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2024-05-28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共9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

大家知道,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内容多,上册教材一共有7个单元,分别是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观察物体、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编码),其中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和多边形的面积这4个单元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这4部分内容学习难度是比较大的。

今天,我主要是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这4单元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一些建议。

一、小数乘、除法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小数四则计算在实际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这两部分的计算教学,知识容量大,具体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它们是本册教学的难点内容,其中小数除法是“最难啃的骨头”。与以往教材相比,本册教材不出现文字概况形式的小数乘、除法意义和计算法则,但不意味着意义和计算法则不需要概况,相反,更是要求必须在探索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和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在比较多样算法的同时突出小数乘、除法笔算算法的算理,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归纳小数乘、除法笔算算法的一般方法。

这两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是整数乘、除法,其中整数乘法分散在三年级至四年级上册学习,三年级上册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三年级下册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四年级上册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整数除法也分散在三年级至四年级上册学习,三年级上册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三年级下册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四年级上册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所以系统的整数乘、除法教学在四年级上册就已经完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虽然进行整数四则运算的整理,但对学生来说,四年级下册单单这一单元对整数乘、除法的复习巩固力度是远远不够的,一学期半年的时间,学生对整数乘、除法回生遗忘比较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五年级学习小数乘、除法困难重重,学生成绩滑坡严重。

教学建议:

(1)要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本册本单元教材的内容,更要研究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哪一册哪一单元。五年级老师要这样做,四年级的老师也要这样做,每一个年级的老师都要这样做。

(2)要整单元的进行备课思考和有序安排。比如小数除法这单元,例1-例4是小数除以整数,例5-例6是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内容,这6道例题是这单元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学不好,本单元后面的内容自然很难学习。所以我们在把握整单元授课时间的时候,要多花点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这部分基础计算的算理和法则,教学后面的内容时再把速度加快。

小数乘法单元的内容安排

标题 例题安排

小数乘整数 例1 小数乘整数的引入题

例2 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竖式写法

小数乘小数 例3 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竖式写法

例4 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例5 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和乘法验算

积的近似值 例6 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的近似值

连乘、乘加、乘减 例7 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例8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小数除法单元的内容安排

标题 例题安排

小数除以整数 例1 小数除以整数

例2 被除数整数部分不够除

例3 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

例4 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一个数除以小数 例5 一个数除以小数

例6 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

求商的近似数 例7 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循环小数 例8、例9 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例10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并用规律来计算

解决问题 例11 用连除(双归一)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12 结合具体情景体会“进一法”和“去尾法”

(3)要做好小数乘、除法笔算过程的说理和小数除法试商的技能训练。小数乘、除法的笔算过程比较复杂,计算量较大,学生掌握起来难度不小,所以在教学和练习评讲中,建议在笔算过程进行说理训练,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清晰地明白笔算的步骤及过程。在小数除法的教学中,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关键是要掌握试商的方法(除数是两位数,要把除数看作整十数),如47.04÷56,可以让除法变得简单。

(4)要重视后进生的作业面批,保证后进生能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不少学生在学完这两单元后,对数学就失去兴趣,只能考20分以下,这样的学生恐怕连做三分之一作业的能力也不具备,上课听不懂,后面的学习就麻烦了。所以我的建议是,在教授这两单元的时候,教师要抓紧抓严,重点关注后进生的上课听讲、作业情况,多进行小测验,及时进行作业、小测验面批和指导,让后进生能掌握最基础的计算,保证他们有自己做一半以上作业的能力,要保证这部分的学生还“活着”,不至于完全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简易方程单元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册简易方程单元是小学阶段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从算术到代数是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在数学方法上(学习用代数的方法解决问题)也是一次突破。所以这一单元的内容相对抽象,学习难度不小,但作用却很大,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算术知识,提高他们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促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简易方程单元的内容安排

标题 例题安排

第1节 用字母表示数 例1 用字母表示数

例2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例3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例4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第2节 方程的意义 方程的意义

等式基本性质一

等式基本性质二

解方程 方程的解→解方程

例1 x+b=c

例2 ax=b

例3 列方程解加减计算的问题

例4 列方程解乘除计算的问题

稍复杂的方程 例1 ax-b=c及其应用

例2 ax+ab=c及其应用

例3 ax+bx=c及其应用

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简易方程单元最大的变化和引起争议的是,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调整了简易方程的内容,暂不出现形如a-x=b和a÷x=b的简易方程,但在教辅资料和部分试卷中,未知数是除数、减数的方程还是出现,实际上也应该出现,因为回避这种方程本身就不合理。

教学建议:

(1)要提前做好数量关系的整理积累铺垫。学习简易方程单元,掌握数量关系是关键。在上小数乘、除法这两单元时,教师就要适时对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常见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进行整理,引导学生进行数量关系变式练习,并要求学生背诵默写积累,为学习简易方程这一单元做好有效铺垫。

(2)要做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数量关系的提炼。本单元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尽量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明确那些量已知,哪个量未知,主动思考用哪种方法解决,从而感受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性,体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的优点。

三、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分析和教学建议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四年级上册,三角形四年级下册),理解了周长、面积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周长是三年级上册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三年级下册学习),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形成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系统知识。(间隔时间较长,很多学生对周长、面积知识遗忘)

本册教材多边形的面积在编排上突出的变化是,每种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教学,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经历各种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自主探索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体验图形的平移、旋转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建议:

(1)要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操作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既要做好引导,又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主动内化各图形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这对学习本单元及以后的空间图形知识有很大帮助。

(2)要采用多种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本单元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都采用了转化的方法,还有的内容很大也采用转化的方法(六年级的圆的面积、圆柱和圆柱的体积等)。本单元的教学,教师一方面要启发学生设法把新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另一方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要利用讨论和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空间观念。

(3)要做好面积计算公式的变式训练和记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让学生牢固记忆,并且要做好各条公式的变式练习(公式中有三个量,已知两个量,怎样求另外一个量;公式中有四个量,已知三个量,怎样求另外一个量)比如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变式训练就很有必要。

四、其他建议

1、做好整学期、整学年教学工作的思考和准备。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集中注意力、及时改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等良好习惯。

3、加强学生作业的批改和评讲力度。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5、为下学期、下学年做好各种铺垫。

五、困惑

1、是否只能采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作为解方程的依据?

2、五年级下册数学,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该以哪种方法为主?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2

一、教材变化分析

1. 例题变化分析。

2011年版新教材比实验版教材在例题的设计上更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总结, 注重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三角形的面积”教材中增加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 你发现什么?”在“梯形的面积”教材中也有类似内容的增加, 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剪、拼、摆等操作, 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从而让学生领悟所学图形的面积公式。

2. 习题变化分析。

(1) 调整部分习题的顺序, 习题的安排更加科学, 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如, 新教材练习十九中, 把实验版教材排在第3题的“已知平行四边形面积28㎡, 底7m, 求高”移到了第9题, 新教材的练习二十中, “已知三角形面积176㎡, 底22m, 求高。”移到了第7题, 因为这两题根据乘除法灵活运用面积计算公式, 难度较大, 学生不易掌握, 理应排在第二课时学习, 而不应排在第一课时来练, 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增加部分习题, 让学生练习量更加充足, 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 新教材在练习十九中增加了第2题 (出示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第3题 (列表出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求面积) , 在练习二十、二十一中也有类似的增加。练习二十二中, 新增第7、8、9、10题, 这些题目是针对例5估测不规则面积而设计的, 通过增加有针对性的习题, 为学生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 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实施建议

1. 沟通新旧知识联系, 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教学中, 一方面我们要把握图形的内在联系, 以转化思想探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比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是将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而推导出来的;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是通过合拼、剪拼等各种方法, 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等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来的。具体的转化如下图:

比如, 在复习梯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时, 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图形的运动变化, 让学生形象感知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课件先出示一个梯形, 当梯形的上底由一条线段逐渐缩减成为一个点时, 就变成一个三角形。这时出现梯形公式S= (a+b) h÷2, 当b=0时, 就变成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接着课件再出现一个梯形, 当梯形的上底拉伸, 直到上、下底相等时, 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这时梯形公式S= (a+b) h÷2, 当b=a时, S=2×a×h÷2=ah, 这就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通过图形运动变化的教学, 形象地沟通三者的关系, 让学生印象深刻, 熟练掌握多边形的面积公式。

2. 创新学生探究活动, 引悟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只有经历多种不同的探究活动, 才能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 教师应结合本班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创新引领学生操作,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知识。如,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除了课本中提供的探究方法外, 可引导学生再探究还有没有其它转化方法,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可适时点拨:可不可以在三角形两边中点间画一条线段?如何再操作, 就可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学生通过折叠、剪拼等方法, 得出另外两种方法。

(1) 折叠法。把三角形沿中点连线折出重叠的长方形, 折出的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一半, 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三角形底和高的一半, 从而推出: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2= (底÷2) × (高÷2) ×2=底×高÷2。

(2) 割补法。把三角形割补成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从而推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高等于三角形高的一半, 所以, 三角形的面积=底× (高÷2) =底×高÷2。通过引导学生不同的探究思路, 感悟知识的不同形成过程,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注重数形结合教学,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核心目标之一, 在多边形面积计算这块知识中, 要特别注重数形结合教学, 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有一道题:“一堆圆木堆成梯形形状, 最上层有2根圆木, 最低层有7根圆木, 每下一层都比上一层多一根圆木, 这堆圆木共有多少根?”教师在教学中, 如果没有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很多学生可能无从下手, 教师只有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画图理解题意, 帮助学生理解圆木共有6层, 就是梯形的高, 2根和7根分别为梯形的上、下底, 从而算总根数。这样可提高解题效率,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 发挥方格子的作用, 提高学生估算意识。

在多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 教师多处有用到方格纸的地方, 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 练习十九第10题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求法, 例5借用方格纸来估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 这是估算思想在图形与几何中的应用。比如, 在例5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方格纸的作用, 教给学生两种方法。一种是在方格纸中确定这片树叶的面积范围, 分别让学生数出满格和不满格的格子数, 把不满格的按半格计算, 就能顺利估算出它的面积。另一种是根据图形的特点转化成近似的规则图形, 再利用方格子的刻度, 找出求规则图形所需的条件, 再列式估算出面积。因此估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方格纸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让学生体会估算策略的多样性, 就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掌握了估算方法, 发展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灵活运用多样策略, 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策略解决相同问题,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意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在教材中多处体现解题策略多样性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这一特点, 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一个花坛的形状如右图, 请用多种方法算出它的面积。教学时, 要充分让学生探究, 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可通过“割补”“旋转”等多种方式来计算, 计算方法有下列多种方法:

通过放手让学生探究不同的解题思路, 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3

在对修订后教材的学习以及新旧教材的对比中,笔者明显地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在修订过程中除了要体现修订后的课标的精神之外,还饱含着他们对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些思想,于是据此提出几点教学的建议.

1. 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从“有理数”定义的回归,到“足球赛”系列题以及“量桌子”的题的删去,再认真研究这次增加的那些例题和练习题,我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内心在追寻着“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相对于有理数的词源性定义来说,其描述性定义更简单,学生更容易懂,进而,学生更容易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关于“足球赛”的系列题,实践证明,学生确实难弄懂,甚至不少老师也难弄懂.笔者曾经仔细研究过旧教材中的4道题,感觉要给学生讲明白确实不容易,而这些题从本质上看,无非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此次删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量桌子”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动手操作,是“生活数学论”的体现.然而,学生该选用多长的尺子?如何才能使测量尽量精确?精确到哪级单位更合理?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学生练习时不愿意做的根源,所以这道题很少有教师布置给学生做,也很少有学生自主做,结果便成一道“虚”题.然而,这道题本质只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这次教材修订者更换的另一道题,相对来说,更接近数学本质一些.

再比如这次修订教材《习题3.2》增加的第4题(附题目如下),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并且解方程,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方程思想)的理解.

4. 用方程解答下列问题:

(1)x的5倍与2的和等于x的3倍与4的差,求x;

(2)y与—5的积等于y与5的和,求y.

因此,在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理解教材的修订意图,教材已经删去的绝对不要再“捡”回来,教材中如果还有学生学起来感觉困难的,也可以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只要保证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数学内容的本质.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实践证明,对于数学教学,只要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本质内容,他们往往就能解决相关问题.

2. 重视经验,促进思考,落实“四基”教学

从贯彻了“基本活动经验”的新思想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教材修订者已经将“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新课标理念融入其中.那么,如何把握“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事实上,我们通过教材的修订来加深理解.以《2.1整式》这一节的修订为例,原教材编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二课时学习多项式;修订后的新教材重新编排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2道例题和4道练习,让学生充分获得字母表示数的经验,第二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三课时学习多项式.由此看出,重视经验就是要充分设计恰当的数学活动,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通过丰富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经历建立相关的经验.

就“四基”而言,名词是新的,但教学并不陌生,我国多年来的数学教学都在实践“四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被誉为我国数学教育的优秀传统,无需赘言.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一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以七年级数学上册为例,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重视对“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内容的教学.至于“基本活动经验”,因为10年前新课改之初“建构主义”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已经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是在“四基”提出之后,我们要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更加有意识地创设丰富的、质优的数学活动,要保证学生自主地、高效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促进思考.

3. 对各章教学关键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基于对修订教材的学习与感悟,笔者结合自己的点滴经验对各章教学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1)教学《第一章 有理数》的关键点是“正数和负数”的充分理解,要让学生视“负数”与“正数”一样容易理解.因此,需要创设让学生获得“负数”经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重点是“有理数”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在适量的计算活动中去积累经验,要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题目,选择合理的运算律并确定合理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尽量避免“蛮干”与“死算”.难点是关于分数的计算,分数的计算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计算难点,学习有理数时,依然是难点.

(2)教学《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的关键点是获得“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要让学生视“字母”与“数字”一样容易理解.因此,在本章第1课时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并积累丰富的字母表示数的经验.重点是“单项式”与“多项式”概念的理解,以及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多项式的项与次数的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明晰概念教学以便让学生充分地理解.难点是代数式运算时的去括号步骤,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去括号法则并在适量去括号的练习中获取经验.

(3)教学《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点是深刻理解“等式的性质”,它是正确解方程的基础,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去括号”和“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的理论依据都是“等式的性质”.因此,在本章《等式的性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等式的变形,并积累丰富的等式变形的经验.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这既是前面所学“有理数”和“整式的加减”的综合运用,也是后面学习“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基础,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足够丰富,教学中要让学生适量训练,积累丰富的解方程的经验.难点是解应用题时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学生解应用题有几重困难,首先是“选择”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在他们心里,做应用题会选择小学所学的列算式法和初中所学的列方程法,而不太适应列方程解应用题;其次的困难是设未知数,在他们看来,题中的未知量不止一个,不知该设谁为未知数;而最为困难的就是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哪怕在教师看来存在很明显的等量关系,但因为学生缺乏方程思想,所以难以找出等量关系.本次教材修订,我注意到修订者有意识地重新编排了应用题的部分例题和练习题顺序,而且增加了一些难度更适宜的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让他们通过问题的解决不断地建立“方程思想”并获得丰富的经验.

(4)相对来说,《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修订的内容比较少,关键点是通过《几何图形》来认识图形并建立“空间观念”.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看图”和“说图”,看图是为了建立空间观念,而说图更有利于建立空间观念.重点是“几何符号语言掌握和运用”,要始终如一地加强几何符号语言的学习和准确运用.难点是线段和角的知识中涉及“分类讨论”的问题的解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刚刚接触这种数学思想,比较难适应.

4. 在教学中严格落实“减负”

这次教材修订我个人觉得较满意的地方就是增加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以及重新编排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的顺序.新教材中的现有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经过“历史积淀”和“精心打磨”过的,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只要能够引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本上的内容,完全能够保证“四基”的教学与落实,没有必要再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教师们不但要认真落实“减负”措施,还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4

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 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美丽的校园为学生提供了校园内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美丽的鲜花、宽阔的操场以及校园外飞翔的鸽子、整齐的大雁、葱郁的树木等计数资源。此外,也给初入学的小学生展现了校园生活,帮助他们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关爱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等等。

(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情境图中提供的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一座教学楼等),学生在计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中,初步感受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可以用同一个数表示,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对学习的新奇感,逐步形成喜欢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

图中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表1-1。

表1-1 美丽的校园中各种人和物的数量统计表

数量

人和物

数量

人和物

国旗,楼房,老师,足球,带红领巾的学生,戴头巾的学生

六盆花,不运动的女生

单杠,向老师行礼的学生,看踢足球的学生,读书的学生,黄色垃圾桶,绿色垃圾桶

鸽子

石凳,踢足球的学生,楼房左面的大树,跳绳的学生,互相问好的老师和学生

大雁,所有的大树,锻炼身体的学生

垃圾筒,向日葵

所有女同学,不戴红领巾的男生

花坛里的花,五个大字,国旗上的五角星,楼房右边的大树

所有男同学

(3)在充分计数的基础上辨认1~10各数。

教科书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认数和读数的情况、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习惯等,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但这里不是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些数。

比多少是学生学习认数、计算的准备性知识。教科书共安排了三个内容:一是主题图;二是做一做;三是和此部分内容配合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具体编排特点如下。

(1)创设了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助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创设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助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情境,有4个意图: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引出所学内容;三是为教学知识提供现实背景;四是渗透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故事可以这样讲解: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

(2)情境图中提供了丰富的比较资源。

情境图中提供了小白兔、小猪、鱼和砖、木头、板凳、胡萝卜、苹果、花等可供比较的资源。利用小兔与砖、小猪与木头个数的比较,建立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初步感受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与少。

(3)通过两个层次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

第一层是借助小兔和砖比较、小猪和木头比较,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初步理解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第二层是借助图中还可以比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寻找资源,充分地进行比较。如小猪与小兔只数的比较、小兔与胡萝卜个数的比较、苹果与胡萝卜个数的比较、凳子与动物只数的比较等,不仅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还能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情境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应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事物的数量。

(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教材的主题图或情境图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只抽取出其中一种或两种进行了展示。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去数、去比较,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3)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观察、数数、比较等数学学习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4)全面了解学生的数数能力及比多少的基本经验。

以数一数的教学为例,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以后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在比多少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调用已有的比多少的经验,理解比多少的道理,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但注意要求不要过高,注意与数的比多少的层次的不同。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培养(参见本单元的备课资料)。

(6)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如在观察、讲解美丽的校园时,可以将图中小朋友的状态与小学生守则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在小猪帮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故事中,可以渗透团结互助、乐于助人的教育。

(7)建议用2课时教学。

(四)具体内容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初步懂得小学生的行为规范遵守纪律、按时到校、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好好学习、锻炼身体。

(2)通过学生计数图中人和物的数量,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观察事物的方法、语言表达的能力,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奠定基础。

(3)帮助学生感受数与生活的关系,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保留对学习的新奇感,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同学、喜欢学习、喜欢上学。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1)精心制作好教具、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把美丽的校园的情境图制作成挂图或动画课件。课件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示,先出示一位教师,再逐一出示一组一组的人和物。

也可用本学校的照片实施教学,还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让学生现场表演,帮助学生观察、计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序观察的意识,进行数数方法的指导。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按照自己的兴趣数图中的人物、物品的数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如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再数数目比较大的;也可以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数等。如果是在书上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笔点着数,或用笔做记号以保证不重不漏。

编写意图

(1)数数的资源丰富,而且鉴于学前教育水平的提高,给出的人物数量为20,以便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2)对学生数数情况的了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一一对应地点数的方法;二是说出计数的结果(总数),即知道最后数到几,物体的总数就是几。

(3)本节课可设置如下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请大家仔细看看,图里都有一些什么呢?先和同伴交流一下。

问题二:有几面国旗?几位老师?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物。

问题三:数数量多的实物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你是怎样数的,以对学生进行数数方法的指导。

问题四:你能数数身边的事物吗?如教室的门窗、铅笔盒里的铅笔,一行课桌的数量;手的只数、脚指头数、眼睛的只数等。

(4)教学中注意结合小学生行为准则适时进行教育。

编写意图

(1)教材在这里将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人或物放在集合圈中,并在集合圈旁标上相应的1~10各数。这样,使学生看到主题图中事物的数量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既渗透了自然数的基数意义,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了数学化的过程,又将数数与认数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

(2)这里通过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1~10各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

教学建议

(1)按照学生计数的进程适时呈现集合图。

当学生按照顺序计数的时候,学生每数完一类物体,教师可以仿照教科书,将这类物体加上集合圈,并写出相应的数。同一数量的物体可以集中排列。如,学生说1面国旗、1位老师,教师可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1面国旗、1位老师的图,并告诉学生,1面国旗、1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的左面出示1。

(2)了解学生认数、读数情况。

当10个数都出示后,可以让学生再认一认、读一读,了解学生认识这10个数的实际情况。可采取以下方法让学生认、读:一是连同集合图一起呈现数,让学生认、读;二是直接以卡片的形式呈现1~10各数,让学生认、读;三是可以由教师说出一个数,让学生从各数的卡片上找出该数。

应注意的是,如果遇有读错的情况,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指导。如,当有的学生读错时,可以让该生再数一数集合圈里的人或物,纠正读错了的数,加深学生印象。

(3)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本节课是准备课,主要是了解学生的情况,不是正式教学生认、读1~10各数。因此,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以与第三单元的教学相区别。

编写意图

从对情境图的观察用集合圈表示事物出示相应的数字,其编排的层次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层次,教师可有效地加以利用。

编写意图

(1)教材从小猪帮助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2)利用有情节的两种素材小兔与所搬的砖、小猪与所搬的木头的比较,使学生直观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初步感受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一一对应的方法。

(3)借助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教师利用情境中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充分地感知同样多 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1)讲好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悠扬、轻快的音乐中,有感情、有节奏地讲述小猪帮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故事,把学生带入童话的意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以童话为背景,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首先,可以组织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用教师准备好的学具,在黑板上边摆边叙述童话故事。

接着,再组织比一比、说一说的活动:借助学生摆的图片,问学生每只小兔搬几块砖。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把小兔和砖的图片分两排摆放好,借助小兔是怎么搬砖的,引导学生说出:1只兔子搬1块砖,没有多余的。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小兔和砖一一对应连起来,并说明:像这样,1只兔子搬1块砖,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同时板书同样多,渗透一一对应比较的方法。

编写意图

第1题是同样多的操作活动。操作的学具可以自主选择,只要被比较的两种物品的个数同样多就行。学生比较完后,可以说说比较的结果。如梨和苹果同样多铅笔和橡皮同样多等。

第2题是比多少的操作活动。教材不仅提供了多种比较的方法,而且被比较的物品可以随意摆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比较的方法: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也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比较;还可以凭直觉进行比较等。

第3题,左右两幅图都是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排列的。左图多的在上面,右图少的在上面,帮助学生感受物体个数的多与少,与物体所在的位置没有关系,以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另外,在做此题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带领学生审题,使学生感受到要在题目的要求下做事。

教学建议

仿照此方法教学多少。关于多、少的含义,可以这样说:1只小猪对1根木头,小猪没有多余的,而木头有多余的,就是木头多,小猪少,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

最后,组织练一练、说一说的活动:借助1只小猪吃1个苹果够不够,1只小兔吃1个胡萝卜够不够等问题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说一说够或者不够的理由。(3)充分发挥练习题的作用。

在用教材中的题目进行练习时,可以分三步走:一是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操作,然后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比较的结果;二是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提出要求,另一个学生按照要求操作,然后互相说说比较的结果;三是让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理解书中文字的意思。

编写意图

第1题是关于数数方法的练习。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达能力。如树上有5只小鸟或鸟窝里有5只小鸟。

第2题要把动物的个数与相同个数的点子图连起来。学生既要数集合圈中动物的个数,又要数集合圈中点子的个数,再根据数出的结果将两图对应起来,要求更高些,但更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教材给出了范例,以让学生理解题意。这里是教材第一次出现点子图,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第3题是比多少的变式练习。两种物体个数不同,疏密不同,排列均匀,首尾对齐。需要学生认真加以观察、分析和判断,进而明确:比多少时不能看是否排得一样长,应通过一一对应或数一数去比较。

第4题呈现形式新颖、比较方法多样,学生可以自由比较。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以第2题为例,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你看见什么了,再让学生说说这条线告诉我们什么了,使学生明确连线的含义,明确题目要求后再让学生练习。

以第3题为例,可以先让学生结合图,说说题目的意思,理解题意后放手让学生去比较。

(2)在练习中多方面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及对比多少的方法的掌握情况。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5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这是其中的第1课时。解决问题是小数除法单元的一小节,让学生学习用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教学单元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三年级下册已学过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里出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需要连除解决的问题。其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例11中一周的产奶量既于3头奶牛有关系,也与一周产奶时间有关系。题中把“7天”这个条件通过“上周”这个词影藏起来,给学生分析题意时造成一定的困难。在教材中,强调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另外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做一做也是用两部计算解决问题的题目,但也可以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教材也是通过学生的对话强调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呈现了两种方法。因此,理解小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本课的重点,老师应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弄清题意,找出题中数据(包含隐形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找到数据间的联系,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从而找到解题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求每个同学一下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P32例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有序地分析题意,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解答小数连除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小数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大家知道牛奶是从哪里来的吗?你看奶牛多伟大啊,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香甜的鲜牛奶。正因为奶牛可以产生这么多的利润,所以商人们看准了商机,来到草原上选合作伙伴来了(课件出示草原 商人)

经过一轮的初选,最终选定了两家进行pk

张燕家的代表张燕出场了:我们家选用的是“中国黑白花牛”,是荷兰荷斯坦牛和中国的黄牛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品种优良。

还没等她介绍完,王林家的代表就忍不住了。我们家的奶牛是英国纯种的奶牛,品种和产量都很不错。

我们的商人犯难了,你们愿意帮帮他妈?

(二)学习新知

很好,我们几天就一起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用有趣的情景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关键这样引入让学生更能理解归一问题在生活的重要性:在比较数据时更方便,从而把数学和生活自然的联系起来】

如果是你,你愿意选哪种牛呢?为什么?(同学们争论)

看样子光看图还不能解决问题呢,我们数学解决问题还需要准确的(数据)他俩也赶快给我们找来了数据(课件出示)

王林:我家4头奶牛8天的产奶量是256千克

张燕:我家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同学们,现在能比吗?

那要算出什么才能比呀?(毎头牛或羊毎天的产奶量)

【教学设计说明:由不好比较,到找到比较的方法,从而感受归一的必要性】(课件给两种数据加上问题)

王林:我家4头羊8天的产奶量是256千克, 毎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张燕:我家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毎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好了,现在总算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先来看看王林家的纯种英国奶牛好吗?

从王林的数据中你知道了什么?问题又是什么?(板书:你知道什么?问题是什么?)

(同学回答后课件演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同桌或者前后左右交流:要求每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能不能一步算出来,如果不能,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说你打算先算?再算?(讨论结束后指名回答)

请同学们根据讨论的结果在练习本上试列式计算,做得快的同学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看谁能用出与别人与众不同的方法(板书: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订正,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并列出列式。

1、先算出4头牛1天的产奶量,再算出一头羊一天的产奶量

(课件出示用图示的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

256÷8=32(千克)32÷4=8(千克)

2、先算出1头牛8天的产奶量,再求出1头牛1天的产奶量

(课件出示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画线段图示注意强调把总量“平均分”

256÷4=64(千克)64÷8=3(千克)

(课件呈现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4×8=32(份)256÷32=8(千克)

利用前面的线段图很容易就找到了被平均分成了32份,其中一份表示1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

【教学设计说明: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习了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为下面学习小数的归一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采取了两种方法帮助同学们分析数量关系,1:画实物图 2:画线段图。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单清晰的展示出来,对部分理解力稍差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很好,我们再来看看张燕家的牛,好吗?

先读读张燕带来的资料,找找其中的数据,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上周”代表的是什么?有几天你知道吗?

也就是张燕家3头奶牛7天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同学们可不能把这个隐含的条件给遗漏了哟!

同学们单独列算式,并思考你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能用不同的方法试着来解决下吗?

(教师巡视,和同学交流,听听他们对量的描述)

同学们说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

1、先算出3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再求出1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

220.5÷3=73.5(千克)73.5÷7=10.5(千克)综合算式220.5÷3÷7=10.5(千克)

2、先算出1头奶牛7天得产奶量,再求出1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220.5÷7=31.5(千克)31.5÷3=10.5(千克)综合算式220.5÷7÷3=10.5(千克)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能用线段图来画一画,想一想怎么样用线段来表示题中的数量

(让同学在展示台展示一下,并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注意观察同学们平均分了没有)

现在咱们来看看我们的数据

王林:1头英国纯种奶牛1天的产奶量是8千克

张燕:1头中国黑白花奶牛1天的产奶量是10.5千克

现在能能帮我们的大商人选一选和谁家合作了吗?

可是同学们要注意,这只是我们算出来理论上的依据,我们的市场还有很多可变的因素,因此到底谁更赚钱还不一定呢!

课件出示:产奶高峰期一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一般在25千克以上,好一点的奶牛能产到40千克左右,高峰期是奶农赚钱的时候;淡奶期的时间比较长,这时一头奶牛一天的产量在5-20千克之间,在淡奶期,很多奶农一般是要亏本的。

【教学设计说明:数据是死板的,而数学是灵活的,只有把死板的数据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生活,数学才能再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很容易就把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了】

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1、找出已知条件,(特别注意隐含的数据)读懂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教学设计说明:根据板书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巩固练习

师:这节课大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下面老师就来考一考大家。

1、(课件出示填一填)思考后口答

5台织布机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方法一:

160÷5=32(米)第一步求的是

32÷8=4(米)第二步求的是

方法二:

160÷8=20(米)第一步求的是

20÷5=4(米)第二步求的是

2、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0元,小毅家有4口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课件出示)

学生齐读题,并思考你从题上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想想要解决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可以先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 思路:

1、可以先算平均每人用了多少水.(先算除法)

2、也可以先算出一共要用多少元?(先算乘法)

3、3台拖拉机4小时共耕地0.96公顷,每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四)总结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6

在《鲸》一文中, 多处运用了比较这一常用的说明方法, 使鲸的特点更为突出、鲜明。

一是与人比较。如“人站在它嘴里, 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 以人的身高加臂长“还够不着”来表现鲸张开嘴的高度;用“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 还显得很宽敞”来说明鲸嘴张开的宽大空间。由此, 我们可以想象出鲸的头部有多大, 那么整头鲸的体积就可想而知了。

二是与猪比较。如“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突出了鲸体积大、体重沉的特点, 一条鲸舌就相当于几十头大肥猪了, 那整头的鲸该有多重呢?

三是与牛羊比较。一处是“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 生活在陆地上”, 说的是它的生活环境;另一处是“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 说的是它的呼吸特点, 这些都说明鲸与牛羊一样, 属于哺乳动物。

四是须鲸与齿鲸比较。用“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说明它们所吃的食物不同, 吃食物的方法也不同;用“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 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 又粗又矮”说明它们呼气的情形也不同。

比较可以使说明更通俗, 更容易理解。让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好好地体会吧!

《新型玻璃》中的过渡

要让两岸畅通, 必须在河上“架桥”;要把文章的上下段衔接起来, 必须运用“过渡”。《新型玻璃》一文就很巧妙地用了过渡的技巧。

1.分类过渡。如第二自然段的开头:“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用“另一种”从第一自然段介绍的“夹丝网防盗玻璃”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的开头:“还有一种‘变色玻璃’, 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用“还有一种”承接上面介绍的“非常坚硬”的玻璃过渡到介绍“变色玻璃”。这样的过渡承上启下, 使文章的叙述顺当、自然。

2.想象过渡。如第四自然段用“你可能会想, 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 那该多好”作过渡句, 通过设想、想象的句子引出另一段内容来, 把上下两段意思不同的内容连为一体, 使文章的脉胳畅通。这样的过渡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3.设喻过渡。如第五自然段用“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这样的比喻, 讲了噪音不好对付;接着又用“尽管……还是……”的句式来说明“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 引到介绍“吃音玻璃”。这样的过渡也是通顺流畅的。

学会给文章的段落之间“搭桥”, 使自己的文章过渡自然, 文气贯通, 这也是一个需要下力气学习的技巧。

《圆明园的毁灭》的“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堪称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 却毁于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仅存的残垣断壁, 诉说着百年的耻辱。《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是一篇教育学生树立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好教材。

1.惋惜之情。课文一开始就明确指出,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个“!”, 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而课文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 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作结尾, 首尾呼应, 更是在痛斥侵略者罪行的同时, 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 不仅中国人民而且全世界人民也深感惋惜。

2.赞叹之情。课文中具体介绍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 先讲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再讲圆明园的种种景点, 两个“有……也有……”“还有……”“不仅……还有……”等句式突出了景点之多, 而“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 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等句子充满诗情画意, 突出了景点之美, 说明了它在园林建筑上的杰出成就;然后介绍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 突出了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其中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它的“举世闻名”的确值得我们自豪, 值得世界人民赞叹。

3.仇恨之情。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 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 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从“他们把园内……任意破坏、毁掉”, 从“凡是……统统掠走”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侵略者的极度贪婪;从“实在……任意……”的句子中可以看到侵略者的极端残暴, 毫无人性。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 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踏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 令人痛恨。

这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狼牙山五壮士》的“壮”

《狼牙山五壮士》全文突出了一个“壮”字。

1.壮气惊人。在日寇“大举进犯”的严酷形势下, 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艰巨任务。五个人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 又把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 使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这都展现了革命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壮言动人。面对生与死的抉择, “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一个“走”字, 体现出他的判断之果断, 态度之坚决, 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当子弹打完时, 班长带着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大声喊:“同志们, 用石头砸!”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语言, 充分表现了革命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

3.壮形感人。第二段塑造了五壮士痛击敌人的英雄群像: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 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 胡德林和胡福才“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第四、五两段集中描写班长的英雄形象:负了伤仍指挥战斗;把仅有的一颗手榴弹“用尽全身力气”扔向敌群;带领战士以石砸敌, “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 向敌人头上砸去”。这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形象实在感人至深。

4.壮举撼人。狼牙山形状特别像尖利的狼牙, 直指云天。山势陡峭, 尤其是山顶路依山崖, 笔直无底的崖壁令人目眩。而五壮士临危不惧, 舍身跳崖, 显得那样镇静:班长“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 第—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昂首挺胸, 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这惊心动魄的壮烈举动, 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

《难忘的一课》中的修辞

《难忘的一课》一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突出了中心思想。

1.三处反复。课文中“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先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台湾教师“一笔一画地写着”“很认真, 也很吃力”。第二次是“我”和孩子们跟着老师, “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 越来越“起劲了”。第三次是“我”和台湾教师握手话别时“激动地重复着”, 心中涌现出无限的感叹。三次反复突出了文章的“魂”———深深的“光复”喜悦和浓浓的爱国情感。

2.两个对比。课文中用日本统治时代“不准许”学习祖国文字、讲祖国语言与台湾教师偏偏认真写中国字、说中国话, 并且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来进行对比;又用礼堂两面墙上“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 而现在是“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来进行对比, 抒发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无比激愤、痛恨之情和对祖国的无限眷恋、钟爱之意。

3.一句反问。课文的最后以“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吗”这一反问句作结尾, 发人深思, 耐人寻味。它从“我”的深受感染出发, 提出问题, 激发读者深思, 从而更加凸现了台湾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在这里, 言语不多含义深, 一句反问力千钧。

《太空“清洁工”》的说明方法

《太空“清洁工”》是一篇科技说明文, 讲的是太空“清洁工”的来历、作用和本领。它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1.数字说明法。如“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 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这里就运用了数字来说明它体积不大, 却花费不小, 价值不小。

2.诠释说明法。文章中对太空垃圾的概念就运用了诠释说明:“太空垃圾是些什么呢?它们有的是完成了任务、已经到了设计寿命极限的报废卫星, 有的是发射失败、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 还有些是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

3.比喻说明法。首先课题就是把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地球卫星比成太空“清洁工”。又如“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的控制, 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 横冲直撞”这句话里用“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来比喻太空垃圾的“横冲直撞”, 说明它极大的破坏性。这些都是比喻说明。

4.拟人说明法。如“一旦看到太空垃圾, 它就立刻靠过去, 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清理一件垃圾就得‘牺牲’一个‘清洁工’。”把太空“清洁工”当成人来写, 能够像人一样去“抓”“牺牲”, 同时把太空垃圾戏称为“捣蛋鬼”。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7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  蓝花

2、4、6、8…双数  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  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5个环节认识周期规律,即“五探”。“一探”通过男女生“比比谁记得住”的游戏,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找规律兴趣。“二探”通过情景图,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体验周期规律。“三探”你知道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吗?学生通过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四探”通过第38盏、第39盏是什么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方法,得到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五探”通过一组实践操作“摆棋子”再次探究并形成清晰完整的周期概念,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通过“五探”学生对周期问题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了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2.使学生经历探索与归纳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小数乘法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迁移

1.口算,说一说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4= 30×40= 300×40= 300×4000= 2.列竖式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3.6×3 0.46×20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安排复习积的变化规律与小数乘整数,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课件呈现例3情境图。

(1)学生收集数学信息,自己分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说一说2.4×0.8与前面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3)出示课题: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从计算“宣传栏的面积”导入,既复习了计算面积的知识,又引出了“小数乘小数”的数学问题。)

2.尝试计算,引导推理。(1)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先估计一下,“2.4×0.8”的积大约是多少。

把2.4和0.8分别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数,所以积大约是2平方米。(设计意图:在列竖式计算之前先估算,为笔算的结果确定大致范围。)(2)猜一猜,尝试算法。

根据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想一想: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

/ 3(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点上小数点。)(3)试一试,体会算理。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出现如下三种情形:

①2.4米=24分米 0.8米=8分米 24×8=192(平方分米)192平方分米=1.92平方米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积是19.2还是1.92,为什么? 学生可能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把2.4米和0.8米分别改写成分米作单位,算出面积是192平方分米,再还原成平方米作单位,所以积是两位小数。

解释二: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移动规律”,计算时把2.4和0.8分别看作24和8,两个因数都乘了10,算出的积192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为了让积不变,就要把192除以100。

出示分析推理图。

看着分析图,引导学生完整叙述整个推理过程。

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现在的积除以100,从积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

(4)验一验,确定结果。

通过推理,我们验证了2.4×0.8=1.92,和估计的结果是一致的,积确实是2平方米左右。(设计意图:适时呈现推理图,让学生理解算理,完整地叙述,为后面自主归纳法则作铺垫。)

/ 3 3.巩固计算,归纳法则。再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1)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先估计一下,“1.92×0.9”的积大约是多少。(2)说一说算理。

(3)练一练,巩固算法。练习:第5页“做一做”。(4)议一议,明确算法。

①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②点小数点时,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归纳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跟大家说一说。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9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授课班级: 五年级 班

授课内容:梯形的面积。(教科书P88-P89的内容及练习十七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但要求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知识去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 的面积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

相关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与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

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转化后图形面积的公式,通过变式统一形成基本梯形面积公式。

教学用具: 完成相同的两个梯形课件。教学方法:演示法、对比法、讲解法等。课的类型:新授课。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引导。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两天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还记得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师: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图形的转化。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

旋转

平移

平形四边形。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交流归纳,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三、运用知识 解解决问题。

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3,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①学生尝试解答。

②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9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五、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上课,谈谈你的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2、梯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它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作业设计:

一、填空。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形。

(2)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5厘米,高是8.8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二、判断题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于梯形面积。()(2)梯形的上底下底越长,面积越大。()(3)任何一个梯形都可以分成两个等高的三角形。()

三、应用题

1、一条水渠横截面是梯形,渠深0.8米,渠底宽1.2米,渠口宽2米,横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两个同样的梯形,上底长23厘米,下底长27厘米,高20厘米。如果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3、梯形的上底是3.8厘米,高是4厘米,已知它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下底是多少厘米? 板书设计:

形的面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

=底×高÷2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上一篇:第四单元同步作文指导下一篇:XX年文学社策划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