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尖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24-05-20

东尖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通用12篇)

东尖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篇1

东港市东尖山学校

东尖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

一、在我校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一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该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需要。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的急速变革,客观上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已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学习,而是向往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应用性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如下: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2、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培养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内容

1、开展以专题、问题研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2、开展以调查研究为主的社会实践

3、开展以动手实践为主的应用性学习

三、组织实施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是一门必修课,但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现成的教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这就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结合本地的文化,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要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又

要落到实处。因此,该课程的实施必须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制定要求、指导实施和进行资源管理,由各科组组织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由上级组织实施和考核管理。

首先,在课程的开发上,要保证活动课程的延续和发展。课外活动一直是我校的老传统,我们有引以自豪的合唱团、舞蹈队、校篮球队等等,它们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力项目,理应得以延续;同时,各类课题研究、社会调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方式,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开发。

而且,课程资源应该由科组组织开发和管理。每个科组都有能力也应该开发两类活动课程,一类是体现学科特色的技能训练培养活动项目,比如音乐的乐队、体育的各类球技小组、语文的文学社、演讲社、英语沙龙、英语角等等;一类是学科拓展的课题研究或社会调查,比如语文的名著、历史的古代文化研究、生物的植物研究等等。各年级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各科组应该组织各备课组制定出相应年级的课程和目标要求,最后,应该形成自己科组的校本课程。

课程资源主要由科组进行开发,另外也应该借助其他渠道补充和完善。怀有一技之长的其他老师、图书馆、家长、社会资源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比如,有的老师会插花,就可由他指导一个插花小组;社会上有编织,我校可以把他们请进来进行指导;同时,综合运用各种资源成立一些社团,如摄影、篮球等等。

其次,由各年级分别组织实施和管理。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在四至八年级开展,任课教师原则上都要带一个活动小组。学生以年级为整体,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小组的组建采取打乱班级限制,自愿报名,双向选择的形式进行。由于参与的人员较多,地方有限,原则上,我们只能让各小组隔周交叉开展活动。但在场地、指导教师都许可的条件下,有的技能训练活动可以周周进行。每周的学生活动由级组统筹安排和管理。

第三,时间安排。每一个活动课程都是以一个学年为周期,指导教师必须根据这个时间做好课程的计划和安排;每一周,活动时间可以定在星期四第七、八节,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等原则上是隔周活动,技能训练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每周开展活动。

第四,场室安排和管理。每一个活动课程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提出要求,然后由课程组统筹安排活动的场所并进行管理。

四、管理和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管理和评价。

1、建立一个规范的组织管理机构。其中,校长决定课程计划;管理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级组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组长组成课程领导小组组织运转;级组长、各级教师负责实施管理。相应的课程资源由课程领导小组组织指导,由科组负责开发,由各个年级负责统筹安排。

各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由课程工作小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小组由教研主任、级组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组长外加两个教师组成。

2、建立一个规范的备课教研制度

我校的活动课程以课题研究和技能训练活动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实施(如下图)。

由于课题研究有一些共性,技能训练也有一些共同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在每个年级组成两个备课组,即研究性学习备课组和技能训练备课组,备课组长从相应的活动指导教师中选聘,每个学期开展三次备课活动,分别就开题(计划),中期检查、阶段结题(阶段总结)进行集体备课,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

3、完善课程评价

首先,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负责教师的计划、总结的审核;由工作小组负责指导教师的活动考勤,以及优秀指导教师的初步评选工作。

其次,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管教管导和评价。学生的管理,采取档案袋的形式进行,我们为每个项目建立一个档案袋,通过档案袋对活动过程进行管理和评价。评价时,要把学生的出勤、活动中的参与精神、合作精神及创新精神纳

入评价范围并记出等级(采取优、良、中、差等级评价方式),每堂课要求指导教师给予即时点评,课程结束要给出总评并把总评成绩计入学生的档案。同时,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优秀学员称号;对较好的成果给予优秀成果奖励,并在大会上向全校师生汇报展示。

东尖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篇2

一、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 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规范化

没有制度保障, 综合实践的开展是难以规范的。为此我校让课题组参与制订学校教科研制度、教学管理常规、绩效考核方案等, 使与综合实践有关的条款更具指导性、激励性。

根据学校教科研计划, 我校首先在确保开全开足课时, 严格过程管理。学期初由学校教导处、课题组组织一次全面的听、评课活动, 对每一堂课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评价与指导, 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使综合实践的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被动应付的现象, 为提高实践课的质量奠定了基础。学期中不定时地对活动课进行抽查, 能根据了解的第一手材料,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从而不断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质量的提高。期末根据学校安排, 进行优质课评选活动, 并将评选出的优质课进行推广。使综合实践课的课堂充满了新课改的气息, 调动了老师们上好活动课的积极性。

为了不断地在活动中反思提高, 我们还建立了阶段性总结制度。一是案例总结, 活动进行一个阶段后, 老师们要根据活动情况及时撰写活动案例, 记录活动中的收获、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二是反思总结, 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 并寻求新的改进措施。对典型问题课题组组织学习、讨论、研究,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以课题研究为抓手, 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

课题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载体。因此我校确立了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形成学校特色的思路, 探索出“依托水浒文化, 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课程模式。

我校要求综合实践教研组每月开展教研活动, 切实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以前, 综合实践课学校难管理, 教师怕上综合实践课, 甚至干脆占用。究其原因主要有:教师对该课程从理念上还未真正把握, 感觉还是有些虚幻;在实践操作中老师觉得无从着手, 业务素质还欠缺;现有的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未能正确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 使课程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窘境, 重视不够;学生与家长由于受社会传统教育的影响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够。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教师在思想上要有深刻的认识。2010年以来, 我校多次邀请专家深入课堂听课, 江苏省综合实践高中组组长刘安早主任、特级教师张仕进老师多次来校指导工作, 省特级教师任祖镛、潘仁奇也先后来我校指导。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老师们逐渐认识到,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关键, 教师的作用是有效的指导, 要大胆地让学生去闯, 失败了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 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体验科学态度和科学规范, 享受与人合作的乐趣。

学校加大投入, 营造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与课题研究的氛围。学校积极主动与施耐庵陵园进行联系, 建设水浒文化长廊和水浒文化园, 创设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利氛围。水浒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开设已3年, 每学期在确定活动内容前, 首先在师生中展开广泛的讨论, 让学生参与选题,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 再由指导老师、教研组汇总后进行梳理、筛选、归类, 上报各年级、各班级的实施方案。

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 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化

把综合实践与少先队活动有效整合, 使综合实践充满地方特色, 是我校的又一尝试。少先队开放式、专题式的活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活动时间不能充分保障, 探究活动注重表面等问题。直面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现状, 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究, 发现少先队活动也是促进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实施的途径之一。

一是在校园文化中构建。学校的水浒文化长廊、水浒园是校园文化的主阵地, 也是水浒主题综合实践的丰富资源。让学生参与水浒人物介绍的编写,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积极性;每学期举行一次“水浒人物故事演讲”比赛, 把获奖学生自己书写的姓名及故事标题刻在水浒园地面上;每学期举行一次“水浒人物星级讲解员”评比, 在各级领导、专家指导工作时现场表演, 对所有学生都是一种激励。

二是从家庭生活中拓展。我校有很多施耐庵的后人, 地方也流传着许多关于施耐庵的传说, 所以学生家庭是我们活动的又一资源。“施耐庵后人说施耐庵”每个班都搞过, 他们将从家长那里听到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其中四 (2) 班学生施嘉可让自己的爷爷到学校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给学生讲施耐庵的故事。

三是到社区文化中挖掘。施耐庵陵园、施家桥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校与施耐庵陵园、施家桥村联系经常开展“走进施家桥”活动, 每次活动, 他们都安排专人配合;“亲近水浒会”学生社团每周开展活动, 得到了镇文化站和施耐庵陵园的大力支持。

东尖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篇3

一、转变观念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很多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在这种环境下,导致人们的观念往往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于一些新的事物不易接受,在教育领域这一点体现的也比较明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特色学校建设、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农村中小学它却是一门被冷落的课程。当然,这其中有很多客观原因,但最为重要的一点还是教育领导者、教师、学生家长观念落后导致的,而在这部分人群中,学校校长的教育理念是最为关键的。农村中小学校长首先应该静下心来,认真的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书籍和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只有校长的观念转变了,才能带动教师去行动,进而去影响学生家长的观念。虽然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但只要努力去做,我们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育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小,开放性很强,是一门灵活的课程,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笔者在接触农村一部分基层中小学教师时,常听到他们反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们农村学校开设简直是太难了,与城市学校相比,我们既没有资金,也没有场地、教学设备等。事实上,只不过是这些教师不善于观察,没有注意到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在农村这一广阔的天地里,有着无限的教育资源供教师和学生利用,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特色更加明显。农村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小镇、有神话传说、有淳朴憨厚的农民艺术家,还有独具特色山水和丰富多样的植被等等,这些都可以用于课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外,教师还应具备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这也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学校有效实施的一种方法,而且效果很好。笔者曾经有机会认识一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这位老师很善于琢磨,善于挖掘课程资源,他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语文作文教学整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写作水平,这位教师由于这方面的创举,多次受到各级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表扬。通过这一事例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中小学开设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广大教师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善于利用本地独有的课程资源,农村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不会比城市差。

三、成立合作体

尽管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体现不同学校的个性风格。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讲究合作性。“合作”一方面是指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合作,成立研究小组、合理分工,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合作是指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尤其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很多硬件条件确实是不具备的,如果开展合作交流,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得整个地区形成教育合力,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好的实施。同时,我们还应该成立各种合作体,扩大对外影响,仅仅靠一个老师或者是一所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当然这是需要起带头作用的,要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搞得比较好的、学校领导重视的,在教学实践当中初见成效的教师和学校做“领头羊”,在他们的带领下,其他各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自愿加入的原则,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扩大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等社会各界的影响力,实现良性循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说是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章法可循,需要的是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四、有效借助外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是以学校自身为主导的,但同样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撑。这里的外力包括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专家学者、社区等。近些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从政策到投入,相应的各级地方政府也都很好的予以落实。为此,无论从学校还是教师的角度,都应该积极主动去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例如,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提供的各种培训、举办的各项教研活动等,这些对于我们了解最新信息,提高教学水平都有很大帮助,需要我们积极参与;还有就是要主动找专家、常联系。因为农村教师,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在理论层面是相当欠缺的,在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惑,需要专家学者理念引领,提供技术支持,农村中小学校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不仅学校和教师要善于探索,还需要有效利用外部提供的系列条件,既解决了自身的问题,也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东尖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篇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综合课程,其内容及教学方法目前正在探索和研究之中。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尊重个性和谐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全面、主动地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结构时,作出如下阐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强调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将来的社会生存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我校特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

三、课程目标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校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探究”、“设计”、“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责任感。

2、课程内容上,我们立足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满足他们的各种发展需求。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入手,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立志改造社会的能力。

从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兴趣爱好出发,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提出各自感兴趣的活动话题,归纳分类后投票筛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主课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确定各自的活动内容,自动生成了课题。活动思路为“自己确定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自己的所得所想”。教师的主导作用侧重于服务、帮助、指导。

四、课程实施

1、实施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

(3)立足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材奠定基础。

2、实施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四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一)指定领域

所谓指定领域是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因地制宜,要注意把文献资料和现实生活中“活”的资料结合起来,要注意从当代社会热点、焦点以及学生生活、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中选择设计。最主要的是把学生身边的事做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开展“家乡的变革”“家乡特产”、“家乡名胜古迹”“家乡文化名人”及河流、家庭生活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⑴小组合作研究。学生按学习小组或经过调整组合成4——6人的课题小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尽其能,协作互补。⑵个人独立研究。一般采用“开放式作业”形式,由学生根据已选定的课题,各自独立的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或半年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全班同学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信息,开展研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念后,再通过集体辩论,分享初步的成果,由此推动个体深化研究,之后形成各自的课题报告或论文。

各年级在开展好研究性学习课的基础上,要认真探索研究性学习在各年级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做好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实践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农村小学可以组织学生考察身边的环境、帮助村里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帮孤寡老人干家务等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到光荣院打扫卫生、清扫街道、开展“大手拉小手”等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爱护社会环境,关心社区的发展。

3、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有:

⑴自我服务劳动

中年级:学会洗手、洗脸、刷牙、洗脚、剪指甲;会穿脱衣服、系鞋带;会洗手帕、红领巾等小件物品;会削铅笔、订本子、包书皮,能整理自己的书包,在教师

指导下做好值日生等。

高年级:能自己洗头、梳头、洗澡;学会洗衬衣、裤子等小件衣服;会使用针线钉钮扣,缝小手帕、沙袋等简单的布制品;能有条理地摆放课桌、凳,自觉打扫教室、学校卫生;能在教师

指导下办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等。

⑵家务劳动

中年级:

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铺床、叠被、刷洗碗筷、扫地、倒垃圾等。

高年级:能主动地扫地、拖地、抹家具;能有条理地放置、摆设室内小件物品,会整理自己的房间;会晒被褥和叠放衣服;能帮助家长摘菜、洗菜、淘米,在家长指导下,会做简单的饭菜;初步了解安全用电常识,了解收音机、电视机和电风扇等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能自己开、关这些电器。

⑶简单生产劳动

中年级:学会拉花、剪贴小动物、手提袋等简易作品的制作;指导学生认识花生、玉米、小麦、苹果等主要的农林作物和家兔、鸡、羊、牛等畜禽。

高年级:会使用刀、剪、尺等工具制作纸风车、五角星,会用橡皮泥或泥巴捏制泥鸭、小狗等作品;能利用易拉罐等废旧材料制作简单的工艺品;能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使用部分劳动工具学习花生、小麦、地瓜等当地农作物的种植和复收;会使用简单工具绿化、美化校园环境,能给学校、家庭种植的花草浇水、除草、消灭害虫;能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采摘苹果、树种等采集活动;能对损坏的课桌登进行简单的维修;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让学生饲养家兔等小动物,教师指导学生在劳动基地种植花草或花生等农林作物,搞好勤工俭学。

4、信息技术教育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小学段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是:⑴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⑵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⑶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⑷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⑸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3、(1)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级部主任、教研组长组成,负责领导、协调和指导工作。

组长:

副组长:组

员:

级部主任和教研组长

(2)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由教研组负责学生的活动指导工作。

组长:

组员:

教师采用专兼职结合的办法,专职教师上好每周统一时间课,兼职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上好学科整合课。专职教师要对兼职教师的学科整合课实施进行指导和协助。

4、课程实施

(1)课程安排:

一至六年级各班每周一课时,若因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需要集中时间则临时调课。每学期各年级进行三到四个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每个活动时间为一个月。其它时间为方法指导课。

(2)主题确定:利用省编海燕版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挑选3个适合学生开展的主题3个,自主开发一个有地方特点的校本资源主题。

五、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

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结合,重在感受与体验、展示与表达、讨论与评价,评价将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高、鼓励、肯定、积极和发展性评价。

鼓励帮助学生为自己建立起全面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把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收集到的有关数据、撰写的观察记录、调查报告、研究成果等,进行“写实性”地归档,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以使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2)教师评价:对教师的指导方法,课程资源开发进行评价并评奖,优秀资源编入校本资源包,推荐全校使用。

东尖山学校国防教育工作计划 篇5

东港市东尖山学校

2012年10月26日

东尖山学校2012年国防教育工作计划

为了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落实省市有关国防教育的规定,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对学生系统进行国防知识教育,进一步推动我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现根据我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我校2012年国防教育工作计划。

一、国防教育指导思想

国防教育是以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为根本目的和要求,通过一定的国家观、战争观、国防观、国防知识的学习和国防体育的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以相应影响的一种活动,是国家教育事业和全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教育。

二、国防教育原则:

1、国防教育必须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与学校德育及其它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并注意发挥国防教育的特点;

2、利用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主渠道,结合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3、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安排教育活动。

三、国防教育的工作目标

使学生懂得有国必须有国防、有国防必须有国防教育的道理,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牢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任列强侵略的历史教训,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学习解放军不畏艰难、英勇作战的优良作风和当代军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恩现在的和平生活,是革命先辈流血牺牲、长期奋斗得来的;青年学生必须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筑起保卫伟大祖国的钢铁长城。

四、工作重点:

1、了解国防、国防教育、战争、和平的含义,国防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进行基本的国防理论教育。

2、学习国防地理,了解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及周边国家。

3、学习《兵役法》等基本的国防法规,使学生了解公民应履行的国防义务。

4、了解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多次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史,知道林则徐、邓世昌等一批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

5、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过程和丰功伟绩,知道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柱石。

6、初步了解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国防建设的巨大作用。

7、了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8、根据解放军队列条令,组织队列训练;在学校重大活动中举行阅兵式、分列式,学习军人的仪表和作风。

9、学习投掷、越野等军体活动的技能,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坚韧不拔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五、国防教育具体工作

1、营造国防教育氛围

(1)组织师生学习《国防教育法》,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加强和接受国防教育的认识和自觉性。把国防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

(2)抓好国防教育环境布置,让国防教育气氛浓浓地布满学校、班级。2、上好国防知识课,让国防教育进入教材,进入课堂。改进国防知识考核,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并认真作好评分和记载。

3、发展和完善国防教育阵地和载体,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增强教育实效。

(1)继续建设好少年军校,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军事训练。

(2)组织好“学军、爱军、拥军小组”活动,开展优秀小组评比活动,达到经常化、制度化、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磨炼,提高实践活动。

4、加强国防教育队伍建设。

(1)经常组织国防教育教师学习国防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经验。

(2)定期举办少年军校学生干部培训班,并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帮助、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在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中的自我管理能力。

(3)聘请校外地方和驻军的热心国防教育人士、指战员,成为我校国防教育辅导员,或邀请来我校给学生讲座。从而逐步形成一支校内外结合的国防教育

师资队伍。

5、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求实效,重培养,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活动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6、拓宽国防教育渠道

(1)充分发掘校外国防教育力量,聘请好解放军辅导员,定期协商、探讨,共同教育学生。

(2)利用地方国防教育阵地,组织学生定期参观与活动。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篇6

一、从点做起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领域本学期将围绕着四个领域开展活动,合理分配好活动课时。

1、 研究性学习的计划:

初步确定本学期开学初在3至6年级研究性学习的领域进行系统培训,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有:查找资料、实验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对以上这些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掌握其方法,便于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合理运用。

查找资料:(举例收集古今中外和身边的关于孝子的故事。)

查找资料法一般需要经过5个步骤:一是课题分析;二是资料主题分析;三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四是资料的阅读与摘录;五是资料的提炼与阐述。

三、四年级需达成的目标:了解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图书、期刊、报纸、电子出版物等)学会运用各种途径正确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把自己查找到的资料简单的记录下来。中年级学生学会掌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阅读与摘录就可以了,课题的分析和资料主题的`分析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

五、六年级需达成的目标: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准确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总结。学会使用打印机,知道哪些资料是自己所需要的,把资料整理成自己的语言,并熟悉自己查找的资料,杜绝在汇报过程中拿起没有进行处理直接读。高年级的学生需大概了解以上五个步骤并能简单的将五个步骤全部操作下来。

实验法:(举例:污水危害对鱼类生长的影响研究。在专门综合实践教室中进行实验。)

开展实验研究一般要分为五个步骤:1、实验设计;2、实验准备;3、实验观察与记录;4、实验结果分析;5、完成实验报告。

三、四年级学生需达成的目标: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了解实验的步骤、实验时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记录,会对一些简单的实验进行结果分析。

五、六年级学生需达成的目标:对要做的实验进行设计,自己操作实验做好实验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实验的结果和自己的猜测进行对比和分析,完成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实验起止日期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实验地点

记录时间

实验观察记载

记录人

观察法:(举例:观察一年四季夜间天空的变化情况;观察城市河道在不同季节的情况;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观察校园中学生课间的活动情况;观察教师课堂教学受学生欢迎度的信息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篇7

1. 建设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园环境

环境造就人。和谐、民主、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思想, 是教师知识创新的发源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和追求的就是团结友爱、人尽其才、良性竞争的校园环境。

一进我校校门, 烫金的“1924”及脚印, 象征实验小学从1924年起,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辉煌的未来, 体现了学校悠久的历史, 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园内的路灯、路椅、路牌, 绿树鲜花, 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休息环境;综合教学楼专用教室的装修独具匠心——一号教学楼从一楼至五楼走廊文化的主题分别为奥运之光、校园之星、世界之窗、信息之桥, 快乐活泼的元素, 孩子们喜欢的实物、模型、图片, 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环境。我们认为, 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接受教育, 当他们下课后在走廊行走时, 满眼的“名言警句”会让他们没有喘息的空间, 无法自由放松。因此,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目的是激发孩子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让他们自己去查找、去探索、去学习, 获取更多的信息。学校还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转移到办手抄报上, 孩子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查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再组织排版、书写、绘画。在“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环境中, 教师们健康快乐地工作着, 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2.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管理和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践的学习过程,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 教师的专业能力关系到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 学校必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制定一系列制度, 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岗前培训制度、学校课题管理制度、师生成果奖励制度等。

通过参加辽宁省、全国的培训, 请省市教研员到校指导教学及活动, 购买教学光盘,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等手段培训教师。目前,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与学生共同参与课程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尊重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 具有较强的活动生成意识和资源开发意识。同时, 及时捕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发展的新理论、新动态, 借鉴成功经验, 也促进了教师的自身发展。

3. 从校本出发,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体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经常组织班级、年级、校级各类项目的比赛, 有意识地将办学特色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一年一度的体育节, 学校除了组织常规项目比赛, 还曾组织家长参与嘎拉哈、滚铁圈、打口袋、跳皮筋、石头剪子布、打陀螺、跳房子等活动, 并要求学生以此为主题开展调查, 研究家长儿时玩这些游戏的原因, 这些游戏的好处。主题确定后, 学生采访家长, 或者上网查找资料, 小组研究讨论, 同时写出小调查报告、小采访报告等。经过调查, 孩子们了解到, 这些传统游戏是那个艰苦年代中家长们为数不多的乐趣, 既讲究技巧, 又能强健体魄, 而且多数游戏是集体游戏, 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艺术教育也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三年三班的同学们通过《我爱小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了解到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 调节空气湿度, 防止水土流失, 挡风停沙吸尘, 制造有机物, 转化无机物, 美化环境。孩子们还亲自跑到学校西边的小树林, 观察茂密的树木, 感受那里的清新凉爽。教师还以此为契机, 发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课本剧《我爱小树》, 加深孩子的印象, 培养热爱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校将美术课教学延伸到课外, 每班都有自己的第二课堂内容:沙画、橡皮泥、写字、摄影、线描、折纸、剪贴、儿童画等, 校级特长班有捏面人、石头画、扎染、脸谱画、绳编、毛笔字、手指画等。学校将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作品集结成册, 分期出版, 再将其作为美术课的校本教材, 供同学们分析欣赏, 此举深受孩子们喜爱。这些作品在学校定期组织的“跳蚤市场”上出售, 既让同学们拥有了职业体验, 学会与人交流, 又培养了他们的经营意识。

4. 借助社会力量,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为其实施提供必要的载体。在《北京市关于实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求拥有, 但求所用”, 即通过争取社会力量等多种方式, 开发和利用一切可以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性资源。

“请进来”——请消防大队到学校, 利用消防宣传板、讲座、逃生演练等方式, 让孩子了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用火、用电、用油、用气的大量增加, 火灾的危险性日益增大, 而且80%以上是因为消防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 因此, 必须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请工商局的工作人员讲食品安全常识, 让孩子了解“三无”食品的危害, 学会辨别“三无”食品, 解读《食品卫生法》;请坦克部队官兵为三到六年级学生军训, 帮助孩子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不屈不挠的精神, 通过军训的强制性, 帮助孩子形成自觉性、自制性, 磨练意志, 学会克服困难。

“走出去”——学校政教处、少先大队配合工商局工作人员对《食品卫生法》的讲解, 带领孩子们去门前小卖店和大超市, 亲自购买小商品, 拒绝“三无”商品, 树立质量观念, 学会维权;到田间地头, 请村长教孩子们认识农作物, 学习除草, 参观农民住房, 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变化;去空军部队, 参观飞机的内部构造, 观看飞机的起飞和降落, 参观团史馆和战士营房, 倾听官兵的讲解, 了解现代军事知识和技术, 增强国防意识;到粮食储备库, 参观粮食仓储、物流、检化验过程, 参观爱粮节粮宣传片、图片图版等。孩子们通过走出教室,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获取了直接经验, 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知识, 提高了实践能力,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5. 联合家庭和社区,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结合传统节日、寒暑假, 为学生留家庭实践作业和社区服务作业, 如学会做一道主食、一道副食、一道汤, 使学生既能照顾自己, 又能体会父母的辛劳, 学会感恩。参与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 爱护花草, 清理垃圾, 打扫小区, 擦路椅;与老人聊天, 帮助老年人、残疾人、军烈属等。孩子们从生活经历中确定活动和研究主题, 围绕生活经历开展活动, 学会做事、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东尖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篇8

一、明确定位,让“小”课程发挥大作用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校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人数逐年增多,目前已经超过学生总数的70%,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给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推动了我校的转型提升。我们认为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独特的作用远远超越了以往任何一门课程,它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更多地注重了学生交流、合作、探究等学习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崭新的、操作难度很大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故要保证这门课程的正常有效实施,就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指导机构,因此我校建立了以校长为核心,校领导、教导处、教研组层层落实的管理体系。清晰的管理网络、过硬的师资队伍为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二、裁剪生活,张扬学生个性之美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经验性课程。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学校生活,还包括学生的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我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以学校资源为基础,着眼学生生活、立足学生兴趣。據调查统计,我校八百多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20多个省份。这些学生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基础等各不相同,这既是我校集体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也为我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我校以“融和教育”为特色,“裁剪”和挖掘多元文化带来的丰富课程资源,形成“家”系列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我的出生之家——老家”,“我的成长之家——学校”,“我的发展之家——吴江”是我校已开发的“我爱我家”系列校本教材。试图通过这一系列的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学校、热爱“新家”的情怀及致力于发展新吴江的志向。课程的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通进行,按学期落实到课程教学计划中,这些来自学生生活的课题,学生容易接受、乐意参与。特别有意思的是“我的出生之家——老家”教材的学习,让学生走进了全国各地的角角落落。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今天因随父母一起来到了吴江成为了同学,长大后他们将奔赴各地建设家乡,浓厚的同学情谊将让他们紧紧相连。

民间游戏、民间舞蹈、南腔北调是我校开发的“家”系列活动课程。它以真善美的思想感情为内容,以专业训练为手段,通过欣赏、体会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交往、感受传统文化。跳房子、挑花线、编花篮、滚铁环……这些曾经伴随几代人快乐童年的民间游戏在我们校园重现,富有童趣的民间游戏对孩子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丰富的游戏给同学们的课间带来了无限生机。打莲厢、扁鼓、腰鼓、秧歌、盆竹舞等民间舞蹈成为了我校师生眼中亮丽的风景。不同的民间舞蹈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老师授课时除了教授舞蹈的专业知识外,还会介绍舞蹈的来源、当地的丰俗习惯等知识,让来自不同省份的学员从舞蹈的角度去了解一方风俗。锡剧、京剧、粤剧等南腔北调时常会吸引同学驻足欣赏。按照学生不同地域和兴趣爱好组建团队,指导老师圆润的唱腔、精湛的舞台表演时常让学生们赞叹不已,纷纷稚嫩地效访,让校园充满文化韵味。

多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了学生与人交往。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持续、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将针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建议及时进行调整、修订,并补充完善。

三、课题引领,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只有学会从事研究,才会使我们的工作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才会让我们的工作充满挑战,洋溢乐趣,尽显智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肩负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重担,因此更需要走学科专业化之路。自2011年10月起我校就确立了“小学综合实践课与学生自我教育整合的行动研究”课题,教研组成员即为课题组人员,定期活动,定期研讨、及时总结。围绕课题认真做到了四个坚持:坚持理论学习不放松,每个课题组成员每周搜集资料,强化知识积累教学理论指导;坚持每学期上好一节公开课,在课堂教学中找规律;坚持每学期写好一篇相关论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创特色;坚持在相互交流,研讨中提升自我。学校积极创造机会让年轻教师学习锻炼,上学期推荐我校周老师在视导片上研讨课,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与成长的机会,得到了听课老师的普遍好评。

四、乘势而上,将综合实践课程引向深入

近几年来在区教研室领导的悉心指导、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综合实践课程老师的努力下,我校综合实践课程得到了有效实施,注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取得了一些成绩。活动课程在我校开展得也有声有色,频频被吴江日报、吴江电视台宣传报道。民间舞蹈社团还分别在吴江区教师节庆祝大会、滨湖新城企业家团拜会、吴江区第十届区域文化联动暨第四届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吴江区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中亮相。

回顾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校的实践,我校的融和教育特色文化已初步呈现。但根据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目的意义,对照兄弟学校成功的做法经验,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今后将在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内容的深广度等方面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总结提炼,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交流,使我校特色文化得到交融传承并彰显号召力,真正让“小”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篇9

八家子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2010.9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小学阶段,应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原则。

四、课程设置

1、内容框架设置课程菜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不能相互割裂。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校、社会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指定领域与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整合,从“探索自然”、“发展自我”、“亲近社会”等板块着手,整合形成了“生活与体验”、“卫生与健康”、“民风民俗”、“种植与养殖”等小板块的课程内容,形成序列、体现个性差异、体现地方特色。

2、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为三课时。考虑到现行的课时计划和活动实施的实际,必须灵活安排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度。

长线活动与短线活动相结合。短线活动时间短,一课时或几课时,以短线活动为主;长线活动时间长、跨度大,以长线活动为辅;长短线活动相结合。

分散安排与集中安排相结合。在制定活动计划时,以时间段来安排课时,但实际实施过程中是以集体活动的集中时段与学生分组活动的分散时段相结合;或者是学校集体活动的集中时段与班级活动的分散时段相结合。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作为制定方案的时段可在课堂上进行;学生小组观察、研究、考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活动可作为一个时段,在课后进行;总结展示可在课堂或课后进行。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排入课表的同时,具体活动时要求各班根据活动计划报学校同意后适时调整时间段的安排。因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在学校加强管理的同时,更需要教师自觉主动按课时计划开齐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3、师资配备实施一辅多兼

目前,在农村小学,还无法配备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因此,“全员参与指导”是确定指导教师队伍的基本措施,主要落实“一辅多兼”的做法。即每个班确定一名指导教师,但在具体实施活动的时候根据实际需要,相关教师都要参与对学生的指导,特别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的全程指导和跟踪服务与评价。

4、活动模式注重实践体验

与传统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一个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一般都可以按“确立活动内容—制定活动方案—学生实践体验—成果交流评价”等步骤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三种基本类型。一是选题指导型(选择课题,制定活动方案)。二是实践体验型(设计制作、社会实践、家庭体验、网络探究等)。三是成果交流型(活动情况的阶段性总结,或者是活动结束的成果展示)。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形式有:递进式(共同完成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专题,逐步展开,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不断升华)。协作式(一个专题按不同的活动形式或分成的小专题分组,小组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小组内调查研究成果,大组内交流)。

不同的学习领域,各环节有所侧重,但实践体验及成果展示是其中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在调查、考察、参观、表演、实验、剪贴等多样化的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用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始素材库——信息资源本,作调查统计、记录、写感想等实践活动所用。让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自办报、小论文、图表、小制作、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不同形式展示出来,并通过校报、画廊、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星星电视台、综合实践活动周等阵地为学生的成果提供展示的舞台。

六、实施措施

1、搞好宣传发动

对有关部门、单位和学生家长进行宣传动员,使他们认识、理解和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形成实施课程良好的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长蒋福城任组长,教导主任李晓梅任副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课程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统筹、决策、协调、保障工作;负责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负责课程的开展、研究、指导。

3、组织教师培训

⑴校本培训,全员参与

加强理论学习,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件及有关课程标准、课标解读等理论学习文章。

(2)外出学习,重点培养

加大对实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尽可能安排他们外出学习,通过看现场、聆听专家报告、观摩教学活动等多种途径,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使他们挑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大梁。

(3)教育研究,全面提高

开展课改沙龙活动,组织教师利用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定期组织汇报课、研讨课,对基本类型、形式、设计思路、教学模式等进行学习研讨。

通过系列培训活动,使教师迅速提高自身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活动的方法和能力,尤其是让教师在不同类型的案例剖析中获得有关的启示,使教师在摸索中前进,尽快走进新课程。

4、加强过程管理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工作明确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中,并将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列入执行课程计划的专项检查内容,列入视导检查中重要工作来落实,落实到对学校目标考评、对教师考核聘任等工作中去,确保实验有效实施。同时,组织学生信息资源本展评、优秀学案评比、活动设计方案评比、活动材料展评、优秀辅导教师评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展示等活动。通过竞赛活动,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篇10

一、指导思想

“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江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教学范式。它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根据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的有关要求,各年级、各班要按照综合实践实施方案,以认真的态度、务实的措施、规划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积累经验,从而更好地推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

二、学校环境与资源分析

南汶西联小现有教师19人,学生334人,学校面积1240平方米,虽然活动面积很小,但学校各种设施齐全,电教室有45台微机;美术室、音乐室设备齐全,可供学生进行各种研究性学习。把天宝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资源非常丰富。

自实施综合实践课程以来,全校师生积极投身其中,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很感兴趣,热情较高,教师要作“有心人”,善于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

(一)学生层面

1、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且组织实施。

2、学会对自然、社会、生活及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3、尝试进行生产劳动,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

4、学会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社会部门和个人联系,进行表达与交流,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

5、在学习的群体间建立起相互真诚、平等、信任的合作关系。

(二)教师层面

1.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从传统学科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主题活动中的策划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与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引导

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使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断提升。

3.改善教师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新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本校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改进教学观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学校的知名度。

四、课时分配

全面开足综合实践课和地方、学校开的课,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综合实践活动课3-6年级每周安排2-3节,内容包括:

1、信息技术教育;

2、研究性学习;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4、劳动与技术教育。

五、课程实施计划

(一)从三年级开始,以人与自然为主题,适当加入有关社会、生活的内容,全面启动综合实践活动。从中探索以下问题:(子课题)

1.如何充分开发本校课程资源?

2.如何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内的四块内容进行整合,体现综合化特点?

3.如何在学科教材中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活动?

4.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5.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6.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和评价。

7.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8.综合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

(二)课程内容及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上四块指定领域内容既可以相对独立地设计和实施,也可以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主题或项目,以其中某一领域为切入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将四块内容融合在一起;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学生的交往活动等;丰富的学科知识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可以充分挖掘学科内容中的素材,使之延伸、提升、综合、重组为综合实践活动。并将参考《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指导用书。

(三)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发展探究 篇11

自2007年以来,我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开足课时,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不随意增减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为此,学校通过聘请市、区专家到校指导和开展校本培训以及鼓励教师“走出去”等方式,加强对教师的有效培训,通过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交织,使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为在教学上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围绕三个关系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主题活动形式为主,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关系领域来设计主题活动,同时注重与各种“资源包”相整合,开发设计了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下面为我校三至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部分选题内容。

人与自然系列:

三年级:保护鸟儿在行动、为校园环境出谋划策、走进北京教学植物园

四年级:绿色植物我了解、克服静电我能行、护城河保护调查

五年级:摔不破的鸡蛋、校园植物大调查、有趣的“生物棋”

六年级:关爱流浪小动物、考察高碑店污水处理厂、花与文化

人与社会系列:

三年级:争做节约用水小模范、我的课间我做主、走进“3、15”

四年级:我的校园、走进首图、设计公益广告语

五年级:绿色环保进校园、设计公益标志、自行车的研究

六年级:清除都市小广告、社区提示语的创作、为家乡名片做广告

人与自我系列:

三年级:时间巧安排、寻找合作的金钥匙、我的名字我来说

四年级:特长展示会、我有一面好镜子、关爱残疾人

五年级:为自己设计食谱、我的身体健康吗、星座与命运

六年级:我的桌椅我设计、做个自护小能手、给爷爷奶奶过生日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组织中,我们将不同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有效交叉与整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我们没有“为了用资源而开发资源”,而是从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有用、实用”的原则来开发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也不再是单纯地学习,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演变为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自然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学生以更加主动的探索和实践的方式利用资源并成为了知识的创造者。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实施内容(见表1),深受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单位的认可。

三、借助“社会大课堂”活动。

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北京市自2008年9月启动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并把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古迹,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影剧院、文化馆等各类单位在内的481家社会单位纳入管理体系中。抓住这一契机,我校对校园周边的垂杨柳学区教辅中心和首都图书馆这一“社会大课堂”的成员单位,进行了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深入推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借助教辅中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现代数码设备,开发和实施了《奇妙的数码世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供五、六年级学生学习和选择。该课程内容共分为4个主题单元,分别是对照相机的研究、神奇的网络世界、对摄像机的研究、卡与我们的生活,学生每个学期完成一个主题单元。

根据首都图书馆的相关资源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3项研究主题和7个实践活动园地。通过学习、实践、研究首都图书馆的相关资料和借阅、整理图书的方法,学生体验到了相关工作岗位的艰辛,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校学生通过“社会大课堂”这个实践舞台,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并认识到自己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收获了更多宝贵的财富。我们坚信,只有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这个大舞台,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欠缺、能力的有限,才能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通过体验、实践来增长才干,并在实践体验中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四、课题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科研带动教研,以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我校一向坚持的基本理念。从“九五”到“十二五”,我校陆续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等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反之,教师的成长又带动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健康发展。

十年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拉开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帷幕;十年中,我们迎着困难努力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十年后,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期待更大的进步。展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我们会继续努力,不断地把我校的新课改推向更新更高的境界,为办朝阳区的优质教育贡献我们的力量。

东尖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篇12

一、强化课程意识, 明确它的独特价值

对课程认识是否正确, 关系着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 只有具备正确的课程意识, 才能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强化课程意识时,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不可替代性。

1. 厘清它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新课改强调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开发教学资源。教师在利用教材教方面较以往有了明显的进步。对于课改以前一直被“用教材教”的观念所影响的广大教师来说, 独自编教材或者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 难度相当大。许多教师不具备自我开发教材的技能, 没有教材教师便没有参考和借鉴, 于是有很多学校自行开发研制出了校本课程, 希望借助校本课程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这是一种较为成功的实施途径。但如果单纯将校本课程看作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那就显然夸大了校本课程的作用。

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了“主导、整合、拓展”的实施思路:即以品牌校本课程《家政教育》 (此项成果获教育部奖励) 的实施为主要载体, 与各个学科多方整合, 形成以自主探究活动模式为核心, 以活动先行、实践体验、校内外拓展为主要方式的实施模式。我们看到, 校本课程《家政教育》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载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 在家政教育课程中得到了较好的整合并付诸实施。这样结合是有效的, 但我们同样意识到, 校本课程《家政教育》只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 并不是全部, 它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但不能在二者之间划上等号。

2. 区别它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增加学生的不同体验, 与活动课类似, 许多一线教师往往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同于一般的活动课, 一个简单的活动, 甚至一个游戏, 就能冠名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际上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因此, 它可以由活动课发展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非常强调主题突出, 讲究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 而活动课则显得简单些。

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课程管理者心目中, 仍会习惯性地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排除在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等学科之外, 而且教师也习惯于自身擅长的学科研究, 潜意识里并没有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看成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实际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 更重视探究与体验, 是一门需要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其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的课程特性, 赋予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甚至是高于其他课程的地位。

二、稳定教师队伍, 保障课程实施品质

稳定的师资力量历来是发展课程必备的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是如此。师资队伍建设的品质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品质, 对此, 我们有清醒的认识。

1. 专兼职并存, 稳定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实施品质的基础, 学校课程管理者必须有构建稳定的教师队伍的意识。我校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

政策适当倾斜。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积极开展各种研究展评活动, 凝聚课程实施的人气, 并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进行适当的奖励和政策倾斜, 提高其执教地位, 以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的实施与建设中。

设专职教师。逐步改变教师兼课的现象, 从无专职教师到有专职教师, 再到壮大专职教师队伍, 保证教师在课程实施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这需要学校课程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和强力执行。

培育长期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数量大于“专职”教师数量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必然存在的事实, 因而, 为了维护教师队伍的稳定, 培养出大量长期兼职教师是可以做到并必须完成的任务。合理安排课务, 排课时充分考虑教师兼职是否过多、年段的延续性等问题;也可以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一样, 采取跟班制, 也就是教师起码要执教两年以上, 以这种相对固定的执教周期杜绝上下学期执教教师不同、“人人皆兼”或“临时再兼”的现象, 以保证课程实施的实效。

2. 加强校本研修,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重视并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研修工作, 通过设置专门的教研组以及教研组长, 正常开展教研活动等方式, 规范研修制度,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目前, 我校重点关注教师的责任感和能力的培养。

树立教师的课程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树立课程责任感, 无论是“半路出家”还是“临时工”, 都要将发展这门课程作为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去完成, 高度认识这门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意识有了, 行动才会跟上。

培养教师课堂教学的准确定位能力。要做到定位准确, 不仅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课程特点与性质, 更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其课堂教学的课型而言, 有起始课、中期指导课、成果汇报课之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对这三类课的主要任务与目的非常明确, 能把握不同课堂的特点以及侧重点, 并准确定位。

提高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教师应该明确并不是什么内容都能整合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通过课前设计, 以各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为工具, 寻找最佳的整合交叉点, 将各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行重组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三、重视过程管理, 课程实施“立体化”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落到实处, 我校推出了课程实施“立体化”的举措, 即实现过程、实际、评价“一体化”。

1. 指导跟踪, 看重过程

从管理角度看, 课程管理者管理着课程实施, 包括对课程一线教师的管理和指导, 而专职教师则对兼职教师有引领示范的义务和责任,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其共同目标。

课程的实施者直接与学生对接, 通过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等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 构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家长等社会力量为辅助的课程实施模式。在进行主题活动的过程中, 由于其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 必须由教师、家长或社会力量等进行现场指导和追踪辅导, 学生在接触社会、完成活动的过程中, 有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贴近生活的全新体验,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学生真正成长了起来。

我校目前正在研究和使用的“项目管理”, 就是一种在学校范围内施行的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方式, 它强调以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为对象, 通过一个临时的组织, 对该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 以实现该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 其操作的依据就是《项目管理与实施手册》, 它包括组建项目团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处理项目范围变化、控制实施进展、项目报告等环节。在项目实施的团队中, 其组成人员有课程管理者、专兼职教师、学生、家长、校外辅导教师等;而在项目实施方案中有项目目标、措施等内容;项目报告包括项目过程记录、项目资料 (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文字、照片) 、项目成果 (论文、体会) 等内容。该项目管理相对独立, 突出教师对学生实践过程的指导与跟踪, 凸显学生的实践、体验、探究、活动等特点,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模式的一种探索。

2. 适时评价, 不断提炼

综合实践活动往往以活动的形式开展, 某个活动项目的完成, 便标志着某个活动主题的结束。对于各类活动的开展, 我校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操作模式:

在主课堂中:提出活动目标———学生动手实践———师生评议交流———展示活动成果

在学校活动中:提出活动主题———成立活动小组———教师指导与学生实践———活动完成展示

在研究性主题学习中:提出学习主题———搜集可利用资料———师生探讨解决———学生展示学习结果

在家庭实践中:明确操作方法———师生与家长联系———学生动手尝试家长指导———家长评价记录

在社区实践中:师生拟定活动方案———师生与社区联系———学生小组合作实践———教师评价记录

上一篇:社区网格化管理情况下一篇:房屋及土地租赁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