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监督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24-06-14

新加坡的监督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精选8篇)

新加坡的监督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篇1

摘要:新加坡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最为廉洁的几个国家之一,在透明国际组织在2008年公布的世界最廉洁国家中,新加坡排名世界第四,而新加坡在廉政建设方面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得益于其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符合本国国情的监督机制。中国与新加坡都是一党执政,且有相似的文化传统,但中国的腐败问题却成为了长期困扰中国政府的一个“肿瘤”。因此我们应借鉴新加坡成功的经验,完善我国的监督体系,以消除腐败这一“毒瘤”。

关键词:新加坡 监督机制 中国

一.引言

新加坡实行的是“一党独大”的政党制度,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模式与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模式具有某种相似性。人民行动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始终保持活力和廉洁,而且在其领导新加坡实现经济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同时,成功地治理了被称作“东南亚之癌”的贪污腐败,从而在政府廉洁程度方面被国际权威调研机构连年评为亚洲第一,列世界前茅。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实践,否定了西方鼓吹的“一党执政或一党独大的执政党不能有效监督自己”的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在经济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社会与政治问题,腐败问题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方面。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腐败问题也变得更加严重,并且更加复杂化。在透明国际组织在2008年公布的世界最廉洁国家中,中国仅排名世界第72位。虽然党中央历来也十分重视腐败问题,采取了许多的政策与措施,但是取得的成效不大。仅十七大召开以来的2008和2009两年,就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庞家钰、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广东政协主席陈绍基、浙江省省委常委、纪检书记王华元、深圳市长许宗衡、天津市常委皮黔生等6位副部级以上干部出问题了,而厅局级以下的干部,出了腐败问题的也不在少数,可以说,腐败已成为人们最深恶痛绝的政治弊端,最容易激起民愤。针对上述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2009年7月 23日召开会议,决定2009年9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这是自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后,中央再次把党的建设问题作为重点问题来解决。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我国如何才能根本防治腐败德问题。与我国政党政治特征以及文化背景具有相似性的新加坡积累的成功经验,特别值得中国共产党借鉴。因此,研究和探讨新加坡的监督机制,对我国防治腐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新加坡的监督机制 世纪50 年代,新加坡的贪污腐败现象相当普遍,严重阻碍了新加坡的发展。1959 年李光耀上任之后,决心铲除腐败。40 多年来,新加坡经济繁荣、政治

稳定、社会和谐,创造了“亚洲奇迹”,为全世界所瞩目、称赞和钦佩。新加坡铲除腐败的经验,为世界各国的廉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而新加坡独具特色的监督机制是其能够治理腐败的重要因素。

(一)新加坡建立了一整套完善、严密的监督系统

新加坡完善的监督系统有人民行动党及其政府外在的监督和自身的监督。外在的监督有国会监督、反对党监督、司法监督、民选总统监督等。而人民行动党和政府自身的监督是新加坡政府监督体系中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因素。这种自身监督共分三个层面:一是组织监督,政府各部专设一名地位仅次于部长、高级政务部长、高级政务次长的常任秘书,负责管理和监督本部门的公务员;二是政府各部门的职能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如财政部的预算署主要监督政府各部门的工作、会计等情况;三是专职监察机构的监督,主要有贪污调查局和商业事务局。

此外新加坡政府还确立了一系列监督的制度。一是公务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新加坡有一套严格、繁复的选拔制度,选出了最廉洁最能干和最优秀的人才加入公务员队伍,从而保证队伍的廉洁性。二是严格的财产申报制度。新加坡法律规定,凡是经过考试、考核和审查获得通过并被正式录用的人,必须在出任之前申报个人财产。个人申报后的财产,由贪污调查局审查核实,包括申报是否属实,有无漏报瞒报。如果任职以后财产有变动,应自动填写财产申报清单和写明变动的原因,改换原财产清单。申报以后,贪污调查局要审查变动是否属实,来源是否正当、合法等,一旦发现疑点,立即组织调查,发现问题,取证后提交法院审理。这项制度有效地防止了公务员的贪污行为,对公务员不明白的收入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同时为执法部门和干部管理部门及时准确地惩处公务员贪污行为奠定了基础。三是日常考核制度。政府每年发给公务员一个日记本,公务员随身携带日记本,不得遗失,不准乱丢乱放,随时将自己的活动记载下来。日记本定期接受检查,由主管官查毕签名后发还。如果发现有疑点,要交贪污调查局进行审查核实,否则,如果贪污调查局一旦从另外的渠道查明公务员有贪污腐败的行为,该主管官也将作为知情不报者予以相应的刑事处分。这种具有“连环保”特征的考核方式,不仅迫使公务员本人而且也包括其主管官员都必须对公务员品德负连带责任。四是行为跟踪制度。这是由贪污调查局为主,有关部门及广大民众配合执行的一项制度。对于所有的公务员,无论其职位高低,尤其是新任职的公务员,暗中派人跟踪,明查暗访他的日常行为,或收到举报后派人跟踪。

(二)新加坡的监督机关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

新加坡以其相对独立的监督组织———反贪污调查局,成为新型监督体制的样板。反贪污调查局是专门的反腐败机构,直属内阁总理领导,是全国防止贪污贿赂的最高权力机关。调查局拥有绝对的权威,对公共服务部门和政府法定机构进行监督和调查,对一切涉及贪污的官员铁面无私,在遏制腐败方面发挥有力作用。

反贪污调查局在创建初期,曾经先后隶属于四个不同的部,效果都不理想,再加上缺乏配套的法律制度,没有发挥很大作用。1959 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成为执政党,总理李光耀授予反贪污调查局很大权力,这才真正让反贪局成为新加坡反腐利剑。李光耀意识到,反贪污调查局初创不利的一大原因是缺乏法律支撑。1960 年,李光耀亲自推动《反贪污法》出台,这为反贪污调查局开展反腐斗争提供了基本保障。

为加强对公务员日常行为的监督,《,反贪污法》赋予了反贪污调查局一项特

别重要的职责,就是参与国家官员的考察工作,以确保那些有不良记录的人不会被任命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反贪污法》赋予反贪污调查局极大权限,使反贪污调查局在执行公务时不必借助警察或其他国家强力部门的力量,也可以独立地行使监督办案的权力。

三.新加坡监督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与新加坡监督机制对比,在形式上,我国监督主体是相当全面的,有党和国家专门机关的监督、领导职责方面的监督、法律监督、群团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但是这些机构并未形成合力,造成监督效能还很低下。

一是在体系结构上缺乏有序性和统一性,没有形成严密有序的监督机构体系,常常形成要么齐抓共管,要么各执一端,要么互相推诿的混乱局面。二是在地位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存在监督机构受制于监督对象的情况。特别是党政监督机构实行的“双重领导体制”,监督机构在人、财、物等方面均由党委和政府管理,形成了被领导者监督领导者的尴尬局面,使监督常处于“两难”境地。三是在监督手段上缺乏规范性和权威性,监督机构的监督行为缺乏明晰可靠的法律依据,监督活动夹杂着浓厚的人治色彩;同时有的监督机构权限不足,监督效果受限。

(二)新加坡监督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我国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借鉴新加坡监督机制成功的经验,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监督机关的独立性与权威性。逐步变“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为“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实行垂直领导体制,加强专门监督机关的相对独立性,树立绝对权威性,从而改变目前“不敢监督、不能监督、监督不好”的状况。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赋予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构、政府的行政监察机构、司法系统的检察院和法院的独立监督职能,逐步将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进行整合,成立专门的监督机关,其组织关系由中央垂直领导,从法律上规定并充分扩大它们的权限,保证监督机构独立行使对各级干部包括高级干部的监督职能。

第二,是制定监督法规,确保监督效果。制定完善、严密的监督法规,将监督内容和监督事项、监督程序、回避监督的责任处罚、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责及失职处罚等等通过国家法律的形式作出强制性规定,提高监督机关的监督权威。加快财产申报等制度建设,公务人员在任职期间依法向社会公布其个人收入和家庭财产,包括其配偶、父母、子女及其他直系亲属所拥有的现金、存款、证券、不动产、各种投资及其他资产,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是发展党内民主,强化党组织的监督作用。进一步健全并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切实推进党务公开,规范党务公开的具体内容,建立多种党务公开制度,必须建立各级党组织定期或不定期通报党内重要情况的制度。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以及国有资产的重组等,须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严格按规定程序运作。

第四,是拓宽监督渠道。要拓宽党外监督的渠道,形成防腐倡廉社会化、全民化大格局。即加强人民政协的监督,加强群众的监督,以及加强舆论的监督,不断

扩大社会各阶层对党内各项工作的知情范围和参与程度,将党的一切工作置于阳光之下。我国也可以借鉴新加坡经验对公务人员实行行为跟踪制等形式对各级公务员进行有效监督。

四.结言

借鉴别国经验固然重要,但要兼顾本国国情。因此我们在学习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监督新机制以完善我国的监督体系。如近期湖南浏阳市首创的廉政保证金制度和江西赣州市创立的干部离职考察制度都是一种成功的尝试。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借鉴新加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我国的权力监督体系一定能变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1] 严实:《新加坡的廉政与社会管理》,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

[2] 刘国雄:《新加坡的廉政建设》,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 李福清:《廉政建设的理论、制度、实践:中国政府廉政建设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侯少文:《廉政建设思想宝库》,济南出版社1995年版。

[5] 章育良:《廉政建设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廉政与反腐败机制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新加坡的监督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篇2

关键词:新加坡,监督制度,借鉴

一、严密独立的监督体制机制

政党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建立良好而有效的政党监督机制,其关乎政党的生存和发展,是现代政党政治中不容忽视的内容。新加坡建立了一套完善、严密的监督系统,它包括外在的监督和自身的监督。外在的监督有国会监督、反对党监督、司法监督、民选总统监督等。

新加坡独立的监督组织——反贪污调查局,反贪污调查局是新加坡专门的反腐机构。它直属内阁总理领导,是全国防止贪污受贿的最高权力机关,调查局拥有绝对的权威,对公共服务和行政部门法定机构进行监督和调查,对一切贪污行为进行调查。它拥有调查权和秘密调查权以及特别搜查权等特殊权利,同时反贪污调查局局长由总统直接任命,反贪污调查局隶属于公署管辖,局长归总理直接领导,工作队总理负责,这样反贪污调查局就从人员上保证了自身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司法监督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的一中国监督手段,它的目的在于通过法律的约束,防止权利的滥用,同时加强权力拥有者的纪律意识,使之不至于明知犯法而故意为之。在新加坡公民的心中,司法机关滥用权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司法机关在执法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办事,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新加坡强调没有公开就没有正义,除了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以及有关性犯罪案件等要限制媒体的报道之外,庭审一律公开,新闻媒体可以对庭审情况进行客观的报道。为了保证司法的公开透明,新加坡还建立了先进的法律服务网络。在一个信息时代,网络传达信息的速度非常之快,及时地通过网络传达庭审的相关信息,可以避免民众对庭审的结果的怀疑,维护了庭审机构的权威。此外,利用网络还可以进行网上办公,事实证明新加坡基层法院,小额索赔管辖的案件一般是在网上进行审理的,这样就不仅提高了办案的效率,同时也增强了司法的透明度,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

二、健全的公务员考核体系

监督机制是保证公务人员廉洁的必要手段,新加坡除了监督机制之外还有这健全的公务员考核体系。这二者的综合作用就保证了高效廉洁的新加坡政府的有效运行。严格的财产申报制度:新加坡的法律规定,凡是经过考试、考核和审查获得通过并正式录用的人,在出任之前就必须申报个人财产。申报财产的范围包括个人的动产、不动产、银行存款以及股票、证券等有价证券,已婚的公务员还要将其配偶的财产予以申报。个人财产申报以后由贪污调查局进行核实,包括核实是否有瞒报、漏报行为。如果任职以后个人的财产发生变化应当自觉主动填写新的财产申报清单并注明变动的原因,更换原来的财产清单。反贪污调查局会对变更的财产进行核查,核查来源是否正当,如果发现来源不当或者不能清楚解释出新的财产的来源,反贪污调查局就会进行调查取证甚至会移交司法机关。

三、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监督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逐步改变目前简单监督机关的分散状态,对各个系统的监督机关实行直接领导,从组织和人员配置上确保监督机关的权威性。按照中央的要求,各地纪委负责人可以参加党委、书记办公会,但是要对党委的重大决策过程、决策的实施如何进行全方位监督,还要做进一步的详细规定。尤其是对一些重大的项目投资和财政拨款,重要职位和重大的干部人事调动都要有全面的监督,从决策到最后的实施都要有全面的监督。

2、严格执行监督法规,保证监督效果

现阶段我过正在积极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申报的范围包括了官员的房屋、土地等不动产,有价证券等财产,并对裸官实行免职或者是要求裸官配偶及子女回国等规范官员的行为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在有些地方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并未得到有效实施,将官员的财产置于民众的视野之下,是加强民众对官员监督的重要举措,财产申报制度应当成为约束官员行为的重要制度,而且应当严格执行。

3、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媒体等的监督作用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他们有权监督人民公仆的一言一行,公民行使监督权也是公民主人翁的一种体现,新闻媒体以其快速传播消息的优势占领了舆论阵地,所以它在引导社会舆论以及在监督国家公务人员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不少官员尤其是高官不畏党纪不惧国法,不怕司法部门调查,但是他们害怕媒体揭露,由此可见媒体已经成为监督的一种重要途径了。

此外国家应当进一步完善信访机制,充分发挥信访机构的作用,设立专门的检举机构,检举官员的不法行为,设立举报受理电话、举报箱等等,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监督的体制机制。

四、结语

新加坡的监督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篇3

一、 新加坡基础教育的特色

1.教育目标注重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新加坡教育部在教育改革文件中明确指出,将继续加强英文、数学以及科学等课程的教学,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注重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培养。”[1]可见,新加坡基础教育目标是知识与能力并重,同时注重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新加坡教育部提出的核心价值观有维护公正与廉明、善用每一个人、勤学不倦、着眼素质。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屈不挠、尊重、责任感、正直完善、同情心、平等。这些价值观在新加坡小学教育目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新加坡凤山小学的愿景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勇往直前的思维、国家未来领袖的风范。凤山小学提出在凤山小学接受六年教育的学生将具备:道德观念、经得起考验、掌握基本科技技能、充满自信心、懂得包容并尊重其他种族、掌握好双语、掌握好数字能力、懂得欣赏艺术、富有创意和充满企业精神。

新加坡聚英小学的教育愿景是:培养聪明的学生,有核心价值观、能干的学生和健康、有用的公民。学校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自律、谦逊、诚信、创新、持之以恒的品质。

新加坡圣婴小学是一所只招收女学生的教会学校,致力于营造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学校的价值观是勇气、谦卑、尊重、诚信、忠毅、关怀。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如正直、善良、向往自由,同时关怀、同情不幸者。

新加坡基础教育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帮助他们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在将来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新加坡基础教育在实践核心价值观时,一方面通过正式课程如公民和道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在教学时将通过历史事件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等引导学生讨论和反思。另一方面,学校还会利用一些非正式课程,比如课外活动和社区参与计划等,引领学生养成核心价值观。

2.课程设置丰富多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加坡一直以来致力于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技能、品格及价值观上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新加坡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既丰富多彩、有多元文化的特点,又体系完备并能与时俱进地发展。

新加坡小学六年中学习的课程有三类:第一类是核心课程,包括英文、数学、科学、母语(华文、马来文、泰米尔语、印度文中的一种)。第二类是非核心课程,包括社会科学、体育、音乐、艺术、卫生教育、公民与道德教育等。第三类是活动课程,其中包含体育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机会广泛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以便尽早发现他们的特长和兴趣,更好地培养其全面素质。

下面重点介绍新加坡小学新推行的“少教多学”课程计划,以及他们颇具特色与成效的课外活动课程。

(1)少教多学课程计划

新加坡小学在逐步推行的“少教多学”教学计划是一种教学理念,即在不影响学生为高等教育做好准备的前提下,裁减课程内容,使学生可以腾出时间专注于学习核心知识与技能,也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能有更大的自主性来设计与安排校本课程活动。[2] “少教多学”课程计划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享受学习的乐趣,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加强教学法,扩展现有的教学策略。

“少教多学”课程计划的推行选取了部分学校作为重点示范校,新加坡凤山小学就是其中一所。为了实施这个计划,凤山小学开发了他们学校的“革新课程”(WINGS),这是一套利用课题查问学习法为指导中心的课程,这个课程综合了各种学科,包括英文、数学、科学主题的课程,把它们融合为一体,学生通过查问、实践学习等方式追根究底,寻找答案,完成老师指定的任务。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为了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教材必须是多元化并且有差异性。为此,凤山小学根据学生成绩把高能力的学生编排进高能力的班级,并特地编写了一套适合他们学习能力的教材,以激发并拓展他们的潜能。给高能力的学生提供一些深广课程是新加坡小学的普遍做法。

(2)活动课程

每所学校开设的活动课程不完全一样,“学校也会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以提供学生更多的选择[3]”,由此也体现了不同学校的特色。比如,圣婴小学活动课程设置有自信心培养课程,其中包含的子课程有:舞蹈与体操课程、口语课程(英语)、社交技能课程、惊险课程、生存技能课程、亲善大使课程。口语课程(英语)在小三至小五的课程内容里包含有合唱、戏剧表演和演说。生存技能课程内容在各年级的安排又有所不同:小一:穿着与收拾;小二:礼仪课程1;小三:礼仪课程2;小四:简单的点心制作;小五:简单的缝纫;小六:准备营养均衡的一餐。凤山小学的活动课程在各年级的安排是这样的:一年级有语言与戏剧班,二年极有语言戏剧、基本舞步和球类技巧等,三年级至五年级均有羽毛球、溜滑球、游泳、其他,这些课程都有初、中、高级之分。

新加坡中小学活动课程开展得卓有成效。课外活动指导老师都是聘请专业人士来担任,给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同时,新加坡每年都会举办全国各类学校课外活动项目的比赛,检验各校课外活动的情况,比如两年一次的合唱节、两年一次的华乐演奏比赛等等。每所小学都有自己的活动课程强项,如圣婴小学的强项是艺术,最为出色的有合唱团、手铃团和舞蹈团。这些艺术团每年要走出国界进行艺术交流,比如舞蹈团参加“二十一届世界国际舞蹈节”,合唱团参加布拉格儿童歌咏节和香港国际青年与儿童歌咏节,手铃团参加香港手铃节等。

3.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凸显因材施教

在课程改革思想的影响下,新加坡小学在教学方面提出了特定的教与学模式,包含特定的指导程序和协作学习、差异指导和协作程序、差异的评估策略。在结构安排上有依学生能力分层、单元模式、限定班额等做法。endprint

(1)单元教学模式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母语课程的学习更有效率,新加坡小学设置了单元教学模式(以华文学习为例)。新加坡小学所有学生都修读核心单元。导入单元与强化单元是为入学前很少接触华文的学生开设的,学校鼓励在华文方面有能力和有兴趣的学生通过学习深广单元以提高华文水平。小学离校考试时只考核心单元。

新加坡小学除了主干课程采用单元教学模式外,有些活动课程也采用这种模式,如圣婴小学的小二、小三采用单元模式的活动课程(强制)有以下这些:体育运动类有体操、击剑、西式女篮、游泳、垒球、网球、保健俱乐部;学会类有多媒体学会、美术学会、中文学会、数学学会、环保学会、舞蹈学会;制服团体有女童军、圣婴义工团。

(2)分层教学

新加坡小学现在已彻底取消了学生过早的分流,只有一些学习差异比较大的学生以分层走班的方式就读,即采取有合有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分层教学达到自主学习。

①母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新加坡是多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新加坡的人口主要由4个种族群体组成:华人(75%)、马来人(15%)、印度人(7%)及其他人种。新加坡政府为适应多种族多元文化国情的需要,逐步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双语教育政策,即英语为第一语言,华文、马来文、泰米尔语和印度文为第二语言。不同种族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母语学习,新加坡小学在对学生进行母语教学时打破学生的行政分班,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级别的母语班级里进行学习。这种分层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母语的积极性和效率。

②依能分组不分班的教学模式。英语、数学、科学等课程教学采用分组不分班的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学业能力将全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以花名或星球名等名称命名,不同小组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明显的差异。

③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任务。新加坡小学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任务。各班会将每周需要完成的作业贴于醒目的位置,如新加坡圣婴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单显示的内容如下:蓝莓组(RC):在线(on-line)数学游戏、思维图活动、完成练习册上第4~5页;山莓组(教室):宾戈(bingo)数学游戏、在线数学游戏、完成练习册上第4~5页;草莓组(教室):附加游戏(addition wheel game)、完成作业纸上的内容。这种体现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作业单在新加坡小学的各个班级里随处可以见到。

新加坡中小学还提倡小组成员间的协作学习,如老师布置了一个课题,由各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再进行汇报。另外,学生学习的地点并不局限于教室。可见,新加坡小学教学的形式很多样,不拘泥于整齐划一的形式。

4.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详细而具体

为了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双重需要,“新加坡教育部提出了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措施:(1)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2)将主要招收大学毕业生从教;(3)扩大配备教育协作人员;(4)吸纳其他行业优秀者从教”[4]。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小学教师的素质水平,而且新加坡小学还分别制订了适合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

以新加坡凤山小学为例,为确保新老教师能跟得上改革的步伐,凤山小学为教师专业成长制订了详细的计划:(1)新加入的教师须参加为期一年的“新师指导”活动;(2)在职的学校领袖要不断提升、进修;(3)有潜质的在职教师提升至调幅级教师或学校的领袖。凤山小学制订的教师学习和进取计划:教师先在各部门集中学习、确认教学技能,“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加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而不是照搬以前的灌输教学法”[5]。

新加坡基础教育非常重视教师的“个人反思学习”,如凤山小学每两周开展一次的反思教学,反思项目包括教学法、教学设计和应用、参与的计划和研究、教师的表现。教师需与顶头上司并肩合作:设计目标、辅导和指导、开放式的评价。凤山小学设置了教师学习日,在学习日里各级教师进行讨论、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再进行第二度的教学设计,召开教学法座谈会,教师互相观摩教学,再到召开专业分享会。这么详细、具体的教师培训计划促进了新加坡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为新加坡小学教育改革成功起到较好的助推作用。

二、 新加坡基础教育的特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1.教育的各方面体现学生发展差异

学生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学校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发挥各自的潜能,培养终身学习兴趣。为此,学校课程设置应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首先,我国中小学应有不同水平的课程供学生选择,而且同一级别的课程也有不同的层次,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选择基础课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学习深广课程和拓展课程。其次,鼓励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让很多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资助,参与课程开发,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有助于丰富学校课程。

2.创建具有多元文化特点的课程内容

新加坡中小学很注重与国际间教育文化的交流,如圣婴小学与北京中关三小结谊(华文),每年去马来西亚进行文化交流等。这表明新加坡中小学不仅尊重国内多民族文化,而且对国际上其他文化也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了适应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小学应构建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多元文化课程内容,这样学生可以在吸纳和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又与西方的先进文化保持着联系。[6]这种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能为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其发展做出贡献。

3.重视课外活动课程的开展与监管

课外活动在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了促进活动课程的良好发展,新加坡教育部下设有课外活动署,全权负责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政策的制定和内容的确定。而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的课外活动课程开展存在流于形式、缺乏指导与监管等问题,因此,我国应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活动课程予以管理和评估,改变领导、教师、家长的观念,合理规划并建设系统的、适宜学生发展的课外活动课程。

新加坡和中国都高度重视教育改革,教育正在变革中走向民主、走向大众,更加关注人的成长。通过对新加坡教育特色的分析,并联系我国实际国情,以此来构建我国小学的教育创新机制,定能使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http://www.moe.gov.sg/media/

press/2009/04/goverment-accepts

-recommendat.php.

[2] 陈曦.“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7).

[3] 朱默君.体验新加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红霞.为未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新加坡小学教育改革方向[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6).

[5] 陈圆圆,李星.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与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0(8).

[6] 赵玉英.新加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色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6(4).

新加坡的监督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篇4

黄静

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中,新加坡以其卓越的经济成就、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而为世人称道。新加坡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发展模式之内核、文化软实力之精髓的核心价值观作用的出色发挥。

一、新加坡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借鉴

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是在复杂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下确立的。一是长期殖民统治。从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到1959年实现自治,100多年的殖民统治给人民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了难以泯灭的伤害。在不同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长期影响下,民众缺乏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家意识淡漠,价值观念混乱。二是复杂社会结构。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是三大主要种族,此外还有欧洲人、犹太人、阿拉伯人、泰国人、日本人、菲律宾人等少数种族。不同的种族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三是社会加速转型。在核心价值观提出前的20世纪80年代,是新加坡经济虽有波动起伏但仍顺利实现人均GDP 6 000-10 000美元跨越的黄金发展期。与此同时,社会步入迅速变革时期,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利

益格局分化明显,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价值冲突普遍化。四是西方价值观的冲击。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对外交流和开放的深入,西方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日甚,新加坡社会风气大变,道德水准下降,价值观念急剧变迁。

1991年新加坡政府在经过反复讨论后,经国会批准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酝酿已久的核心价值观即五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一核心价值观突出反映了新加坡作为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各阶层思想,整合不同种族、语言、宗教信仰民众的价值诉求所做出的努力。

二、新加坡实例对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虽然存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等诸多层面的差异,但在社会价值观领域,当代中国社会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新加坡面临相似境遇。因此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整合多元价值、达成社会共识,已成为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面对社会内部不同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我国必须建构起符合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的核心价值观。一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基础上的,这一制度和原则要求人们要树立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并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多样价值观的存在,恰恰从另一个方面表明核心价值观引导上的乏力。在多样化价值观面前,人们出现价值观上的混乱是难免的,再像过去那样强迫人们遵守一种统一的价值观的做法也早已行不通。核心价值观的创新也不是一定要在否定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基础上去进行;相反它可以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如当代美国著名社会伦理学家罗尔斯反复强调的,普遍的社会正义观念不可能建立在任何特殊的文化价值理想的基础上,恰恰相反,必须基于社会公共理想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全体对话”,以达成一种合乎理性的“重叠共识”,从而最终形成一种可以为所有信奉不同宗教和道德观念、承诺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所共同认可和践行的普遍正义观念。因而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是统摄性。要成为核心价值观,就要能够把它之外的各种不同价值观凝聚在自己周围,并对它们加以正确地协调、整合和引导。

2、是为社会所普遍认同。

3、是具有理想性。

4、是要反映特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

当今中国,惟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多元价值观,坚持一元引领与多元并存的辩证关系,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把握主动权,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

新加坡的公务员制度及其启示 篇5

【摘要】新加坡是一个面积小、人口密度大且异质性强的城市国家。从1965年独立至今的几十年里,新加坡在保持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了贪污腐败行为。这与其独特而富有成效的公务员制度是分不开的,我们应借鉴其经验,加强公务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努力建设一支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关键词】新加坡 公务员制度 经验 启示

新加坡是一个赤道国家,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别名星岛,又译“狮子城”,是世界上著名的“花园之城”。总面积7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万,其中华人占75.2%,马来人占13.6%,印度人占8.8%,其他族占2.4%。语言有英语、华语、新加坡语、马来语四种。①从1965年独立至今的短短几十年内,新加坡就从一个面积小、人口密度大且异质性强的小国,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在保持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贪污行为的国家。自2002年以来,新加坡政府连续在透明国际组织政府清廉度排名中名列前茅,具体排名情况如下:2002年~2006年第5位,2007年第4位,2008年第2位,2009年第3位,2010年第1位,2011年第5位。这与其拥有一套独特且富有成效的公务员制度是分不开的。

文明的交融造就卓越的制度

新加坡的公务员制度是在殖民地时期的行政体制上发展起来的。1842年,新加坡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按照自身发展模式,逐步将立法、行政、司法等机构模式移植到了新加坡。二战后,英国政府又进一步完善了新加坡的行政体制。理性与法治、民主政治与精英治理等西方政治文明理念开始在新加坡生根发芽。1965年独立后,面对人口异质性强、文化背景多元、对国家认同度低等特点,新加坡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展了一系列反对全盘西化倾向、捍卫亚洲价值观的运动。在1982年农历新年献词中,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号召新加坡人保护和弘扬儒家道德传统,大力提倡培养新加坡人的职业道德,并把道德规范纳入公务员的行为体系和考核范围,力图用东方儒家伦理道德陶冶公职人员的品德,通过树立公职人员公正廉洁的形象来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席卷全球的公共管理运动中,新加坡再次对公共行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大的改革是1995年5月开展的“面向21世纪的公共服务”运动,由直属于总理公署的专门办公室负责指导和推进。通过这场运动,随意浪费现象大量消除,公共服务绩效大幅提升,一支反应迅速、责任心强、精益求精的公务员队伍开始在新加坡建立起来。

具体而言,新加坡的公务员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折衷、独立的管理模式。新加坡沿袭殖民时期的机构设置,充分吸收西方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思想,在行政系统外设立了独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即公共服务委员会。它由总统直接领导,由5到14人构成,任期5年。新加坡的公务员职位,按横向工作性质划分,包含行政服务类、专业服务类、执行服务类、文书服务类、技术服务类和办公室服务类六个类别;按纵向职务层次划分,自上而下分为常务秘书、副常务秘书、首席助理秘书、助理秘书、高级行政助理、行政助理等。每一个职务又分为若干对应的职级。新加坡宪法还明确规定,政府官员、国会议员、政治协会会长、工会及所有与工会有联系的组织成员不得担任公务委员会委员。其成员通常是由有成就的工商界和金融界人士、教授、医生等组成,以保证独立性和公正性,避免行政系统滥用人事权。

严格录用考核,注重公务员整体素质建设。新加坡主要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与英美发达国家一样,考试制度强调公开、公平、择优录取的原则。不同的是,新加坡公务员录用兼顾刚性与柔性原则。刚性原则体现在对应聘者的学历有一定的硬性要求,柔性原则体现在对应聘者的品德修养等情况要严格审查,道德有失或有不良嗜好者将不予录取。公务员被录用后还要接受品德跟踪考核以及工作能力和潜力评估的考验,只有通过这两项考核的公务员才能晋升。实践证明,这种注重公务员整体素质的录用考核方法能够有效保证政府的廉洁运作。此外,新加坡还有专门的公务员培训机构公务员学院,负责提升在岗公务员的整体素质。

高福利、高薪酬的工资待遇。新加坡是著名的高福利、高薪酬国家。新加坡政府认为,要想吸引和留住人才,必须“富之、贵之、教之、誉之”,因而十分重视提高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作为社会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公务员的薪酬标准通常接近或高于市场人才的竞争水平。这一政策,不仅可以吸引社会精英到政府任职,保证政府拥有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而且可以通过“高薪”达到“养廉”的目的,使公务员在不敢贪污的同时也不必贪污。

新加坡公务员制度建设的经验

总结新加坡在公务员制度建设上的经验,可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鼓励创新与变革。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圈影响且有被殖民历史的小国,新加坡不仅没有被完全西化或汉化,反而借鉴两大文明,创设出独特而高效的制度,是与其始终鼓励求新与变革分不开的。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培养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创新意识和适应变革意识,要求各部门形成一种期待变革、欢迎变革并有效执行变革的组织文化。政府甚至要求每个公务员对与自己工作相关的问题都能提出建议和解决办法。为此,政府还专门设立杰出创新奖,用于鼓励公共服务创新。

人才选拔多样化。新加坡政府一直强调“有好领袖才有好政府”,十分注重培养和招揽人才。总理公署内部专门设立选拔人才的机构诠叙组。该组成员由总理挑选和领导,在全国明察暗访,寻找优秀人才并及时向公务员服务委员会推荐,以备录用。政府还用总统奖学金培养有潜质的学生,将其送至国外名牌大学深造,并与政府签约,学成后回国为政府服务。现任总理李显龙、前任总理吴作栋都曾是总统奖学金的获得者。李光耀曾说:“公共服务,不论是政治领袖还是公务员,都必须由最好的人担任”。②而人才一旦被选拔出来,就会根据其专业特长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量才使用。

严格的监督与管理。新加坡公务员的行为准则和岗位职责,相关法律法规都作了明确规定。与此同时,新加坡还建立起一套近乎苛刻的监督与管理机制,包括官方与民间两个方面。官方秉持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理念,设置独立运作的贪污调查局负责廉政监督;民众则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监督公务员。此外,新加坡有严格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公务员必须自动填写法定声明,申报财产(包括个人动产、不动产、存款、股票、债券等,有配偶的还必须申报配偶财产),并有专门机构进行核查。

新加坡公务员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对我国而言,新加坡的公务员制度至少有两方面启示:

注重公务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与此同时,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出现滑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屡禁不止,官僚主义之风愈演愈烈,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而要想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对公务员队伍的腐蚀,首要措施恐怕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上筑起防腐拒变的长堤,使他们树立起廉洁自律意识,正确认识和对待权力、地位和利益问题,努力保持思想道德上的纯洁。

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肆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度问题带有标志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③具体到公务员制度建设上,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进一步规范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开辟一条真正能识别、吸收治国良才的通道。我国的公务员录用虽然采用公开考试的方式,但在具体操作细节上还有不少问题,导致许多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新加坡的经验恰恰提示我们,要想吸收人才,必须建立起一套规范的、具体的选拔措施。

其次,健全法制,完善体制内监督。新加坡公务员制度的理性与法治精神非常突出,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处理公务时,公务员不能依据个人感情或利益关系行事,而是严格依章办事,不讲情面。中国的《公务员法》于2005年颁布,与之配套的各个方面或环节单项制度设计仍旧滞后,一些地方招考公务员时“潜规则”大行其道,给体制内监督带来了很大不便。因此,要加快对公务员监督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步伐,尽快构建起严密的监管体系。

最后,不断完善退出机制。官本位思想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传统价值观,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建国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系统不断扩张,虽进行过几次精简机构的改革,但目前的官民比例仍远远高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在完善公务员选拔任用、加强体制内监督的同时,必须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缩减公务员的“利益弹性空间”,实现公务员与其他职业之间的自由转换。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淡化官本位传统,保持公务员系统的活力与高效。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注释:

①吴志华:《当今国外公务员制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8页。

②蔡定剑:“向新加坡学习什么?”,《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7日。

新加坡的监督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篇6

摘要: 自韩国经济危机爆发以来,韩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一方面严格履行IMF的援助计划;另一方面针对原有金融体系的弊病, 在制度结构、不良债权的敏感问题和金融规范上进行了较为彻底的调整和重组, 旨在早日恢复金融机构应有的功能, 提高其稳定性和经营效益。自此,韩国经济恢复很快, 系统研究韩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对韩国以后避免类似危机的发生以及对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韩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痼疾和政府政策失败两方面分析了韩国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简单介绍了韩国金融改革的措施并从韩国金融体系改革过程中汲取经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管制金融 间接金融优势 金融机构 金融监管 不良债权

在韩国的经济史上,1997 年12 月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以韩宝集团破产为起点的韩国金融危机,使国内的多数大型企业开始拒偿国家贷款, 最终连在财界排名前10 位的起亚集团也到了拒偿贷款的地步。在漫长而又炎热的夏季,韩国经济陷入了更深的困境。进入秋季, 外国企业逐渐对韩国经济体制的基本健全性和政府当局的对策能力产生怀疑, 于是在股市上大量地抛售股票。虽然要求政府改革的呼声日益增高, 但当局却认为现在国内经济和基本框架还是很稳定, 目前的混乱只是金融市场的暂时性动荡而已。同时长期为韩国提供资金的国际金融组织也开始静观其变, 他们认为韩国经济本身存在着深刻的体制问题, 并终止了对韩国金融机构及大型企业所有资金的提供,而且对已投入的资金开始迅速回收。于是韩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外汇不足状态, 最终只能向IMF 申请金融贷款。而IMF 并非象“圣诞老人”那样为韩国带来外汇, 他们认为造成韩国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的非效率性和以垄断企业为主的无分类扩张投资。因此, 他们提出以国内难以接受的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拆借资金的代价。而现在,我们所能做到的是对这次金融危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吸取教训,使韩国经济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重新崛起并从其改革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指导到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韩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结构性缺陷

韩国金融制度是从60 年代初开始,为实现经济赶超型发展战略, 适应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建立起来的。至1997 年危机爆发前,韩国金融制度具有“管制金融、间接融资优势”两大明显特征。

1.1 管制金融

管制金融即政府主导型金融机制, 是指政府直接控制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体系), 并对所有金融机构进行保护, 金融部门只是政府为实现产业政策目标的工具而已, 不是遵循金融原则而是按照非金融原则的行政旨意运行。管制金融具有集中筹集和使用资金的优点,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 采取这种制度安排是有一定的极意义的, 尤其是与韩国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是相适应的。但管制金融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从中央银行的角度,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因而缺乏对银行的监管能力,致使金融机构的超负荷经营和金融秩序的混乱得不到有效监管;从商业银行来看,政府对银行贷款进行直接干预,许多贷款以优惠的条件和利率流向执行产业政策的企业集团, 且政府规定央行必须以一定比例对商业银行的这类贷款予以再贴现, 这样, 商业银行就失去了对贷款项目进行评估、筛选的权力,在贷款时只需按政府旨意行事,其结果必然是不健全的投资增多和银行运行状况的恶化。另一方面,银行受政府直接控制的同时也得到了无限制的保护, 就算银行陷入经营困境也决无破产倒闭之虞, 因其可以从政府及货币当局那里得到无限制的保证, 这使得银行经理丧失风险意识,形成道德风险,反过来使银行的自主经营权被进一步剥夺。

1.2 间接融资优势对国外短期借款依附程度高

为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政府于60年代开始就选择了“间接融资优势”的制度安排。所谓间接金融优势即指再融资来源中以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方式为主。韩国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中,以银行借款、借用外债和政府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在70 —80 年代占80 %,1985 —1994 年仍占60 %左右;直接融资中, 股票筹资在70 —80 年代不足14 % , 1990 —1994 年也仅为15.9 % , 主要是大量利用短期商业票据筹资。间接融资优势使企业过分地倚重银行,风险过多向银行集中。短期商业票据的不当使用, 以及综合融资公司和商业银行又过多地涉及, 这样就形成了巨大的风险。

1.3 资本市场发展不健全

韩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标准松弛,财务报表无法反映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真实营运状况,股票市场透明度低。债券初级市场虽已成立,但因利率自由化进展缓慢,债券交易指标收益率曲线无法建立,影响次级市场交易,流动性不足。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韩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成熟。

1.4 重复投资和拆借经营

据1998 年3 月6 日 韩国产业银行公布的韩国国内企业近10 年来设备投资的分析结果显示,就企业本身来说,并未形成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竞争型的设备投资势态。但在石油化工、钢铁、电子电器、造船、汽车、煤油6 个垄断行业中却体现出了向大型企业的强有力的投资倾向,在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电子、石油化工、造船、汽车等行业。这种投资竞争趋向不仅脱离了现有部门, 而且向新的行业扩展并最终成为产品供过于求、企业经营不善的主要原因。

1.5 庞大的、多样化的、战线过长的生产组织系统

正如韩国一家大企业集团所采用的闻名全球的广告用语所说: 从芯片到轮船都造。譬如仅韩国三星集团一家企业就为韩国国民生产总值贡献了20%左右。大企业集团除了面对不易管理控制和协调等内部问题之外, 过于庞大的组织往往还倾向于采取牺牲利润和股本报酬率来促进自身的成长。

总之,亚洲金融危机之前,韩国的金融体制基本上以政府干预为主要特征。在这种体制框架之下,金融监管被作为宏观调节的手段之一,主要服务于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金融监管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提高金融机构自身的竞争力,而是力图通过政府提供无限担保对国内金融机构实行过度保护,并通

过多元化的分业监管体制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过度干预金融市场会带来较多弊端,于是开始减少对金融机构的干预,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人误以为减少干预即是放松监管,因而造成了金融纪律松弛,监管力度不够,金融业风险逐渐加大,最终导致1997年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爆发了空前的金融危机。

2.政府政策的失败 2.1 对起亚集团处理的拖延

1997 年初,韩宝集团倒闭后, 许多中小企业甚至大型企业也在一个月内纷纷倒闭。1997 年7 月起亚局面不断恶化,拒付贷款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此时韩国政府当局并没有认真剖析起亚集团的本质问题, 而是更多地考虑是否将它转让给三星。面对韩国政府的如此反应,许多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商,开始对在韩国的投资感到不安, 并着手迅速回收其已投入的资本, 并不再投入新的资金。紧随其后,国际金融组织对已到期的外汇资金也拒绝给予延期,并把本金收回。因此, 国内金融机构的不良局面不断扩大, 为了金融机构生存不得不回收投向企业的贷款。其必然结果是企业的资金流动因此出现阻碍。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国内的大企业开始从国外借入大量资金,其结果是韩国的外债速增加。之后韩国政府决定将起亚公有化,即国营企业化错误决定,令外国投资者开始怀疑韩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并对韩国经济的现状感到强烈的不安。

2.2 资本项目开放失序

韩国自80年代初期开始推动金融自由化,对政府拥有的商业银行实行了民营化,逐步放开存贷利率,给银行更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尤其是从90年代起,大幅放松了对外国投资国内证券与债券市场的限制,并于1992年1月实施新的外汇管制法,解除金融机构境外短期借款的限制,撤除短期外资流动的障碍,取消了对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但政府干预色彩依然浓厚,为了保护国内企业,对外国直接投资、企业海外借款等企业筹资管制仍未放宽。资本项目开放的失序,促使金融机构承借巨额短期外债,融通国内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此种以短支长、依赖外债的做法,导致企业财阀的财务结构明显恶化,金融机构呆账增加。

2.3 过早地对外开放

80年代末,美国给韩国施压,就金融开放开始双边谈判。其他外部力量包括七国集团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都在积极推动韩国开放金融市场。一方面为了使本国企业集团不受外国企业影响,韩国在放松短期资本流动管制的同时,保留了对外国投资者长期投资和股权参与的限制,这种不对称的管制和国内不良的借贷文化造成短期债务比例过大;另一方面,在政府对资本流动取消控制的同时,未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造成监管真空。因韩国对资本引进的控制放宽及资本市场的开放,使吸引外资更为容易。资本市场过大的开放程度和过高的开放速度, 使韩国经济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在金融管制的温室中成长起来的国内金融机构,将无法抵御来自利息差异、汇兑损益,以及外商企业企图通过股票投资收益来收回大量投机资金等对资本市场的冲击,以致造成资本市场的混乱。

2.4 金融监督的疏忽和综合金融社许可证的滥发

因金融监督不够完善,银行之间、企业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对庞大的不良债权视若无睹。特别是综合金融社向东南亚的投资没有得到控制成为最大的问题。综合金融社盲目吸引低于韩国利率的外国资本, 无任何经验的综合金融社买入利息较低的短期资金, 用以购买东南亚、韩国,甚至俄罗斯的高利息长期债券。综合金融社完全没有考虑高利息债券的高风险, 将借入的短期资本全部投入到长期债券当中,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风暴一来,综合金融社的这种长期债券变成了一张废纸, 与此同时,为长期债券提供担保的国际金融机构, 也开始要求其偿还债务。迫于无奈, 综合金融社在国内的外汇市场上购买美元,由此,美元的价格也随之上升。外国金融机构很快就了解到综合金融社在海外的负债高达数百亿美元, 并开始抽走资金, 综合金融社为防止事态继续恶化,开始动用一年的短期甚至一天的超短期信贷, 欲堵住这个缺口, 以债还债的恶性循环形成了。

2.5 滞后的危机意识

早在1996 年中期,综合金融社的变换投资行为就亟待改变,而且,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调拨资金的能力不断减弱, 发生外汇危机的可能性极大。许多外国言论界对韩国的金融危机提出过警告, 但韩国政府不仅没采取相应的措施, 还把时间浪费在了对该评论的指责和反驳上, 而且, 为了保持原有汇率, 浪费了大量的外汇,导致外汇危机

更加恶化, 最终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在1997 年11 月21 日这天向IMF 申请金融贷款。

二、韩国金融改革的措施

1997年12月,韩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583亿美元的援助后,开始了IMF建议的一揽子改革,其中主要有:金融体系改革、金融机构重组、处置不良贷款、调整金融环境等。这些改革尤其是金融体系的改革对韩国经济复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韩国金融体系改革和重组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重整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体系重整是韩国金融改革的首要工作。为重整金融机构体系,韩国政府迅速成立专门机构,负责金融机构重整的监督、评估工作,并注入大量公共资金,改善银行资产质量。例如,成立了独立的金融监管委员会(FSC)和金融监管服务部(FSS),专门负责全体金融机构的监理工作,并指定韩国存款保险公司(KDIC)、韩国资产管理公司(KAMCO)等机构,协助金融机构加速重整。

韩国金融机构重整的目的,是大力整顿有问题的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机构的合并、重整,改善金融机构过多的现象,以提高经营效率。

2.进行金融法制再造

金融法制再造主要围绕金融检查与监理标准一元化和强

化金融规范进行。为整顿金融秩序,韩国政府通过设立金融监督委员会(FSC),由其制定统一的监理规范,并统筹金融检查工作,监督全体金融机构的营运,实行金融检查一元化。

韩国缺乏严格的金融规范,加上金融机构与大财阀关系密切,未能有效评估信贷质量,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韩国政府将强化金融监理规范,列为金融改革的重点。其主要措施包括:①实施新的资信分类与备抵放款损失提列标准;②强化会计标准;③提高对单一借款者的授信限制;④改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等。

3.整顿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

为改变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失序的状况,韩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①修改外国投资法规,鼓励外国直接投资;②实行资本交易自由化和外汇交易自由化;③开放金融市场,韩国政府陆续开放了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韩国政府通过重整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法制再造、整顿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和促进金融市场开放,对韩国的金融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和调整,取得显著成效。逐步实现了经济恢复增长、金融形势好转、金融市场更加活跃、银行营运状况得到逐渐改善。

三、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早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 我国政府就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围绕“金融安全、经济安全”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改

革措施, 这是我国没有遭受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正面冲击的主要原因。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促进经济展过程中所选择的金融制度安排与韩国有不少相似点,金融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各项改革的阻力在逐步加大。因此,在化解金融风险和健全金融制度过程中,应当从邻国的金融危机和金融制度变革中吸取深刻教训。

3.1 合理发挥政府在金融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金融体制改革中,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既要统领全局、时刻掌握经济发展状况,又要科学地落施改革措施,使我国经济能够防攻有度。金融体制变革中,韩国政府起到引导、支持和保障的作用,在政策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目标。政府提倡权责分明,并且不过分干涉,而是充分让金融机构发挥自身的管理自主权和独立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外部监管方面的事务,政府责无旁贷地进行监管处理,从而保障金融行业的顺利发展。从以上韩国政府的作法中得到的启示是,中国也应该借鉴政企分开的理念,合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为企业发展提高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帮助,而不该越权干涉企业内部的管理事项,在处理金融机构非法贷款的同时应加强对其的监管。

3.2 建立健全金融调控监管体系, 强化金融监管

在设立了中央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大调控监管机构的基础上, 要注意维护它们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监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形成有效监管。首先,促进监管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建立高效合理的政策协商体制和信息分享平台,填补监管漏洞。如效仿韩国建立监管委员会,该委员会承担协调金融监管的工作并作定期审查。此举不仅有利于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够提升金融监管品质。其次,应该重视汇率体制的改革、稳定汇率政策,避免出现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货币贬值的状况。另外,可考虑建立由股票、债券和基金等市场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资金来源。

3.3 适度地加强金融领域引进外资的力度

为此要大力提高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竞争意识,逐步降低少数国有银行的垄断现象,尽管四大国有银行已经对国外的银行实行了国民待遇,但是想要打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仍然要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强制控制。适当地引进外资有利于提高对本国银行的治理水平、促进风险体制改革,亦是国有银行走向海外的关键所在。

3.4 切实提升融资的效率和质量

在大面积借鉴韩国等先进国家的经验的同时,我们对中国的国情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的金融领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更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近期美国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的冲击力之所以如此之大,究其原因是金融过度虚拟化从而引发金融资产价值的过度膨胀。引以为鉴,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必将带来金融资产总量的增加,我们不能只看到现实资产的增加而忽视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

3.5 经济政策应当稳步推进

利率自由化和对外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改革不能操之过急,应当逐步推进。此外,就金融改革本身来说, 由于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的调整, 因此, 要对改革过程中的阻力有充分的估计, 对上述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形成合理的预期,注意加强领导和统一部署。

从我国国情来看,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金融体系及金融市场仍旧非常不成熟,在许多方面仍然落后,所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仍然要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之一,政策金融仍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国的政策金融将与韩国大不相同,它一方面要彻底从旧体制中摆脱出来,一方面又要适应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市场化色彩。我们相信,这样的政策金融能够最大限度的逼近市场运行效果,同时又能够避免韩国政策金融的各种弊端,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新加坡的监督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篇7

关键词:会计监督,机制建设,军队会计工作

一、我国会计监督机制的法制化建设现状

(一) 从法律上逐步规范会计行为

1985年, 我国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会计法》, 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工作进入了法制化建设新时期。1992年, 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于1993年和1999年两次对《会计法》进行了修订。目前执行的《会计法》除了从原则上规范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以及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与责任外, 还突出强调了单位负责人要对单位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这是我国会计管理工作的一次重大突破。

(二) 通过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1992年, 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 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当时, 为了便于执行, 作为一种过渡措施, 还陆续印发了14个分行业的会计制度。此后一直到2006年为止, 财政部先后修订、颁布和实施了38个企业会计准则, 并于2000年将分行业会计制度统一到《企业会计制度》中, 先在股份有限公司试行, 并鼓励其他企业使用。2005年印发了《小企业会计制度》, 供那些不对外筹集资金、规模较小的企业使用。1997~1998年间, 财政部还颁布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 涉及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的法规制度。

(三) 制定相关规范和规章,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与人员管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先后制定并不断修订了诸多针对会计基础工作, 以及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管理的相关规范与制度, 除《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外, 还有代理记账方面的管理规定、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管理规定、总会计师条例、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管理办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等, 从不同角度为提高会计核算质量、规范会计行为、强化会计监督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为了顺应世界各国会计监督控制的发展趋势, 提升中国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 财政部于2002~2006年, 陆续制定和颁布了12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明确界定和规范了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目标、控制重点、控制方法和控制程序。2006年后, 财政部联合五部委重新修订和颁布了26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以及18项应用指引、内控评价指引和内控审计指引等制度。

二、我国会计监督机制建设对军队会计工作的几点启示

(一) 健全法律法规, 规范会计行为

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督机制的基本驱动力, 会计行为规范必须实现从简单的“自觉适应”到法制化的变革。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 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之后, 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 经济成分构成日趋复杂, 经济主体“钻空子”的现象难以避免。实践活动表明, 由于会计是“会计主体的会计”, 会计人员是“会计主体的员工”, 所以单纯依靠“自觉适应”来实现会计的有效监督几乎是不可能的, 必须走法制化的路子。所以, 从1985年颁布的第一部《会计法》, 到1993年和1999年的两次修订, 都是在法制化层面上加强会计监督机制建设的不懈努力。军队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中, 随着后勤保障社会化进程的明显加快, 军事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范围大大拓展, 作为反映和监督军事经济活动重要手段的军队会计工作, 迫切需要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二) 完善核算体系, 进行内部控制

应当说, 目前的军队会计核算是比较完善的, 但随着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加速推进, 构建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已成必然, 军队会计也应当尽早筹划。

会计监督机制是一项全方位、分层次、多手段的制度安排, 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构建。从方位上看, 企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内容和性质不同, 所以其会计核算与规范制度应当各有侧重, 需要分别制定。而在同一个单位中, 由于各类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资金来源和使用有其不同的目的和方向, 还涉及不同的审批人、经办人等相关的责任人, 所以对于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行为, 都要作出相应的制度规定。从层次上看, 会计监督机制既要从会计法律和会计行政法规的层面上予以规定, 也需要从具体单位的具体规章制度上确保会计法律制度得以贯彻落实。

(三) 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队伍建设

无论在什么背景下进行会计改革, 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是建立健全会计监督机制的最根本保证。说到底, 建立会计监督机制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经济活动秩序,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而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 所以无论是会计法律还是会计制度、准则, 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确保其贯彻落实。从我国会计变革的发展历程来看, 会计法律、制度、准则和基础工作规范等, 都对会计人员的职责范围和行为奖惩作出了原则规定。如果说这些规定侧重于通过“外力的强制作用”来规范会计行为的话, 那么, 会计执业资格考试、职业道德建设、继续教育等办法的实施, 则是通过“内力的引导作用”来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加坡的监督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篇8

由于ISD铲除了原各个市场为自我保护而设的进入障碍,为各国的证券市场引入了更多的竞争者,同时,也更加方便了跨国交易。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欧盟国家证券交易所之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各交易所纷纷重新审查和修改它们的交易机制以及有关的巾场规则。lSD的颁布执行也迅速增加了机构投资者的交易量,在欧洲主要巾场上,机构投资者拥有市值的比例已超过60%。这促使各交易所越来越重视对机构投资者的服务,他们纷纷改进交易机制,为机构投资者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一,欧洲主要市场交易机制的最新进步

1.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交易所,该交易所把所有的交易分为两大类:零售与批发。低于某个量的交易指令自动转入零售交易机制———连续的限价指令簿进行撮合成交(电子化的指令驱动巾场,1994年引入),交易量的界限视股票的流动性不同而不同。每一个股票的“限价指令簿”由一个类似于NY交易所的专·家经纪商的交易商管理。1997年该交易所根据新的形势,研究、制定了新的交易机制,并从1998年开始执行。1997年以后该种交易商的许多特权被吊销,例如,对交易向身份的独占知情权等。大于该界限的交易指令则进入批发交易机制,1997年以前由两个电子化的报价、公告系统实现交易。1998年改革后,该系统被终止,批景交易指令即可以在中央限价指令簿之外直接与交易对方执行,也可以在指令簿以内执行,而且没有规定呐边的价格联系。

2.巴黎证券交易所是欧洲最早引入全自动交易、指令驱动巾场的交易所(1986年)。最近几年,巴黎证券交易机制主要沿两个方向改进:首先是交易的技术进步,交易者可直接将指令输入中央计算机,而刁;必由交易商的“再输入”。交易者也可以重新报单(如改限价为停损等)。另外,巴黎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同时也执行期货和期权交易的指令。其次,巴黎证券交易所从1992年开始逐步引入一个类似于“做市向”制度的、称之为“特许交易向服务(DEALERSHIP SERVICE)”的制度。会员公司经过“注册交易商协议”可以为流动性在中等及以下的股票提供额外的流动性,即在巾场上报出买单和卖单,其作用类似于美国的做市商。1994年开始,这些交易商对那些具有高度流动忖的股票还可以扮演“主交易人”的角色,在当前报价之外执行大单交易。但在1994年9月之后,巴黎交易所取消了“主交易人”在执行大牟交易时必须承担的义务,即同的也要执行成交所有价格优于大单报价的中小报单,改而要求大单报价必须在“加权平均价差(Weighted Average Spread(WAS))”之内。

3.伦敦股票交易所在传统上是典型的交易商市场。但在1997年,伦敦交易所也引入了电子化的交易撮合系统(SETS),这一新的指令驱动交易机制逐渐取代了原来的交易商巾场机制,尽管交易所会员公司仍然可以在场外直接交易。伦敦交易所的这一新交易机制的最显著特点是公开披露中央限价指令簿中的所有报单信息。

4.德国法兰克富交易所是各国最主要证券巾场。自1997年以来全力以赴现代化,1996年法兰克富交易所决定引入新的电子指令撮合系统:XETRA,并分别于1997年6月、11月,1998年利1 999年引入了XETRA的第一、二、二、四版。基本完成了以XETRA为主、同时结合其它?个交易所的场内交易(FL00RTRADING)的证券交易体系。德国交易机制的最主要特点是场内交易与指令驱动相结合以及部分(中、小盘股票)做市商制度。

5.SWX瑞士证券交易所于1995年将原来三个交易所:巴塞尔、日内瓦以及苏黎士交易所合并,建立了统一的电子撮合系统。所有的报单均汇集在一个限价指令簿内。与之相适应的,瑞士联邦政府制定并实施了统一的法规,替代了原来各交易所依据各地方法规制定的交易法 二,欧洲交易机制的主要特征

1.所有股票根据流动性或规模大小被分为不同的组块,每一组块有不同的交易机制。以巴黎交易所为例,它共有三个子巾场:第一、第二以及新巾场。国内外大公司的股票通常在第一市场交易,这是一个连续的指令驱动市场,与我国的二级市场基本相同。中等规模的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交易,而那些高增长公司的股票则在新市场交易。这两个巾场基本上也是指令驱动市场,但交易机制有很大不同。二级巾场和新市场都有做市商或类似的制度,而且新市场一天竞价两次:开盘和收盘。在此之间,交易由做市商或主交易人主持,交易者在做巾商的报、要价之间报单和交易。

2.巴黎证券交易所还根据流动性对股票分类:高、中、低流动性。前两类采用了连续的指令驱动交易机制,而对低流动性股票则采用竞价拍卖机制。而且对不同类别的股票有不同的价格波动限制。

3.交易规模不同采用不同的交易机制。除巴黎外,所有欧洲交易所都对大、中、小报单采用了不同的交易机制。对零星、少量的交易指令,或者和做市商的库存成交(阿姆斯特月‘),或者与专门的零售服务商交易(SET)。而大单交易则交由主交易向机制(PRINCIPAL TRADING)或者仍然在中央限价指令簿成交。

4.所有交易所都有效地发挥了交易中介的作用,或者采用“专营商”或者直接就是“做巾商”制度。在电子交易系统高度发达的今天,交易中介仍然在提供流动性利降低批量(大单)交易成本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上述共同特征之外,欧洲各巾场仍然保留了一些各自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各个市场是虽然都有类似于做市商的交易商(DEALER),但其作用和待遇却因市场不同而不同。法国巴黎交易所1992年引入了所谓的“注册交易商合约”(REGISTERED DEALER AGREEMENTS,简称RDA),每个股票至少有——个交易商负责提供额外的流动性。根据RDA,交易商必须保持最低数量的买、卖报单,最大差价不能超过5%。作为承担这种义务的补偿,此类交易商不用支付交易费,而且还可以与该股票发行公司或有关金融中介协向签定一个流动性协议,由公司大股东或金融中介提供保持流动性所需要的资金。其他各国的交易所也都有类似的制度。这一市场制度安排确保了基本的流动性,从而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流动性风险。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市场透明度各有所不同。尽管各交易所都在改进自己的交易机制,但在市场透明度方面仍然表现不一。各交易所的会员公司都能看到中央限价指令簿内的所有报单,而且巴黎交易所的会员公司还知道全部报单人的身份。公众投资者在伦敦交易所可以看到指令簿内的所有报单,在巴黎利阿姆斯特月·交易所,也能看到5个价位的最佳买单和卖单。但德国和瑞士的市场透明度则相对较低。大单交易的信息披露则通常根据不同情况滞后2小时或到第二天开盘前,滞后的原因主要是避免市场的逆向选择行为。

三,与我国证券市场的比较及其启示

将我国现行的交易机制与欧洲相比,应该说,我们在文易的基础设施上,即自动化程度与欧洲各市场没有区别。主要差异表现在:(1)我国的交易机制显得相对简单,主要表现为一个开盘集合竞价+计算机化的、连续的指令驱动交易系统。最近虽然推出了大单交易机制,但“场外协商、场内成交”的交易规则很难真正发挥大单交易的什川。(2)我们基本上没有考虑如何通过交易机制来确保股票的流动性(即做巾尚制度)。虽然就买卖差价而言,我们的流动性并不差,但流动性的本质是交易量。一个市场如果仅依赖噪声交易提供流动性,而没有制度上的保障,这个市场必然存在较高的流动性风险。伴随着我国机构投资者(如开放式基金等)的迅速发展,流动性问题将愈显重要。(3)我们也没有按股票规模的大小设计分类的交易机制。(4)我国的交易中介几乎缺位。如今,大部分投资者都直接将交易指令输入中央计算机寻求成交。我们的券商既不是做巾商,也不是“专营商”,其经纪业务也几乎“失业”,仅依靠对公众投资者提供通讯和结算服务收取规定的手续费。

进入21世纪,我囤证券巾场己基本结束初创期而进入成长期。今后市场发展的主要目标将是努力提高市场效率。囚此,提高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降低市场风险、减少巾场操纵等就成为我们发展市场的主要任务。市场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投资中介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流动忖、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增加巾场透明度以及抑制市场操纵等。因此建议:尽快引入类似于做市商或专营商制度的交易机制,提供流动性保障、提供价格指示、增加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制约机制,变暗庄为明庄。这样一来可以为市场提供基本的流动件保障,降低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吸引大资金入市;二来我国的券商也可因此而获得——个新的低风险业务。同时,也可以为将来开辟创业板巾场探索有效的交易机制。

上一篇:3分钟关于公司竞聘演讲稿下一篇:节约垃圾分类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