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先进事迹个人心得

2024-07-14

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先进事迹个人心得(共10篇)

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先进事迹个人心得 篇1

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_。

这样一位英雄,本可以留在城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享受优渥的待遇,过安逸的生活,但想到家中父母年迈,当兵7年只与父母和妻子见过寥寥几面,1955年复员后,孙景坤选择回到家乡山城村务农。

村民们当时并不知道眼前的孙景坤是战功赫赫的英雄,但他们觉得,他上过战场,又是党员,一定能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在这样的期许下,孙景坤当了村里的生产队队长,在这个岗位上,孙景坤要为全村谋划,据他的大儿子孙福贵回忆,小时候他们很少能够见到父亲,他总是早出晚归,奔波忙碌,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

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先进事迹个人心得 篇2

1950年11月,刺骨的寒风已经在长津湖肆虐,但突然提前的军令依旧被彻底执行。还穿着夏季单薄衣物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六连抵达战场,他们接到了坚守死鹰岭的任务,而当时朝鲜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四十摄氏度。为了完美地完成这项任务,连队的士兵在天寒地冻中待了一个晚上,甚至不敢生火取暖,怕引起美军的注意。彼时战况对我军不利,伏击美军已经是当时能施行的最有效的打击方式,连队身上背负的使命十分沉重。战士们意志坚强,但单薄的夏装抵挡不了寒风,即便如此,没有人从战场中撤退。

第二日,正面战场打响了,附近的兄弟部队却奇怪地发现,执行防守任务的六连没有开火。他们派遣参谋打探,迎接他们的,却是战壕中仍旧保持着战斗姿势的一座座冰雕。原来在一夜的坚守中士兵们居然全部冻死,而临死前,所有人依旧没有改变自己的姿势。

时至今日,距离那场战争已经过去了七十年,钢铁铸造的伟人们走了,但由伟人铸造的钢铁留了下来,继续庇佑着我们。在即将到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七十周年纪念日之际,我谨以那些中国英雄们的事迹,来缅怀那场惨烈而伟大的战争,和战争中牺牲的,最可爱的人们。

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先进事迹个人心得 篇3

那是一次奋不顾身的跨越。

那是一场舍生忘死的冲锋。

南征北战,“每块伤疤都是勋章”

1948年1月,辽宁省安东市(今丹东市)一户农家小院里,传出一阵锣鼓和鞭炮声——村农会副主任孙景坤与当地一位农家姑娘,正被人们簇拥着举行婚礼。

分了地,娶了媳妇,孙景坤开始了新生活。然而,村里人并不知道,孙景坤和妻子在婚前已有约定:“结了婚就去参军,保卫幸福生活。”

新婚不到一周,孙景坤打起背包,告别亲人,踏上从军路,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8师24团7连(1948年11月改称第40军119师357团7连)的一名机枪手,由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参军不到1个月,孙景坤就随部队参加解放四平战役。初上战场,他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枪林弹雨,“没开火时很害怕,等真正打起来,反而不知道害怕了”。

孙景坤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1948年9月,攻克义县战斗打响,敌人的子弹刮风般扑向机枪手孙景坤。激烈的战斗中,“一块炮弹皮钻进小腿,一直没取出来”。此役,孙景坤荣立二等功。

孙景坤作战勇猛,数次挂彩。打锦州负伤、打黑山阻击战负伤、打唐山负伤、渡江战役时负伤……“轻伤不下火线;如果是重伤,就跟着团部的大车,走到哪拉到哪。”最危险的一次,子弹贴着他的后脑勺飞过,万幸的是,只是擦伤。“手一摸,全是血。”

随后,孙景坤随部队南下,飞渡长江天险,突破湘粤防线,会歼桂系兵团,途经9省,直捣天涯海角。战火中,孙景坤光荣入党。

解放海南岛的战斗让孙景坤记忆犹深。1950年4月,119师官兵乘木船冒着敌人火力,渡海向海南岛方向进发。敌舰发射的炮弹和敌机投下的炸弹不断在船队中爆炸。一时间,血染海面。接近登陆点时,孙景坤所乘小船被炸弹掀翻,瞬间解体。危急时刻,他抓住一块木板,拼命游上岸。回头一看,一个排的战友只剩下12个人。

从东北打到海南岛,一路征战,一身落下20多处伤疤。对于孙景坤,“每块伤疤都是勋章”,都是戎马生涯的一段记忆。

三过鸭绿江,“死也要死在前线”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对于孙景坤,志愿军战歌这句歌词有着特殊的意义。

1924年,孙景坤出生在今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紧挨着鸭绿江。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孙景坤所在的119师接到命令,将士们急赴丹东,投入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前的准备。

部队驻地离孙景坤家不远。自从参军后,他就没见过亲人了。每当战友们问及他的家人,他的心里都会涌动起潮水般的思念。

然而,朝鲜在流血,在部队驻地就能听到鸭绿江南岸的枪声、炮声、飞机呼啸声和炸弹爆炸声,那里的战火映红了天。

战斗在即,孙景坤知道自己不能离开部队。在部队待命的40天里,他从未提过探家的要求。

1950年10月19日深夜,孙景坤所在的40军奉命经过丹东鸭绿江大桥秘密开赴朝鲜战场。

部队过江后,昼伏夜出,经过连续急行军,10月25日在朝鲜战场西线,与向北进犯之敌遭遇。志愿军如猛虎下山,打得敌人不知所措。

在激烈的战斗中,孙景坤大腿遭敌炮弹炸伤,被送回吉林图们,在部队医院接受治疗。

伤愈后,孙景坤坚决要求重返朝鲜战场,“死也要死在前线”。志愿军某部安排他搭乘向前线运送军需物资的军列,他第二次跨过鸭绿江入朝。

战火无处不在。孙景坤乘坐的军列在途中遭到敌机狂轰滥炸。车翻了,人散了,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他一时无法找到自己的部队。无奈,他沿着铁路线又回到丹东寻求帮助。

经多方联系获悉,他所在的357团正向砥平里地域集结待机。前线战事正酣,孙景坤一秒也等不了,他搭乘过江军列,第三次跨过鸭绿江,向部队奔去。

1951年2月13日,砥平里反击战一开始,志愿军官兵就向敌人阵地勇猛地扑了上去。

砥平里之战,孙景坤和战友们在“极度疲劳,粮食不济,常常日食一餐,甚至数日一餐”的困境下,打出了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战后,119师命名357团7连为“硬骨头连”,授予锦旗1面,记大功1次。

激战161高地,“保证守住阵地”

孙景坤大女儿家墙上的镜框里,镶嵌着他的立功奖状、与国家领导人合影的照片,那里浓缩了他的光辉岁月,是他一生的荣耀。

数年征战,到底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斗却深深烙刻在他的心底。

1952年10月26日黄昏,孙景坤所在的357团在炮火支援下,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占领161高地,随后由8连副连长支全胜带领2排官兵坚守阵地。

次日,不甘失败的敌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2排官兵连续打垮敌人多次反扑,自身伤亡很大。已是7连副排长的孙景坤临危受命,带领9名战士,扛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冲过多道封锁线,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161高地。此时,坚守阵地的2排几乎弹尽粮绝。整整一个排,打得只剩下几个人。

“你们来得太及时了,马上投入战斗。”支全胜一把搂住孙景坤。

“副连长放心,我们保证守住阵地。”孙景坤立即安排增援战士各就各位。

敌人又开始进攻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阻击,从日近中午,一直守到半夜,他们打退敌人6次进攻。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中,找到了受伤昏迷的孙景坤。

孙景坤因其英勇表现,荣立一等功,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枚。1953年,他作为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英雄无畏,岁月有痕。5月,得知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征集历史文物资料时,孙景坤毅然把珍藏几十年的立功证书、立功喜报捐献出来。“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

“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身边倒下,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以前身体硬朗的时候,还时常去鸭绿江断桥上看看。”

70年过去了,饱受战争创伤、只剩半个桥身的鸭绿江断桥,依旧傲然挺立。

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先进事迹个人心得 篇4

连年征战,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他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有一次战斗,我中了两枪,一枪打在手上,一枪打在腿上。子弹有毒,后来腿上、脚上的肉都烂了”。

1955年解甲归田的孙景坤把荣誉证书尘封起来,只字不提战争年代的事迹。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英雄吧,在硝烟炮火中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杀,一切归于平静后,也能够在和平年代甘于清贫,只顾建设家乡。

村里有条河,经常泛滥引发水灾。孙景坤的倔劲上来了:“还能让条小河欺负了?”他带领村民开山碎石、肩扛手提,筑起一座堤坝,自此河水安澜。

“他是军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严劲儿,从不强迫乡亲们干这干那。”86岁的村民刘振山回忆,“他在前边干,我们在后边学,大家心服口服。”

靠着孙景坤的带动引领,山城村上百亩烂泥滩变良田,数百亩荒山上种满板栗、落叶松,几十年如一日,村子终于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这才决定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人们至此才知道他是一名战斗英雄。

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 篇5

孙景坤是96岁高龄的志愿军老兵。他曾舍生忘死血战沙场,作战英勇荣立一等功。载誉回国后,他却深藏功名解甲归田,带领村民改变家乡贫困面貌。

在丹东市光荣院,一件挂满军功章和纪念章的军装挂在孙景坤老人的床头,这是他那段戎马生涯的见证。

孙景坤的儿子孙福贵:我父亲很怀念他牺牲的战友,他有时候经常看这些奖章,再顺手去摸一摸,他的脑海里可能想的很多。

1948年参军入伍的孙景坤曾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多次重大战役,并立下赫赫战功。1950年,孙景坤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因激战负伤回国治疗,伤刚好又再次奔赴前线。

1952年10月,在配合上甘岭战役的一场战斗中,身为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了增援161高地的命令。当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送弹药上去要冲过十几条封锁线。

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营长就告诉我,你带领这九个人,扛多少手榴弹、扛多少子弹。一出发一看,飞机就来了,我们瞅准机会赶紧往上冲。

冲上阵地的孙景坤,和所剩无几的战士们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他们打退了敌人多次反扑,孙景坤一人就击毙了21人。

从中午一直到半夜,孙景坤和战友们浴血奋战最终守住了高地。因为作战英勇,孙景坤荣立一等功。1953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而在回到家乡后的几十年里,他却从未提起这些荣耀。

孙景坤的女儿 孙美丽:我问他,你怎么不讲你战争年代的事情,他说我不能说,一个个熟悉的脸庞都倒下了,我不愿意说那些,心里难受。

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回乡务农。在办理党组织关系时,他“隐藏”了自己的战功和荣誉,回乡第三天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后来作为生产队长的孙景坤,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用几年的时间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并带领村民一同修建水坝改造耕地。

辽宁省丹东市山城村村民曲华成:这个河一发水就把地都冲坏了,(孙景坤)领着大家伙儿修这个拦河坝,想办法叫大家伙儿富裕起来。老百姓心目中非常信任他。

村民有困难,孙景坤想方设法解决,而他自己的孩子却沾不上一点光。在家务农的大女儿孙美丽今年已经快70岁了,因为小儿麻痹她从小右腿落下残疾。她告诉我们,16岁那年好不容易有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却在父亲的坚持下让给了生活更困难的家庭。

孙景坤的女儿孙美丽:当地电话局里头招一批工人,要电话员,我非常高兴,我这回能当工人了,俺爸知道了,说什么也不让我去。

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当这个党员,不能一切为自己着想,要多为群众,也为国家。

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最终决定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那时候人们才知道他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

时代楷模徐振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6

烈士陵园是铭刻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的纪念地。在吉林省通化市,老兵徐振明父子两代人共同守护杨靖宇烈士陵园,用两辈人的坚守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提醒着和平的来之不易。从徐振明老人身上,我看到了许多老革命军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值得现代人去学习以及弘扬,这些正能量永远不会过时。徐振明老人以能为抗日英雄守陵为荣,这是对革命事业的归属感,对革命先烈的敬畏感,心有归属,就能尽心尽力;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正是这种精神,让徐老能从一而终,发挥余热,用大半辈子守护着这座靖宇陵园,默默奉献改变陵园环境。

这样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革命,为何放弃“招待所所长”“福利院院长”等其他优越选择,偏偏选择甘愿做一个守陵人?我认为徐振明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在他心里时时装有“老革命”,装有对靖宇精神不变的信仰,装有浓浓的大爱和战友深情。除此之外,更难能可贵的当属其身上的谦逊本色。

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 篇7

老人话不多,反复提起的两个词,是奉献和幸福。他的心中,似乎从来没有自己应该得到什么;他想到的,总是自己还能做些什么。战时勇往直前、建设时事必躬亲、为下一代做爱国主义教育、捐出自己珍藏的奖章和证书……当我们赞他伟大,唤他英雄时,他想到的,却是已经长眠的战友。

“他们才是真的英雄,与他们相比,我还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类似的话,老英雄张富清也说过。他们并不相识,却因为相同的信仰而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

返程的路上,我们去了抗美援朝纪念馆,在精心布置的场馆和详实的史料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当年那连天的战火和无畏的将士,烽烟中、黄土下,许多英雄甚至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我想,如果让他们重新选择,那些前行的背影中不会少哪怕一丝坚毅……

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先进事迹个人心得 篇8

——记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徐振明

长白山南麓,浑江东岸,苍松翠柏间,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陵园巍然矗立。

在这里,有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曾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舍生忘死、立下赫赫战功;在转业地方后的60多年,他恪尽职守、默默做着杨靖宇将军烈士陵园的“守陵人”,用一生点燃信念的火种,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他是95岁高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徐振明。

两次荣立一等功

谈及往事,老战士徐振明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

1942年初冬的一天,徐振明在参加山东莒县伏击日军的一场战斗中,在山坡上向敌人射击。突然,一发炮弹在他身后爆炸,他的后背瞬间被炸伤,鲜血浸透军装,他一下子就晕了过去。

在徐振明被抬去后方医院的路上,日寇开始了疯狂突围。“八路军常讲‘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用叫唤’,面对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离开战场?”苏醒后,徐振明忍住钻心的疼痛,“腾”地一下翻身爬下担架,捡起枪支和弹药,返回阵地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战友们被徐振明的顽强斗志深深鼓舞,大家并肩血战直至胜利。徐振明因此荣立参军后的第一个一等功。

1950年10月,身为步兵连连长的徐振明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过去父亲参加过多少次战斗,他也记不太清了,只记得那时停下来就打仗,打完仗就行军。但那场拉锯战,尤为惨烈。”徐振明的儿子徐永军告诉记者,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徐振明先后参加了松骨峰阻击战、“394.8”高地战等著名战斗。那时天上敌机狂轰滥炸,地面枪林弹雨,在争夺394.8高地的拉锯战中,父亲所在连全体官兵奋勇杀敌,最后仅幸存10来个人。经过这一战,徐振明第二次荣立一等功。

选择为杨靖宇将军守陵

“杨靖宇将军身上的民族精神鼓舞了千万八路军将士的斗志,能为英雄守陵我感到光荣。”虽已离休,可每当被问及“守陵”的初心,徐振明总是这样回答。

1942年,不满18周岁的徐振明光荣入伍。新兵培训时,他曾听教导员多次讲述杨靖宇将军的英勇事迹。从那时起,杨靖宇就成了徐振明的精神偶像。

1958年,徐振明转业到地方,面临3个职业选项:一个是招待所所长,一个是福利院院长,还有一个就是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没有丝毫犹豫,他选择为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守陵。

为了让长眠于此的英烈安息,徐振明踏查山前山后,规划设计绿化方案,带着陵园职工一起挥锹抡镐、栽植松柏、种花种草。“那时候他恨不得天天‘长’在陵园。”徐振明的妻子龚凤兰说,遇到刮风下雨,即使是半夜,徐振明也会到陵园巡查,看看屋瓦有无漏雨,看看树木是否折损,从之前的荒山秃岗到现在的满岭翠绿,这里的每一棵树木,都见证了他的执着与坚守。

把革命先辈的精神传承下去

1980年,徐振明离休时,劝说即将参加工作的儿子徐永军到革命烈士陵园工作,将守护陵园的“接力棒”交给了他。

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凝聚了徐振明大半生心血,是他的精神寄托,他舍不得离开这里。经过再三申请,已离休的徐振明又回到陵园当起了门卫。如今,身体行动不便的他,仍不时回到陵园看看。

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9

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孙景坤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在革命战争时期,孙景坤冲锋在前,英勇杀敌,荣立赫赫战功。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主动要求回乡务农,扎根基层,带领乡亲发展生产。在艰苦岁月里,他藏起战功、甘守清苦,即使在家庭遭遇困难时,他也不向组织提要求、要待遇,艰苦朴素、无私奉献。他对党忠诚、信仰坚定,不怕牺牲、一心为民,始终坚守革命理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这既是一名革命军人、共产党员的本色,更是一笔启迪后人、催人奋进的精神财富。

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先进事迹个人心得 篇10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强大而不可侵犯的国家了。这些都是建立在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祖国,不怕牺牲、英勇向前,保家卫国才换来的。抗美援朝是一次正义之战,我们为了维护和平,保家卫国而战。这次的战争,让世界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力量和凝聚力,也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彰显了我们的国际地位。

这次的战争牺牲了非常多的志愿军,十九万七千多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铸就了我们今日的安定,为我们带来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让当时的中国有了飞速发展的内在和外在条件。感谢这些烈士们,也深切的怀念他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些革命家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

七十年过去了,我们也应该要学习这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明财富,我们不能辜负,要好好珍惜。

上一篇:五年级数学九月份月考下一篇:历史励志电影《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