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错误中寻找教学资源

2024-06-04

在错误中寻找教学资源(共13篇)

在错误中寻找教学资源 篇1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之二

错误即资源,很多人都那么认为,因为错误能发现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错误能转化成学生学习的起点,错误能让教师自身发现教学设计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利用错误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智慧。

教学片段:“读错了,但是里面有秘密。”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分小节请学生读,在学生的朗读中我明显听到有学生把“挂牵”读成了“牵挂”。这是很正常的读错,因为平常口语习惯说“牵挂”。本来是把这一语言现象的教学设计在内容理解后的一个环节中的。既然在朗读时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调整设计,把体会诗韵提到了初读阶段。

师:我听到有几个小朋友把“牵挂”读成了“挂牵”。(并板书)你猜这两个词意思一样吗?

生互相看,不敢下结论。

师:一样的,但为什么课文中用“挂牵”而不用我们非常熟悉的“牵挂”呢?想知道秘密就请你给每一节的最后一个字标上拼音。

生:我发现秘密了,最后的韵母都是“an”。师:我一读你们就会知道都用“an”的好处了。生:好听。

师:是的,好听多了,在诗歌中叫押韵,押韵就是让最后一个字的韵母一样。我估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经过这样的教学他们对于押韵应该有了基本的了解,起码知道了诗歌需要押韵,押韵了读起来更好听。对于学生的错误,放宽心,慢慢处理,有时会达到我们本来预设的目标,只是达到目标的路径不一样而已。

课后我想到了两年前教《柳树绿了》,看了《小学语文教师》中王崧舟老师对一组课文的解读,其中一篇是《柳树绿了》,我感觉学生不能体悟,但是既然名师设计了这个环节我就在课堂中试一下,也许学生真能感觉到音韵的美。

在错误中寻找教学资源 篇2

一、创造情境, 了解问题的现状

在课堂中, 教师创设一些情境, 将错误的知识点呈现出来,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重新理解知识, 而且还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问题现状。

例如, 在教学“的、得、地”的用法时, 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得’眼镜很漂亮, 它让我看‘的’清黑板, 我永远都会把它当作我最好‘地’朋友。”一开始, 学生在看这个句子的时候并未发现哪里不妥, 这说明他们对“的、得、地”的用法没有掌握。于是, 我及时作出针对性的讲解, 由此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句子应该是:“我的眼镜很漂亮, 它让我看得清黑板, 我永远都会把它当作我最好的朋友。”

为了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的、得、地”的用法, 我告诉了学生一个口诀:名词前面用“白勺的”, 动词前面用“土也地”, 形容词后面用“双人得”。就这样, 在了解了学生的学情后, 我通过口诀让他们学会了正确地使用“的、得、地”。

二、刨根问底, 找出问题的错因

在教学中, 我发现很多学生缺乏合理的思考, 导致了他们在自学课文的时候出现错误。所以, 围绕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刨根问底, 找出错因, 这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

例如, 在“的、得、地”的用法方面, 我通过观察发现, 学生之所以对“的、得、地”使用不当, 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入地理解“的、得、地”。

又如在阅读中, 大部分学生都是先找出文章中的生字和生词, 对文章进行分段, 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但是, 对于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则很少去关注, 这说明学生缺乏合理的阅读技巧。当我了解了学生的这些情况后, 及时地对学生做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更高效了。

三、间接指导, 提升学习的能力

针对学生存在的错误, 教师有必要作出针对性的指导, 在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让他们掌握知识, 这样, 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避免此类错误的出现, 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例如, 对于学生在阅读中时常出现的错误, 我们可以在定期的阅读中进行间接的指正, 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把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又如在写作方面, 很多学生喜欢把文章写成流水账的形式, 导致他们笔下的文章既缺乏艺术性, 又缺乏美感。

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行文、格式、框架和思路等方面的指导, 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文章如何写, 由此在反复思考中掌握写作技巧, 并通过合理的练习提升写作水平。

总的来说, 教师并不仅仅要针对学生的某个错误做出指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 学会举一反三。所以, 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思考解决学生错误问题的方法。

从错误中寻找力量 篇3

创业者是知识探索者,我们不断寻找新的方式改进商业实践。如果我们不去思考和消化从过去的项目中总结出来的技巧,一些伟大的创意就会在不经意间消失。我们不能逆转或者改变历史,但可以从中学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让事后经验指导你的行动。在床边放着记事本和笔,晚上当你下意识回想最近发生的事情时,记下其中的教训。通过定期记下一天的战略新创意和技巧,你就可以积累这些知识。

■相信“第六感”

通过投入时间和精力在业务上,你将拥有一种本能,这是能让你成为所在领域专家的第六感。通过不断调整本能,你就能在你的商业环境中发现看似无关的事情之间的联系,把你独特的洞察力和预感转变成公司的大好机会。

■将后见之明和远见相结合

历史是伟大的老师。让事后经验为你的将来提供有用的建议。通过系统地利用过去的日常智慧学会相信自己的本能。然后把这些经验应用到未来的项目中。训练自己同时从过去和将来两个视角看待问题,这会帮助你取得重大的思维突破。

■允许自己犯错

尝试错误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4

姜广平

尝试错误原则是任何学科中都适用的一项重要原则。所谓尝试错误,就是说人们在学习中不要怕错误,发现错误以后的学习,才可以得到一次成功的机会。利用这一原则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巧妙地绾结在一起,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考察尝试错误原则的本质内涵,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原则更适合于语文这门学科的教与学。因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在一不小心之间就会发生教师包打天下的情形,所谓训练也只是教师的应试对策,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而所谓的启发式教学也常常是浅层次的或者不到位的(这一点很多语文教师都有深切的感受),它不能给学生带来深切的启发与感悟。因而长期以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能获得出现错误之后的新发现。而一旦将尝试错误的原则运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便会发现,语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语文学习方面的错误又要比其他学科更具有隐秘性和模糊性。因而怕犯错误而不学习语文固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蠢事,但为避免错误而计较一些毫厘之失也非智者所为。积极的有效的做法是,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尝试错误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切实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入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阅读教学中,小到一个字词的使用,大到一篇文章内容与写作特点的把握,都可以运用这一原则,尝试错误原则会使我们的阅读教学产生很好的效果。汉语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语言,从使用词语方面看就有关于词意的轻重、范围的大小、语言色彩的差异、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古今使用习惯、语言节奏等方面的考究。客观上说就是语言学家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语言错误,作家的遣词造句也不能达到最规范最完美的地步。所以,过分苛求学生在这一方面达到完美的境界显然是不妥的。因而,在阅读测试上经常出现的那一类词语辨析、选词填空就有点为难学生了。诵读教学中,学生只要出现一个简单的错误,做老师的就给学生指出来或者让别的学生指出来,这也不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中尤为明显。当然开课者是担心自己不把错误指出来,会让听课的人觉得开课者有些水平上的欠缺。其实,这类担心是毫无必要的,教师指责一个朗读的.学生所犯的错误或者存在的缺点,不但不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更重要的是他会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畏惧与胆怯。这时候教师要做的应该是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在对一些弱智儿童进行音乐训练时,经常让孩子们坐在桌子上练琴以此让儿童产生一种高大感从而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在对其中一个弱智者进行训练时,铃木让他数数字,铃木伸出了五根指头让孩子数,孩子数出了三根,铃木高兴地对孩子说,你真的太伟大了,第一次就数了三个,只不过少数了两根。我们大学都知道铃木的培养目标是把这些弱智儿童培养面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铃木认为这是绝对可以做到的。我举这个例子意在说明一点: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该更多的看到学生成功的地方,而不要拘于学生失败的地方。鼓励与赏识之所以能促成学生的成功,根本原因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尝试错误原则。

当然这里会有很多教师担心:如果不指出学生的错误,学生能了解自己存在的缺点与错误吗?我认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不能立即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或是通过自己或是由于其他同学的经验,会自然而然地逐渐加以解决的。所以,教师在对待学生的小错的时候,要有最起码的宽容与忍耐。如果时时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学生一出现小错就急不可待地将最完美的答案和方法揭示出来,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为怕犯错误回避错误而变得谨小慎微,其表现就是或则懒于思考,或则疏于练习,或则不敢尝试。这样下去,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出现什么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到了这种时候,再去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恐怕就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了。

学习语文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这种语言感受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信息的直觉反应,也就是说是一种无需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判断。从教学角度看,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接触规范语言并通过有效的语言训练而逐步养成的。从语感的培养途径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的学习更注重一种内化过程,因此,在将语感作为一种培养目标时,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是不能急于求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学生的语感的培养必须注重使用尝试错误原则。作文教学中更加要注重尝试错误原则的使用。作文的修养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即便一个作家,也必须不断地长时间地对文章进行磨练,所谓十年磨一剑,也是在说作文之道。现在,大部分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时,作文成绩都只是在及格分数上下痛苦的挣扎,很难品尝到作文得高分的喜悦,这与学校规定的作文篇数是有相当的关系的。一般的学校对学生的作文要求都是每学期大作文8篇左右,另有小作文若干篇。这样,很多学生的作文就吸能做得相当浮躁;而教师的批改因为作文的次数与学生人数问题也很难批改得精当切要。这样,要想得高作文水平就等于天方夜谭了。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里曾经主张过一学期只写3-5篇作文是很有道理的,做一篇就要做通,要多在修改与指导上下功夫,务求有所收获。我们在作文的批改中,实行少改多就的原则,也就是尝试错误原则,让学生体会到作文成功的快乐,而不要动不动就认为学生的文章不好。这一点上,很多基层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一个毛病,就是:他们把作文神秘化了,把作文视为畏途,这就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主张教师还是做一些下水作文好,自己亲身领会一下作文的甘苦,从而更科学地指导学生做好作文。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还体会到一点,作文教学也如同阅读教学一样要注意保护学生可贵的创造性与创造意识。钱梦龙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善于从学生莫名其妙的提问中发现百分之一的合理性,而又能几乎百分之百地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作文教学也必须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要能够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然后加以鼓励与表扬,从而达到让学得培养起作文兴趣的目的。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作家,叶老在代就说过中学生“能够写文学却是例外”。这是何等清醒而又难能可贵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啊!事实上,学生的作文有时偶尔会有一两处非常优美的地方,这是很可贵的创作灵感刹那间的光顾。我们做教师的要保护学生这种难得的闪光点,及时加以鼓励,而不要过于苛求学生一定要写出世间最美的文字来。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现在多数语文教师自己没有多少文学上的造诣,却要学生写出达到文学水准的文章来,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能放低对学生的标准,更主要的就是要采取尝试错误的原则,保护学生做作文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质的飞跃。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也才可以说是确保了广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错误中寻找教学资源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句子的含义,谈阅读的感受是检测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就是丰富了阅读后的感受;阅读的感受越深,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也就会越深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的含义。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句子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这就要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从以往的期末考试情况看,很多孩子被扣分较重的地方就是在课外阅读部分,我们语文教师用了六年的时间进行课堂语文阅读教学,为何在考试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是不能提高呢?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六年级组老师提出了“理解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的有效策略”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既是提醒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意这一问题,也能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策略和方法,让学生真正获益。

二、现状分析

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怎样谈阅读的感受是阅读理解的学习和考查考试的重点之一。据我了解所知,无论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口答表现,还是在考试时的笔试作答表现,情况都不容乐观。尤其是考试时的笔试作答。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年段、不同主题单元有着具体的细致的要求。语文阅读考试时,会经常考“根据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阅读感受”一类的题目,而且所占分数的比例还较重,最少有3分,多的有5分、甚至6分。从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改卷实践中发现,相当部分学生一般情况下不太会做这类题。具体情况常常是:一个3至6分的题目,出卷者在试卷上准备了三五行的空格让学生作答,而相当部分学生则是回答一两句话的内容(10至20个字,一行还不到)便了事。因此,虽然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感觉良好,但是实际得分率并不高。一般情况下,一道5分的题目,平均失分在2至3分之间。

针对这一现状,从孩子们实际出发,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我们六年级组老师本学期开展了“在阅读教学中寻找理解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的策略”的专题研究,并在小组研究以及大家的教学研究中寻找到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改变现状的策略 :

1、在进行备课时关注文章的重点句子,在教学时进行分部讲解。

2、以教材内容为媒介,当堂进行训练,找出学生易错点。

3、扩展课外阅读,并在课外阅读中运用所学策略进行实战演练。

4、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研修历程

1.广泛搜集资料进行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布置各位组员搜集资料。2.集体备课时,将重点集中在重点句子的理解上。

3.将轮流课中呈现的教学策略进行整理和研究,找出切实有效的策略进行整理。

四、研修成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组内研究学习,我们探索出了一些理解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的一些策略。现总结如下:

1.通过理解词语来理解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思,必须先弄明白句子词语的意思。有些句子的词语比较难懂,如果把这些词语的意思弄明白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清楚了。例如,在周廖琼老师轮流课——«理想飞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有这么一句:“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理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针对 “泛”字这样进行教学:师:“泛”字原来是形容水的透出、冒出,在这里是写的是——感情,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原来听老师讲故事心情是愉快的,笑过之后呢,变得悲伤、难过了,是的,这种悲伤、难受、痛苦就是酸涩的感情,“泛”字真实的反映了学生们当时的心情变化。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指名读,并及时评价)对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理解了。

又如,在这一课中的第五自然段教学中,周老师这样设计:细读第二句,为了写刘老师板书,作者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扣住“撑地” “离地” “急速” 三次“转”等词语感悟),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你又体会到什么?(板书:顽强执着)③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划线的句子?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春夏秋冬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齐读)„„这样的旋转凝聚着刘老师顽强的意志,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就挖掘出了文章的情感,把握住文章的情感线索,也就能更好体会句子的意思。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由许多句子有机组成的。因此,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这样才能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例如,«最大的麦穗»一课中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要先理解这里的“最大的追求”指的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指的是前面的“颗颗饱满的麦穗”,即出现在眼前的机遇。然后联系课文内容和实际体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句子

例如,吕老师在执教轮流课——《夹竹桃》中这样设计:1.(出示学习任务:季羡林先生和夹竹桃有什么共同特征?试举一个简短的事例阐述你的观点。)指名汇报。2.补充资料:(出示:季羡林一生艰辛,他出生在贫苦的农家,六七岁便离开父母到济南求学。青年时期母亲去世。十年的德国求学期间,正处在二战时期,先生与家人音讯断绝,忍饥挨饿,潜心钻研,其间,最好的朋友离开人世。1946年,他回到阔别11年的祖国,任北大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文革中,先生被批斗,关牛棚,当时许多同志都不堪忍受这种非人的生活,但他不抱怨,不自弃,最终挺了过来。文革后他重见天日,恢复了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职位,还当过北大副校长,且笔耕不辍,著作丰硕。)3.听了同学的发言,看了老师补充资料,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吗?正像作家宗璞所说季羡林是夹竹桃的知己啊!同学们,这段话的春风、暴雨、清冷,仅仅是自然界的环境变化吗?(不是,这里面还有人生的苦难、挫折。有坎坷和崎岖。)4.小结: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而季羡林先生一直在坦然地面对啊!他苦难时不屈服,顺境时不张扬的品质与夹竹桃多么相似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让每一字,每一个字背后的故事印刻在我们的心间。5.总结写法:同学们,正是夹竹桃般的韧性,支撑着他一步步走向成功。从这平凡的夹竹桃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借夹竹桃他道出了自己的情怀。(状物咏怀)6.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季老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专访时这么说的:“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

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看着这充满韧性的夹竹桃,季老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板书:爱)拓展物之“韧性”你还知道哪些和夹竹桃一样具有“韧性”的事物?请罗列出来。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层层深入,既了解了人物,更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深层意思有了了解,把人物的时代背景融入到理解句子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4. 以一个中心词辐射对整个段落的理解

在高年段的课文中,很多重点段落需要学生理解品悟,那么,如何将整个段落的理解细致到位呢?以《孔子游春》一课为例,文中的第八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既要学生能理解感悟水的品质,更是要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我在执教这一课中参照薛法根老师的课堂实录进行实战演练,设计如下:

(1)孔子说过,“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孔子就是一位智者,他对水特别有兴趣。他的这一番关于水的宏论,更是体现出他的智慧。请大家细细读读这段话,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讲的?

(2)真君子是对品德高尚的人的一种敬称,而孔子认为“水是真君子”的理由是什么呢?(指名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再板书。)

(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细细读读这段话,抓住关键词来理解:水为什么是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是善施教化的?

师:水的这些品性以及课文中的这段话,一定让你联想到了一些成语、名言、诗句、故事以及学过的课文等等。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用笔在书上圈圈点点,批批注注,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4)交流A:水“有德行”

(1)水默默无闻,滋润万物,哺育众生,像君子一样无私仁厚。

(2)它哺育了谁?是啊,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真的要感谢水的大恩大德啊!(指导朗读:请同学们怀着感激之情读好它!)

(3)其实,文章有一个地方就已经把水的这种德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什么?)

(4)小结:正是有了水的滋润,才有了桃红柳绿、青青的草色、茂密的森林,才有美丽的大自然,有可爱的生命。看来水的确有德行,是个真君子!

过渡:为什么说水有情义呢? 交流B:水“有情义”

①水和顺温柔,真似君子温文尔雅恬淡的性情。

②理解“或方或长”:当水流进方方的池塘,它就是方的;当它流进长长的溪流,它就是长的,它改变了自己,适应了别人,处处为他人着想。)

③理解“流必向下”(从中读出了水的“谦虚”。)

④小结:水温和、善良、有情义,像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过渡:水不仅有德行,有情义,还有志向呢,从哪体会到的呢? 交流C:水“有志向”

①水穿山岩,凿石壁,胸怀志向,多像君子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②从“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让你想到了哪些成语?(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水就像胸怀大志、百折不挠的真君子。指导朗读——

① 水的志向是什么?(奔向大海、滋润万物、荡涤尘埃)② 多次相机引读:为了实现它,水穿山岩—— ③ 小结:水胸怀大志、百折不挠,是个真君子。

过渡:水还是一个善施教化的真君子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交流D:水“善施教化”

(1)水能荡涤污垢,还万物本真洁净的姿态,多像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君子风范。

(2)万物入水,水能帮助洗刷污垢,这一点多么像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专心搞教育。他提倡 “有教无类”,也就是说不管是谁,无论他是富贵还是贫贱,只要肯学习,孔子都愿意去教化他。孔子是一位善施教化的君子。所以说水是一个善施教化的真君子。

(5).孔子这段话从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四方面说明水是真君子。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水还有哪些像君子的品性呢?请你当一回孔子,来赞一赞心目中的水。

出示:水_________________,它好像_________________。小结:看来水真是真君子呀!

(6).孔子是一位智者,今天他仅仅是在谈论水吗?他论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希望弟子们能以水来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真君子”。)你怎么知道的?(意味深长)

(7).让我们一起来意味深长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孔子对弟子的嘱托与期盼。(8).师小结:孔子游春,走进了自然,走进了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传情,让一山一水育理。孔子用自然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水的品性如汩汩甘泉流进师生心田,也流进我们的心田。由此可见,孔子除了是个了不起的思想家,还是位循循善诱、教育有方的智者。难怪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的智慧集中表现在他的《论语》一书中,请同学们多多关注《论语》这部书,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在书中寻找到生存的智慧,成为真正的智者。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水中能看出深奥的道理,这是一种智慧;他还能借水来教育弟子要做真君子,这又是一种智慧。(机动:让我们把他的智慧牢牢地记在心里)那么他的弟子们明白老师的用意了吗?咱们下堂课继续学习。

5. 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理解句子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她能帮助作者确切地表达文意和思想感情,也能帮助读者阅读文章时明白语意,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因此,分析句中标点符号的作用,有助于对句意的理解。就以省略号来说,它有多种用法。例如:16课《山谷中的谜底》,文中有几处使用了分号,课后习题中也有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完成。第一处出现在课外的第六自然段: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及时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句中的分号表示转折,通过这个分号的使用,让学生明白,把握住眼前的一穗最重要。文中的第二处分号出现在课文的最后一段: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这一处的分号使用与前一处分号的作用基本相同,都是通过转折的方式,进一步明晰作者的观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能更有力说服,达到表达效果。学生也能通过这一标点的使用,更进一步理解句子。

6.通过对比理解文章重点句子的意思

以吕柳萍老师的《夹竹桃》为例——初步感悟对比写法:

(1)课文的题目是《夹竹桃》,作者要写的是夹竹桃,第三自然段却大段地写了其他14种花草,是不是离题了?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对比,也可以说是比较(板书:比较)的写法,将夹竹桃与院子里其他的花来对比写。其目的是要衬托出夹竹桃的——韧性!)

(2)小结:对,这是一种对比衬托的写法。红花也许绿叶扶持,韧性还要娇艳陪衬。作者的表达方式多么高明,这样的作品怎能不耐读呢?下面,我们先来聚焦写它韧性的第四自然段。【设计意图:比较,是季羡林先生写夹竹桃“韧性”特征的显著方法。这一点必须让学生鲜明地感知。比较,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到底比较出了什么,在后面的教学中仍是师生关注的重要话题。因此,此处的处理,是一个引子,是一个铺垫。后面仍有多处提及。】

又如这一处教学——

句子一: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比较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又……又……”来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出示句子:

★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开出一朵,又有一朵败了,长出一嘟噜,又有一嘟噜花黄了。)

2、通过“悄悄地、一声不响”体会夹竹桃默默无闻的品格。

3、指导朗读这句话。(带着喜爱、赞美的语气;花开得紧一点,跟得紧一点,)句子二: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比较在语气上更强烈。(1)这里还有一特殊的句式,你们注意到了吗?(双重否定句式)

(2)说说是什么意思呢?既然意思是一样的,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双重否定句式呢?(能加强语气,更能体现夹竹桃有韧性,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3)夹竹桃都奉陪了那些花呢?从文章里找找。

(4)到底是怎样奉陪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吧。(分春花组、夏花组、秋花组读和夹竹桃组对读。前三组读第四自然段中有关的句子,夹竹桃组读第五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然而„„又长出一嘟噜”。)

(5)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生齐读:这一点韧性,同庭院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照吗?)(师指导学生进行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换,并体会反问句的用法)

想象:夹竹桃在温暖的春天里,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放,在盛夏的暴雨里,迎着什么开放?在深秋的清冷里又迎着什么开放?

它盛开的仅仅是鲜艳的花朵吗,还在向我们展示什么?再读这个句子,大家应该有不同的感受。

通过一学期的课例研究,我们对理解文章重点句子总结出以上几点策略,为学生理解文章重点句子提供了方法,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对老师所授之教学方法能接受,并当堂理解运用,达到一定效果。

研究困惑:

1.阅读的文章是不断变化的,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时,恰当的运用策略理解这些句子。

2.理解文章重点句子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那么文章的整体把握也将成为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如何二者合一进行有效教学?

3.在进行轮流课中发现,优秀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积极,但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老师讲解后能完成这些练习,可一旦独立阅读这些文章,理解这些重点句子的时候,还是不能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在错误中成长作文 篇6

那天,我一早起来玩手机,看电视。结果,忘记了作业。妈妈看见我没有做作业,便大声批评了我。我却越想越委屈,对她叫道:“你不是只管妹妹吗?你以前不管我,现在也别来管我!”说完,便冲进了房间。

晚饭时间,妈妈塞给我了一封信。信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孩子,你妹妹现在刚上一年级,还不能适应。但你已经六年级了,是个大孩子了。我自然要多关心一下妹妹,也希望你能理解。相信妈妈是最爱你的!”

顿时,一些记忆浮现在我脑海:妈妈教我认字,天冷了,提醒我多穿衣服,每天陪我一起看书……泪水涌上眼眶,再也忍不住哭了出来。

从那次以后,我变得独立了,长大了。时不时关心一下妹妹。不再会幼稚的认为妈妈不爱我了。

在生物教学中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篇7

一、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 在开展的各种探究活动中, 学生的思维活跃, 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作为教师应以宽容的心态, 允许学生犯错误。

1. 给学生在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比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一节的内容时, 教师往往先要求学生, 听教师讲解如何使用显微镜, 教师一般要花费10-15分钟的时间, 反复强调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 结果会发现至少有半数的学生, 对刚刚教师反复强调的事项, 根本没有听进去, 又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因为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 自我意识逐渐产生, 独立性日益增强, 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 不愿意事事处处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控制和约束, 这是青春期心理特征的突出表现。笔者在对这节课教学时, 给学生在错误学习的机会。关于如何使用显微镜, 教师不做任何的讲解, 只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中有关的内容, 然后就让他们进行操作。这时教师明明知道绝大部分的学生无法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细胞, 但这个过程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独立的意识, 同时也使他们感到阅读的重要性。在学生遇到挫折后, 教师再来指出错误的原因, 讲解正确的操作方法, 学生就容易接受, 并且注意力也很高。人生是一个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既需要把教师的忠告当作自己的间接经验, 更少不了从自己亲身的经历中得来的直接经验。只有他们切身体会到自己那样做不对, 教师的告诫才不会当成耳旁风。

2. 允许学生打破常规的做法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实验, 一定要求学生完全按照其中的步骤做吗?如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 有少数学生直接将碘液滴在洋葱表皮上, 然后盖上盖玻片。笔者在教学中, 没有制止他们的这种做法, 而是让他们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学生发现这样的染色方法比常规的做法速度快, 而且效果好。在讲评时我先肯定他们在实验中的探索精神, 然后指出教材中的是常规的做法, 可用于做各种材料临时装片的制作, 因为有些材料是不能直接染色的。应该用什么方法, 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思维活跃, 精力旺盛, 头脑中的条条框框少, 这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完全按照常规, 则可能使学生做事缩手缩脚, 成为只会照搬课本的书呆子。

3. 鼓励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课质疑

在课堂中教师是具有权威性的, 一般不允许学生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插话, 有问题等老师讲完后或下课再问。但在学生听课的过程中, 头脑中随时会产生一些问题, 产生问题的瞬间是学生求知欲最强的时刻, 如果要求学生在教师讲完课后再提, 可能问题已忘记, 或者被更有趣的事所吸引, 不再想问。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对问题的敏感性, 成为装载知识的容器。另一方面学生在听课时能提出有关的问题, 说明他在用心听讲, 并在积极地思维, 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4. 学生犯错误是有底线的

允许学生犯错误, 并不是允许他们在课堂活动中可以为所欲为。虽然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 认识社会的能力尚不完善, 容易接受社会反面因素的影响;而且现在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 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由于过分注重结果, 使有些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 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 容易产生各种不良行为。但对于活动中那些随意破坏活动规则、实验操作时故意破坏仪器等行为必须坚决制止, 因此允许学生犯错误是有底线的。

二、要用正确的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

俗话说“吃一堑, 长一智”, 而要增长这“一智”, 就必须认识到错误, 并能纠正错误, 人就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进步的。中学生的思想容易受所接触到的事物局部的影响, 分析问题肤浅, 容易以片面代替全面, 往往作出错误的判断。所以教师帮助学生认识纠正错误, 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不同, 纠正的方式也不同, 一般有冷处理和热处理两种方式。

1. 冷处理:

是指发现学生犯错误后, 不马上给予纠正, 而是通过活动使学生自己感知错误, 从而认同正确的事物。这种方式一般用于纠正知识性的错误。

2. 热处理:是指发现学生犯错误后, 要及时给予纠正, 不能让错误蔓延。这种方式一般用于纠正学生在活动中违反规则的错误。

在活动中如果有人破坏了规则, 而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 有些人就会从众效仿, 认为规则可随时破坏, 则出现更多的人违反规则。如果这样, 整个活动就可能因为一些人不遵守规则, 造成活动场面混乱, 导致活动失败, 所以对于违反规则的错误必须及时予以纠正。

三、要尽量避免学生同类错误反复出现

在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过程中, 还要注意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吃一堑, 长一智”。

1. 通过活动中系统的训练,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阅读是重要的学习行为, 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新的知识, 掌握知识的要点, 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的中学生, 阅读能力不强, 有些甚至不会阅读, 因此课本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用处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利用课本, 强化他们的阅读能力, 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

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探究活动多种多样, 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 设计系列化的活动, 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创设发展的空间, 尽量避免不良的学习行为一而再、再而三的影响学生的学习。

2. 通过制定规则, 强化活动的纪律

在错误中成长作文 篇8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喜欢去冒险。比如,父母总是告诉我们,走到床边就不要再继续向前走了,但屡次都喜欢走到床边然后再往前踏出那么一步,然后被摔得嚎啕大哭。之后才深刻地记住了,走到床边是一定不能再继续向前走了,否则会疼。正是由于一次次的错误,一次次在错误中得到父母曾经告诉过我们的忠告,才一步步地成长起来。

唐代诗人王勃,从小就才华横溢,甚至于还被称为神童。年仅14岁就被授予朝散郎之职。但由于他在做官期间好几次惹怒了当今圣上和被奸人诬陷,最终被贬官,他的父亲也因为他被贬官。在贬官的途中写下了《滕王阁序》。来表达自己深深的懊悔。

“假如我年少有为知进退,才不会让你替我受罪。”假如没有他的错误,他自己甚至于他的父亲也不会因此而被贬官。因为王勃的不知进退,才使得父亲替他受了罪。

项羽的故事,也体现了这一道理。项羽秦末下相人,他有个谋士范增建议杀了刘邦免除后患,但项羽瞧不起刘邦,不过一泗水亭长,日后收拾他,后来项羽本以为利用秦的三名降将能控制住刘邦,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联合天下各诸侯一举攻下了项羽都城彭城,后来项羽虽力挽狂澜,击败刘邦,他还没有意识到刘邦是他的最大敌人,继续做乐,最后他众叛亲离,连亚父范增亦背上发疮而死,后自刎乌江。

因为项羽的错误和自大,导致自己不仅失去了城池还失去了性命。假如项羽没有继续坐乐而是选择一举攻下刘邦,可能也不会失败,也不会出现霸王别姬等等一系列之后的悲剧。

“可能我撞了南墙才会回头吧,可能我见了黄河才会死心吧。”通过自己的错误而得出的道理才是真实的。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错误,随意听从了别人的建议,难免会心有不甘。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敢于犯错误,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

在错误中寻求自我 篇9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确,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不能在错误中迷失了自我。如果一有过错,就终日沉陷于无尽的自责、哀怨、痛悔当中,或将错误转移到他人或自己的亲人身上,这无异于把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张允和曾经颠沛流离,也曾死里逃生。人生的苦难与艰辛,使她大彻大悟。于是,总结出“人生幸福三决”。“第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第三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我们要学会在错误中寻求自我。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自小就喜欢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他妈妈不但不批评,反而说孩子懂事,能体贴妈妈,省了妈妈为他买。后来有一次,他又去偷邻居家的东西,结果被邻居发现,找上门来,他妈妈竟理直气壮地说:“你丢东西,那是活该,谁让你放的不是地方。”邻居见她如此无理,再不愿和她争吵,愤然离去。后来孩子长大了。他再也看不起那些小东西,开始撬保险箱偷钱,被警察通缉,妈妈听了这个消息,竟然让自己的儿子到外面去躲一阵子,结果妈妈背上了包庇罪,被判有期徒刑五年。儿子最终也未逃脱法律的惩罚。在走进铁窗的.那一刻,他才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已经太晚了。

人不怕犯错,就怕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母亲和儿子的悲剧充分说明了知错能改的重要性。如果母亲早一点认识到这个问题,从小就开始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纵容自己的孩子,就不会发生今天的悲剧。今天在这里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在错误中寻找教学资源 篇10

一、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做到挖掘教材。课本内容有深有浅, 形式各异, 背景也各不相同, 这就需要有效挖掘教材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所谓引起学生的共鸣, 就是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讲解过程中对于那些学生不理解的生僻词句加以解释, 从而使学生真正进入阅读中来。

如七年级下册泰戈尔诗歌《纸船》 (节选) :

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纸船, 知道我是谁。我把园中长的秀利花载在我的小船上, 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被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这里的“纸船”象征什么?“我”又是谁?作者的写作意图又是什么?有些学生可能理解不到位。这就要求教师精细讲解泰戈尔诗歌的特点是想象力丰富, 语句和结构凝练多彩。这首诗歌是歌颂童心的,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描绘儿童的奇思妙想, 歌颂童心的天真、童趣的自然。

对于诗歌的简单讲解学生可能会觉得单调, 教师可以制作精美的PPT, 配上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听了之后, 再经过反复阅读, 做到阅读与理解、情感相结合, 便可领会其中之意。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书是一件趣事, 但要拿读书来考试打分, 学生就顿时觉得功利和兴趣大减了。然而, 阅读光有兴趣是不够的,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阅读能力。

1. 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在阅读之中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便利。“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工夫便只做到了一半。”这是叶圣陶老先生对语文阅读改革中提到的一点精辟见解, 具体怎样落到实处呢?我认为这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的协调配合。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 比如图书馆建设、优质图书的选择;教师在班级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比赛, 唤起学生重视阅读的意识;同时将阅读的重要性向家长讲明, 让阅读融入到家庭中去。

2. 掌握阅读技巧

好的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也是如此。首先熟读文章。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有质量地感知文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 学生不能因为要赶时间答题, 就草率读书, 轻易动笔, 最后囫囵吞枣, 影响了答题质量。其次读过题目, 认真审题。领会题目的大概意思, 这要在对所有题目有大致了解之后进行, 做到整体感知, 有助于理解文章。再次跳读文章。针对具体问题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段落和位置, 做到有的放矢。

3. 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初中语文教学分为课堂精读和课外阅读。这为教师引导阅读提供了一个契机, 即若学生对课内深奥古板的内容提不起阅读兴趣的话,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读本中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去阅读, 之后教师进行后续跟踪查访, 以学生兴趣点为突破口,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4. 发挥教师的作用

学生阅读学习是一方面, 教师的教导也占重要地位。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 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在教学泰戈尔的《纸船》的过程中, 教师可将它改成一节阅读课, 组织学生分组讲解, 利用幻灯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设备上课。 (2) 教师提高教学意识。这里涉及一个关于阅读的观念问题。所谓阅读的观念, 是指对阅读这件事的认识, 或称阅读观。阅读观深刻地影响着阅读的行为, 也决定着我们如何来对待和学习阅读。这个观念需要从教师发散到学生处, 教师应当以一种愉悦的轻松的姿态将这种观念传递给学生, 让他们感染到这种氛围, 进而快乐地阅读。

在工作中寻找乐趣 篇11

第一是选择自己的态度。调整心态,积极面对——从修正对待工作的态度开始,任何人都有可能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虽然你无法选择工作本身,但你可以选择自己的工作方式;任何一份工作,许多人做久了都会感到单调乏味,但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要有积极心态,专注和热情是工作快乐的源泉。

第二是工作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工作不是单纯的游戏,企业需要赚钱,员工需要取得收入,需要生存,客户需要满足服务需求,它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社会活动。但在工作的同时,也可以乐在其中,努力发现自我,认识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实现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连接,发挥自己的行动智慧获得快乐。

第三是让别人快乐。在工作的过程中,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服务于客户和团结同事,使他们融入其中,发挥自己特长,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快乐的人是有能力的人,是经常换位思考的人,永远思考别人的利益点,就是在想获得之前,先想去付出。人生的最大乐趣是什么?是找到一个值得为之付出的团队,并且做到全力以赴。

第四是投入。当所有人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时,他们就不会分神,而是采取行动,时刻关注着客户的需要和感受,让客户感受到作为“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快乐就能一步一步地达成目标。

在此,希望大家可以找到工作的乐趣。

在阅读中寻找快乐 篇12

朝城民族完小马秀芳

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尤为重要,但是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作兴趣更为重要。学生的阅读能力低,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作能力。这让许多语文老师为之烦恼。

自从读了于永正的《教海漫记》一书,我的思想有了改变——布置作业时分层次,加强阅读和习作训练。我也尝试着去做,每天坚持半小时的出声阅读时间,师生共读。阅读内容可以是《语文读本》,图书角的图书,自己买的图书等,但是要求学生说出所读的大概内容。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不厌其烦,直到学生能说出所悟为止。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再讲语文探究或练习册上的阅读短文题时,看到的是学生舒展眉头的笑脸,踊跃回答发表看法的场面,我也感到讲阅读短文空前的轻松。师生共同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共同汲取着知识的甘露,真是其乐无穷。

在错误中寻找教学资源 篇13

关键词:错误分析,高职英语,翻译教学

翻译作为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中的一项, 能反应出英语学习者的综合水平。高职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薄弱, 在翻译, 特别是在汉译英方面, 会出现许多错误。如何从理论角度正确地解读这些错误, 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是值得高职英语教师思索的问题。

1 错误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意义

错误分析理论来源于英国语言学家科德 (S.Pit Corder) 。[1]科德于1967年发表了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 (《学习者错误的重要意义》) 。在这篇论文中, 科德就语言学习者所犯的错误, 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观点。过去, 人们通常将错误视为学习者的知识缺陷,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犯错误。而科德则指出, 教师和研究者不应对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持否定或回避的态度, 错误本身也具有积极意义。科德提出要区分错误 (error) 和失误 (mistake) 两个概念。错误是由于外语学习者尚未完全掌握目的语的语言规则, 从而导致其语言偏离目的语的标准, 这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而失误则是由于学习者由于粗心或疲惫等因素影响, 而非语言能力不足所出现的口误或笔误。

科德认为, 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对研究二语习得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通过对学习者错误的研究, 教师可以得知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 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对研究者而言, 错误可以展现学习者是如何习得语言的, 以及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学习者所使用的策略。此外, 对学习者而言, 错误也有重要意义。学习者通过对自己错误的分析、总结, 可以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2 高职学生典型翻译错误分析

科德把错误分析分为五个基本步骤: (1) 收集资料, 即学习者产生的书面或口语错误; (2) 鉴别错误; (3) 描述错误; (4) 错误分析; (5) 错误评估。

本文的语料来源于笔者所任教的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翻译作业, 笔者对任教班级200名学生的翻译错误进行归纳整理, 选取了典型的错误语料, 以下将从词汇错误、语法错误和句法错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词汇错误

词汇错误包括选词不当和搭配错误。英语和汉语是两门差异较大的语言, 许多高职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往往只注重记住单词的意思, 而忽略了掌握单词的词性及相关的搭配用法, 从而导致了在翻译时会出现此类错误。

例1:对于年轻人来说, 教育很重要。

误:For young people, education is very count.

正:Education does count to young people.

例2:约翰对比尔来说很重要。

误:John means important to Bill.

正:John means a lot to Bill.

例1中的“重要”这个词, 学生知道可以翻译成count, 但是却没有掌握这个单词的正确用法。count作为“重要”这个义项时, 是个动词。而学生的翻译“is very count”则错误地把count当成了形容词使用。在例2中, 学生知道用mean这个词来表示“ (某事/某人) 对 (某人) 很重要”, 然而却错误地把mean和important搭配在一起使用, 由《柯林斯COBUILD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2]对mean该义项的语法说明:v amount to n., 我们可以得知当mean后面应和表示数量的词搭配使用, 而不是和形容词important搭配。

2.2 语法错误

高职学生普遍英语基础不太扎实, 在运用英语进行翻译、写作时出现语法错误的频率较高。常见的语法错误包括名词单复数错误, 时态、语态错误, 遗漏冠词, 冠词误用等错误。

例3:他们小时候常在一起玩。

误:They often hung out together when they are childs.

正:They often hung out together when they were children.

例4:例: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杰克遇到了一些困难。

误:Jack has a trouble when he dealt with some difficulty ques-tion.

正:Jack had some difficulties in solving the problem.

例5:女店员用彩纸把礼物包好。

误:Saleswoman wrapped up gift in color paper.

正:The saleswoman wrapped up the gift in color paper.

例3和例4都反映出学生在英语名词单复数用法上存在的问题。英语名词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可数名词在应用时有单数和复数形式。复数名词在构成上又分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这对一些初学英语以及英语基础不太扎实的中国学生而言, 是个头痛的问题。在汉语中没有不可数名词的概念, 所有名词都可以借助量词来计数。例如:一个面包, 两张钱。但是在英语中, 面包和钱却是不可数名词。思维上的差异使得中国学生在使用不可数名词时经常出错。此外, 汉语的复数概念是通过量词或在名词后加上“们”、“群”等体现的, 而英语是通过单词的形态变化体现的, 这个差异也使许多学生在遇到名词复数时忽略词形变化, 产生诸如“some question”, “many student”之类的错误。与此类错误形成对比的是, 部分学生在掌握了在单数名词末尾加后缀-s这个单数变复数的规则之后, 将其过度概括, 运用到不规则变化的复数名词上。产生了childs、potatos、halfs之类的错误。除了单复数错误, 例3及例4还出现了主句和从句时态不一致的句法错误, 例4在翻译“困难”这个词时出现选词不当的错误。例5的错误在于遗漏了定冠词。冠词、定冠词的使用也是中国学生经常出错的范畴。在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冠词、定冠词在汉语中是没有的, 学生较难掌握其用法规则。

2.3 句法错误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两种语言各自都有一些独有的句法特征。如果学生对英汉语句法差异没有足够地重视, 而是想当然地把汉语的句法运用到英语中, 就会出现母语负迁移的错误。

例6:只有在知道主人喝酒情况下, 你才能送给他一瓶酒。

误:Only when know the host drinking, you can send him abottle of wine.

正:Only when you know that the host drinks wine can yougive the host a bottle of wine as a gift

例7:妈妈告诉我生活充满惊喜, 要随时做好准备。

误:Mom told me that life was full of surprises, be ready for.

正:Mum told me that life was full of surprises and one shouldbe ready for them.

例8:杰克是一位富有经验的机械工, 当机器出故障时能保持冷静。

误:Jack is an experienced mechanic, he can keep calm whenmachine is out of order.

正:As Jack is an experienced mechanic, he can keep calmwhen the machine breaks down.

例6中, 当Only+状语 (副词/介词短语/状语从句) 位于句首时, 主句应该用部分倒装句型:Only+状语 (副词/介词短语/状语从句) +情态动词/助动词/be+主语...。例7是一个残缺句。学生知道be ready for是“做好准备”的意思, 但是却忽略了在这个短语后加上宾语。此外, 这个句子还缺少连词、主语和情态动词。例8是个连缀句, 是学生最常犯的错误之一。在汉语中, 两个独立的句子可以用逗号隔开, 但是在英语里却不行,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用句号或分号把两个句子分开, 或者在逗号后面加上连词, 此外, 还可以把其中一个句子处理成从句。

3 错误分析理论对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统计可以得知, 学生犯错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语际干扰, 即学生已有的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产生干扰,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将汉语词汇、语法规则的用法套用到英语中, 由此产生的错误就属于语际干扰。第二个原因是语内干扰, 即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词类用法、语法、语用掌握得不好, 从而产生偏离目的语规则的表达方式。针对以上原因, 教师应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3.1 正确对待错误, 灵活纠错。

犯错是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对待全局性错误, 即影响意思表达的错误, 应及时纠正。对待局部性的错误, 即不影响句子意思表达的错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纠正。对待学生共同性、典型的错误, 教师可以将这些错误整理归类在课堂上讲解。对于个性的错误, 教师则不需要一一改正, 因为这可能会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产生挫败感, 对于此类错误, 教师可将出错处划出, 让学生自行修改, 或让学生之间互改, 再上交给老师, 如仍然有错, 教师再进行修改。学生经过自行思考再改正错误的过程, 对相关知识点印象会更深刻, 纠错的效果会更好。此外, 有些学生为避免出错, 会尽量使用自己有把握的相对简单的表达方式, 避免使用较难的语法形式, 这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害怕犯错误, 要多运用不同的词汇、语法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3.2 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

翻译是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译者应具备正确把握汉语语言结构及深层含义的能力, 同时需具备扎实的英语语法、语用知识及充足的词汇量。高职学生普遍各科基础较差, 汉语的书面表达能力也不太高。学生在英译汉的作业中也常出现错别字、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篇章结构层次混乱等问题。此外, 由于大多数高职学生来源于教学水平相对较低的城镇、乡村, 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大, 缺乏学习动力。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游戏、图片、电影、设置任务让学生参与等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 引导学生了解英汉思维和表达习惯的差异。

3.3 系统讲授翻译理论, 传授翻译技巧

目前, 非英语专业的高职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中没有介绍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的单元, 只是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一些英汉互译练习。要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介绍翻译理论, 传授翻译技巧。通过讲授系统的翻译理论, 可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观, 提高学生的翻译意识, 加强学生的文化输入能力,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精讲翻译技巧可以夯实学生的翻译技能, 让学生见多识广, 孰能生巧。[3]除了教材中的翻译练习, 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课外材料, 在选材时应尽量做到文体、主题的多样化, 最好能选择一些跟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材料。在进行翻译练习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翻译技巧, 逐步提高翻译水平。

4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社会对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良好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对高职学生而言, 培养翻译能力也是必要的。运用错误分析理论分析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找出错误的根源, 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提高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Corder S 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67 (5) :161-169.

[2]柯林斯COBUILD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3]林敏.高职“英汉翻译”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7 (6) :134-137.

[4]毛云萍.错误分析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 2010 (3) :63-65.

上一篇:优美文段宽容下一篇:2016-2017第二学期教务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