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企业科技工作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2024-06-02

强化企业科技工作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精选8篇)

强化企业科技工作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篇1

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作为市场上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或购买者和各种消费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发展了,一些企业衰败了,彼此起伏,构成了丰富多彩而又残酷无情的竞争世界。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竞争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一个企业,它的技术开发能力直接关系到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能力和自立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能力,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实力,一个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一个优秀的企业员工群体,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工作,强化企业科技工作,必须花大力气推动和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当前,这项工作对汉源县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及广大的企业员工来说更显得犹为迫切。我县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以后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规模,200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已达到97000多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已经达到了20多家。但应当看到,目前我县企业的结构很不合理,绝大多数(占70%—80%)是资源依赖型或资源消耗型企业,主要靠消耗资源、消耗能源维持发展。企业的科技含量低,工艺技术和设备都比较落后,在管理上仍然是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家族式的管理方式,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仍然低,管理水平低。在技术上和管理上较为先进、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企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这种发展现状很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实客观需求需要我们强化企业科技工作,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少一些消耗资源、低附加值的企业,多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科技型企业。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县正面临着瀑电工程和雅攀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县域经济从资源、资金到项目、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面临着重大整合和重组,为我县企业瞄准市场需求,重新整合技术设备和人才,实现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跨越创造了难得的条件。我县企业应当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从技术到人才到管理等各个环节入手,狠抓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技术起点,依靠科技,实现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要进一步增强对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不竭的动力,对企业来讲,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影响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现代企业,它必须具有技术密集化、设备自动化、管理科学化、劳动智力化、生产高效化、经营集约化的特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而这几化都是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这是因为:

1、科学技术贯穿企业生产的全过程,起着关键作用。首先,作为企业生命力源泉的新产品开发,要做到系列化、多样化和快速化,要向多功能、高附加值,方便实用轻薄短小方向发展,就必须从市场调查,情报收集、产品设计、试验研究、样品试制到批量生产的全过程,大量依靠科学技术,甚至是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带有风险性,由于有风险性,产品开发就必须以重大的技术突破为开发中心,否则就谈不上以新取胜,以优取胜,以廉取胜。其次,提高产品质量,一是要不断改进产品工艺,二是要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工艺的改进和创新要吸取先进科技成果,质量管理中的标准化、计量工作、情报工作、责任制工作、数理统计工作以及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工作,也都要紧密依靠科学技术。第三,企业设备的更新、改造,向机电液一体化方向发展,逐步使用电脑实现自

1动控制和柔性生产,企业设备的日常和周期性维修保养都需要科学技术作支撑。第四,为了开源节流,企业寻求节约和综合利用原材料、能源的途径,采用新材料,代用品和新资源,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第五,企业致力于改善劳动条件,搞好文明生产和安全作业,致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技术革新和改造也离不开科学技术。

2、科学技术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管理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即管理科学,随着科学技术和企业生产的发展,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阶段,正进入现代管理阶段。现代管理重视战略预测,经营决策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因此管理者必须掌握系统工程、数理统计、运筹学、行为科学、投入产出分析和电子计算机等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应用,以便使管理工作从定性走向定量,提高管理的精确度和工作效率。现代管理的系统理论讲究目标原则、优化原则、效益原则和灵活应变原则,这些系统理论原则与组织原理原则相结合,将有助于我们管理水平的提高,而目前我们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在于缺乏现代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务之急。

3、科学技术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着关键作用。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实体,企业不赚钱就难以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从上到下都为上质量,降消耗,低成本而不懈努力。要做到这些,就要尽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就要大力挖潜、革新、改造;就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投入产出比。而这些技术经济措施的采取,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所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正成为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指导思想。

4、科学技术对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起着关键作用。现代企业生产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企业全员劳动素质的提高,决定岗位职能的有效发挥,从而也决定企业整体经营水平的提高,所以有计划,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职工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全体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至关重要。国外的企业很重视企业文化,其核心就是重视人的因素,而人才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让他们掌握科学技术。

由于科技进步和创新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上述四个方面的关键作用,我们的企业领导,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和广大爱岗敬业的企业员工都要增强科技进步和创新意识,都要重视关心和支持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

二、健全的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体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

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必须要有体系来作支撑。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一个区域有一个区域的科技创新体系。目前,我们国家正在构建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如中科院组织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科技部组织实施的“技术创新工程”,教育部组织实施的“211工程”等。作为现代企业,要不断提高其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就必须构建企业自已拥有的全面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体系。

一般来说,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体系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决策咨询系统。就是以厂长(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为主体的企业决策中心,其主要职责是规划和协调指挥。把全体职工思想统一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上来,并依靠专家、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对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方案进行论证和咨询,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情报信息系统。企业要了解科技动向和市场导向,必须依靠情报系统“千里眼”与“顺风耳”的作用,情报灵,信息准,则企业决策就减少失误。

3、技术开发系统。其功能是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采用新工艺,保障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付储实施,促进企业产品上等级,管理上水平。

4、质量保证系统。其功能是统一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减少废品率,多出优质产品,实行根据用户意见反馈对质量的改进。

5、人才培训系统。开展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中心,以继续工程教育和全员职工培训为重点的人才培训活动,多途径地培训各类人才。

6、科技投入系统。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系统,扩大企业科技开发基金,以切实保障新产品、新

2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人才培训,据测算,科技项目贷款的投入产出比平均为1:3.7,这大大高于1:1的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比。在工业中每投入1万元的技术改造资金,可产出2万元产值,可增加3000—5000元利税。

7、技术进步指标考核系统。企业技术进步的考核指标有占总产值中的技术进步含量、新产品产值率、优质产品率、技术进步速度和产品更新率、能耗物耗下降指标、全员职工素质提高指标等。

三、当前我县企业科技工作应当抓住的几个重点

当前我县企业科技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很多,应当开展的工作也很多,当务之急,就其重点而言,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开展。

1、应当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建立和健全工作。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建立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实力,必须拥有建全和完善的技术开发机构。这项工作,既是企业科技工作的要求,也是企业生产经营长远发展的现实需要。县内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要把建立健全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作为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措施,或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建立产品开发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企业分管生产技术的领导要加强对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企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组织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具体包括:(1)跟踪行业科技动态,加强科技理论政策、法规的宣传。(2)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科技兴企计划和技术创新方案。(3)针对企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组织职工开展岗位培训,技术练兵和技术革新活动。(4)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搞好高新技术、工艺、设备的引进、吸收、消化工作。(5)负责企业项目论证、科技成果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

2、要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强企业科技队伍建设。一是要在企业牢固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创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承认科技人才的社会价值、劳动成果,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为企业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同时采取更为积极、灵活的措施吸引人才,构筑企业人才高地。二是要制定和实施鼓励科技人员和广大员工创新创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实施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奖励措施和办法。企业科技人员和职工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科技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中做出成效的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3、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二十一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集中表现为企业核心技术的竞争。表现为人才、专利、标准的竞争,一个企业竞争力强与不强,重点是看这个企业拥有多少高素质的人才,拥有多少专利,拥有多少标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三流企业才是卖产品,企业得标准者得天下。现在国内外企业都很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家正在实施的“人才、专利、标准”战略,就是为了加强这项工作。传统上,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即著作权)。工业产权,其保护对象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资源标识或原产地名称以及制止不正当竞争等;版权则包括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著作权以及作品的传播者(如出版者、艺术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以及广播电视组织等)所享有的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知识产权的具体保护范围由各知识产权立法及其参加的国际公约所决定。受我国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主要有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发现权、发明权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此外还有反不正当竞争权,植物新品种权等。在当前,企业尤其应当重视专利的保护工作。企业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实用新型设计、外观设计,符合专利申请条件的都要及时申请专利,可以向省知识产权局申请,也可以由市专利局代理。我们国家专利授予实行的是申请在先的原则。一项专利,谁先申请就授予谁。如果一个企业所取得发明成果没有及时申请专利,而被别的企业或个人抢先申请,则会使自己丧失专利权,自己的生产经营反而会受制于人,反而

3会成为专利侵权者受到查处而遭受损失。就我县而言,现在食品工业企业对专利的申请工作较为重视,而其它企业这项工作几乎还是空白,希望我们的企业领导能够引起重视。

4、要加强企业科协组织的建立发展工作。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就需要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需要有群众性的组织,现在企业一般都建有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等,除此之外,还应当有科技人员的群众组织,也就是企业科学技术协会。科协是党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科技工作者之家。因此,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竭诚为他们服务,是科协的职责。企业科协是企业董事会和决策层领导下的企业科技人员自愿组成的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企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业务上受同级科协指导。其宗旨是:团结和动员企业科技工作者,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开展各种群众性科技活动,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服务,为企业科技工作者服务。我们县绝大多数企业还未建立科协组织,按省市科协意见不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建立科协组织,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希望企业能够像重视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一样,重视科协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通过科协组织这一形式,把企业群众性的科技活动开展起来。

5、加强企业职工科技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科技文化素质。企业职工的整体科技文化水平同样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开展企业职工科技培训是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加强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一是送出去培训。把企业的业务技术骨干有计划、有安排地送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术层次。二是请进来培训。根据企业需要请一些同行业的专家教授到企业传授现代科技知识,管理经验。三是定期开展企业内部岗位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让职工熟练掌握各个岗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7、要加强企业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投入。因为科技投入不仅创造了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且科技投入带来的科技产出能够被直接应用于生产过程,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克服生产收益递减的趋势。作为生产性投入,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没有科技投入,就没有科技进步可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也是科研开发经费投入的主体。在发达国家,企业的科技投入占到了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的70%以上,我们的企业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水平。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增加科技投入。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国家和省市的要求是一般企业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2%,并可按实际发生额进入成本。

创新务实 促进企业科技进步 篇2

公司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山东省特种水泥外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建设了国内首条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建立了从上游原料、中间产品到终端产品完善的产业链。在同行业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宏艺牌”水泥助磨剂被认定为山东名牌产品,“宏艺”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公司院士工作站依托单位为山东宏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艺科技),多年来,公司院士工作站先后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济南大学、中国建材研究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开展“讲、比”活动,并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龙教授为创新团队带头人,带动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宏艺科技的发展和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011~2012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宏艺科技院士工作站获取得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公司院士工作站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博士6人、硕士11人。经过了2年的发展,该工作站无论在人才建设、软硬件设施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所做工作获得宏艺科技公司的充分认可。

目前,公司院士工作站在研课题有国家创新基金重点项目—水泥粉磨节能关键技术聚羧酸水泥助磨剂的开发与应用、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年产10万吨液体无氯型复合水泥助磨剂项目、临沂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水泥工业协同处置工业废渣关键助剂技术及产业化等,已投入研究经费2000余万元,项目进展顺利。

院士工作站在国内率先开发的液体无氯型复合水泥助磨剂先后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和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并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重大节能成果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的新一代聚羧酸合成水泥助磨增强剂改变了行业产品单纯复配的历史,并被国家发改委列为2009年度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被山东省科技厅、财政厅列为2012年度山东省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宏艺科技院士工作站开展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科研工作以来,先后主持研究开发了低环境负荷水泥制备技术、工业废渣在水泥工业中超值利用技术等10余项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和政策引导类项目,截止目前获得山东省重大节能成果奖1项、山东省优秀节能成果奖1项,全国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淮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参与起草了《水泥助磨剂》、《海工硅酸盐水泥》等2个国家标准和《水泥生料球性能测定方法》等3个行业标准,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出版《水泥助磨剂应用技术》等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院士工作站研发团队发明的高效复合水泥添加剂、液体无氯型复合水泥助磨剂、新型聚羧酸合成水泥助磨增强剂等对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水泥助磨剂按不超过0.5%的比例用于水泥生产,同等条件下节约水泥熟料10个百分点以上,提高水泥台时10%以上,吨水泥降低成本6元以上。近年来,产销该产品7.3万吨,供给4570万吨水泥生产使用,节约水泥熟料457万吨,多利用工业废渣457萬吨,节约标煤69.8万吨,节约石灰石594万吨、粘土82.3万吨,减排CO2457万吨,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宏艺科技在院士的助力下,公司坚持绿色服务、增值服务,全心全意提升客户竞争力,为客户创造价值。多年来,与北方水泥、南方水泥、中联水泥、西南水泥、西部水泥、声威集团、沙流河集团等国内300余家水泥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供应、服务关系,为这些企业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强化企业科技工作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篇3

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工作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万载县现有非公有制企业818家,有员工、农民工35600人。到2010年底,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建会率达90.2%,职工入会率达95%。

近年来,我县总工会紧紧围绕市总工会的工作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强有力的措施,不断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的指导、服务,稳步推进了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工作,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营造了良好的建会环境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企业职工队伍也随之壮大,且呈现出中小企业多,劳动关系问题突出等特点。从2001年起,我县开始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建会工作,但进展不大,收效不明显。针对这一情况,县委、县政府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引导各级党政组织和社会各方面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加强领导,把加强建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县总工会确立了“县委领导,人大督导,政府利导,县总指导”的工作格局。县委成立了以分管副书记为组长的“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工作

1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将建会工作列入全县三个文明建设考核内容和考核责任单位党建工作的重要依据。县委常委会定期听取县总工会党组的工作汇报,就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工作进行专题研究,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2007年以来,我们先后以万发[2007]24号文件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建会月”活动,切实加强新经济组织工会组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万办发[2010]25号文件《关于加强非工口行(产)业工会组建工作的意见》,并从2007年起,将每年的十月份确定为集中建会活动月。

二是加大宣传,努力营造良好建会氛围。县总工会印制了《工会法》、《工会章程》、《企业工会工作条例》等宣传材料和《非公有制企业建会宣传提纲》,组织各基层工会和县总工会机关干部上街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同时,在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建会经验和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发挥作用好的典型,增强工会工作社会认知度。

三是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建会工作有序开展。全县工会工作得到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县委切实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为工会营造好的工作环境。县人大根据县委关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及时出台相关文件,将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工作列为年度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将建会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有关责任单位领导述职评议的考核依据之一。县政府把建会工作列为每年政府与县总工会联席座谈会议的议题之一,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优势,为工会组建工作提供人力支持,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在支持协调财政

足额划拨机关事业单位工会经费、地税代征工会经费的同时,逐年大幅增加工会组建经费。

二、创新机制,超常规运作,构建了建会工作新格局。

在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工会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关系到方方面面,涉及到诸多部门。组建工会既是工会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同的责任。为此,我们着眼于非公有制企业建会工作要求,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真正把建会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健全完善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和完善目标任务责任制,是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有效措施。县总工会每年及时把建会任务分解到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和有关责任部门,分解到机关部室,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并由领导带队,派出工作组,分片包干,对建工会工作实行面对面指导服务。

二是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的工作思路。找准党建工作与工会开展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把工会组织建设纳入党的建设规划和考核体系,做到党建与工建同步研究部署,同步检查考评,同步表彰奖励。

三是建立完善督导机制。由县委书记督查室负责,每年对建会工作进行一次专项督查,并在全县进行通报,真正做到思想重视,机构健全,工作到位,督导有力。由于任务明确,责任清晰,责、权、利统一,充分发挥了县委书记督查室的积极作用,把建会工作落到了实处。

四是创新建会模式。在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工作中,针对不同阶段、不同行业的特点,实行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

作方法。首先是以每年的“建会月”活动为抓手,重点突破一些区域性和行业性的建会工作。例如去年我们重点抓了非工口十大行(产)业的工会组建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全县共组建行(产)业工会10家(涵盖实体116家),发展会员3162名。其次是创新建会形式和方法,按照地域相近、行业相似的原则,大力推进基层工会联合会建设,实现了工会组织的广覆盖。

三、夯实基础,强化指导服务,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

把工会组织建起来,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在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中发挥作用,是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我们按照一手抓组建,一手抓发挥作用的工作思路,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有利于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发挥作用的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

一是规范工会组织和制度建设。按照“八有”(即有牌子、有章子、有班子、有制度、有活动、有经费、有活动场所、有作用)要求,对企业工会进行规范,实现企业工会组织起来后“有工会,像工会,是工会”的目标。建立了适应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实际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民主制度等,形成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秩序。使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建起来,转起来”。

二是推行“上代下”维权机制建设。增强非公企业工会凝聚力,发挥非公企业工会作用,既要靠非公企业工会自身的努力,也要靠上级工会的有力指导和帮助。首先是加强企业工会的上一级工会建设,即加强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工会建设,配齐配

强工会干部。其次是县、乡两级财政为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工会开展工作提供经费保障,使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工会真正做到有人管事、有人干事、有钱做事,在代非公有制企业工会行使维权职责,加强指导服务上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深入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推动形成“党政支持,多方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工会运作”的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运行机制,制定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考核指标和考评办法,每年开展一次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评比和表彰活动,树立典型,在全社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中营造了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浓厚氛围。

各位领导、同志们,回顾过去的工作,我县非公有制企业工

强化企业科技工作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篇4

丁锡国

新华社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近日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强调,要认真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全面提高我国农村经济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5月1日至3日,李岚清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和省长张高丽的陪同下,在潍坊、威海、烟台等地先后考察了昌乐尧沟、寿光、洛城的果菜种植基地、农业产业化高科技示范园区、果菜批发市场,以及部分高校、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李岚清对山东省推行以公司为龙头,以高科技为手段,带动广大农户进入市场,推动传统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农业转变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山东省委、省政府通过实施经济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农村建设城镇化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等四项战略措施,着力解决农民增收、扩大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等三个突出问题,思路对头,效果显著。山东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的实践,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李岚清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就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加工,通过兴办农产品科研基地、生产基地、加工基地、销售基地等,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走向国际国内市场。

在寿光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李岚清仔细地询问了对进入市场的果菜进行药物残留等检测的情况。他说,质量安全问题是农产品竞争的核心,没有质量安全就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当前,要特别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安全卫生和质量。这是拓宽国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环节。

李岚清强调,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科技进步作支撑,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和水平。要从信息、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联合广大农户,引进、培植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组织实施良种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等一系列科技兴农工程,引导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名优特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

李岚清对烟台、威海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取得的新进展给予充分肯定。在考察烟台长岛中学和威海一中时,他指出,要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就不可能有良好的高等教育,不可能培养优秀的高水平人才。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要把发展义务教育

作为一项主要责任,务必做到教师工资、教学经费、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等“三个确保”,促进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考察时,李岚清指出,实行高校与地方共建,对于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密切高校与地方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的高校首先要立足于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办学质量,为本地区发展特色经济培养人才。只有贡献,才有“共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辅导员要进学生宿舍,把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宿舍中去。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建设,保持高校稳定,促进高校改革与发展。当他了解烟台汽车工业学校培养的高级技工供不应求时指出,职业学校的专业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培养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越办越好。(完)

强化企业科技工作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篇5

摘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1997年发展至今,对国家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企业的科研技术自主创新以及加快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都起到了指导性意义和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洛阳工程公司博士后管理工作实践,通过规范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等方面阐述了企业博士后管理工作的特色与创新,以及博士后工作对促进企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创新与研究成果转化应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博士后;管理;创新;高层次人才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博士后工作站的重要意义

(一)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

企业博士后工作是企业搭建其高层次人才工作平台,为企业吸引、招收、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径。招收一个博士后进站做课题,不仅意味着具体的项目研发有了着落,也意味着这名博士后的同学、导师等高校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的技术后盾。博士后通过与导师、同学等人际网络的交流与联系,也为企业扩展了丰富的外部资源。

博士后工作站今后任务中,更重要的是建立企业与人才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通过这个载体,企业、高校、人才之间的供需都能够放在一个平台上互相交流,以真正解决招收渠道不畅的问题。

(二)推进企业自主创新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企业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和科研资源对推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一体化,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博士后工作站,是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博士后进站后,获得了施展自己才智的机会,同时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去,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应用技术研究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带来了新生力量,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三)加强科研与应用的协同

通过对学术性理论研究进行相关的可行性分析后,企业就会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实现科研的产业化过程。博士毕业后,大家往往希望将自己在学校学习阶段收获到的理论方面的成果应用于实际产品的生产之中,在产品中体现自己的想法,享有充分的自主性。在企业搞研究,是用理论来解决实质性的问题;通过对问题解决的情况,来证实理论的实际效果,是从理论性研究向应用性研究发展的过程。而在学校或者相关院所进行科研项目,始终是理论到理论的研究。因此,博士后工作站的开展有利于发挥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双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二、洛阳工程公司博士后工作站管理模式及特点

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LPEC)是国内能源化工领域集技术专利商与工程承包商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成立于1956年,在常减压、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加氢、重整、制氢、油气储运、煤化工、煤直接液化等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先进工程技术,创造了数十项“共和国第一”,推动了中国炼油和石化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为了保证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凝聚和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进一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2003年公司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利用公司特有的研究加设计的结构优势,加强对外合作,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和重点科研项目开发课题,优化管理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专家型人才,在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为提高公司知名度和技术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为切实用好、用活社会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平台优势,公司专门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公司领导、人力资源部、技术创新与管理部、财务计划部、行政事务部负责人组成;下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部,负责工作站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设立博士后学术委员会,负责博士后的科研和学术活动。工作小组按照“公司统一领导、主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扎实推进博士后工作站的科研工作。

公司根据国家《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以及《中国石化博士后工作管理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规定》和《博士后管理规定》,对博士后进出站程序、导师和助手配备、考核办法、待遇、科研经费及日常经费使用、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等环节全部纳入科学规范的管理轨道,实行全流程跟踪管理,并将管理规定纳入公司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根据国家、省市及中石化集团公司博士后工作规划,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公司博士后工作规划,明确了未来几年博士后工作的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的变化,及时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调整,积极推进博士后工作机制的创新,逐步建立与公司科学发展相适应的博士后工作机制。

(二)多措并举引进人才

多年来,公司根据生产经营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以博士后工作站为平台,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有计划地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为吸引优秀博士进站参加科研攻关,公司在外网开辟专栏,宣传公司博士后招收条件、博士后研究课题、薪酬与福利待遇,并在中国博士后网站、中石化网站、河南省博士后网站都发布了公司博士后工作站信息,扩大了工作站的影响。

加强外部交流,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博士后人才招聘洽谈会,积极与跟公司技术开发项目密切相关的高等院校建立联系,利用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机会,与有关高校进行沟通,加强宣传工作。并且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从科研课题开发、高层次人才培养、研究生引进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积极改善引进方式,注重双向选择,确保博士后人才质量。对经过多次洽谈,有意进站工作的博士后,根据其个人研究方向及公司科研领域,拟定技术专题,由博士后作专题技术报告,聘请公司内、外部专家评审,根据评审结果确定能否进站。

充分发挥公司的高端人才优势。LPEC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设计大师3人、行业设计大师4人,雄厚的技术人才力量为博士后科研人员的培养和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类专家也对博士后事业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对博士后的进、出站考核、博士后攻关项目的开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对博士后在站期间及出站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提供学术交流研讨平台

科研开发只有与技术需求相适应才能产生出社会生产力,为使公司的技术进步充分满足生产应用的需要,公司借助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平台不断完善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把人才培养、高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公司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

博士进站以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安排在站博士召开开题甄选学术会议,让其深入了解公司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由技术创新与管理部牵头组建博士后科研攻关小组,配备相关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共同推进学术及应用研究;为促进工作站与日常生产的深入融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公司一直坚持博士后系列讲座制度,组织在站博士在公司大讲堂、专业培训班和重点项目开发组开展技术讲座,并定期开展高层次人才(专家)生产见面会,安排在站博士与专业技术人员交流探讨,丰富一线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促进科研创新。

近年来,公司与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战略伙伴合作关系,与多家流动站联合培养博士后,紧密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平台作用,解决了一系列技术及应用难题,同时对公司高层次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建立校企双向考核制度

为充分调动博士后研究人员科技攻关的积极性,促进高科技研究成果的快速孵化,公司始终注重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各层面合作,建站以来,通过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辟了人才培养新途径,提高了人才队伍素质。按照公司博士后管理工作相关规定,严格进站遴选、中期考核和出站考核制度,完善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等管理办法,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形成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博士后质量保障体系。

为创造良好的科研空间,公司为每位入站博士组建专门的创新团队。以科研项目为依托,配备导师和助手,组成高效精干的博士后科研团队,为每名博士后配备2名导师,其中流动站、工作站各1名。导师由专业对口,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作风良好,有培养人才热情的专家担任;配备助手1-2名,选拔责任心、事业心强,工作热情高,基础知识扎实,有一定培养前途的青年技术人员担任,协助博士后开展工作。

公司高度重视博士后的工作考评,对博士后实行前期考核、阶段考核和中期考核、日常考核和期满出站考核。除阶段考核外,均邀请流动站合作导师参与并给予指导和考评,确保培养质量。

前期考核严把入口关,考核论证不合格的,不予开题、进站,避免博士仓促进站,导致在站效率低或出站考核不通过;阶段和中期考核,组织专家听取博士后的工作情况汇报和下步研究计划,对其进行评议并提出指导意见,帮助博士后少走弯路;日常考核则主要对博士后平时的政治思想、工作表现、团结协作和劳动纪律等情况进行考核,与博士后的基薪收入挂钩;期满出站考核是对博士后科研项目的一次全面验收,出站考核与年薪兑现挂钩,这既是激励,也是对博士后的一种约束,对博士后质量的保证。

在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博士后管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博士后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博士后研究人员共完成省部级项目4项,申报专利4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5篇,SCI收录7篇,EI收录5篇,国家核心期刊2篇,成果转化经济效益1.08亿元,社会效益显著。

(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建立高效服务体系,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社会活动、学术交流、成果转化、后勤保障等项服务,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社保部门协调,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建立了相应的社会保险,切实解除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后顾之忧。

在课题管理上,经常与课题组沟通,跟踪了解课题进展情况,及时协助解决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科研工作质量。

在工作支持上,工作站为博士后指定享受政府特贴的教授级高工为其导师,配备了助手,为博士后安排专用办公室,提供完善的通讯与网络支持,各相关单位和业务部门的技术资料的科研资源对博士后开放,按照课题进度核拨课题研究经费。

在生活安置上,采取多种方式为博士后解决住房问题,配备齐全生活必需品,每年安排一次健康体检,尽可能解决博士后生活中的问题,享受公司职工的同等福利待遇。

三、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平台建设

继续完善现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博士后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创新平台。在企业内部要做好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加强领导对博士后工作站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工作站科研成果、优秀博士后的宣传工作。

(二)保证引进规模

鼓励、支持优秀博士进入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研究工作,逐步形成比较稳定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力量。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做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为企业科研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博士后工作站日后的工作重点。

(三)加强日常管理

进一步规范博士后的招收、考核和出站评审等工作程序,不断完善和建立科学有效的博士后工作机制。企业领导应高度重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加强日常管理,规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行。围绕企业战略,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科技创新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使博士后工作站成为企业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成为高层次科研人才集聚的蓄水池。

(四)完善业绩考核与内部激励

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科研人员往往缺乏风险和危机意识,这直接影响其研发和创新能力。应分期分阶段对博士后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和业绩评估,加强企业主管部门、高校与博士后的沟通交流,切实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展以及今后需求,并给予指导性意见和帮助。对于考核结果优异,创新能力强,取得创新成果的博士后应及时给予奖励;对于考核结果不理想,工作不努力水平低下,承担课题完成不好的博士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岗位津贴,给予相应处罚。

(五)加强沟通交流

积极开展调研交流活动,为博士后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条件,拓宽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学术视野,提高国际化水平。博士后工作的生命在于交流,企业博士后工作要逐步完善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组织并带领博士后参加学术研讨会,努力实现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科研院所注重学科建设、学术发展的统一,实现工作站的良性发展。

强化企业科技工作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篇6

关键词:科技创新  科技进步  现代企业  管理  影响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向世界,开始了与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竞争,而我国企业要想在世界经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具备先进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现代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基于科技创新与进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笔者希望通过对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的分析,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与进步在企业中的应用能力。

1 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1.1 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够大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1.1 科技创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科学技术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常的快,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更是迅速,导致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调整会更加复杂与严峻,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市场调研,不断探索最新的科技,并且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工作中,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增加砝码,最终促进企业的综合实力,比如格力集团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了企业的规模发展,最终成为中国500强企业。

1.1.2 科技创新与进步是现代企业生产元素结合的中介与手段。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市场主动权,我们分析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如论是成本优势的竞争还是差异化优势的竞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元素,因此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企业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需要科技创新与技术来支撑,也就是说企业资源的整合与重组必然会改变企业生产元素,进而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必然会提高企业的科学技术含量。

1.1.3 科技创新与进步支撑现代企业的管理。科技创新与进步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其对企业管理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一是科技创新与进步提升了现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与进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就不能获得长期发展,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掌握世界上最核心的生产技术等,进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二是科技创新与进步改变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除了具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之外,还需要具有科学的管理模式,而企业通过科学创新与进步,会提高企业的管理由重视资源消耗管理向以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模式转变。三是改变了现代企业的生产模式,通过科技创新与进步企业的投入与产出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创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实现了企业以最低的生产投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目标。

1.2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能够促进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

1.2.1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现代企业践行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企业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比如有的企业在国家发生重大灾害的时候,其想到的并不是如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是如何发灾难财。而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与进步可以规范企业的发展模式,引导企业正视自己的社会价值,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

1.2.2 科技创新与进步实现了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企业要想发展好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整合企业资源,优化配置资源,通过不断的整合与配置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时一定要围绕企业的成本管理规律,提高企业管理者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使科技创新在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最大的效能。

1.3 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现代企业经济实力的提升

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现代企业经济实力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创新与进步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低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力,如果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就说明企业的生产能力强,其获得的经济报酬就高,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企业的科学技术有很大的关系,企业的科技含量高,就会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二是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企业必然要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如何与国际上的企业进行竞争是我国企业管理者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是世界上任何企业发展的不二法宝,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会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我国企业向世界500强方向发展。

2 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提升现代企业管理的具体对策

2.1 制定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

2.1.1 培养优秀的企业管理的人才。企业要想实现科技创新与进步,就必须要为科技创新与进步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而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保障科技创新的基础,但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与改革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先进化就必须要大力培养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一是,现代企业要积极与高等院校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利用高校资源为企业培养具有高端知识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二是,现代企业要借鉴与参考国外先进国家企业管理经验与成果,提高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2.1.2 完善与改革企业管理体制与制度。现代企业要通过完善的管理体制,优化企业的管理制度,形成严格的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与质量。企业要根据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明确企业的管理权限,制定清晰的规章制度,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科技创新与进步在企业中的应用。endprint

2.2 建立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市场服务体系

2.2.1 为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统筹资金。发挥科技创新与进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为科技创新与进步需要企业大量的资金,而企业受到自身发展的限制,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企业的科技创新与进步,为此国家相关部门要为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比如我国建立的融资担保政策、鼓励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上市、建立企业贷款风险基金等。

2.2.2 建立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信息化平台。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科技创新与进步需要企业为其提供一个成熟的信息平台,因为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将科技创新与进步应用到企业的每个管理环节中,比如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借助计算机工具实现会计的电算化,同时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手段的民主化,使得企业的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3 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

现代企业的科技创新与进步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它需要企业不断地创新与改变,因此企业要想实现科技创新与进步除了在资金、管理手段上入手之外,还需要一个外在的监督机制,也就是政府部门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与进步。

2.3.1 制定财税激励政策。基于科技创新与进步对企业管理的重要影响,国家要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支持力度,首先财政部门要增加对科学创新的支持力度,对具有科学创新的企业要给予资金支持,通过财政资助、贷款扶持等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其次税务部门对科技创新企业实施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比如对投资中小创业风险投资的企业,可以实施投资收益免税或者按投资额比例抵扣税收的优惠政策。

2.3.2 增加政府财政补贴政策。一是,在企业引进科技产品时提供优先选择的待遇,对经过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生产的科技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的范围,建立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来激励企业引进科技,形成创新概念;二是,政府对企业增加科技创新人才,扩大人才基金使用范围,以及第一次在本国或本市兴办高新技术的国外优秀企业,财政部门将给予专项奖励。

3 结束语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要求企业要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科技创新与进步作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其对企业的管理模式、经济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发展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科学创新与进步的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研究[J].中国外资,2014(2).

[2]果洪迟.现代企业管理新趋势[J].北京商学院学报,2012(2).

[3]董颖.地方科技进步政策的内涵、体系与区域创新系统关系——以杭州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

强化企业科技工作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篇7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

2007年2月13日

辽宁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2007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系列交流材料之三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将科技创新作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选择

2006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技大会。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对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进行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并认真分析辽宁的省情和所处阶段,确定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思路,即用科技创新引领老工业基地改造,在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同时,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中,突出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继续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努力建设创新型辽宁,为加快辽宁 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辽宁省委、省政府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到位。一是作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决定》,将科技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二是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全省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市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全省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体系初步形成。三是科技工作首次成为考核地方党委政府政绩的最重要的一类指标。四是科技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得到了强化,辽宁省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厅,增加了编制和处室。五是制定发布了《辽宁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六是制定出台《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若干规定》,建立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七是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2006年省财政预算安排省本级科技经费支出达6.1亿元,比2005年增长96%。八是营造全省上下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全省14个市都召开了科技大会,出台了相关决定和政策措施。辽宁省直有关部门都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意识已深入人心。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突出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进一步搞活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辽宁省围绕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积极推动企业科研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探索推广了技术入股、研发项目经理制、按销售或利润比例分成、校企双酬、工薪外重奖等多种分配形式,提高了研发人员的收入所得,大中型企业科研人员的收入一般达到企业平均收入的3~5倍。企业在按新体2 制建设研发机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二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研发水平。2006年重点支持沈阳机床、华晨金杯等骨干企业新组建省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中心63个,总数达到284个。三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设立了“产学研合作技术联盟”专项,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的“技术联盟”。2006年,重点支持了“沈鼓—大工研究院”等24家企业与17所大学、4所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技术联盟。目前,辽河油田等250家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技术联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四是推进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设立了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养计划专项,改变过去只注重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培养人才的做法,通过为企业培养创新团队和人才,凝聚吸引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研人员与之结合,形成创新联合舰队。2006年,为企业培育了20个在全国抢占制高点的创新团队和100名高层次创新人才。启动了“科技中介机构千人培训工程”,培训科技中介人员1000人。五是变被动立项为主动凝聚、引导科技资源为经济主战场服务。改变长期以来自下而上、被动立项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上而下确定科技计划支持重点,更多地反映企业重大科技需求,以企业为承担主体,引导企业投入,吸引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走向经济主战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科技计划投入企业创新项目的资金超过60%以上,企业R&D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比重达到75.2%。科技计划的集成度和支持力度也大幅提高,2006年支持单个项目经费强度最高达1000万元。

三、强化集成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辽宁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辽宁建设成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中心环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一是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辽宁省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凝练出解决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集中资源组织实施了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等12个重大专项,投入经费2.65亿元,占经费总额的72%。据不完全统计,工业领域解决和掌握了大型铸锻件可视化铸造技术、超级钢控轧控冷等203项关键技术,已申请专利147项,其中发明专利97项;研制出大型龙门式五轴加工中心、QUY350超大型履带起重机等重大装备和产品61个。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105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1.2%,比2005年提高了1%。二是积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掌握核心技术。为降低辽宁省主导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增强产业竞争力,我们加紧研究制定辽宁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对企业引进技术方面的指导;设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专项,2006年重点支持了盾构机、PET/CT等28个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装备和新产品。三是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设立了1.2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其中,支持178个成果转化项目,带动企业投资27.1亿元,开发新产品66种,推广新技术98项,实现销售收入39.6亿元。专项安排4000万元用于对近年来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115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予以表彰,奖励到个人,这批项目共解决了169项关键技术问题,开发推广了206种新产品、新品种,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310亿元,利税92亿元。

四、总揽全局,推进区域创新,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根据提高辽宁区域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辽宁省立足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局,统筹优化科技创新的区域布局,根据地区发展实际确定工作重点。一是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的优势产业,也是国家对辽宁寄予厚望的产业。辽宁省以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为目标,全方位支持沈阳机床、大连机床、沈阳变压器、大连造船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装备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2006年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增长25%,高于全省工业6%, 行业总量首次超过石化行业,全省工业新增利润中有80%来源于装备制造业。二是以高新区为重要载体辐射带动区域发展。2006年,沈阳、大连、鞍山三个国家级高新区和锦州、营口、辽阳、葫芦岛四个省级高新区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省总数的56.6%,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达74家;实现工业增加值520亿元,同比增长31.2%,高出全省工业增加值11.5%,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3.3%。三是积极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基地。根据各地区的优势和特点,分别确定了支持重点。如,支持建立沈阳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大连软件出口基地、营口镁质材料基地和本溪中药现代化四个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支持抚顺市建设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基地;支持辽阳建设芳烃及化纤原料基地;以及建设鞍山金融设备产业园、锦州光伏产业园等10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已见雏形。

2007年,辽宁省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紧密围绕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辽宁三项重点任务,探索新思路,采取新举措,谋求新发展。一是启动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试点”,全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强大科 技支撑。二是开展“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实施“冶金行业节能科技示范”和“水污染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辽宁省科技厅提供)

编辑部:(010)58881861

责任编辑:曹

军 邮

箱:info@mail.most.gov.cn

强化企业科技工作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篇8

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本质是创新,科技发展靠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创新是新时代的主题,对于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上一篇:组装作业安全操作规程下一篇:快消品销售经理年度工作总结报告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