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观潮教学反思

2024-05-05

课文观潮教学反思(通用11篇)

课文观潮教学反思 篇1

三、阅读表达释放情感的精华

〖片段五

师:学到这儿,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来给钱塘江观潮的客人当导游,我们先来设计一个开场白。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请跟我来,我会带你看个仔细。

生:游客朋友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是观潮最好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哟。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威力无比,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靠近江边。

师:相信你们都是合格的导游。现在就请你们给画面配上解说词,注意用上设计好的开场白。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一会看看哪个组说得最精彩。

(CAI课件视频:潮来时的过程。)

(生在组内练说。)

师:请大家推荐一个同学来当导游。

生:游客朋友们,欢迎您来钱塘江观潮。你听到了吗?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江面还是风平浪静。你看,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了。那条白线移动得很快,越来越粗,横贯江面。潮水已经涌起两丈多高了,就像是一堵白色城墙。潮水越来越近了,就像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你听,那声音快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游客朋友们,你们认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吗?

师:这位同学介绍得不错,用上了很多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就更好了。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要摄像的,请大家做好准备。你听,大潮离我们很近了,你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了吗?那是潮水的声音。快看啊,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声音越来越大了。潮水越来越近了,请大家退后一点,注意安全。你看,江水就要向我们扑来了,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了,那浪潮多高啊!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现在,我们脚下的大地都颤动起来了。相信你们一定会终生难忘!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真让人感到震惊,难怪人们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

(生齐说。)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3、4自然段,感受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都学得不错。那么课文2、5自然段还写了些什么呢?老师想交给大家自学。你们可以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说说你的感想,还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自学,自由讨论。)

生:我喜欢读“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写得很美,钱塘江就像是一位身披白纱的少女。

生:我读了“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这句话后,觉得钱塘江大潮的余波也非常的有气势。

生:老师,我想知道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知识锦囊,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自己在电脑里查找资料。

课文观潮教学反思 篇2

师:同学们好!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今天就让大家认识认识。来, 同学们看着我, 屏住呼吸看着我。

(生按要求做)

师:看出什么来了吗?

(生摇头)

师:我可看出来了, 你们虽然一个字都没说, 但是老师看出你们语文学得很好!

(生疑惑)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说你们语文学得好吗?

生:因为老师让我们做的动作我们都做出来了, 说明我们把这些词语都理解了。

师:对啊, 看来你平时的语文水平就很高。

师:同学们语文水平这么高, 向你们请教两个字。

(板书:咬嚼)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生: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口”。

生:“咬”是用牙齿把食物弄下来, “嚼”是把咬下来的食物嚼碎。

(板书:文字)

师:“咬文嚼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咬文嚼字就是弄懂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有时候是说一个人挑别人的毛病, 是贬义。

师:会咬文嚼字吗?

(板书:冷、暖)

师:来“咬嚼”这两个字。

生:看到“冷”这个字, 想到寒冷的冬天。

生:在困难的时候, 得到别人的帮助, 感觉心里暖呼呼的。

生:这两个字放在一起, 让我感受到人情的变化。

(师板书:字词知冷暖得失寸心间)

师:语言真的很神奇, 一个字、一个词就能唤起我们的记忆, 就能激发我们的情感。能不能感受到语言的神奇魅力, 要看我们有没有一颗敏感的心, 要看我们有没有“咬文嚼字”的本领。

一、检查预习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咬嚼”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可不像“冷暖”这两个字这么简单。

(板书课题: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师:咬一咬吧, 有什么滋味?带着你们感觉到的滋味自由读一读。

(指名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你觉得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这里的生活轻松快乐。

师:提前读课文了吗?

生 (齐) :读了。

师:依你多年的阅读经验, 你觉得这篇课文怎么样?

(学生谈初读感受)

二、咬文嚼字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的初读感受, 现在咱们就抱着咬文嚼字的态度, 用心去感受字词的滋味。把你觉得最有滋味的地方画下来, 可以在旁边写上你品到的滋味。同学们, 我们可要真的去咬, 真的去嚼啊, 要不然那些字词仍然在那里沉睡着, 我们可要努力唤醒它们。

(学生自读圈画)

1. 自由汇报交流———说出你品到的滋味。

(指名3-5名同学)

师: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是先把你品到的滋味读出来, 然后说说是什么滋味;二是先说一说从哪个部分品到什么滋味, 然后把品到的滋味读出来。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 也一同跟着品味。

2. 教师引领, 学习咬文嚼字。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品出了自己的滋味, 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咬嚼一个自然段, 看大家能不能掌握这样的方法。自由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出示:我发现, 闭上眼睛时, 声音就会变得特别清晰和富于形象。有一种鸟的叫声像是有人磕牙, 时断时续, 嗒嗒作响;另一种鸟的叫声好似老人叹息, 声音沙哑又苍老;还有一种鸟叫声很像猫叫。一天, 它一边叫, 一边从我的窗前飞过, 我幻觉中出现一只飞着的猫。)

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咬嚼这个自然段, 行不行?我们共同来看第3自然段。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读出自己的滋味。)

师:大家一同读, 嚼嚼其中滋味, 看能不能嚼成一两个词。

师:究竟能嚼出哪个词呢?闭上眼睛, 听老师读。

(师范读)

师: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一只飞着的猫。

生:听到了各种声音, 好像有人在磕牙, 好像有个老人在叹息……

师:是啊, 从这些词句中, 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和形象。

(板书:富于形象)

师:下面把你的滋味放进去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找一名同学来读, 你读的时候是在回味, 我们大家都闭上眼睛来感受。

(生读)

师:你比老师读得好。大家能感受到那些形象了吗?这么多的形象, 样子又清晰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这就是“富于形象”。

师:刚才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步骤———一咬二嚼三回味读书的, 咬出滋味———嚼出意味———读出韵味。

3. 集中练习, 感受方法。

师:下面来试一试, 看同学们学会了没有。大家自由读第1自然段, 要用心去体会细节, 看你能嚼出什么滋味。

(学生自由读)

生:从这个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很熟悉那些小鸟的声音。

师:能不能说出具体的词语?

生:我从“小家伙”这个词体会到作者和这些鸟很熟悉, 感觉很亲切。

生:我从“辨认”这个词看出作者对这些小鸟很熟悉。

生:我从“准确”这个词看出作者对这些小鸟的声音很熟悉。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咬文嚼字了, 不但知道了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而且能够从词语中品出滋味。

4. 确定研究段落, 集中练习。

师:下面加大点难度怎么样?刚才是自由的, 现在是非自由的。请三排同学, 分别研究第6、7、8自然段。可以用你习惯的读书方式, 可以朗读, 可以默读, 也可以小声读, 关键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 静静地去感受。

(学生自由读)

师:一遍读完了可以再读第二遍, 第三遍。

(生再读)

师:下面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咬文嚼字的。从第6自然段开始。

生: (读) “今年, 园艺家们别出心裁, 在公园东北角临街的一块高地上, 用白玫瑰和冬青搭起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于是, 维也纳的主题———音乐与花, 就这样被表达了出来。”

生:从芬芳的三角钢琴感觉到园艺家们很了不起。他们用白玫瑰与冬青搭起了三角钢琴。

师:为什么这样就了不起呢?

生:白玫瑰是白色的, 冬青是绿色的。

师:那这和钢琴又有什么联系呢?

(生沉默片刻)

师:来, 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 (学生手中的材料是复印的, 没有彩色的图) 哦, 怪不得呢, 大家手中的插图是黑白的, 那你们就凭借这些文字来想象。

生:白玫瑰当做钢琴的琴键, 冬青做钢琴的身子。

师:你真了不起, 能够凭借这些文字就想象到画面。

师:那能不能找到一个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呢?

生:别出心裁。

(师板书)

师:“别出心裁”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独具匠心。

生:就是非常用心来做, 与平常不同。

师:以往的时候, 园艺家们用什么来表现?

生:大表。

师:那些大表怎么样?

生:表针走得很准时, 花儿组成的表盘年年都是全新的图案。

师:那这算不算非常用心呢?

生:算非常用心, 而今年是更用心了, 创造出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

师:是啊, 在原来非常用心的基础上再想办法, 再去创新, 才叫“别出心裁”啊。来, 同学们, 带着我们的这种感受, 读读这个自然段。

师:我们再来看第7自然段。

(出示:古老的维也纳, 很难找到一条笔直的路。车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 两边的景物像是突然冒出来的。或是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 或是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而且, 跑着跑着, 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在这个音乐之都中, 最重要的并不是到处都有的音乐会, 到处都有的音乐家雕像与故居, 而是你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 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师:你品出了什么滋味?

生:“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 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师:维也纳的路是用音符铺的吗?

生:不是, 是说随时随地都有音乐的存在。

(师板书:随时随地)

师:“随时随地”怎样来理解?

生:就是不管是破晓的黎明, 还是落日的黄昏, 都能感到音乐的存在。

师:你的语言真美!可是, 这只是随时啊。谁再说说?

生:随地, 就是在任何一个地方。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

生:“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而且, 跑着跑着, 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在道路上就能想到音乐。

师:维也纳的道路弯弯曲曲而又畅如流水, 为什么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就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呢?

生:因为汽车发出吱吱的响声。

师:是这样吗?

生:因为这些弯弯曲曲的道路像线谱。

生:汽车像音符。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有这么奇妙的想象!那突然冒出来的房舍和开满花的树像什么呢?

(学生沉默, 教师充满期待地注视着学生。)

生: (猛然站起) 像音节线。

师:是啊, 道路是线谱, 汽车是音符, 房舍和树木是音节线, 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节奏、有旋律才是优美的音乐, 多么优美的生活圆舞曲啊!就让我们把这种滋味放进这些文字中, 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说说第8自然段中你咬嚼到什么了?

(第8自然段, “神仙的手指”“撩动”略。)

师: (铃声响) 同学们, 留恋处, 铃声催发。其实, 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地方可以挖掘, 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里。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可以感受到维也纳随时随地都有音乐的存在, 维也纳的音乐之花是维也纳人辛勤培育的结果, 这朵花就生长在“生活”这片土地上。

(板书:音乐、生活, 把“音乐”写在一朵花的中间。)

板书设计: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咬文嚼字

字词知冷暖

富于形象

得失寸心间

别出心裁

随时随地

生活

附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文字的探究, 感受到维也纳生活的优美温馨。

2.通过对“富于形象”“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的推敲, 培养学生推敲词句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对文章题目的质疑和研究, 培养学生反思性阅读的习惯。

4.通过对文章各自然段的重新排列, 关注语言的结构形式, 实现创造性阅读。

三、反思阅读

1.同学们嚼出了自己的滋味, 我们再回到课题上看一看, 为什么课题不是“维也纳圆舞曲”? (突出对生活的理解)

学生快速浏览。

最终有什么发现?

音乐成了维也纳人的生活, 有生活的地方就有音乐, 有音乐的地方就有生活。

2.为什么不是“交响乐”, 不是“进行曲”, 而是“圆舞曲”?这曲子是谁谱写的?

作者究竟要通过这篇文字告诉我们什么?你品味到怎样的生活滋味?

(生活不一定就是快节奏的, 要在生活中体验生活, 向学生推荐米切尔·恩德的《毛毛》, 一个小姑娘和时间窃贼的不可思议的故事, 会让你们更好地感受生活。)

四、重新排列, 创造阅读

把这篇文章的每一个自然段重新排列, 有什么感受?

举例:把第8自然段作为开头, 读一读, 文章顺畅吗?余淤于盂榆虞愚舆或者是舆余淤于盂榆虞愚, 依次类推, 看有什么不一样。还可以任意组合, 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学)

请同学们以“谈《维也纳生活圆舞曲》的晕种读法”为题写一篇读书报告。

五、结语

师:同学们, 语言真是太美了, 又太神奇了, 它可以传递音乐, 可以传递情感!语言的滋味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会, 用一生去回味!课文如同一份美餐, 我们要学会用美食家的嘴去品尝它, 课文如同一首优美的乐曲, 我们要学会用音乐家的耳朵去倾听它。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咬文嚼字当了一次美食家, 下节课, 老师带领大家当一次烹调师, 做一份自己的美味佳肴。

教后反思

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看起来平淡无奇, 品起来幽香缕缕, 回味起来清香袅袅。我对自己课堂设计的要求是大气、精致、和谐。大气就是有学科教学思想的支撑, 整堂课有明显的教学主线;精致就是把思想落实到教学细节;和谐就是实现教与学关系的协调, 顺应学生学习, 然后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设计要有三个关注:关注课程———从课程的视角, 语文课应该凭借教材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本领, 同时积累语言, 留下美好情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实际, 同时重视教师的教, 教师要教会学生, 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教材———尊重文本内在的规定, 按照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进行教学, 同时不对教材进行过度挖掘。

本课的教学设计, 以教会学生“咬文嚼字”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首先看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让学生凭借学习经验说说对整篇文章的感受, 目的是看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要求学生用“咬文嚼字”的态度读出自己的滋味, 实现主体性阅读, 目的是让学生亲近文本, 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 共同学习第3自然段, 实现教师教的作用, 总结出一咬二嚼三回味, 即咬出滋味, 嚼出意味, 读出韵味的方法。然后, 让学生在第1自然段中练习, 让学生更熟悉这种方式。最后, 让学生分别进行第6、7、8自然段的学习, 检验学生学习的程度, 同时开掘更大的空间。

从整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遵循认知规律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随着教学的缓步推进, 学生慢慢学会了品味词语。对“别出心裁”和“随时随地”的品味, 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 尤其是对公路是线谱、汽车是音符、房舍是音节线的想象。为学生提供空间的课堂才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

中学课文反思性教学的条件 篇3

以教学的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给师生的对话与交往提供了平台

课文教学是平等的对话和交往,不管是教师主体论还是学生主体论,都不能避免这样的尴尬:无论是教师主体论还是学生主体论,教师和学生结成主客体关系,都不能达到平等;教师主体论忽视了学生的学,唯有当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学生才能掌握教学的内容。学生主体论忽视教师的教,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自我活动便不能活跃、有效地展开。

课文的反思性教学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行为。在教学中,以平等对话来达到教学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因为不平等的对话,就意味着一种主体性对另一种主体性的压抑,最终这两种主体性都丧失了合理性。”而这种对话遵守一定的规则,即对称条件和互惠条件。课文的反思性教学的主体间性,就是坚持在课文的对话教学中教学主体间交往的机遇均等、平均分配。这种对话和交往解释了课文教学的内涵,充分发挥了课文教学的作用。

合理的教学目标,加速师生的共同发展

课文的反思性教学目的包括“学会教课文”与“学会阅读”两个方面,这两个目标合理性的实现总是包含在具体的课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将课文教学目标具体化时,要经常反思两方面的契合程度,尤其是做的方法的矛盾性和一致性;在课文教学目标信息调动或引起活动时,教师与学生都关注课文教学目的的外化是否顺利,设置的目标是否完成。并反思课文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在课文教学目标的信息控制与调节教学活动时,师生都保持有目的的作为,坚持目标允许的行为,修正目标不允许的行为,若发现课文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则及时修正,并使它得到实现。在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时,师生获得了共同的发展。教与学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发展。

主体间性与兩个学会的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带动课文反思性教学系统其它因素的合理性发展。例如教学内容、形式、途径、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发展。理论上,“应用理论与科学理论的适当降温,基础理论与人文理论的合理升温”。实践上,提升课文的人文性,不仅使学生爱学善学课文,而且使学生懂得做人;构建多种教学形式并存的格局,使它们互补;加强课文教学策略的运用,突出反思在教学方法上的地位,从而提高课文教学的价值。

《观潮》课文教学设计 篇4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七册。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全文的重点―“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这对于学生来说,确确实实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审美情趣的好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如“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许多人习惯认为。这句话写出了潮来前‘。睁”的特点。和‘。潮来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当然不错。但我认为,仅这样理解还不够,还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写这句话的匠心所在―那就是‘。越往东越宽”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为表现人潮的奇特、壮观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学情分析】

1.学生课下搜集了不少潮汐的资料。对大潮有所了解。

2.课文描述的“潮来时”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理解体会起来有一定难度。可通过反复朗读及观看钱塘江潮的录像。使学生置身其中。切身感受。

3.学生朗读描写潮来时的语句时。可能气势不够。老师应注意适时指导,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人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应重读“白色战马”、“飞奔而来”等词语。以突出大潮的势不可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

2.能力目标:积累运用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如“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笼罩”、“屹立”等词语。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与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人好河山的热爱、赞美。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包括观潮录像、课文内容)。

学生:课前查阅搜集有关大潮知识的资料,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设计意图:从读书的形式到读书的内容都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

学生可能会说自己读愉的知识。如:“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海宁市盐关镇是最好的观潮的地方;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叙述的……学生也可能会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时,老师可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通过下面的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需要。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与信心。鼓励学生以学定教。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5

【情景说明】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之《观潮》。

2、教学目标:

⑴ 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⑵ 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从教虽已有几年光景,但有幸执教《观潮》,今年还是第一次。课堂上实现着我完美的预设。想通过学习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三个时间段的景象,体会大潮的奇特景观。备课时,我着力体现新课标的主旨。没想到,由于学生的发现,憧憬与释怀荡漾在我心间,课堂也因生成而变得鲜活起来。

【教学片断】

师:课文第一自然,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奇景,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后面的部分,用你们智慧的双眼、细腻的心灵借助文字和插图,去探寻、品味、感悟大潮的奇特景观。

(学生读书勾画。)

师:谁先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好像闷雷滚动。从闷雷滚动我体会到:虽然,它离我们很远,但是沉闷的声音丝毫不能掩饰它宏大的气势。

师:你真是个懂得用心的孩子。

生:过了一会,响声出现了一条白线我觉得,这个时候,它虽然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但我能感受得到,那非凡的气势将从这里开始。

师:(一阵惊喜)你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心灵!那样一条白线,的确是大潮初显的身影,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体会大潮初显的宏大气势。

(生齐读。)

生:人群又沸腾起来,也说明,人们看到了大潮,心里万分激动,肯定在议论、惊叹,衬托出大潮的奇特。

师:你真是太棒了!能抓住对象,体会到了衬托的写法,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你自己的感受。

(生读,其他学生情不自禁的跟着读。)

师:同学们,继续阅读,像他们那样去探寻大潮的奇吧。

(生开始投入地朗读课文,其间,我也迅速地浏览课文内容。)

生:那条白线向我们移来横贯江面。从移字和书上的插图,我发现,这浪潮是慢慢地挪过来,同时在变长,变宽。

生:还有横贯江面一词,一般,江面是无边无际的,在人的.肉眼看来,一般较大的,长的波浪还不至于出现在长长的江面上。那么,这条逐渐拉长、变粗的白线,要从江边上延伸出去,长度占据整个江面,我觉得它的奇在于浪潮长。

师:(激动地)你真了不起!能抓住这个关键词体会(板书:浪潮大),请你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我觉得这水墙很高(师提示:一丈约3.33米,教室的高度约3.3米,一丈约一层楼。)两丈多高,相当于两屋楼房那么高,可见,奇就奇在浪潮高。

师:算得真准!请你将它写在黑板上。

生:浪潮越来越近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从书上的插图,可以看出浪潮成一字排开。我感觉如果我站在江边,它都能将我吞没进去,它的奇就奇在气势很凶猛。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请你将气势猛写在黑板上。

生: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这句写出了潮来时声音很大。

师:形容声音的词除了大之外,哪个词更为准确?

生:高。

生:不是,是声音响 ,像《黄河大合唱》中来势凶猛的大气。潮来时,节奏强,这也是奇。

师:你的回答精彩极了!请你写上 声音响、节奏强。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想像齐读本段(师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是啊!作者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潮水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读起来如身临其境,如闻其身,如见其景,深受震撼,让我们带着深深的震撼,一起记住这大自然带来的奇特景色吧!

这就是──钱塘江大潮(生齐答)。

【教学反思】

本课中,由一个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发现了人群的沸腾这个侧面描写衬托出了大潮的景色之奇),教学因此而离开了我课前完美的预设。于是,师生沿着奇这一条简单,清晰明了的线索重新解读文本,建构新的阅读体验。一时间,关于大潮之奇,思绪涌动,万千感奇。课后,我对这堂课的成功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阅读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两方体验美学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交流。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在教学中,学生能感悟到侧面描写是为衬托大潮之景的奇。这是我未曾预料到的,好在我对课文内容熟记在心,巧妙的过渡后,抓住这一契机,引领学生直接循着奇,这一简洁而突出的线索,重新解读文本,我也随之迅速的加入到阅读理解的行列之中,预设中的种种期待,随之显现。心中对他们的担心,也就轻松释怀。如果,我漠视了学生这一独特体验,生拉硬拽到我的预设中去,后面的程序将会显得沉重、不清。钱塘江大潮也就不会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留下如此奇的记忆了。

二、图文并茂,促进理解文本内涵

目前,只要是公开课,一般都少不了设计精美的CAI课件,那么是不是每堂课就非得用课件不可?是不是一遇上难以理解的文字,就得让课件帮忙排难呢?那么贫困地区的孩子还是不上课了?若长此下去,学生对课件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强,而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只会越来越差。因此,我认为,课件无须泛滥,对于大部分的常规课来讲,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理解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是最实在的途径。

文中,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两丈多高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通过看图,还不足以形成明确的概念,提示学生用数学换算单位来计算,(一丈约3.33米)再让学生用身边的事物进行类比(一层楼约3.3米),就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当浪潮越来越近时,气势如何凶猛?声音如何响亮?通过看图,读文字及学生感悟,教师语言的描述,很自然,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情景就呈现出来,气势猛,声音响这种奇景,就在学生头脑中越来越清晰。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各自的感悟和想像,以高昂的激情投入到文本中朗读,让大潮之奇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激起了对大自然奇景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可见,这样长时间、有目的训练,不仅可以丰富文本内涵,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的感悟能力,对成长的孩子终身受益。

【专家点评】

1、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教学有预设也有生成,但绝不能只有预设,在生成的过程中,突破预设的边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他们才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从教例中,可以感受到,这个综合素质不高的班级的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教师语言的感染力,更重要是敢于突破预设,引领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

课文《观潮》教材解析 篇6

1、层次结构: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

2、《观潮》的内容及语言描写的特点:

本文虽只有二百多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人受到美的陶冶。

课文观潮教学反思 篇7

随着当代教育对核心素养议题的关注, 我国也初步形成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要素, 并已正式向社会征询意见, 意见较集中地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作为语文素养培养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 怎样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关键在实践。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 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语言文字的问题, 让学生用鉴赏的视角体会作者丰富多彩而形象的语言, 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以《观潮》为例, 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提高语言能力;以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 提高思维水平;通过语言的欣赏,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 获得美的享受。上述内容都需要学生亲自实践, 把被动获得转变为通过实践自己去获取认识。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实践机会和设计实践内容, 是课堂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在这种认识指导下设计《观潮》的教学, 希望形成以注重学生语言实践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为特色的教学设计。

《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篇课文, 作者对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的奇观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文字不多, 却将潮前、潮来和潮退的整个过程清晰列出, 观察点由远及近, 给予了学生声音、色彩、形状等全方面的视听享受。课文内容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

《观潮》的教学设计为三部分, 一是课前学习设计, 二是课中任务设计, 三是课后练习设计。每部分设计都将语文素养培养的实践意念贯彻到底, 希望让学生参与此课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素养的发展。

1. 课前学习设计

(1) 读《观潮》课文2遍, 思考课后题。

(2) 读“资料袋”内容2遍, 了解钱塘江秋潮成因, 可查阅更多相关资料阅读。

(3) 读下面词语和句子2遍, 通过查字典或问家长, 弄懂词句的意思。

词语:观潮名称食盐 (盐官镇) 笼罩灰蒙蒙薄雾昂首东望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

句子:

(1)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2)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变粗, 横贯江面。

(3) 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4) 江面很平静, 越往东越宽, 在雨后的阳光下, 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5) 霎时, 潮头奔腾而去, 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语文学习, 可以锻炼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在预习作业中首先解决词句的读音和读通读顺课文。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 为开展更高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除此以外, 阅读资料袋不仅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原因, 更为下面的课堂语文学习实践做好准备。

2. 课中任务设计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重要形式, 为达成教学目标, 设计了四个让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实践的任务。

任务一:比较《观潮》课文内容与“资料袋”的介绍有何不同。

操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交流自己关于“资料袋”内容的理解, 以及收获到的其他信息, 对照《观潮》课文内容, 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没有开始就讲课文, 而是以任务形式比较“资料袋”与《观潮》两篇文章的不同, 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两篇同是写钱塘江大潮的文章上, 比较分析。这是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任务, 学生首先需要积极的阅读实践, 把握两篇文章的内容;其次学生必须反复阅读, 积极思考比较, 才能发现不同点。其三是任务最终会引领学生发现两文的内容及语言表达的不同。无论找出怎样的不同点, 都是他们自己实践所得, 也是最宝贵的。

任务二: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顺序被打乱的句子, 让学生还原顺序, 并说明作者描写潮水的顺序。

操作: (1) 体会顺序:学生根据课文中“午后一点左右”、“再近些”和“浪潮越来越近”等时间特征的词语还原句子顺序。 (2) 理出顺序:师生共同总结出课文描写潮水顺序的两个特点:时间顺序和潮水由远及近的顺序。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三个阶段的场景。

设计意图:有顺序地介绍景物是学生学习课文后需要收获的认知。我希望这个认知是在学生阅读实践中自己收获, 而不是老师去传授。打乱顺序的句子, 让学生根据课文阅读理解去感受体会作者描写大潮的顺序。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收获认知。

任务三:在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生动、优美?请说明理由。比较三个阶段的描写, 哪个阶段写得最具体, 请说明理由。

操作: (1) 感知美句:学生选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和词语, 在小组讨论中向组员表达出自己选择这个句子的理由。 (2) 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推选一个组员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这组选择的句子 (不能重复别人说的句子) , 并说明理由。

句子:江潮还没有来, 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 等着, 盼着。

理由:“人山人海”一词写出了看潮的人很多, “昂首东望, 等着, 盼着”写出了人们在江潮没来之前急切的心情, 特别是“盼着”二字。

句子: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由:从声音的角度说明了浪潮马上就要来了, “水天相接”说明了气势很大, “沸腾”一词说明人的声音像煮沸的开水, 十分简洁生动, 富有感染力。

句子: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由:两个比喻句, 将浪潮比喻成战马, 将声音比喻成山崩地裂, 十分震撼, “浩浩荡荡”说明潮水来势十分汹涌, “颤动”一词也十分形象写出震动的感觉。从声音、颜色和形状三个方面描述了大潮的奇特美景。而且潮来时这一阶段是写得最具体的, 因为这一阶段的景色最为壮观。

句子:霎时, 潮头奔腾西去, 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理由:“漫天卷地”和“风号浪吼”从场面和声音两个角度描述了退潮前的情境, 两个词非常生动。

(3) 全班朗读:全班朗读同学提出的句子, 感受当时的壮观场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优美句子的任务, 不仅让学生自主欣赏文句, 还通过说理由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表达和全班汇报中,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让学生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训练学生学习捕捉别人话语的主要信息, 听懂别人的语言, 并能进行补充。全班朗读环节, 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还能够升华学生对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任务三:教师展示几张钱塘江大潮的图片, 让学生从文中找与图对应的句子, 并抄写。

操作: (1) 图文对照:学生完成图文对应任务。 (2) 抄写句子。

设计意图:图文互补, 能够让学生达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统一, 从而对大潮有更全面的体会和深刻的认识。通过图片呈现, 可以比较不同时刻潮水的动态和静态, 让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在积累语句的时候, 脑中有画面感, 促进语言感受, 提升审美水平

3.课后练习设计

教师展示一组课文未描述的大潮冲击堤岸时壮观景象的图片, 要求学生进一步搜寻钱塘江大潮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学习运用课文优美句子的描写, 介绍自己了解的钱塘江大潮。

设计意图:课后,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修养, 去感受课文所无法带来的视觉震撼, 并能够用文字的形式来描述, 让学生跳出课本, 通过课外阅读获得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实践反思

《观潮》的教学, 以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的形式, 强化语言实践, 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实践, 有以下的反思。

1.素养培育的目标内容

选取什么课文内容进行语文素养的培育?这点思考比采取什么手段更重要。经过思考, 确定了以下的内容:

语言能力:学生能说出文中比喻句的作用, 能释“横贯”“人山人海”“水天相接”“浩浩荡荡”“风号浪吼”“沸腾”等词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 能与同伴交流对课文中语言运用的看法。

思维能力:学生能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 能结合字句的描写, 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 将文句与图景匹配, 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 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审美情趣:学生能以欣赏的眼光, 评价文中优美句子的独到之处, 用朗读的方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能鉴别钱塘江大潮以奇为美的特点, 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 且迁移到生活中发现美的景色、美的事物, 美好的人,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祖国的感情。

文化修养:学生能积累经典的写景描述, 通过课外阅读和写作的方式逐渐形成文化底蕴。

2. 学生充足的实践空间

课堂一改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句子、分析句词的做法, 通过三个相互联系的课中任务,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明确的任务驱动起到了十分好的效果, 学生不仅能够自己分析作者描写潮水的顺序, 还能够在欣赏美句时, 准确表述出理由。教师设计合适的任务, 引导小组间合作, 让学生经历了语言实践过程, 提升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发展了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语文教学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才能逐步形成能促进他们终身发展, 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 跨学科融合的学习

设计引导学生跨越语文学科限制, 与地理学科联系, 找到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实现了学科间的整合, 有利于学生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形成, 于此同时, 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知识的碰撞中, 深切体会钱塘江大潮,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阅读, 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形式与思想感情的丰富。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代世界教育的热点议题,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本文以《观潮》一课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语文素养培养的实践, 并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语言实践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素养,教学设计,观潮

参考文献

[1]吴新歆.探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操作性表达[J].中国教师.2016, (9) :39-43.

《观潮》课文疑难解析 篇8

1、《观潮》一文是怎样由景到情勾画出一派欢腾场面的?

答:章前半部分写观潮所见,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记写雄伟壮丽的江潮、骁勇善战的水军和勇健善泅的吴儿。这三幅画面给人的感受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便是“惊心动魄”。三幅画面又各具特色。写江潮主要表现其气势:那登城越岭的高度,那直接天际的广度,那似玉似雪的水色,那如雷如霆的声响,汇成一派吞天沃日、震撼寰宇的气象,雄浑豪壮,势不可挡。写水军集中展示其声势:数百巨舰,分列布阵,刀枪旌旗,壁垒森严──这是战前的阵势;突然黄烟四起,炮声轰鸣,声如崩山,势如破竹──这是进攻的威势;最后则以烟消波静、一舸无迹的静态反衬先前攻势的猛烈。这就活现出一支训练有素、骁勇善战的`水军的赫赫声势。对吴儿的描写则突出再现其踩波踏浪的姿势,那些披发文身、手持大旗、腾身百变、奋勇争先的弄潮勇士们的雄姿,直令惊涛骇浪为之减色。三幅画面,既各自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连贯,相互映衬:江潮是大背景,又是主旋律;水军操演和吴儿踏浪,就是在这大背景上演出的威武豪壮的活剧;而江潮的气势、水军的声势和吴儿的姿势,更是一气贯穿,组成一曲暴风骤雨般的交响曲,惊心骇目,动人魂魄。

接着,作者在文章的下半部分将视线由江中转向江边,记下了观潮的盛况。这部分也分为两层。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物价倍涨,席地难闲:极写都民观潮的踊跃;高台俯瞰,一目了然,黄伞羽扇,人间仙境:极写禁中观潮的逍遥。江干、高台齐踊跃,民间、禁中同欢乐,勾画出一派欢腾场面、升平景象。

2、《观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观潮的教材理解 篇9

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

理解重点词句。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理解本课作者听其声、观其形、察其变、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

老师:优优好!今天我们学习《观潮》一课。

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市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优优:本文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读了使人如临其境。我对这课书的生字进行了预习,请听汇报。

学习生字

本课共有生字13个。在这13个生字中,读音易错的有屹yì。

本课生字中的“镇”“罩”“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涨”不读“zhàng”。“屹”的右边是“乞”,不要写成“气”。“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镇”的右半部里边是三横。“颤”注意左半部的写法。

老师:优优说得对!下面找出一些组词练习来考查一下你的掌握情况。

优优:请老师检查:

潮(大潮)具(具体)屹(屹立)

朝(朝阳)据(数据)吃(吃饭)

沸(煮沸)优(优秀)涌(涌来)

佛(仿佛)犹(犹如)勇(勇敢)

余(余数)灰(灰色)张(张口)

与(与其)恢(恢复)涨(涨潮)

老师:优优做得对!你在预习时有没有不理解的词?

理解、积累词语

优优:对于不理解的词,我已查了字典请看:

天下奇观:天底下罕见的壮丽景象。这里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钱塘江大潮,有如万马奔腾,成为自然界之壮观。

若隐若现: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声鼎沸:这里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鼎里沸腾一样。

横贯:横着涌过去。

犹如:好像、如同。

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崩裂,用于形容巨大的声响。

漫天卷地: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卷的情景。

段落与中心

老师:本文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第一段(1):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讲潮来之前的景色。

第三段(3-4):写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5):讲潮头过后的景象。

优优,请你谈谈对以下几个重点句的理解。

重点句解析

优优:

1.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句话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而且是雄伟、壮丽、罕见的景象。

2.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天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具体形象地写了从近处观察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样子,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身临其境,充分体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真是“天下奇观”。

老师:优优说得好!下面我们来看课后作业,请你谈谈对课后作业3和4的理解。

课后难题解答

优优:

1.

思考练习3,按课文内容,先填空,后说好处。

这句话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写出近处观察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样子,用千万匹战马来形象地比喻大潮的来到的非凡气势,用山崩地裂的声音来形象地比喻大潮来临时的巨大的声响。运用比喻方法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2.

思考练习4,摘抄文中的四个字词语。

观潮 篇10

(《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09月16日)

一些地方官员喜欢在统计数据上造假, 主要原因有二:其一, GDP崇拜情结至今难以消散;其二, 对于官员在统计数据上的造假, 过去确实存在执法不严、问责不力的问题, 这导致官员犯错 (罪) 成本很低, “鼓励”了官员造假。统计数据与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联系在一起, 与人们的钱袋子联系在一起, 其真实性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因此, 关键还是要解决根子上的问题, 要消弭数据造假的动力。增加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要从改革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体制、告别GDP崇拜、增加统计信息公开的频率与速度等多个方面入手。同时, 改变过去执法不严、问责不力的问题, 对于那些肆无忌惮地编造数据者, 要依法予以严惩, 以法律之威加大震慑力。

问责缺失是债务黑洞一大“帮凶”

(《南方都市报》2013年09月22日)

每一届政府都有一套城建扩张计划, 这往往导致一个城市挖了建、建了拆、拆了再挖再建, 而这类政绩工程甚至造成了国内建筑平均寿命只有25~30年的结果。同样地, 伴随着目前的“造城热”而来的是各种“空城”、“鬼城”的消息, 城市泡沫与房地产泡沫一样引人担忧。政绩考核无疑是政绩工程冲动的根源所在, 但“管借不管还”却极大地在事实上助长了无视债务疯涨只顾推动工程建设的行为。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压顶, 而“满城挖”与“造城热”却愈演愈烈。问责制度的缺失不是政绩工程与债务黑洞的根源所在, 却是极大的“帮凶”。建立对单个项目以及整体债务的问责制度, 可以遏制超过承担能力的建设热潮、防止债务扩大, 亦可一定程度上防范往后的债务黑洞。

李家成:自贸区能为民企走出去做什么

《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09月18日)

未来的上海自贸区, 相信政府将从简化自贸区内企业境外投资的审批程序入手, 逐步推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为企业的跨境资本流通提供便利。通过政策鼓励境外金融机构落户自贸区, 为企业提供走出去的并购贷款,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过去, 通过政府资金立项给企业报销海外开办费等措施, 虽然给予了企业一定实惠, 但无法在根本上解除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束缚。正如上海市综保区官员所说, 自贸区将着眼制度的改革, 而不是简单的政策优惠。相信在此次创建的自贸区中, 政府将与企业共同探索未来的制度突破, 为境外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 这也将标志着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时代的真正到来。

周子勋:中国经济企稳背后暗藏隐忧

(《每日经济新闻》2013年09月11日)

在中国经济企稳背后, 也暗藏着一些隐忧, 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投资效益有疑。中央虽强调新投资将集中在铁路、环保等薄弱环节, 不会走重复建设老路。不过, 地方政府有极强的投资冲动, 二是楼市泡沫持续。中央放松房地产调控, 借稳投资的方式稳增长, 迹象日益明显。三是地方债风险上升。中央虽将向民企开放铁路、能源等垄断领域投资, 但政府主导投资的格局仍难扭转。四是产能过剩问题。当前, 中国制造业正在萎缩。目前24个行业中, 有22个行业存在着严重过剩产能。五是物流成本高昂。物流费用高企直接导致制造业和原材料成本提高, 并通过产业链带动物价上涨。有鉴于此, 今天中国的经济要找到新活力, 就必须发展更开放的经济体系, 要创造微观的经济活力。要实现这一构想, 就必须通过向市场放权来推进市场化的改革, 以市场化来激活面临转型压力的中国经济。

整治灰色收入, 规制权力失范

(《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09月24日)

1.《观潮》教学反思 篇11

《观潮》是一篇写景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在教学设计中应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八月十五是最佳观潮时间。其实,钱塘江涌潮变化是有规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径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气候等许多因素制约。其实阴历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选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为钱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台风季节;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对较少。这些知识如果在课堂上全部灌输给学生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是学生在课前自己收集、整理,教学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个交流的平台,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更活、知识面更广。所以,课前可以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些收集资料的作业对于课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学生收集的资料毕竟不会很全面,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带着问题和兴趣去学习,这样才能够学出效果。

上一篇:保险案例分析下一篇:中餐传菜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