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20

2024-05-22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20(共6篇)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20 篇1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绪言教学案例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设计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设计

说说板书设计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策略 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图片素材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章题图 图2 东汉“酿酒”画像砖拓片 图4 唐代蜡染屏风 图6 扫描隧道显微镜

图8 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 图10 用玻璃钢制成的船体

图1 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图3 越王勾践青铜剑 图5 战国前期彩漆鸳鸯形盆 图7 纳米铜

图9 单晶硅为信息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提供基础材料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对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案单元测评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测试(第2课时)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总复习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测试(第1课时)

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课件素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学课件

课题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课件 酒精灯的使用 课件 胆矾的研碎 课件 漏斗的使用 课件 试管夹的使用 课件 液体药品的取用 课件 量筒刻度的读取 用天平称量 课件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量筒的使用 课件 酒精灯使用介绍 课件 胶头滴管使用介绍 课件 使用量筒量取液体 课件 用量筒量取10 mL液体 课件 固体药品的取用 水的沸腾 课件视频素材

《“走进化学世界”几组概念的辨析》微课 液体药品的取用(量取)粉末状固体的取用 过滤

酒精灯与用酒精灯加热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用研钵粉碎固体 仪器的洗涤 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的取用(用滴管吸取)液体药品的取用(倾倒)用研钵粉碎固体 仪器的洗涤 药品的取用 走进化学实验室 过滤

酒精灯与用酒精灯加热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图片素材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章题图 图1-2 胆矾的研碎

图1-4 化学反应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图1-6 西方17世纪的化学实验室

图1-8 拉瓦锡纪念馆一角。拉瓦锡利用天平进行定量研究,弄清了物质燃烧的本质

图1-10 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 图1-12 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图1-14 准备收集气体 图1-16 呼出气体的样品 图1-18 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图1-20 化学实验室 图1-22 化学药品柜

图1-24 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 图1-26 液体的量取 图1-28 酒精灯的使用 图1-30 加热方法

图1-32 在玻璃管上套上胶皮管 图1-34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图1-1 水的沸腾

图1-3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图1-5 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 图1-7 中国古代炼丹设备 图1-9 燃着的蜡烛

图1-11 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图1-13 空气样品 图1-15 收集呼出的气体

图1-17 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气体 图1-19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图1-21 常用化学实验仪器 图1-23 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图1-25 液体的倾倒 图1-27 用滴管取液体 图1-29 酒精灯的灯焰

图1-31 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的孔里 图1-33 用橡胶塞塞住试管

图1-35 试管的洗涤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设计

课题1 空 气 教学设计 课题1 空气(flash)课题1 空 气 教学实录 课题2 氧 气 教学设计

课题1 空 气 教学设计 课题1 空 气 教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设计 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策略单元测评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综合测试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题归类解析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试卷课件素材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课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课件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课件 臭氧空洞 课件

氧气(课件)空气的组成 课件 白磷燃烧实验 课件 氧气的制取 课件视频素材

《“我们周围的空气”几组概念的辨析》微课 铁在氧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的燃烧 低温现象:液氮的应用 灯管中的稀有气体 硫的燃烧

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三支蜡烛燃烧的现象为什么不同 探究气体的实验室制备装置和收集方法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及应用》微课 镁带燃烧 氧气的工业制法 大气污染与防治

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 可燃物在氧气中的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固体与液体发生化学反应 气体与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图片素材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章题图 图2-2 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 图2-4 空气成分示意图

图2-6 氮气用于磁悬浮列车、化工原料、食品充氮防腐等 图2-8 大气污染

图2-10 氧气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 图2-12 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图2-14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图2-16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有重要作用 图2-18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示意图

图2-1 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图2-3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图2-5 氧气的用途

图2-7 稀有气体用于飞艇、闪光灯、液氦冷冻机、霓虹灯等

图2-9 空气质量日报

图2-11 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

图2-13 铁丝在空气中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图2-15 过氧化氢分解实验示意图 图2-17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图2-19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示意图探究实验

用量筒和锥形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哪个蜡烛先灭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再探究

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氧气的“探究性”设计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链接科技新闻 让探究有新意 你也能探究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探究实验装置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趣味性”设计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延伸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创新实验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绿色化设计

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废输液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收集呼出气体有技巧

对 “验证蜡烛燃烧产物”实验的思考

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绿色化设计

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的改进 对“白磷水下燃烧”实验的几种改进方法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说课

课题4 《化合价与化学式》 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概述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案例(1)

《元素》教学设计(第2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2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2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题3 《离子》 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学 案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案例(2)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学设计案例单元测评

《元素》同步测试 《分子和原子》同步测试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综合评估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综合检测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综合评估

《原子的结构》同步测试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奥秘 综合检测题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能力提高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阶段测评

探究蔗糖的元素组成课件素材《元素》教学课件(第1课时)《元素》教学课件(第2课时)《原子的结构》教学课件(...《原子的结构》教学课件(...《分子和原子》教学课件(...《原子的结构》教学课件 元素 原子构成 物质构成的奥秘

《分子和原子》教学课件 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视频素材

《“物质构成的奥秘”几组概念的辨析》微课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例题解析

《分子的基本性质》微课图片素材

《化合价之歌》简谱、歌词及说明

图3-1 品红在水中扩散

图3-3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图3-5 几种分子的模型

图3-7 氢气与氯气反应的示意图 图3-9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图3-11 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13 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 图3-15 张青莲(1908-2006)

图3-17 地壳中的元素含量(质量分数)图3-19 外国人不认识中文元素名称 图3-21 道尔顿的元素符号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章题图

图3-2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图3-4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图3-6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图3-8 原子的体积很小

图3-10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图3-12 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14 原子的质量很小,通常使用其相对质量 图3-16 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 图3-18 多种多样的物质及其组成 图3-20 氧元素符号表示什么

图3-22 超级市场的商品排列有序探究实验

探究蔗糖的元素组成创新实验

探究分子在不停运动

“氨分子扩散”探究实验的绿色化设计

对氨分子扩散实验装置的改进专题复习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疑难解析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复习

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有关“物质组成和微观构成”的错例诊断 巧用等化合价法则解题

2009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汇编之物质构成的奥秘(Ⅱ)

200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物质构成的奥秘 2008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汇编之物质构成的奥秘

化学式与化合价学习要点归纳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例题解析 微观粒子宏观化试题解析

化学式计算中的假设策略 物质构成探秘 期末复习

2009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汇编之物质构成的奥秘(Ⅰ)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梳理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教学设计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设计(第1课时)《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学 案 自然界的水知识概述 《自然界的水》的实验教学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 课题3 水的净化 课例与反思 课题3 水的净化 教学设计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教学设计 别样的思维,意外的惊喜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设计(第2课时)《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课题2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学习分子原子有妙招 水的净化与爱护水资源复习水资源环境调查的探究活动 课题3 水的净化 教学设计 课题3水的净化教学设计案例(2)课题4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案例(1)课题4 爱护水资源 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的实验教学*单元测评

《化学式与化合价》同步测试

《水的净化》同步测试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能力提高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阶段测评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同步能力检测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教材知识精要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检测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检测题

《水的组成》同步测试

《爱护水资源》同步测试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综合检测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单元 综合评估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知识拓展运用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单元测试

由“水”而获取的知识与方法 课件素材《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课...《水的组成》教学课件《水的净化》教学课件《爱护水资源》教学课件

《水的组成》电解水微观演示动画 分子和原子(PPT)课题1 水的组成 课件

品红在水中扩散(flash)电解水视频素材

课题2 水的净化 视频课例 氢气还原氧气铜 实验室制取少量蒸馏水 电解水的实验

氢气与空气的融和物达到爆炸范围遇明火发生爆炸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例题视频解析 氢气的性质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 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图片素材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章题图 图4-2 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

图4-4 世界人均水量和一些国家的人均水量 图4-6 喷灌和滴灌

图4-8 水体污染来源示意图 图4-10 生活用水水费单 图4-12 污水排放标准部分内容 图4-14 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 图4-16 过滤液体

图4-18 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左)和硬水(右)图4-20 实验室常用的蒸馏装置 图4-22 简易净水器 图4-24 氢气在空气里燃烧 图4-26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图4-1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图4-3 缺水造成土地沙漠化、树木枯死

图4-5 我国各地区(香港、澳门、台湾暂未列入)人均水量

图4-7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示意图 图4-9 水污染使鱼大量死亡 图4-11 污水处理流程示意图 图4-13 自然界的水 图4-15 过滤器的准备 图4-17 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 图4-19 肥皂遇到硬水易起浮渣 图4-21 制取蒸馏水的简易装置 图4-23 氢气的检验 图4-25 电解水实验

图4-27 化学式H2O的意义探究实验

水资源环境调查的探究活动

分子运动实验的“绿色化”设计创新实验

对氢气爆炸实验装置的改进 对明矾净水实验的改进

对可燃性气体爆鸣及可燃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

“氨分子扩散”探究实验的绿色化设计

由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想到铁架台的改进 自制微型水电解器

对“明矾净水实验”的改进

分子运动实验的“绿色化”设计专题复习

自然界的水 专题复习

200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氧气、水、二氧化碳 自然界的水 知识点梳理

200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氧气、水、二氧化碳

自然界的水 专题训练 自然界的水 专题演练

2008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自然界的水

2008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汇编之自然界的水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课件:白磷燃烧实验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创新教学设计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3)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1)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件: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课件: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创新教学设计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策略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2)单元测评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同步测试

《质量守恒定律》同步测试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综合评估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同步测试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测试课件素材《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课件

课件: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件视频素材

《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微课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的系列实验

为什么“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同”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

用研钵粉碎固体

胆矾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图片素材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章题图 图5-2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图5-4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图5-6 镁条燃烧 图5-8

图5-10

图5-1 氧化汞受热分解

图5-3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图5-5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图5-7 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示意图 图5-9

图5-11 创新实验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验证量守恒定律 对“白磷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活动与探究的改进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实验的改进

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学科综合型”设计专题复习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题型及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专题辅导

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化学反应方程式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题型及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专题辅导

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两招教你快速配平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几种常见题型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例题解析 两招教你快速配平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几种常见题型

200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第1课时)《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教学设计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

让辩论融入化学 《二氧化碳》说课稿

《二氧化碳制取研究》(第二课时)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设计(第2课时)碳和碳的氧化物 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氧化碳 教学实录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第2课时)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教学案例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案例 《奇妙的二氧化碳》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 《二氧化碳制取研究》(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单元测评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同步测试(第1课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同步测验(第1课时)

《金刚石、石墨和C60》同步测试(第1课时)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综合检测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阶段测评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同步测试(第2课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同步测试(第2课时)

《金刚石、石墨和C60》同步测试(第2课时)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能力提高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综合评估课件素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课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课件 二氧化碳说课

二氧化碳思维导图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件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视频素材

碳的性质 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氧化碳的性质

探究气体的实验室制备装置和收集方法 木炭吸附溶液中的色素 二氧化碳性质的系列实验 泡沫灭火器原理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 酸雨对树木的危害 酸雨的形成 二氧化硫的可溶性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金刚石、石墨和C60

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

固体与液体发生化学反应 气体与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三支蜡烛燃烧的现象为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 酸雨对鱼类的危害 酸雨对建筑的危害 酸雨的成因和危害 木炭吸附溶液中的色素 二氧化碳性质的系列实验 干冰的形成和升华图片素材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章题图 图6-2 石墨的结构及用途 图6-4 C60的分子结构和足球相似 图6-6 单层石墨片 图6-8 古画

图6-10 石墨导电实验

图6-12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一种装置 图6-14 倾倒二氧化碳 图6-16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图6-18 二氧化碳的用途 图6-20 全球气候变暖

图6-22 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图6-24 把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

图6-1 金刚石的结构及用途 图6-3 活性炭的用途 图6-5 碳纳米管

图6-7 透明的金刚石薄膜 图6-9 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图6-11 生成炭黑的实验

图6-13 检验二氧化碳和证明是否集满的方法 图6-15 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图6-17 干冰

图6-19 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图6-21 炭火中一氧化碳的燃烧 图6-23 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探究素材

“碳宝”减小碳足迹

有关二氧化硫实验探究题赏析

温度和压强影响气体溶解度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拓展探究创新实验

对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 CO还原CuO的环保型实验设计 对“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实验的改进 尝试CO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方法 对灭火原理和方法实验的改进 二氧化碳趣味实验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

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的喷泉实验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创新设计 对“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的改进 一朵奇特的白花 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一氧化碳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小改进专题复习

碳的化合物复习学案

2009年中考化学探究试题之关键词──二氧化碳

碳和碳的化合物

2008中考试题汇编──碳和碳的化合物

与地震有关的初中化学中考试题 碳和碳的氧化物 期末复习

碳和碳的氧化物 知识点梳理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教学设计

7.1 燃烧和灭火 教学设计

7.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设计

7.2 燃料和热量 教学设计 《燃烧和灭火》说课单元测评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测试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综合检测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能力提高 课件素材《燃烧和灭火》课件(第1课...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件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件 燃烧与灭火

课件:白磷燃烧实验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件(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 课件

课件:燃烧与灭火视频素材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燃烧和灭火 燃烧和灭火 粉尘爆炸实验

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灾与自救

碳的性质 燃烧和灭火 燃烧条件的探索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图片素材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章题图 图7-2 古埃及人冶炼示意图 图7-4 火箭升空 图7-6 燃烧条件示意图 图7-8 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 图7-10 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 图7-12 加油站严禁烟火

图7-14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图7-16 利用燃料燃烧的高温烧制陶瓷 图7-18 煤的形成示意图 图7-20 煤燃烧

图7-22 石油炼制的部分产品和主要用途 图7-24 石油综合利用的部分产品 图7-26 海上采油 图7-28 池沼里含有沼气 图7-30 化石燃料的用途

图7-32 陆地冻土区可燃冰实物样品 图7-34 工厂排出的烟尘污染空气 图7-36 雕像受到酸雨腐蚀 图7-38 压缩天然气汽车加气站 图7-40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 图7-42 太阳能电池路灯 图7-44 燃烧条件的实验

图7-1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图7-3 烹调食物 图7-5 燃烧条件的实验 图7-7 扑救火灾

图7-9 灭火器原理示意图 图7-11 粉尘爆炸实验

图7-13图7-15图7-17图7-19图7-21图7-23图7-25图7-27图7-29图7-31图7-33图7-35图7-37图7-39图7-41图7-43 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我国古代烧制陶器 利用炸药爆破拆除楼房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示意图 原油

灌装液化石油气 煤综合利用的部分产品 甲烷燃烧

沼气的制取和利用 燃气燃烧出现黄色火焰 海域可燃冰实物样品 森林受到酸雨破坏

城市拥堵的汽车产生大量尾气 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

利用不同形式的能量发电示意图风力发电探究实验

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综合评估创新实验

对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

用厨房用品制简易灭火器

对白磷在水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对“面粉爆炸实验”的改进

燃烧条件探究典型例题解析

对一道有关探究燃烧条件试题的分析

对“面粉爆炸实验”的再改进 对“白磷水下燃烧”实验的改进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设计

对白磷燃烧实验装置的几种改进

对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

对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 探究实验设计之粉尘爆炸实验

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白磷燃烧实验的改进 燃烧条件实验的“安全、环保”型设计专题复习

燃烧与灭火 典型中考试题解析

燃料及其利用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20 篇2

一、图示信息不严谨

1. 第56页图3-14中的平衡关系, 只是一种理论和

想像, 脱离实际。事实上, 1个碳原子与1个氢原子的真实质量之比 (或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只是约等于12∶1, 何况如何得到12个氢原子和1个碳原子也是个棘手的技术难题。

2. 第93页图5-4最后一张图片中的铁钉与硫酸铜

溶液反应, 表面产生的红色物质模糊不清。对比《化学》九年级下册 (2012年10月第1版) 教材第11页图8-13, 图中红色物质却很清晰。

3. 第130页图7-9中连接小试管的应是细软绳, 若

换成金属丝, 密封效果不佳, 但露在锥形瓶外的部分看起来很像是金属材料。

4. 教科书最后所附元素周期表:粉紫色代表金属元

素, 黄色代表非金属元素, 但右下方灰色区域代表什么元素呢, 没有明确说明。对比可知, 该区域是暂时没有中文名称的元素。

二、图示实验操作不完善

1. 第19页图1-25中, 试剂瓶瓶口应紧靠在试管口

上方才好。若按教材中的方法倾倒, 一定会有一些液体试剂流到试管外;第24页《习题与应用》第2、3小题中图片也有类似问题。

2. 第20页图1-27中, 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与试管

口的距离, 比第126页图6-25和第136页图7-14中距离明显要远一点。因此, 距离最好保持一致。

3. 第38页图2-15明显差了一幅图, 加了二氧化锰

后, 分解速率加快, 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后的复燃现象的图示应画出, 否则就没有对比作用。

4. 第97页讨论3氧化铜与氢气反应的图示中, 螺旋

状铜丝几乎刚好可以伸进试管, 加热变黑后立即伸入集满H2的试管中, 继续通入H2, 实验过程复杂又有安全隐患。建议将试管换成集满H2的集气瓶, 瓶口向下, 铜丝加热变黑后立即伸入瓶内, 不需继续通入H2, 现象明显, 操作简单, 安全方便。

三、知识结构编排有些混乱

1. 第76页第二段内容和第77页“学完本课题你应

该知道”的文字中多次提到化合物, 而化合物的定义要在第81页《水的组成》中才讲到, 编排顺序有些混乱。

2. 第94页实验5-1中,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

文字表达式没写, 却写成镁与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编排明显出了问题。

四、课后习题设计有待改进

1. 第10页第3题的 (3) 小题“水变成水蒸气”是“物

理变化”, 描述的内容既不是物理性质, 也不是化学性质, 与题目要求不符。

2. 第123页第1题的 (7) 小题“能使紫色石蕊溶液

变成红色的是”, 据题目要求, 应填“二氧化碳”。这种题目设计欠妥, 易产生歧义, 因为真正使石蕊溶液变红的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 而不是二氧化碳气体。若改成“在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后变红色”, 描述就较准确。

3. 第135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第1个“?”应改成

“, ”;第147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1) 小题有两个“C”选项, 应将其一改成“B”。

五、文字说明不清或实验操作不符合实际

1. 第125页实验活动2中, 提到实验用品“稀盐酸

(1∶2) ”, 本教材其余涉及稀盐酸时都没有数字比, 到底“1∶2”是水与氯化氢气体的质量比 (或体积比) , 还是水与浓盐酸的比值关系, 没有明确说明。实际上也不需知道具体浓度, 建议省略。

2. 第126页右上方“注意”方框的文字说明, 与第21

页中用酒精灯给试管中液体加热的方法自相矛盾, 值得商榷。实际操作时, 只需先均匀预热后外焰加热, 不用移动试管, 红色变紫色的现象同样明显。

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学习工具, 应特别注重科学性、真实性、严谨性、权威性, 尽可能做到图示和编排等准确无误, 真正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所以, 编著者和广大教师都要为教科书的尽善尽美尽最大的努力。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20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 衔接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化学学科同样不例外。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尽管学生有学习好这门课程的愿望,并为此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总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他们克服这一困难,更好的完成九年级化学的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我注重寻找九年级化学和小学科学有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把相关知识在需要的时候能及时地检索出来并加以运用。从而在无形中使中小学相关知识得到了自然衔接,降低了九年级化学教学的起点,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认识物质教学方法的衔接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科学》是一门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自然学科,而中学阶段开始接触的《化学》这门学科,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则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性及相关性,具体来说就是在认识方法上有联系,有区别,并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我们周围的大气”一单元的课题1“空气”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认识物质的常用方法是什么?(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空气有哪些性质?(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空气中至少包含几种物质?(两种,氧气与二氧化碳),这些物质各有什么性质?(一种与燃烧有关,一种与燃烧无关),你是怎么知道的?(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到的)。随后在此基础上指出:我们现在要学习的这部分化学知识——空气,就是上述小学科学知识的延续。在化学课上,我们不但对空气的成份进行定性研究,还要对其中的某些重要成份进行定量研究,现在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然后开始带领学生通过做实验1-1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通过这种不断的引导提问式的教学,让学生在逐步回忆小学所学相关知识的同时,对即将接触的新内容有了初步的认知,不但解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心理,还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为后面学习氧气的性质,认识燃烧、氧化等现象在思想上做了铺垫,为学习化学新知识筑起了阶梯,架起了桥梁。

二、概念教学的衔接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特别重要的。不少化学基本概念看起来很简单,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对具体问题、具體现象进行准确判断却比较困难。如果把这些问题、现象与小学《科学》中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列举其中大家熟悉的、通俗易懂的具体事例,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我在教物质的变化时,首先通过水的沸腾、蓝矾的研碎、镁条的燃烧、铜绿受热分解四个对比实验引出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然后分析归纳了两种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并特别强调了化学变化的特征。学生课堂反应较为积极及时,但在随后的回答课后习题之时,则发现让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有一定难度。为了帮助学生彻底消化理解该部分知识,我引导学生回忆了小学《科学》课中学过的水的三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卵石的形成、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的消化、动物的呼吸等知识,并积极鼓励学生去寻找、分析它们与所学习的该部分化学知识之间有何共同点。然后再让学生回过头做相关课后习题的判断时,就比较容易了,准确率也很高。这种教学方法既使新知识增加了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对两种变化的判别能力。

三、实验教学的衔接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九年级化学教学当中,如果能把某些实验教学建立在小学《科学》有关实验的基础上,则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如我在教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时,为了更好的突出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教学重点,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渴望了解的问题,首先引导他们回忆小学《科学》中“燃烧是怎么回事”的有关知识,联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以下问题:氧气有哪些性质呢?我们该通过怎样的方法获得呢?(实验)在试验中应注意哪些事项?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接着老师提出新的、明确的、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样,由于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从而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加之对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学习,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接受一门新的学科时,既会有着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也会相应的产生畏难心理。化学学科做为学生进入九年级以后新增的学科,科学性和实验性的学科特征,使得一部分学生产生难以适应的感觉。教师如何在这个阶段,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接受化学,从而爱上化学,对学生以后进入高中继续学习化学,显得至关重要。化学老师若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旧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巩固加深已有的知识技能,温故而知新,就能做到有效降低新课程难度,消除畏难心理,保留学习兴趣,树立起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最终实现大幅度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九年级化学教师教学用书》;《小学科学》教材,《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化学知识点 篇4

1、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与杂质占0.03%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NO2 、CO、SO2、H2S、NO等物质

3、其它常见气体的化学式: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课本P80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 -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课本P73. 要记住这27种元素及符号和名称。

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

说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PH值<7,溶液呈酸性;PH值>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3)钾、钙、钠三种金属比较活泼,它们直接跟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置换出氢气

11、化学符号的意义及书写:

(1)化学符号的意义:a.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b.化学式:本知识点的第5点第(1)小点

c.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化合价符号: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当符号前面有数字(化合价符号没有数字)时,此时组成符号的意义只表示该种粒子的个数。

(2)化学符号的书写: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

b.分子的表示方法:用化学式表示

c.离子的表示方法:用离子符号表示

d.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用化合价符号表示

注:原子、分子、离子三种粒子个数不只“1”时,只能在符号的前面加,不能在其它地方加。

15、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以及它们的区别:

气体 氧气(O2) 氢气(H2) 二氧化碳(CO2)

药品 高锰酸钾(KMnO4)或双氧水(H2O2)和二氧化锰(MnO2)

[固+液]

反应原理 2KMnO4 == K2MnO4+MnO2+O2↑

或2H2O2==== 2H2O+O2↑ Zn+H2SO4=ZnSO4+H2↑

[固(+固)]或[固+液] 锌粒(Zn)和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

Zn+2HCl=ZnCl2+H2↑

[固+液] 石灰石(大理石)(CaCO3)和稀盐酸(HCl)

CaCO3+2HCl=CaCl2+H2O+CO2↑

仪器装置 P36 图2-17(如14的A)

或P111. 图6-10(14的B或C) P111. 图6-10

(如14的B或C) P111. 图6-10

(如14的B或C)

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若木条复燃,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 点燃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上的火焰熄灭,瓶口火焰呈淡蓝色,则该气体是氢气 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若浑浊则是CO2。

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①排水法(难溶于水) ②瓶口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 ①瓶口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验满(验纯) 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氧气已满,否则没满 <1>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2>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若“噗”的一声,氢气已纯;若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用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满;否则没满

放置 正放 倒放 正放

注意事项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当用第一种药品制取时以下要注意)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空气中,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会爆炸。)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16、一些重要常见气体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 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 化学性质 用途

氧气

(O2)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①C + O2==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1、 供呼吸

2、 炼钢

3、 气焊

(注:O2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

②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③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④3Fe + 2O2 == 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⑤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氢气

(H2)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最轻的气体。 ① 可燃性:

2H2 + O2 ==== 2H2O

H2 + Cl2 ==== 2HCl 1、填充气、飞舰(密度比空气小)

2、合成氨、制盐酸

3、气焊、气割(可燃性)4、提炼金属(还原性)

② 还原性:

H2 + CuO === Cu + H2O

3H2 + WO3 === W + 3H2O

3H2 + Fe2O3 == 2Fe + 3H2O

二氧化碳(CO2)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固体的CO2叫“干冰”。 CO2 + H2O ==H2CO3(酸性)

(H2CO3 === H2O + CO2↑)(不稳定)

学好初中化学的小窍门

牢记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每一次考试的重中之重。你可以去分析你所经历的所有考试,你会发现,在你不会做的题目中,有60%以上是因为化学方程式不会写造成的。特别是化学的计算题,更是与化学方程式息息相关。因此,可以断言:只会写化学方程式,可能得不到高分,但是能准确书写方程式,肯定不会及格。在某中意义上可以说:差生与优秀生的本质区别可能就是几个化学方程式。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

所谓理解,就是对某一问题不但能回答“是什么”,而且能回答“为什么”。例如,知道某物质的结构后,还应理解这种结构的意义。这就容易记清该物质的性质,进而记忆该物质的制法与用途。所以,对任何问题都要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初中化学之最知识点

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6.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7.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宋朝应用)。

8.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5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3、蜡烛燃烧实验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4、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5、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臵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3。(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臵应在试管口近1/3处。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 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②液体试剂的滴加法:

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

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

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 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

(二)连接仪器装臵及装臵气密性检查

装臵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臵不漏气。

(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四)过滤 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滤纸破损

(五)蒸发 注意点:(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作用:加快蒸发,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2)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3)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六)仪器的洗涤:

(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3)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Na2CO3)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4)玻璃仪器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

(5)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一、水(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臵―――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2H2O=== 2H2↑+ O2↑

产生位臵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E.检验:O2---出气口臵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臵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F.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 H2O 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

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H2O=== 2H2↑+O2↑(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Ca(OH)2(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3、水的污染:(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最多的元素是 O。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臵、吸附、过滤、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二、氢气 H2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2H2+O2====2H2O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2)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H2 + CuO === Cu + H2O 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 H2、C、CO)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Zn + H2SO4 = ZnSO4 +H2↑ Zn + 2HCl = ZnCl2 +H2↑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 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

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 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4、氢能源

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三、分子与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四、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构成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H2、O2、N2、Cl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一种元素)

纯净物(一种物质)

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CH4、C2H5OH、C6H12O6、淀粉、蛋白质(多种元素)

氧化物 H2O CuO CO2

无机化合物 酸 HCl H2SO4 HNO3

碱 NaOH Ca(OH)2 KOH

盐 NaCl CuSO4 Na2CO3

五、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六、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书写方法:

b、意义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 如Fe、He、C、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 c、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 现:门捷列夫 排列依据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 d、分类

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C、H

七、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的种类 原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符 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八、物质的组成的表示:

1、化合价

a、写法及意义Mg:镁元素化合价为+2 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b、几种数字的含义

Fe2+ 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 2H2O 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 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d、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

2、化学式(1)写法: 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l2。

b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4除外)

(2)意义:如化学式H2O的意义:4点 化学式 Fe的意义:3点(3)计算:

a、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c、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三单元 溶液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100%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 O2 N2 CO2 稀有气体 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21% 78% 0.03% 0.94% 0.03%(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 b、装臵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臵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3、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4、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5、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6.氧气

(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物质 现象

碳 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磷 产生大量白烟

硫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镁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铁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石蜡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

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2H2O2 MnO2 2H2O + O2↑(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臵的选择

发生装臵: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臵: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7、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8、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9、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②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10、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剧烈氧化:燃烧

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

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 ②都放热 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a、配平b、条件 c、箭号)

3、含义 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或原子)个数比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个水分子(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臵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第六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发出蓝色火焰)(2)乙醇(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2)吸热反应:如C+CO2高温2CO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2)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 ② 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三、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四、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臵、检验)(1)发生装臵: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臵。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臵。(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2)选用和制氧气相同的发生装臵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五、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 H2O+ 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2高温2CO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六、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除杂:CO[CO2] 通入石灰水 或氢氧化钠溶液: CO2+2NaOH==Na2CO3+H2O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CaCO3高温CaO+CO2↑ 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九年级化学教学探讨 篇6

九年级化学课程是学生的入门课程,学生由开始时学习热情高涨到后来兴趣减弱,直至普遍对化学的学习感到困难与吃力。原因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会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对他们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文章主要分析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几点方法。

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使学生获得多么高的分数,而是要使学生的化学素质和修养得以提高,以适应今后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正是为了激发教与学中居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领悟、体会化学学习的快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进而培养能力,形成化学素质,提高化学修养。

一、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使暂时联系的形成。例如:镁带的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PH色板与酸、碱、盐的作用等实验现象,使学生感到世界是这样的奇妙。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更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例如:学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实验,设计这样一个实验问题:在装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然后通入二氧化碳,同学们会发现紫色石蕊溶液会变成红色,再把变红的紫色石蕊溶液进行加热同学们又会发现红色又会变成紫色。又如,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制备的实验的方法,把大实验划分成小实验,先让学生思考每个小实验中的实验要点和要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先把大实验划分成: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怎样检验氧气?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再比如:学习制作过滤器及过滤时的注意事项,设置的问题为过滤混有少量泥沙的氯化钠溶液,看谁用的时间最少,看谁得到的溶液最清澈。通过设置实验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理解和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深入钻研、主动创造的精神。

二、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往往使学生听得入神、想象丰富。首先,讲课时语言要准确科学;其次,要生动形象。例如:讲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时,借助比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就好比吃饭饱不饱与吃饭多少的关系,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多,没有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少。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又比如,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是质量守恒定律的核心内容。将化学变化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比作学生调座位,有助于对这一核心内容的理解。联想调座位的过程中,学生的类别(男、女生)、人数、体重不变,很容易理解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通过运用比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的知识。

三、丰富课外活动

根据中学生普遍喜欢化学实验这一特点,平时结合教学内容,或穿插复习学过的内容及相应的实验,随机性地开展课外活动,以便使学生学有所用,活跃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自制水果电池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氧气的制取、性质时,可参观氧气厂,亲眼看到制氧的全过程,目睹液氧和固氧都是蓝色的;在讲化肥的制取时,可到化肥厂参观,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还可进行化学专题讲座、专题报告、开展化学游戏、办化学小报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密切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进行化学史教育

化学史知识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适当地选插有关的生动史实,创设诱人的知识情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空气的成分时,选插氩的发现史实:英国科学家瑞利从测定出来的氮气密度的微小差异中,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氩,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家诚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思维方法。再如,学习碳酸钠的有关性质、用途后,接着向学生介绍我国着名化学家侯德榜在改进碱的生产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过程包括预习、阅读、解题和观察、记忆、思维等。如记忆过程,将抽象难记的知识,采用一些窍门记下来。例如:把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表编成“口诀”、“顺口溜”,学生兴趣浓厚,记忆效果就好。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知识就能掌握得牢、用得活,就能获得知识内在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巩固学习兴趣、爱好。

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初中化学的探究活动,选题可以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化学息息相关。例如,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雨水(河水)PH的测定的探究和对水资源的调查等,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活动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和才能。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将会有更高的积极性。

七、强调学习目的性教育

上一篇:路由器桥接功能在VLAN技术划分中的应用下一篇:县交通运输局第一季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