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普通话培养方案

2024-07-08

小学生普通话培养方案(共12篇)

小学生普通话培养方案 篇1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发布实施15周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战争胜利70周年,本届推普周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和规范标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扎实提高师生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意识与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活动时间:

20xx年9月13—9月18日。

三、活动内容及安排:

(一)围绕“依法推广普通话,提升国家软实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利用校园网、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推普氛围。

(二)利用星期一(9月14日)的升旗仪式对全校师生做推普工作的动员,由广播站的广播员向全校师生员工发出倡议,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到推普周的活动来。

(三)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充分利用班会时间宣读《推广普通话倡议书》,及组织本班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要求有会议记录及照片资料(并于9月21日将记录和资料上交至叶卫华处)。

(四)按下发的文字资料,组织本班学生进行普通话诵读比赛,并选出优胜者1名(于9月21日上交名单至叶卫华处),由学校颁发荣誉证书。

小学生普通话培养方案 篇2

一、现状成因

贵州方言区师范院校的学生通过系统学习, 语感能力是得到了提高, 但方音土语仍然在普通话运用中大量存在, 置身方言区, 学生的普通话语感能力的提升仍然受到制约和影响。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师范类学生, 尤其是学前教育和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目前的普通话要求不仅仅停留在二级乙等的水平上, 普通话水平的必须达到二甲水平。进一步规范语言, 纯熟掌握普通话语音语汇, 熟练表达, 提高普通话的语感能力, 提高运用普通话的能力已是必须。

贵州方言区的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和语汇上的差异较大, 在语法上的差异则不是很大, 平时语法的学习, 通过语文教学就可以积累巩固。因此我们贵州地区的普通话教学更多的言语实践集中在语音语汇和普通话整体表达的训练中, 在此也主要以语音语汇学习的讨论展开。目前贵州方言区师范院校学生普通话语感能力主要表现为:

(一) 语感能力不敏锐

叶圣陶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学生学习时对语音的感知能力不强, 尤其是在普通话学习的声调部分。贵州方言四个声调对应普通话四个声调, 其调值差异很大, 方言声调基本为阴平 (44) 、阳平 (21) 、上声 (42) 、去声 (24) , 而普通话的则为阴平 (55) 、阳平 (35) 、上声 (214) 、去声 (51) , 我们说“语调是普通话的门面”, 学生对声调感知的不敏锐, 影响整个了语音面貌。又如贵州方言区普遍存在的重难点音的感知上不够敏锐, 如平翘舌音、鼻边音的语音感知。课堂上学习之后, 不能自觉地在普通话表达中纠正方音和土语, 学习效果不佳。

(二) 普通话语感的准确性不高

语感具有准确性的特征, 在普通话学习中表现为准确判断准确选择和表达的能力。学生语音的正确感知和模仿, 语汇的正确选择和将方言区词汇转化运用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如在平翘舌部分, 很多学生发翘舌音时成阻的发音部位为舌尖前与齿龈 (或稍靠后不到硬腭前部) , 语音准确的感知能力欠缺。

(三) 语言运用水平不高

作为普通话测试员, 笔者在历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了解到, 学生在测试题单字词语项的把握尚可, 但在朗读和说话部分就表现得很勉强, 尤其是在说话项, 运用普通话进行表达语音不准确, 语汇的选择趋方言化。这是学生学习最薄弱的一个部分。就语言学来讲, 语感是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 普通话语感能力是衡量普通话运用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学生语言运用的语感亟需加强。

学生语感能力不佳,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学生习惯用方言表达, 认为方言比普通话更亲切易于表达

就方言区而言, 方言的使用和交流便捷, 由于是学生从小就习得运用的, 只要不涉及对外交流, 学生就不会自觉运用普通话进行表达, 因为方言更为亲切, 更能妥帖恰当表达自己的意思, 自然习惯于方言的表达, 这影响了普通话语感的培养, 也影响了普通话表达反应的敏捷性。学生能听不善说, 即使用普通话表达, 也有相当一部分认为是在方言区, 讲的是方言普通话, 不愿意用普通话表达。

(二) 教学内容和方法较为单一

一些教师的教学仅停留在语音的示范和讲解上, 语汇部分的研究和对比不够, 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 没有把丰富的语言运用融合在课堂教学中, 语言教学的运用程度不高,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限制了语感能力的提高。

(三) 缺乏语言学习的大环境

贵州方言区的学生缺乏使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 许多学生在课内除了教师安排的课堂练习, 在课堂之外基本不用普通话交流, 良好的语感需要大量的语言训练, 仅靠课堂两节课, 缺乏量的积累, 缺乏丰富的语言实践的大环境, 肯定难以提高。因此, 贵州方言区的学生的语言环境缺乏是普通话学习不够, 应该多拓展和创设。

(四) 方言和普通话语音上区别不够明晰

学生学习不够细致, 辨识能力和判断能力都不够, 缺乏对比区分方言和普通话的意识, 许多学生即使有基本的普通话理论认识, 但不能很好地贯穿在学习实践里, 影响语感的准确性。

(五) 为应试而学习, 缺乏主动性

部分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只是单单为了获得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才学习, 这样必然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不能自觉深入地寻找方法, 体会普通话学习的乐趣, 提高语感。

以上现象和原因的观察和分析, 会导致学生普通话学习进度慢, 学习周期长, 学习效果不佳。

二、方法探究

语感能力的提升, 将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影响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和推普工作中的探究, 主要概况为以下几点:

(一) 提高普通话的辨识能力

语感具有语音性特征, 普通话学习,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发音练习和听音辨音练习十分重要。普通话教学应始终加强普通话和贵州方言的对比, 增强学生的准确规范的意识, 无论语音语汇上的训练和积累都必须强调, 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听辨意识和能力, 就能迅速把握普通话学习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 能迅速做出调整, 正确科学加以重复和练习。语言实践是语感的基础, 在言语实践中产生的语感又会进一步监控和调节言语实践。学生的语感是在言语实践中逐渐增长的。如语音中的声调掌握, 要求学生多听多跟读, 加强方言字词的语音对比和积累, 时常让学生置身于普通话语调的氛围中, 增强语调的感受力, 逐步提高, 能够自我感知和调节。

(二) 营造普通话学习的大环境和良好氛围

吕叔湘曾经指出:“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 而是学一种技能。”从心理学来讲, 语感是一种心智技能, 语感的培养, 需要大量的训练形成, 进行量的积累, 从而带来普通话表达中质的变化。能用纯熟优美的语音和词汇进行普通话表达, 没有大量的言语实践是不能形成的。因此, 学校还要大力创设推普环境, 开展各种活动, 成立推普小组, 评选推普标兵, 办好校园广播, 推动学生积极地训练, 将课堂教学和课外丰富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总的了解, 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 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使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 会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由被动变成主动的自觉地要学习, 这样学生的语感会在自觉与主动中自然而然得到提高。大量的语言练习难免枯燥, 尤其语音部分显得单一、机械, 因此, 我们认为, 目前教学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必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内容必须丰富, 训练内容的丰富可以让学生有效增加量的积累, 提升语感。

语言学习是动态的富于变化的, 必须有运用语言的氛围和环境, 让学生抛开刻意运用普通话表达的感觉, 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愉快感受和大胆实践。具体到教学上, 我们设立了“播音时段”, “谈天说地”“故事汇”, 也和歌唱结合起来, “每日金曲”要求学生念对歌词, 字正腔圆, 再配以歌曲旋律演唱。将“学校生活”, 如问路、食堂吃饭, 借阅书籍等学习生活场景的片段在课堂加以设置和模拟, 多体验, 多运用, 做出具体要求, 进行语句语段的练习。内容由易到难, 训练难度逐渐增强, 循序渐进, 朗读和说话的练习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设置和安排。加强语感培养, 养成普通话表达习惯,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不仅仅是围绕教材的训练内容展开练习, 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方式的多元让学生真正感受普通话学习的乐趣和沟通的丰富性, 只要长期坚持, 在长期规范正确的语言训练里培养直接敏锐的感知领悟能力, 转向课外的自主训练就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形成良性循环, 学生体味进步的同时增加学习自信心和自觉性。

(四) 树立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观, 注重学习的规范意识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加强区域团结交流和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榜样, 必须加强师范院校学生普通话学习的重要认识和规范意识,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 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打好基础。不停留在只为获得普通话等级证的角度去学习, 培养学生教师从业的语言规范意识, 只有自身深入学习, 树立正确的语言学习观, 摒弃单纯的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普通话学习实践中寻找兴趣点, 体会汉语普通话的优美, 能主动创设一个自我教育的环境, 自觉加强语言实践, 学习中逐步明确目标, 抓住学习重点, 反复强化, 有效地提高普通话的语感能力, 才能有效提高普通话水平。

推普工作和学生普通话等级应试已经全面铺开, 学生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水平,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的观察分析和教学实践的尝试, 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法, 以希望更好提高贵州方言区师范院校学生普通话语感能力和普通话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 (第三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266.

[3]司进立.语感的文化意蕴及教学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 (06) :25.

小学生普通话培养方案 篇3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 普通话 藏区农村小学生 培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普通话是我国的法定语言,是全国各族人民互相交流的共同语言,它的推广和使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现代化生活中,较强的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将会成为每一个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要。

如今许多大中型城市,许多孩子一出生便接受了普通话的熏陶,很自然便学会了讲普通话。但在藏区农村,人们普通话的意识较淡。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学会的自然是藏语。藏区农村小学生学习普通话就显得更加困难。相对城市小学生来讲,藏区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远不如城市里的孩子。因为藏区农村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听得、说的都是藏语是家乡话,很少听到标准的普通话。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应如何培养藏区农村小学生养成用普通话讲完整自己想说的话,这是值得关注的。

“听、说 、读 、写”是语文教育所要培养的四种能力,其中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起着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圣陶先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小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在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因此,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目前,藏区农村小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

藏区农村小学生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往往形成这样的两种情况:一个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能将一个字、一篇课文读的通顺、准确;可另一方面,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学生是不是会冒出一些不规范的方言和土语,字不正,腔不圆的,听着感觉别扭。一旦与他人进行交际、沟通,便又回到熟悉的藏语中去了。原因是他们受祖辈父辈的影响,时常运用藏语,所以要他们准确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正常的口语交际是有困难的。

为了让藏区农村小学生说普通话,必须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规范化的语言环境和氛围,使学生产生说的欲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多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充分发挥语言环境的熏陶、感染的作用。给学生提供感受和应用语言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

首先,在班内创设一个适合学生说普通话的环境,规定学生在进人教室时无论说什么都必须讲普通话。这样,就迫使学生有了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一种想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出现时是方言状态的,但环境的逼迫促使学生将存在于头脑中的藏语“翻译”成普通话。如此这样,形成习惯,学生就会自觉地应用普通话进行思维,使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还要创造一个适宜的氛围。环境的逼迫只能使学生被动的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而适宜氛围的创造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意识地、积极地应用普通话。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营造氛围,比如学习课文时让他们听录音使学生了解普通话的魅力,产生学好、说好普通话的欲望,为他们应用普通话、进行良好的口语交际打好基础。

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形式,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心情完全放松,从而激发学生进行交流的兴趣与意愿。特别是对那些在学校比较内向沉默、在家里却很活跃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情境对于他们克服羞怯,日后与他人成功交流,无疑起到了桥梁作用。“口语交际,包括听话和说话。听话和说话是人类的口头交际形式,它既是人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一种生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2]口语交际教学在学说普通话、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方面,承担着特殊使命。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3]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想激起学生乐于交际、敢于交际的欲望,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心理上产生需要时,学生才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课堂教学。兴趣是学生学习时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是学习的最佳动力。”[4]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才会激起情感,情感又会触发语言动机,提高语言技巧,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现行教材中一些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交际热情,如《接电话》、《当有人敲门的时候》、《传悄悄话》等,一些交际类、表演类、讨论类等话题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摄取得鲜活的交际话题。它们接近学生生活,学生也容易产生兴趣,有说的欲望。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感受到自己能说,可以说,说的好。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藏区农村小学生运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语文教学中每一个口语训练都应当突出重点目标的同时兼顾其它素质的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在达到“准确、流利地用普通话表达”的基本要求后,再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阶段要求,低年级要能积极参加讨论、交流;中年级要能进行较深入的交流;高年級,自己认为对的意见敢于发表和坚持,在发表意见时,有准备,有中心,有条理,有一定的质量。让藏区农村小学生最终能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谷生华,林健《小学语文学习心理》北京语文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生推广普通话活动方案 篇4

承办单位:大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博看数据库

二、活动主题:同讲普通话,携手进小康

三、活动对象:大庆师范学院、安达任民镇中学、肇源古恰中心校

四、作品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形式不限,朗读、朗诵、讲故事、配音等都可,鼓励原创作品。可以示讴歌、赞美抗击疫情的英雄、白衣天使、小人物的个人事迹或者关于爱国、守护、奉献、陪伴、珍惜、团结等诗词或散文;也可是经典配音片段。作品时长要求1-5分钟。

五、作品提交时间:20xx年9月18日――20xx年9月23日

六、参赛方式

1.参赛者通过微信打开链接:

识别二维码,进入朗读程序后点击“报名参赛”,参加“同讲普通话,携手进小康”朗读大赛,务必准确填写学校、姓名、年级(组别)、联系方式,在手机上录制作品。素材建议选自博看朗读资源库专题库,或直接点击“录制”按钮使用自带读本进行朗读。活动期间每名读者最多可选择一部作品参赛。最后将参赛作品通过“留声卡”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或直接分享给好友,邀请好友收听并投票。

2.评比规则

根据朗读作品“点赞数+专业老师听审”等排名,综合评选名次。

七、奖项设置

一等奖高校组、初中组、小学组各10名;

二等奖高校组、初中组、小学组各20名;

三等奖高校组、初中组、小学组各30名。

小学生普通话培养方案 篇5

一、活动目的为进一步推进校园普通话水平,在校园内形成“说普通话光荣”的氛围,活跃校园文化,学校决定面向全校同学开展一次普通话比赛活动。

二、参赛对象

1-5年级学生。

三、比赛方式

1、比赛:将分三个组别进行:一二年级组,三四年级组,五年级组。

2、本次比赛为集体项目,分设优胜班级3个,优秀学生18名

四、比赛内容及要求

具体要求如下:

1、诗文朗诵内容自选,以反映时代新风、赞颂伟大祖国、歌颂壮美山河、讴歌美丽家乡为主要内容,诗歌形式符合朗诵。每班选送6人参赛(可以以集体朗诵的形式呈现)

2、一二年级朗诵时间不低于2分钟,不超过5分钟;三四年级不低于5分钟,不超过10分钟,五年级不低于7分钟,不超过12分钟。

评分标准:

1、各班所选作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能激励人。(2分)2、普通话音准,能正确把握语速、语调、顿挫节奏、轻重音和节奏。(2分)

3、精神饱满,表情自然,声音洪亮、饱满,能准确表达出所选文章的内涵,做到声情并茂,整体效果好,有艺术感染力。(2分)

4、时间恰当,不拖延(1分)

5、着装大方自然,表演动作自然不做作。(2分)

6、上下场秩序良好,不混乱。(1分)

六、奖项设置及评选方法 奖项设置: 比赛奖项:

一二年级组设班级优胜奖1个,优秀奖6名;三四年级组设班级优胜奖1个,优秀奖 6名;五年级组设班级优胜奖1个,优秀奖6名。评选方法:

比赛评选以10分制计分,按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的平均成绩划分出优胜奖和优秀奖;

七、评委人员

比赛由语文组负责组织相关教师组成评委小组,对学生普通话比赛情况分别打分。

八、备注:

比赛时间定在9月17日班队活动时间进行。请各班班主任组织好本班参赛选手。

开边小学普通话演讲活动方案 篇6

---开边小学普通话演讲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文明礼仪习惯,唱响校园文明主旋律,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配合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我校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推广普通话参与意识,美化校园语言环境。

3、为推广普通话,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演讲能力,激发即兴发挥水平,从而增强学习气氛,号召全体学生人人都讲普通话。

二、活动主题:说好普通话,做文明小学生,共筑和谐校园

三、活动时间:2015年10月14日(星期三)

四、活动地点:开边小学中院子

五、参赛对象:我校学生。(以班为单位参赛,各班主任具体负责。)

六、比赛内容:以“说好普通话,做文明小学生,共筑和谐校园”为主题,演讲内容涉及:感恩教育 文明礼仪 行为习惯 自我奋斗经历等话题。用“放大镜”重现学习、生活中感人的一幕,展现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新时代少年精神风貌。要以身边的真人真事为题材,通过我们自己的语言弘扬和歌颂他们的感人事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七、比赛规则:

1、以班为单位,通过抽签决定每个班级每个选手的比赛次序。

2、演讲文稿可以是记叙文,散文、诗歌,体裁不限,要充分彰显演讲个性,如配乐演讲、表演演讲、情景剧等。

3、低年级组每班2名,中高年级组每班3名参赛选手,参赛选手应用普通话

做自我个性介绍。要求:能突出自己特色,总结自己个性特点。

4、演讲时间不超过5分钟。

5、本次比赛重在参与,不得弃权,提倡脱稿演讲。

6、比赛采用10分制,评委根据《评分标准》现场打分。计算得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取总分为最后得分。

八、评分标准:总分(10分)

1、自我个性介绍:(1分)

参赛选手能用普通话做自我介绍,突出自己特色,总结自己个性特点。

2、语言表达:(3分)

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楚、准确,语言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切合演讲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舒心悦耳,娓娓动听。

3、态势神情:(2分)

姿态、动作、手势、表情、眼神能准确、鲜明、自然、形象地表达朗诵内容和思想感情,渲染气氛,增强表达效果。

4、朗诵效果:(3分)

演讲有感染力,声情并茂,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5、时间要求:(1分)时间为5分钟内。

九、奖励办法:本次活动,分个人将和集体奖,个人奖按照参赛学生个人总分排名,每个年级组奖一等奖1 名,二等奖2名。集体奖奖每个年级组总分第一名。

八、【具体工作】

1、会场秩序:惠雅妍

闫焱

2、评委: 李等荣

王彩霞

贾 倩

陈红蕊

慕建涛

杨 辉 主持: 甄晗羽

李烨鑫

李昕怡

杨琪琪 会场布置:

闫焱(六年级部分学生)

5、总分:田静

曹永亮

6、音响设备:惠雅妍

7、摄像:贾玮

8、奖状书写:朱鹏旭

9、各班参赛选手必须在演讲前上报每个节目的演讲稿一份(含电子版)到闫焱老师处。

10、未尽事宜,协商解决。

开边小学

小学生普通话培养方案 篇7

一、以课堂教学带动课内外实践活动, 训练体系上创新

课堂教学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还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 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1.依据教师口语课程设置, 对中文专业教师口语教学大纲, 重点强化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非中文专业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大纲, 重点强化普通话语音教学, 以保证学生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

2.强调学习的渐进性, 从静态的语言个体单位训练开始, 逐步过渡到动态的言语表达整体训练, 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进而提高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乃至言语素质。针对不同方言区的实际情况, 在学生原有语音基础情况下, 制订教学的重点, 分解教学难点。

3.。把教师口语课与普通话水平测试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使口语教学推动普通话水平测试, 反过来, 普通话水平测试又可以反馈口语教学中的弊端, 指导口语教学, 互动研究既保证了口语教学效果, 又促进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健康发展。

4.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打破口语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把口语教学向校园文化活动伸展, 不断强化和巩固教学效果, 把教室这一空间尽可能伸展到其他更多的活动空间去, 如组织学生社团进行辨论、朗读、演讲比赛等, 形成了一个学习、运用、研究口语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相结合的更大的语言环境。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运用上更新

1. 采取多种措施, 精讲多练。

运用对比法, 通过标准规范的普通话与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音频材料进行对比, 找出自己普通话口语表达中的错误和缺陷, 有针对性地纠正。

2. 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模拟课堂教学及各种活动和竞赛, 如普通话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教育实习等, 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教师口语水平。

3. 构建课堂教学为主, 向课外辐射的开放式教学新模式, 使口语表达训练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

不同方言区学生出现的问题不同, 共性问题课堂解决, 个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解决的方法, 课后重点辅导。

三、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学模式上革新

随着整个社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尤其是电脑技术的运用, 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1. 多媒体教学:

以电脑加投影的先进手段取代粉笔加黑板的落后手段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方式, 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共练与自练结合的多种方式在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学习环境增强学习效果等方面都发挥出很好的作用, 通过理论教学, 让学生掌握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语音基础理论;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视频、音频材料, 加强各个训练项目的规范性、示范性和直观性, 为学生的自我训练提供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口语范本。

2. 分级式教学:

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将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和必修课教学内容按学生情况的不同分级进行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计划与目标, 因人而异, 提出不同要求, 采用常规的和特殊的教学方法, 在课内、课外进行人性化辅导与教学, 针对性强。

3. 网络自主学习:

通过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和教师提供的网络信息, 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和个体需要自主学习与自主训练。

4. 个别辅导法:

针对不同口语水平、不同方言区的同学, 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 力争每个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明显提高。

5. 专题讲座:

普通话测试、各类比赛、教育实习、求职应聘、公务员面试之前, 或结合有关学生社团的活动, 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辅导,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语言运用上求新

口语教学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语言技能技巧, 培养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感受, 而教学语言是多种语言风格的溶汇, 是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对课外活动和课外实践要重点突出、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对学生进行全开放的交叉网络式训练, 目的是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 使全体学生在原有普通话口语水平的基础上, 口语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 指导口语教学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目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兴趣, 真挚的情感、顽强的毅力。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感情充沛、富有激励性和感染力, 并结合自己的眼神、手势和嗓音等体态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 感染学生的情绪, 真正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寓理于情, 情理相融”。

通过口语教学中一系列强化说的训练和口语训练中应遵循的原则, 要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方法得当, 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 督促有力, 从而达到教学训练目标

参考文献

[1]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国家教委师范司组编:《教师口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4.

[3]唐殿强等.创新能力教程[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7-28.

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目标的培养 篇8

无数事实证明,人要发展,人生目标,人生理想尤为重要,高中生现阶段以学习目标最为重要。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如何帮助我们这些学习基础薄弱,习惯较差的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并有效执行,值得我们探索。

一、目标的重要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这里的理想、方向我们可以理解成就是目标。

另外,哈佛大学也做过调查,对象是一群环境、智力、学历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结果:3%的人有目标且长期清晰;10%的人有清晰目标,但比较短期;60%的人有目标但比较模糊;27%的人基本没有目标。然后哈佛对这群人进行了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又如何呢?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大都成了社会顶尖的成功人士;10%有清晰但短期目标的人,大都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60%目标模糊者,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没有特别成绩;27%没有目标的人,基本上是经常失业,靠社会救济。由此可见,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对整个人生更是非常重要。

二、如何树立学习目标

1.切实地审视自己,制定切合自己发展的目标,要切实能达到。树立学习目标正确的方法是要切实地审视自己,制定切合自己发展的目标,要既能扬长避短,又能促进自身发展。我们普通高中的学生,多年的学习习惯及实际的知识状况,大部分学生再走高考的独木桥不太现实,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学校分层教学的实际,选择自己的发展的方向,如向体育、健美操、民族舞、美术、音乐等专业去发展。

2.建立有效目标,核心是量化和时限性。目标就是量化后的梦想,即一个有效的目标,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目标要具体的;能量化的必须量化;目标要能够实现的;目标要有时间期限的。如果把上述要求再作简化,有效目标的核心条件只有两个:第一,量化;第二,时间限制。量化包括数字具体化和形态指标化。如果某一目标能用数字来描述,则一定用精确的数字来描述。时间限制是指任何目标都必须限定什么时候完成,可具体到某年某月,甚至是某日某时某分。

任何目标无法量化及不设定时限时都是无效目标,因为它是模糊目标。模糊的目标就像打靶时,若靶子都看不清,命中是偶然的,打不中是必然的。

3.建立目标要有阶段性。要根据不同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

三、如何实现目标

1.分解目标。分解目标就好像切香肠,一个大香肠吃起来不方便,但如果我们把香肠切成一片一片地入口,也就极其方便了,如果把目标分年、分月、分周、分天、甚至是分时来层层分解,按时间和计划来执行自己的每一步目标,那么无论多大的目标,其达成都能举重若轻。

例如,日本马拉松选手山田本一,多次获得世界冠军,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写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跑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过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常常把我的目标定在40公里外的终点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每个人与自己制定的目标都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这个距离常常使我们感到压力大、信心不足,甚至是心烦气躁,以至于有时会在奔向目标的路途上半途而废。这时,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把这一段距离划分成几段或若干段,化整为零,逐一跨越,以此增强自己的信心。最终,让自己的目标成功达成。大多数人之所以半途而废,其实往往并不是因为目标过高、难度太大,而是觉得成功似乎远在天边,遥不可及,缺乏前进的动力。确切地说,他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循序渐进,在达成无数的小目标之后,才实现他们伟大的梦想的。

2.反复强化。第一,反复拷问自己,为什么要设置这个目标。一般人在设置好目标之后,都是去想如何实现,却没有想为何要制定这个目标。当你能找出设定目标的六大理由时,你就会产生迫切要实现这个目标的欲望。第二,设置的目标要具体,最好有明确的数字。如果某一目标能用数字来描述,则一定用精确的数字来描述。第三,目标期限。时间限制是指任何目标都必须限定什么时候完成,可具体到某年某月,甚至是某日某时某分。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求快,太快给自己的压力太大,欲速则不达。第四,制定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也就是哪个阶段完成什么,如何完成。

3.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学证明,积极的自我暗示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消极的自我暗示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告诉学生时刻给予自我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一定要做好!我一定能做好!同时把自己的目标张贴在明显之处,每天反复地提醒自己,反复地强化。

4.抵御诱惑。当今社会,科技发达,文化多样,很多都会对我们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诱惑。包括:电玩、网络、漫画、小说,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早到的爱情等等。

5.实现目标要持之以恒。例如,我校2011届高考的张扬同学,当年中考300多分考入我校,英语成绩几乎为零,高二分班后他每天坚持早起学英语,不会的单词查词典,坚持两年如一日,最后取得高考全省第七名的好成绩。事实证明只要坚持肯定会有收获。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目标,不断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余官小学推广普通话实施方案 篇9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落实国家对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更好地发挥学校在促进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根据《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继续开展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黔教语发(2013)126)号文件精神,我校语文组决定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全面规范校园用语用字。

二、主要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校园语言文字宣传教育。主要是通过示范课、朗诵、书法、红领巾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推广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提高全校教职工对推广语言文字的认识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能力。

2.强化常规管理

在教育教学中,我校成立以校长李浩为组长的推广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教科室、教研组和各科教师组成。学校教科室将加强对普通话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结合常规教学管理,教科室开展不定期听课活动,检查教师普通话使用情况。各教研组开展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检查普通话使用情况。教科室要充分发挥全体语文教师的作用,强化母语教育,强化用字规范性,使语文教师成为学校用“语

言文字”工作的排头兵。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加强对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和作业情况的指导、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说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要加大课堂渗透的力度。

3.落实管理制度。

在学校工作管理中,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在校规和教学管理与评估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并把语言文字实践工作与教师、学生考核挂钩。激发广大师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热情。

4.营造实践氛围。

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要求,我校建立了长效的“语言文字”要求校园内人人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在班级宣传栏、教室黑板报等各个宣传阵地上,都有讲有规范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如何讲好普通话以及写规范字的基础知识;红领巾广播站定期播出“讲普通话,做文明人”的栏目。校领导带领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鼓励广大教师认真自觉的讲普通话,从而形成一种语言习惯。

5.课堂教学使用普通话

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集体活动及交谈要多用普通话;语文教学中能注重听说读写训练和汉语拼音训练;学生课堂上用普通话交谈或回答问题。在语言文字实践工作中,要求各室负责人率先带头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自觉提高;要求学生还要把普通话带回家,让自己的父母也要讲普通话,使普通话逐步推向社会。

小学生普通话培养方案 篇10

一、指导思想: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基础知识水平、教学基本技能的全面提高,进一步提高教师普通话朗读的水平,活跃我校教师课余活动的文化氛围,特举行仁和小学教师普通话比 赛。

二、活动时间、地点:12月22日在校园,教师和学生朗读比赛同时进行。

三、参赛人员及比赛形式:

1、所有50周岁以下(含50周岁)教师参与,50周岁以上的老 师自愿到韦主任处报名参加,学生有各班按百分之二十选拔学生参加学校的比赛。

2、此次比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培训中的一项内容,其平时的自主练习也是该项校本培训的较多课时之一,故此所有老师都要利 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通过本次比赛增加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及提高朗读能力。

3、按预先抽签定好的比赛顺序,依次抽签决定。

4、比赛内容:自选一篇文章。

5、由评委现场评分决出名次,打分采用10分制形式,平均分取

小数点后两位,四舍五入。

四、比赛评分标准:主要从普通话语音音准、语调、感情表达、流畅度、语句规范等方面综合考虑。

1、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能正确把握朗诵节奏。(4分)

2、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正确把握朗诵内容,读得正确、流利,不丢字,不多字,不倒读,不破读,不重复语句。(3分)

3、声情并茂,表达自然投入,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正确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传达出文章意境。(2分)

4、精神饱满,表情自然,举止得体大方,能体现教师的良好形 象和素养。(1分)

五、奖项设置:

教师:一等奖3名,二等奖8名.学生:一等奖6名,二等奖10名。

教导处

小学生普通话培养方案 篇11

一、了解和掌握必要的音乐审美技能

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对音乐作品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程序化的吸收音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音乐欣赏的客体,同时又是实行音乐审美的主体。而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是提高高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发展音乐感知能力

感知是音乐技能技巧形成的基础,是发展音乐能力的前提。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不断积累逐步深化的,这个过程正是音乐认知发展的过程。学生感知音乐主要是通过听、唱、奏等方式来实现的,并由此来了解音乐旋律的风格,节奏的疏密,力度的强弱,音域的高低,速度的快慢,音色的明暗等,从而进一步了解这些基本要素在具体音乐作品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作用。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在聆听、歌唱、演奏等活动中去帮助学生积累音乐形象的经验材料,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2注重感受整体音乐,培养良好记忆能力

音乐记忆力是学生存储并能够再现音乐形象的一种能力。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由于音响材料层出不穷,转瞬即逝,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好的音乐记忆能力,尤其是对旋律的记忆能力。美国著名音乐家科普兰认为,能辨认旋律,“你就掌握了深入理解音乐的钥匙”。但由于音乐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它必然具有运动体会和强烈的情绪色彩,以及在这一基础上伴随着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因此,音乐的记忆还必须建立在整体音乐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同时,音乐的记忆力也离不开音乐的注意力,没有对音乐的高度注意,就没有良好的音乐记忆。所以音乐教师还须引导学生加强对音乐的整体注意,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记忆能力。

3激发学生想像联想,充分自主理解音乐

音乐通过音响来刺激我们的感觉,然后通过它所塑造的生动形象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把人们带进作品所描述的特定环境中,使人们的感情自然地与作品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并产生共鸣。当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必定会有多种多变的活动艺术形象反映在大脑里。有时还会随着音乐的进行使人身临其境,会在内心里有种种喜、怒、哀、乐、敬、爱的感情流涌上心来,并会产生对特定音乐的联想。它是非常微妙的,有时它又是不能用文字和语言来形容的。而当人感受到独特的音乐情绪时,就说明他已经在运用自身的音乐想像力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很显然,如果没有丰富的音乐想像力,贝多芬在耳聋之后是不可能创作出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的。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适当用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但要注意不要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同时不能让学生脱离音乐做漫无边际的幻想,也不能要求学生按图索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去感受音乐,展开想象和联想,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

二、积极引导学生广博地学习文化知识

高中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经验的不断增长和积累以及世界观的逐步形成,他们逐渐产生了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学习动机,无论是社会生活领域或自然环境领域中的一切,他们都感到新奇,都想了解和知道究竟,面对他们的这种强烈求知欲望,音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与音乐密切相关的其他科学文化知识。诸如文学、戏剧、舞蹈、影视、美术、历史、地理、政治、哲学以及民风、民俗等。音乐与相关的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这些学科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又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进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学习掌握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高中学生还须具备一些与音乐作品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这些理论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得到更为完美的艺术享受。

1注重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音乐作品,总是表现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无不带有时代的印记。因此,要全面深入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点。如学生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就要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是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在转入抗日根据地的途中亲临急流险峡、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的险地,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而产生了创作的意识。因此,作品既有对船夫们与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的描述,又有对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叙说。作品通过痛诉黄河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从而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进而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人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2充分了解音乐作品的民族特性

一个民族的音乐作品都必然表现出本民族的民族特点,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语言特点、历史文化影响等。它主要体现在构成音乐作品的音阶、调式、音调、音色、节奏、节拍、演唱、演奏法和表演形式等方面。例如。内蒙民歌具有悠长的气息;藏族民歌具有高亢的音调;日本民歌《樱花》采用了日本传统的典型调式——都节调式,体现了幽雅、静谧、古朴、明朗的特点;西塔尔与小提琴二重奏《早晨的拉格》就体现了印度传统音乐所具有的鲜明的印度风格特点,即印度音乐与宗教、神话和传统的哲学观念紧密相连;美国黑人灵歌《马车从天上下来》所采用的五声音阶和切分节奏即是黑人民歌的主要特点;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管弦乐曲《匈牙利第五号》就吸收了吉普赛民间音乐的某些音调和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3了解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和各种流派

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是音乐家在音乐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它与整个音乐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一些音乐家由于历史时代、生活环境、创作思想与表现手法等方面比较接近,于是人们将各种相近的个人

风格集中起来进行类型化的比较,就产生了流派。在音乐中,各种音乐流派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突出的,而掌握这些流派的不同特点,对感受、理解音乐的背景和内涵是很有帮助的。以同属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贝多芬和莫扎特为例,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两种力量“人”与“命运”的剧烈斗争,深刻反映了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民的崇高思想和“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英雄气概;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音调忧郁而伤感,似在倾诉着他生活中的凄苦与不幸,但同时从明朗、热烈、坚定的情绪中,又能感受到他那乐观主义的精神和对光明、幸福的希冀,而且从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他那“含着眼泪的欢笑”。

4重视音乐作品的标题启示

器乐作品分为标题音乐和无标题音乐两种。标题音乐是以文字或标题阐明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作品,它比起无标题的音乐更能被人们所了解。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有“乐曲说明”;著名作曲家朱践耳的交响诗《百年沧桑》就写有“题记”。欣赏这类音乐作品时,我们可先了解作品的标题内容,循着标题的启示,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于欣赏那些无标题音乐作品,例如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及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等,高中学生则可以淡化作品所描述的故事情节,而要从作品表现的感情中去发挥自由想象的作用,潜心领略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及其广阔的精神文化内涵。

5了解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

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作曲家创作乐曲,就像作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其独特的表情达意的音乐语言。它包括许多音乐基本要素:旋律、音区、音色、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和声、调式、调性、织体等。一首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各种音乐基本要素才得以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只有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运用基本音乐理论知识,才能按音乐语言的规律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

6了解音乐作品的体裁和结构形式

体裁是音乐的品种。音乐作品一般分为声乐体裁和器乐体裁两大类。声乐体裁又可分为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讽刺歌曲、舞蹈歌曲、进行血、组歌、清唱剧和大合唱等;器乐体裁又可分为组曲、序曲、舞曲、进行曲、练习曲、前奏曲、狂想曲、幻想曲、随想曲、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等;曲式是音乐材料排列的样式,也就是音乐的结构布局,它包括乐段、二段体、三段体、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等。以上这些知识都是高中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时所必须了解的。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音乐音响产生想象、联想、思维、判断等心理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音乐素养而加深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如果他们能从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中得到社会性的、道德性的、艺术表现性的关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审美评价,能够从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理想、情趣,并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那么学生的欣赏即达到了一种较为完善的境地。

小学生普通话培养方案 篇12

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作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一定要有自信心,要通过教师的能力和魅力在新颖、独特的信息技术视觉下有效地进行学生的技术素质能力培养。

一、兴趣能力培养

所谓兴趣就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力求获取内在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探索和追求的自发的欲望。俗话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这说明了兴趣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是自觉产生的一种强迫自己去履行心理动机的强化剂,是推动学习行动的兴奋剂。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素质能力培养中,学生的兴趣能力是前提。

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必须要求我们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优良的品格。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科学的教学手段表现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知识运用合理,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教学语言幽默风趣,师生课堂互动活力四射,学生接受知识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个人魅力在于其课堂形象的塑造,着装的得体,表情的丰富,语言的感人,贴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教学场景,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吸引学生关注教学动态过程;教师的优良品格,就是要在课堂上懂得如何去关心和帮助学生,理解和容纳学生,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兴趣就会因此而萌动、升华,从而达到进行教学培养的目的。

二、拓展思维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形式丰富,操作简单,影响深远的媒介课程,其中蕴含的知识、文化、科学、艺术、信息等是海量的。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学习快捷,获取知识信息能力强大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素质能力培养,不仅在操作上有着浓郁的趣味,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放眼世界,瞩目全球,网罗各类学生所需的知识,收获无尽的认知途径,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

信息技术课堂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网络世界,不再禁锢在课堂,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把学生从课堂带入了一个新奇的世界,从封闭式的应试教育为学生打开了一条通往世界的开放之门,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深化了学生学习资源的范围,开始了广泛接纳新事物新知识的旅途,改变了学生与人,与社会交往的新型思维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和理论接受,把学生引入了一个自我生存、自我判别、自我发展的网络空间,这就是一个庞大的思维拓展。这种思维能力的拓展,信息技术课程和专业教师的引导就至关重要,课程的开设是拓展学生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师的正确引导是思维能力素质拓展的重要保障。

三、运用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同高中其它课程一样具有强烈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学生要在信息技术中获取更为广泛的知识和培养更多的能力,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新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培养和学习,首先要求学生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精神,对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有正确的定位,切不可随心所欲。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方法和操作技能要熟能生巧,勤于思考和练习,直至熟练实操;其次是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育人为目的,树人为宗旨,把所学知识用最佳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专业呵护中健康成长,迅速掌握各种知识要领和操作技能,进入信息技术世界去感受一种新的力量和新的境地,切实得到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应试科目的发展和进步;再则就是学校多开展和举办信息技术类的比赛,比如:电子明信片制作大赛、电子表格制作大赛、网络知识竞答、网络电子海报比赛等。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灵活开展系列竞赛活动,激励学生奋起学习和激发兴趣,促进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熟练运用的目的。

四、信息道德能力培养

上一篇:主持词婚礼下一篇:语文一轮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