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经验

2024-06-02

新农村建设经验(共8篇)

新农村建设经验 篇1

国外在农村立法、管理、政府扶持、培养开放意识、加强道德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借鉴。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国情、农情、人文、习俗与我国相通,许多经验适合为我所用。韩国是亚洲除日本、我国台湾省以外,农村现代化事业卓有成效的一个国家。韩国的农村在20世纪60年代,农民收入低,生活艰苦,居住简陋。城乡收入差距巨大。在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政府把农村开发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开展了“新农村运动”。“新农村运动”的重点在于“精神启发”,始终将“勤勉、自助、合作”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加以启迪。(单刀:《中国财经报》2005年12月15日)

解决“三农”问题要多关注上一世纪70年代韩国新村运动的政策与需求依据、精神实质、社会特征、运行机制、综合效益与评价,而不是去死扣几个数字、字眼,如“运动”一词在韩国意味着福祉活动、社会行为和体育运动等,没有消极、负面印象,而在我国因长期政治运动的负面影响,有时一听“运动”二字让人胆战心惊,也的确需要防范,所以韩国的“新村运动”应理解为新农村、新社区建设活动。(李水山:《光明观察》2006年3月24日)

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历程

吴敬学在《农业经济导刊》2006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指出,韩国政府在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至今已开展30年,取得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模式。基础建设阶

段(1971-1973年):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自1970年冬季开始,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勤勉、自助、协同精神。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立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新村运动经过基础建设阶段,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居住条件;扩展阶段(1974-1976年):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原来划分的自立村,根据村民的收入情况改划为福利村。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了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了新村教育;对卓有成就的农村提供贷款,并在各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在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连年实现了丰收;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社区经济的开发日趋红火,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上,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开发区建设。新村运动从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转变为民间自发,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的群众活动。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此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一些财政、物质、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等。当

时,农村居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准。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繁荣气象从城市开始逐步向四周农村地区扩散,新村运动也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的特征。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同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新村运动转变为国民自我发展阶段以后,为在运动初期启动农村经济、文化活动而建立的政府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逐步弱化,而具有客观生存与发展规律,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组织,农村教育机构、农协、流通、农村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并在不断优化其结构中生机盎然地传承着新村运动的精神和理念,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2006年第2期《农业经济导刊》刊登了赴韩国“新村运动”联合考察团的报告,报告总结了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四点启示,分别为:

(一)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可以做到同步推进。韩国的经验证明,只有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农村的发展不仅不会延缓工业化过程,反而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大的市场和人力物力支持,进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韩国农民收入相当于城市居民的比例,1970年为75%,1980年为95.8%,1990年为97.4%,2000年为83.6%。同期,韩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55.3%、71.6%、84.4%、90.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成员的比重分别为49.5%、32.4%、17.1%、10.2%,2003年已降为8.5%。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1%。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10年将进一步下降。农民收入水平上不去,将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难点。

(二)我们更有条件、更有能力搞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韩国在其国情和体制背景下能够动员全社会,对农民和国民进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教育,集中必要的物力和财力,办成一些大事,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做到并做得更好。一是我们现在已基本统一思想,提出了“统筹城乡”、“重中之重”、“两个趋向”、“多予少取”等一系列重大的方针和方略;二是我们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比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韩国新村运动起步时的综合实力要强;三是我们的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比较发达,这对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四是我们有传统的政治优势,只要不搞包办代替,我们统一思想、统一步调、调动资源、办成大事的能力更强。

(三)要形成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体制机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必须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要把在政府的支持下,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发展,同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结合起来。韩国政府实行的奖勤罚懒政策,对新村建设指导者和基层干部的激励政策,强化公务员对新村建设的责任制,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入手、先易后难的操作程序等,都值得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借鉴。

(四)统一规划、突出重点、以城带乡、提高实效。要像组织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那样,近期重点抓好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乡村道路、沼气、卫生间改造、垃圾和污水处理、标准节能住宅、信息网络等工程。通过国家给予一定的建材和技术支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要整合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使之发挥更大乡村效益。同时通过发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债、彩券,完善农村金融体

系等方式,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韩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地价升值,不少农民从出售土地中获得高额收入,带资进城落户。我国土地批租的收入绝大部分为各级地方政府所有,改革以来,在土地出让中约有2万亿元以上的资金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所以,我们更应当发挥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带动作用,较大幅度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各项政策向农村倾斜,下大力气遏制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

李水山在2005年10月28日的《三农中国》中谈了学习韩国经验的六点体会:

1.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始终是农民,新村运动的实质和精髓是农民自发的“致富运动”,农民由衷发出:干!就能行,这是新村运动的真实写照。

2.中央和各级政府在初期需要倡导、扶持、示范、带动,但要在几年内逐步淡出,科技教育和民间部门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始终突出和激发农民的自发、自助、协同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又成为“农业热闹、农村萧条、农民消沉”的形式主义花架子。

3.政府在人财物方面积极支持,但不能抑制和抵消农民自发、自助、协同的创造性,如支援物质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组织、策划、设计、实施、改进、维护能力,而不是大包大揽,更不能成为行业部门垄断的自留地。在策划时,专家、学者必须参与制定、监督和评价。

4.新农村建设要遵循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特点、规律,以及自身发展需求和过程,并与世界农业发展衔接,如发展农村民主、农民组织、妇女参与、农村教育、农村卫生、技术推广、农业贸易、文化建设、城乡交流、农村旅游、有机农业等。否则我们还会重蹈覆辙,计划经济时代的弊端又恢复得淋漓尽致。韩国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搞政治运动,却引用了政府主导而计划色彩浓厚的农

村建设运动,实际上是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更要防止弊端叠加效应,不然将变成劣势互补。

5.新农村运动实际上克服了韩国在引进美国文明时的盲目西化倾向,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文化,树起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建立了国家伦理和道德。

新农村建设经验 篇2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

“生态农业”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的。他认为, 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 以系统科学的方法来指导、组织和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和建设, 使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 使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融为一体, 具有生态合理性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随后, 各国对生态农业提出了各自的定义。我国学者将生态农业定义为“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 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有机结合, 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 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 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涉及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各个方面, 它是一个全面、综合和科学的范畴, 是一个城乡互动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化的农业体系”, 其基本理论和特点顺应了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战略的要求, 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河横村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新农村的经验

河横地处里下河地区的姜堰市, 过去是一个“十年九涝”的贫困乡村。河横人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和科学实践, 一步步建立了以优质生态农产品为特色, 以产业化方式运作, 具有物质循环、生态友好、经济互利链式产业结构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将单一的种植业, 发展成种、养、加并举,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农业的多功能性和生态农业发展的魅力得到充分展示。先后荣获联合国生态环境“全球500佳”、“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成为苏中平原上“生态兴村、产业富民”的先行村。

1. 建设标准化的无公害 (绿色) 农产品生产基地

根据区域已有的产业优势, 着重从标准化、清洁化、产业化的角度, 建立了高标准无公害 (绿色) 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无公害 (绿色) 优质葡萄 (含蔬菜) 生产基地、无公害 (绿色) 健康养殖基地。且以上基地均建立形成了“基地+企业”或“基地+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等产业化发展模式, 基地也大多实行了土地承包、反转倒包、土地流转等, 较好地满足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2. 大力实施特色生态产品无公害 (绿色) 优质生产技术集成应用

在农田基础设施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的基础上, 大力实施绿色大米、绿色特色果蔬 (葡萄、西瓜等) 、绿色特种禽业 (灰天鹅、青脚鸡等) 、有机特种水产 (蟹、青虾、鳜鱼、观赏鱼等) 等生产技术集成应用。

3. 加强生态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

按照“大 (规模大、劳动面大) 、高 (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 、新 (新技术、新产品) 、多 (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 ”的原则, 大力发展了各类特色生态农业发展龙头企业, 并依靠龙头企业网络千家万户, 较好地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增强了农产品附加值与农业市场的竞争能力。河横村现建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江苏河横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河横家禽育种有限公司、江苏天鹅食品有限公司、泰州河横明珠米厂) 等11家。以上企业的建设与发展, 有力地延伸了生态产品的产品链, 加快了生态产品产业发展。

4. 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组织, 搞好农产品流通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不仅是培训农民、传播技术、组织生产的重要单位, 也是推广现代营销模式, 积极开拓外埠市场, 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河横村先后组建了“姜堰市灰天鹅生产合作社”、“河横葡萄专业合作社”、“河横禽蛋专业合作社”、“河横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5个。它们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姜堰市灰天鹅生产合作社”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示范单位”。

5. 打造地方品牌, 扩大绿色食品市场份额和知名度

已申 (续) 报并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有“三泰牌”酱菜、乳黄瓜、姜丝乳黄瓜片、香菜心、宝塔菜、什锦菜、萝卜头。“如春”牌咸鸭蛋、糖心无泥咸蛋、酱鸭, “河横”牌牛奶, “河横”牌灰天鹅, “仙岛”牌绿壳蛋, “河横”牌草鸡蛋等五大系列14个产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河横”牌大米被确定为原产地保护品种。

6. 拓展生态农业功能, 大力发展湿地生态农业旅游产业

利用新农村建设地特有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资源, 及其紧靠溱湖风景区的优势, 充分挖掘区域农耕文化景观、田园景观、农村风土人情等有形和无形资源, 不断拓展葡萄、西瓜、畜禽养殖产业发展内涵及其生态产品内涵 (菜花节、绿色、有机食品、农村旅游等) , 不断放大原生态自然资源 (生态林、稻田湿地、油菜花、生态环境) , 不断开发自然生态与人类加工相结合的资源和景观 (树林、公园、田园、水塘等) , 大力发展集观光、采摘、品尝、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生态旅游, 推进产业协调发展, 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资源利用率, 促进了生态区生产发展与农民收入提高。

三、河横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对建设新农村的启示

1. 保护和培育好乡村生态资源,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

尊重自然规律, 因地制宜, 做到改造生态条件而不破坏生态条件, 挖掘生态资源的潜力更注重生态资源的培育。农业发展应该有一个新的思维角度, 不仅要注意生产各要素之间、生产与环境之间的优化, 还要注意生产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和谐。当前, 我国乡村经济固然需要进一步发展, 但关注、保护和培育生态资源更是各个村庄面临的共同使命。

立足生态思维, 发展生态农业, 开发生态产品, 树立生态品牌,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河横对发展现代农业的理性解读, 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和环境支持。同时, 一个关心生态、建设良好生态的村庄, 其村民的素质和村庄的管理水平获得提升也相对比较容易。健康的村庄生态系统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是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2. 不断发挥好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动力

依靠科技进步, 放大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是建设新农村的驱动力量。河横生态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与村庄发展不断融合的历史。有科技优势, 才能打造生态农业的产业优势;有科技支撑, 才能形成生态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科技产业, 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升级。以科研院所为科技支撑, 更新品种, 推广高产高效技术, 科研院所主动带项目、带人才、带资金进园区建设, 提高了园区的科技品位、科技含量和示范带动能力。在积极引进科技的同时, 也要注重自主创新。切实制定优惠政策, 广泛筹集资金, 建立以专家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平台, 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龙头企业自办研究中心或参与科研开发, 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技术集成与科学管理能力, 并全面示范应用绿色家园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产品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包装与绿色营销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

3. 提高农民素质,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 增强其建设新农村的能力、调动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通过建农民学校、村农民科技文化信息服务中心等, 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民创业培训和“学、做、建”示范活动, 广泛开展创业户、法制户、文化户、自强户、和谐户、十大孝子等评比奖励活动, 通过系列化的宣传, 使村民受到了教育, 更新了观念, 掌握了本领, 同时优化了乡村的人文环境。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 要注重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 切实地为村民致富提供方法, 同时要在物质上补偿因学习而未能参与生产的村民, 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热情。在新农村建设中, 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的原则,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人翁意识,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搬迁改造、环境整治, 生产基地建设等工作中,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按照“农民主体, 政府主导, 民间推进, 干部服务, 科技引领”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进行推进, 加强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4. 加强民主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靠保证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目标中的硬指标, 让农民自己办事、自己管事, 充分发挥农民的民主权利。通过制定村务党务公开制度, 村级重大事项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研究讨论表决制度, 民主理财制度等相关制度, 疏通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发表意见、集聚民智的渠道, 培养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 落实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另外, 所有村级重大事项, 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兴办集体经济项目、村容村貌规划整治、兴办社会公益事业, 均要由村支部会议提议, 两委联席会议商议, 党员大会讨论, 提交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讨论决定, 充分尊重民意;还要发挥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农村治理组织的作用, 对村级各项支出实行理财小组先审票, 再批准入账;同时, 对村级干部工资、困难户照顾、村级收支明细, 工副业上交收入、土地租金、计划生育户奖励对象、国家涉农资金粮食、种子到户补贴, 均进行公示。这样, 既保证了农民群众民主权利充分体现, 又使之始终置于党的领导之下, 形成一套新时期既有广泛民主, 又体现党的领导核心, 既有个人自由又有统一意志的乡村治理新机制,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保证。

5. 以发展生态化、产业化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生态农业从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角度出发, 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为目标, 顺应了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也体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立足区域生态资源优势, 进行整体规划、全面建设、系统管理, 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统领, 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 以壮大绿色食品产业为切入点, 加大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科技创新和支撑, 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逐步建立起适应于本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体系和农业产业体系, 建设物质丰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文化繁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农村。

摘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给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保护环境, 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生态的优势, 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介绍了江苏省姜堰市河横村发展生态农业做法的基础上, 提炼其成功的经验, 探讨了发展生态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生态农业,新农村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树俊.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2]戚才俊.和谐河横——新农村建设的典范[J].江苏农村经济, 2008, (1) .

[3]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4]汪卫民.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J].生态经济, 1998, (6) .

出版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谈 篇3

“读书益民”工程已经列入市政府折子工程。计划从2005年起连续5年,筹集政府资金2000万元,为全市边远山区农村、农村中小学、来京务工人员聚集地捐建1000所“益民书屋”,初步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书屋网络系统。市委宣传部每年拨款250万元、市财政每年拨款150万元支持“读书益民”工程。

到目前为止,共建成“益民书屋”221个,其中“农村书屋”121个,共配送图书4000余种30万册,音像制品2500种3000余套,电视机DVD机221套,每个书屋的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配备一台电视机、一台DVD播放机、近600个品种1000多册图书及音像制品。今年,市局将继续加快“益民书屋”建设进度,力争完成不少于300个“益民书屋”的建设,其中“农村书屋”不少于240个。

贵州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六种主导型管理模式

2005年,贵州省局在贵阳市和遵义县开展“农家书屋”试点,坚持走“政府扶持、社会参与、村民自理”的管理路子。

目前,10个试点单位,主要有六种主导型管理模式:一是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村民较为富裕的,书屋管理员由村委会聘任人员担任的行政主导型模式;二是农业产业化结构基础较好,由蔬菜、花卉协会支撑的协会主导型模式;三是由镇图书馆具体协调带动书屋管理型模式;四是由村级共青团、妇联组织扶持管理的社团扶持管理型模式;五是由农民自我管理的农民自主型管理模式;六是由乡村志愿者无偿管理的志愿者管理模式。

中国农业出版社:一手开发选题一手开拓市场

编辑沉下去,选题抓上来。2003年以来,中国农业出版社每年都要组织上百批次、300多人次的调查研究。经过调研,及时全面地了解广大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策划出了一大批受读者欢迎、为市场所需的图书。

发行业务向基层拓展。两年多来,中国农业出版社发行人员跑了20个省70多个地市,召开小型图书订货会或座谈会40多次,有400多个县店的上千人参加。这种流动的“小片会”,形式灵活,场面热烈,既交流了情况,互通了信息,又密切了关系,增进了感情,成为近两年发货码洋每年增加7000多万元的重要拉动力量。

送书下乡培养潜在读者群。他们积极响应中央和主管部门的号召,坚持参加各种形式的送书下乡活动,并成为一项常规工作。近几年,农业社每年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农业院校、“农民书屋”等捐赠、配送图书2000万元左右。

金盾出版社:注重社会效益拓宽发行渠道

该社从社领导到编辑室主任、编辑,以及发行人员,经常到农村读者和基层书店中了解图书的需求情况,分析并策划农民需要的图书选题。据统计,每年有 90%的选题是从基层调查研究中得来的。对那些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图书选题,会依据现实情况打破常规申报并尽快组织书稿,及时将图书送到农民手中。像今年出版的20多种蔬菜、水果林木、畜禽和粮食作物等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系列图书,选题都是在调查研究中被发现和策划完成的。对于西部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特别需要的图书,明知会赔钱,但考虑当地农民急需,他们仍坚持组织撰写和出版。

为解决农民买书难的问题,金盾社从2001年起,办起了“金盾图书读者俱乐部”,专门为买书难的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只要购买金盾社的图书,便成为俱乐部的会员,享受折扣优惠。社里还免费邮寄新书书目供农民选购,目前会员已达70多万人,每年仅通过邮购的图书就达几百万元码洋,效果相当好。

邵阳市新华书店:发展农村文化小超市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介绍 篇4

型经验介绍

苏合乡老庄村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处,全村共12个村民小组448户2165人,于2008年底列为西苏新农村示范长廊建设试点村。三年来,苏和乡老庄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际,按照“政府主导、村民主体、搭建平台、脱贫致富”的总体要求,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为蓝图,以灾后重建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坚持“五化”配套,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全面促进老庄村全面建设协调发展,建设富裕、和谐、生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截止目前,老庄村新农村示范点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398.6万元,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成效

(一)结合实际、规划先行

县、乡党委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专题研究确定了新农村建设思路。建设新农村,规划是前提。好的规划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乡村两级广泛进行调研,充分了解村情民意;组织外出参观,认真借鉴外地经验,为做好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规划中,我们立足高标准,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在全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从整体上,针对村内实际作出具体可行的环境整治规划、经济建设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力求体现因地制宜,富于特色的建设理念,突出重点发展马铃薯、经济林果及劳务输出等特色产业经济。

(二)健全组织、落实责任

成立由乡镇领导任组长,村书记、主任,任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实行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制,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三)政府主导、民主决策

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老庄村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以财政投入为主,引导与动员群众为辅,通过宣传发动,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各方面力量,有序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目前村民基本上都能配合政府、投工投劳。

(四)整合资金、提高效率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村以提高新农村建设效率为目的,优化整合扶贫、农业、交通、财政、新农办等部门的支农惠农政策及资金,集中投向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农田水利等建设项目,集聚和放大项目资金的使用效应,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规模和层次。

二、具体做法

(一)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以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实现“五化”标准,土壤、大气、水质无污染,环境质量达标为发展目标,将推进农民聚居点建设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完成宅基地垫方4715立方米,建设住宅新区1处,异地住房重建63户,完成了影响新农村安全的山平沟、种家沟、王家沟三条流域的排洪治理,新修村社道路8公里,小巷道硬化10700平方米,完成“一池三改”120座,便民桥一座,新建通讯网络一处,新修排水渠6000米,新修了500米的护村河堤,新建护坡一处350米,新修文体活动中心一处及配套设施。新修集雨水窑80眼,小口井50眼。彻底改变了居住条件差、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

(二)增强发展后劲,发展产业建设

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马铃薯、经济林果和劳务输出三大主导产业,沿川坝栽植核桃1000亩,栽植梨树300亩,种植中药材80亩,油葵种植600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500亩,引进良种猪100头,农民技术员培训200人/次,劳务技能输转培训50人/次,成立经济合作社,发展养殖业,吸纳养殖农户60多户;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年输出青壮劳力650人/次,创收740多万元。经过培训,户均掌握1—2门农业生产技术,劳务输转人员掌握1—2门专业技能,劳务产业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培训及新科技的运用,户均收入增长2000多元。

(三)紧紧围绕“五化”目标,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以治理“五乱”环境整治为抓手,以实施新农村环境“五化”工程为载体,在全村全面开展了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整治活动。清理河道200米,清除建筑垃圾150方,拆除残垣断壁30余处,拓宽并硬化村内道路1600米,浆砌边沟2500米,小巷道治理10700平方米;沿西苏路老庄段种植绿化树600株,行道树495棵;安装路灯12盏,粉刷亮化巷道墙面8300平方米,种植草坪200平方米;老庄村主巷道墙面上 以宣传民俗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为主形成了800平方米的文化宣传墙,刷新宣传栏12个,固定标语15条;完成了新农村院内房前屋后的柴草、垃圾,清理了路边的粪堆和杂草堆,新建垃圾深埋点1处,放置固定垃圾箱3个,配备垃圾清理车1辆,栽植了美化树种200多株。全乡人居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实行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责任到户到人,实

行谁破坏,谁负责,谁清理,其他路段村委会安排专职卫生清洁人员定期打扫清理,做到时时保持路面清洁,路路保持畅通。

(四)加强民主管理,全面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水平为了加强民主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村民委员会工作制度,进行了财务公开,完善了民主议事制度,健全了工、青、妇、团组织,加大村级阵地建设力度,新建人口婚育文化园一处,“特殊党费”维修活动室一处,新建五保家园一处。提高综合治理水平,建立了群防群治等治安体系,达到“平安乡村”建设标准;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提高新农合参合率,修建了了文体广场,解决了农民就医难、上学难的问题,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为提高对农服务水平,每户配发了对农服务资料袋(以“政策进农家、法律进农家、科技进农家、道德进农家、健康进农家、帮扶进农家”和各种优惠政策及服务指南为主要内容),全村“五保户”供养率、特困户救助率达到60%以上,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5%以上,电话入户率达到60%以上;加大了精神文明力度,使群众转变观念,村民基本养成良好生活和卫生习惯,遵纪守法,三年内无刑事案件发生,同时开展“十星文明户”、“好儿媳”、“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农户参评率达到100%,全村共评选出9星级文明户10户,8星级户17户,7星级文明户13户,“好儿媳”10

人,“五好文明家庭”11户,对评选出的各类先进户及个人进行了表彰鼓励,通过该活动的开展,群众的精神风貌有了大的转变,争做“好”氛围更加浓厚。新建了综合文体广场1处,文化、体育得到广泛普及。

建设局建设新农村经验汇报材料 篇5

因地制宜张扬个性为展绘美丽动人的山水画卷而努力奋斗

新农村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贯彻省委关于创建文明村镇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根据我市实际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解决我市“三农”问题的积极探索和创新。

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周密部署下,调查摸底、讨论座谈、参观学习等活动紧锣密鼓地开展,县委主要领导在全市动员大会次日又马不停蹄地带领我们相关部门深入乡村实地调研。一方面,我们为县领导这种雷厉风行、务实求新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深刻感受到广大农村、农民迫切需要改善面貌、移风易俗的必要,以及我们身上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另一方面,我们又为我县大好河山、美丽风情而骄傲自豪。相信,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正确领导,有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响应参与,一幅幅小桥流水、百鸟争鸣、风情万种的山水画卷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变成现实。今天,时代赋予了我们这一神圣职责,作为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我们将不辱使命,满怀豪情地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一、按照“因地制宜、张扬个性、生态和谐、功能配套”的原则,切实组织好、指导好村镇规划编制工作

我县属山地丘陵地貌,特别是广大农村大多依山傍水而建,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小气候、小环境最适合人居住和生活,且赣县是客家摇篮,客家风情浓郁,客家建筑蔚为大观,别具特色,具有创造鲜明个性和独特魅力的良好素材和条件,结合山形水势,将科学的客家风水理论运用于村镇总体布局,将客家建筑独有的形象符号和艺术感染力渗透至建筑设计中就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也是彰显我县村镇特色,丰富客家旅游资源,提高我县总体规划设计水平的最好实践机会。我局决心抓住这一历史契机,按照职责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组织精兵强将,积极参与全县村镇规划的编制,切实提高规划编制水平,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貌”、“一屋一景”的要求,尽可能多地编制村镇规划;二是组织、指导、督促有关乡镇按目标要求完成圩镇总体规划修编及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各项建设及时提供蓝图和依据;三是提高详细规划的覆盖面,着重抓好沿国道、省道、铁路、水系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四是突出抓好建筑设计,丰富造型和装饰,体现时代潮流和地方特色,尽可能多地筛选出一些既经济适用又美观新颖的优秀建筑设计方案供农民自主选择;五是在《村庄规划技术导则》的指导下,排除阻力,坚持规划原则,强调特色,完善功能,在暂时没有能力建设公共活动中心的情况下,要预留弹性发展空间,尽量避免行列式、车厢式布局,抓好五个示范点和首批33个中心村的规划,使之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规划、特色规划。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以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和要求,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一是组织技术人员按照“标准不高水平高、造价不高质量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造型丰富特色强”的要求,编印出《农民新村设计图集》,免费发放至各乡镇供农民建设房时按规划要求自主挑选,兼顾美观和经济要求,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二是始终绷紧安全质量这根弦,严防新的地质灾害,狠抓工程质量管理。定期派出监理、质监、设计等技术人员开展质量巡查和指导服务,督促施工队搞好现场管理,对关键部位和环节进行抽查和跟踪服务,确保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三是整顿和规范农村建筑市场,加大对农村个体建筑工匠的专业技能培训力度,严格工匠管理制度;四是开展“三下乡、五服务”活动,即:科技、规划、设计三下乡和为农民建房、修路、改水、改厕、改善人居环境五项服务,我局将组建新农村建设和“三下乡、五服务”领导小组,拟建几支小分队,深入村镇指导服务;五是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所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力争年内全县每个乡镇有1-2名管理人员接受一期培训;六是加强村镇规划的审定工作,使村镇各类规划更加科学合理;七是加强规划执行的监督,确保规划不走样,每次规划执行的抽查情况我局将汇总形成专报,及时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反馈;八是为各乡镇制定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提供指导,使之规范科学,增强可操作性,同时只要乡镇管理需要,我局将及时派出城管队员协助乡镇执法,确保规划建设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九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尽可能地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在建设系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十是按照任务分配,加强挂点村湖江乡夏府村的扶持力度,挤出部分资金扶持该村新建村办公大楼,为夏府旅游景点建设增加一处亮点,推进该村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工作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我们决心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发扬“三上”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坚持不懈、持

之以恒、埋头苦干、开拓进取、尽心尽责,为改变我县广大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

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经验作法 篇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为中国农村描绘了“生产发展,生活活跃,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蓝图,xx乡积极响应,围绕新农村建设主题,创造性开展工作,推动了整体工作上台阶,促进了全乡的跨越发展。

一是围绕村风好,积极开展了各项创建活动。**乡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从抓好党建工作入手,注重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社会风气为目的,广泛开展了各项创建活动。重点是构建五导机制,开展了和谐家庭创建活动。所谓“五导”是指“政府领导,法律主导,妇联指导,计生疏导,协会引导”,注重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上下联动,共同参与。首先是政府切实担负了领导责任,成立了**乡创建和谐家庭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方案,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其次是突出法律的主导地位,开展普法教育;其三是发挥妇联的指导作用,把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特别是妇女的技能素质放在重要位量,让广大妇女在创建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其四是发挥计生疏导作用,利用职能工作优势,深入农户,广泛宣传,及时化解不和谐因素;其五是发挥各种协会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老年协会在协调老年人家庭的作用发挥良好。在创建活动中,开展了评选“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女婿”、“十佳和谐家庭”、以及助残、助老、助学等三助“爱心使者”和爱心救助大行动等一系列活动。以大力倡导公民道德规范和“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和激励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全乡整体文明程度得到提高,特别是和谐家庭倍受尊重,人人讲文明,个个讲和谐的风气正在形成。

二是围绕村民富这个主题,认真做好了农民增收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讲,农民增收是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有能力推进整体发展。**乡围绕农民增收主题,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农业生产基地,抓好劳动力就业,在拓宽增收渠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乡由于人多地少,人平耕地不足0.5亩,难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历来不受村民重视。在调整农业结构方面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但是,乡政府没有因此放弃努力,通过试点,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分别在深塘、华隆、红桥等村培育建立了以牲猪养殖、超级稻和棉花种植为主的区域化格局的农业生产基地。目前,均已有了一定规模。特别是华隆村的“超级稻 ——冬季蔬菜”种植模式,收效明显,多次被县农业部门树为典型在全县推广。XX年,**乡又在偏远山区的烈兴村试验点种生姜板薯,也取得成功,全村调出100多的耕地种生姜板板薯。创收60多万元,受到广大村民的充分肯定。

劳务输出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人多地少,近城近郊和本地经济欠发达的实际,注定了**农民选择外出创收的道路。XX年全乡有4000多人参加了政府统一组织的就业培训并成功就业,另有2000余人通过各种渠道外出务工创业。XX年劳务收入超过3500万元,接近占到农民收入的50%,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早年外出的务工人员,由于学了一技之长,积累了一定资金,并通过一定渠道走上了返乡创业道路。**村的针织厂就是这方面的代表。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应该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三是围绕村庄美,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村庄美是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体现,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XX年,**乡以辉山、左隆为重点,启动了中心村庄的规划建设,目的在于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乡的村庄建设,重点工作是硬化村道,改善用电用水条件,净化卫生环境。其中辉山村成效比较明显,全面完成了村道建设和饮水工程,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户户用自来水。今年则在全乡范围内实施村道硬化攻坚。启动硬化村道15.6公里,其中烈兴村8.8公里,总投资120万元。

此前,全乡使用财政资金500多万元,完成了中学、中心校、敬老院、医院的改扩建工程,教育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历经两年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本建立,全乡还建有沼气450多户,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建设也正被广大村民接受。

通过以上多项措施,目前,全乡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环境逐步优化,科技教育不断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文化生活不断改善。但是,不可否认,工作中缺点和不足依然存在,主要表现是:

一是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虽然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是土地有限,加之生产方式落后,靠仅有的土地和目前的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

二是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低,产品的经营还停留在初始的发展阶段,受土地制约,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历来不高,不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难以形式规模效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是劳动力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比较少,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增收。

新农村建设经验 篇7

王郭村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占地20 km2,近6 000本土村民。该村原来的发展非常落后,治安情况很差,环卫设施欠缺。是远近闻名的脏乱差村。自2008年太原市天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接管之后,对村里整体环境进行了改善和改造,由以前的村民自己烧煤供热改成了新型环保锅炉供热;铁锅林立的收看电视改为接入有线电视;无序停车、随意停车改为规划停车位、规范停车;随意扔垃圾改为定点扔垃圾,治安管理复杂改为监控全覆盖。在物业管理公司的主导下,不仅完成了治安防范及环境管理、设备设施管理、车辆管理等物业基础工作的提升和改造,同时在物业管理公司的建议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完成并建设了近5万m2的人工湖、假山和景观小品,完成了天泉幼儿园、王郭小学、民贤高级中学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建设,兴建了篮球场、健身活动器材等运动健身场所,兴建了村民活动中心和同时能容纳2 000人的大礼堂,能够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绿化率达到40%,村貌村容有了质的改观;治安显著好转;一扫过去“脏乱差”的形象,整个村庄焕然一新,村民素养也显著提高,村内整体环境改善。实践表明,“王郭村模式”在山西新农村社区建设中显示出积极的示范效应,是推动农村加快发展步伐,确保村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生动实践。它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物业管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 物业管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1 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

由于以往的粗放型自发性的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农村整体环境较差,环境卫生设施欠缺,垃圾随意丢放,村民卫生习惯不良等情况,造成农村整体环境较差。引入现代管理观念的物业管理模式之后,能够利用物业管理方式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物业管理公司通过规划和建设环境卫生设施,垃圾处理规范化和集中化,解决乱扔垃圾的问题,规划建设绿地,并进行管理和维护,提高村内整体环境形象[1]。

2.2 有利于改善农村治安情况

物业管理把安全管理分为协助维护治安、车辆管理和消防管理三部分内容。引入物业管理模式后,物业公司对小区安全管理定岗定编,配置门岗、巡逻岗、监控员、消防员,车辆管理员等岗位的建设,建设和改造监控设施,完成小区监控覆盖,使农民住得更加安全。建设和维护消防设备设施,进行消防巡查制度,定期进行消防演习,提高防火和灭火能力。改变以往车辆缺乏管理、车辆在村内行驶、停放随意、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的现状,进行村内车辆行驶和停放的标示标牌的建设,规范行驶方式、速度,进一步提高车辆行驶安全,规范车辆停放,使车辆停放秩序井然并且更加安全。

2.3 有利于引入和管理维护新型设备实施

引入物业管理模式后,物业管理公司会加大改善设备实施,进行供暖改造,不仅能够节约能源,同时也可以改善环境;进行自来水改造,引入自来水,使农民吃水更加安全;接入有线电视、无线等使农民获取信息方式更加方便快捷。以往的村民自发模式下,即使能够引入这些设备设施,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设备实施要么买了无人会用,要么坏了无人会修,最终都成为了摆设。物业管理公司的专业设备管理,可以对设备设施进行良好的管理和维护,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

2.4 有利于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引入物业管理模式后,物业管理公司会加大社区文化建设,建设娱乐、休闲、健身、学习等场所,丰富农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满足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会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多样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更加有针对性[2]。

2.5 有利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物业管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做好物业管理工作既需要具备物业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同时也需要大量一线的工程维修人员、秩序维护人员、保洁员、绿化工。引入物业管理模式后,物业管理公司会就地取材,通过对本村村民的招聘、培训,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3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物业管理的思考

总的说来,“太原市天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在王郭村推行的新农村物业管理试点,主要是采用企业化的运作模式以治安、环境为突破口打开局面,以“人本精神”为服务宗旨。

3.1 以物业管理为主导,开展新农村社区建设

实践证明,作为一种社区管理的新兴力量和当前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物业管理在改善新农村整体环境、协助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推进新农村设备设施改造、开展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当政府面临行政服务资源匮乏与村民对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时,物业管理完全有能力,也完全有必要充当好解决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的社会力量,成为替代或辅助政府提供物业管理范围内公共服务资源的重要主体[3]。只有引入物业管理模式,才能实现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3.2 引导建立新农村社区的现代文明

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必然会给村民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带来重大改变。引入物业管理模式,既能引导和帮助村民适应社会变化,满足农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又能为物业管理企业开拓市场,进行市场细分,扩大需求。物业管理行业作为第三产业,其提供的产品就是服务,具有政府所不能比拟的灵活性与机动性,应充分发挥其物业管理的创造性,在满足各个群体不同需求的同时,积极倡导文明的行为规范,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与引导他们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精神文化。

3.3 准确定位,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将新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物业管理的发展战略方向,既是物业企业对新市场的培育和开发,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建设与管理好农村,是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打下基础,是在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稳固基石[4]!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使命,物业管理作为朝阳行业,承载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功能。对此,物业服务企业应当要有清醒的认识,作出正确的战略定位,优化企业自身素质,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作出先进表率,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学仁.构建社区物业管理体系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J].城市开发(物业管理),2009(4):39-41.

[2]叶娟娟.河北省首个农村物业管理站“探秘”[J].山西农业(村委主任),2008(4):18-19.

[3]巫庆敏,苟强.成都:统筹城乡凸显农村物业管理发展契机[J].中国物业管理.2010(6):46-47.

凤阳县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经验谈 篇8

凤阳县将农村人才为分五种主要类型,即农村实用人才、生产带动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技服务人才和农村经营性人才等。据统计,该县现拥有各类农村人才4506人,其中生产型实用人才3200人,占71.1%;技能带动型人才72人,占1.6%;经营性人才636人,占14.1%;科技服务型人才335人,占7.4%;社会服务型人才158人,占3.5%;其他类型人才105人,占总数的2.3%。

目前,该县县委县政府和县有关部门以此五种主要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积极创新人才管理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特长,为凤阳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加强培训,生产实用型人才唱主角。凤阳县按照农业部等六部委的部署,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面启动了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科技示范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方式,把班办从县城延伸到乡镇。同时,根据当地硅(玻璃)产业的优势,结合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开展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在培训工作中,县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围绕“两高一优”农业,大规模、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共培训各类新型农民4.3万人,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生产技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大学生示范,生产带动型人才成中坚。为有效破解新农村建设人才缺乏难题,凤阳县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2006年在全省率先启动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面向全国招录71名大学生担任村委会名誉科技副主任职务;根据省委组織部统一部署,2008—2012年又连续五年选聘80名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经过几年的“双向选择”,这些大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个人喜好,各自选择了心仪的人生道路。目前,该县仍有67名大学生在53个村任职(县聘“村官”11名,省选聘“村官”56名),其中,有23名大学生通过创办专业协会、领办合作社等形式,分部于14个行政村带头创业和带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安心农村干事创业,凤阳县下发了《关于凤阳县选聘生培养使用的实施意见》,将落实对大学生“村官”“在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帮扶”并“对表现优秀的创业大学生破格提拔使用”的承诺制度化。例如,2011年,在小岗村和大王府村创业的大学生村官苗娟和时全通过法定程序被选为乡镇党委委员。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一大学生村官的带动下,大王府村蔬菜种植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到600亩,现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大王府的蔬菜已小有名气并得到上级有关部门高度评价。经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播出后,2009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李源潮部长视察大王府村,对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带动农户致富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李源朝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关心和支持大学生农村创业。

企业家领建,新农村管理型人才硬腰杆。针对新农村建设缺资金、缺经营管理人才的状况,凤阳县注重发挥民营企业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该县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实施了“民营企业家领建新农村工程”,对领建新农村工程的企业家们在政治上给荣誉、政策上给扶持,由县委县政府为其颁发“领建活动”荣誉证书。同时,尊重本人意愿,“领建”企业家是党员的可通过组织部程序任命为所领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领建”企业家是非党员的被聘任为村委会名誉主任。该县组织了40名民营企业家与32个村对接,其中16人担任了领建村第一书记、3人担任了领建村支部书记、21人担任了领建村名誉村委会主任。几年来,“领建”企业家们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农民素质与就业技能建设等方面进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完善推广体系,农技服务型人才作酵母。凤阳县于2007年底在滁州市率先完成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设置了乡镇农技、畜牧、水产、农机、水利、林业等服务站。据此,明确了机构职能和人员岗位职责,健全了编制落实到位、“三权”县管和财政全额供给等各项制度,初步构建了一个以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为依托,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作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示范县,凤阳确定了5个主导产业,在全县建立了10个示范基地,确定了1000个科技示范户和5500个“辐射户”。此外,还组建由100名技术人员组成的指导员队伍对接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落到实处。该县通过科技入户工程和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由农技人员采取面对面讲授、手把手示范,有效解决了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近几年来,该县引进优质小麦、水稻、玉米等新品种40多个,使主要作物良种率达到了98%以上,使配方施肥、地膜覆盖、节水灌溉以及果品套袋等实用技术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培育合作精神,农村经营性人才聚人气。为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该县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等,从而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大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该县先后出台了《新农村建设实验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办法(试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的若干意见》和《凤阳县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从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到目前为止,该县共扶持发展合格的农民经纪人20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40个,其中养鸡、草席编织、菌业生产等5个技术协会被省市列为“示范技术协会”;女农民企业家钱萍以“安徽兴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为支撑,成立了凤阳县女子养猪协会(目前会员已达158家,生猪存栏达3万头)。目前,该县组建的57个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社员达1562户,入股资金达1201万元。

上一篇:冬季的雪优秀作文下一篇:家庭趣事作文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