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反思

2024-05-23

《孔雀东南飞》反思(精选14篇)

《孔雀东南飞》反思 篇1

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用了四课时,对这一首内容极为丰富的长诗,我采取了讲授法,从开头分析到结尾,基本上是一言堂,可说是无微不至的分析。大到整个故事的发展,小到刘兰芝“指如削葱根”的手是什么样儿的。学生听得很过瘾,我自己当时也认为讲解比较到位。但上过几天后,我却觉得这种上课方法很笨。

一,我只顾自己过嘴瘾,采取了大水漫灌的方法,没有注意课堂各个环节的设置,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达到启发的目的。

二、没有发动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当然这也可能有点儿不现实,因为学生除了图书馆,无处可去,就算能去,也仅是那么一点儿时间。然而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着,比如:刘兰芝和焦母为什么合不到一起?刘兰芝被休之前精心打扮有什么用意? 提前抛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嚼着,是能嚼出点什么东西来的。而我上这节课时,只是一味的喂。

三、给学生读的时间不长。诗歌教学,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首长诗,最好分分角色,找几段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看谁对人物把握得准,把握得真。先布置下任务,让学生课下练一练,这样学生就会熟悉课文。

四、一些与原有评价不同的观点没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刘兰芝的“自请遣归”是真的吗?焦仲卿在婆媳之间充当了什么角色? 刘兰芝跳水之前为什么要脱鞋? 这三个问题,如果学生细心的再读课本,进行深入思考,会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即:一个颇有心计的刘兰芝,一个屡屡把事情搞坏的仲卿。

通过以上反思,我觉得如果再讲这首长诗,我应作如下调整:

1、课前布置任务,事先找几组学生,分好角色,课前练习,课上诵读。

2、课上抓几处地方重点讲解,不求面面俱到,要做到有取舍。

《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2

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师板书:忠贞)从她与府吏说的话可以看出。“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还有就是当她被迫回娘家之前她对焦仲卿说“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体现了她对爱情的无比忠贞。再有她在最后被家人逼迫无奈只好“揽裙脱丝缕,举身赴清池”,她愿意用死来表明她对爱情的忠诚。

师:很好,那么除了忠贞你们还能读出什么?

生2:刘兰芝被婆婆百般刁难,被迫回家,刘兰芝对婆婆说的“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以及对小姑说的“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即使她被百般刁难,也怕婆婆在家操劳,这些都说明她的善良。(师板书:善良)

生3:我还觉得她漂亮(师板书:漂亮)。文中有“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师:既然大家谈到了漂亮的问题,那我就想问大家,焦母是不是因为刘兰芝太漂亮,怕自己的儿子贪恋女色、耽误前程才驱遣刘兰芝?

生:不是。

师:如果不是,原文中有没有什么根据?

生4:我认为不是。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怜体无比”就是说长得漂亮,说明焦母不是怕儿子贪恋女色,反而想给他找个更漂亮的。

师:后文是不是还有一个地方也提到这个问题了?哪里?

生5:“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师:看来美貌并不是一个错误,连焦母都说“我给你找一个美丽的女子”。但刘兰芝除了漂亮还有什么特点?

生:很有才。

师:对。她太有才了!原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师生同读,师板书:才华)

师:可是在封建时期,才华对于女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女子无才便是德!

师:看来才华带给刘兰芝的非但不是婆婆的欣赏,反倒是招致了婆婆的不满。为什么这么说呢?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焦母认为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不懂规矩。

师:不懂规矩,什么事都自己作主。焦母说她凡事都自己作主,那么大家想一想,刘兰芝的主见来源于什么?

生:才华。

师:来源于才华。可刘兰芝自己是怎么说的呢?她认不认为自己事事都自作主张呢?

生6:刘兰芝不这样认为。她说“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没有什么事情是违背婆婆意志的。

师:兰芝认为“我不是自主的”,婆婆认为“你就是自主的”。看来在是否有主见上,兰芝与婆婆是存在分歧的,这似乎可以构成她被驱遣的一个原因。这是我们从她的漂亮和有才华想到的。刘兰芝给你的印象还有什么?

生7:她很勤劳。(师板书:勤劳)

师:这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7:“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师:还有吗?

生8:有反抗精神,敢于斗争。(师板书:反抗精神)因为她对焦仲卿说“非为织做迟,君家妇难为”。她觉得是婆婆故意在刁难她,她受不了了。

生9:我觉得她是通情达理而不是具有反抗精神,因为她是主动提出要离开的。不想让丈夫为难。

师:通情理(板书:通情理)可是她自己想走吗?我们先留下这个问题。还有什么?

生10:我觉得她有封建时期女子固有的软弱。她被驱遣回家后本不想出嫁,但还是不得不出嫁。

师:(板书:软弱)我们写到这里的时候黑板上已经有矛盾的地方了。有同学说她有反抗精神,有的同学说她很软弱。我们先假设她确实有反抗精神,那么她的反抗来源于什么?

生:自尊。

师:很好,她是很有自尊的。(板书:自尊)一个人的自尊都可以通过什么体现出来?

生:语言、行为、形象。

师:我们来看她的美丽形象。她都要离开了还要打扮,可见她要来的风光,走的风光。她要留给婆婆一个最美好的形象。我们再来看她的软弱。当她的哥哥逼迫她的时候,她的回答的确是很软弱的。可是你们看她的动作是什么样的?

生:“兰芝仰头答”。

师:同样谈到婚事的时候,她与母亲对话时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生:“兰芝含泪答”。

师:一个是“含泪答”,一个是“仰头答”,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还有在和婆婆对话时也没有流泪,而和小姑告别时却留下了眼泪。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1:和母亲对话时她是很委屈的,所以是真情流露。和哥哥对话时,她不想示弱,所以仰头忍住眼泪,她非常的无奈;在和小姑告别时也是真情流露,在和婆婆对话时,她要保持自尊。

师:非常好。这里写到了兰芝的眼泪,那么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到了她的眼泪?

生12:还有她出门后“涕落百余行”,她的眼泪表明她的委屈,她很善良。

生13:还有她做嫁衣时“手巾掩口啼”,还有“吨瞳日欲明,愁思出门啼”。

师:为什么一个是“掩口啼”,一个是“出门啼”

生13:因为在母亲面前她不能啼哭,她很善良。

师:那么她软弱吗?

生:不软弱。(擦掉“软弱”)

师:说罢刘兰芝再看焦仲卿,他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

生14:他是一个小心服儿(板书“小心眼”)的男人。他在听说刘兰芝要嫁人的时候匆匆赶来,却在兰芝还家十余日期间从未来过。他不允许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霸占。他还没有办事能力。他明明知道母亲很专制、蛮横,还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他是在火上浇油。身为丈夫他应该调节婆媳关系,他却不知替刘兰芝考虑,他很懦弱(板书“懦弱”)。

师:你义愤填膺啊。按照你的说法焦仲卿就一无是处了。还有吗?

生15:我觉得他的懦弱是可以理解的。他作为儿子必须孝顺母亲。他没办法违背母亲,也不能舍弃爱情,他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婆媳之间的关系是很难调和的。

师:很有深度啊!还有xq?

生16:他还有反抗精神。当焦母要驱遣兰芝的时候他说“女行无偏斜,何

意致不厚?”“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他不希望兰芝被驱遣,体现出了他的反抗精神。

师:那么我们看焦仲卿的小心眼儿,他的小心眼儿来自于哪里?

生:他的痴情。

师:汉代有“不孝,弃市”一说,这样的孝道之下,焦仲卿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即便他是孝顺的,在兰芝被驱遣的时候他还是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在孝顺之外还是有反抗精神(板书“反抗精神”)的。我们可以想象,一向对母亲百依百顺的他,能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显然是对兰芝的爱情在支撑着他,使他鼓起反抗母亲的权威的勇气,他性格中的懦弱,在这时开始发生了改变。在两个人的爱情当中,在挽救这段即将破碎的婚姻上,焦仲卿是主动的,情感外露而热烈。那么刘兰芝呢?她对于爱情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生17:课文中说“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她选择了回娘家。

师:可是第二天,就在回娘家的路上,她的情感发生了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变化。我们来看送别时,两个人的对话。我们注意这一段,焦仲卿的一番话,其实在前面已经说过,但被刘兰芝坚定地拒绝了。刘兰芝的态度为什么在这时会发生改变?

生18:我觉得可能是焦仲卿进到车里对她说的那番誓言深深打动了她,同时,即将分离的特殊情境也常常会触动一个人心底里最柔软的部分,或是源于心底的不舍。

师:感于此情此景,她终于说道:“感君区区怀!”看来她的心弦这才被仲卿的真情拨动了。接着她说道:“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可见这时兰芝才开始有了对两人重新团聚的期望。可是这种改变对于她意味着什么?

生:重归焦家,她依然要面对挑剔的婆婆。

师:为了爱情,刘兰芝已经准备好要牺牲她恪守的尊严。所以在对待两个人的爱情上,刘兰芝是被动的,可一但心底的爱被唤起后。刘兰芝就变得执着而坚定了,为了爱情,她甚至可以牺牲(板书“牺牲精神”)她恪守的自尊。而孝顺的焦仲卿在爱情面前也是有牺牲精神(板书“牺牲精神”)的,所以他一点都不懦弱。他表面上懦弱其实来自他的孝顺。我们再来看他们的死:“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刘兰芝的死固然要恪守誓言,那么焦仲卿呢?在得知刘兰芝死后,他可不可以不选择死亡?

生:可以。

师:那么他怎样来表现对爱情的忠贞呢?

生:不娶。

师:那么他为什么要选择死亡?

生18:他满怀对刘兰芝的愧疚。

师:至此,我们再来看这两个人物形象。刘兰芝:秀外慧中,恪守尊严与誓言。在爱与自尊的冲突中,牺牲了自尊,牺牲了生命。焦仲卿:愚孝、痴情,在愚孝与挚爱之间徘徊,最终在两难的境地中,选择了死亡。

两个人的爱情悲剧固然有性格的原因,但也逃脱不了时代的桎梏,制度的牢笼。“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徘徊中,我们看到了一对爱侣无力的抗争;徘徊中,我们见证了他们生死的誓言;徘徊中,我们感动于兰芝为爱的牺牲;徘徊中。我们震撼于仲卿生与死的选择!不论作者在当时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也不论焦仲卿夫妻本身的思想高度如何,总之,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可能以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完成对这部作品的解读。理解了这一点,就是我们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课后反思:

当我准备这堂课的时候发现大多数资料中对于刘兰芝与焦仲卿形象的认识都是我不能接受的。刘兰芝就是完美女性的化身吗?焦仲卿真的就是一个懦弱的男人吗?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所有的悲剧都归结为时代的桎梏、制度的牢笼?

其实这类的思考不仅在于这一篇课文。我是比较推崇文本主义与接受美学的。任何所谓经典的解读如果经不住作品本身的检验,都是不能够让人信服的,读者才是作品本身。对于我是如此,对于学生呢?于是不禁想到自己当学生的时候,对于课堂上老师的结论,对于书本上既有的东西总是怀疑多过信服。那么何不让学生自己在作品中寻找结论。让他们透过经典,读出个性,从作品中找到支撑他们理论的东西呢?对也罢,错也好,思考本身就是价值所在。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篇3

这次的教学设计完全是自己无意中设计出来的,最初只备了课文的小序和一、二段,然后认真分析了这两段与后面的联系。忽然发现本文最突出的手法就是“赋”,而且在描写时不惜笔墨,那么为何不把这些集中在一起讲解呢?这就构成了本次教学设计的框架。因为本单元要求要反复吟咏,所以又设计了不同的朗读环节。

这次的教学设计是以往没有采用过的,效果如何呢?忐忐忑忑地按着自己的设计上完了课,觉得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当然也存在不足。

虽然此次的教学设计是全新的,但能够这样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自己对文章的熟悉和对课文的重组。所以今后一定要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真正把教学目标的落实放在首位。而且本次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开头段作用的分析,兰芝抗婚一段的作用等,都是由学生分析,最后归纳汇总在一起的。因为学生已学习过一些现代文的分析,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思路,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效果不错。因为两个班的座位都是三三式,所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采用的是一生读旁白,一生读兰芝,一生读阿母和阿兄的形式。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多的熟悉课文,为分析兰芝形象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点落实有些匆忙,没有训练学生的翻译,都是直接点给学生的,而且知识点有遗漏的。下节课打算利用课件进行检查和弥补。另外阅读还是不够充分,这样就无法真正通过阅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反思,更加明确了今后备课的目标,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而且也体会到了目标叙写的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

全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将学生不懂的字音、字义梳理通顺。这一课除了个别字音比较难懂之外,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注释阅读去了解与掌握。在疏通的同时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出层次之后,再分角色朗读。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朗读加上老师对个别语段的点拨,学生基本可以弄懂文义。

第三课时是人物形象分析,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这节课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我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篇4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且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在教学时,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时主要探讨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塑造,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朗读、讨论、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归纳。以下的教案为有顺序的,但实际操作由学生的回答而定。分析中探讨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并联系当时社会环境。设置探究课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认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他们可以不死吗?焦刘二人的死有其必然性吗? 寻求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

《东南西北》教学反思 篇5

儿童对生活的划分是以自己的和他人的为界限的。凡是符合他个性的生活就是他“自己的”,便更具有积极主动性,投身之中以至于会达到忘我的境地。而不断更新的情境模式,就会促使他们采用新的方法去适应和控制环境,他们的主体性才会被发挥出来,潜能才会被挖掘出来。在为学生创设或组织实践活动时,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这项活动的目的性,而且要考虑这项活动是否符合儿童的个性,是否符合儿童的需要。只有符合儿童个性需要的活动,才可能使儿童具备主动积极的精神、愉悦轻松的心情。人的思维是伴着情感起伏而进行的,情感可以激励思维,也可以形成思维的障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游戏、竞赛、观察、操作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东南西北”时,我组织学生到室外去上课,低年级的孩子最喜欢上的就是室外课,现在看见数学课也能到室外去上,自然是欢呼雀跃。我先从冉冉升起的太阳入手,让学生体会东面的位置概念,接着再教学与东相反的是西,面向东伸直双臂,右手指的是南,左手指的是北,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左右”过渡,学生很快就弄清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又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操场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大大的图,四个箭头分别指向东南西北,玩游戏的学生则站在中间的大圆中,老师喊“东”、“南”、“西”、“北”的口令,学生就向着那个方向的箭头所指的小圈子里跑去,谁最慢到达小圈子,谁就输了。这个游戏既检查了学生的新知掌握情况,又能反馈出每个学生的动作敏捷性,这堂课所有的学生都很投入,知识巩固率达到了99%,收到了室内课无法达到的效果。

《孔雀东南飞》反思 篇6

人教版高语第三册在插页里为《孔雀东南飞》配了一幅图,出自画家萧玉田先生(工笔画大师潘絮兹入室弟子)之手。本来一共是16幅,编辑选取了焦仲卿送别兰芝,对她表白心迹,二情长依依这个场面,是很感人的。只是插图里的孔雀,画作两只,一只翩翩回首,一只脉脉前视,美则美矣,于情于理似有不合。

诗篇一开始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很明显用的是传统的托物起兴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里即是用孔雀往东南飞去,因为顾念配偶,所以飞不多远就徘徊不前,来引出下面这段爱情悲剧;并借此给全诗定下一个基调,造成哀愁缠绵的气氛。试想,如果孔雀双双比翼飞去,为什么还要“五里一徘徊”呢?况且,“兴”中一般含“比”,形单影只的孔雀孤飞彷徨,也正好象征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妻二人被迫中路分拆的悲剧命运。诗的结尾。“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用象征手法描绘他们死后化为鸳鸯的情形,在结构上就照应了开头的孔雀,“以一鸟独飞始,以双鸟和鸣终,诗意极浓,令人浮想联翩”(江夏、肖毅等编著《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而插图里画作双孔雀,在艺术表现上则构成了反衬,上面的这些暗示、余韵也就都没有了,诗味也会随之遽减吧。

其实在汉代及魏晋的民间创作和文人诗里,以大雁、鸿鹄、鸳鸯、翰林鸟、比目鱼这些意象来象征夫妇、朋友的很多,要么表达分离的苦痛,要么表达聚首的愿望。如汉乐府里的一篇《伤歌行》就这样写道:“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不正是因为孤鸟的哀鸣而引发了思妇的愁思吗?见于《宋书·乐志》的《艳歌何尝行·白鹄》,与《孔雀东南飞》里的情景就更相似了:“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踌躇顾群侣,泪下不自知。”就是以分飞的白鹄作譬,来表现一对夫妇被迫分离时的情态。至于同时及稍后的“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曹植《赠王粲》)、“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潘岳《悼亡诗》),那就更多了,不——解释了。

《东南西北》教学反思 篇7

一、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

本课的第一个环节,首先提出问题:“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么?”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发现学生知道太阳从东方升起,但指不出“东”的具体方向。教师随机确定教室的东面,并引导学生根据儿歌说出其他三个方向。接下来让学生“找方向”和“指方向”,加深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认识。在这里,老师充当的的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游戏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方向的知识不能完全靠学生死记硬背,在充分借助现实情境让学生辨认方向后,我加入了大量的游戏,如:“找位置”“猜方向”让学生面向不同的方向,分别向左面、右面、后面走。”这样不仅激发了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方向的认识,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东西相对,南北相对,东南西北顺时针的关系,丰富了教学内容。

三、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为主要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发展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尝试着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我始终都在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一方面,在初步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让学生在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向的过程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发展了空间观念;另一方面,在学生课前搜集、了解了“如果在野外迷了路,怎样确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发展了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东南西北》教学反思 篇8

1.注重学生年龄特征,好的导入带领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

在本节课教学中,老师注意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积极互动,教态亲切,能够及时运用鼓励,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收获知识,在活动中展开教学,体现低年段数学的活动性和趣味性。

导入部分由前后左右的相对变化性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描述出已经学习了方向,还要再学习东南西北的必要性,目的性强。教师以猜谜语的形式巧妙地引入东方,教学中又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东南西北,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导入部分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

2.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游戏与活动相结合。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数学活动与学生喜欢的游戏有效地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既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正确的方位观念,又能使学生产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本次教学,游戏仍然能够既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但是减少了繁复的环节,取而代之的是辨认方向小游戏。

3.练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层层递进。

《孔雀东南飞》成诗过程 篇9

《孔雀东南飞》最早收辑在南北朝时代陈朝人徐陵(公元507—583)编的《玉台新咏》里,题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作者无名氏。这首诗的诗前小序,将诗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写得了了分明,“时人哀之,为诗云尔”。《玉台新咏》把该诗放在繁钦、曹丕二人的诗作之间,再从诗的语言风格看,它与汉乐府民歌中的《东门行》、《孤儿行》十分相近,因此历来认为《孔雀东南飞》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年间的作品。

宋刘克庄著《后村诗话》,却认为该诗为六朝人所作。1924年,梁启超先生在北京作过一次演讲,他说:“《孔雀东南飞》向来都认为是汉诗,但我疑心是六朝的,我别有考证。”但他只是说说而已,却未见其“别有考证”的文章问世。附和这种看法的人指出“新妇入青庐”的“青庐”是北朝时的婚姻习俗,而“四角龙字幡”则是南朝时的风尚。实际上,南北朝刘宋宗室的刘义庆(公元403—444),他编了一本《世说新语》,此书乃集汉魏至东晋传闻轶事之作,刘义庆比编《玉台新咏》的徐陵还要早百余年。在《世说新语·假谲篇》中有这样的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婚礼,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呼叫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现。魏武乃入,抽刀劫新妇,与绍还出。”可见汉末的婚礼已经用上了“青庐”,而非北朝时的婚姻习俗。现在再来说说“龙子幡”。《三国志·吴志》卷之九《周瑜传》云:“至战日,……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与舰上……”而《三国志》作者陈寿(公元233—297),其生活的年代比徐陵(公元507—583)要早200多年, 在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用上“龙子幡”一词,可以认为是正常的。不能认为婚嫁时用上“龙子幡”只是六朝时独有的习俗。因此,我们认为,《孔雀东南飞》写于建安时代是无可置疑的。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对《孔雀东南飞》的成诗做了十分精辟的论述:“我以为《孔雀东南飞》的创作大概去那个故事本身的年代不远,大概在建安以后不远,约当三世纪的中叶。但我深信这篇故事流传在民间,经过三百多年之久(230—550年)方才收在《玉台新咏》里,方才有最后的写定,其间自然经过了无数民众的减增修削,添上了不少的‘本地风光(如‘青庐、‘龙子幡之类),吸收了不少的无名诗人的天才与风格,终于变成一篇不朽的杰作。”

关于《孔雀东南飞》的成诗过程,大约经过了从口头讲述、撰写成诗、加工修改到收入定本广为流传这么四个阶段:

1.口头讲述阶段。焦、刘殉情的悲剧故事发生后,在小吏港一带引起了轰动,在当初那两三个月,或一年半载,周边的人几乎是家家户户说焦刘。

当地人去外地探亲访友,便把这个故事带到外地去讲述,外地亲友和商家来小市港,小市港人也会把焦、刘爱情故事讲给他们听,他们又把这个故事向外地传播。

2.撰写成诗阶段。焦、刘爱情故事在社会上口头流传了一段时间,当地无名氏文人同情其不幸,感叹其哀烈,便按照其哀切动人的故事情节,用民歌体写成了这样一首长诗。

3.在民间转抄、传阅、文化人不断修改加工阶段。无名氏将长诗写成后,由于诗的思想好——歌颂了人类最为纯正的爱情,情节好——故事情节完整,哀切动人,便有人将其抄录下来,拿给别人看。

4.被徐陵收进《玉台新咏》阶段。徐陵,南北朝时代陈朝人,公元507年生,583年殁,活了77岁。一般说来,文人从事著述特别是为别人编纂文集、诗集,大都是到了他们的晚年,在社会上已经很有名气时干的事。我们姑且认定徐陵是在50岁时开始编纂《玉台新咏》,他50岁时,也就是公元557年。而焦、刘爱情故事发生在公元196年到220年之间。这就是说,从焦、刘爱情故事发生,到长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被收入《玉台新咏》,成为定本,这中间相隔了300多年。

离徐陵年代又过了六百多年,才被北宋侍读学士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置于《杂曲歌辞》部分,改题《焦仲卿妻》,并为诗前小序作注:“《焦仲卿妻》,不知谁氏之所作也。”终于使这首长诗得以广为流传。

我们真的要感谢徐陵。如果不是他及时将这首名诗编入《玉台新咏》,这首诗能在民间流传六百多年,再被郭茂倩收进《乐府诗集》吗?

小学美术《孔雀开屏》教学反思 篇10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对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发现了小小组合作学习的诸多优势:

1、小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讨论的机会比传统课堂多很多。小组活动时,有多少个小组就有多少个学生同时在讨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2、一些较难表现的画面,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纠正、取长补短,而且节省时间,大部分同学都能得到明显的进步。

3、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发现了他人的优点;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合作交流中,孩子们灵性的火花在闪烁,情感在升华,思维在自由飞翔,新课堂因之而涌动着生命的活力。然而,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许多不易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合作时不能全员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素质好的学生一统天下,素质弱的学生要参与,往往被拒绝。时间久了这些学生就越来越不愿参与合作。

问题二: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作活动时,合不合作不好把握。有的时候教师提出的合作学习要求不一定适合合作学习。单独学习往往比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问题三:交流效果差。学生在交流中,每个学生的嘴都在动,给学生提供了随便讲话的机会。很难保证每次交流都有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更应该追求扎实有效。怎样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呢?这当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成功的,要经过比较长的一段时期的磨合与训练。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拔培养骨干,让他们负责本小组的合作学习。这样,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小组长就能带领本组同学大胆地去学习讨论或创作。我校根据小小组教学组织形式重新安排了座位,相信学生在不受座位的约束下,会充分交流,自由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合作的意识也会慢慢地得到培养。

2、责任到人,分工合理。《孔雀开屏》一课中,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和方法时,有一个同学记录小组成员说的话,统一想法,由小组长监督,组员轮流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这样避免了学生讨论与上课无关的话题或跑题等现象,人人都有机会发言。在学生制作环节,组长要先分好工,明确谁做什么,谁先做,不能各做各的,避免重复制作(画)浪费时间的现象。

3、合作学习的次数和时间要合理。课堂上,小组合作的次数要得当,分组讨论(练习)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集中、深入并获得较高的质量。同时,每次合作的时间也要恰当。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就应对各小组学习的时间、次数做一个大致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小组合作时,教师应尽力参与到每个小组的学习与讨论之中,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制,调整学习时间,以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效果。

4、评价得当,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评价要适时、全面、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评价的重点也要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团结合作学习时的集体表现。

5、和谐互动,培养合作精神。小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合作。学会真诚谦虚地沟通,合作才会愉快。学生只有和谐互动,才可能博采众长、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会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反思 篇11

《认识东南西北》这节课感觉上的效果不好,所以上网搜了别人的教法,感觉南师附小提秀雷的方法不错,值得学习,复制下来以便学习:

上课伊始,我问孩子:“你知道哪些表示方向的词?”

“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着。“老师,我还知道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方向来数的”,唐天泽迫不及待的说。嚯,孩子们真不错,对方向有了那么多的了解!看样子今天的课会很顺利。

接下来,按照我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首先以孩子们一年级时学过的一首辨认方向的儿歌说起。“早晨起床,登上山岗,面向太阳,辨别方向。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显然,孩子们对这种形式的数学课很感兴趣,绕有兴致的说着,在说儿歌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于方向的理解。随后,请孩子们自编儿歌。

师:“如果到了中午放学的时候,这首儿歌又该怎样说呢”?孩子们在四人小组里经过了短暂的讨论有了结果。“吃过午饭,登上山岗,面向太阳,辨别方向。前面是南,后面是北,左边是东,右面是西。”那下午放学呢?这时孩子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学习的兴趣高涨,儿歌编的也越发精彩。

通过这样一首不断改变的儿歌,完成了教学内容。我直观感觉孩子们对于方向的认识还是不错的。

接下来,我问孩子:“刚才我们是通过什么来辨别方向的”?

“太阳”!孩子异口同声的说着。

“除了太阳,你还知道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指南针、年轮、北极星、树叶……”显然,孩子们是预习过书上的内容了。我们班的小不点王弈森说:“老师,还可以根据青苔来辨别方向,青苔多的地方是北,青苔少的地方是南”。

老师我还有方法,我们班的“小小科学家”刘畅举起了手。“先插个小棒,在影子末端做个标记。等十几分钟,再在后来的影子上也做上标记。左脚踩在第一块石子,右脚踩第二块,面向的方向就是北。”

“真的是这样吗?”我有点疑惑。

“是的”,孩子很坚定的说。“我是在《撒哈拉沙漠求生记》里看到的”。

看来是我孤陋寡闻啦!我大大的表扬了孩子。现在的孩子真不简单,知识

是如此的丰富,看来作为老师也必须加强学习了,要不然怎么为人师呢?

最后请孩子欣赏了一首诗歌:《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孩子们很认真的听,最后从诗中找到了辨别方向的方法。

整节课生机勃勃,孩子们兴趣盎然,这不正是我所期待的课堂吗?那教学的结果怎样呢?

《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 篇12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民间叙事诗,完整的结构、曲折跌宕的情节、丰满的人物性格及个性化的语言等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本课时从“诗言志”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朗读、讨论、分析,借助人物对话梳理刘兰芝、焦仲卿等人物性格特点,教师加以引导、归纳,解读主人公悲剧命运。

二、学情分析

学生曾学习过《氓》,基本了解叙事诗的把握技巧,对《孔雀东南飞》的艺术地位通过《木兰辞》的学习有所了解。学生普遍喜欢古诗词,但对长篇叙事诗和文言文阅读有畏难心理,学习较被动,一般等待老师的讲析。《孔雀东南飞》成诗年代较久远,学生对那一时期的历史尤其是社会生活了解不多,这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学生已学习过一些古典诗歌和文言文,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老师引导下借助注释等疏通文本,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与人物性格。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常见字词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能力目标:运用人物塑造的方法品鉴人物性格特点,解读主人公悲剧命运。

德育目标:依据主人公悲剧命运思考现实意义,培养执着追求、坚强勇敢、珍惜生命的美德。

四、课堂实录

师:前两个课时我们梳理了重点字词,理清了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赏析了本诗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一起总结梳理刘兰芝、焦仲卿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解读主人公悲剧命运,思考现实意义,培养执着追求、坚强勇敢、珍惜生命的美德。

师:我们一起来分析本文的主要人物。首先品鉴刘兰芝的性格特点。提示:人物塑造的方法有哪些?以此为突破口体察人物性格特征。

生1:精明能干、孝顺。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呢?

生1:第一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1:忠贞不渝:被遣回家后拒绝再嫁的情节可以体现。

敢爱敢恨:殉情部分可以体现出来。

师:应当说敢爱敢恨这也是爱情忠贞的一个体现。还有其他的补充吗?

生2:不慕荣华。从拒绝嫁给府君的情节可以看出;做事坚决,不嫁的决定态度很坚决。

师:是坚决吗?(学生议论纷纷,很多同学认为是爱情忠贞让她做出如此坚决的举动)是爱情让他做出了这样的举动,这个情节更能体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来。还有补充的吗?

生3:外表美丽。第九段梳妆部分可以看出。

师:很多同学在讨论中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分析人物性格时既要从外在形象去把握,也要从性格特征去把握。(学生恍然大悟、纷纷点头)还有其他要补充的内容吗?

生4:友好。被休回家时,对小姑子的关心可以看出来。

师:把“友好”换一个修饰性格的词语。(生4及学生纷纷说“友爱”)婆婆如此对她,她依然对婆婆和小姑子如此友好,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齐答):善良。

师:让我们就此深入探究一下,当她梳洗打扮好上堂拜别阿母時,按人之常情,我们会怎么样?(学生纷纷说“生气,可能会骂他”)软弱一点的可能会苦苦哀求,刘兰芝却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反映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齐答):坚强。

师:除了坚强,还能看出什么?从容的回答,这种态度形容一下?

生5:不卑不亢。(学生们情不自禁地点头)

师: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人物性格的把握正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这些人物塑造的方法分析出来的。所以通过上节课的情节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刘兰芝如下性格。(PPT展示)除了这第一女主角之外,还有第一男主角及相关配角,大家试着总结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私下解答学生疑问。

师:讨论结束了,看一下第一男主角焦仲卿?

生6:忠于爱情,为爱情献身。

生6:懦弱无能。他的母亲把刘兰芝赶回家时可以看出来。

师:懦弱无能能不能印证全篇的情节?(学生毫不犹豫的说“是”)那结尾的双双殉情能印证他的懦弱无能?(学生若有所悟,回答“懦弱”)懦弱能殉情?先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他性格特征?

生6:孝顺(学生都很赞同)

师:我们再回过头看一下懦弱,开始任凭母亲把刘兰芝赶回家可以说是懦弱,到最后殉情可以看出什么?(学生若有所思,有同学尝试着说反抗,其他同学也越来越多的赞同)抗争,是积极主动的吗?(学生稍微思考后回答“被动的”)是消极被动的,他的性格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性格,由懦弱到消极反抗。那焦母的性格特点呢?

生7:蛮横无理。这么好的媳妇却因为不喜欢说休就休。

师:第四段“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可以看出来。还有吗?

生7:无情。

师:不喜欢的休掉,喜欢东家秦罗敷就娶回来,反映了怎样的性格?(学生回答“爱儿子”)爱儿子是一种表象,从性格上说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回答“自私、强势”)从性格上用什么词概括(学生笑着说“独裁”)独断更好些。(学生纷纷点头赞同)文中焦母的语言很少,但很传神的描绘出了她的蛮横、独断,也正是这种蛮横、独断导致了主人公的悲剧。那刘母呢?

生8:温和

师:这个词有点模糊,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温和的?

生9:开始让她女儿改嫁,女儿不乐意,她同意女儿不嫁了。

师:通过13段和18段刘母的两处话语你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齐答):通情达理的人

师:这种通情达理是基于爱女儿的心理,是一个慈爱母亲的形象。那刘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生9:刘兄势利眼

师:把“势利眼”这个词换成修饰性格的一个词语

生9:贪求荣华富贵。从刘兰芝说的“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可以看出他性情暴躁。19段“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可以看出他很不耐烦。

师:“很不耐烦”是性格描写的词语吗?(学生纷纷摇头)它是心理描写的词语。还有其他补充吗?

学生疑惑的表情,沉思中。

师(提示):哥哥的话主要集中在19段,大家试着有感情的朗读一下,仔细体会。“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母亲听了女儿的话,推辞了媒人,作为亲哥哥,用如此态度对自己的妹妹,是基于怎样的性格呢?

生(纷纷答):冷酷。

师:冷酷无情。大家总结的非常棒。这是以上几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是谁导致了这个悲剧?(讨论几分钟后)

生10:焦母的性格,焦仲卿的软弱导致了悲剧。

师:他总结的这两条都是从人物的性格上考虑的,还有其他的吗?

生10:导致悲剧的原因还有封建的思想和封建的礼节。焦仲卿是听他妈的话才把妻子休了。

师:他母亲的性格我们在前面总结蛮横独断,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是他母亲的性格如此呢?

生10(紧接着反驳):刘兰芝回家后也是因为家人的逼迫才改嫁的。

师:不可以说是刘兄的暴戾,贪求富贵才如此吗?

生10(又紧接着反驳):那他们可以不用听啊。(学生的表情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很纠结,找不同意的交流)

生11:现在生活中也有为了富贵这样那样的。(学生哄堂大笑)他们都说是封建礼教如此,我找了半天书也没找到。(学生大笑)

师:的确现实社会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纷纷点头赞同)可是你有听说抗争到底走投无路后,双双殉情来结束的吗?(学生若有所悟,纷纷说很少)也就是说,是社会导致如此的,对不对?(学生纷纷点头)所以,导致悲剧原因的性格原因从刘兰芝身上看,她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外柔内刚,所以当她面对独断专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决不屈服。从焦仲卿身上看,他出身官宦世家,从小生活在母亲的淫威之中,养成了懦弱无能的性格,所以当他面对母亲的威逼,决定了他不可能主动争取婚姻幸福。从社会原因看,先看一个传统文化相关链接: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工。《禮记·本命》“七出”之罪: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礼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从这些文化现象可以看出来,是儒家经义中的“孝”充当着捍卫封建礼教,维护封建家长权威的坚实堤坝。所以焦母能用高压政策对待儿子,刘兄能用威逼手段胁迫妹妹,将他们双双推向了婚姻的坟墓。从这个角度看,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实质充当了杀害他们的刽子手。他们的悲剧可以说既是性格悲剧,也是社会悲剧。

学生都点头。

师:池莉说,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我们应当培养自己怎样的品质来面对人生的囧境,迎接我们的精彩呢?

生12:勇于反抗,勇于挑战。

生13:能屈能伸。

生14:珍爱生命。(学生大笑)

生15:坚强。

师:这是我看了这篇文章后的体会。(展示幻灯片)不慕富贵是大家没提到的,可以说一切品格上的正能量都能帮我们度过囧境。鲁迅曾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要做高尔基笔下海燕那样的人物,这样我们才能在风雨之后迎接彩虹。

我们留一个作业:请你设想,焦、刘还可能有哪些结局?再与课文作一比较。

五、教后反思

本堂课基本上是按照教学设计预定的各个环节进行的。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之前对学情的分析和把握也比较准确,所以预设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1.在设计中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寻疑析疑,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人物是主题的载体。对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准确把握,随之才能深入理解主题。借助人物对话体察人物性格特征,总结梳理刘兰芝、焦仲卿等人物性格特点,教师加以引导、归纳,解读主人公悲剧命运,思考现实意义,培养执着追求、坚强勇敢、珍惜生命的美德。

《金孔雀轻轻跳》教学反思 篇13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学习《金孔雀轻轻跳》时,我采用的是整体听唱法教学,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讨论、发现和解决歌曲难点。通过反复聆听,让学生了解要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本节课整个的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环节比较紧凑,通过反复听唱歌曲,旋律的模唱,学生对于歌曲的旋律比较熟练。音准唱得比想象中要好得多,歌词填唱的也比较准确。 学生们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感受到了音乐的美,更勇于表现美,敢于表现美。

《美丽孔雀》美术教学反思 篇14

一、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美术教学中,作为教师常常感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太难,但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下去却很困难。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到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关注和学习激情,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从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对教学内容重新组织,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并能长久的保持下去。

照本宣科不是一名称职的美术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坚持如下原则:美术教育是学习者生活的教育,学习内容的选择应以学习者的生活为基点。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的教育,是个体与学习环境和谐共处的教育。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导他们乐于接触、感受,融入其所置身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因为参与而感到发自内心的愉快,才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美术学习。

如《绕绕涂涂》一课,单纯的进行线条练习教学,学生难免觉得枯燥。教学中我大胆采用了分组、分类学习的教学形式:①“一笔画”游戏(练习从里向外、从外向里的绕线方式),②“涂画水果”(作涂线写生,在写生中体会涂线的作用)③“涂画想象”(添画想象、随意涂再想象)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自我需要出发,三个学习内容难易不同,却各有情趣,给了学生自我选择的余地,每位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能动的参与到相关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去,为他们的自我发展提供了适当的机会,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课堂本应该是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地方,正如伟大的法国哲学家蒙田曾说:“孩子需要的不是灌输,而是激情的激发”。

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因轻松的教学气氛而感到愉快,有的学生因教学内容的生动和教学方式的形象直观而感到愉快,还有学生因课堂给了自己一块充分表现的天地,为自己完成了美妙的创作而感到陶醉。我认为,前者是一种基本的情绪状态,而后者是对学习活动本省的真正热爱并孜孜不倦追求得高级愉快之感。所以,本着这个思路,在美术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前教学常用的“模仿——表现”教法,改革成“发现——表现”,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发现、表现提供机会。如我在上《奇妙的撕纸添画》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在欢快的教学氛围中感受撕纸的快乐,然后,通过自身的实践、感受、交流,掌握撕纸技巧,通过比较、动手,掌握因物象形的拼贴添画思路,通过不同处理方案的讨论,学生动脑动手、想想试试,较好地拓宽了制作思路。整堂课,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变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三、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

“你真好!”、“你真棒!”简单的鼓励只能激起学生一时的冲动,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真正持续有效地激励学生不断成长呢?

有一句名言这样说:“蹲下来看孩子”,教师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才能真正尊重、理解学生,恰如其分地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才能真正发自内心地为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发出由衷的赞叹,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自主而快乐的。首先,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和他们在一起,教师只是比他们略懂得多一点的“大”学生而已,才能引领学生一起走向成功。其次,要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觉得学好美术并不太难,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宽容和等待。作为美术教师要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努力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赢得学生的亲睐,激发起对美术学习的不竭动力。

如《变脸》教学中, 在讲明制作要求后,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们只说了一些这些话:

学生:“这不知道怎么做了。”

老师:“你再把过程图看一遍。”“有没有你想请教的人?你可以试试。”

学生:“我可不可以这样做?”(如设计不同的形象)

老师:“很好,你与别人不同,发明了一个很好的新方法。”

“我做出来了!我做出来了!”当有些同学自己解决了问题,是多高兴、多满足啊!我突然觉得做教师的以前剥夺了他们太多、太多。总把怎么做讲解一遍,哪怕再简单,总怀疑学生的能力,不给他们自主创造的机会,使学生习惯于受命于人,没有一点积极自主的能力,养成了依赖的习惯,把烧好的“美味佳肴”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尽情享用,不烧,他们就没有吃的,最终连找吃的能力也没有。现在想来,不激发学习的动力,只会葬送学生的未来。事实证明,没有一个学生达不到制作要求,通过教师及时的点拨与评价,更引来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趣成果。

上一篇:姥姥的作文下一篇:全神贯注听课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