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管理学名著

2024-09-12

经济学管理学名著(精选8篇)

经济学管理学名著 篇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 庇古《福利经济学》

俄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萨缪尔林《经济分析基础》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50部经济学经典名著

《经济论》(色诺芬)

《赋税论》(威廉·配第)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托马斯孟)

《布阿吉尔贝尔选集》(皮埃尔勒庇逊德布阿吉尔贝尔

《休谟经济论文选》(大卫休谟)

《商业性质概论》(理查德坎蒂隆)

《经济表》(弗朗斯瓦魁奈)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安罗伯特雅克杜尔哥)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

《人口原理》(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政治经济学概论》(让巴蒂斯特萨伊)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西蒙·德西斯蒙第)

《孤立国》(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

《论财富的分配和赋税的来源》(理查德琼斯)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经济和谐论》(克洛德弗雷德里克巴师夏)

《资本论》(卡尔马克思)

《国民经济学原理》(卡尔门格尔)

《政治经济学理论》(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

《纯粹经济学要义》(莱昂瓦尔拉斯)

《资本与利息》(欧根冯庞巴维克)

《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利息与价格》(克努特魏克塞尔)

《财富的分配》(约翰贝茨克拉克)

《有闲阶级论》(托尔斯坦凡勃伦)

《经济发展理论》(约瑟夫熊彼特)

《福利经济学》(阿瑟塞西尔庇古)

《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贝蒂俄林)

《制度经济学》(约翰罗杰斯康芒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奥斯卡兰格)

《货币均衡论》(冈纳缪尔达尔)

《价值与资本》(约翰理查德希克斯)

《通向奴役的道路》(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经济学》(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

《经济增长理论》(威廉阿瑟刘易斯)

《丰裕社会》(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

《经济成长的阶段》(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

《资本主义与自由》(米尔顿弗里德曼)

《改造传统的农业》(西奥多威廉舒尔茨)

《投入产出经济学》(华西里列昂惕夫)

《产业组织》(乔治约瑟夫施蒂格勒)

《各国的经济增长》(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

《财富与贫困》(乔治吉尔德)

《经济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原理》(格里高利曼昆)

《公司金融理论》(让梯若尔)

《贫穷的终结》(杰弗里萨克斯)

20本管理学经典名著

(1)科学管理原理,泰勒,马风才,机械工业出版社

(2)经理人员的职能,巴纳德,孙耀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管理行为,西蒙,机械工业出版社

(4)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马斯洛,许金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Z理论: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 the Japanese challenge,大内,朱雁斌,机械工业出版社

(6)管理的实践,德鲁克,齐若兰,机械工业出版社

(7)战略历程,明茨伯格,机械工业出版社

(8)企业的人性面,麦格雷戈格尔圣菲尔德,韩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组织理论与设计,达夫特,清华大学出版社

(10)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卡斯特;罗森茨韦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1)伟大的组织者,欧内斯特·戴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2)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圣吉,郭进隆,上海三联书店

(13)追求卓越,彼得斯,沃特曼,中信出版社

(14)本尼斯领导艺术全书,本尼斯,李德荣,海潮出版社

(15)竞争战略:分析产业和竞争者的技巧,波特,陈小悦,华夏出版社

(16)变革的力量:领导与管理的差异,科特,方云军,张小强,华夏出版社

(17)注意力管理,达文波特,贝克,谢波峰,中信出版社

(18)有效的公共关系,布鲁姆,森特,卡特里普,明安香,华夏出版社

(19)管理学,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经济学管理学名著 篇2

一、精选教学内容

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完成这一基本任务, 就必须在浩如烟海的著作中精选教学内容。这首先涉及到开列读书目录的问题, 其次涉及到精讲哪些书或者哪本书的问题。笔者在担任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时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从卷帙浩繁的经典宝库中选择重要名篇, 给学生开列读书目录。目录包括洛克的《政府论》 (下篇) 、密尔的《代议制政府》、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巴纳德的《组织与管理》、西蒙的《管理决策的新科学》、德鲁克的《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奥斯本等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和彼得斯《政府的未来治理模式》等。如果说开列书目是让学生大体了解本专业的名著, 那么精讲哪些书或哪本书则是让学生通过重点学习某本名著, 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根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课时的规定, 笔者选择了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作为精心讲解的内容。因为, 其一,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开创了行政学研究的先河, 是行政科学的奠基之作;其二,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比较容易读懂, 这对刚刚接触名著的学生来说是有利的;其三,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比较短, 适合逐句逐段地精心讲解, 以便学生渐渐学会读名著的方法, 使他们懂得读名著不同于学习思想史或学说史。

二、改进教学方式

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不同于行政管理原理课、专题课、思想史或学说史课等, 因而这些课程的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

1. 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应当采用导读、领读、自

读和对话讨论方式进行。教师应当把精力用于提问、答疑和解惑, 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与独白。对名著进行导读时, 教师应着力阐述名著的写作背景。在教师和学生交替领读时, 遇到较难的问题, 由教师释疑。学生自读是学习名著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任课教师务必要求学生事先自读, 大致了解文章内容。进行教学时, 任课教师应适当地把有争议的理论问题融入对话讨论之中, 以活跃课堂气氛。

2. 在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中还应该综合运

用学生上讲台、课余学习读书小组、小论文写作、分组讨论与辩论、专业论文翻译等多种方式。其中, 让学生上讲台讲述, 由学生分组讨论与辩论, 教师点评等方式更值得重视。教师在恰当的时候予以点评, 引导讨论沿着需要的方向发展。通过这些方法, 学生的表达、理解、分析等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会逐步得以提高。

3. 在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中, 应该分阶段逐

步加深难度, 对不同的著作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比如,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比较容易读懂, 所以, 就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而言, 在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当中应当将它作为第一必读篇目。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之后, 再让学生先后去读洛克的《政府论》 (下篇) 、密尔的《代议制政府》、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德鲁克的《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奥斯本等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和彼得斯《政府的未来治理模式》等。并且根据本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课时的规定, 要求学生精读《行政学研究》, 泛读其他著作。

三、加强教学硬件建设

加强教学硬件建设是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为此, 高等学校, 包括其下属的学院要重视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硬件建设。要增加经典著作的馆藏数量。对于非常经典的著作来说, 同一本书的数量应尽可能多一些, 以满足学生上课学习和课外阅读的需要。要多购买思想史、学说史之类的书, 如《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行政学说史》、《西方行政管理思想史》等, 为学生读西方管理学名著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要多订期刊杂志, 如《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公共行政》、《管理科学》等, 使学生了解学界对名著的精辟解读。要发挥电子图书馆的作用, 要把行政管理专业的必读经典著作 (包括外文原版) 备齐, 摆脱学生无书可读的困扰, 满足教学要求。

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目前, 我国一些大学本科专业的选修课在大学四年级开设, 这种课程设置有其弊端。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的教学, 可谓洞彻大学四年级开设名著选读课的弊端。要祛除弊端, 笔者以为, 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应当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比较费时费力的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的有利之处在于:经过两年的“磨合”, 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学习生活, 进入了正常学习的轨道;通过两年的学习, 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学生的情绪和心态比较稳定, 此乃大学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没有临近毕业前的“就业”、“考研”和“考公务员”等因素的冲击, 学生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名著。学生一旦掌握了读书的方法, 具备了读书的能力, 萌生了读书的兴趣, 就会带着极大热情去奋发苦读。

五、努力改革考核方式

从一定意义上讲, 考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教学活动的方向盘、教学效果的测量仪和教学方法的调节器。因此, 要对某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就必须努力改革其考核方式。对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改革来说, 同样需要努力改革考核方式。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应当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非仅仅局限于传授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知识, 因而考试的方式就不能仅仅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的考核应该采用上课发言、写论文、开卷考试和口试等多种方式进行。笔者在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中把学生平时的论文、讨论、发言等所得30分作为平时成绩, 记入期末考核的总分;期末考核采取开卷考试、口试等形式, 其中开卷考试占50%, 口试占20%。

摘要: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是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学好这门课程, 对于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修养, 夯实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功底, 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上好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 就必须对其进行教学上的改革, 即精选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 加大教学投入力度,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进行考试方式改革。

关键词: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树林, 赵海峰.教育观念转变与人文学科原著课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2) :144-145.

[2][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 (上卷) [M].李平沤,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236.

一部不该忽视的中国经济思想名著 篇3

1913年1月《孔教会杂志》创刊号上,陈焕章说:“吾国人多劝余译(《孔门理财学》)为华文,余有志而未逮。以精力已疲而日力不足也。”现在,我的朋友翟玉忠先生终于把它翻译成汉语并出版了。

陈焕章(1880-1933),字重远,广东高要人,23岁中举人,24岁考中“恩科联捷进士”,入进士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奉派为留美学员,入库克学院学习英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纽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学习政治经济学,宣统三年(191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孔门理财学》当年即收入由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师编辑的“历史、经济和公共法律研究丛书”精装出版。1912年归国,在上海创“孔教会”,任总干事。1913年被聘为袁世凯总统府顾问,与严复、梁启超等联名致书参众两院,请定孔教为国教。1930年在香港设“孔教学院”,自任院长。1933年10月,在香港病逝。

思想内容与结构体系

《孔门理财学》应该是中国人在西方出版的最早一部经济学名著,集中总结阐发了儒家的经济思想,是中国人第一次以西方语言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孔门理财学》按照西方经济学原理,分别讨论了孔子与其儒家学派的一般经济学说及其在消费、生产、公共财产方面的思想。全书分两卷,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总述;第二部分讨论消费,即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幸福和快乐的感受;第三部分讨论生产要素,分别从古典经济学的三大要素——劳动、自然和资本来分析。接着继续从产业结构、分配、社会政策等层面来讨论;第四部分讨论公共金融,主要是税收问题;第五部分是结论。显然,从结构上来看,这是典型的西方经济学模式,与以亚当·斯密《国富论》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写作体例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究其思想内部逻辑和写作的目的指向,还是中国化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严格地按照今文经学的思想体系论述的。在涉及西方思想家如斯密、马尔萨斯等的情况下作者主要是站在中西文化的视野上把中国思想与西方观点进行对比,以突显中国儒家思想的独特价值。

陈焕章认为,孔子的思想博大而庞杂,完备地包含了一切理论。他比较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孔子,马尔萨斯只是提出了著名的人口论,而孔子则提出了一个总体哲学体系。“这是因为马尔萨斯是一位专业经济学家,而孔子是最广意义上的一位大师。然而从他体系中的相关部分来看,孔子显然也是一位经济学家。”(P118)

德本财末原则下的理财观。儒家总是将经济问题置于伦理和政治的框架之中来谈论,往往先要作一价值判断,看其是否合乎道德义理,以至于不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考察,甚至不能觉察到其存在。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义”(jusdce),而只有人才解“义”。由于人能群而禽兽不能,理财是为“人群”服务的,因此,理财同政治、伦理、社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让某种独立于人群之外的、带神秘色彩的“市场规律”或“看不见的手”来主导经济活动则无异于禽兽行。所以,陈焕章给传统经济思想做出如下的现代经济学定义;遵循社会公正原则的理财学,以人类的集体生活为目标。《大学》篇更发挥孔子的思想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关于孔子“罕言利”问题,陈焕章解释说:“人性已经是自私的,社会已经是功利的社会,人们天生就知道狭隘的利,不需要再教他们。如果像孔子那样伟大的教师常常言利,将使人们更加重利轻义,更多地关注金钱,更少地关注品行。他们将以孔子教导为由原谅自己,用孔子的话作为借口。因此,孔子不常言利,而是代之以义。”(P63)为了节制人类的欲望,孔子阐明了直接反对经济动机的三个学说,即命的学说、名的学说、灵魂的学说。

市场在整个社会的地位。一般认为儒学只重心性而忽略事功,不谈经济,更没有什么经济理论。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实际上,儒家十分注重民生的开拓,儒学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特点便是与法家“利出一孔”高度统制的经济思想对立,也与道家向往“小国寡民”完全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有别,而是主张相对灵活的自由经济政策。儒家的经济思想近似我们今天所谓的市场经济原则,甚至可以说就是我国古代的市场经济理论(陈启智:《儒家经济思想及其特点》,《孔子研究》2000年06期)。当然,市场在中国传统治国方略中的地位也同西方有根本的区别。中国传统的经济体制既不能归于“市场经济”,也不能定义为非市场经济。它是一种两者兼而有之的经济形态。这也是中国经济思想的独到之处和传统经济成功的秘诀(相蓝欣:《传统与对外关系》四、国际经济关系的意识形态背景(下),三联书店2007年)。

陈焕章从“消费”和“生产”两方面来阐述中国经济思想。西方学者认为经济过程分为生产一交换一分配一消费四大环节。陈焕章认真分析了《大学》中“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注意到《大学》里只有“生之者众,食之者寡”即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是涵盖整个经济领域的最综合性的原则。“消费”虽仅占一部,却最有中国特色,中国人对消费和生活的态度与西方截然不同,从不是单纯追求消耗财富。中国古代汉语本无“消费”一词,只有“节用”。移植词“消费”来源于consumpdon。但这个西词本来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开销或使用,二是指消耗或浪费。“消费”进入中国之初尚保留浪费的贬义,但在当代经济学里已成了价值中立的词,在改革开放以后更成了褒义词,这显然是受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不少中国学人在探讨“孔子消费思想”时以西方经济学概念加以附会,而仅从“消费思想”这类题目而言,已失儒学大本。孔子并无“消费思想”。陈焕章提出“节制消费”的概念。

陈焕章提出了儒家社会主义的概念并进行了讨论。他注意到中国传统经济学的社会主义性质,无论在生产中还是在消费中都是这样,甚至认为儒教社会主义比现代社会主义更加彻底。他说:“在儒教中,重要生产资料应属于公众,统治阶层只应得到俸禄。不过官员阶层可以将俸禄积累而成为资本家。现代社会主义不禁止拿薪水的官员从事赢利性活动,而儒家完全禁止他们取利。我们可以说二者的不同是由于古代贵族允许世袭官职,而在现代这是不允许的。因此,儒家有必要禁止他们从事赢利性活动。这个说法不错,应是孔子的原本思想。但儒家社会主义意义更深远。首先,儒教不允许贵族政治,没有人可以世袭官职。其次,即使在封建制和贵族政治废除后,甚至对于临时官员,这一不得争利原则仍然适用。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家社会

主义比现代社会主义更加彻底。”(P332)陈焕章认为中国古代的井田制类似于现代的社会主义。二者有同样的目标:即均平整个社会的财富。他分析中国人的整个经济生活比西方更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中国人的消费很大一部分是社交性的,中国的农业、商业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方面也是这样。

中庸之道的普遍运用。陈焕章论述儒家“节用以礼”的基本精神,指出儒家既不过度节俭也不奢侈。他认为基督教,特别是圣徒保罗的理论,有物质上的纵欲倾向,而佛教则走到禁欲的极端,只有孔子学说走中庸之道,比较符合人性的需要,因为纵欲伤身,禁欲厌世。在政府调控和自由放任之间,陈焕章揭示出儒家的中庸之道对处理这一棘手的矛盾所体现中国智慧。他说儒家一方面赞成社会立法,另一方面也赞成自由放任政策,二者都有利于社会。儒家的理财政策有二:一是保育政策,二是放任政策。相对地保育政策最多,而放任政策也不是极端放任,而是“一面谋生产之扩大,一面谋分配之平,双方并进,乃孔教之理财政策也”。(P447-448)进一步,他认为孔子和儒家是主张市场经济的,反对不适当的垄断,但与现代一些学者对自由市场的迷信有着本质的不同。说到底,孔子和儒家赞同的是一种有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

在政策问题上,陈焕章特别推崇宋代的王安石和具有功利主义性质的永嘉学派。

陈焕章认为儒家思想是一种宗教——孔教,而且比其他一切宗教更富于人道的含义,“所有宗教的创立者都会关注上帝,不过孔子关注人”。(P115)所以孔教更能够教化人们的行为,中国千百年来一直处于孔教的教化之下才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这本书谈到孔门经济思想大都用“孔教”一词,这与他一贯的倡导孔教是一致的。陈焕章入康有为之门并不算早,但他是康门弟子中坚持今文经学和孔教理想最坚定的一个。陈焕章毕业回国以后就积极地投入孔教运动之中,对理财、经济问题再没有什么兴趣,也没有担任过与此有关的职务。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陈焕章内心深处真正的理想和追求是昌明孔教,全面复兴中华文化。

在学界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孔门理财学》深刻地揭示了儒家经济学从不把政治、经济、道德和文化割裂开来考虑,这大概也是他比今天的世界经济体系的高明之处。它在中国学术思想语境中是以儒家为主兼容各家,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是以中为体,以西为用。陈焕章在《(孔门理财学)之旨意趣》一文中这样解释:“兄弟之作是书,本含有昌明孔教以发挥中国文明之意思……是书以孔子为主脑,故取材莫多于经部……孔子以前之学说,亦在于是。诸子朋兴,各持异说,且与孔孟为同时。故诸子之学说,不得不取以比较,故是书实可名为《中国理财学史》。不过于诸子学说,尚未详备耳。”(P442)陈焕章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巧妙地将西方学术规范与对儒家社会理想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在《孔门理财学》中,陈焕章把斯密的《国富论》同康有为的《大同书》相结合,一方面诠释西方思想家如斯密、马尔萨斯,一方面又坚持孔子纪元、传统思路。他理论严谨,论辩清晰,这就是《孔门理财学》的精彩之处。

《孔门理财学》的基本特点是既不反对市场的合理运作,又不接受市场经济的规律能够超越社会独立存在。他师承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并以此来解释经济发展,立论虽然过于牵强,但对整个人类的经济活动采取不偏不倚的持中观念却深得孔学精要。

陈焕章是近代中国追随康有为推动孔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但是,儒学圈的人大概很少有人知道他有这么一本非常重要的儒家经济学著作。而中国经济学人对陈焕章基本上不屑一顾。即使是比较认真的经济思想史专家也只是简单提一提《孔门理财学》而已。究其原因,无非有二:首先,《孔门理财学》至今未有中文版,大多数经济学人没有看过原著,或由于国学和英文底子不够,根本看不懂那些引经据典、横贯中西的内容;其次,由于陈焕章的尊孔政见,该书多遭国人诋毁,以为是欺世盗名、蒙骗洋人之作(相蓝欣:《传统与对外关系》四、国际经济关系的意识形态背景(下),三联书店2007年)。其实,《孔门理财学》是20世纪早期“中国学者在西方刊行的第一部中国经济思想名著,也是国人在西方刊行的各种经济学科论著中的最早一部名著”(胡寄窗:《中国近代思想史大纲》,第47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是在欧美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第一部以中国题材为博士论文且在欧美国家出版的著作,故其有特殊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该书已经大致梳理出中国传统学术中关于经济问题的发展脉络,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最早的一部专著,不但是中国人在西方正式出版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而且是唯一一本全面诠释传统、并有重大创新的鸿篇巨制。

谈敏先生的《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渊源》“重印后记”指出,陈焕章的著作给美国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经济思想”在西方产生了“独特的影响”。确实是这样,这本书一出版就在西方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书前有当时著名汉学教授施格作的序言,高度评价了陈焕章采用西方经济学框架对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所做的精湛研究。据胡寄窗先生说,《美国历史评论》称之为“破天荒的成绩”,各种英文报刊对其倍加颂扬。《孔门理财学》出版的第二年,权威的《美国经济评论》上出现了一篇由威斯康星大学的学者罗斯(E.Ross)撰写的书评。文章认为陈焕章打通了中西经济传统,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学接上了孔子以降的中国伦理学和社会学资源,相互补充,使《孔门理财学》在浩如烟海的西方政治经济学文献中占据一个独特的位置。

另一篇重要的书评是后来成为经济学巨匠的凯恩斯所写,1921年发表在影响很大的《经济学杂志》(The Economic Journal)上。他对此书甚为推崇,认为这本书“基本内容一部分属于中国经济史;一部分是世代相传的诗篇和格言,其所涉话题只与最广义理解的‘经济’有关。其章节标题虽为‘生产要素’‘分配’‘公共财政’等等,但装入这一牵强框架的是大量讨人喜欢的教诲性内容”。为什么凯恩斯推崇这部书?大概是因为凯恩斯是西方把经济学同道德伦理相结合的最后一位经济理论大师。

经济学名著读后感700字 篇4

身边也有不少朋友爱读书,但总是只看一些畅销书,对于一些经典,总是躲开绕开,其实我自己也经常这样,以为自己看了不少书,但有重量的,够分量的实在有限。即使看了,但总是乱乱的收获不大。这就太可惜了,如同春天播种了,夏天施肥了,惊叹着秋天灿烂的麦浪,而忘了去收割。虽说以前也写过一些书评,但都只限于粗略的感想,而没有消化性的分析。所以,这种习惯必须改掉,得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那就从经济学的开山祖师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开始吧。

今晚(203月13日),终于把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看完了,翻到最后几页时,还隐隐然依依不舍。这本书我看了挺长时间,断断续续的快两个月了,看的挺细,一想到斯密几乎花了30年时间的积累,整整写了8年,我这么快就看完,实在过于仓促。真所谓,“看书难,写书更难”。这本书值得我,值得每一个经济学人每年都看一遍,找到来时的路。

我看的这个版本可以说是国内最好的版本了,商务印书馆出的,译者是郭大力和王亚南,总计约60万字。分上下两册,上册是72年一版一印,是我去年8月在南岭书市时买的,好像是花了5元钱吧,实在是太值了;下册是从图书馆借的,74年一版一印。

没能找到英文版,但从中文版看来,可以说全书字字珠玑,实在达到了“字不得减”的境界,这可能与译者也有关吧,这本书早在1931年就由郭王二人翻译过了,65年又加以修订,所以非常好,郭王两人也是中国经济学界的前辈,现在厦门大学的wise指的就是“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此乃题外话了。英文版日后一定要想法弄到,某新版本的译者在序言中说,他实在是太惊叹斯密的文笔了,所以我的好好学学,说不定还是我英文写作的典范。

也许本就是怀着崇敬的心态去看的,也许如钱钟书说的信而好古,“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后来看到哈耶克[1]在《自由宪章》中这样的一段话才觉得道出实情,我们在看古人的作品时,总是感到“英雄所见略同”,其实使这些略同的观念早就从古人以来已渐渐成为人们的常识。这本书也让我不断的惊叹,难怪连一向在经济学界以个性著称的弗里德曼都在斯密的坟前喃喃自语,我们一直没能走出先生的思想范畴,却时不时的走错方向。

在阅读时,我脑海中不断翻腾的经济学概念几乎一一的都能从这找到出处,虽没有后人的修饰,精确,但基本思想是一样的。但也许这还不是最终的来源,也许压根就没有来源,“真理具有朴素性,一旦说出来,人人似乎觉得无需证明”。斯密将西方几千年的经济学思想做了一次梳理的功劳还是无人能及的,如同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所谓集大成者就是这样。希望自己将来有机会能到英国去,能到斯密的坟前拜祭一番,表达我无比的敬意。

这本书分为序论和正文五篇:

第一篇主要讲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包括分工的研究,货币的起源及效用,商品价格的组成,劳动工资,资本利润等这基本囊括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面。由于1776年之际,农业占国民财富的主要部分,所以第十一章“论地租”占了非常大的篇幅。

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大派可能就是这里的一章节,比如杨小凯[2]的超边际分析学派,基本思想就是多第一章“论分工”的细化研究,杨小凯非常看重分工,斯密也很看重分工,认为分工是生产力增进的原因。而且指出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也就是市场越大,分工越细。市场的本质在于交换,用后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的术语来说,就是交换能够发挥比较优势,从而能够达到互利。(说到这,我要感谢一些李嘉图,感谢一下曼昆,就是因为这个“比较优势”的感念,才让我彻底决定转向经济学,因为它解决了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共产主义的可能性”,有了这个“比较优势”,我就找到了彻底否定“共产主义”的武器了,此乃后话,以后详述)。

看完这章,我联系中国的情况,产生一个想法:60年代初大饥荒,所谓的自然灾害,之所以为造成那么严重的后果,其实最大的祸首就是对于市场的破坏,对市场的割裂,这当然只是我的猜测,我还需要数据来验证,这就留待研究生时再研究吧。但这话题可能有点敏感,有点危险。关于市场的割裂,其实在明朝也是非常严重的,明初,朱元璋称帝后,他非常害怕像他一样的农民来反他,于是在各地都派有驻兵,他想了一个贻害无穷的招数——各地驻军的供养由附近的人民供养。这表面上看来能够减轻人民的负担,但由于失去了牵制驻军的力量,所以给人民带来了莫大的苦难,更严重的是阻碍的市场的发展,使中国从此进入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根据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科技史》的数据表明,宋朝末年,也就是清明上河图画的那个时代,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人均产值也是后代的元明清所没能超越的。民间传说,朱元璋仇视商人,杀了鼎力资助过他的沈万三。有点研究,但我坚信,市场的扩大会促进分工的细化,分工的细化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管理学名著 篇5

B

《冰山在融化》

C

 《创新者的窘境》 《长寿公司》

《从优秀到卓越》 《创业学》 《创新者的解答》

D

 《第五项修炼》 《德鲁克文集》 《第一管理》

《打造高绩效团队》

《定位》

E

《21世纪的管理挑战》

 《22条商规》

G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  《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 《管理决策新科学》 《管理工作的本质》 《管理的新模式》 《个性与组织》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 《管理的实践》 《游击营销》

G续

 《公司精神》

《国家竞争优势》

H

 《海星模式》 J

《杰克·韦尔奇自传》 《基业长青》 《竞争优势》 《巨人学舞》

《经理人员的职能》

《竞争战略》

K

 《科学管理原理》

L

《领导者:成功谋略》 《如何选择领导模式》

《六西格玛之路》

P

 《仆人式领导》 《葡萄藤行销》

Q

 《企业再造》 《企业中人的方面》R

  《让工作适合管理者》《日本公司》《罗伯特议事规则》

S

 《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

签名: donkeyfast

30本管理学名著 篇6

《德鲁克日志》彼得•德鲁克---管理大师中的大师 管理通论

《管理的革命》汤姆•彼得斯---领导力大师

管理通论

《明茨伯格论管理》亨利·明茨伯格美

领导力

《领导者》 沃伦·本尼斯

领导力

《情境领导者 》保罗·赫塞 美国

决策管理

《管理决策新科学》赫伯特·西蒙---决策理论的奠基人 战略管理

《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

战略管理

《蓝海战略》W.钱·金,莫博涅

战略管理

《3法则》杰格迪什·谢斯

商业模式

《发现利润区》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商业模式发现者 商业模式

《小巨人》保•伯林翰

变革管理

《管理之神——组织变革的今日与未来》查尔斯•汉迪 变革管理

《变革之心》约翰·科特

流程管理

《超越再造》迈克尔·哈默

知识管理

《“软”资产:从知识到智力资本》斯图尔特 职场管理

《帕金森法则》帕金森

员工管理

《职场晋升中的彼德原理应用》彼德

组织管理

《组织与管理》切斯特•巴纳德

公司治理

《基业长青》吉姆•柯林斯

学习型组织

《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

创新管理

《经济发展理论》约瑟夫•熊彼特

创新管理

《创新者的窘境》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绩效管理

《平衡计分卡》卡普兰、诺德

绩效管理

《执行》拉里·博西迪

质量管理

《戴明论质量管理》爱德华兹•戴明--质量管理之父 中层管理

《给经理人的第一课》安迪•格鲁夫

市场营销

《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

市场营销

《长尾理论》克里斯·安德森

国际化经营

《无国界的世界》大前研一

《思维导图》

企业文化

管理学名著读后感 篇7

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是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的世界顶极管理畅销书作者。他的书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册,在美国的100多所大学和世界数百所大学及许多企业中被广泛采用,读者遍及全球。除本书以外,罗宾斯博士的《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文版在中国管理学界教师、MBA和企业管理者及公司白领中也是有口皆碑,且多年畅销不衰。

罗宾斯博士的实践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并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学的教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和圣迭戈大学任教,并在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中担任咨询顾问。

罗宾斯博士酷爱体育运动,自1993年以来,他曾4次获全美室内同龄组50米短跑冠军,并创造了360米和200米两项世界纪录。他被选为1993年和1994年度同龄组田径先生。

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作者写出的这样一部著作,我在拜读后立即感觉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些真理,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工作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招聘开始,到激励、领导能力、绩效管理、沟通方式等,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组织的过程、行为、意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

我认为,本书的特点就是从行为而不是从管理理论上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本书一开头汤姆斯G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主任、教授)所评论的那样,“管理实践和行为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

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本书更多的从实践操作层面对我的工作产生指导作用,和已经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教材的理论向配合,能在理论和实践双重范围发挥更好的作用。

就招聘而言,本书所介绍的是如何在实际面试中寻找到符合组织需求的合适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说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并介绍可能从外部获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关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介绍面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往往造成实践中收集到人才资料,却不知道如何通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况。而实际上就像本书真理1所说的那样“忘掉人格特质,行为才算数”,只有从面试人员以前的行为出发,才能考量他今后在新的组织里面可能会发生的行为,及对新组织的适应性。

此外,本书也对传统招聘理论做了验证。如传统招聘理论也提到面试时要做好“工作真实情况介绍(RealisticJobPreview)”,应当向应聘人员介绍本组织不利的一面外,否则易使求职者产生过高的期望。本书就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详细举例说明,他列举了电信科技公司首席运营官特意说明加班很多的情况,从而保留下忠心耿耿、愿意做工作中任何事情的员工。而且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

对我更有启发的是,作者在本书中介绍了面试提问的方法,关键是使用一系列标准化的问题,避免引导性问题,并对应聘统一职位的人提出相同的问题,这样可以有一个公平的考量。而在现实工作中,面试有时往往有点随心所欲,面试人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应试人的第一印象等,提出不同的、不系统的问题,这样往往不能真正选择适合的人才。

有了合格的、符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就足够了么?事实上远远不是这样,对员工的绩效考评与激励是人力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没有绩效考评和激励措施,员工就不可能高效工作,也不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绩效和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经常提到的,在本书中也作为一个重点进行了阐述。教材上对绩效和激励讲述,重点在于绩效考评的内容、指标体系、考核方法、结果运用等理论问题,本书则是对绩效考评与反馈的手段、其与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做了具体说明。作者首先论证“为什么当今许多员工没有被激励起来”(真理12),对此提出了三个浅显的现象,关键还是员工对绩效考评的信任度,和员工报酬是否可以在绩效考评中得到切实反映。因此,作者提出,只有加强努力和绩效的关系、绩效与报酬的关系和报酬与实际想要的报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绩效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作者还提出了他对员工满意度对提高员工绩效的看法,他推翻了传统观念上所认为的快乐的`员工就有好的业绩的看法,反而从自己写作体验的角度提出提供员工工作效率、增加员工工作成就感才能提高员工绩效的观点。这也是一般教材所罕见的经验。

就我的实践而言,上述论述对调整绩效考核体系具有明确的指导性意义。在一般的企业里,往往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阐述或者领导的要求,为考核而考核,甚至干脆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评,即使有也往往是走过场,并没有使用公开公平的标准对员工的努力程度进行表彰;即使有表彰,也不一定是员工内心所期望的。因此,真正要让绩效评估要起到实际效果,一是要制定统一考评标准,二是进行多级、跨级别考核,三是探究不同年龄、资历层次员工的不同需求,将考评结果与其需求向结合。如此可以较好的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此外,作者提出的真理17“专业工作者追求流畅的生活体验”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也为激励体制提出一个很好的设计方向。作者认为,管理者应将流畅看成一种激励专业员工的有效方式,因为工作本身有许多特性可以激发“流畅”的状态,工作可以带来挑战,让人精力集中,所以管理者可以把工作设计的更富有挑战性、创造性,让人全神贯注,员工能充分施展才能。

这条真理对我的另一个实践意义在于,将能帮助我更加理性、深入的对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我在实践中常常看到,员工并非仅仅以金钱就可以达到激励效果的,除了金钱、升职、精神奖励等激励手段外,员工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在工作环境中感到人际关系的友好也是挽留员工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身边经常有朋友表示不愿意离开现有单位,即使新单位的收入更高,他也不愿意去,重要原因就是现有工作富挑战性、从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以及与同时交往的愉悦。作者的上述论述从理论高度总结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也给我指出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的道路。

管理名著导读 篇8

目:

《营销管理》的读书报告

院系名称: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11级公关2班

学生姓名: 多吉 学

号: 0111133042

目 录

1.文献来源信息...............................................................................................................3 1.1 来源信息简介.....................................................................................................................4 1.2 外界对本书的评价.........................................................................................................4 2.文献主要内容和作者主要贡献..........................................................................5 2.1 作者的成长背景,主要作品,观点...................................................................6 2.2 文献主要内容....................................................................................................................9 2.3 文献结构...............................................................................................................................9 3.问题的拓展及思考..................................................................................................11 3.1自己的观点、评价和提出依据............................................................................11 4.结论..................................................................................................................................12 1文献来源信息

1.1来源信息简介

书名:《营销管理》

作者: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著。译者:王永贵陈荣

版次:2009年11月 地13版 出版发行:上海人民出版社

于洪彦1.2外界对本书的评价

此书成为现代营销学的奠基之作,它被选为全球最佳的50本商业书籍之一,许多海外学者把该书誉为市场营销学的“圣经”。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管理学教材之一。英国权威媒体《金融时报》评价说,科特勒对营销与管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在鼓吹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上,他比任何一位学者或者商业作者做得都多,从而把市场营销从一种边缘性的企业活动,提升成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工作。

二、他沿着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一种趋势继续前进,把企业关注的重点从价格和分销转移到满足顾客需求上来。

三、他拓宽了市场营销的概念,从过去仅仅限于销售工作,扩大到更加全面的沟通和交换流程。2 文献主要内容和作者主要贡献

在菲利普·科特勒之前,市场营销是4P营销组合(product:产品,pricing:价格,place:地点,promotion:推销)的同义词,随着市场营销概念的不断拓宽,重新定义4P成为当务之急,菲利普·科特勒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企业必须积极地创造并滋养市场”。“优秀的企业满足需求;杰出的企业创造市场。”是他的名言。

市场营销学涉及市场安排、市场调查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菲利普·科特勒曾经写到,市场营销是“创造价值及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准”关键所在,它能在“赢利的同时满足人们的需求。”他一直试图将有关市场营销的探讨提升到产品与服务之上,1987年出版的《高度可见性》(High Visibility,1998)就是围绕着市场营销的地点、理念和知名度展开的,他的一些论著专门针对特殊的听众,其中包括了非营利性机构、宗教、甚至博物馆等。他深信世界上最有成就感的市场营销工作应该“带给人们更多的健康和教育,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根菲利普·科特勒(4张)本的改观。”

菲利普·科特勒在他的《科特勒营销新论》(Marketing Moves: A New Approach to Profits, Growth and Renewal,2002)中有深入的阐述,他为全方位营销下的定义是“„„公司将创业资源的安排、供应链的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能量整合在一起,以换取市场上的更大成功。”这就需要利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组合成合作网络以取得发展,它将是全方位的,因为市场营销不再被看作是以各个部门为单位,不相往来的活动,它还必须成为“企业中供 销链和合作网络的设计师。”

市场营销必须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它的重点必须是在客户身上:“在一个产品泛滥而客户短缺的世界里,以客户为中心是成功的关键。”他审视了亚马逊等公司,亚马逊似乎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因为它没有庞大的固定资产,但是它必须在市场营销上下功夫,以建立品牌形象,维系客户的忠诚度。营销思想的研究

菲利普·科特勒谈杰出CMO的五项修炼科特勒博士一直致力于营销战略与规划、营销组织、国际市场营销及社会营销的研究,他的最新研究领域包括:高科技市场营销,城市、地区及国家的竞争优势研究等。他创造的一些概念,如 “反向营销”和“社会营销”等等,被人们广泛应用和实践

2.1 作者的成长背景,主要作品,观点

菲利普·科特勒作为现代营销学之父,具有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硕士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及苏黎世大学等其它8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1]同时也是许多美国和外国大公司在营销战略和计划、营销组织、整合营销上的顾问。这些企业包括:IBM、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AT&T、默克(Merck)、霍尼韦尔(Honeywell)、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北欧航空(SAS Airline)、米其林(Michelin)、环球市场集团(GMC)等等。此外,他还曾担任美国管理学院主席、美国营销协会董事长和项目主席以及彼得·德鲁克基金会顾问。同时他还是将近二十本著作的作者,为 《哈佛商业评论》、《加州管理杂志》、《管理科学》等第一流杂志撰写了100多篇论文。[2] 菲利普·科特晚年的事业重点是在中国,他每年来华六七次,为平安保险、TCL、创维、云南药业集团、中国网通等公司作咨询。他的理论深受全世界总裁,营销、经济、管理、教育等各界人士推崇,演讲场面震撼,座无虚席。菲利普.科特勒在GMC总裁论坛作专题演讲[3]菲利普·科特勒本人,也非常重视中国市场的研究。相对于经济平稳发展的欧美国家,中国充满机会。1999年底,有着近三十年历史的科特勒咨询集团(KMG)在中国设立了分部,为中国企业提供企业战略,营销战略和业绩提升咨询服务。自2010年其弟弟米尔顿来华参加GMC总裁论坛后,菲利普·科特勒这位世界级营销学泰斗也表示希望来华与中国企业总裁进行交流。2011年3月,GMC制造商联盟正式邀请菲利普·科特勒来华巡讲,得到菲利普·科特勒的热情回应,“中国GMC总裁论坛菲利普·科特勒专场”已于2011年6月初在中国广州、杭州、宁波举办,现场座无虚席,吸引了大量媒体。《营销管理》

菲利普·科特勒博士著作众多,许多都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被58个国家的营销人士视为营销宝典。其中,《营销管理》一书更是被奉为营销学的圣经。《营销管理》他的《营销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 Applicatio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1967第一版,与凯文·凯勒合著)不断再版已是第十四次再版,是 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营销学教科书,该书成为现代营销学的奠基之作,它被选为全球最佳的50本商业书籍之一,许多海外学者把该书誉为市场营销学的“圣经”。在大多数学校的MBA项目中,这本著作是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教材,它改变了主要以推销、广告和市场研究为主的营销概念,扩充了营销的内涵,将营销上升为科学。彼得·德鲁克是敦促管理界重视市场营销的第一人,市场营销不仅仅是推销术的华丽版本,和创新一样,它是企业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企业必须积极地创造并滋养市场。《混沌时代的管理和营销》

2009年5月,由菲利普·科特勒博士与约翰·卡斯林博士联手推出的新作《混沌时代的管理和营销》在市场营销原理(亚洲版)中国正式面世。在《混沌时代的管理和营销》一书中,菲利普·科特勒和约翰·卡斯林进行了耐人寻味的论述:这些混乱的时期并非失常,而是常态的新面孔。这个世界灾难总是降临无准备者,机遇却总是青睐有准备者——那些强有力的、有能力迅速预见并有效应对潜在威胁的企业。通过众多具有启发性的活力四射的企业成功驾驭动荡的实例,以及诸多对降临它们的混乱束手无策而濒临破产企业的惨痛事例,《混沌时代的管理和营销》提出了深度的见解和切实可行的战略,不仅为了度过目前的经济不景气,也为了在未来的跌宕起伏中取胜。[5] 其它也被采用为教科书的还有:《科特勒营销新论》、《非营利机构营销学》、《新竞争与高瞻远瞩》、《国际营销》、《营销典范》、《营销原理》、《社会营销》、《旅游市场营销》、《市场专业服务》 及《教育机构营销学》。去年又出版了《亚洲新定位》和《营销亚洲》。2.2 文献主要内容

内容简介:1962—1967年,科特勒教授用5年时间完成了一部影响世界40多年的巨著《营销管理》。

它首先受到美国众多高校的欢迎,后逐步流行于美国的企业界,继而冲出美国走向世界。这部“营销圣经”最先被芝加哥大学用作市场营销课程教材,现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营销课程教材,广泛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

科特勒被美国营销协会推选为营销思想界第一领袖,各界颁发给他的营销奖项不计其数。科特勒的首要贡献在于“把营销原理引入企业管理的最前线”,并始终依据时代的变迁来修正他的观点和思想,永久保持这部巨著的新鲜度。《营销管理》被《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评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50本企管图书之一。它是目前全球各商学院研究生使用最广泛的教科书,被翻译成25种语言。几乎每位MBA学员都研读过这部经典著作,无不从中深受裨益。不管是资深学者,还是研究营销理论的新人;上至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下至普通的一线销售人员,科特勒的《营销管理》都是一部经典的教科书和营销指南。2.3 文献结构 第一章市场营销概述 第二章企业战略与营销管理 第三章市场营销环境 第四章营销信息系统 第五章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第六章组织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第七章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 第八章市场竞争分析 第九章营销组合与产品策略 第十章新产品开发

第十一章服务产品与服务营销 第十二章价格策略 第十三章渠道策略 第十四章中间商与物流管理 第十五章整合营销传播 第十六章销售管理与直复营销 第十七章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 第十八章客户关系管理

第十九章营销策划、营销组织与控制 第二十章全球营销 3 问题的拓展及思考

3.1自己的观点、评价和提出依据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解营销管理》、第二部分《洞察市场》、第三部分《密切联系客户》、第四部分《培育强大的品牌》、第五部分《开发市场供应物》、第六部分《交付价值》、第七部分《沟通价值》、第八部分《成功地实现长期成长》。稍微浏览了下部分章节,发现菲利普·科特勒的告诉我们,营销的功能太强大了,但是营销的任务是艰巨的,做好营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营销是需要运气和机遇的,但是营销更需要原则和方法,菲利普•科特勒的经验告诉我,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科学过程。而且我发现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经典之处在于,整个著作的语言风格非常可观,从语言语气上丝毫感觉不到营销大师的居高临下,而是客观,分析、发展的思维,不得不让人佩服。

我觉得我们在做营销的时候也要学习别人的长处,用心的去,我们的品牌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菲利普•科特勒也告诉我们,对于企业而言,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能够认真的对待顾客和竞争对手进行监视,也没能够持续改进其产品与服务。他们只是注重短期利益,奉行销售至上的原则,结果无法满足股东、员工、供应商和渠道商的需求。实际上,精妙的市场营销往往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当今的市场,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市场了。营销人员必须对一系列的重要变化及其发展给予足够的专注并作出及时的反应。我们所在的通讯行业也不是昔日的市场了,品牌众多,竞争激烈,众多厂商的利 润进一步受到压缩,我们更加应该注意消费者的销售观念和消费意向,一个产品要想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欲做出购买决策,必须了解消费者的行为,这将会使营销者对消费者的消费动向以及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将会有着促进的作用。例如对于乡镇市场和二、三级城市消费市场要做到分机型销售,细分目标市场,提高有效售点。

这里书中讲述了,消费者在下定购买决定之前会有一个购买决策过程,所有的商品到我们的顾客购买,消费者(顾客)都会经历有一个刺激——反应过程。这时,就有可能会引发消费者购买我们产品的欲望。购买欲望越强,那么一般产生的购买反应越强烈。我们厂商如果能够抓住这一个过程,了解消费者行为,将让顾客购买自己的产品的机率会很大,从而为自己的营销工作添姿加彩。4.结论

上一篇:《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下一篇:电大夜校毕业生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