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知识点七年级上册语文

2024-07-03

提炼知识点七年级上册语文(共8篇)

提炼知识点七年级上册语文 篇1

第一单元复习

一、作家作品:

1、《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

2、《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3、《蝉》作者小思,香港作家。《贝壳》作者席慕容,台湾画家、作家。有诗集《七里香》、散文集《有一首歌》等。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作者宗璞。

5、《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二、重点字词:

痴想(chī)隐秘(mì)凝成(níng)诱惑(yîu)喧腾(xuān)瞬间(shùn)训诫(jiâ)嶙峋(xún)啜泣(chuî)纳罕(hǎn)耸立(sǒng)迂回(yū)收敛(liǎn)聒噪(guō)

宽恕(shù)卑微(bēi)零落(líng)迸溅(bâng)繁密(mì)伫立(zhù)伶仃(dīng)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一丝不苟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 鹤唳云端 怡然自得

三、《童趣》知识点归类:

1、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

2、古今异义:见藐小微物 “藐小”古义:细小;今义:微小。

3、一词多义:

为:①项为之强(介词:因为)②以丛林为林(动词:作为,当作)

③二虫尽为所吞(介词:被)

4、词类活用:鞭数十,驱之别院。(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

第二单元复习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现代诗人。

②玛丽·居里,波兰人,后加入法国国籍,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③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异读字、易错字辨析。①异读字(注音并组词)

落()折()累()

()()()

()()()扒()载()省()

()()()②易错字(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诅咒 丰硕 缀连 倔强 渲染 洗濯 寂寥 玷污 蜕化 堕落 贪婪 雏形 孵化 嬉戏 金窖 抢劫 禀告 掳去 奢望 蹂躏 柚子 牙龈 沉甸甸

碌碌终生 夜幕降临 繁弦急管 果实累累 不可磨灭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多姿多彩 虚度年华 阴晴圆缺 举世无双 险象跌生 慧心未泯 天灾人祸 突如其来 得失之患 心旷神怡 问心无愧 专心致志 获益匪浅 猝然长逝 死而后已 可望不可即 绝处逢生 ③字词积累:

谋: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忠:诚心诚意。习:温习。处:据有,取。所恶:厌恶,讨厌。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思考怎样与贤人的德行一致。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

④通假字:a.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b.是知也 “知”通“智”,智慧 C.诲女知之 “女”通“汝”,你

⑤古今异义:a.信 古义:真诚、诚实 今义:相信、信任 b.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c.三 古义:虚拟,泛指多 今义:确实的数字 ⑥词类活用:a.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及时、按时。b.五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传不习乎 “传”动词用作名词,“老是传授的知识”。

3、课文内容把握:

①《理想》是一首现代史,诗人运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告诉人们,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②《行道树》一文中采用拟人修辞方法,展现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③《第一次真好》中作者以第一次看见柚子树而引发对第一次看见十姊妹鸟的雏鸟的回忆,并总结自己的感受,认为“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它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的阅历。

④《白兔和月亮》是一则寓言。两个转折,形成鲜明对比。寓意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⑤《落难的王子》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绘细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⑥《我的信念》作者通过写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自己作为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致

力于科学研究,不谋求物质利益,追求宁静而简单的生活,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心爱的科学研究中 ⑦《<论语>十则》一文,大体上前四则谈学习方法,五、六、七则谈学习态度,后三则谈修身做人。

4、《论语》背诵、默写:

①别人误解时: ②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③说明一个人要经得起环境的考验: ④待人接物处世之道: ⑤表现实事求是精神:

⑥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

二、本单元我的补充: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大多是用假托的故事寄予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主人公可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多采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

第三单元复习

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②《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名作家。③《夏感》作者梁衡。

④《秋天》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⑤《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⑥《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⑦《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⑧《天净沙 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马致远,元朝著名戏曲作家。

二、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或写法。

朗润(rùn)酝酿(niàng)黄晕(yùn)宛转(wǎn)嘹亮(liáo)烘托(hōng)响晴(xiǎng)发髻(jì)水藻(zǎo)镶边(xiāng)贮蓄(zhù)澄清(chãng)欣欣然(xīn)蓝汪汪(wāng)芊芊(qiān)黛青(dài)主宰(zǎi)磅礴(páng)挑着(tiǎo)匍匐(pú)澹澹(dàn)肥硕(shuî)栖息(qī)鳊鱼(biǎn)

乌桕(jìù)寥廓(liáo)枯涸(hã)清冽(liâ)梦寐(mâi)碣石(jiã)竦峙(sǒng)(zhì)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 春华秋实 春花秋月 闲情逸致 芊芊细草 轻飞曼舞

三、课文内容把握:

①《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赞美春天的活力,从而激励人们在打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大好春光的无限热爱。

②《济南的冬天》抓住“温情”这一特点,紧扣“山”和“水”,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抒发了作者赞美济南,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③《夏感》以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

④《秋天》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四、本单元应形成的语文素养:

1、掌握写景的技巧:

①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春》紧紧抓住“新”、“美”、“力”来描写景物。

②写景要有合理的顺序。《春》中的“春花图”,从“树上”、“花下”“遍地”几个词语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写景的顺序是从上到下,条理清晰。

③写景要五官齐放。《春》中的“春风图”从嗅觉、触觉、听觉的几个角度来描写春风。④写景要讲究虚实、动静结合。“春花图”中由“春花”联想到“秋实”;“春草图”中由静态的春草写到草地上孩子们的嬉戏,动静结合、相映成趣。⑤写景要讲究修辞。⑥写景要讲究生动、形象。

2、品味优美的语言。

《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

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可以具体到词语的揣摩,要从字面义、内涵义、情感义三个方面进行。

五、应背诵的诗文提示:

1、《春》需要熟练背诵。如:

①“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③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2、古诗四首中:

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古诗中四季:

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附录:

作文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①具有真情实感,内容真实感人。

②找个好线索,有个好开头,做个好铺垫,写个好结尾。③刻画一个好镜头。(细节描写)

④开头点题,引人入胜;结尾扣题,回味无穷。⑤层次清晰,结构合理;首尾照应,一气呵成。⑥典雅脱俗,避免“另类”;讲究格式,力求新颖。⑦贴近生活,书写成长;紧跟现实,直击热点。

⑧书写认真,规范美观;切忌怪异,“稳”字当前。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旨要

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著有《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②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2、字词注音、字形掌握。

骸骨(hái)潜行(qián)葱茏(lïng)峰峦(luán)弥漫(mí)顷刻(qǐng)喧嚣(xiāo)

喑哑(yīn)静谧(mí)篡夺(cuàn)霎时(shà)连亘(gân)窗扉(fēi)倏忽(shū)黯然(àn)缥缈(piǎo)悄然前行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姿态万千 风云变幻 津津有味 窃窃私语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弱肉强食 开膛破肚 毫不犹豫 窸窣作响 夜色苍茫 遥遥在望 昂首挺立 一叶扁舟 高垣睥睨 黯然飘渺 风定天清 海市蜃楼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化为乌有

3、课文内容把握。

①《化石吟》是一首赞美化石的抒情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②《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与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德云和天气的关系。

③《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绿色蝈蝈的外表、习性介绍的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④《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它真实的记载了1967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的全过程。表现了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⑤《山市》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的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4、与“月”有关的诗词。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②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二、应形成的语文素养

1、科学小品,又叫知识小品,科普小品,是用小品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说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形态、特征、成因、功能、作用等。它的特点是语言通俗,篇幅短小,形式活泼,长运用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科学小品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情趣。

2、掌握科学小品的特点

①注意其说明的真确性、科学性。《看云识天气》就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②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看云识天气》中对云运用了分类别、打比方、拟人等方法。

③生动说明与平时说明相结合。《看云识天气》中介绍不同云和天气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进行生动说明介绍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时,则运用平时说明。

3、修辞知识学习

拟人: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当作人来描写,使它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也就是人格化。

作用:表意丰富,感情色彩鲜明,描写形象生动。

三、应把握的单元考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内容要点。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其次,遵循由繁到简,先概括后压缩的路子,就是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文字可以多一点繁一点,然后删去可有可无的次要文字,留下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关键词语。最后概括文章内容要注意以下三种情况: ① 如果有中心句的,可以用中心句来概括。

② 如果文章内容有主次之分,可以保留主要的,删除次要的。

③ 如果文中的几方面内容是并列关系,可以把他们合并在一起,兼收并蓄,全面而无漏失。

2、修辞方法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

四、练习

阅读《山市》,做以下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相顾()飞甍()居然城郭()历历在目()危楼()窗扉()裁如星点()市肆()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数年恒不一见。②中有楼若者。

五、友情提示:

1、课外古诗词背诵

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③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④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⑤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⑦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⑧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⑩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2、名著导读精要: 《繁星》《春水》

这是两部散文诗集,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是“爱心哲学”的根本出发点;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部分称为“哲理诗”。

《伊索寓言》

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相传为公元前 6 世纪时一个名叫伊索的被释奴隶所作,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主要内容有: 1、影射当时社会现实,如《狼和小羊》。2、书中更多的篇章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农夫和蛇》。3、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蚂蚁和蝉》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旨要

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风筝》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二心集》等。②《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③《散步》作者莫怀戚。

④《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著作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沙子》、《沉船》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⑤《荷叶》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⑥《世说新语》,南朝宋国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和写法。

寂寞(mî)吐蕾(lěi)嫌恶(wù)可鄙(bǐ)惊惶(huáng)瑟缩(sâ)虐杀(nvâ)堕落(duî)诀别(jvã)怦怦(pēng)撒谎(sā)严厉(lì)伤疤(bā)寒颤(zhàn)攥着(zuàn)嫩芽(nân)分歧(qí)拆散(chāi)霎时(shà)脚踝(huái)匿笑(nì)祷告(dǎo)妄弃(wàng)惊讶(yà)倘若(tǎng)笑嘻嘻(xī)苦心孤诣 毫无怨恨 无可把握 恍然大悟 不可抗拒 形影不离 无可挽回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步履蹒跚 相委而去 诚实守信 聪颖机智

3、课文内容把握。

①《风筝》以饱含哀伤的笔调,回忆了自己毁坏童年的弟弟自制的风筝一事,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心,也告诉人们游戏事儿童的天性,应当加以保护。

②《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父母之间的一场矛盾。赞扬了孩子们纯洁无私的友情,也含蓄的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③《散步》这篇散文,通过一家三代散步的事,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责任感。

④《金色花》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

⑤《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⑥《咏雪》客观的叙述了谢家子弟在寒雪日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⑦《陈太丘与友期》记叙了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强调了“信”和“理”的重要。

二、针对性练习

(一)默写:

1、请写出《咏雪》中父、兄、妹咏雪的三句诗句:

① ② ③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如下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期行 ②去后乃至 ③尊君在不 ④门外戏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是有理还是无理?

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对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友人。B.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

C.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以(表示好感)。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一眼。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期)去(离开)委(委任)信(信用)B.期(约定时间)去(离开)委(舍弃)信(信用)C.期(日期)去(到„„去)委(舍弃)信(相信)D.期(约定日期)去(去往)委(委托)信(相信)3.请指出以下称呼所指代的对象。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尊君:

②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家君:

4.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参考答案

1.C 2.B 3.①即“令尊”,指代陈太丘 ②“君”即“您”指代友人“家君”即“家父”指代陈太丘 4.C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旨要

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主要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②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等。③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④《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等编著。

2、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和写法。

炫耀()愚蠢()称职()妥当()滑稽()陛下()御聘()爵士()缥缈()笼罩()鲛人()女娲()蓬勃()澄澈()掺和()搅成()溅落()踪迹()哞哞()潺潺()蔷薇()泥泞()孪生()庇护()瘸腿()引人遐想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 自欺欺人 外强中干 随声附和 莽莽榛榛 眉开眼笑 疲倦不堪 神通广大 模模糊糊 踉踉跄跄 跌跌爬起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3、课文内容把握。

①《皇帝的新装》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②《天上的街市》取材于古代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丽的天界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③《静夜》通过对月光、松树、疏星、天河、白云这些景物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表达了对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④《女娲造人》详细描述了女娲造人具体过程,表现原始人们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告诉我们,大家都应该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⑤《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是: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一文不值。⑥《蚊子和狮子》的寓意:骄兵必败。⑦《智子疑邻》告诫人们看问题不可主观臆断,而要注意客观实际。⑧《塞翁失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一定条件下,好坏是可以转化的。

二、文学知识:

1、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2、神话:是人类社会幼年时期的产物,是古代人民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美妙解释和奇特想象。

3、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某人、某事或某概念引发而想到的相关的人、事或概念。想象是由人的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天上的街市》中,诗人由“街灯”想到“明星”,再由“明星”想到“街灯”是联想;诗人进而想到天上有“美丽的街市”,牛郎织女在天街幸福的生活,则是想象。

三、练习巩固:

1、根据释义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①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②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③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④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阅读《塞翁失马》回答以下问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①补足下列语句并说明其出处。

塞翁失马。②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马无故亡而入胡 居数月 家富良马 死者十九

提炼知识点七年级上册语文 篇2

1. 第6页《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自然段第二行: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 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分析:这个句子中“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有歧义:一是包括我在内有五个小男孩, 二是除了我以外还有五个小男孩, 即共有六个小男孩。文中究竟有几个小男孩, 无法得知。

2. 第7页课下注释 (1) :[嶙峋]形容人瘦削。

分析:查《现代汉语词典》, “嶙峋”一词有三个义项: (1) 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怪石嶙峋|嶙峋的山峦。 (2) 形容人消瘦露骨:瘦骨嶙峋。 (3) 形容人刚正有骨气:气节嶙峋|傲骨嶙峋。所以课下注释 (1) 应改为:[嶙峋]这里形容人瘦削。类似的还有第32页注释 (3) , 因为“低回”一词有三个义项, 所以应改为:[低回]这里是留恋的意思。

3. 第39页《我的信念》第二自然段第一行: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使我感兴趣。

分析:这个句子的后一个分句“这使我感兴趣”的主语“这”究竟指什么?按语法上来讲, “这”就是指代前一个分句, 即“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样显然是说不通的。所以要把后一分句作修改, 可在“这”后加上“些蚕”, 变成“这些蚕使我感兴趣”。或者删掉“这使”二字, 在“我”后加上“对这些蚕”, 变成“我对这些蚕感兴趣”。

4. 第54页研讨与练习二第一小题最后一个问题:“嫩嫩的, 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 为什么放在句末?

分析:这个问题本身设计得不科学。如果把“嫩嫩的, 绿绿的”用在“小草”前面, 原文就变成了:“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试问: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从土里使劲钻的过程中, 在破土而出之前“钻”的过程中, 人们怎可看见它是“绿绿的”?况且, 小草在钻出来之时, 也多是黄里带白的, 并不是“绿绿的”, 只是在钻出来之后, 经过春晖春雨的哺育才渐渐变得“绿绿的”。所以原文并无毛病, 问题中“本该”实质上是“本不该”, 这个问题应删掉。

5. 第93页《月亮上的足迹》第十四自然段最后两句话:“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 它被甩在太空。”

分析:众所周知, 太空垃圾已经引起人类严重关切。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栓, 在太空中也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飞速运行, 可能撞坏航天器或飞船, 也可能对正在太空行走或作业的宇航员造成致命的危险。所以, 美国这一做法是很不应该的。这两句话应改为:“由于当时对太空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登月舱竟然被甩在了太空, 给人类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6. 第148页《女娲造人》最后一句:这样, 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分析:这个句子中“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的主语是“人类”, 而人类是人的总称, 与数量无关, 世界总人数为100万时称人类, 达到60亿也称人类。所以不能说“人类一天比一天加多了”。原句应在“并且”后加上“人口总数”或“人口数量”或“人数”。

7. 第156页《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倒数第二自然段:人们说, 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分析:先看课下注释 (1) [孪 (luán) 生] (两人) 同一胎出生。《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还有:“通称双生”。既然“孪生”已有“两个、两人”之意, 那前面就没有必要加上“一对”了。如果加上“一对”, 反而显得重复啰嗦了。

8. 第173页《泊秦淮》最后一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提炼知识点七年级上册语文 篇3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 “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 “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 “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四、教学反思

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篇4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现代诗人。

②玛丽?居里,波兰人,后加入法国国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19,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奖,19获诺贝尔化学奖。

③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异读字、易错字辨析。

①异读字(注音并组词)

②易错字(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③字词积累:

谋: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

忠:诚心诚意。

习:温习。

处:据有,取。

所恶:厌恶,讨厌。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思考怎样与贤人的德行一致。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

④通假字:a.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b.是知也”知”通“智”,智慧

C.诲女知之“女“通”汝“,你

⑤古今异义:a.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信任

b.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c.三古义:虚拟,泛指多今义:确实的数字

⑥词类活用:a.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及时、按时。

b.五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传不习乎”传”动词用作名词,“老是传授的知识”。

3、课文内容把握:

①《理想》是一首现代史,诗人运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告诉人们,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②《行道树》一文中采用拟人修辞方法,展现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③《第一次真好》中作者以第一次看见柚子树而引发对第一次看见十姊妹鸟的雏鸟的回忆,并总结自己的感受,认为“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它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的阅历。

④《白兔和月亮》是一则寓言。两个转折,形成鲜明对比。寓意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⑤《落难的王子》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绘细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⑥《我的信念》作者通过写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自己作为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致力于科学研究,不谋求物质利益,追求宁静而简单的生活,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心爱的科学研究中

⑦《<;论语>;十则》一文,大体上前四则谈学习方法,五、六、七则谈学习态度,后三则谈修身做人。

4、《论语》背诵、默写:

①别人误解时:

②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③说明一个人要经得起环境的考验:

④待人接物处世之道:

⑤表现实事求是精神:

⑥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

二、本单元我的补充: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大多是用假托的故事寄予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主人公可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多采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

初一语文复习方法大全

一、制定并执行复习计划??

制定计划是首要环节,应当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可使复习减少盲目性,限度的提高复习效率。

二、分块复习??

具体如何复习,可根据个人的习惯进行。依据老师多年体验,倾向于分块进行。即划分成几个大块,分步完成。??

(一)把学过的单元,分别按照讲读课文、阅读两大部分制定复习步骤,把讲读课文作为主要复习内容.??

(二)把讲读课文继续分解为基础知识、阅读两大部分。另外再加作文共三大块作进行。??

(三)基础知识部分分解为生字(包括音、形)、解词、文学常识、修辞、语法、标点符号、文言文和现代文背诵默写等部分。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作文则按文体进行。??

(四)基础知识集中几天,进行强化复习。??

(五)阅读部分,课内的重点篇目,重点段落,要重新加以复习。课外部分,应该有意识的做一些各种文体的段落、篇章阅读题,临考前半个月,每天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六)作文除了注重老师平时的批改、讲评之外,平时应该多看各种类型的经典著作,认真看书上的例文及讲评。体会写作思路,培养写作能力。??复习重点:??

(一)阅读记叙文应把握哪些方法??

1、要清楚每段文字的侧重点。是侧重记人,还是侧重叙事;是写景状物,还是较多的环境描写,对这些基本内容有正确的判断。??

2、要清楚地知道记叙的要素,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内容梗概图。对全段或全篇文字有整体印象。??

3、纵观全篇,理清结构。对记叙析顺序,记叙的详略,文章的照应、过流能有正确的分析。??

4、对侧重记人的篇或段,要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5、对侧重叙事的篇或段,要抓住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分析人物在事件过程中的表现。在人与事件的关系中,把握事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6、对篇或段中的写景状物或环境描写,要分析其各自特点,清楚它们对记人叙事所起的作用或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7、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分析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体会它们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5

《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过故人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写了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和山村的秀丽风光,表达了朋友间那种淳朴的情谊和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6

朱自清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

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②朗润:明朗润泽

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⑤婉转: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 的 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

一、作者简介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 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②温晴:温暖晴朗

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⑤秀气:清秀。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 ⑦贮蓄:存放,储藏

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3.雨的四季刘湛秋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而又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一、作者

刘湛秋

1935年 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二、思考:

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1)更有韵律美

(2)文章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四季的雨”:单纯强调 “雨”,显得呆板、生硬。“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2.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春雨: 柔情而生机 夏雨: 热烈而粗犷 秋雨: 端庄而沉思 冬雨: 自然而平静

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

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4.四季的雨有什么特点,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

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 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 ?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6.“春雨图” 这段文字是如何写春雨的?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

是间接描写。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确切的说,这应该是一幅“春雨初霁”图,因为它展现的是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上。

7.作者说:“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

植物是僵硬的,颜色是昏黄的,空气是干燥的,整个世界是寂静的,然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来了,一切都变了。

8.春雨图中作者都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树、水珠子、水雾、小草、空气等

9.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有哪些亮点? ① 树:“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如果把“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影响。

“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②花: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

③水雾: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

④小草: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作者听到了。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

⑤空气: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三、小结

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摘录的句子是: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表达作用是: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 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4.《古代诗歌四首》

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必须掌握的内容: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3、词义:

左迁:降职。杨花:柳絮。子规:杜鹃鸟。

五溪:五条溪水名。

4、译文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7、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三、《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3、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

必须掌握的内容: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绘长江景色。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名句——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3、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4、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偶句。

5、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

四、《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主旨句是: 必须掌握的内容:

1~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夸张。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5.《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一、文常

《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作者与背景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原籍河北涿(zhuō)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二、字词

残疾

焦躁不安

憎恨(zēng)

暴怒无常

砸碎

墙壁

沉寂

瘫痪(tān huàn)

侍弄(shì)

捶打

整宿(xǐu)

翻来覆去

唰唰啦啦

憔悴(qiáo cuì)

央求

神色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豌豆

仿膳

踩扁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泼泼洒洒

烂漫 创伤(chuāng)词语解释:

1.瘫痪(tān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

4.诀(juã)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三、问题巩固

(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解析: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解析:“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解析:仅仅因为“我”勉强(qiǎng)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才从“梦”中惊醒。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

(二)“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解析:“我”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好的事物。无论是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解析:第2自然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第5自然段“我没想到她已经炳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我”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与醒悟中变得成熟了。

(四)找出第1段中的叠用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

叠用词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两个“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眼边)“红红地”,含蓄地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为痛苦,又无可诉说;“去走走”极为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度紧张的期待心情,因为对这样的提议,“我”是不容易响应的;“好好儿活”口语化表达,朴实而真切,万千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

考题例析

1.(2015•湖南邵阳中考)选择题。

石缝间的蒲公英,远不似田野上的同zōng生长的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

无情,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bï。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宗

wàn yì

B.综

mán ài C.综

màn yì

D.宗

wàn ài(2)给语段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A.贫困

虽然

B.贫穷

因为

所以 C.贫瘠

尽管

D.贫乏

也许

2.(2015•浙江杭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⑴⑵两小题。

今年母亲节,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秀照片,倾诉对母亲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祝福。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不太习惯向母亲当面表达感情。他们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工作,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很少陪母亲。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他们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_____________

。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是给别人看的。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

(1)在第二段横线上填写一句话,使两段文字衔接自然。

(2)请你就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简洁。

解析:1.(1)此题考查理解识记汉字的能力。平时要多读书,并且要养成积累字词、勤查字典的习惯。答案是D。(2)此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要根据语境来选择判断。最恰当的一组C。

2.此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且形式新颖,贴近生活。(1)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引起了争议。(2)示例一: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因为有些年轻人不习惯当面表达感情,且因为各种原因缺少陪伴时间,微信晒爱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形式。示例二:这是年轻人作秀,是表演。且不说母亲们能否看到微信,即使能看到,这种通过网络表达的情感也比较虚幻,不如实实在在多陪伴。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和传神的细节,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博大深沉、崇高无私,表达了人世间 的母子亲情,令人感动。文中两处提到“好好儿活”,第一处是母亲对残疾儿子勇敢地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的期望,第二处是多年后儿子对母爱的理解,对生命本质的感悟。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抓平常小事,事事真情。

作者借助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抓住四件平常的小事,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情深。“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母爱”的内涵、“爱母”的思绪,在平常小事中显露出来。

2.简淡厚重、朴实丰美的语言。如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表现了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再如“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里有两个词用得特别好,但它们又很容易被疏忽,一个是“挡”,一个是“央求”。母亲为什么要“挡”?就是因为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怕儿子见落叶伤心,所以挡在窗前,而故意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想让儿子见花开的颜色。“央求”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前辈,可这里却是母亲对儿子,足见母亲对儿子的诚恳与耐心,仁慈与博大。

把握重点

1.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不好。(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3)“秋天”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人生象征。

2.结合文章中心,你是如何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的? 在这篇文章中,“好好儿活”出现了两次,集中体现的是要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文本的社会意义所在。第一处是妈妈说的“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是“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的。“好好儿活”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坚忍和母爱的深沉无私,感受到生命的不屈力量。第二处出现在文章结尾,菊花在秋风中开得烂漫,在萧瑟之中尽显热烈和深沉,“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谛。这里的“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的嘱托,又是“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即永不放弃,顽强执着地活出有意义的生命。

结合作者的生命历程,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当史铁生用笔在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儿活”了——用他的笔“好好儿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更是对“好好儿活”的诠释。

拓展阅读

一、史铁生经典语录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二、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有关文摘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

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摘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摘自史铁生《有关庙的回忆》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摘自史铁生《合欢树》

三、推荐阅读史铁生相关作品 1.阅读《我与地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2.阅读《病隙碎笔》《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

6.《散步》

莫怀戚

一、作者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诗礼人家》等。

二、课文内容。

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身后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结构图解。

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A、散步的人有: 我 母亲 妻子 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景?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请用:“初春之景是美丽的,美在___”句式品赏。概括课文中每个人物的特点。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找出过渡段落,并概括。过渡:我们一家四口在这样美丽的初春田野上散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可是一个小小的分歧却让我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

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的决定是什么?

为什么我会感到责任的重大?

我决定走大路。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我的决定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之重大。(这其中表达式我对母亲、妻子、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

怎样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小孩,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老人、小孩组成当前典型的小家庭,而整个世界正是一个个小家庭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有什么不同?有何作用? 写作技巧一

开门见山,直接叙事。写作技巧二

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写作技巧三

结尾点题,升华主题。写作技巧四

巧借景物,烘托主题。写作技巧五

巧妙穿插,交代内容。作用:让时空更集中 对称美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课堂小结

亲情有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亲情是一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亲情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愿我们每个家庭都从散步这样的小事做起,建设美好的生活,创造温馨的家园。

7.《散文诗两首》

《七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 冰心

1.词语:

匿名(nì míng)林阴(lín yīn)

敷衍(fū yǎn)

膝盖(xī gài)

并蒂(bìng dì)浓阴(nïng yīn)

莲蓬(lián pãng)

菡萏(hàn dàn)

敧斜(qī xiã)

慈怜(cí lián)

荫蔽(yīn bì)

荫庇(yìn bì)

覆盖(fù gài)

祷告(dǎo gào)姊妹(zǐ mâi)

木梗(mù gěng)

沐浴(mù yù)

遮蔽(zhē bì)

徘徊(pái huái)

嗅觉(xiù juã)

揣摩(chuāi mï)2.多音字

荷:荷叶(hã)

负荷(hâ)闷:闷热(mēn râ)闷闷不乐(mân mân bú lâ)烦闷(fán mân)会: 会计(kuài jì)

会议(huì yì)

卷:试卷(shìjuàn)

卷入(juǎnrù)便:便宜(piányí)方便(fāng biàn)大腹便便(dà fù pián pián)

3、《散文诗两首》生字词

匿笑、并蒂、桔(jiã)梗、摇摆、沐浴、祷告、阴影、姊妹、繁杂、烦闷、徘徊、遮蔽、覆盖、心绪、荫蔽、乘凉、莲蓬、嗅觉、花瓣、攲斜、菡萏、慈怜

4、《散文诗两首》词语解释 ①祷告:向神祈求保佑。②沐浴:洗澡。③匿笑:偷偷地笑。

④花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或花带来的好兆头。⑤慈怜:慈爱怜惜。

⑥菡萏:荷花的别称,这里指含苞待放。⑦攲斜:倾斜、歪斜。

5.文学常识: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6、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的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1913年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冰心,原名谢婉莹。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诗集《繁星》《春水》。她的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7、《金色花》描写了三次嬉戏: ①让母亲嗅到花香

②投影到母亲读的书页上 ③跳到母亲面前变成孩子

8、《金色花》中心思想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进行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9、《荷叶 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10、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因为“我”看到荷叶护莲,就像坚强的母亲对儿女深情的关爱和勇敢无畏的守护一样。

11、文章第⑧段的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

1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理解:本段是文章的主旨。把母亲比喻成荷叶,把“我”比喻成红莲,“心中的雨点”象征着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托物言情的写法)

13、《荷叶 母亲》中心思想

这首散文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隐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8.《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课文讲解

一、文学常识:

《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

《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四、古今异义:

1、儿女 :

古,子侄辈; 今,子女。

2、去:

古,离开;

今,到什么地方去。

3、文义:

古,诗文;

今,文章意思。五、一词多义

1、顾:①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

②相顾惊疑。

顾:看。(如顾野有麦场)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拜访。(如三顾茅庐)

2、信:①则是无信。

信: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③必以信。

信:实情。

六、敬辞与谦辞

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七、其它关键词

1、寒雪日内集。

集:聚会

2、白雪纷纷何所似。

似:像

3、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暴风骤雨)。

4、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5、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因:趁着、随着。

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委:丢下。

舍:丢下、舍弃。去:离开。

7、下车引之。

引:拉。

8、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9、公欣然曰。

欣然:高兴的样子。

10、差可拟。

差:差不多。

拟:相比。

八、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译文: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6、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

九、理解问答: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1)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2)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

2、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答: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古诗中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答:“撒盐”一喻好,很好地做到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用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

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形容飞雪的比喻句:

(1)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

白《北风行》(2)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 愈《春雪》

4、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答:(1)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2)没有失礼: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3)失礼:客人已有悔意,应该给对方致歉的机会,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若元方能更大度些,则更令人钦佩。

(4)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咏雪》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宋彭城人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本文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二、注音:

讲论(lùn)

雪骤(zhîu)

差(chà)可拟

柳絮(xù)

无奕(yì)

谢道韫(yùn)

三、解释词语:

(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家庭聚会。

(3)儿女:对子侄辈的统称。(4)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论:讨论)(5)俄而: 不久,一会儿(6)骤:急速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9)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

(10)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11)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四、翻译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不久,雪下得更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五、理解性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六、问题探究: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参考答案: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4、有人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描写雪景比“柳絮”一句更贴切,请为他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认为“撒盐”一喻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5、假设你也参与了谢太傅一家对雪的讨论,请仿照文中句式再写出一两句。例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参考答案:梨花飘落差可拟。未若鹅毛风中舞。

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谢道蕴《咏雪联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资料

一、注音:

尊君在不(fǒu)

非人哉(zāi)

二、解释词语:

(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2)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行,出行。)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4)至:到

(5)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6)乃至:(友人)才到。(乃:才。)(7)时年:这年(那时)。

(8)戏:玩耍,游戏。

(9)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

(11)君: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12)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3)信:诚信,讲信用。(14)礼:礼貌。(15)惭:感到惭愧。

(16)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17)顾:回头看。

三、翻译句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提炼知识点七年级上册语文 篇7

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大自然中, 什么景物是最美的?

生1:美的景物太多了, 花草漂亮, 溪水漂亮, 星空也漂亮……

师:请你选择一种, 然后说一说, 它为什么美?

生1:我认为, 溪水最美, 因为小溪很清澈。

师:只因为小溪的水清澈, 它就美吗?你拧开水龙头, 从里面流出的自来水也是清澈的, 它怎么不会给人美的感觉呢?

生1:这……

师:你想一想, 溪水在流动时, 有什么特点?是一声不响, 还是能听到什么声音?

生1:溪水在流动时, 还会发出像银铃一样的声音, 叮咚叮咚, 十分悦耳。

师:你们看, 这样一描述, 即使是没看到过小溪的同学, 也能想象到小溪的美。当然了, 你还可以说得更美, 这就需要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小溪发出这样悦耳的声音, 哪位同学还能描述一下小溪的美?

生2:小溪边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 小溪的水清澈极了, 我一眼就能看到水底的石头。流淌的小溪就像一位歌唱家, 一路唱着欢乐的歌, 向远方流去。

师:很好, 这样写, 才能让我们都感受到小溪的美。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眼中的大自然的美?

生3:我认为野花最美。野花不用别人照顾, 生命力顽强, 无论风吹雨打, 都不会影响它的生长。野花千姿百态, 气味芬芳, 无论生长在哪里, 都尽自己的努力装点世界。

师:你说得真好!但是, 美劲儿还不够。还记得三年级的课文《山村的早晨》吗?文中运用了丰富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小小的山村写成了迷人的仙境, 结尾写道:“大自然是多才的画家, 描绘出这幅水墨丹青。”你能仿照这句话描述一下野花的美吗?

生3:大自然是多才的画家, 用五彩的笔在大地上点染出一幅多彩的画卷。

师:同学们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说出了溪水的美和野花的美, 它们也是我最喜欢的景物。小时候, 我生活在农村, 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很美, 就连漆黑的夜晚也是美丽的。当你抬头仰望天空, 会看到繁星满天, 那才是真正的星空呢!我很怀念在农村的那段生活。如果你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 那你的这一生都会快乐。童年的时光, 是一生的财富。我记得在那个时候, 每当到了收获的季节, 我躺在草垛上, 望着蔚蓝的天空, 洁白的云彩, 真是一种享受。云朵的形态各异, 带给我丰富的想象。你们观赏过变幻莫测的云吗?

生:我也喜欢看天空上的云。有时候, 白云的形状会像一些小动物, 它们很有意思呢。

师:你喜欢看云, 还知道云朵会有千姿百态的变化, 这说明你是个很会欣赏自然之美的人。由于沉重的课业负担, 已经很少有同学会停下脚步, 看一看蓝天了。今天, 让我们一起停下脚步, 放眼天地间, 让大自然的美景拨动我们的心弦。

第一课时:赏美在名篇

师:这堂课, 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 出自著名作家萧红的笔下, 题目是《火烧云》。下面, 请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读课文。 (生读课文, 略) 课文读完了, 你们认为, 这篇课文的哪个部分写得最精彩?

生:写火烧云样子的片段最精彩, 就是第四、五、六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三段写得精彩呢?

生:把火烧云写得特别生动。

师:怎么生动?

生: (思考) 把云彩的形状写得多种多样。

师:作者写火烧云的形状的时候, 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 (恍然大悟) 比喻!

师:你说一说, 哪句话是比喻句?

生:天空出现一匹马, 一条狗, 一只大狮子, 把火烧云的形状比作各种动物。

师:除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这篇文章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 在文章里, 最美的地方, 都不是作者的眼睛看到的, 而是作者想象的。谁都能描绘眼睛看到的景物, 把它们原封不动地写出来, 并不能产生美感。写出你的想象, 这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美, 不在天地间, 而是藏在我们的心里。下面就请同学们找一找, 我说的这种美, 在文中的哪个地方有所体现?

生: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师: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美在哪里吗?

生:这句话用了夸张的手法, 把火烧云的景象写得很宏大。

师:说得很好。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见过火烧云, 在出现火烧云时, 整个天空就是一片红色。所以, 这个夸张用得特别恰当。

生:我认为, 文章的倒数第二句话写得很好。“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 说明了火烧云消失得很快。

师:你解释得真好。哪位同学再来说一说?

生: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形容火烧云变化得快时, 这样说:“一会儿红彤彤的, 一会儿金灿灿的, 一会儿半紫半黄, 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师:很好。文中还有一句话把火烧云刚上来时的样子写得十分生动, 你们发现了吗?

生:在第一自然段里,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爷爷在墙根站着, 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师:同学们想一想, 如果把这些精彩的部分都去掉, 这篇文章会怎样呢? (师删去课文精彩内容, 重读课文)

生:也是写火烧云, 但一点也不生动, 不美丽。

师:同学们刚才找出的精彩部分, 几乎都是作者想到的, 而不是作者看到的。这就是说, 在写景时, 只有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才能让你笔下的景物更出彩。缺乏了想象, 你的文章就会很枯燥。有的同学在描写校园一角时, 写到大槐树, 除了说树叶很绿, 非常绿, 特别绿, 就再也不知道写什么了。这样的写景文章, 怎么会好呢?

生:老师, 我平时就不善于联想, 我也发现自己写的景物很枯燥, 我该怎么做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你先告诉我, 你有过旅游的经历吗?

生:每年的寒暑假, 爸爸妈妈都带我去外地玩。

师:许多风景区都为最美的景物起了名字, 比如杭州西湖的美景有“曲院风荷”、“三潭印月”等, 沈阳的“盛京八景”有“塔湾夕照”、“天柱排青”等。在你去过的旅游胜地中, 哪个景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有一块刻着“晓峰残月”的石头, 我感觉这个词儿特别诗意。

师:真巧, 这个地方我也去过, 你知道为什么那个景点叫做“晓峰残月”吗?

生:不知道。

师:你去了一个这么著名的旅游景点, 却不知道这名字的来历, 太可惜了。 (师画图:山峰上的两石之间有一个月牙形的缝隙) 你们看, 这石头中间的缝隙像什么?

生:月亮!

师:对!“晓”指的是拂晓。天亮了, 人们还能看到山峰上残留的月亮的影子。这回你们知道“晓峰残月”的来历了吧?现在, 许多游客都满足于已有的景点名称, 很少自己动脑筋为景点起名。我在观赏美景的时候, 喜欢自己给它起名。比如“晓峰残月”这个地方, 我在心中暗暗地为它起名为“一根香蕉”。

生: (笑) 老师, 你太有想象力了。

师:这就是我要告诉你们的提高想象力的方法。在生活中, 你们遇到新奇的事物, 要善于联想, 善于思考, 就像你见到这个山峰, 可以自己来为它起名字。哪位同学再来为它起个新名字?

生:叫“包青天“。

师:为什么?

生:包公的额头上有个月牙, 而且这石头, 就像包公一样铁面无私。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们看, 要打开自己的想象之门, 并非一件难事吧?谁再为这个景点起一个名字?

生:叫“石头吞月”。

师:石头包裹着月亮, 就像石头吞下了月亮, 这个名字真有气势。通过这个例子, 我想告诉同学们, 生活中的美丽景物随处可见, 只要你细心观察, 并能展开丰富的联想, 每一处角落, 都能写成一篇精彩的写景作文。

第二课时:觅美在身边

师: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 就是希望大家学会发现大自然中的美。你们可以写飘落的树叶, 可以写微风中的花, 也可以写茂密的草丛, 翻卷的海浪……但是, 大家不要忘记了, 天地有大美而藏于心, 请大家认真思考, 开始你的想象旅程吧! (20分钟后, 朗读、讲评)

生:花被风吹得摇摇晃晃, 像一个流浪的孩子, 那样弱不禁风。也像一个拉车的老伯伯, 在漆黑的巷子里被刺骨的寒风吹得就要倒下了。更像一个没有亲人的病人去往医院, 病得连路都走不了了。寒风越刮越猛, 花儿马上就要被连根拔起了, 花儿紧闭花瓣, 仿佛在裹紧衣服, 抵御寒风。但花儿不屈不挠, 扎牢根, 挺过了这刺骨的寒风的侵袭。

师:你们听出来他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

生: (纷纷回答) 比喻、拟人。

师:对!因为有了这些修辞手法, 才让这个片段生动起来, 如果只是写花儿在寒风中摇摆, 就不会让人的眼前浮现出这朵坚强的花的形象。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翻卷的海浪。

生:在微风的吹拂下, 海面荡漾起一圈圈涟漪, 美丽极了。在沙滩上嬉戏的孩子快乐地跳跃着, 他们把小脚丫踩在涌上沙滩的海水上, 尽情地享受着海浪的抚摸。不一会儿, 风大了起来, 孩子们都在父母的呼唤声中远离了海滩。海浪翻涌着, 从远处袭来, 一个浪花高过一个浪花, 就像一张大嘴, 要吞噬整个天空。海浪激烈地拍打着岩石, 好像在发泄自己的不满, 一边怒吼, 一边掀起一阵阵巨浪。

师:从你的描述里, 我仿佛听到了海浪发出的声音, 看到了海浪拍打岩石的汹涌, 你描述得真好。寒风中的花, 是坚强的美;怒吼的海浪, 是豪放的美。还有谁想读一读自己看到的美?

生:秋天到了, 树叶黄了, 开始飘落了。一片片金黄的树叶飘下来, 堆成一座金色的小山。吝啬鬼以为满地都是金子, 刚要伸手去拿, “金子”却飞到了半空中。那些金黄色的树叶飘落在地上, 铺成一条金色的小路。还留在树上的金黄色的叶子像为大树披上了一件金黄的纱衣, 美丽极了。这些金黄的树叶飘落到地上, 发出“沙沙”的声音, 好像在演奏一首轻柔的乐曲。忽然, 一阵风吹过, 树叶飞起来了, 像一条金色的龙, 在空中炫耀着自己的威武。过了一会儿, 又像金色的雪花, 洋洋洒洒地纷飞。不一会儿, 风渐渐停了, 落叶又变成了下凡的仙女……一时恍恍惚惚, 变成这个, 变成那个, 落在地上, 又一次奏响了美妙的乐章。

师:聪明的孩子, 你不但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在结尾处, 还模仿了《火烧云》的写法, 真棒!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 已经懂得了该如何欣赏和构思一篇写景的文章。更重要的是, 希望同学们明白, 想象和联想, 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它能让平淡无奇的景物变得瑰丽而又神奇。最后, 祝愿大家善于用眼睛发现美, 用心灵感悟美, 用语言表现美, 在美中度过幸福的每一天。

备课笔记

阁楼上的光

“阁楼上的光”是一首诗的名字。诗中写道:“阁楼上孤灯一盏。尽管门窗紧闭, 漆黑一片, 我却看到微光在闪, 那是什么我全知道, 阁楼上孤灯一盏。站在外面我看得见, 我知道你就在里面, 往外偷看。”

阁楼上的光, 是一个秘密, 她躲藏在窗帘后面。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吗?一般人想到的方法可能是进屋看个究竟, 但是, 那就不是美了, 更不是诗歌的艺术了。艺术的魅力在于想象。蒙娜丽莎的美丽藏在她神秘的微笑里, 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如果谁掰开她的嘴, 让她说出微笑的真实原因, 蒙娜丽莎立刻就失去了艺术的魅力。

标准答案是扼杀一切美好事物的凶器。每个人视觉思维的能力都不一样。比如竹子, 每一个画家都画, 呈现的风格却不一样。元代倪瓒的竹子, 洁净得一尘不染;明代徐渭的竹子, 常有一种撕裂的、愤怒的痛;清代金农的竹子稚拙可爱, 使人想起农家的扫把。竹子看起来都一样, 不同画家却各有各的“观想”。

作文难教, 语文课堂上几乎见不到真正的作文课。为什么作文这么难教呢?因为作文是“活”的能力, 可是许多老师更擅长教“死”的知识。面对阁楼上的光, 同学们的想法各不相同, 孰优孰劣, 难以评判。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除了具备教学的技巧, 还要具有艺术的视野、文学的素养, 千万不要把一篇例文当做枷锁, 捆住孩子们的灵性。

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的时候, 我挖掘出写景文章的共同特点:眼睛看到的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基础, 作者的联想与想象才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面对火烧云, 萧红想到的是好像天空着了火, 云的形状一会儿像马, 一会儿像狗, 一会儿像狮子, 天空变成了有趣的动物园, 以此表达她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如果是我写火烧云, 我就写全球气候变暖, 地球危机四伏, 我觉得火烧云的颜色好像是天空淌了血, 一滴一滴淌下来, 染红了大地, 它的形状一会儿像狰狞的鬼脸, 一会儿像恶魔的爪子, 一会儿像吞天的巨口, 表达我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想”, 他们联想到的景象, 就是隐藏在窗帘后面的秘密。

提炼知识点七年级上册语文 篇8

一、各“单元”设置更加紧密合理,改革后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更系统、更全面、更人文化。改变后每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

比如第一单元从‘情’入手,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选了五篇课文。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年轻时的成长经历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鼓励同学们努力奋斗,坚定目标,给同学们树立了许多优秀的榜样。

第三单元是写‘景’,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以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重点在于培养同学对记叙文绘景的感觉。

第四单元旨在启发学生抽象的理解能力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这五篇课文,既涉及理想,有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又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为我们日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灵之灯。

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经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同学理解起说明文来就比较得心应手,本单元选编了五篇课文,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河中石兽》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这些课文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内容丰富多彩,都与自然、科学、人文密切相关。这些文章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渗透,既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又兼顾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小说。它们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虚构形象、故事情节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本单元将引领大家走入亦真亦幻的想像世界,去领略由想象创造出来的别样魅力。此时让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感受名著的魅力,培养文学素养是再合适不过了。接着进入教材最后安排的名著导读。”

二、此次语文课本新课改的写作部分。

原课本每单元后面安排的是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这就是我”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第四单元“探索月球奥秘”第五单元“我爱我家”第六单元“追寻人类起源”。改后的课本每一单元后都有写作部分,第一单元是“从生活中学习写作”;“第二单元是说真话,抒真情”;第三单元是“文从字顺”;第四单元是“突出中心”;第五单元是“条理清楚”;第六单元是“发挥联想与想象”。只安排三个综合性学习,在第二单元写作后有“漫游语文世界”第四单元写作后有“成长的烦恼”第六单元写作后有“少年正是读书时” 我认为原课本讲解写作都很笼统,但现在的课本不仅有作文训练目标还有作文指导,目标安排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做到有的放矢。我还认为写作部分的设置紧密呼应了每单元课文的主题,是写作与阅读相结合的典范。 “真是越改越好!”

三、分散学习难度,学生更易掌握

原课本,其中备受关注的是鲁迅的文章《风筝》被删去了。我认为,这是基于该篇文章时代背景与现代社会差异的考虑。“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孩子所处的背景相差太大,虽然描写的心情是贴近孩子的,但要真正完全理解还是很不容易。初一刚入学,在文学基础上还没有铺垫,理解起来还有较大难度。”况且,初一下册的第一单元“成长”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作品依然在,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具有趣味性,孩子会更喜欢。

上一篇:惊弓之鸟文言文下一篇:教师远程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