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维特看东西方爱情观

2024-05-24

从少年维特看东西方爱情观

从少年维特看东西方爱情观 篇1

文学院08(1)班王凌之08111118

【摘要】维特的爱是孤独的,是热烈的,是悲怆的,他对绿蒂的爱是可以说是理性基础上的激情,他在友情与爱情之间徘徊,受着无尽的折磨,最终被激情烧毁了理性堤岸的维特最终选择了自杀来让自己解脱,也维护着自己纯洁的爱情。维特可以为了爱情选择死亡,但在古代中国,又有几个男子能做到如此,自古只有女人为男人牺牲,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由此东西方的爱情观有着天壤之别。

【关键词】维特西方爱情观中国爱情观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约翰•歌德的代表作,歌德发表这部作品时才二十四岁,歌德凭借此作一举成名。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以自己的真实感情经历为蓝本而写的,小说情节极大程度上是自传。歌德即是维特的原型,而绿蒂、阿尔贝特则分别是韦茨拉尔德意志骑士团的法官的女儿夏绿蒂和德国德国公使馆里年轻的官员克斯特纳。因此,在《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他们三人真挚的友情、纠葛的爱情以及歌德的对爱情的理解。

维特和绿蒂是在一场舞会上认识的,“‘您将要认识一位美貌的姑娘’。马车正穿过一片疏松的大树林往猎庄驶去时,我的舞伴说。‘您可要留神,’堂姐插话说,‘别坠入情网呀!’‘为什么?’我问。‘她已经订婚了,’我的舞伴答道,‘同一个挺棒的小伙子订婚了,眼下他到外地去料理事务了,因为父亲去世了,他还要为自己谋一个像样的职位。’我觉得这个消息同我没有什么关系。”[1] 这是文中第一次把三个主要人物引出来,也把他们的基本关系交代了一下。在舞会上,维特完全被绿蒂吸引,他深深的爱上了这个姑娘,原来他认为和他无关的消息成为他最担忧的事,于是他向绿蒂求证,在他和绿蒂的这番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出维特那心碎,希望破灭,那种从天堂坠入地狱的绝望,之前认为无关的消息现给了自己最为沉重的打击,可怜的维特,他的爱情一开始就注定是一段没有结果的苦涩恋情。

然而,明知绿蒂已经有未婚夫,但维特并没有放弃,毕竟他们还没有结婚,维特还是有追求绿蒂的机会。在阿尔贝特不在的这段时间,他和绿蒂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在这段日子里,维特的爱已经陷入了疯狂,不能自已,从此以后,尽管日月升起又落下,但维特再也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因为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心里只有绿蒂。幸福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阿尔贝特回来了,如果阿尔贝特是一个粗俗无能的人,维特会义无反顾的把绿蒂夺走,可是阿尔贝特是那么的优秀,维特说“虽然如此,我仍不能不敬重阿尔贝特。他沉着的外表同我无法掩饰的躁动不安的性格形成了时十分鲜明的对照。他感情丰富,深知绿蒂的价值。看来他也没有什么坏脾气„„”[2]随着阿尔贝特的回来,故事也进入了高潮,到这里维特已经深陷在爱情的泥潭,已经没有办法抽身,全身而退,维特的痛苦由此 1

开始。

他想用离开绿蒂来忘记她,维特走了,带着对绿蒂的思念、不舍走了,他走得很无奈、很不甘,可他不想让自己爱的人为难,不想让自己的朋友痛苦,他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他带着一身伤在城市里徘徊,他换了几个工作始终不得志,他知道他计划失败了,纵使离开了也忘不了,于是他又会到了原先的山村,山村依旧是那个山村,但心情已经截然相反,绿蒂早已成为阿尔贝特的妻子,看着他们幸福恩爱的生活,只有自己还独自思念着绿蒂,没有人能理解他,不断积累的悲伤痛苦让维特觉得活着的每一秒都是痛苦。终在十二月二十一日那天,维特给绿蒂写了最后一封信,饱含着全部的爱,当维特听说是绿蒂把枪亲手交给他的时候,他是带着一种狂喜的表情抢过仆人手中的抢,仿佛这不是要了解自己性命的东西,而是绿蒂给他的回信,是对他的爱的回应。维特的爱已经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也许生命才能诠释他的爱。

难道绿蒂真的不知道维特爱她吗?我想这不可能,维特的爱那么强烈,那么直接,就连阿尔贝特都能看出来,更何况是绿蒂,可是她却视而不见,即是维特有时太过直白,可绿蒂却玩笑似的叫维特不要在胡闹,和维特保持着暧昧的关系,她也许是想体现自己多么有魅力,这种暧昧关系在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自古古代中国的女子都受着三从四德的束缚,矜持保守的性格让她们遵循一心一意的爱情观,一旦爱上一个人就不会变心,也不会和其他男人有任何的交集。即是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她们仍然一心一意的守着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而西方的女子,她们可以和许多男子交往只要他们还没有结婚,以此来选择可以和自己共度一生的另一半,她们是自由的,是开放的,她们的婚姻一定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如果结婚后发现彼此不相爱了,分开不是什么见不得人事。但在中国却并不是这样,一旦被男子休了的女人是被世人看不起的,七出之条让她们永远束缚在男人的禁锢之下,她们没有权利选择爱情,没有权利离婚,不仅如此她们还要和其她女人分享一个丈夫,无怨无悔。

中国男人是无法理解维特的,甚至认为他为了爱情自杀很可笑,中国男人长久的优越感让他们对爱情很轻视,“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这种思想让他们对女子没有足够的重视更别说珍惜。

因此在对待男女两性之爱方面,中西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对于西方人来说,爱情至上,男人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女人为了爱情也会舍弃一切。这就是爱情至上。两性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它考虑。他们的认为爱情是最神圣的,它是人类情感中最神圣的部分,决不能被玷污。而这就使它具有了与宗教偶像一般的神圣性与绝对性。同时,它也是人类情感的极致,因而也就有了高度非理性的品格。对于中国人来说则不然。中国的婚姻并不

以爱情为基础,婚姻可以没有爱情,而爱情也不一定能够保证婚姻的实现,婚姻与爱情完全是两回事。中国人对爱情的态度远没有西方人那样神圣与崇高,对于男人来说,事业高于爱情;他们找女人,要考虑政治、经济、出身、门第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对自己未来前程的影响。对于女人来说,结婚不过是生存的保证,“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完全是生存的需要。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根本就没有个人意志的选择,更谈不到什么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那毕竟是人的理想。

可以说,西方人的婚恋,是感情的需要,爱情是她的基础,因此才有“金婚、银婚”、“度蜜月”之类,显得非常浪漫;而中国人的婚恋,更多的是理性的选择,在这种理性选择中究竟还有多少真爱,那就很值得怀疑了。因此中国人的婚姻恋爱,远没有西方人来得浪漫。

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中国的爱情观已不似从前,男女地位的平等,思想的开放给婚姻也带来了解放,爱情观逐渐靠近西方,但中国人在婚姻上的态度仍是实用主义占主导,而比较少考虑爱情感受。因此有句中国俗语产生:“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拉大,门当户对的传统思想让社会出现了很多“剩男”和“剩女”,离婚率也在不断上升。

这种现象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何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抛弃功利性,让婚姻变得单纯;舍去老旧的思想,让爱情变得简单。男女之间的结合完全是因为爱情,无关地位、权利、金钱,只是纯粹的相爱,你的另一半是陪你度过大半辈子的伴侣,不是你享受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歌德文集/(德)歌德著;韩平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3(2007.10重印)P11

上一篇:经典贫困助学金申请书下一篇:人民医院新闻发言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