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2024-06-03

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共10篇)

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篇1

喻新安

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中通盘筹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近年来,河南一些地方先行先试,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推动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初步探索出一条在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问题突出地区加快城镇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社会变革

新型农村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一般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而形成的人口聚居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质,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新型农村社区的出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能性。

进一步解放农业农村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河南农业机械化、组织化、规模化水平获得了大幅度提高,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现已达到71.8%,农业生产方式进入到了以机械化为主的新时代。全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2011年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13000多个,龙头企业6000多家。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或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多种经营。农村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规模养殖户大批涌现。所有这些都表明,河南农业农村生产力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内在地要求突破现有生产关系的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激发农业农

村发展的活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就是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变化而对农村生产关系作出的重大调整。

农村人口大省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河南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低,2011年河南城镇化率仅为40.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有效激活农村社会发展要素,使6000多万农民群众到2020年与全省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这是河南推进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课题。传统城镇体系只包括大、中城市和县、镇四个层级,而把人口众多的农村排除在外,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河南省九次党代会提出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的新思路,并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实现了对传统城镇模式的重大创新。新型农村社区位居城镇体系的末端,第一次把城镇规划、城市文明及社会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让农民直接感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

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道路的重大战略。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迄今为止,河南仍有6000万人口生活在农村,人力资源优势远未发挥出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把千百万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序地进入二三产业,可以释放出发展生产、创造财富的巨大潜能。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是把千百万农村人口从传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束缚下解放出来的过程,是引导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另外,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目的是让农民也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客观上要求改变以原始自然村落为基本单元的做法,把城镇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考虑。

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的战略基点。从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发展的角度看,统筹城乡发展要有一个能使农村与城镇相对接的结合点。河南有4.7万多个行政

村、18万个自然村,采用向自然村落“撒胡椒面”的办法,即使每年投入更多的钱,也很难取得明显成效。现在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单村整治效果不明显。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既能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还能提高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随着新型农村社区生活方式的形成,先前那种以血缘宗亲为纽带的村落社会将逐渐消解,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法制健全、进步向上的社区生活环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不同于传统行政村的新的社会管理体系。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经验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突破了过去单纯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单向的支农强农模式,探索出第三条城镇化道路,即农村的就地城镇化,使农民不必进城,而是通过进厂、进社区来享受城市文明。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社会变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河南省委省政府敏锐地发现了农村干部群众这一创造的意义所在,及时加以总结、提炼和指导,各市县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坚持“不从农民手中挖土地,不在农民身上打主意”。近年来有些地方在“城乡一体化”、“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口号下,在农民的土地上打主意,从农村挖取城镇建设用地,让农民以自己的财产权益去换取基本公共服务。这种做法损坏了农民群众利益,是不可取的。河南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恪守“不从农民手中挖土地,不在农民身上打主意”的理念。坚持群众自愿原则,积极引导,不强迫命令,不强制拆迁,不让群众吃亏,着力破解建设中的规划、土地和资金等难题。特别是在承包地和宅基地问题上,注重保障农民权益,把整合节约出来土地的增值主要用到农民身上,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

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兴建“百年农村社区”。河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本着“一代人建房、几代人居住”的原则,规划设计一步到位,结构上注重合理,外观上注重艺术,配套设施上注重完善,理念超前,布局科学,设计新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既经济又节省土地,与农民过去旧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些群众说:“以前是一辈子盖三次房,现在是盖一次房住三代人”。这些全新的建设理念,在农村发展史上无疑是一场革命,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农村的集中体现。

坚持“三个尽量靠近”,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三个尽量靠近”,就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尽量靠近城市,尽量靠近中心城镇,尽量靠近产业集聚区。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配套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河南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坚持科学规划,尽量将城郊村、镇区周边村、远离产业集聚区的村合并靠拢到城、镇和产业集聚区附近。“三个尽量靠近”,包含了基层干部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体现了发展着眼长远、面向未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不断满足群众多方面需求的务实精神。坚持用城市思维和办法谋划和解决农村问题。与传统的无规划、无设计、无基础设施、自然分散、建设无序的自然村落相比,新型农村社区内不仅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网络、有线电视、垃圾污水处理等各类基础设施基本齐全,而且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网点、金融邮电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尽有,可以保证农民现代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新型农村社区不仅追求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且致力于社区公共服务的完善,促使城市文明加速向农村延伸。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用城市思维和办法谋划和解决农村问题的有益探索。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几点启示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群众意愿,保护农民群众权益。河南的探索告诉我们,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真正把农民群众作为建

设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做任何越俎代庖的事情。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践中,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致力于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尤其要依法保障他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路。河南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秉持一个理念,就是对一部分条件具备、群众自愿的传统农村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从根本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把千百万农民从小块土地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束缚下解放出来。河南的实践启示我们,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关键是要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创造适合本地情况的统筹模式,赋予统筹城乡发展以新的内涵。

大胆探索,善于创造,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课题。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质上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实践。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情况千差万别,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一定要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用鲜活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篇2

一、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契合点

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总书记就明确指出,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方法是统筹兼顾”[2], 而统筹城乡发展则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所以能否做到科学统筹城乡发展, 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还很突出, 城乡发展还很不平衡,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很大, 所以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任务还很艰巨。统筹城乡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客观上需要一个在农村能够与城镇相沟通的有效契合点, 来承载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 而新型农村社区正好可以担负此重任。

那么, 为什么新型农村社区能承担如此重任呢?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 新型农村社区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这一功效。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旧的自然村和行政村, 它突破原来的依靠传统维系的社会共同体的界限, 经过统一规划和要求, 形成了具有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的现代化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新型农村社区本身就属于城镇的范畴, 同时又把更多的居民聚居在一起, 所以它就易于同城镇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第二, 新型农村社区总量相对较少, 分布密度也相对较小, 所以它就可以为城市各种资源要素向农村的流动提供可能。全国大约有68万个大大小小的行政村, 要把相对集中的城市资源要素覆盖到这些村落, 投入是十分庞大的, 且效率也会十分低下, 而新型农村社区的总量就相对较少, 且分布密度小, 所以就有利于城市的各种资源要素的覆盖, 投入也会较小, 效率也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 新型农村社区所具有的承载功能决定了其具有这一功效。新型农村社区是基于城镇化的理念所建设起来的, 所以它区别于传统的行政村、自然村, 具有很强的承载功能。它不仅聚集了更多的居民, 而且也使他们拥有了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使它能很好地推动社区与城镇在人口、资源、生产要素等方面进行合理流动, 实现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进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3]

二、统筹城乡背景下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一次深刻变革

我国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 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农业生产方式也进入了以机械化为主的新时期。随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村生产力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内在地要求我们要突破生产力的束缚,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伴随着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 大批农民转变了传统的单纯务农的观念, 在坚持家庭承包土地的前提下, 向合作组织进行转型, 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推动着农业从传统的粗放经营的小农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式转型。

(二) 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科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 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落实力度, 但要把这些政策真正有效地落实到基层, 让农民真正受益, 必须依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力配合, 使政府和社会通过把服务送给农民, 从而把建设的主动权交予农民, 使社会各种资源不断流向农村, 进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长效机制。

(三) 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是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社会结构都有很大变化, 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 农村人口在区域间、城乡间的流动性增强, 劳动力也在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 民主法治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增强。如何解决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落后与农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也成为今后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可以通过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社区文化娱乐活动, 增强农村的服务功能,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倡导社会互帮互助, 推动农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帮”的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

三、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 深刻反映了我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努力满足群众的利益要求, 将工作重心放在社区规划、建设模式、资金保障等农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上,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让农民群众可以真正得到实惠。

(二) 坚持因地制宜, 切实做好整合资源的系统工作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而各地农村经济政治发展又不平衡, 必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方针, 把政府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社会力量的投入等有效资源加以科学整合, 有序规划, 形成一股强大合力, 才能确保农村社区的有效建设。

(三) 鼓励机制创新, 加快健全和完善城乡一体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功能的实现, 离不开健全的城乡一体化机制, 要健全并完善这个机制, 一方面要通过机制创新, 促进和保障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等体制与政策的协调发展, 来维护社会公平;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机制创新, 发挥城市对农村社区的带动作用和新型农村社区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促使新型农村社区与城市之间形成人口、资金、技术等各种资源的有效流动, 使二者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彼此的融合。

三、结语

总之, 要通过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为整合城乡资源搭建平台, 为完善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构建机制, 为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开辟渠道, 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局面, 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努力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内在要求,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 客观上需要有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与城镇相沟通的有效契合点, 来承载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 从而探求各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统筹,城乡一体化,农村社区,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N].2010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R].人民出版社, 2007.

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篇3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统筹城乡发展;意义;发展思路

诸城市地处山东省的中东部地区,为全国百强县(市),经济发展发展水平较好。该市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會上首次对“农村社区”的概念进行明确以来,当地对全市所有的村庄(1200个以上)进行规划,于2008年7月前建成208个农村社区,并全部投入使用,在当地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很好成效。在2015年山东省开展的“农村新型示范社区”活动中,潍坊市入选的社区数量为10个,其中诸城市就占到3个(辛兴镇辛兴社区、昌城镇昌城社区、相州镇相州社区),在整个潍坊市县中排在首位。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诸城市在2016年2月,建立了农村社区服务网站并顺利开通使用,这在我国属首例,网站将全市的所有农村社区及相应的村级网站均建立起链接,标志着当地农村社区服务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现结合诸城市农村社区发展的实际,对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探讨。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

1.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久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不仅对当前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制约,还对城市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不利于城乡的统筹发展。因此当前我国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统一格局,成为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一跨越,首先要抓是对农民有重要影响的民生问题,包括对农村环境进行改善、对农村基础设备加大建设力度、促使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等。对党中央指出的打破城乡发展不均衡状态、促使一体化发展格局的新要求予以落实,以使目前制约我国农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得以根本解决,而最适合的路径即为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区。因此,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成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的必然发展趋势。

2.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及生活水平的重要平台

目前,基层农村环境呈现乱、脏、差的状态,治理难度很大。我国农村发展虽有统筹规划但是不合理,如农户建房随意选择地址,造成房屋分布散、乱,一些较偏远农村道路还是土路,凸凹不平,遇到下雨,到处都是泥水,对农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自我国实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后,按照就近原则,将一定范围内的自然村合并为一个农村社区,进行统一规划,以建设成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备的功能、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特点的新型农村社区,使农民可以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生活环境及各种服务。新型社区建立后,各个村一些设施可以统一集中到社区中,且结合各个社区的实际,再进行必要的完善,以满足群众的需求。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对农村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进行改善的重要平台。

3.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重要依托

由于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城市和农村没有实现均衡发展,全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公共服务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平均水平远远达不到城市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我国长期在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上不充足且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二是涉及到农村发展方面的资金较为分散,很难统一投放,无法形成合力,发挥出更大的效果等;我国每年均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用于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电供应系统、环境卫生、危房改造、文化建设等方面,但是大多数农村规模小,且分布较为零散,无法进行统一规划;三是我国农村广泛分布零散、规模小的现状,使建设成本及施工难度大大增加,不利于教育、医疗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针对我国农村实际,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达到一致水平的重要依托。

二、发展思路

1.积极鼓励各方力量参与到建设当中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建设实际情况,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需要多方面力量参与,仅靠政府是不够的,需要调动农民、社会上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一是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建立起合理、完善的分担机制,收费项目的定价不仅要考虑投资方的利益,也要综合当地农民的消费水平。二是在国家加大农村投入的良好政策环境下,整合有关涉农的一些资金,综合利用;三是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金融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尽量将贷款的门槛降低,将繁琐的手续简单化。

2.结合农村实际进行科学规划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要获得较好的发展效果,其前提条件即为提前做好规划,坚持规划先行,以有效保障建设的有序实施。在进行规划时,要结合当地实际,以科学性、合理性为主,以防出现建了再拆、拆了再建的恶性循环,造成人力、物力、资金的浪费。规划中坚持的原则包括3个方面,即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及人口等实际,突出当地特色,形成完整体系。

3.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是否能够真正地按照规划进行,最为关键的一点即为有健全的考评机制发挥监督、评估效果。在对社区领导进行考核过程中要将社区建设的成果纳入到综合考核的指标中,以提高各级对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重视程度,而不是仅仅是应付检查而应付了事。结合每年上级下达的农村社区建设的任务,细化具体的工作并将责任落实到位建立追责制,以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真正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EB/OL].[2012-10-02].http://theory.people.com.cn/ n/2012/1002/c49154-19165561.html.

[2]郑会霞.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J].管理工程师,2013(5):5-9.

[3]邵光平,王昶,丁勇.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1.

城乡统筹发展农村文化建设 篇4

城乡统筹发展农村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核心.所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由于城乡之间的差距和资源的不平衡,导致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拉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只有合理统筹城乡各种资源,通过资金投入、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作 者:马进军 王改侠  作者单位:马进军(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科系)

王改侠(石家庄学院外语系)

刊 名:大家  PKU英文刊名:GREAT MASTER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 关键词:城乡统筹   农村   文化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篇5

(2012年7月)

各位领导:

按照《关于开展乡镇重点工作督查的通知》(县委办发„2012‟72号)要求,现就我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主要做法及完成情况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以“发展新经济、打造新集镇,建设新农村”为主题,以创建“美丽和谐乡村”为抓手,坚持长远规划、科学布局,典型培育、点面结合,循序渐进、有效推动,强化支撑、统筹发展;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坚持“一带、两区、三基地”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通过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扶持、措施上加强,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徽文化产业聚集区、住宅小区建设等,并以点带面、示范引导,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为全镇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镇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综合效益稳步提高。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一是以上庄茶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新建清洁化茶厂正式投产,茶叶基地建设不断扩大,与上海糖业烟酒集团签订了关于推进茶叶“共享资源、共建市场、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金山时雨”茶叶品牌进一步打响。2011-1-

年新增有机茶种植250余亩,带动农户1000余户。二是以徽岭油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辅以上庄、余川两个油茶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大量种植油茶,发展油茶基地1000余亩,兴办茶油加工企业,形成了油茶生产加工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致富。依托旺川田畈,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目前荷兰豆、白菊花种植、小黄牛养殖等产业已初具规模,蔬菜、家禽、水产品养殖基地达2000余亩,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乡有品牌,村有特色”的发展格局。初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富民目标,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225元。三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举办蚕桑养植、茶叶种植、木雕雕刻、电脑技能操作等各类新型农民培训班,培训农民6500多人次,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二)加强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7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宅上路620米路面硬化,李家至中屯1300余米公路路基工程;余川村至上庄村河滨路硬化改造工程启动实施。截止目前全镇共新修和硬化镇村道路共8条计17余公里。深入实施安全饮用水、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项目,完成3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4个村卫生室建设,旺川、宅坦社区挂牌成立。建成近80幢徽派建筑风格的杨林安臵区,引导商业网点在商贸街区集中布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二是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投资40余万元,加强环卫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垃圾焚烧炉站改建,户集、村运、镇处理垃圾处理模式深入实施,实现镇区垃圾日产日清。以启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极力推进上庄景区沿线徽派立面改造,新建了游客中心、旅游公厕、停车场、三星级宾馆等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丰富上庄景区内涵。三是积极创建绿色小城镇。镇区主要街道及景点绿化基本

完成,种植草坪300余平方米,各种树木600余棵;启动编制上庄镇生态保护规划,谋划建设桃花林等生态建设项目,启动常溪河治理工程,保护青山绿水的良好生态,加快建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三)坚持彰显文化特色,打造新农村建设靓点

一是积极培育文化旅游特色村。按照典型示范、点面结合的思路,遴选宅坦、上庄、棋盘村等文化深厚的古村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文化旅游特色村建设。宅坦村建筑面积1800平米的桂枝文化园基本建成,村史陈列馆和农耕文化展示馆扩容改造,占地面积100多亩森林公园一期及徽派牌坊项目完成建设,宅坦村荣膺中国特色村。整合项目资金80余万元,新建了上庄村适之广场、开文广场;投资200余万元,完成杨林水口、仿古休闲旅游步道、亲水平台、安苗广场主体工程建设;胡开文纪念馆改造升级,胡适故居重新布展,上庄村荣获市“美丽和谐乡村”。棋盘村实现“三线”(电力线、有线电视线、电话线)下埋,古民居、巷道(石板路)、水圳整修工程基本完成,聚落文化古村落品质进一步提升。余川村新建人文馆,提升了村民文化品味。二是加快建设徽文化产业园区。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创新发展方式,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老胡开文墨厂等5家较大规模制墨企业为代表的徽墨制作产业;以振兴徽雕、建兴仿古家俱、兄弟砖雕、旭龙山庄四宝文化公司为主的三雕产业;以金汇、宏达、黄山等企业为主的布绒玩具产业;以亚华、荣福、黄山工艺、春蕾等绢花企业为主的绢花制作产业。抓住机遇,启动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的徽文化产业园建设,迅速完成园区“三通一平”工程,招引9户企业入驻生产,2011年上庄镇徽文化产业园荣获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1年度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1.4亿元,上交

税收535万元。三是大力传承发展民俗文化。以举办大型节庆为依托,深入挖掘和发展传民俗文化节目,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成功举办了五届“安苗节”,组织开展了纪念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活动,通过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开展,“安苗祭祀”、“腾云骈花”、“跳五猖”“汪公看稻”、“火马”等一大批传统文化节目得到挖掘和传承。新建农民休闲广场5处,举办农民健身运动会、农民健身舞比赛,不断丰富、充实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部分农村干部思想解放不够,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要求,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不明显,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高,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等、靠、要”思想还依然存在;二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各类涉农资金难以整合,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公益事业建设启动乏力,各项新农村建设工程所需资金由政府财政补助和农民自筹解决,乡镇政府财力紧张加之农户自筹资金困难,资金不到位严重影响工程建设工期;三是强镇富民的项目较少,引领产业调整的农业龙头企业不多;这些都要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加以认真解决。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及打算

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带、两区、三基地”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紧紧围绕“调结构、强特色、抓项目、夯基础、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和谐共享为目标,突出我镇文化旅游特色,着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产

业化、土地集约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努力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一是采取租赁、转让、承包、建立土地银行、入股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加快旺川田畈蔬菜基地建设;二是以徽岭油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辅以上庄、余川两个油茶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大量种植油茶,兴办茶油加工企业,形成油茶生产加工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致富。三是以上庄茶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不断扩大茶叶基地建设,进一步打响“金山时雨”茶叶品牌。发展有机茶种植,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二)以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建设为重点,加快我镇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加大投入建设好棋盘村—旺川—宅坦—上庄村的旅游观光带,以故适故居为龙头,将沿线旅游资源串点成线,并集中布局一批新型旅游发展项目,打造一条精品旅游观光线路。

(三)以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我镇的徽文化产业步伐。一是健全和完善徽文化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形象和承载能力。围绕做大做强徽文化产业,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创新发展方式,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篇6

一、我市农村规划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们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农村规划建设与城市相比,整体滞后,差距很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农村规划建设观念淡薄。目前,我市乡村对规划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观念淡薄,有的认为“规划规划,还不如用手比划”。乡镇无机构、无权、无职责去规划、指导、监督新农村建设。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30年不变和经济林木发证权的政策因素制约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进程。

(二)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缺位。受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制约,我市乡村建设规划处于自然无序状态,农村建设基本上是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农民建房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整体水平低。农村建房基本上只对是否占用基本农田进行了管理。而村庄建设没有人去管理,也没有编制规划。部分小城镇和乡镇集镇建设无规划,也没有组织规划论证,多数中心镇、村的中心作用并不突出,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不相适应。

(三)农村建设分散零乱。目前,以桂东县为例,桂东县有156个村(居)委会2000多个自然村庄,农民住房大多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布点,很多的村民小组又分为几块,布局较为分散、零乱,呈小、散、乱状态。有些自然村庄仅几户人家。我市许多村庄外大内空,有的新屋建成后不拆旧房,形成大量老屋没人住的“空心村”,浪费土地资源。不少集镇违规乱建,建筑依路而建、沿河而建,水平低,档次差,整治更改非常困难,与自然环境极不和谐。

(四)农村设施投资分散。目前,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我市农村路、桥、水、电、通讯等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受资金、自然环境等因素制约,通村公路偏窄,大多数通村公路有效路面仅3.5米宽;农村水资源环境恶化,导致农民饮水质量下降;公共服务设施短缺,大部分农村没有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设施。

二、推进我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建议

新农村规划建设,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未来,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接关系着我市“两城”建设步伐,要按“新规划、新建设、新产业、新生活、新素质”目标进行定位,把农村规划与城镇规划相结合,以城镇促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

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搞好新农村规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

(一)适度超前,科学编制建设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度超前、逐步到位”为原则,制定新一轮农村建设规划。一是搞好农村规划体系建设。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着眼长远,编制农村规划。乡、村规划建设应当起点高,适度超前,力求做到几十年不落后。二是推出农村建设规划多种模式。力求做到结合实际、形式多样、各有特色。既要有生态庄园式,也要有农村社区式,以满足不同收入、不同要求的农民自由选择。三是提高农民住宅设计水平。规划建设部门要按照建设部的用户住宅建设标准,设计出多种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结构合理、经济实用的住宅模式供农民建房时挑选。四是按照农村居住的人口数量,逐步规划建设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每个农民集聚区,要有文化娱乐设施、卫生保健站、社区服务中心,农民可以享受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五是重视解决传统的人与畜、禽混居,生产用房和生活用房不分的问题。要合理规划生产用房和生活用房,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和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散居方式,引导农民树立“居住进小区”的新理念。六是农村的排水系统、垃圾处理设施应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同时要建造农村公厕,大力推广卫生厕所进村入户。

(二)制定政策,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建议市委、政府尽早研究制定村镇规划建设的政策文件,明确具体要求。一是开展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试行试点工作。结合乡镇七站八所现状,整合规划、建设、国土等管理人员,成立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站,建立健全乡村建规划管理网络,配好专职管理人员,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二是出台加强农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相关政策。确定乡村建设规划后,就要严格实施。各乡(镇)政府是农村规划建设的管理主体,要严格履行规划建设的审批监督等职能。三是出台鼓励引导农民服从建设规划的优惠政策。县、乡两级政府每年可以从土地出让金和土地调整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设立村镇建设规划专项资金,用于对支持和奖励农村规划建设。四是把规划建设管理同开展创建“文明村”、“卫生村”、“文明家庭”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农村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的整治。

(三)积极引导,形成规划建设合力。要积极搞好规划配套,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引导村民集中居住,激发农民建设活力。一是搞好功能完备的配套设施,提供社会保障服务。要按照村镇布局规划调整要求,加强农村道路、桥梁、供电、供水、排水、通信、网络、有线电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以完善的设施配套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同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二是积极引导村民集中居住,引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按照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种田向规模

经营集中的三集中目标,推进农民住宅布局集中,节约土地资源。要按照市县整体规划要求,规划城乡居住的集聚区,加强中心镇、中心村和集聚区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新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农民公寓,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加大推进自然村庄的撤并力度。三是调动积极因素,激发农民规划建设活力。征求农民意见和建议,制定村庄规划建设、科学管理等方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由农民合理负担。对实施农村规划建设节约的宅基地和道路建设用地,允许镇一级集中依法批租出让,出让所得返还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快村级规划建设的步伐。

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篇7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对中国乡村社会改革、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指导,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新的政策指导。作为与“三农”密不可分的一项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要在涉农政策的指导下进行改革、创新和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近年来,河南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且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将河南省的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从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实现两者统筹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统筹发展现状

(一)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力不足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把农村建设成为政治民主、文化丰富、经济繁荣、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此项措施也必然会带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但目前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建设资金缺乏、存在“等靠要”思想等问题。此外,新农村的建设和布局缺乏长远的规划方案引导支撑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创新支持,原始乡村景观遭受人为破坏现象的日益严重造成农村“乡村性”吸引力缺失。以上问题造成了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综合带动力不足,乃至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亟需加强

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与第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协调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旨在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题、以城市市民为客源,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河南省旅游局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乡村旅游取得快速发展,但由于政策、经济、技术、历史等一系列原因,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等问题,这些造成了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二、河南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统筹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性”之间存在矛盾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笔直的“村村通”公路、整齐划一的楼房,给农村带来崭新的面貌,但这种千村一面的建设致使原来乡村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变了传统的乡村社会文化,使得乡村文化被城市所同化;农村生活节奏加快,商业气息浓厚……例如河南赊店镇等古镇已逐渐失其古韵,传统的风俗习惯也因此受到影响。综上,河南省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地区的“乡村性”造成巨大冲击,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性”之间存在的矛盾难以从根本上消除。

(二)乡村旅游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

从空间分布上看,乡村旅游主要有三种类型区:景区边缘地区型、都市郊区型和老少边贫地区型;从距离分布上看,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分布,在100公里范围之内,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河南省乡村旅游近年来在全省可谓遍地开花,部分地区忽视本地实际情况,在缺乏相应的客源市场调查和合理规划的情况下即投入乡村旅游的无序开发,且发展模式和旅游活动内容趋同。模糊的市场定位和盲目的竞争,造成了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低下、旅游产品开发潜力不足的局面。

(三)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意识不强

近年来,河南省乡村旅游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来说发展水平还较低,缺乏创新。目前,河南省共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3个、规模以上休闲农庄672家、农家乐12784家,51.4万农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活动。河南省虽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注意到要通过丰富发展内涵和活动形式来优化乡村旅游的创新模式,但仍存在旅游产品缺乏乡土内涵和相关旅游产品互补性欠缺的问题。河南省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乡土文化十分丰富,但缺乏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同时,河南省乡村旅游未能与山水之旅、古镇之旅、寻根之旅等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很好的结合,反而造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开展河南省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加强,但受历史和其他因素制约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河南省基础设施状况仍不能满足发展乡村旅游的要求。其中以下问题最为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力、物力、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平均数量少、质量差;只注重建设缺乏管理和维护,基础设施损坏情况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一些农村地区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但由于基础设施的限制使城市游客只能“望景兴叹”。

(五)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农民主体意识淡薄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既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又应该是乡村旅游的实施者。然而,在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民自身的思想和素质局限性,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现阶段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8年,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含初中文化程度)占80%以上。另一方面,因为部分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未考虑农民的需要,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未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融入到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中去。

(六)政府调控和指导作用较弱

河南省为了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的建设水平,虽制定并出台了一些对乡村游经营者的基本要求与星级评定等地方标准,但具体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仍不完善,政府对投资乡村旅游的优惠和资助政策尚不够明确,因此这些标准也未得到较好执行。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展形式整体是农家乐、农庄、观光园等,且大多是独立经营。因此,缺乏政府的调控和指导。同时,各乡村旅游地之间是竞争关关系,造成信息沟通不畅,缺乏互动和互助。

三、促进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

河南省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坚持两者统筹兼顾,做到全面协调发展。保持乡村性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对城市游客的核心吸引力。新农村建设在引入现代社会元素的同时还要保持农村地区的乡村性,保持农村的乡村性并非是完全保持农村现状一成不变,而是要坚持适度原则,城市化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但要防止过度城市化。同时,要因地制宜,对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秀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民风、厚重的乡土文化等地区要尽量保持其原貌,并适当开发乡村旅游,做到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统筹协调发展。

(二)统一科学规划,实施整体布局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要实现协调发展,首先要从最初的整体规划和布局着手。在制定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时,必须要遵循“因地制宜全盘考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新民居时要体现当地民居特色,做到与当地生态环境和地域景观相协调,保护农村的乡村性不受破坏,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基础。杨振之在乡村旅游的规划中提出原乡规划,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以自然、居民和乡土为本,保持好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为游客提供本色的自然和生活体验,原乡规划的目的是通过规划来保护好乡村,保护好乡村意象。河南省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要借鉴原乡规划,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三)创新发展模式,挖掘产品内涵

创新发展模式和进一步深入挖掘产品内涵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应匹配于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河南省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以“农家乐”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上,而应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创新发展模式,借鉴成功经验,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河南省是文化大省,厚重的文化根植于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要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将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寻根文化等原乡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中,增强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四)强化宣传力度,拓展客源市场

河南省乡村旅游应加强宣传力度,一是充分利用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和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扩大影响;二是积极举办各种特色的乡村旅游峰会和节庆活动树立河南省旅游形象;三是借助旅行社整合本省地质地貌类、历史古迹、文学艺术、民间习俗等突出的旅游资源,设计出有本省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扩大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构建自己的品牌,走品牌发展之路。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是省内的一些大中城市,总体客源市场较小,应积极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境外客源市场的招徕工作,扩大乡村旅游客源市场。

(五)深化社区参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河南省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深化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惠农、富农,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与当地居民息息相关。要深化社区参与还要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其自身科学文化水平,逐步让其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开发、管理、经营中。只有让农民体会到他们是在做自己的事,建设自己家园,才能充分调动其主动性,让他们广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上来。

(六)加大政策扶持,发挥政府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篇8

1.注重认识提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大课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镇赉县已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提高认识,全力组织,全力推进。一是领导重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已把新农村建设摆到重要位置,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党政各部门配合抓,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二是制定规划。按照上级的工作要求,结合本县工作实际,制定了全县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按照全县总体规划,任务目标层层分解、细化,层层抓落实。三是会议部署。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研究和部署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多次召开调度会、汇报会,开展大检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破解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使我县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顺利推进。四是明确责任。新农村建设工作采取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乡直干部和村干部包项目的办法,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协调一致,共同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广泛动员全县上下力量参与帮扶工作,县直部门和部分企事业单位都落实了包保帮扶责任,解决了包保帮扶工作任务不明、责任不清、力度不大的问题,形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

2.注重经濟建设,夯实长远发展基础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实施了“农业富县”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了粮食生产大县、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大县、畜牧业产业大县。在建设粮食生产大县上,做好兴水增粮的文章,组织实施了中小水库除险加固、抗旱水源井、节水灌溉等一批农田水利工程,提高了农业避灾抗灾能力,镇赉县被确定为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做好整地增粮的文章,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结合“引嫩入白”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又新开发水田100万亩。做好科技增粮文章,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深入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高效节水灌溉等现代农业技术。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了20.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在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大县上,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新建有机食品基地15万亩,绿色食品基地4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万亩。进一步扩大烤烟种植面积,目前已发展到1.5万亩,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整体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县。在建设畜牧业产业大县上,抓住全省畜牧业“三年攻坚战”的有利契机,突出抓了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牧业小区发展到132家。特别是加快了世界最大的飞鹤欧美国际牧场建设,购进乌拉圭优良品种奶牛5130头,这些奶牛在今年7月末已产奶。 “三个大县”建设的深入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注重环境整洁,打造宜居优美村貌

优美的农村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最直接的一项惠民工程。工作中,坚持把实施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本着超前规划、美观实用、尽力而为的原则,着力抓好村屯绿化、亮化、硬化和美化工作,全面提升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是建立了定期例会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2011年县委、县政府召开新农村建设调度会2次,县委主要领导检查听取各乡(镇)场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并由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牵头,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各地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同时县里确定2011年9月份“白鹤节”召开期间为“环境整治月”,集中整治、突击攻坚、重点突破,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县里每半年组织2次由县委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合检查组,对各乡(镇)场自选的2~3个村进行全面的环境卫生检查,逐步逐年推进各地村屯环境整治工作,使全县农村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二是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各乡(镇)场都建立了环境卫生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重点开展了垃圾堆、柴草垛、粪肥堆的清理工作。目前全县农村有固定环卫人员180人,垃圾清运车31辆;驻镇村都招用了公益性岗位人员,实行全天清理工作机制,主要进行街路卫生清扫,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三是制定规划和方案。按照省“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要求,完善了17个省级示范村和30个县级样板村的建设规划和村屯建设改造方案,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在全县141个村全面开展以“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的“四清、四改、两化”为内容的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改变了农村脏、乱、差局面。加强了省级示范村和“三线一环”上的村屯的村容村貌改造,特别是在2011年“白鹤节”期间,县里专门制定了旅游沿线的环境综合整治方案。通过大企业援建和扶贫帮扶,哈吐气乡宝山村、建平乡大五家子屯、镇赉镇马力屯都实行了统一规划,建设了高标准的新农房。去年以来,全县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资金达3.3亿元,改造泥草房5412户,修村屯公路67.9公里;结合开展的“举县三年大造林”活动,全县141个行政村进行了主街和环屯林绿化,植树95万株;新建卫生厕所2000个,清理村屯生活垃圾、柴草垛、粪肥堆40万立方米。通过综合施策,全县村容环境面貌大为改观,人居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4.注重科学管理,营造文明民主风气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实践中,镇赉县深入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三项制度”工作,完善健全村规民约,建立长效机制,坚持重大事项经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研究讨论决定,强化村务公开工作,坚持每季度公开一次,真正实现常公开、全公开、真公开和深公开。以深化和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实践载体,扎实开展了“划档分类、升级晋位”工作,深入开展了“三级联创”活动,使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完善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及“一事一议”制度,保障了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扶持农村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590个,提高了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省级“平安乡村”7个,评树“四保户”3000户,改变了过去不良的生活陋习,新乡风、新村风正在形成,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5.注重资金投入,整合多方推进建设

县委、县政府逐步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力度,重点发挥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和集体资金的作用,着力构建新农村建设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县政府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切实加强了新农村建设工作体系,将新农村办公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拨款10万元,设立专门的办公场所;二是加大表彰奖励。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县政府拿出100万元对“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三是部门项目投入。发改、财政、扶贫、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都能够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新农村建设。据统计,今年共申报项目59个,计划投资4.1亿元,其中:基础类大项目3个,投资1.3亿元;生产类项目35个,投资1.6亿元,民生类项目4个,投资1.02亿元。省级示范村项目17个,投资680万元;四是企业参与建设。2010年5月份,协调大连毅腾公司为哈吐气乡宝山村捐助资金400万元,对两屯进行了整体合并,对88户泥草房进行新建,目前群众已搬入新居。现正在对新村配套设施进行规划建设。通过土地置换方式,协调白城丰盛米业有限公司投入300万元,对建平乡大五家子屯65户泥草房进行了异地重建,群众已经入住。今年,借助“一汽”集团帮扶外力,对镇赉镇新立村马力屯进行整体改造,建设“解放社区”。到现在“解放社区”住宅建设进展有序,在建住宅已达到20栋(40户),其中:已完成住宅主体并上瓦的6栋(12户),垒平口的9栋(18户),挖完地槽开建的5栋(10户)。今年年底,农户可以全部搬入新居;五是发动群众参与。今年坦途镇特立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双榆树屯实施了总投资500多万元的村屯整体改造项目,目前已筹集资金173万元,统一建设铁艺围墙2800米,栽种绿化树木1万棵,改造泥草房43户,安装路灯64盏,投资130万元的屯内水泥路和休闲广场在8月底全部完成建设;六是帮扶单位支持。去年以来,镇赉县积极对接省、市帮扶单位,争得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省民政厅、省社保局、中国人寿吉林分公司、省外事办、白城师范学院的领导,先后到所帮扶的示范村指导帮扶工作。省民政厅投入40万元,为宝山村建设了农村社区;省政府外事办公室先后为谢台岗子村投入帮扶资金9.69万元,为该村安装饮用水净化设备一套,并给村小学微机室购买了5台电脑;省社会保险局为新力村提供了价值5万元的电脑10台;白城师范学院为英华村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提供帮扶资金2万元。通过全社会的大力投入,推动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稳步顺利开展。

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篇9

刘小龙

湖南省冷水江市市域面积439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城镇化率达到74%,其中农业户籍人口17.6万。辖16个乡镇(办)和1个经济开发区,共有153个村、57个社区居委会,1514个村民小组、51611个农户,连续六年进入全省经济十强县市。近年来,冷水江市积极统筹城乡发展,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有力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发展,走出了一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路径。

一、冷水江市的实践与探索

(一)以“新村庄”为目标,完善农村规划修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健全村庄规划体系。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按“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原则,高标准完成全市210个村(居委会)的规划修编工作,与城市规划一起,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二是规范农村房屋建设。规定农村建房一律须经规划、国土审批,建房选址、朝向、建筑风格、色彩等必须符合村镇规划要求,对已建成房屋进行风貌改造,统一屋面、墙面、墙裙、门窗、装饰线条。目前,全市已完成房屋风貌改造1000栋,彻底改变了“有新房没新村”的状况。三是鼓励村民集中居住。因地制宜,引导村民集中连片建房,打破“户户界限”和“村组界限”,允许跨村跨镇建房。四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开展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通村公路53594米,公路拓宽硬化16465米,通组公路硬化83480米,人行道硬化128000米,基本实现了“公路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和通乡(镇)公路“双向四车道”,通村公路“双向两车道”。

(二)以“新机制”为目标,推进农村配套改革,破除城乡发展体制壁垒一是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每年筹措两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农村建设,采取“项目争一点,财政补一点,部门帮一点,乡镇拿一点,村里筹一点”的办法妥善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二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等保险制度,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三是探索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四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进城,进城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鼓励市民下乡,规划论证环湴泥湖别墅群建设。对经批准的试点村,可以提出申请,经批准可改为“农村社区”,社区居民可以转为“涉农居民”。

(三)以“新产业”为目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壮大瑞生源、响莲实业、富康油茶林等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推动农业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农村兴建了中药材、油茶林、水产养殖、无公害蔬菜等基地,涌现出渣渡镇15000亩富康油茶林,矿山乡万亩金银花,铎山镇大坪村3000亩杨梅、眉山村千亩葡萄,三尖禾青片万亩粮油等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基地。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庭院经济、庄园经济。

(四)以“新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农民 一是提高农民思想文化水平。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农民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积极开展文化下乡、农村读书活动等,每个村建一个村级图书室或阅览室,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二是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一方面在冷水江的各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给合格农民发放绿色证书,另一方面邀请专家下乡入村开展实用技术讲座并进行实地指导,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三是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鼓励农民成立生产、经营合作社和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同时组织农民外出考察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开阔农民视野,引导农民自主创业。

(五)以“新面貌”为目标,打造整洁秀美新村庄,建设和谐乡风新文明一是开展村容环境整治。在35个先行推进村强力推进“三清四改五化九建二处理”工

程,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栏;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建村级医疗室、社区警务室、社区环卫室、文化体育室、计划生育室、综合服务室、幼儿园、农村超市、村民活动中心;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严格农村卫生制度,设立专职卫生管理人员和专职保洁员,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四级处理模式。今年全市共发放垃圾桶11469个,建垃圾池504个,配备卫生管理员129人、卫生保洁员120人;规划建设10个垃圾中转站和3个垃圾填埋场。二是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成立村腰鼓队、舞蹈队、篮球队、管弦乐队和龙狮表演队等民间娱乐组织,共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18个。同时,组织开展“十星级农户”、“好婆婆好媳妇”等文明评比活动,营造了和谐文明的农村新风气。

二、几点启示和建议

1. 科学编制规划,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在政府宏观规划中统一编制城乡建设规划,与新型城市化结合、与推进环境整治结合、与实施重大项目结合,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绝不能城乡规划分离。

2. 加快建设步伐,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通过以城带乡的模式,进一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3. 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要把农村文化设施、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劳动力培训、资源环境保护等都纳入统筹的范畴,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同享社会公共服务。

4.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要统筹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积极推进城乡产业的融合和结构调整,有效解决城乡产业分割,关联性不强的矛盾,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要坚持用工业化、城镇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用市场机制构

建充满活力的内生发展机制,使民众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激发起民营经济的巨大创造活力。

5. 改善农村环境,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 要合理布局乡村工业,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活污水、禽畜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工业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环保治理,加强对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建立城乡统一的垃圾处理制度。要实施房屋风貌改造和绿化,实施住房安全加固工程,正确引导、鼓励农村住房集中连片建设,改变农村住房脏乱无序的状况,实现环境美化、生态修复。

6. 建立统一制度,推进管理体制一体化 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按居住地登记的新型户籍制度,并依法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待遇。要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度和住房制度,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行增减挂钩,让土地和房产成为农民的真正财富。要建立财税金融制度,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纳入各级财政负担的范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财政新增的相当一部分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开支用于农村;创新农村金融制度,调整和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探索解决农民贷款担保抵押新模式;创新融资渠道,开展机关单位、社会组织、企业与农村结对帮扶机制,鼓励村民自筹资金。

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篇10

【摘要】新型工业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可以增加城镇聚集和辐射功能,加快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化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基础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分析重庆市涪陵区城乡统筹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现状,提出加快城乡统筹与新型工业化共同结合、互为辅补的政策建议,解决涪陵区城镇农业基础设备薄弱、城乡消费差距大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实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落实好城乡统筹与涪陵新型工业化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城乡统筹,新型工业化,社会效益,涪陵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构建新型工业化格局

现今我国已由城乡二元分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施行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但就目前我国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城乡统筹的关键是城市带乡村,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使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向农村。目前我国在十六大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正是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提出,让城乡统筹的得以具体化,使城乡统筹得到更好的实施、辅助。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工业、农业协调发展;更好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形成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加大以城带乡力度,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城乡统筹与新型工业化的共同发展是我们党从全国大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加快推进工业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必然选择,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涪陵城乡统筹与新型工业化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涪陵区城乡依旧存在“三农”问题,并且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分治的二元政策,引起了城乡结构失衡,导致严重的“三农”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得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这一根本途径又是通过“三化”带“三农”来具体实现的,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为了进一步助推涪陵城乡统筹,加快涪陵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12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其中明确要求涪陵加快推进城市化,早日建成100平方公里、100万城市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即“双百”大城市,以此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赋予涪陵的“418”战略部署和涪陵区委、区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李渡新区是涪陵“双百”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和重庆江南万亿工业走廊的核心区。自2007年大规模开发建设以来,李渡新区按照“工业化支撑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实现城市与工业互促互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大力招商引资,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新区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但目前涪陵城乡消费、收入差距依旧很大,为此涪陵区政府以进一步做大做强经济总量,着力增强反哺和带动能力,以扩大开放为第一动力,有效汇聚国际国内生产要素,作为当前涪陵统筹城乡发展亟须解决的首要任务。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涪陵区精心谋划全区新型工业化推进路径。进入“十二五”后,涪陵区深化重点发展战略和“工业涪陵”建设,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2012年5月,区委、区政府作出《关于实施“十百千万”工业强基工程的决定》(涪陵委发〔2012〕12号),提出了今后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900亿元,到201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超过2500亿元,力争实现“十百千万”(即培育十亿元级骨干企业80个以上,发展百亿元级龙头企业10个以上,建成千亿元级涪陵工业园区,工业领域的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达到1万名)的目标,为全区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中央和市上要求,区经信委今年初提请区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通知》(涪陵府发〔2013〕 16号),确立了发展壮大“7+2+1”现代化百亿元级产业链(集群)(即中小型特种船舶、高端钢材、有色金属深加工、石油化纤纺、天然气化工、PA和PU化工、物联网等7大百亿级产业链,医药、食品等2大百亿级产业集群,百亿级能源基础产业)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路径。当前,区经信委正在积极谋划百亿级龙头企业发展范围、实现途径、政策扶持措施等。

三、涪陵城乡统筹与新型工业化发展问题

(一)村镇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阻碍农业发展,危害我国粮食安全的‘瓶颈’。”涪陵农委主任洪又亮说。从宏观角度而言,目前涪陵城乡基础设施投入较少,广大农村地区电力、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仍是全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瓶颈,也致使新型工业化的进程速度慢。因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采取了先东部后中西部,先城市后农村的发展战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要自筹相当一部分资金解决即“人民办”,发展很慢。尽管进行了村村通公路等一些基础建设投资,但其发展仍旧不能满足需要。随着经济发展,中央政策对“三农”的倾斜,目前国家对乡村的投入力度加大,但实际用到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资金却依旧很少。

(二)城乡消费、收入差距大

虽然涪陵区政府已实施多项引资政策,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方面,由于人均耕地少,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农民从事种植业的收入不能增加,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还很普遍。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慢,限制了农民扩大购买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能力。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势必会影响到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城乡消费绝对差额上升的速度基本上是逐步加快的,而城乡恩格尔系数之差额并不稳定,徘徊在4~10%之间。城乡社会保障方面发展不太协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用土地数量越来越少,土地的保障功能持续下滑。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以家庭为单位农民投入收入减少,家庭的保障功能也日趋降低。虽然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比例为22:1。

(三)涪陵城乡统筹中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障碍

涪陵努力推动城乡工业的发展,对城镇的投资量也逐年增大,可仅有投资量是远远不足的,涪陵区的工业产业结构依旧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生产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技术结构以及三次产业结构等方面。一是生产结构不够合理。二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三是产业技术结构不够合理。四是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相对落后。除此之外还有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加工工业水平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服务业发展滞后。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居高不下等发展障碍。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新农村基础建设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利益为目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体察民情,了解民生,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生产和发展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缩小村民和市民各方面差异,培育新型农民。需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整农村产业产品结构,将是今后农民增产增收的方向。可以通过价格杠杆引导农民从单纯的种植业发展到养殖、水产、加工业上来。对一些质量好、信誉优的农产品、农户进行价格补贴奖励。利用市场信号,引导农民进行反季节生产销售,增加农民在农业方面的收入。此外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帮助农民选项目,鼓励农民创业,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各级政府要在资金、政策方面鼓励农村旅游业、农家乐以及农村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全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增加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发展。

(二)保护农民利益,拉近城乡消费、收入差距

想达到减少城乡的消费、收入差距,就必须要明确城乡统筹中谁是动力和主体,谁受益谁就是动力和主体。现在讲城乡统筹,过去也讲城乡统筹或城乡兼顾,不同的是过去的城乡统筹,其内涵是以农补工、以乡帮城。说是统筹,实际上是农民的利益被完全放在了从属的地位,兼得上了才顾,兼不上了就不顾。现在讲的城乡统筹,其内涵是要将以农补工、以乡补城的基本国策变成以工补农、以城补乡的基本国策。

在这个新基本国策里农民的利益是被放在第一位的,从而结束农民长期为工业、为城市做贡献、做牺牲的历史。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农业和农民是受益者,是动力、是主体。这就需要工业、城市和市民的利益在一定时期做出一定的牺牲。从长远来看,这种牺牲是值得的。没有农村的加快发展,没有城乡差距的缩小,城市的繁荣、工业的发展就难以持久。这是发达国家的普遍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和工业、农民与市民都是受益者。必须看到,改革发展到今天,社会各方面都受益、都叫好的改革可以说已经基本做完了。要深化改革必须要有某一方面做出牺牲,改革才能推进,社会才能前进。

(三)优化新化产业结构,加强城乡统筹与新型工业化的互促互动

工业是涪陵的优势,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涪陵已基本形成了化工、医药、食品、装备制造、材料、纺织、电子电器七大支柱产业,并且各支柱产业都聚集了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在国内、重庆市及相关行业内都具有一定竞争力和知名度。涪陵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重点搞好这些支柱产业的承接,有针对性地引进缺失链条、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延伸上下游链条,努力形成产业关联度高、专业分工细、协作配套能力强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

在产业调整中,以区位优势为前提,以现代物流业为基础和目标,构建区域性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周转基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金融、商贸、物流和旅游业,加快实现第三产业由经济增长点走向经济增长极。重点培育商贸流通服务的龙头企业集团,特别要注重物业管理、信息化服务等新兴产业龙头的培育,形成龙头性的产业区块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第三产业中的饮食服务业,可根据规划进行调整,打造区域性饮食中心和知名品牌,通过重组、改造或限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着力构建功能完善的流通体系、提升涪陵商贸的影响力;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提升涪陵商贸的影响力;努力扩大消费,促进商贸经济快速增长。努力构建区域性教育中心,按照“资源共享、相对集中、丰富门类、提高质量、树立形象”的要求,优化涪陵教育结构,整合周边区市县教育资源,发展涪陵教育产业。

从宏观角度而言,为了更好的使城乡统筹和新型工业化互促互动,科学的规划、优化和差别化工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是一项首要的发展策略。可采取在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上,按照“一城一线两片”的总体部署,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块状经济”发展带。“一城”片区:依托城市建设和园区产业配套,突出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建筑房地产业、城郊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加快建设现代城市风貌、新型工业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核心区。“一线”片区:依托水陆交通,突出发展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物流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密集带、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和农业主导产业基地。“两片”片区:依托优质农产品及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快建设优质稻基地、山区特色农业、生态休闲和统筹城乡扶贫开发示范区。

参考文献:

[1]赵晨.涪陵城乡统筹破解农业发展“四大难题”[N].重庆日报.[2]重庆市涪陵区2006年至2013年统计年鉴[Z].涪陵区人民政府网

[3]重庆市涪陵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三大任务[Z].中国产业信息网

[4]张小林.城乡统筹:挑战与抉择[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许志峰.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与方法[J].农家科技:城乡统筹.重庆出版社.[6]叶连松.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

上一篇:观察植物作文350字下一篇:纪检书记保持纯洁性个人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