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分析的语言学维度

2024-05-31

观念分析的语言学维度(通用11篇)

观念分析的语言学维度 篇1

conceptual analysis,国内一般有两种译法:概念分析和观念分析,主要流行于分析(语言)哲学界.文章通过透视相应哲学维度和文化维度,以及对信念的实证考察,得出结论:哲学、文化学等学科进行相应分析的目的在语言之外,为了解决相应学科中的重要概念;而语言学的目的则在语言之内,弄清语言的.内部机制(语言单位的意义侧面及其相互关系,为命题分析奠定基础).正是这一不同和语言意义的朴素性,决定conceptual analysis,concept在语言学中应该译为“观念分析”、“观念”(концептуальныйаналиэ ,концепт),在哲学等其他学科中则应该译为“概念分析”、“概念(понятийнныйанализ,понятие)”.此外,初步揭示观念分析的语言学维度的特点.

作 者:赵艳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刊 名:外语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年,卷(期): “”(4) 分类号:H152 关键词:观念分析   概念分析   语言学维度   信念  

观念分析的语言学维度 篇2

语文教科书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途径,也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资料,而首先应该是一种包含观念结构的言语行为。因此,需要以“观念结构”为核心概念构拟分析框架。本文在重新定义“语文”概念和建构其本质的基础上,探讨了语文教育和语文教科书的行为本质,认为语文教科书的本质功能是提供语言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以显示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性。

本文选取中国人教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沪教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香港启思版( 牛津大学出版社《启思中文》) 和台湾康轩版( 台湾康轩出版社《国语》) 等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以书中所含全部名词为分析对象,综合运用观念结构理论、批评语言学理论、新言语行为理论等相关理论,对四版本语文教科书全部名词显示出来的观念结构进行分析和论述,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语文教科书观念结构问题的分析框架。对其提供的知识类型、呈现的认知水平和构建的意识形态进行研究,考察四版本的编写是否符合语文教科书的行为本质,以期提出理想中的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首先,本文基于“现行大学学科分类基本合理有效”和“母语既构成学习人类全部知识的必须,也开启学习人类全部知识的可能”的假设,通过语文教科书名词所反映的观念和观念结构与大学现行学科分类的对比,努力客观描写初中语文教科书提供的知识类型结构。在对四版本的知识类型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其总体上均具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类型框架,但深入到具体的知识类型却发现,其中依然存在观念结构之间不均衡、知识类型缺失等问题。

其次,本文从认知强化功能、深度思维功能和多元思维观功能等角度分析四版本的认知水平,认为其存在认知强化功能弱化、深度思维能力弱化、多元思维观能力弱化的问题,并提出主要原因源于语文教科书编写存在的最大弊病———“角色预设偏误”。

再次,本文通过对四版本所含人物类名词本身属性隐涵的意识形态的分析来考察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意识形态倾向,揭示了其存在意识形态简单化和刻板化的问题。

教师语言表达追求的三个维度 篇3

师:这一节我也很喜欢,当我第一次读时,就被第一节深深地打动了。多有情趣,多有味道!我们一起轻轻地来读。

生:第2节中蚂蚁“小跑步”“做体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非常地生动形象,写出了蚂蚁的情态。另外,“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很诙谐幽默,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蚂蚁的张皇。

师:你能用朗读把它诠释出来吗?(生朗读)

师:你把这种情境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生:我觉得第3节写得非常好。雪花飘落的声音非常细微而难以察觉,很多人都没有听到过,作者展开联想,把它描摹得栩栩如生,让这种声音在我们耳边萦绕。“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呀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是诗意化的描写,意境很美。“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合了”特别使人感到温馨。

师:你能读出这种温馨吗?(生朗读)

师:你读得很努力。谁能读得更温柔些?(生朗读)

师:她对这一节把握得很好,我们为她鼓掌。

生:第11节,首先举了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马路上疾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让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了作者所说的“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过滤”一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们对声音应有选择性,人应该接受有益的声音,要学会听,有选择地听。

师:你觉得这一节最关键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是对这一节的总结。

生: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师:真聪明。你带着同学们读一读这一节。(生领读)

这是李凤老师执教《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品读精妙”环节的一段案例李老师对学生的发言总能快速判断,及时点评,而且内涵丰富。或情感认同或明辨质疑,或引领提升,或赞赏肯定具体明了,言辞恳切。温暖如春的言语中流淌的是对学生的深度关怀和人文呵护;“暖心窝”的话语中溢满的是心灵关爱和激励元素,给学生以修正的信心十足的勇气和跃跃欲试的冲动。她的成功实践给了我们一线语文人很深的启示:只有对学生体现出适度、恰切的赏识和尊重的温度语言,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向上、向善、向美的品格。

二、教师语言要有“深度”

师:“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一个逗号,一个句号。我记得《背影》最后是“唉!我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呢!”用了两个感叹号,如果让你来点,你怎么点?为什么?

生:我会在“怎么了呢”后面加一个省略号,在“父亲老了”后面加一个感叹号。觉得“怎么了呢”是一个过程是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过程。而“父亲老了”是对父亲他辛苦了大半辈子的感叹吧。

师:感叹他什么?

生:感叹他艰辛。

…………

生:“怎么了呢”后面加问号,“父亲老了”后面加省略号。

生:前面“怎么了呢”是个疑问。

师:问谁?

生:问自己。

师:还可以问谁?

生:父亲。

生:读者。

师:还可以问谁?……那么加省略号呢?

生:还有心,还有……他没有了目标。

师:哎哟,这个省略号,点点点点,能说一二三四五六,甚至更多。(生点头赞同)这个有创意。好,请坐。我们刚才说可以问作者,可以问父亲,可以问读者,还可以问我们中国的农民,还可以问这个社会。

这两组追问源自丁卫军老师的《台阶》课堂实录,是第三板块“读课文,谈美点”中对文章结尾句的标点解读。这应该算是本课最有创意、最为亮丽的设计。添加标点悟情感,无限深意在其中。既是品味语言表达之妙,也是深化理解文章主题,感悟社会人生;既是与作者对话,读懂作者意图,也是与自己对话,读出个性体验,触发了孩子们更深刻的思考,更理性的探究。一次次重审文本,一次次重审自己心中的父亲形象,不断修正,丰满这一形象,逐步达成了对那个时代农民命运的理解,逐渐醒悟了这一代农民的辛酸与苦涩,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享受幸福的残酷现实。由此可见,这里的“深度”不是停留在肤浅的起始表层,而是向更高层面发展,从而引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完成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三、教师语言要有“美度”

再请看李凤老师执教《你一定会听见的》的教学片段。

师:如果你微笑着看待世界,世界就会对你微笑。因为生活它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你轻轻地笑,大声地笑,这个世界,也跟你欢笑。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耳朵叫醒,把眼睛叫醒,把心灵叫醒,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美妙的音乐!

…………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还要有审美的心,你发现了没有?作者之所以把自然界的这些声响描述得如此的美妙、神奇,就是因为他有一颗感受美的心,有一个会创造的灵魂。你们发现了吗?如果没有这样一颗心,我们就不可能听到蒲公英梳头的声音,不可能听到小蚂蚁跑步的声音,也不可能听到清风拂过明月的声音。同学们,只要我们把自己的感官唤醒,一定能聆听到、感受到世界上众多曼妙的声音,与此同时,我们就一定会不断地在声音中成长、成熟起来。

“倾听李凤老师的课堂语言,仿佛是久旱不雨、骄阳似火的夏日吹来的一股清凉之风,让烦躁浮动的心,瞬间得以静息,有了归属,有了思想。那平和的语气,那亲切的语调,那唯美的语态,以求渐臻‘无痕之境,无不彰显了‘无痕语文的魅力。倾听李凤老师的课堂语言,始终保持着与全体,与每一个个体间真诚、亲和而又密切的精神对流。从这种对流中,你看不出有任何一点矫情、夸饰,甚至看不出有较多的努力、技艺,一切都是言出肺腑,都是风行水上。”(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冯卫东语)美哉,语言!美在自然、亲和。

观念分析的语言学维度 篇4

论整体取向与个体观念在汉英语言中的投射

本文着重从字、词的构成、单复句的结构以及谚语的使用三个方面讨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投射.对比这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益于学习外语和对外教学.

作 者:廖慈惠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大学英语部,广东,广州,510665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年,卷(期):26(3)分类号:H314.3关键词:整体取向 个体观念 投射 词 句 谚语

浅谈文学语言陌生化的新维度 篇5

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是为了进行他们所谓的“文学之为文学”的规定, 他们认为文学是独立自主的学科, 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是他们的出发点, 只有通过艺术程序 (陌生化) 的分析才能找到文学的内在规律, 才能发现文艺作品成为艺术创作和审美对象的特殊性, 即文学性或称艺术性。陌生化是文学运用语言的一种方式, 因此成功的文学创作不可能照搬所描写的对象, 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文学语言的加工和处理, 要有陌生化的参与, 这一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形式作用于内容的过程, 也就是审美化的过程。

王安石有“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 在“绿”字的选择上, 他是煞费苦心的, 开始他用“到”、“满”、“吹”等字皆不满意, 最终选择了“绿”。作者要表达的是故乡已是春回大地, 诗人非常思念故乡这一内容。“绿”这个形容词打破常规的语法形式充当了谓语, 把故乡生机盎然的景象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如在眼前, 从而充分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向往与思念, 令人过目难忘。这种陌生化处理, 并非只是为了形式的新颖, 最终还是为了贴切地捕获作者细腻的体验, 最完美地表达出作者的心声, 是形式对于内容的审美化过程, 是形式与内容紧密的整合。

二、陌生化语言使文学突出化和整体化

卡勒说:“‘文学性’首先存在于语言之中。这种语言结构使文学有别于用于其他目的的语言。文学是一种把语言本身置于‘突出地位’的语言。它使语言变得与众不同, 像是给你猛地一戳——‘嘿, 听着!我是语言!’这样你就不会忘记你面对的是以独特的风格组合起来的语言。”“文学是把文本中各种要素和成分都组合在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语言。” (1) 卡勒的这段话说明文学语言的两个特点:突出化和整体化。

文学语言的“突出地位”是相对于文学语言的层次结构、语境的新旧来说的。在一段文字当中, 占据主要层次的东西往往是你最重视的地方, 或者有可能是最吸引你的地方, 比如王安忆的小说《歌星日本来》中的一段话:“阿兴怔怔地望着窗外, 心里充满了一种震动的感觉, 他不知道这感觉的名字叫宿命, 他只是惊骇地想:雷雨要来了。其实雷雨的季节已经过去, 要等明年夏季再来, 可阿兴想道:雷雨要来了。”这里最吸引你的可能是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宿命感, 但是作者反复提到“雷雨来了”, 前一句“雷雨要来了”是人物的具体心境描写, 但经过作者的陌生化以后, 第二次重复便上升为抽象物的象征。这便是语言的“突出”。

文学表现在语言中的整体化特征体现在语言的声音与意义、语法结构与主题模式之间的协调与否的复杂关系中。语言中的陌生化可以做到这一点。就像卡勒举得“我喜欢Ike (I like Ike) ”这个例子, 他认为被喜欢的对象 (Ike) 和喜欢的主语“我” (I) 都被包括在同一个行为“喜欢” (like) 之中, 那么“我” (I) 肯定就是“喜欢” (like) Ike, 那么喜欢Ike的必然性好像就已经在语言结构当中了。其实这样我们就能更容易倾向于形式与意义、主题与语法的关系, 从而实现文本语言的整体化, 达到语言的“综合、和谐、张力或不协调”。

三、陌生化语言使文学虚构化

陌生化常常使语言在文学作品中虚构的存在着, 从而使文学作品有了神秘的虚构特性。语言具有构造“虚的存在物”的能力, 虚构世界的建立极力发挥了语言的这一能力。通过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文学作品充满了虚构色彩, 拥有了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第二世界。

在小说中, 极其普通的日常语言被以美学的方式加以使用, 它们完全背离了常规用法, 通过一些手段使非指称行为突现出来, 形成一种与指定现实总体疏离的力量, 使此在不断地向他在转化, 现实主体不断地与虚构主体相遇而重新确定主体的现实地位。就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说的:“小说中的人物, 不同于历史人物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小说人物不过是由作者描写他的句子和让他发表的言词所塑造的。他没有过去, 没有将来, 有时也没有生命的连续性。”“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和空间。即使看起来是最现实主义的一部小说, 甚至就是自然主义人生的片段, 都不过是根据某些艺术成规虚构成的。” (3)

陌生化的语言虚构化在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里随处可见,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王安忆写上海“弄堂”是这样的:“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 有一种肌肤之亲似的, 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 是可感可知的, 有一些私心……在这城市的街道灯火辉煌的时候, 弄堂里通常只在拐角处上有一盏灯。戴着最寻常的铁罩, 罩上生着锈, 蒙着灰尘, 灯光是昏昏黄黄, 下面有一些烟雾般的东西滋生和蔓延, 这就是酝酿流言的时候。” (4) 弄堂是上海的代表, 也是上海的象征。弄堂就是弄堂, 除了会有特征外, 没有生命的意义, 这是现实中的特定时代的上海弄堂的本貌。但王安忆笔下的弄堂, 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心有形、有灵魂有思想的弄堂, 还有些暧昧, 有些低调, 有些不见光日, 这就给人一种新奇感, 增加了陌生化效果, 使得小说具有了虚构性。由此可见, 文学语言是具有虚构性的, 它不同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 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

四、陌生化语言使文学互文化

文学的互文化就是指文学作品是由其他作品塑造, 因先前的作品的存在而存在, 并对先前的作品进行质疑和改造的过程。比如, 在花园草地旁边的木头牌子上的小标语“请不要轻易践踏花草!”同文学作品一样, 它有可能是建立在先前的这类小招贴标语上的, 如果没有“禁止践踏”, “保护花草”这些小标语, 那句话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本文与本文之间还有一种互文化。即本文作为一种话语来显示它的存在时, 各个本文之间也就有了对话, 其中一个本文的状况对另一个本文的状况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互都以对方作为本文, 自己则成为该本文的话语。如以李白写三峡的两首诗就可见其互文化。“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有名的《朝发白帝城》, 单从字面上看, 这只是记山水、写游记的诗。李白的另一首《上三峡》单独来看也同样如此:“巫山夹青天, 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 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 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 不觉鬓成丝。”这两首诗分别写于李白因流放去贵州的归程与去途, 那么了解了该写作背景后, 就可以看出遇朝廷大赦而“一日还”的愉悦与大赦前作为被流放者“三暮行太迟”滞重的对比, 其中一篇诗作就是对另一篇诗作的诠释。

综上所述, 我们从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四个维度入手, 来具体谈了谈文学是以种种方式运用语言, 是对语言的特殊处置。当然, 以上四个方面仅仅是我本人的理解, 还有很大空间来阐述这个问题, 就像卡勒所说的:“对每一点论述, 你都可以从一种视角开始, 但最终还要为另一种视角留出余地。”

参考文献

[1]《文学理论入门》 (美) 卡勒著, 李平译, 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第31、32、30页

[2]《文学理论》 (美) 韦勒克, (美) 沃伦著;刘象愚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 第15页。

空间观念的语言学研究范式 篇6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空间观念在俄语、英语、法语和日语中的言语表述方式,找出空间框架制约言语表达的机制与规律,进而得出反映空间观念的语言认知模型在四种语言层面上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实现空间观念的多语言文化分析。

【关键词】观念 空间关系 语言认知 模型

【基金项目】2015年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Q151193。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38-01

空间是一种物质存在形式,它有自己的结构和容量,其内部的元素共同作用在一个系统中。人类对空间问题的理解有两大基本阵营,一是以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为代表的实体论学派,他们认为空间是脱离于人的思维之外的一种客观的物质实体,它好比一个舞台,生活中的人和事情都发生在这个舞台上,假设没有演员,没有戏剧,舞台照样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样的空间我们通常称为物理几何空间。另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物理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Г. В. Лейбниц),他认为空间只不过是客体和过程之间的某种关系,

空间不可能脱离这些客体和过程而独立存在,或者说空间的独立存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种空间观念在语言学界称为符号空间(Хайруллин,1997,с24)。

“观念(концепт)”与“概念(понятие)”的形成都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这两个术语在俄罗斯语言学界做了明确的区分。概念(понятие)是科学的范畴,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例如,心脏的概念是“人和脊椎动物的一个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压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的各个器官”。心脏是一个医学和生物学的概念,它的存活是生命体征的重要标志。人类的不同语言都会对符合心脏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客体给出相应的称名,如鸡心,人心,心底,心碎,心动,心痛等。观念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和心理结构,它反映的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感知体验和心智结构。上述例词中“心底,心碎,心动,心痛”反映的就是人类内心感情世界的感知体验,因此属于观念范畴。与概念相比,观念未必科学和严谨,它仅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进行表征的工具和机制。有的观念在语言中能找到对应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通过隐或语法规则等形式表达,有的观念并没有语言表达方式,它仅以知识的形式存储在人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语义(刘佐艳,2013)。

语言学所研究的空间观念实际上是物理空间和符号空间的综合体,具有人类中心范式的典型特征,它结合了牛顿和威廉·莱布尼茨的两种空间模型各自的特点。换言之,语言学的空间观念反映的是作为思维和观察主体的“人”所处的环境和事实,是客体与空间参照物之间的关系。空间观念包含两方面元素:一方面是人类在认知空间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画面,二是符合这些画面的空间符号。因此,语言学领域所研究的空间观念是一种主观的模型,是以“人类的观察和感知”为核心的研究范式。

语言学研究空间观念已框架理论为典型代表。这一理论是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Fillmore提出的。他提出了语言意义研究的场景——框架范式(Scenes?鄄and?鄄Frames Paradigm),其中场景包括现实的视觉场景和从各类经验中提取出来的典型场景,框架是由语言选择组成且与典型场景相关的任何系统,包括词汇的组合,语法规则的选择等。

框架(фрейм)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和思维的方式,是观念的一种结构,它的形成受历史文化和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框架制约着人类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不同语言文化代表者(носитель языка и культуры)语言结构差别的主要原因。例如,同一空间场景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会被“观念化”为不同的空间关系。例如,“工厂里”这一空间情景,用俄语表达式на заводе, 英语说in a factory,法语是dans l'usine,日语与汉语相似说“工場で”。俄语中把工厂观念化为一个平面,因此语言选择用на (在…上)作前置词,而英语,法语,日语都是观念化为“在工厂里”,语言选择前置词in和dans,日语是助词で。俄语与其它语种在选择前置词或者空间场景观念化过程中的差别主要是因为不同语言代表者受不同的空间框架制约。“工厂里”这一空间情景被激活时,工厂在不同的语言中被观念化成了不同的意象图式(образные схемы),因此我们在用不同语言表述同一空间意义时,可能会选择意义不同的前置词。

语言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是人类感知空间在头脑中所形成的画面,具有一定的几何空间模型的特点,是稳定的思维框架模式,它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空间观念的语言学认知模型是人类对空间关系的认知与思考折射在语言符号中的产物,是人们在认知事物、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型,由概念及概念之间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

在研究了俄语,英语,法语,日语的空间关系表述后,可以归纳出四种语言共有的语言认知模型为:A+V+r+L或A+V+L+Z(日语模式,其中z为助词)。这其中A是语言中的某客体(人或某物),它的空间关系是通过动词V,前置词r和空间参照物L共同体现的。典型的空间参照物L一般都拥有一定的容积或面积,与前置词连用表示与A相对的空间位置。例如 Я живу в Пекине 我(A)住(V)在(r)北京(L)。我(A)与北京(L)通过前置词r形成了相对的空间关系,即“我”位于北京这座城市里。该语言认知模型受空间框架的制约,如上例句“我住在北京”中,俄语和英语会把北京这座城市观念化为一种容器的形象,因此选择前置词“в”和“in”。而日语和法语对是否为容器的观念化程度不敏感,仅以范围关系来限定空间意义。

因此,语言模型中的语言表述是受空间框架制约的,空间情景在言语表述中将激活说话人的空间框架,使说话人选择不同意义的前置词,这种认知机制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卢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J].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5(5):84-88.

[2]马伟林.框架理论与意义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18-21.

语言和观念的重构 篇7

来自中国大陆的艺术家尹秀珍将过去的经历与当下的体验和状态编织在一起。观众可以走进用衣服编织的“人脑”,作品试图传达“记忆”与“经验”的融合。杨福东的作品展示了一个时尚杂志的编辑拥有神奇的魔法,具备常人所不能的力量,讲述了在无穷无尽的幻想、回忆和转瞬即逝的故事。慕辰把来自甘肃、青海、江西、安徽、北京等地不同颜色的土,用中国古老的夯土法夯成香奈儿、路易威登、Walkman的标志,展现了在全球化进程中消费生产的现场。陈文骥的作品《涵》系列和《其实》系列通过色彩的幻觉传达把语言和观念得以提升。

来自中国台湾的艺术家庄普以一公分见方的印戳替代画笔,经无数重复的戳印动作,将颜料在画布上如网格状绵延拓展,画面内敛而具诗意。陈松志在平凡无奇的空间中,运用明镜与纸的素材特性,拨弄抽象而隐讳的微弱美感,勾勒出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的感性片段。叶子奇透过细腻、写实的笔调,在客观的自然物象描绘中,渗透出宁静幽远的主观哲思,作品带有某种隐喻象征与人性温度。陈文祺作品《非思》经由摄影与空间的对应关系,让观看过程产生清晰又模糊的视觉错位,作品对摄影拷贝真实的功能性以及视觉与认知的差异提出质疑。杜佩诗手工纸偶动画《玉山迷踪》,将小说情节与新闻事件交叉编织后重新诉说,轻巧的演绎台湾社会情境及批判视点。李文政运用计算机绘图与多媒体的影像特质,映像台湾生活与节奏,作品拼贴多种台湾日常元素,创造深具在地特质的视觉图景。

大学生语言学习观念调查 篇8

过去二十年中, 国外外语教学界涌现了大量学习者自主方面的专著和论文, 为自主理念提供了完善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Hedge (2000) 指出, 纷繁的自主学习文献事实上围绕着两个关键词:学习者自主和学习者培训。前者是目标, 后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学习者培训一般指对学习者进行学习策略培训, 即对学习者进行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的训练, 认为一旦学习者掌握了计划、监控、评估等重要的自主学习策略, 他们就能成为自主学习者。然而, 实践中, 学习者培训不一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 已有的文献资料不乏学习者抵制自主学习 (learner resistance) 的记载 (Garden&Miller, 1999) 。这主要是由于自主理念与学习者业已形成的语言学习观念相冲突而引起的。Victori&Lockhart (1995) 指出学习者培训中只重视策略培训而忽视元认知知识的危害;Cotterall (1995) 认为, 教师在进行学习者培训之前有必要了解学生是否在思想上、心理上对自主学习做好了准备;Wenden (1998) 指出, 近年来学界越来越认识到了解和修正学生的语言学习观念或曰元认知知识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对推动自主的重要性。国外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语言学习观念对学习自主性影响的研究 (Cotterall, 1995;Victoria&Lockhart, 1995;Wenden, 1998) 。国内学者有的对观念进行系统的调查 (戴炜栋等, 2002;励哲蔚, 2007) , 从总体上讨论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有的则讨论观念对于某一具体方面的影响, 如徐锦芬等 (2004) 作了观念与认知方式和个性的相关性调查。受前人启发, 本研究拟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大学新生的语言学习观念, 分析这些观念对其自主学习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 并讨论调查发现对于推动自主学习的教学启示。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 大学生持有怎样的语言学习观念; (2) 这些观念是否会促进或妨碍其自主性的发展; (3) 调查发现对于推进自主的教学启示。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我校2008级大一新生中进行。学生答题前, 笔者简要介绍了本调查的目的, 解释了答题注意事项,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并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作答。如果学生对题目有疑问, 可随时向笔者求助。最后收回有效问卷324份。

3.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了书面问卷和半结构访谈两个工具考查学生的语言学习观念。问卷设计主要参考了Horwitz (1987) , Cotterall (1995, 1999) , 文秋芳 (2003) 。该观念问卷共52题, 42题采用里克特5点量表, 区分了“坚决不同意 (1) ”、“不同意 (2) ”、“不知道 (3) ”、“同意 (4) ”、“坚决同意 (5) ”;10题为多项选择题。笔者另随机抽取十名学生进行了基于问卷的半结构访谈。

三、讨论与启示

本次调查显示学生的语言观念具有冲突性。比如, 他们一方面愿意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 另一方面对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方面承认后天努力对学习成败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又倾向于将学习的成败归结于语言环境、教师水平等外在因素;一方面相信自己能学好英语, 另一方面对找到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具体的语言活动如说英语等缺乏信心。仔细考察这些矛盾, 笔者发现这实际上是宽泛措辞陈述和具体措辞陈述之间的矛盾。换言之, 学生所有表现出自主意识的回答都来自于措辞宽泛的题项, 如“学习者本人应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负主要责任”;“要学好外语后天的努力比先天的能力更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真正在观念上、心理上对自主做好了准备。当题项较为具体, 如让学生选择计划、监控等具体的学习行为为谁的责任时, 学生回答显示他们并不明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内涵。可以说, 学生的语言观念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意识, 但这种意识是模糊的、泛泛的、自发的。总体来说, 大学生对自己作为语言学习者、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策略的意识淡薄———也就是说, 大部分学生的元认知知识薄弱。他们习惯于教师讲解、学生聆听的教学模式;很少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对“学习策略”等概念很陌生。笔者认为, 本调查发现对于推进学习者自主具有以下教学启示。首先, 要修正学生错误的语言观念, 增强其元认知知识。二语习得文献认为, 语言学习观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通过学习者自身努力和外界影响, 已形成的观念是可以改变的。因此, 在了解了学生的语言观念后, 教师应着手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心理和观念准备。其次, 推进自主的过程中, 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现有观念。本研究显示, 学生持有很多错误、局限性的观念, 这必然会阻碍他们自主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可以向学生输入元认知知识, 帮助他们修正观念, 但另一方面不宜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当师生观念相互冲突时, 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非常重要, 否则很容易产生“学习者抵制”情况。比如说, 假如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那么在推行新模式时, 教师应充分考虑这一点,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宜有过高期望, 并需考虑适宜学生的自主程度。

目前很多学习者培训项目往往重方法准备而轻心理准备, 本文认为, 心理准备同样重要。在推行自主学习时, 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和修正学生的语言学习观念, 使他们从观念上、心理上为新的学习模式做好准备。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学习者自主的理念。在推行自主时, 教师有必要首先了解学生所持有的语言学习观念, 因为观念会促进或阻碍自主的发展。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调查大学生的语言学习观念。调查发现, 学生的元认知知识薄弱, 其自主学习意识尚处于自发阶段。教师需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 以便学生对自主做好心理准备。

观念分析的语言学维度 篇9

语言文化学为语言文化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介绍语言文化学理论的相关著作主要有:赵爱国的《语言文化学论纲》;彭文钊、赵亮的《语言文化学》;韩红的《文化语境中的俄语教学与研究》;孙玉华、刘宏、彭文钊主编的《俄语语言文化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其中,《语言文化学》是对语言文化学理论介绍得比较详尽的著作。“судьба/命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能够体现俄汉民族意识的主要观念词 (концептуальныеслова) 。本文从“судьба/命运”这一观念出发,探讨俄汉“судьба/命运”观念研究的语言文化学理论基础。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人类中心论理论、观念世界图景理论及语言文化场理论结合起来,从“人的因素”这个全新的视角对俄汉“судьба/命运”进行理论研究。

二、人类中心论理论

(一) 人类中心论的起源

语言文化学具有“跨学科”和“综合性”的基本性质,属于宏观语言学范畴,它的产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产物,具体的是受当今语言学发展进程中基本的科学范式 (нау-чнаяпарадигма) 的影响和制约。对于科学范式的划分,卡拉乌洛夫 (Ю.Н.Караулов) 将其分为:历史范式、心理范式、结构—系统范式、社会范式;别列金 (Ф.М.Березин) 将其分为:新语法学派范式、结构范式、认知范式;马斯洛娃 (В.А.Маслова) 将其分为:历史—比较范式、结构—系统范式、人类中心范式。对于这些范式的分法,语言学研究的“主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从社会范式逐步转向了“人类中心范式” (антропоцентрическаяпарадигма) ,其中,语言文化学就是其中的代表性的语言学派。人类中心范式的核心思想或理论基础是“人类中心论” (антропоцентризм) ,起源于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人本主义” (антропологизм) 思潮 (赵爱国,2006:44) 。

(二) 人类中心论的定义

人类中心论是指人是宇宙的目的所在,在认知世界时处于中心地位,即通常所谓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刘汝荣,2011:6) 。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自身的行为出发,引申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空间、时间、性质等,于是形成了认知语言学的“人类中心说” (赵艳芳,2001:163) 。

(三) 语言文化学下的人类中心论

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立体交叉的、动态的巨系统。语言的本质是交际,而交际的主体就是人。交际之外无语言,因此研究交际中的语言就是研究人。人是语言的拥有者、使用者,语言是人交际、认知、思维的工具,语言反映着人的思想、态度、情感,因此,语言一定有交际目的,语言是完整的有机体。语言是人的第二形象,是因为它除了表现一个人的气质、素养、学识外,还是人的潜在想法的体现。

语言文化学研究的不单纯是语言本身及其结构中的文化意义或文化变化、发展和类别中的语言功能、结构等,而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其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现实和现象。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不单单是围绕语言来展开的,还涉及到包括人的认知、心理、交际等在内的种种因素。因此,语言文化学就是一门研究语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人文科学。它坚持人类中心论原则,通过语言把人、文化、世界结为一体。

图腾,Totem,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愿意是“他的亲戚”。这说明,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自己和自然是“亲戚”的关系,人和自然不可分离。语言是放在关系中的。人是群体的,是社会的。人还有和宇宙的关系。把人放在自然宇宙中就更加明显。宇宙是新鲜的,人和自然的交往就是新鲜的 (赵俐,2003:89-90) 。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会直接作用于语言。

综上所述,人类中心论理论是语言文化学核心的理论支柱。人类中心论的语言观将人与语言最大限度地融合在一起,为语言文化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观念世界图景理论

(一) 世界图景与观念世界图景

“世界图景是我们对现实的认识, 是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基础。” (Маслова, 2004:67) 马斯洛娃认为:“世界图景是世界的整体形象, 是人全部精神活动的产物, 产生在人与世界的接触和对世界的认识过程中。如果说世界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那么世界图景就是对人和环境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结果。” (Маслова, 2004:36) “不同的人的观念世界图景是不同的, 例如,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年龄群体、不同科学知识领域、操不同语言的人们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有相似的观念世界图景, 而操同种语言的人们的观念世界图景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 在观念世界图景中相互作用的因素有全人类的、民族的和个人的。” (Маслова, 2004:67)

(二) 语言世界图景与观念世界图景

语言文化学中的观念世界图景总体由语言构成,并把语言看作是体现文化取向、文化策略、文化象征和文化规约的手段。每一种语言都以自己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 (Караулов,1987:42) 。

利哈乔夫引入了观念域“концептосфера”这一术语,他认为:“观念域是展示在个人和整体语言词典语汇中的观念潜力的总和” (Лихачёв,1997:282) 。“语言的观念域实际上是俄罗斯文化的观念域” (Лихачёв,1997:284) 。

利哈乔夫提出的语言观念域这一术语,其实就是语言世界图景的构成部分。每个文化观念构成一定的观念域,它们的总和构成了观念世界图景。

(三) 语言文化学范畴的观念世界图景

语言文化学所关注的观念世界图景是以反映民族精神世界特征的精神词汇为主的。几年来,诸多著作都通过文化观念分析揭示俄罗斯民族观念世界图景或俄罗斯民族心智特征,成为俄罗斯语言文化学的主流研究方向,也为语言文化学科的最终确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这些著作成果表明,对文化观念词的研究,即主要观念及其观念域的分析是研究民族性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

什梅廖夫认为,文化观念词的文化语义分析是研究民族语言世界图景的最有效的方法,并通过语言这一手段来体现俄罗斯人的种种观念。Вежбицкая认为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可以压缩到几个观念词,它们分别是душа (心灵) 、судьба (命运) 和тоска (苦难) 。这三种观念对俄罗斯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语言文化学者可以通过对这些观念的分析来揭示民族心智特征。每个民族都有向人们揭示其文化本质的特殊观念词。俄汉“судьба/命运”就是能够反映俄汉民族意识的观念词。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下面结论:一是观念是构筑观念世界图景的基础。观念被看作是传递并决定语言世界图景民族特征的信息。二是观念世界图景作为“原初世界形象”以人的世界观为基础,反映出人的全部精神活动。三是观念世界图景的构建中有各种类型的思维活动参与,包括非语言的;语言世界图景是观念世界图景的一部分;观念世界图景符号化为语言世界图景。

四、语言文化场理论

(一) 语言文化场的定义

语言文化场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оеполе) 是指“能反映相应文化片段且由共同不变意义联系起来的语言单位的总和” (Воробьёв,1997:65) 。它旨在揭示某一语言文化领域的共性特征。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语言文化单位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ема) 。

(二) 语言文化场的基本原则

语言文化场是一般语义场在文化领域上作为成分单位来加以研究的 (Воробьёв,2008:61) 。因此,外部世界的现象 (语言文化价值系统) 在概念系统中进行调整。语义场作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方法有以下互为联系的原则 (Воробьёв,2008:61) :

(1) 整体性原则 (принципцелостности)

(2) 有序性原则 (принципупорядоченности)

(3) 互为决定原则 (принципвзаимоопределяемо-сти)

(4) 完整性原则 (принципполноты)

(5) 界限任意性原则 (принциппроизвольностигра-ниц)

(6) 连续覆盖性原则 (принципсплошногопокр-ытия)

(三) 语言文化场结构系统

语言文化单位根据语言文化场内涵 (场名) ———区别性语义特征的集合 (множестводифференциальныхсема-нтическихпризнаков) 的要求, 按照场的核心结构 (ядро, 即内核) 、中心结构 (центр) 、边缘结构 (периферия) 的整体架构逐级分布, 最终形成一个多层级的符号系统 (Воробьёв, 1997:65-67) 。

内核,即场名,由概念或概念的组合对场进行命名,表达某种恒定的语言文化学含义 (инвариантный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ийсмысл) ,是这一语言文化场共同的语义核心特征 (Воробьёв,1997:65-67) 。

中心结构,即场内具有主导地位的基本单位的集合,表达该语言文化场基本的概念、现实及其同义、反义等相互关系。

边缘结构,即此语言文化场与彼语言文化场相近、相交的部分。即此语言文化场与彼语言文化场相邻、相交的部分。

综上所述,语言文化场的特殊性不仅要求对其属性进行理论性的研究,还要求对它的结构语义独特性建立学术基础。语言文化场的主要成分、语言文化单位以及两者间的关系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

简言之, 语言文化场的结构语义成分包括 (Воробьёв, 2008:65) :

1) 场名 (内核) 及其不变的语言文化意义 (场的内涵) 。

2) 作为语言内和语言外意义统一体的语言文化单位的层级组合;中心结构和边缘结构。

3) 语言文化单位在场内的范畴化关系。

4) 语言文化单位聚合体系。

5) 语言文化单位组合体系。

俄汉“судьба/命运”就可以看做是一个语言文化场,以“судьба/命运”为场名,按照上述原则和结构语义成分,对其辐射下的语言文化单位进行场性分工,就可以建立“судьба/命运”语言文化场的结构框架。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人类中心论、观念世界图景理论及语言文化场理论的研究,得到了俄汉“судьба/命运”观念的语言文化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研究俄汉“судьба/命运”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语言文化学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摘要:对俄汉语观念的研究是语言文化学研究的一个扇面。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出发, 通过人类中心论理论、观念世界图景理论及语言文化场理论三方面总结了俄汉“судьба/命运”观念的理论基础。同时, 也为今后俄汉“судьба/命运”观念的对比研究提供了详实而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судьба/命运,观念,语言文化学,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爱国.语言文化学论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44.

[2]刘汝荣.人是符号动物——卡西尔语言观反思[J].外语学刊, 2011, (1) :6.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63.

[4]赵俐.语言以人为本:第三轮语言哲学对话[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89-90.

[5]彭文钊, 赵亮.语言文化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6]ВоробьёвВ.В.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теория и методы[M].M., 1997.

[7]ВоробьёвВ.В.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Монография[M].M., 2008.

[8]МасловаВ.А.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 для судентов высшихучебныхзаведений[M].M., Академия, 2004.

[9]КарауловЮ.Н.Русски й языкия зыковаяличность./Отв.ред.член-кор.Д.Н.Шмелев.–М.:Наука, 1987:42.

语言传递着你的价值观念 篇10

但是,做父母的常常会对孩子"提出"自相矛盾的要求,如一方面要求孩子说话有礼貌、讲道理、尊重他人,另一方面自己对孩子说话时总是采取命令的、不尊重孩子的、甚至没有礼貌的方式,因此往往导致教育无效。事实上,想让孩子讲道理父母自己首先就应该讲道理,而不是跟孩子讲大道理;想让孩子尊重别人,父母和孩子说话时首先就应该尊重他/她;想让孩子有礼貌,父母首先就应该对孩子说话有礼貌,而不是恶声恶气地或歇斯底里地。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似乎能接受孩子的任何行为反应,而且总是给予关注、强化和鼓励,甚至是无条件的,因此刚学会说话的孩子都是很友好、很温柔、笑眯眯地。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的这种天性好象也逐渐丧失了,并开始较多地指责和批评孩子,有时态度和语气都很恶劣,于是在你的孩子身上很快就可以发现你自己的影子,但很多时候孩子又会因此而受责备,如此恶性循环。

又如有的父母内心希望自己的孩子逞强能干,不被别人欺负,因此,每当自己的孩子欺负了别的孩子时,虽然表示不应该如此,但往往还会笑嘻嘻地走到孩子身边,抱着孩子并温和地对孩子说:"怎么能打人呢?"其实孩子从父母这般温和的言语中早就发现:"这是可以的,至少不是很严重的",因此,以后还会经常发生类似的情况。所以,孩子的所作所为往往是成人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当然不只是父母的。

因此,有一点显得特别重要,容不得孩子吃亏的父母往往自食其果,因为错过这些重要的引导孩子人际交往的机会,其后果是孩子不能遵循交往规则,不懂得与人友好相处,自然在人群中不受欢迎,甚至被排斥,从而影响孩子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孩子很多时候是通过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学会为人处事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吃亏就是便宜"一点也没错。常见父母因为孩子之间的冲突而相互责怪、谩骂,可以想象他们此时此刻能传递给孩子的又是怎样的价值观?

观念分析的语言学维度 篇11

高校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而作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并处于劳动中的人们的总称。高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从事高等教育领域的工作人员[1]。和其他职业相比较,高校人力资源有着鲜明的职业群体特征。首先,高校人力资源整体知识水平较高。占高校人力资源主体的高校教师从事着科研和教学工作,大部分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并且对新聘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中的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其次,高校人力资源内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高校各专业有着专业独有的知识体系和评价标准,人力资源的类型和水平多样而复杂。再次,高校人力资源中,占主体的教师-----科研和管理人员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使得这一群体有着有别于其他职业群体的职业伦理、行为准则以及评判标准。最后,高校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在不断增加,国内高校之间人员的相互流动、国家公派留学教师和海外回国应聘教师的流动,使得高校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上述高校人力资源方面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者,提前做好针对性的转型工作,转型集中在队伍素质提升、数据库建设和使用、管理理念整体转变这三大维度上。

1. 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素质提升

建设一只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从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分析判断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是指对事物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的深刻揭示能力,它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所具有的政治思想素质在应用层面的体现。分析判断能力强,就能在纷繁复杂的诸多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也就能在诸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它对于人事管理工作轻重缓急的区分,人员调配的安排,充分发挥不同类型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人事管理工作的主动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分析判断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素质与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素质提升的过程中,容易被忽略。从队伍的短期建设和长期建设的角度看,可以从现有工作人员的针对性培训和新进管理人员的遴选上,逐步加强这一方面的建设。

(2)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是相伴相生的,一个具有过硬政治素质的管理者往往会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它们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的基石。“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其宗旨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有效地保证上级领导的人事工作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全心全意地为本单位的教职员工服务。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组织纪律,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勇于坚持原则、不畏权势和压力,才能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到清廉自守、公平待人、公正办事、不滥用自己的工作便利徇私情”[3]。一旦人事管理工作中出现违背职业道德,违反国家规定的现象,对整个高校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将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3)优良的服务意识和高效行政服务能力。

优良的服务意识要求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行政管理的角色分配,要求变管理为服务。每一个人事管理工作者,只有真正从内心深处树立了优良的服务意识,在面对具体的工作决策时,才会在第一时间设身处地替教职工着想,提供优良的行政服务。人事秘书的服务意识优良与否,将直接影响高校人事管理和服务的质量,从而整体上反映出院系和学校行政管理的水平。另外,仅仅拥有优良的服务意识仍然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能力,包括业务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业务能力要求人事管理工作者要熟悉人事管理的制度、规定和流程,做到胸有成竹、有问必答;沟通能力要求人事管理工作者充分尊重和信任教职工,能充分了解教职工的需求,做好相关政策、规定的解释、说服工作;协调能力要求人事管理工作者能调动多方资源,有效均衡解决教职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2. 高校人力资源数据库建设和使用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得各个高校人力资源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逐步成为可能。在建立高校人力资源数据库的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1)嵌入校园网办公系统的人力资源数据库建设。

利用高校建立校园网办公系统的时机,实现人力资源数据库和高校行政办公系统的互通,根据不同办公系统的行政职责,设立不同的信息互通权限,从而提高人力资源行政系统的工作效率。借助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这一平台,各部门可以对所需的人事信息进行快速查询,无需在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根据人员的学历、职称情况制定本单位下一步的人才培养规划;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学校引进合适的人才;通过考核以及相应的绩效管理体系来提升各单位、各部门与个人绩效等[4]。同时,人力资源信息嵌入办公系统,使得高校各级教职工特别是教师能进一步加入到校园网络平台的信息流动中,实现了从校长到普通教职工之间信息流的扁平化,有效地改善了教师不太关注学校行政的普通倾向,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

(2)建立完备的基础数据库以及分析系统。

高校人力资源的数据库,一般会涵盖一些人力资源的基础数据,例如,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工龄、科研等基本的情况,这些信息构成了数据库的基础。但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角度看,仅仅只有这些基础的数据,以及在基础数据的基础上汇总、分析的衍生数据是不够的。应该围绕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的内在需求,重新设立、设置新型的数据库管理和分析系统。除了基础性人力资源管理所必备的工作系统如薪酬管理、绩效考核、人员评聘、职称管理以外,这一系统应该包括:(1)高校人力资源整体状况分析系统。能从决策的角度,分析学校内部人力资源的整体状况,提供学校人力资源发展的短期、中期以及长期规划的一些基础性关联指标,并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变动的趋势,构建高校人力资源平稳、高速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防止高校人力资源建设过程中出现周期性的人才断档,影响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2)构建应用模块。应用模块是面向用户的,要做到操作简单、界面友好,同时,应用模块又是基于基础数据库的,要做到数据读写安全高效,数据查询快速准确。一般来说,应用模块应该包括信息增加、删除、修改模块和信息查询、统计模块等[5]。(3)进一步强化数据分析与研究,特别是不同学科之间,人力资源组成要素数据关联分析。高校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各个学科的人力资源发展过程具有典型的学科特征。按照统一标准,对各个人力资源要素进行简单的数据汇总和分析对比,并不能真实反映该学科人力资源发展的情况。只有建立不同学科内部的分析体系,建立多元的、个性化的数据学科分析系统,才能真正针对不同学科,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和科学地管理。

3.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整体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决定了整个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大方向,是高校人力资源转型成功的关键。在实践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转变重点需要解决的是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矛盾与冲突。传统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开展工作,对教职工是一种“我要你做”的“被动反应型”、保守的档案式管理模式,在大多数场合下都是根据教职工的自我条件和绩效水平去管理,譬如任用、奖惩、升降、调配、培训、工资待遇认定等。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开展工作,对人是一种“我能帮你做什么”的“主动开发型”的管理模式。招聘录用、培训晋升、新酬福利、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工作都从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出发,将人力资源开发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这就使人力资源管理变成一种极具挑战性的工作。[6]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目前各个高校仍然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共识和行动。一方面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最初源自经济组织的管理实践,不能完全适用于高等教育行业,需要作出适度的修正;另一方面因为,源自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本土化融合仍然在进行之中,在人力资源流动的国际化背景下,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而言,面临着既要适应人力资源发展的全球化,又不能脱离高校人力资源现状的两难之境。这种工作理念的转变对于适用了传统人事工作的工作队伍来讲尤为困难,涉及到从制度到工作内容,从工作伦理到工作方式的根本性变革。阶段式整体转变,是目前较为稳妥的转型方向。

理念整体转型的初期,将集中于前两种维度的开发和建设。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会从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带动整个管理队伍理念的逐步转变。理性方面,科学的管理分析手段及其应用,将切实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减轻人事工作的劳动强度;感性方面,人事管理工作带来的初步成绩,部分具体工作中理念的转变,会转化为教职工对人事管理工作的认可,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更多的体验到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以新型服务机构、服务制度和服务内容为重点的转型将有可能实现。围绕教职工整体人力资源现状,从各个方面为教职工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服务,将是理念转型的具体体现。这一以“人”为中心的工作理念转变,将激发出高校人力资源的最大效能,代表了未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大趋势,也是判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否转型成功的最终标准。

摘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转型是未来我国高校管理的必然趋势。转型包括队伍素质提升、数据库建设和使用、管理理念整体转变等三大维度。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维度

参考文献

[1]范龙昌.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才智,2009(11).

[2]王海.论高校人事管理干部的基本素质及培养提高[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7).

[3]靳秋萍.论人事制度改革背景下的高校院系人事秘书队伍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4]王展.试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8).

[5]谢斌.全面信息化与高校人事管理[J].社会科学论坛,2007(2).

上一篇:案 例 研 讨 总 结下一篇:提效率降成本增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