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2024-06-26

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通用13篇)

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1

一、建立具有创新意识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放在优先位置,并且力求建立一个新的课程体系。学习这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一些理论,还要通过实践,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在进行机械基础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重要位置。例如机构分析是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开始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以任务驱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采用项目教学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形式。由此可见,这一新的转变,将成为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案的落脚点。把机械基础课程偏重于机械基础理论教学转化为基于实践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将教学的内容进行重组或者是进行优化。

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视

传统的教师觉得多做题就能巩固学生的学习,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然而,在实行课程改革之后,新的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可以适当设立一些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一步一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支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不要为授课而授课,授课其实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完美解决,这堂课也就完美落幕,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一个班里面,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是对教材中某句话不能理解,例如“机构运动时,属于同一构件中的零件,相互之间没有相对运动”这一概念很多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大多数时候,在课堂上被提出来,与此相反的是,在这个问题提出后,就会有学生站起来回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单缸内燃机中连杆这一构件,是由连杆体、连杆盖、螺栓、螺母等零件组成,但是这几个零件之间却是相互固定相互制约的”。如此一来,这个问题就轻松地被解决。当教师在讲“键连接”的时候,如果有学生提问“花键的键槽多,为什么它的对轴强度削弱还小?”这就说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决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敏锐地发现学习中的问题,那就说明这个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联想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是新课改后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从外到里,多个视角、多个途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铰链四杆机构演化形式的时候,可以改变其构件的长度或者形状。在演化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力融入进来,这样教师才能将学生引导进来,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出与教材相符的结论。

四、基于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实验,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实验的原理和实验的步骤,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得出实验的结果。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对于学生具有新意的方法和想法,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帮助以及支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去猜想、独立思考,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实验,以此证明自己的猜想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够完善的,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动脑能力都能有所提高,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2

1 教学内容难易适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个初中毕业生, 到职业学校学习, 直接接触机械, 他们肯定不知所措。他们大多文化知识薄弱, 逻辑、抽象思维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都不太强, 要让他们一下子从纯理论的文化课学习, 转化为对机械方面的知识学习, 确实不容易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 由简而难, 把一些难易理解、抽象的术语, 转换为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语言, 而且给学生以想象空间, 教师提问问题, 不要太难, 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应给予学生期望,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拉近老师与学生距离, 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每一节课程内容, 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

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上好第一节课, 而且要上好每一节课, 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认真分析、研究每节课内容、重点、难点。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 学生在听课时, 才能不停地思考, 注意力才能集中。

2.1 采用情景教学法

教学情境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 有目的创设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 学中求新。在教学过程中, 是激发他们动脑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练习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创设情景, 例如在学习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时, 让同学们想象在骑自行车, 这时, 路上有障碍物, 我们应该刹车, 那么, 刹车时, 我们自行车上制动器起作用, 自行车不就停下来了吗?在比如, 我们在座公交车, 想象公交车到站了, 是不是司机要打开车门, 车门的开启不就用到我们学的离合器了吗?这些实用性的例子, 简单实用, 既让同学们掌握了知识, 有知道了它们的用途,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还有什么东西和我学的知识有联系呢?

2.2 采用模型教学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 接触最多的是机构, 每当学习一项新的机构, 我们应该以机构的模型导入, 带同学们到展示柜前, 让学生先通过有动感、直观、形象逼真的模型, 了解机构知识点,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同学们交头接耳, 兴趣盎然, 有了感性认知时,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所讲课程内容, 采用直观教学, 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对机构的认知难度, 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理,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采用多媒体教学,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凭借生动、形象、鲜明的视觉、视听效果,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而且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和机构、具体图形能够直观、形象、生动, 课件不但是教师的表达工具, 真正改变传统教学中说教模式, 是学生快乐的学习。

如各种机构教学, 除利用教学模型外, 要求有动感演示, 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 会把枯燥的、抽象的、陌生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例如, 在讲齿轮传动时齿轮之间是如何连接, 如何传动, 光靠老师讲解, 学生想象,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那么我们就利用多媒体课件, 用动画的形式演示, 一目了然, 轴、齿轮的连接, 齿轮如何传动, 齿轮之间的啮合, 让学生加深对齿轮传动的理解, 并且让学生联想。在例如, 铰链四杆机构, 凸轮机构, 链传动等, 这些机构都可以通过动画演示, 帮助学生对机构特性的理解, 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并且让学生产生联想, 再结合平时生产中的实践, 它们之间的联系, 是各个知识点相互渗透, 让学生把复杂、抽象、繁多的内容, 通过演示, 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改变过去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 学生蒙蒙懂的听, 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以致用

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3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是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创新的习惯与胆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通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机械设计基础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准备运用机械知识造福人类的良好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从而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用色、态、形、光于一体的专业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述机械设备的合成时,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动机。另外,教师良好的形象,生动、准确的语言,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在培养学习兴趣和动机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机械设计基础时,教材上用实验来说明知识、结构及应用是必要的,但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设计、机械设备以及应用的实例,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创新。多做一部分实验,多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多提出一些带有思考性质的问题,鼓励学生掌握创新的方法,树立创新的思想,增强创新的意识。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从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3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实验科学。在高职教育中,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合金钢的性质和特点之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合金钢形成的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某一钢的实验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有独创性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从而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影响着创新活动,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深入开展科技活动。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或者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等等,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场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也可设计研究方案,帮助实施。

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4

泰兴职业高级中学 吴震峰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对的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进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机械基础;研究性学习;探究;创新

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是极富生机活力的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自然、社会和学科领域中发现问题并选择研究课题,通过亲身体验,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形成理念、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习得方法的学习过程。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应试条件下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笔者就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尝试了研究性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学习兴趣可言,因而也就别谈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培养了。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尝试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创设环境,在课程教学的章节中设置研究性学习课题,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成功”的乐趣。

如在学习习近平面四杆机构知识时,知识点为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判别机构的类型、画机构受力图.我让学生根据知识点,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机构运动简图和构件受力图的画法,判别机构的类型。课堂教学中布置学生设计三折叠伞的机构运动简图,通过小组研究讨论,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后布置这样一个课题:

图示为一电炉的炉门,关闭的位置为E1,开启的位置为E2,试设计一四杆机构来操作该炉门。要求:1)明确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它是由什么样的机构演化而来的?2)该机构中存在曲柄吗?3)画出该机构的极位夹角;4)如何避免平面连杆机构的死点?5)机构设计方案如何实现优化?6)你还能想出其它的设计方案吗?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先让学生初步明确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后面放手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作好准备。当学生在近一周的准备、实施、讨论、查阅资料、教师指导等这些工作后,进行分组总结时,每组的总结报告都很精彩。虽设计方案相对粗糙,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学生不仅实现了机构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突出了学科的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学习活动中05(4)班的汪黎明同学通过研究性学习中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方式克服了自身的语言障碍,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掌声。课后,很多同学都围着我表示乐于上我的课,希望以后多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一是让他们能真正学到点东西,学习的内容与社会应用联系密切;二是能充分体现自我,在整个学习过程体现学生了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三是也能从中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使他们之间学会合作交流,为今后走向社会,并能立足于社会打下基础。

二、结合学科特点,发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围绕的问题一般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它远比学生在课堂和课本中所面临的世界更广阔、深远而且更生动。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积累知识。《机械基础》是基于实验(训)基础上的一门专业技能基础性学科,很多概念、机构都与实验(训)、实例有关。课堂教学中若能正确、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训)探究,不仅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化解难点、理清思路,更好地掌握概念和规律等。如平面机构在折叠椅、折叠伞等方面的应用、极位夹角的绘制、四杆机构的应用等等,通过让学习观察、探索、讨论等方式去亲身体验和研究探索,最终让学生逐步弄清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并且能长期坚持下去,则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围绕“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开端要选择课题,即提出问题。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其中提出问题是关键。因为,一方面,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方法运用的基础上的,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恰当的方法运用,就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也能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积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例如,在学习力的平移定理时,学生联想到人在单手骑自行车时平衡的情况,进而联系到大型机动车行驶中单手操纵的平衡问题,有学生提出用类似于铰链四杆机构的装置(主动力施加在摇杆)来代替力偶的作用;在学习非金属材料时学生联想到眼镜的材料;在研究上图示作业时学生能够提出炉门如何自身旋转180°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去解决问题,大大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及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一改传统被动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当学生选定研究课题后,自己收集并处理信息;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分析、归纳,同时进行讨论、交流、辩论既可以在学生间进行,也可以在师生间进行。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的综合性特点,鼓励学生开展学科间综合.如在学习绘制极位夹角、力在轴上投影时,学生就需要运用机械制图中的投影和作图法来完成;在设计炉门方案、解决国产农用点播机种子播种不流畅问题时,学生通过到图书馆翻阅资料、查阅杂志、上网搜索等方式收集信息,把收集到的材料和调查研究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类汇总,小组内或同学之间充分交流,并进行比较分析,思考那些信息有用,还有那些信息缺漏,找出与研究性学习题目相关联的信息材料,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这将会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及信息的能力。

五、研究性学习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传统教育中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期中、期终考试,即考试分数高,被称为好学生,否则就是差生。而研究性学习,在传统教材学习理解的基础上,注重过程考核,通过学生平时的积累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体现来综合评价学生。我是通过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时记录下每一位学生自己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就某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以及进行这项活动的心得体会、有待改进和提高的方方面面或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等来综合评价学生的。

每一次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时,会把社会、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当作主要渠道寻找信息,进行广泛的阅读,参与社会实践,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敏锐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研究探索的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思维品质,对在研究性学习中突现的“灵感”或“创新”的想法或做法,也可以提出来与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和延伸,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欲望。因此他们能以积极创新的态度对待学习,用批判性思维方式来看待已有的文献资料,用创造性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去经营今后漫长的人生。

六、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在《机械基础》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在课程教学研究中,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尊重他人的想法,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市场的了解和认识,增进了学生与本专业、行业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封闭,形式单一,教学机械化,学生的自主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效率低下,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创设了一些情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直角的认识”一课时,在导入时用了夸张的手法: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最漂亮的角(直角),想不想先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又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设计成“小白兔背萝卜,一路走一路丢,8个萝卜剩5个,大家算算丢几个?”。利用语言来营造学习氛围,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情绪,去主动学习。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虽然是静态的,但是我们老师应善于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设计激发学生情感的动态形式。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角。此外在平时我们学校还常常用口算竞赛,在每几分钟的口算训练中,以“开火车”、“抢答”、“夺红旗”、“接龙比赛”、“自作转盘口算卡”、“找朋友”、“争冠军”、“做医生’等形式的比赛练习,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采用对问题回答对的或做对的,来“鼓励他”鼓掌三下。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习的疲劳,让学生在乐中掌握了知识。教学中我喜欢用这样的方法,不断出示层层推进的问题。练习中,层次逐步提高,使学生克服思维障碍的情境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在我们教师的鼓励声中,学生都争着想试一试,自始至终主动、热情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

二、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地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上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能接受的形式。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组织学生分两组实验:一组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另一组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然后让学生借助水或沙子等材料,运用这些材料分组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这一相对严密的思维过程,得出这样的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则没有这样的关系。这样动手操作,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学有所感、所思、所悟、所得。

三、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留有探索和思考的余地,为学生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创造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也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给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尊重学生以不同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以后,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某工厂要用一块长240厘米、宽1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焊接成一个高30厘米的长方体无盖水箱,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较合理的方案。”首先说明什么是较合理的方案:就是既节约材料、又保证容积最大。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大部分同学是这样设计的:从这个长方形四个角各切掉一个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折起四边,就可以焊成一个高30厘米的水箱,容积是324升。这时一个同学说:“把四个角都扔了,太可惜了。我是这样设计的,在一边切掉两个正方形,然后焊到对边上,容积378升,另一个同学说,我还有第三种方案:先切下两块长12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然后焊在邻边上作为水箱的两个侧面,容积是432升。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设计出最佳方案,从而使学生不但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逐步学会自发地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数学问题,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能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这样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结的合作精神。其次教师应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第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思考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最后,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学生合作学习。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造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教学乘法意义时,当出现:2+2+2=6,3+3+3+3+3+3=18,4+4+4+4+4=20后,不提这样的问题“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怎样?”“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而提出“请仔细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促进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促进组内交流,有利于合作学习。

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6

1.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融科学的教法、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学内容及知识的传导等为一体的实践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1科学地组织教材,使知识系统化。学生有意义地学习的客观条件是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所谓逻辑即材料本身与学生能力范围内的知识,建立自觉的和实际性的联系。科学地组织教材,就要集中精力做好旧知识的转化,使学生在认清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自觉地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1.2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学生基础的差异,很难选择出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这就必须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但必须注意的是无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必须着眼于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习兴趣,激

发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水平去选择教法。例如: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的开始,改变了简单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直接关系。在教法上形式也不一样,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可采用提出间接问题的方式理解列式,而如果学生接受能力一般化也可采用将应用题分解成相关的两个应用题,然后将两个应用题复合后理解,不难得出结论。这样将难点分解,各个击破,最终解决了实际问题,实质上是用不同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3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反馈过程实际上是创新意识的发展过程,必须把信息的输出与输入保持同步,双方协调一致,才能产生同频共振的教学效果。例如:学生学了加法,接着开始学习减法,有的教ij币宣布课题材就进行讲解,而我是这样做的,先不急于做这两步工作,而是出示例题材:小明有5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一个小朋友手里拿了两个苹果,想一想,另一个小朋友有几个苹果?学生没有减法的概念,在沉思着,但我不急于打破这种沉静,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5+2=7,但是同学们不同意,总共5个苹果怎么出现7个?一个小朋友的苹果+另一个小朋友的苹果=5,另一个小朋友的苹果不知道就是2+?=5,这时教师感到时机成熟,只用不多的话就讲明了减法。这样,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加强口语练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语言和思维是相关联的,对小学生来说,感性认识是关键,而语言又是用感性认知的手段,也是进行抽象思维的基础,所以口语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具体有以下几点:

2.1认识程序的说明,使思维形成口语。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认真说明分析的过程。学生学好了这一步,实际上就是学会了思维的具体方法,也能开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讲解应用题一题多解的情况,不管用几种方法,首先应该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通过对思考过程陈述,认识解题的基础——思考方法,从实质上认识习题的内涵,充分认识、理解习题的具体解题要领,这样可以使条理叙述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认识习题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向纵深渗透。

2.2讲解算理,给思维提供依据。在教学概念教学中,检验学生概念的掌握情况,不是以学生能否记住条文为标准,而是以概念的灵活运用作为标准。学生初步掌握概念后,要正确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即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学完梯形概念后,让学生辨析哪是梯形?哪些不是?并说出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出示的图形后,发现第一个不是,它是两组对过平行,而不是定义中所说的“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使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了“有“和

“只有”的区别,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同时认识到其三个全部合乎定义的要求,是梯形,让学生在不同的形态方位上认识了梯形的定义。这样学生可以从实践这个落脚点上,将概念这个算术理论,全方位的去理解、接收。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培养多元化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中思维方式的单一化,会严重束缚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展必将受到约束。多元化思维即多条思维渠道,多个思维指向,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7

一、树立新的教育思想

基础教育不是以应试为目的, 而是通过传授知识,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 成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所长、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 地理教学中, 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及新时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的教育, 这就是要求我们要树立顺应时代潮流的新的教育思想。

二、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学基本功上, 地理教学基本功是地理教师为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一种综合体现, 是反映地理教师队伍和地理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地理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板图技能等要素。近几年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地理优质课竞赛、教研论文竞赛, 以及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无疑对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地理教学改革, 首先“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 内容改革是核心”。教师只有在教育观念的变革基础上, 才能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因此, 教师要不断学习, 通过多种形式, 多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素质,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地理教学投入深厚情感, 精心敬业, 开拓进取, 努力提高自身的敏锐观察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苦练教学基本功, 提高学科教学水平, 从而真正发挥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常规教研工作, 多种形式、多渠道地争取继续教育, 提高业务水平。

新编中学地理教材, 它注重加强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 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练一练”“想一想”的方式, 使学生通过对地理图片的观察、归纳和猜想, 自己去发现结论, 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结论,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了学生参与地理活动的意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地理素质外, 还要有较系统的地理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这也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 注重知识的更新, 平时多注意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中捕获地理方面的新信息和新动态, 充实到课堂教学中, 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愉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意识。

三、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

“教是为了不教”, 方法比事实更重要。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使其学会学习, 这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标志。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 我们把学习过程分为教学信息的输入、贮存、输出三阶段。在输入阶段指导其观察、想象、思维;贮存阶段要理解、记忆、整理;输出阶段要分析、综合、运用等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形成勤于用图的习惯, 并在实践中教会他们正确读图、析图、记图、填图等方法, 借助地图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如依据某地的气温、降水判断该地区的气候类型, 根据最热月气温的出现判定南北半球, 最热月出现在七月则是北半球, 最热月出现在一月, 则为南半球;根据最冷月气温值确定温度带;根据降水的季节分配及年降水总量确定气候类型。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才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创新意识, 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注重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的保证

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地理知识去分析处理和解决所遇到的地理问题, 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纸上谈兵说得头头是道, 而具体到实践中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注重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从看地图、辨别方向做起, 注重地理野外观察 (如观察地形, 地貌等) 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 调查当地的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调查当地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降变化;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等问题, 并提出合理地利用自然, 保护自然资源与保护环境的途径和设想。这样的考察与调查, 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又将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理教育除了细心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外, 更重要的是要“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引领, 不唯书, 不唯本, 做到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奉自然为宗师, 以社会为大课堂, 也就是把课堂、书本、学校延伸到大社会、大自然中去, 也把大社会、大自然引进学校、课堂, 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8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08-01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不思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仅要做到‘书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

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殉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仕表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

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伴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伴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 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 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

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已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9

创新意识是 21世纪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时代在呼唤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而学校是人才的摇篮,作为教育者,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合格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者。这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新的使命――做一名创造型的教育者。因此这就更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在教学中正确引导、点拨学生,不断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教师如何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使学生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呢?

下面结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来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基础。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掌握知识呢?是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积极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我经常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显示的动化效果,很容易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容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进入对新课的学习。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一上课我就用电脑显示一个聪明的机器人,然后讲了制作这个机器人的故事,这样即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很自然的导入到新课中,同时配合多媒体画面中显示的机器人形状,让学生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那些图形组成的,学生从鲜明的图画中很快说出了各种图形,然后我从机器人身上分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由此导入新课《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再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先用多媒体进演示“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把3个逃子平均分给8个猴子,每个猴子得这些桃的3/8,小猴子们都不满意,猴王把这些桃子平均分给10个猴子,每个猴子得这些桃的3/10,小猴子们都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大家说谁笑的更聪明呢?从而导入新课《分数的大小比较》。 这两堂课都恰当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大大 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

二、运用多媒体提供材料,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的教学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数学知识进行演示,可以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课件中恰当“闪烁”,引发学生思维的“闪烁”

在制作

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10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培养创造性人才尤为重要。小学美术作为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其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六方面入手就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探究一二,以期为广大美术教师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兴趣 评价 想象 观察

不断地创新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也是人智慧和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21世纪是不断创新的时代,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了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特殊使命,而美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独特的功效。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因为好奇而对要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并刨根问底、追根究底,积极思考事物的奥妙之处,对事物进行认真观察,从而发现其中的奇异。美术教学中,教师就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多种激趣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开展各种活动,提供创新机会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研究者,小学生的心里对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教师应围绕学生这一需要,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我就时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和天地。比如开展“我给校园化化妆”活动,让学生用画笔美化校园环境,他们可以尽情地在黑板、墙壁上画出美丽的图画。学生在活动中个个兴高采烈地大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才能,无拘无束地用画笔创造美、展现美。这样的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创新氛围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认知和发展的主体。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重点,引导学生大胆探索、积极思维,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但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了,而是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必须服务于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帮助、引导学生发挥其潜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以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

我在上美术课时,从不以师者自居,而是放下教师的架子,把师生关系变为朋友关系,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不会感到拘谨或害怕,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个性。如在给学生示范绘画时,我不会要求学生跟着我一笔一笔地画,也不会要求学生画出来的和我画的一模一样,而是鼓励学生创新,我会对他们的创新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并把他们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学生看。这样,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再加上教师的鼓励,心情自然会非常好,他们的思维就会很活跃,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一种高级而又复杂的认知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极好办法。想象力是否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可以这样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能用过多的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要求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作画,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抹杀他们的创造思维。我在教学时,会鼓励学生异想天开,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学生离奇的想象,还会给予理解并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地进行艺术创造。而事实也证明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进行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励性评价”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于学生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让学生产生欲望和动力。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表扬和鼓励,小学生也不例外,无论其品质如何、成绩怎样,他们无一不渴望得到教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是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人们心灵的深处。”所以我在教学时,特别注意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优势,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课堂上,我不仅会对绘画好的学生竖竖大拇指、鼓鼓掌,也会对绘画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鼓励,拍拍他们的肩膀或是摸摸他们的头,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六、重视观察,开阔学生的创作视野

马蒂斯指出:“创造原始于观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观察是创造的前提,如果一个作家没有对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就不可能写出优秀的著作,而若艺术家没有经过细致的观察,就不能创造出好的艺术。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蕴藏的美是无穷的,它是天然的美术课堂,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其情操,还能让学生增长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还应该注意引导小学生养成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观察的习惯,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独立完成作品。此外,教师也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观察方面的作业题,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掌握所观察事物的特征,进而创作出一幅幅佳作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人才观念的更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将成为检验学校教育教学成败的关健。而美术作为培养创新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就更应该发挥其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11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创造力充分发挥出,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下面结斂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迷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便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些,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迷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迷,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路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的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迷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个学生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若学为乐迷。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小给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1、动手实践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志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穹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呈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试?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按,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责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间的三者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中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生人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3、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难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 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中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要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创新意识。在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例1,某校组织数学夏令营活动,有24名男生报名,占已报名女生数的3/4,如果要求男妇女生人数相等,录取时该怎么办?此题可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继续扩招男生,停招女生,使总数中的男生增加——动员未报名而条件符合的男生参加;减少女生——少录取已报名的女生;如总人数超额,同时删掉部分男女生(删时男少女多);如总人数足,同时增加男女生(增加时男多女少)。由此引出不同的解题策略,如何调节男女人数,其中有什么规律,最终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本题的讨上导学生在有限的思维空间内展开联想,教师为其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条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诸如此类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能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四、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有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联合行动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以内的进位中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题目。有的说“9+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筄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又如:让学生自编数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衢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借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孩子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支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12

一、要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做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线执行者,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要具有创新意识。有的教师在创新教育实施中, 也是十分想把创新落到实处, 也尽力去实践、去探索, 但由于受多年来的传统教育影响, 往往在实施中不能放开手脚, 怕降低教学效率, 又怕扰乱课堂正常秩序等。所以, 教师要具有敢于怀疑的精神和旺盛的求知欲, 对所教学科充满热情, 敢于探索, 敢于质疑,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也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创新点,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 并能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 教师要善于提炼其中适合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资源为己所用。

1. 从词、句、段、篇中挖掘创新资源。

词句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词句的理解与运用上, 有些词句在文中看似平淡无奇, 往往不受人重视, 但实际上其中却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创新材料。比如, 在《孔子拜师》中, 孔子去拜师, 老子出门迎接, 针对这些, 可让学生思考, 孔子是来拜老子为师的, 可是老子却出门迎接, 为什么老子要出门来迎接?另一个问题是孔子的学问并不比老子差, 为什么还要不远万里来拜老子为师呢?引导学生从老子恭迎孔子和孔子拜师的各种原因, 使学生深刻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大家的优秀品质,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 从思维、语言、德育等方面挖掘创新资源。

比如, 在教学《金色的草地》时, 有的学生这样问, 文中的蒲公英只是一种很普通的花, 也不是非常好看, 但为什么作者和他哥哥却非常喜欢呢?世上好看的、有名的花是非常多的, 比蒲公英好的不知有多少, 这是为什么呢?在这里, 我没有直接给学生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讨论, 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在学生细读了课文并从中理解到, 作者不仅仅把蒲公英看成是花, 还把它看成是伙伴, 而且它是作者家乡最有特色的花, 所以作者才那么喜欢。通过这些, 学生就从挖掘创新资源的过程得到了审美感受, 激发了兴趣。

三、联系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而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培养、提高。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要把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积极创造条件, 使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 将语文学习与现实实际相结合, 迁移运用, 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

比如, 在学习《狐假虎威》后, 让学生自编自演童话剧, 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 这样, 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 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再比如, 在学习了《马踏飞燕》后, 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 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 在生活中去观察一种动物, 然后把自己观察到的条理清楚地记录下来, 经常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观察中, 学生就会有新的发现。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是与想象离不开的,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要注意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天马行空、大胆地想象。科学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无一不是以大胆的想象为开始的, 对事物的想象是创新的前提。所以俗话说, 没有做不到, 只有想不到。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也要经常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 并尝试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想象中的事物变为现实,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比如, “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这是《桂林山水》中的文字, 它概括了全文, 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教师可以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桂林山水到底有多美?荡舟漓江会是什么样的感觉?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创造性地描述桂林山水的景色及浏览时的感受。

此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文章进行想象, 比如, 一些寓言、童话等, 让学生以自己的感受去想象故事外的故事,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 创新意识的培养, 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改变观念, 提高自身素质, 以学生为本,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 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 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同时, 将所学知识创新性地应用到实践中, 达到学以致用, 促进学生主体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基础性学科, 语文的学习伴随着人的一生。而小学语文又是语文学科的基石, 所以, 小学语文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 是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因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13

在推进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 用”?教师如何教学创新?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则是我 们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推进中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此,我认为,作为基 础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一种新的教 育模式,去开创教育新的未来。这应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我们不防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作为基

础教育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首先自身必须转变教育 思想,树立创新教育培养理念。把以教为主、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 想转变到以育人为中心、以创新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上来。把学生视为 一个具有潜力的人才来看待,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基础,实 施不同的培养教育模式,力求给他们创造平等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凭

借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培养学生形成“乐”学、“好”学的行为习惯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

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 新的重要动力,而整个创新过程,则是需要强烈的兴趣爱好来维持。因此,教师授课时,不能一贯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应是重点在于培养 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引导学生寻找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 学习,这样,只要学生爱学、肯学,还担心什么教学质量提不高。

同时,在信息比较发达的今天,中小学生的视野比较宽阔,在教 师的指导下,很容易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因此,在课堂教 学中,只要我们创设出一个较好“问题情景”,并用好这个“问题情景”,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能引发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之中,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得到有效的调动。

三、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把机会、时间多留给学生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

地创造一定的条件,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更重要的是要尊重 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也许有几十种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和特长,对此,教师要应该给以足够的尊重。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多为学生营造氛围,搭建舞台,给其个性特长的充分展示创设必要的 条件,适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可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还是守旧的认为惟分有 用,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不加分析就给戴上“不务正业”、“异想天开” 之类的帽子,这实质上是对学生求知欲望、创新意识形成的一种扼制作 为。因此,我们对学生的兴趣不能随意践踏或强制阻止,这样会伤害学 生的自尊,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我们不但要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而且还 要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四、建立师生“朋友式”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

首先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有意无意且不分场合地伤害

学生,使他们的自尊受挫,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对老师近而远之,有什么问题还敢问老师,还谈什么创新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 学生一起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想象、去发现。

事实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对老师这种信赖和敬佩的感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 驱动力,这样“友好式”的教学气氛、学习氛围,使学生能自由思考 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大胆设想,思想放得开。加上课堂教学中进行 的小组讨论活动,学生得以畅所欲言,这样不但能激发了班级人人求

新的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自然得到形成。

五、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不是教师教学活动中能立杆见影,马上见效。

而是经过教师长期的一系列的教育、引导、培养。特别是面对新的知 识、新的问题,学生可能遇到新的困难,对其百思不得其解,灰心丧气,消极自卑,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给予帮助,培养学生树立信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学生一起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当然,有些教师可能在想,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偏离了教材 的教学目标?留过多的时间给学生,是不是影响进度?我认为都不是,因为,你的教学目标都是围绕着教材的教学目的来进行的;你的课堂 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弄懂某一知识,并会利用某一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如学生会学了,那还会有什么影响吗?

上一篇:究竟什么才是美优美散文下一篇:春运乘务员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