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经济发展现状

2024-05-22

国内的经济发展现状(共8篇)

国内的经济发展现状 篇1

今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日趋严峻,国家实施了一系列货币紧缩政策,中小企业的日子越来越困难。在这种大背景下,催生了许多民间融资渠道,有合法的,也有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更有甚者是放高利贷,当然在这中环境下也出现了一种崭新的贷款模式-----网络贷款平台。

在这个电子商务大行其道的年代,任何事物,任何行业都可以与网络挂上钩,贷款也是如此。当然这种形式并不是今年才出现,很多平台在前几年就已经开始建立,只是在今年显的特别的突出,而且也涌现出了大量的贷款平台。而其中有代表性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P2P贷款平台。顾名思义这类平台主要是个人对个人的形式,例如拍拍贷()、易贷网();

二、B2C贷款平台。这类平台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和银行进行对接,相当于银行金融业务前端流程的外包服务商,例如数银在线();

三、综合类贷款平台。这类平台是综合性的贷款平台,一端是面向个人和中小企业,另一端是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以及个人出资者,例如同城贷(nb.tcdai.com);

国内的经济发展现状 篇2

1.1 配网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 电力行业、电力系统的建设也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相关的电力技术也不断的发展, 从最初的时限顺序送电装置、自动隔离故障区、加快查找线故障地点, 到后来应用电子自动控制技术。这些进步及时地填补了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不足。再到后来伴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 逐步地形成了包括远程监控、故障自动隔离及恢复供电、电压调控、负荷管理等实时功能在内的配网自动化技术。当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日益被完善便形成了高级自动化技术, 高级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原本被占用的企业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合理分配, 大大提高了电网调度的运行和管理效率。同时, 配网调度的信息自动化也在供电企业以外的广泛领域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既而推动了相关行业向着管理自动化的阶段迈进。由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逐步应用, 有效地促进了配电网络运行的科学化, 也为企业和部门的高效管理提供了必要保障。

1.2 配网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配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 存在的问题也相对突出。一方面, 由于我国配电网的建设长期以来一直未被重视, 使得我国的配网自动化进程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随着电力行业的迅速崛起, 陈旧的配电网络所暴露出的不足愈加明显, 这种局面急需得到改进。另一方面, 电力作为一种商品, 其使用价值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不仅要保证供电的持续性, 对于一些对电能质量有更高要求的高精密设备还须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只有这样, 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电网自动化才刚刚起步,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格外注重当前配电网络的建设, 因为好的电网和电网结构是实现配网自动化的基本前提。在初期的建设中我们必须保障配电网综合实施改造的质量和进程, 以优质的电网和电网结构为根本目标, 做好统筹规划, 要从装备上符合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 对配电网的改造要力争达到高自动化的目标。

随着我国各地用电量的大幅攀升和配电线路的的增加, 配网调度的工作量明显增加。手工填写不仅占据了大量的工作时间, 与信息自动化办公要求不符, 而且纸质资料不易保存, 同时相关数据也不方便查阅。原本可以用信息化手段处理的工作占用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对此, 部分电力企业开始了网配自动化的探索, 这种探索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企业的运行和工作流程, 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充分地利用了人力资源, 提高了配网调度中心的工作效能。在网配自动化系统的开发过程中, 应着重保证其满足安全性、易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等各方面的要求, 使其最终能持续的、可靠的为用户供电, 也就是说无论电力的紧张还是富余都应该以用户用电的实际要求为出发点, 做好用户用电服务工作, 避免其他事故所造成的供电影响。

1.3 开展配网自动化的意义

在我国, 随着国家对电力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 缺电、断电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缓解。取而代之的问题则是日益增加的用电需求量和较为薄弱的配电网络之间所产生的矛盾。这一问题直接制约了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要想摆脱这种有电送不出的局面就必须要对电网进行优化和改造, 以达到提高供电质量的目的。这就要求供电企业在投资电网一次设备的同时还要注重配网运行和管理的效率, 也就要求企业要积极尝试配网自动化技术。所谓的配网技术目前我们赋予的定义为一种能通过监视配电网运行工况, 优化电网运行方式, 同时当配电网发生故障或异常时, 迅速查处故障区段及异常情况, 快速隔离故障区段, 及时恢复非故障区用户的供电。另外, 还可以根据配电网电压合理控制无功负荷和电压水平, 改善电能质量, 达到经济运行;合理控制用电负荷, 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的目的。最后, 还可以通过自动抄表计费, 保证了抄表计费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兴起主要源于城电改造, 由于长期以来配电网络的建设未被重视, 致使其结构薄弱, 发电网容量冗余的同时供配网能力低下, 对配网的改造已刻不容缓。而就目前现状而言, 对配电网的改造主要表现为逐步推进配网自动化。因为只有在配网自动化这个大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提高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提高电能的质量、提高城乡电网整体供电能力。同时, 配网自动化也为供电企业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保证。而高效的管理机制也必将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 减少运行维护费用和各种消耗, 实现配电网经济运行, 为电力系统、电力市场的改革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因此, 对于这种能够对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新技术必然能引领电力行业向着一个高可靠性、低经营成本的方向发展, 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2 当前我国配网的改造

2.1 我国配网改造要因地制宜

在对配网自动化探索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同时也要注重对国外配电网改造技术的借鉴, 但这绝不是完全的照搬和应用, 在开展中国配电网改造和自动化的研究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 电压等级及运行方式的区别, 我国35 k V及以下配电网中性点为不接地系统, 规程规定允许2 h的带故障运行, 已延续几十年, 电网结构及系统规模都有了很大变化, 城市电网繁华区以电缆型供电为主, 电容电流大, 单相接地故障, 电弧不易熄灭而引起过电压, 采取消弧设施, 中性点加电抗器, 自动补偿, 又出现投资及维护问题。

(2) 电网结构的差异, 国外中性点接地, 大量采用了单相重合器, 单相故障不影响其他二相正常供电。

(3) 设备的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是由产品的结构来确定的, 国内产品可靠性有相当大的差距, 要发挥优势, 立足于国产设备。对于关键技术和核心装置可以引用并消化吸收, 但要注意优势互补、优点集中的方针, 这样可大大节约资金, 又能达到相应的效果。

(4) 配网自动化方案根据其特点进行实施, 不同的运行环境下, 对供电方式及可靠性会有较大的差异, 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方案也有所不同, 应从本电网的实际使用条件和状况出发, 应使之符合当地的配网条件。

2.2 我国配网改造的原则

进行配网改造时, 必须认清目前我国配网的现状和存在的相关问题。配网的发展是随着城市建设的规模和用电负荷迅速增长与供电的可靠性要求而提出的。由于城市规划与电力的条块分割, 形成了不相适应的配电网结构, 使配电网的规划及发展不适应城市的需要。故而在进行配网自动化改造过程中应从地区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保证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 还应使自动化体系能充分的利用资源, 使信息能够共享。另外, 系统结构的规划应是一个积木式的结构以满足其可扩充性原则, 为今后的改造升级提供台阶。当然, 系统的结构还应尽可能的便于维护, 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能够迅速得到解决。最后, 在不影响其他功能的情况下, 尽可能简化一、二次设备以减少投资, 提高可靠性。而在实际操作中更应遵守配网自动化结构规划的基本原则, 从而更易保证既定目标———配网自动化的实现。

2.3 配网自动化改造的注意事项

配网自动化是一项涉及专业多、规划性强、具有综合性的工程系统。开发时应根据电网、城市配网的规划进行, 避免盲目。首先, 在核心问题———配网自动化方案上, 应积极参考和学习国外的技术并结合实际国情加以分析, 取其精华。其次, 配电设备的使用面广、量大、运行环境较为严酷, 设备选择应符合当前配电网形势要求, 具有高度可靠性和优越的技术性能。并以真空开关为主, 免维护周期长, 二次保护和控制设备具有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及适合户外高温和低温等较为严酷的运行环境, 应具有远方通讯的接口。自动化程度高, 一次开关设备与二次保护装置能良好地配合, 能自动实现配电网自动隔离故障, 恢复正常供电的能力, 具有就地和遥控功能。除此之外, 远方通讯也是自动化的关键技术, RTU要符合配电网使用, 分布 (散) 式, 单点的特点;通讯方式应选择合理, 通讯功能强, 误码率小, 速度快, 符合远方实时监控的功能。再要注意的就是对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首先选择具有开放、兼容的操作平台, 对各种标准的数据库应具有联接功能, 地理信息应实时地反映配电系统的潮流及负荷情况, 对事故记录及信息反馈, 可实现负荷控制、远方抄表、设备数据库统计及规划、无功优化的理论计算等。计算机软件功能是配电系统自动化的核心, 好的软件可充分体现出技术和自动化的水平, 应充分比较。最后, 再有计划的分期、分批实施配电网的工程设施, 应确定配电网络的基本条件, 导线截面、输送容量、线路走向及用户的基本条件。先采用具有自动化功能的一次开关设备和二次保护监控设备完成自动送电、故障自动分闸和隔离故障功能, 做到能隔离和区分故障点。在条件具备时, 再投入通讯和计算机网络, 避免走弯路, 资金投入可以分批实施。

3 结语

随着全球范围内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 供电企业面临着进一步的服务质量的提升。只有把握住配网自动化这个机遇才能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运营体制, 使整个供电系统处于持久高效的发展状态, 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腾飞。

摘要:概述了配网自动化的特点以及发展的现状, 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配网自动化发展的必然性, 并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配网自动化,配网调度,规划,配电网

参考文献

[1]徐腊元.国内配网自动化综述[J].农村电气化, 2004 (3) :4~5

[2]徐腊元.我国配网自动化的发展及实施方案[J].电工技术, 2003 (7) :5~7

国内娱乐栏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娱乐栏目 栏目定位人文内涵地域文化心跳大赢家

娱乐节目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持续在全国遍地开花,荧屏上的娱乐栏目层出不穷。电视本来就喜欢跟风,而我国电视台的数量又格外庞大。都想分得一羹一匙,这样千军万马齐动的情况下,难免会跌倒磕伤。总结一下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和态势,对于娱乐栏目的发展不无意义。

一、国内娱乐栏目的发展动态

回顾中国娱乐节目的发展历程,虽姹紫嫣红,形态万千,但在这些初具规模,雏形略具的娱乐节目中,亦有规律可循。在中国,娱乐节目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的以《正大综艺》为代表的综艺类型节目,以歌舞、相声、小品、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并存:到了1998年,以《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掀起的“快乐旋风”和“欢乐热潮”,并引发全国电视界的一场“综艺变革”。继而就是《幸运52》、《开心辞典》等益智博彩类栏目,这一阶段的栏目虫,出现了普通观众的参与,也是电视走向平民化、进行大众互动的开始。再就是模仿借鉴的“真人秀”了,2003年底,中央2套真人秀《非常6+1》开播,2004年,湖南卫视以“不拘外形、不论唱法、不管年龄”的宗旨的《超级女声》闪亮登场,紧随其后,2006年。央视的《梦想中国》、上海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广东卫视的《空姐新人秀》、福建东南卫视的《搜狗女声》、山西卫视的《男人大典》,安徽卫视的《超级大赢家》、重庆卫视的《第一次心动》、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江西卫视的《绝对红歌会》等娱乐栏目轮流上场,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尽管这些节目都大同小异,有些还洋相百出,如《超级女声》,从海选到决赛都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如此众多的栏目中,《超女》的火热,《超级大赢家》保温,《好男儿,加油》的升温,这三家杀出重围,抛开大家都有的诸因素、诸环节——“参与者、规定情境、竞争行为、特定规则、给定目的、真实记录、艺术加工”“海选—淘汰—晋级—夺冠”之外,一定有其内在的“质”。概括起来,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独特的栏目定位

如果说《超女》常遭诟病的是“审丑”,但其鲜明的节目定位是其获得成功的主要武器——专注于年轻的女性,毫无疑问会吸引大量的男性观众:与“超女”相对应的“好男儿”的成功。也证明了好男儿对女性观众的吸引力。但《好男儿,加油》如何和如日中天《超女》并驾齐驱,仅靠类似的节目定位的相同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阐释“女”的“超”和“男”的“好”。从《超女》的相对低落和《好男儿,加油》的相对高涨来看,《好男儿,加油》略胜一筹。为什么会胜呢?它加入了人文性的内容。

2、人文性的内容

人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精神欲求和情感思想,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性内容的加入,不仅在《好男儿,加油》栏目中表现明显,在安徽卫视的《超级大赢家》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好男儿,加油》虽然有唱歌、跳舞、小品表演等“秀”的文艺性节目,但在主题的选择上,如以航天为主题的“决战未来”,以爱心为主题的“如果爱”,以军旅为主题的“激情燃烧夜”,展示了好男儿们对科学、对公益事业、对国家防卫等的热情与责任,表现他们的阳刚之气和男儿本色:尤其引人瞩目的则是冠军蒲巴甲、季军吴建飞都歌艺水平一般,而亚军则是聋哑选手宋晓波,很明显,把“好”的内涵阐释的更加深刻,更加人文化,体现了“好”的更高的审美标准。

这在安徽卫视的《超级大赢家》中也能找到相同的“因子”。在2005年五月份的一期节目中,有以下一段对话:主持人“如果你被淘汰怎么办?”参赛选手:“淘汰了意味着还有机会再来。”主持人:“今天对方的优点在哪里?”参赛选手:“她们无非是相貌好一点!”主持人:“我看她们不是,她们只是个子高一点,有什么?如果光是相貌好,那我早被淘汰了。”无论是对参赛选手也好,还是对观众而言,人文性的内容通过细节得以展示。不仅如此,从他们的主题设计中也可见一斑:“走进敬老院”的关爱老人、“中学生马拉松比赛”的坚毅和自信、“一字千金”中的传统文化等都能得到体现,也和上海卫视《好男儿,加油》中的“捐助灾区、爱心助学”的相应生辉。

3、地域文化特色

相信这些内容,在不久的将来,都会被迅速的“克隆”。尽管素质的提高并非朝夕就能赶上,但可以预测的是,这些内容也将会不胫而走。那么什么因素可以长久呢?笔者认为,在这些因子都具备的情况下,加入“地域文化”,将会更加持久。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在不断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它是一个地区的特质文化。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共同的文化发展脉络,是被社会群体公认的具有共同价值的文化:其特征表现为文化形态的稳固性和文化认同的一致性。这在电视剧中已有鲜明的体现,如我们所熟知的“京派、海派、陕派、关东派”等。一则地域性的文化特性不能被仿效。即使仿效,也会失灵。二则对那些经济实力不够充裕的地方台来讲,更为重要。上述的无论是上海东方卫视,还是湖南卫视,从经济实力和人员配备方面来讲,其他台都很难媲美,但各省市需要娱乐节目,尤其是自己“骨髓”中的文化,更容易接受,所以可行之路就是要加入地域文化因子。下面就以西安电视台的《心跳大赢家》栏目为例,来作具体的分析。

二、《心跳大赢家》栏目概述

《心跳大赢家》栏目是西安电视台白鸽都市频道首次开设的大型益智类互动节目。它打破了传统娱乐类、知识竞赛类节目的界限,有机的将趣味性、知识性、竞赛性融为一体。用全新的场景、全新的游戏环节、全新的奖品设置、全新的互动方式来打造西安地区大型节目的优势品牌。

1、栏目概况:普通观众只要通过网络、电话等报名,就有机会成为《心跳大赢家》的海选选手,通过海选后的选手,即能登台,在3名主持人的引导下,通过开场小品、心跳串烧、才艺展示、外拍访谈、嘉宾点评、现场投票,最后决出优胜选手。栏目既有益智类节目的特征,又加入了选手互相淘汰的戏剧性娱乐元素,使节目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栏目对“才艺”的定位不仅仅局限于歌唱、跳舞,还邀请到各种绝活,如瑜伽、乐器、剪纸、书法、刻字、刺绣等,正如该栏目制片人陈静介绍

:“我们不按年龄划分选手。老人和孩子也能同台竞技。选手若经嘉宾评委的评判和观众投票脱颖而出,就可参加月冠军甚至季冠军的比赛,乃至成为年度总冠军。才艺展示也不再局限于唱歌跳舞,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拿手绝活和技能。”这样广阔的才艺范围。使更多的人有上镜机会: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加入人文性能的内容,从节目的主题定位,如“和谐家庭”,“辛福家庭”,“我爱我家”。通过对“小”家庭来反映“大”社会,也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2、《心跳大赢家》收视分析

(1)宏观分析

整体的收视率在整个栏目中,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在春节期间的几期节目依然能达到0.9的左右的收视率。说明栏目有相当的固定收视群体。在陕西省的诸多节目中,2006年平均收视率0.8,收视份额2.8,在2006年西安电视台自办栏目中收视率第8位,市场份额与《西安新闻》同居第7位。和2006年相比,07年第一季度的平均收视率0.94比06全年高出0.14个百分点,开局还是不错的。

(2)微观分析

我们以2007年3月4日的一期节目收视率为例,来分析收视的具体变化。很明显,他们都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从整体来看,波动幅度很大。最高的1.3和最低的0.3之间差距接近5倍,说明每期节目的水平不平衡,当然这和选手的“人气”有很大的关系,但如此之大的差距也足以说明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同时还表明,节目没有太多的固定观众,节目好看,人多,反之则人少,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品牌效应。

其次,从单期节目来看(抛开过高、过低的收视节目,还有特别时段,如春节期间等因素,特意选择一期节目的收视率在平均值上),收看的人群犹如走马灯似的,跌宕起伏,跳台现象过于频繁。这表明选手的表现参差不齐,选手和选手在同一起节目之间的较量,没有悬念,高下分明。而最好的节目应该是有亮点的同时,其他的也不至于频繁跳台。

再次,除掉内部因素外,插播广告的次数过多,影响了收视率的提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0.3、0.4等低谷时断,一定是广告,过多的广告,扰乱了观众的收视情绪,从而影响了收视率。

最后,无论是整年,还是单期,波动过于频繁。如果说向上走,说明栏目质量越来越高,而整体维持现状,只能说明,每一期的节目准备的充裕程度是不相同的,收视率下来了,加把劲,上来了,又一松。没有持之以恒,目标长远的整体部署。

3、《心跳大赢家》观众群分析

从学历上看,《心跳大赢家》收视人群基本集中在小学至高中学历的文化阶层,占据了86%:从年龄上看,平均分布在54岁以下的人群中,占了91%:从性别上看,男性占50.4%女性占49.6%:很明显,男女性别,差异不大:对老年群体和高端人群的吸引力不大,老人群体弱。

三、对策

目前,国内娱乐栏目众多,存在的问题大同小异,诸如节目制作粗糙,收视群体不稳定,插播广告过多,雷同节目较多,创新节目较少,在栏目的策划上缺少长远谋略,在创作人员的配置上优劣悬殊等等问题并非一家电视台,而是不同程度都存在。这些问题大多是软件建设,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但如栏目定位、人文内容、地域特色应该是娱乐栏目当前亟需解决的瓶颈。

1、独特的节目定位

节目定位明确与否,对栏且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些成功的栏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超女》定位在年轻的女性,《好男儿,加油》则位在年轻的男性,而反观《心跳大赢家》则是少、青、中、老通吃,这样虽然潜在的观众多了,但自身没有鲜明的特色,没有自己的标签,就很难培养固定的观众。每期节目都在变换不同的主题,但没有围绕在同一个核心,有时,甚至在同一起节目中角色的选择都很难围绕同一个主题来进行,有牵强附会之疑。如这一期是“家庭”,下一期则是“绝活”,再下一期则是“消防”,观众一头雾水。很难适应如此之快的主题变化。事实上,观众也要有一个培养过程。在电视业发达的美国。他们的经典节目,几十年如一日,很少变动,如美国的CBS的《60分钟》新闻杂志,从1968年创刊。基本模式始终如一,即为主持人当年的风华正茂,现在已经成为耄耋老人了,仍坚守阵地。最要紧的是给该节目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如分年或分季度等来统一安排栏目主题,按年龄等有针对性地编排节目。事实上,一个家庭有一个铁杆观众,全家人一般也都会一起观看,大可不必担心只是那一部分人看。如小孩爱看的,旁边的大人一定会陪着孩子观看的,其他也一样,反过来,慢慢的一个家庭也会成为固定观众。

2、加大人文内容

从图三可以看出,大学以上的观众比小学文化以下的观众要多一倍,说明节目还是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但仍不可否认,还是有人对“低俗”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有一位网友在《心跳大赢家》的留言板上就提出了质疑“让选手夏慧去做小腿拉长术,个子低是话题吗?如果是这样那她不如去整容以后谁还敢来参加呀…人文内涵要从具体的细节作起,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3、展示地域特色

西安是千年古都,又是文化大省,其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有取之不尽的资源。生活在这里的世世代代的子孙,其深厚的地域文化自然而然的深入骨髓,而建立在这基础上娱乐自然有其自己鲜明的特色。众所周知的秦腔,就是其突出的代表,其他的如陕北民歌,陕南花鼓也不乏众多的民间高手。这些特产就如中国人的乒乓球,巴西的足球一样,只要是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哼几下。把这些因素加进去,不仅仅是为了收视率,而是很多人都希望通过电视看到这类节目。

四、结语

国内停车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篇4

1.国内的停车场市场现状

近年来,在国内私家车迅速增长的情形下,一些大型城市面临“车多位少”的困境,停车场场地不够用,迫使很多车主把车直接停在道路上,这一方面影响交通畅通,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不利用车辆的管理,车辆容易被破坏或被偷盗,给车主带来财产损失。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停车场规模也日益大型化,加之服务车辆繁杂,人工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已难以满足其在管理上提出的要求,此时,运用监控、诱导、路闸等手段实现车辆的智能化管理应运而生。其中道闸类产品居停车场解决方案的主导地位。目前国内停车场管理解决方案中,道闸类产品占有率80%左右,其余为咪表收费、pos机收费、立体停车场、人工收费、和智能车位锁系统。

一、道闸类产品

1.道闸类产品目前发展方向

a.智能RFID读卡、3G远距离射频卡技术。而对于临时车辆收费,欧美地区最盛行的是信用卡自助刷卡缴费,随着信用卡从磁卡升级为射频卡,信用卡消费也将变得跟公交卡一样方便,宁波市已经开始在升级。还有资料反映,指纹识别自动出票/卡机正进入试用阶段。

b.车牌识别技术。利用现有的管理电脑装入核心车牌号码识别算法,既能实时的监控停车场入口与出口的实时视频图像,又能抓拍入口和出口的车辆图像并自动识别车牌号码。另外,车牌识别系统还可与外围设备(拉杆器、读卡器、显示屏、打印机)全自动联动,提高系统的智能管理。

c.多点互动。停车场管理系统的智能化正在逐步加深,关注重点也由出入口车牌自动识别及后续的出入口车辆特征、堵塞检测演变到场区内车辆人员安全、个人监控等。库区部分一般由车辆引导装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电子巡查系统、紧急报警系统等组成,根据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选用相应系统。

d.车位引导。智能停车场部分另一智能应用即车位引导。车位引导系统一般情况是指在停车场引导车辆停入空车位的智能泊车引导系统,由智能电脑系统对车位进行检测,通过显示屏显示空车位信息,司机通过该信息,实现轻松停车。车位引导系统分为几个模块:车位数据探测模块、中央处理模块、信息发布模块、信息显示模块。

e.收费与出入口分离。自动缴费机缴费后凭条形码在出入口刷条形码出入,无

需停留,解决了商业中心停车场高峰时期拥堵问题(案例:南京德基广场)

2.国内外道闸类产品的比较

从技术上讲,国外品牌的系统稳定性和产品技术水平肯定是国内产品没法比的,产品集成化程度比国产强得多,而且国外产品没有太多的机械传动,故障率较低。国内自己生产的产品,从内部结构、外型设计上都和国外产品存在很大差距,两种产品市场价位大概差五倍。

3.国内外道闸类产品市场占有率。

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停车场管理系统市场三分天下:国产的、组装的、纯国外的,价格也分为三等。市场占有率方面,大致是国产占市场份额的一半,另外两份占一半;或者说,国产和组装的加起来占市场份额的80%,纯国外的占20%。目前一般的小区、中低档写字楼基本用国产,而机场、会展中心等则多用进口设备。

二、咪表类产品

随着私家车越来越多,城市现有停车场以及管理系统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道路拥挤问题,在城市中的某些道路规划停车位,是缓解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带来的管理困难的问题。此时,“咪表”针对泊车管理挺身而出。

1.“咪表”泊车管理。咪表就是采取国际通行的“咪表”计时刷卡收费的方式,提示车主在占用道路停放车辆时,应有时间观念和缴费意识,以减少机动车对道路的占用时间和空间。咪表技术虽然自90年代就不断从国外引入,目前国内也涌现出不少咪表生产商,然而,国内咪表实践鲜有成功。咪表在国内出现的水土不服主要原因是车主的诚信意识未达到发达城市的水平。既便如此,不少城市对固定式咪表并没取消,暂时也没有扩容计划。

1.咪表现状及趋势。目前我国安装有咪表的城市大约有50个左右,整体市场规模大约在10-15亿左右,尽管咪表在国内应用遭遇尴尬局面,但这并没影响到路面停车技术前进的步伐。在融合无线车辆检测技术后,IPS公司和OTI公司推出第三代移动停车系统。IPS和OTI的方案代表了路面停车收费方案发展的方向。利用先进的无线车辆检测技术。无线车辆检测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充分反映了移动停车收费系统有别于其他的电子付费系统的特点,使移动停车收费重新回归到ITS(智能交通)的范畴。

三、立体停车场

停车产业时代来临,而对于商家而言,停车难却意味着巨大的商机。目前,都市停车难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住宅小区、商业区、写字楼。要在短时间内缓解以上

三大区域的停车难,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建造立体停车库.在日本等国土面积小,汽车数量众多的国家,立体停车设备已经占据了70%的绝对优势地位,但在我国,目前机械式车位所占的比例仅为2%至3%,有关专家预测,立体停车设备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停车场的主流。

1.立体停车库使用现状。立体停车库叫好不叫座,归其的原因,主要有:a.立体停车库运营难,成本投资大回收慢。b.立体停车场属性定位不清晰,政府审批手续麻烦有的需要两三年。c.停车场标准规范滞后,缺乏政策扶持等都造成立体停车库推广难。

四、停车场POS机

停车场POS机是一种便携式智能车辆管理器,使用非接触感应智能IC卡作为身份识别,并具有灵活的收费方式设置、强大的综合管理能力、以及进出停车场车辆信息的各种统计和查询。该仪器无需布线和施工、无需配置计算机、全部中文菜单提示、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可靠、收费准确、保密性好、使用寿命长、成本低廉。是一套能有效的堵塞收费漏洞,降低成本和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和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现代化防盗型车辆收费管理设备。适用于各种场合的进出车辆管理。

1.停车场POS机使用现状。目前仅有上海合肥等少数城市,在道路停车场使用,实际应用较少。南京最新在2013年2月1日开始使用POS机,近日,南京市开始对市区内天津路、华侨路、慈悲社3个地方的收费停车场试点使用POS机计时收费。司机可以使用南京市市民卡或公交IC卡进行支付。据介绍,春节后南京市将举行招标工作,预计年底全面推广。

五、人工收费

1.人工管理难,效率可靠性差。随着城市停车场规模也日益大型化,加之服务车辆繁杂,人工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已难以满足其在管理上提出的要求,此时,运用监控、诱导、路闸等手段实现车辆的智能化管理应运而生。

2.人工收费不透明,收费人员截留停车费。在收费的过程中,收费人员将部分停车费截留,导致最终收上来的停车费用只有原来的60%左右。

3.跑冒滴漏现象较多,人情车、霸王车导致停车费难以收全。车流高峰期的时候,收费人员难以顾及,车主未交费就开走。部分车主与收费人员熟悉未付停车费就驶离造成停车收益损失。这些情况对停车场经营造成隐患。

4.停车场不能准确及时。由于车辆众多,不能每辆车都准确计时,完全凭收费员感觉进行收费,此类情况容易引起保安和车主纠纷和矛盾。

六、智能车位锁

智能车位锁在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应用比较广泛,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应用已经很成熟,在国内市场刚刚兴起。其中日本卡菱公司在上海有27个应用案例,北京浙江各两例。卡菱公司2012年新增4个项目左右。卡菱公司目前立足上海,2.智能停车场的发展趋势

停车场并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停车的地方,而是通过引进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使停车场更为智能化与人性化。理想中的停车场是这样的:

1、停车场实现联网共享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建设智慧停车物联网平台,实现停车诱导、车位预定、电子自助付费、快速出入等功能。

2、停车诱导、车位引导和反向寻车系统快速普及。目前在建的停车场越来越大,动辄几千个车位以上,这样大的停车场如果没有引导和寻车系统而靠人员疏导的话,对管理人员和客户都是一个灾难。

3、无人化服务逐渐普及。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过去靠人海战术管理停车场的方法越来越不行了,参照国外的发展经验,停车场的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管理人员逐渐减少,直至实现无人化服务。

4、手机实现车位预定、支付、寻车自动定位功能。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这两年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了固定互联网用户,利用手机订餐、交友等已经普及,所以停车场中的这些应用将快速普及。

5、立体车库增多。我国城市人口多、密度大,土地成本高,参照日本等国的经验,立体车库具有占地少、利用率高、进出方便等优势,将会快速发展。

6.停车场自助缴费。依靠自助缴费系统,可以达到通过车牌识别进出车辆,车主可以刷信用卡也可以使用现金缴费,全过程高效、快捷、节约人力成本。类似的自助缴费系统已经在美国各地的大小停车场广泛使用。

而要完全实现以上功能,其难度主要有:停车场要联网运行,先进的智能化管理、引导、反向寻车系统要充分普及,同时驾车者的文明素质也要逐渐提高,不然即使再现代化的系统也不能无人化运营。

3.未来市场竞争情况分析

1.道路停车场

未来道路停车场将以新型咪表,停车场POS机,双层东路机械停车场、人工收费等为主。该类停车场施工因为涉及市容市政及行人安全多重因素考虑,目前不在我们目标市场考虑范围

2.非道路停车场

1.非道路封闭式停车场,地下停车场,该类停车场因为场地封闭,只需两三个出入口,即可对300车位左右停车场进行智能化管理,所以该类停车场依然以智能化道闸为主。

2.像非盈利型小区停车场,对于遥控式车位锁有旺盛的需求,主要作用用来占领停车位。该遥控车位锁市场单价在600—2000元不等。

3.商业中心、闹市区开放式停车场由于不能安装道闸类产品,目前依靠人工收费,所以在收费管理难、收费不透明、跑冒滴漏、不能准确计时等有很大的问题存在,所以该类停车场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客户群。

4.医院、大型CBD、根据实地考察的情况进行分析,寻找目标客户群。

5.高架桥下停车场。此类停车场,一般属于政府部门管辖。a.可试探以承包或合作经营的方式来开发市场。B.通过代理商在当地的人脉关系,与政府进行合作经营承包。

国内的经济发展现状 篇5

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现状

1.近十年来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发展历程

纵观近十年来我国的图书消费市场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图书市场平稳发展,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

1994年是中国图书出版业深化图书发行体制最重要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图书业发展的目标就是逐步培养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图书市场。特别是1994年广州购书中心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新的图书市场体制的形成。

近十年来,从图书种数和新出版图书种数的总量和增长率来看,中国图书市场保持着平稳的增长速度[详见《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1996—2005)],增长比率基本上保持在10%左右。图书的品种从1995年的101.38千种,增长到2004年的208.24千种。图书的纯销售金额从1996年266.60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86.20亿元,这一现象意味着图书市场越来越细分,定位越来越具体,图书市场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从出版社的发展方面来看,图书出版社的数量变化不大[详见《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1996—2005)],2005年比1995年只增加了41家;从1995年到2005年,中国图书的总印张、总定价、用纸量等指标也相应地增长,其中2003年的种类增幅最大,达11.4%;总印数2000年的增幅最大(达14.2%),而2002年增幅较显著(8.9%);2002年总定价(增幅8.9%)和总印数(14.1%)都达到近几年的最高水平。这也说明总印张和总定价增长率的偏离度逐步趋于一致,表明价格因素在总定价中的作用日趋减弱,总定价越来越受到实物增长而不是价格增长的左右。与此同时,总印张和总定价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偏离度也在逐步收敛。这表明中国图书出版产业从宏观而言不仅处于不断增长的良好态势之中,而且其增长水平同国民经济整体增长水平的相关程度也越来越高[陈昕,《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发展阶段研究》。

(2)图书市场经历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短缺经济宣告结束,大部分消费品供过于求。从1995年开始,我国的图书种类呈上升趋势,1979年我国的图书种数仅为17212种,到了1995年已经达到101381种,此后图书种数呈

急剧上升趋势,到2004年底,我国图书出版全行业期末库存41.64亿册,金额为449.13亿元,当年全行业纯销售486.20亿元。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图书业库存量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主要被库存品占用,销售增加缓慢,而买方有较充足的选择余地,整个图书市场呈现出买方市场的特点。

从现行图书市场和发展的情况来看,图书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原因主要有纸张供应充裕、印刷方式的改变、图书内容的多样化等。2004年我国图书出版定价总金额比上一年增长5.5%,而总印数比上一年减少3.8%,图书总量并无增长,图书价格普遍上涨。由于读者消费能力不足,过高的图书价格没有得到控制,但在流通领域被打压,于是出现了在出版环节书价上涨和在流通环节新书打折的怪现象。整个图书业呈现出价格上涨与打折销售并存的现象,表现为“滞胀”型买方市场特征。

其次,我国图书买方市场正处于初级阶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与发达国家绝对的、全面性的图书买方市场不同,中国目前的图书市场是相对的、不完全的买方市场[贺剑峰,《我国图书买方市场的特征及对策研究》,载《出版科学》,2001(4)]。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出版的现代化,使得图书的总种类相应增加,但是我国出版业的经营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图书市场结构与读者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图书的产量大大超过了人们的读书需求,显得供过于求。

(3)网络通讯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图书消费方式

互联网和传播媒体的革新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一项专门对145名女性购书行为的调查显示:通过阅读报纸上的书评、书讯购书的占25%,通过网络获取有关信息的占31%,电视、广播推广占14%[杨静,《网络获取信息,书店完成购买———北京女性读者图书消费情况调查》,载《出版参考》,2006(7)]。与图书阅读率相反,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另一项调查显示: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七年间增长了6.5倍,每年平均增长率为40%[徐升国,《我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又有重要变化》,载《出版发行研究》,2006(5)]。电子图书的发展给图书出版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力地促进图书出版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1998年我国第一家大型网上书店———上海书城开业,1999年北京图书大厦电子商务网站正式开通,特别是近十年来不少民营网上书店也争先恐后地开张,图书网络营销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电子图书的诞生与发展,并且满足了各大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对于电子图书,82%的被调查者称“熟悉eBook这个字

眼”,61%曾经阅读过电子图书中的文章,31%在电脑上看过电子图书,15%购买过电子图书[《电子图书消费者调查摘要》。

2.当前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在图书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定价过高。近几年来由于图书的定价呈开放状态,特别是1993年后全国实行图书出版单位根据成本和发行数量自行定价的政策后,全国图书价格居高不下。对目前图书的价格,有82.2%的人表示基本可以接受,9.8%的人表示完全可以接受,而有8%的人表示不能接受。虽然大部分人能够接受现时的图书价格,但还是有76.7%的市民认为图书价格“较贵”和“有些贵”,只有23.3%的人认为价格不贵[《图书消费调查统计:市民认为书价“有点贵”》,另一项调查显示:82.27%的人认为“现在图书价格过高,难以承受”,仅有17.73%的人认为书价适中,可以承受。“书价偏低”一说,答者比例为0[傅才武、李国东,《武汉高知群体图书消费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

(2)各地区图书市场开发不平衡,基层图书市场相对低迷。全国图书市场的发展呈不平衡局面,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图书市场比较活跃,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图书市场则处于低迷状态。地市级图书市场的开发程度不高,与省会城市相比,下属市县级的图书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存在着市场规模小、品种不齐全、发行与批发链条过长。特别是农村图书市场的规模就显得更为薄弱:2003年,全国出版图书19万种,“三农”读物仅4100种,才占总量的2.1%;2004年和2005年,“三农”图书选题品种分别占选题总数的3.7%、3.3%;农民读书率1999年为54.9%,2003年跌至45.3%[黄嗣,《我国当前农村图书市场特征简析》,载《出版发行研究》,2006(5)]。

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发展趋势

1、大众化向分众化发展

消费主体的大众化是指读者群没有明显的职业、教育背景、年龄和性别的划分,群体数量大,分布广泛,需求多。市场化的竞争使得读者学会了从庞大的图书市场中挑选自己想要的图书,这样的消费群体需要的是一个由特别需求构成的细分市场,这类消费群体有自己特殊的兴趣,对读书有特定的需求。读者是市场发展的最终裁决者,是大众化的消费群体。分众化的读者群体对图书出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图书出版理念应以市场和读

者为中心,消费者是图书出版和图书内容的决定者,要强调消费者需求对出版的引导作用;其次图书市场的开发要围绕着读者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的特质来确立,由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教育、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不同,所以他们的消费目的和需求也不相同;要根据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图书价格要表现灵活,多种价格策略并存。2005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对武汉四所高校高知群体调查显示出,不同的群体消费目的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见表

1、表2):

表1:不同性别消费者购书品种

性别 消遣阅读 学习参考 教学参考 查阅工具 课题研究

男9.1%33.4%9.7%11.9%16.7%女14.3%29.6%10.8%12.0%11.4%

表2:不同文化程度消费者购书目的学 历 消遣阅读 学习参考 教学参考 论文参考 课题研究

学 士 1.7%4.4%2.2%0.9%1.4%硕 士 21.5%51.4%10.2%16.8%17.5%博 士 1.9%8.5%6.6%5.5%6.8%博士后 0.1%1.2%1.5%1.5%2.0%

2.线性结构向网络结构发展

早期的书业市场分销模式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一统的图书发行分销体系,国有新华书店是唯一的发行者,其发行渠道覆盖全国,经过三级分销,可以到达基层的新华书店,即:出版社—省批销(发行所)—市批销—区、县门市店这样一种线形结构的分销体系。这种以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分销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没有竞争、没有市场的时代,新华书店在图书销售总额上占有了绝对的优势。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民营书店的大量涌现,出现了民营渠道经营模式。同新华书店体系相比,民营渠道经销的主要是一般的大众书,它一般是从出版社批量进书,然后通过连锁书店分店、零售书店来销售图书,它与新华书店分销渠道没有显著的区别,也属于一种线形结构的分销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双向交流和通信的工具,已经成为网络营销产生的技术基础。网络结构的图书分销模式是指图书分销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使用网络及管理系

统,并促使图书分销过程中图书的流通、资金的流通以及信息流通的实现。

与传统的线形结构的流通渠道不同,网络分销渠道是网状的,呈现出以互联网站点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式结构的渠道模式。传统图书分销渠道的决策更多考虑的是出版商、零售商和代理商,而网络的分销渠道涉及的是网络技术基础、银行以及物流配送等体系[杨赋立,《网络分销渠道的构成与结构分析》,载《商业时代》,2004(11)]。网络强大的通信能力改变了原有市场单一的分销体系,改变了图书市场环境和整个图书商品流通领域,可以这样说,网络结构的图书分销体系将会成为现代图书营销的主要形式。

3.单一产品模式向综合经营模式发展

图书市场的成熟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理念的变化而逐步实现的。纵观国内外成功图书经营理念,以细分的市场需求为指导,进行核心资源重组,从单一产品的经营模式到综合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图书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出版业已形成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印刷、复制、发行、进出口、物资供销在内的行业体系。图书出版只是出版业大概念的一部分。贝塔斯曼集团是图书出版业综合经营的典范,它积累资本向其他领域扩张,从一个单一的图书印刷公司发展为涉及电视、广播、书友会、音乐俱乐部、电子商务、线上增值服务等多业务领域以及七个子集团的跨国传媒机构。

4.人工作业向信息技术化发展

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出版物编辑制作流程数字化,印制自动化,管理网络化;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图书营销体系的现代化。具体而言,信息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批发配送功能。即项目的主体功能,通过这一功能完成图书、音像制品批发配送的全部任务。

(2)仓储管理功能。将出版社的有效库存图书纳入仓储中心进行管理,一方面解决出版的仓储管理问题,同时也作为配送中心的备货随时进入市场。

(3)信息发布功能。作为大型的批发配送中心,出版社一方面接触出版,一方面接触零售,每天会有大量的积累,利用有利的条件可定期发布出版、市场信息。

(4)网络中心功能。由于计算机的联网运行,出版社已具备了网络中心的功能。

(5)市场预测功能。对于图书品种的动销分析和掌握的各种信息,可以定期进行市场预测,指导零售店的营销工作。

国内的经济发展现状 篇6

2.,模拟主机环境的测试技术

所有液压元件及液压系统技术参数的测试验证,应该尽量模拟主机装机的真实运行状态和考虑工作环境的影响。只有贴近真实环境的测试,才能研制出合适的产品。既不会达不到设计指标,也不会造成较大的设计余量。尤其是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阀等液压核心器件更应该予以考虑。比如:同一台液压泵,装在起重机和挖掘机上,虽然工作压力及转速都没有超过液压泵额定值,因运行状态不同,寿命肯定不同,且差异可能还比较大。

1)随机载荷谱的研究

绝大部分机器的运行都是无规律的,所承受的载荷也是随机的。但因机器的不同,随机中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需要根据主机的运行状态,研究相适应的随机载荷谱用于测试产品。国内在材料强度等领域有一些研究及应用,但在液压行业,几乎没有进入实用阶段的研究,国标规定的测试载荷谱也不是随机载荷谱。

2)模拟环境因素的测试技术

液压产品在装机运行中,工作性能总是受到运行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因主机工作带来的振动,因天气变化带来的环境温度及工作介质温度的变化,因高海拔地区带来的大气压的变化等。因此,液压产品在研制过程中,需要模拟各种环境因素并在这些复合应力的共同作用下测试产品性能,才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产品装机性能。军品领域很早就开展了相关工作,早期主要是非工作状态下各种环境因素分别施加测试,以后逐渐过渡到工作状态下同时施加某几种环境因素(如:振动,环境高低温等)。对民品领域的液压产品,试验室条件下的环境测试工作几乎是空白,主要以随主机考核为主。今后该测试技术的发展必然是液压产品在工作状态下,多种环境因素同时施加测试。某航天研究所搭建的液压产品三综合测试台,可以在液压泵工作状态下,同时施加振动因素(通过振动台),环境温度因素(通过高低温箱)进行试验,对产品的研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模拟主机系统的测试技术

该技术需要按主机液压系统的配置情况及相对位置,按1: 1的比例,在地面搭建系统测试台。目的主要是为了测试各液压元件和液压系统的动态性能。通过先期测试验证,得到优化匹配的液压系统。航空领域的“铁鸟”台,潜艇领域的“铁鱼”台等就是运用的此类测试技术。

该类测试技术的难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加载装置的设计。需要模拟主机运行时承受的各种复合载荷;另一方面是辅助分析软件的应用。今后,系统匹配测试应该是半物理和分析仿真软件的有机结合。

2.3加速寿命试验技术

寿命试验是液压元件及系统必需要做的测试项目。随着国内装备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对液压产品寿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些要求高的主机提出的寿命要求甚至达到3万小时。按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试验,都需要三年半。如果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反复,加上测试设备也需要维护,试验时间就更长了。因此,加速寿命试验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加速寿命试验的统一定义最早由美罗姆航展中心于1967年提出,加速寿命试验实际上是在进行合理工程及统计假设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产品的试验参数,如转速、压力、动态冲击频率等,利用与物理失效规律相关的统计模型对在超出正常应力水平的加速环境下获得的信息进行转换,得到产品在额定应力水平下的特征可复现的数值估计,但不改变产品失效分布的方法。俄罗斯苏一27飞机主液压泵采用的就是加速寿命试验,加速比达到了1:8,也即是加速试验1h,等同于可靠性寿命达8小时。国内航空领域,中航力源液压公司、南京液压中心在液压泵加速寿命试验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应用。但总体来说,缺乏足够的理论及实践基础,难以形成普适性的加速寿命测试方法。今后,应该借助国家项目,采取院校与企业联合的方式,结合国外的专业技术公司,研究液压产品加速寿命测试方法,有效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及试验成本。

2.4修订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是一个国家指导行业发展的规范、准则。有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及时总结国内液压测试技术一段时间以来的成果和经验,充分考虑今后的发展趋势,及时修订完善或制订新的液压测试标准。从国家层面,引导整个液压行业的提升和发展。

2.5数字化测试工作平台

通过平台软件的规划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测试效率。为企业提供测试协同工作平台,使液压产品测试的准备、执行、分析、评估四大阶段处于自动和受控的状态,对测试工作各阶段的工作进行专业协作,帮助企业从测试数据中获取知识和经验,达到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目的。

3结束语

借助我国大力发展军工行业,发展民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契机,国内液压测试技术未来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液压行业各院校、研究院所及企业对液压测试设备在性能及数量上均会有更多的需求。

国内的经济发展现状 篇7

为了能宏观而全面地把握国内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发展现状, 笔者使用内容分析法, 定量地分析了这一研究主题已发表的文章。以期发现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为以后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法

1. 研究材料

考虑到云计算最初是在IT行业提出, 并且IT行业已经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如果以“云计算”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将会得到很多IT行业的技术型或企业应用文章, 这显然是不符合本文研究范围的。因此, 笔者以“云计算”和“教育”为联合检索词, 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 (CNKI) 中的文献进行检索, 共搜索到67篇文献, 剔除会议、通知及其他无关文章, 最后得到符合要求的文章共58篇。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非参与性的研究方法, 是一种基于定性的定量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被大量用在分析文本材料、预测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势上,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文本中的词分类为内容类, 从而识别和分析文本的主要结构。因此,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编码类别成了内容分析法最主要的环节, 编码类别确定的标准是编码互斥且完备。笔者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 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文章期刊类型这三个维度对云计算辅助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反映了国内学者对云计算的关注角度;研究方法映射出国内学者在这一主题上的研究深度;文章期刊类型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章的质量。因此, 笔者认为从这三个维度上进行分析, 可以全面且深刻地反映出国内云计算辅助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在制定编码表的过程中, 笔者经过与一位同学的讨论研究, 从上述三个维度对所有的文章进行了分类整理。研究内容维度分为理论研究、实践应用和技术开发三个一级目录;研究方法维度分为理论论述、访谈法、内容分析法、观察法、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及其他七个子类;文章期刊类型分为硕士论文、核心期刊论文以及普通期刊论文这三个子类。

由于一篇文章中可能用到两种甚至多种研究方法, 因此, 笔者仔细考察了每篇文章的研究方法, 当遇到一篇文章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时, 就将其分别重复计数, 并最终制订出云计算辅助教学编码表 (如下页表1) 。

●数据分析

1. 文章数量分析

笔者对每篇文章的发表时间进行了统计, 得到发表年份统计表 (如表2) 。从表中笔者发现, 关于云计算辅助教学这一主题的文章从2008年开始出现, 到目前为止, 文章数量随着年份大幅增长, 说明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

2. 研究内容分析

文章的研究内容反映学者关注云计算辅助教学的主要角度。笔者认真阅读分析了所有58篇文章, 按照指定的云计算辅助教学编码表将其归类, 得出了云计算辅助教学文章研究内容统计分布图 (如图1) 。

可见, 理论研究类文章数量最多, 共37篇, 所占比例为64%;其次是实践应用类, 共19篇, 所占比例为33%。这说明国内学者对于云计算辅助教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 普遍喜欢论述观点, 而非实际应用。技术开发类文章数量更为可怜, 仅仅只有2篇, 这说明国内的研究学者并不关注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设计改造。但是云计算作为一项兴起于IT行业的新型技术, 如果在进入教育领域之前不对其加以改造整合, 那么在教育领域将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通过对研究内容子类的统计, 笔者得出云计算辅助教学文章研究内容子类统计分布图 (如下页图2) 。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国内学者对云计算辅助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云计算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性分析、云服务应用的介绍以及云服务的教育应用三个方面, 所占比例均超过20%。这里我们主要关注云服务的教育应用以及设计应用这两部分。虽说云服务的教育应用一类文章所占比例不低, 为22%, 但是这些文章大多是将云计算平台作为一种在线的异步交流工具加以运用, 并没有发挥云计算真正的教育应用价值。而能真正发挥其应用价值的设计应用类文章却只有6篇, 所占比例仅为全部文章的10%。这一类型是指将云服务的理念融入到课程设计或学习环境的设计当中, 从而变革学习环境的设计传统, 我们需要格外关注。

3. 研究方法分析

研究方法是支撑论文论点的重要部分, 可以说缺少研究方法的论文是缺少生命力的。笔者将搜集到的文章按照研究方法维度编码表进行整理, 得到云计算辅助教学研究方法统计表 (如表3)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 在所有的58篇文章中, 有40篇文章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法, 仅是从理论上进行论述, 所占比例为68.97%。这说明国内学者在云计算辅助教学领域的研究, 尚且停留在浅层, 很少使用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方法对这一主题文章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4. 文章期刊类型分析

文章发表期刊的类型可以帮助我们大致判断出国内学者对于云计算辅助教学这一主题研究的总体深度 (如表4) 。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经过定性编码和定量考察, 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云计算辅助教学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1) 理论研究过于泛滥, 技术开发明显不足

纵观笔者收集的云计算辅助教学的文章, 理论研究超过半数, 不管是云计算对教育的影响分析还是云计算应用的介绍, 研究者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纯文字的论述上, 对于真实情境中的应用明显不足。一项新兴的技术是否适合教育领域, 能否产生巨大的应用价值, 不是理论论述就能解释清楚的, 而是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不断应用来检验。过多的解释云计算定义、优缺点以及对教育带来的影响只会给人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 并没有探寻到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基于云计算的技术整合与设计开发,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改造云计算平台, 使其为教育领域贡献更多的价值。但是这一点却被国内的很多学者所忽略, 这也直接导致了云计算辅助教学领域的“拿来主义”——随便一个平台, 拿来即用。

(2) 研究方法过于单一, 研究水平偏低

如果将论文比作鸟儿, 那么论文的研究方法就是助其飞翔的翅膀。但是我们看到, 在云计算辅助教学这一主题上, 国内的研究采用的方法过于单一, 绝大多数都采用了理论论述的方法, 这是有悖于社会科学方法的, 也直接导致论文信度与效度的不足。而文章发表期刊的类型可以大致判断这一领域的总体研究水平, 统计结果显示, 普通期刊论文所占比例超过60%, 这说明国内的总体研究水平处于偏低状态。

(3) 大多数学者对云计算的应用存在误区

云计算的理念是数据的共享与在线的协作。根据这一理念, 许多大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云计算服务平台。最出名的当属Google公司的Apps应用套件服务, 其中的教育套件包括Gmail、Google Talk、Google日历以及Google文档等在内的一系列免费的服务。然而不少人却错误地理解为, 只要应用了云服务的平台就算在教学中应用了云计算, 他们虽然运用云服务平台搭建了学习环境, 但是由于教学环境设计观念没有发生变化, 使得这些学习环境依旧是教学资源的堆积, 这与传统的教育主题网站无异。

2.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调整研究重心, 增加应用实践

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都会给教育吹来一阵清新的风, 但是如果只是靠语言来描述风的清爽、宜人, 那么读者永远都体验不到真实的感觉, 做研究也是一样。因此我们应该调整目前的研究重心, 将主要精力放在新技术与新平台的实践应用与技术改造上。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大量应用研究与设计研究, 将这些云服务技术与平台应用于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去, 在实践中发现平台的缺点与不足, 进而不断进行改进。

云服务平台总归根到底是要为教育服务的, 因此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云计算的特点, 将其完美地融合到教育当中, 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 应该多做一些基于云服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设计研究, 探索在新型技术支持的条件下, 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的新发展。

(2) 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 提升研究水平

缺少研究方法的文章是空洞乏味的。根据本文分析结果, 目前国内针对云计算辅助教学这一主题的研究水平总体偏低,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法, 大量文章只是理论论述观点, 这不足以使文章真实、可信。因此我们建议在进行研究时多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而像云计算辅助教学这类文章最重要的是实际应用, 可以多运用一些案例研究法或是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运用迭代的设计理念, 设计应用模型, 并在实践中检验改进模型。运用实验过程中的数据来丰富文章。

(3) 改变传统观念、创建新型学习环境

随着云计算模式的逐渐发展和普及, 学校、教育机构和个人的信息处理会逐渐迁移到“云”上, 这将对网络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云计算将有助于构建学校教学环境 (SLE) 、群体学习环境 (CLE) 、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环境 (PLE) 三类教学环境和教学信息自动传递系统、教师指导调控系统、学生自主学习系统三类教学系统。因此, 如何才能构建优秀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这成了云计算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要挑战。

思想指引行动。因此,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革新传统的学习环境设计思想。将传统的资源堆积型设计思想, 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新型学习环境设计思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习环境转变的问题。

“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篇8

IBM“智慧城市”是什么?“智慧城市”可以解决那些问题?它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影响和变化?我们如何推进IBM的“智慧城市”战略?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智慧城市”战略及其技术体系

IBM“智慧地球”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医院、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通过互联形成“物联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全球“智慧”状态,最终形成“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

伴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IBM相继推出了各种“智慧”解决方案,包括智慧的电力、智慧的医疗、智慧的交通、智慧的供应链、智慧的银行业等,其中智慧城市是IBM“智慧地球”策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即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整合、系统的方式管理城市的运行,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为城市中的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质。智慧城市需要更加智能的城市规划和管理、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和充分、城市有可持續发展的能力、城市的环境保护到位、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突发事件具备应急反应能力等。

2、智慧城市特征

全面物联: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

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协同运作: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达成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3、智慧城市愿景

灵活:能够实时了解城市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并能适当即时地部署资源以做出响应。

便捷:远程访问“一站式”政府服务,可在线/通过手机支付帐单、学习、购物、预订和进行交易。

安全:更好地进行监控,更有效地预防犯罪和开展调查。

高效:实现政府不同部门之间常规事务的整合以及与其他私营机构的协作,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

4、智慧城市技术体系

智慧城市国内外发展状况

国外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全球普遍的信息化浪潮,未来越来越需要依赖信息技术而推动智慧城市发展,世界各国和政府组织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依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来改变城市未来发展蓝图的计划。美国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计划,接着,欧盟又着力推进“信息社会”计划,并确定了欧洲信息社会的十大应用领域,作为欧盟“信息社会”建设的主攻方向。在2007至2013年间,欧盟为信息和通信技术研发所投入的资金将达20亿欧元左右。最近欧盟委员会更将信息和通信技术列为欧洲2020年的战略发展重点,制定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国际智慧城市组织ICF(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等相关机构相继成立,并开展“全球智慧城市奖”评选活动。

美国:2009年9月,美国中西部爱荷华州的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一个由高科技充分武装的60000人社区。通过采用一系列IBM新技术“武装”的迪比克市将完全数字化,并将城市的所有资源都连接起来(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因此可以侦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智能化地作出响应,服务于市民的需求。

瑞典:瑞典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交通系统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交通拥挤非常严重,于是,瑞典当局在2006年初宣布征收“道路堵塞税”。在IBM公司的助力下,斯德哥尔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控制站,通过使用RFID技术以及利用激光、照相机和先进的自由车流路边系统,自动识别进入市中心的车辆,自动向在周一至周五(节假日除外)6:30到18:30之间进出市中心的注册车辆收税。通过收取“道路堵塞税”减少了车流,交通拥堵降低了25%,交通排队所需的时间下降50%,道路交通废气排放量减少了8%~14%,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40%。

爱尔兰:智能科技在爱尔兰自然环境方面得到了成功应用。在爱尔兰戈尔韦湾(Galway Bay)的“智慧湾”项目(Smart Bay)中,系统从装在数百个浮标上的感应器获取信息,并从渔民那里获得短信,以了解水面漂浮的危险物体。信息被利用到各个渠道,包括避免渔船失事、向戈尔韦湾管理员发送涨水警告,以及帮助渔民把捕获的鱼直接卖给餐厅,让他们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日本:日本2009年7月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旨在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目前将目标聚焦在电子化政府治理、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等三大公共事业。在上海世博会上,日本馆更是以“连接”为主题,用信息化最新科技让人们看到未来20年-30年城市“智慧生活”的美好场景,展会上所亮相的“未来邮局”融合了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在邮局中不仅能够寄送信件,还能实现人与商品的智慧交流。

韩国:2009年,韩国仁川市宣布与美国思科公司合作,以网络为基础,全方位改善城市管理效率,努力打造一个绿化的、资讯化的、无缝连接便捷的生态型和智慧型城市。通过整合式的公共通讯平台,以及Ubiquitous(无所不在)的网络接入,消费者不仅可以方便地实现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办理税务事宜,还可以实现智慧化地控制房间的能耗。未来市民看病不需亲赴医院,医生通过专门的医疗装置就可以了解病人的体温、脉搏等情况,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就可以完成望闻问切。

新加坡:新加坡早在2006年就启动“智慧国家2015”计划,力图通过包括物联网在内的信息技术,将新加坡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际化城市。在电子政府、智慧城市及互联互通方面,新加坡的成绩引人注目。新加坡上马的智能交通系统(ITMS),使道路、使用者和交通系统之间紧密、活跃和稳定的相互信息传递和处理成为可能,从而为出行者和其他道路使用者提供了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使其能对交通路线、交通模式和交通时间做出充分、及时的判断。

国内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智慧城市的基础是物联网。我国对智慧城市、物联网发展高度重视。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无锡研发分中心,提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今年上海世博会上的演讲《让科学技术引领城市未来发展》中指出:“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城市的运行将具备感知和自适应能力’,为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信息、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推广,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基于感知网、智能化技术的网络体系,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

在全球智慧风潮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北京、上海、广东、南京等省市已把智慧城市列入重点研究课题,纷纷加入“智慧城市”、“感知中国”建设的赛跑,希望借助物联网布局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有的甚至已经着手编制智慧城市专项规划。

智慧城市示范工程

上海借助今年世博会之机,将全球“智慧城市”最新信息科技率先应用于世博园的安防、管理、服务、交通等各个环节,使世博园成为智慧城市“样板”;2009年12月,北京携手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正式签订“感知北京”合作协议,启动“感知北京”的示范工程建设;无锡携手中国科学院,于2009年11月底正式获得國务院批准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感知中国”中心;杭州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步伐更为快速,2008年启用并全面应用了RFID技术的杭州图书馆新馆,用“智能管理”应对了猛增的人流,2009年IBM签约杭州黄龙饭店,联手打造全球首家智慧酒店。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

“生态沈阳”。沈阳市人民政府与IBM公司及东北大学联合宣布成立的沈阳生态城市联合研究院,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态城市和谐规划、城乡水污染监管及饮水安全等重大课题,旨在为解决中国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难题开创一个新的思路和模式。希望通过发展生态城市循环经济,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通过产业化孵化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及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改善产业内在素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

“数字广东”。广东省希望通过打造“数字广东”,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经济变得更有效率”。为此,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与IBM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将在智慧医疗、人才培养、电子商务、物流、水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加强在四个领域的合作:现代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建设,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及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

“智慧南京”。南京市提出了“智慧南京”构想,希望从交通、医疗和电力三方面入手,建设服务型政府。拟通过设计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和智慧铁路解决方案,疏导和缓解拥堵状况,提高交通安全,提升乘客体验。智慧医疗主要解决医疗行业电子信息发展中信息无障碍流通问题,提高临床决策和医疗队伍的整体水平。智慧电力从安全、稳定、灵活的输、配、送电模式和方法,到搭建能够同时承载信息流和电能流的智能电网,再到铺设灵活计费的智能电表,实现城市绿色新经济增长。

“智慧东营”。东营市政府与IBM共同签署了“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在该项合作中IBM将为东营市提供全球领先的云计算产品,通过帮助其建立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催生出一座兼顾数字化和生态性的石油新城。

中国台湾智慧城市发展情况。台湾地区在2008年将“智慧台湾”作为发展政策主轴的重点,专门制定《i-236智慧生活科技运用计划》,以智慧小镇(i-Smart Town)和智慧经贸园区(i-Park)为两个推动主轴,在安全防灾、医疗照护、节能永续、智慧便捷、舒适便利、农业休闲等六大领域开展智慧生活科技创新应用的服务示范。

上一篇:党员在党证明下一篇:2011武大水院秘书处三行情书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