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综合题汇编

2024-08-29

高考地理综合题汇编(共8篇)

高考地理综合题汇编 篇1

典型例题一:(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13年新课标卷Ⅱ36)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

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

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火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大陆以外的最南端的陆地,坐落在岛屿南端的乌苏怀亚,被誉为“世界尽头的港口城市”,火地岛南部的德雷克海峡以其狂涛巨浪闻名于世,号称杀人海峡。

释德雷克海峡狂涛巨浪的原因。

选择穿越德雷克海峡相对合适的季节,并解释原因。

总结德雷克海峡洋流流速的空间变化规律。

⑷指出乌斯怀亚建设港口的优越条件。

典型例题三:(22

分)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珀斯是一个多风的城市。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冬季风力强劲,素有澳大利亚“风城”之称。

(1)

说明珀斯夏季风向日变化明显的原因。(10分)

(2)

分析珀斯冬季风力强劲的原因。(4分)

(3)分析图示地区风能开发利用比重小的原因。(8分)

典型例题四:(20分)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及风向频率,甲地有大片的绿洲,每年大风日数约16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是我国最早进行风能开发的区域。

(1)

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甲乙之间夏季盛行西北风的原因。(8分)

(2)

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分析甲地多大风的主要原因。(8分)

(3)从资源的角度,评价甲地大力发展风电的原因。(4分)

典型例题五:下图是新西兰地形和牧场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西兰领土由南岛和北岛组成,面积26.8万km2,人口439万(2010年),南北岛之间的库克海峡是世界上风浪最大的海峡之一尤其是在冬季,惊涛拍岸,令人叫绝。新西兰牧场广布,畜牧业发达,羊肉、奶制品、粗羊毛、鹿茸的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⑴判断新西兰牧场分布区的特点,并说明新西兰畜牧业发达的原因。

⑵结合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分析库克海峡冬季风浪大的原因。

典型例题六:(2017年海南地理)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下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10分)

高考地理综合题专题5——影响风力的因素  参考答案

典型例题一参考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作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

典型例题二参考答案:

⑴位于长年盛行西风带,且基本是海洋区域,对风和西风漂流的阻挡削弱作用较小;受北部南美大陆和南部南极半岛的阻挡作用,海峡狭管效应明显,进一步加大了风浪。

⑵夏季。原因: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压梯度力小,西风强度较小,海上风浪变小。

⑶北部流速快,南部流速慢;表层流速快,低部流速慢。

⑷位于众多岛屿内部水域,并且港区为水域开阔的避风港湾,风浪较小;陆域部分地处沿海平原,利于陆地货场、交通等建设和布局。

典型例题三参考答案:(22

分)

(1)珀斯西临海洋,东为陆地(2分);白天,沙漠地区(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往陆地(4

分);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

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4

分)。

(解析:要先描述位置特点,然后根据位置特点,利用相关原理展开论述。)

(2)南半球冬季西风带北移,珀斯受强劲的西风控制,风力大(4

分)

(解析:作答思路与上题一样。)

(3)珀斯地处澳大利亚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区域对电能的需求不旺盛;该地区常规

能源如煤炭、天然气丰富,风力发电的优势不明显。(8

分)

(解析:注意提取图中相关信息,特别是煤炭和天然气分布的信息,再结合该区域在澳大

利亚经济中的地位即可。)

典型例题四参考答案:

(1)甲地位于乙地西北侧;(2分)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乙地以沙漠分布为主(2分),由于沙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夏季增温较绿洲快(2分),在乙地附近形成热低压,即甲地(海平面)气压高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即西北风。(2分)

(2)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2分),且谷地为西北—东南走向(2分)。盛行的西(北)风(或答“与谷地走向一致的气流”,2分)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速度在谷地加快,导致风大(2分)。

(3)甲地风能资源丰富;(2分)风能清洁、可再生。(2分)

典型例题五参考答案:

⑴沿海平原和坡度较平缓的山地丘陵地区

温暖湿润的气候;海运便利;国际市场需求大;技术条件和品牌知名度

⑵西风带、海峡与西北风一致;喇叭口状海峡,两岸陡峻加剧风浪(狭管效应);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大,风力更强

典型例题六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综合题汇编 篇2

高考地理综合题中, 经常出现“简述……特征”之类的题。掌握正确的答题思路, 是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前提。例如描述地形特征, 要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和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等方面进行;描述气候特征, 要从全年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入手;描述地表环境特征, 要注意从气候、植被状况、土壤类型、河流发育程度等方面解答;描述水系特征, 要从河流的发源地、流向、注入海洋, 长度与流域面积, 支流及河网形状, 上、中、下游的划分, 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等方面入手;描述工业生产特征, 则要从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说明;描述等值线分布特征, 主要应从走向、疏密、数值大小等方面入手。

例题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第36题)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 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1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 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2中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 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2) 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3) 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4) 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 (1) 全年高温 (各月均温都高于20℃) ;全年降水量大 (1600毫米以上) , 5~10月 (6~9月) 降水较丰 (为雨季) , 11月至次年4月 (10月至次年5月) 降水较少 (为干季) 。

(2) 为 (两) 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海拔低于200米) 地势低平, 自北 (西北) 向南 (东南) (或自内陆向沿海) 倾斜 (或渐低) 。

(3) 水网密, 水量丰, 便于运输;利于干季或干旱时对黄麻的灌溉;便于浸沤黄麻。

(4) 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 (原料地) ;稠密的水系便于原料运输, 连河通海便于产品外运;人口稠密, 劳动力丰富 (麻纺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工业基础好, 麻纺织的历史长、工艺精, 有 (技术好、经验丰富的) 技术工人。

【解析】 (1) 图示黄麻产区位于南亚, 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其气候特征主要应从气温和降水量两方面来回答。

(2) 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主要应从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两方面来回答。结合图中河流和等高线可推断出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3) 结合题干信息“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 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来分析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4) 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应从原料、交通、劳动力、技术、工业基础等方面来回答。

二、原因分析类

在解答原因分析类试题时, 要明确分析的原因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可以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例题 (2008年高考广东文综卷) 20世纪80年代, 我国在沿海设立了一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 开启了外商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序幕。根据下述资料,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1) 分析外商在东部投资的原因。

(2) 中西部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吸引投资?

【答案】 (1) 原因: (1) 地理位置优越; (2) 交通便利; (3) 地势低平, 气候温和多雨 (气候条件优越) ; (4) 经济发达, 城市密集; (5) 基础设施完善; (6) 人口众多, 劳动力资源丰富; (7) 文化、科技发达, 人口素质高; (8) 市场潜力大, 居民消费水平高, 购买力强; (9) 经济腹地广; (10) 市场经济体制健全, 优惠政策多 (政府管理比较高效) 。

(2) 对策: (1) 提高办事效率, 优化投资环境;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 改善生态环境; (4) 加大教育投入, 培养高素质人才; (5) 扩大税收等优惠政策; (6) 调整产业政策, 引导投资方向。

【解析】 (1) 原因分析类的试题, 自然原因一般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来分析, 人为原因一般从人类活动、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来分析, 分析时应结合材料抓住主要原因。

(2) 吸引外资的对策:对内优化环境 (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口素质等) , 对外加强开放 (优惠政策等) 。

三、比较类

准确解答比较类试题的秘诀是, 要明确试题是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 还是异同点都找。注意:“异同点”包括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要分开来回答。采取要点纵列化, 或者采取列表比较, 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一般来说, 比较异同时列表更直观些。

例题 (2012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36题)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主要的铁矿石生产国和出口国。图1为澳大利亚部分区域示意图, 图2为该国铁矿石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构成图, 图3为图1中 (1) (2) (3) 三地的气候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1) 描述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地的地理分布, 评价其铁矿石出口的优越条件。

(2) 说明 (1) (3) 两地的多雨季节, 并分析其成因。

(3) 比较 (2) 地和 (3) 地水资源的异同点。

【答案】 (1) 地理分布:生产地在西澳大利亚州的中西部;主要出口地为东亚。优越条件:铁矿资源丰富, 分布集中;矿山接近大型矿石输出港;距离东亚市场较近。

(2) (1) 地夏季降水集中, (3) 地冬季降水集中。原因: (1) 地夏季从亚洲吹来的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后转向为西北季风, 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为其带来降水。 (3) 地冬季来自海洋的西风为其带来降水。

(3) 相同点: (2) (3) 两地都有丰富的地下水。不同点: (2) 地水资源总量比 (3) 地少, 地表水终年缺乏。 (3) 地地表水较丰富, 集中在冬季。

【解析】比较 (2) (3) 两地的异同点时, 要分别写出两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对策措施类

措施类试题, 一般要用“怎样做到”“应该如何做”来进行回答。在解答措施类试题时, 学生要把握以下两点。

1.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 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 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 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入手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 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 要点应尽量全面, 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例题 (2009年高考海南地理卷) 下图是某海湾围海造地前后的对比图。指出围填海前后的变化, 并就其中一项变化, 说明其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答案】围填海前后的变化:湿地消失、山林被破坏、海滩消失、新增人造大堤和填海土地、海湾消失等。负面影响及对策 (选任何一项变化) : (1) 湿地消失。负面影响:影响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繁殖和鸟类栖息。对策:在新生土地上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建设人工湿地和水域。 (2) 山林被破坏。负面影响:填海采石场破坏山林景观, 诱发岩坡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对策:对岩坡进行生态恢复, 结合工程措施, 防治崩塌、滑坡灾害。 (3) 海滩消失。负面影响:造成海滩旅游资源破坏。对策:利用新增围海大堤和土地资源, 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可营造人工湖泊和人工沙滩。 (4) 新增人造大堤和填海土地。负面影响:大堤容易造成排水不畅、诱发次生盐碱 (渍) 化。对策:开挖人工湖泊、降低水位以及加强围填海区抗洪排涝能力等。 (5) 海湾消失。负面影响:海湾渔业和养殖业迁出, 影响渔民的生产生活。对策:应通过合理的补偿安置, 解决该区域渔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五、意义作用类

解答有关意义类的试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分析对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 要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来组织答案, 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 没有则舍弃。

2.分析对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 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 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 从以上四个方面或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

例题 (2012年高考上海地理卷第十五题) 阅读阿根廷相关图文资料, 回答问题。

(1) 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2)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 分析潘帕斯草原成为世界著名牧区的有利条件。

【答案】 (1) 位置: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 西接安第斯山脉, 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带;西邻智利, 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 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意义:纬度跨度大, 地表热量迥异, 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与多国接壤, 利于与邻国的交往与合作;海岸线长, 利于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运输;成为南极科学考察休整、给养补充的基地。

(2) 自然方面:位于东部平原, 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降水适宜;土壤肥沃;牧草茂盛。 (任答四点即可) 人文方面:畜牧业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 经营规模大;草场管理现代化, 围栏放牧;重视牧业科学研究, 培育优良畜种;铁路与港口的交通条件便利, 便于畜产品的运输;市场广阔, 畜产品远销国外。 (任答四点即可)

六、辩证评价类

解答评价类试题要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1.要求评价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影响、区位条件、发展条件等。对此类设问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 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二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利弊。如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来加以分析。

2.给出限定条件, 比如“与××相比, 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评价”。分析这类设问时, 要注意审题, 抓住限定词, 明确是评价利还是弊。如“从××方面进行评价”限定了条件, 只能从某一方面进行分析。

例题 (2007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 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下图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答案】有利条件:矿产 (能源) 资源丰富;草场广布 (草质优良) ;光照条件好。不利条件:气候干旱, 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解析】评价该地自然条件, 一般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五大自然要素进行利与弊两方面的分析。

七、区位条件分析类

解答区位条件分析类试题应依据三个方面, 即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来分析。

例题 (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卷)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下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1) A开放地区大量出口农产品, 简答该地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2) 从社会经济方面, 简要分析甲、乙、丙三城市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主要差异。

【答案】 (1) 热量丰富、降水充足, 雨热同期;地势较为低平, 土壤肥沃;河川径流丰富 (水源充足) ;濒临海洋。

(2) (甲城市) 哈尔滨:陆上对外交通便捷, 靠近能源基地, 工业基础好。 (乙城市) 广州:海运便利, 经济技术实力雄厚, 思想观念开放, 著名侨乡、毗邻港澳。 (丙城市) 拉萨:旅游资源独特, 民族政策优惠, 交通条件显著改善。

【解析】 (1) 农业区位因素要从气候 (热量、降水、光照、雨热关系) 、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和交通、市场、劳动力、政策、机械化程度、科技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分析。

(2) 比较甲、乙、丙三地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差异, 主要应从三地的位置、资源、政策等方面分析。

高考地理综合题解答初探 篇3

关键词:高考地理 解答方法

高考地理分值为选择题44分,综合题为56分,从比重来看综合题越来越成为师生关注的主要方向,那如何答好高考综合题也是近些年来我们这些地理老师关心的问题。地理高考试卷的综合题答题的切入相对简单,能全面、准确、深刻地完成答题却十分不易,如何提高地理试卷中综合题的得分率就成为即将步入高考考场的广大文科类考生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结合部分高考试题就如何答好地理综合试题谈谈答题技巧,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一点帮助和启迪!

1.深刻理解和把握试卷命题者的命题意图,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答题事故出现。

有些考生一到考场就发懵,会出现知识点想不到,想不全的毛病,考试时在试卷上胡乱答一气,因为很多人都误以为把卷子写满,怎么着都能得点分,可是结果有的考生甚至一分得不到。这种情况在高考试卷中屡见不鲜。之所以得分不高,就是因为尽管考生写了一大堆,但是都是头脑里模糊的影像。正确的解答技巧应是针对题目要求,调动所学知识,有层次,有逻辑地组织语言。这就警示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避免记而不牢,背而不准,前背后忘,印象不深的尴尬情况。

平时地理综合问答题的复习还要注意总结命题者的答题思路。答题时注意研究命题者的心理,跟命题者斗智斗勇,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为做题就是在和命题者玩一种智力游戏。通过分析命题者的意图,然后来找出这个游戏的规则,发现我们能够获胜的方法,从而赢得这个游戏。

2.答题之前慎重审题,找到题中的关键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挖掘题目中显性和隐性条件,善于收集、整理、分析有效的地理信息。2003年全国卷的第36题为例,考生在读这个图像系统回答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地把握文字信息,如三个方向性的动词——南望、北顾、俯视;季节的时间信息——同一季节,一面是晴岚可爱,一面是寒沙衰草。由此判断黄土高原就是秋末,这是因为华北的秋末是非常漂亮的,而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出现了初冬的寒沙衰草的景色。这就是对地理上时间和空间文字信息的准确把握。第二步就是把握图上的信息。图上它给了10℃等温线,等温线在不考虑海陆分布及其地形的影响时,应该与纬线平行。但是在这幅图上,受太行山的影响,10℃等温线发生了弯曲。图中的长城是划分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界限。另外还给了一条200米的等高线。这条信息非常重要,200米的等高线以东是华北平原,以西是黄土高原。所以,有效地获取、整理、分析文图地理信息才能准确地结合地理基础知识解决地理实际情境问题。

3.注重由“地”联想到“理”,善于将地理试题情境回归到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上。

地理试题情境的设置千变万化,素材的来源十分广泛,试卷的切入点,很可能都不是老师讲的,也不是教材上有的,但问题的落脚点始终不会脱离地理本身。考生要深信地理试题的答案要领定能在课本中找到联系。我们的思维要迅速地与相应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接轨。现在的高考命题思想以能力立意,层次上要求比较高,但是对知识的运用,基本上都是基础知识。近几年来的文综地理试题,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即基本的概念、原理、规律和观点。如2004年对“拉闸限电” 热点问题的考查,从地理角度要分析西部两个电力输出省缺电的自然原因。解题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两省的水电比重大——缺电(水电)——缺水——河流的径流量小——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季风气候区的季风不稳定。

4.答题要点尽可能全面,提倡“广挖坑”,切忌“深凿井”,运用发散性思维在自己大脑中收集答点,选取最佳答案要点。

问答题的设置强调是某一个中心问题,围绕中心问题,涉及几个层次和方面。可惜有些考生,即使是比较好的考生,也会出现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毛病。往往在某一点上,答的是非常完整的,分析得很透彻的,但是他只能得到这一点的成绩,而其它方面呢,他得不到,这样的考生是很可惜的。针对地理情境的设问,我们应从不同的层次、不同视角去分析,在草稿纸上尽可能地列出自己的思维要点,然后合理地进行重组、取舍。如高考中曾对青藏高原的生态失调的原因进行考查,绝大多数考生都没有回答到鼠类活动猖獗这一原因。

5.运用心理地图,快速进行图文、文图和图图转化,准确空间定位。

地图是地理的工具,也是学科的特点,我们常要用地图来获取地理信息、解决问题。例如2003年试卷的第36题的题干给的是一段文字,题目很新颖。它说一位古代的旅游者,他在旅游之后写了一段游记,他这样写的: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然后让考生读这段文字,并结合图来回答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到自西向东115°、116°、117°三条东经度经线,纬线有两条:40°N、41°N,据图和文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出乎我们所有老师和考生的意料之外的,问该作者登高之处,距这六个经纬线的交叉点哪个最近?当年选错的同学大多数都是选了北纬40°和东经115°,他们认为身在黄土高原、太行之中,就可以南望、北顾、俯视了,但是这里面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长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基本都是1000米海拔,那中间有山脊,再有长城,在黄土高原上北顾是不行的,同样道理在内蒙古高原也不能南望。最终的答案应该是作者在长城之上。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考要增加选拔性,很重要的一个命题手段、手法就是跳跃性。

6.简答型综合题的答题策略

准确审题、充分获取有用信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地审题,包括给出的文字材料、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等。要尽可能挖掘一切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创设解题情境。

①对于文字材料要留意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因为这些都会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了某点就可能答非所问或答不全。尤其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

②对于各种地理数据统计图表,要首先熟悉图表的结构特征,了解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还要研究该地理要素变化的趋势。比如地理坐标图,要弄清楚横坐标表示的是什么;到底有一个或两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有时还必须注意坐标的刻度是否一致,2004年江苏高考试卷第2题的正确率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许多同学没有注意到两幅图纵坐标的刻度并不同。

③在地图上,给出的经度、纬度、山脉走向、山脉的高度、河流、行政区界线、铁路线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能够建立起相应的空间概念,进而与区域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地理图表的试题,要结合文字叙述分析阅读地理图表,准确获取有效解题信息。另外还要注意挖出隐含信息。有些试题的条件是地理原理中必须看准的,而试题往往并不明确,而有意识以间接方式或在细微处表示。

7.打破平时在复习备考中解题的思维定势,灵活自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有些题目按平时训练的解题习惯去做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大胆地跳出传统思维的禁锢,用灵活经济有效的思维方式去应对,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2002年高考中金融中心营业时间的推算,考生不必一一地去计算3个城市的具体时间,只需判断相邻两个城市的时差为8小时即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Z]2000年1月

[2]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年2月

[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2001年5月29日

高考文综地理综合题得分技巧 篇4

一、认真审读试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准确的审题是成功的基础。同学们在做综合题时要注意试题的问题和材料给定的条件,认真审,仔细想,把握试题的线索,特别要注意关键词,在审读时把它们划下来,切莫着急下笔答题,避免答错、答偏、答非所问。 这里两条答题要领需要同学们牢记。一是注意审题的整体性。要把整个试题的所有资料、图表、材料及需要回答的问题通读一遍,不仅要关注试题所给的材料,还要对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有总体把握。如果同学们在审题时能把握这一条,就可以充分理解命题者的意图,为正确答题奠定下基础。二是注意审题的准确性。在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细节,特别是对试题提供的所有信息要进行细致弱综合分析,对于图文材料要留意每一句话、每个数字、每个图例符号等,尤其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因为这些都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了某点就可能答非所问或答不全。还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信息,有些答案就隐藏在题目中。可惜的是,有时候我们的学生却“眼大无神气“视而不见”,造成无谓丢分。

二、精心组织答案

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答案的方向性

就是指答题时从什么方面作答,这对同学们的能力要求很高,需要灵活地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的课本知识与试题问题成功“对接”,明确分析解决该问题所运用的地理原理或规律,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要做到答案的方向性准确,建议同学们在考前再次梳理最基本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对其理解记忆并归类,然后用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如传统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分析、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课本中运用的是德国鲁尔区的案例,我们还可以迁移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掌握分析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可以提高答案的方向性。

2.答案的全面性

在答题时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流畅、灵活,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要从不同角度月邵司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不漏点,避免失分。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答题要做到完整不漏点,建议同学们首先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全方位地分析问题。另外,作答时看清该题所附的分值,“看分给点”也是确保答题全面的小窍门。现行高考阅卷还有一个特点,多答或答错(只要答案不前后矛盾)不扣分,所以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建议同学们多答,不过最好在作答时给答案编上序号,这样便于阅卷琶师很容易看到答案,不漏得分点。

3.答案的顺序性

有些同学在作答时,把所知道的都写上去,让阅卷老师挑选正确的,这样会产生三个问题:一是答案太多,阅卷老师会漏得分点(这虽然极少但也是正常的);二是有些同学反而会把重要的得分点遗漏。三是书写太多,最终做不完所有题目。其实,历次高考阅卷都有这样一个共性:重要的得分点所附的分值高。这就提示我们在答案全面的基础上,一定还要注意答案的顺序,按重要性排序,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或者抓住最主要的因素,抓问题的主要方面,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千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

三、规范语言表述

在《地理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对语言表述的要求是“准确简洁”。因此,在语言表述时,地理术语的使用、表达的清晰和准确、表述的层次、杜绝错别学就特别重要。

1.语言要科学、准确、简练

科学、准确、简练就是要用地理专业术语回答问题,切忌用大白话,关键词要准确无误,不说废话,不离题,语言表达准确简洁。高考阅卷采取的是流水作业的形式,要让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试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寻找关键词,答到“点”上。建议同学们在答题时一定要出现关键词,使用地理专业术语,最好套用课本的语言文字描述,这样答题很有“地理味”,也容易得分。

2先定性描述,后具体分析

定性加具体分析可以给答案制定“双保险”,提高得分率。要注意千万不能进行知识点的罗列而不具体化,如答工业布局的区位条件时不能写成“原料、能源、市场、交通、技术、政策”等,这样答题是不得分的,应该答成:“原料、煤铁资源丰富”等。

3.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

字迹潦草会让阅卷老师不容易找到得分点,甚至让阅卷老师产生不是“好学生”的错觉,造成冤枉丢分,所以,在答题时不一定要字迹漂亮,但一定要工整清楚。在阅卷时,地名错别字和关键词错是不给分的。如“煤炭”写成“煤碳”、“天然气”写成“天燃气”,都是拿不到分的。

高考在即,只要我们能稳定心态,增强信心,考试中注意运用答题技巧、使用准确的学科语言,减少不必要的丢分现象,相信大家一定会在的高考中收获人生最大的果实。

高考地理2大类常考选择题的解题策略

1、比较研究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比较研究是一种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并分析产生差异同德原因的研究方法,是认识事物发展规律性的重要手段。比较研究方法在地理学研究方面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特别是在区域地理研究中,比较研究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在高考这样具有导向性的考试中,有意识的设置比较类型题目,目的是要我们加强在学习过程中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培养对区域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分析能力,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应对策略】在复习时不应把区域割裂开来,应对有相似性的有联系的部分加以关注,并联系相关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特别是在两个区间的比较时,应该首先要对比较的区域特征有较深刻地了解,熟悉区域发展的特点,并且能够迅速再现区域特征,才能对区间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做出比较。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河流水文特征、土壤特征和植被特征、经济特征以及人口、城市等方面的特征常常是区域比较研究的重点。

2、等值线判读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常见的等值线图有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深线图、等太阳高度线图、等盐度线图。等值线图用若干条等值线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我们可以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大小、排列方向、疏密程度、等值线的弯曲等判断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等,比文字叙述更严谨、更直观。因为等值线图取材广泛,和教材主干知识结合紧密,因此等值线图是历年来高考的热点题型,在复习中我们必须重视对各类等值线图的学习和理解,这样才能在高考中面对此类试题得心应手。

【应对策略】解答这类题型必须掌握最基本的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等值线图的判读可分如下步骤进行:一读图名,根据图名就可以知道图中所给等值线的类型;二读数值范围和极端值的大小;三读弯曲方向和延伸方向,等值线向高值凸出数值为低,向低值凸出数值为高(“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四读疏密程度,根据疏密程度判断地理要素变化的缓急,等值线越密,变化越急,反之,变化越缓;五读局部小范围闭合,若闭合圈上的数值与其周围数值较大的等值线数值相等,则圈内的数值比闭合圈上的值更大,反之,若闭合圈上的数值与周围数值较小的等值线数值相等,则圈内数值比闭合圈上的值更小;六再结合具体相关知识和特征进行解读。

高考地理综合题汇编 篇5

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9%,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已全面启动,目前基本形成三大通道,如图1所示。据图回答1一3题。

1.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 A.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 B.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C.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

D.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保条件

2.西电东送是把西部地区的水电和坑口电站的电能输往东部,图中坑口电站分布较多的是

A.AB B.CD C.DE D. AE 3.三条送电线路的终点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北路输送的火电,使京津唐地区燃煤量减少,降低粉尘危害 B.中路水能发电,清洁、经济效益大,给沪宁杭地区提供电能 C.南路电能的输送对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不足有重要意义

D.西电东送主干道途经我国能源最大输出省市是山西,最大输入省市是广东读图2,某地区等温线示意图,判断4一7题。

4.该地区所在半球及当地季节为

A.北半球 夏季 B.北半球 冬季 C.南半球 冬季 D.南半球 夏季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处在10℃以下 B.P处在10℃以上

C.P处地势低洼 D.P处周围广泛分布热带雨林 6.分析上面某海湾放大图,其中最适宜建港口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Q地与北京气候相比较,一年中 A.两地都雨热同期

B.Q地气温较高的月份,北京的气温也较高

C.Q地受高压控制的季节,北京盛行偏南风 D.Q地降水较多的月份,北京降水也较多 读图3,某地气候要素月份分配示意图,回答第8一10题。

8.该地主要自然带是 A.温带草原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9.该地可能位于 A.美国的五大湖地区 B.澳大利亚的西南沿海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法国的巴黎盆地

10.该地区和图4所示地区发展工业的共同优势是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煤炭资源丰富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水力资源丰富

⑤城市人口密集,劳动力素质好 ⑥农业发达,著名的鱼米之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11.图5中A、B两建筑物位于31°34′N,欲将B建筑物平顶屋改为两侧对称的坡顶屋,屋顶增加的高度最高不宜超过

A.tg35°(L+5)-H B.tg35°L-H C.tg35°(L+6)-H D.tg81°52′(L+5)-H

二、综合题

12.读图6,某地地质剖面图,分析回答:

(1)按褶曲的基本形态划分,这种理想的储油构造属于,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是()(选择填空)

A.气、水、油 B.气、油、水 C.水、气、油 D.油、气、水

(2)目前,已勘探出储量丰富的大油田,并将建成我国西部新的石油基地的著名大沉积盆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石油用量增加,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是:()(选择填空)①全球气温上升 ②地方病增加 ③臭氧层空洞扩大 ①光化学烟雾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石油危机”、“能源危机”的客观原因是:()(选择填空)A.产油地区分布不均 B.油田产油减少 C.欧佩克组织提价 D.美、英对伊拉克的战争

(5)山西农村、西藏牧区、内蒙古牧区、珠江三角洲农村应侧重使用的能源依次是()(选择填空)

A.煤、石油、风能、水能 B.秸杆、水能、煤、天然气

C.煤、太阳能、风能、沼气 D.秸杆、地热能、石油、煤

(6)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结合我国的国情,请你谈谈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3.读图7分析回答:

(1)图中ab为()(选择填空)

A.内外流域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C.400mm等降水量线 D.200mm等降水量线

(2)下列农业在ab线以西以北没有分布的是()(选择填空)A.高原农牧业 B.绿洲农业 C.桑基农业 D.灌溉农业

(3)甲图中字母Q分布区表示的最主要经济作物(非纺织原料)名称是______,该区域和乙图中C区域相同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

(4)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以下对我国农业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选择填空)

A.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的农业技术 B.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C.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 D.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参考答案]

1.C 2.D 3.D 4.C 5.A 6.C 7.D 8.B 9.C 10.C 11.A 12.(1)背斜 B(2)塔里木盆地(3)D(4)A(5)C(6)①坚持以煤炭为主的方针,依靠科技清洁煤炭,提高其利用率。②大力开发水电,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③积极稳妥地开发核电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 篇6

高中地理选择题一般要采用多种方法去做,不能看到一道题目就一味地去计算或者直接去找正确答案,而是要灵活去应对,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搞定地理选择题,同时保证做题的准确率。

做选择题如果能直接得到答案,那就用直选法,简单有效,如果比较麻烦的题目,可以用排除法去做,把明显错误的答案直接排除掉,剩下的选项再对比,就能够得到正确答案了。

地理选择题涉及基础知识的会比较多,在答题时也要讲究技巧,会的争取不丢分。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先跳过,等到做完其他题目再回过头来重新做。

2.地理大题做题方法有哪些

高中地理大题要想得高分,要把课本知识点都背会了,还有一个捷径就是直接背大题答题模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高中地理每年考试考点是类似的,考试题型也相近,为了应对高考,一些人便针对常考题型总结了答题模板,都是百试不爽的。

地理大题虽然有模板可背,但大家却不能死记硬背,因为模板需要灵活运用,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会用,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3.高中地理怎么做分数高

地理要想学好,就要会看地图,而要想考高分,就必须喜欢地理这科。只有真正喜欢上某一学科的时候,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良性循环,越学越好。

地理要想考高分,要把课本背熟,然后多做计算类题目,多总结经验,通过不断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当遇到做错的题目时,一定要对照课本去反思,看看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好,哪些知识还存在漏洞或盲区,努力改进。

地理高考大题解题技巧

1.设问形式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

“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

2.答题模板

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

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

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等)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

简洁、准确描述

3.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正确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就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

度,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

①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②地势特征: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

③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

④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汛期(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

⑤河流的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

⑥气候特征: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热量条件,降水(季节变化、干湿变化)——水分条件,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⑦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

⑧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

⑨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

⑩等值线特征: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等。

(2)描述语言的组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②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

③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学科术语而不能口语化等。

高考地理综合题汇编 篇7

一、高考地理综合题设计的价值取向

从总体上看, 高考地理试题的设计, 力求体现出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从宏观层面上看, 地理试题的设计期望能考查出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形成状况, 较明显地反映出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一) 关注考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形成状况

地理学科能力要素主要由空间定位能力、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地理事象的判断与评价能力等构成。为此, 近年的高考试题命制十分注重对考生学科能力形成状况的考查, 尤其是综合题的命制显得更加突出。其命题方式大多为:创设问题情境 (多用地理图像语言) →围绕主题设问 (并列式或递进式) →运用核心知识和能力作答。

例1 (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36题)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主要的铁矿石生产国和出口国。图1为澳大利亚部分区域示意图, 图2为该国铁矿石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构成图, 图3为图1中 (1) (2) (3) 三地的气候统计图。请完成下列问题。

(1) 描述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地的地理分布, 评价其铁矿石出口的优越条件。

(2) 说明 (1) 、 (3) 两地的多雨季节并分析其成因。

(3) 比较 (2) 地和 (3) 地水资源的异同点。

本题以“澳大利亚西部区域”为空间背景, 采用并列式设问, 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思维和综合思维, 要求考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对澳大利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作出正确判断与分析。第 (1) 题侧重考查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能力、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从图1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地集中在西澳大利亚州的中西部, 从图2中可以看出其出口地主要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综合图1、图2信息, 则可得出铁矿石出口的优越条件有:铁矿资源丰富, 分布集中;矿山接近大型矿石输出港;距离东亚市场较近。第 (2) 题主要考查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根据图3信息, 可以归纳出 (1) 地夏季降水集中, (3) 地冬季降水集中。再结合图1的空间位置特点, 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可以分析得出其形成原因应是: (1) 地夏季从亚洲吹来的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后转向为西北季风, 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为其带来降水; (3) 地冬季来自海洋的西风为其带来降水。第 (3) 题重在考查地理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能力、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从图1中可以得出 (2) (3) 两地的相同点是都有丰富的地下水;结合图1、图3信息, 则可归纳出 (2) 、 (3) 两地水资源的不同点是 (2) 地水资源总量比 (3) 地少, 地表水终年缺乏; (3) 地地表水较丰富, 集中在冬季。

(二) 关注考生基本的地理方法的掌握状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对学生地理方法的形成提出了以下目标。一是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二是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并且在学业评价中提出了以下建议:“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的评价, 应重点了解学生对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常用地理研究方法的领悟、掌握状况和运用水平。其评价标准为:一是评价学生是否了解地理方法运用的步骤、要领;二是评价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正确的地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近年来, 浙江省的高考地理试题对“基本的地理方法”的考查已有较好的体现, “收集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提出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已成为地理试题解答的思维主线, 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常用的地理研究方法也不时地出现在综合试题的价值取向之中。如例1中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地的地理分布”的地理观察, 对“ (1) (3) 两地的多雨季节, (2) 地和 (3) 地水资源状况”的地理比较与区域综合分析。在所有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对考生“地理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处理”方法的考查。

(三) 关注考生地理观点的形成状况

中学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和基本地理方法的同时, 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包括人地协调观念、空间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试题命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考生能否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是否具有地理审美情趣与鉴赏力, 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是否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是否初步具有了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是否养成了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等。从近年高考试题的形式看, 地理观念的考查很少在试题中直接出现, 它多以隐性方式进行渗透。试题设计一般通过对“某一区域环境中某项人类活动”的分析, 折射出考生是否形成了正确的地理观点。例如, 2010年浙江文综卷第36 (3) 题, 要求考生对“热带雨林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作出正确的判断;2011年浙江文综卷第37 (3) 题, 要求考生回答“你认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37 (2) 题, 以深圳市的产业转移为案例, 让考生从环境承载力和交通运输的角度考虑合理的转移方案, 引发学生思考, 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发展观。

(四) 关注考生地理问题探究方法或思维的形成状况

“提供新知识, 创设新情境, 考查考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这一命题方式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时有出现。如2009年浙江文综卷第37题的“区位商”、2010年浙江文综卷第37题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37题的“海油陆采”等, 均是考生在中学地理学习中从未接触过的全新地理知识, 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作出正确的解答。

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 与他人合作, 开展调查和研究, 作出评价,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地理探究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情境, 提出各种假设、搜集整理多种资料、分析验证假设、表达交流探究结果。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各种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命题价值取向, 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地理试题的一大“亮点”, 要求考生在真实、复杂、开放的问题情境中, 积极参与探究, 实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一探究学习的思维过程。

例2 (2011年浙江文综卷第36题) 图4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表1为图4中甲、乙两城市的气候资料。

(1) 圣劳伦斯河是世界上水位最稳定的河流之一, 说明其原因。比较 (1) (2) 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

(2) 简述“雪带” (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 分布的特点, 并解释原因。

(3) 蒙特利尔港是加拿大重要的小麦输出港, 简要分析其形成条件。

本题具有地理综合题的一般特征———以区域为载体, 归纳地理特征 (水文特征、雪带分布特点) 、探析地理成因 (水位稳定、雪带分布) 、明析地理原理 (小麦输出港区位) , 除此之外, 还创设了一个充满诱惑力的探究性问题情境———五大湖地区的“雪带”分布, 以“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为问题设计的主线, 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第 (2) 题的解答, 首先要求考生在区域分布图中发现一个现实问题“雪带分布不平衡:分布在湖的东、南岸”, 然后运用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来寻找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假设———可能是这些区域降雪量偏多, 可能是这些区域有特殊的积雪堆积条件:若是降水量偏多, 那么这些地方应该是空气中有较多的水汽含量, 并具备空气上升的条件;若是积雪不易溶化, 则应具备地势高或背阴的条件。验证假设———综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结论:五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冷空气经过湖面时, 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 暖空气上升 (在迎风坡有地形抬升作用) , 水汽凝结形成降雪, 出现雪带。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本题顺利解答的关键, 取决于考生面对新情境、新问题时, 是否具备不畏困难的探究精神以及科学严谨的探究思维。

类似的新情境、新问题的考题在2012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出现, 如第37题的第 (1) 小题要求考生运用新材料和区域分布图 (如图5) 简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

材料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 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的末端建设人工岛, 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 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很多考生面对这一问题时, 感觉束手无策。其实, 该题的命题意图十分明显, 主要考查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地理信息的有效获取与解读) 和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思维。文本材料已明确告知考生“海油陆采”的两个要求:建设入海道路与人工岛;图像信息也隐约告知考生海上油田与陆地的位置关系。若能把握这两个关键点, 就不难得到“海油陆采”的自然条件应是:石油资源靠近陆地;浅海;受潮汐和波浪等影响较小。

二、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命题特点

如果我们对近三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的地理综合题作一个微观的比较分析 (见表2) , 不难发现其试题设计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 以区域为载体入题, 淡化识记要求, 凸现原理性知识的应用考查

地理综合题在区域选择上重在考虑区域特征是否鲜明, 能否找到相关系统地理原理的落脚点。一方面, 在空间定位上不为难考生, 力求让大部分考生能上手做题;另一方面, 在问题设置上主要追求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 淡化对区域具体知识的识记要求, 突出区域内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原理性知识的分析应用:描述与阐述地理分布 (规律) , 归纳与比较地理特征, 分析与探究地理成因, 探讨与评价人类活动等。

注:2010年第37题为材料分析题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 。

(二) 方向的选择侧重遍平化, 凸现主干知识、核心能力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一般而言, 以区域为载体的地理综合题设问方向的选择有两种常用的方式:一是以区域主导要素为中心入题, 采用“递进式”设问, 即几个问题紧紧围绕某一主题由浅入深进行“剥笋式”的追问;二是以区域主要特征为中心入题, 采用“并列式”设问, 即几个问题与区域内的主要地理特征相关, 各问题之间没有太多的关联, 体现对知识广度的要求。从近三年浙江高考综合题的形式看, 多倾向于知识、能力的遍平化, 力求凸现地理主干知识、核心能力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三) 信息的呈现趋向多样化与简明化, 凸现对提取与分析信息能力的考查

从近三年浙江高考综合题信息呈现的方式看, 多样化与简明化特征十分明显。一方面, 除常规的区域示意图之外, 往往配以能反映区域内自然或人文要素特点的多种形式统计图或统计表, 或者配以地理原理的示意图和文字材料, 要求考生能将多样的信息有机地整合, 来思考、分析、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另一方面, 尽力删减与设问无关的干扰信息, 追求信息呈现的简明化, 减少考生的阅读和取舍信息所花费的时间, 提高解题的有效时间。这一特点也传递给考生一个明确的信号, 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必须十分重视试题中出现的符号、数据、文字等有效信息, 否则就会答非所问, 或丢三落四, 从而造成严重的失分现象。如2011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36题图中的7m、75m两个数据, 第37题图中的图例 (土地利用类型) 等信息对获取正确答案至关重要。

(四) 问题的设计趋向单一性与小切口, 凸现对具体地理要素及关联性的考查

近三年高考综合题中小题的设问有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切口变小, 指向更具体的地理要素, 并关注要素间的关联性分析。如2012年第36题第 (2) 问, 要求考生关注的不是两地宏观的气候特征, 而是要求考生观察更小切口的降水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 并能分析不同区域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二是对某些问题作出了行为动词或外加条件的限制, 使设问更具单一性, 避免考生“模式化”答题或“惯性化”作答。如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36、37题的6个设问均对考生的答题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描述、评价、说明、分析、比较、简析、判断”, 而第37题的第 (2) 问还对考生设置了问题思考的的方向性限制:“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 判断深圳市转出企业应转至何地并说明理由。”

三、提升地理综合题得分率的复习策略

针对上述分析中得到的高考综合题设计的价值取向和命题特点, 若能在复习教学中处理好以下的教与学的环节, 则能较好地提升考生的地理综合题得分率。

(一) 把握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以“能力立意”的高考地理综合题设计重点关注的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区域性与综合性, 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重视对区域分析与综合方法的训练。对于某一区域而言, 需要较好地把握区域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规律、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等, 以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例如, 在复习南欧 (地中海沿岸) 地区 (如图6) 时, 可以按以下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加以把握。

1. 了解地理位置与分布, 即明确它在哪里———纬度位置 (40°N附近) 、海陆位置 (三面临海, 南靠地中海) 。

2. 认清地理事物的特征, 即观察并归纳区域主要地理事物的特征———山地为主的地形 (高大的阿尔卑斯山系) , 冬温湿、夏干热的地中海气候……

3. 理解地理因果关系, 即探究区域内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 搞清楚“它为什么在那里”———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隆起形成高大的阿尔卑斯山系;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冬温湿、夏干热的地中海气候等。

4. 理解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即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地理过程——古地中海 (沉积地层) →板块挤压运动 (地壳活动剧烈、岩浆活动) →地中海缩小与阿尔卑斯山系隆起 (褶皱山系、多火山地震、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等。

5. 理解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即分析区域内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明析某一要素对空间中其他地理特征存在所起到的作用———如巴尔干半岛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与地中海的关系 (古地中海形成了可溶性的石灰岩, 地中海气候满足了降水条件) 。

6. 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即辩证地认识人类活动与区域环境特征的关系, 特别是要探究怎样使某一地理要素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如充分利用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发展地中海农业 (花卉、蔬菜、园艺) 、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二) 区域与系统有机结合, 选择特征区域进行综合思考

以区域为载体的高考综合题在区域空间选择上有两个指向比较明显, 一是区域内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 二是与社会热点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考查方向选择上也往往考虑两个指向, 一是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 (区域地理学习内容) , 二是能承载地理原理的典型地理要素 (系统地理原理性知识的应用) 。为此, 在考前的综合复习阶段, 若能将区域与系统有机结合, 选择特征区域进行综合思考, 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首先, 依据区域特征的鲜明性和社会热点的关联性框定你认为高考可能重点关注的区域 (如图7的样式) 。区域范围大小的确定要合适 (不宜过大或过小) , 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大部分考生能够正确判断, 二是能承载试题分值所需要的地理要素。

其次, 从系统地理的角度选择综合思考的方向, 主要考虑区域内突出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 以及在本区域中可以说明地理原理的典型案例。如图7中的A区域 (美国西部地区) , 其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 可以承载分析“地形、洋流对气候的影响”这一原理性知识;而“硅谷”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既反映了这一区域的世界性地位, 又可以落脚高科技产业布局的区位要求。

再次,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梳理区域内主要地理要素的空间联系。如图7中的E区域, 可以选择以“气候”为中心进行如图8所示的主题式综合思考:从地理 (纬度、海陆) 位置和大气环流角度可以正确认识澳大利亚东部和新西兰的宏观气候分布;从洋流和地形分布可以正确理解澳大利亚东部和新西兰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从气候分布入手可以正确理解该区域的自然景观的分布特色 (澳大利亚的半环状景观和新西兰的温带草原) 和河流水文特征;综合各自然要素特点和人类活动可以正确理解区域产业布局的特征 (澳大利亚东部城市人口分布特点和混合农业的发展, 新西兰的畜牧业发展等) 。

最后, 选择主导地理要素, 进一步探究区域内普遍规律中的特殊地理现象的发生。如图7 E区域中澳大利亚东北部特殊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信风、地形、暖流等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 。如图9为新西兰北岛西部某地的气候统计资料, 具有终年温和多雨的总体特征, 但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差异性 (冬季降水更丰富) 。此时, 则需要对其成因作出更为细致的分析:观察图像信息中降水量与气温的关系, 分析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冬季 (6-8月) 气温低, 区域内气压梯度大, 西风更强盛, 带来丰沛降水”。

(三) 依据设问指向, 有效提取与分析信息, 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从近年考生回答综合题的总体情况看, 答不全、超答或答非所问等是造成失分严重的主要表现。究其原因, 除少数考生没有真正掌握分析问题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方法之外, 更多的是审题不到位, 没有领悟命题者的意图而造成回答问题的方向性偏差, 或者是简单套用答题模式按惯性思维作答, 又或者是不能有效地提取材料信息而自圆其说, 等等。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说明》对考生提出了明确的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这一能力要求基本上是按考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常规思维过程而提出的, 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也是按这一能力要求开展复习教学与解题训练。笔者发现这一常规的复习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是考生受无关信息的干扰较多, 造成在审题上花费的时间偏多;二是对问题指向的把握不够精确, 造成答题不全或无的放矢。若能将解题的思维过程作适当调整, “从问题指向入手, 直奔问题解决”则能较好地弥补上述提到的“两个弊端”, 有效提升答案的针对性。其操作方法为:粗读整题、了解主题→提取设问、明确方向→调运知识、检索信息→推理分析、针对作答。

例3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环境影响费用=氮素渗漏损失费+渗漏水对环境影响费。

(1) 依据图10中棉花种植的自然区位, 推测棉花的生长习性。

(2) 根据材料及图11、图12, 分析说明过度灌溉棉田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本题为2011学年绍兴市高三质量调测卷中的一道综合题, 看似简单的问题, 考生的得分情况却很不理想。第 (1) 题得零分的考生不少, 其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缺失了“推测”这一问题的指向要求。在考生所答的第 (2) 题答案中, 60%以上的有“土壤 (地) 次生盐碱 (渍) 化”这一内容, 说明考生在答题的思维过程中无视设问的前置限制条件“根据材料及图11、图12”。类似的失分现象在考生中具有普遍性。如果运用“从问题指向入手, 直奔问题解决”的解题方法, 则能较好地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1. 粗读整题, 了解主题

本题考查的主题是“干旱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提取设问, 明确方向

第 (1) 题是“依据自然区位推测棉花生长习性”;第 (2) 题是“根据材料及图11、图12分析说明过度灌溉带来的不利影响”。

3. 调运知识, 检索信息

第 (1) 题调运知识:自然区位主要是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从图10中则可对应地检索到棉花种植的区位信息有干旱、太阳辐射强、沙质地表、临近河流等;第 (2) 题检索出材料及图11、图12分别是指环境影响费用、皮棉产量、总氮淋失量。

4. 推理分析, 针对作答

第 (1) 题经过图13所示的推理分析, 可以针对性地回答“该地区气候干旱, 说明棉花耐旱;该地区日照时间长而且强烈, 说明棉花喜光;棉花分布区以沙质土壤为主, 土质疏松, 说明棉花喜疏松土壤;棉花分布在河流附近, 说明棉花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水量”。第 (2) 题则可依据材料及图11、图12所反映的主题对其不利影响作出初步的判断:环境影响费用增大、皮棉产量下降、总氮淋失量增多。然后按“分析说明”的要求进行针对作答:“图11说明过度灌溉棉田, 棉花产量反而下降, 影响经济效益;图12说明灌溉水量越大, 土壤中的氮元素的淋失量会加大;根据材料, 氮元素淋失量越大, 土壤越贫瘠, 含氮元素的水污染河道越严重, 恢复与治理环境的费用会大大增加。”

例4海港城市基隆年降水量在3200毫米以上, 年降水日数为214天, 素有中国“雨港”之称。根据图文资料, 分别简述基隆冬、夏半年都多雨的原因。

【参考答案】冬半年:水汽充足, 盛行东北风, 因山地抬升, 故多 (地形) 雨。夏半年:气温高, (受地形影响) 盛行上升气流, 故多 (对流) 雨。

高考地理综合题汇编 篇8

关键词: 高考地理    综合题    备考策略    对比研究

一、综合题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015年高考刚刚结束,安徽卷文科综合地理部分,选择题较往年容易,但综合题有难度。不少学生对地理综合题无从下手。

高考命题既要立足于选拔考试的目标,又要符合中学教学实际,试题体现了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与地理语言规范表述的考查。高考试题具有选拔性,难度相对较大,而学生对地理“一般”规律的归纳和概括,形成知识网络,但考试通常会提供某一区域的背景材料,分析回答问题,甚至出现逆向思维。学生往往对新问题认识不够、判断不准;或者对问题表述不清、不够准确;生搬硬套、答不到点子上。本文在分析综合题答题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备考策略。

二、综合题备考的教学建议

1.回归教材:熟记地理“一般”原理规律

地理“一般”性原理规律的掌握是基石,在遇到新区域、新问题,才能准确快速地找到答题方向。安徽高考地理考试说明强调“淡化单一知识点的个别考查,强化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考查,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河流、气温、气候等是中学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材并没有完整的章节专门描述,而是分散各章节。教师在高考复习时,应引导学生将地理必修教材内容中的地理“一般”性原理规律进行提炼,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思维,形成知识网络。

如河流相关的“一般”性原理规律可概括为:

①必修一第四章: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

②必修二第五章:河流对聚落发育、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③必修三第三章: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河流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④必修三问题研究:以阿斯旺大坝为例:河流大坝修建的利与弊

地理“一般”性原理规律的熟记,应做到心中有“例”有“理”,回归教材,结合教材案例,从零散到整体,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认知高度。

2.重视创新:深究地理“特殊”问题背后的“一般”规律

地理考试说明强调“淡化脱离具体情境的理论考查,强化联系S特定区域的应用考查,关注社会现实和学科发展”,近几年试卷得到体现。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将教学原理和具体地理事实联系起来。在面对某地特殊区域问题时,解决方式如下:

①尝试多种表达方式,解决新问题。

通常判断河流流向,通过地形地势(等高线)判读。但2015年安徽卷第35题第1小题,没有给出具体等高线数值,需要学生据图示中干支流夹角判断流向。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训练中,要求学生尝试用多种表达方式解决新问题。

②尝试逆向思维,解决新问题。

2008年全国卷中有一道经典例题:大河入海口一般会形成明显的三角洲,但刚果河入海口没有形成三角洲,要求学生分析原因。形成三角洲,应具备以下条件:丰富的泥沙来源→河口地势平坦→海水顶托→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对照“一般”规律,结合该河流具体情况就可以得出其区别于其他的“特殊”所在:河流携带泥沙少(刚果河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中部为刚果盆地,泥沙沉积其中,到河口处的极少)→入海口附近地形高差大→搬运能力强→泥沙不易沉积。这就提醒学生,在平时训练中,遇到跟课本案例“相反”的情况,不要慌张,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可尝试逆向思维,解决新问题。

③尝试原理迁移,解决新问题。

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题中频繁出现设问开放题型,考查创新能力。如2013年安徽卷第35题(3)题要求学生具备根据果园化肥农药污染和苹果加工果渣污染等问题,从循环经济角度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关于该问题基本原理,地理必修二课本给过“北京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的案例,学生需以“陕北南部黄土高原区域”为载体,以种粮→生态环境问题→种植苹果→效益提高和环境问题并存→设计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学生在平时训练中,遇到开放性、创新性问题,应结合教材案例,尝试原理迁移,解决新问题。

3.细品经典:把握核心知识点考查的共性与差异

每年高考过后都会出现一些经典好题,偶尔出现一些怪题、差题。高考后期二、三轮复习,教师应梳理,提倡“老师下海,学生上岸”,少考精练,提高复习效率,引导学生把握核心知识点的共性与差异。通过多次训练、揣摩经典例题,加深对“一般”性原理规律的理解,并熟练运用原理解决“特殊”区域的问题,把握地理规律的核心联系。并做好常见原理认识纠错工作,对主干知识、核心考点的理解不犯重复错误。

4.关注考纲:探究热点问题与命题角度

随着时代发展,高考命题思路与考查方式也在变化。《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复习迎考的指南。教师应对比新旧指南,关注考核目标的变化、考试范围的变化和选择的题例的变化,梳理可能命题的热点素材和出题角度。加强考试研究,科学把握地理高考变化,能促使地理教师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有效进行地理教学活动,使高考这个“指挥棒”,更科学和合理地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地理教师可以巧用“一般”与“特殊”关系备战高考地理综合题,让学生在彻底理解地理规律的前提下掌握,才能做到知识掌握扎实,提高模拟实战能力和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国华.地理“一般法则”与“特殊性描述”的辩证关系[J].地理教学,2013(5).

上一篇:旅游观光的基本礼仪下一篇:春风小学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