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次科学的尝试优秀作文

2024-07-27

我的一次科学的尝试优秀作文(精选16篇)

我的一次科学的尝试优秀作文 篇1

放假期间,我和哥哥一起玩,看到科学书上有一个用气球做动力的科学尝试。我们想做出来一定会很有趣,一拍即合,开始动手吧。

首先,准备好科学学具里的拼装小车,再找来一只气球和橡皮筋。我们按着说明书将小车拼装起来,然后把气球固定在小车的尾部,并且用橡皮筋将气球嘴部半封住,一切都准备就绪了。我们将气球吹足气,轻轻地把小车放在地板上,只见小车带着撒气的气球慢慢地动了起来。我们高兴得欢呼起来“啊,成功了,成功了!”可是,小车是怎么动起来的呢?我们又将气球吹好,然后仔细观察起来,原来是气球将气慢慢排出反推着小车向前行进。

这次实验的原理就是小车用气球的排气做动力,反推小车前进,是动力的反作用,经查阅资料这个原理与火箭的原理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觉得学科学真是太有趣了。

我的一次科学的尝试优秀作文 篇2

孩子们由“神七飞天”而引发的强烈的好奇心、激昂的情绪、纯真的梦想、渴望学习的热情, 以及提出的各种问题, 促使我们思考该怎么做, 我们决定以“神七飞天”为契机, 对孩子们进行有关“空间科学”的教育。于是, 我们拟定了如下计划:

1.以珍惜、维护、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兴趣、求知欲以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新思维、科学幻想为重点, 进行“空间科学”启蒙教育。

2.运用社会生态学的教育、教学策略, 在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幼儿生活、活动的愉悦、和谐环境气氛中, 展开教师、幼儿、家长、社会人员等的积极互动, 促进“娃娃的太空梦”计划的运行。

3.开展师生的语言聊天、讨论交流、儿歌朗诵、手工制作、绘画、音乐以及幼儿作品展示等教学活动;鼓励家长等社会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适当介入;提供多种物质材料, 给予幼儿充分的空间、时间, 营造多维的互动、和谐的环境气氛;给与幼儿充分表达愿望、提出疑问、抒发情感、发挥想象力、科学幻想以及显示创造才能的机会, 以维护、促进幼儿好奇心、探索兴趣、求知欲、想象力、幻想、创造力和积极、主动态度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并使幼儿得到“空间科学”教育的启蒙。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诸如: (1) 师生同聊“神七飞天”; (2) 讨论、交流、讲解“神七的家”“宇航员的太空生活”, 朗诵“航天英雄了不起”; (3) 进行“假如我是宇航员”“我是小小工程师”“做朵美丽的太空花”“太空欢迎您”“太空梦想”等等手工制作、绘画、塑造等艺术活动。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孩子们热情洋溢、快乐积极地参与, 取得了他人不能取代的经验, 分享了快乐, 增长了智慧, 尤其是在以下两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1.激发了强烈的好奇心。

我们在孩子们对新异事物“神七”产生好奇心时给与维护、引导和发展, 得到的结果是可喜的。表现于: (1) 幼儿的提问明显增多了。活动初期, 全班幼儿提了30多个问题, 后期提了100多个问题。 (2) 幼儿的问题质量提高了。在初期, 大部分孩子问的是宇航员吃什么?喝什么?怎么睡?穿什么?在星球站一站、跳一跳、摸一摸、飘一飘有什么感觉?太阳、月亮有多大等问题, 而在后期, 类似这样的问题明显减少。大部分孩子提的问题是:“火箭为什么要上天?”“怎么上天?”“火箭、逃逸塔为什么要分离?”“神七怎么飞出地球?”“宇航员为什么会飘起来?”“为什么要出舱?”“太空离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多远?”“宇航员为什么要躺着?”“宇航员怎么选出来?”“太阳系有多大?太阳能活多少年?宇宙有多大?月亮为什么会发光?太空有没有人?太空人是什么样的?”……相比之下, 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内容扩大了, 从神七飞船拓展到宇宙太空, 从是什么?怎么样?到为什么?明显反映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已经从感知觉层面上的惊疑、关注, 发展到思考性探索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唤醒了个别幼儿的好奇心。幼儿都具有好奇心, 但强弱不同, 存在个别差异。在初期有个幼儿说“没有问题”, 在后期他却提出了诸如“神七怎么飞出地球”“神七上宇航员为什么要躺着”“星球上有动物吗”“太空有边吗”等问题, 显示了他对太空、航天的注意, 产生了好奇心。这说明幼儿天生的好奇心还是需要成人利用新异的刺激物, 诱其萌发。

2.丰富和发展了想象力、幻想和创新思维。

孩子们在愉快、积极地参与了生动、有趣的空间科学教育活动后, 具备了粗浅朦胧的有关航天技术、太空的信息和经验, 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幻想, 在绘画、制作、泥塑中, 创作了内容丰富, 令人惊喜的作品。

在绘画中, 孩子们手握彩笔, 画出了诸如“在水星上快乐游泳”“在太空轨道上赛跑”“在月球上散步、跳舞”“在土星上种花、播种”“在木星上打靶”“在火星上探测”。

在材料制作、泥塑、积木搭建中, 孩子们用彩塑纸和废弃材料, 三三两两合作, 制作了一只只船、箭、塔齐全的飞船, 五彩缤纷的“神舟七号”;用彩泥塑造了宇航员的生活必需品;还有孩子用积木搭建了“酒泉航天城”。更有趣的是亲子合作创建了“和谐号空间站”。

这再次说明:富有潜能的孩子, 在适当教育环境下, 他们的潜能会得到有效的发展。

几个月的“娃娃太空梦”案例研究尝试, 也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孩子们蕴有巨大的潜能, 怎样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是成人 (教师) 。

首先, 教师在观念上要真正地承认孩子潜能的存在, 而关注、支持、引发年幼儿童潜能的发挥, 不应只是制定在计划上教育目标中的“软任务”。

第二, 要意识到情感在想象、创造力等潜能发挥中的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孩子们由新异刺激物所引起的好奇心和激情, 诱发其想象、创造的冲动。为此, 教师要敏锐地随时捕捉、发现孩子的关注点和兴奋点, 抓住时机, 及时开展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三, 要给予幼儿一个温馨、开放的环境, 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无拘束, 能自在地畅想, 宽松地创造、实践。教师应持续地激励孩子们想象、创新的热情, 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不断发展。

用语文教科学的一次尝试 篇3

众所周知,《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观,让我们了解了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它曾经的迷人的风采。无论是从这首诗的内容看,还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给学生提及、补充一些化石的知识都是必要的、必须的。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感悟,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但是这里必须要处理好一个问题:这是语文课,不要像生物课、科技课那样的介绍、学习化石知识。

如何用语文教科学呢?我反复思考,做了一点尝试,感觉效果还不错。现将这部分课堂教学实录整理下来,以求得大家的指教。

《化石吟》课堂实录片段:

师:我们的肥城市被誉为鲁中宝地,世上桃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大家求知成长的乐园。你知道亿万年前的肥城是怎样的吗?

生1:远古森林郁郁葱葱,飞禽走兽和谐共处。

生2:据说亿万年前的肥城是一片汪洋。

师:我也注意到这样的观点,有人竟说亿万年前的肥城是一片海洋,是深深的大海的底部。这位同学还能说说有什么依据吗?

(生2无法回答)

师:老师进行了一番搜索,还真的有些收获。

(展示一则新闻)【山东卫视《早新闻》】肥城市刘台桃花源风景区魏山北面山顶是一片裸露的岩石,有七八十平方米,上面布满了各种海洋生物化石。

在肥城市公交公司工作的“驴友”王先生兴奋地向记者描述着自己目睹的情况。爱好自驾游的王先生每月都要出去游玩。上周日他到刘台桃花源风景区游玩,当他登上魏山北面山顶时,发现上面布满了海洋生物化石,贝类、鱼类、腔肠类动物都有,不过这些化石大多都在大块岩石上,只有少部分在小石块上。

王先生还带回了几块有化石的石头,他告诉记者,“带回来的这块是鱼骨化石,我平时喜欢看地理书籍,和书上的图片一模一样。”

记者电话采访了肥城市桃花源旅游资源开发公司的侯经理,他告诉记者:“据说远古时代肥城就是海底,也听朋友说过魏山山顶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但没有亲眼见过。如果真有,对旅游开发大有益处。”

师:我观察到很多同学对这则新闻中的某个词语很感兴趣,说说是哪个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3:我对“驴友”一词很感兴趣,这个词语应当就是旅游的意思吧。

生4:这里是谐音的用法吧。

师:化石真的很奇妙,常常给了我们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答案,能给我们描绘出亿万年前的奇丽景象。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你所了解的关于化石的知识吗?

(学生交流、讨论。)

师:姜仪和蔡心宇两位同学课前进行了搜集整理,并作成了幻灯片,请他们给大家展示一下。

(姜仪利用幻灯片想直接展示、告知化石的定义。教师急忙打断。)

师:不行,不行,我们不能让同学们这样轻易得到它。老师来帮你引导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化石”这两个字,从“顾名思义”的角度猜想一下“化石”是什么?

生5:“化石”就是化成石头的意思吧。

生6:“化石”就是有些物体埋在地下慢慢地变成了和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面对姜仪)怎么样,同学们的表现不错吧!(面对大家)“顾名思义”是什么意思?

生7:看到一个名称就可以根据这个名称猜想出它的意思。

师:是的,“顾”者“看”也。只要我们用心体会,真的就可以看到名称,联想到它的意义。看看姜仪同学给我们提供的化石的定义吧。

(姜仪继续展示: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化石。)

师:(面对姜仪)下面要展示化石的分类了吧。能不能别那么直白,试一试!

姜仪:请大家仔细体会化石的定义,能不能推断一下化石可以分为哪几类?

生8:应该是分为遗体化石、遗物化石和遗迹化石吧。

(姜仪又一次急于展示,教师再次打断。)

师:同学们能否试着区别辨析一下“遗体、遗物、遗迹”这一组词语。

生9:遗体就是死后遗留下的躯体,遗物就是死后遗留下的相关物件,遗迹大概是指生前活动的一些印记吧。

师:非常好!姜仪,继续。

(姜仪展示:由生物的遗体而形成的化石叫遗体化石。它保存着生物体原有的形状和结构,一般保存下来的多是生物体的硬质部分,如动物的骨骼、牙齿、介壳等,植物的茎、花、叶、种子等。

由遗物而形成的化石叫遗物化石。如动物的粪便,鱼卵爬行类和鸟类的卵,原始人制造和使用的石器、烧骨、装饰品等。

在沉积岩里大多含有生物的化石。化石是生物记载在地层书页里的文字。动物的足迹,昆虫的爬迹,也可以形成化石,这一类化石叫遗迹化石。)

师:姜仪,下面要展示什么?是否要考虑一下如何展示,如何引导?

(教师和姜仪进行简要商讨后,进行了如下展示)

姜仪:同学们,我这里有四幅图片,显示了化石的形成,不过排列顺序是打乱了的。谁能进行正确的排列?

(出示四幅图片,同学们商讨、交流后进行了正确的排列。)

姜仪:刚才老师提示我,让同学们再动动脑筋,请大家给这四幅图片配上解说词。

生10:第一幅是说一只恐龙死去了,被掩埋了起来。

生11:第二幅是说恐龙的肌肉慢慢腐烂,只留下了不易腐烂的骨骼。

生12:第三幅是说经过漫长的时间,恐龙的骨骼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形成了化石。

生13:第四幅是说藏有恐龙化石的岩层因种种原因逐渐移除消失,恐龙化石就露出了地面,和人们见面了。

……

纵观这一部分教学实录,它涉及了化石的定义、分类、形成、作用等知识。其中,化石的作用是在导语部分,以描述性的语言简单提及的;其余三者则都是用明确、规范的语言进行界定的。

且分别涉及和运用了“谐音”、“顾名思义”、“近义词辨析”、“配解说词”等语文知识或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

就这样,在设计这一部分的教学流程时,我努力抓住“科学”、“文学”两大板块,从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对科学知识的适当接触与补充是必须的,但重点显然应当是“文学”的。单就这节课而言,“科学”是为“文学”服务的。因此笔者在努力“用语文教科学”时,努力保持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道。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作文 篇4

转眼间,科学课到了,一听说要做实验,大家都欣喜若狂,恨不得立即做,要知道,这种有趣的实验可是少之又少啊!

我们的第一个实验室烧土豆,我非常惊讶:这也算实验吗?可是听了老师的介绍后就不那么认为了。我们做好了准备,等到一开始就马上点燃酒精灯。

我们点燃了酒精灯,我默默地祈祷着:土豆土豆快熟,这要等到猴年马月啊!

正当我等得不耐烦时,老师发话了:“现在,我们来烤爆米花。”我听到最后三个字时,心顿时被激活了。“爆米花”!真的是爆米花,我直流口水,但是爆米花不能吃,我觉得好遗憾。开始做实验了,我静静地观察玉米油什么变化。是慢慢地化开来呢?还是一下子冒出来。可惜实验没成功,我没有看到结果。

我不甘心失败,继续看这场奇妙的实验发展,正当我不耐烦,想去帮一把时,玉米爆炸了,一颗雪白晶亮的爆米花出现在我面前,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我忍不住想大喊我们成功了!

是的,我们成功了,可是我们不满足,我们想制造出更多的爆米花。我又倒了两颗玉米在勺子上,等待,在等待,突然,只听“啪”一声,一个爆米花做成了。正当我要去夹的时候,又听见“啪”的一声响,另外一个爆米花也出炉了,真是好事接二连三啊!我把爆米花倒出来,心里美滋滋的。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初中作文 篇5

实验开始了,孙老师在量杯中倒了一点小苏打,先让我们观察。小苏打是白色的,粉未状颗粒。接着孙老师在另一个量杯中倒了是小苏打3倍的白醋,也让我们观察。一个同学说:“白醋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闻起来酸酸的,很刺鼻。”孙老师笑着说:“听清楚要求,我让你观察,眼睛怎能闻出味呢?”班里的空气突然凝固了,过了3秒,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人仰马翻。那个同学吐了吐舌头,自认倒霉,坐下去了。

接着孙老师说:“大家注意了,小苏打和白醋在一起的变化很大,但时间也很快。”我们屏息凝视地看着孙老师手中的量杯。孙老师把白醋向小苏打中倒去,顿时,混合后的液体像摇晃过的香槟,气泡飞也似地涌上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我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量杯里有恢复了正常,像没发生过什么似的,多么奇妙啊!

孙老师划着了一根火柴,慢慢地伸到混合液体的上方。刹那间,火柴熄来了。咦,这是怎么回事?是伸下去时有风,还是……孙老师看着我们迷惑的眼神,又做了一次,可还是这样。不,这不是凑巧。而是科学。

回到家,我上网查了资料,原来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的液体,这种液体叫“醋酸钠”。这个过程是一个化学变化,同时还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而正是这种气体使火迅速熄灭。哦,原来是这样,多么奇妙啊!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初中作文 篇6

我按照书上说的,找来实验用具和材料:一个杯子、一个鸡蛋、一根筷子、一袋盐和一把勺子。

实验开始了,我先往杯子里倒了半杯清水,又把鸡蛋小心翼翼地放进水中,我看见鸡蛋像一块石头一样一下子就沉下去了,我再往杯子里舀了几勺盐,用筷子搅拌均匀后,发现鸡蛋还是一动不动。我心里嘀咕着:怎么回事?是不是盐放少了?于是我干脆又放了三勺盐,又用筷子搅拌,看见鸡蛋升到杯子中间时又沉下去了。最后我一下子放了五勺盐,咦?还没等我搅拌,鸡蛋就慢悠悠地摆动着肥胖的身子露出了圆圆的脸蛋,像一个可爱的娃娃在游泳。“我成功了”!我高兴的叫着,跳着。这时,妈妈回来了,我连忙叫她过来看,看见我高兴的样子妈妈先夸奖了我,然后问我:“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下我可傻了眼,看见愣了的我,妈妈笑着说:“因为清水的浮力小,鸡蛋就沉下去了,盐水的浮力大,鸡蛋就浮起来了。”

我的一次科学的尝试优秀作文 篇7

2012年、2013年, 大连报业集团与大连市卫生局联袂推出“和谐医患关系, 科学引导传播”媒医互动活动。活动主办者为大连日报, 参加者为大连市卫生局领导班子成员, 大连市各大医疗机构负责人, 市民代表, 大连报业集团领导及相关战线记者。2012年, 活动的主旨为, 媒体倾听医疗界心声, 真实科学地向大众传播医疗机构的声音。2013年, 活动的主旨为, 媒体倾听市民就医的心声, 与医疗机构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让我们主办者感动的是, “蹲下、倾听”, 两次活动现场, 医疗机构负责人敞开心扉, 有的说到自己的医务人员被侮辱被打骂, 竟当场落泪。他们不解为什么本是同一个战壕的医患双方, 会有那么大的仇恨。哪个医务工作者, 不想治好自己的病人?但医学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世界, 如何避免其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在疾病面前, 哪怕再高明的医生, 也没有百分之百的胜算。患者要求包治百病, 既不符合医学规律, 也让医生不敢全力以赴解决医疗难题。当《农夫和蛇》的故事上演多了后, 医生就会趋利避害, 采取防御性医疗措施, 最大限度地保护自我。一种是采取消极的防御性医疗, 即面对病情复杂的病人, 能做的手术也不做。另一种是采取积极的防御性医疗, 即面对病情简单的病人, 即便能够做出明确诊断, 也要开出一大堆检查单、化验单, 用最先进的仪器来验证, 如此一来, 最大的受害者还是患者。所以医疗机构的各负责人希望媒体能架起桥梁, 传播医学的特殊性, 化解患者的不解和不满。带有温度的倾诉, 深深感动了媒体人。同时对于媒体捎上的患者意见, 医疗机构的负责人也拿出了诚意, 为提高服务态度, 有的医院培训医务人员如何微笑, 有的医院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强化医生的责任心, 大连市卫生局开展“局长、院长当一天患者”体验活动, 各医疗机构负责人深入一线、深入实际, 主动审视和发现群众在看病就医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

两次活动, 大连日报拿出多个版面进行了详细报道, 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对和谐医患关系做出了媒体应有的贡献。其产生的良好社会影响被写入大连年度卫生报告中。更难得的是, 媒体也明确了在和谐医患关系中, 自己的责任担当。

一、发挥传播作用, 提高健康素养

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 开设普及健康知识的版面, 如《大连日报》开设了“健康工作室”、“健康天地”版面, 每周定期出版, 普及健康知识, 让老百姓知道最基本的人体结构, 各个器官的功能, 发生了异样该怎么自我保健, 生病了如何就医, 是否都要看专家, 可否到社区医院, 而不挤三甲医院、不挂大专家的号, 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给公众理清概念, 得到最有效的治疗。对一些热点新闻, 包括H7N9禽流感等热点问题, 放开眼界, 增加报道量, 及时落地, 让百姓方便解读预防。通过媒体潜移默化的日常传播, 促进百姓健康素养的提高, 减少医患之间的不和谐。

二、医生主流在承担, 媒体要宏扬正能量

大连市2011年门诊量达到2 200万人次, 当年有3万多医务人员, 按照600多万人口算, 一个人平均要上医院3.6趟。医务工作者劳动的高负荷可见一斑。

媒体要传递正能量, 挖掘身边的典型, 通过有血有肉的典型报道, 更易让百姓理解医生、理解医学。比如汶川大地震期间, 大连医疗机构选派了许多优秀的医生前往灾区, 他们在余震中不顾个人安危超负荷抢救患者, 经媒体报道, 让许多读者感动甚至落泪;非典时期, 医务人员舍小家为大家, 不计个人安危, 与病魔抗争;大连麻风病医院的医生常年在偏远的地方, 日复一日地为患者全心全意服务, 其事迹经报道后, 在百姓中引起强烈反响。白衣天使的形象又再次深入人心。去年, 大连日报还推出了大连健康卫士事迹系列报道, 用一则则生动的故事, 弘扬了奋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 起到了良好的正面传播效果。

三、面对医患纠纷媒体理性发声

媒体面对医疗纠纷时, 出现一面倒的现象, 不问青红皂白炮轰医疗工作者, 掩盖了医疗事实, 不仅加剧了医患关系, 还增加了社会不和谐因素。比如说“八毛钱宝宝”事件, 2011年, 陈先生刚出生6天的婴儿排便不通, 被深圳儿童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病, 医院建议对婴儿做造瘘手术, 手术费需要10万元。陈先生不同意, 继而转院到广州市儿童医院就诊, 医生用8毛钱的石蜡油挤入患儿肛门后, 排便不通的症状得到缓解。10万元手术费与8毛钱间的巨大反差, 引起公众对此事的极大关注, 网民将此事件命名为“八毛门”。没多久, 陈先生的孩子症状加重, 在武汉同济医院小儿外科被证实患先天性巨结肠, 做了外科手术。最后, 陈先生公开向深圳儿童医院道歉。如果一开始, 大众媒体能深入了解孩子的疾病特点, 就不会闹出误诊、过度医疗的不实报道。

焦点短期咨询的一次尝试 篇8

小娟,女,18岁,高三学生,因为几次向班主任请求换回普通班,班主任转介给我的。原来小娟从高二进入重点班后开始感觉压抑,到高三时觉得压力越来越大。高一在普通班时学得轻松自在,在班上一直保持在前几名;高二时因为成绩好进入重点班,刚开始感觉挺好,进重点班是自己渴望已久的,父母老师都为我而自豪。可是慢慢就觉得压抑了,每次成绩都在班上末尾几名。不能忍受班上的同学回答问题做作业比我快,特别是和同桌一起做一个题目,她总是做得比我快,弄得我静不下心来学习,特别是进入高三后,这种状况越来越厉害。

【咨询方法及过程】

一、咨询方法

焦点短期心理咨询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目前短期心理咨询中相当盛行的一种。她从来访者拥有解决自身问题的必要资源出发,在咨询师的指导下让来访者自己建构解决历程,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把咨询的重点放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上,而不纠缠问题的原因及问题本身,也就是说不去查找小娟高考压力的原因,而是把重点放在解决她目前的压力并发现她现在所拥有的积极资源。

二、咨询过程

1. 建构解决方案。(约40分钟)

小娟:我在重点班压力太大了!想退出重点班。

师:每次重新调整重点班后,都有不少像你这样想法的学生来咨询,所以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你来找我是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小娟:不想有这么大压力,不希望总是这么糟糕的状态。

师:那你希望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小娟:我希望自己有明确的目标,然后每天都干劲十足,每天都能按计划完成任务,每天都有进步和收获的感觉。

师:这确实是不错的状态。以前有过这样的状态吗?

小娟:有。

师:那时是怎么做到的呢?

小娟:高一时,在普通班我是佼佼者,老师同学都很关注我,所以我自信,有优越感,也不担心别人比我做得更好、更快。

师:那么高二进入重点班后,有没有学得比较轻松的时候呢?

小娟:有,高二时我和同桌很合拍,我们一起学习讨论,也感觉重点班的学习气氛好,高二第一学期我的成绩在年级排名还进步了不少。

师:那时你肯定觉得在重点班好吧!

小娟:可是在高三换了同桌,这个同桌的成绩很优秀(在年级前十名),每次看到同桌快速地做好作业,我心里就会难过和自卑,越急就越做不好,心情无法平静下来,看见其他同学都在认真学习,就更紧张了,感觉压力越来越大。

师:和这个成绩好的同桌后,没有一点好处吗?

小娟:有啊。比如:碰到不懂的地方,只要有空她都会帮我解答,这样很多问题就可以不用等着去问老师了。另外我发现同桌有一个很好的学习英语的方法。所以我的英语成绩有点进步。

师:你知道刘翔获得一百米跨栏奥运金牌后,有记者采访他,他说要感谢那位得银牌的外国选手,因为有这个“强敌”,他才跑出这么好的成绩。你现在虽然和同桌有点距离,但你完全可以慢慢向她靠近。

小娟:哦……

师:和这个优秀生做同桌后有过学习状态好的时候吗?

小娟:好像没有,不过当我没有关注同桌和其他同学的时候,自己能专心学习。

师:那时你是怎么做到专心学习的呢?

小娟:就是在自己制定了很好的学习计划,在按计划实施,这时就不会过多关注同桌和班上其他同学,所以就能很好的进入专心学习的状态。

2. 休息阶段。(约10分钟,对上面的谈话进行回顾、思考和总结)

3. 正向反馈。(约10分钟)

师:你的班主任告诉我,你高三的成绩挺不错的,成绩也没有比高一退步,不过没有高二那时考得好。高三压力自然会比高一高二大,中等程度的压力对学习效率和成绩能起促进作用。所以你感觉到压力是一件好事情。还想换回普通班吗?

小娟:不想了,也不想换座位了,我现在发现其实和成绩好的同学同桌有很多好处,我以前忽视了那些好处,相反把同桌当做竞争的真正敌人。所以心理才会感觉不平衡的。

师:那你如何去实施呢?

小娟:我要好好制定学习计划,有了计划,就不会过多关注同桌或者班上其他同学,况且不把同桌当做竞争的敌人,心里自然就平衡了,就能很好地进入干劲十足的学习状态。

师:你真聪明!这么快就领悟到了这点!接下来的一周,请你练习和观察怎么和同桌互相学习。

小娟:嗯,我一定会努力的。谢谢老师!

【辅导效果】

经过三次咨询后,小娟感觉自己心态大有改变,因为没有把同桌当敌人,听课做作业越来越不会受到同桌的影响了,班上其他同学的刻苦努力也不会影响她的学习状态,相反能起到促进作用。去年的高考她以高出重点25分的成绩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

(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罗中学)

责任编校 蒋小青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作文指导 篇9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在3月份举行了校园科技节,并且于昨天圆满结束了,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应该继续发扬光大。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我的一次科学尝试”。(板书)

齐读,释题。

1、读了课题,你觉得关键词是什么?什么体裁?范围?

(提示:尝试是试验、试行,科学尝试就是蕴含、揭示一定科学道理的小实验、小制作或者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窍门。本次写作题目自拟。)

2、说一说你看过、做过的科学尝试。

二、出示,明确要求

1、读一读,找出关键词。

2、解读第一条。(板书:成、败原因)

3、解读第二条。

过程指什么?(适时板书:实验前、实验操作、实验后)

写作的顺序就可以按实验的先后顺序。

哪一部分是重点?怎样才能写具体?(适时板书:做法、看到、想到、心情)

三、做实验,理清写作思路

(一)做实验

1、事实胜于雄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帮助我们来理清一下写作思路。

我这个实验的名字是“谁托住了杯子里的水?”因为小时候,哥哥经常会给我变个魔术,装满水的水杯覆盖上一张纸,倒置过来以后,水却不会流出来。我就一直有个疑问:难道哥哥的手真的有魔力吗?

2、现在,我可以做实验了吗?

小结:实验前,我们要交代实验的名字、实验的起因、实验的准备。

3、一边做实验,一边引导学生描述“首先„„然后„„接下来„„最后„„”

小结:要把实验写清楚,要写清实验分几步?每一步怎么做的?如果实验没成功,还要写写出现的问题?

4、小结:做这个实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有什么收获?

(二)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说说你做过的印象最深刻的实验或者制作。其他同学要评一评他说的怎么样?出示评议要点。

(三)指名说,集体交流评议

四、赏析例文,作比较,学习写作技巧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叙述,感觉还是描述的不够具体。我们再来看看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出示同一实验内容的两篇例文,阅读赏析。

1、如果你是作文老师,你会把你手中珍贵的一票投给AB哪一位同学?为什么?

2、像B同学这样,描写动词特别多。我要提醒大家在写作时千万别一带而过,就是要把观察的过程有意地“拉长一点”、“变细一点”,一点一点地把观察行为转化为语言文字。

3、针对A同学的写作,怎样修改?在关键处多加几个问号?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放盐”,怎样“放”?“ 鸡蛋浮上来了”,怎样“浮上来”的?

五、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我的一次科学的尝试优秀作文 篇10

“呯!”地一声,颜料板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后空翻后,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里面五颜六色的颜料混搭在一块,像一幅意味深长的抽象画。

事情还要从那天上午说起,那时我九岁,当时不知道脑子里是否灵感突现,非要画油画,在白纸上点上几笔,转俩圈,玩的不亦乐乎。由于太投入,失手就将颜料板打翻在地。我对着突如其来的意外感到不知所措,这就叫乐极生悲。不经意间,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幅“图画”更像是一幅“地图”,每两块“大陆”的“边境”处的颜色都不太一样,这时怎么回事?我静下心来,坐在地上,开始思考,会不会是两种颜料加在一起会变成一种新的颜色?比如说这块蓝色与那块红色之间有一片淡淡的紫色,好吧,现试验一下,证明我的想法是对是错。哈,我可真是太聪明了!

刚才的忧郁瞬间消失,说干就干,我爬了起来,清理了一下地上的颜料就开始证明我的发现,挤一点黄颜色颜料,挤一点蓝颜色,拿笔搅合一下,哇!奇迹呀!竟然成了绿色。来一点黑色,来一点黄色,咦?怎么还是黑色……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傍晚,可是我依然孜孜不倦地调配着颜料,直到把颜料用光了才收手,通过试验,我发现,我的想法并不完全正确,有些颜色加在一起并没有变化,好像只有几个固定的颜色才可以混搭成别的颜色。

有困难,找电脑。上网一搜,知道了。原来只有那些颜料可以两个相加得到新的颜色,而那正是传说中的“三原色”,其实红、黄、蓝三种纯正的颜色属于原生颜色是不可“盗版”的,三种颜色按不同比例组合可以得到除白色以外的其它颜色,比如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红+黄+蓝=黑等。

我的一次科学的尝试优秀作文 篇11

传统的家长会, 一般由教师向家长首先介绍本班的教导工作和汇报学生考试的成绩情况, 宣读学生的成绩排名及获奖等;表扬优秀学生, 将学生的违纪现象及不良倾向告状于家长;然后提出教育学生的意见与要求;最后征求家长对学校和班级的教导工作的意见。这样的家长会, 让成绩优秀、受表扬的学生家长, 引以为自豪, 并对他们的子女进行鼓励或加以奖赏, 刺激这些学生争取更大的进步:而成绩差的、受批评的学生的家长觉得没面子, 回到家, 有的对学生进行训斥打骂, 并不愿再参加家长会, 把家长会当作是“批斗会”, 这样, 可能刺激学生勤奋学习, 也可能刺激学生自暴自弃, 产生退学、逃学心理。

传统的家长会, 有可取的一面, 也有不足的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种单调的形式, 已远远不能满足家长的要求。因此, 为了避弊就利, 我认为应把握家长心理, 精心设计家长会, 力求形式新颖, 内容丰富, 既切合实际, 贴近家长, 又开得生动, 使家长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激发家长协同教育子女的积极性, 达到家长会预期的目的。基于上述认识, 我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 组织了一次学生与家长共同参加的家长会, 并通过家长会对学生及学生家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多媒体组织家长会的成效

营造家长会氛围, 使家长会在一种欢快而热烈的气氛中开始。

我把学生的座次表打在投影上, 使家长能准确地找到自己孩子的位置坐下。同时, 家长们还能看到放大了的一日作息时间表, 更直观地明确了早晨按时到校的重要性。

当传达完学校家校共育思路和工作重点之后, 我开始用多媒体播放事先制作好的PPT, 给家长们展示班级各项工作的成果, 让家长感受到孩子在集体生活中长大了。

孩子们学习、生活、课间操、体育活动、运动竞赛、运动会、中英学生同时上课、班会、艺术节、科技节、科技竞赛等大量的照片, 交替闪现, 一个镜头便是一个孩子学习生活的写照, 一串记忆的珍藏, 一张照片便是一页珍贵历史的回顾, 一种情感精神的凝结, 一张图表便是一段努力进步的见证, 一道理想光明的跳动。家长们较为真切地触摸到了学校的工作, 走进了孩子的故事里。

我还将学习进步较大、表现突出、个人有特长的学生名单, 通过电脑一一展示在屏幕上。这样产生的效果, 不只是一种美的享受,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与家长不同的情感, 有的是自豪, 有的是羡慕, 有的在思考。通过这种形式, 让学生们认识别人, 认识自己, 看到别人的长处, 也看到自己的不足, 克服骄傲自满的情绪, 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让家长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 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克服家长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以为自己的孩子高高在上的心理, 从而达到相互教育的目的。

正因为这种不同的情感, 在学生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效应:要努力, 要拼搏, 要竞争, 要把握住每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媒体组织家长会的教育原则

我之所以采用以上形式组织家长会, 是应用了教育学中的“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根据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及班级的现象而组织设计的。同时, 应用了“正面教育原则”、“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原则”, 让学生的现身说法、做法, 教育学生, 激励学生, 应用了“集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通过集体教育个人, 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既把学生集体看作是教育的对象, 又把它看作是教育的手段, 通过它对集体的每个成员进行了教育。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 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利用家庭、社会、学校形成的教育合力, 方能达到对学生一致性和连贯性教育的目的。在此次家长会中, 我凭借技术互动的优势, 将说服教育、实际锻炼、陶冶情操、榜样示范等多种教育方法相结合, 让学生在锻炼中成长, 陶冶中塑造性格。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 通过竞争激励、成功激励、表现激励,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转变后进学生, 推动素质教育。

●多媒体组织家长会的反思

初中生我的一次科学尝试作文 篇12

假如我是科学家童年时,我们不禁回忆起自己的一次次科学实验。这次习作的话题是“我的一次科学尝试,”可以写自己的科学小实验。有一次,我正在拿着一个扁乒乓球,愁眉苦脸,突然灵机一动,能不能把扁乒乓球变回原样;于是,我就跑回去问爸爸,爸爸说:“我当然有方法了?能哪能不能教我方法:可以。我激动得向房间跑去拿工具。我首先拿一杯热水然后把兵棒球放进去,等一会,什麽事也没发生,扁的乒乓球在水中享受洗澡的感受我猜热水是不是不够热啊。然后我拿了一杯水去烧,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急忙拿开水壶放进去,一阵,果然乒乓大了起来。我非常高兴,感谢爸爸怎样教我使乒乓球回到原样。这次实验可真成功啊!我才知道科学实验是多莫有价值呀。我真高兴。我以后一定当科学家。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 篇13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若是没有了科学,有时连做一件简单的事也会变得麻烦起来。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家里楼下的运动场里打乒乓球,本来我们玩得正起劲呢!忽然,我那个“调皮鬼”弟弟跑出来吓我一跳,原来可以接到的球;因为我的分神“飞”到了我们脑后。“砰---”乒乓球落下的声音,紧接着又有一丝声音冒出来,我一听到这样奇怪的声音,马上转过身去。是路过的人不小心踩了乒乓球一脚,此时它已经“瘪”得不像话了。看到这个情景,我和小伙伴不禁叹了一口气,每次乒乓球一“瘪”就不能完了,只能在重新买个,多浪费钱啊!想着想着,咦?科学老师不是说过凡是物体都是冷胀热缩的吗?于是,我拿来冷水往乒乓球浇去。可是,随后出现的情景让我们无比失望,乒乓球碰到了冷水不但没有胀起来,反而更“瘪”了。我心里一阵恼火,又拿热水向乒乓球上洒去。不一会儿,乒乓球居然奇迹般的胀了起来,马上恢复了原样。我松了一口气,才知道,原来这个乒乓球是个例外!他不是冷胀热缩,而是热胀冷缩。

经过那一次实验,我明白了科学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很深奥的知识。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也可以发现与众不同的科学。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

在我的童年里,我做过许许多多有趣的科学尝试,可是,我的第一次科学尝试,至今仍刻在我的脑海里,令我记忆犹新。

二年级上体育课时,老师让我们围着操场跑两圈,我穿着黑色短袖,当跑完两圈时,我累得气喘吁吁,面红耳赤,豆大的汗珠从我的额头上滚落下来。这时,我看看旁边的同学,反而很平静,也没有流汗。忽然,我注意到她穿着一件纯白色的上衣,脑子里便有了一个疑问:难道时因为她穿着白色上衣而感到不热吗?

于是,放学后,我飞快地回到家里,快速地查找着资料,想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忽然,我看到有一页上面写着:黑色吸热,白色抗热。下面有一个小试验,我决定试一试。

首先,我拿了两个小杯子,装上相同的水,然后剪一张正方形的黑色彩纸,和一张相同大小的白色彩纸,将它们盖到两个杯子上。

过了一会儿,我仔细观察两个杯子,发现被黑色彩纸覆盖的那个杯子里的水少了一点点。我心想:这不足以说明黑色吸收光和热,再等一会吧!

两个小时以后,我再一次去阳台观察它们,我惊奇地发现:被黑色彩纸覆盖的杯子里的水明显地减少了,几乎没有水了,而被白色彩纸覆盖的杯子里的水几乎毫无变化。这足以证明了黑色具有吸收光和热的性能,而白色不具备这些,要不然体育课我也不会这么热了。

通过这个试验我明白了:任何事物我们都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动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从失败中获取经验,从成功中汲取知识。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

今天中午我在看科普杂志,看到一篇《用吸管穿透土豆》的文章。我觉得很不可思议。土豆是硬的,而那弱不禁风的吸管怎么能„„想着想着,我想起了那句经典

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于是我便怀着扳倒这一说法与见证奇迹的心理,准备实验。说实话,我的内心矛盾极了,不过一大部分还是不可能。单眼见为实,再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找来了杯子,土豆,吸管。

我先将土豆架再杯子上,接着用右手四指紧抓吸管,再用大拇指扣紧吸管的顶端,最后用力扎下去——吸管霍然穿过土豆。

我不敢相信的揉了揉自己的眼睛,但眼前任然保持着吸管再土豆中优美的姿态。我任然不相信,联想到了魔术,它在提醒人们亲眼目睹也会有假象。我已经不相信我自己的眼睛了。我叫来了妈妈,她也不相信,但我们换了吸管,土豆,杯子,有实验了好几次,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不得不相信,这是真的。

后来我明白了这个实验的关键是:要用拇指扣紧吸管顶端。这样一来,被隔绝了空气流动的吸管变得异常坚硬,足以穿透土豆。

我不得不承认,实验前我的“想当然”有多么可笑。一直纤细的吸管真的有能力穿透一个土豆。

这小小的实验令我觉醒。人生中,有多少“不可能”,只存于脑中而不存于现实世界里。而我,又因为心中的“不可能”而错过了多少尝试的机会啊!

当吸管穿透土豆时,它也穿透了我心中虽有的成见。科学就在身边,我们要学会试着相信!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

一天,堂哥突然对我说:“用纸叠一个能盛水的纸盒,盛水后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水能被煮沸腾,但纸盒却完好无损,你相信吗?我肯定这是对的。”

我一听,便哈哈大笑起来,说:“那不可能,纸一碰火就烧着了,根本不可能把水煮沸腾。”“不信你做一次试验,看看谁说的正确。”堂哥摆出一副很有理的样子说。我胸有成竹地说:“做就做啊,反正我赢定了。”于是,我拿来材料,开始做实验了。过了一会儿,水竟然沸腾起来了。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眼睛睁得极大,只见纸盒底下有一团被火烧成的黑,其余地方都安然无恙。堂哥高兴地说:“这下你服了吧!”我立即带着这个不可思议的结果去上网寻找答案。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纸的燃烧度是180多度,而沸水的温度只有100度左右,而且水沸腾的条件:一是到达沸点,二是继续吸热,所以不断进行热传递。这就是纸盒完好无损的原因。

这场打赌虽然我输了,但是我学到了这些科学知识,我明白了:对身边的事物留有观察,善于对事物的思考,用于探索,在“已知”中追求“未知”,就可能会有新的收获。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

“啊!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听我这么说,你一定想知道我发现了一个什么秘密吧?别急,让我慢慢地来告诉你。

那天晚上吃完饭,我在洗手间里洗手。突然,我往放在墙角的拖把上瞟了一眼。,看到的东西竟令我十分吃惊——拖把的木棍与布条的交界处有一个圆圆的小球。我连忙擦干手,蹲在拖把旁认真观察起来,并且用手轻轻的拨了一下那个小球。啊,那小球下面还有一根细细的茎。我凑近仔细地看了看,“啊!”我不禁叫出声来。那所谓的“小球”是一个小蘑菇,拖把上竟然长了一个小蘑菇!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又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那的确是一支小蘑菇,比我的小拇指还短一截。可能是因为细细的茎承受不住菇头的压力,已经压弯并盖住。如果不用手拨,很难发现这是一个蘑菇。真像个毛茸茸的小球卧在拖把上,可爱极了!确认之后,我急忙跑出去向全家宣传了一遍:“重大消息,重大消息,家里的拖把上长蘑菇啦!”刚说完,爸爸妈妈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我又添油加醋地把刚才看到的一切向她们叙述了一遍,并拉着他们到洗手间去看那长了蘑菇的“神奇”拖把。爸爸妈妈看了后,并只是讨论了几句。妈妈说:“哦,这没什么,已经长了好几次了,你不知道而已。”忽然,爸爸问我:“婷婷,你知道拖把上为什么会长出蘑菇吗?”呃,这下可把我问住了。我就马上东查查、西找找。

终于在《十万个为什么》里找到了,便回答道:“可能是因为蘑菇是由一种微生物长成,而这种微生物在适当的条件下就会生长成蘑菇。拖把呢,经常是潮湿的,又放在阴暗的角落,木棍底部会有些腐烂,满足了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所以木棍与布条的交接处就长出菌——蘑菇啦!这跟下雨后草丛会长出蘑菇的道理是一样的。”说完这些,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同时用期待的目光看着爸爸。问道:“我说得对吗?”爸爸向我赞许地点点头,说:“是的!”我还增长了不少的知识。我真高兴,因为我发现了拖把上长蘑菇的秘密,并且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其实科学就在你我的身边,只要你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就一定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尝到发现的喜悦与快乐!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

科学是人类的成长之门。是它,让人类得知了那么多深奥的科学知识;是它,让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奥秘;是它,让我们拥有了那么多的科学发明;是它,让我们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启发与好奇„„

科学,它开启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充满了好奇与兴奋,让我们从中看到那么多的东西和奇怪的事物。它好比是一个无底洞怎么看都看不见边„„

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我在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的节目里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科学实验:将一个杯子盛满水,用之盖住杯口,然后把杯子倒过来,水却不会流出来„„

我觉着这根本不可思议,一张薄薄的纸,怎么会托起一个杯子呢?

我半信半疑拿出所需要的道具,倒上水后倒了过来。我细心的看着纸,明显的看到水在杯子里一动也不动,但纸却有一些湿了我开始为这张小小的纸担心了,万一它小小的身子挺不住怎么办呢?我的心开始紧张起来,我更仔细的看着杯底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但水没有流出来„„我的眼睛已经看乏了,好累呀!

这张薄薄的纸挺住了,我太开心了„„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家人,家人都半信半疑的,我又在家人面前表演了一遍,但这次不知怎么了,倒过来时水一滴一滴的流了下来家人们都说我骗了他们,我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呀!不行我一定向他们证明我没有骗他们。

于是,我又在他们面前表演了一遍,我小心翼翼的生怕做错„„“哈哈,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呀!”我终于成功了,家人们都感到不可思议,哈哈!

科学,是要我们发现的,只有一双爱观察的眼睛,才能发现科学;还要用一颗探索真理的心去体会生活中的科学„„

大自然中无奇不有,一个微小的生物都能够激发我们无数的遐想。只要你拥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旁并且与科学擦出智慧的火花!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

这不,我就是在偶然间发现了鸡蛋在水中沉浮的秘密。那是一个星期五晚上,因为有客人来,所以我在厨房里帮妈妈的忙。这时,妈妈叫我敲一个鸡蛋。我从橱柜里取出一个鸡蛋,正想把它们敲碎,没想到我的手一滑,鸡蛋就“咕咚”一声掉进了一只盛满水的汤碗里。令我惊奇的事发生了,鸡蛋居然奇迹般地浮在碗的中央。我愣了好一阵子,才疑惑不解地问妈妈鸡蛋浮起来的原因。可是妈妈正忙着,没有时间回答我的问题。

正所谓“行动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道路”,我决定自己亲自去做一次实验。我把鸡蛋放在另一个碗里,可是,鸡蛋却沉了下去。同一个鸡蛋,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情况?会不会和碗里的水有关?我决定刨根问底:“妈妈,这碗里加了什么吗?”妈妈说:“这是鸡汤,里面放了盐。”妈妈的回答让我更加兴奋,我断定,鸡蛋浮起来的原因一定和盐有关。于是,我开始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慢慢地,鸡蛋就浮起来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后来在电脑里百度一下,原来,鸡蛋的密度比盐小,却比水大,所以,只要在碗里的清水里放一些盐,待食盐溶解,水的密度比鸡蛋大时,把生鸡蛋放入水中,鸡蛋就会浮起来。我的结论是正确的,为此我感到很高兴。

我的一次科学的尝试优秀作文 篇14

在课堂观察进行之前, 笔者和黄老师商讨好了让组内小于老师和小俞老师上同一课题的课, 我们把课题定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丰子恺的《竹影》, 试图通过同一课例的呈现来进行比较观察, 通过另外三个人的观察来剖析两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 从而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对于上课的两位老师, 我们一再疏通她们的思想, 观察的目的不是挑刺, 更不是区分好坏, 我们是秉着学习研究的态度来搞这样一次教研活动的。

2008年4月3日, 语文组的课堂观察教研活动如期开展, 我们满怀欣喜地走进了于老师的课堂, 老师们拿着事先发给他们的课堂观察表正等待着开课, 不久学校悦耳的上课铃响起, 一次全新的听课就这样一开始了。

【课例呈现之一】

1. 课堂导入。

于老师播放了多媒体上的一幅漫画, 由这幅漫画的介绍引出画家丰子恺, 由此导入课文“竹影”。 (本部分用时2分钟。)

2. 初读课文。

于老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学生开始朗读课文, 大致用时8分钟, 接着于老师提出问题。

师:文中写出了几个情景?

生1:月光下看竹影。

生2:地上画竹影。

生3:爸爸讲中国画中的竹影。

3. 再读课文。

于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明确故事情景后, 提出以下问题。

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 并在文中找出有关体现我和小伙伴们童真童趣的句子。

过了三分钟后学生们开始回答。学生回答中的有些句子, 于老师还让学生示范朗读, 并有一定的朗读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句子好在哪里?

于老师问题一抛出, 学生纷纷举手, 积极地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本部分找句子和分析作用, 师生共用去时间25分钟左右。

4.拓展延伸。

落实了本堂课的重难点之后, 于老师接着提问。

师:同桌间讲自己最有趣最难忘的事。

学生的回答简要概括如下:

生1:堆雪人。

生2:打瞌睡。

生3:让小鸡游泳。

三分钟之后, 于老师让学生一起读有关作者丰子恺的资料, 学生读毕, 师问道:文中的父亲让丰子恺明白了什么?学生思考1分钟之后, 回答如下:生1: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 不像西洋画画得同真物一样。生2:西洋画像照相, 中国画像符号。接着, 于老师让学生再辨别中国画和西洋画。本部分教学用时7分钟左右。

5.布置作业。

师:写一写你心中最美的画面。

我们在紧张而又忙碌中听完了于老师的课, 对于这堂课感想颇多, 于是对下午俞老师的课更加充满了期待。新课程的实施可以说是对广大教师的一次考验, 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中进行教学研究, 是需要有勇气和毅力的, 因为这是对自身的一次不小的挑战。怀着这样的信念, 工作的疲劳已一扫而光, 俞老师的课就这样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课例呈现之二】

1.课堂导入:

俞老师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

师:同学们, 我说谜面, 你们猜谜底, 好吗?

学生齐声说好。

师:谜面是“笔和影子”。

俞老师刚说完, 有学生就答道:竹影。

俞老师就顺着谜底导入了课文《竹影》的学习。

2.整体把握:

俞老师在疏通字词之后,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五分钟之后, 师生交流开始。

师:文中写了哪几个情景?

生1:看竹影, 画竹影, 爸爸讲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师:串联文章的是什么?

生2:竹影。

师:文中哪些内容与竹有关?

俞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板书如下:看竹、画竹、品竹。本部分用时17分钟左右。

3. 品读文本:

师:“看竹、画竹、品竹”这三部分分别用一句话来表述。

生1:月光下看到斑斑驳驳的竹影。

生2:用木炭描摹竹影。

生3:爸爸讲中国画的知识, 品味竹的艺术美。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童趣的?并说出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学生从文中寻找相关的句子, 并相应说出了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在文本的语言品味中, 俞老师结合有关句子让学生示范朗读, 并对一些句子作了分析。本部分用时20分钟左右。

4. 学以致用:

师:画竹, 中国画中应选用什么颜色?

教师在黑板上开始试着画竹子, 学生边找边画。

生1:黑色。

生2:画出竹美的姿势, 活的神气。

教师在学生讨论探究中完成了竹子的创作。

师:同学们, 中国画与西洋画有何区别呢?

教师提出了本环节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结合文本的阅读都一一把相关内容找了出来。接着俞老师让学生辨别哪些是中国画, 哪些是西洋画。

辨别画还没结束, 下课铃声响起……

听完两位年轻老师的课以后, 提出了希望他们根据听课前的观察任务写好观察报告和观后反思的要求。

【观后讨论】

下午第八节课, 我们五位老师相约聚在语文组办公室开展观后评课讨论。本次讨论由语文组组长黄老师主持, 她先让笔者讲讲课堂观察的范围。

戚老师:本次课堂观察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观察:一是观察教师教学行为, 有以下九个观察点:教师提问次数;问题类型:机械类问题, 启发性问题, 探讨性问题, 创造性问题;课堂中教师占用时间;新课程理念落实情况;语文味浓厚程度;大胆处理教材能力;课堂调控能力;教学语言;教态。二是观察学生学习行为, 有以下八个观察点:学生回答次数;回答问题类型:简单性回答, 表述性回答, 创造性回答;课堂中学生占用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落实情况:被动接受, 主动参与;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对课堂教学接受情况;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课堂学习习惯。三是观察师生双边活动行为, 有以下七个观察点:师生互动是否开展;双边活动所花时间;学生间有否开展合作交流;对学生回答, 教师有否点评;课堂问题设计是否有价值, 有没有交流的必要;师生、生生交流是否热烈;学生有否提出不同意见。

主持人黄老师:刚才戚老师介绍了观察的范围。下面我们先请两位上课老师谈谈自己的课后反思。

于老师:本堂课我能紧扣“童趣”这个教学重点展开, 进行了文本细读的尝试, 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品读, 我觉得还做得不够, 有待改进。

俞老师:本堂课我以语言品味为突破口, 课堂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学习兴趣也较浓, 并让学生学以致用, 课堂中让学生找出中国画画竹的方法, 我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当场画竹, 这一点我觉得做得很好。本堂课中自己的课堂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主持人:刚才两位老师讲了自己的课后反思, 希望把这两堂课的内容用课例的形式呈现出来, 并附上具体的反思, 形成书面资料。以下我们以观察者的身份谈谈各自的想法。

余老师:这两堂课我观察的点是师生的互动行为。我先对于老师的课师生互动情况进行小结:整堂课互动时间大致有30分钟左右, 教师比较注重师生互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比较强, 与师生互动比, 生生互动更胜一筹。教师在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上, 有机渗透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在合作和探究上做得不够, 有待进一步探索。从语文课的层面来看, 于老师在品味语言环节中, 朗读形式多样, 对学生的朗读不仅有方法的指导也有朗读的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品味给予了一定程度上的启发和引导。俞老师的课也同样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能积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 并能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教师在品读教学中应重视朗读与品味语句相结合的做法,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及时引导, 这样不仅能让课堂书声琅琅, 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文化品味, 同时朗读形式还应该多种多样。

主持人:下面我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 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反馈。

于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于老师在本堂课中提问24次, 问题分4类, 朗读次数6次, 教师教学占用时间20分钟。从这些方面来看, 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理念,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施加比较充裕。从语文课的层面来看, 教师比较重视语言的品味, 但方法指导不够,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有点评和总结, 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也缺乏创新意识。教师能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俞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本堂课教师占用课堂时间20分钟左右, 学生能在自主学习之中开展合作学习。课堂中教师激情不足, 教态不够自然, 缺乏亲和力。语文课应让读与品有机结合, 这堂课中过分注重了语言的品味, 而忽视了朗读教学, 尤其需要结合语境, 入情入境地去品读, 朗读需要带着问题去读, 朗读方式可以多样。另外, 对教材的处理也缺乏创新性。

主持人:刚才我从教师教的层面进行了课堂观察情况的反馈, 下面请戚老师从学生学的行为角度出发反馈一下两位老师课堂的教学情况。

戚老师:从学生的层面来看, 两位老师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两位老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都动了一定的脑筋, 都能用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大声自由地朗读,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文本进行语言的品味。但在语言品味环节中总觉得教学思路有点乱, 品味语言的形式单调, 挖掘不够深, 其实教师可以抓住“看竹、画竹、品竹”三部分内容逐一让学生进行语言品味, 这样就能避免教学思路的混乱。两位老师自主学习做得较好, 但合作、探究学习做得不够, 尤其是探究学习更是少之又少, 同时也希望语文课的的文化品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主持人:今天我们对两位年轻教师的课畅所欲言, 不仅对两位上课老师有一定的帮助, 同时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促进和提升, 希望这样的研讨活动能坚持开展下去。

【活动后反思】

这次组内的教研活动是务实的, 也极其有意义, 对本次教研活动, 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1.语文课堂观察需要教师研究的意识。语文课堂观察需要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具有研究的意识。教师的研究更多是对教材的研究和学生的研究, 教师对教材的独特处理能力是需要具有研究意识的。本次活动中针对同一教学内容, 两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设计, 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研究意识。教师的研究意识需要教师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水平, 可以多听讲座, 多看教学书籍, 把理论知识及时记载, 并加以积累。 (2) 多听同行的课, 学会取长补短, 把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加以总结。 (3) 勤记教学笔记, 把自己在课堂上的成功和失败都加以记载, 梳理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4) 加强课后反思, 对所上的课进行反思, 这也是对自己课堂的一次促进。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 篇15

同学来找我玩,问了我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玩具小鸭会浮在水面上,而鸡蛋会沉到水底呢?”我连忙回答:“那是因为你的玩具小鸭轻一些,鸡蛋重一些,所以小鸭会浮起来,鸡蛋会沉下去。”

“那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减肥’,能够让它在水里浮起来呢?”堂妹瞪着水灵灵的眼睛,好奇地问。

我没有回答她,毕竟这个问题太深奥了,需要好好研究一番,为了寻找这个答案,只好请教《十万个为什么》了。“听”了《十万个为什么》的讲解,最终有了一点眉目。死海为什么能让人在上头悠闲的躺着而不会让人沉下去呢?那是因为死海的海水成分中,含盐量超过了30%,所以人才会浮在海面上。我想,要让鸡蛋浮在水面上,是否也能够运用这个原理呢?有想法就要立刻付诸行动,我立刻召集“材料大军”,它们是一个光溜溜的蛋、一些盐和一盆清水。

实验开始了,首先我把鸡蛋放进水里,她迅速的溜到了水底,再把盐一勺一勺地放进水里,果然,鸡蛋慢慢地探出头来了,怎样按它也按不下去,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儿一样,一向在跟你唱反调。

我的一次新尝试作文 篇16

记得以往的岁月中,每次生日都是爸爸妈妈为我过。生日那天,我要么由爸妈陪着,在游乐场里玩个够,要么待在家里,爸爸亲自下厨,妈妈当后勤,我听着生日歌,听着一声声亲切而温馨的祝福,过一个快乐、幸福的生日。

我的11岁生日快到了,这次我却想独自过一回生日,在得到爸妈的同意后,我真是兴奋极了!

生日终于到了,课还没有上完的我,心早已离开了教室。下课铃响了,我箭一般地冲出教室,冲出校门。在回家的路上,我盘算着今天的生日该怎么过。我来到面包房买了一个小小的生日蛋糕。回到家里,我亲自下厨,准备为自己煮一碗“生日蛋面”。这可是我第一次做饭呀。我烧开水把面条倒入锅内,盖上锅盖,又情不自禁地想起爸爸妈妈为我过生日时的欢乐情景……

“哧——”呀,锅溢了!我猛然从遐想中醒悟过来,连忙关上火,把面条盛入碗内,匆匆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但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儿。过了一会儿才恍然大悟,“扑哧”笑了出来,原来忘了放调料。加上调料,我津津有味地吃完面条,又独自洗了澡。

一切忙完后,我回到房间,突然在床上发现一盘磁带。

我把磁带放入录音机里,按下按钮,立即传出了妈妈温柔的声音:“雯雯,这次你选择自己过生日,虽然让爸爸妈妈很吃惊,但是更让我们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的乖女儿长大了,学会自理了。这是你第一次独自为自己过生日,对你来说这个过程一定是深刻难忘的……”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学与美育下一篇:岳麓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