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2024-06-25

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通用14篇)

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篇1

[摘要]我们在教学中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引领学生专心倾听、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我要求学生每做一道应用题,都要坚持做到“读、找、想、算、答”五步。即一要准确地读三遍题;二要找出条件和问题;三要想好算法;四要正确地列式计算;五要作答。

[关键词]解题步骤要求审题习惯审题方法判断和分析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简单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开始,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要准确的解答应用题就要从提高解题能力上下功夫,为今后学习复杂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帮助学生明确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要求

我要求学生每做一道应用题,都要坚持做到“读、找、想、算、答”五步。即一要准确地读三遍题;二要找出条件和问题;三要想好算法;四要正确地列式计算;五要作答。

为了使学生养成习惯,课上只要讲应用题,我自己都坚持按五步去做,给学生做示范,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要正确地解答应用题,首先要能准确地读题,正确理解题意。我要求学生每读一遍题,就在题的前边画一道,读完三遍,画出“△”。然后用单横线画出两个条件。分别注明①和②,用双横线画出问题,边画边小声读出条件和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习惯,我还经常检查学生是否按要求去做了。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正确地选择算法,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或减,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或除,我让学生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进行练习。我把全班62名学生分成16个小组,每小组指定一个组长。当拿出一道应用题时,就让小组讨论基本数量关系,每人说一遍,会的教不会的,以好带差。还要求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把所想的那句话写下来。如分析了“做4个朵花要用2张纸,有8张可以做几朵花?”后要写出“8张里面有几个2张?”分析了“兔有7只,鸡的只数是兔的5倍,有鸡多少只?”要写出“7只的5倍是多少只?”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知道在列式前必须分析数量关系。

三、教给学生审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较灵活题的能力

所谓灵活题,一种是语言结构与普通提问不同,如“小荣认识56个字,小光认识48个字,普通提问是“小光比小荣少认几个字?”如改为“小光再认几个字就和小荣认的同样多?”有的学生就不懂了。

另一种灵活题就是“逆向叙述题”,其叙述顺序与生活行为顺序不一致。学生对这种题理解起来也感到困难。

为了提高学生理解灵活题的能力,助学生掌握几种理解题意的方法。

1.实物演示法

如,我常用一些图片演示“发了→还剩→原有”的关系;或用一把小木棒演示“用了→还剩→原有”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会借助实物演示来理解题意。

2.换一个说法理解较难懂的语句

如:在解决一道题中“一年级有学生52人,二年级有学生50人,三年级和一年级同样多,三个年级一共有学生多少人?”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懂它的意思,知道“三年级也是52人。”再如“学生做了红花、黄花、蓝花各8朵,一共做了多少朵?”就是“红花有8朵,”“黄花也有8朵,蓝花也有8朵”。

3.画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时,我帮助学生学会看线段图,就帮助他们学会画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注明条件和问题,以此来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4.借助生活经验理解题意

有的学生对“吃了→还剩→原有”等逆向叙述题不理解,我就举学生熟悉的事“你吃了4块糖,桌子上还剩5块糖,你原来有几块糖?”来帮助学生理解。

5、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应用题的叙述进行逆向思维。

如读了“商店卖出圆珠笔34枝,比卖出的钢笔多12枝,卖出钢笔多少枝?一共卖出多少枝笔?之后,脑子里应思考“比卖出的钢笔多12枝,也就是卖出的钢笔比圆珠笔少12枝”,这样就可避免列成34+12的错误。又如读了“有人在车站上等车,车来了,上去10人,还有8人没上去,车站原来有多少人等车?”学生脑子里就应浮现出车站上等车及上车的情景。

四、让学生经常进行判断和分析

我发现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常因个别词或巧合数字的干扰,选择了错误的算法。

如“学校买来红粉笔19盒,白粉笔35盒,每星期用去6盒,几星期用完?”个别学生抓住了“用去”这个词,就用减法解答。每次出现这样的问题,我都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明确正确解法,并引导学生讨论,原题怎么改变,才用减法解答。

又如“缝纫组要做24套衣服,已经做了3套,再做多少套可以全部做完?”因为那一段时间常做除法,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见到24和3,马上列出24÷3的式子。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学生知道错了,我接着让学生说,这道题条件和问题怎么变一下,才用除法解答呢? 这样的判断和分析,对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也很有帮助。

总之,低年级解决应用题是整个小学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在这个学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关注低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能力的培养。我们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解决问题”,而且在每个单元里都有解决问题。课本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在这里教材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计算问题。通过这部分学习,使学生经历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是初步理解什么是数学问题,现实生活存在着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等,这样学生就逐步形成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只有投身于教学活动之中,靠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的知识和方法才会在现实的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提高。[参考文献]

1、蔡菲;课堂因细节而闪亮[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篇2

(一) 低年级学习数学应用题的思维概论

在小学阶段中, 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指学生在从幼儿园转移到小学阶段中学习数学, 开始通过对文字、图片和符号等因素的融合, 去提炼和吸收小学数学的很多基本的客观知识和理论, 从而归纳出一些能针对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和理解情况等, 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概括出合适的解题思维方向和流程等。

(二) 低年级学生思维缺陷的现状

1. 抵触文字理解, 盲目合拼数字。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学习期间, 学生是从幼儿园阶段开始转变到小学阶段, 从原本的看图理解变化成图文结合的综合观察。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是刚刚开始学习汉字, 对于文字还没形成足够的熟悉程度和理解习惯, 因此, 在处理应用题这些图文并备的题目时, 学生很可能会因为对应用题内容文字的陌生感而有意或无意地过滤和抵触应用题的文字介绍。在这一条件中, 学生就会潜意识地看图找重点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式, 盲目寻找与合拼应用题中的数字, 从而在最短的时间中整理和排版出数学应用题的基本解题模块和形式。

2. 片面阅读个别词语, 无视数字与单位的配对。

小学在安排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数学相关知识时, 往往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吸收能力、图文融合能力和数据文字配对等条件反射。在面对这些全新的解题思维下, 处于低年级学习的不同学生会根据各自的反应心态、接受理解和解决方式等多种元素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数学学习的思维障碍, 如汉字学习程度比较低的学生会更加喜欢看到有图的应用题, 而且在阅读题意时会有意地忽视部分没有数字的文字介绍;或者在做题的时候没有分清楚数字与单位的配对, 造成解题的盲目合拼等。

二、二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出现思维缺陷的原因

(一)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教育管理中, 教师如果想要灵活全面地培养学生形成合适的解题思维, 那么, 就需要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一年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都接受到适当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并形成一定的理科学习思维路线, 例如学会数字的加减、尝试图文的合拼理解和数据的运算审核等。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培养出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 与小学的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相比, 低年级学生在上课和学习的自制能力有待加强, 而且对于汉字还比较陌生, 在处理数学应用题时可能会因为没有培养好良好的抽象性的理论型思维而无法处理一些比较具体鲜明的题目。

(二) 教师分析应用思维时存在的障碍

1. 忽视解题思路的顺序和方向。

因为小学二年级数学的教学重点与一年级数学教学相比是产生了一定的变动, 所以, 不同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各自的困难, 如记忆背诵、理解归纳和看图总结等, 而产生一定差异的学习思维障碍。在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如果没能够客观性、针对性和整合性地归纳和总结出低年级学生在培养数学思维时已经出现或可能存在的解题问题, 那么,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就很可能会在片面地根据个人的理解能力去覆盖性地介绍数学书本的基本知识点时, 造成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基本知识点形成了具有片面性的理解和总结。

2. 没有及时说明数量关系。

大部分教师一般会提前考虑到上课时间段的限制和应用题模式的相似性等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忽视了学生直接模仿的学习特点, 片面介绍题中的数字, 没有考虑到数据与单位等多种条件的分析, 从而使学生在自主答题时找不到方向, 在解题时就会毫无目的地进行数字的拼凑。例1: (1) 红花8朵, 粉红花比红花多3朵, 粉红花有几朵? (2) 红花8朵, 红花比粉红花多3朵, 粉红花有几朵?在解题时, 学生如果在看题的时候没有看清楚“粉红花比红花多3朵”与“红花比粉红花多3朵”这两句话, 那么就可能会把两道题都理解为“8+3=11 (朵) ”。正确的解题: (1) 8+3=11 (朵) 答:粉红花有11朵。 (2) 8-3=5 (朵) 答:粉红花有5朵。

三、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方向

1.加强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总结性。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的知识面相对比较有限, 大部分题型的分析和解读都来仅仅是来自数字的加减合拼等经典的数学知识。所以,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二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 需要有代表地介绍和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图片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文字的分析能力, 打破学生盲目背诵的错误认识, 让学生有意识地收集和总结零散的知识点。因此, 数学教师如果想让学生更好地统筹好应用题知识的答题模块, 就要学会使学生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总结, 构建出合适的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思维结构。

2.培养学生解题时的好奇心和观察力。二年级数学应用题虽然可以有很多种题型, 但客观上而言, 因为低年级学生一般只认识数字的加减, 所以, 在解答应用题时, 教师更需要指导学生结合题目的特点和数据去进行合理解题思路。教师在设计和分析应用题的讲课模式时, 不仅应该及时地收集和分类一些和应用题有关的最新版的教材, 而且也能够结合现实生活和书本内容的结合, 通过运用言语介绍、图文合并及数据对比等多种多样的解题思路, 让学生多提问,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促进学生能够灵活地理解题意, 慢慢习惯对应用题文字的阅读和吸收, 增强图文的综合理解。

四、总结

因为低年级学生很少大面积地接触对应用题, 因此, 学生往往是没有形成及时统筹和整理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规律, 在解题时就容易造成不知所措的困境。教师如果要灵活地化解二年级学生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面临的思维困境, 就需要及时改良教学模式, 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摘要:数学教师在指导低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时, 可通过图片演绎、文字过滤和分析归纳等多元化的思维形式, 做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探索出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基本知识和多种规律, 从而结合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困境, 灵活构建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如何培养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篇3

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以及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首先,无论从数学的产生还是从数学的发展来看,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隐含有一定的数学规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购物、储蓄、各种设计等都离不开数学。可以说,数学在人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人们从事什么职业,都不同程度的会用到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的思考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无论是问题的引入、新知学习、还是练习设计,更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的联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学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例如在教学除法的意义时,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且熟悉的孙悟空和买水果吃的实际经验创设教学情境:孙悟空带小猴们上街买水果,一共买了12个苹果和6个仙桃……低年级学生在面对他们特别喜欢的孙悟空和好吃的苹果和仙桃,兴趣盎然,问题接连提出:1. 如果把这些水果平均分成两袋,每袋装苹果和仙桃各几个?2. 如果每盘装了个苹果这些苹果可以装几盘?3. 如果每个水果盘装3个水果,这些水果可以装几盘?

这时,教师可择取与本课时重难点联系紧密的问题探究。这样的数学情境对学生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有很大作用,使小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用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内容引入新课,就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助于学生很快地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先出示了画有三辆自行车的挂图,它们的轮子分别是圆的、方的和三角的。学生一看挂图就笑,说:“老师,我们从来没见过方车和三角的车轮。”“方车怎么滚动呀?”“三角的车轮滚动时不是会一上一下的吗?”“那为什么圆车轮就行呢?”“圆的车轮有什么特点呢?”这时我恰当地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觉地参与了教学过程通过教学,学生不但很快掌握并理解了圆的特征,而且也认识了数学知识同生活的联系。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活化”教材,使之贴近学生,成为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推理等活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使学生感到有些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课堂上的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推理和总结。

三、发展思维,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这一特点,小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难懂,尤其是应用题更让学生感到神秘。应用题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最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因此,应用题教学必须突出思维训练,展开思维过程,教给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四、注重练习设计,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

由于数学有广泛的应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为学生多设计一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多种资源,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与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设计练习,让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可让学生练习:当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怎样设计,所围成图形面积最大;学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后,可让学生计算用一张铁皮做桶,怎样设计可使桶的容积最大;学了“百分数”以后,可让学生计算一下本班男、女生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让学生设计本班师生去旅游,该怎样租车,怎样购买门票最省钱;为新年联欢会设计一套符合本班实际的购物方案。

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篇4

短文排序主要是考核学生对一个事件发生顺序的阐述能力,以及考核其阅读理解的能力的一种练习。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提高这类习题的作答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

一、多让他口头讲述一个完整的事件。要求事件前后有序;

二、多让他写记事类日记,条理清楚地写出发生的事件;

三、多阅读;

四、让他学习一些“连接性”的,或表达顺序的词语,如首先、开始、然后、接着等等;

五、扩大知识面,了解一些常理。比如“看日出”,常规上应该是先怎样的,后怎样的;

六、把短文排序分成几种类型来辅导:

1、给叙事短文的句子排序

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我们都会遇到许多事情,叙事的文章,就是把作者感受最深的事,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下来。叙事离不开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排序的方法是什么?

首先,要读懂每一句话;其次,要想一想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找出短文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以及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理清作者的思路再给句子排序就容易多了。

2、给状物短文的句子排序

状物短文是指对自然界中的静物如小闹钟、小台灯等,或者动物进行描写的短文。状物短文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对所描写的“物”进行细致、有序地观察。

排序的方法是什么?

首先,要了解状物短文一般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其次,再读懂每一句话;然后,确定短文是写静物还是写动物;最后,按照写状物的方法给短文排序。

3、给写景短文的句子排序

写景的短文,是以描述地理环境、山川风貌、名胜古迹为中心,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按观察的顺序写,可以按时间的推移顺序写,可以按空间顺序写,还可以按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写。

排序的方法是什么?

弄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再排序。

4、.给写人的短文的句子排序

如何提高学生应用题分析解答能力 篇5

如何提高学生应用题分析解答能力

小学生数学应用题分析解答能力的提高, 一直是我们所有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尽管我们很多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花费了很多时间,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但还是有不少学生的应用题分析解答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此,我对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小的调查:

学生做应用题时解题思路清晰度、数学思想方法明晰度等情况

优等生

解题思路

清晰度 99G

数学思想方法

明晰度 98G

解答习题的

准确率 98G

学生学习兴奋度 98G 中等生

解题思路

清晰度 87G

数学思想方法

明晰度 85G

解答习题的

准确率 86G

学生学习兴奋度 85G 学困生

解题思路

清晰度 42G

数学思想方法

明晰度 39G

解答习题的

准确率 32G

学生学习兴奋度 28G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思想方法明晰度高的学生,解题思路就清晰,解答应用题的准确率也高,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浓厚;反之,数学思想方法明晰度低的学生,解题思路就模糊,甚至根本就不会,解答应用题的准确率自然就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就相当低了。由此看来,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能力低下,和学生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欠缺有很大关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正是由于很多学生只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一些显性的知识,没有把其内化为属于自己的数学思想方法,导致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总是出现偏差,降低了我们教师应用题教学的效率。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隐性知识系统,我们教师如何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又帮助学生内化一些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提高他们的应用题分析解答能力保驾护航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我的粗浅看法。

一、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方面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发现,一些用语言阐述的数学问题干瘪无味,学生难于分析理解,特别是空间观念差的学生,而借助于一些线段图、点子图、模象图、树形图、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图、集合图、直观图等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便会使问题简明、形象、直观。这种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从而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我们即可称之为数形结合的思想。我们来体会一下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的好处。

【案例】“红红喝一杯果汁,第一次喝了这杯果汁的一半,第二次喝了剩下的一半,第三次又喝了剩下的一半,第四次又喝了剩下的一半,请问:她四次共喝了这杯果汁的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这道题如果直接让学生列式做,多数学生肯定会无从下手,易发蒙,但如果把这样一个长方形图引用过来,图形结合,学生就会迎刃而解。(附图如下)(矩形图)

第一次喝这杯水的1/2

第二次喝这杯水的1/4

第三次喝这杯水的1/8

第四次喝这杯水的1/16

从这个图形中,我们可以快速地算出,红红喝了这杯水的1/2+1/4+1/8+1/16=15/16,看出还剩这杯水的1/16.

另外,一些工程问题、行程问题、植树问题、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等都可以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问题化难为易,调动小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发挥他们创造思维的潜能,提高他们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在转化的思想方法方面

在数学教学中,转化的思想实际上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或是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通过转化,可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得解法更加灵活多变。可以说,转化也是解决数学问题时的一种常用的并且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1】王爸爸剪一条绳子,已剪的长度是未剪的1/4,如果再剪14米,这样已剪的长度是未剪的3/5,问这条绳子共有多长?

读完此题,我们会发现,如果用方程来解,虽然思路畅通,但解方程会很麻烦;如果用算术法解,我们又会发现虽然题中表示分率的两个条件中,单位“1”的量都是未剪绳子的长度,但是这两个未剪的长度是不统一的,怎么办?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它们转化为相同的标准量,也就是把“已剪的长度是未剪的1/4”转化成“已剪的长度是全长的(1/1+4)=1/5”,同理,把“已剪的长度是未剪的3/5”转化成“已剪的长度是全长的(3/3+5)=3/8”,这时“1/5”和“3/8”这两个分率的标准量就都表示绳子的全长了,这样14米所对应的分率就可转化为:(3/8-1/5),至此,我们可求算出绳子全长为:14÷(3/8-1/5=80(米)。如果我们学生在脑中没有建立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这道题恐怕对某些学生来说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了!

【案例2】一个合唱队,男演员36人,女演员30人。

问题:1、女演员数量是男演员的几分之几?

2、男演员数量是女演员的`几分之几?

3、女演员数量是合唱队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4、男演员数量是合唱队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5、女演员比男演员少几分之几?

6、男演员比女演员多几分之几?

此题虽然问题在不断变化,但最终都可转化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的数学问题,这其中不仅渗透了转化的思想,还渗透了比较、对应等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问题变得简便起来。

另外,整数乘除法应用题和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以及分数应用题和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等都有着内在联系,他们之间都可以互相转化,使应用题解法更加灵活、简便,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在比较的思想方法方面

我们知道各种看似相像,又不一样的题型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而后确定他们之间的异同,都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而这种分析比较的数学思想在应用题教学中也常常用到,特别是在小学中、高年级。

【案例】1、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两种果树,其中苹果树1300棵,占果树

总棵树的65G。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果树?2、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两种果树,其中苹果树1300棵,园中35G是梨树。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果树?

要解决这两道题,就要充分发挥比较的价值,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加深

对不同数量关系的理解,正确解题,否则,应用题分析解答能力也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在建模的思想方法方面

数学建模是指根据具体问题,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数学框架,求出模型的解,并对它进行验证的全过程。在小学数学中,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代数式、关系式、方程及各种图表、图形等都是数学模型。模型思想在义务教育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只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更加喜欢数学。

【案例】1、两列火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慢车时速为70千米|时,快车时速为90千米|时。3.5小时候后两车相遇。请问甲、乙两地相隔多远?

2、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有一只长颈鹿高5米,比一头大象还要高2M3.这头大象高多少米?

第一题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相遇问题的基本模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来轻松解决,第二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构建这样一个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大象的高度×(1+2M3)=长颈鹿的高度,用方程法或除法来突破,否则,个别学生就极易列出一个运算相反的算式。

如何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写作能力 篇6

和平县礼士镇三联小学黄文炳

自我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已有三年多了,在这三年里,我一直担任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英语以及三年级语文,说起语文并非是我的专业,因此语文教学对我来说是个挑战。三年级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转折阶段,其中就有了一个新的教学任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那就是写作教学。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作文,自然是陌生的了,所以写作水平也是有限的了。教学起来也是相对比较困难点,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这时教会学生基本写作知识以及基本写作技能。因为三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适合开始学习写作了。那么如何来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写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刚从事教育工作那年对三年级写作教学也是感到一头雾水,经过三年的教学,通过学习其他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吸取他们切合实际的教学理念,加上自己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写作教学的一点研究和反思,在此我对如何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写作能力作一些自己看法。

在三年级写作教学上,一开始我们不能对学生要求太高,毕竟这不符合学生本身知识实际。首先应掌握写作格式,比如题目应写在第一行格子中间处,每一段开头应空两格写起。标点符合的运用,尤其要提醒学生第一格里不能放置标点符号。在内容上,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学生能写起多么华丽的文章,基本要素齐全就已经足够了,比如写一件事,起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和结果。描写动物,就应该能够把所写的动物的名称、外貌、特点,可能的话再写一些它的生活习性,就 1

很不错了。除了这基本要素,当然要求句子的通顺。这是基本写作知识,是培养、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那么,要培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我认为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多读。读书首先可以培养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学生口头表达是没问题,但三年级的学生,一开始让他们用书面语表达的话就不容易了,总会出错,写出的句子就不通顺了。多读书还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本来农村的孩子所见所闻就少,多读就更加必要了。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这个道理了。

第二,多抄。我这里所说的不是指多抄别人的文章,是摘抄其中优美的句子,把它积累下来,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比如表示开心的心情,如果我们都说:我真开心啊!这显得很平淡,我们不妨用:我心里感到甜滋滋的。同一个意思,不同的表达,之中的味道就不一样了。

第三,多写。写作就像学游泳一样,如果总是观察别人游泳,自己不下手练习,无论教练再优秀也不能培养出会游泳的人来。所谓熟能生巧,学生写得多了,自然就有技巧了。通过学生写了,老师改了,就能给学生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只有那样学生才会进步。平时我们也应该训练学生用词写一句话,因为一篇作文是由每一句话构成的。

第四,多听。听教师指导,听师生评点,听别人的优秀作文。习作前,听教师的指导;习作后,进行小组交流,听取同学提出的修改意见,对习作进行修改,然后全班交流,听师生评点,同时听别人的优秀作文,想想别人写得好在哪里,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习作,自然就能够较快地提高写作水平。

第五,下水作文。什么叫下水作文呢,就是老师自己先写一篇作文,力求简单明了,学生能看懂,之中又包含了所有的写作要素。然后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学习、评价。

以上几点就是我几年来积累的一些看法,在做到这几点之后学

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篇7

一、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解答应用题首先要学会审题, 如果学生对应用题的题目不能有清晰的了解,就势必不能正确解答问题。应用题的题目大多比较长,数量关系比较多,很多学生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渐渐失去耐心,变得心浮气躁,还没有理解透题目意思就开始解题,答案自然是错误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语言知识方面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以便使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题目内容。

例:小光的存钱罐里存有90枚硬币,面值分别为1角、5角和1元。若小光将存钱罐中面值为1角的硬币,都兑换成面值5角的硬币,存钱罐中则是58枚硬币,若小光接着把存钱罐中面值为1元的硬币都兑换成面值5角的硬币, 那么存钱罐中的硬币数目是68枚。请问,原来小光的存钱罐里所有硬币的面值总额是多少元?

在读此题时, 应该首先引导学生将语文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找到对应的数量关系,剔除题目中的累赘成分,还原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让学生明白题目中小光的存钱罐内的硬币只是假设经过了兑换,兑换只会改变存钱罐中硬币的数量,并不会改变存钱罐中这些硬币相加的面额总值。在此基础上,可以将题目简化为“小光经过两次兑换后,存钱罐内共有68枚面值为5角的硬币,求这68枚5角的硬币一共是多少元? ”

这样简化题目,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题意,轻松得出算式:0.5×68=34(元)。解答得出:原来小光的存钱罐里所有硬币的面值总额为34元。

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拟应用题,以便在今后的应用题审题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地多加揣摩题意,加深对题目的理解,获得正确的解题思路。

二、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过程中, 运用一些解题技巧,可以在学生遇到一些中高难度应用题时,促使学生转换思维角度,将一些看似复杂的题目简单化,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所谓的解题技巧,不过是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的体现。

(一 )逻辑思维的运用。应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包括直接已知条件、隐含已知条件与间接已知条件。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将间接已知条件转换为直接已知条件,多揣摩、理解隐含已知条件,就能使条件得到最大限度的简化,使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直观、清晰,能够利用这些已知条件推算出未知条件。在应用题解答过程中,有的可以运用逆向逻辑思维进行推理、求证,引导学生从问题寻找出线索,从而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应用题解答。

(二 )提高思维的缜密性。应用题中的验算环节很好地诠释了思维缜密在解题中的重要性, 验算环节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后关键环节, 也是特别容易让人疏忽大意, 以致出错的环节。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题目的编写中,常就此环节设计陷阱,目的是让学生重视验算,培养学生反复验证的习惯和缜密的思维,以便在今后解题过程中若出现同样的题目,就能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和固有的抵抗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部分学生虽然能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但不可避免有的疏忽大意,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能尽可能地减少出错,提高应用题解答的正确率。

应用题解题技巧, 不是生硬的公式套入, 也没有捷径可寻。说到底,不过是思维方式的灵活运用而形成的解题习惯和经验,要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寻求合理的方式方法,着重培养学生思维上的逻辑性和缜密性, 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除理性培养外,还应有感性方面的培养,也就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初始是一种心理活动,如果能够有意识地、不间断地激发和培养,这种心理活动就会经常出现,体现的方式会越来越明显,最终就会形成兴趣。这种兴趣的产生会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乐趣,学生便会喜欢上数学,自然而然提高学习能力。

基于小学生兴趣爱好多变的特性, 要想学生对解答应用题产生兴趣,并且稳定存在,必须从教学方式上入手。

应用题以应用为主, 而不仅仅是抽象的、无趣的数学题目。应用题解题思路可以有很多种,且变化多端,灵活性十分强。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多尝试变题训练,提高学生对相似情境的抗干扰能力,让学生适应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已知条件,寻找到不同的解题线索,同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多设置问题中的矛盾和冲突,让学生寻找、发现问题,可以用现代化教学方式,譬如在多媒体教室放映动画片,从片中内容出题,也可以让生活与题目相结合,联系实际,转换学生的思考角度,促进学生进一步领悟,调动学生的解题积极性。学习兴趣一旦产生,学生就会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由学会变为爱学和会学。长此以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总而言之,在培养小学生应用题解答能力时,应当以学生的智力思维培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审题时理清数量关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解题步骤,发散思维,运用解题技巧得出答案, 同时养成验算的习惯, 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在结合实际经验,进行反复推敲,归纳、总结出最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同时, 更不可忽略学生的心理因素对学习产生的影响,培养的策略要有针对性,注重人性化,而不能仅仅将培养的重心放在拿高分上,而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摘要:在小学高年级数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正确解答数学应用题。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题目内容;要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启发学生转换思维角度,确立正确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在解答应用题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学数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解答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篇8

摘 要: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励人们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一门学科或某种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用爱心感染学生,爱心是教师实施有效性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信息转化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07-01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学会解答应用题,可以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应用题教学又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呢?现浅谈一下个人的几点心得:

一、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激励人们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一门学科或某种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用爱心感染学生,爱心是教师实施有效性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信息转化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数学教师的感情投资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探索的愿望。我从不在学生面前询问、调查他们在前一阶段时的学习成绩,我认为这是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爱护。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做到相互理解,视界融合,全息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我主要通过:分组交流、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自选学习方式、情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

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

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在小学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低年级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低年级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和一题多解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四、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学中,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息的计算,以及一些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三(1)班今天要进行植树活动,要求分两组进行植树,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40棵树苗,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树苗;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树苗多,人少分到的树苗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棵树苗?当然,题中还缺少男、女生人数的条件,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学校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时,让学生先摆出12只“白兔”,7只“黑兔”,使“白兔”和“黑兔”一一对应。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白兔跟黑兔相比;白兔多,黑兔少;白兔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理解从 12只白兔中去掉和黑兔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所以要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操作和分析,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关于这种应用题中较大数与较小数的数量关系的表象,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在小学学习期间,数学应用题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最好途径之一。为此,数学教学应成为能够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教学。虽然中国的国情使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举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但我们更应从提高全民的素质入手。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喜欢数学”、“让不同的孩子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数学”、“大至天文、地理、环保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小至利率计算、古尸年代测定……均可在数学中找到其应用的踪影。”

总而言之,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

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篇9

内容摘要: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W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培养他们的写话兴趣,采用多种形式常抓不懈,学生的写话能力一定会慢慢提高,顺利过渡到写作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语文教学 多种形式 写话训练

低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但也要重视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及早练习写句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一下在低年级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一.用拼音写句子

一年级学生开始学拼音,可利用学过的拼音先写一些简单的词语,学完单韵母和声母,他们就可以练习写“八个”,“沙发”,“喇叭”等的拼音。随着学的拼音越来越多,他们会写的词语音节也就不少了。每天布置用拼音写词语的课外练习。等拼音学完后,就开始让学生写音节句子。先说后写,只要把句子说完整,再用拼音写。教师多表扬,多鼓励,培养他们的写话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用拼音写话的能力提高了,既锻炼了写话,又巩固了拼音,何乐而不为呢。

二.用生字组词造句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对所学生字音形义进行指导,尤其是要通过组词造句来了解这个字的字意。一个字往往能组好多词语,大家你组一个,我组一个,兴致很高,再用其中的词语造句,学生更是争先恐后,课堂气氛活跃。这时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词造句,同时交给他们逗号、句号、问号这些常用的标点符号的用法。这个练习贯穿于整个识字教学,天天坚持写,课课坚持练,学生既牢固掌握了生字,又提高了写话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三.用课文中的好词造句,仿写优美的句子

低年级的课文语言清新,内容浅显,有些课文贴近儿童生活,使学生爱读爱背。其中有一些好词好句值得他们学习适用。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好词,先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把带这个词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用这个词语造句。课文中有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拟人句,让学生明白打比方的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拟人句中从哪个词语看出物当人来写了,然后仿写句子,从而体会了这样写的好处。一年级语文下册《荷叶圆圆》这篇课文中,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他们都喜欢荷叶,把荷叶当作自己的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于是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仿写。谁说:“荷叶是我的什么”,然后再具体写出动作。就这样每遇到优美的句子,总要进行仿写练习,使学生不仅要会写句子,而且要写出语言生动的句子。

四.看图写话

看图写话是低年级最常见的写话方式。通过一幅图或几幅图来写一段完整的话。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的画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其次,把看到的完整地说下来,最后写下来。二年级语言上册语文园地四中有一幅图,让学生看图写几句话。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生积极发言。图上画的是一个天气晴朗的星期天,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公园里,老师带领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看假山上的猴子,这些顽皮的猴子各具情态,然后用“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子把猴子滑稽可笑的动作说出来了。学生观察挺仔细,连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不放过,也表现了孩子们对猴子的喜爱。最后用通顺的语言写出来,互相修改、互相欣赏,教师再对写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在全班宣读,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写话的信心。

五.自由画画再写话

小学生喜欢画画,他们的画绚丽多彩,想象丰富。利用这一特点,让他们自己画画,内容不限,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然后把自己所画的写下来,可谓图文并茂,这也是他们喜欢的方式。每周布置一篇,把最好的贴在专栏中,让大家品读。瞧!有的画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有的画了一只可爱的小猫,有的画了帮妈妈扫地的小朋友,有的画了秋天果实累累的果园…而且与画相配的短文写的也不错,纯真的童心展现在纸上!

六.坚持写日记

从二年级开始就教给学生日记的格式,怎样写日记。让学生明确日记的内容不限,只要把一天当中自己认为值得写的写下来就可以了。起初教师可以帮学生选材,让学生去写,如刚开学让学生定个学习计划,下了一场雨让学生去观察把雨景写下来,班上发生了一件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督促检查,定时批阅讲评,增强写日记的信心。渐渐地让学生养成爱动笔的习惯,一周至少写3篇,达到每天写1篇,定期举行日记欣赏会,选出写得好的,在班上朗读,推选优秀日记在学校板报上登,让学生互相竞争,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养成天天写日记的好习惯。

总之,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并把它渗透在整个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将来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低年级说话写话训练策略[J].朱晓娟.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

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篇10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鞍山市台安县高力房镇中心小学 杨秀琳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抓了以下几方面。

一、抓一个“补”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如:小明家养了18只小鸡,9只大鸡,?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有的学生说:“小鸡18只是部分数,大鸡9只是另一部分数,可补求总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再问:“还可补充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小鸡的只数是大数,大鸡的只数是小数,可补出相差的问题。”还有的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大鸡的只数是一倍数,小鸡的只数是几倍数,可补求倍数的问题。”这种由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又如:,黑兔有3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和黑兔的只数),黑兔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白兔的只数。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抓一个“比”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如第二册88页例7:①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②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先引导学生通过题面观察、比较答出:两题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即红花9朵,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里的第二个条件就是②题里的问题;①题里的问题在②题里变成了条件。因此,解题时应根据条件和问题确立解答方法。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花多、黄花少,多的红花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题①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里去掉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部分,即“9-6=3(朵)”。题②是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的部分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花的朵数,即“9-3=6(朵)”。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三、抓一个“画”字,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画”就是用直观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教师给予抽象、概括,学生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养。如一年级应用题教学时,题“左边有8朵红花,右边有3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首先在黑板左边用红粉笔画出8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在黑板右边用黄粉笔画上3朵黄花,引导学生看黑板说意思:“左边8朵红花,右边3朵黄花”,这样使学生首先得到了感性材料。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朵花?”就很自然的把“画”出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应用题。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这样根据题意和已建立起来的表象,联系加法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很容易说出“要求一共有几朵花”就是8和3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抓一个“问”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1、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判断推理训练:①苹果比梨多5个,谁多?(苹果多)苹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梨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梨多的部分)②冬瓜比南瓜少3个,谁多?(南瓜多)南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冬瓜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冬瓜多的部分)上述两例,第一问是引导学生依据“比多”、“比少”应用题知识直接作出判断。第二问是依据作出的判断,推论出多的数中可以分为哪两部分,这种练习方式,既强化了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与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出连续性问题,进行判断、推理训练如,二年级有28人,要开展课外活动,平均分成4个组,每组有多少人?①这题说了件什么事?告诉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②求每组的人数,实际应当求什么?(把总人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③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用什么方法求?除法);④怎样列式呢?(28÷4)。这4个小问题的设计旨在揭示算式“28÷4”的由来,学生回答的过程是一个判断、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解决了问题(列出算式28÷4),而且受到判断、推理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路,展现推理过程。让学生在经常地训练中掌握判断、推理方法,逐步地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五、抓一个“说”字,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 “说”就是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要会正确列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将题意、思路、策略充分“说”出,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如:果园里有苹果树25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50棵,梨树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题中告诉的一个条件是苹果树250棵,另一个条件是梨树比苹果树少50棵,问题是求梨树与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2、引导学生说思路: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必须知道梨树的棵数和苹果树的棵树,苹果树的棵数是已知的,应先求出梨树的棵树。这样的思路明确了,解题策略就出现了。

3、说列式:梨树棵数为:250-50=200(棵),苹果树与梨树一共有的棵数:250+200=450(棵)。“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说明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加条理。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六、抓一个“变”字,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低年级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应用题的题目叙述常以书面语言为主,这对低年级的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理解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在初学应用题时,常有学生草率读题不加思索就动笔解答。曾由这样滑稽的一幕:教师出示题目,《365夜》共有189页,《新编小学生词典》共有436页,这两本书共有多少页?学生独立思考后,有位同学汇报:365+189+436=990(页)……还没等到这位学生说出口答,教室里顿时笑声四起。此时的教师也只有缅甸的笑了笑,追问道:“你知道同学们为什么会笑你吗?请你将题目朗读给大家听听。”那同学挠了挠耳朵,然后大声的再次读了一遍题目,恍然大悟的说:“我弄错了。”应该是436+189=625(页)。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掌声之后,教师语重心长的说:解答应用题时,首先必须认真、仔细的读题。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目中给出的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一旦了解了题意,这道题就算是做出了一半了。

二、教给学生审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较灵活题的能力

所谓灵活题,一种是语言结构与普通提问不同,如“哥哥读了30本故事书,弟弟读了22本故事书,”普通提问是“哥哥比弟弟多读几本故事书?”如改为“弟弟再读几本就和哥哥同样多?”有的学生就不懂了。另一种灵活题就是“逆向叙述题”,其叙述顺序与生活行为顺序不一致。学生对这种题理解起来也感到困难。为了提高学生理解灵活题的能力,我帮助学生掌握几种理解题意的方法。

1.实物演示法。如,在发作业本时借助一摞本子演示“发了→还剩→原有”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会借助实物演示来理解题意。

2.用改变说法理解较难懂的语句。如:上面说的“弟弟再读几本就和哥哥同样多?”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懂它的意思,就是“哥哥比弟弟多读几本故事书?”再如“水果店购进苹果和梨各200千克”就是“苹果有200千克,梨有200千克。”

三、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培养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恰当地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

四、注重对应用题的说理能力的培养

对于应用题的算法,教师要认真说理,同时也要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以有的概念中去。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先作图分析再借助图示练习说理。

大数:_________________

小数:_________________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那么大数就包括两部分:大数和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大数比小数多的部分即相差数。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出如下数量关系:

大数-小数=相差数;

大数-相差数=小数;

小数+相差数=大数。

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理解,从而避免小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

五、注重对学生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在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常常产生思维紊乱,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十字路口”,对相似的应用题加大对比力度。有比较才能鉴别,在鉴别中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以及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开拓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灵活自如的解题思路。例如: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判断推理训练:苹果比梨多5个,谁多?(苹果多)苹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梨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梨多的部分)①小明有15个苹果,苹果比梨多5个,梨有多少个?②小明有梨有10个,苹果比梨多5个,苹果有多少个?同样是“苹果比梨多5个”,但由于已知条件不同(前者已知比较量,后者已知标准量)所用的算法就是不同的,并非是见“多”就用加法,见“少”才用减法。这种练习方式,既强化了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与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篇12

一、巧设情境,出奇制胜,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

“会听才会说。”聆听是表达的基础,能够听懂,才能够表达。针对小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地保持集中,影响听话能力的问题,教师应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预设的情境中,使学生保持在连续的听话状态,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依次进行教学。训练学生的听话能力时,先从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开始, 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教学,如果一开始就不顾学生的理解能力,强硬进行教学,很难让学生保持精力集中的状态,学生很容易跳出教学内容,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小学二年级学生处于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烈的阶段,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就相当于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听话能力教学与听话能力训练时,要将课文内容以全新的,符合学生好奇心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还原文章中出现的泼水节场景,伴随着教师的文章朗读,学生被带入泼水节的场景中,文章中的用词与刻画也引起学生的共鸣,一节课下来,学生很轻松地理解文章,掌握教学要点。

二、组织活动,活跃气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培养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依赖具体形象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表面联系阶段,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理解能力有限。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要从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入手,提供充足的形象化材料,让学生从具体事物向形象化事物过渡,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喜欢热闹是小学生的特性,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组织课堂活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针对胆小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来,对于表现积极活跃的学生,教师可适当给予奖励,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在一次语文学习中,教师在结束课文学习之后留出时间,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话匣子打开之后,每个人都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次自由发言的时间虽然只有十几分钟,但是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受益匪浅,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学生也更加喜欢说话, 更喜欢语文课。

三、双管齐下,进行听说综合训练

听和说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听话能力得到提高,与之对应的,说话能力也得到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听、说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学生只有在能听会说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在小学低年级常见的是,教师讲解课后习题时会先将问题朗读出来,学生听到之后再进行问题解答,再经过教师多次朗读后,教师会请学生对题目进行朗读,针对存在的读音问题,教师会及时纠正。这种方法在低年级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形式虽然单一,但有一定的教学效果。

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将高科技引入课堂教学,通过科学技术的辅助,来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比如,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教师找到课文的影视播放,找学生扮演文中角色,结合视频给角色配音,再利用声音合成技术,将视频与学生的配音合成在一起,在课堂中放映,学生听其他同学配音的同时,也在底下自己学着说话,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篇13

1、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

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

2、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爱问。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

务生”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有应给予表扬。

4、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善问。培养学生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教师要多示范,教

规律于学生。

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1.对题目提出疑问。

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

3.对词语的选择运用提出疑问。

4.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

5.对打比方提出疑问。

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篇14

一、打好基础, 掌握识字工具, 重视培养识字能力

识字能力是学生独立学会汉字能力, 有了识字能力, 就能比较轻松地学会2500个常用汉字, 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识字。这就为学生独立阅读和顺利进行书面表达创造了有利条件。

1. 教会学生掌握三套识字工具

一是教好汉语拼音, 让学生掌握自学字音的工具; 二是教好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和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 让学生掌握分析和记忆字形工具; 三是教会学生按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三套识字工具, 就为他们独立识字奠定了基础。

2.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有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种措施激励学生, 变被动的“要我识字”为主动的“我要识字”。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游戏、编儿歌、加部首、加一笔、减一笔、猜字谜、评选识字大王、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识字比赛等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 拓宽了识字途径,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识字, 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识字教学要做到“四个结合”

识字教学必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 做到“四个结合”。

1. 字的音、形、义结合

汉字是音、形、义三个因素构成的统一体。识字的过程就是牢固建立字的音、形、义之间联系的过程。当学生感知字的任何一个因素时, 要能准确地再现另外两个因素。对于多音字、多义字和意义抽象的字词, 则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学, 这样便于结合词句和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文字, 并能与字音、字形紧密联系起来。

2. 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儿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 而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到对抽象文字符号的掌握, 中间有一段距离, 要缩短距离, 就必须在识字教学中充分运用实物、标本、模型、投影、录像、动作演示等直观手段,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 使学生建立字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同时也有助于在识字过程中增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3. 识字教学要与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识字学词是为了运用。学生在听、读中能理解学过的字词, 在说写中能正确地运用学过的字词, 这是学习字词的根本目的。学生识字以后, 要指导他们认真朗读课文, 这样生字在朗读中反复出现, 从而得到巩固。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 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词语进行口头或书面造句, 在说话、写话乃至作文中灵活运用所学的词语。

4. 识字与写字结合起来

写字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学生在认字以后, 如果不及时指导他们书写, 就容易遗忘。在识字教学中, 要在学生读准字音, 理解字义, 掌握字形的基础上, 通过写字来巩固字词, 这样识字和写字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识字的复习巩固

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记得快, 忘得也快, 往往是学到后面, 忘了前面。在识字教学中, 不仅要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第一次感知的效果, 对每个字的音、形、义都获得深刻的印象, 而且要重视做好复习巩固工作, 防止学过的字词回生, 复习必须及时, 而且要经常地进行, 复习的方法要多样。

四、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字教学要重视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汉字的基本条件, 也是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教师应把培养正确写字姿势, 作为识字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持久的任务, 对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 对出现的错误, 及时纠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也非常重要。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要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 必定终生受益。

五、结束语

小小汉字, 奥妙无穷。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教师只要在双向互动的教学实践中要细心研究, 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寻求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样识字教学必定会开启孩子们的心智, 激荡孩子们灵性的创造, 孩子们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

摘要: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力求识用结合,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写字能力,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陈延春.浅谈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J].现代阅读, 2011, (9) .

[2]张家芬.新课改理念下识字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0, (9) .

[3]王大红.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J].吉林教育, 2009, (1) .

[4]任士建.活用识字教学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J].校长阅刊, 2005, (12) .

上一篇:《趵突泉》的教学反思下一篇:怎么算高级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