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朗读与说话技巧

2024-09-07

普通话朗读与说话技巧(精选6篇)

普通话朗读与说话技巧 篇1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关于“朗读短文”的扣分细则:

(1)读错一个音节,扣0.1分;漏读或增读一个音节,扣0.1分。

(2)声母或韵母的系统性语音缺陷,视程度扣0.5分、1分。

(3)语调偏误,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4)停连不当,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

(5)朗读不流畅(包括回读),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

(6)超时(朗读400个音节不能超过4分钟)扣1分。

对照六条扣分细则,其中(2)和(3)——声韵系统语音缺陷和语调偏误,属于直接语音问题,对于应试人只能被动失分,即便努力短时间也很难保证不失分。其余四条,属于非直接语音问题,对于应试人则是主动丢分,通过努力完全能够不丢分。朗读中非直接语音问题的丢分,其主要原因是不熟悉60篇作品。因为不熟悉,作品中一些外国人名、地名,一些专业词语,一些文言词语、成语及一些由3500常用字以外的字组成的词语,因生冷而读错音节,或因拿不准语音吞吞吐吐而读破词句,进而导致音节错误、停连不当或不流畅的出现而冤枉地被扣去分数。

第一节

朗读的基本要求

一、用标准普通话语音朗读

朗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由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级成的较常用的字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

二、把握作品的基调

1.阅读理解 就是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一,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

第三,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对于抒情性作品,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对于叙事作品,应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对于论述文,需要通过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和论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说明次序和说明方法。总之,只有掌握了不同作品的特点,熟悉了作品的具体内容,才能准确地把握不同的朗读方法。

2.设计方案 就是在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第一,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等因素,来确定朗读的基调。

第二,对整个作品的朗读方案应有总体考虑。例如作品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作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怎么安排快慢、高低、重音和停顿等。

第二节

朗读的技巧

一、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比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标点符号停顿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号的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心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

其它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一)顺应语法的停顿。

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这类停顿可以依据标点来处理,有时也可以突破标点的限制。(见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

(二)显示层次的停顿。

文章的层次可以借助于朗读者的停顿得到显示。一般说来,文章中的节(段)这样的大层次比较容易划分,而一节(或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话中,也往往有有更小更细的层次,划分这些层次并用朗读中的停顿表现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

(三)体现呼应的停顿

文章中的呼应关系在朗读时主要通过停顿来体现的。全篇整体性的呼应较易把握,而文章中的局部的呼应关系,往往由于朗读者的忽略而造成呼应中断,或呼应模糊,因此影响了语意的表达。

(四)指向强调的停顿

为了突出句中某些重要词语,引起听众的注意,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在这些词语的前面或后面稍加停顿,这便是强调性的停顿。

(五)表达音节的停顿

朗读诗词时,必须用停顿来表达音节,以加强节奏感。如: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二三式)

(六)区别语意的停顿

书面语中的某些歧义短语和句子,可以用朗读的停顿来揭示其不同的语法结构,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如

1. A、改正/错误的意见(动宾短语)

B、改正错误的/意见(偏正短语)

2. A、通知到了(补充短语)B、通知/到了(主谓短语)

3. A、我不相信他是坏人(他不是坏人)

二、重音

(一)什么是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

在由词和短语组成的句子中,组成句子的词和短语,在表达基本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时候,不是平列地处在同一个地位上。有的词、短语在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上显得十分重要,而与之相比较,另外一些词和短语就处于一个较为次要的地位上,所以有必要采用重音。

同样一句话,如果把不同的词或短语确定为重音,由于重音不同,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

A、我请你跳舞(请你跳舞的不是别人)B、我请你跳舞(怎么样,给面子吧?)C、我请你跳舞(不请别人)D、我请你跳舞(不是请你唱歌)

(二)确定重音的依据

1.依据结构。有些句子,平平常常,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也没有什么特别强调的意味。这种句子的重音可以依据其语法结构来确定,一般地,需要重读的有短句中的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有些代词。这类重音叫做语法重音或意群重意音。这类重音在朗读时不必过分强调,只要比其他音节读得重些就可以了。

2.依据语意和感情。有些句子或由于构造复杂,或由于表意曲折,或由于感情特殊,它的重音往往不能一下子确定,必须联系上下文,对它细加观察,进行认真推敲,尤其要把它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确定其重音,通常把这类重音叫做逻辑重音(强调重音)和感情重音。它同语法重音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是不一致的。当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和语法重音不一致时,后者必须服从前者。

三、语速

(一)什么是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一定数量的词语。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二)决定语速不同的各种因素

1.不同的场面

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2.不同的心情

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

3.不同的谈话方式

辩论、争吵、急呼,宜用快读;闲谈、絮语,宜用慢读。

4.不同的叙述方式

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

5.不同的人物性格

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有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

(三)朗读速度的转换

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自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朗读者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这种在朗读过程中实现朗读速度的转换是取得朗读成功的重要一环。

(四)注意问题

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读者论坛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决定朗读的速度,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①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的情境相适应,根据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②根据体裁掌握语速。《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四、语调

为适应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总是要有高低升降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形成了语调。句子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语调是有声语言所特有的,它是句子的语音标志,任何句子都带有一定的语调。

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技巧

说话是为了考查应试者在没有文字材料依托的情况下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以及自然、流畅的水平。这不单单是对应试者语言水平的考查,同时也是对应试者心理素质的考验。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即席讲话时,由于紧张或忙于确定说话中心、组织词句而顾此失彼、暴露出许多缺点。因此,在说话训练时,不仅要注意训练成句成段话语语音的自然度,同时也要注意训练用词、造句以及快速思维的能力。

(一)语音自然

所谓“自然”指的是能按照日常口语的语音、语调来说话,不要带着朗诵或背诵的腔调。照道理说,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谁会在日常生活中对着自己的亲朋好友朗诵呢?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方言区不少同志在日常生活中是讲地方话的,除非背书、读报才用普通话。许多同志都是用朗诵来作为学习普通话的主要手段。再加上方言区的同志大多没有机会听到规范的日常口语。久而久之,就把戏剧、朗诵的发音当作了楷模来仿效。这就造成了不少同志在说话时的“朗诵腔”。

其实,仔细考究起来,说话是一种交际手段。人与人交往时贵在真诚,人们希望听到的是亲切、自然、朴实无华的语音。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由于表演的特殊环境(如场子大,观众多,表演者与听众距离远等),它需要进行艺术加工,也允许美化、夸张。这两种语音在发声、共鸣甚至于吐字、节奏等等主面都是各有特点的。它们各有各的用途,不能相互代替。一位名演员下台回家之后,对家人使用的必然是日常口语发音而绝不可能仍然用台词的发音,就是这个道理。

(二)用词恰当

用词恰当首先是要用词规范,不用方言词语。例如有的上海人把“用抹布擦擦桌子”说成“用揩布揩揩台子”,把“自行车”说成“脚踏车”,这就是用词不规范。除此而外,还有三点是应该注意的:

1、多用口语词,少用书面语

在说话时,应该尽可能多用口语词,少用“之乎者也”之类的古语词或“基本上”、“一般说来”之类的书面语、公文用语。汉语书面语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中的词语。这些词语很文雅,很精炼,使用这些古语词可以使语言有庄重的色彩,但同时也就会使语句减少了几分生动和亲切,因此不适合在说话时使用。例如“诸如”常用在公文里,口头上说,不妨改为“比方说……”更好。“无须乎”也不如“不必”来得生动自然。“午后二时许”就是“下午两点多钟”的意思,但用在小型联欢会上,就不如“下午两点多钟”更为活泼。运用口语词可以使话语显得生动。

我们试看一位学生在讲述自己爱好滑冰时的一段话:所以回到家里呢,我妈看见挺心疼的。但是我说我一定要学会。现在呢,将就着学会了。就是不会转弯,转弯就要摔跟斗。

这段话里全是大白话:“我妈”、“心疼”、“将就着”、“摔跟斗”这些词如果改成书面语,那效果就不一样了,现在试试:

所以回到家里母亲很舍不得。但是我下定了决心要学会。现在已基本上学会了。就是不会转弯,转弯就要跌倒。

2、避免口头禅、“啰嗦词”

有些应试人在说话中间会夹带一些“这个”、“就是说”、“嗯”、“啊”等口头禅和“啰嗦词”,而且往往是机械地重复多遍,甚至贯穿说话过程的始终。这是一种毫无作用和意义的冗余成分,会使说话断断续续,使人感到语句不流畅,听起来很累。因此,要尽可能避免和努力改正这种不良的说话习惯。

3、避免同音词

在口语中没有文字材料做依托,如果遇到同音现象,就容易造成误解。“向前看”容易被误听为“向钱看”;“期中”也容易被误听为“期终”。因此人们在说话时,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有同音词的语词。据说有人出差到安徽,想品尝一下当地的小吃。服务员指着一种宽面条问“面皮要不要?”当她听到“不要”的答复时,随口说了一句:“你们上海人来这儿,怎么都是不要面皮的?”想不到这句话引起了旁边站着的一对年轻的上海夫妇极大的愤慨,认为这位服务员侮辱了上海人。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这是方言词语加上同音现象所造成的一场误会。服务员使用了一个方言词“面皮”,而这个词正好与上海话中表示脸面的“面皮”相同。这样一来,原来服务员所讲的意思“不吃宽面条”就被误解为“不要脸”了。由此可见,在口语中避免使用同音词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语句流畅

在口语表达中,语句流畅与否,对表达效果影响很大。语句流畅的,好像行云流水,听起来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很有吸引力,也不易疲劳。语句不流畅的,听上去继继续续,不但不容易领会,而且容易疲劳或烦躁,效果就很差了。

要使语句流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多用短句,多用单句

在口语中,人们接收信息不像看书可以一日十行,句子长一点也可以一眼扫到。听话时语音信号是按线性次序一个挨一个鱼贯而进入耳朵的。如果句子长了,或者结构复杂了,那末当句子

末尾进入脑海中时,句子的开头或许已经印象不深了。在听话的人脑子中,句子便不完整。所以,口语中的句子千万不要太长。在作文时,教师往往教导学生要惜墨如金,能够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千万不要讲两句;那末,在讨论口头表达效果时,我们正好要颠倒过来:“凡能够讲两句的,千万不要合并为一句!”同样,能够分拆为单句的,千万不要合成复句,任何欧化句法在口语表达中都是不受欢迎的。就连长修饰语也要尽可能地避免。

2、冗余适当,口语表达时,有时为了强调某个意思,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采用有目的地重复这种方法。例如我们现在还可以从孙中山先生的讲话录音中听到,他在一次演讲中为了强调国人必须觉醒而一连重复了四次“醒、醒、醒、醒!”这是有计划、有目的地重复,并不是啰嗦。

有些人在说话时会出现机械地无意义重复的现象。例如有的人老是重复一句话的末尾几个音节,甚至于不管这几个音节是否一个词。这种重复时间长了就会令人生厌,再加上“嗯”“啊”就成了官腔。特别是夹在句子中间的“这个”、“的话”、“就是说”等等的口头话,更是一种毫无积极作用的冗余成分,会使语句断断续续,使听众感到语句很不流畅。听这种讲话不但得不到美的享受,而且有一种受折磨的感觉。因此这种口头语是讲话时应该避免的。

但是,我们并不是反对在口语表达中加进一些冗余成分。冗余成分在口语中适当地穿插可以使句子语气舒缓,还可以有助于听众理解。例如以下的几种冗余成分是有积极作用的:

(1)提顿性质的冗余

在语句的主语谓语之间,或者在话题说出之后加一个语气词“呢”(当然不能重读),可以起到提顿作用,使句中多一个停顿,使语气变得舒缓和亲切。例如:这个时候呢活动筋骨也是必要的,所以我就喜欢打乒乓球。不去呢有点抱歉,去呢实在没有兴趣。这两句话中的“呢”都起了提顿的作用,并且也使语句变得舒缓亲切了。

(2)强调性的冗余

这种冗余部分是为了强调句中某一个词。多半用重复的方法来加强信息。例如:何况我们都是同龄人,我们同龄人相处应该是非常融洽的。这句话中后半句重复了“同龄人”。这是为了强调。

(3)解释性的冗余这种冗余是为了使听众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近日的上海街头出现了无人售报摊,无人售报摊就是没有人卖报纸的。是靠每一个读者自觉地把钱投进箱子里然后拿一份报纸。

这段话里“无人售报摊”如果写在书面上,应该说很容易理解,但在口头一晃而过时,就难免抓不住要领,特别这是一个新出现的、不熟悉的事物。所以,说话的人先重复了这个词,再加上一段说明,这是因为解释的需要。

有时候,在脱口而出之后,觉得说得不够清楚,也可以用原来的语词加上修饰语再重复的方法来地自己的话作某些注解,这也是一种解释性的冗余。例如:就在那天我花了半天的时候制作了,亲手制作了一张卡片。

这句话中后半句“亲手制作”就是说话人为了进一步说明不是一般制作而临时加上去的。口语与书面语相比,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可以边说边修正。这种修正部分常常是通过冗余部分来完成的。

3、思路清通,符合逻辑

语句的流畅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路是否清通。说不清楚常常是因为想不清楚。当人们从思维(也有人称为“内部语言”)转换为语句(也有人称为“外部语言”)时,正确的程序应该是:

(1)确定说话的中心。

(2)确定最关键的词语。

(3)选定句式。

(4)选定第一句所使用的词语。

当然,(2)与(3)有时次序会互换。但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确定中心和层次肯定在选定第一句所使用的词语之前。也就是说,人们在开口说第一句话之前,心中应该有一个讲话大纲。因此,第一句话,第一个词就有了依据,以后的词和句也有了基调。这时,说话的人便可以“胸有成竹”“出口成章”了。如果说话的人没有按照这个程序行事而是边想边说,并且没有一个确定的中心,“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那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障碍。这些障碍如不能排除,就会造成说话的中断。即使最后能够排除,也会严重地影响听感,造成语句不流畅的感觉。这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的。思维障碍也有不同的类型:

(1)选词困难造成的障碍,例如下边这一句:

他最反对老师的那种——嗯——老师用很多作业——用很多作业来——影响同学的学——影响同学的业余生活。这儿出现的重复和延长显然是因为说话的人没有选出适当的后续词语而形成的思维障碍。

选词障碍有时表现为几次换用,例如下边这一句: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呃——就是说我们一定——呃——应该要注意自己——呃要讲究自己语言的美——语言美就表现出——呃表现在用词上。

这段话中几次停顿、障碍都和选词有关。这位说话者显然有边想边说的习惯。往往在脱口而出之后又感到不合适,再进行修改,这就造成了语言上的不流畅。

(2)由于句法结构的混乱造成的障碍。例如下边这一句就是:

我们国家、国家田径队的马家军自从在世界上扬名以来各种各样的鳖精呵——一开始他们浙江圣达、圣达中华鳖精老——各种各样的鳖精还有甚至什么鸡精啊什么蛇精啊各种各样的精都出来了。

这一句话按说话者的本意重新安排一下应该是这样:自从我们的国家田径队马家军在世界上扬名以来,各种各样的“精”——鳖精、鸡精、蛇精都出来了。

然而,说话的人一开始就用错了“自从”。这样一来,整个的句子变成对马家军的评论。在句子中间又插入了浙江圣达,说到一半又觉得这一点与话题无关,于是又放弃。这样一来,整个句子在逻辑上就混乱不堪了。

(3)由于突然变换说话内容而形成的障碍。使听众感到前言不搭后语。例如下边这段话:

但是现在我们现在的广告就是我记得我刚刚开始看电视的时候有条叫做,十几年前吧十一二年前的时候开,开始看电视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广告一般都是指那种一般都是那种大型的机械呵我记得小时候看电视那个“再向虎山行”它都是广告是那种锅炉啊汽车啊嗯这些这些广告。然后到现在的话十二年以后的话电视里的广告都是那种充斥了比如说六点六点多钟左右的时候都是那种儿童食品广告。

请注意带·的地方。说话人在那儿出现了思维障碍并突然转向。与之相伴随的还有无意义的重复。把整段话搅得一团糟。我们如果支掉多余的部分(下边用横线标出),情况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四)谋篇得法

口头表达的效果,除了语音自然、用词恰当、语句流畅之外,谋篇得法亦是重要的一点。因为既然是表达,就必然有审题、选材、结构方面的问题。审题不当、跑题偏题、无的放矢是不可能说好话的。剪裁不当,当详不详就会表达不清,当简不简又会显得啰嗦。结构不完整不行,结构混乱也不符合要求。在谋篇方面,需注意以下三点:

1、审题准备

我们可以把一段话题加以分类,找出它们的类型来。总起来说,可以把话题分为记叙和议论两大类。在各类中又可以按所记、所议的对象不同分为记人、记事、记生活、记所爱的四种“记”以及论人、论事、论物的三种“论”。

由于题目的类型不同,它们的要求也不相同。例如记叙,它要求中心突出、交待清楚,信息丰富。记人的,要有外貌的描述,也要有精神的描述。写事的,时间地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要交待。议论的讲话要求立论明确,发挥充分,结构完整,不能有头无尾或者虎头蛇尾。无论是立论或者驳论,都不能中途偷换话题。我们把《测试大纲》中的50个话题概括分类。

上面的分类只是大致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例如有的话题既可以作为记叙,又可以用以作为议论的中心。“我和电视”“自然环境和我”就是两可的话题。还有一些话题,可以从人的角度,也可以从事物的角度去说。例如“我与电视”可以从自己对电视的看法说,也可以从电视对自己的影响说,有一定的灵活性。

2、剪裁合理

在讲话时,应该选取适量的材料,所选的材料应该紧扣中心。要避免拉拉杂杂,离题万里,也要防止无话可说。我们常常听到有的人说话善于组织材料,从容不迫,有条不紊,但也有的人不善于选取材料,说起话来不得要领。例如有的学生讲自己最尊敬的老师,结果把这位老师的优点、缺点一古脑儿全讲了。讲到后来这位同学自己也犯糊涂了,说:“这位老师的许多看法我也不同意……”听她讲话的同学也糊涂了,不知道她是尊敬这位老师,还是反对这位教师。这就是取材芜杂造成的后果。还有许多同学则相反,他们不善发挥,三两句一说,我觉得该说的都说完了。有位学生讲《商品质量和我》,翻来覆去就是“商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教师启发他说“我”,他就说“商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这就是我的看法呀”。其实联系到“我”可以讲培养人才,质量不达标,后患无穷,也可以讲述自己遭假冒伪劣产品之害的故事。这就是剪裁毛病中的“贫乏”。

3、结构完整

无论是记叙或是议论,讲话还有个结构问题。一篇讲话结构完整,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就会感到残缺不全,影响效果。

结构与话题有关,不同的话题有不同的结构。大体说来,议论性的讲话多少有点像即席演讲。它应该有一个小小的开场白,讲清自己所讲的话题,然后进入主体。主体部分应该摆出自己的观点。结论部分应该应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并把自己的观点强调一下以使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一位学生谈自然现象,她选择了雨,从雨谈到水,说话时在解题部分抓住人们对自然的奥秘谈起,谈到变化无穷的自然。接着话锋一转,就谈到自然界中最平常,然而又变化很大,对生命影响极大的水,这就引入了正题。主体部分详述水的各种姿态:上天入地,雨雪云露,水与人类生命的密切关联,甚至人生的哲理。结论部分谈到自己受到水的启示,想到要在自己的性格中学习水的能方能圆的灵活性;还要学习水的宽容性,包容性。这是结构较为成功的例子。

记叙性的讲话也要解题,自然地引入了主体后,要详细地交代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信息要丰富,条理要清楚,结语部分可以用总结方式,也可用感情交流的方法 测试中命题说话的准备

普通话测试中说话的前期准备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应试经验

准备说话内容,不应该把说话的内容写成文章记住。这样做,容易在测试时因紧张而忘词。因此说话内容应该简单,贴近自己的生活,这样比较容易发挥。就30是个话题来说,可以把内容相关的话题分成几组准备。例如:(1)我的愿望(或理想)、我喜爱的职业;(2)我的学习生活、学习普通话的体会;(3)难忘的旅行;我的业余生活、我的假日生活;我向往的地方;(4)我的家乡、我知道的风俗等,这样,30是个话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需要准备和记忆的内容就少了。此外,说话时假如忘了准备好的内容,切记不要停下来。可以放弃说那些总结性的陈词,试着说一件具体的事件;可以放弃说按照一定结构组织好的内容,试着说一件相关的事件。因为普通话发音情况才是测试员听的重点。

(二)审题构思及选材

审清题旨,确定中心是准备命题说话的第一步。对30个说话题,我们可以根据题意来确定语体。大体上可以分出两类:述说类和议论类。审清了题旨,分清了语体类别,就要考虑构思框架、选择典型材料。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清,才能达到语调自然流畅的效果。

我们可以根据上述对30个说话题目的语体分类,用框架法来安排结构,列出提纲。1.述说类

述说类的说话,一般是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人、事、物、景等具体事物的特征的说话。(1)人的介绍。这是最常见的话题,如:我尊敬的人、我的朋友等。

介绍人物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运用恰当的语气表现出对被介绍人的感情;第二,详细了解被介绍人的情况,这样才能筛选出最感人的事情;第三,介绍的情况要真实、准确,这样才能使人信服。不要随意夸张、渲染、更不可随意胡编乱造;第四,要抓住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性格等各方面的特征,绘声绘色的讲述,给人一种如见其人的感觉。

(2)事的介绍。可以是生活、学习、工作的情况,如:我的学习生活、我所在的集体等。这一类话题的特点是带有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介绍对象的评价性质。表面上看是介绍某一事物的,实际上介绍的中心是人,因此选材时,最好能选择一两件自己体验深刻的事,这样说起来就能生动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或者也可以是介绍风土人情,如:我喜欢的节日、我所知道的风俗(婚丧礼仪、重要的节日活动、饮食文化等)。其实质上是介绍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最基本的是把地方习俗、文化说清楚,让听众感到新鲜有趣;进一步的要求是说得有深度,让听众觉得是上一次地方文化或民族文化课,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对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了解越深透,这一类话题就越容易说好。

(3)物的介绍。即介绍某种具体的事物,如:我喜爱的动物(或植物)、谈谈美食等。介绍具体事物,要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用途加以诠释或说明,给听众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介绍具体事物要有合理的顺序,使人感到条理清楚。介绍的语言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4)景的介绍。介绍时令、地域特色,如:我的家乡、我喜欢的季节(或天气)等。它的中心是描写景物,通过介绍让听众眼前呈现一幅鲜明的图画,从而向往和喜爱它。介绍时要抓住两点:一是时令或地域的概貌,二是景物特点。这两点要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特点反映概貌,选材时要把最能反映时令、地域特点的材料组织在自己的话语中。2.议论类

议论类的说话,一般是要说明自己的主张、观点并取得听者的认同。这类说话内容的开头,一般是提出论点。主要有直入法和引出法两种。直人法即单刀直人,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引出法则委婉一些,用设问、叙述事例、引用领袖、伟人或典故传说来引出论点,展开讨论。这类话题的结尾,方法很多,有结论式、呼应式、启迪式、自然式、卒章显志式等等。议论评说类话题的主要框架,是论证部分,我们可以把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化为谈话方法。论证方法无非是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三类。构思“谈谈社会公德”可以用叙述事例的方法开头,说一个红领巾下来推车,一些大人们却稳坐车上的例子,然后用对比法来论证自己的主张,最后可以用启迪法 9

——设问引起思考作结尾。“评说”、“启示”、“有感”之类的小评论,则不一定用某种方法去套,只要在叙述典型事例之后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几层意思有条有理地说明白就可以了。

注意:为同类型题目准备生动事例,测试的时候从不同角度去讲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点注意普通话语音准确和词汇、语法的规范

命题说话是对应试人的普通话语音标准程度的考查,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查。我们应该把审题、构思和选材的准备,都看作是为准确流畅地表现普通话语音面貌而作的前期准备。只有把说话内容准备到烂熟于心的程度,才有可能把注意力的大部分都集中到语音准确和用词、语法的规范上来。

命题说话的准备过程中,开口说话的训练量应该占很大比重。尤其要有意识地克服方言语音,要在改善普通话语音面貌上下一番功夫。

首先要准确掌握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的发音方法。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相混是大多数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的最大障碍,尤其是南方人在前后鼻音上的相混。如果在命题说话过程中,成功地克服了这两个障碍,那么普通话语音面貌就会有较大的改观。

其次要避免入声声调和尖音。入声声调相对集中地表现在“一”、“不”、“这”、“个”几个高频汉字的发音上。如“有一天”、“不行了”、“这个事情”等等。避免入声声调,要注意在语速较快的时候,读准声调,读足音程。说普通话时入声明显的人,要把语速相对放慢些,以避免入声出口。尖音主要表现在把舌面音j、q、x发成舌叶音,甚至发成舌尖音z、c、s。必须做到发音部位准确,特别是舌位准确,才能纠正这种语音毛病,才能把声母j、q、x发准;

再次,说话要注意分清声韵母的字头(声母或声母加韵头)、字腹(韵腹)、字尾(韵尾),如要分清r一1:让一浪;n一1:能一冷;f一h:风一哄;i—ü:剪一卷;ou—e:口一可等等。

此外,还要注意轻声和儿化。轻声和儿化是普通话不同于吴方言语音的重要特点。能准确地说好轻声词、儿化韵词,就能增强普通话语音色彩,减少方言味儿。

(四)其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说话时神态自然、镇静自若、充满自信

在考试中,应试者的紧张心情多少会对水平的正常发挥产生一些影响,而精神紧张因素对口试的影响就更大了。在测试的五项内容中,说话测试因为没有文字凭借,也容易使应试者产生心理负担。从这个角度看,命题说话也是对应试者心理素质的测试。我们在为说话内容作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要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并把测试员当作自己的朋友,使说话产生对象感一一这是说话自然、流畅的基本保证,也是使自己的普通话表达尽可能符合规范的基本保证。2.掌握好说话时间,正确把握语速和节奏

说话材料要准备充分,避免临时没话找话,东拉西扯,看看还没说满4分钟,又拖泥带水地啰嗦几句,这样既影响应试情绪,又影响成绩。语速适当,是话语自然的重要表现。正常语速大约每分钟240个音节。如果根据内容、情景、语气的要求稍快、稍慢也应视为正常。但语速过快就容易导致发音时口腔打不开、复元音的韵母动程不够和归音不准。语速过慢,容易导致语流凝滞,话语不够连贯。有人为了不在声、韵、调上出错,说话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挤,听起来非常生硬。因而,应该努力避免语速过快或过慢。

命题说话成功的关键,在于平时说话是否坚持使用标准普通话,有没有养成用普通话思维和说话的习惯。如果我们平时经常借助新闻传媒等学习普通话,并针对自己的主要语音毛病,有的放矢地、有重点地进行训练。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的普通话语音面貌就会得到改善,普通话水平也能够逐步提高,测试时就胸有成竹,应付自如了。

普通话朗读与说话技巧 篇2

说话题目主要测试的是考生的语音面貌,看他(或她)的整体语音素质怎么样,主要是看考生说话是否流畅,语音语调是否接近普通话的标准,语流音变处理是否恰当,有没有方言语调,有没有话缀子,以及语法错误等。这是测试的内容,除这些以外,更是对考生心理素质的考验。一些考生本来说话题目准备得很充分,可是一上场就心理紧张,难以应付,说话磕巴,甚至忘掉要说的内容,紧张得满头大汗;有些考生前面内容答得不错,可由于紧张干脆放弃了说话;还有些考生还未上场就已经怯场了,丢三落四,忘掉考试的程序,未报姓名就开始读题了,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都是由于考生在考前的过渡紧张造成的。通过与考生交谈,发现考生对于普通话测试中的前三个题目倒不害怕,最头疼的是说话,往往是注意了发音的正确性,就忘了说话的内容;注意了内容,就忘了发音的正确性。如何应对说话,解决说话时心理紧张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个方法供考生们参考。

(1)首先是要多读多练。常言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的书多了,积累的知识也多了,见识也广了,再加上平时在这方面的练习,这样动笔就有东西可写,开口有话可说。多练是指读的时候要大声朗读,要把字音读准,养成用普通话读文章的习惯,一免说话的时候顾前不顾后“注意了内容,忘了语音”。

(2)平常要养成用普通话说话的习惯。说话是一种眼、耳、口、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它不是等你用的时候再说,而是平时就要养成习惯,把它当做我们的日常用语来看待。平时说话时随时留意自己的发音是不是标准,哪里有错误和缺陷,及时改正过来。当然学习普通话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对于促进学习和提高普通话水平非常重要。如果每个人都自觉地用普通话交流,并且互相指正,相互提高,这样说话水平就会很快提高。一般来说,大中专院校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氛围,小学和幼儿园也做得很好,主要剩下一些基层的初中和高中,由于过于重视升学率,对于普通话的要求不够严格。

(3)平时留意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如学习娱乐、游戏、电影、电视、广告、购物、与朋友交往、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亲的故事等,养成记日记的习惯,这是学习习作的好机会和好习惯,时间长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不但会提高,而且会一箭双雕,考试时就会应付自如,而不是临场抱佛脚,挖空心思,结结巴巴。

(4)人常说有备无患。就是你在考试前做了大量准备的话,一般是会顺利通过考试的。如果平时不注意,或者准备的不充分,那么考试时就会心慌意乱,慌不择语。在考前不妨将说话的那五十个题目做一分析研究,归类,然后动笔写下来,写个提纲,在心里打下腹稿。如归类方面,可以把“我最尊敬的人”和“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最尊敬的老师”“我最难忘的人”等归为一类,说的时候只要转换一下题目就可以。根据提纲大声说得练习几次,也会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不至于临阵手脚忙乱。大多数考生都会做到这一点,只是个别考生抱着侥幸心理蒙混过关,才会不做准备的。还有说话的内容应该有所选择,不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例如有位考生语音面貌挺好的,但她在说到她的家庭时,说到她和她妈妈都讨厌爸爸,甚至说了些过激的话,让人听了很刺耳,结果分数还是受到了影响。

(5)考试时要注意说话的技巧。普通话测试中的说话,虽然也对说话内容有要求,比如不要出现语法错误,不要离题万里,不要结结巴巴等,但更注重的是语音面貌,对说话内容的切题是否要求不是很严格的。在不出现语法错误的前提下,你可以转换题目内容。如果你准备说的是“我喜欢的花卉”一题,而抽到的题目却是“我的老师”这个题目,你不妨由“我的老师”这个内容上转个弯:“我的老师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语文老师,他戴着个深度近视眼镜,每天起得很早,他的课上得很好。可我记得最深的是老师最喜欢养花,他养的花有……”。或者你抽到的题目是“说广告”,如果有困难的话,可以这样转弯说“在说广告之前,我先说说我的朋友……”,这样做在说话中是允许的,而且自己熟悉的说起来更容易些。

(6)如何应对考试时心理过于紧张的问题,这是许多考生遇到的难题。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基层工作的教师,虽然他们天天面对许多学生在讲课,但经过短期的普通话培训后,他们对自己没有多大把握,所以心里就非常紧张。考试时心里过于紧张的考生,在坐到考生座位后先不急于应付考试,而是冷静下来,先做几个深呼吸,闭上眼睛静坐几秒钟,然后再按考试程序去应考。心里素质差的考生平时就应该多练习在人多的地方说话,特别是站在讲台上说话,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说话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行为活动。

(7)应对心理紧张的问题与测试员也有关系。一个合格的测试员应该是一个有亲和力的人,他(或她)在面对考生时,面带微笑,以鼓励的神情对待考生,用简单平和的语言让考生平静下来,冷静地对待考试,发挥出考生应有的水平。如果测试员冷面相对,用命令的语气对待,那么考生更会紧张。所以考试时还有考生和测试员关系的协作问题。

普通话朗读与说话技巧 篇3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能力;训练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普通话水平测试共分为四个部分,“说话”是其第四部分,对于应试者来说也是最难的一部分。它不仅要求应试者在说话过程中掌握准确的发音、说话语气和语调,在没有任何文字提示的情况下也能自如的说普通话,还为应试者提供一个特定的题目,使其能够围绕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普通话对其进行叙述。相比其他三部分来说,“说话”也可以考察应试者普通话的真实水平,所以应试者在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之前,要对自己“说话”能力进行训练。

一、“说话”测试的评判要求

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中,说话测试的主要目的是考验应试者在没有任何文字提示的情况下的普通话水平,重点考察应试者的语音标准、词汇、语法和流畅程度。一般说话测试只有3分钟,是由应试者单方面根据一个特定题目运用普通话进行叙述。在说话测试过程中,要求应试者说话有条理并且具有连贯性,能够充分体现出口语的特点及词汇语法的掌握程度。说话并不是没有目的的瞎扯,所以说话测试应该是由语音与叙述内容想融合的。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能力的训练技巧

(一)“说话”测试前的准备

应试者应该在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前进行充分准备,对自身做系统化的训练,以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和应变能力。主要可以做一些基础准备,比如发音、语音、思维、口语等多方面的训练。应试者应该在日常生活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使用普通话,不能只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应该了解普通话的重要性,它是人们交往中的重要工具,时刻提醒自己进行训练,那么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二)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强化训练

应试者在做好准备进行基础训练之后,要根据这个过程找出自身的问题来进行解决,针对往年“说话”测试的范围进行强化训练。其一,可以自己设置几个话题进行思考,并且对其进行分类和列提纲。应试者应该找出几十个话题,在这些话题中拓展自己的思维,根据自身的情况及爱好来决定说话的内容及方式,之后就可以针对此话题列举一个提纲,确定自己下一步的内容,以此下来,最后再将结束语。另外万万不可将文章死记硬背,因为这样在进行说话测试的过程中会导致自己记忆出现空白,由于自身口语化不理想而减分。所以在说话测试的时候要随机应变,体现自身的口语化,才能使自身的说话水平得到发挥。

再者就是收集材料了,好口才是经过日积月累训练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多发现自身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在此过程中要挑选自己所感兴趣的,熟悉真实的材料,这样有利于自身语言的表达的流畅性。在组织语言过程中,条理要清晰,并且富有层次,使语言可以更加生动。

最后应试者能够了解自身的语音状况,对于在声母、声音、儿化音等方面有问题的话要加强训练,能够纠正发音,争取可以使自己的普通话发音清晰、发音准确。

(三)调整自身的心理情绪

应试者在考试过程中大都是紧张的,所以在考试之前应该熟悉自身的考试环境,对考场的布置等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消除自身的紧张感。在考试之前还要调整自身的情绪,能够自己为自己打气鼓励,这样在测试过程中有利于自己的发挥,使自身的普通话水平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说话”能力测试中的技巧

首先就是要确定自己的主体,结合自身情况,选择自己比较熟悉和有把握的话题来进行叙述;其次应试者还要把握好时间,测试过程只有三分钟,所以要掌握时间,尽量在这个时间内把内容准备充分且不跑题,另外还要懂得随机应变;最后在说话测试中要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语速不应过快,这样往往会掌握不好节奏,暴露自己的缺点,对自身是非常不利的。

除了以上叙述,在说话测试中还应该注意说话时语音的流畅性和自然性,要求思维清晰,符合逻辑,语言通畅。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说话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说话不仅仅是一个口语活动,它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普通话水平及思维能力,体现了个人的文化知识、心理能力及思想素养。要想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获得一个较好的水平,在平时就要多多听、说、读及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且还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说话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林,王益.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命题说话的能力[J].语文天地:高教,2013(5).

[2]樊毅梅.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命题说话的能力[J].科学时代,2013(10).

普通话说话技巧. 篇4

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即席讲话时,由于紧张或忙于确定说话中心、组织词句而顾此失彼、暴露出许多缺点。因此,在说话训练时,不仅要注意训练成句成段话语语音的自然度,同时也要注意训练用词、造句以及快速思维的能力。

(一)语音自然

所谓“自然”指的是能按照日常口语的语音、语调来说话,不要带着朗诵或背诵的腔调。照道理说,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谁会在日常生活中对着自己的亲朋好友朗诵呢?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方言区不少同志在日常生活中是讲地方话的,除非背书、读报才用普通话。许多同志都是用朗诵来作为学习普通话的主要手段。再加上方言区的同志大多没有机会听到规范的日常口语。久而久之,就把戏剧、朗诵的发音当作了楷模来仿效。这就造成了不少同志在说话时的“朗诵腔”。

其实,仔细考究起来,说话是一种交际手段。人与人交往时贵在真诚,人们希望听到的是亲切、自然、朴实无华的语音。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由于表演的特殊环境(如场子大,观众多,表演者与听众距离远等),它需要进行艺术加工,也允许美化、夸张。这两种语音在发声、共鸣甚至于吐字、节奏等等主面都是各有特点的。它们各有各的用途,不能相互代替。一位名演员下台回家之后,对家人使用的必然是日常口语发音而绝不可能仍然用台词的发音,就是这个道理。

(二)用词恰当

用词恰当首先是要用词规范,不用方言词语。例如有的上海人把“用抹布擦擦桌子”说成“用揩布揩揩台子”,把“自行车”说成“脚踏车”,这就是用词不规范。除此而外,还有三点是应该注意的:

1、多用口语词,少用书面语

在说话时,应该尽可能多用口语词,少用“之乎者也”之类的古语词或“基本上”、“一般说来”之类的书面语、公文用语。汉语书面语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中的词语。这些词语很文雅,很精炼,使用这些古语词可以使语言有庄重的色彩,但同时也就会使语句减少了几分生动和亲切,因此不适合在说话时使用。例如“诸如”常用在公文里,口头上说,不妨改为“比方说„„”更好。“无须乎”也不如“不必”来得生动自然。“午后二时许”就是“下午两点多钟”的意思,但用在小型联欢会上,就不如“下午两点多钟”更为活泼。运用口语词可以使话语显得生动。

我们试看一位学生在讲述自己爱好滑冰时的一段话:所以回到家里呢,我妈看见挺心疼的。但是我说我一定要学会。现在呢,将就着学会了。就是不会转弯,转弯就要摔跟斗。

这段话里全是大白话:“我妈”、“心疼”、“将就着”、“摔跟斗”这些词如果改成书面语,那效果就不一样了,现在试试:

所以回到家里母亲很舍不得。但是我下定了决心要学会。现在已基本上学会了。就是不会转弯,转弯就要跌倒。

2、不用时髦语

社会上常常流行一种“时髦语”。前些年从北方传来“没治了”、“震了”、“盖了帽儿了”、“毙了”(都是“好极了”的时髦说法)。这些年又从港台传来“做骚”(表演)、“挂咪”(告别舞台)、“发烧友”(歌迷)。上海地区又土生土长了“不要太(=太)”、“淘浆糊”、“巴子”等时髦说法。这些时髦语虽然可以风靡一时,但它们是不规范的,因而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满口时髦语不单会削弱语言的表现力,而且只能暴露出说话人素质的低下。

3、避免同音词

在口语中没有文字材料做依托,如果遇到同音现象,就容易造成误解。“向前看”容易被误听为“向钱看”;“期中”也容易被误听为“期终”。因此人们在说话时,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有同音词的语词。据说有人出差到安徽,想品尝一下当地的小吃。服务员指着一种宽面条问“面皮要不要?”当她听到“不要”的答复时,随口说了一句:“你们上海人来这儿,怎么都是不要面皮的?”想不到这句话引起了旁边站着的一对年轻的上海夫妇极大的愤慨,认为这位服务员侮辱了上海人。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这是方言词语加上同音现象所造成的一场误会。服务员使用了一个方言词“面皮”,而这个词正好与上海话中表示脸面的“面皮”相同。这样一来,原来服务员所讲的意思“不吃宽面条”就被误解为“不要脸”了。由此可见,在口语中避免使用同音词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语句流畅

在口语表达中,语句流畅与否,对表达效果影响很大。语句流畅的,好像行云流水,听起来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很有吸引力,也不易疲劳。语句不流畅的,听上去继继续续,不但不容易领会,而且容易疲劳或烦躁,效果就很差了。

要使语句流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多用短句,多用单句

在口语中,人们接收信息不像看书可以一日十行,句子长一点也可以一眼扫到。听话时语音信号是按线性次序一个挨一个鱼贯而进入耳朵的。如果句子长了,或者结构复杂了,那末当句子末尾进入脑海中时,句子的开头或许已经印象不深了。在听话的人脑子中,句子便不完整。所以,口语中的句子千万不要太长。在作文时,教师往往教导学生要惜墨如金,能够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千万不要讲两句;那末,在讨论口头表达效果时,我们正好要颠倒过来:“凡能够讲两句的,千万不要合并为一句!”同样,能够分拆为单句的,千万不要合成复句,任何欧化句法在口语表达中都是不受欢迎的。就连长修饰语也要尽可能地避免。

2、冗余适当,避免口头禅

口语表达时,有时为了强调某个意思,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采用有目的地重复这种方法。例如我们现在还可以从孙中山先生的讲话录音中听到,他在一次演讲中为了强调国人必须觉醒而一连重复了四次“醒、醒、醒、醒!”这是有计划、有目的地重复,并不是啰嗦。

有些人在说话时会出现机械地无意义重复的现象。例如有的人老是重复一句话的末尾几个音节,甚至于不管这几个音节是否一个词。这种重复时间长了就会令人生厌,再加上“嗯”“啊”就成了官腔。特别是夹在句子中间的“这个”、“的话”、“就是说”等等的口头话,更是一种毫无积极作用的冗余成分,会使语句断断续续,使听众感到语句很不流畅。听这种讲话不但得不到美的享受,而且有一种受折磨的感觉。因此这种口头语是讲话时应该避免的。

但是,我们并不是反对在口语表达中加进一些冗余成分。冗余成分在口语中适当地穿插可以使句子语气舒缓,还可以有助于听众理解。例如以下的几种冗余成分是有积极作用的:

(1)提顿性质的冗余

在语句的主语谓语之间,或者在话题说出之后加一个语气词“呢”(当然不能重读),可以起到提顿作用,使句中多一个停顿,使语气变得舒缓和亲切。例如:这个时候呢活动筋骨也是必要的,所以我就喜欢打乒乓球。不去呢有点抱歉,去呢实在没有兴趣。这两句话中的“呢”都起了提顿的作用,并且也使语句变得舒缓亲切了。

(2)强调性的冗余

这种冗余部分是为了强调句中某一个词。多半用重复的方法来加强信息。例如:何况我们都是同龄人,我们同龄人相处应该是非常融洽的。这句话中后半句重复了“同龄人”。这是为了强调。

(3)解释性的冗余这种冗余是为了使听众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近日的上海街头出现了无人售报摊,无人售报摊就是没有人卖报纸的。是靠每一个读者自觉地把钱投进箱子里然后拿一份报纸。

这段话里“无人售报摊”如果写在书面上,应该说很容易理解,但在口头一晃而过时,就难免抓不住要领,特别这是一个新出现的、不熟悉的事物。所以,说话的人先重复了这个词,再加上一段说明,这是因为解释的需要。

有时候,在脱口而出之后,觉得说得不够清楚,也可以用原来的语词加上修饰语再重复的方法来地自己的话作某些注解,这也是一种解释性的冗余。例如:就在那天我花了半天的时候制作了,亲手制作了一张卡片。

这句话中后半句“亲手制作”就是说话人为了进一步说明不是一般制作而临时加上去的。口语与书面语相比,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可以边说边修正。这种修正部分常常是通过冗余部分来完成的3、思路清通,符合逻辑

语句的流畅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路是否清通。说不清楚常常是因为想不清楚。当人们从思维(也有人称为“内部语言”)转换为语句(也有人称为“外部语言”)时,正确的程序应该是:

(1)确定说话的中心。

(2)确定最关键的词语。

(3)选定句式。

(4)选定第一句所使用的词语。

当然,(2)与(3)有时次序会互换。但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确定中心和层次肯定在选定第一句所使用的词语之前。也就是说,人们在开口说第一句话之前,心中应该有一个讲话大纲。因此,第一句话,第一个词就有了依据,以后的词和句也有了基调。这时,说话的人便可以“胸有成竹”“出口成章”了。如果说话的人没有按照这个程序行事而是边想边说,并且没有一个确定的中心,“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那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障碍。这些障碍如不能排除,就会造成说话的中断。即使最后能够排除,也会严重地影响听感,造成语句不流畅的感觉。这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的。思维障碍也有不同的类型:

(1)选词困难造成的障碍,例如下边这一句:

他最反对老师的那种——嗯——老师用很多作业——用很多作业来——影响同学的学——影响同学的业余生活。这儿出现的重复和延长显然是因为说话的人没有选出适当的后续词语而形成的思维障碍。

选词障碍有时表现为几次换用,例如下边这一句: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呃——就是说我们一定——呃——应该要注意自己——呃要讲究自己语言的美——语言美就表现出——呃表现在用词上。

这段话中几次停顿、障碍都和选词有关。这位说话者显然有边想边说的习惯。往往在脱口而出之后又感到不合适,再进行修改,这就造成了语言上的不流畅。

(2)由于句法结构的混乱造成的障碍。例如下边这一句就是:

我们国家、国家田径队的马家军自从在世界上扬名以来各种各样的鳖精呵——一开始他们浙江圣达、圣达中华鳖精老——各种各样的鳖精还有甚至什么鸡精啊什么蛇精啊各种各样的精都出来了。

这一句话按说话者的本意重新安排一下应该是这样:自从我们的国家田径队马家军在世界上扬名以来,各种各样的“精”——鳖精、鸡精、蛇精都出来了。

然而,说话的人一开始就用错了“自从”。这样一来,整个的句子变成对马家军的评论。在句子中间又插入了浙江圣达,说到一半又觉得这一点与话题无关,于是又放弃。这样一来,整个句子在逻辑上就混乱不堪了。

(3)由于突然变换说话内容而形成的障碍。使听众感到前言不搭后语。例如下边这段话:

但是现在我们现在的广告就是我记得我刚刚开始看电视的时候有条叫做,十几年前吧十一二年前的时候开,开始看电视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广告一般都是指那种一般都是那种大型的机械呵我记得小时候看电视那个“再向虎山行”它都是广告是那种锅炉啊汽车啊嗯这些这些广告。然后到现在的话十二年以后的话电视里的广告都是那种充斥了比如说六点六点多钟左右的时候都是那种儿童食品广告。

请注意带·的地方。说话人在那儿出现了思维障碍并突然转向。与之相伴随的还有无意义的重复。把整段话搅得一团糟。我们如果支掉多余的部分(下边用横线标出),情况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四)谋篇得法

口头表达的效果,除了语音自然、用词恰当、语句流畅之外,谋篇得法亦是重要的一点。因为既然是表达,就必然有审题、选材、结构方面的问题。审题不当、跑题偏题、无的放矢是不可能说好话的。剪裁不当,当详不详就会表达不清,当简不简又会显得啰嗦。结构不完整不行,结构混乱也不符合要求。在谋篇方面,需注意以下三点:

1、审题准备

我们可以把一段话题加以分类,找出它们的类型来。总起来说,可以把话题分为记叙和议论两大类。在各类中又可以按所记、所议的对象不同分为记人、记事、记生活、记所爱的四种“记”以及论人、论事、论物的三种“论”。

由于题目的类型不同,它们的要求也不相同。例如记叙,它要求中心突出、交待清楚,信息丰富。记人的,要有外貌的描述,也要有精神的描述。写事的,时间地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要交待。议论的讲话要求立论明确,发挥充分,结构完整,不能有头无尾或者虎头蛇尾。无论是立论或者驳论,都不能中途偷换话题。我们把《测试大纲》中的50个话题概括分类。

上面的分类只是大致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例如有的话题既可以作为记叙,又可以用以作为议论的中心。“我和电视”“自然环境和我”就是两可的话题。还有一些话题,可以从人的角度,也可以从事物的角度去说。例如“我与电视”可以从自己对电视的看法说,也可以从电视对自己的影响说,有一定的灵活性。

2、剪裁合理

在讲话时,应该选取适量的材料,所选的材料应该紧扣中心。要避免拉拉杂杂,离题万里,也要防止无话可说。我们常常听到有的人说话善于组织材料,从容不迫,有条不紊,但也有的人不善于选取材料,说起话来不得要领。例如有的学生讲自己最尊敬的老师,结果把这位老师的优点、缺点一古脑儿全讲了。讲到后来这位同学自己也犯糊涂了,说:“这位老师的许多看法我也不同意„„”听她讲话的同学也糊涂了,不知道她是尊敬这位老师,还是反对这位教师。这就是取材芜杂造成的后果。还有许多同学则相反,他们不善发挥,三两句一说,我觉得该说的都说完了。有位学生讲《商品质量和我》,翻来覆去就是“商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教师启发他说“我”,他就说“商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这就是我的看法呀”。其实联系到“我”可以讲培养人才,质量不达标,后患无穷,也可以讲述自己遭假冒伪劣产品之害的故事。这就是剪裁毛病中的“贫乏”。

3、结构完整

无论是记叙或是议论,讲话还有个结构问题。一篇讲话结构完整,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就会感到残缺不全,影响效果。

结构与话题有关,不同的话题有不同的结构。大体说来,议论性的讲话多少有点像即席演讲。它应该有一个小小的开场白,讲清自己所讲的话题,然后进入主体。主体部分应该摆出自己的观点。结论部分应该应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并把自己的观点强调一下以使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一位学生谈自然现象,她选择了雨,从雨谈到水,说话时在解题部分抓住人们对自然的奥秘谈起,谈到变化无穷的自然。接着话锋一转,就谈到自然界中最平常,然而又变化很大,对生命影响极大的水,这就引入了正题。主体部分详述水的各种姿态:上天入地,雨雪云露,水与人类生命的密切关联,甚至人生的哲理。结论部分谈到自己受到水的启示,想到要在自己的性格中学习水的能方能圆的灵活性;还要学习水的宽容性,包容性。这是结构较为成功的例子。

普通话考试说话题应试技巧 篇5

1、找个机会了解一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全过程,做好相应准备;不要因为某个环节出现了和预想的情况不一致时使自己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2、进入测试室后找个机会和测试员说几句话,有理有节的“套近乎”。既放松了自己,又调节了气氛,使测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这是测试员和应试人都高兴做的事情。

3、测试中专心致志,不要老盯着测试员的笔头――测试员笔动一下,你就紧张一下,何必这样折磨自己呢。当然,有个别字词你拿不准时,看看测试员的反映并及时更正是允许的,但实在不必次次都这样。

4、以平静的心态对待说话题目的抽签,不用抱侥幸心理,认为抽到自己要的签就会超常发挥。其实,每个签的题目难度差别并不大,关键还是要准备全面,胸有成竹。

5、测完离开测试室时,跟测试员说声“谢谢”,然后从从容容走出考场。自己该做的都做了,还有什么可遗憾的?

利用规则,减少失误

1、读文章时,发现某字错读或漏读,按规则,不能重读整个句子。

2、读字词时,如发现错读误读,不要轻易放弃,按规则是可以更正的。读双音词时,如果其中有一个字不认识,不要整个词都不读。双音词的每个音节独立计分,读对哪个字都能得到一半分。

3、说话要说自己熟悉的事情,不必刻意追求句子是否优美,故事是否生动有趣;不要时时看手表,担心三分钟到了没有。

说话不仅是对应试人语言水平的考查,同时,也是对应试人心理素质的考验。说话是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把思维的内部语言转化为自然、准确、流畅的外部语言,需要应试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综上所述,说话具有以下几种基本要求:

1.话语自然

说话就是口语表达,但口语表达并不等于口语本身。我们口头说话,要使用语言材料,但是说话的效果并不是这些语言材料的总和。口头说的话应该是十分生动的,它和说话的环境、说话人的感情、说话的目的和动机都有很大的关系。

要做到自然,就要按照日常口语的语音、语调来说话,不要带着朗读或背诵的腔调。这并不是很高的要求,但实际做起来却是相当的困难。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进行说话准备,不要把说话材料写成书面材料,因为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会进行修改,殊不知,就是在修改中改掉了口语表达的特点。

语速适当,是话语自然的重要表现。正常语速大约240个音节/分钟均应视为正常。如果根据内容、情景、语气的要求偶尔10来个音节稍快、稍慢也应视为正常。语速和语言流畅程度是成正比的,一般说来,语速越快,语言越流畅。但语速过快就容易导致必音时口腔打不开、复元音的韵母动程不够和归音不准。语速过慢,容易导致语流凝滞,话语不够连贯。有人为了不在声、韵、调上出错,说话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挤,听起来非常生硬。因而,过快和过的语速都应该努力避免。

2.用词得体

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界限不易分清。一般说来,口语词指日常说话用得多的词,书面语词指书面上用得多的词。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相比,有其独自的特点。必须克服方言的影响,摈弃方言词汇,说话中特别要注意克服方言语气。但由于普通话词汇标准是开放的,它不不断地从方言中吸收富有表现力的词汇来丰富、完善自己的词汇系统,普通话水平测试允许应试人使用较为常用的新词语和方言词语。

3.用语流畅

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基本是一致的,使用的句式大体也是相同的,但是,从句式使用的经常性来看,事和书面语仍然存在着差别,其特点是:①口语句式比较松散,短句多;②较少使用或干脆不用关联词语;③经常使用非主谓句;④较多地使用追加和插说的方法,句间关联不紧密;⑤停顿和语气词多。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人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水平的测试和评价。它既不是普通话知识的考试,也不是文化水平的考核,更不是口才的评估。测试大纲以语音面貌、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来作为说话的一部分标准,对与文章结构有关的立意、选材及布局谋篇并未提出具体的要求,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把作文的评分标准强加于说话之上。

1.普通话考试说话题型应试技巧

2.普通话考试说话题

3.普通话考试说话题目技巧

4.普通话考试说话题技巧

5.普通话考试说话题解题技巧

6.普通话考试应试技巧

7.普通话考试说话技巧

8.普通话考试说话题考试要领

9.普通话考试说话话题《难忘的旅行》

普通话考试说话例文30篇及技巧 篇6

2.我的学习生活(1.我的学习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2.最让我感慨的是自己在高中补习的时候,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我能保持一种宁静的心3.也许是真的长大了,经过了高三一年的彷徨,看着自己的同班同学好姐妹一个走上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自己真的没有什么资格不好还努力,现在的自己不会像以前那么浮躁了4.自己每天是怎样学习的,最让我欣慰的是自己找到了一个有效地学习方法并坚持了下来,我有一个复习本,就是每天晚上坚持把一天学过的东西记在本上,按科目记,早上我会比别人早到半个小时,复习昨天的内容,接下来是周复习,月复习5.最后我取得了高考的胜利,虽然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我觉得我胜利了)

3.我尊敬的人(1.从小到大,在我接触的人中,我最尊敬的人就是我的爸爸。2.爸爸的身材并不是特别高大,很瘦,但是和爸爸在一起能够感受到从来没有的安全感,不得不说我的爸爸是我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他的那种爱让我感觉特别温暖,小时候总是自豪的跟别人说我的爸爸特别爱我,我有这样一个好爸爸3.自己读书爸爸给了我太多的鼓励与力量,他从来都是坚信自己的女儿是最棒的,就算是我高考失败的时候,也是他给我鼓起勇气让我重新开始,说实话没有爸爸对我的信心,我真的可能都已经放弃了4.我对爸爸的尊敬绝不仅仅是对待我身上,更多的是他这个人,对家庭的负责任,对孩子的关心,正直,能干5最后强调重复)

4.我喜欢的植物(1.我喜欢冬天,更喜欢东西里的梅花2.我喜欢梅花是因为它更像我自己,就是诗中描述梅花中的一样,我觉得里面的几个词足以描述梅花的高贵,墙角,数枝,凌寒,独自,唯有,暗香,梅花中太多的东西是我身上独有的,我和梅花相同的部分3.梅花更像我们这个时代难得的一种人,生活在乱世却又和别人不同,开在不同的季节,我们爱有梅花身上的品质)

5.童年的记忆

6.我喜爱的职业

7.难忘的旅游(1.作为一名从大山里出来的孩子,我的旅游机会是少而又少的。但也许因为少,他们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说到“难忘”,我觉得上个星期的泰山之行是我最难忘的一次旅行。2.那次泰山之行,我被黄山的美景彻底的征服了。回来的路上我就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再次登临,而且最好带着我的亲人,让他们与我一起来欣赏这大自然的杰作3.我觉得登泰山最难忘的就是登十八盘的过程中,都说十八盘是泰山最难爬的一段,不还偏不信,我们是晚上10点多到的山下,开始就我和同行的一个女生,慢慢的在爬的过程中,我们又结交了其他的朋友,最后发展为七个人,到了十八盘就是凌晨三点多钟,都说山上的东西很贵,山上很冷,不得不租大衣,后来我和同伴决定就在十八盘下租一个大衣,因为我们两个子都太低,穿上大衣根本就没法爬山了,所以只能脱下来,最可笑的是,我们竟然就这样抱着大衣爬的十八盘,有时候真挺佩服自己的,到了南天门才发现山上租大衣并不贵,和山下一样的价钱,真是

挺后悔的4.到了凌晨五点多钟我们去看了日出,等我们下山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腿都软了,看着那漫长的下山之路,我退切了,后来还是同伴的鼓励让我学会了什么是坚持,我们没有坐缆车,就这样一直走下来了5.爬泰山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坚持,友情,真诚,善良,宽容回到家之后几乎不能走路了,我睡了两天才缓过来了)

8.我的朋友-爸爸

9.我喜爱的文学(1.我喜欢看的就是历史人物的传记2.不知道是何时起开始迷上了历史人物,记得刚上大一的时候师哥师姐们就说大学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图书馆,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虽小,但足够让我们读大学四年,我听了,有时间我就去图书馆看看,不知道看什么,我就一排排的看着书名走,挑选自己喜欢看的,感兴趣的,最后一本毛泽东传记吸引了我,当时真的不是为了什么,只是觉得大学生不知道毛泽东是怎么回事,有点搞笑,我开始翻阅,没想到这一看就不可收拾,因为自己关于历史的知识太少了,所以没出现一个历史人物自己就想把它搞清楚,最后看了太多的别人的传记3.毛泽东的对手蒋介石的传记是不得不看的人物,挺了不起的,写日记,曾国潘4.后来又看了周恩来,邓小平,宋庆龄,毛泽东家中的每一个人,关于他的子女和爱人4.看人物传记我学到了东西)

10.谈谈卫生与健康(1.其实卫生是处处都必须注意的,在路边、大街上、小巷中,在那些小摊小贩的摊子上,经常做一些油饼、臭豆腐之类的食品,你可千万不能去买,谁知道他们这些东西是用什么做的,吃了容易生病,甚至造成腹泻、头晕之类的症状。饭前便后要洗手,这也是讲卫生的行为2.说到健康,也许有人会说:“吃多了东西也就健康了吧!”其实健康并不在于多吃东西,你还要常运动、多喝水,每天定量吃饭,按时睡觉等等,这样才能做到健康。在报纸上看到过多吃水果、蔬菜、多补充维生素,这样对身体大有好处3.卫生与健康是紧密相连的。不讲卫生使身体容易生病,为了有个健康的好身体,平时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表现为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比如,要保持个人清洁卫生,衣服要勤换洗,勤洗澡,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经常打扫环境卫生;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4.过犹则不及,太讲求卫生的重要性,也会使我们的生活变乱的,凡事有个度)

11.我的业余生活

12.我喜欢的季节(1.我是一个内向的喜欢独自思考的人,同样我喜欢的季节也不会太热闹,我喜欢单调的冬季2.首先从穿着上看,我喜欢穿着羽绒服,鞋子,带着围巾和帽子在大雪中走3.雪带给我们惊喜,走在雪上的自在,打雪仗,堆雪人,周围一片寂静,茫然4.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梅花在冬天开放)

13.学习普通话的体会(1.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我们日常交流沟通的工具,我从小最喜欢的职业就是当一名教师,我认为学好对我来说普通话很重要2.我今年报了普通话的选修,尽管我不是南方人,但是学习好普通话对我来说的难度还比较大。但是,我不能灰心,我要自信,只有这样我才能有信心学好普通话,这是学习好普通话的思想保证。在随后学习普通话的过程,我注意安排一个学习计划,每天抽出1小时,专门学习普通话。这是学习好普通话的时间保证。3.除此之外,我还勤向普通话培训班老师学习。因此,在我遇到不懂的和难以纠正的问题时,就及时向老师请教好的学习方法。在平时,我还跟普通话好的同学一起学习。和他们交往,或在一起活动,能够在最平实的交流中提

高普通话水平。而且我还发现,经常性收听收看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节目对学习好普通话有很大帮助。4.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我很高兴的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让我知道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我期望自己能够在这次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因为,我的愿望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所以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论这次的结果怎样,我都会在今后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再接再厉。

14.谈谈服饰 1.现在我们想购买服饰而进商场后第一个感觉就是眼花缭乱,因为颜色各异款式新疑很适合现在年轻人,曾经人们的温饱是个问题时大家从不考虑服饰衣着打扮对他们来说是次要的,所以服饰上有补丁是很平常的事情,可现在不同了,年轻人讲究的是‘另类’是‘个性’。把‘补丁’看了一门艺术看成了一门个性把很好的衣服专门打上补丁你们说怪不怪呢? 2.每个人都有个人的穿法因为每个人的气质都不同,有的人看上去极为严肃这样他们应当穿得端庄才可适合、有的人看上去很温和、温柔这样他应当穿的典雅才适合随着人们的眼光服饰也是日新月异的变化着随着时代服饰不断变化着服饰会还古吗?会变成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楚!只有时间时代的前进才能证明服饰的变化,因为服饰是跟随时代更换的。

15.我的假日生活

16.我的成长之路(1.我的成长跟爸爸的关心是分不开的,我自认为爸爸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不管我遇到了如何的挫折还是失败,爸爸永远都在我的身边陪着我,爱着我2.自己学习的失败,爸爸的陪伴3我的成长离不开爸爸)

17.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1.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科技的发达,就没有我们现在便捷的世界2.举例子,看时间有太阳手表手机,联系有电报打电话手机电脑,交通工具的变革,这个迅速发展的世界的每一个变化,都在影响我的生活3.电脑的发明,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

18.我知道的风俗

19.我和体育

20.我的家乡

21.谈谈美食

22.我喜欢的节日(1.我最喜欢节日的就是春节。春节是所有节日中规模最大,礼仪最重的节日,过春节又叫“过年”。即使是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尽量赶回来跟家人团聚的。我喜欢家里热闹的样子2.小孩子那就更开心了,不仅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穿上漂亮的衣服,而且还可以拿到压岁钱呢3.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一天,人们一大早起来,就开始准备晚上吃的东西了,我最喜欢的就是贴对联。4.除夕之夜,一家老小围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好不热闹!家乡还有个传统,就是每年在吃年夜饭之前要给死去的老人烧纸,也让在另一个世界的他们也在新的一年里幸福生活。吃完年夜饭,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气氛及为快乐祥和,就会叫上几个亲戚朋友一起来熬夜,等待新一年的到来

5.大年初一大家都起的特别早,当然吃饺子是少不了的,这是我们过年的一大特色。对于这一顿饺子,我们那里还有一些规矩呢。就是在包饺子时在其中的一个饺子内放上已消过毒的硬币。谁只要吃到这枚带有硬币的饺子,就意味着这个人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迷信,但是谁也不去破坏这个规矩。毕竟,这不仅

是我们的传统,更是大家对来年的一种憧憬。吃过新年的第一顿早饭之后,大家就高高兴兴的出)

23.我所在的集体

我所在的班集体是一个充满活力、团结互助、温暖快乐的大家庭。我们班同学大多数来自农村,一样的装束,一样的朴素,一样的乡村风俗,使得我们在一起生活、学习相处得很融洽。没有高贵贫贱之分,有的只是平等,互助友爱。我们的班集体是团结的,学校每学期都分年级开展体育比赛活动。有蓝球赛,排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等。无论是哪项比赛,只要有我们班参加的,都会看到我们班男女同学在赛场旁观看,做拉拉队,队员们出来休息马上会有同学递给一杯矿泉水。递上擦汗的毛巾。正因为场外同学的团结一致,鼓舞了赛场里的队员们,每次比赛,我们班的男女队总会获得奖状。男同学还多次得了篮球赛的冠军。当然,取得比赛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队员们的球技,但如果不能团结一致,赛场内的队员们彼此矛盾,不互相配合,胜利的结果能得到吗?所以,班集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而我们班的团结友好是取得每次胜利的一个保障。团结、和谐、友爱的班集风气,还让每们同学的心里都感到踏实、温暖,哪位同学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他(她)首先想到的是班集体,找同学们帮助共同解决。哪位同学有了困难首先向他(她)伸出支持之手的是我们自己班的同学,哪位

24.谈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1.职业道德首先表现在自己工作的热爱,医生关心病人爱护病人,教师就应该关心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司机就应该一切为了乘客着想2.前一段时间的人民英雄,杭州大巴车司机吴斌,在拉着乘客到目的地的高速公路上,突然一块铁片从天而降,砸破了前面的玻璃,最后一个小的铁片砸到他的腹中,不顾自己的疼痛,没有紧急刹车,而是在76秒之后安全的停在的高速公路上,车中的24名乘客没有一人受伤,而他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这种精神真的让我们感动,想想如果不是他的坚持,可能车上的所有乘客性命都不担保,甚至可能在飞速的高速公路上造成连环撞车,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真的应该为他的这种精神感动3.现在的社会缺乏职业道德的太多太多了,医生收红包,教师不是一碗水端平,出现歧视,商人唯利是图,注水猪肉,有毒奶粉,加农药的蔬菜,建筑偷工减料)

25.谈谈个人修养

26.我喜欢的明星,社会知名人士

27.我最爱读的书刊

28.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整个地球的一大危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资源的迅猛开发与有效利用,使其在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各种污染事故频频发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人类必须意识到,人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文明与大自然的命运已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如同心灵和躯体一样密不可分。今天,人类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到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这是一次人类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一次人类角色的深刻转换。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外在的法律强制,更需要人类的良知和内在的道德力量。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今天,人类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如果人类再不行动,那么100年后,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有可能融化得无影无踪。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应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真能如此,新世纪的人们

29.我向往的地方,泰山

30.购物(消费)的感受(1.山寨2.过度包装3.网上购物4.信用卡带来的方便5.消费者协会)

上一篇: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在线答题题库下一篇:理想中的学校初三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