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周考九

2024-08-09

高一历史必修一周考九

高一历史必修一周考九 篇1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75分)

1.战国时,各国官吏的任用一般都实行俸禄制度。俸禄制度代替了食邑制度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提高了平民政治地位

2.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3.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4.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曾任侍中等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依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当时魏征应供职于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枢密院

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相权成为争夺的焦点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兼职州郡长官势力膨胀

6.在16世纪中期,一位葡萄牙作者将其在广州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出版了《中国见闻录》,其中有一段记载说:“皇帝在省城里成立了一所学校,由政府负担经费,负责审核的官员命令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集合到省城,详细询问每一位学生有关法律等相关问题。” 这段文字最可能是描述

A.官僚监察

B.科举选官

C.中枢决策

D.律令刑狱

7.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8.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高一历史试题 第1

(共8页)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9.恩格斯说:“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那里,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人、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反映出那时的公民社会是 A.平等社会

B.民主社会

C.等级社会

D.专制社会

10.在雅典城邦,只有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才能参加公民大会;在雅典,只有父母均为雅典公民者,儿子才能成为雅典公民。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A.具有身份限制 B.具有暴政色彩 C.属于直接民主 D.人民主权

11.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根据当时雅典的政治体制,作出应战决定的是()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元老院 D.民众法庭

12.有一个叫奥赫的罗马平民赶着马车在山坡上行走,结果马车退下碾死了一个奴隶的小孩,孩子的父亲向法庭提出诉讼。依据罗马法,法庭应该

A.判处奥赫死刑

B.判处奥赫过失杀人,处一定的罚金 C.判处奥赫向孩子的父亲道歉 D.不予受理

13.“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为此罗马形成了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十二铜表法

14.“国王被赶走,新国王在种种条件限制下登上王位,于是在人们思想里,判断一个人的政治行为,已经不是看他们对国王个人态度,而是看他们对国家态度了。”这描写的是

A.“光荣革命” B.北美独立战争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D. 德国统一

15.1887-1897年,英国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84.5%,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上述现象表明()A.内阁对议会起到了限制作用 B.代议制民主政治已丧失其存在的基础 C.英国政治制度正在发生变化 D.行政权呈现日益膨胀趋势

16.美国纽约自由岛上有座自由女神像,她右手高擎火炬,左手拿着一铜板,上面用罗马数字镌刻着一个日期:1776.7.4,这是为了纪念下列哪一文献的发表 A.《权利法案》 B.《人民宪章》

C.《人权宣言》 D.《独立宣言》

17.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者组织邦联”,“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材料充分体现了

高一历史试题 第2

(共8页)A.民主共和的原则

B.联邦制的原则 C.自由平等的原则

D.分权制衡的原则

18.1787年美国宪法的一大缺点就是保留了奴隶制。而我们知道,现在的美国却没有奴隶制度。这种制度的废除可能是在

A.美国建国初期

B.民主共和党人杰斐逊当选美国总统之时 C.美国内战爆发之后 D.美国两党制正式确立之后

19.《大外交》中写道:“19世纪末期,它的议会建立在欧洲第一个男性普遍参政的基础上,国会还是无法控制政府,政府由国王指派,只有国王能解散。宰相和国王的关系,比国王和议会的关系更亲密……”其中的“它”指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

20.有学者认为,法国1875年宪法“实际上是个怪胎,它在名义上是共和制的,在形式上却是君主制的”。这表明该宪法()A.让步于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 B.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 C.源于人民革命力量的推动 D.宗教神权色彩浓厚

21.有西方学者在分析某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这里战争应该是指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22.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A.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D.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23.有史家指出,没有政治现代化,则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往往是徒劳,这便是甲午失败的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多开两炮,少打两炮,那是小事也。依其观点,可能对以下哪一条建议的评价相对较高

A.重筹国防,以图将来

B.惩处腐败,整顿吏治

C.抓住时机,全面变革

D.取缔洋教,传播国学

24.“十八好汉站街头,红灯照,烧洋楼,算小事,不赶走鬼子不罢休!女的红灯照,男的义和拳,赶也赶不散,捉也捉不完……红灯照,照红灯,杀了毛子灭大清”上述歌谣有关的是

A.太平天国

B.义和团

C.黑旗军

D.台湾军民

25.1901年,某报纸刊登了一篇评论,抨击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与该评论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26.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A.武昌起义的胜利

高一历史试题 第3

B.中华民国的成立

(共8页)C.清帝下诏退位 D.《临时约法》颁布

27.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28.“试观此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这次“结合”是指()A.反帝与反封建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相结合 C.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相结合 D.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

29.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无产阶级一直在为建立新“世界”而努力,请问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英国宪章运动

B.十月革命

C.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D.巴黎公社

30.在解释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说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列宁的这段话可理解为()A.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

B.1871年是革命条件成熟与否的分水岭 C.革命的成功需要成熟的主客观条件作保证 D.在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以前不能进行革命斗争

31.“依靠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的工农政府,向一切交战国的人民及其政府建议,立即就公正的民主和约进行谈判”,该呼吁应出自下列哪一事件后 A.巴黎公社建立后

B.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后 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后

32.“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只要我们还是少数,我们就要进行批评,揭发错误,同时宣传全部国家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必要性,使群众从实际经验中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列宁说这段话的目的是号召群众()A.推翻沙皇政府 C.推翻临时政府 B.增强革命力量 D.反对外来干涉

33.“很显然的,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材料应该是

A.日本军部发动侵华战争的文件 B.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C.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证据

D.发动百团大战的必要性之说明

34.“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嘿 , 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首歌词应出自近代哪支人民军队的军歌?

高一历史试题 第4

(共8页)A.中国工农红军 B.八路军

C.新四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

35.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取得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提出这一观点的历史背景是 A.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B.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3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37.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38.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各国人民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下列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分别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性质

D.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的高潮、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的成就 39.“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政治上发展民主”直接体现在新时期

A.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40.据统计,2014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12起重大的冤假错案,原案犯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无罪。这从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A.坚决纠正冤假错案 C.严格司法审判程序

B.法制建设日益完善 D.司法过程贯彻民主

41.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A.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地影响 C.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42.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

高一历史试题 第5

(共8页)务。”这一主张()A.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B.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直接推动了“九二共识”的达成

43.伯特在《欧洲史》中说:“欧洲国家曾建立起政治、经济和文化壁垒……今天这些边界毫无意义,人员和思想来往畅通无阻,而且在欧洲十五国内部,已经到了拆除边境哨所的时候了。”这些变化主要源于

A.冷战政策

B.马歇尔计划

C.杜鲁门主义

D.欧洲一体化

44.“二战后欧洲经济的重建很明显地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并且需要比已经预见到的更大的努力……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为此,美国的行动是 A.发表“铁幕”演说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促使德国分裂

D.组建北约组织

45.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46.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他指的国家是()A.苏联和东欧各国

B.日本和西欧大国 C.中国 D.英国

47.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该情报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开始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48.《人民日报》评论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评论的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不结盟运动

D.“上海五国机制”

49.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一外交实践 A.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开创了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C.确立了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50.“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C.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高一历史试题 第6

(共8页)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5分)

51.(20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 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素养一:时空观念,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图1 中央人民政府公函 图6 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 图4 巴黎和会中国代表与英国首相会晤 图5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1)某班级制作历史墙报,题目是“现代中国外交风云”。请按时间顺序挑选出符合主题的图片资料,并说明你的理由。(8分)

素养二:历史价值观,指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 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

高一历史试题 第7

(共8页)

图2 不

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日)扶桑版《新历史教科书》

1937年7月7日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日本军突然地攻击的中国军。这样,所谓“七 七”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不宣而战的战争——就开始了。”

——(日)井上清《日本的历史》

(2)比较以上两段材料的不同之处,(4分)并指出不同的原因。(2分)

素养三:历史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 断。

(3)这幅漫画形象地描绘了欧洲的百年历程。结合所学,请你续写对漫画的理解,并为此作品起个适当的题目。(6分)

第一部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分成 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阵营进行混战,遍地战火,欧洲经济受到重创。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题目:

高一模块测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16.1

一、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高一历史试题 第8

(共8页)符合题目要求。

1-5 CABBC 6-10 BABCA 11-15 ADCAD 16-20 DBCCB 21-25 BACBD 26-30 CCBDC 31-35 CCBBB 36—40 ADDAB 41—45 CAABA 46—50 BBBAD

二、(25分)51.答案要点

(1)符合主题的时间排序:图

1、图

6、图

5、图3。(2分)

挑选理由:“现代中国外交”指的是1949年到今天的中国外交发展历史,图

1、图

6、图

5、图3符合这一主题要求。(2分)图2不结盟运动,中国虽然奉行不结盟政策,但是没有正式加入不结盟运动。(2分)图4巴黎和会,涉及的是中国近代外交,(2分)所以图2和图4不符合主题要求。

(2)不同:一方指责中国挑起了战争,推卸日本的战争责任,否定历史;(2分)另一方则基于史实,承认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2分)

原因:不同的价值观,使编写者对事实做出了不同的判断。(2分)

(3)第二部分:二战结束后,欧洲陷于美苏的全面“冷战”对峙中,虽然战争最终没有爆发,但加剧了紧张的局势,欧洲国家的关系出现了裂痕。(2分)(或:二战后,欧洲国家联系日益紧密,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1967年成立了欧洲共同体,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图中的裂痕表示关系正在愈合)

第三部分:冷战结束后,欧洲的一体化向纵深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走向统一。(2分)

题目:“从战争到联合”或“从分裂到联合”。(2分)(开放性试题,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高一历史试题 第9

上一篇:宪法知识宣传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幼儿园毕业季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