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地理解题技巧

2024-07-05

高考冲刺地理解题技巧(精选11篇)

高考冲刺地理解题技巧 篇1

一般选择题会遇到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选项本身表述没错,但是违背了题干意思),或者两个选项互为对立面,有时候同学们容易掉进陷阱,反而选了错的。

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与要仔细分析体题干,理清思路,首先排除与题干内容不符的选项,再分析对互为立面的两个答案,实在知道选哪个的时候,就分别把两个答案套进题干里,再进行判断。

如何秒杀地理选择题——图解法

地理中有的题目有图,有的题目没图,遇到自己没把握的题,先用图示的方法将解题思路显示出来,再根据题干要求,画出相关内容,结合题干分析选项,这样不仅能让自己思路更清晰,还能节省时间,更为准确的选出答案

如何秒杀地理选择题——优先选择

在做地理题时,时常遇到感觉四个选项都对的情况出现,对于这类型的试题,题干中往往有一些主导字眼:“最、主要、第一、核心、直接”等等,所以遇到这种题的时候,看清楚题目要求,采取优先选择的方法。

如何提高高考地理成绩——清楚命题规律

高考地理题综合性比较强,通常一个材料包括几个题,而且题目内容里运用的社会热点比较多。所以,同学们平时多关注以下热点新闻,分析一下能考察到的地理知识有哪些,这样到了做题的时候,就有思路了。

如何提高高考地理成绩——掌握解题步骤

认真审题,清楚题目要求和意思,要明白题目在问什么,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然后分析选项进行答题。

审题的目的是理解题意、建立解题思路。所以仔细阅读题目,逐字逐句的去看,以免忽略隐藏信息。

高考冲刺地理解题技巧 篇2

经过第一、二轮复习以后, 就进入了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 即第三轮复习。这个阶段时间短, 头绪多, 复习抓好了, 可以使学生在高考中更好地发挥水平, 将成绩进一步提升, 因此教师不可轻视, 要周密安排, 有所作为。根据笔者高三复习教学的体会, 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查漏补缺, 强调基础, 突出重点和难点, 强化地理思维素质训练

查漏补缺工作应该是在两个层面同时进行。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对学生文科综合模拟测试中暴露出来较为普遍的问题在进行试卷讲评时进行适当地“补火”, 尤其是主干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 做到“颗粒归仓”。同时也要让学生做“返回书本”的工作,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重点是原理规律与方法思路, 前者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大气水平运动规律等;后者如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地理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评价等。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水量多少、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分析区位因素都要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着手。区域地理的重点是区域准确定位与区域特征的分析和掌握, 可以从行政区、地形区、流域、经济区等多个角度进行训练, 也可以适当进行区域间的比较训练。

一般一个学生到了最后一两个月能不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就看他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学科思维素质。地理学科有其自身的思维特点和学科能力, 这是中学地理教学要给学生的, 也是地理高考试题着重考查的。在第三轮复习教学中要突出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和思想的训练, 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 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同时要加强获取地理信息能力、地图能力、地理变式图像的判读能力、地理计算能力、地理概念与原理的运用迁移能力、热点问题与地区区域的分析能力、典型环境问题的说明分析评价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 才能以不变的能力从容应付百变的试题。

二、联系热点问题和热点区域, 加强综合训练

近年高考不回避热点问题和热点区域, 注重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等是文科综合试题的目标之一。因此在第三轮复习中, 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 站在文科综合的高度, 从地理学科角度, 对国内外时事热点问题和热点区域进行分析和适当训练。复习的重点是了解热点问题与地理相关的知识, 掌握热点区域的自然地理事物分布、自然环境特征、经济活动特征、人地关系等。分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区域概况:

对于涉及具体发生地区的热点问题, 要了解相关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区域地理概况。主要从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 、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 、人文地理特征 (人地关系、经济、交通、城市等) 角度去把握。

2. 相关原理:

对于涉及地理学科相关原理的热点问题, 要能运用本学科相关原理解释这些热点问题或现象的变化过程和成因。如莫拉克台风、汶川大地震, 就要联系台风和地震的相关原理。

3. 影响意义:

对事件、大型工程、重大活动等热点问题, 还要从地理角度掌握其影响意义, 这些往往不是书本现成知识, 需要教会学生基本思路和方法, 如四大工程、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能源安全等, 四大工程主要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4. 地理过程:

对当代全球共同关注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涉及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热点问题, 则要从地理角度系统把握其地理过程。以环境问题为例, 必须把握其形成原因——产生的危害——解决的途径或措施, 并能结合实例分析。

另外, 在把握热点问题时还必须适当关注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拓展。

出现在高考试卷上的热点试题, 考查的知识点不可能面面俱到, 即不会考到所有热点问题或某一热点问题的所有方面, 在高考后期复习的短暂时间里, 如何提高热点问题的复习效率,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进行整合:既把本年度所涉及的热点问题的类型进行系统化, 考点把握方法化。以大型工程事件的影响为例, 它不外乎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加以评价。

2.专题练习:可适当搞几个关于热点问题的专题练习以达到巩固强化的效果。

3.有所侧重:高考命题的角度很广, 就热点问题的复习如想猜中题几率很小, 但从历年来高考试卷的分析可以看出, 对那些为公众所关注的或几乎众所周知的热点问题和涉及本学科 (地理) 主干知识的热点问题往往在试卷中出现的更高些。对它们的复习应该更加引起重视。

三、加强学习心理辅导, 最大程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冲刺能力

教师应该关爱每一个学生,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和有针对性的复习指导。对于一些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要在加强个别辅导的同时, 适当给他们缩小复习范围, 降低难度, 强调基础, 突出重点, 提高自信心。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 要求他们主要跟着老师的步伐走, 加强薄弱环节。对于成绩好的学生, 可要求他们一手抓知识的整合, 将高考知识点串成线, 连成片, 同时做一些难度较大的模拟试题, 提高解难题的能力。

四、加强应试技巧的辅导, 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提高高考成绩

应试技巧虽然不是考试成绩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但针对高考考试的特点和地理学科的特点, 在临考前进行一定的应试技巧辅导和训练, 对于提高答题正确率, 减少不应该的失分, 也是第三轮复习不可忽视的环节。第一, 通过几次文科综合模拟测试, 使学生明确文科综合考试的试卷结构、试题数量和出题方式, 熟悉综合考试的特点, 合理安排做题时间, 适应不同学科内容和思维在短时间内的转换。根据以往经验, 除了正式的三次文科综合模拟考试外, 还应适当增加文科综合模拟测试的训练次数。第二, 除了平时试卷讲评时渗透一些应试技巧的教育外, 在临考前选择一个单元时间, 对学生进行地理答题技巧的辅导讲座, 也是必不可少的, 讲座可以教师自己主讲, 也可以邀请有丰富高三教学经验和高考阅卷经历的其他地理教师主讲。讲座的主讲人一定要精心准备, 讲座内容可以包括考试前和考试时的心理调节、选择题和综合题的答题思路和技巧、地理试题的答题规范和注意事项等, 能够搜集一些学生模拟考试中和以往高考阅卷中出现的典型例子更好。

根据笔者的经验, 在考试中, 以下一些事项是应该让学生注意的:

1. 在文科综合测试中, 地理由于兼具文理性质的特点, 题目难度会大一些, 这一点应让学生有思想准备。总之, 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和很强的自信心, 应该教学生怎么想呢?“我会的, 别人未必会, 我不会的别人肯定也不会。”这样一种自信心会使学生在考试中间有一个好心情, 发挥最佳水平。

2. 要合理安排作答顺序和时间:一般按题目先后顺序作答, 遇到难题可先绕过去, 切忌“卡壳”, 消耗过多的时间, 有的题实在觉得没有答对的希望, 不如放弃, 以免遭拖累。这样, 可以集中精力, 有较多时间去做自己可能解答的其他难题, 拿到更多的分数。

3. 准确审题非常重要。读题时一定要仔细, 有些题目, 提供的条件和图文材料看似复杂, 其实读懂了图, 注意到了各种条件 (有些条件比较隐蔽, 不易发现, 如在题干的限定语中或在图中的图例和注记中, 应特别注意) , 就不难找到正确答案了。

4. 解题思路和方法也很重要。做选择题时往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就是逆向思维, 当你如果找不到正确答案的时候, 应该去看哪些选项是明显错误的, 一般很有效。实际上每一年有时候丢分丢的比较多的, 还是主观试题。各个考生不一样, 就整体来讲现在做选择题大家感觉到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一点, 而对于后面的综合题往往同学们感觉到组织不好语言, 答了很多答不到点子上去。笔者觉得回答这些问题应该一要把题目审清, 看一下这个问题到底是要求我回答的是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是需要我调动哪些知识来回答它?然后我自己再思考, 我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路径, 草拟一个答题提纲, 分要点写1、2、3、4……组织语言时要开门见山, 言简意明, 结论性的东西写在前面, 如果想解释, 写在结论的后面, 这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是比较重要的。

高考地理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篇3

一、利用知识迁移

1.从教材中迁移。高考试题教材化、考纲化的趋向明显,命题者往往将地理原理图表化,或将教材图表文字化。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以便使其能灵活地从教材中迁移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将鲁尔区的整治措施迁移到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上,将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迁移到我国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开发治理上等进行教学。

2.从生活中迁移。不接触生活,就不能将有用的知识生活化,积累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之一。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学生一些生活地理常识:观测北极星可以确定当地的地平方位和纬度;观测正午太阳高度,可以确定当地的纬度。

二、利用图表信息

利用地理图表信息解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根据图表名称,判断图表类型;第二步,依据图例和注记,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第三步,回归教材,构建联系,找准解题依据;第四步,调用知识,分析信息,准确作答。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挖掘图表信息。

三、利用地理规律

1.常见的地理规律。①分布规律: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的必然联系,如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气温,冬季相反)。②演变规律: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如我国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4、5月份在华南,6月份在江淮,7、8月份在华北、东北,9月份南撤,10月份退出大陆)。

2.利用地理规律解题的一般思路。①提取试题的图文信息,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②回忆相关规律的完整表述。③调用相关的地理规律,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④按照试题要求作答。

四、利用地理原理

1.利用地理原理解题的一般思路。①根据图文信息,把握题眼,确定相关知识的联系。②回忆相关原理的完整表述。③调用相关的地理原理,有效进行知识迁移,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④按照试题要求作答。

2.准确认识地理相关事物的联系。

3.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分析。

高考冲刺地理解题技巧 篇4

排除法是考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解题方法。

列举代入法

有些选择题的选项,猛一看是正确的,但又感觉有不正确的地方,或者有两个以上答案难以取舍,这时可以把相关选项分别代入,或者用列举的`方法举一个例子证明选项的正误,从而得到答案。

图解法

高考地理选择解题步骤及技巧 篇5

细读试题的题干和选项全面分析并充分挖掘题干提供的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找出 “ 关键词 ” 和 “ 限定词 ” ,排除干扰信息,明确要选择的内容、方式、要求。特别要注意题干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出错的关键字眼,如 “ 不正 确 ”“ 上、下 ”“ 高、低 ”“ 大、小 ” 等。 题干给出 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 1)明示条件:题干给出的明确、具体的条件。

( 2)暗示条件:题干给出的隐藏在材料或图表中的条件,有一定的隐蔽性。

( 3)限制条件(或特定条件);题干给出的数量词、方位词、特定名词等。

( 4)多重条件:题干要求选项要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

( 5)多余条件:题干虚设的个别条件,对解题不起任何作用,反而增加迷惑性。

比较筛选 解题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和吻合度,联想与本题有关的地理名词、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因果联系,找出主导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比 较,排除 “ 非正确选项 ” ,最后选出 正确答案。选择题的选项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则多为错误选项:

( 1)前后矛盾,如 “ 海洋能量密度低、转换率大 ” 。

( 2)误为因果,如 “ 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 。

( 3)表述绝对化,选项中有 “ 都 ”“ 一定 ”“ 全部 ”“ 必然 ”“ 肯定 ” 等表述绝对化的词语,如 “ 热带雨林气候都分布在赤道附近”“ 日界线就是 180°经线 ” 。

( 4)概念不清或表述不完整,如 “ 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 。

( 5)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如 “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 。 选择题提供的有些选项反映的内容或知识与题干的要求之间无内在联系,则这些选项可以排除。所以,解题时需要仔细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和吻合度,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在填涂答案题时,注意上下题及 A、B、C、D 的位置不要错位,如果有双选题,注意单选和双选不要混淆,尤其是双选题不要漏选和多选。

直选法比较适合难度较小的题目,其考查的内容大多是地理概念、成因、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等方面的知识。这一类题目共同的特点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知识环节较少,可以通过认真阅读题干中的关键词 语、关键数字等,找出 “ 限定词 ” ,明确选择的方式、内容与范围,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知识重现和 比较分析,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排除法是考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解题方法。一般有两种情况:

( 1)排错法 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 “ 错 ” 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或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即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在题干设定的情境下不符合题干意思。

( 2)排异法 即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里的 “ 正确 ” 是指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 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的一项的选择题。要做好这类试题首先要仔细审题,在这 类试题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 “ 错误 ” 的选项。 当然,运用这种方法是否成功,主要还取决于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鉴别、评价能力,如果对知识理解得不透彻,思维过程未能由浅入深,也就难以运用这种方法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有些选择题的选项,猛一看是正确的,但又感觉有不正确的地方,或者有两个以上答案难以取舍,这时可以把相关选项分别代入,或 者用列举的方法举一个例子证明选项的正误,从而得到答案。

对于地理学科中的无图考图题,图解法是最好的解题方法。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题目,发挥想象力,将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用简单的图示显示出来,能帮助我们在答题时理清思路, 避免过失性丢分。尤其在解答地理时空分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时,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对于一些难以分析的 等值线图,还可以作上辅助线加以分析。在考题中,还会以图的变化形式考查对某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结构规律的掌握程度与判断能力。图形设计比较新颖,考生从未见过,也有一定难度。解答时应冷静联想学习过的相关图形来分析判断,一般解法是根据主干提示联想变式图中已学过的相关图形,再从宏观、整体上判断变式图的大致特点,判断不同变式图的差异与特点,结合其特点与差异,将其与记忆中的图形分析比较其正确性。

高三地理超实用的复习方法

1.高考地理聚合思维法

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方向探索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

如: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通过长期对气温、气压、风向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观察,并仔细观察冰的初冻、融化以及物候现象等,得出了我国近五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

2.高考地理逆向思维法

这是以背道常规现象、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

如: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岩溶地形,这一反常现象怎样解释?按青藏高原现在的自然条件,不能形成岩溶地貌。但如果反过来由果索因,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来探寻答案,则问题就解决了。

3.高考地理假设思维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说。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

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高三地理超实用的复习方法

高考地理有哪些复习方法

1.聚合思维法

地理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方向探索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

如: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通过长期对气温、气压、风向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观察,并仔细观察冰的初冻、融化以及物候现象等,得出了我国近五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

2.地理逆向思维法

这是以背道常规现象、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

如: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岩溶地形,这一反常现象怎样解释?按青藏高原现在的自然条件,不能形成岩溶地貌。但如果反过来由果索因,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来探寻答案,则问题就解决了。

3.高考地理假设思维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理科学假说。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

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高三地理复习锦囊

地理如何判断地球运动速度

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 0,南北纬 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 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 15°/小时。

高考冲刺地理解题技巧 篇6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专题1:语言运用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一、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较选项,作出选择;主观题,依据上下文,作出回答。③仿写句子,要研究所给句子内容的特点,和句子形式的特点,要看清题干中的特殊要求。④变换句子,要借助句子相互变换的方法。

选用连贯句式的规则:用作衔接的语句,不论是冠于句首、嵌于句中,还是缀于句末,都不是“天外来客”,而是整个长句或句群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二、解语句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

1.话题保持一致。

2.风格情调一致。

3.情理事理一致。

4.时间空间一致。

5.句式结构保持一致。

6.指代保持一致。

7.内容保持一致。

8.音节和谐一致。

三、仿用句式题的解题方法:

1.弄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内容上,仿句要集中反映文段的整体内容;句式上,要与例句相同;结构上,要与例句一致;写法上,要善于联想、想像。总之,应做到“形似而意谐”,形神兼备。

2.认真分析原句或例句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①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意与原句句意一致。

②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有时,原句在标点中也有暗示,如分号表示要写并列关系的复句,冒号表示要总括。

③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仿句要与之相同。

④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

⑤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一致。

3.组织好语言。表达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字数与例句一致,不应有太大的出入,注意上下文的照应,做到和谐一致。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的是排比句、对偶句。将散句变成整句,就是将散句变成排比句或对偶句。将整句变成散句正好与此相反。

五、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临场技法

1.读懂题意

考题往往对扩展的内容加以限制或提示,做题时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认真揣摩题干的意思,弄清题目对句子内容、范围、句式、修辞、表达方式、重点、字数等方面的要求,尤其要体会题目中的隐含信息。

2.确定重点

原句的重点即这句话中说得比较含蓄、概括而有待丰富的内容,要围绕重点展开叙述、议论、抒情。

3.调动积淀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表达题是一种微型作文,它要求考生从素材库中选取最能契合题意的材料,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运用一定的修辞方式流畅而有个性地加以表达。这需要考生调动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的积淀,使写出的文段有血有肉。

4.借助修辞

这里的修辞是广义的,除了能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格增强表现力外,还要能运用肖像描写、景物描写等表达方式描绘景物,刻画人物,增添情节,补充细节,用得体规范、优美生动的语言写出符合要求的文段。

5.注意立意

在用语言表达时,不但要格式正确,符合题干要求,而且要尽可能地表达出健康的思想感情。感情不真、思想空洞、境界不高的语言表达,不能得满分。

压缩语段的基本要求是:

①准确筛选文段中的关键信息,保证重点不丢失。

②归纳相同信息,删除重复、冗余信息,以保证语句简洁。

③运用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如,恰当地使用代词、过渡性语句以及表示相通、相同、相反的词语(如“同样”“相反”“否则”等)。

④合理地根据阅读材料及表达方式进行压缩,合理地根据材料结构和层次进行压缩,合理地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表达。

解题步骤如下:

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

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

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芹”改为“她”。

【解析】要使语言简明,就要注意人称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对象,做到既不重复罗嗦,又不能因为图简而产生歧义。

2、下面是“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的标识,请从构形角度说明标识的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5个字。(5分)

【答案示例】该标识以“书”和“沈阳”的首写拼音字母为设计元素,体现活动的主题与地域;翻开的书宇两书交汇处的眼睛,对“开卷有益”作出微妙表达。

【解析】可视图文转换的关键是认真读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尤其要注意将所给图中的图画元素和文字元素结合起来,要扣住主题“沈阳全民读书月”(特别注意“沈阳”和“读书”)和题干要求“从构形角度说明标识的创意”。语言要求流畅、富有文采。注意字数要求。例3.仿照下面的实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工作是等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么争取;业绩是要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么奋斗。

【答案示例】技艺是捡不来的,有无水平,看你怎么锻炼;成就是抢不来的,有无功业,看你怎么勤奋;荣耀是是哭不来的,有无地位,看你怎么拼搏。

爱情是买不来的,有无真心,看你怎么灌溉;幸福是购不到的,可否如意,看你怎么呵护;永恒是唤不出的,能否长久,看你如何浇铸

【解析】仿写的三个句子,男人要前后相联,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内容积极健康。注意例句形式“…是…,有无…,看你…”,要形成排比;内容上有选择的表达意味,“工作”“ 业绩”“ 前途”有递进。

4、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这段文字语言简明,衔接自然,语意连贯。(4分)

苏泽广真是哭笑不得, 苏泽广①觉得儿子合图还不懂事,把家托付给他②是徒劳的,便失望地起身。然而他刚要离开,他③突然跳下椅子,合图④吹灭桌前的蜡烛,“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抱住他⑤的腿,在黑暗中说:“爸爸,你放心吧,你⑥要是不回来,我⑦管这个家!

【答案】①删除或改为“他”; ③改为“合图”; ④删除或改为“他”; ⑤改为“苏泽广”或“父亲”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衔接、连贯的能力,①删除或改为“他”避免了语意重复,也达到了简洁的效果;③改为“合图”使指代明确;⑤改为“苏泽广”或“父亲” 使指代明确;使前后文衔接、连贯。

5、利用所给词语写一段话,介绍“征集全民健身口号”活动的结果,要求语意完整,句子通顺,字数在50-60之间。(4分)

来源广 一个月 入选口号 千余条 “我运动,我快乐”

【答案示例】全民健身口号征集活动在一个月里收到应征口号千余条,稿件来源广,参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谓语部分,可以抓住一个关键词“士”,有关“士”的信息,可以抓到“先秦”和“演进”。

10、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答。(4分)

旅途是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松间明月,石上清泉……一路走来,尽收眼底;细细品味,意趣盎然。那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置身于旭日清风的抚慰,流连于茂林修竹的环抱,静听鸟语,轻嗅花香,有何胸中块垒不可化解?有何尘世污秽不可荡涤?

(1)“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化用了唐朝诗人 《使至塞上》的诗句。

(2)“茂林修竹”出自晋人王羲之的《 》

(3)仿照“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一句,在下面横线处将上文补写完整。

【答案】(1)王维(2)兰亭集序(3)句意通顺,比喻修辞 示例:路边的小花,纤蕊若丝,带露绽开。

【解析】文学常识是记忆性知识。仿写,要注意审题,判断被仿的句子的语言格式:话题,主旨、修辞,句式、语言色彩等内容。通过审题可知所选的话题应该是在“旅途”这个范围之内,主旨是旅途中的兴味意趣,修辞运用比喻的手法,句式采用四字格短句,语言色彩应该是甜美喜悦的。在审题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话题来仿写。例

12、阅读一下材料,按要求作答。(5分)

本报综合消息 2009年3月28日晚8:30—9:30,世界各地进行了名为“地球一小时”的“熄灯接力”活动。当晚,津城有2万多个家庭、1600多个社区、700多家企业和单位参加了这一活动。据业内人士说,在这一时段,参加活动的每个家庭少用1度电,即可节约2万多度电,而生产2万多度电,需要7000多千克标准煤,会向大气排放18000多千克二氧化碳、80多千克二氧化硫、40多千克氮氧化物。

(1)为明年举办这一活动拟一句推广语。

(2)你从以上报道中得到什么启示?(40字内)

【答案】(1)概括活动内容,阐明意义宗旨。语言鲜明生动,有号召力。(2)理解活动意义,适度延伸,言之成理,语言通顺。

【解析】拟写广告语要抓住广告的主题,语言要鲜明生动。材料主要讲述了“世界各地进行名为‘地球一小时’的‘熄灯接力’活动”的情况,这项活动的意义,拟写广告语可以运用修辞阐明这些主题。

示例:城乡熄灭一盏盏耗能的明灯,地球点亮一点点环保的希望(对偶)、熄灯一小时,让地球好好睡个觉(拟人)、明年继续熄灯一小时,地球就会多活一千年(拟人)。

第二小题在解答是也要针对报道的主旨,对于这项活动的认识,对活动意义的认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活动的意义,个人对活动的主要看法,以及个人应该对环保做出怎样的努力等主题。

例13.对“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内容,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进行推荐。

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 篇7

文言文的选材不再局限于史传类的文章 ,而是日趋丰富 多样。因此,平时阅读文言文要各种文体兼顾。

对文言实词考查较多的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的 实词,要注意实词的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类活用等 现象。对虚词的考查重点是具体语言环境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基本原则是“疑而有定”,即某一个虚词的用法表面上看好像难以确定,但实际上有明确的释义和用法 ,不可能有多种不 同的理解。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 白话文 , 要求做到“信” (忠于原文)、“达” (准确表达出原意)、“雅” (简明通畅、有文采)。句子翻译涉及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的还要求表达出语气、情感、态度。

筛选文中的信息,指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识别和区分,找出基本信息 ,与题干中的内 容相对照,并从中筛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大多采用定向筛选的方式,即对要筛选的范围、题干作了明确的限定,考生根据要求判断待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之所在。这种对文言文中重要信息的归纳和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是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起出题考查的,由于试卷采用的是客观题,所以并不要求考生作主观的评价。在答题时,主要考虑出题人对所选文章的内容等评价是否正确。

文言文阅读题的设题,大多是四道:一是词语解释。此题多数考实词的解释,选出解释有误的一项。另外,有的实词与虚词合在一起出一道题;有的实词、虚词各出一题。2014年江苏高考题中就专门对虚词“其”设置了一道选择题,虚词大多考查比较意义和用法的异同。二是信息筛选。这种题目常见的命题方式是题干中限定信息指向,大多将6个句子组成4组,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三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合出一道选择题,多数是选出概括分析错误 的一项。四是 翻译。翻译考查的是学生的对文言文正确理解的能力,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内容。

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 解释 ,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抓住语法功用、分析逻辑关系、明辨词性、熟记固定结构等来断定词性和用法。

翻译文中的句子,要遵守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特别注意根据语境理解词义。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努力做到字字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要译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式。常用的方法是:

1.留。保留古今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些词语。如专有名词中的国号 、年号、帝号 、官名、地名、人名 、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多保留原句的结构形式,不得随意变换词序等。

2.增。文言句中省略成分多,翻译时要将省略 的内容增添 进去,以求句子完整。

3.删。对无法译出和不必译出的一些虚词,翻译时要删除。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词、表示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

4.调。指句式的调整,特别是变式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定 语后置、介宾 短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结构进行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规范。

5.换。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换成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句式,如古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等。

做信息筛选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项:

1.审明题干要求,细致辨别。

2.紧扣原文,分清主体。解题时结合原文,分清谁是 当事人,以防主体与对象错位,从而导致张冠李戴。

3.进入语境,确定句意。

4.逐一比较,确定答案。根据题干的要求,逐句分析,运用排除法,最终确定答案。

做“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整体把握,避免一叶遮目,不见泰山,防止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2.联系试题,回扣原文,做出的判断在原文中一定要找到可靠的根据,切不可凭借自己读完原文后留下的印象去对选项做判断。

3.利用选项,帮助对原文疑难之处的理解,加深对原文思想内容的认识。试题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其余三个都是正确的。这些选项实际上起到了注解疏通的作用。所以在确定答案之前,我们不妨把四个选项都当作正确的看待 ,代回原文 ,然后再回读。之前对原文理解不太深刻的地 方 ,借助选项 ,就会加深 理解 ,甚至原来读得不 太懂的地方,借助选项而读懂了。这种题型,解释正确的,往往是考生平时学习中未接触过的,比较难的字词;而有错误的选项,往往是考生以前接触过的,或者是按照一般的高中生 水平应该能理 解的。因此,对眼熟的字词不可轻视,防止落入出题人设的陷阱之中;对眼生的词语也不要畏惧,不能凭自己的想当然而轻易肯定或否定,要把各个选项逐一同原文的表述核对,确定错误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表述,从而准确判断出答案。

4.掌握命题规律,做到胸中有数。解题时,要特别注意错项中“误区”的设 置。所谓“误区”,就整体而言,都是对文意的误解。但就具体而言,又各有不同。不过这里所列举的常用命题规律的分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分类,只是为了论 述方便,从某个角度划分而已。如果换个角度,又可以归到另外的规律中。

常见的误区设置规律有以下五点。

1张冠李戴。“张冠李戴”指本来是张三做的事,结果归到李四的头上。如2011年江苏卷第7题C项中的“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 州做官”。原文中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是皇帝,选项中说是陈公弼,所以错了。

2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指文中没有的内容而强加在选项里。如2014年大纲卷第19题B项中的“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原文中并无相关的记述,属无中生有。

3错解或曲解词语的意思。如2011浙江卷第18题D项把原文中的“迁”错解为“贬谪”。

4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指原文中表述的人、事、地、时等方面的内容 转换为选项的 时候,出题目的人故意混淆概念,以此来考查考生对原文理解是否准确。如2014湖南卷的8题B项“但其中 孕育的生 机能消除 灾祸”,原文的表述是“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而B项的翻译和后文中一句“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弥灾之功在焉”,两句混淆翻译了。

5事理与结论缺乏可靠的根据。

中考冲刺,书面表达解题技巧 篇8

一、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起笔之前应认真仔细地读题,对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加以分析、整理,使之更加具体化、条理化;通过题目所给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确定写作的题材,包括事情和时态、人称和代词;此外,审题还需要搞清题目的要求,确定完成文章可用的文体,以便根据不同的题材、体裁,写出风格各异的文章。

英语书面表达对时态要求比较严格,不同的文体要求的时态也不一样。相对来说,现在时态常用来介绍人物、地点、学习、兴趣、爱好、生活等;过去时态常用于看图作文和日记等;将来时态常用来写通知等。如,题为“我的梦想‘My dream”的文章,应该用一般将来时;题为“Last summer holiday”或“My tenth birthday”的文章,就应该采用一般过去时来写。但是,不是所有的文章从头到尾都用一种时态,可能不同部分所用的时态不一样;不同的角度,时态也不同。

二、把握要点,草拟提纲

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题目的要求,把涉及的所有写作要点逐条列出,编写要点提纲。注意要按正确的逻辑排列构思,中心要突出,条理要清楚,关于这一点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完成。图的中心是主题句,由主题句辐射到周边的是辅助内容,并且可以具体到每一个要点要选用的单词和词组。这一方面的准备工作是不容忽视的,在经过精心构思、选词以及周密推敲之后,进入正式的写作时才不至于写偏题或没东西可写;写出的东西才具有条理性,语无伦次的文章是不会被人接受,也不可能得到高分的。

三、遣词造句,表达规范

在下笔时应用几句话直接引出主题句,千万不可先说一大堆不相干的话,最后才落到主题。

正文一般情况应另起一段,然后根据“思维导图”中罗列出的要点及词语或词组扩展成句子。接着,通过使用过渡性的词或短语,将各个独立的句子有机地连成小段落。过渡性的词或词语是构成连贯语篇的必要条件。只有恰当运用好衔接手段,才能使所写的英语作文清晰、流畅。

四、修改润色,锦上添花

完成写作后,应先通读全文,检查修改,看内容是否完整,有无遗漏或误解;检查格式是否正确,有无文不对题或欠缺之处;检查语法是否正确,有无句式或用语错误,尤其注意人称的使用、名词所有格和复数、冠词及时态等的使用;有无拼写、大小写、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错误。在准确无误的情况下,将全文抄写在答题卷上。同时,一定要注意书写端正、卷面整洁,给评卷人一个良好的印象。

为了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平时应加强阅读,应背诵一些句型、段落,甚至短文。只要学生“多读、多记、多写”,教师“多指导、多鼓励、多训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加之我们的解题技巧,在中考中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

高考冲刺地理答题方法 篇9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1、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2、潜水等水位线的应用: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流向。

3、潜水面的坡度(潜水水力坡度):确定潜水流向之后,在流向上任取两点的水位高差,除以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潜水面的坡度。

4、潜水埋藏深度: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点,二者高程差即为潜水埋藏深度。若所求地点的位置不在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交点处,则可用内插法求出该点地面与潜水面的高程,潜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

5、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根据潜水流向来判定。

利用等水位图合理地布设取水井和排水沟,一般应沿等水位线布设水井和排水沟。

高考冲刺地理复习计划 篇10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指出了计划的重要性,有了计划就有了行动的指南。好的复习计划是实现高效复习的前提。教师要合理安排各个时间段的复习进度,要使学生明确每一阶段所达到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才能很好的贯彻。

二、认真研究历史中考说明

中考前,每一学科都会有相应的中考说明出台。我们应该知道考试说明是每年中考命题的依据,它细化了课程标准对考试的知识内容和能力的要求,明确了试题的考试范围、试卷结构及试题的难易比例,是体现命题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的纲领性文件。

教师要认真进行研究,从中提炼相应的信息,以便在今后的复习中加以应对,因为平时我们所上的并不是都考的,抓住考试内容进行重点复习,这也是实现高效复习的重要一环,也为其他内容的复习节省了时间。

三、中考历史后期复习应遵循三轮复习要求

三轮复习是实现高效复习的中心环节。所谓三轮复习法就是把初三后期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个时间段,每一时间段的复习各有侧重。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提炼每一册书的每一课的要点要求学生加以巩固记忆。这一轮复习时间最长、也是最重要的,是后两轮复习的基础,是学生后期综合能力提升的保证。我们知道离开了知识这一载体,离开了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所谓的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

第二轮复习我们一般称之为专题复习。经过第一轮系统全面的复习,我们对每一课知识要点的掌握愈发牢固,但这时的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它们之间缺少内在的联系,这时就需要我们去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需要我们结合课本知识比较对照、纵横串联我们已有的知识,形成专题。在这个阶段,要把已有的知识重新整合、归类,把已掌握的知识前后串连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一方面要把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相联系,这是横的联系。比如说19世纪中后期,世界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改革,这些事件标志着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如何?这一事例把这一时期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它们都表明发展资本主义是当时的世界潮流。另一方面,社会上每一历史事件都前后联系、一脉相承,要把每一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使其知识系统化,这就是纵的联系。比如,中国古代的封建专制是如何开创、形成、发展并最终走向鼎盛的,这一题把秦代、西汉、宋代、明清相应的历史连在一起,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认识,也使学生孤立的知识形成一个体系,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认识能力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升。

通过专题化的复习,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以往识记的知识被重新组合在一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有一个更深刻的全新认识,这是学生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表现。专题化复习对于学生解答中考综合题将显得很轻松,甚至是游刃有余。

第三轮复习以模拟考试为主,其中也包括对前一段复习的查漏补缺。教师应精选各种类型的试题,这些试题既要反映前一阶段复习的要点,又要针对中考的要求来进行。当然,教师在研读中考说明的基础也要有自己独创的针对中考的试题。通过训练,使学生与中考零距离接触。

对地理高考冲刺复习的几点建议 篇11

一、 突出主干,清理知识

2010年地理考试大纲与2009年相比,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试卷结构等方面均没有发生变化。很多考生在考前不关注考纲(需要老师引导),到了冲刺阶段,还是抱着大堆的教辅书不放;有些考生甚至完全沉迷于题海中,这样做显然偏离了方向。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运用双基和主干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高考试题基础题、中档题、难题比例基本维持在7∶2∶1,所以在考前一定不要片面追求高难题,应以主干知识为主,对照《考试大纲》清理基础知识。

冲刺复习阶段特别提醒要关注的主干知识有:

(1)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方时和区时的换算、节气和季节的判断、昼夜长短、时间的计算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分析等);

(2) 天气系统(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等温线和等压线判读)的分析;

(3) 气候类型的形成、气候特征、分布规律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水循环原理和水资源问题;

(5)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6)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7) 人类在自然资源(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8) 人类空间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聚落等)的区位分析;

(9)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10) 全球性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等。

高考也不回避已经考过的知识,有很多知识点的再现频率非常高,如时间计算、天气与气候、区位分析与评价、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等,要特别重视。

二、 回归教材,重视图表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但所有的能力都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通过一轮、二轮总复习,广大考生的纵横知识网络已编织完毕,到了最后阶段则需要将知识“内化”,回归教材;而查漏补缺的目的是实现知识的升华、能力升级。这一阶段重新阅读过去做过的各种练习题和考试卷是查漏补缺的最佳途径,总结自己的错题,分析错误类型(知识类、能力类、答题类、心理类、方法类等),探究错误原因,从而充分而明确地了解自己,设法予以纠正、减少失误,才能获得高分。

历年的高考试题都十分重视对考生读图、用图和绘图能力的考查。近几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有两大特点:一是区域地图比例尺扩大,使区域地理事物内容更详细,考查区域范围缩小(局部);二是局部区域交界地区地图增多,这往往是各类专题地图示意的盲区,又恰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另外对地理图表的设计新颖,变化多端。

考生对地图,对地理图表的复习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冲刺阶段应该回归教材,把各种比例尺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重新温习一遍。同时要在强化区域定位上做文章,特别要注意掌握地球上一些重要的经线与纬线(如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40°、南北极圈;经线:20°W、160°E、0°、75°E、105°E、120°E、180°、75°W等),再依据其他事物与这些经纬线的相对位置关系,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地球仪,其中特别是《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世界政区图》、《世界地形图》和热点区域图要反复温习。

三、 限时训练,学会答题

冲刺阶段复习时间很紧张,大剂量的训练不可取,但做一定量的习题,训练解题技巧是必要的。尤其要强化限时、定量训练,有些学校在考前从制卷、监考、阅卷等方面搞高考实战演习训练,以发现考生存在的问题就很有价值,考生应该慎重对待,要对暴露的问题及时解决。最后高考要取得高分最终还是落实在会答题上,即怎样把平时训练的成果在试卷上展现出来。

1. 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形成答题“公式”和“套路”,掌握必要的答案结构。

例如回答洪涝灾害(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可以归纳为:

(1) 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

(2)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夏季风强弱的变化;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状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诺现象;人为原因——中上游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重,下游河床抬高;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

(3)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河道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加固大堤(荆江);修建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淮河);建立洪水预警系统

2. 训练答题步骤。

现以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浙江卷第36题为例,谈怎样解答地理综合题。

读图6,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哪些区域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

(2) 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类型形成的影响。

(3)简述该区域地形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 你认为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哪里?判断依据是什么?

解答地理综合题一般采取五个步骤:

(1) 审题

先读题干——后读图名——再读图例——读经纬度——分析地图——题干与图表结合分析——分析设问。

一要细审题干,包括文字、数字、图例、比例尺、注记、图形等。如,上题图名表明为某区域示意图——由图例略观此图,有众多河流流入波的尼亚湾,铁路线、公路线多沿海岸线分布,主要城市也多分布在沿海地区——由经纬度,可初步判断该区域位于亚欧大陆西北部。

二要细审问题,包括问题的角度、限制性条件、所属的知识范围等,如上题设问中有“图中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表明其地处中高纬地带,为考生进一步确认其为波罗的海沿岸部分地区提供了佐证。图中其左侧河流的一边流向,为确认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及其大致南北走向,也提供了有力证据:基本处于同样的纬度条件(北纬60多度,北极圈以南),其西临大西洋,应深受西风影响,但其所处的沿海位置及山脉东西走向的不同,甲处于西风的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且明显受到沿海暖流的影响,而乙处于西风的山地背风坡,降水相对偏少,大陆性明显增强;当然,从提供材料与问题的内在联系中也可找到突破口,如本图西侧沿海,峡湾深入内陆,系冰川侵蚀形成,东侧半岛多冰碛湖泊。另外题目不同,审题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有些题目较简单,可从关键词上突破题意;有些题目的材料较为复杂,综合性强,要求考生通过认真比较后从材料的层次上来把握题意;有时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还有些题目比较陌生,需从问题入手,进行逆向推断。高考题目的总要求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在审题时就可以题意为中心,辐射出所对应的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区域案例,要全面、准确阅读对所给材料,把握问题指向和设问角度,揣摩命题意图与考查要求,如上题,读图可分析出,经济活动多在沿海湾地区,城市、主要交通线都在沿海湾地区,也需考虑地形、河流等要素。

(2) 信息获取及解读

① 提取信息要全:穷尽一切图文信息,确保信息无遗漏,特别是图表材料要通过思维加工将图表的形象、数据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

② 解读信息要准:要注意区域图的准确定位,如经纬定位、海陆轮廓定位、借助主要的事物特征定位;从题干、地图中提取解题信息;找出题干和设问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辨析信息的重要程度,找出关键信息并对其进行合理判断与推理,挖掘隐含信息;

③ 运用信息要活:运用直接信息及隐含信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路要畅通、敏捷。

(3) 实现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间的内在转化

将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建立联系,运用地理思维重新组合、迁移转化。如,上题的探究思路一般概括为:区域定位→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及其地域联系);其作用是通过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与人文要素间的开放性互动,进而建立一条承接式思维链条,形成解决问题的渠道。

(4) 草拟答案

遵循已形成的思维模型和探究思路,根据试题的设问指向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做出正确解答。如以区域为载体的题目要注意牢牢把握区域环境特征,与区域环境特征相背离的词语要慎用。对问题的认识上一定要有大局观,要清楚问题应从哪些方面、哪些层次作答,而且根据题目的要求以及要点与原理的逻辑关系,精心设计思路,进而确定哪个要点需重点分析,哪个只需简略阐述。答题中要注意辩证分析问题,如,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资源问题(开源、节流)、评价与影响(利与弊的分析)、区位因素(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地理规律(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等。

(5) 书写答案

书写答案要突破文字表达关,答案的表述要规范、合理,要正确使用地理术语(特别是关键词),很多考生因文字表达能力欠缺而在综合题上丢分十分可惜。高考答案评分标准对综合试题答案的文字表达要求较高,文字表达除了准确性(即运用地理学科语言)之外,还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层次要分明,即分点叙述,序号化,简洁明了。如自然地理特征应以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几方面加以表述;二是逻辑性要强,即能体现出连贯性和因果关系。如在描述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的气候条件时,只叙述“雨热同期”,就显得无逻辑不准确,若表述为“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就显得完整流畅。

【参考答案】 (1) 66.5°N及其以北地区;原因:黄赤交角为23.5°,地球公转导致昼夜交替消失;(2) 甲地: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气温年较差小、西临大西洋,盛行西风,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迎风坡,暖流经过;乙地: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相对少,集中在夏季,年较差较大;背风坡,海域面积小,海洋水汽较少;(3) 冰川作用、流水作用;西部海岸曲折,多峡湾;湖泊广布,东部形成冰湖群;河流平行状排列,湖泊多位于河流中上游;(4) 主要分布在波的尼亚湾沿岸地区;理由:主要城市分布在海湾沿岸地区;铁路和公路环绕海湾分布;众多河流的下游,地形平坦。

四、 关注社会,聚焦热点

回顾历年高考试题不难发现高考命题从来不回避社会热点,而且常常以热点为背景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社会聚焦热点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热点。热点问题是指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即常说的热门话题;二是指本高考年度发生的重大时政问题,即通常所说的热点问题。热点问题主要包括长效热点、短效热点等。

其次要善于筛选热点。地理热点问题一般集中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重大工程、宇航大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经济圈、农业问题等方面。筛选热点即把重大热点与考纲、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如,将部分重大工程建设“热点”和“宇宙大事件”热点问题的命题方向概括整理如下表:

预测2010年高考可能涉及的热点有:

重大经济决策和工程建设方面——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掀起新一轮海南开发热、中国探寻“低碳经济之路”等;

自然灾害方面——强台风“莫拉克”重创台海两岸、入冬以来我国北方遭受暴风雪袭击、海地和智利发生令全世界颤栗的大地震等;

重要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2009年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与低碳经济、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等值得关注;

热点区域——我国西南地区、长三角地区、海南岛及南海区域、东南亚、中亚等;

最热考点:“探寻中国低碳之路”是2010年“两会”代表委员共同的关注点。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可能会结合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设置问题。

第三,复习热点的方法要恰当。关注地理热点问题要特别注意学科特色原则,不要单纯追逐热点,要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善于把社会热点、焦点与区域地理知识有机结合。建议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可以设计热点试题进行适当训练。

例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网土库曼纳巴特2009年12月14日电:国家主席胡锦涛14日出席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举行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仪式。中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四国元首致辞后,共同打开管道启动阀门,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在成功实现通气。中亚天然气在霍尔果斯进入我国境内。

材料二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包括1条主干线和8条支干线,主干线西起霍尔果斯,东到上海,南到广州,分东、西两段,其中西段是龙头,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四省区(如下图)。

(1)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管线经过了哪些主要地形区?

(2)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有很多支线管道,其作用是()

A. 都是为了便于获得补充和调峰气源

B. 都是为了扩大天然气的销售市场

C. 西段支线是为了获得补充和调峰气源,东段支线是为了扩大天然气的销售市场

D. 除了支线管道①便于补充气源外,其他支线管道都以拓宽管道的供应范围为目的

(3)简述二线主干管道跨过长江后所经主要地形区的地表环境特点以及铺设管道要克服的困难。

(4)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建成通气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思路解析】 能源问题一直是高考热点(长效热点),该题涉及我国的大地形单元分布、地域自然环境特征、自然环境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输气管道布局区位、国际能源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等问题,考查多方面的地理学科主干问题,综合性较强,要求考生思维能力具多样性和开放性。

【参考答案】 (1) 主要地形区有:天山—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珠江三角洲平原等。(2) C(3)二线工程主干管线跨过长江以后主要经过了江南丘陵,该区为湿润地区,地表水丰富,山地间多河谷盆地,红壤广布,植被覆盖率较高。克服困难:铺设管道要克服丘陵山区地表崎岖不平,水系发达,多滑坡、泥石流等障碍。(4)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建成通气一方面为四国经济发展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不仅符合四国人民利益和福祉,而且有利于地区稳定发展,对于促进国际能源合作、建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缓解我国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发展相应的工业部门等。

五、 调整心态,提高效率

上一篇:ERP沙盘实验日志下一篇:《骆驼和羊》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