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学习内容

2024-08-06

中班学习内容(精选7篇)

中班学习内容 篇1

快乐绕口令:

小吉喂小鸡

鹅孵鹅

真稀奇

小吉撒米喂小鸡,我家有只大飞鹅,稀奇稀奇真稀奇,小鸡吃米叫叽叽,放学回家我喂鹅,麻雀踩死老母鸡,小吉数鸡共有几,鹅下蛋,蛋孵鹅,蚂蚁身长三尺六,小鸡乱挤急小吉。

鹅下鹅蛋鹅孵鹅。

八十岁的老头躺着摇篮里。

猫鼻子

大兔小兔

山上种粗树 黑猫白鼻子,大兔子肚子大,山上种粗树,白猫黑鼻子,小兔子肚子小,山下种粗竹。白猫的黑鼻子碰破了

大兔子比小兔子肚子大,比一比是树粗还是竹粗。黑猫的白鼻子。

小兔子比大兔子肚子小。

狗和猴

诗歌:

桥东走来一条狗

小池

游子吟 桥西走来一只猴 杨万里 孟郊 行到桥心相碰头 泉眼无声惜细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彼此匆匆跑回头 树阴照水爱晴柔,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猴跑几步望望狗 小荷才露尖尖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狗跑几步望望猴 早有蜻蜓立上头。不知是猴怕狗还是狗怕猴

数枣

儿歌:

拍手歌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

拿着杆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梳小辫。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四个枣,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吃饼干。五个枣,六个枣,七个枣,八个枣,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孩写大字。九个枣,十个枣,九个枣,八个枣,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小孩敲大鼓。七个枣,六个枣,五个枣,四个枣

你拍六,我拍六,六个小孩吃石榴。三个枣,两个枣,一个枣,你拍七,我拍七,七个小孩穿新衣。这是一个绕口令,一口气说完才叫好。

你拍八,我拍八,八个小孩吹喇叭。

你拍九,我拍九,九个小孩齐步走。

你拍十,我拍十,十个小孩摘果子。朗读训练:

小鸭子

小刺猬

数九歌

小鸭子,昂着脖,小刺猬,去理发,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噼里啪啦跳下河,咔嚓咔嚓咔嚓嚓。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大脚掌使劲儿拨,理完发,再瞧它,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一路波纹,一路歌。

不像刺猬像娃娃。

捉迷藏

小朋友,捉迷藏,蒙上眼睛摸啊摸。

小兔跑得快,小猴真灵活,摸到小乌龟,大伙儿笑呵呵。

诗歌:

荡秋千,我爱摇动回味,回味摇篮里的童年,蓝天白云在旋转,大地绿树在旋转,妈妈的摇篮曲还在耳畔。

诗歌:

星星和花

我最喜欢夏天——

满地的鲜花:

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到了夜晚,花儿睡了,我数着满天的星星:

这里一颗,那里一颗,又比地上的花儿还多。

问答歌

谁在水里穿裙子?谁在天上推剪子?

谁在草丛扯锯子?谁在屋角织网子?

金鱼水里穿裙子。燕子天上推剪子。

螳螂草丛扯锯子。蜘蛛屋角织网子。让地球成为蓝宝石

荡秋千,荡秋千,我爱展开联想,我爱放飞心愿,联想地球在宇宙间,让妈妈的摇篮曲永远平静,挂在七彩的阳光上,愿地球没有地震和战争,挂在流动的时间上,我的秋千轻轻一摇,摇动城市,摇动乡村。

让地球成为星空里最亮的蓝宝石。

表演故事:

1、老鼠娶亲

2、鹅大哥出门

3、金蛋

4、小猪发脾气

5、拔萝卜

这是可以写出来的内容,还有气息练习,表演、无

实物表演练习,在这里体现

中班学习内容 篇2

一、教学手段多种多样, 让幼儿学得轻松

为了更好地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是必不可少的杀手锏, 现如今, 幼儿园教学设备多种多样, 除了以往通用的图片、幻灯片、动画课件之外, 近几年又有了更为先进的电子白板等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不仅体现了就地取材的原则, 而且幼儿也更熟悉这些东西, 也就能够更好地配合老师。如:在一次语言教学活动中, 一开始我只是出示了几张图片, 与幼儿一起讲故事, 说说演演, 虽然整个过程比较完整, 但是幼儿的兴趣点不是很高涨, 他们往往讲述了几幅图片后便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欲望, 剩下的内容当然只能由我来“灌输”给孩子。这样一来, 幼儿获得的知识只有少部分是由他们自主观察学习得来的, 大部分是老师在牵着孩子的“鼻子”走, 这与《纲要》中“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相违背了。

于是, 在第二次的语言活动中, 我尝试运用图谱和动画课件相结合的方式, 让幼儿在看看、说说、做做、演演的过程中去学习本领, 不仅动静结合, 同时教师也能够更好地兼顾群体和个别差异。就如我班一个孩子, 总是不自信, 在分组的情境表演中, 她不能够很好地放开自己, 我看到后, 就加入到他们的小组, 同她一起来表演语言故事中的情境, 而在巩固知识的时候, 我也采用了分组学习的方式, 以强带弱, 共同进步。活动过后, 我也感受到了小朋友的快乐, 在之后的几次类似活动中, 我班孩子也越来越能够放开自己。很多孩子在过了几天之后, 一看到图谱, 自己就能够讲述学过的内容。

二、身段表情丰富多样, 让幼儿学得快乐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一次语言教学活动《云彩和风儿》中, 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受诗歌中“大狮子、胖娃娃、小帆船”的形象, 我亲身模仿, 不仅真得弓着身子, 而且张大嘴巴, 十分凶狠的样子。有个孩子忍不住说:“哇, 大狮子真的来了呀。”在胖娃娃的表演中, 我请我班的孩子在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后, 自己来表演, 可以看出, 幼儿都十分投入。

丰富多样的身段表情 (手、嘴、眼、脚) 等, 能够让幼儿感受到课堂的轻松快乐, 他们也能够更放开, 更自主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想法, 这样的课堂, 幼儿的自主性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由于中班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以老师丰富的身段表情一定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诗歌或其他语言活动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他们也会试着去模仿学习, 那这样的方式, 他们学得也更轻松。

三、教师要适当介入, 多为幼儿提供互动的机会

教师的正确介入是十分重要的, 语言教学也不例外。在活动中, 教师要找准时机, 恰当介入。如:在幼儿交流出现分歧时, 或在幼儿不知如何与同伴去交流、讲述画面内容时, 教师此时可以作为引导者适时介入, 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就要留给幼儿。过了几个星期, 我发现, 当孩子一直处于这样的交流氛围中,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而且与同伴之间的社会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也有了进步。这样, 幼儿的学习就更加自主了。

在一次语言活动《秋天的画报》角色扮演的环节, 我为每组孩子准备了数量相同的头饰, 让他们分组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开始了, 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观察孩子们, 只见有的小组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 有的小组在井然有序地分配着角色, 唯独有一个小组, 他们不知道如何进行表演, 既不讨论也不分配角色, 只是在那边看着别的组的孩子热闹地表演, 眼看着时间已过去了一小半, 为了让他们也能体验到语言活动表演的快乐, 我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加入了他们:“哇, 这么多好看的头饰呀, 我真想表演苹果娃娃, 红彤彤的, 真好看……”这个组的孩子们见状, 马上也选择起来, “我要表演梨宝宝”“我要表演枣子……”于是, 整个组的气氛被调动了起来。孩子们都快乐地表演起来, 情绪十分高涨。

通过这次语言活动, 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表演, 每到看到头饰或者各种各样创设的情境, 他们都非常开心, 在如此自由的氛围中, 他们的主动学习也充分地发挥了出来。

中班学习内容 篇3

一、中班幼儿绘画活动面临的问题

1.范画的应用阻碍了幼儿的自主性

绘画活动主要是通过明暗不同的线条表现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形成一种具有质感和空间感的艺术。儿童天生喜欢艺术,绘画是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幼儿园中常常可以看见儿童画的踪影,教师也将幼儿的作品粘贴于画廊上,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但同时幼儿的作品都大同小异,教师提供范画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孩子创造力的发挥。

2.重视绘画技能,忽视幼儿心理状态

由于幼儿成长环境和家庭条件的不同,心理情感也不同,且不同的心理状态都具有一定的神秘性,而这种心理情感可以通过绘画展现出来。即使是简单的圈圈线,也能表现出幼儿的心理意向,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种情感关注,导致中班的绘画教育变成技巧式的训练,无法触及儿童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很多教师在绘画教学中过分强调技巧的运用,强调色彩的协调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的想象力,画出来的作品富有美感,但情感表达较为空洞。

二、幼儿绘画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研究

1.选择新颖合适的教学内容

幼儿绘画教育必须在重视技巧运用的同时,注重幼儿的情感体现,关注幼儿的价值倾向,因此,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启发幼儿思维,显现幼儿真实的情感生活,教师利用丰富的体验和感受去教导学生,同时要选择新颖合适的教学内容。对于中班幼儿来讲,他们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精彩度,往往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应从幼儿的实际出发,选择出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相关的教学内容,将已知和未知结合起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构建新的知识经验。

例如,幼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已明确单色画的概念,也已经掌握了水彩的应用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幼儿进行《单色画:有花纹的鱼》练习,幼儿可以主动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生动的作品,幼儿获取利用花纹打扮鱼的新知识。试想,如果幼儿没有单色画的基础,没有欣赏花纹的经验,就不可能有创作的兴趣和冲动。所以在美术教育中必须为幼儿提供新颖的内容,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2.正确使用范画

范画的应用目的是为幼儿提供绘画导向,而不是对绘画技能形成一种禁锢,应起到打开幼儿想象和创造空间的作用。

在具体的绘画教学中,范画的讲解和悬挂时间不宜过长,教师的讲解只需要幼儿明白活动的任务和规则,在幼儿开始创作之前取下范画,避免幼儿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和模仿行为,将灵活的创作空间留给幼儿,在重要的环节上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幼儿更有个性地表达自我,表达世界。

3.营造合适的美术空间

幼儿在绘画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又与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有关。如果绘画环境不适宜幼儿创作,那么幼儿的思想将受到约束,作品也将是死板的、缺乏生气的,久而久之将埋没幼儿的创造力。

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幼儿之间互相讨论,及时交流,相互启发,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保证幼儿的心理有所放松。例如,在幼儿画太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幼儿到室外欣赏太阳的美景,早晨金灿灿的太阳披着朝霞,中午银闪闪的太阳与白云为伍,傍晚红彤彤的太阳与晚霞。通过不同审美环境的体验,激发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从而画出的太阳不再是一个模样、一个色彩。利用良好的美术环境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发挥创造性。

4.为幼儿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

幼儿绘画作品主要是表达稚嫩纯真的内在情感,教师的评价方式对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极为重要。

首先,不能利用再现、写实和逼真的标准评价幼儿的作品,必须从独创性、新颖性的角度审视绘画作品,同时在作品的评价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的差异性,不宜采用横向比较,必须从个人发展水平的角度来评价。

在开展绘画教学过程中,幼儿的作品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我们会忍不住拿起笔边说边画:这里应该这样,那里应该那样。这样一来将很大程度上阻碍幼儿独创性的发挥,我们必须保证幼儿自己动手完成一幅作品,给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間,在增强自信心的同时,有助于情感价值的体现,对未来的成长形成积极的影响。

在中班幼儿绘画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需要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积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展现内心情感,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能力,积极接受幼儿独特纯真的审美感受和学习方法,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幼儿绘画教育是复杂且系统的,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必须管住自己的手,善于利用指导性的语言,帮助幼儿在理解和领会的基础上创造,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提供积极的动力。

中班学习内容 篇4

歌曲:

《粉刷匠》: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的更漂亮。刷了房顶又刷墙,刷子飞舞忙。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

儿歌:

《刷牙歌》:小牙刷,手中拿,张开小嘴巴,刷左边,刷右边,上下里外都刷刷。早上刷,晚上刷,刷得牙齿没蛀牙,张张口,笑一笑,牙齿刷得白花花。

《小蚂蚁,坐大船》:小蚂蚁,坐大船,顺着溪流驶向前。要问大船有多大,原来是片小花瓣。

《颠倒歌》:小鱼高高天上飞,小鸟展翅水里游。老鼠抓住大花猫,兔子吓跑恶老鹰。蚂蚁踩死大公鸡,山羊追着老虎跑。可笑的事情真不少,小朋友们接着找。

识字:

《咕咚来了》

1、木瓜  2、 掉  3、湖里  4、听  5、吓 6、叫  7、看见  8、可怕 9、跟 10、跑 11、拦 12、领13、笑

《猴子(和)鳄鱼》

1、湖边 2、树上 3、只  4、歪 5、心 6、后背 7、献 8、岸边

★ 中班语言活动儿歌识字:家

★ 幼儿园儿歌活动总结

★ 幼儿园精彩律动儿歌教案

★ 儿歌教学计划

★ 儿歌教案

中班上学期户外游戏内容 篇5

一、压压摇 活动目的:

1、发展幼儿的动作协调性

2、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的兴趣,交代游戏的名称。

2、与搭班老师进行示范游戏,讲解游戏的动作要领。

3、幼儿学习游戏

——两个小朋友面对面,互相扶着胳膊,坐在对方的脚面上。你身体向前,我身体向后,一前一后,一压一摇。

——匹配上口令进行游戏,使身体协调,不摔倒。

——与语言游戏中的儿歌《摇到外婆桥》结合,增进游戏的趣味性。

二、荷花荷花几时开 活动目的:

1、感受与同伴合作,共同游戏的乐趣。

2、帮助幼儿练习在一定范围内四散追逐跑。准备:图片:荷花。幼儿围成圆圈。过程:

1、出示图片进行提问

小朋友,老师带来了什么?告诉幼儿“荷花”,教师将儿歌念给幼儿听。

2、交代游戏

荷花在几月份开的呢?(六月)今天我们就来做这个《荷花荷花几月开的游戏》,3、与幼儿游戏

幼儿围成一个大圆圈,请几名幼儿蹲在圈内扮演“荷花”,圈上的幼儿边念儿歌边围着“荷花”走。当念到“六月荷花朵朵开”时,圈上幼儿做开花动作后四散跑开,而圈内的“荷花”就跑去抓住,抓到幼儿就算获胜,提醒幼儿避免互相碰撞。

附:儿歌

(圈外幼儿读)荷花荷花几时开?(中间幼儿)一月不开二月开。

荷花荷花几时开? 二月不开三月开。

荷花荷花几时开? 三月不开四月开。

荷花荷花几时开? 四月不开五月开。

荷花荷花几时开? 五月不开六月开,六月荷花朵朵开。

三、猜拳跨步 目的:

1.遵守游戏规则学习正确的猜拳与跨步。2.两两合作,配合协调。

准备:场地两端各有一条线。作为终点和起点。过程:

1、交代游戏:学习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布胜石头,石头胜剪刀,剪刀胜布)

2、教师与一能力强的幼儿进行练习示范。

3、幼儿结伴游戏,从起点开始,开始时两人站在起点线上,参加的幼儿 一起说:“猜猜猜”。最后一个“猜”字说完后,两人用脚来做动作:剪子、石头、布,其中动作为:剪子剪布,布包石头,石头锤剪子,谁获胜谁就向前跨一步,谁先到达终点线,谁就获胜。

规则:谁胜利谁向前跨一步,然后向原地后转再进行猜拳,未决定胜负前,不能移动。

四、丢手绢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的灵敏性。

2、能随着儿歌进行丢手绢游戏。

准备:手绢一块(颜色鲜艳),幼儿围成一个圆圈。过程:

1、出示手绢,提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今天和小朋友做游戏,2、交代游戏,朗诵儿歌给幼儿听。

3、教师边念儿歌,边顺时针地在圆圈外走。进行示范。

4、幼儿游戏:

——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撒开手蹲下,选一名幼儿手持手绢,沿顺时针或逆时针绕着小朋友走,圈上的幼儿一起拍手唱:“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到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唱到“轻轻地放到小朋友的后面”时拿手绢的幼儿将手绢悄悄地放到圈上某一个小朋友的身后。唱到“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时”如果被丢给手绢的幼儿还没有发现自己身后的手绢,丢手绢的幼儿就要捉住他表演节目或背诵儿歌。

——若在唱的过程中幼儿自己发现了手绢,就要拿起手绢,快速追逐丢手绢的幼儿。若追上就要请丢手绢的幼儿表演节目,若追不上,两人交换位置,游戏重新开始。规则:

——在丢手绢的过程中,圈上的其他幼儿谁也不准告诉被丢给手绢的幼儿;丢手绢的幼儿必须在他不注意时丢给他手绢,圈上的幼儿边拍手边唱歌。

五、“瞎子”摸“拐子” 活动目的:

练习辨音能力和灵敏性。活动准备: 手帕、铃鼓。过程:

1、小朋友,你看见过“瞎子”吗,怎么样的?同方法了解“拐子”。

2、交代“瞎子”与“拐子”进行游戏。

——可多位幼儿共同参加游戏。一人用手帕蒙住眼睛当“瞎子”,一人将左手抓住左小腿当“拐子”。游戏开始,“拐子”吹口哨,其他幼儿在一定范围内四散跑开“瞎子”听声去摸“拐子”,“拐子”被摸住。

——双方对换角色,其他人被摸住就退出游戏,下一轮再玩。

六、捉“龙尾” 活动目的:

1、练习躲避的灵敏性。

2、激发幼儿对传统民间游戏的兴趣。活动准备:幼儿活动场地 过程:

1、小朋友,你们玩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吗?

2、一起和幼儿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3、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玩一个跟老鹰捉小鸡差不多的游戏,名字叫做捉龙尾。

4、你们知道龙是什么样子的吗?幼儿自由讨论。

5、谁想做龙头?谁想当捉龙尾的人?

6、老师选一人当“龙头”,老师当捉“龙尾”者。进行游戏示范。

7、幼儿自由玩游戏,老师强调游戏的规则,其余幼儿一个接一个地拉住前一位的后衣摆接在“龙头”后面做“龙身”,最后一人当“龙尾”。“龙头”带着“龙身”左右移动跑,让“龙尾”躲避捉拿,注意“龙身”不要脱节。如“龙尾”被捉,要自动退下,倒数第二人自然成为“龙尾”。

七、“猎人”抓“野兔”

活动目的:训练动作的灵敏性。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小兔家。

2、纸箱若干或呼啦圈、竹圈、树枝圈等 活动过程:

1、小朋友们,老师带来一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好吗?

2、出示谜语:耳朵长, 尾巴短, 只吃菜, 不吃饭.请问这是什么动物呢?(兔子)

3、小朋友们真棒!今天我们就要来做小兔子,一起学做小兔子的动作。

4、学念儿歌“小野兔,蹦蹦跳,到外面,吃青草。”

5、看,那边有很多“山洞”,这些是小兔子的家,每个“洞”里只能住一只小兔子,现在我们要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叫猎人抓野兔。

6、老师先当猎人,你们是小兔子,游戏开始,“野兔”钻出“山洞”到外面一边玩一边念儿歌。(小野兔,蹦蹦跳,到外面,吃青草,猎人来,快快跑。)儿歌一念完,“猎人”就要来抓没躲进“洞”的“野兔”,明白了吗?

7、开始游戏,抓到兔子后交换角色,继续游戏,反复几遍。

八、“盲人”捉“鱼”

活动目的:训练动作的敏捷性。活动准备:场地布置、手帕一块。活动过程:

1、小朋友,你们见过盲人吗?盲人是怎样的?

2、今天我们就要来感受一下盲人的生活,我们来玩一个盲人捉鱼的游戏。

3、老师介绍游戏的场地以及规则,画个直径3~5米的圈做“池塘”,扮“鱼”的幼儿在“池塘”里随意走动、拍手、大笑、说话,但不能跑出“池塘”。一位幼儿用手绢蒙住眼睛当“盲人”,到池塘捉“鱼”。

4、老师先当盲人,示范游戏,被捉到的鱼就与“盲人”更换角色,游戏继续进行。

九、炒豆豆

活动目的:练习翻转身体180度及和同伴的合作性。游戏准备:幼儿活动场地 过程:

1、热身运动:带领幼儿活动手臂,拉伸手臂的肌肉,防止游戏时弄伤。

2、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妈妈在家炒黄豆呀?黄豆在锅里是什么样子的?(翻滚)

3、今天我们就要变成小黄豆,玩炒黄豆的游戏。想不想玩呢?

4、老师介绍游戏规则:两人相对而立,手牵手,边念儿歌,边有节奏地向左右协调摆手。儿歌念到最后一句时,两人举起一侧的手臂来共同钻过翻转身体180度,还原姿势。游戏反复进行。“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斗。”

十、背缸倒缸 活动目的:

1、锻炼幼儿的臂力

2、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活动手臂及腰部

2、学习儿歌:背缸,倒缸,淹菜好香。

3、教师介绍玩法:两人背对背四臂相攀,一个弯腰把另一个背起,两人反复互背,一边背一边唱,两人互背互唱,直至没劲了,才告终。

4、教师示范游戏,并强调幼儿要注意游戏的安全。

5、幼儿两两自由游戏。

十一、挤“油渣”

活动目的:

1、培养协作精神。活动准备:

一个宽大的墙面。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

2、学习儿歌。

——想玩游戏先要学习一首简单的儿歌哦!——幼儿学习儿歌。

3、介绍游戏的玩法。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好玩的民间游戏:挤“油渣” ——教师请部分幼儿进行语言指导示范。

——孩子们分成两队,选择一块向阳的墙,两队的人靠着墙,排成一条线,从两边往中间挤。被挤出来的人,跑到队尾,继续挤。

4、组织幼儿进行游戏。玩法:

寒冷的冬天,几个幼儿靠墙而立,用肩部的力量向中间挤,被挤出的人向旁边去,再向中间挤,如此反复进行。如果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游戏,更能增添情趣,并培养协作精神。、附儿歌:冰冻冰冻你上墙,我吃冰冻你来抢,挤油挤油渣渣,挤出油来烫巴巴。”

十二、跳十字

活动目的:

练习单脚、双脚跳格子。活动准备:

在场地上画若干个十字,并标上1、2、3、4。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

2、观看地面上的十字形状,初步了解活动的玩法。——小朋友,你们看,地面上有什么呢? ——我们今天就要和这个十字玩游戏!——教师讲解,了解活动的基本玩法。——请个别幼儿进行示范游戏。

3、组织幼儿游戏。——游戏分组进行。玩法:

儿童双脚站在十字前做好跳跃准备。游戏开始,儿童按老师发出的数字信号跳入相应的格子中。教师出示卡片:如1234,4213,儿童按数字出现的先后跳入相应的格子中。单、双脚可间隔进行。

附:十字中的数字可换成水果或动物,进行练习。

十三、摸膝盖

活动目的:

练习灵活躲闪跑。活动准备:

地上画一个直径2米的圆。活动过程:

1、提问导入。

——教师指着膝盖提问,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要玩和膝盖有关的民间游戏哦!

2、教师讲解示范游戏的规则。——看看,地上有什么?(圆圈)

——这个游戏需要两个小朋友在一个圆圈内游戏哦!

——教师讲解游戏的玩法:两名儿童在圈内面对面站立,发令后,弯下腰设法摸对方的膝盖。同时要躲闪、跳跃,不让对方摸到自己的膝盖。游戏中还可做各种假动作以迷惑对方。

3、这个游戏就叫做“摸膝盖”。

4、教师指导幼儿进行游戏

十四、包袱、剪子和锤子

目标:发展幼儿弹跳的能力。准备:平坦场地一块。过程:

1、复习游戏:石头、剪子、布。

2、教师导入。

——今天我们玩一个不一样的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好吗? ——今天我们用小脚来玩。

3、教师讲解游戏的玩法:

——幼儿两人或三人一组,面对面站立,游戏开始,同时用力向上跳,落地时两脚可任意成三种姿势:

——(1)脚并拢表示“锤子”

——(2)两脚左右开立表示“包袱” ——(3)两脚前后开立表示“剪子”。

——注意:包袱胜锤子,锤子胜剪子,剪子胜包袱。

4、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教师做裁判记录。

十五、贴烧饼

游戏目标:

1、培养幼儿的追逐能力;

2、培养幼儿的游戏兴趣。游戏准备:一片空场地 游戏过程:

1、提问导入。

——组织幼儿围城一个圆圈。

——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吃过烧饼吗?

——知道烧饼是怎么做出来的吗?(贴在铁锅上烤出来)——如果我是铁锅,你能示范一下怎么贴吗? ——今天我们就要玩一个贴烧饼的游戏。

2、教师讲解游戏的玩法。

——幼儿扮演烧饼围成一个圆圈。一人做贴烧饼的人,一人去追贴烧饼的人。——教师示范游戏的玩法。

3、讲解游戏中的规则

——贴烧饼的人在被追的时候可以贴在圈上的任何烧饼,被贴的烧饼必须马上逃跑,如果被抓到则交换角色继续游戏。此游戏可以做多层的烧饼进行。

4、教师组织幼儿游戏。

——注意在追逐中的安全问题。

十六、做年糕

活动目标:在做做、玩玩中,培养幼儿的听辨能力及反应能力。在玩一玩中,体验民间游戏的乐趣。游戏准备:

1、少于幼儿人数的椅子一批。

2、幼儿会念儿歌《做年糕》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吃过年糕吗? ——你吃过的年糕是什么样子呢?

(二)图片导入,欣赏不同样式的年糕

——老师这边也有好多漂亮的年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哇!这些年糕真漂亮,那小朋友你们知道年糕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幼儿以小组的形式自由讨论

——教师小结:原来年糕主要的材料是用糯米磨成的粉,制作出来的。

(三)游戏:做年糕

——那你们想不想来玩一个做年糕的游戏呀?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并引导幼儿学习念儿歌。提醒幼儿念到“要”字时,幼儿马上抢到一把椅子坐下来。谁抢到为胜。——教师和能力强的幼儿示范游戏玩法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游戏,提醒幼儿抢椅子时要注意安全。

(四)结束部分

——教师对游戏情况进行评析 游戏玩法:

1、将椅子围成圈,幼儿在椅子外边面朝同一方向围成一圈。

2、游戏开始时,幼儿边拍手边念儿歌,围着圈走:“雪老头,做年糕,磨了 粉,往下倒,地上,我们大家,都--不--要。”念到要字时,幼儿马上抢到一把椅子坐下来。谁抢到为胜。

3、将椅子逐步减少,游戏越来越激烈。游戏规则:

1、游戏用的椅子的数量要参加游戏的人数少一两把。大家围着椅子转圈儿,不随意跑开;儿歌念完才可以争抢着坐椅子。

2、没有坐到椅子的人被淘汰出局,同时带走一把椅子,这样人与椅子渐渐减少,最后只剩两个人抢一把椅子。

十七、拍手背

目标:锻炼幼儿的快速反应及集中注意能力 游戏过程:

(一)拍手操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小手小手拍一拍,小手小手转一转。——手心手心拍一拍,手背手背碰一碰。——小小手,放放好。

(二)做游戏:拍手操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和我们的小手做一个小游戏,你们想玩吗?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拍手背”

——教师和另外一位老师进行这个游戏,请幼儿认真观察玩法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游戏玩法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幼儿找自己的好朋友进行拍手背的游戏,提醒幼儿拍手背的时候要轻轻的,不要用力太大。

——幼儿进行游戏,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玩法:两名幼儿以猜拳来决定谁先拍。拍者掌心向上,并将手放在对方的手心下面,看准机会,撒手从上面去拍对方的手背。如能成功,则继续拍,一旦拍空,两人交换。

十八、手推车

活动目标:培养幼儿相互合作的精神,体验合作带来的游戏乐趣。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带领幼儿到活动场地 ——引导幼儿进行热身运动

(二)基本部分

——介绍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讲解规则,并示范游戏玩法

三人猜拳决胜负,胜者先趴下做“车”,其余两人分别把胜者的小腿抬起,夹在身体的一侧做“推车”人,“推车”人不能过分用力,做“车”人要双手撑地走,注意要选择平整而清洁的地面进行游戏。——提醒幼儿在游戏中要注意安全,“推车”人不能过分用力的去推做“车”人。——引导幼儿学会三个人相互配合。

——幼儿以小组形式进行游戏,教师进行指导。

——分组进行“小推车”比赛,最先到达终点的一组,为获胜的一方。

(三)结束部分

——教师对游戏情况进行点评。

十九、坐轿

活动目的:锻炼手臂力量。

在游戏中通过三人相互配合,体验合作的重要性。活动过程:开始部分 ——带领幼儿到活动场地 ——引导幼儿进行热身运动 基本部分

——介绍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示范游戏玩法及讲解规则 三人进行。其中两人用左手握住右手,然后用右手抓握对方的左手,形成#字格,蹲下。另一幼儿将双脚伸进两人手臂形成的“∞”形环中,将手搭在两人肩上。两幼儿起立,将中间幼儿抬至指定地点,交换角色。——提醒幼儿在游戏中要注意安全,两人抬轿子时走的要慢一点,抬轿子的人两手要相互握住好,在抬轿子过程中,不能轻易把小手松开。——引导幼儿学会三个人相互合作。

——幼儿以小组形式进行游戏,教师进行指导。

——分组进行“坐轿子”比赛,最先到达终点的一组,为获胜的一方。结束部分

——教师对游戏情况进行点评。

二十、背萝卜

目标:锻炼幼儿手臂力量及2人合作能力 在做一做、玩一玩中,体验民间游戏的乐趣。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带领幼儿到活动场地 ——引导幼儿进行热身运动

(二)基本部分

——介绍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示范游戏玩法及规则

2人一组,背靠背站立,边念儿歌边向前弯腰,用臂力和背力背起对方。重点引导幼儿背时注意站稳脚跟,被背的人要双脚离地 ——引导幼儿学习念唱儿歌

附儿歌:背钉耙,翻萝卜,翻到一个红萝卜。背钉耙,锄萝卜,锄到一个白萝卜。——引导幼儿2人一组进行练习背萝卜,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幼儿在游戏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用力过大弄伤同伴。——分组进行背萝卜比赛,最先背完的为获胜一方。

(三)结束部分

准确聚焦预期的学习内容 篇6

一、变易理论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

变易学习理论来源于现象图式学,是以马飞龙教授为首的一批瑞典哥德堡大学学者所创立的一套学习理论。变易理论认为,学习内容指的是学生要“学什么”才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是首先指向学习的开始而非终点,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这学习内容还是会改变的。

学习内容是多层面的,有结构的,具有可变性的。

1.预期的学习内容(intended object of learning)。教师凭借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再加上以前测和访谈从学生身上取得显证,会探寻到一个较清晰明确而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例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作为教师,上课之前必须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的科学前概念,设计出一份方案,这份方案能够让学生对溶解现象进行仔细观察、使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出某一种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这一份方案就叫预期的学习内容。

2.实践出来的学习内容(enacted object of learning)。教师通过课堂活动,期望学生能聚焦于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但因为课堂上的种种互动情况,学生可能仍未体验到这些关键特征,又或可能体验到所学事物的其他特征。还是《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课,预设时教师期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明白: 某一种物质均匀、稳定的分散在水中,肉眼看不见,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但是,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是实验设计不到位,也可能是学生科学前概的问题)使得实际教学偏离了原来预设的内容。这时候的学习内容叫做实践出来的学习内容。

3.体验到的学习的内容(lived object of learning)。学生实际上学习到的,取决于他在课堂上经验到什么,同时也跟每个学生不同的背景和经验相关。还是《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课,最好的情况就是,学生学到了老师希望他在课堂上学习的东西:溶解是一种物质(溶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有的学生注意并识别出了另外一些东西:过滤时,为什么要用玻璃棒引导溶液,不能直接倒?

二、变易理论对“学习内容”三个层面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的正确把握

变易理论对“学习内容”三个层面(预设的、实践的和体验到的)的理解使我们明白,学习内容是否恰切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否有效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正确把握这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根据变易理论,实践中, “学习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的学科学习内容。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写成的教学设计(教案)。这个层面的学习内容是预期的、预设的。

2.在课堂互动中呈现出的学习内容。这是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内容。这个层面的学习内容是实践的。

3.学生个体体验、体悟到的学习内容。这是学生经验到的学习内容。这个层面的学习内容是体验到的。

三、准确聚焦“预期的学习内容”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准确聚焦 “预期的学习内容”至少还存在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教”教材

师:桌上有四只杯子,其中一只装的是凉水,一只装的是热水,还有2只装的是温水,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判断出来吗?

生:有。

师:什么办法?

生:用温度计测量。

师:嗯,是一个好办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用手摸。

师:好的,你上来摸一下!

《温度和温度计》一共有四个教学活动,上面是一位老师教学第一个活动———“比较水的冷热”的片断。

我们知道,教材安排这一活动的意图是:

(1)生活中,对于一个物体的冷热情况,孩子们都有用手触摸、身体感受的经验,而直接用温度计来测量的学生估计会很少。

(2)通过用手来触摸这四杯水,使学生明白,用手触摸来判断物体的冷热,只是一种相对的感觉,不一定正确,要想比较精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这就必须借助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来测量。

虽然课程改革进行这么多年了,但是有的老师还是简单地以“课程标准”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视教科书、教参为权威,这种不顾课堂实际、学生实际的“教”教材致使“预期的学习内容”出现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

2.忽视学生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确定“预期的学习内容”的时候, 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科学前概念。要对学生进行访谈和前测,不能单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确定“预期的学习内容”,这样容易造成“预期的学习内容”不精准。例如《水和水蒸气》,学生虽然对“蒸发”“水蒸气”已经有了一些正确的认识,但“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就是水蒸气”是绝大多数学生的认识,甚至学过这内容的学生也一直这么认为。究其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在确定“预期的学习内容”时忽视了学生的“学”。

3.以“我”为主

在确定“预期的学习内容”的时候,老师往往是单兵作战,缺少交流与协作,学科之间更是缺少整合,不能有效运用教研组每个老师的经验。

四、如何准确聚焦“预期的学习内容”

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虽然关注的是最后一个学习内容———体验到的学习内容,但预期的学习内容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实践出来的学习内容和体验到的学习内容,所以说, 只有预期的学习内容准确,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做到有效、高效。

(一)集体备课,初拟学习内容

这里所说的初拟学习内容,是指教研组的每个老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总结出来的学生的需要,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科概念本身的重新钻研、对教材内容进行的再度开发,从而形成的新的学习内容。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只有集众人智慧采百家之长,初拟的学习内容才能起点高,为准确聚焦“预期的学习内容”打下科学合理的基础。例如:在探讨交流《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时候,有的老师认为,对于“溶解”这一概念,在课前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还不太了解,所以, 课堂上,我们应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描述食盐与沙在水中变化的异同,知道食盐颗粒在水中看不见了,没有沉淀出现,就是溶解了,而沙正好相反,沙的颗粒在水中是能看见的,而且有沉淀出现,那就是不溶解。而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对“溶解”的前概念已经有了相对准确的表述,我经常在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说说什么叫“溶解”?学生的回答:“溶解是物体在水中看不见了,物体变没有了,融化了。”这样的表述已经比较准确了。

(二)访谈前测,修改学习内容

对“溶解”的理解,学生的前概念到底怎么样?为了准确找出学生的学习难点,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访谈和前测。我们邀请了四年级6个班18名学生(每班代表不同学业成绩的3名学生),还邀请了五年级3名学生、六年级3名学生(了解这批已学习过“溶解”内容的学生,在理解“溶解”时,有没有明显的差异),通过访谈和前测,我们发现,四年级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日常生活中,把糖或者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都见过,有的还亲手做过。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溶解”一词,甚至在讲话的时候也会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什么是溶解,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溶解。而五年级学生、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学过“溶解”这一概念,但他们也没能深入理解,“均匀的分布在水中”这一关键特征没有一个学生能说出来。

访谈前测的问题:

1.把食盐倒入装有清水的烧杯中,搅拌,食盐颗粒会有什么变化?

2.把干净的沙子倒入装有清水的烧杯中,搅拌,沙子颗粒会有什么变化?

3.把面粉倒入装有清水的烧杯中,搅拌,面粉会有什么变化?

(三)找到关键特征,确定学习内容

变易理论认为,学习必然指向某事物,同时学习者需辨识该“事物”相关的关键特征,学习才会发生,此处所说的“事物”其实就是指学习内容,如果要让学生审辨到学习内容,老师教学时便应该把学生的注意引导至关键特征,其他会转移学生对关键特征的关注的东西,便应该让它退至背景,以免学生混淆。

溶解是一种物质(溶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其关键特征是“颗粒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审辨到这一关键特征,教学应该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在观察、比较和描述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溶解在水中的物质“颗粒是如何变化的”,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颗粒是如何变化的”。

研究课流程(预期的学习内容):

活动1:

(1)观察食盐、沙颗粒的情况(放入水中前),并请学生进行描述。

(2)让学生同时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放入水中), 并提出关键问题:食盐和沙子在水中分别是怎么变化的?

(3)让学生同时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搅拌后),并请学生进行描述。

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仔细的对比后会发现:食盐在水中慢慢地、慢慢地变少了,最后看不见了;而沙子在水中却没什么变化。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小情景,在日常生活中,谁都见过,每个人都有经验。但如果这样一个生活小情景不在课堂上再现,或者再现了,没有老师“仔细观察”的要求,又有几个孩子会那么静心地、郑重其事去观察呢?如果孩子们没有那么静心地、郑重其事去观察,又怎能体会到食盐在水中慢慢地、慢慢地变少了,最后肉眼看不见了的变化过程呢?体会到了,假如没有老师“请孩子们描述”的要求,孩子们能深刻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没有沉淀;物体的颗粒在水中仍能看见,而且有沉淀出现是“不溶解”。

活动2:

(1)观察面粉颗粒的情况(放入水中前),并请学生进行描述。

(2)观察面粉在水中的情况(放入水中),提出问题:面粉在水中是怎么变化的?并请学生进行描述。

(3)学生继续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搅拌后),并提出关键问题: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更像沙子还是更像食盐?

学生仔细观察后这样描述:没有放入水中时,面粉颗粒很白,很细,大小差不多的;放入水中时,面粉是一块块的往下掉,就像下雪一样,还不时有一些泡泡出现;搅拌后,面粉在水中就像牛奶。当老师提问:“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更像沙子还是更像食盐”时,矛盾出现了,有的学生认为,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更像沙子,有的学生认为面粉在水中更像食盐,还有的学生认为面粉既像沙子又像食盐;还有的学生认为面粉既不像沙子又不像食盐,单凭肉眼看是无法判断的。

活动3:用过滤的方法,分别过滤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实验中学生观察到面粉和沙子一样留在了滤纸上,而食盐没有;原来面粉是不溶解的,最终学生明白了。

“预期的学习内容”是否精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在关注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教材的内在联系、 学生的体验、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预期的学习内容”,只有“预期的学习内容”充分,才有“实践出来的学习内容”的精彩,才有“体验到的学习内容”的高效。

摘要:变易理论认为,学习内容是多层面(预设的学习内容、实践的学习内容和体验到的学习内容)的,有结构的,具有可变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虽然关注的是最后一个学习内容——体验到的学习内容,但预期的学习内容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实践出来的学习内容和体验到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初拟学习内容;访谈前测,修改学习内容;找到关键特征,确定学习内容这些步骤来准确聚焦预期的学习内容。

中班学习故事:图形拼搭 篇7

“图形拼搭”游戏材料是“几何形状组合积木”,它有一个底座,底座上面有9个圆柱,另外还配有15块带有圆孔的彩色几何形状积木(如图1),其中红色的有3块,2块是直角3孔形的,1块是2孔长方形的(如图2);黄色的有4块,2块是直角3孔形的,2块是2孔长方形的(如图3);原木色的有3块,是3孔长方形的(如图4);蓝色的有3块,2块是4孔L形的,1块是2孔长方形的(如图5);绿色的有2块,1块是4孔正方形的,1块是4孔T形的(如图6)。

游戏的基本玩法是按每层三块将所有的积木组合拼搭成五层大正方形套在底座上(如图7)。正确的拼搭组合方法有五种:第一种是绿色4孔T形、红色2孔长方形和黄色3孔直角形积木的组合(如图8);第二种是黄色3孔直角形、红色3孔直角形和原木色3孔长方形积木的组合(如图9);第三种是蓝色4孔L形、红色3孔直角形和黄色2孔长方形积木的组合(如图10);第四种是绿色4孔正方形、黄色2孔长方形和原木色3孔长方形积木的组合(如图11);第五种是蓝色4孔L形、蓝色2孔长方形和原木色3孔长方形积木的组合(如图12)。其中形状一样但颜色不一样的积木可以交换使用,如图12和图13可交换或图8和图14可交换。

潘潘(录像中穿灰色衣服的孩子)在玩图形拼搭游戏,但是他尝试了快15分钟,总是剩下几块积木不能组合成功。迪迪(录像中穿黄色衣服的孩子)在录像前先后五次来到潘潘这里,有时只是来看看,有时是来跟潘潘说句悄悄话,有时会动手拼搭几下,但是潘潘每次都推开他的手,坚持自己探索。录像中的迪迪已经是第6次来这里了。

场景一:迪迪加入游戏时,潘潘已经成功地拼搭好了三层,他手中还剩2块蓝色4孔L形积木、1块绿色4孔正方形积木、1块原木色3孔长方形积木和1块黄色3孔直角形积木。两人将剩下的这几块积木多次在底座上比划着,放上去又拿下来。迪迪两只手各拿1块蓝色的4孔L形积木,在底座上比划着,发现不对后将积木翻转了一下,比对后又拿开了。这时,潘潘说:“不对,不对。”迪迪说:“我们一起玩,你先拆掉几块。”潘潘将手中的1块原木色3孔长方形积木和底座上的1块绿色4孔正方形积木放在桌子上,看了看已经搭成功的三层,没有继续拆。迪迪摆弄着自己手里的几块积木,将2块蓝色4孔L形积木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嘴里说着:“如果这个长方形不行,我们就不能成功了。”两人将手中的积木逐个放在底座上比试,都不成功。迪迪将绿色4孔正方形积木放在底座上试了试,马上又拿了下来,然后将潘潘搭好的第三层拆下来,先后用四种形状积木在底座上试了试,又尝试用红黄2块3孔直角形积木在底座上对角拼搭,然后说:“其实,这个真的很难玩的。”潘潘选择用红黄2块3孔直角形积木拼搭成一个大长方形,然后想从迪迪手中拿来1块原木色的3孔积木,但是迪迪已将2块原木色3孔积木拼搭成大长方形,放到了潘潘搭好的大长方形上面,潘潘只能取下其中一块拼搭在自己的第三层上,他成功了。

场景二:尽管交流分享的时间到了,但教师为了继续观察,请潘潘和迪迪暂停游戏,并将桌子搬到了活动室外的走廊里。就在教师准备相机的时候,迪迪快速地将所有的积木都拆开了,两人重新一起搭起积木来,迪迪先放了一块,潘潘也放了一块拼在一起。两人看看底座,又在桌子上寻找合适的积木。潘潘伸手去拿桌上的绿色4孔T形积木,将它旋转一下,拼搭在底座上,第一层搭成功了。接着,迪迪先放一块在第二层上,潘潘先是选择了黄色2孔长方形积木,后又放下,将原木色3孔长方形积木放了上去,马上又从桌子上拿了一个黄色3孔直角形积木,将它翻转、旋转了一下,放到底座上,第二层又搭成功了。迪迪先放1块原木色3孔长方形积木,潘潘马上拿起1块黄色2孔长方形和1块绿色4孔正方形积木,将第三层拼好。潘潘接着将自己手中的1块原木色3孔长方形积木和蓝色2孔长方形积木拼搭在了第四层上,他看了看,就把它拆了,又将2块积木换了换位置重新放回去,但仍没取得成功。迪迪说:“看来你还不是专家,其实我有一次通过这关了。”他将潘潘搭的2块拆掉,选择1块红色3孔直角形积木放上去,接着在旁边放上1块蓝色2孔的长方形积木,发现不对后又拆掉了。两人拼搭了一会,迪迪在桌面上将2块蓝色4孔L形积木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问潘潘:“你觉得用这2块拼好吗?”说完,将大长方形放进了底座,又拿掉一块,底座上剩下一个2孔的位置。潘潘看到后,马上拿起红色2孔积木放上去,第四层也搭成功了。迪迪开始搭第五层,先将红色3孔直角形积木放上去,把一条直角边和底座外边对齐,然后将1块蓝色2孔积木和直角积木的另外一边对齐放好。这时,他手中还剩下1块蓝色4孔L形积木,他将它旋转了一下,想放上去,潘潘接过来将积木翻转了一下,放进了底座,两人开心地笑了起来,潘潘大声说:“完成,1、2、3、4、5,五层。”

二、学习了什么

1.在数学经验方面,两名幼儿学习了图形组合的多种形式和图形变换。幼儿最常接触的图形组合就是拼图,中班(4~5岁)幼儿能用几何图形构造平面模型,能用移动、翻转、旋转等方式构造图形,能有意识地依据角度、边长等组合图形,并能将组合后的图形看作是新的图形。幼儿在拼搭这份材料时要想取得成功,一是要发现这些积木的形状之间的关系,即L形、T形和直角形积木需要相互拼搭,或者跟2孔的长方形积木拼搭;二是要明确每层积木的数量是3块,如果前面一层多用一块积木,后面几层就搭不成了,如假如选择3块2孔长方形积木和1块原木色3孔长方形积木拼搭为一层,其他四层就将无法完成;三是要注意图形位置,T形积木的长边只能用在底座的四边,L形积木的长边除了用在四边外,还能用在底座中间,直角形积木的直角可以和底座的直角对齐,也可以放在底座四边的中间,正方形和长方形积木的位置变化较多。在这方面,两个孩子有着相同的表现。首先,两人都会用不同的图形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迪迪在操作中两次将2块蓝色4孔L形积木拼成大的長方形,潘潘用2块3孔直角形积木拼搭出长方形,并用3块形状积木拼搭出大的正方形。其次,两人在操作中都运用了图形的变换,包括移动、翻转和旋转。场景一中,迪迪多次将手中的积木放到底座上比划转动;场景二中,潘潘在拼搭第二层的时候,将一个黄色3孔直角积木翻转、旋转,再放进底座,在搭第五层最后一块积木的时候,他从迪迪手中拿过蓝色4孔L形积木,将它翻转后拼搭成功。当然,两人的表现也存在差异。在场景一中,潘潘一直搭不成功,原因不是他对图形的认知和拼搭组合存在困难,而是他没有拆掉底座上已经拼搭好的三层积木。在场景二中,在迪迪帮潘潘把积木全部拆开后,对图形的拼搭组合就比较主动了,而且对积木的观察也比较仔细,能够对需要哪块积木快速作出反应,并及时调整。而迪迪表现出较强的观察比较能力,知道需要重新组合才能继续拼搭,能总体观察已拼好的图形和自己已有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并作出判断,喜欢尝试不同的拼搭组合方法。

nlc202309081348

2.在心智倾向方面,两名幼儿表现出不同的学习风格、性格特点及交往策略。首先,迪迪思维灵活,敢于尝试。比如,当两人用剩下的积木拼搭不能成功时,迪迪说:“我们一起玩,你先拆掉几块。”当潘潘只拆掉2块,不拆掉已搭成功的三层时,迪迪就主动多拆掉一层。潘潘思维缜密,探索能力强,喜欢安静地尝试,有一定的坚持性。比如,他能在15分钟里坚持探索,不断自我调整。两人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迪迪要打破原有的组合,尝试重新组合;而潘潘则是用反复尝试、调整剩余积木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其次,迪迪爱表达,想法外显,一直与潘潘有语言的交流;而潘潘不爱表达,情感比较内敛,如迪迪多次用语言跟他交流,但是他较少回应。再次,迪迪在交往时比较主动,情绪表达很直接,常伴有肢体动作。如因为他很想参与游戏,所以甘愿等待、妥协,在满足自己愿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助人的快乐。看到同伴成功了,他会给予掌声和笑脸。而潘潘喜欢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不会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如他一开始不太接受迪迪的加入,后来在迪迪的参与下体验到了成功以及和同伴互动的快乐。

三、下一步该怎么做

1.调整材料,供幼儿充分探索。中班幼儿的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们不能马上找到组合规律,取得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只有创造条件,让幼儿反复体验,他们才能顿悟。为了便于幼儿发现这些图形的组合规律,教师可增加一份一模一样的材料,若出现录像中的情况时,两名幼儿可以各自操作一份材料;教师也可以让潘潘一个人操作2份材料(使用一个底座),这样他就可以多次选择需要的形状,积累多种图形组合拼搭的经验。在观察中教师发现,五层组合积木是套进底座的圆柱上的,幼儿想调整的时候不方便抽出某几块积木,也不能直观地看到每层图形的组合情况。为此,教师可增加5个没有圆柱的正方形的拼搭模板作为辅助材料。每个拼搭模板正好可以摆放一层组合图形,幼儿可以在桌面上拼搭组合出5个大正方形(平铺的,不垒起来),如果后面的组合出现问题,可以从已完成的组合里面对换所需的形状积木。当然,在幼儿操作时,教师要注意观察,若发现幼儿对材料有兴趣、能够独立探索,可只提供原来的材料;若发现幼儿不能成功完成图形拼搭,可引导幼儿使用辅助材料,以更好地帮助不同幼儿感知图形的组合。

2.创造幼儿同伴互相学习的机会。幼儿之间的互相学习很重要,不同性格、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幼儿之间的互动比教师的直接介入和指导更易被幼儿接受。虽然我们假设给潘潘一些时间,他就可能独自探索成功,但在和迪迪的互动中他享受到了交往的快乐,也体验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变得灵活了,这些是他无法通过单独探索学到的,而迪迪也体验到了耐心等待和帮助别人的快乐,这也是他成长中的必修课。因此,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创造幼儿之间互动、学习的机会,帮助幼儿建构多种学习经验。

3.为幼儿创造分享交流的机会。分享与交流是教師了解幼儿学习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个别化学习中,每个孩子的学习特点不同。潘潘比较内向,但是有关图形组合的经验比较丰富,他需要在交流中展现自己,通过分享建立自信,这也便于教师和同伴了解他的想法。对迪迪那样的幼儿,教师也要给予他交流的机会,以便客观地了解他的想法,避免主观判断。同时,教师也能在交流中发现不同幼儿存在的主要问题,外显幼儿的思维过程,鼓励幼儿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上一篇:生命让我感到幸福下一篇:货品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