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历史事件

2024-05-12

有趣的历史事件(精选9篇)

有趣的历史事件 篇1

从前有位富翁,父子花钱均买了进士,一年过年,为了炫耀门庭,贴出了这样一幅春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都夫人

对联贴出后,乡亲们很愤怒。有个穷秀才因无钱行贿,年年落榜,故在夜里将春联改了几个字,为: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都失夫

2、郑板桥联辱知府。

郑板桥任县令时,知府孙嘉新派人求字,郑知孙搜刮民财便写了一联:

交忠朝庭

因受百姓

横批:前程金修

3、舒铁香讽李鸿章。

舒与李是同榜举人,李任两湖总督期间,舒多次登门遭拒。一日,舒游黄鹤楼题一联于楼壁:

同榜贵人多,饶他坐稳青牛,懒向人间谈道德

相逢知己少,愧我重登黄鹤,难从天上觅神仙

4、宦官自讨没趣。

明嘉靖年间,有个宦官到浙江公差,一日同南北两位户曹喝酒,仗势借酒醉出言道:

南管北关,北管南关,一过手,再过手,受尽四方八面商商贾贾辛苦东西。

同饮的一个绅士打抱不平对道:

前掌后门,后掌前门,千磕头,万磕头,叫了几声万岁爷爷娘娘站立左右。

上联揭露户曹贪赃枉法,下联嘲讽宦官卖身求荣,读来令人痛快。

5、唐寅嘲商人。

一日,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唐欣然挥毫而就: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流

商人看了嫌对联发财的味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之: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

谁知,商人却十分喜爱这副不伦不类的对联。

6、进退两难。

从前,有位秀才在结婚的当天早上,父亲突然去世,只好丧事喜事一起办。按风俗,丧事喜事都要贴对联,秀才犯了难,有位文人却写了一副对联:

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

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这副对联,真实的描绘了当时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7、混、球联句。

湖南军阀谭延铠一生的处世哲学集一混字,最后混到了国民党的行政院长,由于处世圆滑,又得了一个水晶球的绰号。他死后,有人给他写了一副对联: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

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8、上下凭等。

针对封建社会上尊下卑官气十足,有人戏一联:

上司开口才半句,早已是是是,对对对

下级陈词达千言,始终嗯嗯嗯,噢噢噢

横批是:上下凭等

9、王毅之接对联。

一年除夕,王家大门口对联几次贴出几次被人揭走,王心生一计,贴出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这对联不吉利就没人揭了。第二天凌晨,他让儿子献之给对联添了个尾巴,为: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10、明代戏联。

男无假,女无真,为何无人嫌假

你不来,我不来,怎么不请自来

11、不如不说与何必多说。

清初,某县有一主事官喜欢议上司是非,抨击时弊。一天,朝庭有一御史视察县衙,有人将此事上告,御史叫来这个主事官痛斥一顿,并忿忿道一上联:

说人之人被说人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主事听了心理不服,针锋相对答一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12、贪官受辱。

清朝有个知县叫王寅,贪脏枉法,有位先生写了一副对联叫人贴到了县衙的门口,联道:

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

寅属虎,全需鸡犬牛羊

13、三国名人入对。

四川内江有座嘉靖年建造的三元塔,塔中有一联说景,实则谐音含三国六个人名: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在笼中,心思槽巢,狠关羽不得张飞

14、乾隆出谜联。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与群臣猜谜,出一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相仿,既非家禽,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摸糊,虽为短品,却是妙文

在场的纪昀道出谜底,为猜谜。

15、老字没一点。

有个农民欠财主的债无法偿还,于是请人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对联是:

借新账,还旧账,借账还账,账还账

拆东墙,补西墙,拆墙补墙,墙补墙

横批只写了一个老字(没有里面一点)。

财主上门讨债见联,不觉诧异,自语道:这横批的老字,说考又不象,说老又没有一点?话音未落,只听农民说:**(字)要是有一点,早就还你了。

16、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刚刚张贴就被别人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偷联的人到王宅前一看,都摇头而去。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遂成意义全薪的一幅佳作: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这则传说的本事显然是不可信的因为到五代时才出现第一副春联。

但故事很有趣,对联亦不乏有艺术性,颇值一赏。

17、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幼时家贫,放学后常帮大人磨面。

12岁那年,一位师爷命他以磨面为题做联一副,王禹偁即道:

但取心中正 无愁眼下迟

当地太守设宴时即席出句征对:

鹦鹉能言难似凤 满座宾客对答不出,次日消息传开。王禹偁知道后,当即对出下句:

蜘蛛虽巧不如蚕

18、不如不说与何必多说。

清初,某县有一主事官喜欢议上司是非,抨击时弊。一天,朝庭有一御史视察县衙,有人将此事上告,御史叫来这个主事官痛斥一顿,并忿忿道一上联:

说人之人被说人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主事听了心理不服,针锋相对答一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19、针砭人情冷暖。

清代浙江钱某未中举人时,时常遭亲友冷遇,后来中了举人,亲戚豪富争相祝贺,他针对这一反差,手书一联贴在大门上:

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碳

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20、混、球联句。

湖南军阀谭延铠一生的处世哲学集一混字,最后混到了国民党的行政院长,由于处世圆滑,又得了一个水晶球的绰号。他死后,有人给他写了一副对联: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

有趣的历史事件 篇2

一、恰当引入历史故事,丰富教学资源

巧妙运用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并从历史故事中受到启发。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之前,要注重对历史故事的搜集和整理,为生动有效地开展历史教学做好准备。

比如,笔者在进行七年级历史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齐桓公的丰功伟绩,便从他与管仲之间的“恩怨”说起。管仲曾经是公子纠的师傅,为了帮助自己的“徒弟”登上皇位,曾经埋伏射杀过齐桓公。但是,齐桓公继位之后,摒弃前嫌,任用曾经的“敌人”管仲为相,以建立雄霸天下的大业。管仲也感念齐桓公的知遇之恩,运用自己的雄才大略帮助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笔者给学生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时而提高声音,时而加快语速,学生听得非常认真,通过这样的学习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之后,笔者在重点讲解教学内容的时候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往往会因为这个故事而联想到所学内容。

虽然引入故事能够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但是教师不可对历史故事进行“篡改”,而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故事了解到真实的历史,感受到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涵。

二、恰当引入影视作品,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生动有趣历史课堂的构建还可以引入当前热播的影视作品,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影视作品理解教学中的问题,掌握教材的重点。同时,教师也必须认识到影视作品往往选择的是历史的一个片段,它需要教师的精心有效整理。

比如,笔者在进行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教学的时候,便引入陈道明所饰演的《末代皇帝》这部影片。这部影片较为客观地讲述了清末我们国家败落以及新中国成立的过程,所选取的是“皇帝”的视角,所讲述的历史比较真实可信。这正好与我们所要学的教材内容相吻合。学生观看了这部影片之后往往会对晚清产生极为深刻的印象,对我们国家的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影片的观看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这对其历史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师将历史影视作品引入课堂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但由于影视作品中加入了一些艺术手法,会对历史的真实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在运用这些作品的时候要进行仔细的甄别,对历史进行“还原”,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历史。

三、编排剧本,强化学生的历史体验

生动有趣课堂的构建需要学生发挥主体性的作用,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有效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演绎,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的体验与感悟更加深刻,提升学生历史学习效果。

比如,笔者在进行九年级历史第一单元《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教学的时候,便给学生安排一个非常有趣的学习任务,那就是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进行演绎,既可以表现历史人物的英雄气概,也可以展现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任务非常新鲜,接到任务后很多学生自觉组成小组,对所要演绎的人物进行分析,编排好相应的剧本,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并对剧本进行排练,在此过程中深化了对历史的认识。汇报演出时,有的小组演绎了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有的小组演绎了哥伦布远航中的种种趣闻,很多表演都非常精彩。学生通过此种特别的学习方式成为历史中的一部分,切身感受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历史演绎的方式能够让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轻松,让学生自觉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中,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一起感受历史的魅力。

总之,我们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重故事教学和多媒体的灵活应用,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

摘要: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往往会让学生感觉到索然无味,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缺乏。构建生动活泼的历史课堂,让历史教学突破传统教学瓶颈,让学生的历史学习在愉快中不断前行,应当成为初中历史教师所研究的重要内容。

有趣的数字历史 篇3

1.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两次国共合作及国共两党建立的两条统一战线

1.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国民革命运动,发动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2.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启示: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三、两次国共谈判

1.西安谈判: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赴西安与国民党谈判,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等到重庆和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

启示:国共两党加强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任何党派、个人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

四、两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从城市转移向农村。1927年,在秋收起义过程中,毛泽东作出决策,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五、两次重大转折(党的历史上两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1.遵义会议。1935年1月,遵义会议纠正了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由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六、中国共产党开辟出的两条正确道路

1.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两条道路的共同点: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

七、三次挫折

1.大革命失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大屠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的“围剿”,被迫长征。

3.1957—1976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给中国的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

八、中国近现代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及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主要原因: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百多年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社会)。

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九、20世纪使中国社会先后发生三次巨变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从此,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简短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篇4

在李世民还没有登基之前,李泰就被祖父李渊封为卫王,承李元霸之位。李世民继位之后,年仅9岁的李泰改封越王,此后开始了他宠冠诸王的人生。

李泰年长,按照规矩是要前往封地的。但是因为李世民舍不得这个儿子,所以李泰一直留在京中。而李泰并不是白身,不仅身在王位,并且身上扛了很多头衔,全都是实权在握的官职。

有了官职是不是要去任地了,但是李世民却还让李泰不之官。也就是说虽然身在官位手握大权,却不用前去任地。

李泰不去任地,唐太宗就下令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大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还占了“东西尽一坊”之地,另有“潴沼三百亩”,李泰于此处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称“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

除此之外,还有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也被唐太宗赐给了李泰。

据说李世民一天没有见到李泰都想念的很,每天都会召见李泰。如果因为有事儿不能见面,也会让专门驯良的一只叫“将军”的白鹘送信,一天要往返数次。

李泰生的有点胖,让唐太宗有些担心。但是他的担心和一般父母的担心不同,别的父母可能会担心肥胖影响身材体格。而李世民是担心自己的儿子走路太累,上朝太累,所以为此下令允许李泰乘小轿子上朝。

李泰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受宠,而得到李世民的特殊对待。四岁的时候李欣便被接到宫中教养,被养在长孙皇后身边。长孙皇后待他犹如亲子,一直等到弱冠之年才去了封地。

李世民还曾经多次为了李泰和他重视的大臣对上,其中就包括魏征和房玄龄等人。据说与魏征、房玄龄等不合的官员,上报唐太宗,说魏征和房玄龄经常私下谈论李泰的不是。

李世民听了之后,当即大怒,丝毫怀疑也无,直接让人将为魏征等宣进宫中。也不听魏征等人的说法,抢先就对两人一阵痛骂。

李泰受宠,宠俸优渥,就连朝中大臣都看不过去了。曾经多次上谏,请求唐太宗不要过度。但是却唐太宗却都置之不理,该如何宠李泰就如何宠。

而唐太宗赐给李泰的东西之中,经常会有许多连太子也不能使用的东西,这些都被太子李承乾看在眼里。

李泰因为唐太宗的过度宠爱,生出错觉。认为只要除掉自己占了太子之位的兄长,那么自己就一定是下一任储君。所以此后李承乾和李泰两人对上,以至于演变成兄弟相争。最后将李承乾逼上谋反,失去太子之位。

其实李承乾也是唐太宗宠爱的儿子,并且程度不下李泰。但是唐太宗对两人的宠爱却有所不同,李承乾因为是帝国未来继承人,所以李世民注重教育和培养。但是李泰却只是一位王爷,以后不继承自己的江山,所以李世民就当作普通孩子宠爱。有什么好东西都想到给他,不怕他学坏。

有趣的唐朝历史小故事 篇5

唐高祖李渊的爷爷叫李虎,所以唐初避讳虎字,所以老虎当然是不让吃的,一般也吃不着,不过这并不算什么,还不准人说“虎”字,“虎”字由马字代替,这个“马”字不是重点,重点是一个过去我们都常用马桶,马桶在唐代以前就出现,不过那时并不叫马桶,而是叫虎子,到了唐朝之后,为了避讳李虎的名字,虎子就改叫马子了。再到了后来,这物件又改叫马桶。5、早在唐朝时,熊猫就被当作国礼送给了日本。公元685年,日本遣唐使来华,为表示友好,武则天(当时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实际掌权)送给了日本天武天皇两只熊猫,随同遣唐使一道返回日本。(《旧唐书》)

打造有趣课堂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篇6

一、个性导课, 走进历史课堂

现在的学生个性强, 具有强烈的求新求异思想。富有个性的导课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并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展开铺垫, 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毛泽东思想”一课理论性较强, 领袖的微言大义普通人难以理解, 容易让学生感觉这又是一个空洞的说教, 课堂教学趋于无聊、枯燥。为了使学生摒弃这种成见, 在备课的时候, 就想以一种不同的面目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轻松化, 最后借鉴了广东王果然老师的导课, 设计了毛泽东“最”名言导入新课。如下:

最豪迈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最有志气的一句话———“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最震撼人心、最扬眉吐气、最壮志得酬的一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

“最”名言, 采用时下流行表述法, 符合学生的语言习惯。通过挑选毛泽东富有个性的名言, 摒弃呆板的理论说教,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他们那种迫切想探究的欲望已写在脸上。在轻松“调侃”中, 不仅让学生领略了伟人的风采, 更让学生重新思考对伟人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 有趣的课堂需要幽默, 但不能仅仅停留在幽默的层面, 更不能哗众取宠。有趣的历史课堂需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托, 要以落实三维目标为宗旨, 要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旨归。

二、找准钥匙, 打开历史课堂

时至今日, 许多重点中学依然沿用填空的形式强化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这样非但不能激发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兴趣的有效途径, 反而让学生误解为历史就是单纯地背诵和记忆。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 也就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对历史兴趣的丧失, 严重影响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不喜欢历史课成为必然。所以在开学伊始, 我就向学生介绍了学习历史的几把钥匙, 使其对历史不再陌生与绝缘。这几把钥匙是:朝代歌、年号、庙号、谥号、古代纪年方法等, 通过对这几把钥匙的了解, 学生对古代史感到不再陌生, 知道为什么有的皇帝叫高祖、有的叫世祖, 有的叫文帝、有的叫武帝, 有的大臣叫文正、有的大臣叫谬丑。找准了钥匙就意味着找到了捷径, 学生对历史就会有兴趣。

三、问题教学, 引领历史课堂

教学“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时, 笔者首先播放《大国崛起》 (英国篇) 的一段视频, 并借此提问“究竟是什么原因, 让这个原本在海洋中安详飘荡的小岛, 孕育了超凡的能量, 改变了自己, 也影响了世界呢?”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思考。以此问题引领, 课堂教学有序展开。何为代议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等问题迎刃而解。课堂教学最后, 笔者进行概括总结, 指出英国代议制确立和完善后, 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加速了其对外殖民扩张的步伐, 并最终确立了“日不落”帝国的地位。此时顺势抛出课前提出的问题, 学生恍然大悟、频频点头。以问题引领课堂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 让学生感到历史课并不是那么深奥难懂, 只要愿意多思考一点, 就可以达到“跳一跳, 摘桃子”的目的。

四、鲜明主线, 贯穿历史课堂

在本校青年教师课堂展评活动中, 笔者展示了“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课。教学设计围绕“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久的人生经历展开。课前以1991年年广久因为“经济问题”第三次被投入监狱导出南方谈话的背景;课中以1992年年广久受到政府表彰的照片解释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共十四大”;课尾以年广久写给邓小平的一封信感悟历史, 感悟南方谈话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性。以此为设计本课教学主线明晰, 让学生有了微观的依托和直观的线索, 比枯燥的讲述教材知识有趣、有效得多。

五、成语故事, 品味历史课堂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成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可以打通文史之间的隔阂, 使学生从学文中晓史, 从学史中解文, 从而达到文史互通更高层次的思维度。例如, 教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 笔者充分挖掘图片《商代青铜方鼎》中“鼎”的文化内涵, 让学生列举有关“鼎”的成语。鼎鼎大名、钟鸣鼎食、人声鼎沸、力能扛鼎、一言九鼎、鼎力相助、问鼎中原、楚王问鼎……当笔者问到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时, 许多人却面面相觑, 这时笔者顺势阐释了“鼎”的含义, 并利用楚王问鼎的成语来解释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这一历史概念, 课堂教学有趣生动。利用成语故事等载体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在渴求对历史理性认识中品味历史, 升华历史课堂。

六、趣闻轶事, 享受历史课堂

学生学习历史时似乎有一个通病, 不是特别喜欢有模有样的正史, 而更喜欢一些名人的趣闻逸事, 因此教学中穿插一些趣闻轶事来增强历史的趣味性很有必要。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 笔者介绍了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的外交趣闻。通过周总理的外交趣闻, 一方面揭示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与孤立, 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周总理作为新中国一代外交家的风采, 学生对总理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自然落实。将趣闻轶事穿插进课堂, 让历史课堂更轻松而不是负担, 让学生走进课堂就是一种享受。

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丰富历史学科内容, 增强趣味性是必要的。但在引用趣闻轶事时, 也要注意两点:一是趣闻轶事要确有其事, 不可胡编乱造, 否则就是伪史。因为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求真, 历史课堂只有牢固坚持这一点才有立足之地, 才会有血有肉, 才会具体丰富。“富哲理于史实, 寄智慧于真理, 有利于激思明理, 获取人生启示。”[1]才能做到真正的有趣。二是讲述趣闻轶事时要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 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 若达不成教学目标, 再好听的趣闻轶事也会“没趣”, “没趣”课堂注定是低效的课堂。

七、巧用漫画, 活跃历史课堂

漫画作为历史图片资料之一, “不仅可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形象化、直观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形成对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 从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同时,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进而激活历史教学, 活跃历史课堂。例如教学“新兴力量的崛起”一课采用“日本带刀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漫画;教学“美苏争锋”一课采用“美国大夫医治西欧病人”的漫画等等。漫画教学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得当,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审美情趣, 寓教于乐。

八、创设情境, 体验历史课堂

柯林伍德认为, 应努力在内心构筑一个历史的氛围, 这种氛围能再现和还原历史事件发生时代的特定局面, 任何历史都是现在的历史, 只有深入一个特定时代人的心灵和思想, 才能触摸历史的脉搏。因此, 只有让学生作为一个历史的参与者, 才不会对历史产生一种陌生感。一个精妙的情境设置, 使历史活化得更易触摸, 一定程度上实现现代人与古代人思想与灵魂的对接,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动学生的求知欲, 有助于克服被动式灌输式的教学弊病。例如, 教学“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首先设置老张、老王分别务农和经商, 通过老张和老王二人来穿越时空, 贯穿汉唐至明清相关经济政策;其次, 以两人不同视觉来感知不同朝代在重农抑商政策方面的具体表现;再次, 通过两人的穿越活动, 展现重农抑商政策发展的延续性;最后对知识进行梳理, 增强学生对不同信息进行整合的可操作性。

九、分组讨论, 升华历史课堂

同样是“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课, 教学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其影响时, 笔者将班级学生分成统治者、农民、商人三个小组进行讨论。首先, 统治者率先发言:“制定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国家稳定, 而且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民代表迅速做出反驳, 问道:“为什么农民还这么穷?”统治者无言以对。我顺势点拨:“农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耕作, 劳动果实最后给谁拿去了?”农民代表指着统治者说:“统治者!”这时, 其他农民指着统治者说:“统治者在撒谎!” (班级迎来了阵阵笑声。) 好一句“统治者在撒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重农抑商的实质是巩固统治, 而不是“重农”。学生的这种自主生成, 有点超出我的预设, 说明本节课学生的思维一直在动。升华历史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这种教法恰恰凸显了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 精心设计问题,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生成问题, 让历史课堂“死去活来”, 真正让生动的历史变成“历史”的生动, 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

十、学科社团, 延伸历史课堂

要提高历史课的兴趣, 不仅要做好课内文章, 课外亦大有可为。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开发各种课程资源, 而学生社团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本校组织历史兴趣爱好者成立双中历史协会, 每周末历史爱好者协会都会播放纪录片, 诸如《圆明园》、《大国崛起》、《易中天评三国》等。通过努力, 历史爱好者协会已经走出几十个会员的小圈圈, 每次放纪录片时来观看者达百人之多, 在校园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以兴趣小组为特点的学生社团延伸历史课堂教学于课外,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提高学生社会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 实现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 “学生不是教师改造的被动的客体, 而是一个能动的主体, 他的发展只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实现。”[3]再有趣的课堂, 都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 教师应当在教学中, 从学生心灵的深处驱动他们求知的欲望, 使学生对历史疑问有强烈的探究心理, 从而保持学生对历史学习高涨的热情。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就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而这种方式的变革又来自于学生的内驱力———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通过打造有效课堂让学生感到历史学习“有趣”, 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上海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教研室.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211.

[2]任俊琴.图说历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9 (1-2) :107.

生动有趣的初中历史课教学的研究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生动有趣;教学

一、导入点要精心设计

由于现在历史的课程内容比较简单,有的都是一带而过。在备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这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做一个详细的介绍。而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如果运用成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一整堂课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实际的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点,在上课之前找到一个很好的导入点,比如:一首音乐、一部电影、一个故事等。这样的开头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愿意自主地学习下去。当然,比起照本宣科,我认为,抛开课本,多给学生讲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学生可能会很感兴趣。我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的历史老师上课从来不带课本,他就在黑板上写个标题,然后就滔滔不绝地讲一大节课,而且多半都是书上没有的。我们班的历史成绩都很好。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来进行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善用提问来激发引导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讨论的好习惯。此外,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社会热点新闻等来一步步引入当堂课的内容。

二、讲课时与学生实时互动

一堂好的历史课,不是要你的辞藻多么华丽,而是这堂课的内容一定要丰富多彩,讲课方法多样,富有美感。作为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首先,讲课的语言要幽默风趣。这样的语言环境会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恰当的比喻或者是对比手法,比喻和对比运用得恰当的话,会使所描述的事情更加形象生动。此外,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历史故事,或者是历史成语等。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感觉枯燥乏味,会使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总而言之,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既给学生讲解了历史的知识内容,又给他们带来了愉悦的心情,整个课堂教学都是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使学生对初中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上面所说的在语言上需要注意之外,在课堂上也要多注意与学生互动。比如:提问、课堂讨论、作业训练等。学习的过程无非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想尽方法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在讲课过程中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创设一些具有悬疑性的问题情境,也可以引导学生用全面的眼光去思考问题,比如:我会让学生全面地看书,并归纳总结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用的措施,然后再让学生去评价他这个历史人物。这样的話,就会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眼光去思考问题。不能片面地说这个人好,也不能因为一件事情就说这个人不好。当然,每个人对历史的看法也是不同的,老师也可以为此组织一场辩论赛,让学生互相辩论,评价历史事件、任务等,在辩论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每当遇到一个学生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老师便可以抓住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派代表总结观点,发表言论,共同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当这堂课讲完的时候,可以带着学生回顾一遍,在回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也要在课程的末尾留一些小问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从而获得新知识。比如,在初中历史第三课《贞观之治》中,教材中对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的介绍很少,一带而过,在讲课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知识拓展,将武则天进行了简单的讲解,但是我并没有与学生一起去分析武则天。在下课的时候我留了一道作业题:请你们评价一下武则天。当这个作业布置下去之后,学生反应特别积极,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去图书馆借书。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武则天,有的从武则天治理国家、作为母亲、作为女人等多个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收起学生的作业后,我十分感动和欣慰。看来,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当,学生就会去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并能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另外,还要善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具有历史性的电视剧、电影等。

三、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许多老师都是讲完课之后就不管学生了,其实想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间或是放学之后可以多和学生交流,多了解学生的想法,多关注一下他们的兴趣点。这样会更好地建立师生关系,帮助更多的学生,使学生信任老师、喜欢老师,从而也就喜欢老师讲的课,在教学中也会发挥最佳效果。另外,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也会知道学生在哪个问题上不懂,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帮学生补一下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加有自信。

总之,一堂生动有趣的历史课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师要将问题的导入做得恰当合理,并且在课堂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时和学生互动,多向学生提出问题,一起探讨,在学习中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将历史课程讲得生动有趣。将历史课程讲得生动有趣是值得我们每位历史老师下工夫去探索的。

参考文献:

[1]马文珠.“凤头”“猪肚”“豹尾”:一堂好历史课的艺术完美形象[J].教学实践,2010.

[2]余钟军.浅谈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方法[J].新课程,2012.

做一个有趣的历史老师 篇8

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位可爱可亲的历史老师叫做顾颉刚,他的课很多人都爱听。但现在的年轻读者却无从认识他的大名。

顾颉刚出身于书香门第——顾家被康熙誉为“江南第一读书人家”,他也是一位著名藏书家,藏书共计46000余册,其中线装书约6000部。

顾先生一生兢兢业业,为国民教育事业很有贡献。他是钱穆的伯乐,谭其骧、童书业、杨向奎、侯仁之、白寿彝、胡厚宣、王钟翰、徐文珊、张维华、冯家昇、朱士嘉、郑德坤、王树民、胡道静、程应镠、刘起釪、方诗铭、黄永年等史学名家共同的老师。

他是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届人文组院士还有胡适、冯友兰、金岳霖、傅斯年、陈寅恪、陈垣、梁思成、郭沫若等27人。

1954年,毛泽东提议点校《资治通鉴》,钦点他参加“标点《通鉴》小组”,他是总校对。

1971年,经周恩来提议、毛泽东批准,他受命主持校点“二十四史”工作。

4月8日,李克强总理为他的“古史层累说”做新解:“顾颉刚提出了一个‘古史层累说’,其实正面理解应当说,每代人都有积累、有发展、有丰富。如果后人累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当代社会、有利于中华民族未来发展,那我们何乐而不接受呢?”

有人问,这么一位老师,想必讲课十分古板无趣吧。恰恰相反,顾颉刚的历史课,学生都争抢着去上。他从不把自己的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给学生印发一堆资料,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判断,自己下结论,他认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很有帮助。

他被誉为民国最好的历史老师,1923年,顾颉刚与他的同乡挚友、史学家王伯祥开始合编《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由于此书不承认三皇五帝为事实,被南京教育部认为有损国本,故而在1929年被查禁。后来此书的部分内容与他在1924年为孔德学校编写的《国史讲话》合并重排,换名《国史讲话:宋蒙三百年》。▌

顾颉刚(1893~1980年),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19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先后在厦门、中山、燕京、北大等18所高校任教授;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创办朴社、民俗学会、风谣学会、禹贡学会、边疆研究会、通俗读物编刊社等,主编《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责善》《文史杂志》等。1954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持《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一生笔耕不辍,留有文字约3000万字。撰写或主编的重要著作包括《古史辨》《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史林杂识(初编)》《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等。

顾先生学问人品兼优,其师胡适先生赞其推动了中国史学界的革命,其友傅斯年先生誉其为中国史学界的王者,当代大家余英时先生称他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并对其“性情之厚和识量之弘”十分心仪。对一般读者而言,顾先生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在繁冗的研究工作之余,他愿意放下大学者的身段,认真编写通俗易懂的历史与民俗普及读物。

“历史本是与人生最密切的一种学问,只因历史教师的不善阐扬,遂使这门学问成了许多学校中一致的敷衍塞责的功课。我们若能改它过来,使得学生感觉到四围的事物都是历史的材料,都可以取来作历史的研究,那么,不但这门学问可以有很大的进步,而且人生与社会也得到很大的实益了。我用通俗体裁编写上古史讲义,人家笑我写的是小说,我说:我正要写成一部小说,本不稀罕登大雅之堂。——顾颉刚”

顾颉刚上课记

李永军/文

顾颉刚虽擅写文章,却天妒英才,有点口吃,且脱不了一口浓重的苏州口音,一般学生不易听懂。他对此也有自知之明,上课时很少侃侃而谈,除了发给学生大量资料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写板书,通常写满三四黑板,下课的铃声也就响了。对这种情形,钱穆曾回忆:“颉刚长于文,而拙于口语,下笔千言,汩汩不休,对宾客则讷讷如不能吐一辞。闻其在讲台亦惟多写黑板。”

当年听过顾颉刚、钱穆讲课的杨向奎也说:“钱先生是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而顾先生口吃不能多言,只写黑板。”虽然顾颉刚不善讲课,但他的板书内容却是精心准备的读书心得,很有见解,对学生很有启发,所以时间一久,大家也就认可了他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觉得货真价实,别具一格。

天下竟也有如此上课的伟人?简直太让人惊讶了。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生于苏州悬桥巷顾家花园,祖父为他取名诵坤。北京大学毕业。著作等身,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1980 年辞世。顾家是苏州有名的书香世家,康熙皇帝下江南时,曾特地题写“江南第一读书人家”赠之。在中国史学界,特别是20 世纪20 至40 年代的史学界,顾颉刚这个名字如雷贯耳。

1923年,30岁的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一夜之间暴得大名,成为史学界一颗新星。大名鼎鼎的胡适热情洋溢地称赞道:“……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中心学说已替中国史学界开了一个新纪元了。”从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出版,至1941 年,共出了七册,汇编350 篇文章,计325 万字,是史学界一大盛事。《古史辨》的出版,正式奠定了顾颉刚作为古史辨派创始人的地位。在从北大毕业后不到6 年的时间里,顾颉刚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助教一下子擢升为研究教授,成了史学界一颗最闪亮的新星,这在当时是罕有其匹的。

顾颉刚上课从不把自己的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给学生印发一堆资料,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判断,自己下结论,他认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很有帮助。他考试也与众不同,他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学会找资料,进行独立的研究和思考,并鼓励他们创新。考试时通常采用开卷的方式,让学生把试卷带回去做,但不许抄他的观点,凡抄袭他观点的试卷分数都极低,凡是提出自己见解的,即使是与他唱反调,只要能自圆其说,往往能得高分。他的目的就是要学生鸡蛋里挑骨头。顾颉刚认为有的事可大题小做,但做学问要小题大做。他的学生徐文珊回忆说:“这鸡蛋里找骨头的方法是我得自顾师的最得力的教育,一生享用不尽!”

谭其骧与顾颉刚之间有一段书信争辩,早被学术界传为佳话。对比今日校园之师生关系,何日会再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风貌。1930 年,谭其骧进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做研究生,第二年秋季开学,选读顾颉刚讲授的“尚书研究”一课。顾颉刚在讲到《尚书·尧典》篇时认为,其写作年代在西汉武帝以后,一条重要的证据是《尧典》里说虞舜时“肇十有二州”,而先秦著作称述上古州制,只有九分制,没有十二分制。到汉武帝时置十三刺史部,其中十二部都以某州为名,自此始有十二州。但谭其骧不同意顾颉刚的看法,认为十二州应为东汉之制,而非西汉之制。

这本是口头一说,不料顾颉刚却鼓励他写成文字。谭其骧回去后查了《汉书》、《后汉书》、《晋书》等有关 篇章,写成一封信交给顾颉刚。顾颉刚第二天就给谭其骧回了信,篇幅长达六七千字,结论是:赞成他的三点看法,不赞成的看法也是三点。六天之后,谭其骧又就顾颉刚所不赞成自己的三点,继续提出论据申述。隔了10 多天,顾颉刚再次回信,这次的结果是:同意一点,反对两点。不久,顾颉刚将这两来两往的书信并在一起,又写了一个附说,作为这门课讲义的一部分分发给上课的同学。

在附说中,顾颉刚写道:“现在经过这样的辩论之后,不仅汉武帝的十三州弄清楚,就是王莽的十二州也弄清楚,连带把虞舜的十二州也弄清楚了。对于这些时期中的分州制度,两千年来的学者再没有像我们这样清楚的了!”其时,顾颉刚已是史学界公认的权威,而谭其骧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

顾颉刚爱才惜才是有口皆碑的。有的课选修的人少,他就让学生到家中上课,目的是充分利用家中的图书资料。在北京时,他家里有五间大屋都摆着书,最多时有五六万册,全部对学生开放。碰到学生提问,他就从架上抽下一本讲解,由于对各类书烂熟于心,想要什么书他随时都能找到,这一功夫令学生叹为观止。顾颉刚不仅把自己的资料对学生公开,治学方法也毫不保留。

顾颉刚要算同时代教授中编辑出版物最多的人之一了,是名副其实的出版家。“在他班上的学员,他往往指定题目,供应资料,教导写作方法,文成以后,亲加修改,水平较差的文章,他不辞辛苦为之补充润饰成篇,仍用其本人名义,为之刊登。”(吴丰培《顾颉刚先生的“人生一乐”》)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样地使许多有志有为的人,都得到他的适当的名誉和地位,岂不是人生一乐?”在广州中大时,他就一直利用办刊物出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奖掖扶持,“他们没有研究的题目我就替他们想,他们找不到材料我就替他们找,他们做的文章辞不达意我就替他们改”。因此在学生中很有威望,培养了一批学人,班上一个很喜欢打扮的女生在他的指导下居然也走上了研究之路,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他离开中大时,学生们都依依不舍,有一个学生干脆就跟着他北上了。

1933年顾颉刚在燕京大学任教,偶尔也给北大上课。元旦过后,顾颉刚拟出一封很长的公开信《致北京大学选课同学书》,如是说道:“我每次进城上课,坐在车里,常常想到北大的学风,真不禁心痛。北大,全国看作最高学府的。北大同学自己,更是高呼‘北大有光荣的历史’的。实在说起来,可纪念的只有一次五四运动,此外有什么呢?”“蔡先生受了政府的嫉忌,逼得他不能常居北京。失去了领导的人,其余诸人呢,争名望,争地盘,造党派,相倾轧,于是有些小成就的北大从此堕落了!堕落得只存光荣的‘历史’了!唉,北大的光荣仿佛只是一场春梦。”

前述是顾先生在为大学生讲课。那么,走出象牙塔之后他又是如何上课的呢?

依我看,仍不失学者风范,拳拳报国、关注民生之情跃然其间。我们且从他的备课来感受一下吧。

1938年1月4日。那时,顾颉刚在青海西宁考察了一段时间,回兰州后,应即将开学的临洮讲习会邀请,偕周志拯、王志梁、金素兰等8位讲师共9 人乘汽车踏上了去临洮的路。到临洮后,顾颉刚一行立即投入到了讲习会的筹备工作中,“决定(开学)时间为星期三。

自1月8日至27日,逢星期不停”。并制订了讲课内容:时事知识方面有《国际情势》《日本现状》《国防地理》《中国资源与抗战前途》《国防教育》《边疆问题》《军事常识》《战时地方自治》凡八门;教育方面有《教育通论》《社会教育》《健康教育》《实行中心教育制》《物理常识及教学法》《化学常识及教学法》《史地及教学法》凡七门;农业知识有《农业知识》《农田水利》《农村经济》《合作论》《甘肃合作事业》《农村劳作教育》《保甲制度》《防疫常识》凡八门,由顾颉刚、王树民、金素兰等十多人任教。

又决定每晚开小组讨论会,讨论内容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健康教育、农村经济及合作、边疆问题、时事座谈共八类,由顾颉刚、李林漫、周志拯等8人召集。“8日:小学教员讲习会行开学礼……予为会长,亦致辞。学员140人,讲师及来宾约30人。12时,摄影而散。”

开学后,顾先生在当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一边讲课一边继续考察、研究临洮教育情况。3 月6 日又冒着漫天飞雪自康乐回到临洮。这段时间,顾先生带着牙痛病编写完6000多字的《讲习会讲义》,接着又借用西北防疫处后院僻室,闭门谢客,夜以继日地花了将近一月时间,草拟了4万多字的《补助西北教育设计报告书》。

《报告书》中在对甘、青地区自然、经济、文化现状调查、剖析的基础上,为西北教育提出了科学、具体的改进设计方案和全面、细致的财政预算。临洮农校邀其作对联,顾先生口占一联曰:“当求征服自然,莫说靠天吃饭;宁舍现成产业,必须努力开山。”这是顾先生在临洮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他在为时一年的西北考察之中花费精力最多也最难忘的一段时间。

做一名好老师

有书卷气的老師,一定是酷爱阅读,博览群书,文化底蕴深厚的。书卷气应该是一个老师的必备气质。有书卷气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定能旁征博引,激昂文字,指点江山。历史故事,名人典故,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如数家珍,犹如春雨点点滴滴,滋润学生心田。缺乏书卷气的老师,他的课堂定是照本宣科,语言干巴无味,课堂气氛沉闷呆板,学生的听课效率自然大打折扣。老师一定要善于利用边角时间,热爱阅读,广泛阅读,偶尔写点教学反思,读书随感,生活随笔,不断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努力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做有趣的老师,多一些烟火气

做有趣的老师,多一些烟火气

教师忙,教书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许多一线老师的工作特征。但要记住,我们不要当蜡烛,燃烧自己熄灭生命;也不要当春蚕,吐尽蚕丝作茧自缚。我们要做学生的点灯人,照亮学生世界的同时,也要点亮自己的生活。

《欢乐颂》里老谭说安迪需要烟火气,那是因为安迪的生活太过于规律,太过于按部就班,太过于一潭死水。我们要工作,但不要疲于奔命只谈工作,我们要学会在疲惫忙碌的灰色日子里给生活增添一抹缤纷的色彩。去运动健身做美容,去追个剧看场电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做回志愿者献份爱心,有空家人朋友聚一聚,拥有自己的一样小爱好并坚持下去,在有限的闲暇里自娱自乐……

生活里撒满阳光,充满烟火气,工作才更有活力和动力。

做有趣的老师,多一些孩子气

《小王子》里说道:“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也有人说,拥有一颗天真的童心是一种生命的幸运与豁达的可爱之举。作为老师,拥有一颗童心是极其重要的。学校是一块净土,上面生长着一群最纯真的儿童,他们有着最明澈的目光和最澄澈的心灵。

作爲老师,一辈子要与这些最可爱的人打交道,当然也要以纯、以真、以善去对待他们,倘若没有童心,是很难走进儿童心灵的。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用学生的心理去感悟学生,以童心对童真,以童趣激童心,带着充满爱的童心行走在儿童中间,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平时,我们多看一些儿童小说,多与孩子聊聊天,玩玩游戏,与他们打成一片,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即使流年易逝,岁月无常,容颜已改,但我们依然永远年轻。不必想人情练达,不去追世故圆滑,永葆一份纯真,做最真实的自己。

做有趣的老师,多一些泥土气

唐朝时期有趣的历史典故 篇9

战士读着情诗,想象着对方情意绵绵的样子,暗暗动心了。如何才能跟这个多情少女取得联系呢?战士灵机一动,把这件事上报给了主帅。主帅将这件事一字不落地上报到皇帝那里。

唐玄宗得到奏报,拿着情诗到后宫去询问:“这是谁写的啊?是谁写的尽管说,我不会怪罪的!”话音刚落,宫女何氏站出来说:“皇上,是我写的,小女子知罪!”

皇上忽然沉默了,半晌不语。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静待事态发展。皇上笑了,说:“你这小妮子 ,还挺浪漫的哩。既然如此,我就成全你的好事,把你嫁给那个小兵!”

上一篇:征文辉煌与梦想800字下一篇:大学假期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