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2024-08-11

关于推进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共10篇)

关于推进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篇1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邵阳作为湖南省的农业大市,该如何立足于本地实际,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对于全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邵阳市位于湘中偏西南,处湘、资、沅水、西江的河源段和资水上游。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溪流密布,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市总人口797.52万人,是湖南省人口最多的市,其中乡村人口占66%,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

(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11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9.75亿元,比上年增长4.6%。畜牧业完成总产值118.08亿元,增长7.6%。林业完成产值13.92亿元,增长1.5%;渔业完成产值8.62亿元,增长1.6%;水产品总量8.83万吨,增长0.5%。

(三)基础投入不断加大。2011年全市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8.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4%。财政资金中农林水事务支出21.3亿元,增长4.9%。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1.79万千瓦时,增长5.4%。农民专业合作社1510个,增长6.4%。

(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全市根据自身自然资源条件、各地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将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摆在农业产业化突出位置,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方面,全市乳业、竹松、果蔬、药材等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已具规模。南山奶粉、雪峰蜜桔、无病毒脐橙、隆回三辣、武冈铜鹅、邵东黄花驰名海外;茶叶、玉兰片、金银花久负盛名。邵阳是全国最大的脐橙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优质辣椒基地。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广度不断扩大。2011年全市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120余万人,为全市带来136多亿元的劳务收入。

(五)农产品加工企业日益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数量和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4490家,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4017家,实现销售收入235亿元,增长19.5%。农产品产业化规模企业312家,增长5.4%,实现销售收入67.85亿元,增长24.6%。龙头企业积极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成为带农惠农的中坚力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二、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央及地方政府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的刺激下,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通过冷静思考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全市的农产品加工率和加工水平仍远远低于全省水平,与全国水平相差更远。农民收入与全省、全国的差距不但没有减小,反而在不断拉大,农产品价格的上升也没有同步拉升农民收入。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邵阳农业产业化在进一步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龙头企业力量偏小,核心竞争力不强。2011年农业产业化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1-10亿元的企业20家,只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的6.4%。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成为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加工转化份额小,深加工率低。二是企业品牌影响力小。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还停留在以初加工产品为主的阶段,深加工产品以及精细加工产品很少。

(二)比较优势欠缺,赶超压力巨大。2011年邵阳市国民经济总量907.23亿元,居全省第9位,增长13.2%,增幅居全省第10位。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73元,居全省第10位,增长16.3%,增幅居全省第12位,仅比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的增长速度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薄弱,落后于全省大部分市州。在新一轮的发展形势下,邵阳作为湘中偏西南半山半丘陵区,又不在“3+5”城市群之列,毫无政策上的优势,赶超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剧。

(三)基础建设滞后,区位效应难以凸显。邵阳市东南临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永州市,南抵广西自治区桂林市,西接怀化市,北达娄底市,有着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物流业的优越区位基础,但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滞后的交通建设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三、推动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要加快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立足于邵阳农业的现实基础,分析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要以发展壮大本市龙头企业为抓手,鼓励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不断开拓产业发展新领域,才能在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实效。

(一)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全面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力量,要按照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招商引进一批的原则从政策、基地、品牌建设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强化政策引导效应。在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更加完善细致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通过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作用与科技、物流的增值效应出发,引导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扩大加工规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农业产业化信贷服务,积极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满足龙头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稳步增加对龙头企业的贷款投放规模。三是积极培育地域品牌。加强农产品商标注册和产权、专利权的保护,整合优势资源,主推团体品牌。将市外、省外以及国外消费市场作为品牌定位的主要目标,尝试在营销终端对优势产业的拳头品牌如南山奶粉、雪峰蜜桔、金银花等进行整合,集中精力打造出邵阳的名牌名片,通过参加展销会及媒体等平台宣传推介,提升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并不断开发、引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产业化链中的各个环节,重点提高农产品基地和加工企业的科技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大力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要坚持抓好科技推广工作,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在科技研究上的投入,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加强与各大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共同体。三是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青年,积极创建青年生产经营示范基地,培养一批农业科技管理人才,鼓励农村青年实用人才领办科技推广项目,促进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收、增效。

(三)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化物流业,构建畅通的物流通道。要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推进物流信息化需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培育整合农产品物流企业龙头企业,抢先占领区域性农产品物流市场份额。整合农产品物流相关信息,由农业、商业、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农产品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一体化信息平台。二是构建路桥和信息大通道,形成交通大网络。构建以铁路为龙头,公路为主体,航空和水运为辅助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优先改造、建设优势产业区域的交通环境,助推连片集中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市场—企业—基地—农户产供销一体化,以更加便捷高效充足的承接能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体质,为农民增收提速。三是健全融资配套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建立企业经济及社会信用评定体系,积极搭建银企洽谈平台,推荐信誉好的企业进入金融机构贷款项目库。按照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逐年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细化措施,保证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位。目前,我市省级龙头企业中,还没有上市企业,因而有必要在龙头企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具备上市潜力的企业,以资本运作的方式,通过并购、重组整合资源,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筹备上市,同时要加强企业上市时有关的政策性、程序性问题的跟踪指导和服务。

关于推进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篇2

1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已见雏形

县委、县府十分重视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 大力发展优质粮油、果品、蔬菜等具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目前, 油菜、柑橘被省农业厅命名为“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县”, 农业特色产业格局已见雏形。一是建立了优质粮油基地3.67万hm2, 其中:优质水稻基地1.33万hm2, 优质小麦基地1.33万hm2, 优质油菜基地6667hm2, 优质大豆基地3333hm2。二是以万亩血橙产业园建设为重点, 全力打造了法堂———新店沿线的血橙产业、东升———济川沿线的冰糖柚、葡萄产业以及黄渡的柑橘产业, 完成冰糖柚品种改良30万株, 柑橘劣改优50万株。三是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为重点, 全力打造茶盘、济川、东升、骆市精细蔬菜产业, 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667hm2, 现已建成茶盘、济川———东升蔬菜集约化、设施化生产示范133hm2, 建成标准化钢架大棚2000个。

1.2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1.2.1 整合项目, 建设园区

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口粮田、农资综合补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 在现代农业园区、万亩血橙产业园和循环农业示范园, 实施田土调型613hm2、灌溉渠系7.1万m、人行便道5万m、塘库堰53处, 园区基本实现了田、渠、路“三网”配套。

1.2.2 依托业主, 发展园区

依托兴民农业发展公司、丰特利种植专合社、东都谷物专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在城南、济川、丰产、骆市、双溪等乡镇建设6667hm2优质粮油生产基地;依托四川金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亿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在法堂、新店等乡镇建成血橙产业3333.33hm2;依托润丰蔬菜专业合作社建成蔬菜集约化、设施化生产示范面积133.33hm2。

1.2.3 依靠科技, 提升园区

在优质粮油基地全面推广旱育秧、机插秧、油菜全程机械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无害化综合防控等高产栽培技术;在血橙产业区推广塔罗科血橙新系66.7hm2, 推广LS地布果园覆盖、肥水一体化等新技术66.7hm2;在东升推广冰糖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新技术133.33hm2;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5盏、性诱剂1200套、发放黄板5000张, 基本实现基础建设设施化、生产标准化、产品无害化。

1.3 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逐步形成

近年来, 全县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家, 市级龙头企业达到13家, 种植规模2hm2以上经认定的种粮大户56家,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种植业) 达110多家。合亿果蔬、润丰蔬菜、绿辰果业、金山葡萄、绿叶菜业等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联结更加紧密, 特别是在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万亩血橙产业园建设上, 专合组织充分发挥了在现代产业发展上的较强示范带动作用。蔬菜、葡萄等农产品初步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 逐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 (专合组织) +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4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坚持把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日常重点监管范围, 把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常态化管理, 做好农产品日常抽检和配合省、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抽样检测, 抽检全部合格, 列全市前列;近2年共快速检测蔬菜、水果农产品样品2100多份, 配合省、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监督抽样168批次, 没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营山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产品基地规模小

农产品基地规模较小, 档次不高, 规模效益欠佳。

2.2 龙头示范带动力弱

目前我县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规模都不大, 农民只能获得初级产品的微弱利润, 在收入上很难有大幅度增长。特别是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程度不高, 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能力弱。

2.3 优质农产品品牌少

种植者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发展意识不强, 加工、营销、品牌创建滞后, 农产品质量不高, 名优产品比例低, 初级产品多, 加工产品少, 精深加工产品几乎没有, 缺乏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2.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财政困难, 政府在基地建设上的投入十分有限。同时, 因受市场、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管是龙头企业还是基地农户在基地建设投入上都存在观望的现象。

3 几点建议

3.1 突出重点, 着眼建设现代农业强县

3.1.1 推进富硒大米基地建设

据权威检测机构测试, 营山水稻主产区土壤中硒含量超其他区域土壤硒含量平均水平10多倍, 土壤有害重金属低于国家控制标准。为充分利用这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水稻生产自然条件, 以优质水稻产业为重点, 全力建设1.33万hm2富硒大米生产基地。

3.1.2 重点推进园区建设

树立“增产、效益、绿色”理念, 进一步推进农业资源要素高效利用和农艺、农机高度融合, 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万亩血橙产业园区、茶盘循环农业示范园等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扶持培育润丰、通旺龙头企业,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带动农民快速增收致富。

3.1.3 创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理念

要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并在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上、抓特色产业力度上、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措施上必须坚持一以贯之。

3.2 招引龙头, 推进现代农业规模经营

依托优势特色产业, 更大范围地推出农业招商, 招引大的投资集团, 实现区域规划和整合规定结合, 进行项目打捆、集群招商, 整体开发。比如富硒大米生产基地建设, 建议把地理条件较好的几个乡镇进行整体规划, 捆绑招引实力强、技术好的企业业主成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政府给予资源、配套政策, 包括推进农房区域集中建设等。同时要扶持壮大现有龙头企业, 争取其在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建设上有更大的发展。

3.3 创新机制,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是要出台和完善一系列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 大力培育业主大户、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二是整合涉农项目资金, 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上的集约经营、规模生产、技术推广等环节, 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坚持重点扶持“三真”农业经营主体:即真正有实力、真心干农业、真诚带农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 帮助其做大做强, 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四是坚持先建后补的原则。发挥业主主体作用, 要先把规划做好, 把设施建好, 产业发展起来, 后兑现帮扶资金, 确保资金真正发挥效益。

3.4 重视品牌,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竞争力。因此, 要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品牌意识, 助推品牌农业不断发展壮大;要引导和鼓励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大力开展农业“三品一标”认证, 创建自己的品牌, 通过“互联网+农业”, 宣传品牌, 拓展销售渠道, 建立优质农产品专销市场, 提高全县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同时, 要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业标准生产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品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推行品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标准化管理, 提升农产品品质,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摘要:本文介绍了营山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发展营山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具体思路。

关于推进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篇3

一、大力探索推进农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1 让农业发展政策成果惠及“三农”。

“农业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政策是农民致富的主心骨、农业发展的助推器,必须把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宣传好、落实好、发挥好。夏邑县农业局立足职能,强化举措,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印发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及时把农业税全免、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7项支农惠农政策,宣传到村、讲解到户、落实到田,达到政策公开、农户明白,让农民吃下“定心丸”。他们结合夏邑县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夏邑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措施,调动、鼓舞农民的生产热情,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由2005年的186万亩增加到2011年的247万亩。全年粮食总产124.6万吨,较2010年增加6万吨,增长5%。夏粮124万亩,总产63.6万吨,单产513千克,与2010年相比,面积增加9万亩,增7.8%;总产增加5.1万吨,增8.7%;单产增加4千克,增0.8%,面积、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秋粮123万亩,总产61万吨,单产496千克,与2010年相比,面积持平;总产增加0.9万吨,增1.3%;单产增加7千克,增1.3%。其中玉米面积114万亩,总产58.82万吨,单产516千克,与2010年相比,面积增加1万亩,增0.9%;总产增加1.12万吨,增1.9%;单产增加5千克,增1%。

同时,他们利用夏邑农业的区位、资源、技术等优势,全力以赴争取农业项目扶持,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亿余元,良种覆盖率达100%以上;推广配方施肥300万亩,每667平方米节本增效30余元,地力提高2%,實现了良种优质高产,耕地“营养配餐”,惠及农民25.4万户,实现了政策赢民心、政府树形象、农民得实惠。

2 重点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工作。

在高产创建工作上,夏邑县重点做好“建立一个平台、搞好四个展示、整合五项资金、统一六项措施、推广九项技术”。

建立一个平台,就是将高产创建片做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平台,做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平台,做为领导重视粮食生产的指挥平台。

搞好四个展示,即“1+4”活动,就是在一个高产创建示范片中同时安排测土配方施肥展示田、品种展示田、植保新技术展示田、百亩公关展示田。

整合五项资金,即整合高产创建项目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资金、救灾资金、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病虫害防治资金等重点向项目区倾斜。

统一六项措施,就是实行“六统一”,即“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播期、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

推广九项技术,就是在小麦、玉米作物上,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种子包衣技术、两早两晚技术、科学浇水技术、氮肥后移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一增四改技术,田间管理技术,进行技术集成配套推广。

3 把农业强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夏邑县的优势在农业,农业的优势是粮食。为此,农业局在科学管理上下功夫,努力攻克生产管理障碍,以提高技术转化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开展百亩核心攻关田、千亩典型示范方、万亩高产创建区创建为主体,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攻关示范,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玉米、大豆产量水平,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根据粮食品质特征和气候特点,科学制定播期,实行精量和半精量播种,严禁大播量;根据病虫害发生趋势,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建立1个病虫观测场和16个病虫测报站,推进病虫害测报网络化、防治专业化、预报可视化,全方位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控。逐步探索总结出一套比较成熟的小麦优质高产节本增效规范化栽培技术和较为系统的应变管理措施,粮食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量和质量逐年提高,连续八年丰产丰收。2011年粮食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平均亩产达到513公斤,总产达到24.92亿斤,夏邑成为河南乃至全国知名的产量大县、粮食强县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连续六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进入国家粮食产量百强县,成为河南唯一一个连续六年获此殊荣的县,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粮食生产的“一面旗”。

4 把特色农业打造成富民产业。夏邑县是国家商品粮、优质棉、优质苹果基地县,年产作物秸秆10亿千克,果树修剪枝条7500万千克,具有发展食用菌资源禀赋上的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上的后发优势,2000年开始发展,从领导上强化,措施上硬化,支持上细化,环境上优化,形成了政策驱动、服务促动、示范带动、龙头拉动的良好发展态势,食用菌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成为全国知名的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和创汇基地。目前,夏邑县发展双孢菇标准菇房1.5万座、栽培面积达750多万平方米,其它菇类1000万袋,年产双孢菇、草菇1.2亿千克,香菇500万千克,年产值近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6.7%,带动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达3.2万余人,年服务收入达4500余万元,食用菌产业成为农业的“金字招牌”和“特色名片”,成为夏邑县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成为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产业,成为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富民产业。先后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中国食用菌之乡,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县级食用菌之乡;被省农业厅授予全省食用菌生产基地县、食用菌工作先进县。

5 把推广服务辐射到田间地头。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对高新技术的需求日益强烈。农业局积极探索服务的网络和举措,实现技术服务前移、管理指导到位、方便快捷高效。进一步完善了以农技推广中心为主体的农业科技110快速反应系统,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全方位、全天候为农民提供科技、政策、信息、营销等服务,随时解答和处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被农民誉为“致富金桥”;同时,发挥200个村级农业植保技术服务站、送科技下乡“大篷车”等服务组织和广播电视专栏的作用,形成功能完善、服务快捷的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成为农业发展强有力的“动力引擎”。这几年,农业局科技服务专车跑遍了全县700个村,技术人员的足迹踏遍农业生产的块块角角,先后解决小麦冻害、玉米药害等重大农业生产问题208个,接受农民咨询1.5万人次,现场“出诊”服务330余次,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80余次,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6亿元。

二、当前农业发展凸显的阶段性特点

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由单纯强调总量的增长,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新阶段转变;由普通数量农业向无公害、标准化质量农业转变。

二是农业发展已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向受市场约束转变。农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市场的变化,已经步入了一个以销定产,由市场决定生产种类和规模,由人们生活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来决定品种结构和质量档次的新阶段。

三是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强。目前,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改变了主要依靠劳动力和土地组合的格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已成为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是农民收入的增长,已由主要依靠农产品产量和价格的提高,向主要依靠调整结构和发展非农产业转变。

五是农业服务体系,由单一的农技推广体系的技术服务,向农技推广和农资供应服务相结合转变。

三、推进农业科学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要适应农业生产新的形势,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用观念政策上的突破,来求得工作实际上的突破;用工作思路上的创新,来求得工作面貌上的创新;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来求得发展速度上的飞跃;立足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1、整合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整合、推进优势资源不断向优势产业集中,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重点打造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国家食用菌出口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等。

2、培育龙头,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克服传统农业零散、粗放、低效,实现集约化、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重点培育雪枫粉业、华鹏棉业、中州食用菌、大鹏食用菌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鸿马”、“成洋”、“长源”、“栗城”等知名农产品品牌。

3、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实施“种子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和“绿证工程”,搞好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转化,推进农业科技直接进田,提高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速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4、综合开发,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高标准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引黄配套工程和堤防绿化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

5、强化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围绕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技术型农民,增强科技示范能力。

6、进一步落实各项措施,继续抓好高产创建工作。

一是建立继续落实“首长负责”,重点建议落实乡镇“首长负责”。

二是建议继续对乡镇实行“目标管理责任”。

关于推进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篇4

财政部

关于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

财发[2011]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不含厦门、深圳)财政厅(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部农业综合开发机构: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贴息资金和中国农业银行信贷资金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中的作用,财政部经商中国农业银行同意,决定从2011年起,采取中国农业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的方式,每年由双方合作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的重要举措。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60号)规定,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主要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面向“三农”、城乡联动的大型商业银行,拥有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体制、机制、渠道和产品,信贷支持范围涵盖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在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中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化与农业银行合作,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金融资金的优势,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实施合作项目的相关政策要求

(一)基本条件。

1.合作项目以固定资产项目为主。

固定资产项目贷款期限一般为五年内,最长不超过八年;流动资金项目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在符合国家利率管理规定的范围内,贷款利率原则上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并允许根据市场情况适当上下浮动,比例一般不超过10%。

固定资产项目贷款贴息期限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流动资金项目贷款贴息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贴息率原则上根据同期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确定。单个项目年贴息贷款的额度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当年发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相关规定为准。

2.合作项目类型主要为农产品加工项目、种植养殖基地项目、流通设施项目。

所选项目市场前景好,产品质量高,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增加农民就业和农民收入等有明显带动作用。

3.合作项目贷款和贴息对象符合中国农业银行和财政部的有关政策规定。

(二)申报程序。

1.项目推荐。符合扶持条件的项目按照属地原则由项目单位向所在地县(市)财政部门(农发机构未设在财政部门的,由农发机构商财政部门比照执行,下同)和农业银行申请。县(市)财政部门会同同级农业银行对受理的项目进行初选后将项目推荐到地(市)财政部门和农业银行;地(市)财政部门会同同级农业银行将项目汇总后推荐到省级财政部门和农业银行。

2.项目审查。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农业银行组织专家对推荐的项目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项目分别列入项目库,并告知下级财政部门和农业银行。

3.项目审贷。省级农业银行对进入项目库的项目,根据中国农业银行信贷管理有关规定,并按照审批权限对项目进行独立审贷。审贷通过的项目,及时通知省级财政部门,并报国家农发办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产业金融部备案。

(三)管理措施。

1.落实贴息资金。对通过农业银行信贷审批并已经安排贷款的项目,中央财政要保证贴息资金规模并优先对固定资产贷款给予贴息。对贷款实际发生的利息,按有关规定及时审核和拨付贴息资金,贴息资金要逐级拨付到贷款企业在农业银行开立的账户上。

2.加强贷后管理。地方财政部门应当配合农业银行在贴息期或贷款期加强贷后监管,监督贷款和财政贴息资金专款专用,定期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及时预警和报告并采取措施。

三、主动加强合作,务求取得实效

(一)抓紧制定实施意见。国家农发办要尽快与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产业金融部沟通,制定下发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贷款及贴息政策、项目选择条件和具体操作流程,落实地方财政部门和农业银行在各个业务环节的责任,指导做好项目申请、评审和备案等项工作。

(二)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通过与各级农业银行积极开展业务对接、联合举办业务培训等有效手段,不断提高和改进工作效率。

(三)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深入调查研究,妥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做法和经验。

财政部

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篇5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根本途径,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 神,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前段时间,筠连县政协组织调研组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发现,筠连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构调整缓慢,农业区域优化布局尚未形成。我县农业主要体现为畜牧业、粮食产业为主的二元结构,而多年培育的粮、烟、茶、林、蚕桑、蔬菜等产业优势尚不明显。二是龙头企业弱小,带动力不强。三是投入不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四是农民素质亟待提高,人才状况亟需改变。五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动力不足。六是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农民增收存在不确定因素。

为了探索加快筠连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初浅的意见。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农业发展认识。县委、县政府在筠连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了“11115工程”和“百千万工程”,各镇乡、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完善各项措施,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实施“两大工程”,优化农业结构区域布局。一要突出主导产业的发展,重点突出烤烟、特色茶业、黄牛产业,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形成筠连农业的支柱产业。二要突出 1

专业村的发展,形成区域布局,进而形成产业带。三要产业之间相互协调,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为出发点,种植业与种植业协调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四要通过村企互动,以发展企业来带动村级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五要在规划实施上,有权威性和连续性,规划一经确定,在推进过程中要持之以恒。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电水路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四是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一要建立健全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龙头企业制度,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二要加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集中区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发挥园区作用。三要切实解决发展软环境问题。四要加强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对接、与广大农户的联结机制。

五是加强培育和引进人才,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围绕“两大工程”规划的组织实施,做好两大工程规划实施区域内农民群众的科技应用培训工作,着力培养“留得住、用得着”的农村乡土人才;要以市场为纽带,引导农民关注市场信息,提高抵御市场风险心理承受能力,破除“等、靠、要”等思想。

关于推进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篇6

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省绿色食品开发开始于1990年。但在前10多年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进展比较迟缓,全省具有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一直在不到20只的水平上徘徊,大大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直到2002年,在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浙江”和省农业厅“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战略决策推动下,我们从营造发展氛围、加强体系建设、规范认证管理、提供优质服务、重视产销对接、加快市场开发等多方面入手,加大了绿色食品的开发力度,使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到今年6月底,全省已有68家生产企业累计开发蔬菜、茶叶、水果、粮油、水产品、加工食品等不同种类的绿色食品100只。去年我省绿色食品开发的增长幅度名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预计到今年底全省可望有150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有效使用权。我省绿色食品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事实证明,我省发展绿色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三是较为发达的食品加工业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四是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建设绿色浙江”和“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两大战略决策,既为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我省绿色食品事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也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一是我省绿色食品所占的份额与我省在全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极幌喑啤=刂?SpAN lang=EN-US>2002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共计1756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046个,产品实物总量达2500万吨,年销售额597亿元,出口额8.4亿美元,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水域面积达到6670万亩。而我省绿色食品的品种、规模、生产总量无论是在全国绿色食品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在我省农产品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较低。二是缺乏带动农民能力强、示范作用大的大型绿色食品生产龙头企业,产业化程度低。目前我省已取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企业,大多是规模比较小、实力不太强、技术含量比较低、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在全国151家国家一级重点龙头企业中,绿色食品企业有51家,超过1/3,而我省18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仅有2家申报绿色食品。这也是我省绿色食品发展近几年来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因之一。三是绿色食品的市场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显现。绿色食品的市场价值还没有充分实现,没有真正体现优质优价,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增强。四是部分地方对绿色食品工作重视程度和推动的力度与绿色食品在新阶段加快发展的需要还不适应,绿色食品的优势和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绿色食品是一项促进农业提高素质和效益、增进人民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事业,需要各级政府积极给予支持和推动。从未来发展看,绿色食品发展将更多地依靠市场需求的拉动,而现阶段,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质量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发挥政府职能予以推动是至关重要和十分必要的。在现阶段,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非常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帮助拉动一下。这些问题,既是绿色食品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只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加以解决,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二、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是实施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建设绿色浙江”和“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两大战略决策的要求最近,省农业厅厅长程渭山在谈到如何准确定位,理清思路,明确现代农业的路子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省委、省政府作出的‘生态立省、建设绿色浙江’和‘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两大战略决策,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速浙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与环境、自然相协调,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认真贯彻落实这两大决策,进一步明确浙江农业的产业定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绿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当前农业工作的主要任务。”这个观点,对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发展生态经济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手段。生态省建设的内涵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绝不仅仅局限于保护生态环境,它既是一个环境概念,又是一个经济概念,还是社会概念、文化概念。这两大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丰富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增加农产品数量,解决温饱问题转变为保障农产品质量,提高安全水平,提供舒适、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而发展绿色食品正是符合了这样一种潮流。再从另一方面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省出口的农产品中农药和重金属残留超标现象时有发生,而同期国外的“绿色壁垒”越筑越高。2002年日本对进口蔬菜的检测从6项猛增到60多项,欧盟对进口茶叶的检测从6项增加到134项,标准大幅提高。因此,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要求,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使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既是“生态立省、建设绿色浙江”的要求,也有利于我们从容融入国际潮流,全面适应WTO规则,进而提升我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长三角地区面积为全

时,绿色食品消费需求也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绿色食品以其鲜明的形象、过硬的质量、合理的价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市场覆盖面日益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国际上类似我国绿色食品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生产和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市场容量也在迅速扩大。特别是国际市场对绿色食品的潜在需求十分可观。即使在发达国家,绿色食品也只占有整个食品市场销售额的2%。目前,美国42%的超市经营绿色食品,年增长率在20%以上。日本大约有300万到500万消费者经常购买绿色食品。预计到2006年,欧盟的绿色食品市场销售额将增至580亿美元,美国将增至470亿美元,而这些绿色食品将大部分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因此,绿色食品不但能在国内市场保持较强的竞争力,而且还将成为带动农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据统计,这几年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额一直保持40%的增长速度。加入WTO之后,绿色食品的优势更加显现,也为我国绿色食品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在标准、技术、管理、贸易等方面进一步与国际相关行业接轨,中国绿色食品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使我省绿色食品真正融入国际大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五是规范市场,实现绿色食品竞争有序化。要结合整顿市场秩序,开展绿色食品的打假。越是大发展时期,越是要做好打假的工作。加强对绿色食品的管理与监督。要防止重申报认证,轻管理监督的倾向。要用工业产品质量管理的理念,建立绿色食品质量管理的体系。切实加强对绿色食品市场的监管。县以上农业主管部门要与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依法查处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绿色食品的行为,推荐让广大消费者放心和市场好的名牌产品和精品。切实保护绿色食品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全程质量监控措施,重点加强对使用绿色食品原料和生产资料企业的监督管理,对质量风险高的产品,要增加抽检次数,对敏感项目进行重点专项检测。六是创新技术,实现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化。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色食品,不断提高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要在挖掘新经济增长点中培植主导产业,特别要注意抢占科技制高点,发挥后发优势,依靠自身力量或借助外力,培育一批绿色食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从更高层次和更广阔的空间来培植绿色食品的主导产业。同时注重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准建设和操作技术规程的制订。标准是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它是品质的保证。例如,农产品中食品的品质包括基本特性要求和功能特性要求。基本特性主要指:营养特性(化学成分、可食性)和安全卫生特性(微生物指标、污染程度等)。食品的功能特性通常指:嗜好特性、外观特性、加工特性、流通特性和简便性等。对于不同规格的各类食品,针对以上特性要求,都有其相应的质量标准。真正做到绿色食品生产的标准化。七是拓宽领域,实现绿色食品服务社会化。绿色食品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多门学科基础理论与高新技术的应用,而且涉及到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加工、监测、储运、销售各个环节的一体化组织与管理,同时也需综合协调与之相关的教育、科研、社会监督等多方面的服务。农业部门作为绿色食品的主管部门,需要更多地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沟通,以形成合力。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推进服务的社会化。在产业规划、生产指导、绿标申报、市场开发、质量监督、产品检测等方面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与农业生态县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县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浙江绿色农产品行动计划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把绿色食品工作融入农业的全局性工作之中,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之中。在资金投入、基地建设、科技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要立足现有基础,加快绿色农产品生产,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标准完善、管理规范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省。

关于推进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篇7

一、镇赉县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1. 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保障粮食产品供给

镇赉县农村农民也紧随镇赉县经济发展大趋势, 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即使居住在农村的人们, “仅守土地、靠天吃饭”的劳动力也已逐年减少。新时代农民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方法, 在镇赉农村, 还存在着多种生产工具并存、发展不均衡的实际状态, 但农机作业的普遍化、专业化还是今后我们发展的主方向。尤其是镇赉县东部地区农村水田居多, 农民种地从春耕到秋收, 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已成为保障水稻等粮食产品稳定增收的必然选择。

2.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增加农民家庭收入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 农村剩余土地也随之增多, 农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呈上升趋势;并且镇赉县地广人稀, 可供开发的耕地资源丰富, 近几年, 通过承包、开荒土地而成为农业大户的农民比比皆是。地多了, 客观上要求农民提高劳动生产率, 没有农业机械化, 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和以往全家动员、肩扛手刨、牛耕马拉相比, 机械化使一位农民能完成几十个农村劳动力所能承担的劳动量, 劳动效率大大提高, 人均收入也稳步上升。

3. 推动绿色农业, 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 对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播种、施肥、除草、灌溉、收割等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 可实现节种、节能、省肥、省钱的目的。农作物秸秆、根须的粉碎处理可实现肥料的循环再利用。机械化作业实现了绿色农业, 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4. 缓解城镇就业压力, 培育技能型农民

随着农村、农业的快速发展, 加之近些年国家扶持农业力度的加大, 越来越多的农民务工人员感觉到了农业机械化发家致富的光明前途, 吸引部分农民返乡, 投资购置机械。他们和原来的农民一道, 通过自学、互学等多种途径获取相关知识, 为自己充电, 使自己成为新时期高素质农民。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还将带动商业、维修业的同步发展。同时, 农业机械化又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 拓展增收空间, 成为城市的建设者, 二三产业的主力军。

总之, 在镇赉县发展农业机械化, 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产增效;有利于科学减灾, 把农业损失降到最低;有利于土地集中开发种植,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有利于增加就业, 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有利于农业资源循环再利用, 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二、我县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

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2年末, 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了82.89万k W, 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7 895台, 其中, 大中型拖拉机达到22 725台, 配套农具达到85 408台 (套) 。收获机械达到1627台, 其中:玉米收获机械175台;水稻收获机械1150台。机动插秧机达到5260台, 全县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70.4%。

2. 制约因素

(1) 观念问题。要实现农业机械化, 单凭某一单位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要引起普遍的重视, 由县委、县政府牵头, 各级乡镇党委政府具体实施, 引导广大农民, 实现观念的转变, 从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中蜕变出来, 集中耕地, 集中播种收获, 加快镇赉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2) 规模问题。实现农业机械化作用最大化, 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规模化作业。制约规模化作业的首要问题是耕地问题, 包括耕地是否连块成片, 能否实现种植品种的统一。解决了耕地问题, 才有资格谈农业机械化问题, 前者是后者实现的条件。

(3) 资金问题。资金问题永远是首要问题, 资金不到位, 一切都无从谈起。尤其是乡镇农业机械推广站, 由于经费不足, 影响和制约了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资金不足、经费短缺, 使各级农机技术人员英雄无用武之地, 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4) 其他问题。据调查显示, 镇赉县县乡两级农业机械推广站存在缺编、人员年龄老化、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等情况,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镇赉县推广工作的开展和服务。

三、加快推进镇赉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1. 国家政策扶持

农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已连续实施多年, 多年来, 争取并发放各类农机补贴资金1.8亿元, 新增机具8486台 (套) , 受益农户7000户以上。在争取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中, 我们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强化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各项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 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为加快推进全县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工业发展拉动

工业发展使农村劳动力成批外出, 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 走得多, 剩的少, 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扫清了障碍。另一方面, 工业自身的发展, 带动农机制造技术的进步, 又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技术支持。

3. 现代农业驱动

镇赉县农业正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农业机械化作用日益凸显。如:大面积的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要依靠机械化来完成;抢种抢收、抗旱排涝、虫害防治, 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 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也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其它高科技等农业高新技术, 同样也离不开农业机械。可以说,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四、几点建议

镇赉县农业机械应重点向种植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方向发展, 形成农业产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面对制约农机化发展的诸多因素和未来农业对农业机械化的迫切需求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 立足实际, 加强科研

农业机械推广科研机构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宗旨, 结合本县实际, 研制新机具、新技术;要深入基层, 做好示范, 搞好宣传, 以点带面, 推广、普及农业技术知识, 让广大农民朋友得到实惠。今后镇赉县还应加强水稻育插秧、机械收获、玉米膜下滴灌等技术及其机具的推广与应用, 让科技转化成生产力。

2. 依靠政策, 扩大规模

实行农业机械大面积规模作业, 就要解决耕地分散、种植品种统一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 制定土地流转政策, 实行集约化经营, 打破传统经营模式。

3. 树立典型, 加强服务

一是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机合作社的发展。用足用好国家的扶持政策, 每年建好1~3个示范社, 以激发农民建社积极性, 带领农民走农机合作经营之路。对带头人、财会人员进行培训, 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帮助合作社进行规模化建设, 从做大规模、做强服务、规范运作、完善制度入手, 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二是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 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机大户, 为农业机械化生产起示范带头作用。一方面, 组织农民培训, 增强他们的市场意识、经营本领和农机技术推广应用能力。另一方面, 落实扶持政策, 帮助他们完善装备, 发展规模经营, 变小业为大业, 实现更大发展。

4. 整合资源, 组建队伍

关于推进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篇8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搭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平台

一是加强果仁加工交易市场建设。果仁是梅河口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现有果仁加工企业181户,全市果仁产品加工销售量占全国的75%,松籽仁产销量占世界的45%,被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确认为“中国松籽仁加工集散中心”。为发展壮大果仁产业,梅河口市正在建设集金融、冷链物流、仓储、监管、电子商务、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果仁加工交易市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果仁交易中心,年产值可达6亿元。二是加强东北农特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1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具有电子商务、大宗商品交易、仓储物流、批发零售、展示展洽、金融服务等功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吉林省东南部重要的长白山农特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三是加强农产品物流城项目建设。包括综合服务区、蔬菜批发区、水果批发区、专业市场区、货物仓储区。同时,建设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

强化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基础

一是抓好养殖基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本着“围绕龙头建基地,发展基地保龙头”的思路,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优质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狠抓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构筑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正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新建养殖基地5个、标准化养殖舍215栋。项目建成后,年养殖长白飞鸭1000万只、年产鸭肥肝1200吨,实现产值7.5亿元。东林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新建养殖基地4个,现已完成80栋兔舍建设、兔绒加工厂房建设及6套兔绒加工设备安装,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安装改造。项目建成后,年养殖长毛兔30万只,实现产值9亿元。二是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为进一步完善流转手续,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原料保证,我市投资230万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在政务大厅设置了土地流转交易窗口,正在进行设备采购。

推进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业产业素质

一是围绕产品安全和产业发展需要,引导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與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制定符合生产实际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二是大规模开展产品标准化园区建设,以标准化园区建设为基础,由点及面,不断扩大生产面积和总量规模。三是规范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质量安全科学知识,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推进品牌农产品发展,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推进产业化,实现农业标准化与市场效益直接挂钩,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激励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培育经营主体,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紧紧围绕医药、果仁、食品等支柱产业,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完善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服务体系,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为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和市场条件。

关于推进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篇9

盐亭自然生态优美,物产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四川省产粮产油大县、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近年来,盐亭县坚持建基地、育龙头、建组织,做强优质粮油、生猪、小家禽三大传统产业,做大核桃、花卉、水产三大特色产业的工作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盐亭县按照“以点带面、以线促面、连点成片、整体推进”的思路,创新“三突出、三打破、三统筹”的“三三制”工作措施,以科学规划引领产村相融,以产业发展助推新村建设,以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新村建设交融互动发展,产村相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创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

一是龙头数量多,效益较好。大力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企业数量、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以全成生态种畜、名江食品等企业为龙头的畜牧产品加工产业体系,以梅花果业、永隆清真食品公司为龙头的果品收储体系,以宏鑫粮油、嫘祖米业、嫘祖面业等企业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体系。全县共发展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0户,其中省级1户(汇源牧业),截止2012年底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四川豆瓣”、“川椒王子”等5个产品入选绵阳市“首届消费者最受欢迎”产品名录,“亚隆”牌核桃油入选“绵州九宝”。二是基地布局优,规模较大。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实施品牌整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初具规模,2012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到6.7万亩,种植花卉3000亩,种植设施蔬菜2000亩,露地蔬菜5000亩,发展核桃13.8万亩,适度规模养殖户260户。全县初步建成了以北部柏梓等9乡镇为主的“梓盐核桃走廊”,以两河、新农、云溪等3个乡镇为重点的园艺产业示范园,以麻秧、黄甸等4个乡镇为主的现代畜牧产业示范园,以富驿、八角等4个乡镇为重点的花椒种植基地。

三是专合作组织体系全,带动较强。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依托一个组织、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工作思路,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扶持发展、规范完善、整合壮大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共计128家,入社农户达到3.5万户,辐射带动农户8.7万户,会员农户户均收入比上年同期增收1350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形成和壮大,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产业发展环境优,机制较新。县政府出台了企业在投资强度、利税规模方面的规定,明确了在土地流转、基地建设等奖励和扶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生猪、核桃、花卉、特色水产等特色产业基地。同时,积极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型捆绑式投入机制,项目按“条条”梳理,集中向“块块”投入,把市县项目资金、农林水牧路等各系统的资金统筹起来,向重点产业发展区域集中安排使用,实现设施配套完善,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是龙头不强。一方面是企业技术含量低。大多数企业加工的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如嫘祖米业、嫘祖面业等企业只是对粮油等农产品进行收储和粗加工,没有创出品牌;另一方面企业整体经营水平较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一定数量的企业仍然是家族式经营管理。再者是链条不长。产品加工层次低,市场竞争能力弱。以大家畜加工为例,全县年出栏肉牛、肉羊等大家畜40余万头,主要是靠贩卖活畜外销,产品附加值较低,这是造成我县畜牧产业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

二是规模不大。我县农业产业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发育不够,种植比较分散,集中连片少,集约化程度较低。粮食、蔬菜、畜禽等主导产业有优无势、有产品无商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且低水平竞争越发凸显,难以产生规模效益。

三是市场不活。从整体上看,我县农产品直销、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主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缺失,更没有一个大型综合农产品交易市场,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四是品牌不响。农产品有品牌无名牌,在市场上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差,竞争力弱,靠出售原始产品维持生产经营,使产业效益大打折扣,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成因:一是体制机制不全阻碍了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化格局,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低。二是由于小生产与大市场结合不紧密。多数加工企业与农户还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企业和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企业原料短缺和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同时存在,签订的合同缺乏履约保障机制。三是劳劳动者素质不高。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是老年人,文化素质不高,影响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的推广和引用,同时,专业中介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在高中以下,素质较低。四是在农业生产上的投入偏低;五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我县是丘陵农业县,田间作业体系不全,农业机械难于发挥较大作用,农业机耕机种水平不高。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硬抓手。

(一)要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就必须在带动主体培育上下工夫。首先,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做大龙头。只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和招商引资,利用引进外来资本、技术、人才,改造、提升我县现有企业,加快产业集群形成,才能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农业产业化才会有大的飞跃。第二,要延长产业链,促进精深加工,改变我县有产品无加工,有粗加工无精深加工,有高产量无高附加值的窘境。重点推进优质粮油、核桃、畜禽屠宰等深加工及蔬菜仓储保鲜,形成完整链条。第三,要提高科技水平和现代管理水平。要切实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以现代先进技术、工艺、设备装备我县现有的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企业,彻底摆脱“家族”管理、粗放经营的旧模式,实现管理创新。第四,要增加投入。农业龙头企业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再生产投入,引进新工艺、新流程,提升装备水平。

(二)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就必须在打造产业集群上下工夫。首先,要推进土地的规模化。积极推行多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鼓励农民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其次,要推进农产品的规模生产。今后应着力扩大规模,以量的突破吸引客商,占领市场,提升效益。此外,要推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规模化,提高加工转化率,扩大市场份额。再者,要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思路,做大核桃、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产业规模。

(三)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就必须在品牌培育上下工夫。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大力实施全县农产品品牌统一战略,着力培育、壮大和保护农产品品牌,促使盐亭农业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要积极指导农业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农民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鼓励支持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改变过去商标命名“土”、包装设计“丑”、对外影响“小”的状况,切实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的认定和标识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加强疫病防控,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原产地标记制度,使我县农产品成为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放心产品。

(四)要加快农业产业进程,就必须在机制创新上下工夫。一是要健全组织服务体系。要建立现代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股份制等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要强化政策引导。尽快制订全县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并强力推进;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抓紧出台农业产业化资金奖扶办法;抓紧制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三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业产业化项目(企业)调度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考核督查制度,帮助破解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瓶颈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和周边环境。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强化各部门向上争取农业项目的责任,形成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力。

(五)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就必须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上下工夫。用好用足“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组织动员群众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打捆使用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围绕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建设一批标准农田,整治田间渠系、田间作业道,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关于推进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篇10

推进旬阳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王东顺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9期

摘 要: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促农增收、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的必由之路。本文从旬阳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出发,通过调研,对现状与特点、困难与挑战作了比较深刻的分析,进而提出对策与建议,对于相似生态区域推进农业产业化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农业 产业化 实践 思考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关乎旬阳11万农户40余万农民的生产生活,直接决定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得失成败,它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继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5.6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后,能否在未来五年突破30亿元、人均产业纯收入达到3000元目标,对实现旬阳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冲刺率先突破发展、建设陕西强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与特点

农业稳,则天下稳;农业兴,则百业兴。改革开放三十年,旬阳农业实现了四次大步飞越,从1978年到1984年,以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改革,彻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出了农民修田造地、对土地实施长效经营的热情,农民依靠在土地上的精耕细作,使粮食产量大幅增长;1987年到1994年,以玉米水稻“两杂”种子为重点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使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刷新历史记录,彻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自“七五”开始,县委、县政府强力推进烟、桑、姜、畜四大主导产业建设,稳步建设四个“十万亩”产业基地,2009年四大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形,四大产业已成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生产彻底实现了由单纯粮食增长型向粮经并重、优化升级的良性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下发七个“一号文件”,国家实施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财政投资重点转向农村。“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的出台,结束了全县千年种地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农民种地实现零税赋。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7元,较1978年的5205万元和不足200元有了大幅增长。三十年的发展历程铸就了旬阳辉煌的农业发展历史,使旬阳人民依靠土地由一穷二白逐渐解决温饱、进而迈向小康,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土地联产到户后,全县农民修田造地热情高涨。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口粮田稳妥达到

1.5亩/人;二是全县基本实现村村通路、通电、通水目标。全县已建水窖10万口、沼气2万口、农业机械5.6万台套,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抗灾能力有所改善;三是主导产业突出,农业工业化进程加快。2009年全县种烟10.1万亩,养猪124万头,黄姜5万亩,栽桑14万亩,果菜11万亩,粮经比例达到6:4。全县农业总产值15.6亿元,其中农业8.22亿元、牧业5.77亿元、林业0.99亿元、渔业0.38亿元,初步形成了烟、姜、畜、林、粮五大支柱的产业化格局;四是农业科技含

量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目前全县稳定种植粮食75万亩、产量15万吨以上,人均稳妥达到350公斤安全水平;五是第三产业特别是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家庭现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县每年输出劳务工10万人左右、收入8亿元,为保证农业投入、促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产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六是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特色林业等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农业增长方式正逐步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这些变化为旬阳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困难与挑战

1.城乡收入继续扩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2002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456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1535元的3.35倍,2009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2690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3357元的3.78倍,城乡收入差距有继续拉大之势。

2.农村二元体制没有被打破。农业产业养人不富家,养人不留人,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精英纷纷流向城市,居家发展产业的农民主体多为妇女、儿童、老人,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失。

3.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很滞后,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链条短,农业企业化、园区化、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几大产业除烤烟形成产、供、销一体产业化格局外,蚕桑主导地位不突出,畜牧、蔬菜、果业等产业规模不大,园区质量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关键要素缺失,产业链条短,处于初始发展阶段。

4.农民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据调查统计,在全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8.4万人,占41%,高中文化1.28万人,占7%,有一定业务技能的劳动力仅9848人,农民素质低导致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从农村劳动力分布看,全县80%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其中75%集中在种植业上,从事二、三产业仅占20%。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5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6%,已转移的只有8.6万人,而且大多数是自发转移、个人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有组织的转移不足10%。但全县的实际情况是,工业化程度处于初期阶段,吸取剩余劳动力有限,农村80%劳动力需向外转移,一方面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和养殖,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无处转移。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靠卖苦力挣钱,收入不高。

5.地方财力有限,农村产业投入不足。县域农民自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自身造血功能有限,加之县乡财政属于吃饭财政,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外部输血不足,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能力有限,发展后劲不足。

6.农民财产性收入不足。《土地管理法》规定,禁止宅基地流转,同时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农村宅基地无产权,不能享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房屋产权,不能上市交易,农民很难通过对其房屋、土地使用权的处置获得融入城市所需的资金。

三、对策及建议

1.以“农业30亿工程”为抓手,科学规划,壮大基地规模。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要与不开发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结合起来。按照“十一五”末全县三分之一的村达到“一村一品”标准、产业大户达到1万户以上的目标,围绕“高山林药芋(魔芋)、中山烟姜粮、川道猪桑菜、江河库区兴柑果”的思路,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生猪产业围绕 “百万头商品猪”的目标,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在全县建立10个5万头基地乡镇,发展100个年出栏万头商品猪“一村一品”畜牧强村,发展1000户出栏百头以上、10000户出栏20头以上饲养大户,形成生态养殖产业带,通过三到五年努力,使畜牧产值翻三番、达到15个亿以上。在工作中突出产前良繁、圈舍基础建设,突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规划,产中突出饲料、防疫、技术三大服务,产后突出市场营销、加工企业两大体系建设。

2.以“工业40亿工程”为抓手,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应把以工业化为主导,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以此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个大的发展方向。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尤其是占据农民增收“半壁江山”的畜牧产业,要通过招商引资等渠道积极兴办加工、储藏、保鲜、运输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产品在各个生产环节多次增值增效,以此化解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对接难的矛盾,防止产业建设大起大落。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建议财政加大扶持力度。

3.突出典型引路,建立农业产业园区。园区化是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我县园区布局川道应以畜沼园(菜、桑、果)循环农业为主,中山以烤烟为主,高山以魔芋、林特干果园为主。重点抓好“一江三河”以狮头柑为重点的“畜、沼、果”生态农业休闲园区,以观光农业为主的水泉坪、西岔河、楼房河、铜钱关等千亩水稻规范化栽培和油菜标准化种植园区,西康沿线、神河、平定河“畜沼菜”科技示范园区,城关、平定河、小金河、段家河、关口、赵湾等十二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使园区成为聚集农业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的载体,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实现产业兴农、科技兴农、生态兴农。

4.积极探索研究,推广符合旬阳实际的配套模式,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一是推进强村大户战略。指导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170个强村、魔芋30个村、狮头柑9个村等“一村一品”建设工作,实施任务、目标、规划、实施方案到乡镇到村,规划到户到地块,从农口牵头包抓的12个生猪现代农业示范村率先推进,培育农民人均收入“万元村”。二是强项带动战略。以沼气建设为基础配套,以畜禽养殖为强项带动,大力推广普及生态循环农业“八个一”和生猪养殖“121”模式,带动粮、桑、菜、果全面发展;三是园区推进战略。将示范村建成观光休闲的重点区域,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明程度。四是资源捆绑战略。整合农业项目资源,实行水利、交通、扶贫、沼气、畜牧、农技项目配套捆绑,推进“畜、沼、家、园”全面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5.加大产业投入,形成稳定的支农渠道。公共财政要支持农业产业发展。除培养自身造血功能外,外部输血必不可少。在大力争取中省项目投入的基础上,建议县级财政每年从新增财力中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田抗旱排涝和高产稳产能力。同时还应从贷款贴息、大户奖励、圈舍、蚕室、大棚建设、企业扶助等方面予以扶持,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6.突出“双项”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首先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自主参与意识。充分利用县乡现有的培训设施、技术人才和致富信息等资源,依托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项目,突出政策、法规、技术、信息、市场服务体系等多方面内容,实施“万户培训工程”,重点对50个村6万人次的农民科普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门路。其次要把基层干部作风教育培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方面要突出产业技术与党的政策结合,提高担当“二传手”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体制机制,要把基层干部推向产业建设主战场,干部在产业建设前沿锻炼,干部在产业建设一线提拔,出实招,求实效,发挥乡镇主力军作用。

7.扩大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我县现有农村劳动力22.2万人,有富余劳动力13.5万人,农民就业非农化的任务依然较重。应牢固树立抓劳务就是抓产业,抓劳务就是抓增收,抓劳务就是抓就业的观念,力争到2012年,全县新增转移富余劳力5万人以上,转移前组织技能等级培训2万人,实现“农转非”就业比重达70%、农民年劳务收入2500元目标。建议县上将劳务输出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计划,作为考核乡镇政府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县乡合力促劳务发展。

8.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应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保障农民宅基地自由流传,保障进城务工或异地迁移农民财产性收入。允许宅基地流转,就意味着农民的房屋也可以交易上市,这样就更容易腾出有限的土地资源,进一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关键在于抓落实

上一篇:东山小学“护校安园”工作总结下一篇:大班教案《猜左手猜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