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教学的反思

2024-05-13

区域地理教学的反思(精选10篇)

区域地理教学的反思 篇1

作为新课的导入,我以介绍24节气的”小满“作为开始。对于二十四节气,很多学生只是略懂一二,所以兴趣相当高学生想不到的,感到意外。讲授时间正好在五月二十一日附近,时令节气本来就是气候的因素在农业生产,生活上的反应,而对于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又有所不同。学习完不同的地理区域一目,对区域类型以及区域的划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实践。我又设计了一个给本校划分区域的活动,很有实践性。利用生活中现成的材料学习地理,来印证地理原理,不正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吗。身边的例子更直观更生动更易于理解,不必舍近求远,非举千里之外的例子。活动结果是学生积极参与。有按院落划分的:有按学习区活动区划的;有按平房楼房划的。一下子就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深刻理解地理区域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标准不同,划分的区域不同。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并初步懂的具备地理知识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画中国轮廓图。画简笔画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画出这个图,再画出地理界线A、B、C。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一目了然。再讲解界线A、B、C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我做了一个启发:我们学校与外界有没有界线?学生:有。又问:是什么?学生说:砖墙和大门。同理让学生看中国地形图,看界线A、B、C位置有什么典型的地理事物,学生马上找出有关的山脉河流。至此,学生在探究P5探究活动1、2、3会很轻松自然地完成。

不足之处:教学环节与环节之间不流畅,缺乏丰富的语言做润滑剂;对学生激励性评价单一缺乏多样性,就是”好“、”你很棒“、”非常正确“等语言贫乏;时间没有安排好造成教学内容没有在规定时间完成,又不能及时调整思路应对,在适当的地方做结尾,缺乏教学机智。总之是教学素质不过硬。

反思教学效果:本节课学生能够在老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做到了从”学会地理“向”会学地理“的转变。不足之处是我没有将准备的所有知识都展示给学生,非常遗憾。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做这样调整:将让学生阅读P2---3正文与图5.1移到展示图5.1之前效果会更好。其次丰富课堂语言,尤其是环节与环节之间的链接语言多加推敲与锤炼。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要丰富多彩。

区域地理教学的反思 篇2

新时期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影响下, 区域规划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各国政府和专家们都在积极地研究和探讨适合各国发展的区域规划的新理念和理论。在我国, 区域之间的矛盾也使得区域规划编制被提升到“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突出的位置。区域规划由来已早, 但在传统的区域规划的理念下已经很难系统合理的解决目前我国出现的一些重大的问题, 如何使我国更好的适应全球化、市场化是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一次严峻的考验。通过论述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史以及新的区域规划发展理念, 结合我国区域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总结出适合指导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理念以及我国未来区域规划的发展方向。

2 区域规划的理论

2.1 早期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

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1]。像任何知识一样, 区域规划的理论也经历着一个螺旋上升, 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霍华德在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 为题的论著, 提出了田园城市 (Garden City) 的理论。该理论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 实际上是一种城镇群体组合发展的城市群体概念, 闪烁着现代区域规划的思想光辉, 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也就在此产生。

规划界公认格迪斯为西方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的创始人。1915年格迪斯出版了《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论》 (Cities in Evolu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Planning Movement and the Study of Cities) 一书, 他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 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中, 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区域。格迪斯首先把城市放到区域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规划, 运用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对城市地区进行综合研究。

美国学者芒福德明确地提出区域整体发展理论, “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他指出解决某个城市发展问题, 必须把它同区域联系起来。这一基本的理论对当今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空间的发展规划颇有启发。例如, 北京的城市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必须与整个京三角经济圈联系起来, 引入大区域意识, 从跨省、市、大城区, 多层次、多角度综合考虑北京发展问题。

1944年英国学者艾伯克隆比主持编制了大伦敦区域规划;联邦德国自1945年开始着手编制上至国家“联邦德国国土整治纲要”、下至各个州“空间规划”、县“区域规划”的区域规划;法国也先后整治了罗纳河流域、北阿尔卑斯山区以及濒临大西洋的阿基坦地区;日本编制了全国性的综合开发计划;瑞典斯德哥尔摩于1952年编制了综合规划。同时区域规划理论研究得到了深入广泛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指导区域规划的理论主要有: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聚团原理、点轴开发模式、倒U字型理论、生产综合体理论等等。

2.2 区域规划新理念的提出

在新时期, 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竞争给每个地域单元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空间。经济的网络化及迅速发展的交通、技术体系支撑, 城镇发展的日益区域化、区域发展的日益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空间演变的主导趋势, 由此带来了对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生、设施共享共建等多方面的需求, 因此, 区域规划日益凸现出其在区域资源整合和配置方面巨大的价值和优势。

2.2.1 新区域主义

新区域主义 (new regionalism) 是致力于区域功能整合、政治灵活性和制度机制创新的理念, 已经成为深刻影响西方国家区域发展与规划的主流思想之一。新区域主义是从旧区域主义演化而来的, 在演化发展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区域本身的认识, 而且提高了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新区域主义的核心主题主要有以下几种[2]:

一是多种涵义的“区域”空间。区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涵义。新区域主义的区域, 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层面之上的各类区域, 另一类是国家层面之下的各类区域。无论哪一类区域, 它完全不同于自然地理特质的空间概念, 而是“不同尺度的制度、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空间”。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 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促使区域具有了新的时空特征, 其涵义变得复杂化和具有争议。相应地, 面对全球化的竞争, 将不同概念的区域作为在全球经济秩序中获取新竞争优势的观点受到格外关注。

二是多层治理的决策方式。其中, “多层”是指不同层次权力组织 (欧盟、成员国、区域及市镇政府) 间不再是一种垂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 而是平等与协商关系;“治理”是指从单一的政府行政行为到多元公共治理行为的转变, 即政府不再是决策过程中的惟一主角, 各种非政府利益群体 (工会、学校和各类经济组织等) 能够广泛参与决策。例如, 1990年代以来, 欧盟体制改革的关键强调要不断提高区域直接参与欧盟的决策程序, 具体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行动计划来推动区域的“欧洲化”, 从而形成欧洲的“多层治理体制”。

三是多方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

四是多重价值目标的综合平衡。新区域主义更倾向调和“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环境友好、文化融合”等多重价值目标, 并形成了“更加均衡的、可持续的综合协调”的区域发展观。这正是对区域增长本质的精练概括[3]。

2.2.2 整体协调发展理念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巨大变迁使区际、区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 作用也更为强烈, 任一地区的发展建设都会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响。区域规划突破了传统的行政边界的束缚, 这样于区域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实现, 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强调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及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 强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整体协调发展。

2.2.3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这和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城市中人与人相互依赖和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决定因素。随着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 城市和区域规划也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规划从人的尺度、人的需求、人的情感和人的知觉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等方面出发, 编制出真正符合人类需求的, 能达到“富民”目的的合理规划。

3 在新理念下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反思

3.1 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问题。

3.1.1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规划内容交叉、冲突较多。

目前, 我国区域层面的规划管理权分属从中央到地方的不同部门, 形成了从上到下的“纵向条条分割”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横向块块分割”的局面。各类规划既各自独立, 又互相交织, 矛盾较多。

3.1.2 规划内容偏重物质规划。

传统的区域规划以经济要素为主, 较少考虑环境、社会和生态等其它要素, 必然造成环境和生态的退化, 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面对我国急剧变化了的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及其新要求, 区域规划的功能转型具有紧迫性。如今, 人们已直接感受到漠视环境成本所带来的昂贵代价、以及城市社会极化问题的严重性。这一再警醒区域规划必须走出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生态建设的误区, 重塑区域规划的新功能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因此, 不仅要实现区域观念的与时俱进和科学理解区域规划的本质属性, 同时还要尽快完善其“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下激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生态平衡”的综合功能。

3.1.3 规划内容重规划方案本身, 轻综合协调和区域管制。

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是搞好区域空间的综合协调, 包括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城乡建设、各类开发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协调, 以及开发建设布局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整治的协调, 还包括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及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要使区域规划真正成为指导该地区开发建设空间行为的行动纲领, 必须重视公众的参与。目前, 区域规划内容在综合协调措施研究上存在明显的不足, 区域管治的提出, 逐渐被认为是新时期区域规划的必要综合协调, 它的重点是涉及不同层级政府 (或发展主体) 之间、同级政府 (或发展主体) 之间的权利关系, 实质上是力求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但从我国目前的区域规划来看, 由于受研究深度和行政区划的影响, 对其重视不够。

3.1.4 区域规划编制方法单一, 内容雷同, 脱离地区发展实

际。

我国传统的区域规划编制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创新。当其他领域的专项规划都已经大量运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和定量分析模型时, 区域规划编制仍然主要依靠静态的定性分析方法, 这直接导致了规划内容缺少前瞻性和科学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 区域规划主要是围绕国家指令性计划对重大项目和地区的布局进行安排和调整, 各地区的区域规划之间体现了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 由于受地方政府短期利益驱动, 区域规划同质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区域规划不仅没有反映出地区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甚至助长了个别地区的非理性行为, 造成了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趋同。

3.2 新理念对我国区域规划的指导方针。

3.2.1 基于新区域主义实现功能、模式和体制的转型。

从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规划历程可以看出, 一直以来都是自上而下的传动规划思维。各类区域规划基本上是属于以政府为编制和实施主体的纲要性规划, 规划的模式比较单一。新时期的区域规划必需改变严重依赖行政力量的惯性思维, 避免机械地使用任何一种模式。未来我国区域规划实现模式转型的正确方向是:合理看待各种区域规划模式的优缺点, 积极调动学术机构、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公民代表共同参与到规划过程中, 并充分重视协调受规划与政策影响的多方利益。从而, 促进形成我国制定实施区域规划的多种模式。

3.2.2 实现可持续的规划。

随着环境的恶化, 生态平衡的破坏, 能源的枯竭等严重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发展模式。鉴于此, 我国的区域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规划方案, 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2.3 结合地区的实际, 实现以人为本。

我国的区域规划过于夸大, 脱离了我国的实际情况, 而且有一部分过于理论化, 不利于实践。所以, 在规划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实现以人为本。

4 结语

综上所述, 区域规划的理论在不断的发展成熟, 面对我国区域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应结合相应的新理论进行指导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加快我国区域规划的进程。成功实现我国区域规划的理念和功能等的转型,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导下, 实现各区域之间的和谐和协调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区域规划新理论的产生, 通过分析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问题, 总结出在新理论的指导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最终实现区域规划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规划,新理论,新区域主义

参考文献

[1]牛慧恩.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J].城市规划, 2004 (11) :42-46.

[2]Devlin R, Estevadeordal.what is New in the New Regionalism in the Americas[M].Argentina:Buenos Aires Press, 2001.

[3]殷为华, 沈玉芳, 杨万钟.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5) :12-13.

区域农业的发展教学反思 篇3

1、本节课教学方法的典型性,这部分内容不多但原理性强,要求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要到位,强调在新情景下原理的迁移再现使用能力,要求教师不能仅就教材选取的区域案例深挖知识点,落实以前我们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强调的“老八股”知识点,而是要利用这些最经典的区域案例来分析理解该条标准涉及的内容。

2、研读课标分析教材,重点在于理解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先用简练的文字阐述了任一区域进行农业布局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点方法和过程通常是先进行该区农业区位因素的调查,分析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部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再根据区内自然环境的差异进行农业部门的调整和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展符合区内特定环境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样的综述可以说是本节教材的点精之笔,既能从总体上介绍本节编排思路,有起了诠释课程标准的作用。接着教材从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来阐述东北区自然条件,目的是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同学们了解东北区农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找到东北区农业特色(一是后备土地资源丰富,二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潜力大)。这样的安排要注意和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区别开来,不能仅仅在此复习巩固东北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要素情况。紧接着教材安排了一个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来分析其他区域的特色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来呼应教材的内容。再了解基本地理环境的前提下,教材对东北区的农业布局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以深化对课程标准中进行农业布局必须进行区内差异的分析了解,然后又通过一个活动来印证不同农业部门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布局特点,强调了进行农业区划的前提必须根据区内环境差异合理布局和调整。

3、创新教法,重点在于关注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能否把握案例材料中的线索并进一步应用原理进行解释,所以任课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先对原理进行讲解并拓展其丰富的内涵,再通过案例的分析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分析原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4、配合练习,重点在于巩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区域地理教学的反思 篇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面对这些全新的教学要求,作为地理教师,该如何使用新教材?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这些都需要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结合《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这节课进行反思

一、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同时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合理按排,尽量变讲授内容为探究内容和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在这节课上,我展示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和各个活动地图,让同学么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能够经历探索过程,得出界线ABC的确定主导因素、具体分界山脉、四大区域的具体位置范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自主的得到了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己学习主体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实现了教学角色的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二、反思是否强化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作为教师,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这节课我通过展示地图,使学生能够清楚的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充分利用地图,学生也强化了读图析图的能了。

三、反思教学环节是否齐全

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每一个环节的缺失必然会使一节课在某些方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也不能落入教学环节的窠臼中。本节课我将教学环节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在时间分配上进行了思考。在教学活动中我侧重新授、练习和当堂验收,重练习,轻理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掌握得分的技巧和能力。

四、反思是否照顾全体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尖子教学,教育要面向全体,从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这是我在教学活动中的难点,学困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面对这样的困难,我努力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从生活出发,由浅入深,渐渐培养学困生的兴趣和能力,缩短与他人的差距。另外,我还尽量发掘学困生的优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树立信心后很多学生都活跃起来,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本节课中我虽然调动了大部分的同学积极性,但有些问题的设计还是超出了某些同学的能力范围,或没有激发他们的兴趣。

《大班区域运动》教学反思 篇5

在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中教师不仅根据教育意图提供符合月份目标和幼儿发展需求的材料,而且考虑了材料的多用性、安全性和开发性。如益智区的飞行棋、跳棋、扑克牌等。表演区的各种头饰、自制的相关道具。让幼儿通过丰富的材料媒介来大胆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又如手工区:为幼儿又投放了一次性桌布、彩纸、浆糊、剪刀等,启发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春姑娘的衣服,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

与此同时,活动材料不仅分期分批地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始终保持一定的新鲜感,获得新经验。而且在设置区域时,能注重引导幼儿参与,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月份目标,通过与幼儿共同探讨来“生成”活动区域内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如:在活动前,老师出示了一个纸做的小机器人,小朋友感到特别的感兴趣,老师就与幼儿共同探讨与以往画的机器人有什么不一样?这个机器人是怎么做的?这样,根据幼儿的求知欲望“生成”的认识活动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恰到好处的师幼互动是最重要的。活动前,老师与幼儿共同回忆上次活动中碰到得问题和获得的经验,以便使幼儿能在原有得基础上得到更大得发展。同时老师详细介绍了新投入的福娃棋盘,使幼儿能大胆地尝试新内容;活动中,老师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域,让幼儿做主,成为区域的主人,让幼儿按照自己的的意愿和能力,操作摆弄各种材料,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或商量式的共同探索学习。区域活动中,既考虑到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探索问题,如:幼儿在记录自己的脉搏时因为旁边区域声音太吵而未完成活动,把此区域与比较吵闹的区域都设置在了一起,动静分区有点不够合理,以后应当进行一些改进。活动后老师与幼儿一起交流活动的感受,使其能进一步体验倒成功得喜悦。同时有针对性的对某一活动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如:在记录钟点时,教师能不厌其烦地为幼儿介绍两种不同的记录方法,并提出“为什么有两种记录方法?”的问题,从而留下了更有利于活动开展的轨迹性材料。

区域地理教学的反思 篇6

(一)新高考背景下区域地理复习时间缩短

由于浙江省初中没有独立的地理课程,相关区域地理的内容被分解在科学、历史与社会两门学科里面,造成区域地理内容的缺失与断档,使初高中地理内容不衔接,导致浙江省内升入高中的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地图知识与地图使用习惯、地理空间思维等认知薄弱,这对高中地理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弥补此不足,浙江省的通用做法是在高二学段学习区域地理部分。其中,第一学期复习世界地理,第二学期复习中国地理,但新高考的时间提前,区域地理复习的时间就变短了,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复习区域地理是一个摆在高中地理教师面前的棘手问题。笔者认为主题式区域探究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区域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区域地理教学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单调的教法和静听的学法。单调的教学方法表现在教师在进行区域地理复习时,还是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资源、农业、工业、人口与城市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识记区域内的地理事实,归纳区域内的地理特征,理解区域内的地理联系。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重视静听的模式,根本不给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机会,由于所学内容和教法呆板枯燥,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表现为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低下。

(三)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不足

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但目前大多数学生的提问意识淡薄,探究问题能力缺乏。对学生的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是目前地理高考的目标之一,《2014 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对地理学科命题考核目标有明确要求: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四)目前区域地理高考的新动向

高考对区域地理的考查立意、考查内容、考查形式都在不断地变化。20 世纪90 年代,区域地理命制立意重视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事实记忆能力,最常见形式是以填空题的方式综合考查某个区域的国家、地形、气候、河流、农作物、矿产,即地名加物产,只考“地”而不考“理”,只注重考查学生对物化的地理事实记忆情况,不重视学生的地理技能的考查。目前,各省份的高考地理对区域地理的考查往往是以问答题的方式考查某个区域的综合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征。但纵观这些年全国高考地理试卷,我们会发现,全国高考地理试卷对区域地理的考查是以“主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地理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2013 年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Ⅰ第37 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 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 世纪50 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图1 示意了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6 分)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 分)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 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 分)

本组题以尼罗河鲈鱼为主题,以维多利亚湖及周边地区为区域,以鲈鱼相关的问题链为形式,考查了学生分析探讨鲈鱼引入维多利亚湖和生长的自然条件以及鲈鱼生长繁殖对捕鱼业和地方经济的影响等问题的分析能力。整组题的四个小问题都以“尼罗河鲈鱼”主题为中心进行设计,这种以主题为中心的命题方式是有别于各省市的区域综合题的最大特点。

二、问题解决的切入点选择

解决上述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区域地理的教学特点。

(一)区域地理教学的应然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规律、原理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它们的特征、成因、分布、联系、变化都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最好诠释。例如,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自然要素与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对区域生产生活进行评价、探寻区域发展的最优化模式等。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一定要用高中系统的地理知识和方法指导区域地理复习,在各地理要素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例如,区域的纬度位置一般影响该地区的热量,海陆位置、大气环流一般影响该地区的降水,所以知道了一个地区的大致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就可以大致判断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而气候和地形因素又影响该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农作物的种类与分布甚至交通与城市分布;气候、地质条件影响该地区的土地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各种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又有一定的联系;区域的地理区位、资源又影响该区域的政治、经济发展。所以利用这种方法建立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加深记忆、提高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每个主题都能找到适当的区域

虽然每个区域都是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体,但每个区域由于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大气环流、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也不同,每个区域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即每个区域都是独特的,区域的独特性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目前人类主要面临四个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即PRED四个问题。每个问题或主题在世界范围内都能找到适当的、典型性的区域,以这些区域为案例,把区域的自然要素的特点和人类活动的特征与某个主题相整合。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某一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分布与形成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其与传统的区域地理学习的主要区别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目标导向上,传统教学是八股式的知识呈现,而主题探究式教学是基于问题解决的;二是在教学方式上,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某个区域,设计若干个以主题为中心的问题,采取自主学习或小组探究的方式而不是以教师讲解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笔者认为,从概念上看,所谓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主要包含三个关键词:主题、探究、区域。“主题”就是选取某区域的某种现象、内容或话题,是探究活动开展的中心内容;“探究”是开展教学所采取的策略或方式,是解决“主题”问题的活动方式;“区域地理”是地理模块,是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空间背景。

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不同于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某个区域时,以该区域的某个典型特征或现象为中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逐步解释或论证探究该现象的教学策略,摒弃了传统“八股式”的教学方法。而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根据问题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将区域地理知识和中心问题相整合,运用区域知识逐步解决中心问题的教学方式。换句话说,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与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的主要区别是: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是根据问题选择区域,而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是根据区域选择主题。

四、主题区域探究活动的开展

如前所述,“主题区域探究活动”包含三个关键词:主题、探究、区域,在开展主题区域探究活动时要紧紧抓住这三个主题,在三个关键词上下功夫,以有效提高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主题”的确定

确定主题是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主题即话题,该话题最好是基于问题的话题。主题的选取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要来源于真实生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理念,让地理教育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对于主题的确定首先要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来源于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而不是虚拟的,更不是虚无、虚假、凭空想象,甚至与学生真实生活相冲突。主题要“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2.主题要体现系统地理的主干知识

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将系统地理的主干知识与区域地理的区域相整合,改变八股式的区域地理教学,适应目前高考对区域地理的要求,提高区域地理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选择主题时要考虑所选择的主题是不是系统地理的主干知识。纵观近些年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对自然地理部分重点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地球运动意义、天气与气候、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河流水文特征、洋流的分布、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性等。人文地理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包括农业、工业与商业活动、聚落、交通线点、文化生态、旅游)、人口增长与迁移、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联系等。

3.主题要有趣味性和思维含量

主题要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所以开展探究的主题要有趣味性和一定的思维含量,如果对探讨的主题或话题学生不感兴趣,或者没有思维含量,都不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例如,内蒙古草原地区为什么北坡植被比南坡植被长得好,新疆地区种植业为什么灌水越多农作物产量越低,这些与学生的惯性思维相冲突的话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区域的选择

当一个主题确定后,就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区域,将该主题落实在这个区域,进而开展探究活动。在选择区域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选择的区域应有典型性

每个主题或话题都可能落实在不同的区域,但要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最为恰当的区域。例如,在讲生态问题时,既可以选择中亚地区,也可以选择美国中西部地区,还可以选择澳大利亚或者南美亚马孙雨林等。我们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区域,如果重点讲生物多样性减少,可选择亚马孙热带雨林;如果重点讲人类活动引起的沙尘暴,可选择美国中西部;如果重点讲沙漠化,可以选择澳大利亚等。

2.选择的区域要有互补性

因为每个区域都有若干个话题,例如在讲新兴产业时,美国的新兴产业比较典型;在讲到现代农业时,美国也很典型;在讲到气象灾害时,美国也有典型……但在教学时不能让工业、农业、自然灾害都落实在美国这一个区域,美国只能作为一个主题的区域。所以在选择主题区域时,要综合考虑各个区域的具体特点,做到各个区域之间能够互补,使得区域的自然要素的特点和人类活动的特征与某个主题恰当整合。图2 是以人类面临的问题为中心的相关主题及典型区域。

(三)探究活动的开展

根据主题的需要确定区域后,接下来就是探究活动的开展。开展探究活动要涉及主题的问题链、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活动组织的方式、探究结论的展示、评价反馈等。下面笔者以“自然灾害”为主题,谈谈东南亚区域地理的复习。

环节一:主题区域的导入

自21 世纪以来,当全球数以万计的人被自然灾害夺去宝贵生命、数千亿美元的财产蒙受损失、数十亿人口受到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的时候,世界各国一直呼吁要共同抵御自然灾害。要抵御自然灾害,首先要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机理、空间分布、防御措施。学生可以阅读世界地图,判断哪个区域出现的自然灾害种类最多、频率最高且造成损失又大。

环节二:出示东南亚区域地形图,探讨自然灾害的相关问题

图3 为东南亚地形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说明东南亚区域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的原因。

(2)根据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判断图示B、C、D三个区域所示的自然灾害多发的季节,并说出该三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3)根据自然灾害的关联性,说出A区域所示的地震灾害可能诱发哪些自然灾害。

(4)分析该区域受自然灾害影响损失大的原因。

环节三: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讨论结束后,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并予以补充。

环节四:学生自主构建“东南亚自然灾害”思维导图

根据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和东南亚的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自主构建“东南亚自然灾害”思维导图。

区域地理教学的反思 篇7

彭场高中 张达

通过本次“课内比教学”活动,结合自己在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上,本人总结了自己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一、优点

1、学习内容的导入比较到位,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述新课之前,先创设教学情境:用手机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上课时提问学生对歌词中内容的理解:“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由对歌词的理解引出“珠江三角洲”。

接着又提问学生对珠三角的了解,并适时展示中国地图、广东地图和珠三角地图,让学生初步了解珠三角,再用“夜游珠江”(彩图)、中国和广东夜晚灯光分布图,加深学生对珠三角的认识:“经济发达和城市化水平较高”。

2、在教学中尽量多举例子,插入新闻时事和乡土地理知识。譬如讲到“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和 “加强规划与管理”时,可以插入新闻“广佛同城化”和“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规划”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联席会议”等等;讲到“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时,可以举这样的例子:阳江市区的城中村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理解。

3、注重图表的使用,使教学问题简明易懂。如何把课文一些抽象、复杂的文字内容简单化,达到深入浅出,有说服力,图表和数据就是非常有说服力。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以达到教学目标。例如讲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时,可以把一些水污染、大气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彩图展示出来,对学生产生震撼力,使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印象和理解较为深刻。

二、不足

1、在整节教学的衔接上不够理想,比较生硬。

《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二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三是问题和对策。原来刚上这节内容时,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比较生硬。后来经过自己的反思和听取同事的意见,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打乱教材的编排,按照新的主线来组织教学,即:认识珠三角的位置和范围——了解珠三角的城市化进程——探讨珠三角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指出珠三角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剪面条、剪图形区域活动教学反思 篇8

经过上次美工区的活动,我总结了一些使用剪刀的方法,幼儿对于剪刀也熟悉了一些,现在操作时比以前好了很多,但还是有几个幼儿在那里发呆,不知道是不会,还是不感兴趣。

这些幼儿有剪直线的经历,现在开始来剪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这些图形都是我自己画好的图形,让幼儿会沿着黑色的线来剪图形,让幼儿会使用剪刀,会照图形剪。这次,我先准备好剪好的,漂亮的图形来吸引幼儿注意,效果还好,幼儿很喜欢,兴致很高,比以前听话多了。对于图形,幼儿以前也学过,幼儿更喜欢了。幼儿剪得效果还好 ,剪得好我答应幼儿可以让幼儿带回家,幼儿更高兴了了。在剪的过程中,我让幼儿不好用剪刀时,把图形转一转,幼儿掌握了这方法,剪得更漂亮了,不会很凸了。

总体来说,这次活动还不错,比以前有进步多了。对于个别不会的幼儿我问了他们原因,不会的我认真的教了他,让他不灰心慢慢剪,渐渐的他们剪得也好了很多。

浅谈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模式 篇9

一、地形图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

在这一方面, 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地图的理解, 对各个区域地图轮廓的掌握, 在这里面要分为几个阶段来教学。地图与地理是相互依存的, 地图是地理信息直观化、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表现手段, 也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工具。与其它学科相比, 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图表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这也奠定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位, 学好地图用好地图则也就成为学习地理的法宝。纵观历年地理高考试题, 在客观题上面, 起码有一大部分有相应的地图与题目相适应。非客观题方面每道题都有地图, 而且有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图, 一道题就可以有多幅地图与之配合。从命题看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这些都表明地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当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材需要掌握的图:气候图, 植被图, 洋流图, 全球大气环流图, 板块图。在课外我们还要自己学习:中国地形图, 中国政区图, 中国铁路图, 世界重要地形、重要国家、重要海峡等轮廓!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养成一良好的用图习惯;并经常对地理位置进行阅读, 地理位置包括地理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经济地理位置, 时不时需要同学画一画, 加深记忆。

二、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

区域地理的知识点很多, 首先把亚洲划分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划分为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欧洲西部和东部, 北美洲和南美洲, 澳大利亚, 自然环境:首先要记忆每块区域的位置范围、轮廓、地形、山地、气候特征、江湖;还有自然环境, 经济方面的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 科技, 资源, 相邻国家, 交通, 人口等方面的知识点。我们国家的地理知识点更是多且复杂, 每个省的轮廓需要特殊记忆, 即省会及位置23 个省, 5 个自治区, 4 个直辖市, 港澳是特别行政区;四大高原青藏 (高寒) , 内蒙古 (平坦) , 黄土 (黄土) , 云贵 (崎岖)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江南丘陵, 东南沿海丘陵;四大盆地:塔里木 (最大) , 准噶尔 (最北) , 柴达木 (最高) , 四川盆地;我国的温度带热带:亚热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青藏高原高寒区等很多基本的考点。

三、区域地理的考查特点

考察对整块区域的判定, 即看到一块区域的地图, 脑海中就能立马反应出这块区域的大致位置区域。然后进行设问, 比如给你一条河流, 根据经纬度判断出它是在哪个洲、哪个国家、哪条河等一步一步地推算出。在地理的试题中, 要根据所给地图的所有信息来推断, 有些地图上标识很明显, 如地图上直接标出的经纬度, 从这里, 它不但标出地图上的区域在哪里, 还给了一个信息, 就是方向。在没有经纬度的部分政区图、要注意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 (如湖泊、河流等) 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很多同学对这方面都会粗心, 但是老师或者出题人喜欢在文字方面直接告诉一些信息,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 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所以学生不仅要注意地图, 也要关注文字信息。区域地理还喜欢考察区域的比较与分析, 特别是考察有些相似区域, 比较是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认识活动。如中国的辽东南工业区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之间的区位条件, 即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气象、资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内容;衰落原因, 即环境、能源、水源、结、新技术方面;新兴发展, 即产业调整, 等方面的比较, 这些资料在地图、试图、图表、文字等方面的信息可能不会很全面, 需要学生根据经验作答。根据多年高考的试题分析, 比较、分析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的比较、分析;区域特征的比较、分析;特征成因的比较、分析;区域差异的认定、比较与分析。

四、结论

高中区域地理的知识点很多, 相比较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 区域地理也是老师花费时间讲解最多的, 学生在这方面要多花时间弄懂每一块区域, 并了解每块区域的特点, 这方面有很多, 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老师也要深浅适度, 应以课标为依据, 难易有别, 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不能照本宣科, 而是要深入研究, 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才能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中学地理教育的改革和研究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但是高中区域地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是一大难点, 涉及的知识面太过广泛, 学生很难全部记忆。区域地理要求学生记住每块区域的鲜明特征, 并尽可能地有机联系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对学生进行考察。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学模式,地图,考点

参考文献

[1]王君《.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M].《2014年6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4年

区域地理教学的反思 篇10

海南华侨中学

凌敏训

本章教学概念较多,区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字地球等都是本章教学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突破这些概念,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觉得概念的拓展和延伸教学、概念的对比教学、课后练习巩固很重要。

在《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这节课的教学中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字地球等原理教学也是难点,必须把这些原理拓展和延伸、对比教学、课后练习巩固等教学环节加以突破。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反思

海南华侨中学

凌敏训

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这一原理学生掌握并不难,但非洲萨赫勒地区从传统的游牧经济向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转化,为什么会加剧荒漠化?随人口迅速增长,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地区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迁移,农牧之争加剧,这一因素加入为什么会导致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发展呢?这些原理的获得均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具体去分析教材中的每个案例或者是我们老师另外提供的案例,学生才能够掌握上述的原理。

要想更好地开展区域地理的案例教学,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把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各种图表、图文资料清晰地展现给学生,方便我们开展案例教学,也可以把地理教学中难于想象的空间思维通过多媒体技术处理模拟演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地理原理,这一点在地球运动这节书的教学中非常突出。

总之,学习区域地理应引导学生具体去分析每一个案例,从案例分析中获得地理原理,以便今后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分析教材之外的案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培养学生用地理原理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教学反思

海南华侨中学

凌敏训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都是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如何开发利用、开发利用后产生的问题三个方面来阐述的,《能源资源的开发》是以山西省为例,《流域的综合开发》是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不论是能源资源的开发还是流域的开发,世界上都有相类似的案例,比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我国长江三峡开发建设,所以本章教学通过比较教学,效果可能更佳。

在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当地的自然条件,得出开发理由——为什么要这样开发,比如本区水能资源为什么比较丰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河流流经山地丘陵地区,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为什么梯级开发是本区开发的核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得出这个结论,就较好地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学反思

海南华侨中学

凌敏训

东北农业的发展,学生首先必须明确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两方面,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而自然因素又主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四方面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市场、交通、工业发展、劳动力、技术、国家政策、开发历史等方面分析,这些原理学生不难记住,但实际应用不一定能应用得出来,比如我们在东北农业发展教学中,提问东北农业发展有利的气候因素和不利的气候因素有哪些?学生肯定答不完整,甚至答不出来,因为学生不知道气候应从哪些方面分析?所以我们老师必须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具体事物与现象,分析得出气候因素常常从热量、光照、水分、昼夜温差、风力、风速、自然灾害等方面入手分析,当学生弄清楚这些问题了,就不难答出东北农业发展不利因素:热量不足,冬季风力风速大。有利因素是:水分条件好,昼夜温差大,低温使农作物生长时间长,低温使东北农业病虫害少,品质优良。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地理原理和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教学反思

海南华侨中学 凌敏训

我在上这节课时,采用如下一些设计:

材料

4、广东省企业出口DVD,每100美元利润中,需缴纳90美元专利费用。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说,中国只赚到了一点面包屑。

材料

5、坊间通行说法:“卖产品不如卖专利(技术),卖专利(技术)不如卖标准”。

材料

6、这是整个“中国制造”的痛苦,在全球价值链条上,中国只赚取了不到20%的利润,其他80%都被国外渠道、品牌商收入囊中。(《南方周末》 2006、12、14)

思考:

1、看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

2、综合材料1-6,产业转移对我国、我省工业化进程有何启发?

六、产业转移对我国、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启发:

1、加强对外开放和合作

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技术,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产业升级进程。

2、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

注重发展民族经济,增强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品牌,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不断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争取在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中占据有利地位

3、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接受重污染工业转移时,应加强环境评估,控制废弃物的排放,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上一篇:双城恋人的五大职业“纠结”下一篇:《角初步认识》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