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治疗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2024-06-27

静脉输液治疗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共8篇)

静脉输液治疗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篇1

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胸外一科

姓名:王彩丽

随着静脉输液的广泛应用,静脉输液实践的风险性也在增加。如何认识和防范静脉输液中存在的护理风险事件、有效降低输液相关的护理差错与纠纷的发生、提高输液安全与质量、已成为护理管理人员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今日我科通过从严格依法行医,完善相关管 理制度,成立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小组,加强静脉输液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报告、反馈系统等方面加强静脉输液风险与安全管理。随着静脉输液治疗的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不断出现,静脉输液护士在工作内容、手段、方式、范围等不断得到扩展和深化的同时,静脉输液实践的风险性也在增加。因此应积极加强静脉输液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事件与安全的管理,以下我们集体讨论以及进一步学习有关于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风险与安全管理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严格依法行医

在我科执业的护士均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并按要求注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规定护理学员和实习生必须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才能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护理部和科护士长随时督查,私自单独操作者一经发现,护理学员取消培训资格,实习生辞退回学校,并对带教科室和老师给予相应的处罚。我科执行PICC置管术时,均由取得PICC置管资格认证的护理人员进行此项操作。

二、完善静脉输液相关管理制度,成立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小组

1、医院组织各职能部门不断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五大护理核心制度要求护理人员人人熟知并认真落实,其中查对制度的落实、确保患者安全是关键。针对关键、薄弱环节制定了《护理操作规范手册》,人手一册,其中包括给药错误应急处理流程、药物过敏反应处理流程、药物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流程等与静脉输液有关的应急预案,要求护理人员熟记内容,提高应急能力,在紧急情况下能有效应对。每个科室均下发了《常见药物配伍禁忌表》,护理人员可快速查找常见药物配伍禁忌。通过以上措施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从制度上保证了静脉输液治疗安全工作的落实。

2、我院于2005年12月以来就成立了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小组,科护士长任组长;管理小组由各科派遣护师及护师以上职称的人员参与,管理小组制定了岗位职责和会诊程序,每年安排值班表下发至全院各科室,涉及静脉输液方面的疑难问题或不良事件及时上报管理小组,必要时可扩大会诊。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学习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并对全院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改进的安全防范措施。

三、加强静脉输液质量管理

1、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确保护理安全,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将其作为风险管理的一种策略。科室组织经常性的常规制度学习,加强对新上岗人员的培训,从上岗起就规范他们的行为。对于思想松懈、明知故犯、工作责任心差的护理人员实行“零度宽容”,即决不宽容,毫不宽恕,使每位护理人员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加强慎独修养。

2、加强静脉输液和院感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分批派出静脉输液小组成员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培训班,还要求静脉输液小组成员及时了解国内外有关静脉输液的最新动态。同时由输液组成员对各自科室内的护理人员进行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培训,科室出现与静脉输液有关的不良事件及时按程序上报。护理部每年组织一次全院范围内的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知识专题讲座,内容包括静脉输液护理现状及展望、静脉输液护理方案决策、药物性质与静脉输液的关系、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护士的自我防范措施、外周静脉留置针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等,年终组织专题案例分析,对易发生纠纷的环节与行为进行讨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每年还组织1-2次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通过不同层面、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培训增强了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的意识,从而自觉规范行为。

3、规范操作行为,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

(1)护理部申请统一购买了《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基础篇,人手一册,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随时随机对执行情况进行督查,每月随机进行操作考试,规范操作行为。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要求保证查对的严谨性,护理人员必须携带输液卡到床旁进行查对,查对患者时必须采取询问患者姓名的方式进行。对危重、手术、昏迷、意识模糊以及无自主行为能力的人实行腕带识别制,以提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3)加强静脉输液各个环节的院感管理监控。重点是治疗室的管理、操作过程中无菌原则的遵守、操作前后手卫生执行情况、口罩佩戴情况、输液结束后用物的规范处置等。同时加强职业防护教育,采取标准预防,提倡使用安全产品。

(4)强化法律意识,完善各种记录。教育护士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同时要加强护理证据的收集与管理。与静脉输液有关的证据主要包括:护理记录、各种同意书、有护士签名的治疗执行单等,对化疗和PICC置管的患者必须实施知情告知和签字制度。各类输液执行单按规定的时间执行,同时签上执行者姓名和执行时间。

四、建立完善的风险报告、反馈系统,持续改进

建立风险事件报告系统,强化内部管理机制,提倡不断提高,不断改正的精神。任何一个人,即使是最谨慎的医务人员也会出差错,即使不让所有出错的人从事医疗活动,也不能防止以后不再发生医疗差错。因此我们对当事人避免单纯的批评责备,而是采取“治病救人”的教育方法,一方面教育护士要积极进行自我归因,鼓励其找出错误的根本原因并加以彻底纠正,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防止其他人员重犯同样的错误;另一方面,倡导当事人主动报告差错、事故,使之形成风气。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中找出工作的薄弱环节,在解决问题中寻找更好的方法才能实现持久的安全。只有这样,我们静脉输液的风险以及安全管理才能取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才能做到“三好一满意”的优质护理服务,确保患者的安全。近期我科无静脉输液护理有关的不良事件,无差错发生。我们意识到提供高质量的静脉输液护理是预防静脉输液治疗风险、确保安全的最好方法,同时还需加强对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完善证据系统管理。目前我们医院已构建了静脉输液配置中心,除此,我们还在继续不断地探索、学习管理经验,持续改进工作,计划通过培养静脉输液专科护士、完善静脉输液管理小组职能等途径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快捷的静脉输液治疗。

输液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当输液病人可疑或发生输液反应时,护士应及时报告当值医师,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下列工作:1)立即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通知值班医生。2)配合值班医师,对症治疗、抢救。3)留取标本及抽血培养。

4)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脱;记下药液、输液器、头皮针及使用的注射器的名称、剂量、厂家、批号,用消毒巾、胶袋,把输液瓶(袋)连滴管、针头包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放冰箱保存,与药剂科或检验科联系,药品待药剂科转交相关部门抽样检查,输液器等用具应由检验科细菌实验室做相关的细菌学检验。

5)上述各项均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上报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医务部,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工作。

6)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7)各科设输液及输血反应登记本并及时记录,记录内容包括:①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时间、诊断;②输液(血)的名称、批号、生产单位、生产日期、数量、输注方式;③反应的临床表现、处理情况、发生反应的时间;④送检标本名称、检测结果、报告日期。

五、熟悉常见输液反应以及药物外渗的常规护理、加强防范措施、减少并发症

(一)常见输液反应的防治及护理

1、发热反应

(1)发病特点:在输液过程中患者突然畏寒,不自主颤抖,迅速转为高热,严重发绀,面色苍白,重者心率快,脉细速,虚脱,多数经处理后迅速好转。发热反应是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较常见的原因有致热原病菌(普通菌和毒菌等)或其他物质污染液体或输液用品,也可能因药物不纯或药物有配伍禁忌所致。

(2)防治和护理:在输液过程中,寒战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暂停或完全停止输液,并详细检查发生反应的原因。寒战发冷时保暖,立即注射非那根(25~50 mg)或其他抗过敏药物,艾灸百会穴,发生虚脱时可针刺人中,严重时可注射肾上腺素(0.5~1 mg)。留观病人待退热至38℃以下,并无其他不适才可离开。

2、血栓性静脉炎:由于长期输注高渗葡萄糖液体、血管内膜药物以及细胞毒性药物所引起病变的静脉内膜发炎并导致静脉管腔内血液凝成血栓。

(1)主要症状:局部沿静脉径路上有红肿、触痛、热痛等,但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仅有不适感。

(2)防治和护理:安慰病人消除紧张情绪,为病人更换注射部位使患肢休息,局部热敷,严重时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行热湿敷。

3、急性肺水肿:肺癌术后患者多见

(1)发病特点:输液过量或过快,特别是输入含钠液体过多时,容易发生急性肺水肿,原有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肺癌术后肺功能不全者,老年体弱儿童输液应特别注意,发病时患者突然感到呼吸困难、气促、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口唇发绀,严重时口鼻可喷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液,听诊两肺出现干湿性啰音,心音弱速。

(2)防治和护理: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液,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立即加压吸氧。湿化瓶给予20%~30%酒精,湿化吸氧,必要时静脉滴注氨茶碱,利尿药液以利尿排水。西地兰0.4 mg加50%葡萄糖40 ml缓慢静注等对症处理。

4、过敏反应(1)主要为药物性过敏性反应为多见:目前,在临床上多见于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氧氟沙星类注射液,静脉输液时10 min~1 h左右病人出现皮肤荨麻疹、有瘙痒、重者胸闷、发热、口唇发绀,此时应注意休克发生。

(2)防治和护理:立即更换药液和输液管,即用5%葡萄糖维持输液,以便抢救用药,立即注射非那根25 mg,地塞米松5 mg,严重者给予吸氧,肌注肾上腺素1 mg,有过敏性休克者按抗休克处理。严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直至症状完全消失才可离院。

5、空气栓塞

(1)发病特点:由于输液管输液时空气未排尽,输液管连接不紧密,加压输液,连续输液接瓶时不及时而又没有注意重排空气,使空气进入静脉,随血流经右心房到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此时,病人感到胸闷,呼吸困难或严重发绀,听诊心前区可闻及一个响亮的”水泡声”.(2)防治和护理: 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安慰病人,以减轻恐惧感。立即给予病人至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以减少空气进入肺动脉口。并给予氧气吸入,严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必要时对症处理。

(二)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防治

药物从静脉注入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思想上麻痹,技术上不娴熟,病房巡视的忽略和有关药理知识的缺乏等,常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输液外渗影响给药,尤其我们医院化疗药物的使用,引起组织严重损伤而加重病人的痛苦。护理人员要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机理。为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避免和解除静脉渗漏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同道们进行了诸多的探讨和尝试,本文对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报告如下:

1、外渗性损伤的因素:造成静脉渗漏性损伤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药物因素:主要是细胞毒性药物、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引起渗漏性损伤的常见药物有抗肿瘤药物,如THP(吡柔比星)、阿霉素、盖诺、健择、择菲等等一些强刺激性化疗药物。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阳离子溶液,如氧化钙、葡萄糖酸钙;高渗液,如50%葡萄糖,20%甘露醇。

(2)机械因素:机械性损伤多为穿刺技术不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特别是反复化疗的患者,没有做到有计划地选择血管,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由于病人长期药液输入化疗,组织缺血缺氧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特别是在肢端末梢循环不良部位如手背、足背内踝等处穿刺所致。

(3)机体与外环境因素:病人本身血小板数量多,静脉注射部位弯曲,血管充盈度差,病人不合作,尤其是长时间化疗的患者,大多血管呈条索性静脉炎、没有弹性、易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特别是静脉曲张的血管,输注药物后极易引起外渗。

2、静脉外渗的预防

(1)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 经常观察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或没有陪护的患者,更要加强巡视病房、经常观察输液情况。输液外渗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合理使用静脉,有计划地选择静脉,保护静脉不受损伤。原则上:从小静脉到大静脉,从肢体远端到肢体近端静脉。各条静脉交替使用,使受损的血管有足够的修复时间,一般选择弹性较好、部位适当、较直的静脉有利于穿刺。进针要充分,中途要抽回血,证明针头确实完全在血管内,再将针头固定妥当。

(2)正确掌握静脉输注药物的浓度:静脉应用强烈刺激药物应正确掌握给药的方法、浓度及输液速度,化疗药物使用前先脉冲式用生理盐水、通畅后才给药。如碳酸氢钠给药浓度成人一般选用5%,而新生儿应用浓度即1.25%等渗碳酸氢钠,静滴氯化钾浓度一般为0.3%以下,输液速度每分钟30滴左右,静滴钙剂除严格控制滴速外,还要经常更换输液血管,输液量多时,应先输钙剂组,有把握将药物注入在血管内以防药物外渗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坏死。

3、静脉外渗的处理

(1)减少静脉外渗给病人造成的痛苦:我们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管、重新选择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毒性作用。

(2)冷敷: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如化疗药物外渗用20%~40%碳酸氢钠冷敷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3)热敷:主要用于血管收缩药,阳离子溶液,高渗液及化疗药物外渗治疗,在药物外渗发生24h后,如葡萄糖酸钙、甘露醇等外渗治疗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静脉输液治疗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篇2

1 存在的护理风险

1.1 感染

来自输液装置、药物、社区护士、患者及家属、家庭环境5方面的影响。输液装置灭菌不彻底;输入的药品不纯;社区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手的消毒不规范;家庭看护人员在拔针后对穿刺点的污染都会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或者医疗废物处置不规范而引起交叉感染、环境污染和针刺伤等。

1.2 出血

与家庭看护人员拔针方法及按压方法不当有关。

1.3 空气栓塞

输液时输液管及针头内的空气未排尽;输液管衔接处连接不紧有漏缝, 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看守;换液不及时;患者活动过度、自行排除故障等导致滴管液面过低或液体走空, 均有发生空气栓塞的危险。

1.4 滴速过快

滴速过快最易引发急性肺水肿。

1.5 缺乏家庭急救措施

当护理风险发生时, 由于患者及家属缺乏专业急救知识而使患者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救治。也有患者家属情急之下对患者施以不科学、不规范的急救方法而导致情况进一步恶化。

1.6 患者及家属违医行为

患者及家属的违医行为是构成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些家属缺乏专业知识, 误认为加大药量能加强疗效或延续生命, 或将自备的能量合剂、外院配的药物擅自连接增加补液, 导致药物用量过度。

2 防范措施

2.1 增强法律意识

社区护士要不断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知识, 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如定时组织社区护士进行护理纠纷个案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严格签署知情同意书。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输液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确认听清楚后, 让患者或能够为患者承担风险的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2.2 操作技术娴熟规范

规范操作是确保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家庭情境下静脉输液往往是护士独自完成所有操作, 且环境因家庭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社区护士不但要具备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 更应具备良好的慎独精神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做到查对到位、操作到位、解释到位和记录到位, 这些是每一位社区护士的基本职责。

2.3 健康评估细致全面

评估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自理能力、合作程度、临床诊断、治疗情况、病情、年龄、意识状态、心理、体位、注射部位皮肤组织状况及血管情况等;评估看护者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照顾能力等;评估患者家庭环境的清洁度, 房间的温湿度, 要求操作前30 min通风换气后关好门窗、光线充足并做好宠物管理;评估输液的目的、药物的性质和剂量、输入的时间及医嘱要求。

2.4 健康宣教准确到位

患者在家输液, 护士不能观察到整个输液过程。需要社区护士教会患者及家属一些必要的医学知识及简单的操作, 耐心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并要求其复述。患者家中至少留1名家属照顾。 (1) 教会患者及家属必要的简单操作, 如数液体滴数、关闭液体及更换液体的方法, 尤其是在液体结束后拔出针头及按压穿刺部位的方法。 (2) 教会患者及家属识别异常反应, 如输液过程中出现寒颤、发热、喉头水肿、皮疹、胸部不适、穿刺点疼痛肿胀等, 立即停止输液并与社区护士取得联系。 (3) 告知患者及家属在患者翻身、排便、进食、饮水等可引起滴速改变的行为时, 要保持输液针头与滴管的通畅以及保持墨菲氏管的直立状态。不得随意调节滴速, 不得擅自连接增加补液。 (4) 拔下的针头插入瓶口的橡皮塞内, 连同输液瓶一起放入黄色垃圾袋中, 待社区护士路过或第2天输液后一同带回。

2.5 联系方式畅通无阻

社区护士要主动向患者家属提供有效的联系方式, 确保信息畅通, 给予患者安全感, 这有利于输液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时能及时联系和采取应对措施。另外, 积极利用社区站点资源, 若有紧急情况发生, 也可调动站点护士及时支援,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护理故障, 使护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2.6 医疗垃圾处理得当

将在患者家中治疗产生的医疗垃圾, 分类装入利器盒或双层黄色垃圾袋, 由社区护士带回社区服务站进行分类处理。

3 小结

静脉输液治疗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篇3

【关键词】社区护理工作 风险评估 静脉输液 家庭病床 家庭输液 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36-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正加速进入老年化社会,迫切需要加强老年疾病的预防、保健和治疗,社区家庭病床的建立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举措之一。静脉输液时临床治疗中最常见的方法,也是护士最基础的护理操作。但由于简单的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涉及人多、物多、环节多、持续时间长、应用范围广等诸多因素,更重要的是静脉输液是一项侵入性操作,其隐患和不安全性显得相当重要。护理风险是指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患者损伤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因素[1]。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有组织、系统的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2]。现将家庭病床静脉输液存在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简述如下。

1 存在护理风险

1.1 滴速过快 滴速过快最常见的引发急性肺水肿。家庭病床护士上门输液,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无法做到全过程观察。而点滴速度的控制不可能始终保持不变,诸多因素会引起滴速的改变。如患者由于长时间体位受限难忍,看护人员缺乏耐心而自行调节。

1.2 感染 来自护理人员及家属两方面。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手卫生不规范、家庭看护人员在拔针后穿刺点污染都会引起局部静脉感染,医疗废物处置不规范引起交叉感染、环境污染和针刺伤。

1.3 病人及家属违医行为 病人及家属的违医行为是构成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些家属缺乏专业知识,误认为加大用药量能加强疗效或延续生命,将自备的能量合剂或外院配的药物擅自连接增加补液,导致药物用量过度。在操作环节中污染引起感染,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1.4 输液故障 最常见的是发生空气栓塞[3]。输液过程是动态的,难免发生输液故障,如药液外渗、液体不滴、液面过高或过低等。这些现象都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和恐慌,情急之下自行排除故障,导致滴管液面过低,空气进入。

1.5 缺乏家庭急救措施 当以上护理风险发生时,由于患者及家属缺乏专业急救知识而使患者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急救措施。也有患者家属情急之下对患者施以不科学、不规范的急救方法而导致情况的进一步恶化。

2 防范措施

2.1 全面评估患者状况 全面评估患者是实施护理计划的第一步。护理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严格执行规范操作时不能忽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神志、体位、输液时间等有计划地选择合适的静脉,根据用药性质调节滴速。尽可能让患者体位舒适,取得良好的配合。对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的患者适当采取约束措施,确保输液顺利进行。

2.2 加强宣教,有效沟通 由于家庭看护人员不固定,护士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宣教,让患者及家属明确输液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其对患者的不良后果;指导家属对输液故障的排除方法及发生输液反应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制定和发放一些文字宣教手册供患者和家属学习和参考,使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护理风险的规避。

2.3 规范操作,有章可循 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提高抗风险能力;认真执行相关操作规程,在输液瓶贴上记录药名、起始时间、滴速控制并签署全名,提示患者及家属不得随意调节滴速,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4]。制定详细的告知制度,达到让患者和家属认可共同承担医疗风险的目的。

2.4 保持信息畅通 护理人员工作范围覆盖整个辖区,护士要主动向患者家属提供有效的联系方式,确保信息畅通,给予患者安全感,也有利于输液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时能及时联系和采取应对措施。另外,积极利用社区站点资源,有紧急情况发生也可调动站点护士及时支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护理故障,使护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3 小结

影响静脉输液安全质量的因素很多,在输液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护理风险不可抗拒,而家庭病床的患者大多为老年人,由于身体生理功能退化以及疾病的多发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点,成为护理风险管理的高危人群。加强对家庭病床静脉输液实施护理风险防范,是规避和化解护理风险的有效措施,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输液技术一定能向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刁冬梅,林岩,卢玉贞,等.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护理研究,2007,21(3):629.

[2] 戴青梅.国内外护理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齐鲁护理杂志,2007,13(3): 103.

[3] 秦红梅,苏丽华,甘燕敏 静脉输液时消除微量空气进入静脉的实验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11

静脉输液治疗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篇4

党的十七大指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当前,我们对可能出现的廉政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防范措施,是从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有效办法。本文将结合电力行业实际,就“廉政风险”的潜在隐患及防范措施,进行浅析。

一、“廉政风险”的潜在隐患

纪检监察工作通过“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置”构建起防范廉政风险的“三道防线”。这“三道防线”之中,“事前预防”是最重要的,通过从源头上设防,把腐败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堵塞滋生腐败的漏洞。违法犯罪有时只是一念之差,如果能够提前发现隐患苗头,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将关口前移,及时化解风险,就能够制止和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所以“事前预防”重在发现隐患。结合电力行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廉政风险”的潜在隐患。

(一)工程建设方面

第一、电力工程中的赔偿费用涉及面宽广,无法对施工单位的赔偿情况进行严密的核实和查对,工程中施工单位有可能虚增赔偿费套取工程款。

第二、目前由于电力建设任务繁重,正规的电力建设施工单位普遍忙于大、中型项目建设,对于小型项目大多存在借用资质现象,这类施工队伍以低报价中标后,为达到追求利润的目的,有可能对工程管理人员、监理人员、技经管理人员、设计人员进行拉拢腐蚀,以达到套取虚假设计变更、虚增工程量等,从而在结算时调高工程费。

(二)物资管理方面

第一、在物资招标及询价采购过程中,对技术标书的会签审查流于形式,相关部门只履行签字手续,未履行会审职责,造成评标过程中才发现技术条件有误或者带有倾向性,影响了招标工作的严肃性。对评标专家的考核力度不大,使个别评标专家的评审意见明显带有个人倾向,随意动用否决条件,影响了评标工作的公平、公正。

第二、在废旧物资的回收上,存在畏难情绪。特别是农网改造的废旧物资,确实由于原有的资产归属问题,回收存在一定难度。但是属于国有资产部分,应严格区分,必须想尽办法全部回收,否则就会造成国有资产被变卖或流失。

(三)营销管理方面

第一、趸售综合电价测算中,不按各类实际电量比例,降低综合电价,损害企业利益。

第二、业扩报装或用电监察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与用户内外勾结,擅自改变电价性质,损害企业利益。

第三、某些农电工由于自身素质不高,有可能出现人情电、关系电、权力电的情况,如:采取有表不抄或少抄,在实际电量与抄表电量严重不符后,以表计出现问题为由,更换表计。

(四)职低权实人员方面

第一、重点岗位人员存在的风险。目前,违法违纪案件比较集中地发生在涉及财务、营销、物资供应、人资、经营等岗位的一般人员上面,暴露出在重点岗位人员监管方面存在隐患。应扩大监管范围,不能放松对重点岗位人员的教育和监管力度。

第二、农电人员存在的风险。目前,电力系统的大部分信访,均涉及到供电所的工程管理、材料管理、安全管理、人员违纪违规及廉洁自律、劳动纪律等方面,暴露出供电所管理存在的廉政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大管理教育和监督的力度。

二、“廉政风险”的防范措施

存在廉政风险,并不代表已经发生了腐败问题,但是有廉政风险而不去积极预防和化解,那么腐败问题肯定是迟早要发生的。对廉政风险进行防范,是深化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构建惩防体系的有效途径,更是有效监控权力运行的重要手段。清楚了隐患,找准了风险点,那么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才能将风险掌握在可控范围内并进行化解,达到监督关口前移,主动预防,超前防范的目的。针对廉政风险的防范措施,从电力行业的自身实际出发,具体应做好“五个加强”。

(一)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

以党员干部为重点,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及新近颁发的反腐倡廉四个重要文件:《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纪律观念和自律意识。

第二、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廉政教育活动。

采取邀请检察官到电业局给干部职工讲课、组织干部职工观看反腐倡廉的宣传挂图、购买廉政类的书籍、DVD等进行分发、组织领导干部、重点岗位人员及其家属参观监狱,听取犯罪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接受警示教育、观看党风廉政教育片、学习电力行业违法犯罪案件教育手册、以手机短信形式发送《廉政手机报》、制作《廉政专栏》展板在大厅展示等方法,深化廉政文化建设。

(二)加强监督管理

第一、狠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严禁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收受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收受干股以及违反“四不准”规定打麻将,参与赌博行为。

第二、抓好效能监察管理。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和工作中发现及职工群众反映、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入开展效能监察。强化财经纪律监督,对贯彻执行财经纪律情况要加大检查力度和审计力度,对电费回收、工程款使用、个人借公款等情况要加强监督检查。

第三、加强物资管理。一是要加大废旧物资的管理力度。生技部门要加大对废旧物资的考核力度,将废旧物资的实际回收率纳入基层单位绩效指标和工程结算完成指标,从源头上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二是在招评标工作中,采用技术招标文件会审制度,由项目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设计部门、生技部门、项目施工单位等对技术招标文件进行交底会审,而不是简单的会签,确保技术要求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评标专家的评标业务素质及技能培训,严格执行评标专家考核制度。

(三)加强重点岗位交流

制定重点关键岗位监督管理办法,规范重点关键岗位、职低权实人员的管理,定期开展轮岗交流,对确实不能交流的,必须强化权力约束和过程监督,比如针对抄表工,要采取定期调整抄表区域,来限制其因长时间与固定客户接触,发生与客户勾结窃电的行为。

(四)加强民主管理

对干部任免、机构改革、工程和物资采购招投标、大额资金使用等涉及企业“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经集体讨论决定,实行阳光决策、阳光办事。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广泛征求员工和职代会意见。如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核、会议决定、任前公示等程序,让员工能广泛参与。对于职工群众关心的,容易出现以权谋私、引发不公的事项,一定要及时公开。

(五)加强违规违纪查处力度

对违规违纪的行为必须做到不枉不纵,一旦发生党风廉政问题,要严厉查处,以儆效尤,使那些有违法违纪想法的人望而却步。

静脉输液治疗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篇5

【关键词】门急诊;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94-02

在门急诊,静脉输液是病人接受治疗的主要方式,因其诸多优点成为应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护理操作方式,但是由于静脉输液是侵入性操作,涉及的流程多,程序复杂。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都可能导致患者不良后果的发生,且门急诊病人流量大,相对集中。面对人群的复杂和受到诸多护理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降低静脉输液中存在的风险,努力减少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恶劣影响,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输液环境,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门急诊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一)环境因素

由于多数医院急诊输液室面积较小,硬件设施简单,不能保证输液室内的有效温湿度及空气的流通。如果是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则易造成交叉感染。在输液高峰期,病人和陪护较多,如果护理人员呼叫病人,因环境嘈杂,很难听清,势必增加患者管理上的难度。且门急诊的输液室24小时都有病人,仅靠空气净化器很难达到对输液大厅的及时有效消毒。患者在药物过敏试验期间擅自离开观察区或在输液中自行更换座位,也易发生不良后果。

(二)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多数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未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缺乏自我保护,以此引发护理风险。随着法律的普及,病人的维权意识的提高,如果不能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也同样会造成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

输液高峰期时,患者多而护理人员相对少。一个护理人员要照顾多个患者,个别护理人员不能认真按照输液流程检查每位患者的用药,并在核对医嘱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三查七对操作,出现用错药的不良后果。在遇到病人提出要求时,不分析过滤是否是患者的合理要求,就依从患者的想法进行操作,造成用药隐患。在输液中,因人员少,业务量大,导致巡视不够及时,以致在病人发生突发状况时在第一时间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再加上个别人员责任心不强,未告知病人就进行特殊用药,事后病人或家属不接受就会造成各种医患纠纷,沟通缺乏技巧,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病人因素

病人对护理人员持怀疑、不信任态度,认为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专业水准不够高,尤其是小儿头皮针静脉输液时,家长担心一针扎不上的情况很多见。如果护士没能一针扎成功,护理行为没有达到家属的心理预期,病人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就会心存不满,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同名同姓、急危重、没有家属陪同的各种病患给护理人员的统一管理带来不便,难免有疏漏之处。输液中,病人对所患疾病缺乏清楚的认识,在护理人员未知的情况下自行对输液速度进行调节,导致出现身体不适症状。

二、门急诊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的对策

(一)提高环境的安全管理

在门急诊的输液大厅用透明玻璃分隔成独立房间,进行分区输液,尤其在输液高峰期,可按所用药物不同、病种轻重缓急不同等需要将病人安置在不同区域。区域划分标志醒目,多处设立指示牌,防止病人四处乱走,提高病人的警惕性。每个区域安放空气消毒机,每天进行常规消毒2次,保证空气流通。在流感高发期或者病人多的情况下,增加空气消毒次数,定时开窗通风,保洁人员及时清理打扫环境。输液大厅安放温湿度计,严格按照空气干湿度的要求进行空气处理:湿度大时,及时开空调除湿,干燥时,湿式拖地;及时用空调或开窗通风增或减室内温度。在病患流量较少时段,关闭一些区域,及时打扫,桌椅用84浸泡过的湿布擦拭,后给予紫外线等消毒措施集中消毒后备用。这样每个输液区域都能够得到充分消毒,交替使用,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安全的输液环境,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二)对护理人员的管理

护理人员是门急诊输液的主要实施者,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是完成高质量护理工作的保障。一个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向患者反映出来的。有一些医患纠纷最初多是因为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差、技术水平低造成。因此应提高护理人员的医学素养和技术水平,定期进行理论考核和技术操作考核。与病人及家属多沟通,态度和蔼,耐心解释病人的疑问。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减少护理风险。院方要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律知识学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防范医患纠纷的发生。

(三)对患者的管理

接触患者时,第一时间内建立起信任关系,及时登记,同名同姓的详细记录,做好姓名、药物等的核对,输液前再次核对。观察注射部位,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行动不便且没有家属陪伴的患者,增加巡视次数。输液毕,护士在输液卡上签名,对输液时间和药物做好记录,并且观察病人的输液后情况,有无不良反应发生。

三、门急诊静脉输液护理规范化的管理方法

制定详细的输液流程并贴在门急诊的墙上,使病人及家属能够准确掌握输液流程。为方便获得信息,对输液的病人实行编号处理,并向病人及家属交待其编号,在输液的每个环节都多了一次编号的核对,大大减少了差错发生率。输液前中后严格按照三查七对制度实行操作。用不同颜色的输液卡来有效区分不同种类的药物,以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护士能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判断,赢得救治时间。

四、结语

门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防范措施 篇6

工作总结输液大厅—张汉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法制观念日益增强对医疗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医疗护理人员要不断地自我完善严格医疗护理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核心制度及查对制度,输液室护士必须了解输液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有高度的防范意识,掌握其防范措施,才能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我们的护理质量。确保病人得到良好的护理与优质服务。

一:门诊输液室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

1、我院就一个门诊输液室,大人、小孩在一起输液,病人多且比较集中,环境嘈杂,病人未听清楚是否叫自己的名字,便来应答,易引起换错液体的现象。

2、药房工作人员也有取错药或遗漏现象。

3、病人擅自调节输液速度,出现不适症状,(尤其是肺、心、脑病患者)

4,、某些特殊药物输液时外渗易引起局部肌肉组织红、肿、痛。

5、实习学生多,带教稍有不慎及新护士情绪有波动的护士,易出现各种疏忽,甚至是护理差错事故。

二:防范措施

1、因门诊病人与住院病人不同,没有规定的床号,没有固定的位臵,因此查对就显得尤为重要,输液前与换液体时要反复核对患者姓名,病人在应答之后一定要再反复问一句: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并让患者看液体瓶签上的姓名,让病人参与到我们的查对工作中来。当输液卡、液体瓶签与患者姓名一致时方可操作。并在输液卡相应处签名,以杜绝换错液体的现象。

2、为防范药房工作人员的疏忽,我院规定:凡是门诊输液病人,必须每次携带门诊病历输液,输液室护士将输液卡与医生书写的病历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3、护士要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病人的病情与年龄,调整输液顺序及输液速度。但有些病人有想快速输完液的心里,擅自调快输液速度,也有些病人因药物有局部刺激引起疼痛,如:(甘露醇、七叶皂甙)擅自将输液速度调慢,因此要求护士在输液时做好交代用药指导,尤其是特殊用药如:(硝酸甘油、氨茶碱、酚妥拉明等)护士一定要交代清楚,嘱患者及家属不要自己调节输液滴速,并向其说明理由及要害。

4、输液前告知病人及家属共有几瓶液体,配好的液体放在治疗室应粘贴瓶口贴放在其输液卡上,每更换一组液体应反复核对并签名,注明更换时间,拔针时应询问病人输了几瓶,输完了没有,并检查桌上有无剩余液体,无误后方可拔针。

5、对输液不配合,容易反复肿胀的小儿等病人穿刺时首选:静脉留臵针,妥善固定,并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并说明留臵针不能带出医院,在此输完后应拔除留臵针,以确保护理安全,取得患者同意并配合。

6、护士长要做好人员管理及班次搭配,以动态调整满足病人护理要求为原则,以优化组织为原则,依据各个班次,各个时间段输液量的情况,随时调整好护士人数及护理人员的搭配。上午输液高峰期,配备1~2名穿刺技术过硬的护士专门负责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每天安排1名巡回护士,专门在输液大厅更换液体,处理输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7、护士长要重视新护士,有情绪波动的教育管理,做好岗前教育与培训,多于护士沟通、谈心,及时解除护士的心理障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热爱护理工作。

8、严格护生带教,放手不放眼,加强护生素质教育与护理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确保护理安全。

静脉输液治疗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篇7

关键词: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对策干预

门诊静脉输液在临床治疗中有治疗手段直接、见效快及方便的优点, 因此成为应用频率最高的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1], 但静脉输液从配液到输入, 过程复杂, 各环节间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安全隐患, 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 引发护理纠纷[2]。本文对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门诊静脉输液的患者输液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问题以及采取的对策进行总结分析, 以及提出的相应对策, 以期为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从而获得更优质的服务,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取自科室为护理质量控制设立的静脉输液风险记录表中登记的在静脉输液中存在的护理问题 (包括责任心、无菌观念不强;穿刺水平不过关;无及时巡视、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护患沟通不良;未执行告知义务、法律意识不强等方面因素) 。

1.2 方法

通过科室专门设立的静脉输液存在风险记录表, 对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提出的相应对策并, 并对护理风险干预前与干预后进行对比分析。

1.3 反馈

护士长及时对存在护理风险因素组织专门小组进行讨论, 并在科室进行反馈, 提出和实施相应的解决对策。

2 护理对策

2.1 加强管理:

健全门诊注射室工作制度, 明确护理风险职责, 制订门诊安全静脉输液质量标准、门诊静脉输液流程并严格执行, 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2.2

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制度, 医嘱单、治疗单、输液卡、输液的药物和液体均需要两人进行核对, 有疑问及时与医师沟通, 确定无误后再执行。操作过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2.3 加强无菌观念:

输液操作过程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严格遵守处置室、治疗室无菌物品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的使用和管理制度。门诊输液每区每室配备消毒设备, 紫外线照射消毒l h/次, 2次/d, 每月定期进行空气细菌培养。尤其是流感高发季节需增加消毒次数, 以确保空气清洁。

2.4 输液速度的控制:

输液过程中, 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和药液性质等情况确定输液的速度。输液后应加强巡视, 每隔10~20min巡视患者1次, 对于特殊药物, 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或医嘱调节输液速度, 注意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有无肿胀、询问有无胀痛等不适症状, 特别对行动不便者和老年人更应多加关注。

2.5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穿刺是静脉输液中最基本的护理技术, 熟练的穿刺技术能避免反复穿刺, 从而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穿刺时精选静脉穿刺的部位、把握好穿刺角度、深度、力度。一般选择第2、3掌背处静脉, 因为此处皮肤属“乏神经区”, 神经分布相对较少, 血管比较粗大、固定且痛阈较高, 易于穿刺, 能减轻穿刺时患者的疼痛。如一次穿刺失败, 护士应主动向患者道歉, 征得患者同意后再行第二针或换人操作, 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对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 应根据病情做好血管保护工作, 有计划地更换和交替使用血管。

2.6 加强护患沟通:

患者在进行静脉输液过程中, 享有相关操作的知情权。护士应告知患者输液治疗的目的、药物的性质, 整个输液流程、所需大致时间, 注意事项等基本知识, 另还需告知患者输液的滴速以及此滴速的依据, 使患者知晓滴速不准确的危害性, 从而更好的配合护理工作, 不随意调节滴速, 确保输液的安全。

2.7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 建立护理告知签字制度:

在护理行为前, 绝大多数患者都希望对自己将要承受的护理过程及产生的效果有一定的了解。尤其对特殊患者的特殊情况, 需实施患者家属告知制度。试敏前了解患者有无过敏史, 试敏期间告知患者必须坐在专用座位, 以防发生不适可以立即处理。在门诊静脉输液过程中需要使用贵重药品时, 应实行告知义务, 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后方可使用。输液完毕后告知患者及家属正确按压针眼的方法、时间以及输液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2.8 加强培训:

对护士进行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培训, 内容包括静脉输液相关理论、输液相关规章制度、静脉输液技术操作规范、服务意识和护理风险教育、并通过书面考试强化护士掌握相关知识;组织学习《安全用药制度》、《输液反应预防报告处理制度》、《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 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法律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

2.9 做好护理文书记录:

操作完成后做好各项记录如输液的时间、输液的速度、及操作者签名、不良反应等, 有利于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减少护患者纠纷。

2.1 0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 以χ2检验统计两组间效果差异。

3 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 对存在的护理风险干预前6个月和干预后6个月的两组数据比较, χ2=56.5082,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 χ2=56.5082, P<0.01

4 讨论

从表1可看出, 实行护理风险干预后, 输液风险较干预前降低, 说明干预在确保输液安全方面发挥了作用。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有效最适用的方法之一, 是保证抢救和治疗效果的前提条件, 只有准确、及时、顺利的将药液输人患者的体内,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3]。输液安全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及健康, 但门诊输液护理过程中存在许多风险:如相关人员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给错药误、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滴速与输液卡不符、未能及时巡视发现问题;无菌观念不强导致的感染;静脉穿刺失败增加患者的痛苦;护患之间沟通不好、未执行告知义务造成的纠纷等风险, 通过对这些风险因素的分析, 找出相应的对策, 付诸实施, 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各种纠纷由干预前的299例下降至干预后的162例, 患者的满意度也大为提高。总之, 为确保静脉输液安全, 需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法律意识及主动服务意识, 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规范静脉输液的各项操作流程, 加强门诊静脉输液过程的巡视工作, 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才能很好地回避护理风险, 防范许多医疗纠纷的发生, 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戴丽霞.门诊静脉输液的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进展[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 10 (2) :133-134.

[2]曲兆红.门诊静脉输液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 (12) :9-11.

静脉输液治疗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篇8

1 潜在的护理安全影响因素

1.1 人员配置因素

本院ICU床位设定5张, 而护士只有9人, 与规定床位之比相差很大, 人员的不足, 工作量相对比较大, 加之ICU护士有近一半未外出学习进修过, 只是在科室内实践工作中逐渐学习。由于上述原因, 所以很难保证满足其工作基本要求, 而给患者造成不安全隐患。

1.2 设备设施因素

由于我院属山区基层医院, 设备设施补充不及时、故障、老化等因素, 加上患者长期使用仪器所带来的并发症, 侵入性的器械应用多, 管道的长期留置等均可给患者造成不安全的后果。

1.3 专业技术水平因素

目前, 基层医院管理者大多只重视医生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 而忽略护理队伍的建设, 护士很少有进修、学习的机会, 对新知识的了解不够, 随着新技术、新项目、新仪器的大量引进, 护理工作中技术要求相应增高, 如不能及时地根据技术进步与专业发展的情况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会给护理人员形成较大的工作压力, 而且导致护理工作技术方面风险加大, 影响护理安全。

1.4 管理方面的因素

由于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不当, 管理措施不力, 业务培训不到位, 设备物质管理不善, 规章制度不健全, 对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 管理者无预见性和洞察力等, 都是安全护理的隐患, 是影响安全护理的主要因素, 也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

1.5 法律因素

近年来, 医疗法律纠纷日益增多, 即严重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及社会的稳定, 又使医患双方的权益受到伤害。ICU是急危重患者进行集中治疗的场所, 较其他医疗场所具备更多潜在的法律问题, 更容易产生医疗纠纷。

2 防范对策

2.1 合理使用人力资源, 减轻超负荷工作状态

在现有的护理人员资源情况下, 对传统的排班模式进行改革, 实行弹性排班, 并根据科室内护士的资历、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情况进行合理排班, 有效的使用有限的人力资源, 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智慧和潜能。

2.2 加强设备设施的管理

根据科室实际情况申请购入引进设备设施, 同时可请厂家或有关技术人员做专题讲座, 使护理人员能正确的掌握其性能、原理、适应证、禁忌证、主要故障排除方法等。对科内仪器、设备制订使用操作规范及保养使用档案和使用情况记录, 每周专人对所有仪器进行常规保养并检查其性能是否完好, 各班使用后及时清洁, 消毒处理后放回原处, 以保证临床使用安全及时, 使抢救工作正常进行。

2.3 加强业务学习, 提升业务素质

作为ICU的护士只有不断地学习与实践, 才能在工作中具有预见性和主动性, 正确分析判断积极主动处理各种问题, 所以必须要加强对科内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及护理“三基”训练, 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外出学习进修深造, 不断拓宽理论水平, 以获得新知识, 新动态, 新观念。

2.4 健全和完善护理管理体系

积极完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规章制度, 并根据工作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补充和修订, 成立科内质控小组, 加强基础质控、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 定期督促检查、防患未然, 每月进行一次护理质量总结分析讨论, 把平时发现的违反操作的规程之事及时通报, 纠正认识上的偏差, 增加护理安全防范意识, 护士长加强科室管理及夜间和午间薄弱环节查房, 使差错事故消灭于萌芽之中。

2.5 强化护理安全与法制知识教育, 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安全护理与法律法规有密切的关系, 护理人员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和较强的法律观念是做好安全护理工作的前提。因此, 对护理人员要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并利用各种会议、查房、培训班、质量分析会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 增强护理人员护理安全意识和法律观念, 提高护理人员的自律能力和防范能力, 为患者提供安全护理。

关键词:ICU,护理安全,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网瘾调查报告下一篇:《蒹葭》教学案例 (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