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我国企业技术工人的现状

2024-07-08

直面我国企业技术工人的现状(通用3篇)

直面我国企业技术工人的现状 篇1

直面我国企业技术工人的现状,无论是文化素养还是技能水准,都让人不容乐观。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的经济活动接轨国际大市场,企业和职工,都面临着来自全球的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在近似残酷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下要么奋起直追,要么黯然出局。在竞争中自强、在竞争中求发展已是企业、员工不可逃避的命题。一个企业的员工素质如何,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企业的生存、持续发展能力。竞争人才就是竞争企业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重视这一点。如何在保护员工劳动权利、福利待遇的同时,有效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和发展权,这也是新时期工会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在一个没有经过工业革命的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的最大瓶颈,不是基础设施,不是资本数量,而是产业工人的技术能力和素质。人才、知识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基础,人力资源在经济体系中被看成是最重要的资源——这已被社会发展的实践所证实。

全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制定使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具体措施,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保证职工提高技术素质的需要,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和地位,鼓励工人岗位创新和成才,将学习与创新自觉地同岗位需要、同企业革新、同企业效益、同企业需要结合在一起,更好的发挥自己、成就自己,体现技术工人自身价值。激发职工的技术创新热情,提高职工操作技能水平。要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重点考核职工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使有理论基础的高级技工、技师也能写出高水平的技术论文,展现他们的才华。在开展技术工人的评聘工作过程中,使技术工人在就业待遇和社会地位上能够与取得高学历的人才相提并论,并将他们取得的实绩作为破格晋升、晋级的考核依据。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也要从分配方式上体现出向有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倾斜的政策,增强企业技术工种的吸引力、向心力,使广大职工感到学技术光荣,技术工人有出路、有奔头、有前途。

(三)建立健全培训、培养体系,制定整体人才培养规划

一是要加强再教育培训,健全职业培训法律法规,全面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因此,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继续教育形式多样性的时代要求,真正变以学历教育形式为主为学历教育形式与非学历教育形式并重,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作为继续教育的主阵地的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应把质量高、收费少、门槛低、层次多、形式活、环境好、牌子硬等众多优势组合起来以适应大众化的需要,从而使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受教育者都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使教育资源得到最佳的利用。

二是在职培训,让职工接受系统的教育培训。如高级技工学校学习、高级技工培训班学习、某一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学习、高新技术的培训等。这方面

德国的成人终生教育值得我们借鉴。

三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以他特有的教育形式已经在高校中脱颖而出,他所培养的学生以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双证书”制,倍受企业的青睐。他们最低都拥有大专学历,从学历层次上要比传统的中职、技校的学生都高,从技能上看,动手能力强于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实习实操的设备也要先进许多,适应制造业的需求。

上海工会在全市职工中开展新一轮“新知识、新技能”职工素质提升活动,发挥工会开展培训和提高职工技能素质上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提倡“精一门、会两门、懂三门”,坚持“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四位一体的工作方法,大力推广职工岗位培训“自费与资助相结合”、职工练兵“适应和储备相结合”、职工比武“复合与晋级相结合”的三结合模式,全面落实素质工程提出的要求。上海市总工会开展的职工自我优化的教育培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提升职工素质的成功范例。

(四)建立健全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鉴定组织

按照行业要求,制定出各工种(含复合型工种)的技术等级标准和技术评定标准,建立考核鉴定职业技能的权威机构,量化考核内容,定期对企业技术工人进行等级考核和评聘,使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减少技术人才资源浪费。

(五)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性活动

发挥工会监督作用,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利,(下转第52页)(上接第43页)各级工会组织应积极与行政合作协调,进一步抓好职工培训。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和发展权,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就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是对企业和职工利益的有效维护。各级工会组织紧紧抓住开展的“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的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的技术练兵活动、读书自学成才活动和新技术推广活动。把提升职工素质与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百万员工大练兵”、“导师带徒”“岗位技术创新”等活动,用新知识、新技能武装职工,普遍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以达到能够适应新时期技术革命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汹涌冲击、知识经济时代的步步逼近,广大职工与企业越来越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从而也就越来越意识到增强自身素质之紧迫性。新形势下,谁拥有人才的优势,谁就拥有发展的优势;谁抓住了人的素质,谁就抓住了发展的根本。提高企业科技水平和生产的科技含金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强化职工技术培训的投入,加强人才的培养。这已成为企业长期效益的战略选择,是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技术工人短缺问题之关键。强化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工人群体的知识化进程,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之所在。我们的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人才、技术优势,以利于国际竞争。产业工人也要顺应时代潮流,提高对加速自己的知识化进程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使产业群体成员都成为具备科技时代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现在许多企业强调执行,执行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人员流程,所有的信息竞争、科技竞争、创新竞争、其核心还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事在人为,离开了人的主观努力,这社会也就不知是什么样了。社会发展导致社会分工越细。产业技能工,是社会生产制造的主力军,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正视我国产业工

直面我国企业技术工人的现状 篇2

在经历了30年高歌猛进之后, 中国经济也在世界金融危机的波及下突然减速, 对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中的中国企业来讲, 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寒冬的彻骨之痛。目前,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出口增速回落, 贸易顺差下降, 贸易利益减少;工业企业增速减缓, 企业融资困难, 缺乏持续发展资金, 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而且因为某些方面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还没有完全暴露和显现, 世界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的影响还会延续较长一段时间。面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营环境的严重恶化, 有的企业不堪重负, 破产倒闭;有的企业手足无措, 坐以待毙;有的企业全面撤资, 以求自保;有的企业盲目扩张, 再陷危局。在党和政府作出的一系列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有力支持下,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我国企业必须鼓起勇气, 直面危机, 审时度势, 迎接挑战, 作出积极而又正确的战略选择, 调整发展战略, 完善体制机制, 增强创新能力, 加强风险防控, 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强化, 安度寒冬, 转“危”为“机”, 再谋发展。

一、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围绕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确立的愿景目标以及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选择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竞争策略等。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 企业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 并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发展战略。

1、要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重大且深远, 市场竞争格局势必会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 企业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 认真评估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分析企业应对危机的前景和对策, 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企业的发展战略, 重新确定市场定位, 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如果是所处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并且自身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企业, 可以采取收缩战线、压缩产量的战略, 以渡过难关, 再谋发展;如果是所处行业严重不景气并且自身已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 要审时度势, 必要时应及时实施战略调整, 重新确立企业的市场定位。

2、要不断提高主业的竞争能力

对企业来说, 主业是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 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和企业生存的基础。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 企业应集中有限资源做优做强做大现有的主业, 不断巩固和提高主业的竞争优势。在集中资源发展主业的基础之上,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 选择一些与主业及其核心能力联系密切的业务作为新的发展板块, 通过不同业务之间共享已有的技术、品牌、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等资源, 依托现有主业形成的优势地位和核心能力, 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尽快建立起新业务的竞争优势。但对已经进入多元业务并且处境较为困难的企业,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要主动剥离不具竞争力的业务, 主动剥离与主业无关的业务板块, 把有限资源集中于最有竞争力的业务,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主业的竞争力。

3、要慎重实施兼并收购

企业要做大, 一般会面临是依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还是兼并收购的战略选择问题。从国内外的经验看, 兼并收购是一把双刃剑, 成功的兼并收购有利于企业壮大实力, 不成功的兼并收购则会成为企业的沉重包袱, 甚至会拖垮企业。企业在实施并购重组时, 一定要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考虑到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和整合能力。近几年, 我国不少企业发展较快, 积累了相当的实力, 也增强了做大的信心, 同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给许多企业提供了兼并收购的良机, 企业既要抓住机遇, 充分用好机遇, 利用兼并收购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又要保持清醒, 切不可脱离企业的能力为一味扩张而兼并, 为单纯做大而收购, 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二、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和传统技术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 但同时, 一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则显示出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事实再次说明, 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的生命源泉和不竭动力。因此, 企业必须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摆在突出和核心位置, 同时以制度创新为动力, 以管理创新为保障, 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和促进技术创新, 加快建立创新型企业, 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要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和长效机制

企业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战略, 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中。要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 完善人才的选聘和评价机制;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完善薪酬分配制度, 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制度;要构建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企业创新管理体系, 明确企业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创新职责和分工, 整合各类创新资源, 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提升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2、加强自主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加快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和新产品,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适度加大研究开发投入,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 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基地和平台。要提高自主创新所需的装备水平, 建立健全信息网络。

3、要培养和造就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

要善于发现创新人才, 使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要制定长期有效的培养规划, 加快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要加强人才的培训和教育, 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为创建创新型企业培养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各类人才。要通过创新文化的建设, 培养创新精神, 激发创新热情, 使自主创新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 形成员工人人参与创新、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

三、优化结构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带来严重冲击的同时, 也带来了调整机遇, 企业要变被动为主动, 以市场为导向, 加快结构调整,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的步伐, 有效克服危机冲击, 通过结构调整赢得新的竞争优势。

1、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要根据市场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的产品结构, 开发市场需要、盈利能力强的产品, 淘汰那些没有销路、经济效益差的产品。目前, 我国有些企业的竞争手段趋同, 最常见的就是价格战和产品同化。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市场变化进行战略定位, 推行差异化战略, 避开战略趋同和恶性竞争, 使自己在市场中能有独立的发展思路, 减少短期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进而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2、调整产业结构, 完善企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

产业升级换代是企业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和获得更多盈利的重要措施, 也是企业应对危机和渡过难关的重要对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必须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要调整投资结构, 对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长线项目, 须审慎决策, 把有限的资金用到重点项目建设上, 聚焦主业发展, 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要围绕主业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 使产业结构更趋完善合理, 获取产业链前后端和价值链高端收益分配,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与相关产业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关系, 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调整组织结构,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机构臃肿僵化, 市场反应迟缓, 成为不少企业的通病。从我国企业的状况看, 有的企业存在着管理层次多、管理链条长的问题, 这种状况不及时改变, 势必会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 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不断优化组织结构。要明确公司内部的管理关系和权力分配, 理顺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划分和协调关系;要压缩管理层级, 缩短管理链条;要理顺管理流程, 做到岗位职责清晰, 程序科学合理。

四、强化管理健全防范风险的机制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要真正在国际竞争中胜出, 就要不断加强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 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1、加强质量管理, 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水平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质量也是行业的生命, 关系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企业见利忘义, 急功近利, 忽视和不注重产品质量, 不管企业有多久的历史, 不管企业发展到多大规模, 必定会被消费者抛弃。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企业生命的意识, 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

2、加强成本管理, 提升控制成本的能力

近年来, 我国企业的综合成本增加较快, 许多企业的市场空间和获利空间受到很大挤压, 不少既无技术又无品牌、主要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竞争获得出口订单的加工制造型企业陷于生存危机。因此, 一方面我国企业要尽可能利用好低成本的相对优势, 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转变发展模式, 增强控制成本的能力, 更多地通过体制创新、技术进步、优化结构、加强管理等途径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3、加强财务管理, 防范资金链条断裂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尤其要注意现金流的管理, 因为决定企业生存的是现金流量。我国有些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时, 盲目扩大规模, 高额负债经营, 遇到经济不景气时, 企业的资金普遍较为紧张, 很容易出现现金流断裂的问题。企业应从中吸取教训, 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和现金流管理。要尽可能实行财务和资金的集中管理, 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 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所属各级子企业财务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要实行稳健的财务战略, 保持必要的现金流量, 严格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 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结构。要建立财务危机的预警、监测和应对系统, 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

4、加强风险管理, 增强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来自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或突发事件, 也可能来自内部决策失误或管理失控等。企业应切实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 完善防范和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要规范和完善投资决策程序, 防止随意决策和个人专断。要加强企业投资全过程的监管, 落实投资项目责任制。要加强高风险业务管理, 审慎运用金融及其衍生品工具。

五、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文化是为企业广大员工普遍接受和遵循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要求企业把加强文化建设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首先, 危机时刻和挑战面前, 企业家的信心尤为重要。危机和艰难不仅考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 更考验企业家的意志和品质。企业家要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要有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心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 凝聚人心, 振奋士气, 带领全体员工顽强拼搏, 共渡难关。

其次, 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应对当前危机和实现企业未来发展都要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而企业文化建设则是打造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基础和保证。为此, 企业要努力通过文化建设使企业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全体员工所认同、所接受, 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 不断增强员工的敬业精神, 激发员工的创业激情, 为企业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队伍基础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宝贡敏, 余红剑.论突发性企业危机及其战略管理[J].当代财经, 2004, (2) .

[2]徐娜娜.企业战略选择与核心竞争力提升[J].科技创业月刊, 2004, (11) .

[3]闫秀敏.论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趋势[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 .

直面我国企业技术工人的现状 篇3

所谓“双元制” 模式,是指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吸引企业、教育机构共同参加培养技术工人的项目,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用较少的培训投入,有效地培养技术人才的制度。要建立“双元制”技工培养模式,政府有关机构应在以下环节发挥指导、服务、监管的功能。

一、设置“双元制”管理机构,制定培训条例及相关法令

政府应设置“双元制”的管理机构,制定培训条例以及相关法令,作为各机构实施培训的基本要求,从国家层次上确保培训水平。培训条例包括培训方向、培训对象、培训组织、培训时间、培训考核、培训信息提供、国家支持措施以及相关部门协调等内容。工业发达国家的“双元制”培训,一般由劳动、就业、教育部门共同管理。例如,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模式,由联邦就业部与教育部共同管理。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可考虑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部门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使其有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能力。

二、提出技术工人培养方向及具体工种,设定培训项目

政府有关机构要在充分调查研究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每年的培训方向和包括具体工种、人数等内容在内的培训项目。同时,培训方向及工种的设置,还需要与现行的国家、行业职业资格制度以及相关能力评价制度相衔接。关于调查、研究的方法,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除抽调研究人员,建立专门的调研机构外,也可利用行业协会等团体,以求切实掌握技术发展动态和企业实际需求。

三、在企业、教育机构和受训者之间发挥协调作用

在设定了具体培训项目后,政府要把培训项目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培训就业中心以及教育机构,传播到全社会,吸引企业、教育机构以及个人参与。同时,政府应设置协调机构负责受理企业、教育机构的培训申请,并提供协调服务,或在现有的企业联合会、工商联合会、行业协会以及职业教育机构协会中设置专人负责企业、教育机构之间的协调工作。协调机构在接到企业、教育机构的申请后,应对其各自的要求、能力等进行审查,为确定培训合作伙伴以及培训合作双方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进行联系、日程安排以及提供咨询。

政府还应该制定政策,保证个人参与培训的渠道,并保护受训者在培训过程中的利益。申请受训者可以两种形式参加“双元制”培训。一是作为培训生先进入教育机构,再由教育机构决定培训企业,并与之共同制定培训计划,教育机构承担理论教育,企业实施操作培训。这时受训者为培训生身份,但在企业受训期间有相应的工资。二是受训者先作为员工被企业雇用,再由企业决定教育机构,并与之共同制定培训计划,企业实施操作培训,教育机构承担理论教育。这种情况下受训者为员工身份,企业对其支付在企业工作期间的工资。为了保护受训者在培训过程中的利益,政府应规定教育机构、企业和受训者之间签订培训合同或就业合同,并要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受训者的工资及其支付方法、休假等进行相应指导。

四、运用各种扶持手段,唤起参与各方的积极性

“双元制”对参与的企业、教育机构和受训者个人都有利,他们都有参与“双元制”的内在动机。因此,由企业、教育机构和受训者个人共同分担培训费用是可行的,即受训者向教育机构缴纳学费,企业负担受训者在企业工作期间的工资及培训费用,教育机构承担理论教育的部分费用。

但适度的政府扶持也是需要的。政府可以利用财政、失业保险基金等对企业、教育机构提供一些补助。目前,国外对“双元制”参加企业的补助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使用培训税对企业进行补助。如法国从企业征收实习培训税,部分用于对受训者的工资支付。二是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对企业进行补助。如日本把企业缴纳的、属于失业保险一部分的“能力开发项目费”用于对企业的补助。补助金额占实际培训经费及工资支付的比例,中小企业为1/2,大企业为1/3。

五、发挥监管机能,确保培训质量

关于培训时间。“双元制”培训时间一般为2~3年。受训者在企业接受操作训练的时间总数,应不低于总培训时数的20%。

同时,要求受训者培训结束时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或由企业与教育机构联合实施的能力考试。工业发达国家一般要求受训者须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英国、法国等要求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为了确保培训质量,政府要对接受政府经费资助的教育机构、企业进行考核。其方法有条件审查、业绩考核等。例如,政府通过职业资格取得率、培训结业率、就业率、培训计划实施情况等指标对教育机构、企业进行考核,据此决定支付培训经费和培训补助。

这种“双元制”培养技工的模式,不仅适合城市中未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也适合于近年来进入城市、接受过义务教育的“新打工者”人群,可为其赢得在城市的发展机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九年级物理同步练习下一篇:生命安全的学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