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选修1教案

2024-06-28

苏教版数学选修1教案(共10篇)

苏教版数学选修1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情感;

2、学生为主体研讨。

教学重点:

诗作的艺术特色。(三、四两句实而不拙,五、六两句虚而不浮的艺术效果)

教学步骤:

一、学生朗读

二、作者简介:

杨炯(650-639),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为“初唐四杰”之一。其五律工整雄健,尤为擅长。胡应麟《诗薮》以为“虽神俊输王(勃),而整肃雄浑,究其体载,实为正始”。《从军行》是乐府旧题,该诗很好地体现了杨炯五律的特色。诗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三、试译:

参考译文

报警的烽火照亮了西京,壮士的心怀不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动地风声裹着鼓声。

我羡慕百夫长冲锋陷阵,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四、讨论:

1、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2、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3、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4、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至于这场战争是不是胜利诗人没有写,不过读者却感觉到了胜利——这又是从最后两句体会出来的。“言而有尽而意无穷”(苏轼),给人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五、小结:

1、跳跃式的结构。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2、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苏教版数学选修1教案 篇2

例1 苏教版选修2-1第93页例2,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F是BC的中点, 点E1在D1C1上, 且undefined试求直线E1F与平面D1AC所成的角的大小.

解 不妨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 以undefined为单位正交基底,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则各点的坐标为

undefined

设undefined与undefined所成的角为θ, 则

undefined,

从而可得θ≈83.85°.

因为undefined是直线E1F的方向向量, undefined是平面D1AC的法向量, 所以E1F与平面D1AC所成的角是θ的余角, 大小约为6.15°.

可以看出角θ不是一个特殊角, 这里需要使用反三角函数, 而反三角函数在新教材中只是在必修4第52页的链接中简单提了一下, 并且在考试时, 一般是不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那么此例题包括它前面的例1, 后面的例3、例4及其对应的练习是否可以改成求角的余弦值呢?或者在下一版修正稿中把数据改一下, 变成一些常见角, 比如60°或45°, 等等.

例2 苏教版选修2-1第58页第3题, 已知两个定点B (-1, 1) , C (1, -1) , 动点A满足条件tan∠ACB=2tan∠ABC, 求点A的轨迹方程.

解 设A (x, y) , 则

undefined

∴当A在BC的右上方时,

tan∠ACB=2tan∠ABC,

即undefined,

即undefined,

即x+y=0或3x-3y-2=0.

当x=±1时, 也满足上式.

同理, 当A点在BC的左下方时结论相同.

∴点A的轨迹方程为x+y=0 (x≠±1) 或3x-3y-2=0.

此解用到了到角公式, 而到角公式在新课标中始终没有提到, 已从旧教材中删掉了.此题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解, 但解决过程中会发现很复杂, 完全没什么意义, 那么此题目是否可以直接删掉呢?但是既然此题目出现在课本上, 就最好能把它处理好,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到角公式来解决.如果一定要把这个题目作为例题出现的话, 就用求向量夹角的余弦值, 再转化到正切值.这样虽然过程很繁琐, 但毕竟在学生能掌握的知识之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蔡立.数学 (选修2-1)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苏教版数学选修1教案 篇3

一、基础过关

1.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若y=3,则y′=0;

②若f(x)=3x+1,则f′(1)=3;

③若yx+x,则y′=-+1; x1

④若y=sin x+cos x,则y′=cos x+sin x.2.已知f(x)=x3+3x+ln 3,则f′(x)=__________.3.若函数f(x)=ax4+bx2+c满足f′(1)=2,则f′(-1)=________.x+14.设曲线y=(3,2)处的切线与直线ax+y+1=0垂直,则a=________.x-1

5.已知a为实数,f(x)=(x2-4)(x-a),且f′(-1)=0,则a=________.6.若某物体做s=(1-t)2的直线运动,则其在t=1.2 s时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

7.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y=(2x2+3)(3x-1);(2)y=(x-2)2;

xx(3)y=x-sin cos 22

二、能力提升

8.设函数f(x)=g(x)+x2,曲线y=g(x)在点(1,g(1))处的切线方程为y=2x+1,则曲线y=f(x)在点(1,f(1))处切线的斜率为________.

9.曲线y=x(x-1)(x-2)…(x-6)在原点处的切线方程为__________.

110.若函数f(x)=3-f′(-1)·x2+x+5,则f′(1)=________.3

11.设y=f(x)是二次函数,方程f(x)=0有两个相等实根,且f′(x)=2x+2,求f(x)的表达式.

b12.设函数f(x)=ax-,曲线y=f(x)在点(2,f(2))处的切线方程为7x-4y-12=0.x

(1)求f(x)的解析式;

(2)证明:曲线y=f(x)上任一点处的切线与直线x=0和直线y=x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定值,并求此定值.

三、探究与拓展

13.已知曲线C1:y=x2与曲线C2:y=-(x-2)2,直线l与C1和C2都相切,求直线l的方程.

答案

1.④ 2.3x2+3x·ln 3 3.-2 4.-2 15.26.0.4 m/s

7.解(1)方法一 y′=(2x2+3)′(3x-1)+(2x2+3)(3x-1)′ =4x(3x-1)+3(2x2+3)=18x2-4x+9.方法二 ∵y=(2x2+3)(3x-1)=6x3-2x2+9x-3,∴y′=(6x3-2x2+9x-3)′ =18x2-4x+9.(2)∵y=x-2)2=x-x+4,111

∴y′=x′-x)′+4′=1--=1-2x-.222xx

(3)∵y=x-sin 221

=x-sin x,11

∴y′=x′-(x)′=1-x.228.4 9.y=720x 10.6

11.解 设f(x)=ax2+bx+c(a≠0),则f′(x)=2ax+b.又已知f′(x)=2x+2,∴a=1,b=2.∴f(x)=x2+2x+c.又方程f(x)=0有两个相等实根,∴判别式Δ=4-4c=0,即c=1.故f(x)=x2+2x+1.12.(1)解 由7x-4y-12=0得

y=x-3.4

当x=2时,y=∴f(2)=,22b7

又f′(x)=a+∴f′(2)=,x4

① ②

由①,②得b7

a44.a=1

解之得.b=3

b1

2a-,22

故f(x)=x-.x

(2)证明 设P(x0,y0)为曲线上任一点,由y′=1+

x曲线在点P(x0,y0)处的切线方程为 3

y-y0=(1+x-x0),x0

即y-(x0-=(1+)(x-x0).

x0x0

令x=0得y=-x=0的交点坐标为(0,-).

x0x0令y=x得y=x=2x0,从而得切线与直线y=x的交点坐标为(2x0,2x0). 所以点P(x0,y0)处的切线与直线x=0,y=x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 16

-||2x|=6.2x00

故曲线y=f(x)上任一点处的切线与直线x=0,y=x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定值,此定值为6.13.解 设l与C1相切于点P(x1,x21),与C2相切于点Q(x2,-(x2-2)).

对于C1:y′=2x,则与C1相切于点P的切线方程为y-x21=2x1(x-x1),即y=2x1x-x21.①

对于C2:y′=-2(x-2),则与C2相切于点Q的切线方程为y+(x2-2)2=-2(x2-2)(x-x2),即y=-2(x2-2)x+x22-4.② 因为两切线重合,2x1=-2x2-2,所以由①②,得22

-x1=x2-4

苏教版数学选修1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课本37—— 38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计算三位数连加,掌握“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方法。2.使学生掌握三个数连加时的简便算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及问题: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请学生列式。(板书:85+143+126=)提问:这是一道什么算式?(连加。)(2)这题你能笔算出来吗?请学生尝试着笔算出它的结果。

指名板演。(一种两个竖式的,另一种列一个竖式的,还有一种连着列竖式。)(3)请学生们说说各自的计算过程。

(4)比一比:三种列竖式的方法,你更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说明: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只列一个是最简单的。计算时,只要把每位上的数连加就可以了。

(5)提问:我们把相同数上的数对齐后,是从哪里算起的?个位上相加得多少?(14)怎么处理?十位上相加是几?为什么不得14,而得15呢?(提醒:从个位进上来的1。)百位上呢?这道题的得数是多少?(板书横式得数。)指名学生完整地口述笔算过程。

(6)提问:像这样的连加,怎样列竖式比较简便?(数位对齐,将所有加数数位对齐来加。)2.教学试一试。

(1)提问:要求“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怎样列式,(板书: 178+194+236=)提问:怎样列竖式?(板书竖式。)(2)你能算出它的结果吗? 1

引导观察:个位上是哪几个数连加,怎样算简便呢?十位上呢? 学生们尝试笔算。

(3)提问:个位上8加4再加6怎样算简便?(在6和4上连线。)得多少?(写8进1。)说明;先把能凄成10的数加起来,算起来比较简便。

提问:十位上要几个数相加,怎样算简便?(在7和3、9和1上分别连线。)得多少?过去学过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现在个位上相加满了几十?满了20要怎么办? 组织讨论。

说明:十位上相加得20,在十位上写o,向百位进2。(板书。)迫问:为什么向百位进2?

百位上相加得多少?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板书横式上的得数。)(4)想—想:每个数位上的数相加时,有时候怎样算比较简便? 这题与上—题有什么不同,一个数位上的几个数相加满几十,要怎样进位? 3.小结。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几个数连加,可以写成一个竖式算。在计算时,把能凑成10的数先加起来算比较简便,如果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

(2)检查反馈,注意说说简便算法和进位。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导看田,要求根据所给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2)学生们练习。

苏教版数学选修1教案 篇5

第一单元 数一数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或人,初步学会用1-10各数和同学交流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了解分类数数的方法,感受从“数”的角度观察事物的独特价值,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内容: 课本第2、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数出事物数量的过程,初步接触1-10各数,学会按顺序数数。

2.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分类数数的方法,培养数数的能力。3.让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找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从今天起,老师将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和研究很多有趣、有用的数学问题,小朋友们在数学课上将会学到很多有用的本领。今天的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儿童乐园去玩一玩好吗?不过,今天到儿童乐园去玩,跟平时的玩可不一样,我们要用数学的方法去玩、去观察、去思考。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2008@163.com-----

--1--

出示主题图,提问:这是一幅儿童乐园的图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一说图上画上些什么。

再问:你知道图中的秋千有多少个吗?

小结:很好,小朋友们不仅知道图中画了些什么,还能数出有多少个。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儿童乐园里有些什么,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多少个。(揭示课题:数一数)

二、自主探索

1.数出自己喜欢的事物的个数。

谈话:请小朋友再仔细观察这幅图,先想一想你喜欢什么,再数一数你喜欢的事物有多少个,并把自己数的结果跟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反馈:谁来说一说你喜欢什么,有多少个? 2.按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根据学生回答,逐一出示10幅小图。

提问:你能看着每幅图,说一说图中事物的个数吗?

再问:你怎样能让大家很容易地说出每幅图中事物的个数吗? 根据学生回答,指名把10幅图按顺序排列起来。

谈话:现在你能按顺序说出每幅图中事物的个数吗?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反馈:谁来按顺序说一说,每一幅图中的事物有多少个? 3.用圆点表示图中事物的个数。

(1)隐去第4-10幅图,只留下第1-3幅图,并呈现图下的圆点。提问:请小朋友再看这里的每一幅图和图下面的小圆点,你发现了什么?

(2)提问:像这样,小飞机的架数应该用几个圆点来表示呢?蝴蝶、小鸟和气球呢? 你能在图的下面画上相应的圆点吗?自己动手在书上画一画。

反馈:指名把自己画的圆点图和大家交流,并说一说为什么分别用4、5、6、9个圆点来表示。

(3)出示7、8、10的圆点图。

谈话:这里还有3幅图,你知道它们各可以用来表示儿童乐园里什么的个数吗?请小朋友先数一数每幅图点图中圆点的个数,再到儿童乐园图里去找一找。

反馈:谁来说一说,这3幅圆点图各表示儿童乐园里什么的个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相应的小图。4.按顺序数数。

谈话:你能看着圆点图,按顺序从1数到10吗?同桌的小朋友先互相数一数。反馈:指名数一数。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2008@163.com-----

--2--

三、巩固深化

谈话:小朋友,我们的教室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在乐园里学习玩耍吧!1.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2.找找我们自己身上和小朋友身上藏着哪些数?找到后与小朋友交流。3.找一找我们教室里藏着哪些数?找到后与小朋友交流。

四、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后感:

第二单元 比一比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内容:

比较长短、高矮、轻重。课本第4~6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比较物体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活动,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初步学习比较的方法,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与他人合作,初步培养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2008@163.com-----

--3--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具准备:两根跳绳(一根红色、一要黄色),两个水果,一个类似天平的支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上一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浏览了儿童乐园,在那里数了物体的个数,知道了数数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这节课我们到一所农村小学的校园里看一看。(呈现例题情境图)这是一所美丽的农村小学的一角,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不再数图中物体的个数,将用另一种方法来学习数学,那就是“比一比”。(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比较哪根跳绳长。

谈话:我们先比较两个朋友的跳绳,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哪根跳绳长吗?

那么我们怎么比较出来哪根跳绳长呢?老师带来了两根跳绳,谁能到前边来比一比?

指定四人合作在黑板上比,让全班学生都注意观察。提问:他们是怎样比的?

让学生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发表意见。

讲述:把两根跳绳并排放,一头对齐,看另一头,哪根跳绳还多出一段,哪根就长。指导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

填写第4页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看出来下面的跳绳比上面的跳绳长。2.比较上滑梯的哪个小朋友高。

谈话:请大家看图,有两个小朋友正在上滑梯,谁给这两位小朋友起名字? 提问:两个小朋友要比一比谁的个子高,你有什么办法吗? 同桌讨论,指名发表意见。请两名同学上来演示。

填写第5页上面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小朋友是怎么比较出高矮的。3.比较哪个水果重。

谈话:这所学校的学生非常守纪律,你们看树上的石榴熟了,柿子熟了,没有一个同学去乱摘,他们知道,小学生要爱护公共财物。老师也非常关心学生,他们打算把收------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2008@163.com-----

--4--

获的石榴和柿子分给各班的同学,为了分得均匀,就先摘下来一个石榴、一个柿子,想比一比哪个重,哪个轻。我把两个水果带来了,你们有什么办法比吗?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出示天平)用天平比一比两个水果的轻重,再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说出比较的结果。填写第5页下面的练习。

4.在情境图中找出其他的物体进行比较。

谈话:刚才我们用并排放比一比的方法比出了跳绳的长短,用背靠背站在同一平面上的方法比出了两位小朋友的高矮,用摆放在天平两端比一比的方法比出了两个水果的轻重。除了这些方法之外,还有一种最常用的方法,那就是观察。用眼看,动脑想。你们还能在学校一角的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发言。

三、组织练习(做“想想做做”)1.第1题

谈话:你们看书上的两位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先拿出几枝铅笔来比,又拿出几枝铅笔来比?

请同桌小朋友每人先拿出一枝铅笔比一比,每人用一句话说出比的结果。再一共拿出3枝铅笔,比出哪一枝最长。

学生活动。

提问:哪一桌的两位同学站起来说一说谁的铅笔长?你们是怎么比的?哪枝铅笔最长?你们又是怎样比的?

2.第2题

教师读题,学生画符号。

提问:你怎么知道坐车的小朋友比推车的小朋友高?你觉得推车的小朋友可爱吗?为什么?

小熊比小兔高,你为什么不在小熊下面方框里画勾? 3.第3题

教师读题,学生在书上填写答案。然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第4题

教师读题,学生在书上填写答案。然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在萝卜下面打勾。第5题

教师找五位高矮不同的学生到教室前面,让他们自己从高到矮排队。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让排在中间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比谁高比谁矮,再让其他的学生说一说。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2008@163.com-----

--5--

让学生自己找三四位小朋友在教室里从高到矮排队,并说一说自己比谁高比谁矮。

四、全课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学会了一些比较的方法,收获真不少。这节课同学们还学会了自己动手比,自己把比的结果准确地说出来,或用画勾的办法表示出来,并学会了与同学合作。你们觉得上数学课开心吗?是的,开学以来,我们快快乐乐地学习了数数,又学习了比较,下节课我们还要学习新的数学方法。

教后感:

第三单元 分一分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现象体会分类的含义,初步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使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与事实,初步养成通过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思想和方法,能按一定的标准对一些物品进行分类。

2.让学生经历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同一标准分类结果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分类方法的多样性,积累一些活动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观察和分一分的活动中认识分类的含义,感受分类的作用,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想想做做”第3题材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都到过商店买过东西吧,还记得商店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吗?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2008@163.com-----

--6--

出示商店的情境图,谈话:这里有一张商店货架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货架上的物品,你们觉得这些物品摆得怎么样?

谈话:货架上有很多物品,却摆放得过且过既美观又整齐。那么营业员叔叔、阿姨们是按照什么标准把商品分开摆放的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样的问题。(板书课题:分一分)

二、教学例题

提问:图中有几个货架?第一货架上有哪些物品?这此物品有什么用途?你们能说一说这些物品属于哪一类吗?

同桌学生讨论,并组织反馈。

谈话:刚才同学们都说第一货架上的物品是玩具,是卖给小朋友们玩耍的。那么第二个货架上有哪些物品?属于哪一类?这此物品有什么用途?

指名回答。

谈话:第二个货架上的物品都是书籍,是卖给顾客阅读的。第三个货架上有哪些物品?是做什么用的?

指名回答。

谈话:第三个货架上有饼干、食油、面粉,都是卖给顾客食用的,是食品。我们再看一看,第一个货架上是玩具,第二个货架上是书籍,第三个货架上是食品,这是以货物的用途为标准来分类的。

说明:商店里分类摆放物品,便于顾客选购,也便于营业员拿取。这就是分类带来的好处。

三、组织练习(完成“想想做做”)1.第1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能说出图中每一个动物的名字吗? 安排活动: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学生独立做题后,把圈的结果和大家说一说。2.第2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图上画了一些交通工具,你知道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吗? 如果把这些交通工具按行驶的地方分类,你认为可以分成几类?是哪几类? 学生分组活动后,把它们进行分类。3.第3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图上画了一些树叶,你们打算按什么标准分类?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看一看有没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2008@163.com-----

--7--

小结:同学们认为可以按树叶的颜色分类,也可以按树叶的形状分类。让学生自选一种分类标准给树叶分类。

4.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图上画了一些小朋友,你能把这些小朋友分一分吗?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四、总结延伸

分一分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请同学们 回去后,看一看自己的书包和房间,自己的一些常用物品是按一定的标准分类摆放的吗?如果不是,想一想该怎样整理?

教后感:

第四单元 认位置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2.使学生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关系,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上、下、左、右、前、后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在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课堂常规,学会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分清左、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请起立,我们一起做游戏,我说,大家一起做。

上指天,下指地,两手向前指,手摸后脑勺。请坐下,谁来说一说哪边是上,哪边是下,哪边是前,哪边是后?同桌讨论。

谈话:课堂上想发言怎么办?你一举手,老师就知道你想发言,老师让说,再站起来说,表示对老师对同学有礼貌。那么,想发言,举哪只手呢?你知道哪只手是右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2008@163.com-----

--8--

谈话:请起立,再做一次游戏,我说,大家一起做。

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坐下,现在知道哪边是左,哪边是右了吗?

我们在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之后,就可以利用它们来认识物体的位置。(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题

出示情境图。谈话:在图上找到小刚和小芳,小刚会说小芳在他的哪面?小芳会说小刚在她的哪面?你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小刚和小芳,说说看。

现在你作为观察图的人,你能说说小刚在小芳的哪面,小芳在小刚的哪面吗?指名回答,要求把话说完整。

谈话: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两句话,就描述了小刚和小芳的位置关系。我们不光要会用左、右描述人与人的位置关系,还要会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你能说一说小刚和小芳的课桌上,练习本和课本的位置关系吗?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看能不能完整地说两句话。

小组活动后指名回答。

提问:你还能用左、右描述图中其他的人和人或者物体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到黑板前指着图回答。提问:你还能看着图用上、下或前、后说一说吗? 同桌互相交流后,指名到黑板前指着回答。

三、组织练习

谈话:刚才同学们观察课堂上的画面,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了人与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下面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或者观察画面,用学到的本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说一说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各是哪一位同学? 指定几人回答,其中包括坐在边上和角落里的学生。2.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食品橱图。提问:谁能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一说食品橱里放了哪些食品?苹果上面是什么?

“苹果上面是鸡蛋”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你看着图还能怎样说?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按老师的要求在课桌上摆东西,看谁能都摆对。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2008@163.com-----

--9--

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书的右面,把学具盒摆在书的左面,把尺子摆在文具盒的上面。

同桌互相检查摆得对不对。4.做“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

谈话:先数一数图中有几个小朋友。我们一起从前往后给这6位小朋友起名字。小红说:“我前面有1个同学,后面有4个同学。”她说得对吗?其他小朋友可以怎样说?在6人小朋友可以怎样说?在6人小组里每人扮演中的一个学生,说一说。

小组活动。

5.做“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插图。提问:图中有几朵红花?几朵黄花?红花左边有几朵花?右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上、下,还有什么?你能用上、下说两句话吗?你能用前、后或者左、右说两句话吗?

教后感:

苏教版数学选修1教案 篇6

在实际教学中, “新课标”还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课程模块进行教学, 而选修课占的比重大、模块多, 且大多数是以前中学未曾尝试过的课程, 选修课不再是必修课的补充和附庸, 而是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共同构建了高中语文新课程, 因此, 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关系到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成败。

目前该套选修教材正在使用过程中, 但从其使用的情况来看, 产生了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笔者想就目前选修课开设现状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首先, 要充分认识开设选修课的目的。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 其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充分舒展和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对于选修课, 我们既不能当成必修课来对待, 也不能当成课外读物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自觉转变自身的角色,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教师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 给学生提供有关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 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 提出疑难问题, 通过对话、探究, 达成共识。也可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座, 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阅读兴趣。另外, 还可以引进音频或影视片段, 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作品的巨大魅力, 举办辩论会、话剧节, 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图片和论文成果展示栏, 营造研读、探究的浓烈氛围, 让学生有阅读、探究成就感, 对选修课程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其次, 要大胆取舍, 合理剪裁。教者不必囿于选修教材的编排体系, 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 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 充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例如, 《〈史记〉选读》中《太史公自序》一文, 编者本意是让学生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坎坷经历, 学习他为了远大理想而忍辱负重、执著追求的精神。但其语言诘屈聱牙, 艰涩难懂, 即使花上四五课时, 也很难使学生对原文的字词句有个透彻的把握。所以, 这篇课文, 只要求学生阅读书旁的译文, 并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说出来即可。而有些较为浅显的课文, 如《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等, 则可作为必修部分的拓展与延伸, 学生可以在教者的指导之下, 认真阅读, 仔细揣摩,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以求实现用必修课上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选修课中的问题的目的。

再次, 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套教材较之传统的教材,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人文气息浓郁。在教学中, 教者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会学生思想的方法。例如, 在《史记》的教学中, 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不虚美, 不隐恶”的精神、“为人正直, 宁折不弯”的品质、“为了理想, 忍辱负重”的意志、“活得有尊严, 活得有骨气”的人生态度;在唐诗宋词的吟诵中, 提高他们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在散文作品的阅读中, 教会学生正确的审美方法, 探索作品的思想内涵,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并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 能够给予恰当的评价, 从而达到陶冶其情操、改变其性情、提高其素质的目的。

最后, 要适当照顾高考对学生的有关要求。我们当前的教学改革也只是一种尝试, 而最终衡量教改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高考的结果, 因为这是学生所关心的, 也是家长和社会最为关注的。所以, 在教学中教者要在选修课的内容和高考的考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例如, 《〈史记〉选读》的教学, 可以联系高考的“文言文阅读”, 使学生在感受《史记》文学与史学成就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语言规范与创新》的教学, 可以和高考的“语言知识和运用”中的若干考点联系起来, 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 培养他们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 提高他们语言的创新能力。

摘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课程总体课程目标为: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所以, 要搞好选修课的教学, 必须首先充分认识开设选修课的目的, 并根据实际的需要, 大胆取舍, 合理剪裁, 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 结合高考对于学生的有关要求,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一目标。

苏教版数学选修1教案 篇7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和推导过程;

2.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能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3.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数量积等多处知识间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4.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abc,接着就一般斜三角形sinAsinBsinC

进行探索,发现也有这一关系;分别利用传统证法和向量证法对正弦定理进行推导,让学生发现向量知识的简捷,新颖。

2.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直尺、计算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是怎样的?

2.这种关系在任意三角形中也成立吗?

3.介绍其它的证明方法

二、研探新知

1.正弦定理的推导

aB,sinB,sinC1,cC

abcabc 即 c,c,c∴== sinAsinBsinCsinAsinBsinC(1)在直角三角形中:sinA

能否推广到斜三角形?

(2)斜三角形中

证明一:(等积法,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转换)在任意斜△ABC中,先作出三边上的高AD、BE、CF,则ADcsinB,BEasinC,CFbsinA.所以SABC111absinCacsinB

bcsinA,每项22

21abc

同除以abc即得:.

2sinAsinBsinC

证明二:(外接圆法)如图所示,∠A=∠D

bcaa2R,2R CD2R同理 ∴

sinAsinDsinBsinC



证明三:(向量法)过A作单位向量j垂直于AC,由AC+CBAB,两边同乘以单位向量j得j



•(AC+CB)j•AB,则j•AC+j•CBj•AB





∴|j|•|AC|cos90+|j|•|CB|cos(90C)=| j|•|AB|cos(90A)

ac

∴asinCcsinA∴=

sinAsinCcbabc

同理,若过C作j垂直于CB得:=∴ sinAsinBsinCsinCsinB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a

sinA

2.理解定理

b

sinB

c

sin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使aksinA,bksinB,cksinC;

(2)

abcabbcac

==等价于=,=,=,即可得正弦定理的sinAsinBsinCsinAsinBsinBsinCsinAsinC

变形形式:

1)a2RsinA,b2RsinB,c2RsinC;

abc,sinB,sinC; 2R2R2R

3)sinA:sinB:sinCa:b:c.

2)sinA

(3)利用正弦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解决以下两类斜三角形问题:1)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如a

bsinA

; sinB

a

sinB。b

2)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如sinA一般地,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斜三角形,有两解或一解(见图示).

absinAbsinAababab

一解两解一解一解

abc

注意:(1)正弦定理的叙述: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

sinAsinBsinC

它适合于任何三角形。(2)可以证明

abc

2R(R为△ABC外接圆半径)==

sinAsinBsinC

(3)每个等式可视为一个方程:知三求一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例1 已知在ABC中,c10,A450,C300,求a,b和B 解:c10,A45,C30∴B180(AC)105由

ac

得sinAsinC

csinA10sin450bc

2 a由得 sinBsinCsinCsin300

csinB10sin105020

b20sin75205652 0

sinC4sin30

例2 在ABC中,b,B600,c1,求a和A,C

bccsinB1sin6001解:∵,sinC,bc,B600,CB,C为锐角,sinBsinCb2

3C300,B900∴ab2c2

2例3 ABC中,c6,A450,a2,求b和B,C

accsinA6sin450300

,sinC解: csinAac,C60或120 sinAsinCa22csinB6sin750

当C60时,B75,b31,0

sinCsin60

csinB6sin150

当C120时,B15,b

1sinCsin600

b1,B750,C600或b31,B150,C1200

例4 试判断下列三角形解的情况:(1)已知b11,c12,B600

(2)已知a7,b3,A1100(3)已知b6,c9,B450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1.在ABC中,三个内角之比A:B:C1:2:3,那么a:b:c等于____ 2.在ABC中,B1350,C150,A5,则此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为_____

3.在ABC中,已知axcm,b2cm,B450,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两解,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 4.在ABC中,已知b2csinB,求C的度数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用三种方法证明了正弦定理:

(1)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2)利用向量的数量积.(3)外接圆法 2.理论上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

(1)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

(2)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

3.(1)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特征,必须深入研究边与边的大小关系:是否两边相等?是否三边相等?还要研究角与角的大小关系:是否两角相等?是否三角相等?有无直角?有无钝角?

(2)此类问题常用正弦定理(或将学习的余弦定理)进行代换、转化、化简、运算,揭示出边与边,或角与角的关系,或求出角的大小,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七、板书设计(略)

苏教版数学选修1教案 篇8

蝶 恋 花 晏 殊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蝶恋花》本名《鹊踏枝》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被改名为《蝶恋花》另名《凤栖梧》《一箩金》《黄金缕》《卷珠帘》等 词牌来历 晏殊 991-1055 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作者简介 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起句描写了晓庭院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 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 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 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 第三句有没有别的信息

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 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苏教版数学选修1教案 篇9

第4课时 复数的几何意义

Ⅰ.问题情境

讨论:实数可以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类比实数,复数能与什么一一对应呢?

Ⅱ.建构数学

1.复数的几何意义、复平面、实轴、虚轴

2.复数的向量形式

3.复数的模

4.复数的加法、减法的几何意义

Ⅲ.数学应用

例1:在复平面内描出复数4,2i,i,13i,32i分别对应的点.练习:在复平面内描出复数23i,42i,13i,4i,30i分别对应的点.例2:在复平面内画出4,2i,i,13i,32i所对应的向量.练习:在复平面内画出23i,42i,13i,4i,30i所对应的向量.例3:设zC,满足下列条件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1)z2;(2)2z

3练习:设zC,满足下列条件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1)z3;(2)1z

5Ⅳ.课时小结: Ⅴ.课堂检测 Ⅵ.课后作业

书本P70 习题1,2,3 教学目标:

1.理解复数与复平面内的点、平面向量是一一对应的; 2.能根据复数的代数形式描出其对应的点及向量.教学重点:

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根据复数的代数形式描出其对应的点及向量 教学难点:

根据复数的代数形式描出其对应的点及向量 教学过程:

1.分别写出下列各复数所对应的点的坐标,并求出它们的模: 23i,84i,80i,6,i,29i21,7i,0.3

苏教版数学选修1教案 篇10

§1.2.1 子集、真子集(预习部分)教学目标

⒈了解集合之间包含关系的意义

⒉ 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重点

子集含义,学会使用Venn图来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由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子集与真子集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观察以下几个例子,看看两集合间有什么关系 ⑴A={1,2,3},B={1,2,3,4,5}

⑵设A为某校高一(6)班男生全体组成的集合,B是这个班学生全体组成的集合 ⑶E={2,4,6},F={6,4,2}

(二)、推进新课

⑴子集:,记为

⑵子集的性质

1.;2.思考:AB与BA能否同时成立?

(3)真子集:,记为

⑷真子集性质

1.;2.⑸区分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预习巩固

见必修一教材第9页练习1,第10页练习4

第一章 集 合

§1.2.1 子集、真子集(课堂强化)、典型例题

题型一 子集的有关概念

1.⑴写出集合a,b的所有子集及其真子集;

⑵写出集合a,b,c的所有子集及其真子集。

2.若集合{1,2}⊆M⊆{1,2,3,4},试写出满足条件的所有的集合M.例2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⑴00 0 0 ⑵ x|x210,xR 0x|x210,xR

题型 二 由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问题

例3 Ax|x1,Bx|x3,则A与B有什么关系?

变题1:Ax|x1,Bx|xa,若BA,求a的取值范围。变题2:Ax|x1,Bx|xa0,若AB,求a的取值范围。

例 4 设集合A=x|x24x0,xR,B=x|x22a1xa210,xR,若BA,求a的取值范围。

(五)、随堂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⑴表示空集()⑵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1,2,3不是3,1,2()⑶,1,0,1()⑷0,1的所有子集是0⑸如果且那么A必是B的真子集()⑹与不能同时成立()

22已知集合Ax|x10,Bx|x2axb0,BA,求a,b的取值范围 

1,2,3,4,5,6,7,8,9,集合P满足PM,若aP,且10aP,3.已知M 问:这样的集合P有多少个?

(六)、课堂小结

上一篇:差生辅导下一篇:中式铺床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