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战略

2024-06-11

健康中国2030战略(共8篇)

健康中国2030战略 篇1

今天中国的经济,有人说是房地产经济,我看有几分道理。在激素的刺激下,中国长成了一个没有骨头的大胖子。我们错把重量当力量,把肥大当强大了。

除了这个经济发展的概念之外,还有一些国内外的人,在说着很多的漂亮话,解除中国人的精神武装。这里我就要说到第一个演讲的门蒂斯先生。因为他发明的一个”中美国“的G2 概念,让不少中国人听了很受用,认为美国人终于把中国当平等的哥们了,至少是承认中国的实力了。前几年佐利克说个中国是利益攸关方,不少人就很感动。可是,听了门蒂斯先生关于G2 的解释,我总是感到不对劲:他说,中国人生产,美国人消费;中国人挣钱,美国人借钱。就这个模式。这根本就是让中国当奴隶,让美国当老爷的模式嘛!凭什么中国人天生就要为美国人打工?我们自己不会消费吗?中国人真的是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还要端给美国人喝?为什么美国要借中国的钱?世界上有富人向穷人借钱的道理吗?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先生给我讲了他的导师索罗斯的故事。他说这个70 多岁的美国大富豪,现在是怎么生活的呢?就是每年和一个不同种族的女人发生一次恋爱,一年换一个。有协议,很合法。再就是捐钱给美国的穷人。他这种消费财富的方式,其实就是今天美国糟蹋世界钱的缩影。它通过美元霸权,攫取全世界的财富,就这样玩钱。这就是美国人借了中国钱的用法。中国人的钱是怎么挣来的?每年的矿难,环境污染,辛苦的打工者,中国的钱都是带血的。但是,美国”借“走就像索罗斯这样玩。

那美国怎么还呢?我在这里要加上一个个人的判断,并且愿意与诸位打赌:我认为美国欠中国的钱,是永远不会再归还了,至少不会等值归还了。就像一块肉进了狗肚子,你怎么还能指望它给你吐出来呢?我们有些人还要求美国保证我们美元资产的安全,这就等于跟那条狗说,你要保证我们那块肉的安全。狗一定会说:放心吧,你的肉在我的肚子里很安全!

一些学者可能会较真,你可以卖呀。但是你卖,它可以冻结啊!你卖不了。卖少点可以,卖多了不行。

它只是不断地借新钱还旧债,都是你的钱在循环。所以,表面上看起来它在不断的还,实际上是在吃你的肉,却在拉狗屎给你,因为它在通货膨胀,钱在贬值。它不可能真正还肉给你的,它怎么可能吐出来?我最初只是判断美国不会还,金岩石博士给我讲的另一个故事证明了我的推论:有一天巴菲特在一个经济学家和**官员参加的会上说,美国经济的运转,就是靠不停地借钱。一个美国小孩问他说:巴菲特爷爷,您这辈子借的钱,将来是不是要让我们去还?巴菲特说:孩子,好好学习!让你的孙子替你还!那我们就看看,未来美国孙子是怎么还这笔天文数字的钱吧!而且门蒂斯先生在演讲中,也回答了我之前对这个问题的质疑:他说,当初我们欠英国人的钱,我们把它打跑了。我们也欠过荷兰人的钱,我们也把它打跑了。我们现在也欠中国人的钱。本质上这没有什么不同,只是8000 万和8000 亿的区别。马国书先生跟我说,这是他在开玩笑。可是我就是笑不出来。一个黑老大,”借“了你的钱,他带着打手****炮和狼狗,你一个干巴瘦的平民小老头敢跟他要?能要得回来?所以,现在它们关于保护我们资产的承诺,在我听起来就是放狗屁。这就是我们能指望的了,要么是狗屁,要么是狗屎。你要再不服,它还可以露出带血的狗牙给你看看:你是要钱,还是要命?!

2030 肢解中国

五、中国正面临第三次被瓜分的危机(1)

在社会持久*和日益贫困化的情势下,发达国对中国将像对非洲落后民族一样,提出淘汰人口(即灭绝种族)的要求。美国曾经有过一个对于全球的设想。他们认为,最理想的地球,人口应该只有现在的20 %。所以,我在想,美国扶持并刺激一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拥有核武器,以后会不会策划一场针对中国、印度和亚洲其他地方的核屠杀。美国现在在亚洲和欧洲的边缘地区部署反导弹系统,就是害怕这些核导弹,飞到亚洲以外的区域。亚洲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也是西方文明很难彻底统治的地方。

只要中国不从属于西方利益特别是美国利益,试图维持本民族独立,中国就必然长期被西方集体孤立和抑制。当年的苏联,今天的俄罗斯、伊朗等国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和中国是一样的。美国对付中国的战略,是一贯的,清晰的,不分党派。政治的、文化的、外交的、经济的、军事的,时而国际时而国内,时而搞个什么G2”中美国“概念,忽悠中国,离间中俄,时而又在两岸和中日之间左右逢源,在中国周边又打又拉,分化瓦解,笑里藏刀,组合拳,连环腿,步步紧逼,近20 年来可以说始终不给中国片刻喘息机会。而中国则是四面招架,防不胜防。总结一些美国对中国的做法,几乎可以编一本《折腾中国的千百个理由和做法》。奥巴马上台以后,很多人以为他可能比前任对中国好点,结果如何?连续两个反倾销,贸易保护主义先拿中国开刀。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历史的启示--

一百年,英国的经济危机,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整整八十年前的1929 年,由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世界和今天一样也陷入巨大的金融恐慌,进入大萧条期。先是两年后日本占领中国东三省,选择以战争拯救经济的国策;10 年后的1939 年,德国在欧洲发动战争,整个世界陷入浩劫。一场金融危机,让人类付出这样的代价。今天,格林斯潘说,我们将面临百年一遇的大危机,远远超过上一次的大萧条。谁能告诉我这次金融危机,一定不会导致战争?兰德公司已经为美国公司建议说与其用7000亿美元救市,不如打一仗。美国的军工寡头们,会忍受这样的危机到什么时候?上一次危机,列强国家的寡头忍了十年,二十年,我不知道未来十年,如果美国的经济一直不能复苏的情况下,美国的寡头会做何选择。

上次萧条期,各国都选择了大规模制造武器,日本大批的航空母舰就是这个时期突破华盛顿条约限制,制造出来的。美国也是这个时期大造航空母舰、远程轰炸机,最后,这些东西都用上了。这和今天的情况一模一样。全世界只有中国宣布用4 万亿带动20 万亿人民币造”铁公鸡“,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其他大国都在造军备。日本今年下水两条直升机航母,印度宣布将造3 艘航母,十艘核潜艇,美国已经制造了近200 架的F-22,还在继续大规模研制新一代武器,2009 年6 月成立网络战司令部。俄罗斯也在进行大规模的装备生产。

中国因为没有实现工业化,没有亲身经历两次经济危机,对经济危机会导致世界大战没有直接记忆,所以对眼下的金融危机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还不怎么明白。

如果这次金融危机导致战争,我认为还是一场世界大战。20 世纪喊了多少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很有可能将在21 世纪爆发。

中国一点都不想打仗,不想和美国搞对抗,但美国却费尽心机,折腾中国。就像牛一点都不想和老虎对抗,但老虎总是围着牛又吼又抓,还时不时咬一口。小布什上台,对中国咄咄逼人;奥巴马上台,又对中国展开不动声色的合围。以眼前论,美国深陷金融危机,不好好做自己的事,救自己的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希拉里和奥巴马还到处穿梭,忙于包围中国,还制造14 吨的超级大炸弹。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

除了前面说的总体战略原因,从长期说,是防止中国利用美国陷入金融危机的时机,实现国家的大幅度发展,进入强国俱乐部。那样,世界上不仅多了一个经济领域的分羹者,还少了一群最廉价的打工者。西方--主要是老欧洲国家,也是出于这一动机,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对中、俄的战略包围圈。看看北约国家在阿富汗的积极程度,看看德国、法国在*问题上对中国的干涉和纠缠就知道了--削弱中国,永远是西方的战略目标。这些喽啰跟着美国混,就是因为美国扑倒大猎物之后,它们可以分点残羹剩饭。从短期说,美国现在包围中国,就是要把资本赶到美国去。资本是什么?是一只鸟。鸟的胆最小,哪里安全去哪里。这也是本·拉登的高明之处,把美国世贸大楼打掉了,把资本之鸟驱散了,其中很多跑到中国。现在,美国拿着”枪“来了,想把这些鸟再吓走,再飞到美国去。吓不走就打走。这就是美国在中国周边制造危机,在中国国内制造**的全部目的。

2030 肢解中国

五、中国正面临第三次被瓜分的危机(2)

历史并没有远去。1840 年,欧洲第一次对中国瓜分;1894 年,中国洋务运动也就是第一次改革开放失败,世界对中国进行第二次瓜分。

在这50 年的两次瓜分中,中国失去了中华文化圈中的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台湾;东北大片领土以及蒙古。

中国像一个巨大的冰块,被西方敲掉了一大圈。

只是由于二战的爆发,帝国主义国家间狗咬狗,中国才从日本和西方两只狗嘴里死里逃生。之后,苏联的崛起,把西方势力顶住,中国加入东方阵营,才守住本土不失。

但是,现在,苏联倒下了,西方对中国的第三次瓜分又在酝酿了。在以往,钓鱼岛问题,*问题、南海问题和藏南问题,都是蛰伏着的。现在全都出来了。而且所有这些问题,控制权都不在中国一边。而且所有的问题背后,都有美国。

除了进一步掠夺中国的领海、领土,美国还在搞中国仅有的两三个能够称得上朋友的小邻国,还这做试图肢解西藏、新疆的文章。

我一直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未来的10 到20 年,也就是2020 到2030 年左右,会有一场针对中国的大屠杀,大哄抢。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着历史的逻辑。

让我们想想,从16 世纪到18 世纪,西方以地理大发现的名义,到处进行掠夺,南美洲的黄金、白银,非洲的木材、黑奴;地理大发现其实就是财富大发现。到19 世纪它们发现了世界上最富裕的中国。1840 年的时候,中国富甲天下,到1940 年的时候,一百年中被世界抢得只剩下一片焦土,成为世界最穷的国家。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称得上战争规模的就近百场。这些战争,就是在夺中国的财富。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打败中国,让中国赔款,割地。这跟一个强盗到人家里的行为有什么两样?有钱拿钱,没有钱拿东西,拿地,什么都没有就让人家借钱给他--中国最后不是借欧洲的钱还日本吗?最后还杀人家的男人,强暴人家的女人,烧人家的房子,圆明园遗址不就是这样留下的吗?

如果当初中国懂得守护自己的财富,今天中国人比美国人富裕得多。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把中国夺完以后,自己又互相夺。两次世界大战打累了,他们要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现了中东的石油,于是,又到中东去夺。中东又打了五十多年,一直到现在。

回顾这个历史,我们会发现什么规律呢?那就是当一个地区成为世界战略的焦点,也就是当你成为谁都想争抢的食物之后,围绕你所进行的战争,短则四、五十年,长则近百年。

现在,今天的中国,就和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之后的中国一样,你有钱了,就是长肥了,所以食肉动物都来了。

中国人一直梦想的是复兴和崛起,但在美国和日本的眼里,它们思考的是一只肥牛已经长大,何时开刀宰杀。一百多年的洋务运动不就是如此吗?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积累了很多财富,日本突然扑上来,像一只野狼咬住牛蛋一样,把中国放倒,然后其他猛兽一起扑上,把中国洗劫一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又三十年了,又弄了不少钱,它们又眼红了。特别是看到很多中国人没有警惕不思进取,更觉得有机可乘。

所以,美国率领欧洲的那一群老的食肉动物,又带了亚洲的一群小动物,在中国这只大黄牛身边转来转去,寻找下手的地方和时机--有的公然占有中国海岛,大肆攫取中国资源;有的把石头当钻石卖给中国,有的……举世无不以欺压中国为能。

2030 肢解中国

五、中国正面临第三次被瓜分的危机(3)

我预感未来中国要么会遇到巨大的内部*,或周边此起彼伏的战争,要么两者一起来。一旦打起来,乱起来,时间就短不了。我判断美国不会直接和中国打,因为大国之间动起来,地动山摇,而且美国从来都是让别人打头阵,等人家打累了,自己再上。可能先发生周边地区的战争,美国干预,先消耗中国。这些战争除南海以外都有可能引发核战争。等中国打累了周边也打累了,美国就该出来了,像两次世界大战一样,当渔翁,拣走亚洲五十年发展的成果。

为什么是2020 和2030 年?看看美国给自己军队定的转型时间表就知道了。到2025 年左右,美国现在的四大军种,全部转型完毕。那时,它还有两个新军种,一个是天军,一个是网军,这两个是主力。六大军种,采取”一小时打遍全球“理论。美国以往对小国,是斩首行动;未来对大国,是快速战略瘫痪。

我要简单地介绍一下美国的新军事战略。它”一小时打遍全球“的三大武器系统,一是安装常规弹头的三位一体的洲际导弹,二是空天轰炸机,三是太空武器和网络武器。之后,才是隐身空军和无人攻击机、机器人部队等。它的防御体系就是全球反导系统。攻防兼备。为了实施这一最新理论,美国一直在进行数字地球的工作,其实就是建立地球军事地理信息。它的侦察卫星已经把地球扫描完毕,它的飞行在全球的侦察机,进一步做信息补充。它们还通过美国公民全球的合法旅游,拍摄视频、照片,充实这一信息库。前两年中国在新疆和甘肃等地连续发现日本人搞测绘,其实就是在为日美提供战略信息。清朝时候日本就开始测量中国的地理了。现在又开始了。

为什么是2020 年和2030 年?还在于今天中国的发展模式,将在这个时候到达危险的临界点。

从金岩石先生的研究中,我看到这样一个数据:中国在2009 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币发行大国。我们发行的货币跟美国一样多,但美国的GDp 是中国的3 倍多。美国的货币可以流出,我们的货币不能流出,只能是连续的通货膨胀。他的研究成果里,还有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国并没有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但却支撑了一个世界工厂的事实。中国为外需构建的生产产能,只能靠内需消化。要内需就得城市化。他判断未来20 年,中国还有5 亿人进入城市,北京会达到3 个亿,上海会有两个亿的人,上海和北京的房子,会达到30 万元一平米。金先生开玩笑说:他说在这样一个财富迅速膨胀的年代,可以让革命家变成投资家,让未来的暴徒变成投资人,为容易起火的干柴,覆盖上一层泡沫。

我部分同意他的这个结论,因为这也许对国内的安全形势有效。但对于外部,这样急剧增加的财富泡沫,就像一个特别巨大的面包,将更加吊起那些食肉动物的胃口。而且,这样的一个城市化规模,中国会需要多少汽车?多少汽油天然气?多少铁矿石?我们对海洋和能源的依赖将比现在严重几十倍。危险系数也一举增加了几十倍。

我们用票子吹起了一个气球。但是,气球会爆炸的,看看日本就知道,泡沫终将破灭。但是,日本是个高技术大国,又有美国的保护,它经济泡沫破灭了,只不过从头再来。中国呢?泡沫破灭之日,一定是战争来临之时。这一场战争,如果被我不幸言中,结局比一百年前还严重,我认为将被瓜分。美国、日本包括*,早就有”中国七块论“。我们不能只是当笑话听。2030 年,当我的泡泡吹到最大的时候,也正好是美国和其他列强新型军队打造完毕,战刀出鞘的时候。回顾历史可以看出,每一次世界新军事革命完成之后,接下来都是世界**的重新洗牌,掌握军事优势的一方,对军事劣势的一方进行血腥的屠杀,以夺取财富。我不知道,2030 年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在军事变革方面追上世界。因为,没有工业基础、技术基础、经济基础,拿什么追呢?战争打的就是工业,就是技术啊!我们的是大泡,人家的是大炮!到2030 年,人家是新型武器武装的新型军队,我们是新房子、新城市,正好做为新屠场,新坟墓!

我们现在全民大念和平经,但是别人在做什么呢?上世纪80 年代,美国在中国内陆几个省搞血样采集,名为科学实验,几十万人参加,我们有关部门还予以大力协助,一人给一包方便面。结果,2003 年中国发生了”非典“,后来赖在果子狸头上。我们不要忘了,日本731 部队全部的资料最后都给了美国。现在,基因武器已经问世。这种武器比核武器的威力大得多。有的国家已经研制出来了。这是真正的种族灭绝武器。美国还在研发影响气候的地球物理武器。2003 年俄罗斯的首席军事理论家就发出了这样的告警。2008 年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雪灾。这些东西,都是隐藏很深的国家绝密。也许要很多年才会真相大白。但我们不能到那个时候才知道,我们应该聪明一点。

我说过,美国拼命地搞中国,并不是因为中国天然和美国有仇,而是美国的战略目标需要。它要统治世界,中国是它的障碍,所以,它必须遏制你,折腾你,搞垮你。狼跟羊有什么仇?就是正常的吃和被吃的关系。它要舒服,你就必须倒霉。列宁说,帝国主义就意味着战争。只要美国不改变全球帝国战略,中国面临的威胁就是永存的。但是,在今天,战争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不再是两军对垒,刀光剑影。如果不得不兵戎相见,也只是斩首行动和战略瘫痪。从军事战略的目的上说,美国全面包围中国,并不是想直接进攻中国,而是想诱使中国把国防经费用在毫无用处的防卫本土方面,以免挑战美国赖以维持世界霸权的海空优势。

美国不怕中国全民皆兵地保卫国土,因为它根本就不打算占领中国。未来战争的样式,也完全不同于我们关于战争的基本设想。1995 年,五角大楼推演中国和日本在2007 年发生战争:”一支大型的日本舰队向南中国海的深海驶去。午夜时分,舰队指挥启动逻辑炸弹,有超强感染能力的计算机病毒迅速将台湾的铁路系统、空中管制系统、海上交通导航系统等切断、锁死。与此同时,日本隐身战斗机分别到达大陆和台湾上空,投下电磁炸弹。强烈的电磁波虽然不杀人,但却把计算机系统的电子组件全部摧毁。火车不能行进,飞机不能起飞,空军陷入瘫痪,庞大的地面军队也不能有效地调动,战略威慑失效,国家社会结构陷入混乱。然后,日军强大的空中攻势开始了:战斗轰炸机扑向北京、上海、台北,巡航导弹如暴雨般飞来……“这是美国前国防**温伯格透露的。十年以后的战争,比这个样式还要可怕。

我们现在不用帝国主义形容美国了。我在这里揭破美国的世界战略目标和针对中国的战略图谋,也不是说中美关系已经进入或者应当进入对抗状态。7 月底双方最大阵容的代表团在白宫笑逐颜开的场面,就已经证明。我只是点明当今国际政治的一个真相。这是今后很多年中国的战略命题。中国的学者和民众必须知道,中国与美国的关系,绝不仅仅是双边关系,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很多人都是死到临头才看清事实真相。整个晚清,清醒的只有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一人。他1867 和预言国家将亡的时候连曾国藩都不相信。因为这个时候,洋务运动刚刚开始,一切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赵烈文从当时官府明火执仗、社会两极分化、百姓穷困潦倒、朝中大臣无能的情况,当然还有外敌虎视眈眈的外部背景,推断清朝将在50 年内灭亡。结果44 年清朝就瓦解了。后年是辛亥革命100 周年。直到1911 年,清朝也不相信王朝会完垮掉,但仅仅因为一个士兵走火,革命就爆发了。秦始皇当年何等英雄?几个新兵一挥手就把秦朝**了,当时没有一个人料到这么强大的帝国,会突然完蛋。苏联**前,也没有几个人预见到。所以,现在我在这里杞人忧天,也不会有多少人相信。

中国之所以没有特别强的危机感,一是我们到处喊和谐、和平,这本来是说给世界听的,却把自己的人们麻醉了。大家谁也不愿意想战争了。前不久在《环球时报》的那个关于未来十年发展的研讨会上,除了我跟王小东,谁都不提战争。复旦大学的沈丁力先生还从很高深的角度,论述了中国未来不会有战争。《环球时报》和稀泥,把我关于中国已被包围的文章跟他放一起发,交给中国人民自己去判断。

第二,就是因为还有个同病相怜的俄罗斯。美国在搞中国的同时,也在肢解着俄罗斯。美国要想控制世界,必须搞掉中、俄,控制欧亚大陆。中俄无论谁先倒,另一个都会唇亡齿寒。美国经常搞计算机推演,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制定了一千多份战争计划。现在,我们也来推演一下美国的大战略目标实现的情况:

如果中国先被肢解,分裂成七八个小国,将会和日本印度韩国一样,成为美国的盟国。俄罗斯也会趁机夺取,像它在近代史上一样。这样,为了争夺中国,美俄双方将大战。美国将会组织一支亚洲联军,配合北约,东西夹击俄罗斯。俄罗斯会孤注一掷,中国也可能成为俄罗斯核武器袭击的地方,人口大量消灭,但俄罗斯也会同归于尽。美国又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享受中国的廉价商品,骗取中国的巨额外汇,美国还是不满意的,因为对于美国来说,其最大利益是肢解中国,然后让分裂了的中国,彻底倒向美国,占有中国的人力资源,平时成为为美国和西方世界打工的奴隶,战时作为盟军士兵,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炮灰。

如果俄罗斯先被肢解,分裂的俄罗斯小国,也会和独联体那些国家一样,一个个加入北约,然后,从东西两边掐断对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由于之前中国的海路已全面失守,海上贸易和能源通道控制在美国及其印度和日本盟国手上,此时中国只能束手就擒,接受为西方打工的地位。这很类似忽必烈征服中原之后,不杀汉人,而让汉人为他们交赋税养活它们的做法一样,也就是门蒂斯先生的G2安排。

美国已经从肢解苏联中得到巨大的好处,那些分裂了的小苏联,几乎都倒像美国,为美国提供政治支持和资源,以及安全纵深和盟军。苏联不解体,是一块压向美国的大石头,苏联**,是美国砸向俄罗斯和未来中国的一堆石块。

同样的道理,中国不肢解,对美国构成战略压力;中国**了,就是威胁日本、印度、俄罗斯的一堆石块。可以这么说,中国、俄罗斯**了,美国的全球帝国地位就奠定了。因为欧洲已成破碎地带,印度本来就破碎,日本被骑在身下,美国还有什么敌人呢?至于*世界的恐怖袭击,只是全球帝国的治安事件。

只有从美国最深的战略动机出发,才能看透美国对华战略,看透美国对华全面战略包围,同时又组织针对中国的第五纵队的目的。

可以看到,*力量,香港*派,*功;*分子,*集团、热比娅集团,总后台无一不是美国,无一不是接受美国的政治、军事、舆论和经济支持。而美国支持这些中国分裂力量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台湾和香港,不要融入大陆的统一发展进程,让大陆继续分裂,由外向内,最后**。

根据俄罗斯的情况看,我判断,中国可能先于俄罗斯**,而俄罗斯有可能将这个过程中崛起。中国的命运,既可以用孙子兵法的”庙算“推出来,也可以用现在最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推出来。可笑那些小官僚们还在算计着自己的乌纱和银两,口中念念有词什么崛起什么复兴。有这样一个短信,可做世相素描:哄领导开心就做做假,哄群众开心就做做秀,哄情人开心就做做A,哄自己开心就做做梦。所以,开始的时候,我说大家可以继续做梦。

可我还是要说,中华民族真的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中国有几个这样的人?仰望星空的人,寥若晨星!中国太多的人,都在梦中。各有各的梦。

当年曾国藩听了赵烈文的分析,叹了一口气,说”我日夜望早死“,他这么大的官,都觉得无力回天,又不愿意看到国家”抽心一烂“”土崩瓦解“的局面。我现在的心情也差不多。

美国已经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成果进行了疯狂的侵吞,到中国军队失去改革机会,永远地落在世界后面的时候,以一场简单的战争,就可以对中国进行真正的肢解和瓜分。比如说直接出兵台湾,直接出兵西南、西北,把现在的*、*领袖接回来,以*高于主权的名义,像俄罗斯肢解格鲁吉亚一样。有没有这个可能?我个人认为有。为什么?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的地图。我们一直认为是雄鸡形的。那就按雄鸡形理解。在中苏对峙的时候,我们是把东北部看做中国头部的,把西部看着中国的尾部。但是,现在,我觉得应该反过来看,西藏是我们的头部,新疆是我们的咽喉,东南沿海是我们的心腹,南海是我们的爪子。本来琉球还有一只爪子,清朝的时候,被日本砍掉了,现在也没有收回来。西藏为什么是我们的头部?因为我们的太空基地和很多战略设施都在这里。未来军事竞争、技术竞争,就是玩太空。没有太空工业,就没有国家的未来。

新疆呢,是中国从中亚到内地的石油和天然气通道。美国为什么支持*和热比娅?就是放长线钓大鱼,有朝一日,用这两把刀,斩首中国,当然,握这两把刀的手,还是美国的手。美国不是想不想的问题,是时机成熟不成熟的问题。

让我格外忧心的是军队改革进程太慢了。除了*时期的改革,之后就只是换了几次军装而已。新型军队的口号,就我一个人在提。用”鹰击战略“取代”刺猬战略“的口号,就我一个人在喊。转型要从陆军形态向海空复合型转型也我一个人在提。我这么小的官,有什么用呢?

外部的情况,危如累卵。其实最大的危险还不仅仅在于外部。

马克斯·韦伯批评当年针对德国统一后盛行于德国的”政治市侩主义“和弥漫在国民中的”软乎乎的幸福主义“。我们今天中国有没有这两种主义?我总是觉得今天的中国和拿破仑死后的法国一样,当时的法国,民族没有了灵魂,国家没有了方向,军队不会打仗,也不敢打仗了。先是一连串的失败,到二战时干脆全军缴枪了。今天中国呢,毛泽东死后也差不多是这个状况。

中国”胖乎乎的国民“被小财富腐蚀了灵魂,变得贪图享受,意志萎靡,懦弱不堪,全国到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洗浴中心之多,纵欲之风之盛,超过罗马帝国晚期。精英阶层厌战、怯战情绪浓烈。**军办公大院,哪个不被高级饭店包围?一些贫困县也大盖楼堂馆所,这是什么?是中国的肿瘤!为什么不用这些钱投入高科技?七品官上路都开丰田霸道,小乡长也车接车送,一年中国光是吃喝和公车费用就是几千个亿,相当于一百多艘大型航空母舰。

学界掩耳盗铃,官场追名逐利。南宋时有人问岳飞,天下怎么才能太平?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看看今天的省部级的文官贪官有多少?武官呢,原海军副司令王守业,**过亿,情妇一大群。窥斑见豹。有个很漂亮的穿军装的女演员,到处唱”今天是个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民族精神可想而知。

19世纪初,美国刚刚崛起。他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看看他的总统的一个演讲就知道,他说:”如果我们要成为真正伟大的民族,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在国际事务中起巨大的作用……懦夫,懒汉,对**持怀疑态度的人,丧失了斗争精神和支配能力的文质彬彬的人,愚昧无知的人,还有那些无法感受到坚定不移的人们所受到的巨大鼓舞的麻木不仁的人──所有这些人当然害怕看到他们的国家承担了新的职责,害怕看到我们建立能满足我国需要的海军和陆军,害怕看到我们承担国际义务,害怕看到我们勇敢的士兵和水手们把西班牙的军队赶出去,让伟大美丽的热带岛屿从大乱中达到大治……如果我们不参与这种必须以生命和珍爱的一切去获取胜利的激烈竞争,那么比我们野蛮强大的民族将甩开我们,控制整个世界。因此,让我们勇敢地面临生活的挑战,决心以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去完成我们的职责,用我们的誓言和行动来维护正义……只有通过艰苦危险的斗争,我们才能取得我们民族进步的目的。“

在这段话之前,他拿同时代的中国做对比:”我们决不能扮演中国的角色,要是我们重蹈中国的覆辙,自满自足,贪图自己疆域内的安宁享乐,渐渐地*堕落,对国外的事情毫无兴趣,沉溺于纸醉金迷之中,忘掉了奋发向上、苦干冒险的高尚生活,整天忙于满足我们肉体暂时的欲望,那么,毫无疑问,总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中国今天已经发生的这一事实:畏惧战争、闭关锁国、贪图安宁享乐的民族在其它好战,爱冒险的民族的进攻面前是肯定要衰败的……“今天的中国人,比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好到什么地方了?有一种车,2500万美元,全世界只有5 辆,3 辆在中国!可是,这么富有的国家,面对周边所有的挑衅,没有一次有反应的,美其名曰”韬光养晦“,鲁迅时期,阿Q 只一个,现在到处都是!现在很多中国人不仅不敢迎接战争,连谈论都不干谈。一些国家屠杀华侨,不敢动用军队。当年祖国遭入侵,多少华侨救祖国?死了五六十万!现在华侨遭难,祖国不敢去救!千古羞耻!连去年某太平洋岛国接侨民,国外预测中国可能出军舰,我们的学者一连几声反对,认为不可行,不可能,吓得尿裤子。

当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他们一边烧圆明园,一边想:万一有一天中国起来了,他们的青年,拿着跟欧洲一样的武器,到欧洲复仇怎么办?所以,当一个中国古董商给他们出主意挖清朝皇帝陵墓的时候,他们拒绝了。但是,一百多年过去了,那一幕永远也不可能发生了。中国人有那个志向吗?所以,有时候我一听到有些中国学者说,中国不能去救自己的华侨,不能去收回自己的领土、领海,怕人家说*,就非常恶心:威胁世界?你配吗?你有那个能力,有那个雄心吗?你以为你是汉武大帝的后裔还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自作多情!

2009 年9 月15 日,一个叫马克斯·麦克亚当的英国人在《环球时报》发表文章说:中国人是世界睡觉冠军。说的是他在中国各个场合的见闻。这真是个敏感的人。

一个一个爱睡觉的中国人,构成了爱睡觉的中华民族。一个爱睡觉的民族,又演绎了一部爱睡觉的历史。1840 年悲剧为什么会降临到中国头上?那是因为之前中国已经在睡梦中失去了资本主义革命时代;为什么后来又是长达一百年的悲剧?是因为中国人始终睡眼朦胧,直到卢沟桥拂晓的枪声响起。

拿破仑当初认为中国是一头睡狮,我要说,拿破仑错了!他离中国太远了,没有看清楚。那不是一只睡狮,而是一头睡牛。当然,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过毛泽东时代,那是个英雄主义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中国,虽然也是牛,但是是公牛,奋起牛角,还是让周边的猛兽不敢近前。但今天,我悲哀地感到,公牛已经死了。到处都是慈眉善目、安详而卧的母牛和小牛。西方富裕了500 年,美国也富裕了一百多年,依然精神抖擞。中国才改革开放30 年,刚有一点小钱,就又贪图安逸地眯起了眼睛。

前面说GDp “狗的屁”的时候,说了中国的工业结构,这是中国另一个致命的身体上的死穴。二战前,斯大林说: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从晚清到民国,中国一直就像一个富裕、漂亮、柔弱的寡妇一样,谁都可以掠夺她,欺辱她。今天,中国还是没有像样的现代工业,没有在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航天工业最突出,也不过相当于美俄50 年前的水平。航空工业不说了。几种主战飞机的发动机都是外国的。没有自己的大飞机。航空母舰就更不用说了,到我们造出来的时候,也不过是追上西方 100年前的水平。美国的航天母舰现在已经在试飞了...... 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核心产业”都是“空心”产业。我们现在的经济结构,这些构成GDp 的财富,都没有保卫自己本身的功能,到最后都是人家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一下子赔了7 倍于日本财政收入的钱。日本现代化的基础就是那笔钱奠定的。美国就不一样,它的所有构成GDp 的东西,不仅本身就是财富,还能保卫自己的财富,还可以掠夺更多的财富,比如他的太空产业,它的信息产业,它的航空产业,它的造船、它的化工等等。它们的GDp,就像一辆坦克,可以开到世界上,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中国的GDp 呢,就像一台拖拉机,只能在自己的田野上收割自己的庄稼。国家的战争,就是GDp 的对撞。我们的拖拉机,能撞得过人家的坦克吗?

来上海的路上,我一直在看抗日战争史。就在上海这个地方,淞沪抗战,上海人打得很英勇,一点也没有娘娘腔。但是,蒋介石的70 万部队,其中还有三个德式装备的师,最后被日本20 多万部队打得落花流水。为什么?装备是很大的原因。整个抗日战争,日本投入的军队也就六十多万,中国人死伤了多少?3500 万!因为没有钢铁构筑长城,只能以血肉筑成我们的长城。就是这样的伤亡,如果不是美国和苏联的合力,我们什么时候赶出日本都不知道。日本说要准备和中国打百年战争,我看不是没有可能。当年法国和英国就打了百年战争,因为双方实力相当。中国有人有地盘,日本有工业有精神。这样的教训还不够吗?为什么我们现在还不吸取教训呢?我都不敢想象,如果中国和日本的人口和国土条件换一换,会是什么结果?为什么我们就不如日本?

别的大国都有历史感,都知道1929 年的美国经济危机在十年后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在今天拼命发展高科技、制造业和军事装备,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历史感呢?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政治家领导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经济学家却让我们摸到了一大堆砖头。怪不得中央电视台有个观察员刘戈说,中国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虽然没有永远那么远,十万八千里是有的。我完全同意。

像上海和北京这样,具有雄厚技术和工业实力的城市,也去发展房地产业,真是莫名其妙。我们没有造成一种让高科技产业充满暴利的体制,房地产是支撑不了大国崛起的。大家去圆明园看看就知道了,那是世界最好的房地产。靠掠夺自己的弱势群体,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复兴。从古至今,大国崛起,都是依靠外部资源,或者靠武力掠夺,或者靠技术合法赚取,以富裕自己的人民,然后富国强兵。美国全世界打来打去,为什么?就是夺资源,供它的人们享用;俄罗斯宣布北极主权,为什么?它已经有那么多资源,还拼命夺。就是为子孙夺。我们没有力量去世界夺,但我们要收回属于我们自己的地方。我们不能让和平的诚意和主张,变成别人束缚我们的绳索。我们要像正常国家一样行事。我一直主张,我们的军队,应该进行远征型改造,要能够保卫我们的资源和远洋利益。

我们要敢于迎接合理合法的战争,改善安全态势,刺激经济,振奋国民精神。新中国的稳定局面,和经济发展良好的时期,都是几场自卫反击作战的结果。狼是打走的,不是劝走的。

中国需要战略家,更需要坚定、勇敢和充满忧患意识的人民。世界上没有打不败的敌人,中国的面前也没有迈不过去的难关。最大的危险是看不到危险。我们的很多学者和官员,只看到鲜花美酒,GDp,眼睛盯着权位和女人,像一只短视的食草动物。

别睡了,朋友们!我们不能低级到只贪图安逸和肉体享受。我们不能为了钱失去所有的东西,我们不能穷得只剩下钱!

我们应该拥有高尚的目标和拥有一往无前的勇敢精神,敢于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敢于打破围堵,迎接胜利,为万世开太平,为子孙创造一个强汉盛唐式的新中国!

希望在你们和我们的身上,我们不能把属于我们的责任,交给下一代人!

当年抗日战争的时候,中国人有一句话:中国不亡,有我!

健康中国2030战略 篇2

(一) 紧紧依靠自主创新, 集行业之力, 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技术, 重点研发未来世界建材工业尖端技术, 抢占行业技术进步的制高点, 为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提供技术支撑

1.与国家五年规划同步制定行业科技发展规划, 提出行业科技进步的前沿科学技术研究目标, 形成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重大装备技术和技术集成研发的行业协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发一批、创新提升一批、攻关示范一批的梯队项目库。

———围绕科技进步目标和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组织产学研联盟, 找准市场经济体制与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结合点, 通过创新体制与机制, 充分调动与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大学在科技创新中不同的主体作用和优势。

———改革目前科技创新资源分散、力量不足、渠道不畅、成果不能市场化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行业协会要在政府的支持与配合下承担行业科技创新的组织协调作用, 统一组织重大专项技术的申报和管理, 使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和行业协同创新有机结合, 紧密合作, 联手推进。

2. 技术创新方向

———为迎接新能源革命, 超前研究适应与融入新能源时代低碳建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制造技术。

———围绕新材料和共性基础材料的发展, 着重研究开发无机非金属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及产品。

———适应我国航空、航天乃至开发太空的需要, 研究开发航天航空工程需用的高性能纤维及其新型复合材料、特种陶瓷、特种玻璃和光纤材料等新材料。

———配合深海开发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维护领海主权的需要, 重点研究开发海洋工程建设用的硫铝酸盐水泥等工程材料。

———围绕支撑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绿色建筑的发展, 研究开发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及绿色建材产品。

———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为目的,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开发水泥、玻璃、陶瓷等产业的新一代低碳、智能化制造技术。

———走产业融合之路, 将工业生态设计融入工业制造技术, 将原材料制造与制品的深加工技术相融合, 促进行业向生态产业和高端产业发展。

3.利用在水泥、玻璃、陶瓷、玻璃纤维等产业制造技术创新与突破获得的世界先进科学技术,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使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进而实现世界领先。

4.利用在材料开发应用领域取得的应用成果, 走产业延伸融合之路, 延伸产业链, 大力推进加工制品业发展, 不断拓展建材工业新的发展空间和提升产品附加值。

5.利用在新兴产业、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内不断取得的新突破, 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 培育并大力发展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新型绿色建筑墙体材料, 形成建材工业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二) 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和行业组织管理方式转型升级

1.把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作为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提升资源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 作为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的制度支撑。

2.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关系到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服务切入点是否贴近和服从于市场, 是否有利于企业在市场获得资源;关系到企业的规划信息与发展的决策、产品选择是否紧贴市场;企业内部的组织方式和运行管理是否以资源效能为核心进行设计与运行;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管理行为、管理规划和服务制度是否有利于服从市场运行的企业经营管理需要, 三者在市场结合点上的有机融合将会极大提升行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3. 经营管理创新方向

———有中国特色的建材工业产业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管理的研究。

———建材工业经济运行中政府宏观调控与行业协会组织管理的分工与协作的研究。

———建材行业争取金融、税收和有关专项财政政策的研究。

———建材企业软实力建设和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建材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建材行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与制度设计的研究。

———建材跨国企业经营管控模式的研究。

4.经营管理创新以观念和意识创新为突破口,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理论和管理机制文化,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管理成果, 结合建材工业的发展实践, 注重战略创新、政策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机制创新。

5.经营管理创新, 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再造, 创造有中国特色并具全球领先水平的经营管理模式, 从而提升广大企业的战略创新能力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 进而整体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三) 进一步扩大开放, 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培育并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世界级领军企业, 奠定中国建材工业在全球超越引领的组织基础

1.继续鼓励外商投资于促进建材工业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的领域。鼓励外商将投资的重点, 由从产能增长转向技术研发、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兴材料产业、非金属矿精深加工等领域。

2.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突破建材生产能力主要布局在国内的发展格局, 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 依托国内资本与技术, 在国外布局新的生产能力。继续发挥我国水泥、浮法玻璃成套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业、玻璃纤维在国际市场的优势, 扩大技术装备和工程服务贸易输出, 提高市场份额和占有率;积极推动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和玻璃纤维等产业依托国际市场, 开发利用境外资源, 投资建设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加工及制造基地, 促进生产能力的扩张部分由国内转向国外, 实现国际化经营。

3.鼓励并支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通过资本市场以兼并重组、参股入股等方式, 参与国际市场的投资与经营, 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相关资源, 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再到资本输出的不断升级。并力求通过参与市场竞争, 培育并打造数十家乃至上百家有技术优势具备很强技术创新能力、有品牌优势, 具备很强市场运作能力、有管理优势, 具备很强企业管控能力以及有资本运作能力的世界级领军企业。

4.培育和打造世界级优秀企业, 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支有全球视野、有战略眼光和市场洞察力、有创新精神, 具备开拓进取能力、富有事业心和使命感、有胆识有魄力、充满激情、脚踏实地, 且具有人格魅力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5.在国际竞争中转换角色, 由对国际先进技术、管理和发展模式的引进者、追赶者、模仿跟进者转向技术、管理和发展模式的输出者和引领者, 成为提供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和高端产品的主要贡献者。

6.实施品牌战略。依靠自主创新、精益制造和优质服务, 在巩固现有品牌优势的基础上, 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度、良好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的世界级知名产品品牌、知名产区品牌和知名企业品牌。

健康中国2030战略 篇3

《纲要》明确了今后15年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战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突出强调了三项重点内容:一是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促进资源下沉,实现可负担、可持续的发展;二是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在强基层基础上,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三是将“共建共享 全民健康”作为战略主题,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推动社会共建共享,人人自主自律,实现全民健康。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认为,《纲要》突出大健康的发展理念,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目标明确可操作。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认为,医学发展的趋势是建立大健康观,树立“四维健康”的理念:一维健康是无病无弱;二维健康是无病无弱、身心健全;三维健康是无病无弱、身心健全、社会适应;四维健康是无病无弱、身心健全、社会适应、环境和谐。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健康中国通过倡导一种现代的健康生活方式,不仅是“治病”,更是“治未病”;降低亚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减少痛苦,做好健康保障、健康管理、健康服务;帮助人们从透支健康、治疗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向呵护健康、人人健身、预防为主的健康生活方式。

普及健康生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指出,《纲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针对个人生活与行为方式、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生产与生活环境等健康影响因素,提出了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五大任务。

健康中国2030战略 篇4

附全文 序言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生命、幸福和生产力的基础。健康长寿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健康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现代健康观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行为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等方面。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河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人民群众健康问题,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关心支持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近年来,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持续深入,城乡环境逐步改善,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6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4.35‰、5.91‰、10.46/10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健康基础。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新挑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对健康服务供给、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省还存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结构不合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民群众期望不适应等问题。从长期看,全省健康服务供给约束与健康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卫生与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仍需进一步增强,亟待从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

推进健康中原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全省人民健康素质,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当前,河南经济社会建设蓝图已经绘就,我省正处于蓄势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健康领域的改革发展将为我省经济社会建设打造新引擎、注入新动力。

《“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原建设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制定公共健康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总体要求 第一章 指导思想

推进健康中原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健康服务、普及健康饮食、培养健康行为、共创健康环境、繁荣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为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第二章 基本原则

推进健康中原建设,应坚持和遵循以下原则: ——健康优先。促进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原的根本目的。要树立大健康、大卫生观念,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需求导向。有效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是建设健康中原的核心任务。要逐步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优化健康服务供给模式,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健康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

——开放合作。开放合作是建设健康中原的重要着力点。要坚持开放带动战略,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提升开放型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水平。

——公平可及。促进健康公平是建设健康中原的首要目标。要强化政府责任,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

——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建设健康中原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全力推进卫生与健康理论、制度、管理、技术创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省人民健康受益度。

——共建共享。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原的基本实施路径。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加强部门之间联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引导人人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社会氛围和强大合力。第三章 战略目标

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服务优化升级,健康饮食和健康行为习惯全面普及,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健康环境和高水平的健康保障,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健康公平显著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到2030年实现以下目标:

——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居民身体素质显著增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5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

——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明显控制。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行为全面普及,重大疾病危害的影响减弱,健康生产和生活环境基本建成,食品药品安全得到保障。

——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加强。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民基本健身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体系更加牢固、完善,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

——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公平和完善。有利于健康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卫生与健康投入明显增加,实现健康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篇 规划任务 第四章 优化健康服务 第一节 强化全民公共卫生服务

一、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综合监督执法、食品安全技术支持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基层医师队伍培养,全面提升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提升重特大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和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日常医疗服务相结合,提升服务效果。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和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调动基层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积极性,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真正实现制度、人群和服务全覆盖。

扩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稳步扩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内容,从现有12大类服务逐步向康复服务、居家医疗、养老医疗等类别扩展,服务内容向增加检查项目、提供免费基本药物等方向延伸。

二、加强重大疾病防控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健全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全面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加强慢性病高危人群发现和预防性干预工作,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基层综合防控。加强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和防治工作。开展重点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健全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和慢性病监测制度。建立精神障碍综合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健全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体系。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和机制。巩固和提高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接种率,强化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质量,有效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保持艾滋病低流行态势。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和措施,强化重点人群主动筛查,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推进患者全程随诊管理。加强乙肝、手足口病、人感染禽流感、性病等重点传染病联防联控,推进消除麻疹、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等工作。巩固地方病防治和疟疾消除成果。

三、拓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将中医药与预防保健、养生等服务相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健康保障模式。推广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拓展中医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发展中医养老服务。弘扬张仲景文化,积极传播中医药知识和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继续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进基层。

四、强化口岸公共卫生服务

完善口岸传染病及动植物疫情的监测信息交流、口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联防联控、卫生处理技术协作等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出入境疫情信息交换机制,加强涉及卫生健康进出口商品的国门安全监管,强化风险分析评估,建立完善相关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处置工作机制。加强口岸病媒生物及重大虫媒传染病预防控制,创建卫生机场(港口)。加强国际旅行健康指导服务,保障出入境人员健康安全。

第二节 提供以人为本整合型医疗服务

一、完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调整医疗资源布局与结构,积极发展康复、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临终关怀等各类接续性医疗机构。强化农村县域医疗服务体系能力建设,以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为目标,全面提升服务体系的整体绩效。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和准入管理,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超常装备,逐步建立大型医用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开放合作,汇聚资源、整体提升,优先打造心血管病、肿瘤、儿童、脑血管病、器官移植、中医骨伤等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明显提升区域疑难危重病例医疗水平;积极支持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大型综合医院发展,加快形成国家区域综合医疗中心;大力引导妇产科、呼吸、眼科、传染病、口腔、精神卫生、老年医学等优势学科发展,促进形成区域专科医疗中心。

二、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

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开发统一临床路径、服务指南和技术规范,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基层机构普遍具备健康守门人能力。建立、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控制三级公立医院普通门诊规模,支持和引导病人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开展患者健康教育,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加强对患者的辅导和引导,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三、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完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技术等服务要素准入、退出和监督管理制度。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推进合理用药,加强处方监管,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完善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体系。规范临床用血管理,保障血液安全。推进区域资源共享,基本实现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管体系,完善医疗服务监管法规制度,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质量安全和机构运行的监测监管。加强戒毒医疗服务工作。

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加大重点专科建设力度,培育一批省域中医诊疗中心,推进优势专科入选全国区域诊疗中心。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强化中医优势病种研究,发挥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作用。健全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为一体的全省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互联网+中医医疗”,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第三节 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一、提升妇幼健康服务保障能力

完善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持续实施婚前保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加大产前筛查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力度,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健全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管理救治网络,进一步提高孕产妇、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加强孕产期全程服务和高危产妇专案管理,保障母婴安全。加强妇女、儿童常见病防治,提高妇女、儿童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提高妇幼健康水平。继续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

二、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模式

健全以社区为依托,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康复护理并重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促进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融住院、康复、护理、生活照料、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健康和养老服务。加强老年常见病、慢性病健康指导和干预,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和关怀服务。

三、健全残疾人健康保障服务

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发生和发展。加强对致残疾病的防控,针对主要致残因素实施预防工程。加强残疾人健康服务,进一步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和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康复工程,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强化防盲治盲和防聋治聋工作。到2030年,有需求的残疾儿童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达到100%,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达到90%。

四、推进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健康服务均等化

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抓手,大力推进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基本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提升流动人口家庭发展能力,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完善流动人口异地就医,做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服务,加强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控,完善流动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障贫困人口健康。广泛开展流动人口和低收入人群关怀关爱活动,加大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工作力度。

第四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建立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发展影响评估机制,促进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衔接。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转变,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地安排生育。整合卫生计生资源,巩固和完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网络,加强人口流动迁移趋势、卫生计生服务状况等研究。健全出生人口监测机制,建立部门之间、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工作制度。围绕增进家庭和谐幸福、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由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家庭转变,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严厉打击“两非”行为,促进出生人口性别平衡。到2030年,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

适应生育政策调整,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实施城乡统一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新家庭计划和生育关怀行动。

第五节 健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一、完善全民医保体系

健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慈善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衔接互动、相互连通机制。整合统一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待遇水平调整机制,实现基金中长期精算平衡。完善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均衡单位和个人缴费负担,合理确定政府与个人分担比例。改进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开展门诊统筹。进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到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

二、加强医保管理服务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逐步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商谈判机制,形成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复合结算付费方式。健全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及其监管机制。到2030年,全民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完善高效。

三、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完善商业健康保险产业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护理等服务机构合作。大力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机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多种形式的补充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发展医疗执业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加强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秩序监管,确保有序竞争。到2030年,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

第六节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一、完善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国家药物政策

公立医疗机构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强化基本药物使用管理,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运行监测评价信息系统。保障儿童用药。强化药物政策研究,建立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完善罕见病、特殊人群用药保障政策。按照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价格、医保、采购等政策的衔接,制定完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政策,坚持分类管理,加强对市场竞争不充分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监管,建立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

二、深化药品、耗材流通体制改革发展医药电子商务,丰富药品流通渠道和发展模式,形成现代医药流通新体系。落实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主体地位,鼓励联合采购。完善进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价格管理,建立价格谈判机制和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强化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预警,建立常态短缺药品储备制度和应急供应机制。加强药品、耗材采购监管,强化高值耗材准入监管,保障药品质量和供应。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药品配送能力。完善执业药师制度,加大执业药师配备使用力度。

三、构建现代化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体制

提高监管队伍业务素质,建成监管专业化教育培训体系,切实提升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能力。全面落实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药品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行为。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开辟药品审批绿色通道,提高药品审评审批质量,探索建立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分级管理制度。针对药品流通领域新业态,充分利用实时监控、远程监控、电子监管等手段,加强药品供应链安全监管,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加强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强化对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评价和预警。完善进出口药品的质量监管工作机制。加强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的管理,建设中药强省。提高医疗机构药品和配制制剂质量管理规范化水平,加强特殊药品监管。

完善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监管,依法从严落实医疗器械产品注册与备案管理要求。全面实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实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制度。推进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完善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前和上市后的安全信息整合,提升风险评价和控制水平。全面提升化妆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药品安全协调和应急处置体系,把药品安全纳入城市公共安全体系。

第五章 普及健康饮食 第一节 提供绿色安全食品

一、建立现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建成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全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显著提高,形成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完善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建立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实现对重点食品生产、流通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严厉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应急管理。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生态化农业生产,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健全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形成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质量标识和食品安全监管的全覆盖。加强食品生产监管,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行为,完善食品生产小作坊准入和监管制度。更加严格高效监管幼儿园、学校食堂等餐饮服务环节。加强互联网食品经营管理。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到2030年,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设置率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配备率达到100%,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实现全覆盖,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二、健全现代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体制机制,强化食品安全综合管理、协调指导、考核问责、应急管理等职责,把食品安全纳入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监管能力。推进食品监管机制创新,支持社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参与食品安全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分级负责、统一指挥、协调一致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强化食品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部门及区域合作、社会协作、总结评估、信息通报、风险交流一体化处置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保障的处置效能。到2030年,全省公众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超过90%。

第二节 形成健康饮食习惯

一、引导居民合理膳食

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制定和实施中原地区居民营养计划,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利用新媒体等多种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

建立健全居民饮食营养监测体系。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谱变化,完善居民营养常规监测体系,加强边远地区、地方病高发区等重点地区的膳食营养监测,显著改善居民微量营养素缺乏和部分人群食盐、油脂摄入过多等问题。制定“学校健康饮食计划”“贫困老人营养干预”等计划方案,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群体等重点人群实施营养监测和指导干预,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

二、创造健康饮食环境

发布健康食品标准和不健康食品负面清单,通过强化商品标识、实行消费警示等方式,为居民创造更加健康、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重视健康饮食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把通过膳食营养改善慢性病患者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技能、知识纳入健康教育和医务人员常规培训内容。通过“健康饮食月”等活动,开展社区宣传,充分利用家庭、同伴教育等方式,培养全社会健康饮食的良好氛围。

第六章 培养健康行为

第一节 推动全民健身和健康深度融合

一、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场地建设,夯实全民健身硬件基础。重点构建县乡村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建成省市县三级全民健身中心体系。所有新建居住区配建体育场地设施,已建成区合理改建健身场地设施,在旅游景区、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增设健身设施。加大城市自行车专用道、人行步道等绿色交通设施建设,倡导绿色出行。推动体育场馆、学校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完善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推动体育消费平民化。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管理。健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到2030年,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二、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

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弘扬健康新理念,把身心健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主要能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高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和素养,引导人民群众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群众健身休闲项目,鼓励开发各类特色运动项目和民间传统运动项目,推进足球等运动广泛开展。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文化氛围,倡导崇尚健康、热爱运动、终身体育的理念,使体育健身成为时尚潮流,成为人民群众对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自觉追求。

三、鼓励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

积极培育和扶持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体育健身指导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体育社会组织的社会化、法治化、高效化,提高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注重发挥互联网体育组织的作用,引导和鼓励自发性的健身团队和站点依法依规转化为固定的健身组织,形成依托健身场地开展健身活动的组织发展形态。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品牌化发展,形成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局面。

四、推动重点人群体育健身活动

重点发展青少年体育,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学校工作考核体系,加强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持续加强老年人体育,将适宜老年人健身特点的体育器材设施列入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内容。广泛开展适合老年人参与的体育健身活动,支持老年体育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引导涉老教育机构开设体育活动和健康养生课程。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体育服务机构。积极开展职工、农民、妇女、幼儿体育,推动将外来务工人员公共体育服务纳入属地供给体系。实行工间健身制度,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实施全民健身助残工程,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

五、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研究制定并推广符合我省群众需求的健身方案、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体医结合”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健身在健康促进和慢性病预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服务站点建设。开展国民体质测试,促进国民体质健康大数据的开发应用。建设智慧运动场馆、健身步道等,实现大众健身数据与国民体质监测大数据平台实时双向交互。引入智慧城市理念,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全民健身相结合,打造包括大数据管理、运动健康科研、体育医疗康复等五大系统的“健康河南”旗舰平台。开展运动风险评估。

第二节 提升健康素养

一、推进健康教育事业发展

健全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增强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推动学校健康教育改革创新,促进青少年、教师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拓展健康教育新媒体渠道和适宜技术,培训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实行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制度,促进健康素养监测结果应用。完善医疗机构、社区、单位、学校、公共设施、健康教育基地等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功能,实施重点人群、重大疾病健康教育,促进健康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二、促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加大控烟力度,运用价格、税收、法律等手段提高控烟成效。强化控烟监督执法和戒烟服务。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领导干部要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把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现象。对酒精使用造成相关疾病的个人及家庭提供预防和治疗干预措施。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青少年、育龄妇女、流动人口及性传播风险高危人群为重点,开展性健康、性道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病、艾滋病等疾病传播。减少药物滥用,加强毒品和药物滥用危害、应对措施和治疗途径等知识的宣传,加快戒毒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与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会康复的衔接,建立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体系,最大限度减少毒品危害。

第三节 促进心理健康

一、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校心理疾病预防和心理干预工作,建设专业化心理辅导与咨询教师队伍,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提升公众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针对学生、农村妇女和留守儿童、职业群体、被监管人员、残疾儿童和残疾人、老年人、低收入群体等重点人群分别制订宣传教育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提高公众对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的认识和主动就医意识,提升医疗机构识别抑郁症的能力。健全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到2030年,抑郁症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60%。

二、精神卫生服务全面覆盖 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基本健全,建成省市县三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紧缺状况得到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配备专职或兼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关注孤独症等儿童精神问题,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提供。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师基本满足工作需要,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广泛参与精神卫生工作。有效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救治管理任务,将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2030年全省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每10万人口不低于3.5名。

第七章 共创健康环境 第一节 优化健康生活环境

一、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实行环境质量目标考核,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切实解决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完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联合预警机制,全面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促进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推进饮用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强化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实施控制单元水环境质量管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促进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制度,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逐步提高全省土壤环境质量。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和遗传多样性。加强噪声污染防控。

加强城镇化、流域开发、能源资源开发等规划环评,推动重点行业规划和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强化源头预防。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全面实施工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推动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建立排污台账,实现持证按证排污。加快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工艺、设备与产品。实施重点行业企业限期达标排放改造。

开展重点区域、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建立覆盖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人群暴露监测和健康效应监测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网络及风险评估体系。划定环境健康高风险区域,开展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价,探索建立高风险区域重点项目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环境健康风险沟通机制。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全面推进环境信息公开。推进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和信息发布。

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机制,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城镇及农村垃圾、污水全面治理,基本完成农村旱厕无害化改造,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策略。

深入推进国家、省级卫生城镇创建,力争到2030年,国家卫生城市数量达到全省城市总数的60%,国家卫生县城(乡镇)数量达到全省县城(乡镇)总数的10%;省级以上卫生城市、县城基本实现全覆盖,省级以上卫生乡镇数量达到全省乡镇数量的30%。

建设环境宜居、社会和谐、人群健康、服务便捷、富有活力的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实现城乡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细胞”工程建设,提高社会参与度。重点加强健康学校建设,加强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传染病防控等相关政策。加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监测与评价,到2030年,建成一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示范市和示范村镇。

三、积极预防和减少伤害

建立伤害综合监测体系,开发重点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和标准。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减少儿童溺水、老年人意外跌落,提高儿童玩具和用品安全标准。预防和减少自杀、意外中毒。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建立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强化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

第二节打造健康工作环境

一、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

强化煤矿、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构建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两条防线。推动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健全有关健康干预措施。完善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和管理网络。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强化职业病报告制度,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促进工作。加强放射诊疗辐射防护工作。

二、促进道路交通安全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划和建设,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治理公路安全隐患。严格道路运输安全管理,落实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企业安全自律意识。强化安全运输监管能力和安全生产基础支撑。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提高车辆安全技术标准,提升交通参与者综合素质。到2030年,力争将道路交通事故死伤比基本降低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加强全民健康与医学安全意识教育,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责任机制,到2030年,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提高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和物资储备,强化应急演练,建立以120急救指挥为主体、民用航空为补充、涵盖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空地一体化的全省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进一步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事故伤亡率。

第八章 繁荣健康产业 第一节 构建多元办医格局

一、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

落实政府办医责任,激发社会办医潜力,大力发展紧缺型医疗服务业,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优化政策环境,社会办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医疗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落实社会办医疗机构在审批、用地保障、财税金融、医师多点执业、药品采购、信息共享、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对出资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上下游产业链项目,优先按相关产业政策给予扶持。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加大分类指导和推进改革创新力度。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促进社会办医疗机构规范发展。

二、提升社会办医发展水平完善全省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及卫生资源配置标准,为社会力量举办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和特色专科医疗机构预留发展空间,严格控制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特需医疗服务。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养老、老年病、精神、儿童、护理、临终关怀等社会急需的健康服务机构、特需医疗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走专业化、高端化、精细化路子,重点发展专科医院和高端医疗,与公立医院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引导社会办医向高水平、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第二节 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升级

巩固新型疫苗、血液制品优势,研发多联多价、治疗性等新型疫苗,开发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支持研发遗传性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快速诊断及新型诊断试剂,建设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重点研发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高端制剂、生物技术药物,开展创新药物研究。全面提升我省制药工艺技术研发水平,实现药物大品种绿色环保共性关键技术的提升、应用及产业化。推进中药种植、现代中药研发和规模化,加强中医药疾病预防保健品研发,建设中医药强省。发展一次性高性能麻醉产品、自动检测等先进诊疗设备,研发药械组合产品,提高医疗器械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开发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健康产品,发展大健康服务,构建以诊断试剂、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及智能健康服务为主的新型产业体系。

第三节 培育医养结合健康养老产业

一、完善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医疗和养老结合服务资源,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城市、村镇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举办公益性老年大学,提升老龄人口健康素养和再教育水平,在全省规划、培育、建设一批长寿市、长寿县。在养老机构设立医疗点(分院)或发展远程医疗,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康复机构,符合条件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到2030年,养老服务设施人均用地不少于0.2平方米。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建立转诊与合作关系,打通养老机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支持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服务,鼓励设立老年病专科,建设医疗和养老机构结合体。大力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鼓励社区卫生中心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务,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提供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探索建立长期护理健康保险制度。到2030年,初步实现养老社会化,家庭养老负担大大减轻。第四节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

一、积极打造健康产业集聚区

立足河南“三山二水”(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黄河、淮河)优势和特色,打造包括体育、旅游、养老产业在内的健康休闲产业集聚区。积极发展以健康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形成一批具有特色医疗、健康养生、休闲疗养、体育健身等功能的知名健康旅游基地,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健康旅游目的地。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打造南阳张仲景、洛阳平乐正骨、焦作四大怀药等中医药文化品牌。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开发禅修体验、太极修为、素食药膳等旅游产品,培育身心修养旅游中心,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发展登山、漂流、滑雪等户外健身休闲产业,依托“四赛、两节、两活动”(焦作太极拳国际交流大赛、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信阳全国自行车公开赛;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三山同登群众健身登山活动、三门峡横渡母亲河活动),开发赛事经济,打造中原特色的体育产业品牌。支持职业体育俱乐部品牌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体育运动项目实现职业化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智能科技等新技术,开拓全民健身产品制造领域和消费市场。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全民健身相关产业发展。

二、加快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

支持发展健康咨询、心理辅导、体育健身、母婴照料、养生美容等健康服务。积极引进和培育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开发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项目,包括疾病预防、跟踪干预、心理健康辅导等服务,促进以治疗为主转向以预防为主。规范发展母婴照料、养生美容等服务市场,完善行业标准,严格监管制度,鼓励连锁经营,培育服务品牌。

三、大力发展第三方支持服务

支持社会资本投资设立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和医学独立实验室等,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建立第三方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信息共享机制,开展医学检验、药学研究、临床试验等服务外包。公平对待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服务。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加强第三方服务质量认证和监管。第三篇 规划保障 第九章 强化支撑与保障 第一节 推动健康科技创新

一、加强医药卫生领域创新能力建设整合和优化配置卫生科技资源,构建我省新型卫生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整合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积极引导和支持我省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促进多领域技术融合。研究制定重大疫病的精准防治方案和临床决策系统,提升重大疾病防控、公共卫生、生殖健康等技术保障能力。围绕创新药物、中医药、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精准医疗、远程医疗、重大疾病防治等全民健康领域重点方向,组织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突破、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增强全民健康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资源,争取更多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河南落地。

二、加快健康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公益单位的骨干引领作用,加快医疗卫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医疗卫生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点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疾病防治和健康服务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完善医疗卫生适宜技术研究和推广体系。

三、加强研发平台建设

加强医疗卫生行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依托高等院校、公益单位和优势企业,培育建设抗体药物、诊断试剂、抗肿瘤药物等重点方向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平台建设带动新药研发,实现药物大品种绿色环保共性关键技术的提升、应用及产业化。建设我省医学大数据和临床样本资源库。促进国内外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不断向省内优势企业转移转化,引领产业走创新驱动、集群发展的道路。

第二节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一、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医教协同,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制定适应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医学教育专业结构调整计划,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完善医学教育保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本科儿科专业和精神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重点向全科和儿科、精神科、康复科等急需紧缺专业倾斜。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投入,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与毕业后教育相适应的基地体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工程等人力资源培养计划。强化面向全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全面提升医学人才综合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加强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病理、护理、助产、康复、心理健康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加强药师和卫生应急、卫生信息化复合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推进卫生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调整优化适应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医学教育专业机构,加大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建立健全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到2030年,基本建成适应行业特点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二、创新医学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着力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优化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环境。创新公立医院人员管理体制,落实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创新医务人员使用、流动与服务模式,完善区域性医疗卫生人才流动机制,减少人才流动的限制和约束,推进并规范医师多点执业。健全基层及紧缺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缩小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医务人员的收入差距。建立符合基层医疗工作实际的人才评价机制,落实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政策,不将论文、外语、科研等作为基层卫生人才职称评审的硬性要求。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和养老保障水平,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推进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化、专业化。

三、加强医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重大需求,培育一批有特色、创新能力强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团队。注重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面向全球吸引医药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培养一批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形成稳定的人才队伍。加快形成创新人才集聚机制,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健全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第三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

加强政府各部门、各行业在健康领域的共同协作,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系统评估重大工程项目以及重大公共政策对健康的影响,健全监督和问责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社会监督。

二、加强对外开放合作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拓宽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围绕人民群众常见多发疾病,加大开放力度,通过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平台、引进高水平医疗机构、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引领区域医疗水平提升,促进国内外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要素汇聚,推动我省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发挥我省传统中医药优势,充分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重点卫生领域广泛合作。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督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上取得突破。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构建有序就医格局。理顺公立医疗机构与政府的权责关系,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经营管理自主权。完善公立医院科学补偿机制,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改革薪酬分配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放宽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和大型医用设备购置限制。深化全民医保制度改革,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加强卫生计生全行业综合监管体系建设。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推进健康相关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继续深化药品、医疗机构等审批改革,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行为。推进健康相关部门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加强卫生计生、体育、食品药品等健康领域监管创新,加快构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简化健康服务业市场准入,落实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与同行业公办机构的同等待遇。对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健康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简化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开办、执业资格等审批手续,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为体育健身、健康旅游、保健养生、康复疗养等健康消费提供时间保障。加快健康服务行业诚信服务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业内协调、行业发展、监测研究、标准制定、执业行为规范、行业信誉维护等方面的作用。发布健康消费警示,建立健康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信用信息平台。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建立健康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健全相关信息发布制度。

第四节 推进健康法治建设

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强化法治监督,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把法治建设作为实现健康中原目标的重要保障手段。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大气污染治理、食品药品监管、医疗纠纷处理等社会矛盾和问题。加强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等部门综合监督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

加强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环境、体育等重点领域法规的立法和修订工作,完善地方政府规章,健全健康领域标准规范和指南体系。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定期开展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和标准的复审,维护健康领域法律法规体系的协调性、一致性。

第五节 完善健康筹资机制

一、加大政府卫生与健康投入 进一步明确政府卫生与健康投入责任,根据事权和支出责任相一致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财政的分担机制。明确政府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健全政府健康投入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健康投入力度,履行政府保障基本健康服务需求的责任。健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经费补偿机制。加大各级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政府健康投入向重点人群和低收入群体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完善健康服务业融资渠道

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由政府负责保障的健康服务类公共产品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逐步增加政府采购的类别和数量。鼓励社会团体、企业、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加大对健康投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健康服务业新体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健康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合健康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政策性担保机构为健康服务业融资进行担保。鼓励健康服务业利用境外直接投资、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国际商业贷款,大力引进境外专业人才、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

第六节 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

一、加强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省人口,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残疾预防等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推进居民健康卡和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实现居民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一卡通。加强信息安全和患者隐私保护。实现区域信息平台、医疗卫生机构、垂直业务系统等健康数据互联互通,为远程医疗、医疗卫生机构间协作提供有力支持。

二、构建“互联网+健康”服务新模式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医疗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引导健康服务新型业态有序发展。鼓励建立区域远程医疗业务平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应用体系建设,强化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贯穿个人生命全周期的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分析应用。积极利用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探索健康服务新模式,强化预防、治疗、康复的精细服务和居民连续的健康信息管理业务协同。推进基因芯片与测序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诊断、癌症早期诊断和疾病预防检测方面的应用,加强人口基因信息安全管理,推动精准医疗技术发展。积极开展疾病管理、居民健康管理等网络业务,推进网上预约、线上支付、在线随访、健康咨询和检查检验结果在线查询等服务。整合居民健康管理及医疗信息资源,开展居民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贯彻实施分级分类分域的数据应用政策规范,推进网络可信体系建设,注重内容安全、数据安全和技术安全,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和患者隐私保护。加强互联网健康服务监管。

第四篇规划实施 第十章 强化组织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健康中原推进协调机制,成立省“健康中原2030”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事关推进健康中原建设的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要工作安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通过加强谋划和指导,推动部门、地方积极稳妥有序开展工作。

各地要将健康中原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和跟踪问责制度。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责任目标,落实各项任务,推进规划纲要实施。注重发挥人大、政协作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各方面力量。

第二节 鼓励探索创新

各地要围绕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实施策略等方面,制定“五年规划”,提出本地具体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要按照“共建共享、全面健康”的规划主题,加强宣传和引导,传播健康中原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健康中原2030”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积极做好社会动员。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

第三节 强化监测评估

“健康中原2030”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规划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工作。牵头制订规划任务分工方案和监测评价方案,建立、健全监测评价工作机制,制定考核问责办法。组织对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检查、监测和中期、末期评估,监督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对策,并将有关规划结果、信息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地要定期组织对本地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督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健康中国2030战略 篇5

2015-04-01 08:54:59 来源: 国际船舶网

15年后,中国航运业将会呈现怎样的景象?3月31日,由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花费数年时间编撰的《2030中国航运发展展望报告》正式出炉,为未来中国航运业描绘了一幅蓝图。

将主导全球集装箱海运贸易

根据报告,2030年中国的国际海运总量预计62亿吨,约占全球海运量比例将达到17%;其中干散货运输中铁矿石、煤炭需求增长将明显放缓,粮食、石油进口将会增长较快,国际集装箱进出口海运货物总量将突破2亿TEU,中国将会继续稳居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的地位,并将在全球集装箱海运贸易上占主导地位。

2030年中国国际海运运力将翻倍,全球占比将达到15%左右。2020年前,中国海运船队拥有量将超过日本和德国,2030年前中国海运船队拥有量有望赶超传统海运大国希腊。中国散货船(船型 船厂 买卖)舶会继续保持扩张趋势,所占船队份额最大,在中国所有货运船舶中,占比可以达到70%;油轮船队略有提升,占比为18%;集装箱船(船型 船厂 买卖)队占比会略有下滑,占比仅为9.5%。从吨位增长来看,未来20年散货船和油轮船舶的增速会略快于集装箱运力的增长。

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分工、参与国际竞争,中国也将建立起与全球海运量相匹配的现代化干散货、集装箱和邮轮船队,提高运输保障能力。未来20年,中国国际航运船队规模将以高于5%的增速迅速扩张。预计2030年前,中国国际海运运力将翻倍(全球占比达15%左右),中国海运船队拥有量有望赶超传统海运大国—希腊。

新加坡、伦敦、上海三足鼎立

报告称,15年后,世界航运中心格局也将发生变化,新加坡、伦敦和上海将成为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航运中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伦敦的国际航运中心领头羊地位将丧失。而中国航运现代服务产业将快速发展。在航运金融与保险业方面,2030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欧美的船舶融资中心,中国船舶(股票)融资将占全球的30%左右。在国内外船舶的节能减排趋势下,航运碳基金、碳债券、碳期货得到发展,碳交易与融资和航运碳交易将得到发展,个人投资航运碳交易也将成为现实。在航运衍生品交易方面,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中心,特别是基于中国海运运价的衍生品交易将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就中国大陆而言,中国将在2030年形成以上海具有全球服务能力的航运中心为龙头,天津、广州具有一定区域国际服务能力的航运中心为依托,以青岛、大连、厦门、深圳等航运物流中心为基础的布局合理的航运中心体系。

中国将成全球第一大邮轮旅游市场

报告预测,2030年,中国有望超越英国和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邮轮旅游市场。虽然目前国内邮轮的渗透率较低,但预计邮轮旅游将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旅游方式,15年后中国内地居民出境旅游市场有望达到近4亿人次的规模。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邮轮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爵浩表示,2030年,中国邮轮出境游将成为全球第一,入境游也将是全球前二位。

在邮轮旅游的市场驱动下,中国企业将会进入邮轮市场,布局邮轮运营、建造及邮轮母港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虽然目前我国尚没有单独建造邮轮的实力,但程爵浩表示,目前已有不少造船企业正在着手制定邮轮建造计划。比如中船集团就已与嘉年华集团展开合作,预计2~3后即启动邮轮建造计划。

《航运展望》还称,2030年中国、日本和韩国船厂承接的邮轮订单总量可能达到全球建造总吨位的三分之一,而中国则有望获得其中的三分之一。

另外,2030年中国邮轮码头的供给规模也将成为世界第一。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预测,上海邮轮母港将发展成为世界超级邮轮母港,多家邮轮公司将上海作为其亚洲总部,成为相应的邮轮服务总部基地,邮轮订舱中心落户上海,中国邮轮信息中心也将在上海建立。上海依然保持集装箱世界第一大港地位

健康中国2030战略 篇6

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中医药特点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1、重视整体。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

2、注重“平”与“和”。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其根本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维护健康就是维护人的整体功能动态平衡,治疗疾病就是使失去动态平衡的整体功能恢复到协调与和谐状态。

3、强调个体化。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着眼于调整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后整体功能失调的状态。

4、突出“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中医强调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主张以养生为要务,认为可通过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也可根据不同体质或状态给予适当干预,以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从而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

5、使用简便。中医诊断主要由医生自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资料,不依赖于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中医干预既有药物,也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许多非药物疗法不需要复杂器具,其所需器具(如小夹板、刮痧板、火罐等)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推广使用。

二、建设“健康中国”,中医药大有可为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和预防保健“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越来越被学术界、产业界以及国际社会所认同和重视。国庆期间,李克强总理在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贺信中指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做出巨大贡献的体现。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必定大有可为。

1、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改善民生福祉。中医药作为我国重要的医药卫生资源,具有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的特色和优势,十分符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要求。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有助于实现“关口前移”,使民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有助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建立政府承受得了、群众负担得起、财政可持续保障、中西医并重的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发展模式,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目标。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创优势的资源,有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的特点,是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同时,随着中医药更加广泛地走向世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有助于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给力“美丽中国”。中医药作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节约型产业。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推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有助于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发展中药产业,有助于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减少环境污染,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做出贡献。

三、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中医药单设一章,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规划纲要》要求遵循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明确“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强化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重大疑难病、危急重症临床疗效。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适宜技术,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制定传统知识保护名录。融合现代科技成果,挖掘中药方剂,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不断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保护重要中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及动态监测。建立大宗、道地和濒危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提供中药材市场动态监测信息,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

四、传承发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12月,在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张氏经络收放疗法”获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张氏经络收放疗法是在人体经络关键腧穴上与管辖的气血“骨血、筋血、皮血”有机结合,以金、木、水、火、土走穴定位,按阴阳五行生克乘侮之理,施以金收、木放、火收、水放、土生长独特的拇指点压手法为主以调节人体脏腑功能失衡的气血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从而达到人体阴平阳秘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该疗法看似按摩非按摩、看似针灸而不用针,具有安全无创、见效讯速、适应症广的特点,属于我国中医富有特色的外治组成部分。

经络收放疗法的操作手法分为“收血、放血、正骨、移血”四种。所谓“正骨”即指将骨骼畸形矫正;所谓“移血”,指身体某部血气不足,借别处血气以补济,即调解脏腑气血;所谓“收血”,指补益不足之血气;所谓“放血”,指祛除体内郁滞之血气。收放,即指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之意。而经络收放的具体手法则是:手指点穴时顺时针方向正转为收,逆时针方向逆转为放,上推为收,下捺为放,轻压为收,重点为放。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又包括“骨血、筋血、皮血”的经络收放、五行穴位的经络收放和五运六气的经络收放。该疗法讲究“力发全身、至于指端、透表达里、滴水石穿”不但能治愈表阳之症,而且可以治疗阴经里症,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传承经络收放疗法,弘扬中医民族文化。结束语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已成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将学习借鉴各种现代文明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同时,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中医药等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探索医疗卫生保健的新模式,服务于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医院

健康中国2030战略 篇7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

2010年9月8日, 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定义。《决定》明确指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目前, 海洋领域的学术界对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尚且没有明确的定义。基于《决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 我们可以定义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指以海洋高技术发展为基础, 以海洋技术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 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 对相关海陆产业具有较大带动作用, 可以有力增强国家海洋开发能力的海洋产业门类, 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套设备和基础设施。

根据世界海洋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可再生能源电力业、海洋新材料业、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海洋高端船舶和工程装备制造业。

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业是指以海洋生物资源为研发对象, 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主导技术, 以海洋药物为主导产品, 包含其他相关功能制品的海洋生物医药新兴产业类群。海水利用业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等。海洋信息服务业是由海洋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形成的产业门类, 它包括与海洋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传播等有关的部门。海洋可再生能源电力业是指在沿海地区利用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海洋生物质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进行的电力生产活动。海洋新材料可分为两类, 一是取自海洋, 利用海洋生物加工而成的材料, 包括可降解纤维、医用胶黏剂等;二是应用于海洋, 在海洋环境下使用的工程材料, 包括防腐体系或涂料, 防污体系或涂料, 加固体系或胶黏剂, 深海用固体浮力材料等。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是指综合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控技术, 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 并实施健康、环保的养殖模式。

海洋高端船舶和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人类进行海洋及海洋资源研究、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工具, 包括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水下装备及配套作用工具。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 在海洋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带动下, 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海洋产业, 形成了一个不断增值扩大的海洋产业群。目前, 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 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一)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 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攀升。2009年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约为3000亿元, 占海洋生产总值的9%, 对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贡献0.9%, 较2008年增速约为20%, 远高于同期海洋经济 (约11%) 以及全国GDP (8.7%) 的增长速度。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 海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国家对海洋的重视和国民意识的不断增强, 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企业加大了对海洋特别是具有广阔市场价值的海洋领域的研究和投入,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2010年, 我国就有多个涉海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在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讲到5年来我国科技领域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时, 特别提到了载人潜水器海上试验顺利完成。2010年,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56项。其中12项涉海科研项目, 具体为: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完成的《中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海洋水产蛋白、糖类及脂质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大洋金枪鱼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半滑舌鳎苗种规模化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洋山深水港 (外海岛礁超大型集装箱深水港口) 工程建设关键技术》、《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若干关键技术及应用》、《海上重型起重装备全回转浮吊关键技术及应用》、《贝类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造船重大装备机械手肋骨冷弯机的创新与应用》等9个涉海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对虾白斑症病毒 (WSSV) 单克隆抗体库的构建及应用》和《硫铝酸钡 (锶) 钙基特种水泥的制备技术及海洋工程应用》两个项目荣获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通用项目) 二等奖。

(三)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不断优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 自十六大做出“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以来, 十七大又做出“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部署。在“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百字方针。《规划纲要》提出:“发展海洋经济, 坚持陆海统筹, 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 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管理能力, 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 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加强渔港建设, 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 维护海洋权益”。

2010年10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做了部署。其中提出:“积极推进海水综合利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

(四) 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相关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多项突破

近两年来, 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的多项突破, 主要体现在海洋油气及矿产勘探开发技术、深潜器技术、“数字海洋”等领域。

海洋油气平台的设计制造能力是沿海国家科技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如在浮式生产储卸油系统 (FPSO) 技术方面, 我国的浅水FPSO技术在大型浮水效应、抗冰振和抗强台风平台设计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又如在深海钻井平台技术方面, 2010年2月, 我国自行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顺利出坞。该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050米, 钻井深度可达1万米, 几乎可以在全球所有深水油气区作业, 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最高水平, 填补了我国在大型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方面的空白。

深潜器是沿海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能够制造深潜器的少数国家之一。2010年, 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潜器在南海进行了海上试验, 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 标志着我国成为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11年7月28日,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完成了5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科学考察和试验任务, 最大下潜深度达5188米。载人深潜器在水下开展了海底地形地貌测量和取样作业, 获得了近底精细地形资料。

随着“数字地球”理念应运而生的“数字海洋”技术, 通过卫星、遥感飞机、海上探测船、海底传感器等进行综合、实时、持续的数据采集, 把海洋生物、物理、化学、地质等基础信息装进一个“超级计算系统”, 成为人类开发和保护海洋最有效的虚拟模型。构建“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已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国家海洋计划之一。“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已将“我国近海数字信息基础框架构建”纳入其中。到2011年, 我国“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已基本建立, 并初步实现了业务化试运行。

(五) 沿海地区形成若干个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

目前,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北京及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形成了多个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大连在海水利用业、高端海洋信息服务业方面具有优势。天津在海水淡化与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海洋信息技术等方面发展较快。山东烟台、东营在海水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方面已具有技术优势, 并形成了较强的研发优势和产业规模。青岛在海洋生物医药业方面领先。上海、无锡、舟山、宁波在海洋装备制造业方面已形成各具特色的集聚区。深圳、厦门-漳州地区等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已形成集聚。广州在海洋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

2030年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展望及重点任务

(一) 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业

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业应以支撑我国人口健康领域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 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研发产业化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国际认可的完善的现代海洋中药研发与产业化配套技术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的产品体系及产业集群。到2030年, 海洋生物医药将成为国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第一大支柱性产业, 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主要贡献者, 成为保障当代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主导医药产业之一, 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具有竞争的主动权。

(二) 海水利用业

海水利用业不断突破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等关键技术, 建立一批对产业发展带动性强、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国家示范工程, 大力推进海水利用产业化, 打造海水利用工程公司, 建设国家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 全面提高我国海水利用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形成我国海水利用技术标准管理体系, 培育形成海水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 使海水成为我国沿海缺水地区的重要水源。到2030年, 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450万吨/日, 海水直接利用达到2000亿立方米/年, 海水提钾溴镁达到100万吨/年, 并将形成与之相配套的装备制造能力。

(三) 海洋信息服务业

重点建设以“数字海洋”为核心的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加速提升以我国领海和战略性海域为重点, 覆盖全球的多尺度、全天候、天地一体化的海洋动态信息自主获取处理能力;大力开展以近海为重点, 面向远洋的海洋基础测绘和资源调查, 军民融合的基础性战略性海洋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形成规模并制度化;建成国家海洋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网络系统并及时投入运行服务。以便有效提升国家海洋宏观规划管理决策和积极参与全球海洋事务的能力, 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 全面带动海洋产业的信息化和科学发展。重点建设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海洋生产性信息服务产业, 形成具有海洋专业化特色的新兴产业, 支撑海洋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信息化改造, 带动海洋产业升级。重点支持面向海洋运输、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洋渔业和养殖、滨海旅游、海洋资源环境监管、海洋灾害监测预警和海洋科学研究的信息服务产业, 分别纳入相应产业的产业链和国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业务系统。到2030年, 海洋信息服务业将成为带动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四) 海洋可再生能源电力业

海洋可再生能源电力业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

2011-2015年是政府主导下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期和技术储备期。这一阶段通过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和技术成熟度培育, 建立公益性技术服务平台, 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启动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以及海洋风能在内的多能互补电站示范试验工程, 解决边远海岛及深海工程的电力供应;初步形成模块化的波浪能、潮流能装备制造与发电产业链;通过工程示范, 为海洋能的大规模商业化运行及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使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体上达到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2015-2020年是政府支持下的、以企业为主导的海洋能产业化发展与商业化运作期。这一时期通过国家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不断扩大海洋可再生能源示范应用规模, 力争到2020年, 包括海洋风能在内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kW;形成较完善的海洋能产业链, 实现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商业化运作, 使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达到同期世界先进水平。

2021-2030年是海洋能产业规模发展期。这一阶段, 企业成为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的主体, 全面实现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化和规模化产业集群运作, 使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率达到同期世界先进水平。

(五) 海洋新材料

重点发展与海洋油气开发相关的钻井平台水下结构、输送油气的海底管道等配套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重点发展与海洋工程装备相关的防腐、防污、耐高低温交变隔离密封防护材料的研究, 尤其加强与修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发电相适应的水下施工用锚接、植筋、堵漏等加固支撑材料的研究。重点加强与深海探测器相配套的深海用高苛刻条件下隔离密封、防腐防污、浮力材料的研发。

(六) 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

深入开展鱼类、虾类、贝类、海参、藻类等大宗、高值化养殖品种遗传育种研究, 培育出生长快、抗病性强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系) ;健全国家水产原种场、良种场、遗传育种中心、种质检测中心等机构;通过现代育种技术和良种示范推广, 加速推进养殖良种化进程。

建立以中草药、疫苗、微生物制剂、专用抗菌素为主体的疾病防控技术体系;建设一批水产专业药品生产基地;构建一个覆盖我国沿海养殖省份的水产疾病远程会诊网络系统。

在全国沿海分别形成若干个国家级良种产业化园区、海水养殖综合示范区, 推进良种化和健康养殖技术的转化示范进程。

(七) 海洋高端船舶和工程装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深海运载和探测技术装备, 深水生产、作业和保障装备, 推进深海运载和探测技术装备以及深水生产、作业和保障装备产品化和国产化;大力发展离岸海上风电设备、特种船舶及工程装备, 形成若干特种船舶及工程装备的自主品牌产品, 实现海上风电装备国产化,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培育专业的水下装备及其配套的通用材料和基础件制造产业、专业的海洋观测/监测仪器设备制造产业;培育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装备生产能力;建设2~3个深海技术装备公共试验平台。

到2030年, 我国将具备水下运载器、水下作业装备、深海通用基础件的国产化能力, 形成完备的产业链, 实现装备主要产品技术性能水平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形成80%海洋观测/监测仪器装备的国产化能力;实现国产化海上风电装备的大规模应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形成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装备生产能力;建成2~3个深海技术装备公共试验平台。

政策建议

(一) 设立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专项资金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加大国家财政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 设立国家海洋高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专项基金, 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成熟度高的海洋高技术成果产业化, 保障海洋高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有稳定投入。

(二)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建立海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具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做大做强, 鼓励社会资本、风险资本进入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和服务部门, 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机会。

扩大投融资支持和税收优惠。各级政府通过贷款贴息、补助、税收优惠等方式, 加大对海洋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高对高技术产业的贷款比例, 开展科技保险试点, 设立高技术产业化保险险种。按一定比例支持有关海洋高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

(三) 推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发展产业联盟, 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 促进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备的高技术产业群。

(四)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任用、表彰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 实施高端产业人才引进计划和培养工程。通过引进、培养、国际合作等方式, 造就一批掌握全球海洋高技术的顶级专家。依托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加大海洋高技术实用人才培养力度, 推进研发团队建设。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 缓解海洋高技术人才短缺的矛盾。营造宽松环境, 鼓励人才流动, 建立有利于激励海洋高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鼓励科技人才采取技术入股等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

(五) 促进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

围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着力抓好关键领域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 积极推进原始创新,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实现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实施“走出去”步伐,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企业以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研发机构和经贸合作区, 开展境外海洋资源合作开发、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 发展海洋高技术服务业外包等。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在海洋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带动下,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实现飞跃式发展, 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未来二十年是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 保持海洋新兴产业的长足发展, 应紧紧把握未来二十年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本文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出发, 对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阐述, 提出今后发展的总体思路。并从资金投入、建立产业集群、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角度探讨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 借以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战略,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仲雯雯.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10卷.

[2].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 (2010) .海洋出版社, 2010.

[3].中国人首次展现出如此强势的海洋科学研究.中国海洋报, 2010-7-30.

[4].高之国.在新起点上推动海洋事业跨越发展.经济日报, 2011-6-14.

[5].中国科学院海洋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海洋科技发展路线图.科学出版社, 2009.

[6].王淼等.关于改革我国海洋科技体制的战略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1) .

健康中国2030战略 篇8

《规划纲要》中第六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用整章篇幅指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其中在第二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部分提出: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蕴含浓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健身气功一直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其健身功效也得到了广泛认可。此前,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提出“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便是肯定了健身气功在防未病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此次健身气功成为《规划纲要》提出扶持推广的传统体育项目,为健身气功的发展再添动力。

截至2015年底,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达27838个,站点人数超过120万,习练人数超过352万。在健身气功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在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良好契机下,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健身气功迎接着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主任常建平表示,健身气功作为一种独特的身心锻炼方法,在中国养生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过重要贡献。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健身气功事业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如今健身气功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健身气功的推广,是因为健身气功这项古老而时尚的健身养生运动所倡导的宗旨与当前大健康等新理念相吻合,与促进健康的关口前移、防止疾病的关口前移等国家战略相符合。这次健身气功成为《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扶持推广的传统体育项目,让健身气功再次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我们将不断推进健身气功发展实现新跨越,为广大群众共享健身气功养生文化和健康盛宴作出新贡献。

上一篇:保修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下一篇:含山县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