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历提升

2024-06-18

高职院校学历提升(共11篇)

高职院校学历提升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水平、素质的不断提高,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文化水平的需求不断提升,学历也就成为了衡量人才的标准,也是体现个人地位及身份的一种标志。拥有国家承认的学历,是在企事业单位就职、提升、调干的一个门槛。哪怕你拥有高超的技能、一流的资历及管理水平,没有学历进行渡金也是无法发展进步的。专家研究发现,学历提升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的需求心里较强。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好的专业技能,要想岗位提升,就要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

我国学历提升的主要形式是:普招专升本、成人高考、自考专升本、电大、远程教育专升本。现在的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自己的学历提升机构,如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院内开设了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学历部专门负责学生的学历提升问题。学院的特色就是专本套读班的开设,学历部老师负责那排学生学习进行学历提升,方便了理工学院的学生在专科期间就可以顺利的拿去了自己自己的本科证书。在就业和提升上占据优势。

高职院校学生学历提升后,再加上本身高技能的优势在职业的道路上一定会更加的开阔。

招生中心白妍

高职院校学历提升 篇2

一、高职院校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 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复杂, 学历层次多样化日趋明显, 给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问题。

(一) 学籍学历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 在学籍管理过程中, 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十分普遍,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把学生看作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对象, 不把学生当作服务对象, 从而造成学籍管理工作行政化、机关化。只注重管理的规范统一, 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学生的人性关注甚少, 对学生的某些权利视而不见, 管得太死, 忽视学生的自我管理,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对学籍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

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和学籍管理人员还没有把学籍管理作为一门学问来对待, 认为学籍管理只是简单的事务工作, 缺乏学籍管理研究的氛围, 只是停留在常规管理上, 忽视甚至放弃学籍管理的创新。有的高职院校对学籍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只是在教学检查或教学质量评估时才抓一下, 随着检查评估的结束, 管理力度大打折扣, 很少考虑长远的发展和进步。对学籍管理岗位重视也不够, 致使岗位变动频繁, 有时成了引进人才家属安置地。

(三) 学籍管理制度、分级管理责任制不健全。

多数高职院校都对本校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 但是少数学校存在制度简单, 修订不及时, 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分级责任制落实不够细化、不明确, 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没有具体的分级责任制内容, 也没有列入学校工作责任考核制度之中。

(四) 学籍管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随着高职办学规模的扩大, 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新专业、科类增加, 在校生人数激增, 学籍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强度成倍提高。一是数量配备不足, 学籍管理专职人员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二是结构上须改善, 绝大多数学籍管理人员非专业出身, 其本人缺乏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学籍管理的专业知识, 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 亟须培训、提高;三是管理水平上有待提高, 学校对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训, 在实际学籍管理过程中往往按惯例、按领导指示办事, 缺乏依法依规办事的意识和能力, 使学籍管理工作停留在传统型、事务型的管理水平上;四是学籍管理队伍不稳定, 由于缺乏学习的机会, 工作与专业不对口, 以及高校对学历要求不断提高, 加上职务升迁困难、工作任务繁重等原因, 导致学籍管理人员往往不愿长期从事学籍管理工作, 管理人员流动性大, 呈不稳定状态, 对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产生不利影响。

(五) 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高职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少数高职院校工作手段还比较落后, 工作效率低。学籍管理信息量大、要求高、时限性强, 没有现代信息平台很难及时完成工作任务, 甚至出现信息错误、服务不及时等后果。学籍管理中有大量的档案要整理归档, 有的高校档案齐全, 有的高校档案积累的较少, 没有统一的标准, 只是工作人员自己凭经验进行归档, 造成高校之间档案管理水平差别较大。

二、陕铁院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主要特色

陕铁院在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学籍学历管理相关政策的同时, 结合学院实际, 积极探索学生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制度健全、责任明确、管理有序、常规工作扎实, 保证了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 高度重视, 责任落实。

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学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学籍学历管理工作也日益复杂和繁重, 按照相关文件要求, 及时部署, 狠抓落实, 实行了院系二级管理体制,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建立“学校党政统一领导, 职能部门统筹协调, 相关部门齐抓共管, 系 (部) 和辅导员 (班主任) 具体落实, 全院师生参与监督”的管理工作运行机制, 明确学校、职能部门、院 (系) 和辅导员 (班主任) 各级工作职责和工作责任, 统筹管理和分级分层组织实施全院学生学籍学历管理工作, 做到了责任明确具体, 工作过程覆盖。

(二) 完善机制, 规范管理。

学院积极行动进一步规范学校学生学籍学历管理工作, 强化工作责任机制, 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合法权益, 建立学生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先后制 (修) 订了《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考试违纪处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切实可行的文件, 建立了一套严密而具体的管理措施和办法, 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三) 严把关口, 规范操作。

新生学籍复查注册、在校生学年注册和毕业生学历即时注册, 是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重点。学院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严把三关 (新生入学复查关, 在校生学籍异动关, 毕业生信息审核和证书发放关) , 保证数据的准确、真实、及时。在2011级新生学籍复查工作中成立了由分管院领导负责的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工作领导小组, 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组织领导全校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工作。及时、准确地完成新生学籍注册工作, 并及时通知全体新生上网查询个人信息。

(四) 以生为本, 重在服务。

学生学籍学历工作事务繁杂、政策性强, 各高校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广泛进行政策宣传, 在校园网上或《学生手册》中人性化地设计并告知办理学籍学历各类事务的工作流程图和资源表格等, 通过多种现代信息手段加强沟通, 及时处理学生的咨询和事务。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管理, 建立了学籍预警制度, 关口前移, 及时提醒和告知。安徽中医学院制定印发了《学生违纪处分解除实施办法》, 帮助和引导受处分的学生改正错误, 重新进步,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五) 多种渠道, 加强宣传。

陕铁院采用多种渠道和形式, 加大学籍学历政策宣传力度。一是利用学院食堂、学生宿舍及教学楼前的宣传栏、公告栏, 及时张贴《高等学校学生获取学籍及毕业证书政策告知》等宣传资料;二是及时将学籍学历管理办法和最终的补充规定发布在校园网上;三是利用学院广播进行多次广播;四是通过召开班会、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宣传;五是将学习学籍学历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六是利用就业指导课, 把学籍学历的相关内容以及国家关于各种学历证书的格式、内容等向广大同学宣讲。

(六) 保障有力, 工作有序。

学院专职学籍学历工作人员基本达到要求, 辅以兼职管理人员、辅导员 (班主任) , 基本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分级管理”的工作队伍。为保证学籍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学院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 并有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办公经费 (处室合用或实报实销) , 用于学历证书、新生火车票优惠卡、新生学生证、毕业生档案袋、学生邮寄档案、学籍学历培训以及学籍学历出差等费用支出。通过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学院学籍学历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三、关于做好高职院校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 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认识。

高校学生学籍学历管理是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要充分认识到学籍学历管理在打击假文凭、规范办学行为、维护高等教育声誉、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完善和加强学籍管理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维护学校教学秩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籍过程管理, 实现管理全程化、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建立完整的高职学生数据信息库, 统计分析高职学生学籍变动基本规律, 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服务。

(二) 进一步加强学籍学历管理队伍建设。

学籍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学生, 同时它又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技术工作, 作为学籍管理人员, 应当不断学习, 交流经验, 改进工作方法, 时刻确立以教学为中心, 充分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将服务学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 高校的学籍管理实施了电子化、网络化, 实行电子注册, 这对学籍学历管理工作队伍提出了新要求。各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籍学历管理队伍建设, 创造条件, 支持他们参加业余学习和进修, 开展工作和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适应新形势学籍学历管理工作需要。要把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纳入学校检查、评比之中, 采取积极措施激励相关人员立足本职岗位, 干好本职工作。

(三) 进一步落实分级责任制。

随着在校生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加, 高职学籍管理不是教务处可以独立完成的, 学籍管理应在二级系 (部) 建立二级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各系部直接管理作用, 通过教务处负责制定学籍管理日程和管理规定, 各系部按既定日程和要求完成工作, 减少中间管理环节, 调动各系部的积极性和管理潜能的发挥, 从而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四) 加强高校学籍管理装备现代化。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规模逐年扩大, 人数逐年增多, 管理工作任务日趋繁重。要重视管理机构建设, 设置独立工作部门, 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办公设施设备, 实现管理工作现代化。要加强管理网络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管理手段的作用, 重点做好学生档案、信息资料、数据统计、学业登录、奖惩记载等工作, 确保“三项注册”数据的准确、真实、及时, 确保学生信息档案齐全、完整、规范、安全, 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总之, 学籍学历管理是高职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细致而又繁杂的业务管理工作, 从事这项工作要有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 面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新形势, 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保障措施。因此, 认真研究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新特点和新问题, 采用高效率的学籍管理手段, 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 坚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才能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籍学历管理水平。

摘要: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要求, 提高对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认识, 树立新理念,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加强学籍学历管理队伍建设, 优化高职院校学籍学历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殷涛.如何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水平[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3.

[2]金小丽.高校学籍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 2008.10.

高职院校学历提升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专接本培养方案改革

0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 17 条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比较短,但速度很快,短短的几十年间,高职院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等都发生了飞跃,几乎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如何使高职院校学生早日实现提升自身学历层次的目标,不仅是国家教育部门思考的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提升学历途径现状

以往高职院校学生想提升自身学历,往往通过自学考试、专转本或专升本等方式进行,但自学考试是以考试作为评价教育的唯一手段,往往以较低的考试合格率而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多数求学者都中途而废,无法完成学业。专升本需要参加成人高考,很多毕业生很难通过入学考试,且会因工作原因,也不得不放弃求学机会。专转本也是需要通过入学考试,且录取率相当低,只有很少部分学生能够转入到本科院校进行学习。鉴于以上种种原因,高职院校学生想尽早提升自身学历层次问题就比较困难

省级考委和省级教育厅为了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能有便捷有效的通道,在普通高校中实施了全日制在籍专科学生在基本完成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接读自学考试本科教育的工作,简称“专接本”。 “专接本”工作虽然是教育模式上的创新,但开展时间比较短,江苏省从2008 年才开始进行“专接本”的尝试,所以学校往往在管理上都不规范,没有规章可循,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这些都是制度上的一些缺陷。但这种教育模式最大优点是高职在校学生接读本科的入学门槛低,整个学习过程有主考学校和接读本科的专科学校共同负责完成,学生在专科毕业一年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就能够获得本科文凭,具备学位申请条件的还可以申请学士学位,且其含金量相对较高,社会的认同度高,这种方式得到广大高职学生的青睐。

2高职院校如何保彰学生顺利专接本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高职院校为了能使广大学生能顺利专接本,并按期获得本科文凭,这是高职院校应该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能满足高职学生早入获得本科学历和文凭,笔者结合自身这几年的专接本工作经历,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将提高学生学历层次目标列入学校发展规划

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仅限于专科层次,学校整个发展规划、制度和措施都和其相配套,目前无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规划和保障措施。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进行专接本工作往往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的专接本工作的发展,专接本效果往往还不显著。当然对一个学校发展来说,如果一个高职院校在自己的学校也能使学生获得本科文凭,这样这个学校的影响力就大,就容易招生、否则就会大大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规划,应顺应时势的需要,从学校发展的长远考虑,应该将如何使在校学生早日获得本科学历和文凭的措施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中。

22建立组织机构、完善保障和考核机制,促进专接本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为了保障专科学校专接本工作能够持续、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保障制度,这样才能促使专接本健康发展。因为在高职院校中,专科教育工作是本职工作,如果不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和保障制度,很容易造成专接本工作流于形式,从而影响学生学历层次提升的效果。学校制定了一套保障制度和考核制度,这样专接本工作有了保障,才有利于专接本工作顺利开展,同时有了考核制度和措施,才可能将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23优化专科教学计划,把部分“专接本”课程纳入专科教学计划,真正体现“专接本”优势

根据“专接本”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将专接本部分课程有机纳入专科教学计划中,使我们能保证部分课程的通过率。同时根据专接本课程中的沟通课程、衔接课程、主干课程、实践与应用课程,以及这些课程的考核方式,我们在专科教学计划中也应考虑这些因素。目前从我们专接本具体教学任务来看,很多专接本课程在专科阶段,我们都有所学习,只是其难度较本科的要求低点,因此,我们在制定专科教学计划,应有所侧重,在教学时数、教学目标应该更贴近本科的教学目标。另外部分沟通课程如果在专科学校中已经学过并考核合格,可以直接认定其学习成绩。所以一个比较好的专科教学计划,对保证专接本的考试通过率是很大帮助,同时也减少了部分课程学习时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其它课程的学习。所以优化专科教学计划是保证专接本工作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

24加强过程控制,保证专接本具体工作落实到位

加强专接本班日常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专接本具体工作,不仅仅学校重视,关键还是将具体工

作落实到实处。在整个专接本教学中,专科院校是实施本科教育的主体,所以一套强有力的专业教学、实践、毕业论文指导教学团队是核心主体。在教学组织实施时,首先把好专接本教师选聘关,优先选择教学经验丰富、能力强、水平高、责任心大的教师组成,保证专接本教学质量。同时也应适时派专业教学团队老师到本科院校进行进修,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适应本科教学工作的需要。其次,做好专接本各课程集体备课工作。通过集中备课,充分吸收主考学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自学考试教学辅导经验,帮助专科学校教师做好教学辅导工作。另外,专接本教学虽然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制度,但毕竟接本工作还不是专科教学的首要任务,平时也应实施过程的监控。这些都是专接本工作的保障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专接本工作的质量。

2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专本衔接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个学校办学规模与层次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一所高职院校有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才会提高。所以从学生一进入到高职院校中来时,学校就应该组织相关部门对学生进行专接本宣传和动员,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专接本,正确理解“专接本”的教育教学形式,充分理解专接本工作的主导思想、特点及其优越性,应鼓励更多学生通过专接本尽早实现自身学历提升的愿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帮助学生消除思想上和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些人认为参加专接本学习因能力不强、害怕就业故而逃避现实或者是因“专转本”没有成功之下才退而求其次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等等。

3结束语

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学历层次工作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针对专接本这种途径提出了几点建议或意见。另外,在“专接本”教学模式中,我们还可以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套促进“专接本”工作的有效方法,如单独编班制、目标接轨制、课程统筹制、学分制等方法,这对专接本工作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莹,刘进华高职教育的“专接本”工作的实践与研究科技视界[J],201209

[2]祁金祥高职院校“专接本”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产业与科技论坛[J],201211

课题来源:

[1]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的“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学历提升需求调查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GZYLX2011035)

高职院校学历提升 篇4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持续提升的途径

在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职业能力持续提升的`途径.

作 者:张涉 ZHANG She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L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8(4) 分类号:G715 关键词:职业能力   提升   途径  

高职院校学历提升 篇5

微观课堂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课堂宏观教学的设施和设备开展高效的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并从先进理念、多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和媒体应用等四方面阐述微观课堂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微观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

Abstract The micro classroom teaching is in the proc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how to reasonable use of macro classroom teaching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to carry out effectiv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tivities, and from the advanced ideas and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situational teaching and media applications such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ur aspects in this paper, the micro teaching, put forward the basic element of microscopic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Keywords Teching idea;Teaching method;Situation teaching;Media application

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诞生以来,高职教育在招生就业规模方面飞速发展,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

第 1 页 设、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建立、双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都作了一定的探讨与实践,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也因此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高职教育占据了大众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社会经济处于高度转型发展期,产业结构面临调整,我国将从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工业上转变现有的以做外贸出口代工为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不断自主创新升级成技术密集型产业,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将脱颖而出,“世界工厂”的低层次角色将成为历史,全球市场遍地看到的“中国制造”将变为“中国创造”。这样的经济大背景必然导致需求的人才规格的转型,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级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经济转型发展需要的人才成为当务之急的课题,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中之重。据多数高职专业的教学计划显示,一个高职学生在校3年,其中有2年在课堂上度过,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对保障学生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宏观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有很多研究,如何通过改革微观课堂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一、微观课堂教学概念

微观课堂教学是相对于宏观课堂教学而言的,李连增和田晓燕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谈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指出

第 2 页 了英语教学中宏观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构建、课堂任务和师生交流,微观方面包括课堂纪律、课堂阅读和课堂提问。杨莲菁定义课堂教学微观技术就是教育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包括教具、学具以及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其他实验设备、演示设备等)及方式方法之总和。根据笔者20多年的职业教学实践,认为宏观课堂教学涉及的是课堂教学该遵循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课堂设计及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具、多媒体设备、课桌椅、黑板等硬件,而课堂设计重点在于课前教案的准备和备课。微观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课堂宏观教学的设施和设备开展高效的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

二、微观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

10多年的高职课堂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微观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无处不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微观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国际上,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多种先进模式,北美CBE(能力本位模块课程模式)、国际劳工组织MES(技能模块组合课程模式)、德国双元制(核心阶梯式课程模式)、英国BTEC课程模式、澳大利亚TAFE培训包课程模式和美国生涯技术

第 3 页 教育职业群课程模式等,我国高职教育理念是在学习国外先进模式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而发展起来的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这种模式的确立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组织程序始终围绕着项目开展,树立基于能力本位、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从而指导我们的高职课堂教学。温家宝曾精辟地总结了职业教育的精华做法“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在做中学才是真学”。由此,职业教育的理论课堂教学和实训课堂教学理应融为一体,更要注重理论课堂教学的微观实践教学。国内外职业教育成功单位如新加坡理工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都实现了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2.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是课堂微观教学改革的保障

适合高职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探究法等。如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及提出需要学生提交解决问题的形式,学生则开始实施。主要学习的途径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做PPT、上讲台汇报讲解、总结关键。在此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引导、指导、解疑和评价,是组织者和协调者。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掌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原则。

第 4 页

3.通过情境教学营造学习氛围是课堂微观教学改革的形式

通过情境教学营造学习氛围,教师教态、仪表、姿势、语调及略显风趣、幽默和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细节决定成败,细到教师站立位置、眼神、重复、停顿、时而抑扬顿挫、对学生的褒贬等,如教师需对课堂上的每个环节进行细微的设计和应用,如教师对提问对象的选择,有时会提问上课开小差的学生,有时会选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并加以知识结合素质养成教育,以刺激学生对学习的爱好,培养学生知识和素质,而有时为了给班级以学习成就感,激励学生,教师需要提问学习优秀学生。此外,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应随时应急处理。

此外,高职教学强调校企合作,采用微课形式与企业项目结合开展教学,将减轻学生学习长篇大论的烦恼,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微观课堂教学的绩效评价

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开始研究课堂教学与教学信息技术革命,教学信息技术主要用来分析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但对微观教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微观教学评价方面也

第 5 页 较欠缺。

微观课堂教学的绩效评价,宜采用多方评价的方式,通过自我剖析、教学录像分析、学生调查问卷、同行听评课、专家(督导、企业行业)听评课、毕业生的信息反馈等途径来评价课堂微观教学的成效。同时,通过微博、微信、网络等公开课堂教学视频,设置评价参数,以获取社会各界的评价。

高职院校女性教师素质提升研析 篇6

一、提升女性教师素质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已将女性教师推到了竞争的激流中, 为女性施展才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与男性相比, 女性教师取得成功并创造突出业绩的却是凤毛麟角, 屈指可数。且一般的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状况也呈现“三多三少”的局面:即教学好的多, 科研强的少;副教授多, 教授少;担任教学管理低职位的多, 高职位的少。因此, 提高高校女教师素质, 对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女性教师素质提升的制约因素

(一) 传统文化影响下显性与隐性的性别歧视

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对女性群体行为模式进行的简单归类定型, 传统文化中“男强女弱”, 女人首先是“贤妻良母”等观念成为阻碍女性发展的文化壁垒, 特别是性别角色定位将男女两性生理因素造成的差异绝对化, 并将其扩大到能力、个性等所有领域。

(二) 女性自身主观思想与客观条件的限制

除了女性自身的生理影响外, 还有其自身的心理弱势, 女性更易产生烦躁、焦虑、忧郁、多愁善感等心理问题。女性思维中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消极因素, 如发展意识薄弱, 创新意识欠缺等。

(三) 高等教育环境的影响

高校本身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女性人才的重任, 但高校制订的一些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却限制了女性的发展, 例如在退休方面, 女性教师55岁退休的规定不仅没有保护她们的合法权益, 而且限制了女性教师的充分发展, 因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女性教师正是事业上经验丰富、业务上趋于成熟、科研上出成果的阶段, 致使高校女性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与男教师发展机会不均等。高等教育的小环境不仅对部分女性教师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 也影响了她们整体素质的发展。

(四) 固有家庭两性分工模式的制约

高职院校女性教师在单位是学者、教师、管理者, 回到家中, 她们还是妻子、母亲、女儿, 作为家庭主妇需要料理家务, 这种固有的传统家庭性分工模式, 使得高校女性教师的业余学习和进修提高的时间被占用, 影响了她们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女性教师素质提升的对策

(一) 营造社会性别公平环境

社会要为女性成才提供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 加大女性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力度, 把巨大的妇女人力资源转化为强大的妇女人才资源。建设先进的性别文化, 是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不可少的内容, 关系到每一个公民。只有积极建设先进的性别文化, 摒弃传统性别文化和社会偏见对女性教师成才和发展的压制, 才能改变高等教育中女性的劣势地位。

在资源配置上, 坚持男女平等参与、共同受益的原则, 纠正不利于妇女发展的立法和公共政策, 切实制订有利于社会发展与妇女发展相协调的政策, 推动男女平等国策的真正贯彻落实。

(二) 女性教师应增强双性化性别特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具有双性化性别特质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高校女性教师应该突破自身的心理障碍, 使自己既能保持女性温柔细腻的一面, 又能兼具男性刚强果断的一面, 成为具备男女两性性别特质的双性化人才, 从而会极大地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三) 善于调适并超越自我

对高职女性教师而言, 强烈的竞争意识有助于其竞争, 但是如果这种竞争意识本质错位, 并过度要求出人头地, 反而会形成不好的情绪与恶劣的心境, 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 还将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 高校女性教师不应局限于性别差异, 而是要学会调整心态, 敢于正视社会男女不公平的现象。当不公平的事情发生时, 要学会以简单方式给予漠视, 以积极的态度化解矛盾, 按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处理。其次, 学会放心、放手让别人做事, 不必事事揽在自己手里, 比如在家务劳动方面, 尽量使之社会化。最后, 确立代偿观念。

要注重培养健康的心理, 注重追求事物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满意”, 不求不切实际的所谓“最佳”;学习借鉴“满意决策”的理论, 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能力和价值所在, 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女性的社会价值如何, 取决于女性自身。女性教师群体的思想意识、道德追求与道德现状, 对整个社会道德有着示范和导向作用。当前高职院校女教师要认清历史责任, 提升自身职业素质, 由自尊性人格向自我实现型人格转化。女性教师要想在教师职业上取得成功, 就必须正确地认识自我与社会, 确立合理的职业理想, 勇敢地接受社会变革带来的一切挑战, 克服畏惧和自卑心理、依附心理。面对严峻的现实, 要提高自己的承受力、平衡力, 形成开拓创新意识, 勇敢自觉地成为一个具有强烈现代化意识的坚强职业女性。

参考文献

[1]柳洪琼.论高校女教师性别意识与素质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 .

[2]姜勇.女性主义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 2004 (11) .

高职院校学历提升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 应用型本科 主体支持 衔接的必要性 重要措施

随着我国各省份城市职业教育的快速兴起,新疆也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建设高标准的职教体系,推动建设高水平、规范化的职业院校,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从而达到将新疆独有的职教体系更好的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现出来的目的。为此,新疆高职院校中高职学历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就是从新疆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现状出发,力求紧追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调整教育的类型与结构,实现更好的衔接,从而缓解就业紧张的局面,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两者衔接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中高职学历与应用型本科虽然各具特色,但在教育内涵和定位特性上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这就使两者衔接起来更加容易。此外,高职学历和应用型本科的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疆教育的发展。

(一)两者衔接的原因

1、内在原因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的前提下,中国包括新疆在内的地区对教育重视的程度也随之增加。当今,面对产业转型给岗位技能、职业技术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带来的重大压力与极大挑战,和别的地方相比,新疆的高职教育并没有真正肩负起“就业”与“升学”的责任,这就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来扩宽升学通道,提高就业率,使得紧张的就业压力得以缓解。同时,新疆地区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健全的有关高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沟通融合体系尚待完善。

2、外部原因

新疆的高职学历与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上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全面培养没有满足现实社会的实际需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的转型会带动社会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急切需要通过高职学历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转型的多样化、层次化。

(二)两者衔接对新疆地区教育的重大意义

1、对新疆地区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2010年以来,中国高职教育一直处于大众化阶段,教育体系和选拔制度存在的弊端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新疆高职学历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不仅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适应社会层次化和多元化的要求,而且有利于优化高职教育整体的结构,从而为新疆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扩宽高级技能人才的升学通道,提高就业率

最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重要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学校意识到人才的培养和塑造必须满足社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需要。高职学历与应用型本科衔接既能够扩宽高级技能人才的升学通道,又能够加强高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学校合作,共同教育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和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从而缓解紧张的就业局面,提高就业率。

二、应对两者衔接的主要方法

(一)两者的衔接需要打开观念的桎梏

目前新疆高职院校招生、升学困难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困难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新疆的教育机构和工作人员需要打破“重学轻术、重普教轻职教”等传统观念的桎梏,结合新疆本地的高职教育改革进程,准确地划分高职教育的类型,科学确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方向,促进高职学历与应用型本科的紧密衔接,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技能人才。

(二)需要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共同合作

在社会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现状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对技术岗位和职业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根据新疆目前的高职教育类型和结构,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树立产业发展的前沿性和职业发展的终身性思想,共同设计职业导向性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架,共同选择课程类型和教学内容并加以编制从而实现合理有效的衔接。

三、结语

我国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虽然已经从制度上鼓励高职学历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引导他们共同合作,教育和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才。但是,随着新疆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的转型,新疆高职院校中高职学历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工作的具体实施还需要双方院校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协同合作,共同肩负教育和培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鲁武霞,张炳生.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向高职本科转型[J].江苏高教,2012,(3):139-141.

[2]鲁武霞,院校协同: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主位支持[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12-17.

[3]鲁武霞,李晓明.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内涵特性及内蕴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46-52.

[4]马树超.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1-6.

[5]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2,(3):18-23.

个人学历提升计划 篇8

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时在教学当中我深深感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使我在教学中艰难前行,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个人学历提升计划如下:

1、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求教。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努力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工作和发展上,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有关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

4、努力学习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

5、平时多看书、看好书。

6、增强工作责任心,严格要求自己。

7、认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找出自己工作中的不足。

个人学历提升计划 篇9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努力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工作和发展上,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积极参加有关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

4、平时多看书、看好书。

5、增强工作责任心,严格要求自己。

6、认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找出自己工作、学习中的不足。

7、认真进行反思教学,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交流、边总结。

学历提升预期收获:

1.工资提高

2.可职称评定

3.人事改革(升职)

5.考研

6.考公务员

7.留学

学历提升总结:

高职院校学历提升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一、人文素养的概念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视野、对各种知识的掌握、对各种世界的看法、在生活上的某些习惯等综合反映出来的品质。人文素养会通过这些方面体现出来,一个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会给其他人留下特别好的印象,会给人一种舒适感,让其他人愿意与其一起工作或者交流。

二、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文素养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情况下,人文素养低的人将会遭到社会的淘汰。高职院校往往重视技能培养而忽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些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其实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是因为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了,现代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更需要的是掌握专业知识、有较好的学习能力、有良好的品质修养、能够跟团队合作的人才,只有这种综合素质很好地人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二是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开阔视野,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开阔了思路,也多了很多缓解生活压力的方式,可以通过唱歌、跳舞等缓解心理压力,避免出现心理问题。

三、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1.注重专业技能,忽略人文素养培养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学校,这些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可以直接到企业进行就业的学生,因此学校的课程内容是和企业的需求密切相关的。而高职院校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到企业后是否马上就能适应岗位的要求。从这一点上,高职院校的学生跟企业的要求更为接近,也更受到企业的欢迎。在这种经济发展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没有开展人文素养的课程,学校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也不重视。

2.学生的整体素质低下

虽然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就业方面具有优势,但是作为企业来讲,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企业,他们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是很满意,有些企业宁愿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对没有任何经验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培训。这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比较低,到企业后会给企业带来不好的影响。在高职院校,学生除了技能的学习以外,没有其他的素质培养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也不进行约束,大多数学生在没课的时候就去上网、玩游戏。在网吧中受到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抽烟、酗酒,以及生活没有规律。这些都是学生素质低下的表现。

四、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提升策略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采用技能竞赛和人文知识竞赛相结合地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高职院校经常举办一些技能大赛,促使学生们提高自己的水平。专业技能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同样重要,学生只有在具备了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之后,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学校应该认识到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可以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也可以是举办主题活动的方式,比如在学校举办舞蹈大赛、主持人大赛以及摄影大赛等,促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业余生活加以规范,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业余爱好。这种形势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一种好的模式。

2.将人文素养的培养渗透于专业技能的培训中

虽然在高职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专业技能好、素质低的人在单位也是不受欢迎的,也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除了设立人文素养的课程外,还可以采用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3],让学生在专业技能得到训练的同时人文素养也能得到提高。例如在专业技能训练时,由于劳动强度大,中间会让学生休息。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

3.定期举办大型知识讲座,引导学生的思想

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可以采用举办讲座的培养模式,定期邀请著名专家给学生讲解人文课程的有关知识,比如歌唱的有关知识,跳舞的有关知识,或者对当前热映的电影、电视剧等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解读。不要忽视这些讲座的作用,虽然学生可能无法掌握所讲的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受到了影响,激发了心灵深处对艺术的向往,激发了对美好事物的了解欲望,这样在内心深处,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学生会从思想深处想学习,想学唱歌、想学绘画,想让自己变成一个具有高雅情趣的人。这样的思想动力就会让这些学生逐步成为这样的人。

4.学校完善设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便利条件

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需要客观条件,最主要的就是学生想学习的时候能够学习,就是说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人文素养培养的条件。如完善图书馆的图书配备,不仅要为学生准备专业技能方面的书籍,还要为学生准备其他科目的书籍,如文学期刊、学院学报、摄影相关资料、绘画技巧、书法的临摹等;还要完善学校网络的知识库,讲一些重点期刊的阅读权买下来,便于学生浏览。学校这些客观条件的完善,就为学校营造了一种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严格。需要的更是具备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要求能够随着社会的变化及时地学习新知识的人才;要求具备多方面的才能,胜任多个岗位工作的人才;要求有较强抗压能力的人才。因此,以后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应该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蓉.李存兴.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J].文学界:理论版,2012.5(2):52—54

[2]林玲玲.财贸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研究.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3)65—67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 篇11

现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既要掌握现代科技,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心理、身体素质。所以,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是一个人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高职教育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该广泛开展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这是现代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历史要求,也是现代职业学校面临的历史使命。

一、高职院校提升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养是人的重要素质,而且是一种深层的素质。学校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德育的根本任务,学会做人则必须以人文素养做底蕴。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不但表现为丰厚的人文科学知识,更表现为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气质。学生通过学习人文知识,给自己塑造高尚品德形象,同时也可以通过自身修养去提高自己。人文素养可以而且必然会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高低,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优良的人文素养是塑造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催化剂,高职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健康向上的优良人文氛围的浸染和滋润下,高职学生必然会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健全的精神人格。如果高职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文化知识,而且能从中也学到人文理念,当良好的人文素养内化为高职学生品性中的一部分时,无论他处于一个怎样的境遇,都能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适应外部环境,积极地面对人生。人文素养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一个合格的高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所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1. 在办学理念上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人文教育。

目前,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和毕业生本人对就业的满意度是学校的生命线。在一些高职院校看来,要实现这些,只要靠学生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加上一定的求职技巧就可以了,认为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就业影响不大,不必在人文教育上浪费时间,高职院校一味强调职业教育的技能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这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层原因。

2. 学制安排不利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由于高职教育突显的是技能型、应用型、职业型教育,因而理论教学时间要比本科院校短得多,实训实习时间比较长,虽然说是3年学制,但在校的时间加起来最多有两年,这就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着时间上的矛盾,怎样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3. 教育模式限制了人文素质教育。

中国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教育仍是应试教育,大多数学生为功利化目的而读书,被动接受的人文知识很难内化成个人人文素养,从而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并进而提升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趣味等素养。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即分专业授课,强化专业、弱化了人文基础学科教育,致使高职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提高,忽视人文素养的提高。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人才“完善”人格培养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涵,是教育科学发展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缺失,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不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没有读书写作的习惯。特别是现代传媒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其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和开放性,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信息的传播变得异常方便快捷,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也使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外,人文教育中的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大量的事实证明,艺术修养较高,形象思维较发达的人,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力更强。高职毕业生如果人文素质低,就可能片面逐物,唯利是图,难以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而且即使由于其对某项技术操作表现出了较娴熟的技艺而得到录用,由于其人文底蕴不足,缺少发展后劲,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同样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威胁。而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缺少学历的优势,要想扭转被动局面,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支撑,加大力度切实推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具体手段

1. 在教育理念上要增强人文素质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首先要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薄弱的文化素养,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这种教育理念的形成和确立,需要从人类优秀文化思想中去寻找支撑。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掘人文知识蕴含的人文精神,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强调对学生健全的社会人格的培养,所谓健全的社会人格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工作能力、适应社会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符合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这三个方面的总和。健全的社会人格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健康生活和工作能力不断进步的基础。作为一名当代高职学生,始终肩负着对人类繁荣、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社会承担和历史使命。高职学生以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既是良好的技能、事务、职业、专业培训的真正的、终极的目的,也是对技能、事业、职业、专业发展的最好辅助。在人文精神的理念指导下,高职学生容易树立敬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坚忍不拔、知难勇进的勃勃向上的精神,更易于在职业岗位上做出出色的成绩。丰厚的人文底蕴易于激活高职学生的职业热情与创新潜质的良好发挥,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拥有灵活的驾驭知识迁移的能力,且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使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既可以选择就业,也能够选择升学,以便满足不同求学者渴望得到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2.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人文精神。

在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的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社会交往,都提供了一个育才环境,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全面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以及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起着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的作用,并可以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学生从步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置身于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接受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素养、有进取的人。

校园文化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有意无意地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在校园文化的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学术研究大赛等,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开设人文讲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人文讲座可以给学生一种思维的新方法,一种看待问题的新方式,对高职学生素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可以邀请社会名流和知名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激发大学生听讲和学习的热情,潜移默化中提升其人文素养。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校园文化是正面的引导,还是负面的影响,其导向作用显而易见。高职院校应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园文化朝着政治化、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方向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培养,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修炼。

3. 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增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和内容。

要加强高职学生人文教育主要还是从专业建设方面进行考虑,在专业建设和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中不能狭隘局限于具体技能的培养,应该深度融合专业课程,构建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指向的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糅合合理的人文知识,增加人文教育课程,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渗透人文教育内容和价值,使不同的专业门类的学生共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文观、价值观,最终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人文精神的培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性在于人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课堂教学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对人生命发展的能动特点的尊重和开发为重要支点,增进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所以,课程改革的设计应着眼于构建学生的可能生活,注重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的结合,在精神生活方面不折不扣体现情感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和规范的确定等方面的目标。课程内容的确定应关注生活世界,处理好学生实际生活与可能性生活的关系。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关注整个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课程学习活动的方式设计上要多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感悟的空间。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专业课程之外的人文课程的设置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启迪学生的心智,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及发展。要整合专业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各专业学生跨专业、跨系甚至跨校选修课,辅修第二专业,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校内大力开辟哲学、文学、艺术、法律等人文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院还应专门开设“创业指导”课程,给学生系统讲授创业基础知识、创业者的素质要求、创办企业的条件与程序等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为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与职业人文素质和谐统一的高技能人才拓展途径。

4.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努力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渗透作用。

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诸如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对学生从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的能力,从而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同时提升文化素质。首先,学校各级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工作,不仅仅是提高文化课老师的人文素养,还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文化课老师传授文化的观念,努力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成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有文化修养的教师,树立起在科学教育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的意识。其次,高校领导一定要改变认为人文课程可有可无的观念,切实保证人文课程开设的数量、质量,切实把人文课程纳入到学生培养计划当中,保护人文课程教师的切身利益,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在广大教师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一种淡泊名利、爱岗敬业的人文精神氛围。还可以通过经验交流会、人文讲座等形式,让品格高尚、人文知识丰富的教师传播经验,传授人文知识,让广大教师得到精神上的洗礼,强化他们的人文意识,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

5.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人文教育空间。

高职院校应把课外活动纳入课程化、学分制管理框架之中,把高职学生素质拓展融进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广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利用每年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支教、支农,了解民情。这种来自现实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比在学校的教育更深刻、更直接、更持久,更能有机地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健康发展,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最优化。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让学生更清楚专业要求和职业前景,从中培养爱岗敬业思想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促使学生及早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强化职业规划意识,对未来职业生涯作出准确判断。同时,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在全真的实习环境中,学习了解先进技术设备、现代化生产工艺和科学管理方法,可促使学生重视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总之,高职院校只有树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教育理念,并采取积极的措施,真正实现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不仅教会学生做事,而且教会学生做人,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真谛。通过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强调培养技能型人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阻碍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高职学院应转变办学理念,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转变培养方式,调整课程体系与结构,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师资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园人文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必要性,手段

参考文献

[1]曹国荥.浅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20)

[2]岳阳.从软实力角度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观察,2008(5)

上一篇:喜洋洋与灰太狼穿越啦小学作文下一篇:会展活动策划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