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希望散文

2024-05-04

生命中的希望散文(精选12篇)

生命中的希望散文 篇1

看到眼前这块满眼绿色的田地,鲜花盛开,地上激荡起泥土的芳香,犹如一幅清丽的画卷,让人心醉。搬到平房住已有二年多了,每天用心的劳作,为这个温馨的家园而忙碌。在人生的每个夏季,满怀激情耕耘,播种。我们需要付出奋斗和努力,来实现一个又一个丰收的梦想。

现代的都市人的生活也许单调或者是累心,回归自然、健康生活是更为重要,我想,任何一个人只要如痴如醉地融入绿色的自然之中,一定会远离尘俗,回归宁静的感觉,因为田园生活能愉悦思想,开阔境界,净化灵魂,焕发精神。其实我们不仅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精神生活的质量。

如今在我的二亩三分地中,每一个生命的迹象都是我一片片的牵挂,天天享受着田园带来的乐趣,这不仅仅是劳作上的欢愉,更多的是每时都能收获着甜美的果实。在都市里生活的久了便会想念田园生活,能在这都市的嘈杂处找到这份安逸是最幸福的事,不管收获多少,能活在这绿色生命中,就会到感生命至高地安宁和纯净,因为它能用绿色托起生命的希望。

也许我不会只沉醉在物欲的世界里,也不会为所有的灵魂所驱动,也不会为它而挣扎绝望,我想换另一个方式来生活,从中也许能透视出一些缘由吧。我想诗人陶渊明宁肯辞官归农所追求的大概就是内心那份淡泊与安然吧!在苦中求乐,但终究不改淳朴的本色,也没有太多世俗的纷争。

我看见生活在各领域的人们,他们有着自己满足和幸福,虽然温饱的生活是我们的向往,但我们还要学会多样生活,从而找到自己身心世界和谐安静。还应该学会倾听和守望每一个生活,学会了在生活的繁杂里应该如何地回归和放弃,学会珍惜,重要的是知道明天会更美好!

每天我怀着平常的心境阅读着田园美丽的景色,时刻等待着花开花落结出的甜蜜,愿心境永远在这无尘无染天地间,享受田园的美好。此时,我是幸福的快乐的,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舒适生活,拥有两个人的世界的我们,不再只是巢穴的爱恋,更多的是让生命在田园里尽情的欢畅,多多品出丝丝甘甜,因为这里就是天堂。

生命中的希望散文 篇2

中国当代散文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 在诞生之初就和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 同样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时代政治的烙印, 散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遵循着建国初“三大家”“事—物—理”的写作程式成为政治话语与政策理论的图解手段, 传统散文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纠正”下已经失却其涤荡心灵、陶冶情操的初衷。20世纪90年代以后, 伴随着强势政治话语的退出, 作家文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在由中心移向边缘的同时, 也获得了巨大的个体独立性, “文格”的自由使作家敢于大胆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贾平凹便是鲜明的一例。他的散文总能在平凡的山水鱼虫、人物花鸟的绘写描摹中, 发现潜隐于其下的生活本质, 从而将其归穴为一定的哲理阐发出来, 凝聚了他对自然、生命、社会的独特体悟, 在感性的艺术呈示中又闪现着理性的光晕。正如贾平凹自己所说:“赫然的寓意往往产生于极平易的事物里”。从极不起眼的事物着笔洞见深刻的哲理是他的艺术内蕴发掘方式。他的散文取材似信手拈来, 自然成趣, 但从他笔下绣上绿苔黑斑的“丑石”、孤独地倚墙而栽的“小桃树”、沙滩上被游人一脚踢开的“一只贝”等平凡之物中, 我们可以领悟出他对自然的崇敬、对生命的不屈与顽强精神的赞誉、对真诚的人伦关系的回望, 显现了他沉浸于艺术世界中的社会生态关注热情。

在一些平凡卑小的事物身上, 贾平凹能够奇思妙得, 发人之所未发, 掘人之所未掘。对于《兰草》, 他鄙视“供人玩赏”的盆栽兰草的“媚俗”而欣赏“不为欣赏而生长”的野兰的“纯”与“美”:“它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楚楚地有着它的灵性”并最终归结到做人的品格——“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 献媚处事, 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访梅》中只见密密的树林但不见梅, 只寻到了“白色的”, 他却从中领悟到“美是到处都有的, 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 白色是最美的、无极的、丰实的”带着一份豁达的心绪与顿悟的释然;“一只贝”, 因为由一颗坚硬的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 它却忍受着钻心的痛楚, 用血和肉磨成了一颗闪亮的珍珠。它失去了颜色, 失去了贝的荣誉却造就了人间珍品, “这是一只可怜的贝, 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一只贝》) 其间浸透了深厚的哲理, 反映了作者对内在的充实和厚重的追求, 对“贝”的奉献精神的褒奖与人们羡慕表象的淡淡哀叹;在《丑石》中体现的则是一种历经磨砺的沧桑的睿智与冷静, 也是领悟人生真谛之后的执着, 印映出作者在纷繁复杂的人世中宠辱皆忘的达观态度。又如《落叶》中, 一棵泡桐, 在春风中丰润娇美, 一到深秋就瘦削起来, 赤裸裸地暴露在秋风中。从中作者恍惚明白:“欢乐到来, 欢乐又归去, 这正是天地间乐观的内容, 世间万物, 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 而各自完成它的存在。”在此, 他超越了一般悲秋的愁思, 高张起生命意识的旗帜, 将人应有的顽强生命意志的呼唤蕴蓄于那充满灵性的落叶中。《古土罐》中, 他在面对承载了几百甚至几千年民族兴衰的古老土罐时, 神思乍然投入滚滚的历史洪流中:“土罐是土捏烧而成, 百年之后我亦化为土, 我能不能有幸也被人捏烧成土罐。在这里, 作者与土罐的灵魂合为一体, 表现了作者在漫长的历史回顾中那种强烈的精神归宿谱系寻求渴望。他又视琴为摆脱了身外物特征的具象, 成了能自鸣的感应的精灵, 人琴的心灵协奏使作者拥有了精神需求的应和之感 (《红狐》) 。在这种对物的关怀中, 贾平凹深深投入了自己的情感, 将历史记忆与人格信念融汇在平凡常见的物件中, 从而发现种种被人们忽视的深厚哲理, 再用这种哲理去反观人生和世界, 使他艺术化的人格建构和理想树立深具说服力且不囿于传统的训诫说教。

贾平凹的散文真正具备独特的艺术品格和魅力, 始于他的“商州”系列, 在这些以家乡商州为叙写原型的散文中, 贾平凹将在商州世界中生长的淳朴乡民的精神特征, 通过平凡的事件加以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琐碎记忆中, 陈列了乡民在数千年儒道文化濡染下形成的珍贵精神标本、承载于质朴言行中的人文因子。“商州三录”系列散文展现的商洛大地的风俗民情在很大程度上寄寓着贾平凹对于人生、自由的理想。《商州又录》中的小妞儿眯着眼睛对着太阳耀新生的热蛋, 作者借以表达的是乡民对新生希望的尊崇与珍惜;在极小极简陋的“陋室”昏暗窄小却温暖安妥, 无害人之煎熬, 亦无被害之惶恐, 男的有妻, 妇的有夫, 夫妻有子, 有酒且饮, 无酒清谈, 随形适意, 其乐无穷 (《陋室》) 。主人在这种看似不自由的陋室中舒张着自由的个性, 而许多人在明亮奢华的豪宅中却蜷缩着受缚的灵魂, 在这种不自由的自由, 自由中的不自由的辨证关系中, 显现的是作者对自由精神的全新理解和独特诠释。没有对山野蛮荒的平淡、山地贫瘠的抱怨, 他们只是自在地生存, 在平凡无奇的生命过程中演绎自己对人生最朴拙的见解。

“商州系列”是贾平凹散文创作成熟的标志, 但其后贾平凹的眼光逐渐由城市转向乡村, 以悖逆于都市文明的视角审视人性在物质欲望熏染下呈现出的阴暗与卑琐。他敏感地意识到现代文明在发展人的自由的同时也压抑着人的自由生存, 而寻求一个独特的中性角色作为反击当下价值失范状态的批判载体势在必行, “狼”适时地扮演了这个角色。在贾平凹笔下, “狼”是人的自然生命力的本体显现, 怀念狼其实就是怀念人蓬勃的生命力……现代城市越来越发展, 狼的灵魂不仅附在了汽车上, 而且人本身就存在着几分狼气。”在这种看似矛盾的文化隐喻中, 隐含着作者对现代文明吞食人的天性、扫灭人的抗争精神的深刻忧虑, 现代文明的推进消灭了危及人的自由生存的“狼”, 而狼所带来的那种迫使人不断进行族群进化的威慑力同时消失, 人的生存自然也便在茫然四顾的慌乱中失去了比证的意义与价值, 从而导致了人的自由生命力的萎缩。这种蕴含着深刻人生体验的“哲理”是从常态的生活中引发出来的, 不是刻意的附会、任意的拔高或是蓄意的危言耸听, 而是水到渠成的点拨, 贾平凹巧妙地将自在之物加以艺术化点染, 赋予其鲜明的现实意义, 并适时地将这种发现予以哲理审视, 让读者在艺术幻境的沉醉中轻易地获得了对生命意义的彻悟。

作为一种题材选择自由广泛、书写方式不拘常规的文体, 散文可以包纳的范围大至宇宙万象、小至人心一隅, 但如何从纷繁的原生态世界中选择可以反映作者心态与本体意识的生活横截面, 从而使自己的思维与情感在物象表层之上找到适合其形态的熔铸模块, 就成为作家把握其行文并完成其意义传达的决定性环节。贾平凹以自己独有的原型择取方式, 选取不为常人关注的平凡事物, 加以质朴的哲理化叙事, 在生动幽默的行文轨迹中表达他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冷静睿智却不流于冗繁的思想训诫中直陈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厚见地, 这在散文热潮渐渐归于平静的当下, 不能不说是散文坚守自己一片独立话语空间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侯业智 (1983——) , 陕西横山人, 延安大学教务处科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

点亮生命中的“希望之灯” 篇3

一位高中生,5年高考都与高等学府失之交臂。每次高考失利,他不悲观、不气馁,总是在心中这样默默地激励和鼓舞着自己:“哥们,你能行;肯努力,会成功……”是求知的希望让他在求学的路上百折不挠。23岁那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一所名牌学府。这是希望创造的学业奇迹。

人生离不开希望,希望就是一盏使生命鲜活、人生亮丽、事业有成的灿烂之灯。其实,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无不是被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希望牵引着度过的!小时候,我们最大的企盼是过大年——过大年有好饭吃、新衣穿、鞭炮放……由于有了这种对年的企盼,孩子们盼年才盼得如饥似渴,这就是希望的力量;学童时,我们最大的企盼是学业有成——学业有成,才能功成名就实现理想之梦……由于有了这种对美好前程的憧憬,我们才会头悬梁,锥刺骨,勤学不辍,这就是希望的动能;娶妻生子后,我们最大的企盼是儿成龙,女成风……由于有了这种心愿,父母者才会“苦也不说、累也不说”地无私劳作,这就是希望的促动……

希望是一盏熠熠闪亮的生命之灯。善于点亮这盏希望之灯的人,才是生活中的智者,命运上的主宰。在这盏希望之灯的牵引下,我们才能坚忍不拔地攀登生活之巅,意志顽强地跋涉生命之河,心中就永远会充满美好,眼前就总会闪烁憧憬,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不懈耕耘,勤于劳作,从希望迈向成功,使美好的希望变成成功的现实。

感谢生命中的遇见散文 篇4

曾经,饥饿的童年,忙碌的少年,现实的沧桑过早地在我的生命里刻下一道伤痕;当命运的狂风再次在我的青葱岁月里卷起狂沙。我的生命被蒙了一层厚厚的灰尘。那个天不怕地不怕年少轻狂的我,仿佛一夜之间骤然长大,在毫无防备下被命运的大手推上了人生的道路上,要在一种全新的人生轨迹上涂绘描摹,面对方方面面的无形压力,第一次萌生了退缩之意,命运之神却让我退无可退,逃无可逃。于是,对外界关闭了心门,开始了独自在自己意念的驱使下,为生计倾尽全力甚至可以说是孤注一掷的背水一战。

生活的艰辛,人生的磨难,一度,我的世界一片灰暗。生命里遍布灰色,年轻的眼睛里没有灵动的色彩,本应该是渴望色彩惊艳年华的年纪,那时,可悲的是,眼睛里,内心里,整个的人生世界除了干活挣钱,还是干活挣钱,单一的单一,其他,什么也没有。

时光荏苒,岁月飞逝,二十年的青春转眼而过,忙忙碌碌中日复一日的反复轮回,做了多年的挣钱机器,一度以来,活着的目的执着且单一,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抚养孩子,挣钱养家。没有了大脑,也从不去思考,也不想去思考,在这个世俗生活中,没有一点思考没有一点灵动,死水一样的日复一日中,半死不活的状态下苟延残喘着,且这样一直生活了很多年。

偶然的一次机遇,我读到一篇美文故事,小小的一篇故事短小且触动了我的生命,震撼了我的灵魂。犹如丢到深渊我身边的一根绳子,把我拉出了黑暗,且阳光瞬间照亮了我灵魂深处的角角落落。我的心中有了灵动的斑斓色彩,激活了曾经停驻不前的大脑,恍然间又想到了我当初的梦想,原来,写作的念头就一直蛰伏在我的`内心深处,从来并没有离开过,尽管一切还没有准备就绪,荒废了太多的大好时光,一刻也不想再停留,就这样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地摸索着行走在了追逐梦想的道路上。

文字,是我人生中最美的遇见。机缘巧合文字迅速注入我的灵魂深处,我的心门再次为它开启,执笔尽情挥洒,释放了长期以来一直积压在内心深处的郁结和痛苦,温暖的阳光之花娉婷开放在心梗上,神采飞扬。身穿旗袍执一把油纸伞的江南女子,长发飘飘,衣袂飞扬,踩着青石板铺就的路面,缓缓从我的笔下走来,来到了我的故事中,也走进了我的内心深处。从来不曾注重衣着打扮的我,从中年恍然又回到了那个普遍渴望用色彩惊艳年华的青葱少女时代,想穿大方得体时尚的服装,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适用的胭脂和化妆品,当自己感到对这些竟然一无所知时,才真正发现,原来自己已经错过了很多很多。

文字,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假如不曾相遇,我还会想过去那样一如既往地做着毫无意义的原地打转,不知道人生的真正意义以及生命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太多在生活里读不懂看不透的东西,经过文字让我们如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认清自己,读懂生命,才是我们最好的追求和最终目的。

生命中的那些碎片的散文 篇5

父亲的话从不同的方向着力地雕塑爷爷,然而始终不能矗立于我心中。在我心里,爷爷是悬崖上被岁月风蚀剥落下来的碎片,无法连缀成一个整体。

究其原因,是我没见过我的爷爷。

我深切地知道,我体内这滚烫的终日奔腾不息的血液,是源于爷爷那里。一如村前小河,它的水来自于它的源头。这让我与素不相识的爷爷连系在一起的,是那用坚斧利剑也斩不断的亲情。这亲情,就是那枝繁叶茂的大树深扎地底的根。

爷爷立定在岁月风尘里,像他坟前坚硬的碑石。对我们这家族而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果没有爷爷,就没有我父亲,当然更没有我了。每当清明时节,纷纷细雨,我面对青葱的茔冢,心里默念着,这就是我陌生而又亲切的爷爷。

听父亲说,在爷爷这一辈,我们这家族是人丁兴旺,财源茂盛,存放在楼上的铜钱,把楼都压塌了。那时,我们家族开有几个作坊,由大爷爷和幺爷爷经营,我的爷爷不懂得这些。我的爷爷的绝活是相牛。他能一眼看出一头牛力气的大小,年龄的多少,能适合犁哪些田。他相牛之“绝”,是他能判断这头牛的生死。也就是知道这头牛还能活多久。所以,我爷爷相牛的技艺是远近闻名。我在想,相马的有伯乐,我爷爷应该是相牛的伯乐。

有一个大财主,他有一块烂泥田。任何一头牛,一到了那田里,就陷在里面不能动弹。他找了许多相牛的高手,相来的牛都不能下这块田。最后找到我爷爷,请我爷爷帮他相一头能犁这块田的牛。

爷爷在财主家呆了两三个月。说是呆,其实并不是呆,而是每天到各处去相牛,已远远超出了方圆十里的范围。

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爷爷相中了一头牛。等爷爷把这头牛牵回来时,大家一看,都认为我爷爷不是看走了眼,就是瞎了眼。这情形,很像按图索骥里那个伯乐的儿子去相千里马却相个癞蛤蟆回来一样。大家都直叹气摇头的。

爷爷没把这头牛牵到财主家,而是牵到那烂泥田边。吩咐犁耙匠套好牛,牵到田里去犁。奇迹就在此刻发生,那头牛下了田,并没有陷在里面,而是背着犁头四平八稳地走起来了。于是,我爷爷赢得了大家的一片赞叹声。

十九世纪初期,我们家族是发生了一场瘟疫,接连死了十来个人。特别死了当家理事的大爷爷与幺爷爷,我们这家族就彻底地垮了。作坊无人经管,散在外面的帐又收不回来。我的爷爷除了相牛,其它什么都不会。

后来,我的父亲在给我说起这事时,还庆幸地说,好得那场瘟疫,不然我们家就成了地主了,这日子可就难过的了。

爷爷曾想把相牛的绝技传给我的父亲。就在传授的那天下午,我父亲已经和伙伴约好了出去玩耍,也就没认真听。结果父亲只学到了皮毛功夫。父亲后来是后悔不已。可早知今日,悔不当初。然而,父亲就是凭这皮毛功夫,在我们那儿相牛的人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父亲想把这相牛的技术传授给我们。我和哥哥对这相牛不感兴趣,于是,这相牛在父亲那辈也就失传了。其实像这种民间技艺,在代代的传承中,有许许多多都会失传,这应是历史造成的遗憾。

爷爷的一生应该有很多的事,可流传到我这一代,就只剩下这么零星半点的了。如果我还不赶快记下来,也许在我儿子头脑里,这位祖宗就会成为一个抽象的符号,已没有了实在的意义了。

苏轼在有首词中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家想想,连风云人物都会被浪淘尽,何况我爷爷只是默默无闻的人物呢!

难忘生命中的那株芦苇散文 篇6

于万千植物之中,最容易撩起我内心柔情的,无异是芦苇。对,就是那一株株芦苇,那些遍生在河滩水湄的无比普通的精灵。每一次面对,都让我怦然心动。

坐着,站着,躺着,不论是哪种姿势,我面对芦苇,都是静静的,即使身外是车水马龙的闹市,我的心却安宁得像伴着芦苇的那一汪水,那一片天,和那吹来的轻轻的风。

一簇簇,一片片,一团团芦苇。

似大写意泼下豪放的青墨,如雷雨前狂风邀集而聚的山也似的乌云,芦苇手牵手,肩并肩,浩浩荡荡,漫延无边。

青苍苍的苇叶簇拥着,白茫茫的芦花摇曳着,碧湛湛的河水涟漪着……

远山绵绵如黛,斜阳余晖似火。

水瘦了,山寒了,一穗穗芦花却变得日渐狐媚,秋天也因这不尽的芦苇丰满起来。

此时,我正对着芦苇,任晚风吹乱了我的头发,钓起我无尽的遐思和无来由的柔情。

一穗穗的芦花高高地扬着,淡青色的,银灰色的,乳白色的,交杂在一起,组成一方皑皑的雪野,扑入眼帘也就闯入心胸,搅得那汪浅浅的心湖春水一般,皱起鳞片似的波纹。站在风里,对着芦花,被那阵阵清风摇曳得心醉神迷的可不止芦苇,还有我,痴了似的,内心涌起一股酥酥软软的感觉。是我化成了一株芦苇,还是那芦苇本来就是我?我一时恍惚起来,看来“庄周晓梦迷蝴蝶”的困惑,并没有因为我只是世间的一粒微尘而轻慢。

芦花?这哪儿是芦花,分明是那妖娆的白狐的尾巴,风情万种地卖弄,魅惑着我的眼睛,挑逗着我那颗敏感却又细腻的内心。

每当一阵风吹过,便有清丽的哨音自苇丛里传来,我想,那一定是多情的风用它纤巧的手指拔动了苇的琴弦,弹奏出天地间最美妙的音乐,而那一穗穗毛绒绒的芦花化成婀娜的少女,应着乐声起舞,千娇百媚地,炫着各自曼妙的身材。

有鱼,时而跃出水面。

有鸟,偶尔划过长空。

有虫,自不同方向切切私语。

而那不安分的蛙儿,躲藏在苇丛里,三三两两地,击鼓鸣锣凑着热闹……

金灿灿的阳光,散布在芦苇丛里,闪烁着,摇晃着,吹拂着,当微风吹过的时候,那阳光便有了“沙沙沙”的声音传入耳鼓,便有了青淡淡的气息沁入心脾,于是我的身体便像孩子吹鼓的气球一般,装满了阳光的酥,芦苇的青,水草的腥……

我一次次地立在芦苇滩前,如同在赴一场无需邀请的约会。

风在诉说,苇在诉说,蓝蓝的天空在诉说。

而我,无需诉说,我只需沉默,默默地倾听。

沉默也是一种表达,倾听也是一种诉说,当我站在芦苇滩前,它们便知道我需要什么。

我一直在疑惑,那株不起眼的芦苇到底是什么迷住了我,我曾经为此专门抽出了半天功夫,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沉迷不可怕,我至少得知道我到底在沉迷什么。然后我懂了,虽然羞于出口,但我的内心已经承认了这个事实。原来和那一株芦苇关联着的,是“伊人”,是那个“君子好逑”的淑女,是那个“爱而不见”的“静女”,是那个“在水一方”的“伊人”!

当我每一次站在河滩前,面对那一株株芦苇时,眼前晃的虽然是芦苇,然而心里却总是晃着一个美丽不可言语的女子!

登徒子!原来自己也只是登徒子之流!

我不禁暗自摇头,叹息,羞惭不已。

可是,在一番鄙夷之后,我本能中忍不住为自己辩白,不论是“窈窕淑女”还是“伊人”,都只见“美”而没见“色”啊,我这样喜欢,难道也要归为登徒子之属么?

我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芦苇的源头了,原来在那芦苇丛中,在那芦苇茂密的河滩上,在那芦苇与莲叶交织着的水面上,有一个姑娘,风姿绰约地顾盼流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我如此地迷恋芦苇,原来是在那芦苇丛中,在那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永远有一个姑娘的影子。我看到芦苇就想起了她,我梦到芦苇就梦到了她,我提起芦苇就提到了她……

我不禁摇头,哑然失笑!

我的所有柔情,原来并不是芦苇,芦苇只是一个寄托,充其量不过是“屋里的`乌”,那么,当我一天天地沉醉在河滩前,伫立于芦苇前冥思遐想的时候,我的心中其实一直在隐约地想着远方的那个姑娘?

我不止一次地梦到自己的初中,原来也像梦到芦苇一样,初中也只是芦苇,而和那株芦苇联系着的,是我青涩的少年和那懵懂的心事。

我不止一次地梦到自己的高中,梦中一次次回到操场边,高塔旁,原来那操场那高塔也只是芦苇,和那株芦苇联系着的,是我纠结的青春和甜蜜却也苦涩的爱情。

还有大学,还有工作后曾经战斗过的一个个地方,原来它们也都只是芦苇,而在那芦苇丛中,在那莲叶与芦苇交织的水面上,在那可望不可即的远方,都有着一个美丽的姑娘!

姑娘可能是丽人的影,姑娘可能是岁月的痕,姑娘可能是青春的伤,当一阵风过,当月光轻拂我的面庞,每当我想起芦苇,就会想起那姑娘……

当我一遍遍吟诵《诗经》的诗句时,我常常陷入另一个迷局:“静女”也罢,“淑女”也罢,“伊人”也罢,她们都以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丽长在了一代代人的心窝里,可她们到底什么样子?

我一遍遍地翻书,我试图想找到古人心中所谓美人的画像。没有!没有具体画像,就如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故意”隐去了双臂,那些可爱的影子统统没有具体的画像!然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在一代代人的心里,却又分明都印着她们的画像——你有你的“小可爱”,我有我的“小清新”,他有他的“小萌宠”……

而这些美丽的影子,经常地和那株芦苇联系在一起。我知道,自己已经深陷在芦苇的丛林里,无法自拔,一生一世……

其实,我不是情种。

在芦苇面前,我只是学生。

除了勾起我无尽柔情,芦苇还总会激起我深深的思考。

人的强大并不取决于外表。权力、金钱、荣誉,甚至还有蛮力都有可能让一个人暂时强大,但真正让人能够持久强大的力量源于内心。

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一株会思考的芦苇”,作为生命的个体,在茫茫人世自己不过是一粒微尘,卑微,脆弱,不堪一击,就像那株芦苇,在风中,雨里,它只能默默地承受,用自己内心里蓬勃的生命意志和韧性来应对一切……

雨过了,风停了,芦苇还是那株芦苇。在生命的旅途中,在我遇到风和雨的袭扰时,自己能不能像芦苇那样?

我愿,像那株芦苇,长在河滩上,簇在水之湄。

风来了,雨来了,芦苇舞在风雨里,以风为领舞,以雨当伴奏,把自己卑微的生命舞出曼妙的姿式。

技术创新危机中的希望 篇7

金融危机持续蔓延, 犹如风暴席卷全球, 连百姓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危机来了怎么办?我们的希望和出路在哪儿?

历史表明, 每一次大的危机来临都引发出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 都离不开一批技术的创新。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产生了蒸汽机为主的技术革命, 第二次经济危机诞生了以电力技术为主的创新浪潮。从1788年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起, 这条规律就始终与世界经济发展并存。经济的波动, 产业的更迭, 催生出新的技术。善于迎难而上, 依靠科技创新的国家和企业, 总能从危机中走出来, 快速复活。

当前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只是“灭火”, 还不能治本, 还无法阻止经济危机的蔓延。经济危机虽由金融领域的问题引发, 但仅仅头痛医头, 还无法解经济危机之根本, 只有将力量引向创新领域, 推动新的技术革命, 经济危机才能避免发生。

金融危机席卷世界, 既是“危”又是“机”。有关分析认为, 新能源、生物医学和太空探索领域将最有可能成为新一轮革命的突破口。新能源迫于传统化石能源即将耗尽枯竭、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 在光伏产业、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已经有了长足性的发展;生物医学已经在基因改造、胚胎干细胞等方面获得理论突破和医学进展双丰收;新一轮太空探索正成为大国竞逐的焦点, 它将有助于揭开神秘宇宙的面纱, 带给人类一个全新的太空世界。

热血托起生命的希望 篇8

严把“四关”,确保血液质量

怀化市中心血站成立前,怀化市医疗单位临床用血全靠个体供血者提供并自采自用,用血单位又未全面进行各项检测,几年中,全市因输血而引发12起医疗官司。

1995年,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果断措施,关闭所有单采血浆站,统一规划设置中心血站、溆浦基层血站,统一管理血源队伍,所有医疗单位临床用血统一由血站供给,彻底改变了乱设供血机构,乱采滥用血液的状况。据怀化市中心血站站长王卫星介绍,几年来,他们重点围绕安全采供血严把“四关”,保证了临床用血100%符合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标准。新血站、新起点、新气象,衬托怀化市无偿献血蓬勃发展,已成为怀化市一道美丽的社会风景线。

“硬件”建设关。根据血站的发展要求,2001年,怀化市中心血站利用国债资金的投入,修建3500多平方米高标准业务用房,添置进口血细胞分离机、进口全自动酶联系统等先进设备与仪器,固定资产总值500万元。先进设备的使用,使血站从1997年到2002年参加湖南省临床检验中心血液检测,生化免疫检测质量评比,一直保持“先进单位”称号,熠熠光芒的“双优”奖牌映照着血站员工的辛勤付出。

人员素质关。怀化市中心血站成立几年来,大抓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先后选送16批次、33人次到中国输血协会、北京血液中心、上海血液中心、广州血液中心及省献血办等地培训,组织主要技术骨干到省内外8个血站参观学习。血站还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举办各种形式的长、短培训班和讲座,实行工作人员定期考试,持证上岗。大家都说:“这样动真格的培训考试,学到了丰富的专业与血液法规知识,实在是太有用了。”

规范管理关。怀化市中心血站通过几年的摸索探讨,形成了“以宣传为先导,采血为龙头,供血为中心,质量为核心,后勤保障为基础”的目标管理方案。全部实行聘任制。优化组合,各项工作定岗定员,量化规范管理。

这些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修正制订的《怀化市中心血站2003年目标管理实施方案》、《无偿献血目标管理实施细则》、《怀化市临床供血管理办法》等管理方案,使各科工作更为主动,部门与环节间的相互配合更为良好。无偿献血从宣传、组织、采血、检测、制备、管理等工作更规范有序。

血液质量关。为确保临床用血安全,血站对采供血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从血源管理、献血者选择、血液检测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站、科、员三级质量管理,工作中自查互查,自检互检,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可靠。8年来采血10万余人次,未发生一起因输血而引起疾病感染的医疗纠纷,体查、化验项目错检、漏检为零。

全力以赴,急病人之所急

人命关天,急救关键在一个“快”字。如何把合格的血液及时送到医院,保证临床抢救的需要,是怀化市中心血站8年来追寻的目标。

在政治学习中,书记荆继义多次强调,血站要坚持“优质服务”,在保证临床供血需要与安全的同时,要应急处理临床急救用血、稀有血型患者用血。真正把献血者和用血者当作采供血服务最高标准和终极目标。

怀化市血液实行统一管理后,中心血站服务范围越来越大,南北相距近500公里;东西相距近300公里;大到市级医院,小到乡镇卫生院。尤其是给13个县(市、区)医院或乡镇卫生院供血,用血量少、地区分散、地域偏僻,给送血带来诸多不便。针对上述特点,血站值班室、送血员24小时值班,只要一接到用血电话,他们就千方百计尽快将血送到用血单位。怀黔公路修建期间,堵车时有发生,送血员经常从塞车地点步行到前方改乘其它交通工具,将血及时送到。为抢救病人,在站里车辆不足的情况下租用出租车送血也是常事。

为了保证送血及时和绝对安全,关键时刻站领导总是一马当先。1997年除夕,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正进入高潮,值班室接到溆浦维尼纶厂职工医院需立即送O型血1600毫升的电话。站领导立即与司机驱车120公里。当时雨雪下个不停,寒风凛冽,赶到医院已是凌晨。由于送血车是无防寒设施的柳州微型车,到达时俩人冻得上唇嗑下唇,浑身发抖。望着急盼的血液,病人家属紧握着他俩的手连声道谢。

单一血型超量需要是血站常遇到的难题。一天,怀化市内几家医院同时急需A型血,12800毫升库存A型血已尽数发出。晚上9时,怀化市一医院又来电要A型血1600毫升抢救一位外伤危重病人。血源科立即一边按献血者档案拨打电话,寻找献血者,一边号召在家的血站职工献血,职工一下就献血1200毫升,解了燃眉之急。2001年6月,一位干部身患血液疾患,经常需要大剂量的血小板对症治疗,而当时临床用血全面告急,怀化市卫生局立即动员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人员献血。当献血车开进机关医院时,现场热情。感人的气氛,让人们看到了白衣战士良好素质和高尚情怀。2003年7月5日凌晨,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了一位外伤病人,他全身多处被凶器刺伤,命在旦夕,急需大量A型血。而当时血站库存A型血告罄。值班工作人员立即向主管负责人报告,并通知相关科室,血站上下紧张有序地行动起来,组织血源,向有关单位呼救,采血、检验也枕戈待旦。两天时间为他提供了相当于120人献出的血液量。一张张送往血站的大红纸感谢信充分体现了血站全体员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的强大合力,反映出血站规范的管理、灵敏的反应、功能齐全的应急机制。

无偿献血,风景这边独好

无偿献血事业在怀化蓬勃发展,与怀化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的重视是分不开的。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后,市政府立即成立了无偿献血工作领导小组。2000年12月21日怀化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怀化市公民无偿献血管理办法》。市委卜功富副书记在献血时对怀化市无偿献血寄予了厚望,他说:“我献血一是为了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二是为了还我一个心愿;第三,无偿献血是崇高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为分管书记,我理应带头献血,我们的社会需要大家都献出一点爱。我希望卫生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让无偿献血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成为怀化市精神文明建设一朵文明之花。”

1998年5月26日,山城怀化雨后晴空万里,一派生机,还带着怀化市第一次市政协、市人大代表会议喜悦心情的全市人民,迎来了怀化市首次无偿献血活动。经过精心装扮的原怀化市中心血站五彩缤纷,音乐激荡。7时30分怀化市卫校50名师生在唐家良副校长的带领下首批进入采血室,继后怀化市卫生局局长吴以平带领局机关17名同志第二批来到血站,每人分别献上了200毫升鲜血。在外出差的主管副局长杨志伟、副局长刘野也连夜赶回怀化,加入了局机关献血。获得消息的怀化市财政局社保科唐卯生科长也来到血站卷起袖子加入献血行列。首次活动共有342人参加献血,献血总量达68400毫升。随着献血事业的发展,血站购进了两台功能齐全的流动采血车。采血车在怀化闹市区的亮相,为怀化市增添了一个亮点。每当血站工作人员摆好桌椅,安放好宣传画报,便吸引了不少行人驻足咨询,有的人只是看一眼采血车上所挂的“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宣传口号,就当场捋袖,伸出胳膊。

还有怀化铁路总公司职工医院何学进医师自1998年5月以来,每年坚持献血2次,每次献血300—400毫升,献血总量已达3500毫升,成为怀化市献血第一人。市卫生局局长吴以平、副局长杨志伟、刘野,每次都主动到血站献血,献血总量都已超过2000毫升。怀化学院、怀化医专自1998年以来,5年间两所院校分别有2656、1250位莘莘学子的热血汇入到无偿献血的洪流中,她们当之无愧成了怀化无偿献血的主力军。

怀化市在城区无偿献血发展的同时,又拉开了13个县(市、区)开展无偿献血的序幕。每个县(市、区)都已组织了2余次大规模的献血活动。

截止2003年7月,我市共26413人次参加了献血,献血总量达5282600毫升,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由1998年15.2%上升到2003年二季度的40.5%。

生命中的拖拉机的经典散文 篇9

公鸡叫了,草木醒了,河流醒了,凤凰树下的拖拉机醒了。

晨风轻轻地吹,河水缓缓地流,一个清瘦的男人,穿着白色背心,蹲在风中,扎稳马步,目光专注,将一条7字形的铁搅手插进拖拉机的发动机上,用力向着同一个方向搅动,发动机越来越热,忽然发出一串粗鸣,突突突……男人骑上拖拉机,双手紧握扶手,脚踩刹制,开着拖拉机前进,一群看热闹的小孩跑来,追着拖拉机跑,直到拖拉机消失在村口。

开拖拉机的男人是我的父亲,从我有记忆起,就记得我家有一辆拖拉机,父亲坐在拖拉机上的模样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三十年过去,我几乎忘了我家的拖拉机。今年返乡,坐在老家门前,听邻居说起旧事,他说:“你的父亲一直很友善,见人就笑,他开着拖拉机在大巷里经过时很潇洒,俨然一位骑着白马的王子,让我无比羡慕。”

拖拉机是村里唯一的机动车,它是我家的,也是整条村的。

从拖拉机被父亲带进村起,它和父亲就成了村里的明星。这样一辆能载几吨货物的拖拉机,是村里的主要运输工具,谁家盖房要运砖头水泥的,谁家结婚要运嫁妆的,都得靠它。当它绕着村庄走时,河水、大树、小狗小猫、蚯蚓、蝴蝶都跟着活跃起来,它用它嘹亮的歌声劈开村庄的寂静,到过的地方,皆留下一缕长烟,村民总要抬头跟父亲说几句话,父亲的微笑留在他的背影里,留在那一缕缕长烟里。

黄昏时分,父亲一定把拖拉机带回家附近的凤凰树下。那是一棵又高又宽的树,春天发含羞草似的叶芽,夏天长大片大片的红花,秋天结刀形绿色果实,冬天干果一把把落光,这样的凤凰树是拖拉机宁静舒适的港湾,它静静地坐在树下,看炊烟四起,闻醉人饭香,此时村民纷纷归家,拖拉机白天的疲惫随着流水流出村庄。有些淘气的孩子会攀上车箱,在上面一边跳一边笑,凤凰树被笑声惹得花蕊乱颤,时不时落下几朵,把拖拉机点染得风生水起。刮风下雨时,拖拉机没篷遮身,它不反抗,干脆当穿越一场梦境,在那些绕河而歌的风雨里,挺起腰板,自己睡自己的。家里的父亲躺在红木椅上听故事,他也像一辆拖拉机,每天奔忙在生活的轨道上,累了就回家,在抑扬顿挫的故事中寻梦。

一辆拖拉机,随时会有创伤。有一次,父亲用拖拉机给村民运沙,迟迟不归,天黑了,母亲越想越担心,连饭也吃不下,跑出村口去找父亲,沿着父亲回家的必经之路走了几里,远远看见路边有手电筒射出的微光,走近一看,原来父亲正钻在车底聚精会神地修理拖拉机,满头大汗,满身灰尘。那时候,很少机动车,也很少人会修车,父亲自从买了拖拉机,就开始研究每一个零件,成为拖拉机的保养师,维修师。每一次拖拉机坏了,父亲都能独自修理好。后来,修车成了父亲的老道功夫。

村民生病时,拖拉机是一根救命稻草。那些急需去城里治病的人,都来找父亲开车送去城镇,父亲有求必应,拖拉机功德无量。

记得那个浪漫的黄昏,落日挂在树梢上,微风轻拂,父亲开着拖拉机,带我们进城玩,那是难忘的`幸福。乡村离城市十里路,路两旁种着整齐的白杨树,树以外是广阔的田园,马路像在园林里开辟出来的时光遂道,从古村到新城,是宁静与繁荣的距离。拖拉机载着我们穿越时光,走进繁华境地,那里有雪糕和西饼,那里有动物园和新书。母亲和我们姐弟三人坐在父亲后面的铁皮椅上,其实铁皮下是工具箱,装满修车的工具,还有一些零食和水。拖拉机,是一匹比马更大的马,轮子滚动,马达鸣叫,父亲神态自若,母亲歌声飘扬,我和弟妹叽叽喳喳,拖拉机载着我家的爱和梦,漫步在光影下,我似乎听见路上的草木拔节的声音,那是一种让人充满希望的声音,那时我以为走进城市就拥有辉煌人生。

进入城市,父亲把拖拉机停在一个角落里,一家人在热闹的街道上流连,吃冰激凌、看图书、购新衣、看动物表演。最后,我抱着《西游记》和《红楼梦》,坐在拖拉机上,返回乡村。

有一天,父亲把拖拉机的后车箱拆下来,只留下机头和大齿轮。从此,拖拉机不载货,只翻土。齿轮碾过的泥土都变松,泥土里的稻根被碾碎,大地的心跳随着齿轮的滚动而滚动,拖拉机呼吸着泥土的芬芳,听着泥土的心跳,与泥土成为知己,内涵日益丰富。而父亲,是拖拉机的灵魂,他掌握了泥土的深度和温度,他的坚韧和温润深深地印在泥土里,与泥土相依为命。

行走在时代的顶端上,我视飞机如牛毛,轿车如蚁蝼,唯独那一次,我在深圳一个菜市场里看见一辆拖拉机,它的美在车流中突围而出,紧紧地揽住我的视线。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坐在拖拉机上,头戴草帽,身穿灰布衫,脚穿黑布鞋,满脸皱纹,但掩不住健康神色,那一刻,她是我眼里的英雄、太阳、神,带给我一种辽阔的美感。长大后,我买了轿车,发现没有任何一辆车能抢走我对拖拉机的爱,没有任何一辆车能像拖拉机那样,活出大仁、大义、朴素、勤奋、踏实、淡泊。

走在家乡的旧巷里,经过公鸡和母鸡拥抱的树桩、经过无名小花攀紧的泥墙、经过野草覆盖的小路、经过黄玉兰飘香的转角,忽见一辆旧拖拉机,像极了我家那辆拖拉机。

拖拉机立在一间老屋旁,有一丝寂寞、有一丝安然从它身上散发出来,青砖墙生出苔藓,拖拉机皮肤松驰,锈迹斑斑。远一点是一个菜园,南瓜花攀在墙角歌唱, 油菜花上有生动的蜜蜂,微风吹过天空,云朵轻轻地飘,竹叶一片片缓缓落在拖拉机上,小狗在拖拉机脚下摇尾巴,小猫睡在竹叶上,母鸡带着小鸡走过。时光湮灭了拖拉机的青春,却又仁慈地赠予它如诗的风景、清澈的生机。或许,老去的拖拉机懂得年老的内涵。

托起生命的希望 篇10

初一三班

那天,我们踏上了看望小鸡的道路,泥泞漫长的路并没有挡住我们前行的步伐,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

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它具有如此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孵化种蛋的阿姨说孵化小鸡要有必备的条件:1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2室内温度必须为30度‾40度;3每隔3个小时给种蛋翻个,不然的话鸡雏就会粘在蛋壳上;4种蛋必须经过21小时才会孵化。用照蛋器照种蛋外表,就会看到蛋壳内是否孕育着鸡雏,如果不存在雏的踪影,那就是实蛋

种蛋,它显的那么不起眼那么渺小,却能在黑暗与磨难中经历21天才会看到生的希望。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在说明着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不可遏制。

小鸡如此,人亦如此。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上帝赋予了每个人生命,但每个人实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同。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找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用“爱·希望”点亮生命之光 篇11

腾飞的翅膀:构建与时代共鸣的核心价值观

教育思想的生命就是构建与时代共鸣的核心价值观。学校始终坚守教育的理想、价值与意义,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赋予“希望”教育“腾飞的翅膀”,赋予学校文化不竭的生命源泉。

“希望”承载着人类历史不断探索、开拓,进而创造新的价值文明的终极信仰与追求。人类实现一个个“希望”的历程必然浸透着汗水与智慧,因此,我们将“勤奋、励志、博学、笃行”作为校训,并提出了“志存高远、全面发展、专业特长、创新精神”的育人目标。

育人的力量:以课程成就学生发展的广阔舞台

学校以国家课程为主线,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穿越校园的围墙,对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了“希望德育”“石化翱翔”“藏生培养”等一系列特色校本课程。

“希望与生命教育”校本德育课程打造“亲切的、可信任的”德育课程体系。采用学生讲坛、校友讲坛、教师讲坛、家长讲坛、社区讲坛、专家讲座等多元化德育形式,丰富自主参与、社团活动、民主化管理、人生加油站等人文内容,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式“希望”德育,建立并完善一个形式多元化、内容人文化、方式个性化和手段现代化的德育发展格局。学校通过不断修订、实施、监督、测评,实现螺旋式上升,有效促进学风、班风、校风的优化。学生的行为规范与思想品质得到全面提升,德育课程的育人力量得到了深刻体现。

“石化翱翔”系列学员课程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2011年11月,学校成功申办北京市“翱翔计划”课程基地校,利用特殊的地理环境优势和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的前沿科技资源开发了一系列翱翔学员课程。学校与高校、石化科技企业达成联盟合作,自2012年9月开始在高一开设石化科技实验班,在高中阶段加强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未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学生在对科技未知领域进行探索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大的动力,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藏生培养“家国文化课程”。学校打造了以“筑梦燕附”“印象京藏”“心系天下”为核心的西藏内高班“家国文化课程”体系,为西藏内高班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趣味运动会、藏文社、足球社、篮球社等社团交流活动,紧紧地把内高班的学生团结在一起。在特色课程上,专门为藏生设置极具地域特色的课程;在特色活动上,针对藏生开设了“点亮智慧人生”等一系列活动;在特色培训上,为藏生量身定做,内容包括校史、燕山的地域文化、西藏风情等;在特色文化上,打造独特的藏生特色宿舍文化、食堂文化……

此外,学校还开设了石化科技班、理科特色班、人文特色班、艺术特色班、英语特色班、课改慕课实验班等,并通过引进“国际课程”、与燕化公司合作进行“职普融通”等特色课程项目,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

蓝色的天空:打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生态

“爱·希望”教育致力于营造教育去功利化的“蓝色的天空”。学校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通过营造“亲切的、可信任的”教师文化打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生态。在强调高尚师德的同时,注重科学的、系统的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教有方法、教有特色、教有效果”的教学能手,让教师用科学的、绿色生态的教育发展观念武装自己。

与此同时,学校鼓励、支持教师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与体验学习等方式;通过开展“青蓝工程”“市内名师走进学校开设系列专题讲座”“校内专家”建设等,不断拓宽中青年教师培养渠道,着力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以梯队建设增强教师发展后劲,实施名师培养引领项目,组织校内研修培训,不断提升学校教师的教育智慧与专业素养;通过引进外地高素质人才、吸引优秀毕业生等不断为学校补充新鲜血液,实现学校教育生态圈的多元交流与学术争鸣。

生命中的希望散文 篇12

1 初代离散族裔和故国

小说《梦娜在希望之乡》描写了以张家母亲海伦为代表的初代离散华裔和以梦娜和凯莉为代表的二代离散华裔的生存状态。由于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 两代人对待故国中国时表现出的情感和认知存在一定差异。

“离散族裔的家, 与其说是一个地理位置, 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感情空间。对故国的认同, 从物质的寻找转换为一种情愫。 (徐颖果, 2012:12)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一代移民, 海伦亲身经历了背井离乡, 由故国中国移居至居住国, 并在美国扎根的过程。她与中国之间存在着客观的情感牵系和经济联系。海伦对家乡留有的深刻印象成为她移民后怀旧情愫的主要源泉。对留在中国的家人, 她有着深深的牵绊, 并深信这种家庭的联系应该永久保持下去。为此她不断地向两个孩子述说家乡的名字, 告诉他们村子里所有人都认识她家的房子。海伦试图通过此种方式在她的两个美国出生的孩子和她们从未涉足的故国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在反复地述说中, 海伦也下意识地强化了自己对家乡, 家庭和家人的归属感, 她深信家乡是她的“根”, 关于自身和家庭的一切历史均由此开始。

“一般的华人家庭总是要求子女学习并接受中国文化传统和习俗, 借以维持与祖国的联系 (程爱民, 邵仪, 卢俊, 2010:17) 。”除了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也是海伦故国情愫的重要表现之一。中国人很伟大, 创造了纸和火药, 这是她引以为豪的事情之一。她非常骄傲自己能写汉字, 尽管在移民生活中汉字几乎无处可用。她教梦娜用汉字写自己的名字, 梦娜笑称母亲在胡编, 海伦非常伤心。作为初代移民, 海伦始终在精心保护自己的中国传统和华裔身份。

从经济联系上看, 海伦一直通过香港的代办机构往家乡汇钱, 直到该机构因不明原因关闭。海伦万分不安, 想尽办法搜寻联系到家人的线索。这种情形在离散华裔中非常典型, 大多数人在外谋生, 把钱寄回中国以供养家人。而这“不明”的原因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海伦与家乡经济联系的脆弱性与虚构性。“离散作家笔下的故国家园, 永远不能摆脱虚构的成分。他们对故国家园的描述, 建立在记忆和想象的基础之上…离散文学中的“家”, 便成为一个想象的地方, 是一个精神家园。 (徐颖果, 2012:10) ”

海伦与故国的关系紧密又坚固, 然而长期的海外生活也在蚕食她与故国之间的联系。海伦多年与中国处于半隔绝状态, 加之新的离散族裔的生活经历, 使得海伦对故国的记忆日渐模糊。她有时写错汉字的笔画, 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关于中国的“好多东西都忘了” (任碧莲, 1996:7) 。尽管海伦在中国接受了教育, 但由于与故国联系越来越少, 这种文化遗产的流失则变得不可避免。这种现象并不是初代移民有意识的心理或情感行为, 地缘限制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二代离散族裔与故国

与初代离散华裔对故国的眷恋不同, 以张家姐妹梦娜和凯莉为代表的二代离散华裔对故国的认识有其独特性, 故国和居住国经历的碰撞成为其主要特点。

二代离散华裔生长于居住国美国, 对中国的印象主要来源于上一代人的述说。小说中的梦娜和凯丽对中国的认识直接来源于父母, 尤其是母亲。母亲对故乡和故国的描述使其认识了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故国文化。虽然对故国的归属感不似上一代具体而强烈, 但对二代离散华裔来说, 故国始终在其意识和情感中占有重要位置。张家姐妹中的妹妹凯莉是个典型人物。凯莉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自豪, 并有意识地保持自己的“中国性” (Chineseness) 。穿着中式服装, 吃中式食物, 主动学习中文和武术, 凯莉与故国的联系是具体而实在的。

另一方面, 作为从美国出生长大的一代, 二代离散族裔更加直接地接受着两种文化的洗礼。“在美国出生的新一代华人子女因为生活在与父母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里, 受着美国文化的熏陶, 平时读的是英文书籍, 而非孔子的经典, 往往在思想上更倾向于接受美国文化和价值观。 (程爱民, 邵仪, 卢俊, 2010:17) ”因此梦娜和凯莉十分清楚父母培养自己的方式与白人父母完全不同。姐妹二人被要求做“中国式的乖女儿”, 服从家长的要求, 满足父母的期待成了二人不容质疑的义务。正确理解两种文化, 并在自身加以合理内化, 是二代族裔面临的特殊挑战。

3 结语

“离散群体的家在哪里, 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也是离散文

学的永久主题, 因为它直接关联到离散族裔的身份认同这个重要问题” (徐颖果, 2012:10) 。离散族裔离开了故国, 到居住国定居, 毫无疑问, 对故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离散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受离散族裔自身认知和故国与居住国关系的影响, 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呈现出深刻的复杂性。“即使是同一个散居族裔, 由于在特定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不同, 或者由于形成或加入散居族裔的历史年代的先后, 各自对自己的祖国和文化渊源的态度和关联也呈现出十分不同的情况。 (张冲, 2005:88) ”在《梦娜在希望之乡》中, 初代离散华裔表现出对故国家园的怀恋和对故国文化身份的自豪, 并有意识得维系自身及后代与故国之间的联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阻隔, 初代离散华裔对故国的集体记忆呈现逐步模糊乃至丧失的趋势, 在面对离散身份中的“中国性”时, 情感的确定性和实际内涵的不确定性之间矛盾明显。相比之下, 二代离散华裔生长于居住国美国, 他们的经历正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缩影。作为外黄内白的“香蕉人”, 正确处理自身与故国之间的关系成为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离散华裔在处理与故国关系时面临的特殊困境, 也给离散华裔的身份认同带来了巨大挑战。离散族裔只有承认上述困境的客观存在, 并有意识地针对其根源进行自我调试, 才能弥补对故国认知的错位, 在离散身份中构建合理的“中国性”, 实现离散身份的归位。

参考文献

[1]Ashcroft, Bill, Gareth Griffiths, Helen Tiffin.Key Concepts inPost-Colonial Studies[M].London, Routledge, 1998.

[2]Butler, Kim.Defining Diaspora, Redefining a Discourse[J].Di-aspora, 2001, (10:2) :189-219.

[3]Jen, Gish.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M].New York:Ran-dom House, 1996.

[4]程爱民, 邵仪, 卢俊.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5]陆薇.全球化语境中跨界的华裔文学[C].饶芃子.流散与回望——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海外华人文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268-282.

[6]徐颖果.离散族裔文学批评读本——理论研究与文本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机修钳工高级操作技能下一篇:班干部成员职责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