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多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2024-06-30

第三课时多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共10篇)

第三课时多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1

课题: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

复习目标:

1、能从观察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画出平面图。

2、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3、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复习过程:

一、基础再现:

S=abS=ahS=ah÷2

S=(a+b)h÷2

二、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不变,()变小。

2.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它的底边等于梯形的()。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米,底边是12米,高(),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4.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底边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5.想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6.一块梯形的果园,上底是250米,下底是350米,高100米,平均每公顷收苹果2.5吨,这个果园可以收多少苹果?

三、作业

1.总复习第6、7、8题。

2.P124第7、8、9、10、11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简易方程

复习目标:

1.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方程。能解方程并验算。

3.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概念回顾。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2.用字母表示数应该注意什么?

3.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二、基本练习:

1.方程0.6X=3的解是()

2.a与b的和的一半是()。

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

4.判断。

(1)a×b×8可以简写成ab8。

(2)x+5=4×5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

(4)a的立方等于3个a相加。

(5)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5.解方程。

10.2-5X=2.23×1.5+6X=335.6X-3.8=1.8

3(X+5)=24600÷(15-X)=200X÷6-2.5=1.1

6.解决问题。

(1)一个三角形的高是6米,底是20米,求面积。(用公式计算。)

(2)妈妈有200元钱,是小红的4倍多20元,小红有多少元?

(3)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4)学校买10套课桌用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凳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

三、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可能性和编码

复习目标:

1、认识简单的可能性事件。

2、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用分数表示。

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一、基本练习。

1、盒子中有红、白、黄、绿四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10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8个,蓝色球10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4、说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5896

(2)251413182016

(3)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明 张炎 赵丽

成绩/米 6.8 4.7 5.8 4.7 4.6 4.1 3.2

5、介绍你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并说出各数字代表什么意义?

6、游戏:妈妈的卡片写有2、3、4、5、6,妹妹的卡片写有1、8、9、10、7,(1)每人任意出一张,有多少种可能?

(2)每人出一张,和为单数妈妈胜,和为双数妹妹胜,这公平吗?为什么?

(3)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吗?

二、作业

1.P122

2.P125第12--17题。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多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2

1、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2、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能合理地运用“割”“补”等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4、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我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它们的面积怎么求你知道吗?谁来说一说?

讲述:这些都是基本图形,而生活中的图形往往比这个更复杂。(出示少先队的中队旗)例如:少先队中队旗,它是什么形状的?它的形状跟那些基本图形一样吗?它的面积怎样求?

二、新授

(1)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们怎么计算中队旗的面积。(要求说出方法,不用计算,可以借助你手中工具)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2)学生出示研究结果(实物投影出示)

(3)很好。刚才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在思考过程中,在图上添加了一些线。请通过“线”这个工具来帮助解题的同学举手。谁说一说你为什么要添加这些线呢?--指名说

师:换句话,这个图形是由我们熟悉的图形组合而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图形称之为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

(4)老师还要高兴的告诉大家是,使用的画线工具解题的人,不但我们的小学生在使用,大学生,数学家也在使用哟。人们把这样的线叫做辅助线。(板书:辅助线),需要注意的是它一般用虚线表示,而不是同学画的实线哟。

(5)请同学好好想想,刚才的几种辅助线的功能是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能不能给他们分分类呢?

A、 一种功能是将大图形分割成小图形的,然后将所有的小图形加起来得整个面积。

(板书:分)

B、 另一种功能是将大图形补成一个更大的图形,然后用大图形的面积减去补的图形面积,得所求面积。(板书:补)

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现在如果让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你可能使用什么工具?(辅助线)它有什么功能(分,补)。

(6) 这回能不能计算出队旗的面积了??

出示数据(指明说数据)

师:小组选择最简单的方法合作完成中队旗面积的计算。

生:汇报计算情况。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认为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在计算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扩展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问题的速度真快,这不?老师这儿又接到几封求助的信件,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们吗?(出示少先队、农民伯伯、工人阿姨)

师:我们打看一看,里面有些什么内容?(电脑出示三个信件的内容)

1、来自小红家的求助:

2、来自农民伯伯的求助:

3、来自工人阿姨的求助:

师:看完了三封求助的信件,你有办法帮他们解决吗?好的,这可是一次乐于助人的好机会啊,这回我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看看哪个小组帮助的人最多,给人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开始--放音乐

小组分任务完成后交流,然后集体反馈。

四、动手实践:

①  活动要求: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请你用这些图形拼一个复杂的图形,量出数据,算出面积。

②  学生开始拼图活动

③     全班作品展示并汇报(张贴在黑板上,并说一说像什么?)

五、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呀?

单元教学反思:

总体来说,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还是掌握的,计算公式都能熟练的记下来,但对于一些比较灵活的题目却不能很好的理解,如: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是关系是什么?等积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底的关系是什么等等?这些还要在复习中加强学习,一定要让孩子亲手去剪拼才能更好理解。

另外,学生在组合图形的计算中,总是会忘记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要除以2,而不用除以2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却除以2,所以在解组合图形的时候,先让孩子写清楚是什么图形+什么图形,或是什么图形-什么图形,公式先写好了再列式计算。

516统计与可能性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统计与可能性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

3.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4.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四、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

五、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课时 授课日期 备注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 3

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及计算方法 1、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

2、会求给定数据的中位数。

3、能根据实际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 1

铺一铺 1、了解什么是密铺,探索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密铺平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进一步体验所学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

3、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美和创造美。 1

单元测试 了解掌握情况,以便查缺补漏。 1

测试情况

反馈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1

合     计 7

第三课时多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知识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准备的学具 每个学生准备三种类型三角形(每种类型准备2个完全一样的)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1.出示平行四边形

提问:

(1)这是什么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底是2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面积。

(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3.既然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

教学过程 开始探索

(一)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拿出手里的平行四边形,想办法剪成两个三角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启发提问:你能否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5.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6.讨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7、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板书)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

教学例1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由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课堂练习P85做一做

P86~87练习16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单击此处输入课堂小结]

课后追记

本课用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化未知为已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来拼摆,把可以目前可以计算和暂时无法计算的摆放方法都摆出来,再进行区分,选择可以计算的方法,虽然会占用一点课堂时间,但是学生记忆深刻,对公式的理解也比较深刻。动手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加强

这个方法在以后的求面积上仍然会应用到,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多动脑筋想想如果割补,化未知为已知。

第4课: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练习

教学内容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练习(P86练习十八5~10题)

教学目标 1.是学生比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知识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答有关三角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三角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

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

(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8米,高是1.5米。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2、练习十六2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6题: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两条虚线互相平行。)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⑴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搞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⑵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⑶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2.练习十六第7题

(1) 让学生尝试分。

(2) 展示学生的作业

可能有:a、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只要把原三角形分成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它们的面积就必然相等。而要找这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只需把原三角形的某一边4等份,再将各分点与这边相对的顶点连接起来即可。

b、也可把原三角形先二等分,再把每一份分别二等分。

3、练习十六9*

让学生抓住涂色的三角形的底只有平行四边形底的一半,它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2,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48÷4

4.练习十六第3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求高?

让学生列方程解和算术方法解,算术方法176×2÷22,要让学生明确176×2是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三角形面积(底和高一定要对应)

(2)也可以通过和同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来求解

课后追记

在上面的小结中,我提到了有多组底和高的情况下计算三角形面积,一定要选择互相垂直的底和高来计算才可以。

第三课时多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4

内容:小学数学第九册( 84页--87页  )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2、使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爱国主义                         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每个三角形面积与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关系。

教具准备:动像投影片(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各两个)

学具准备:印发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各一对。

设计说明: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我认为,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与发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发展探究推理能力。教学要改革,首先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由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研讨、主动发展,结合教学内容有机进行操作训练、听说训练、思维训练。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改变常规“先分后总”的方法为“先总后分”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操作、探究、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规律;在操作中思考,分层验证公式;在练习中思考,训练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察--思考--感知规律

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计算?

观察:沿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完全一样)

思考、讨论:(1)三角形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三角形面积计算规律是什么?

[说明:这一剪多问,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与平行四边形及面积的比较,直觉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规律,增强了整体意识,同时为下面的进一步探究,引发了深层次的心理动机]

二、操作--思考--验证公式

“底×高÷2”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形状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吗?学生持怀疑态度,又怀着较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进行操作、剪拼、思考、归纳。

三角形面积计算是一个什么样的计算规律呢?教师随着这个问题提出以下要求:

(1)学具袋里有一些三角形,同学们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剪、摆、拼、思考一下三角形面积是不是都有“底×高÷2”的计算规律。

(2)同桌同学可共同讨论、研究。

(3)有结论以后可到黑板前面展示其过程,并说明理由。随学生展示出现以下情况:

摆拼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

( 两个锐角三角形 )              (两个钝角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 角 形 面 积=底×高÷2

(两个直角三角形)

长(正)方形面积=长×宽

三 角 形 面 积  = 底×高÷2

剪拼二:用一个三角形剪拼。

图(1)(2)(3)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面积。

(1)三角形面积=底×(高÷2)=底×高÷2

(2)三角形面积=(底÷2)×高=底×高÷2

(3)三角形面积=底×(高÷2)=底×高÷2

从而归纳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面积公式.

教师: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表示成:

S=ah÷2

[说明:学生怀着验证三角形面积是不是“底×高÷2”的强烈心理动机在课堂提供了较大“自由”空间里。主动进行摆拼、剪拼、思考、讨论。归纳并验证了“三角形面积=底×高÷2”的求积公式。手、口、脑并用,操作能力、听说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5.出示第85页的例题,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抽一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三、练习--思考--培养能力

1.完成第85页上的“做一做”.要求学生先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再算出它的面积.订正时,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弄清为什么要除以2?

2. 独立练习86面练习十六第1.2.3题。

3. 想一想,下面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2)两个等底等高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3)一个三角形面积为20cm2与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0cm2

4. 思考:

(1)右图中甲、乙面积是(        )

A. 一样大    B. 甲大

C. 乙大      D. 不能判断

(2)如右面三角形A.B.C的面积

为6cm2,底边AB长为4cm

在图中画出第三个顶点C的位置。

顶点C的位置仅有一处吗?

你能作几处呢?

[说明:练习分三个层次设计,第一层基本练习,旨在巩固、熟练公式;第二层设计判断练习,学生在思考中,从正、反两方面强化对求积公式的理解;第三个层次,主要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逆向思维能力,同时深化对三角形求积公式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  高

第三课时多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5

“视图与投影”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要求不同。第一学段是“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第二学段是“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第三学段是“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所以在本册教材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具体编排

例1

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说明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建议:

(1)提供相应实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几个面。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2)指导学生分别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3)注意:①提供给学生的实物要足够大,观察时,视线都要垂直于被观察物体的表面。②使学生明确,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③还可以让学生从右侧面和背面观察这个物体,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例2及“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前面学生学习的都是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物体,这里是进一步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的表象,结合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应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判断。

(2)让学生实地进行观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3)做一做呈现了从正面观察两个物体得到的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可能是观察哪两个物体的组合得到的。“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是哪两个物体”要比“给出两个物体,辨认从某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所要求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更高。教学时,可以将练习八中第2题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先想一想这两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并根据这两个平面图形的位置进行猜测,再验证。

例3及“做一做”

呈现观察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建议:

(1)让学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2)让学生用4个小正方体在小组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再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3)也可以逐步提出要求让学生进行拼摆,例如:用4个小正方体拼摆,先使从正面观察这个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与例题中的相同(会有无数种可能);再使从左面观察到的图形与例题相同(也有无数种可能);最后,使从上面观察到的图形与例题相同(只有一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提问“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了吗”,使学生认识到仅仅依据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教师还可以增加小正方体的数量,进行类似的活动,但注意数量不宜过多。

(4)做一做呈现观察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可以让学生直接判断,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实物帮助学生判断。

(五)教学建议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拼搭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第三课时多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6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书本P84-85的内容以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的: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会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上课前,谁愿意说一说你喜欢吃什么蔬菜?

2、教:这些蔬菜是种在菜园里(边出示图),在这个菜园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边出示)你用什么方法来求出它的面积?

3、教:农民叔叔想把它平均分成两半,一半用来种白菜,另一半用来种菜心,你认为应该怎样平均分开呢?(演示三种方法)

4、让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10×4÷2=20(平方米)]。

5、引入:那三角形也有它本身的面积公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出示课题)。

二、新授

1、教:你们看到了什么?(边出示各类型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已放进你们的学具袋里。

2、让小组合作拼、摆,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分小组汇报,并演示拼摆的过程,分小组说说每种三角形的面积方法,每汇报完一种情况,再演示。

4、通过操作和演示让学生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5、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6、用字母式子表示,齐读公式。

7、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再直接算出刚才每块菜地的面积

10×4÷2

底×高÷2

8、出示红领巾,引出例2,并让学生列式解答。

三、巩固练习

1、求三角尺的面积。

2、认识各种交通标志,并求一块标志牌的面积。

3、求一块草坪用多少元?

4、判断题。

5、怎样求风筝的面积?

第三课时多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新型玻璃的自述,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特点和作用,体会运用说明方法能把事物介绍得更加清楚,。

2.能在课堂练习中运用说明方法写(说)出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发展表达能力。

3.能在交流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探索科学、创造发明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流程】

一、自述,体会方法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新型玻璃,它们都是谁?

(学生报名字)课文在介绍它们的时候,先写出这种玻璃的--(名称),再写出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师板书:名称特点 作用

2.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新型玻璃吗?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呢?(生自由说)这些方法都很好。老师也想到一个方法,想在咱们班开一个新型玻璃展销会,把这些玻璃推销出去,可以吗?

【出示“背景图”】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当这些玻璃的代言人,把自己当成一种新型玻璃,结合课文的内容,把自己的名称、特点和用途介绍清楚,看看“哪种玻璃”最能推销自己。

【出示练习】 大家好,我是( )玻璃,很高兴参加这次的新型玻璃展销会。(以下结合课文内容介绍特点和作用) 。 先自己说一说,再跟同桌说。

3.指名学生交流(随机点名三种新型玻璃),评议,点拨。第一个学生讲完后,师示范点明:把名称特点作用介绍清楚了;用了×××说明方法…… 再指名说。师:他介绍得怎么样?谁来点评一下。

4.师结:看来,要想把自己介绍得更清楚,除了讲清名称特点作用,用上一定的说明方法也很重要呢。

二、拓展,感受方法

1.听到这么多新型玻璃都在推销自己,这里有一种新型玻璃也迫不及待地来了,听听它是怎么介绍的--

【出示“材料”】 大家好,我是“可钉钉玻璃”,采用了硬质合金这种特殊的材料。我可不像普通玻璃那样脆,钉子一钉就容易碎,我的断裂应力是普通玻璃的两倍以上,你可以放心地在我身上钉钉和装木螺丝,完全不用担心我会破碎。你可以把我安置在房间的任何地方,在我身上装你想装的任何东西!喜欢我吗?我可是玻璃家族中一颗闪耀的“明星”哦!心动不如行动,赶快来买吧!

2.指名读,思考它的名称特点作用。 3.师:这种玻璃在介绍自己的特点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显红句子】生说,师板书:作比较

4.师:还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有与众不同的表达)加上这些话会让大家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练笔,运用表达

1.这些新型玻璃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特别是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

【出示语段】 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2.齐读。师:未来的小发明家们,你们想要创造奇迹吗?(想)好,今天在这里就发挥你们的奇思妙想,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新型玻璃,来参加未来的新型玻璃展览会吧!

3.这是未来新型玻璃展览会组委会发来的邀请函,赶紧来读一读吧!

【出示“邀请函”(要求)】生读未来的小发明家: 你们好!我们是未来新型玻璃展览会的组委会。希望你带上你的发明和推荐书来参加展览会,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吧!请你在推荐书中写出你发明的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作用等内容,可以直接介绍,也可以把自己当成这种玻璃用自述的方式介绍。记得要用上一定的说明方法,也别忘了加上几句精彩的语言推销自己哦!

4.师提供推荐书格式,生练写,师巡视发现有特点的作品。 【 】玻璃推(自)荐书 发明家:

5.交流点评 学生读推荐书--评议:这份推荐书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还有哪些地方不足吗?(引导从表达正确,通顺;名称特点作用三方面;说明方法;独创的语言几方面来评议)

6.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觉得怎样修改自己的推荐书更好?(生交流)师引导总结。

【出示】

A.写清楚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作用;

B.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介绍更清楚;

C.加上有创意的语言推销产品。

7.下面就请同学们按以上三个要求,再认真改一改自己的推荐书。 生再修改。

8.再交流提升。 出示学生修改后的推荐书,说说自己哪些方面做了修改,朗读展示推荐书。 9.师结:同学们,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你们今天想到的这些新型玻璃,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需要创造,愿你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创造更多的奇迹!

【板书设计】 在第一节的基础上增加: 名称 特点 作用 作比较

第三课时多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8

(序号:31号)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叫李萍,来自内黄县中召乡第一小学。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计算方法。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教学中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基础,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二、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准确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行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正确加以运用。

难点:使学生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用厚纸做的平行四边形、剪刀、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法、学法。

1、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导入部分我还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课堂。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出示主题图)

导言:这是我们走出校门经常会看到的景象,有漂亮的花坛,宽宽的马路、高高的房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我们熟悉的图形?会计算哪一种图形的面积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去发现图形,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同时,可以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二)探究新知

提问:刚才我们看到校门外有两个花坛,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平行四边形,你们猜一猜哪一个花坛的面积比较大?通过这个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大家会计算,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1、数方格,引发猜想。

同学们有的认为长方形的大,有的认为平行四边形的大,这都是对它们面积的一种猜测和估计,怎样才能准确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呢?

老师介绍数方格的方法后,让学生数一数课本第80页方格里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并把数出的结果填入表格中。通过这个表格,大家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同时数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对它们的底(长)、高(宽)和面积进行比较,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xkb1.com

2、动手实践,验证猜想,推导公式。

老师启发谈话,如果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用数方格这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请同学们想一想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如果离开方格图,你还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来得到它的面积吗?放手让学生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能不能变成一个长方形?试着说说你是怎样剪拼的?

小组合作交流后出示课件。

(在这里教师指导并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即沿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把它剪成两部分,将其中的一部分通过“平移”与另一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懂得沿着高剪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呢?请大家讨论这几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①、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用字母怎样表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操作,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思想。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课件展示并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表达式S=ah

3、学习例题。

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放手让学生独自完成书中的例题,再互相批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既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互助的精神。对学困生和有疑问的学生教师做个别指导,最后让学生进行评价。

(三)、拓展练习。

1、看图口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设计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对面积公式的理解运用,体会底和高的对应关系,渗透数学中对应量的思想。)

2、填表

平行四边形的底(厘米) 8 7

平行四边形的高(厘米) 4 2

面积(平方厘米) 10 28

3、完成课后练习题: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的设计,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明确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4、请同学们画一个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探究解决问题,找出不同的画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说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概括,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第三课时多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9

(序号:第26号)

滑县焦虎乡第六中心小学毛江丽

安阳市20数学优质课决赛(序号:第26号)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滑县焦虎乡第六中心小学毛江丽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首先,我将对教材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计算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学生参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以及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3、适当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生的基础,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接着,我将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主要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运用自制教具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眼观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去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所拼成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结论,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本节课我突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做到“动眼观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动口说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最后,我将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我们教师展示了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学生,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的形成。教学过程这部分,我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为了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使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所以,在这节课的开始,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聪明的一休家门前有两块菜地,一块是长方形,另一块是平行四边形,他想求出两块地的面积,比较出大小。于是,他就量出了长方形菜地的长与宽,利用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求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可是,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一休感到很为难,大家想帮他解决这个难题吗?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如果单靠传统的说教和灌输式教学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我在上课之前先准备了一些平行四边形,上课时,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把平行四边形分发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些方法,展开其中的割补法。通过剪--平移--拼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发现所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从而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文字公式,然后再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即s=ah。新课标倡导,教学过程应由单纯地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所以,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探究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设计板书时,我遵循了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了“探索、实践、创新”的原则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实践,体现了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和实践中自主习得,领悟新知,学会新知,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课时多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蕴涵数学知识”; 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和方掌握程的意义,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难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今天学习解简易方程。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掌握了它会使我们多了一种解题方法,可以使某些较难的应用题化难为易,有助于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方程的意义:

介绍天平:(课件出示天平图)

天平实验,引出方程:

1、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

第二步,往杯子里倒人约X克水,使天平出现倾斜。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 100+x=250)

2、教师:①观察100+x=250:这是一个等式吗?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②像100+x=250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方程)

小结:像100+x=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3、深入探讨理解:

①根据方程的含义,方程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②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集合图来表示吗?

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三、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第54页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

判断并说胡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等式都是方程,方程都是等式。    (      )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

(3)  不是方程。               (      )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关系。

(1) 加上35等于91。              (2) 的3倍等于57。

(3) 减31的差是86。              (4)7.8除以  等于1.3。

4、先说出下面题目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用方程表示出各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文具店原有乒乓球40筒,卖出χ筒,还剩18筒。

(2)某班有男生23人,女生χ人,共有50人。

(3)小红买了5支铅笔,每支χ元,共付9元。

(4)一头大象重5.1吨,一头牛重χ吨,这头牛比大象轻4.75吨。

(5)甲地距乙地S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2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12小时到达。

5、开放题:妈妈生日到了,小明想用12元零花钱为妈妈买几枝康乃馨,康乃馨每枝X元,他的钱如果买4枝则多3.6元,如果买6枝则少0.6元。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选择有用的条件,你能列几个方程?(同桌议一议)

四、课堂总结:

教师:想一想,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上一篇:拓展训练课感想下一篇:工程竣工自评报告范本(施工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