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词鉴赏技巧

2024-05-07

初中诗词鉴赏技巧(共9篇)

初中诗词鉴赏技巧 篇1

(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哲理?

(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

鉴赏技巧:

1、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掌握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3、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抑扬、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答题步骤:

步骤一:(用什么手法) 步骤二:(写什么内容) 步骤三:(有什么作用) 步骤四:(抒什么情感)

【例4】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初中诗词鉴赏技巧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有效性,策略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含蓄蕴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美学、道德、伦理、品格、意志等思想情感, 对于陶冶学生情操, 健全学生人格, 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背诵是学习语言文字最古老的方法之一, 综观当前古诗词教学, 我们发现, 背诵让学生颇为头痛。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许多教师认为背诵是一种机械式学习方式, 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因而忽略了背诵教学。二是在背诵教学中, 只要学生进行篇章的背诵, 忽视了背诵方法的指导, 致使学生背诵效果不佳, 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对背诵教学引起重视, 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指导学生有效背诵, 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音韵美、意境美, 从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此,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对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有效性策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以供参考。

一、品析诗词重点, 理解背诵

面对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 加强诗词重点品析, 往往可以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让学生记得又快又牢固。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诗词重点品析, 引导学生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从而深化理解, 有效背诵。

首先, 注重炼字的品析。古诗词十分讲究炼字炼句艺术, 诗词中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字 (词) 往往是诗人情感和全篇主旨所在。在品析诗词重点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 体会炼字用词之精妙, 为学生的背诵奠定坚实基础。比如, 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催”中的“压”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敌兵来势的凶猛, 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势。晏殊《浣溪沙》中“小园香径独徘徊”的“独”字深刻透露出作者孤寂伤感的情感。

其次, 重视名句或警句的品析。名句和警句内涵丰富, 意蕴深远, 历来受人吟诵。在进行古诗词背诵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名句或警句的品析, 理解文本思想情感, 把握其主旨意蕴, 从而达到理解性背诵的目的。例如,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 内容蕴涵哲理, 格调昂扬向上, 历来受到人们赞赏, 两句诗中以“落红”和“春泥”为喻, 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 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情感。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将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 借景抒情, 阐述了只有站得高, 看得远, 才能不怕阻扰, 不被眼前困难吓倒的哲理, 同时也深刻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情感。

二、掌握诵读技巧, 强化背诵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优选有效诵读方法, 激发学生诵读欲望和背诵兴趣, 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将古诗词意蕴了然于心, 从而使学生孰能生巧, 背诵于心, 规范学生口头语言,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首先, 借助多种诵读方法, 唤起学生诵读欲望。多样化的诵读方式, 既可以激活课堂氛围, 又可以促使学生自主诵读, 调动学生诵读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引领,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唤起学生诵读激情。或教师指定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领读, 点燃学生的竞争热情。同时, 教师还可以根据诵读材料, 让学生即兴诵读, 或让学生自由选择诗句进行诵读, 读后让学生交流诵读感受, 以增强学生诵读信心, 保持学生诵读热情, 强化学生背诵效果。

其次, 传授诵读技巧, 深化学生背诵理解。一是重音的处理。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往往借助情感语气来加以实现, 其中语音轻重是其关键所在。因此,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 对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情感或全文主旨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譬如, 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是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一个“难”, 一个“残”, 道出沉重的离别之情, 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 读时要注意重读。二是语调的处理。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通常而言, 读升语调时音量要逐渐加大, 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要逐渐减弱, 语速要平缓。例如, 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笔者让学用明快、欢乐的节奏去诵读, 读时做到节奏鲜明, 韵律和谐, 抑扬顿挫, 这样听来悦耳动听, 扣人心弦。三是节奏停顿的处理。一般来说, 古诗词中节奏划分并不复杂, 四言为“二二”节奏, 如“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 。五言诗词一般为“二二一”节奏, 如“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七言诗分为“二二三”和“二二一二”节奏,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等。

总之,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析诗词重点, 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背诵;通过加强诵读技巧的掌握, 提高学生诵读水平, 深化学生背诵理解, 强化学生背诵效果。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J].基础教育.2006 (12)

[2]施茂枝.疏言显象悟意化言——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J].语文建设.2006 (01)

[3]于航.试谈初中古诗词情趣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2011

[4]陈凤娟.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反思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5]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王丽萍.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浅谈初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的技巧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技巧

一、古代诗词鉴赏题型的新变化

初中语文课程新课改不断的推进发展,在试卷的考查当中也有体现。作为初中语文试卷中的固定题型,古代诗词鉴赏题在近年来也在转变其考查形式。

1.从题目的选材来看

在新课改之前或者新课改推行之初,试卷中的考题多选自初中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这样的考查更侧重学生对课上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因此近年来,在试卷中,古代诗词鉴赏题的选材范围已经不仅局限于课本,对古诗鉴赏题型的复习也开始由专题练习变为解题技巧的訓练。

2.从题目的类型来看

虽然仍然保持了主观题与客观题两种主要的考查题型,但是在考查形式上有所创新。例如,之前主观题考查形式为提供给学生一首古代诗词,然后根据诗词内容进行填空、简述、诗句赏析等。但是新课改之后,主观题型除了给出诗文之外,还会给出作者的生平介绍,或者诗词的创作背景,并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与诗词进行用词或意境分析。

3.从题目的考查要点看

虽然考查形势和题目选材方面做了不小的调整,但是题目的考查要点仍然与教学息息相关。主要考查:对诗词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对诗人情感与诗词主旨的把握、对诗词作品采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辨析等,仍然是古代诗词鉴赏题的主要考查内容。

二、古代诗词鉴赏的角度与相应的鉴赏技巧

作为固定考查题型,古代诗词鉴赏的命题具有明显的规律。题目出现的位置、题型、分值等我们不做过多赘述。我们主要探究命题是如何通过不同的鉴赏角度,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的,以及不同的鉴赏角度其对应的鉴赏技巧又如何运用。

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我国古代诗词的语言非常凝练,有限的文字篇幅却饱含深意的重要原因就是诗文中存在大量的意象和意境。诗人在诗词中直抒胸臆的情况较少,他们更常用一些意象或意境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意境和意向往往就代表着诗人自己,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情感精心设计的。因此,在做这类题型的复习准备时,学生要从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进行充分的思考分析,体会作者完整的思路历程。

2.鉴赏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在命题中,诗词语言的考查也是常见的鉴赏角度之一。诗词语言凝练、充满寓意与诗人熟练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对比等。在进行这类题型的复习时,学生需要先熟练掌握不同修辭手法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在诗词中的表现作用,形成一定的答题模式。再通过大量的实战练习,将固态的模式与不同的诗文内容结合,进行灵活地应用,从而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3.鉴赏古代诗词中的表现手法

这一命题角度与修辞手法很容易混淆,是学生解题中的难点。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借古讽今等。学生在复习时除了要掌握不同表现手法的特点之外,还需要对历史文化常识有一定的积累。这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什么。先根据诗文的内容看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第二步,为什么。尝试分析诗人运用这一表现手法的意义,分析其好或不好的原因。第三步,怎么样。这一部分主要就是结合自身的感受,对作者这一表现手法的使用加以评价。

4.评价诗人的观点或诗歌主旨

在诗词鉴赏题的命题角度中,从作者本身或诗词本身的观点、主旨出发进行命题,是考查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这类题目的考查,能真正检验学生对诗词的掌握情况。在面对这类题型时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点去回答:第一,“描述了……’’第二,“抒发了……”第三,“表达了……”这样三个要点都满足之后,答案就更加充实丰满,从而不错得采分点。

对古代诗词的鉴赏技巧没有改变,只是随着考查目标与考查形式的转变,让学生不容易发现其本来面目。因此,在备考练习中学生一定要夯实自己的基本功,并认真对待不同的练习,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初中古诗词教与学的技巧 篇4

古诗词是中华悠久文化中最具自然魅力与人文色彩的一道风景线,透过其字字珠玑、浑然天成的词句,我们能窥探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讯息。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词学习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自明。现阶段,古代诗词已作为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已被引入到语文的教学中。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既能做到使学生胜任相应的考试,又能培养其对古诗词的浓厚学习兴趣。面对这个问题,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初中古诗词的教与学的技巧,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掌握诗词基本常识,了解诗词写作背景

对于初中生而言,古诗词的学习,已经不再陌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到诗词,但是诗词作为一种独具一格的文学表现形式,它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以及音韵的选择特别苛刻。鉴于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并且其知识接受能力也相对提高,对诗词基本常识的教学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在开展诗词教学前,应当普及相关的诗词常识,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写作方法。例如,律诗与绝句的定义与区别,音韵的运用与讲究,音节节奏的划分等等。通过系统的讲述诗词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消除对诗词神秘感,提高诗词学习的兴趣与自信。

诗以言志,歌以传情。作为诗词的鼻祖之作《诗经》,更是被司马迁评论为“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每一首诗词的创作,都是诗人对其所处时代的内心感触的抒发。因此,在诗词的学习中,如果想真正领会诗人的精神诉求,最基本的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写作背景。在每一首诗词的学习中,教师应向学生讲述相关历史背景,使学生对诗人有一个具体客观的历史定位,详尽他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的处境与心境,从而避免学生对诗词把握无根、缺乏方位感。将其诗词放在特定的环境中,仔细体会诗人的创作原始发力点,揣摩诗人的创作用意,更能接近诗人心境,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把握关键点能力,快速掌握诗词大意

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诗词关键点的把握能力,通过对诗词关键字句的揣摩,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又能让其体会精炼字句的运用。以初中九年级人教版语文中《使至塞上》的学习为例,词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以苍劲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而在这句经典的绘景之句里面,诗人用了简洁平常的“直”、“圆”两字,却到达了意境雄浑、出奇制胜的效果。在浩无边际的沙漠里,一座烽火台上燃起一股浓烟,格外醒目。“孤烟”之后的“直”字,瞬间使景物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却又倍显得孤独。“长河落日圆”,在苍茫的荒漠中,有一条黄河横贯其间,目力所及之处,大漠无边无际,“长”字极为贴切。而“长河”远处,是一轮圆圆的落日,景色大气宽宏,这里的“圆”与“直”都用得逼真传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点的重点把握,通过对此处的学习与理解,能够把诗人所要描述的荒凉萧索的艰苦守关生活,以及雄阔壮丽的塞外风光连为一体,让学生体会到初唐时期,文人墨客面对大唐勃发之势,献身国家边防事业的的雄心壮志。

三、突出诵读过程,实现诗境感悟

叶圣陶老先生讲到:“让学生不断的诵读,要引导他们看作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不是当成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的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至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因此,在初中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对诗词的诵读,引导学生对诗词节奏、韵脚、音调的把握。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诗词,逐渐升华出自身的体会、情感,在诵读中逐渐清晰诗词的意境,并对其拥有自身的感悟。最后,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情感相合、心灵相通的效果,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从中使学生实现人格、素养、知识的综合提高。诵读作为学生自我呈现诗词境像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词的能力有很大帮助,为其未来的写作打下坚实的材料与意象基础。

四、融会整合,触类旁通

初中诗词鉴赏技巧 篇5

1、鉴赏公式

当我们要鉴赏一句诗词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把这句诗词的意思给翻译出来,我们还要看看诗词有没有运用到修辞手法,还有运用到什么技巧,这些都要列举出来然后说出它的作用,比如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除此之外还要分析句子在整篇诗词中的位置和地位,最后就是作者情感的表达了,要结合当时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还有诗句的意思来进行分析。

2、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修辞:这句诗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技巧,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现出某种作用或情感。

感情的表达:通过描写…. 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

古诗词鉴赏关系类题型答题技巧 篇6

(2011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下面题目。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 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 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1)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 (今安徽省境内) 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2) 槎 (chá)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参考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 以及溪源之远, 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出琅琊溪及其周边春景的美丽, 激发了读者的想象, 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此题考查的是虚写与实写之间的关系。这种题型可以称之为A与B的关系类题型, 从历年来的高考题来看, 经常考查到的这类关系主要包括景与情、实与虚、动与静等之间的关系。下面结合实例介绍此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二.答题技巧

(一) 提问方式

1、从A与B的角度赏析某句或全诗。

2、这首诗在A与B的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是如何运用A与B来表情达意的?试作分析。

(二) 理清关系

1、景与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 触景生情。指诗人心中虽有某种情感, 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 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 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如杜甫的《登高》中前两联描绘了一派苍凉的秋景, 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

(2) 借景抒情。指诗人通过借助对特定的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身的情感, 表达自身的思想。如李商隐的《端居》中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 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 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3) 寓情于景。指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融汇在特定的景物之中, 以客观之景来寄托主观情感, 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描绘了幽草、西涧、黄鹂、深树、春潮、晚雨、野渡、舟自横等景象, 营造了孤寂、闲适的意境,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表达了诗人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和忧伤情怀。

(4) 以景衬情。指诗歌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或铺垫主人公的心情或者思想, 使情感表达更鲜明更强烈, 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四种形式。如岑参的《山房春事》中“庭树不知人去尽, 春来还发旧时花”两句用艳丽的春色反衬诗人吊古之情的伤痛, 以乐景衬哀情。

2、实与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 虚实结合。指诗歌中把眼前现实的与回忆想象的人、景、事、物结合起来表情达意的手法。如王昌龄的《送魏二》中前两句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 难以入眠, 虚实结合, 表达了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2) 虚实相生。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 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 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 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 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 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 由虚而实, 虚实相生, 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3) 虚实相衬。指诗歌中描写的眼前现实的人、景、事、物与想象联想中的人、景、事、物相互映衬, 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或以虚衬实, 或以实衬虚。如崔颢的《黄鹤楼》中前四句写仙人跨鹤, 是虚写, 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后四句实写楼中所见所感, 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样以虚衬实, 文势起伏跌宕。

3、动与静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 动静结合。指诗歌中同时描写动态的事物与静态的事物, 使动景与静景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相映成趣, 构成一种和谐而又生动的意境。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中前两句写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美, 后两句写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动静结合, 组成了一幅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

(2) 动静相衬。指诗歌中描写的动态与静态相互渲染、衬托。或以动衬静, 或以静衬动, 或以动衬动, 或以静衬静。如王籍的《入若邪溪》中颈联“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两句写蝉噪鸟鸣, 很是热闹, 越是热闹越是能反衬出林子的寂静, 以动衬静, 表达出作者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之情。

(3) 以动写静。指诗歌中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 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中“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一个“排”字, 采用拟人的手法, 以动写静, 化静为动, 化无情为有情, 赋予山以灵性, 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 以静写动。指诗歌中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 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来写, 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 一个“挂”字化动为静, 以静写动, 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三) 分析思路

在结合相关信息读懂原诗的基础上, 首先要思考以下问题:哪些是写景, 写了什么景, 哪些是抒情, 抒了什么情;或哪些内容是实写, 哪些内容是虚写;或哪些内容是写动, 哪些内容是写静。然后体会这景与情、实与虚、动与静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四) 答题步骤

1、概括内容。结合诗歌指出哪些内容是写景、实写、写动, 哪些内容是抒情、虚写、写静。

2、点明关系。指明景与情、实与虚、动与静的关系, 注意恰当运用术语。

3、分析效果。分析时可以围绕突出的意象特点、营造的意境氛围、表达的情感思想等方面考虑。

说明:在实际答题过程中, 步骤一与步骤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表述顺序, 即可以先点明关系再概括内容。

(五) 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西湖:指颍州 (今安徽阜阳) 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提问】请从“静”与“动”关系的角度对下片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步骤一) 一、二句写风平浪静, 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 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 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 水鸟拂过堤岸飞去, 写出了“动”。 (步骤二) 诗人既写出了静态, 又写出了动态, 动静结合。 (步骤三) 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表现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二首 (其一)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

【提问】这首诗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初中诗词鉴赏技巧 篇7

关键词: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91-01

古典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古典诗词的鉴赏已经成为中考和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古典诗词的时间距离现在比较久远,且古典诗词或描写山水、或歌物咏志、或凭吊古人、或记事抒情、或揭示生活的哲理,所展现的思想感情不能直达,仅能寄托于景物,需要体验和领悟其中所展现的境界,因此学生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往往感觉有一定的难度,且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也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其实,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有其固定的鉴赏方法,要想提高初中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需要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鉴赏技巧,下面从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总结一些鉴赏技巧,以供参考。

一、注重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多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把握。因为初中生都没有过和古典诗词作者一样的经历,且没有处于古典诗词作者的环境当中,故教师要理解学生无法对古典诗词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体味和把握。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当中,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指导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加以准确的理解,如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总结一些学过的或者常见的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对其进行分类,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古典诗词所蕴含的一些思想感情,可以为其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使其可以更好地对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快速的把握。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分为这几种情况:(1)歌颂祖国的美好河山,气势磅礴,言辞优美,展现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感慨人生,如感慨人生中最常见的几种感情,即爱情、亲情、友情;(3)表现对当前现实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不满,表达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之情,表达对统治阶层的不满和愤恨之情;(4)表现作者自身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他们的理想抱负,表达他们无法在现实中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愤懑情绪。此外,为了使初中生对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充分的把握,初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熟悉作者所处环境的背景等,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基本情况和所处环境的背景,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才能对作者对生活、社会的态度加以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对古典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把握。再者,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事物的形象或者意象对古典诗词作者的情感世界加以了解。因为古典诗词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或者意象渗透自己的情感,如“落花”意寓着哀愁,以鸿雁和燕鹄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等等,因此,要想对作者的情感加以了解,注重寻找事物的形象或者意象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当学生逐步积累了古典诗词经常展现的思想感情、掌握了识别物象的方法,相信学生就会慢慢学会对古典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有效的把握,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二、注重把握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注重指导学生把握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至关重要。在初中古典诗词的鉴赏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总结一些古典诗词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一般情况下,古典诗词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有:(1)在古典诗词中,好多作者都喜欢采用正反对比的表现手法,如有的古典诗词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对比理想和现实的差异性,对比腐败和清廉的差异性,对比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的差异性……以此展现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可以使读者深刻地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不少作者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借用某种人物或者某种事物来衬托某种事情,以使社会的某种风气得以彰显,以此让读者明白自己想要在这首诗歌或者词中想要表达的主张或者观点。(3)还有的作者喜欢在古典诗词中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朦胧感觉,同时让读者了解作者想要讲述的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4)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经常被作者广泛应用,这样表现手法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古典诗词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使读者更容易靠近这些作者来感触他们的境界。(5)借助景色描写抒发感情也经常被广泛应用在古典诗词当中。如范仲淹的《岳阳楼》中,作者借岳阳楼的景来表达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心壮志。如果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鉴赏教学中,语文教师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作者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将有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鉴赏思路加以理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古典诗词想要表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总之,注重提高初中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传授给学生一些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古典诗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古典诗词作者采用的表现手法,以逐步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使初中生在中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部分获得高分。

参考文献

[1] 沈 靖.论如何提升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能力[J].语文学刊,2014(03)140-141.

[2] 张品举.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J].学周刊,2015(09)221.

古诗鉴赏: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篇8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1)抒情手段。

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这在各种参考书中述说详备,兹不赘述。【常用方法】

因为表达技巧所涵盖的内容较为芜杂,在考查时考生一时不易把握,所以命题者一般不会笼统地要求“鉴赏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而是问得较为详细,如“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注意,一般考生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分辨还不够清楚)。如果遇到问得比较笼统的题目,考生一定要熟记上面知识网络中的六个方面,在写短评时,选择重点进行评论。具体的行文办法还是先“盖帽”,然后具体的条分缕析。【例题剖析】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侧面来表现主题的。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参考答案: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夜大。

评分标准:

从触、视、听三种感觉来写雪之大这一主题,各说明三个方面是怎样从侧面衬托的。只说后部分,得3分;各个赋分点全答对,如果有科学性错误,扣1—2分。误例:

没有确定一个“主题”,如有的同学既写“雪之重”也写“夜之深”。

加入一些毫无必要的描写,如最后写“在这样的大雪静坐听雪,思潮澎湃,意境开阔。”有的同学还赋了一首小诗:“夜雪大且重,铺地三尺厚。青竹节节断,雪埋不知处。”恰成狗尾续貂。还有一位同学最后一句是这样的“使人由雪想到或许作者此时正有满腹心事吧!”转而为对作者的形象进行鉴赏了。还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题为夜雪,诗人卧床未眠,忽觉“衾枕”寒冷,暗示窗外白雪飘舞,大概那夜皓月悬空,映得窗户明,清袁枚诗中“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有此意境,折竹之声足见“雪重”,“雪重压枯竹,枯竹无完枝”。“冷”“明”“声”三韵脚明朗地表现了主题。这段评论文字中于何处得月?审题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另外,我们要求的是初步鉴赏诗歌,不必旁征博引,虽然不是说这样写就不行,但毕竟这种写法值得肯定,不值得提倡。【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画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联想想象,象征寄托及比喻等修辞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首联直点“悲怨”主题;颔联“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而“柳态”“啼鸟”点出分别的伤感和思念如杜鹃泣血,丰富的联想把离别“悲怨”写得更有诗意;颈联发挥丰富的联想想象,设置了“独夜”“空楼”两个场景,表达了思念之情,反面衬托“悲怨”主题。尾句再加渲染,使这一主题更加明白,产生了震憾人心的力量。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雨之暴”这一主题的。有美堂瀑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答: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修辞,联想想象等多种多样的手法表达了“雨之暴”这一主题。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第四句真写雨大,“飞”过大江,极状其声势之大。

五、六句运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也,又把雨后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暴”。后二句发挥充分的联想想象,以天庭里李白“泉洒面”以致人间有如此大雨,丰富奇特。四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知识网络】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强烈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或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同时,诗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的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不是平白直露,而是隐晦曲折的,需要考生从两方面深入领会把握。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二,内容主旨: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三,意念、意象、意境 在诗歌鉴赏主观题型中,还要注意“诗中三意”:意念、意象、意境。意念是诗人心中的念头、志向、情感、情调等,;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意象”;意境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是诗歌鉴赏的三个层面,我们在完成题目的时候,要注意对这三个方面的掌握。意境是作品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诗人的“情”与“理”,即“意”;诗中的“境”包括事物的“形”与“神”,即“象”;“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特点一般又与诗人的风格一致。主要考察

1、意境的领悟;

2、意境的比较。

对诗歌作品中“意象”的分析应包括“意念”和“意象”两个部分。在题目要求对其“意境”进行鉴赏的时候,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形神”“情理”并重,先写出诗中的表层意思,即“意象”,再写出诗人的感情,即“意念”。如下面这道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选自《语文月刊》] 鹧 鸪 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去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试分析“春风不染白髭须”一句的意境。

答:很的余味,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老年不能回复青春,表达了作者愁苦萦怀、英雄迟暮的落寞情绪。【常用方法】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这与意象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以借鉴。同时同学们要注意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离不开对作者一贯写作题材和身世的考察,诗人因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往往会在一些乐景中融入哀的心情的书写,这就是古诗中所谓的“乐景写哀”,如果忽视这一点,我们的鉴赏很可能南辕北辙,方凿圆枘。如:

阅读下面一首七言绝句,完成习题。[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凉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为此时。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 和第三句中的 不仅扣住诗题,列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 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答:“石榴开遍” “树阴满地” 清幽。表现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偕忘,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作者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内容2分,语言流畅1分,有创见1分)【实战演练】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试分析作者在这首诗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答: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展现了诗人羁旅途中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首联统领全篇,确定全诗的基调和意境;颔联、颈联写景,叙事集中在尾联。(意思对即可)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对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赏析。(6分)一落索 朱敦儒

一夜雨声连晓,青灯相照。旧时情绪此时心,花不见,人空老。可惜春光闲了,阴多睛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

答:作者以阴晴喻心情的好坏,侧面道出世事的艰难,表达了作者春夜难眠,忆昔伤今的思想情绪。(意思对即可)五 实战例示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习题。[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 小 重 山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蟋蟀

(1)词中所说的“心事”是指。(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3)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试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答:(1)(2)知音少,弦断有谁听?(3)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 ”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1分)答:愁

(2)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2分)答: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3)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保朝何代故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2分)答: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

(4)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2分)答: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情的感慨。

古诗词鉴赏技巧初探 篇9

一、区分风格流派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这是文学艺术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要求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精确地进行描写,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浪漫主义偏重于抒发感情和描写幻想,常常采用大胆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和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形象,表现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比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都是现实主义的杰作;屈原、李白的诗歌,则多属浪漫主义作品。

2.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作品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气势豪迈壮阔,感情奔放激烈,笔力刚健遒劲,境界雄奇浑厚,具有阳刚之美,人们多以“骏马秋风冀北”来形容。在审美效果上,令人亢奋、激动、昂扬,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代表作家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婉约派作品多以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为主,最擅长表现离愁别恨的主题。风格婉约清丽、缠绵悱恻,具有阴柔之美,人们多以“杏花春雨江南”来形容。在审美效果上,往往令人怡悦依恋,感叹不已,如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一剪梅》等。

3.名家典型诗风举例

诗歌的艺术风格,与诗人的出身、教养、生活经历、艺术趣味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诗品出于人品。正因如此,我们的诗坛才能千姿百态,绚丽多彩。比如:陶潜的恬淡静美,王维的诗中有画,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易浅近,贾岛之瘦,孟郊之寒,温庭筠的香艳柔婉,李煜的多愁善感,柳永的真率明朗,晏殊的富贵闲雅,苏轼的高旷清雄,辛弃疾的豪迈奔放,李清照的婉约清新,姜夔的幽冷悲凉等。

二、明确表达方式

这里主要谈谈常用的抒情和描写。

(一)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眼观茫茫宇宙,沉思悠悠人生,不禁悲从中来,放声长叹,一吐心中寂寞苦闷之情,表达了功业难就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李白的《静夜思》亦是采用直抒心绪的写法,不加雕琢,随手写来,却很有感染力。

2.间接抒情 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①借景抒情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更增加诗人的愁思。景物的形象,体现着诗人的感情,作者的感情又贯注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之中。再像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写春游西涧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借景述意,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②借物抒情(即托物言志) 像虞世南的《蝉》:“垂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这是一篇有名的托物寓义的小诗,它通过咏蝉传达出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怀古伤今(即借古喻今)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提到的《后庭花》是陈后主作的靡靡之音,杜牧以史喻今,让人从陈代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运,对当时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二)描写方式

常见的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白描、渲染、细节描写等。直接描写无需赘言,我们主要说说后面几种:

1.间接描写 即侧面描写或烘托,用一事物暗不另一事物。如《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罗敷如何美丽,而是通过观者的惊艳反应,间接表现她的美艳绝伦。类似的还有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写景中的间接描写亦有很多,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船帆、飞鸟、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潆潆细雨,船行变得迟重缓慢,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江边的树显得十分润泽。读着这些句子,我们就会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边,在大树上,全都是潆潆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2.渲染 即细致地描写,用重笔对环境、景物或人的行为、心理作用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现形象的某种本质和特征的一种艺术手法。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用“念去去”点明朋友分别,接着用千里烟波、沉沉暮霭、楚天空阔渲染他们之间用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的情意,后面又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使人倍觉伤感。这种渲染,比原来的色彩加重一层,更感意致绵密。再如前面那首韦应物的诗,经过前三联的铺写渲染,形成了诗人远别友人时的一种浓重、压抑的氛围,诗人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3.白描 就是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的最大特征是纯客观地描写,不着一句议论抒情而尽得风流。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颔联与颈联互相结合,素描淡抹,将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4.细节描写 即对细小情节的描写。它的作用在于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人物和事物的外貌特征及其内在本质,突现作品的主题,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因客不至烦躁不安的心情。

三、辨别常见修辞手法

1.比喻 是诗歌经常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如白居易《长恨歌》描写杨贵妃“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以“芙蓉”比面,以“柳”比眉,以“梨花”比容颜,以“雨”比泪痕。特别是他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通篇由比喻构成,用“花、雾、春梦、朝云”四个喻体,共同比喻一个本体,即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好的人与物,表达了一种追念与惋惜之情。

2.拟人 即赋于事物以人的特性,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万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草树本是无情物,在诗人笔下,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作者把花草树木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将春雨人格化,写成了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3.夸张 可以说是诗人为表达难言之意、描摹难传之状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放大镜”。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若用地理常识这把科学标尺衡量,可说纯属撒谎。可是读者并没有对这首诗的真实性发出疑问,反而觉得非如此不足以表现诗人感情的愉悦与行舟的轻快。在许多时候,夸张往往和比喻结合起来,如李白《将进酒》的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前一句属空间的夸张,后一句是时间的夸张。这两种夸张前后紧密相联:前一句以河水一去不回头暗喻人生易逝,为下面“悲白发”作好铺垫;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脆弱渺小,故有下面的朝暮变化之说。

4.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诗中把烧瓦工人和居大厦的富翁作了鲜明对比,揭露了不劳而获和劳而无获的不合理现象。再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际遇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5.衬托 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的条件,来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要描述的事物的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所谓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以次要事物来正面衬托主要事物。有以哀衬哀的,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用落叶纷纷的深秋景物渲染出一种苍凉气氛,衬托诗人的沉郁感情。有以乐衬乐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用明媚开朗的阳光(白日)和翠色可人的美景(青春),来衬托诗人那种兴奋难遏的感情。反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相反条件,以次要事物的反面衬托主要事物的正面。它或以乐衬哀,或以苦衬乐,或以动衬静。如“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以闹衬静;“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则是色彩上的反衬。

6.互文 指古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实际意思是木兰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亦属此诗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也决不能理解为将军身经百战难免一死,壮士十年后即能侥幸归来。再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二句,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战争不断。

7.双关 即利用词语间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讲的是这件事,实际上是另有所指。它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前者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用了以“晴”谐“情”的双关隐语,增添了诗歌的情趣,显得新颖巧妙。元末诗人王冕写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里的“清气”,表面指梅花的清香,暗指画家的人品和节操。

8.叠字 叠字的运用,在我国诗歌中源远流长,拿《诗经》来说,三百零五篇就有将近二百篇使用了叠字。运用叠字,可以调节音节,加强作品的节奏感,造成一种反复回旋的抒情气氛,使人体会到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像李清照的《声声慢》,在开头运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字将词人倾吐不尽的悲哀赋予言外,使读者如闻哽咽啜泣之声。

四、了解诗中典故

用典,是诗歌创作的一大特点,它借助过去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即怀古伤今、咏史言志,借此使言语含蓄、鲜明、生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名句。这两句诗的上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就分别用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闻笛赋”就是晋朝向秀的《思旧赋》,“烂柯人”的故事出自《述异记》,作者用这两个典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长期被贬斥的激愤和对朋友的深挚怀念,以及对人事沧桑、恍如隔世的慨叹。再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的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从用典的方式上说,有明用和暗用两种。散文中用典多采用明用,诗歌中则主要采用暗用。杜甫《新婚别》写行前新妇鼓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典故暗用得很高妙,向来为大家所推崇。《汉书·李陵传》记有:“我士气少衰,而鼓不起,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搜得,皆斩之。”新妇勉慰亲人,解释自己不能“誓欲随军去”的原因时,典故变成了女人自己的话,自然流畅,不露一点痕迹。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可以分为“用事”和“用辞”两种,“用事”是引用过去的故事,通过引用故事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起一种类比和引发的作用,使意义表达得更形象、更深刻。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整篇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用以抒发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事业却又无成的感叹。“用辞”主要在于引用现成的词语,以证明一种事理,或借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性的语言来塑造自己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如用“南冠”代替“囚犯”,用“金乌”代替“太阳”,用“玉兔”表示“月亮”。宋代诗人林逋咏梅诗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自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脱化而来,林逋仅仅改动了两个字,就成了咏梅的千古绝唱。

上一篇:初三元宵节趣事日记400字下一篇:县文广旅体局关于202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