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2024-05-27

我校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精选8篇)

我校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1

大连工业大学 实践创新团队

【内容摘要】 服装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等方面必须进行深化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把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两种实践教学模式对服装人才进行培养。一是合理利用校内资源。主要对于低年级学生,在服装基础理论课学习和专业基本技能掌握阶段,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会根据个人今后发展目标和工作意向选择相关专业方向的服装工作室。二是构建校外学习的平台。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培养模式。可以利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去参观实习。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等。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自己的目标,为社会做更多贡献。

【关键词】

服装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

随着高校服装专业的增设和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服装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一些院校办学特色突出,办学指导方针明确,毕业生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社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很受用人单位青睐。相反一些

院校办学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滞后、实践动手能力差,就业时面临诸多困难。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服装专业必须在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各种形式的特色改革,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服装产业步伐。我校服装学院成立于1985年,迄今已有二十六年的办学历史,是国内最早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及研究生1400余人。设置服装设计、饰品设计、服装设计与表演等六个专业及方向,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设计艺术学两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东北地区唯一具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目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全国服装院校排名中名列前茅,被评为国内服装院校学科评价A+类、学科排名前5%的优势学科,多次获得中国服装教育最高奖项——育人奖,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示范专业和艺术类创意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在新形式下,我校服装学院只有不断探索新的创新实践模式,与时俱进,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考虑服装行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要求,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把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服装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合理利用校内资源

1、校内实验室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服装教育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系统扎实的服装理论知识,也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生产工艺流程、品牌经营理念以及市场营销、消费者购买心理等。服装行业需要大批有实际经验的技术设计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我校于2011年成立纺织工程(服装工程方向)专业,将本来属于两个学院的优势专业转而创新合并,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此专业的开设积极的顺应了时代潮流和社会需要,通过此次调整将有助于服装工程与纺织工程的有机结合,将服装设计制作与纺织品设计结合,使学生学习服装的同时了解纺织面料制作,形成产业链的对接,把我校服装与纺织两大优势学科互补,使学生可以在服装实验教学基地和纺织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校内优势,组织学生进入艺术设计学院雕塑实践中心,让学生全面的熟悉了解理解人体构造,亲身体验人体结构设计方法、技巧,而后应用于服装专业成衣制作中。

我校根据服装学科的发展定位,不断扩大实验室的规模,完善功能增加投入,于1995年正式成立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整合及筹建,几年来陆续建成服装工艺实验室、服装CAD实验室、三维人体测量实验室、VMD陈列实验室、数字化信息采集实验室、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实验室、立体设计实验室等。让学生有条件较早了解和掌握先进设备的使用。并配备有生产一线实践经验的实验教学人员,这样能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教师在重视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在专业基本技能掌握和服装基础课学习阶段,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把实验课的地点放在校内,因为低年级学生缺乏对服装行业的了解,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学的是服装设计,毕业以后从事画效果图的服装设计工作,因此对《时装画表现》等艺术设计等课程比较重视。相反对《服装结构与工艺基础》等课程存在偏见,认为服装结构制版和工艺裁剪制作等基本技能训练是裁缝工匠的活,不是一个服装专业大学生应该学的。因此对学校安排的各种实践环节不重视,不能认真对待。这样的后果导致大多数学生的设计作品只能纸上谈兵,因为缺乏对服装结构的掌握和基本工艺技能的了解,使许多想法在生产实际中无法实现。设计流于形式而脱离实际。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实际动手能力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服装专业本身的特点,就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例如《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基础》课程。在实验教学环节的安排上,要把实验内容与前期基础理论内容紧密衔接。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课堂所学服装结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设计和制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不但能够画出流行时尚的服装款式,还能设计出结构合理造型美观,符合人体体型特征的相应纸样。并能熟练掌握各款服装的基本裁剪方法,缝制工艺流程及成品的质量要求标准。使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建立校内服装工作室培养模式

服装工作室的成立以服装专业的办学特色和课程设置为依托,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分为服装造型设计工作室、服装结构设计工作室、服装饰品设计工作室等。由专业任课教师组成师资团队,也可聘请企业的专家、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进入服装工作室实行双向选择的形式。在学生未进入工作室之前,教师应把各个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及研究课题向学生宣传,使学生对每个工作室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多门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他们对服装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对个人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意向都有所考虑,他们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然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服装工作室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可以灵活掌握时间来工作室进行实践活动。课题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实际需求和社会上的各种竞赛主题。学生可以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围绕课题进行各种实践。在实践中必须强化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例如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必须让学生到社会参加一些实践调研活动。与厂家进行广泛的交流,掌握本品牌服装目前的市场营销状况,研究目标消费者购买心理,款式设计风格的定位。如果没有前期的准备工作,那么产品开发设计就可能脱离市场需求,不被消费者接受。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生活实际中寻找创作灵感,找到设计作品的切入点,使设计作品既不脱离实际,又富有创新精神。学生在工作室完成服装产品从款式造型设计到结构制版,最后到成品制作的一系列完整开发设计全过程。通过这种训练能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新产品开发、策划、设计及生产销售等广博的知识,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市场竞争意识和掌握了解市场的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奠定扎实基础。学生在工作室,不但在技术上掌握各种生产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同时学得了服装产品经营销售和服装产业的相关知识。在服装博览会和展销会上进行作品发布,向社会和企业展示教学成果,推销学生。

二、构建校外学习的平台

1、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

服装教学的改革必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寻求特色。我校广泛联系社会,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对服装教育的支持。根据大连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状况,积极开发有代表性的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发挥其辅助实验教学的功能。有目标地选则几家大型服装企业和科研单位,我校根据服装专业的办学特点,对大连的服装企业

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先后与大连大杨集团创世有限公司、大连碧海企业集团、大连桑扶兰时装有限公司、大连华新针织时装公司、大连思凡时装有限公司、大连大商集团新玛特商场、大连和平广场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并聘请企业的优秀管理者和设计师作为专业顾问、兼职教师,共同进行科技研究和市场开发。通过教学基地的实习、实践,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得到了有效地提高,达到了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另外学校与商场或服装名品店合作开发学生服装作品。由学生担任服装设计、制作、销售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的主角,全面体验服装出厂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可以利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去参观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到生产车间参观实习,让学生到生产一线,对服装产品的设计开发及生产工艺流程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直接接触一些先进的服装生产设备。有条件还可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够形成一种互动的学习方式。还可以组织学生与服装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座谈会,畅谈服装行业的发展前景,讲解一些在服装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把一些课题留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可以请企业中的老毕业生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这样在实践中学生清楚的了解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的具体要求。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随时为学生提供方便条件,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自己的参赛作品。也可以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做毕业设计。学生边实践边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专业技能都会有很大提高。这种实践模式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在校期间了解服装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情况,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每年北京国际服装博览会、cctv服装设计大赛、国际时装周、大连国际服装节、宁波时装节等活动安排相应的年级分别参与这些活动进行实践教学。使教学实践具有开放性、实效性,为固定的专业课注入了新的内涵。由于服装专业自身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手脑互动的特征,在实践课程教学中,授课内容针对

企业产品、赛事活动进行互动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调研,评价品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许多学生的作品被厂方采用,转化成产品进入市场,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的学生实践活动更加频繁,不仅承接每年大连国际服装节的时装表演,而且参与国内外各大品牌的展示、服装节开幕式文艺晚会等活动,成绩显著,受到大连市政府的赞誉。例如我服装学院23名同学当选2008北京奥运礼仪引导明星团,是国内入选人数最多的高等院校,另有一名同学当选火炬手、一名同学当选护跑手,得到奥组委和大连市政府的赞誉。

3、国内外学习交流

通过研究国内外服装类名校的学习实践方法,积极地进行了自我改造工作。以东京文化服装学院为向导,学习其“以培育服饰产业界之通才为目标,综合性教授从制作服装的基础到应用之专业知识和技术”;以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为向导,学习其“专业课程与真实设计业界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时兼职服装设计工作”;以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为向导,学习其“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带动本科教育思路、方法、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等。

同时加强了学校间、校企间的学习交流。多次邀请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张文斌教授,高级服装设计师、中国服装功勋人物李欣教授莅等临我校进行学术讲座;开展与国际著名日企YKK合作建立服装学院发展基金,并开展服装辅料拉链的设计开发项目;拓宽与韩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的本科留学生服装实践学习交流。以此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不同环境间、文化间的实践交流,促成了培养多样型人才的有效目的。(内容不像研究像报告)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服装行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将更加突出。服装院校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研究服装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积极探索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失败原因:没有经过仔细的斟酌,没有详细查阅资料研究性论文应该有的样式,答辩时没有尽力争取机会。综合能力欠缺,文学素养不够)

参考文献:[1] 服装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大连工业大学2013.3.21

[2] 服装实践能力培养.东华大学网

我校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2

1 全国交通科技大赛简介和我校历年参赛情况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NACTran S)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参与者的全国性、学术型的交通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大赛专业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等多个学科领域。大赛由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十二所高校作为组委会成员单位。首届大赛由同济大学发起,国内十余所重点高校响应并派代表队参加。共收到来自十一所高校的38件优秀作品,最后有17件作品参加决赛。第二届大赛共收到来自23所高校所推荐的作品61件,最后评出参加决赛答辩的入围作品24件。第三届大赛由西南交通大学承办,共46所学校提出参赛申请,38所学校提交了作品,共计收到115件参赛作品。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将于2009年5月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

西华大学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自2007年参加第二届大赛以来,连续两年都在本院内进行了初赛(2009年的初赛正在进行中),遴选出3-4件作品提交大赛。在第二届中,陈坚、许胜德等四位同学的作品《成都市书蜀西路城市快速交通管制优化方案》获得大赛优秀奖;在第三届中,蒙银平、郭景锦、邸晶三位同学的作品《基于VC++.NET的行人交通微观建模与仿真》也获得大赛优秀奖。这些参赛同学在体验参赛乐趣的同时,也巩固了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自身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从后来进行的毕业设计来看,这些同学在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专业知识应用等方面都明显高于本专业的其他大部分同学。此项赛事已经引起我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学生科技大赛领导小组,建立了学生创新实验室,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加强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两个交通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大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校学生参赛的课题是由学生兴趣和指导老师科研方向双向协商共同确定的。作为工科科技类的竞赛,要完成各课题的任务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且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发挥团队精神;而要获得好的名次,就必须在“创新”上多花心思。课题小组遇到的问题大部分都就会是“新”的,知识的呈现方式和解决方式已经和课堂有很大的差别,大部分的问题都要靠团队自己解决:自己设计工作流程、自己分工、自己把握工作进度、自己学习软件、自己设计模型、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实施实验、自己写作品说明书、自己写作品论文、还要自己答辩。上面提到过的蒙银平等三位同学,先前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交通仿真感觉挺有趣的,所以就选择做行人仿真的题目,可真正接触到课题,才发现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好玩,需要一点一点的学习VC语言,需要自己建立模型,可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最终较好的完成了预期的目标。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最大限度的培养和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全国交通科技大赛前后历时半年多,学生团队需要在这段时间内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定难度的课题研究,很多问题并不是课堂书本上所能涉及到的,有些是专业性的,有些是非本专业性的,这些都需要他们学会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参赛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的明白:科学是严谨的,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他们也将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不断探索和反复求证的过程,需要博而深的知识。另外,尊重知识产权也会在他们的生命当中留下第一个烙印。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参加大赛要完成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是全新的,而且大赛的要求中就强调了一个“新”字,所以学生在准备作品的整个过程始终都会处于探索、刻意求新及力求完美的精神状态下,这些对求知欲强、乐于享受苦乐甘甜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驱动方式。学生们会经常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出新的方案、设计新的算法、改进实验方式等,很多问题就是在这种过程中解决的。

第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不接受个人的报名。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明显的感受到: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课题任务。每个人的思想和能力都是有限和有局限的,在团队中大家可以分工明确而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团队合作可以达到1+1〉〉2的效果。

第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参加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中间有好几个阶段,学生要面对难题老是解决不了、作品被淘汰等压力,进入决赛的作品还需要学生面对专家和其他院校师生进行答辩。这些都需要参赛学生要善于调整心态、用坚强的意志、冷静的头脑及灵活的应变能力去面对。

第五、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参加全国交通科技大赛的同学明显的感觉到:我的知识怎么这么不够用呢?于是他们会自觉的找相关的书籍学习,在课堂上对老师讲的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特别感兴趣,遇到与课题相关的还要跟任课老师或指导老师请教交流。

第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参加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的都是开设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各大高校,评委会委员也集中了国内本领域内顶尖的专家学者,因此,个人的表现和小组荣誉、学校荣誉是紧密相连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努力、开拓创新,为集体争取荣誉。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维性的,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参加全国交通科技大赛的这个过程给学生带来的良好的科学素质、创造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课堂教学效果、示范作用、集体荣誉感是创新型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因此,对于我校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专业来说,全国交通科技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平台。

3 学科竞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任何学生学科竞赛,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是没有一支过硬的指导教师队伍也是不行的。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显然是达不到大赛“新”字要求的。要想在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所涉及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对参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挑战,对指导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创新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更新知识,是难以胜任指导任务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创新的同时,也在用创新的眼光思考问题,自身也在不断成长;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可以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敢于攻关的科研精神。因此,大赛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促进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系自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以来,每年都有多名教师接受学生报名组队参赛,选题基本上是结合着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来进行,这个过程客观上促进了教师对自己科研定位的思考。教师可以结合课题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完成其中的某个子课题,学生也可以把研究过程中或大或小的进展、遇到的新问题、发现的新东西等反馈给教师,促进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同时,在与本组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收集学生对自己或其他教师所授课程的意见,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另外,教师在带队参加全国赛的过程当中,也可以与其他高校的专家和教师交流,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这些对教师个人和整个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来说都是有益处的。

4 以学科竞赛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西华大学院校两级向来重视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年来,交通与汽车学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科竞赛管理和激励机制,目前,我院各专业学生都有常规性的学科竞赛;学科竞赛已经成为我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扩大我院各专业影响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为了提高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了保障各学科竞赛能够顺利开展,我院从组织保障、经费、工作场所、实验设备、指导教师等方面加强了支持(图1)。学院成立了以学员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学生科技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对于获奖的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的奖励;学校教务处有专门的开放实验经费,用于支持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的作品准备期间实验的耗材;院所属的汽车交通实验中心(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以专门为参加竞赛的学生开放实验室,便于学生实验,同时建立了专门的学生创新实验室,作为学生参赛的工作场所;各专业所在的系每年都会安排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给各小组,具体指导学生开展竞赛活动。总之,各方面的力量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平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校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3

关键词:岗位能力;生产性实训;职业能力

1 服裝行业背景分析

服装行业曾经是中国的支柱,占据出口创汇的半壁江山。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密集型生产劳动逐渐被高科技、多元化生产所代替,服装行业的冲击、变革与转型成为必然。如何重建服装行业的辉煌,在于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服装的内在品质和附加价值,打造出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特色而。服装行业竞争的主要优势集中在加工和生产技术领域,而产品的研发、设计、后期的营销能力相对薄弱,服装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服装未来的走向。

2 服装专业教学的不足

原有的服装企业人才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不了解企业的运作形式,更不具备市场把握能力,难以适应现代市场为主体经济形势下“供、产、销”一体化发展需求。现代化的企业、服装市场对专业人才提出新需求,要求从业者不但具备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岗位能力,同时兼备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职业素质,更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可塑性。

高职院校适应社会的变革,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是进行人才培养的载体。专业建设是实现高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必须根据行业企业人才的能力需求进行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

3 岗位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实践

3.1 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

一种技能的掌握到一项本领的具备,一般分为了解——熟练——掌握——应用几个阶段。我们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分阶段能力构成,逐渐提升直到综合运用。从企业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出发,明确就业岗位群,划分不同的能力构成。对于通识能力,制定基础能力课程群,如服装基础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CAD等基础平台课程,采取专业教学加兴趣引导,强化训练基本功。

3.2 专业实践能力的强化

现代企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在实践教学训练条件下,学生会更能满足企业需求,适应市场竞争环境。专业教学中我们通常将服装面料、结构设计、服装设计、服装制作、软件应用等课程提炼出很多的知识要点和技能要点,但是在课程衔接、内容的融合方面缺少必要的沟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将这些技能要素组织起来的综合性环节。我们通常采用项目化教学手段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构建以能力为本的教学体系。项目的选择贴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比如在女装教学中,引入企业案例或者品牌服装自主研发活动,在设计、色彩、结构、材料等课程架构有效的关联,并展开后续阶段的学习。

3.3 岗位能力的训练

第一,校企合作是实现岗位能力的首要条件。学校首先充分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要求。企业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材选取、考核方案、实训课程、技术培训等等,真正做到“校企共管、共建、共同发展”,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符合企业岗位要求。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培养职业能力核心,以就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开展项目合作,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真正做到工学结合,保证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同步性,能完整的实现从学生-学徒-准职业人-职业人身份的转变。

第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岗位能力的必要保障。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还原生产状态。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近距离面向企业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操作中也发现很多的弊端。比如岗位的局限性、就业的灵活性、管理的规范性等。我们专业通过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和生产形态,掌握专业技能,训练专项技能和整体职业能力。

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实现企业的生产、管理功能。通过企业大型生产项目的实际操作,将设计、款式分析、面里料选择、辅料准备、作业指示书、工艺制作、质量检验、半成品与整烫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应用知识,锻炼能力,在企业项目实践中实现岗位意识和职业能力的转换,实现“教学做”一体,“产学研”同步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企业的参与,更好地突出教学中涵盖的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重难点,优化、丰富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也为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提供可靠的执行依据,解决毕业生就业之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实现院校专业教学与产业链条的真正接轨。

第三,信息化技术手段是实现岗位能力发展与拓展的坚实依靠。岗位能力的培养也要充分考虑其结构的变化,如新工艺、新设备以及能源更新等,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料、网络课程、信息化平台等多种手段将企业技术、设备、材料有效的呈现于课堂,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实用。学生在获得新型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有一定的职业可塑性和发展空间,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服装行业才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专业教学也要兼顾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很重要。在专业教学中,不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更要有充分的岗位体验,从而练就一定的就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共育,协同发展,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教学环节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对应性,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更为企业所满意和接受,学生更能学到应用型实用性技能,满足双方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应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肖劲蓉.校企合作中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分析[J].美术教学研究,2012(16).

[2]张君浪.高职院校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山东纺织经济,2010(12).

[3]翟秀岩.校企合作中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4(11).

我校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4

工程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申报单位或 申报人:何桂春

所在单位: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主管部门:江西理工大学 二○○五年五月二八日 档案号:

教学研究项目的基本内容及先进性

一、教学研究项目的基本内容

1、通过调研,全面了解目前社会对高校专业教学中学生培养模式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同时全面掌握全国高校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其研究成果。

2、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并且与全国高校在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其研究成果等有机结合,提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研究与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创造性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研究内容为: ①在专业教学中应该如何融合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

②如何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 ③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

④探讨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实践环节、考试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4、研究和探讨高校教师的素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①高校教师应具有的素质及其现代教育理念研究;

②高校教师的素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

二、教学研究项目的先进性

1、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已由单纯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强调能力并非不要知识,恰恰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贯通知识,应用知识,形成知识创新的能力。为此,探索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出“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和富有“开拓创新特色”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

2、本研究项目是站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高度,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该项目的研究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适应性。

3、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大大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率。

申请立项的理由和预期的效益

一、申请立项的理由

1、本研究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教育“三个面向”,以及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另外,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系列教育观点对我国高教改革颇有启迪:大学不能仅仅是传授知识,而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提升;大学要走在知识发展的前沿,要开拓新知识,创造新思想;大学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给学生贯通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逐步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终身学习意识的建立,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的充分发展,把学生看作充满活力的知识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行主动的创造性学习,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二、预期的效益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加快我校和我国在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发展,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2、项目将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与认真的工作实践,探讨创造能力的构成及生成机制,并重点探讨在专业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力图为我国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3、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大大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率。

项目实施进度︵

包括分阶段工作安排︶及经费来源

一、项目实施进展 1、2005.03~04 调研,全面了解全国高校在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其研究成果等。

2、2005.04~05对我校各专业本科教育(四年制)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规格进行详细研究,提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2005.06~08 在专业教学中应该如何融合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如何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 4、2005.09~12 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探讨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实践环节、考试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5、2006.01~06.02 高校教师的素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6、2006.03~04 结合课题研究成果,对我校师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7、2006.05~06 提交研究报告,结题。

二、项目研究经费来源

项目需要研究经费6000元。主要是调研费、资料费和打印费等。课题组负责人已筹备了其横向课题科研经费5000元资助该课题进行研究。经费来源:

1、课题组负责人自筹5000元;

2、申请研究金费1000元。

主要申请立项人

姓名

参加工作时间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及任职时间

最后学历

现从事工 作及岗位

参加何学术团体任何职务

担(兼)任党政职务

社会 兼职

何时何地受 何奖励

在读博士

专业教学、教师

矿物加工支部书记

项目参加人员(限4人,不含主持人)

姓名

年龄

职称(职务)

工作岗位

教授

江西理工大学环建学院教学院长

副教授

江西理工大学人事处副处长

教授

江西理工大学环境与给排水教研室

讲师

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学院专业教师

该课题如获立项,我将带领课题组自筹足够的研究经费,认真按时完成该教改项目的研究,把其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专业教学环境中去,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项目负责人签字:

2005年 5 月28日

所在系(部、室)意见

该课题的研究将大大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率。同意该课题申报、立项研究。领导签字(公章)年月日

所在学校意见

领导签字(公章)年月日

主管部门意见 负责人签字(公章)

年月日

备 注

专家推荐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已由单纯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探索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出“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和富有“开拓创新特色”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大大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率。

综上所述,本人同意推荐该课题的申报,并建议立项进行详细研究。

职称

教授

推荐人

邱廷省

2005年6月20日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逐步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终身学习意识的建立,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的充分发展,把学生看作充满活力的知识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行主动的创造性学习,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该课题是站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高度,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本人同意推荐该课题的申报,并建议立项进行详细研究。

职称

教授

推荐人

刘维平

我校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5

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师资队伍、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产学研结合、课程考试改革、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面对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该专业学生适应社会的多种能力.

作 者:唐丽娟 刘玮炜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江苏・连云港,22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12)分类号:G642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 实践能力 培养策略

我校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6

来源:发布时间:2012-04-20点击次数 :

本报讯 创新,是我国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如何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201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近年来,我校积极贯彻、落实该《意见》,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构建“宽、精、丰”创新意识培养体系 —— 学校在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基础上,按学科大类设置公共基础课和部分学科基础课,按“宽口径”原则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建了以“宽厚”的基础课、“精深”的专业核心课和“丰富”的选修课为特征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学校还增设了学科前沿性和研究性的课程,以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增加了选修课比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综合培养方案中单独设置了包括技术创新课、跨学科选修课和学生创新实践计划(PSIP)在内的创新与研修类课程,并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选修1学分的技术创新课和3学分的跨学科选修课或学生创新实践计划(PSIP)课程。

创中再创,为创新模式“塑新形” ——近年来,学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懈努力,相继推出了“学生科技立项工程”,开展了“学生科技英才工程”,制定了本科生自主科研实践培养计划,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等。

“学生科技立项工程”已顺利完成了10期,立项1460项。学生可结合自身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经历,自主申报科技项目。项目经过校院的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后,可以获得相关支持经费。优秀者还可获得推荐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的资格。“学生科技英才工程”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先锋,引领更多的学生走上科研之路。自2002年至今,学校举办了10届“学生科学奖”、12期“学生科技英才”颁奖大会,评选出了“学生科学奖”获得者100名,“学生科学奖”提名奖100名,“学生科技英才”1100余名。2011年,学校推出了“本科生自主科研实践培养计划(UIRP)”,鼓励学生们深入企业,解决企业工程实践的难题。目前,学校备案自主科研A类企业委托项目8项,获企业项目经费支持达12.5万元;B类校级竞标项目6项,获企业项目经费支持达6万元;C类自主创新项目190项,项目经费达40余万元。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旨在鼓励大学生运用知识产权创业。2010年,我校7名学生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该大赛,并荣获一等奖,我校获评“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先进单位”。

我校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7

一、时间序列路径

时间序列路径起源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2500多年前的教育著作《学记》开篇就对教育目的作了规定:“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同时又将其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阶段加以实施, 对各自的时限及分期教学目标都做了相应的具体陈述, 即所谓:“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 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 谓之大成。”如此就构成了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目标体系。时间序列路径是从时间推演的角度提出, 由小成至大成, 从一学期到八学期, 不仅根据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学生本身的实际做出时间上的安排, 而且每一目标都相当明确具体, 易于实践上的管理考核。

1、时间序列路径提要

第一学期提要:培养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学生运用口令和指挥队列队形能力、观察纠正错误动作能力、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学期提要:培养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学生知识讲授、动作示范、板书能力。

第三学期提要:培养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学生组织群众体育活动、一般医务监督、使用普通话能力。

第四学期提要:培养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学生处理偶发事件、结合环境运用场地器材、制定运动处方、运用体育专业术语能力, 第五学期提要:培养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学生制定教学文件、教学组织、制定训练文件、专项技术能力、组织竞赛、文献检索能力。

第六学期提要:培养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学生观察分析技战术、比赛指挥能力、裁判工作能力。

第七学期提要:培养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学生分析教材运用教法、考核评定、运用训练方法、训练评价、管理育人、学生品德评定、科学选题、运用科研方法、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能力。

第八学期提要:培养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学生撰写论文能力。

2、时间序列路径内容

时间序列路径把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学生的各项实践能力明确地纳入到了大学四年、八个学期中, 但无论是那一个学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以下几个基本途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两大板块。

⑴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形式和中心环节,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实践能力, 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只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还包括课外活动。

⑵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比赛

学生在准备比赛时, 都是由学生自行组织, 在组织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同时通过比赛还能促进学生更多的参与练习, 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理解以及对基本技术的进一步掌握, 为更好的发展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⑶开设裁判法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

学习裁判法可以让学生更深的了解各种体育比赛动作的要领与方法, 对比赛中应用的技术更加明确, 因此在学习各种普修课的过程当中, 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设裁判法的讲座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内容序列路径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极复杂的系统工程, 系统论认为, 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 系统的属性不仅取决于各组成要素的属性, 而且取决于各要素间的联系方式。根据这一理论, 本研究把实践能力培养看成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整体系统, 而七种实践能力则是以实践能力为主体的子系统, 要理出其中的序列来, 就应该寻找出整合复杂要素和层面的线索。要实现这个目的, 必须先追根溯源, 对整个实践能力的性质、作用、目标、内容、原则作一个理论的清理, 如此, 才能构建起真正科学合理的培养路径。

1、品德教育能力的培养路径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思想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 体育教师应把思想教育揉合在教学过程中 (包括课堂常规制度的执行) 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特别应充分利用体育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教书育人的能力。体育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 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专门人才, 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指导学校运动训练, 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体育方针, 牢固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终身为运动训练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具有改革、开拓、进取、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 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2、掌握运用工具能力的培养路径

针对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 为了加强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多采用提问的方法, 让学生多有发言的机会, 学生发言时要求有条理地阐述出所要求回答的问题, 在高年级中, 应多让学生上讲台, 所采用的方法是:课前教师先让学生写出教案, 经教师批阅辅导后, 学生才能上讲台上课。每次课后教师应针对存在的问题, 给学生布置作业, 让学生按时完成。

3、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路径

从教学实践和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追踪调查来看, 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胜任教学工作, 这也是普通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师资的成功之处。但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有些教学大纲的教材内容与基层中小学教材的内容存在着脱节现象;另外, 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较多, 而对教材教法的教学研究较少, 尤其是根据教育对象的情况, 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法的教学就更少了, 这也是有待改进和提高的方面。

4、运动训练能力的培养路径

⑴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的安排,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如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武术、体操等训练小组, 并进行有关技战术、素质等内容训练计划的编写及辅导工作, 要求利用课余时间由学生自己按所订计划对其他人进行训练指导, 然后再进行人和项目的轮换, 并通过研讨的形式从中发现问题, 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之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⑵与体育部、室相结合, 对在教学中不能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学生, 将其分项分组根据情况写出训练计划,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辅导训练。

⑶走出去和附近的各类基层学校的体育教研室相结合, 担任助理教练和实习教练, 协助教师开展课余训练工作。采用上述几种方法, 能较好地提高学生指导训练的能力,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的同时, 也能从运动训练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反馈于教学, 使学生能带着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践证明这些手段和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并受到学生的肯定和欢迎;另一方面, 由于工作往来增加了与用人单位的接触, 有利于学生的就业选择。

5、体育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路径

为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和各系学生会负责文体的学生干部及各学生社团相结合, 利用课余和节假日的时间组织开展各种内容广泛、形式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 在可能的情况下考取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大众体育指导员等级标准的资格, 在具备有关的知识技能的同时, 具备合格的相关资历, 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提高自己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6、体育保健能力的培养路径

首先, 引进或招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具备较丰富实践能力和资格的教学人才, 通过课堂教学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然后, 创造条件与校医室挂钩或独立开办与运动损伤、康复、健康咨询等相关内容的诊所, 对内和对外开放, 根据市场经济原理实行有偿服务。通过教学选拔组织那些学习成绩好, 对本学科有较强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期分批到诊所, 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进行相关内容的临床实习。这种培养人才的路径和方式,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 同时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较好地改变了现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7、体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路径

定期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学论文是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体育教师就必须要学会整理、分析大量的资料, 并对材料进行思考, 要学会将理论信息资料和上课实践经验积累进行有机的整合, 而且还要经过定题构思、拟定提纲、撰写草稿、修改草稿、压缩文稿和打印定稿等几个步骤。

三、小结

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 它是通过在校四年的教育实践活动所获得的, 是指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 完成体育工作需要的多种素质综合而成的能力, 它是学生今后从事体育工作的专业能力。有研究表明, 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指标体系包括: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品德教育能力、体育社会活动能力、体育科研能力、掌握运用工具能力、体育保健能力等。其中体育教学能力与运动训练能力是核心, 因此在培养实践能力过程中, 应以紧扣核心, 实现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美杰.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提高体育教学质量[J].湖北体育科技, 2009 (2) :125-126.

[2]马襄城, 申爱莲.影响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91-94.

我校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8

关键词:服装整体架构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40-01

1 在服装整体架构中,以创新实践教学为抓手

服装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课程设置中,能够较好的了解和掌握其基本知识,长期以来服装专业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具体的操作模式都是一成不变的,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又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也逐渐脱离实践,学生更是脱离企业市场的,对于市场、企业、社会的需求也不能满足,不符合对学生的全面能力的培养教育的原则。

服装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较高的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能够在服装设计、服装制作、服装销售领域的企业单位的高素质能力的人员。在服装专业的教学中,要大力、大量地增加学生的创新实践教学,让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尽情发挥。实践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服装专业教学的最终培养人的结果。对于企业单位技术和实用的高素质能力的人才需求,决定了在服装整体架构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创新实践教学为抓手,结合实际,不脱离现实,将创新实践教学做为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的重要教学环节,占据的教学比例要加大。从源头改变服装专业的教学行为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都要以技能教育培养为核心,充分考虑服装专业的特点,抓好社会实践,抓好理论联系实际,抓好校内实践,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学生的主导的创新能力。学校做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让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请企业来校做指导,应用好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使学校培养的服装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要求。

2 市场需求和服装发展流行的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体现

符合市场需求和服装发展趋势就要以实践教学为主,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往在服装专业课的教学中,如服装结构课,教师在讲完理论知识后,出题给出规格尺寸让学生进行制图,给出的尺寸都是标准的规格,学生的结构制图效果好,没有考虑到非标准尺寸制图。又如服装设计课教学,学生设计的服装效果有了,但对于款式设计的实用性和价值成本等不考虑。服装工艺课的教学问题更为突出,教师讲解一步骤,学生重复制作一步,上课死板,没有活力,学生兴趣低,厌学情绪不断出现,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为了扭转这种现状,学校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大胆改革,加快和压缩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让学生短时间掌握服装各专业课的基本知识技能,学校搭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生产第一线,在设计室、在流水线、在样板间,在排版小样间,进行真实的实践教学,给学生带来了现实感和新鲜感,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看到了实践中的服装专业制作。学生再学习和创作设计服装,就会动脑思考,制作上也精心起来。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地学习,并在具体的学习中加上自己的创新元素,不论设计作品,还是款式的制作,都得到了学校师生的好评,企业的认可。

3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教学贯穿服装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以充分发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契机,践行创新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原则,将服装专业教学同社会企业市场为场所的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企业的、市场化的、社会化的教学课题指导服装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市场调研,积累资料素材,在学校教学中做好练习,学生可以自己立题,将技能实际化。如用企业的生产尺寸制图、打样,用特体尺寸剪裁、缝制成品,用特殊面料加工制作服装设计稿等等。将企业的课题交给学生完成,充分给予信任。在接到某单位的工作服的设计时,学生们都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查资料,走市场、多次厂家调研,每位学生都设计了相关的系列工服,有的同学还将成品加工制作出来,反复整改,已达到要求。整个过程学生们的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有了优越感和被认知感,学习兴致高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服装专业小组的学习更是如火如荼。教师也有的放矢地加以教授,从设计、制图、选料、缝制,一整套地成品制作,学生能用心下功夫,就拿给工作服选面料来说,在挑选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面料的特性,面料的色彩,面料的幅宽、厚薄度等,在缝制时,将面料组装、相拼、搭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整体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在设计中,将服装各科专业知识运用其中,使得专业课知识相互融合,服装材料课、设计课、结构课、工艺课等的相辅相成的连带地贯通衔接。这次的设计收到了企业的好评。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磨合成长,消化吸收,眼界开阔了,思维敏捷了,动手能力提高了,服装专业课教学途径也得到延伸和扩展。

上一篇:润泽生命读后感下一篇:西游记的全文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