出词语和句式的感情色彩,读懂课文的文脉、意蕴等。这样学生在背诵时就可以根据以上要求对课文进行深刻体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的真实情感。

(三)练习形式需要多样化

虽然苏教版教材的外观以及整体风格与传统教材相比有了较多改变,但其文言文练习形式上还有所缺失。首先要增加练习的形式,确保在预习、当堂学习、课后练习阶段都有所涉及,同时还需要设计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练习。比如在学习《项脊轩志》时,有如下练习题:作者写道:“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试分析作者或喜或悲的原因,他是怎样表达这些感情的。这个题目较为简单,答案都在课文中,因此将这个题目放在预习中,就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和人物感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练习形式的增加上多借鉴国外教材或者国内其他优秀教材,比如利用不同的表示区分练习难度,用一群孩子在一起学习的图案表示合作型练习题等。

(四)增加内容趣味性

苏教版较为注重诵读,但语言表达缺乏趣味性,因此在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背诵活动展现为有趣的活动。比如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古诗描述,将自己所理解的内容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就会增加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进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趣味背诵。

教师在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对教材的文言文练习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若教材的练习题无法满足学生练习要求,教师可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对练习题进行补充,确保学生充分掌握课文知识。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的实际应用意义

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得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具有以下实际应用意义:其练习题型较为开放,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能够帮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团队协作的学习习惯;苏教版的练习题型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其比较注重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并且能够将陈述性知识转变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综上所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对教师和学生的指导性较强,利用性高。

参考文献:

[1]章湖君.“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钱秋菊.苏教版必修教材文言基础知识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篇4

《烛之武退秦师》

1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2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4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荆轲刺秦王》

1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2(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进一步说:“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于是就割颈自杀死了。

4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速驾车赶去,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非常悲哀。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起樊於期的头,装在匣子里封好它。

5于是太子预先寻求天下锋利的匕首,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买下,让工匠用药水加工。于是打点行装派荆轲上路。

6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时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就派秦武阳做副手。7荆轲等待另一个朋友,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8过了一阵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晚了,怀疑他改变主意后悔了,就又请他,说:“时间已经快到了,荆卿难道不想去了吗?请允许我先派秦武阳去!”荆轲生气了,呵斥太子说:“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现在只提着一把匕首深入不可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停留,是在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现在太子嫌动身晚了,我就辞别了。”于是出发了。

9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冠来给荆轲送行。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随着拍节唱歌,发出了声调悲凉的声音,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荆轲)又向前唱道:“风潇潇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再还!”筑声又发出激愤的声调,送行的人听了,都怒目睁眼,头发都竖了起来。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10到了秦国后,(荆轲)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11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燕王真的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起兵抗拒大王,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只要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按时祭祀就行了。(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恭敬地砍下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燕王亲自拜送庭前,派使者来报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的吩咐。”

12秦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在朝堂上安排最隆重的“九宾”大典的礼节,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13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前进。走到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变得很恐惧,群臣感到很奇怪,荆轲回头对秦武阳笑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过武阳所拿的地图!”

14荆轲取过地图奉送给秦王,展开地图,地图全展开时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着刺他。还没有刺到秦王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握住剑鞘。当时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15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并且秦国的法令,群臣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的侍卫拿着兵器的,都排列在殿下,没有皇上的命令不能上殿。正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追逐秦王,而仓猝间惊慌失措,大家没有东西来打荆轲,于是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

16这时,随从的医官夏无且用他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正绕柱跑,仓猝间恐惧慌忙不知所措。两旁的人就喊:“大王快把剑推到背后!推到背后!”于是(秦王)拔出剑来击杀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伤残倒地,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投中,投在柱上。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17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两脚伸开象箕的样子坐在地上。骂道:“事情所以没有成功,因为想劫制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盟约来报答太子啊。”

18(秦王的)待臣上前,杀死荆轲。(事后)秦王头晕目眩了好长时间。

《鸿门宴》

1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相所有的)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爱好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2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你,平时和留候张良友好。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跟(我走)将会一被杀。”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3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你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

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4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去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樊哙侧举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揭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坚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起,站着(一口气)把酒渴了。项羽说:“赏给他一只猪腿。”(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怀王曾经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封闭了官室,退军驻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象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项羽无话可答,说:“坐吧。”樊哙使挨着张良坐下。

5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顺便招呼樊哙(一道)出去。刘邦已经出去,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召呼刘邦(回来)。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于是就走了。就叫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刘邦)说:“我拿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杯,要送给范增。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你替我献给吧。”张良说:“遵命。”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隔四十里。刘邦丢下随从的车输、人马,离开这儿,独自一人骑马,同持剑拿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刘邦(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6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中,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谨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鸿门),已经回到了军中。”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篇5

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 、“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高一语文必修四文言文虚词 篇6

缪公(mù ) 避匿( nì ) 缪贤( miào ) 汤镬(huò) 虽驽(nú ) 肉袒( tǎn )

盆缶(fǒu ) 案图(àn ) 可予不(fǒu ) 渑池( miǎn) 诈佯(yáng ) 列观(guàn )

皆靡(mǐ )传舍(zhuàn) 甚倨( jù ) 不怿(yì )衣褐(yì hè ) 睨柱(nì)

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否,表疑问语气)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捧,用手捧)

⑶拜书送于庭庭=廷,朝廷 ⑷召有司案图案=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熟,仔细

解释下列词语

⑴拜为上卿 授予官职 ⑵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忧虑,担心

⑶布衣之交平民(借代) ⑷请指示王 指出,给...看

⑸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向人敬酒或献礼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 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扬言,到处说

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旁系亲属

古今异义

1、窃计欲亡走燕 古:跑;今:行走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古:尊重;今:严格

3、相如奉璧奏秦王 古:呈献;今:演奏或取得 4、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古:离开;今:前往

5、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给……看;今:上级给下级的命令

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扬言,动词;今:表明立场观点的文告

7、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妃嫔;今:美貌的女子8、位在廉颇之右 古:上;今:与左相对

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亲,指内亲,父母兄弟姐妹等;戚,外戚,母系或妻系的亲属。“亲戚”一般指内亲,有时也指外戚。今义:指跟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比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 舍相如广成传舍 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 穿 ④相如前进缶 走向前

2、名词作状语

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从小路 ②相如廷斥之 在朝廷上 ③怒发上冲冠 向上

3、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 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 使……破,撞破

③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 使……回去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宾语前置 何以知之 君何以知燕王. 3、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

4、状语后置: 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5、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6、省略句: (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大王见臣(于)列观。

(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4)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一词多义

负 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倚仗,凭借)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顾 ① 相如顾召御史书曰 (回头) ②顾野有麦场 (回头看环顾)③莫我肯顾(顾惜、顾念)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拜见)⑤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后于赵者(只不过)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 (牵,拉,引申为掉转)

幸 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②则幸得脱矣(侥幸) ③ 而君亦幸赦臣(幸而,幸好)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仅仅,只不过)

之 ① 伐齐,大破之(代齐国) ②秦昭王闻之(代这件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这)

④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

以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着,凭借)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同“而”,用来)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用来” )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而 ① 夫秦强而赵弱 (表并列)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表假设,如果)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表承接) ④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表转折,但是)

苏武传给加点的字注音 1.稍迁至栘中厩监( );2.数( )通使相窥( )观;3.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4.既至匈奴,置币遗( )单于;5.后随浞野侯没( )胡中; 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归汉;7.置煴( )火,覆武其上; 8.拥众数万,马畜( )弥山;9.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

通假字 女为人臣子( “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法令亡常(“亡”通“无”)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同“襟”。“决”通“绝”) 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用法,使……归) 其一人夜亡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天雨雪(名词作动词,下) 宜皆降之 (使动用法,使……投降)

惠等哭,舆归营 (名词作动词,用车子送) 单于壮其节(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 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用法,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动用法,使……争斗)

空以身膏草野(名词作动词,滋润) 杖汉节牧羊 (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

古今异义 丈人 古:对男性长辈的尊称 今:岳父

明年 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不幸 古:去世 今: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操持 古:拿着 今:料理、筹划 春秋 古:年龄 今:春季、秋季

成就 古:成全。今:事业上的成绩;完成 货物 古:财务,礼品 今:供出售的物品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篇7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重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以探究内容为核心,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突出整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自学能力。但根据我们的考察,部分注释似仍存在可商榷之处,下面以高一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释义和注音为例进行分析。

一、向使

《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句,教材注释将“向使”解释为“以前假使”。此说值得商榷。

“向使”的“向”并不是“以前”的意思,它和“使”一样,都是“假使”义。例如:

(1)《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向非妇人,待嫁奚为?”(《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二引唐高彦休《唐阙史·俳优人》)

(2)诚臣计划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史记·陈丞相世家》)

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向”和“使”都是“假使”义,表示假设关系。

因此,“向使”是由“向”和“使”同义复合构成的词。例如:

(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史记·李斯列传》)

(4)向使司氏决快所欲,未必能复田。(《南村辍耕录》)

“令”和“若”也有“假如”义,同样可以和“向”同义连用。因此,“向令”和“向若”也有“假如”义。例如:

(5)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史记·伍子胥列传》)

(6)向若家居时,安枕春梦熟。(唐皇甫曾《遇风雨作》)

二、摽掠

《阿房宫赋》:“摽掠其人,倚叠如山。”课本对“摽掠其人”的注释为:“攻击掠夺他们的人民。摽,击。”并将“摽”注音为piāo。这里对“摽”的释义和注音均不够妥当。

先看释义。

“摽掠”的“摽”通“剽”,“摽掠”为“抢劫、掳掠”义。例如:

(7)充下诸将溃去,多行摽掠。独飞屯宜兴,不扰居民。(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

(8)萱纵兵摽掠公私财物,入处王宫。(《三国遗事》卷二)

(9)操曰:“粮草在后,多被摽掠,吾故令在前也。”(《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

(10)边报纷纷,言吐蕃率众三十余万,号五十万,侵犯边疆,摽掠妇女,掳劫民财,势如山崩潮涌。(《东游记》第十一回)

例(7)的“多行摽掠”就是“做了很多抢劫、掳掠百姓的事情”,与下文的“不扰居民”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把“摽掠”理解为“攻击掠夺”,反而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例(8)和例(9)中“摽掠”的对象分别是“公私财物”和“粮草”,都与“打击”义无关。例(10)中“摽掠妇女”是“掳掠妇女”,与下文的“掳劫民财”形成对应,也不宜理解为“攻击掠夺妇女”。

再来看“摽”的读音。

《汉语大词典》列出了“摽”的五个读音,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意义,现分列如下:

(一)biào

1.捶胸;击。2.落下。3.用胳膊紧紧钩住。引申为连结。4.指勾结。5.对比,较量。

(二)biāo

1.挥之使去,驱逐。2.通“镖”。3.通“标”。标榜。4.指标志,标示。

(三)piāo

1.高举貌。2.通“漂”。漂浮。

(四)pāo

抛弃。

(五)piào

1.通“僄”。轻。2.通“剽1”。抢劫;窃取。

根据所举例子不难发现,在上述诸多意义和读音中,只有“抢劫;窃取”义及其对应的“piào”音才是符合“摽掠”要求的。

三、翼蔽

《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教材注释“翼蔽”:“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掩护。”

按教材是将“翼蔽”中的“翼”当作名词作状语了,不妥。“翼蔽”是由“翼”和“蔽”同义复合构成的词语,当释为“遮挡”。另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本第一册也收了《鸿门宴》一文,对此句中“翼”的释义是“像翅膀一样”,同样不够准确。此句《汉书·樊哙传》作“项伯常屏蔽之”,王念孙《读书杂志》指出:“彼言‘翼蔽,犹此言‘屏蔽也。”即认为“翼蔽”和“屏蔽”同义。“屏蔽”和“翼蔽”一样有“遮挡”义。例如:

(11)故曰:聋瞽之君,非无耳目也,盖左右前后者屏蔽之,不使视听尔。(元稹《献事表》)

(12)崔遵度清节纯德,泊于荣利,事太宗为右史十余年,每侍殿陛,侧身轩楹以自屏蔽,不欲当上顾盼。(《渑水燕谈录》卷二)

“翼”有“遮挡”义。例如:

(13)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诗·大雅·生民》)

(14)丁乃以身翼翁而进。(《聊斋志异·梦狼》)

例(13)和(14)中的“翼”都可以带宾语,可见是作动词,而不是名词作状语。

一些研究者已经撰写了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翼蔽”为同义复合词,“翼”并非名词作状语,此结论比较可靠,教材编写者对此不可不察。

四、淖

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田单列传》(节选):“淖齿既杀湣王于莒,因坚守,距燕军,数年不下。”课本对“淖”的注音为nào,对“淖齿”的解释为“战国时期楚人,仕齐为相,后来杀了湣王。”这里对“淖齿”的情况介绍非常精炼,但注音不够贴切。

“淖”的读音并非“nào”,而是“zhuō”。《汉语大词典》“淖”条在“zhuō”音后的释义为:“姓。战国楚有淖齿。见《韩非子·内储说上》。”这里的注音和释义都是非常准确的。

汉语中有一些字在做姓氏时,不同于其常见的读音,例如“盖”读“gě”、“过”读“guō”、“华”读“huà”、“区”读“ōu”、“朴”读“piáo”、“仇”读“qiú”、“任”读“rén”、“解”读“xiè”、“曾”读“zēng”、“查”读“zhā”等。“淖”做姓时,读音为“zhuō”,而不是更为常见的“nào”,也属于这种情况。

除《汉语大词典》外,《汉语大字典》和《辞海》等权威性辞书在“淖”表示姓时,均标为“zhuō”音,很能说明问题。

那么,如何尽量避免教材注释出现错误呢?我们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一)重视辞书,严把教材质量关

当今时代,我们的辞书业达到了一个高峰,《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辞源》和《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各有所长,给人们的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带来了不少便捷。这些辞书往往吸收了前代辞书的优点,结论一般比较可靠。作为教材的编写者,在进行注释之前,一定要充分重视和借鉴这些辞书,尤其是对于多音字等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更应当如此。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有的是由于没有充分重视辞书中的成果,有的则是与对辞书的成果取舍不当有关。

(二)及时更新,不断吸收新成果

高中语文教材应当在内容上具有典范性、在质量上具有可靠性、在体例上具有严谨性,而且应当与时俱进。因此,要在保证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不完善之处进行调整,无论是在教材主题、内容的选择还是注释方面,最好及时吸取包括研究成果在内的新信息。教材编写者不但需要文言文的鉴赏能力,还要具备掌握文言文语言文字的能力。除此之外,教材的编撰者还应当关注教材研究的一些新成果,及时吸纳那些合理的建议、意见。目前在教材注释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成果,但就我们所观察到的情况而言,不少版本的教材在研究成果的吸纳工作方面做得还不够,从而影响了教材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①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②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崇文书局、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雾霾天气》优秀教案下一篇:育婴师需要学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