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品牌化

2024-09-12

农业品牌化(共8篇)

农业品牌化 篇1

农市发[2006]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林、农牧)、农机、畜牧、兽医、农垦、乡镇企业、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部属有关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和“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进一步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农业品牌化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新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二)推进农业品牌化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品种、质量、安全、功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农业品牌化,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多样化、优质化消费为目标,引导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品牌产品优化配置,有利于推进资源优势向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转变,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推进农业品牌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的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通过推进农业品牌化,重点培育和打造农业名牌,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牌农产品。

(四)推进农业品牌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品牌是无形资产,打造农产品品牌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过程。大力发展名牌农产品,有利于拓展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消费,促进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明确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水平和竞争力为核心,坚持“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方针,发挥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培育、整合、保护农业品牌,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支持做大做强名牌农产品,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产业支撑。

(二)工作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品牌化的工作重点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开展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加大营销推介,强化监督管理等工作,提高我国农产品品牌上市率,培育、做强做大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促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农业品牌化

(一)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夯实农业品牌化基础。质量是品牌农产品的根本,是品牌农业不可动摇的根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要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规范生产过程,开展全程质量控制。要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把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场),建设科技示范场、优粮工程基地和无规定动植物疫病区等与推进农业品牌化有机结合起来。要大力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测,打牢农业品牌发展的基础。

(二)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业品牌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是农业品牌经营的主体和核心。各地要培育、扶持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龙头企业,要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提高品牌农产品质量。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是农业品牌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在维护信誉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要按照“统一规范、简便快捷”的原则,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要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要遵循国际通行规则,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根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国际市场需求健康发展。

(四)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上市。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是农业品牌化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增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要特别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防止商标的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加强与工商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切实帮助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解决在商标注册和商标保护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积极开展名牌农产品推荐认定,树立品牌信誉和形象。名牌农产品认定工作是现阶段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支持做大做强名牌农产品和保护知名品牌的重要措施。我部将在各地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工作。各地要切实推进省级名牌农产品的评选认定。工作中要遵循无偿、自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程序,明确资格条件和要求,努力提高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要对现有品牌进行整合,切实解决“多、乱、杂、弱、小、散”的现状,要通过评选认定,推出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名牌农产品。

(六)加大营销推介力度,提高市场影响力。品牌的营销推介是将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实现品牌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政府部门为农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对认定的名牌农产品,各地要积极主动,通过展示、展销等活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推介品牌,宣传品牌,扩大名牌农产品知名度。要加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力度,增强市场服务功能。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进名牌农产品专销柜、专业市场建设。

(七)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农业品牌化工作健康发展。依法保护品牌,维护品牌的质量、信誉和形象,是保障农业品牌化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者要及时曝光,依法惩处,对恪守信用者要表彰奖励。品牌主体要强化自律意识,切实加强品牌质量保证体系与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依法经营品牌,自觉维护品牌形象。

四、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各项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的重要内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明确工作机构,改善工作条件,把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纳入工作日程。

(二)强化责任,完善机制。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是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科学规范品牌经营。要创造条件,从人才、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创建农业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业绩突出的地方、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鼓励。

(三)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农业品牌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积极争取发改(计划)、财政、科技、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充分争取和利用好各种社会力量,尽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共同促进农业品牌化发展。

农业品牌化 篇2

在我国众多的农产品中, 西湖龙井、东北大米有着很好的口碑, 但是当消费者真正选购这些产品时, 面对众多龙井和东北大米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在名叫“西湖龙井”的茶叶中, 有着不同的价格, 产出时间、产地不同而决定了“西湖龙井”的价格由每斤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消费者选择时, 只能自己品尝后购买。而东北大米给人同样是困惑, 面对众多的品牌的东北大米, 消费者只能赌博式的购买回家。一方面, 在如今品牌时代, 农产品很少有在全国都出名、让绝大多数消费者都相信的品牌, 农产品的品牌对消费的指导作用几乎是零。 另一方面, 各地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已经开始觉醒, 但品牌集中度不高。

但是, 地方品牌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不少农民获益。比如, 德庆是国内知名的柑桔生产大县, 其贡柑2006年初在北京参与“中国首届品牌水果擂台赛”并当“擂主”, 夺得“中国柑王”桂冠, 售价最高达5元/斤, 农民仅柑桔一项收入人均就达1600多元, 仅贡柑、沙糖桔一项就为农民带来4亿元的收入,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2 农业品牌化的现状及成效

1999年《农业部关于创名牌农产品的若干意见》下发以来, 各地把发展质且效益型农业作为最佳切人点和突破口, 积极引导农村经济由数量型、传统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基本形成了以农业品牌开发为重点,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以品牌效应拉动农民增收的发展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 到目前为止, 中国驰名商标认定了362个, 其中全国农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的19个 (啤酒、葡萄酒、味精、肉制品、乳制品、酱油、饲料、人参) , 占驰名商标总数的5.2%;全国农产品获省级著名商标383个 (选自《中国驰名商标、省、自治区、直辖市著名商标名录》) ;2004年, 中国名牌产品认定了272个, 其中全国农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的57个, 占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20.9%;2004年, 获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4710个, 有机食品AA级662个, 无公害农产品9917个 (截止到2004年6月, 摘自《农业质量标准》2004年第6期,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马爱国文章)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国农业品牌化建设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有效带动了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推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 提高了农产品国内外的竞争力, 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3 我国农业品牌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农业品牌化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依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国家缺乏农业品牌化战略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品牌战略应该覆盖经济活动的全领域。目前, 有些地区已经开始将品牌战略从工业领域推向农业领域, 但是, 国家尚缺乏农业品牌化战略的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农业部虽然在1999年就颁布了《农业部关于创名牌农产品的若干意见》, 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各地, 但对于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应该如何统一规划实施却没有相关政策。另一方面, 重评定轻培育, 一些部门和机构热衷于品牌评价格排序。既有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各行政区域内的评选, 又有中介机构的类似评选, 缺乏全盘统一规划。

(2) 农业品牌管理体制不顺。国务院相关部门及一些行业机构, 例如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和商务部以及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等, 都根据各自职能定位提出了名牌产品的评价制度和管理办法。但在国家层面上没有形成必要的综合协调机制, 政出多门, 造成了部分地区对农业品牌化、农业品牌认识混乱。并且,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由不同环节组成, 不同的环节又由不同的部门监管, 以致监管部门总多、职能交叉, 造成多头管理, 效率低下。

(3) 主体品牌意识淡薄, 推广措施不足。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是农产品品牌化的推行主体, 品牌意识虽然比改革开发前有所提升,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①重生产, 轻品牌。②品牌运作简单化。许多地方还停留在取个名字注册就算一个品牌。而品牌创立是由诸方面要素构成的系统工程, 由市场用户、产品质量、形象设计、广告宣传等方面组成, 在这个系统中产品质量是基础及中心环节, 其他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建立农产品品牌时需以质量为中心, 全盘考虑, 多方合作。

(4) 龙头企业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力量薄弱。农业品牌化战略中, 龙头企业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力量薄弱难以担任重任。

一方面, 龙头企业数量少, 辐射带动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少, 其他龙头企业规模都较小, 因此带动当地农户能力有限, 不利于品牌成长。另一方面,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在运行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农户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还很浓厚;②会内部管理上多以协会领头人的威望维持着协会的运转, 协会和果农呈现出一种及其松散型的组织关系③协会缺乏足够的资金, 除能确保农户不误农时和保证生产资料的质量外, 并未给会员带来经济上的实惠;④协会领头人在多年的组织活动中没有领取报酬或者领取的报酬抵付不了他在组织活动中的支出, 从长期看, 难以使协会领头人对协会事业保持长久的热情, 使果农协会发展缺乏后劲;⑤协会不是一个法人组织, 资金实力小, 签约的可信度低, 承担违约赔偿的能力十分有限, 使得协会普遍的抗风险能力低。

(5) 农业品牌资金投入不足。好的品牌, 从其设计、注册、宣传、保护, 到最后形成品牌资源优势, 需要一格积累过程, 从中要发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要继续保持优势, 还要再不断投入资金。而我国的现状, 是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分散的小农户经营, 资金积累相当有限, 大部分地区集体经济名存实亡, 农业合作组织也不完善, 发挥不了作用, 导致各地农产品以及一些地方特产、名产形成不了品牌优势, 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不能形成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并且政府的支持不足, 2005年政府主管部门对农产品的促销活动的资金不足5000万元。

(6) 农业品牌宣传贫乏、保护力度不足。农业品牌的宣传不足, 农业品牌缺乏整体策划, 传播范围不大, 缺乏地域品牌、国家品牌的宣传, 品牌整体运作能力差。虽然出现一批区域性名牌, 但其中的国家名牌较少, 国际农产品品牌就更少, 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 品牌附加值不高。政府对地域名牌, 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地方特产品牌引导保护力度不够, 而且部分法律内容缺失, 受名牌信誉度较高带来的超值利益驱使, 假冒品牌行为屡禁不止;另外, 执法单位较多, 没有形成合力, 对这些行为缺乏有效打击。

4 对政府在我国实施农业品牌化政策的思考

“三农”问题的难点在于农民收入低且增长缓慢, 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插, 农业名牌少, 对农民增收的带动力不强。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则可解决这一问题。为此, 政府部门需要在宏观层面上理请思路、理顺机制, 进一步研究农业品牌化战略。完善相关法规, 加强引导和推动, 制定相应措施, 在培育、扶持和保护、发展农业品牌等宏观环境上推进农业品牌化战略的实施。

(1) 制定农业品牌化的指导意见和协调机制。

制定和建立推进农业品牌化的指导意见和协调机制, 进一步理顺农业品牌化推进的工作机制, 提出科学的农业品牌化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拟订合理的实施步骤和阶段性目标, 明确农业领域品牌发展方向和重点, 形成国家、地方、区域、行业、企业、产品的多层次战略品牌体系。并进一步借鉴和引用国外的经验推进农业品牌化。

(2) 为农业化创建和发展提供适当的支持条件。

近年来, 个部门、个地方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 为农业品牌化的实施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政出多门、资源分散, 不利于政策资源的集中与有效的发挥作用, 国家和各级政府层面应该集中必要的政策资源, 制定并形成配套的政策体系, 为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化创造适当支持条件。

(3) 进一步规范农业品牌的评价和认定活动。

目前, 我国存在在乱评比的现象, 许多品牌认定机构因利益驱使不能进行公正、公开、公平的评价;另方面, 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和法制不完善等原因, 消费者很难在众多品牌中进行合理选择。政府作为法定管理机构和公共利益的代表, 其组织的评价认定更具有更高的公信力。因此, 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健全农业品牌的评价认定制度, 尽快建立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与推进农业品牌化紧密相关的市场中介机构, 创立有关农业品牌培育与发展的咨询服务机构。对于已参加的团体和机构, 加强其培育、扶持和管理, 并实施资质认证, 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透明度、权威性与公信力。

(4) 创造公平的农业品牌的市场竞争环境。

政府部门应该着力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 大力营造有利于农业品牌创立和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强依法行政意识, 通过组织实施《产品质量法》、《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 加大打假治假、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查处虚假广告工作的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市场监管作用, 运用法律保护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 规范市场竞争, 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 创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品牌的市场环境。

(5) 大力组织宣传推介, 做大做强优势农业品牌。

政府的宣传和推介是农业品牌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农业品牌的公益性宣传, 强化对品牌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 使生产者创品牌、消费者识品牌用品牌的意识增强, 以提高农业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及社会影响力, 引导和促进农产品的健康消费。

(6) 整合区域优势特色品牌, 提高品牌知名度。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必然规律。目前, 我国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多杂乱和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十分突出, 极大削弱农业品牌的竞争力。各级政府要加强指导与协调, 在自愿的基础上, 采取企业兼并、资产重组、股份制等形式, 引导弱小品牌整合于名牌, 形成整体优势, 不断提高竞争力。同时, 组建行业协会, 规范行业行为, 充分发挥自律作用。

(7) 立足资源优势, 建立主导产业和主导品牌。

各级农业部门要从实际出发, 广泛开展调查研究, 立足资源优势,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种, 明确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 逐渐树立和创造本地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 最终形成“一村一品”、“一地一特色”的农业区域性布局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格局。

立足市场需求, 树立主导产业, 才能形成一个地方的农业主导品牌。培育主导品牌.一要“精炼”, 即精心提炼优良品种, 为品牌打好基础;二要“精选”, 即在众多品牌中, 精心挑选一个或少量的有发展潜力的品牌进行培育, 让其成为真正的主导品脾;三要“精心”, 即通过品牌的精心运作, 整合分散资源, 提高主导品牌的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白光.中国要走农业品牌化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品牌农业”的品牌化 篇3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品牌农业或农业品牌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尽管几百甚至几千年来,我国各地基于自然禀赋基础而已经孕育出相当数量的区域性知名农产品品牌,但相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品牌化进程而言,农产品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品牌化进程依然相对滞缓。

品牌农业的发展现状

品牌农业特指农业生产经营者取得相关的标准质量认证,具有相应的法定商标权,通过向市场提供具有较高认知度、美誉度,或良好的市场与社会口碑的农业类产品,最终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

当前,我国农业整体上正处于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与品牌化的孕育及其演变发展阶段,其中,以既有的规模化、组织化与标准化为基础,我国近年来业已涌现出相当数量的知名农产品品牌,积极地带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品牌化进程。尤其是近期以来,联想、网易与SOH0等为数不少的通讯、网络与房地产企业已经或即将通过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高调进军农业生产经营领域。这些拥有资本、品牌与经营管理等诸多优势的企业无疑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品牌农业的发展进程。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一方面,相对于其他的品牌工业和品牌服务业而言,品牌农业的孕育、成长路径与具体的实施策略具有非常显著的特殊性,即品牌农业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土地制度以及生产经营者的能力等众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从不同程度掣肘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品牌化进程。另一方面,鉴于品牌农业是一种高效农业,现阶段我国部分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对此是趋之若鹜,并纷纷将自身,的产品标榜为高端生态与有机农业品牌,而其实质却是鱼目混珠,以假乱真之乱象充斥市场。从而,尽管品牌农业看似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但因为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并且真假难以辨别,从而导致消费者信任指数逐步降低,由此进一步制约了农业品牌的成长发展。

总之,当前我国品牌农业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亟须正本清源,从政府与相关的立法、执法等机构,以及具体的生产者经营者两个层次,共同参与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农业产品品牌化实施规则及其策略,以保障我国农产品品牌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制约品牌农业发展的因素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并且获得预期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或策略。但总体而言,在品牌经济演进的过程中,尽管农业品牌或品牌农业的发展贯穿于市场经济的历史演变长河,但市场经济品牌化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率先涌现出大量的工业品牌。换言之,是工业产品及其企业经营活动率先开启了市场经济整体的品牌化进程。在此之后,自20世纪70年代伊始,又相继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服务品牌。继品牌工业与品牌服务业之后,21世纪以来,我国再次兴起越来越多的品牌农业,重新开启了农业品牌化的演变进程,并逐步形成了品牌工业、品牌服务业与品牌农业并举的市场化品牌格局。概括地说,品牌农业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性:

一、显著的地理或自然禀赋特性。农业品牌首先是以特定的土壤、气候以及水分等等自然禀赋为基础条件,之后再附加人类的知识、技术等劳动智慧而逐步孕育、生成,因而,农业品牌率先表现为区域性或地域性知名品牌,而不是由生产经营者所设计、推广与传播的品牌成长轨迹。

二、其成长过程具有一种准公共性或公益性特征。农业品牌的申请、推广主体机构可能是行业协会或地方政府,并在较大程度上由其主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品牌化进程,大量的生产经营者通常不会主动地为品牌进行相应的专用资金等投入,但却会因为区域性品牌的美誉度而享受品牌增值或品牌溢价收益,从而在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搭便车”现象。

三、品牌农业通常是一种特色农业。在一般意义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品牌化演进首先是一种基于自然禀赋基础条件下的特色农业,之后逐步演变为一种设施化的特色农业。

尽管品牌农业成长历史最早,其成长过程却最为漫长,即整体的品牌化进程相对滞后于第二产业。究其根源,主要是有以下制约因素:

首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元的小规模生产。受到人口、土地制度等约束,我国实施人均土地政策,土地资源配置相对分散。因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与标准化程度较低,具有较为显著的分散性,这既制约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又较难以特定的生产经营规模支撑农业品牌化进程。

其次,农业生产经营者缺乏品牌意识与长远战略性目标,同时缺少品牌农业管理经验,这也是农业品牌或步入品牌经营时代的重要掣肘因素。

再次,既有的质量标准与技术检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品牌农业的发展。因为品牌农业的前提是需要经过相应的质量标准认证,为此需要政府或相关质量监管机构事前制定并颁布实施相应的质量标准制度,并且准备相应的技术检测工具。但显然,相对于其他国家相对完善的标准监督、检验制度以及技术检测手段,我国依然相对缺乏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品牌认证机制等,进而难以有效地保护真正符合质量标准的高端生态与有机农业的品牌成长。

品牌化路径及策略设计

如上所述,品牌农业与品牌工业皆标志着该产业的品牌化与市场化程度。但相对而言,农业产业的品牌化进程独具特殊性,即必须充分考虑诸如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分散性,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以及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与技术附加值等因素。进而具体设计、实施品牌农业的品牌化路径及其策略,具体说,重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生产经营者需要根据农业产品的基本类型,而分别选择行之有效的品牌化路径。众所周知的是,在传统意义上,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也是初级产业,其产品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种类型既是初级产品,但也是最终产品,如蔬菜、水果等系列产品,在经过简单的分类、整理与包装之后,即可以直接作为家庭、个人的最终生活消费品。第二种类型则是再加工产品,即除了部分的谷物、蔬菜与瓜果之外,大多数农业产品通常是作为加工工业的基础原材料,如奶牛养殖业是提供奶源用于加工鲜奶与奶粉、蛋糕等产品。显然,两种不同类型的农副产品各自存在不同的品牌化路径,农业生产经营者或企业客观上需要分别设计、规划与运作其品牌化路径及其策略。

其次,具体关于品牌农业的品牌决策可以有以下选择:

第一,选择使用具有准公共性特征的区域性或地域性品牌。品牌农业不等同于品牌工业、品牌服务业等,首先是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或自然禀赋性差异的显著特征,各个不同区域的土壤、地质、温度、水分等地理条件,分别赋予了农产品天然的异质性特征,并由此使得区域内的农产品具有天然的品牌特质。也就是说,自然禀赋条件是品牌农业的核心支撑。在这种条件下,品牌农业通常是一种具有地域性标准与标志的产品品牌,从而具有准公共属性,通常由行业性协会或地方政府组织负责申请地域性的地理标志,而区域内的农业生产者可以共同享用该区域性品牌。如烟台苹果、荣成海带等等。

通常,区域性的品牌农业首先是基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其次也需要政府等相关机构及时制定相关的质量、技术标准,同时,需要政府,尤其是农业生产经营者实施技术、资金与管理要素的投入,即由技术、标准以及资金等嵌入进一步支撑品牌农业的持续培育、成长,最终保持区域性品牌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选择使用具有私人权益特性的类工业品品牌,也就是单独设计、使用企业或个人的私有品牌,即自主品牌或自有品牌。这种品牌策略既需要特定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支撑,同时又需要特定的农业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也就是以生产者强烈的品牌意识、品牌战略举措为驱动,同时以特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资金实力以及质量标准等为保障。

第三,选择使用混合型的品牌决策。这类品牌策略同时具有区域性的或公共性品牌与私有品牌双重属性特征,即农业生产经营企业一方面塑造自身的自有品牌,以凸显企业自身的品牌理念与文化特性等;同时又利用传统的地域性或区域性的品牌优势,以传统的区域性品牌内涵与品牌价值为基础,进一步嵌入新的品牌元素与品牌内涵,通过赋予农产品新型的品牌价值,最终获得相应的品牌权益,提升品牌的竞争力。

最后,农业生产经营者以及政府相关机构需要设计、实施相应的品牌推广与传播策略,促进品牌农业的品牌化进程。如由地方政府主导设计并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推广本区域内的农产品品牌,另外,对于企业或农业生产者而言,可以通过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实施品牌农业的品牌化推广。

一言以蔽之,品牌农业的本质是以农产品的品牌化带动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品牌化。通过实施农业的品牌化经营,既可以有效地满足消费者对于品牌农业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同时又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率,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收益,最终得以有效地摆脱“三农”困惑,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社会多重效应。

食品品牌策划:品牌农业发展之道 篇4

2011-2012,国韵营销将迎春黑蜂打造成为具有唯一性的高端产品

从0产品、0渠道、0团队开始,至2012年6月:

产品:2款礼盒+3个产区系列

招商:福州糖酒会首天,签约经销商及意向客户20余个

渠道: ①直供高端形象店3个

②开发经销50多个

2011年12月,黑龙江省林业局与专注食品营销策划的战略服务机构国韵营销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国韵营销负责前期产品定位规划与营销模式制定,迎春林业局出资,成立全国营销中心,由国韵营销全面负责营销团队与营销体系的打造。

如何将资源优势展现为品牌优势?

迎春黑蜂企业地处国家唯一的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核心保护区内东北黑蜂椴树蜜的垄断资源。迎春黑蜂希望委托国韵营销打造一款蜂蜜品牌,将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充分展现为品牌优势。

打造产区蜜,制定高端蜂蜜行业标准

国韵营销团队经过严谨的市场调查、细致的终端走访,挖掘出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核心价值——唯一产业垄断资源。同时依据蜜源区的不同条件,开发出A/B区蜜,为迎春黑蜂建

立了贴切的品牌定位——顶级品质,顶级品鉴。通过深挖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高端企业和产品形象,助力其与世界级的蜂蜜产品并肩。

用奢侈品的方式精准传达品牌价值

品牌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5

农业品牌建设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已经成为广大农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但是,品牌的形成是由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只有抓住主要因素,把握好发展规律,顺势推进,稳步发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推动品牌农业建设提出若干建议,希望能为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组织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一)论证筛选出一批能做强做大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农业是物质生产部门,品牌又是附着在产品或服务之上的特殊标记,发展品牌农业首先必须组织专家,论证筛选出一批极具市场前景的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使品牌建设有明确且又可行的目标。继而将这些筛选出的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供不同生产区域的农民选择,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扶持,这是政府和农业部门服务“三农”,确保品牌农业建设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强调的是,项目的选择应该优先考虑生产经营那些仍有相当市场潜力的产品,而不一定要选择经营本地的固有产品,避免一开始就与同行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通过结构调整形成优势特色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是实现品牌化 经营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户具有高度的经营自主权,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多种多样,规模零星分散,缺乏应有的生产效率和专业水准。这对于发展品牌农业而言,是无从做起的。因此,各地政府和农业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当地农民进行相应的农业结构调整,以便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并与论证筛选出来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发生对接,促进项目的落地与实施。做好这项工作便于水利化、机械化等方面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有利于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品牌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结构调整的另一层内容是对

种养的品种构成进行优化布局。这样可以延长上市时间,满足营养、保健、观赏、休闲等多 种消费需求,有利于扩大产品市场份额,同样对农业品牌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品牌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 果。通过结构调整固然能形成专业化、区域化生产格局,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无法形成紧密合作的团队,与发展品牌农业的要求仍然不相适应。考虑到家庭联产承包是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办法是将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分散的农户变成统一的整体,不仅对于新技术的推广扩散和公共设施、设备的建设与使用起促进作用,而且还能促进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使用,形成相应的制度约束,确保质量管理技术的实施到位,对产品的质量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打造农业品牌非常有利。

(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相应的加工业对于大多数农产品来说,发展加工业是使之更 好对接市场,并成为品牌产品的必由之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更大好处,还在于能促进充分就业、化解市场风险、增加利润空间、扩大市场份额。这对品牌农业建设主体的崛起并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是非常有利的。如被誉为“海带产业明星村”的福州市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在发展初期曾经出现过产量猛增、产品积压、价格大跌的情形,海带养殖一度陷入困境。随后,村两委适时作出创办海带加工企业的决定,于1995 年成立了集体股份制企业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承担起海带加工任务,化解了卖难问题。从此,官坞村海带产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不难明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业,是政府扶优扶强、促进品牌农业发展,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修订出能突现优势特色的产品执行标准品牌农产品必须符合健 康安全消费的要求,且具有整齐一致的外观和稳定均匀的内质。因此,借助标准化技术手段,通过制定实施产品执行标准,对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是培育品牌农产品不能不作出的选择。不过,要是很多生产经营组织都按照同样的标准组织生产,其结果必然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同小异、不分彼此,品牌形象的树立无从做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培育出自己的品牌产品,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且能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的产品执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品牌会带来新的财税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又不具备制修订产品执行标准应有的条件,政府应该将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修订产品执行标准,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给予财政扶持,拨出专 款交由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承担。

(六)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研发服务培育品牌农产品的核心工作就是要极尽所能地把农产 品的特色和优势突显出来。农产品的特色和优势取决于种养品种、种养技术和产地的自然条件。其中产地的自然条件相对稳定不易改变,种养品种既有混杂退化的危险,又有被改良提升的可能,种养技术则是可以不断进行改进的。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打造品牌提供研发服务,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对种养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和改良提升,还可以防止品种退化,对种养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为品牌的长效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如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研发项目主动对接连城地瓜干原料薯的品种改良与薯块生产,选育出更加适宜加工的甘薯品种,加工后薯肉呈橘红色,令人赏心悦目,更好地迎合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研制的甘薯栽培技术有利于形成大小

适中的薯块,不仅提高了原料薯的利用率,也使得薯块在加工过程中更能均匀受热,形成更佳的终端产品,促进了品牌的培育和建设。福建省诏安县灰鹅生产项目则是个反面例子,因缺乏研发机构的支持,农民自行将饲养的竹冈鹅品种与来自相邻地区的广东狮头鹅杂交,造成了当地竹冈鹅品种特性的大量消失,以致无法通过国家畜牧品种认定委员会的品种认定,直接影响了诏安灰鹅的市场名气,严重阻碍了品牌的形成。

(七)对现有外观内质差异不大的品牌产品进行必要的整合品牌的生命在于个性化的特色。要是市场上同时出现外观内质并无明显差异的品牌农产品,就很难在消费人群中实现品牌的识别与忠诚,最终的结果是引发恶性竞争,品牌价值都无法实现。目前,福建上市的品牌农产品,尤其是水果、茶叶,出现多、杂、乱的现象,形象趋同情况严重,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进行整合。这种做法还会带来另一个好处,即依法申请注册使用地理标志。这是一种由国家提供的信誉担保,无需成本支出就能达到被消费者认同的品牌效果。

发展品牌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篇6

县政协常委刘树平

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品牌农业是一个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具有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并以优质产品和良好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观,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按照“创品牌、增效益、扩影响”的要求,治理大生态,改善大环境,促进大增收,唱响了品牌农业的时代新曲,永和的品牌农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一、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耕地面积43万余亩,总人口6万余人,农业人口达4万多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龙头举起来,基地建起来,中介活起来,品牌亮起来,农民富起来”的农业品牌化工作目标,树品牌产品,建品牌基地,全县品牌农业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当前以优质红枣、优质核桃为主的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以久兴源公司、四季鲜食品有限公司、红枣公司为龙头的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正在发展壮大,以红枣、核桃、小杂粮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介作用日益凸现,形成了“公司十中介组织十基地十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目前,“永和条枣”获得了绿色产品认证,永和面粉达到了省食品安全QS-B级标准。原本养在深

闺无人识的农产品从此被点“食”成金,在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更是给农民增收,不断提升永和作为农业县的整体实力。

我县品牌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品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效应还未充分显现,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具体表现为:

1、有名无牌,缺乏竞争优势。近年来,我县有不少农产品名气很大,但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时至今日,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不仅影响产品的销售和价格形成,而且制约着规模的扩大。如河浍里的红枣、庄子坪的西瓜虽在我县久负盛名,但没有进一步加工生产,更谈不上商标名称,难以有效占领市场。

2、有牌无量,没有形成规模。目前我县一部分已注册商标的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品,有的虽已小有规模,但自给有余,外销不足,如芝河液、酸枣汁、顺康醋等产量有限,难以发挥品牌效应。

3、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如四季鲜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主要生产糯玉米系列产品,其加工能力仅有5万余斤,而全县玉米主要依赖于外销。这类企业不仅加工能力低、规模小,而且只停留在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粗加工上,难以带动该产业的规模扩张。

4、宣传滞后,市场开拓不力。由于缺乏宣传意识,不少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质优却无销量,名牌效应没有

得到充分发挥。

二、对策与建议

1、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全面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意识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市场意识、商标意识、信誉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宣传意识和保护意识等方面内容。品牌是无形资产,是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消费者认牌购物已日益成为时尚。全面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创名牌意识是我县农业品牌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各级政府应将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媒体和中介渠道进行宣传,一是向消费者传递绿色产品的质量和特色信息,提高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认知度;二是帮助广大农民改变陈旧观念,接受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市场农业是品牌农业的新观念;三是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创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关系自身持续发展的大事,积极引导企业争创著名商标。

2、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业品牌质量。按照打造“绿色生态、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的思路,围绕芝河生态精品园区、桑壁综合农业园区和阁西垣高效农业园区,积极组织科技人员着手制定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生产标准规范,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配备必要的检验监测设备,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环节监控产品质量。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测,安全有追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对农民有说服力、对周边有带动力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园

区,实施种植、农药规范化管理,实行技术标准化生产。突出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物理生物防治病虫等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农业基地规模发展,为农业创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此推动品牌农业发展。

3、培植经营主体,壮大品牌基础。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品牌经营的主体和核心。一是要建立农业品牌激励机制。品牌农业的培育、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扶持,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县上要对创农业品牌的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资金、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二是注重培育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对已建成的龙头企业,支持其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加大新品牌、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促使其加工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化;对于尚处于建设中的龙头企业,积极申请争取项目资金,拓宽筹资渠道,加快建设进度,争取年内投产达效。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吸引省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资本进驻我县农业园区,以“优质服务入驻企业、入驻企业就是招商窗口”为理念,形成投资的“洼地”,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三是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搞活农副产品流通的主力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催化剂。各级领导要把建设专业合作组织放在与龙头企业同等重要的位臵,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专业合作组织在融资、服务、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运作机制。定期不定期对会(社)员进行无偿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组织会员外出参观学习,使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农业品牌的又一主体和生

力军。

4、营销品牌,放大品牌效益。发展品牌农业,开拓市场是关键,我们不仅要创名牌,而且要把已有的牌子推出去,在销售中让市场接受,在消费中让人们喜爱。一是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广告、新闻等各种媒体手段不断扩大永和名牌农产品市场知名度;二是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龙头企业和中介合作组织参加各种农业交易会、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项目洽谈会,帮助他们开拓市场,解决只做产品不做市场的矛盾,寻求广泛的合作机会,全力扩大品牌影响,以品牌吸引消费,以名牌抢占市场;三是建立完善的市场销售网络。据调查,有品牌的农产品一般比赤膊产品溢价20%。因此,我们要把品牌建设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环节,切实加以推进。农业品牌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市场销售量和销售额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产品的推广,建队伍、登酒店、入超市、设窗口,建立完善的市场销售网络,增强信息沟通,搞好产需对接。

农业品牌化的序幕已经拉开,号角已经吹响,乘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的东风,坚信勤劳淳朴的永和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战略”的沐浴下,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新步伐,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实力提升、民生殷实、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绿色新永和宏伟蓝图将会成为现实。

最大红薯——单株73公斤醴陵农民肖新志展示的一株73公斤重的“巨无霸”红薯,成为本届农博会的一大亮点。

最贵大米——每公斤近60元湖南首个“超泰米”——“沁香1号”,在本届农博会上成为最贵的米,其2.5公斤包装的“沁香1号”,零售价为148元,折合每公斤近60元。

最贵蜂蜜——每公斤1600元由明园蜂业推出的尊品活性蜂王浆,每桶(300克)售价480元,堪称全国最贵的蜂蜜。这是该产品首次亮相农博会,其原料采用的是洞庭湖区早春油菜王浆,全年仅产1000桶。原本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农产品从此被点“食”成金,在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更是给农民增收,不断提升永和作为农业县的整体实力。

农业品牌化 篇7

1 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建设的意义

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是一种以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为目标, 借助具有产地特色的农业资源, 以农产品品牌为支撑, 以产业化生产为生产模式, 生产经营蕴含地域特色、高品质、差异化的农产品, 通过打造品牌和进行品牌营销, 利用品牌的溢价效应, 大幅度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确保农民获得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因其具有的良好市场形象, 较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较高的产品价格, 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有力武器。

1.1 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农民增收问题实际上是农业产业天然弱势地位和农业产业效率低下的集中体现。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旨在借助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优化区域布局、强化社会服务, 在农村建立起市场牵引、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生产运行的机制, 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和大产业的现代化农业布局。所以, 推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能帮助农民调整生产结构, 重视产品品质, 增加生产效益。在流通领域具有市场竞争力区域品牌农业, 可以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 充分体现特色农产品本身价值。一方面, 通过对农产品的精确深加工, 拉长产业链条, 增加产品附加价值, 提高产品销售价格, 可以使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 产业链的延伸可增加各个环节的就业需求,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生产,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1.2 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是提高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农村改革以来, 我国农业进入了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统一化的轨迹。同时, 市场越来越开放, 农产品短缺时代宣告结束, 农产品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冲击。所以区域农业仅依靠产品本身参与市场竞争显然不够, 必须要注重培育核心竞争力。目前, 世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已超越了品种与品质竞争时期, 进入了品牌竞争时期。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区域品牌, 可以把区域农产品所特有的资源禀赋转变成本地区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从而提高农产品和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区域农业品牌还可以利用其本身孕育的共同进化机制使区域内的产品经营者获取整个产业的协同效应。

1.3 通过品牌农业建设可以提高我区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

农业产业化是集成资金、劳动力有形资源和品牌、技术等无形资源于一体, 且各种资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引导、缺一不可的经营模式。建设品牌农业, 可以利用品牌作为无形资源的增值功能, 通过有效整合有形和无形资源, 提升有形资源的边际收益, 降低农产品的销售成本, 在品牌基础上提升有形资源的配置效率, 最终提高区域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同时, 品牌农业经营是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动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 宁夏推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的现实条件

区域品牌具有区域特性和产业基础的内涵, 是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和品牌营销等行为活动的复合体。一个区域品牌必须在技术、品质和服务等方面体现一定的先进性、集成性和竞争力。所以, 区域农业品牌化是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要求和产物, 其内涵基础一定是具有区域优势、质量优良、具有市场前景和较高效益的农业产品, 同时也一定是规模和产业基础的农业。

2.1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宁夏推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的区域禀赋基础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上中游地区, 全区分为三大板块: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引黄灌区地势平坦, 土地丰腴, 气候适宜, 自古就被列为全国四大自流灌区之列。中部干旱带土地资源丰富, 阳光充足, 昼夜温差大, 空气清新, 污染少, 发展特色旱作节水农业具有比较优势。南部山区冷暖适宜, 雨热同步, 环境宜人, 发展生态农业具有比较优势。气候生态类型多样、生物资源独特、环境污染破坏少,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宁夏推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的重要区域禀赋基础。

2.2 初具规模的优势特色产业带是宁夏推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的区域产业基础

宁夏已经发展形成了枸杞、奶牛、清真牛羊肉、瓜菜、马铃薯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形成了优质粮食、淡水鱼、葡萄、红枣、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的六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枸杞、马铃薯等六种农产品被授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宁枸杞”和“盐池滩羊”两个商标获封为“国家著名商标”。已经基本形成了枸杞、奶牛等11个特色优势产业带。特色优势农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成为宁夏推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的区域产业基础。

3 宁夏推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对策

推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必须找准优势特色产业中最具竞争优势和产地特色的核心元素, 通过核心元素与既有品牌资源、市场的相互作用, 增强产业集聚, 提升产品竞争力, 扩大市场份额, 整合地方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等品牌主体的合力, 最后形成具有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区域品牌。宁夏在推进区域品牌化的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

进程中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以工业化思路加强现有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 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运作是建设农产品品牌的核心思路, 要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运作, 要以工业化思路加强现有优势特色产业带向产业集群的进化。目前, 宁夏优势特色产业带的布局工作已基本完成, 但由产业带向产业集群迈进仍存在一定差距, 集中表现为产业带内产品布局分散、生产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较弱、产业链专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单个经营者无法独立成为市场营销的主体, 难以推进农产品的品牌经营。通过产业集群建设, 将集群内相关企业、资源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结成本地化网络, 形成产业集群, 可以降低集群内关联企业、主体间的交易成本, 显著提升产业整体效率, 使集群内企业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规模化经营是打造产业集群的另一必要条件。首先, 要实施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是其中的核心。其次, 要实现区域化产品的规模经营, 提高优势产业带的总体产销规模。农产品的内在品质是农产品品牌的基础, 所以, 标准化生产流程建设是区域品牌建设的根本保证。其次, 还要对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进行系统的建设。专业化运作必须着力做好生产企业专业化、生产区域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专业化三个方面的工作, 提高专业化生产与经营水平。

3.2 区域品牌主体间的科学定位, 职能分工, 权益保障, 责任归属, 是协同推进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的重要前提

农产品品牌具有收益主体分散、外部性明显等公共产品的特点, 从而品牌主体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品牌建设不能依照传统消费产品的品牌建设方式, 而是要遵循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本身特点、内涵来设计。首先, 必须对建设主体有明确的认识并进行科学定位。具有公共产品特征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在特征使得其建设主体是包括了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一体的复合建设主体。关联主体间分工协作、职责分配, 权责明确非常重要, 否则多元的主体行为必然会产生道德风险, 而对品牌建设生成负面影响。所以, 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的主体定位应是政府主导、合作组织中介与企业积极参与的模式。本文主要分析政府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职能定位。

政府在区域农业品牌建设过程中承担着主导者的角色。在品牌建设中政府应在以市场导向的基础上, 发挥区域行政主管的职能, 打造本地区农业品牌。首先, 要加强政府在区域优势农业领域的营销意识和营销技能。其次, 要制定促进区域品牌发展的宏观产业政策, 建设维护信息畅通、信誉优良的交易环境, 这是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逐渐提高的外部保证。再次, 要明确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定位, 这是区域品牌发展提升的方向。最后, 要建立区域品牌保护机制, 探索区域品牌的准入、惩罚、经营、退出等机制, 保证区域品牌的商誉和持续发展。最后要引导建立产业内不同主体共同协作的品牌营销机制。

3.3 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优势品牌资源, 整合区域内弱小同质的相关品牌, 做大做强统一的区域、集群品牌

宁夏的中宁枸杞、盐池滩羊等已成为国家著名商标, 枸杞、矽砂瓜等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这些成为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的宝贵资源。在此尤其强调地理保护标志的利用保护。地理标志是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 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 其是区域品牌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能为区域特色产品带来巨大商机。运用地理标志作为区域特色农业品牌的载体, 是推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卓有成效的路径。从各国发展的经验看, 地理标志已经成为区域特色农业品牌的重要载体。从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的角度看, 宁夏的地理标志申报批准始终局限在注册、审批等初级的领域。而且由于标志使用服务跟不上, 保护不足等原因, 地理标志对优势特色品牌建设的贡献动力不足。所以必须在现有品牌资源的基础上要着力探索现有区域、集群品牌的整合机制, 整合相关品牌, 延伸特色产业的产业链, 塑造强势品牌, 实现区域、集群品牌内资源共享、提升产业价值。

3.4 加强营销渠道建设, 以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为导向, 建设特色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确保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化的流通道路畅通

随着经济发展, 从农产品消费方式看, 农产品的消费特征呈现出对初级农产品的消费比例逐渐下降, 对深加工产品的消费逐渐上升的趋势, 这为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创造了条件。从农产品的流通方式上看, 农产品流通主体呈现向消费终端集中, 卖方市场的到来导致流通控制权开始向产业链终端发展, 以物流配送为核心, 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日益壮大。所以要确保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的建设通路顺畅且符合经济发展需要, 必须打造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应链, 并整合供应链中各部门、各单位的资源, 尤其是涵盖全区, 辐射周边目标市场的专业化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闯, 陆琪男.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中国方法[J].农产品加工, 2010 (1) .

[2]谭涛, 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 2004 (5) .

[3]周修亭, 陈大志.打造农产品高端品牌的策略[J].蔬菜, 2009 (11) .

[4]王新利.论农产品供应链与农产品品牌建设[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07 (4) .

品牌农业+生态农业 篇8

2000年,只有18岁的岳纲亮进入淇县宏运化工厂,任职为供应科长。经过十年的摸爬滚打,在事业正风光时,他将目标转向了农业行业,成立了任淇县联发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几年来,岳纲亮多次被市、县政府评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市、县劳动模范。个人事迹多次被大学生村官报、河南省电视台、河南日报等中央、省、市多家媒体报道。

淇县联发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7月,位于淇县北阳镇新庄村,注册资金1000万元,社员363户,流转土地3500亩。合作社拥有占地630亩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一个,园区内有年出栏1万头标准化养猪场1个、日光大棚10个、小拱棚140亩、露天蔬菜240亩、良种培育基地190亩,蔬菜年产量达到4000余吨;拥有占地2870亩的绿化苗木基地一个,是一家集畜牧养殖、特色蔬菜种植、绿化苗木培育、良种繁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合作社。2013年,被鹤壁市政府列入鹤壁市现代农业三年推进计划中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先后荣获省级种植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省林业示范合作社、省农业示范合作社、省供销社系统“五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示范社等多项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以来,在市、县、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以社员增收、土地增效为目标,以发展“猪一沼一菜”为重点,以发展品牌农业、有机农业为核心,逐步建设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合作社组建了高标准的农产品检测室,配备了专业人才,并与河南农大、河南科技大学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功引进多个适应市场的新品种,注册了“鹤和”商标品牌,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及ISO9001、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正在进行。同时,为了延伸产业链条,围绕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开发,合作社规划的3000立方米的大型冷库已完成规划,2400平方米蔬菜分拣包装车间也将开工建设。

2013年,合作社积极响应鹤壁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号召,投资2700余万元,以每亩不低于1100元的价格在京珠高速公路沿线淇县北阳镇段流转土地2870亩,种植了大叶女贞、速生法桐、速生白蜡、垂柳等各类绿化苗木50余万株,成活率达到90%以上。基地建成后,年可出圃优质绿化苗木30余万株,年收益可达900余万元,可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民种植绿化苗木。

合作社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发展林下种植,以短养长,不但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有效地改善了林地小气侯,促进了林木健康生长,提高了林地生产率,并有效地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基地林下已种植芦笋300亩、白芷200亩,防风200亩。蔬菜600亩,目前长势良好。近日,合作社还将继续在林间种植中药材,种子已经到位,正在整理土地。合作社林下经济的发展可带动当地1000多户参与,户增收入每年达1000多元,并为当地农民创造2000多个就业机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6年5月,在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考核组进驻淇县,针对淇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进行考核的同时,岳纲亮开始学会如何使用一亩田拓展销售渠道。在以往,岳纲亮只能通过自己积累的人脉主动出击,销售合作社的农产品。但当他开始熟悉使用一亩田平台,并通过了实名认证和企业认证后,他的实力也得到采购商的认可,每天都有五六个优质采购商与他取得联系。

截止到目前,一亩田已经为岳纲亮带来了很多采购订单。他相信,生意是靠诚信和热情点滴积累起来的,非常感谢一亩田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平台。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岳纲亮认为,对于合作社来说就是建设美丽家园,发展休闲农业。下步,他将结合合作社实际,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生态文化传承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采用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利用3000亩的“天然氧吧”,投资3900万元,聘请河南省工程咨询公司高标准规划建设USR沼气池1200立方米,沼渣储存池1800立方米;智能化水肥调节灌溉中心294平方米,育苗联栋温室5280平方米,池塘2万平方米;鸡粪和秸秆发酵棚、鸡粪加工车间及仓库等共1500平方米;林下蚯蚓300亩,蛋白饲料加工车间、蚓粪加工车间、管理及仓库等共1350平方米。配套主要生产设备42台套,以及供水、供电、办公生活等辅助生产设备设施。在此基础上拉长产业链条,给产业赋予文化的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养殖、种植和休闲旅游协调的综合发展格局。总之,就是把合作社建设成“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典范,是让农村人乐享其中,让城市人心驰神往的所在。

“合作社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真诚期望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多到合作社进行调研和参观,多在现代农业发展上给予更多帮助和指导。”岳纲亮希望今后可以有更多人支持合作社的发展。

上一篇:事故心理分析下一篇:男生贾里小说读后感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