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浅谈

2024-07-19

有关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浅谈(精选12篇)

有关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浅谈 篇1

花梨乡中学教师

胡嫄

作为初中历史老师,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预习,激发兴趣

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需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所以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否则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二、发掘学生潜能

教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同时,师生都应明白这样几句话:举疑不在大小,不会则难;解疑重在点拨,喻则善教;求知不应待知,自得才乐;知识重在探究,积累乃博。教育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职业,作为历史教师更需要充满激情,三尺讲台,要融入历史教师自己的情感。历史教师的情感道德表现在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感上。这份爱只有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而真切地流露出来,才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同时教师应具有的情感,就是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所思所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就史论事,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事业。真诚的关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会更加信任和爱戴老师,会因为对老师的爱戴而喜爱上老师所教的这门课。

三、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 》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可见,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从传统的中心地位退出,让位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实现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化。

教育的意义,本来就是建立在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之上的。而“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只见分数不见人”,只看重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把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异化为“以分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过程中充满了人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到着眼学生整体发展,立足每一个学生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包括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平台,获得最大最好的发展。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是历史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而现在教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所以师生之间要互教互学,互惠互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知识结构的互动就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教学,是知识与知识、师生与知识、现实与历史的交流与对话,表现为课堂内容上加强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如史地、史政、史文等的综合。

新教材要求师生在互动的教学中共同体验,一同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经常对自己在课前的思考,上课中的体验,上课后的认识进行认真的反思,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使自己的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注重学生的“学”,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积累等。“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课堂设计只会与学生的实际相差甚远,一堂课下来使师生双方筋疲力尽,收效甚微。所以教师要在“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热闹”中“有序”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落实。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历史课堂,使课堂教学手段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已逐渐成为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让教学信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空间、动态概念,激活其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有容量大、节奏紧、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为教师灵活机动的教学、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创造了条件。学生不再是一个书橱,而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品味人生,思索现实、预测未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潜移默化,影响自己人生发展的轨迹。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缩短时空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极大地优化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有关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浅谈 篇2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推陈出新, 在课堂中给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 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锻炼, 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思想全面发展。在现代的初中教育模式中, 历史一直都是处于“副科”的位置, 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往往只是教师单方面重视教授知识, 对于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师不会有全面的了解。初中历史教师只能在课上把知识点交给同学, 根本谈不上学法的指导, 学生则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造成了现在初中历史教育的诸多问题。这种现象, 对初中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以及智力的开发、人才的造就非常不利。因此,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 教为先导, 学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把学法指导作为激励学生、提升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 历史教学的内容空洞, 学生学习历史热情不高, 没有继续认真学习历史的兴趣, 对于培养学生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学习目标更是难以实现。因此, 当学生遇到需要用历史科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问题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 这也显示出了现代初中历史教学的不足与缺陷。

此外, 初中历史教师资源相对匮乏, 历史教学的价值也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目前就初中教育来说, 学校仍然与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一样关注的只有升学率, 将升学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模式下, 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从学校领导到教学教师都一再强调要重视中考, 而对占据总分比例较少的历史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历史学科作为副科已经成为现在初中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从学校、教师再到学生都渐渐地认为历史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学科。这样就形成了学校不重视, 教师不关心, 学生不学习的现象。

二、新课改下如何实现初中历史的高效教学

1. 与时俱进, 改革中考制度, 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这些之中的大多数都是由于应试教育下的中考制度造成的, 也就是说现在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中考已经成为制约初中历史教学的瓶颈。现代初中历史的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 在历史教育中向学生灌输终生学习的生存理念,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过去传统的初中历史教育过程中, 教师只是单单地重视书本知识, 只是将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 重复进行毫无意义的机械化的强化训练, 从这种角度来说初中历史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完全分离开, 其实真正的历史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的学科。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想”, 生成智慧, 并且从中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 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的观念, 明确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加强对历史教学的重视

众所周知, 学习历史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与反省, 学生就会养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学校的有关领导要重视历史教学,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给与历史课充足的关注, 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 将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一视同仁。另外, 对初中历史总体框架的把握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要的能力, 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 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教学的整体知识体系。教师对教材的框架以及主要章节目录, 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体系, 巩固历史知识。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按照中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的实际, 制定与初中学生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学习模式。

在现代初中历史的教育之中, 仍然存在很严重的误区, 面对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 教师应该转变原有的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 出现了一系列的教育模式与教育观念的创新, 出现了探究性学习、研究型学习、兴趣小组等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教师的一切安排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本, 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以及教育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从而达到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 为学生以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阳谷.陈风主编.中学历史教育文萃.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9.

[2].龚奇柱, 项军, 李德藻.西南地区历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 (3) :74-80.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历史教学

新课改时代,迫使每一个老师改变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型课堂。那么,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的探索与尝试。

一、重视学生课前预习

众所周知,预习是我们在学习时代必须做的一件的事情。在新课改时期,预习更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讲课课预习、科科预习,就是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预习一方面帮助学生大致了解所要讲授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老师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新课改下,我们更加强调课前预习。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的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学科之中,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切实地将新课改的精神贯穿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新课改倡导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这不单单是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以往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让学生发挥主观积极性,主动去学,从而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多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主动探究所提出的问题。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材料,教师起着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也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让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直接,印象也更加深刻。

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课堂练习由于需要大量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历史事件而被忽视,课下学生又不把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科目,因而也忽略了课外练习。教师和学生的忽略,致使课堂上学到得知识得不到应有的巩固,这就严重影响了历史知识的掌握。新课改下,我们就要改变这种局面,让历史科目的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真正地落到实处。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需要教师积极地进行思考,探索出一条新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式的学习。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人们普遍认为历史课就是教师讲讲、学生背背而已,所以难以引起学生们足够的重视。新课改下,我们一定要改变人们的这种错误观点,让历史真正地深入到学生的心目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质疑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吸引学生。除了精心设疑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质疑,让学生自己通过熟悉课本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此外还可以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概括总结时,教师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共同交流,最终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三、努力创造机会激发学生潜能

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度的,优秀的教师善于识人,有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想要激发学生潜能,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教师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激趣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事物感兴趣,才会想去了解它、进而认识它。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同时,学生才乐于去接受所学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观察,多了解所教班级的学生。掌握他们的个性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去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取人尽其才的方法,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各有所长。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可以让学生们养成团结协作的好习惯,对他们个人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生方面,要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在听教师讲课时,要讲究听课技巧,抓住重点,及时记笔记。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课堂仍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学生释疑解惑的主要平台。在听课方法和习惯的养成上,我们要结合任课教师的特点进行适时调整,不要千篇一律,不知变更。因为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不同的,教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对其教学风格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也许部分学生不适应,但学生是无法决定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只能从自身出发去调整。也可以通过和教师交流达成共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创设更完美的教学模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在这里,就要注意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学生了解教师的讲课个性,教师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要相互适应,从而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四、开设第二课堂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媒体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很多知识性的东西都被搬上了大荧幕。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例如,观看影片。电影中形象生动的情节必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比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讲授效果好的多。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的历史情况下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的关系,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相关影片。在学习七七事变这一章节时,可以通过观看《南京!南京!》这部电影,让学生看到其中的相关战役,激发其爱国激情,进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影片观看结束时,还可以让学生写影评。这样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历史事件之后的真实情景。

有关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浅谈 篇4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新理念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代,历史在功利性观念的冲击下,其主要性越来越被人忽略,即使世人皆知以史为镜可以明心智,但当和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影响的高利害学科相比,它就不得不被打入“冷宫”。所以,从思想和观念上改变学生的这种想法,才能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地位。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新理念应是构建多角度的历史课程框架,实施探讨性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实现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为总目标和达到使每位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终目的。

二、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1.师生关系新定位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它倡导的学习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究为主要方式。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领会到教师角色要慢慢开始转变,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同时,树立新的理念,该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整个历史学习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舞台,让他们依靠自己所学的知识、生活中的经验来理解和感受新的历史知识。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对高效课堂的进行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师要努力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听听他们对历史课的想法,如果觉得他们的意见有一定的建设性,不妨采纳一下。

2.充分的准备是历史高效课堂的重中之重

想要让历史课堂达到高效,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布置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业等。如,在教《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这节课前,历史教师自己在备课时可以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仔细备课。可以设计一场情境表演作为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准备好三份简短的剧本,让学生分别扮演剧本中的原始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和当代人,剧本主要内容可以是现代的学生在拜访祖先的过程中,一步步探寻祖先生活的痕迹,慢慢了解到人类进化的历程及劳动在人类进化中起到的作用。课后作业可以是让学生去网上查看相关视频,深化对本节课所授知识的理解。

3.掌控课堂氛围

活跃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教师是课堂状态的调节者,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来营造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的大脑都动起来,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感,让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意识和思考潜能。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这节课时,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书本上的知识,来尝试着划出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分封制的进一步理解。随着学生学习节奏的变化,课堂节奏也要随时调整。在初中历史课上,当有学生对教师讲解的某一知识点提出疑问时,教师需耐心解答,不应为了赶进度而敷衍了事。高效课堂就是要做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应掌握的知识,而不是利用课后时间来恶补课上的知识。

4.重新构造课堂结构

为了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初中历史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培养科学的学习方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对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能力的培养。高效历史课堂的模式可以为历史教师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导入新课,然后分配任务,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进行疑难点拨,在课堂的最后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组织测评。而剩余的30分钟时间就留给学生以独学、对学、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等不同的合作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探究和理解。最后的五分钟,历史教师可以采用口头测评、小纸条测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个了解。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和落实初中历史教学下,产生的新型教学实践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高效的课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快乐为根本,所以,高效课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朱晔。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1)。

[2]刘向东。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12)。

[3]王月芳,谭凤华。创新教学思路,让历史课堂活起来[J]。现代阅读:教育版,(05)。

有关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浅谈 篇5

贵州凤冈县花坪中学

吴 宇

摘要: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是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广大工作在一线的初中物理教师所孜孜不倦追求和奋斗的目标。然而,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因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使得物理教学面临诸多困境,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之路举步维艰。针对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导,在有利于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层面上,去总结、挖掘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新课标 农村初中 物理课堂 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再次成为教育工作者议论和探索的焦点。然而在许多农村学校,物理教学设备、设施等教学资源相对较落后,绝大多数的知识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使得原本在物理教学中占很大比重的实验教学遭到限制,得不到正常开展,学生感觉学到的是枯燥理论知识。从而 开始讨厌物理这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这使物理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物理教师,要实现物理有效教学,则应根据物理教学现状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好身边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农村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一、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是最先被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无形课程资源,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摆脱了那种在老师威严下学习的压力,无疑会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起到良好促进作用。交往论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却由于社会地位、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此,要想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应首先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那种“教师绝对权威”的认识,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学习上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尊重班上的每一名同学,努力地融入班级中,增加对班上同学的了解,加深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参与、发现、体验、感悟物理的过程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罗杰斯早就在他的“非指导性教学”八大原则中提出,要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一个好的班级、好的课堂,应该充满真实、相互关心和理解的心理氛围。这种气氛最初来自“促进者”(即教师),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学生会越来越多地、并且是很自然地流溢出这方面的情感和态度。当我们教学的班级达到这样的境界时,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定会得到较好的提升。

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教师要真正做到却相当的困难,因为一个班上不可能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处于拔尖水平,有些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或多或少的忽略了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这样做会给这些学生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使他们逐渐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老师更应该给予关心和帮助,因为只有这些学生的成绩提高了,班级的整体成绩才能有较大的提升。教师要做到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一位教师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爱,教育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也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

三、展现教学过程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就在于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同时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包括生动风趣、幽默可亲的语言艺术,充满激情的情感艺术,巧于点拨的启发艺术,画龙点睛的板画艺术。

四、教师要做新课改下物理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认为研究是专家们的“专利”,自己的教学任务只是教学。这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痛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物理教学在达到新课标要求上的有效性。就是要使学生在素质、能力等方面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担负起最多的责任,尤其对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做相关的教育研究,多做正确的、深入的、对农村学生发展适用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从学生的特殊性出发,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针对性的开展物理教学工作,避免物理教学的盲目性,逐渐实现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五、做好物理课堂教学的诊断和观察

在现代物理教育中,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捕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同时能够唤醒隐藏在教师心中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在日常教学中,物理教学课堂观察与诊断有显著的功能与作用,集中体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改进师生的生存状态等方面。物理教学课堂观察与诊断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反思的镜子,通过观察诊断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课堂观察与诊断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因此,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十分必要。

六、注重物理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倡物理课堂教学要进行探究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无疑会在一些问题上对结果产生分歧,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和灵感,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善于把握课堂的教师,会将这些分歧转化成最有效的教学资源,因为在这种分歧下教会学生新的东西,会为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会让学生对新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农村中学虽然在一些硬件设施上相对落后,但农村中学仍然有其天然的优势,那就是更加接近大自然,教师可以让大自然成为自己的物理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来学习物理,提升物理学习自身的乐趣性。例如,在讲解摩擦力时,由于摩擦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物理量,单纯的理论讲解无疑会使课堂显得枯燥无味,但教师可以让学生感知到它,在讲解新课时,教师就可以将课堂设在教室外,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多见识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实例,在观察中形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摩擦力的概念,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几个因素,形成摩擦力的物理常识,会用其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辨证看待摩擦力对人类的影响。这就是一个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形成过程,也符合新课标为我们指定的要求。例如,在教“测电笔”时,先简介了测电笔的构造、用途以及使用方法,并当堂作了演示,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测电笔的氖管要发光,那么测电笔中是否有电流通过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假如有电流,此时的通路是怎样的?”“既然有电流,人怎么不会触电呢?”“刚才老师是站在木制的讲台上来使用测电笔的,那么电流又是怎样通过去的呢?”„„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高。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最后,根据学生发表的意见先对学生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然后再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此知识。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共享,共同交流和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热爱。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既重视到学生的共同基础,又要使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始终坚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必能提高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M] 2.《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6

摘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关键词

新课改 实验教学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改革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以科学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对于大多数的中学来说,实验教学的开展还不尽如人意。基于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将以化学实验为基础,探索在新课改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对策。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实验员

化学实验教学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要搞好化学实验教学,其中关键因素之一,是化学教师与实验员要相互合作好。当前,中学化学教师队伍配备基本完整,能够基本满足学校化学课程开设的需要。但化学实验员队伍配备一直不完整,都由任课教师兼任。化学实验的准备工作也只有落到了任课教师身上。而化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没有时间钻研、准备和指导实验,不做化学实验也是预料之中的事。2课时紧张

目前,新课改要求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但学校、家长和社会看的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众所周知,开展实验教学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按照国家的课程计划,九年级的化学课一周也不过四个课时的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之内,教师得保证学生掌握所有的化学理论知识。这就导致一些教师能少做实验就少做实验,或者是用演示实验的方式代替操作实验。

二新课改下如何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 1鼓励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而且也缓解了新教材中对实验教学的压力。如蜡烛的燃烧、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不同等试验作为家庭作业学生也会感到新奇,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家庭小实验,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了促进作用。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

目前很多教师已习惯了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看实验的上课模式,因为这样的课堂不会偏离教师设定好的轨道有序地进行。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们缺乏了动手能力。因此,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也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简单的操作由学生来完成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检验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

当前,虽然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但是只要社会、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学校积极行动起来,广大化学教师、实验员只要沉下身子,深入教学第一线,脚踏实地,诚心服务学生,用心教授化学和服务化学教学,潜心研究实验教学,精心转化实验研究成果,相信一定能开创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参 考 文 献

[1]万长江,王后雄.一堂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验设计探 究课[J].化学教学,2006.[2]熊言林.化学教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理论与实践.化学教育.2009,30(2):43-45

化学组

许金芳

许家坊土家族乡中学

427200 教师

电话号码:***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策略 篇7

一、营造问题式教学的氛围

创设合适的情境, 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和发展思维能力, 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 但必须做到具有科学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综合考虑。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精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技能, 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掌握。

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后广泛阅读有关历史书籍, 多掌握史实, 多了解理论, 还要布置适当的开放型历史作业 (如辩论、讨论、表演、演讲等) , 让学生在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中, 感受与认识历史, 从历史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使整个历史教学成为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活动, 这实际上是与高考注重能力考查的导向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接轨, 真正达到“学史使人明智”的目的。如教学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史时可以出一道辩论题:如何评价拿破仑?你认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一些学生认为是“时势造英雄”。其理由是法国当时的社会形势要求拿破仑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统治, 解决资产阶级面临的问题, 维护资产阶级政权。一些学生认为是英雄创造历史。其理由是拿破仑采用专制权力和对外扩张解决了大资产阶级所要求的社会秩序。通过辩论学生统一了认识:评价历史人物, 必须考虑人物所处的特定的历史背景, 全面、客观地评价;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的作用;历史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但也有无数偶然性的因素, 因而历史具有多样性;历史的创造者应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同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

例如, 在教学《探索日本如何走向近代化道路 (明治维新) 》一课时, 教师导入新课后可用影片逐步向学生展示关于国家如何走向近代化的系列问题: (1)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你所理解的近代化的含义, 概括国家近代化的基本特征。 (2) 当国家走向近代化成为一种历史发展趋势的时候, 先进与落后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那时, 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对国家近代化的态度如何? (3) 中国是如何走向近代化的?请举例说明。结果怎样?为什么? (4) 日本成为亚洲强国与国家走向近代化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 日本近代化是从何时开始的? (5) 日本是如何走上近代化道路的? (6) 请结合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比较说明在两国开始走向近代化时, 导致其改革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

实践证明, 这样问题情境的设置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方面具有启迪思维的作用, 生形成正确的英雄史观和个人价值观。

五、采用开放的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开放的评价方式是开放式历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它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其特点就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以及实践和探究为主, 考试内容不局限于课本教材, 在活动的时空方面有更多的自由。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以各种形式 (如历史小报、历史小论文、角色扮演等) 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 自评或互评, 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另外, 在考试问题上还可以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选择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如关于洋务运动的认识, 它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学生可谈其积极、消极的作用, 也可谈其对今天改革开放的启示等。这种开放的评价方式, 使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又能形成和发展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各种潜能也得以挖掘,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形成, 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可行性的空间。

总之, 历史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要求, 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习者为中心, 通过开展生动有趣、开放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庞丹丹)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建设问题式教学的课堂

历史问题式教学模式必须考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将大问题转化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 然后指点迷津, 教给学生学习策略,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产生解决这一认知困难的内部需求, 指导学生启动思维, 从而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 关键是引导学生从分析问题的条件入手。为此, 教师进行问题教学过程中, 既要设计好问题, 又要有明确指向的引导、点拨、示范, 这就是引导学生发问, 是讲、练、思的融合, 是开展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中, 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然鸦片输入对中华民族带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 清政府为何还有人反对严禁鸦片呢?”“中国的禁烟是引起鸦片战争的原因吗?”在讲授《辛亥革命》时, 学生提出质疑:“同盟会的纲领没有反帝的内容, 孙中山对帝国主义仍存幻想, 怎么能说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质呢?”这些问题的提出, 充分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解决这些问题, 对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清政府的腐败、鸦片战争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性质是非常有益的。

三、训练问题式教学的思维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创新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是教学的灵魂, 教师设问要善于激疑促思, 或于看似无疑处设疑, 或在内容深奥处、关键处、结合处设疑, 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指向明确, 具有创造性、开放性, 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奥秘, 才能真正达到启迪学生智慧, 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的目的。课堂教学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得过死, 而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围绕核心知识展开思考,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升华认识。

如关于《南京条约》的影响, 半个多世纪以来, “这是一个极不平等的条约”几乎成为定论, 但也有人认为不可一概而论, 应客观具体、一分为二地认识。教师可选摘《海关中外条约》卷1的相关内容设问:请结合条约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不论认可与否,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这样处理能突破框条, 设置矛盾, 激活学生思维。有学生认为:英国以暴力迫使中国接受其要求, 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强占了香港岛, 损害了中国领土完整。通商口岸成为列强对华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 新订税则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造成民生更加艰难。还有学生认为:割地、赔款、赦免“汉奸”、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增加中国财政负担和百姓痛苦确实是屈辱的条款, 与此同时, 五口通商、废除公行、新订税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外贸的发展和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向, 宣布两国“和平”、释放英囚, 规定批准程序符合当时的国际惯例。因此, 教师可以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学术问题,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经济全球化是“福”还是“祸”?又如应当怎样看待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当然, 此类问题的设置, 必须是能激发学生讨论兴趣的, 有讨论、争论的余地的, 能形成交锋的, 教师要注意调节、及时总结, 起到指导、引领作用。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 其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提问题的思维方法。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站在学生的角度, 多引导、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使学生学会提问。

历史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 现实当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中寻找根源。如果把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无疑能为历史学科增加不少魅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中日关系曾出现了一些风波, 日本的右翼势力不断兴风作浪, 在此情势下, 教学时面对学生们群情激昂的“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法西斯的从轻处理, 建国后我国政府的对日交往等历史内容, 使学生了解其历史原因与现实因素, 并引导学生认识和预测中日关系的走向, 思考处理中日关系的最佳策略, 最终找到一条理性爱国的道路。

当然,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和使用都必须因时间、学科、内容、教师而异, 不能生搬硬套, 要根据新课改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总之在教学中, 除了要采取恰当的策略外, 还应该注意讲究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出问题, 还应该要求学生经常提出问题, 要把学生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只有如此, 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计强.中学历史问题教学与问题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4 (10) .

有关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浅谈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标;教学衔接

在升入初中初期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角色转换问题,短期内由于没法有效融入新的学习环境,难免困惑不已;面对比以前厚实一倍又略显陌生的历史课本,比以前提问更多的老师,也开始滋生畏难情绪。新课程如何实施才能让学生稳步前进,接下来我们分三个阶段来展开进阶教学,各个击破,层层递进。

一、小学与中学历史进阶教学前期四项教学必不可少

1.心态教学

大部分初中学生刚入学时仍停留在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方面是新的学习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感官冲击和心理落差,是不是会被拿来与小学对比,甚至对新事物,新问题觉得不知所措,难免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是新课改后学生对新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感到陌生,课程难度的增加也会使学生不知如何适应。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建立自信。首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让他们认识到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还有很多时间来调整自己,提高自己 ,只要努力我们会比小学做得更好,同时引导他们进入初中生的轨道。

2.观念教学

部分同学还没有完全了解小学与初中课程的差异,比如初中的历史学习多是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用来应付考试,有时考试都是开卷的。所以刚入学时学生将历史视为副科,这种不重视的观念会导致后来的学习滞后。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小学阶段,对历史知识只是简单的了解,到了初中阶段历史知识才开始深入。

3.非惯性教学

所谓非惯性教学应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去理解,教师不能像以往那样直接切入主题,而是有一个了解学生的过程。不仅是了解学生历史知识结构以便查漏补缺,还要规正学生学习习惯,例如划书,死记硬背等。而学生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等老师来安排,课内翻看课后忘,要开始培养新三部曲学习模式——预习,听课,复习。

4.趣味性教学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有强烈的感官感受,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视野,模拟课堂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

二、进阶教学中期课程衔接及教学创新课堂攻略

在做好初期的准备之后,后期的知识衔接更是重中之重。首先要正确理解新课改的标准,要求学生能创新自主,探究合作,要求教师能教学相辅,增质减量。

在此基础上,教师做好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帮学生查漏补缺,形成完整的知识模块。当然要结合小学历史断续性特征及初中历史整体性特征来填补和巩固学生历史学习。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更要利用一切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思考,创新合作的环境。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再举一反三,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多开小讨论会,设置讨论组,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集思广益,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再次,好的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新的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健全。学习三部曲是必要的,预习方能了解新课,认真听课以便深入探究,温故而知新。对不同的学生而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教师在教学中应穿插讲解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原因分析法,举一反三法,逆向思维,知识迁移,分割组合法等,并提示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会存在基础不扎实,学习死板的现象,教师此时就要从课堂课外两方面去训练学生,灵活的课堂会使学生思维活跃,例如我们可以采取角色反串,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讲解历史课,老师来当学生来以身作则,这样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持教学的完整性和趣味性,创新的元素也是重要的,那么在建立完整的历史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挖掘教学新元素。例如如今互联网的普及,那么网络便成为我们最有力的教学辅助工具。须知历史源于生活,社会和现实也使学生最好的历史老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历史活动实践也是有效可行的方案。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问题和需要调整并优化教学,当然这就需要与学生和同组教师进行沟通和探讨。同组老师的探讨不仅可使教师集思广益,也可规避教学中的弊端。

三、进阶教学后期初中历史教学攻略

在做好教学衔接工作后,并不代表学生已完全进入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做好最后的监测工作。

首先要判别学生是否完全了解并熟悉小学与初中历史的差异,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是有效之法。其次看学生是否适应用初中历史的思维学习历史,这个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加入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再次要關注学生初中历史学习进度,在平常的小测试中教师会有所斩获。最后你的学生是否能深入历史课堂,在与学生的互动问答中你会了然于心。

如果衔接遇到效果障碍会严重影响后期教学,而教学时空有限,那么此时教师就要快马加鞭的更改教学方案,对症下药。同时为提高教学效率,也要相应的给学生压力配合跟进教师的教学工作。

在进入正常的教学轨道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学无止境,这时候就需要教学相长。若教师一味的延续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也会有厌倦的时候,也难保回到初中状态。所以后期攻略我推荐教学创新,与时俱进,不时的加一些新的元素,会使历史学习持续升温。因为人们对历史,对过去总会容易遗忘。新元素来影射历史不乏为一种即时有效的方法。比如最近英国威廉王子大婚在网上可是炙手可热的话题,如果以这个话题作为切入点回顾英国近现代史或中国的鸦片战争,学生会印象深刻。同时教师还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教材,教学设备,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这样既能扩大创造力空间,也能增进课堂趣味,为后期创新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小学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仅要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新的课堂,老师更要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初中生的学习思维;只有两方面相结合才会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康琼.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衔接探析[J]. 西部教育研究, 2010年22期

[2]迟艳华,韩秀芳. 新课程体系下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应对策略[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13期

[3]陈丽娟.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的衔接[J]. 学周刊:A,2010年1期

有关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浅谈 篇9

蚌埠六中历史教研组 金灿

初中历史课改在安徽省已经推行了九年,这九年来,笔者由一名学生转变为一位教师,从考试命题的变化中发现了当今课程改革下命题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可喜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考试题目举一反三,内容千变万化,让人耳目为之一新,也让学生颇费思量。

一、主题新颖,紧跟时代脉搏

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学要体现时代的特色,反映在历史试题上就是要体现当年的一些热点问题,历史试题以当年的时政材料作为考点屡试不爽。如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当年安徽省中考试题就以此为例,考察国共两党历史上有过哪两次合作的问题;恰巧2005年又是孙中山先生逝世80整周年,借此考察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主要历史功绩;再通过连战访问大陆这一事件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出了一题开放性试题;堪为一箭三雕的好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去年安徽省中考又以热点命题,透视了上海近代的发展历程。以历史墙报为载体,以“走向开放——融入世界——追求光明”为主线,考察了上海被迫开放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融入世界的军工厂是哪次运动的产物,追求光明的《新青年》高举的两面旗帜是什么等等。将零碎的知识点用一条热点城市的线索巧妙贯穿,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将平时学习的知识立体地跃然呈现在试卷上。这种类型的题目构思精巧,考察难度虽然不大,但却达到了再现历史知识的效果。

二、题干丰富,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是不断进步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枯燥的历史题目会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即使是选择题,它的题干也日益丰富,并且借助历史材料,创设出新的历史情境,从而使突兀的知识点“旧貌展新颜”。以2008年南京中考试题为例:

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一篇评论中写道:“八年间的流徙,苦难艰辛,在今天这一天获得了报酬了„„接受了他们的无条件投降。”材料中的这一天是()A.8月5日

B.8月10日

C.8月12日

D.8月15日

此题显然是考察日本战败投降的具体时间为哪一天。在课改之前,此题上来直接就问,题干显得直白单调。但依托材料,不仅增加了题目本身的内涵,创造了历史情境;而且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获得了新的历史知识——可见考题处处皆学问。

这种试题的特点在2008年安徽省中考试卷上也有充分的体现。

例如材料题第17题:“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绵延2000多年,堪称世界民族交往史上的奇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日两国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融,促进了各自国家发展进步,丰富了东亚文明和世界文明宝库。

——节选自《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1)下列哪些资料能有效佐证材料一中的论点_______________。(3分,填字母代号)

材料二:到了近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两国友好关系受到严重破坏。这段不幸的历史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深受其害。

——节选自《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2)列举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略战争。(2分)探讨近代中国落伍的主要因素。(4分)材料三:

(3)从材料三中你能获哪些主要信息?(2分)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日青少年对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应持何态度?(2分)

命题人用丰富的材料展现中日两国古往今来的交往历程,犹如一幅历史的长卷,娓娓道来。材料图文结合,还有最新的照片。这些材料从多个角度、各个侧面考察了中日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丰富的历史材料是历史试题必不可少的养料。正是一则则真实可信的历史材料,才让历史试题生动、精彩、富于变化。

三、重视实际,不回避热播影视剧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研究的都是过去的事情,这很容易让人产生历史与现实相脱离的误区。确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尤其是新课改之前,历史的学科地位不受重视,研究层面和应用层面都比较狭窄。作为一门考试学科,它所出的题目内容和范围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他学科或多或少也有这种倾向。曾几何时,我们曾经羡慕过台湾人出考试题居然考过张信哲的歌曲中的歌词的修辞方式。这些曾是我们出题的禁区。2008年安徽省的历史试题大胆地使用《金婚》这部热播的电视剧中的三段场景出了一题材料解析题,并且也取得了好评,当然也不乏争议在其中。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能迈开这一步,敢于创新,接受新鲜的元素,使历史试题透露出生活化的气息,贴近现实,这确实是一大进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但命题者还需要慎重考虑,因为不是所有的影视剧都能合情合理的表达历史的价值观,所以在选材上需要层层把关,不断为之而努力,让历史能够“活”在现实当中。

四、组合巧妙,转弯处巧设“陷阱”

课改之后,历史试题直接考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越来越少,但这并不表示基础知识就不再重要。其实,基础知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牢牢被掌握,因为现在的考题大都是间接考察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变换思维方式,尤其是不能总以直线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哪怕只是一道小小的选择题。在这次刚结束的我校七年级历史阶段考试中,就有两道原创命题让许多学生“阵亡”其中,包括一些素质还比较过硬的学生居然也会出错。但仔细一分析,发现其中大有奥妙。1.敦煌壁画的内容是()①表现佛教故事

②历代战争 ③塑像富于艺术魅力

④描绘社会繁荣景象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这题最大的陷阱就是①③,但仔细思考一下,壁画怎么能够反映塑像的内容呢?如果这一题不是A项这个干扰项巧妙的偷换了概念,而且放在最前面,具有极大地迷惑力。再仔细审题,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不难发现正确答案应为D项。但如果这一题是放在课改之前,可能是双项或是多项选择题,就无法体现组合的巧妙性了。

2.假如你漫步在唐朝长安街头,你能看到以下哪些有趣现象? ①城市规划科学,街道整齐

②许多外国人在学习中国文化或经商

③人们买东西要走很远的路

④众多读书人边喝茶边吟诗作对,其乐融融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这一题考察的是唐朝长安城的特点。教材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人口众多,街道整齐,市坊分开,长安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而且众所周知,唐朝最繁荣的文化当数唐诗,所以④ 不能漏选。好多成绩还不错的学生都看到了这一点,选择了C,但是却不明白③为什么也是正确的。这一题的关键就在于你怎么理解市坊分开这个知识点了,商业区与住宅区是分离的,所以买东西要走很远的路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这一题目巧在将所学的知识点融入到正思维与发散思维当中。组合的巧妙在于有两个2个选项的、一个3个选项和一个4个选项,结果那个4个选项的才是正确的,具有很大的干扰性和迷惑性。可见我校历史考试的命题,已经达到活学活用,巧妙的实现知识的迁移,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境界了。

有关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浅谈 篇10

作者: 周海华(初中数学 广西初中数学三班)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以课改新理念为指导,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基础与发展的关系,怎样才能上好一堂扎扎实实的初中数学课,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现在我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感悟,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特点与教学策略

一 初中数学特点

(一)新课标中对数学的基本理念: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数学新教材的编排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

教科书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使学生在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

2、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生活事例,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现实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突出实际生活“数学化”的过程。

3、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

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试一试”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同时,章后的回顾与思考、总复习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理顺所学的知识,形成适应个性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4、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科书对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随后,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逐步展开相应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读一读”栏目提供了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目的在于给这些学生以更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有些“做一做”、“试一试”则仅仅是面向特殊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尝试都去完成它们

二、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本学期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四)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学科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本节课后,我们倡导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了解旋转在动力方面的应用,向物理老师请教有关旋转方面的其他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对旋转现象进行更广阔的了解。对于学生提出的复杂的问题,可以当作一次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课后完成,但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帮助。对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用合作的态度和他们一起解决,同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得到发挥。

(五)、充分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

现代化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使教学内容快速、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课堂容量大增,教学效果大大地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与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比如学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时,总结平移和旋转的特征时,如果亲手操作很难执行,而让学生通过屏幕观看就会一目了然,验证总结得出特征。

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教学;新课改

新课改要求我们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教学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创建恰当的学习情境,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一、师生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

这里的预习并不是课前粗略地浏览一下即将上到的教学内容,而是指学生在课前有目的地去了解新的教学内容,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而对于教师而言,更是要合理地规划教学进度、挑选教学内容以及把要解决的问题罗列出来并做好解答准备。此外,课前准备时,教师还应当适当地预测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提问到的问题以备不时之需。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自己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所以课前预习有助于他们转变学习观念,将被动的家长和学校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唯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达到新课改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傳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听、教师讲,而只有教师提问题时学生才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受升学率的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见解基本要求符合标准答案才行,不然就被认为是错误的观点,而新课改的教学活动要求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转变为主动,一切以“学生为本”,让他们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对历史的是非判断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历史材料感到无限兴趣,唯有产生对历史追根究底的意愿才会产生学习兴趣。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创设教学情境,选择同学生的生活贴切或学生比较关心的同历史事件相联系的社会焦点问题,缩小他们同历史的距离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对今天的生活仍然存在影响。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历史影片创建生动的历史画面,让学生感同身受地感受历史,提高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总之,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应当遵循新课改的要求,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唯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历史所需要的技巧和知识打好基础。

浅析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篇12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长期存在着教学与受教之间的不融合。造成这种不融合甚至对立, 主要是因为教学普遍存在着重教轻学和学而为教的思想。一方面, 教师教的方式大都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仅仅是将课本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 学生的学习也是被动受教的, 没有自己的意识思维参与, 机械地接受教师或者课本的知识。这一状况的长期延续, 使我国基础教育历史教学的停滞不前, 无法得到前进和发展, 因此当前初中历史教育面临着改革和创新。如何改变当前的历史教学方式, 便成了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 如何顺利地推进改革, 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和考验, 它需要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实践中转变现有的低效的不合时宜的教学观念。只有转变教学观念, 才能真正开始改革, 改变历史教学的现状。

一、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

要想转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方式, 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 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状态。书本上的内容是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生接受书本上的知识, 一直以来大都是只靠死记硬背, 将书本上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记忆在脑海里, 以达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的目的, 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记忆力较强, 而这种靠死记硬背得到的知识虽能应付一时,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记忆力的减退, 必将返回到书本当中。所以, 必须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其次, 在改变学生接受知识方式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一直是被动地接受教育, 没有将自己的思维应用到求知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挥出来,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 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 发现知识中所包含的问题, 能够提出问题, 并能运用自己的思维思考, 使整个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 学生的智力和兴趣得到有效提升, 不再机械地接受教育。

转变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方式, 要求广大教师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教学价值观念, 不只以考试成绩定优劣, 这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 也是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首要问题。

二、转变教师的历史教学方式

1. 改变教师的传统历史教学方式

首先,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强调教师教的方式, 也要强调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 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打着改革的旗号, 片面强调某一方的作用都会违背改革的初衷, 最终必将导致改革的失败。其次, 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首先要求的是传统教学观念的改变, 需要教师抛开多年的教学理念, 而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变换一些手法, 添加一些技巧, 换汤不换药地改变一些表面现象。这是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因为这一段路程, 是需要教师重新去探索、去发现的。最后, 转变教师的历史教学方式不是单靠教师来完成的, 它需要学生的配合和参与。教师单方面观念的改变, 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不考虑是否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最终是不能真正完成历史教学改革任务的。

2. 构建灵活开放、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

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要想得到显著提高, 构建灵活开放、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必不可少。在学习新的历史课程内容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搜集与新内容有关的资料, 然后将所有学生所搜集的资料整理集中, 并结合课本上所讲解的内容, 与学生一道完成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将远远多于仅仅通过课本所学到的, 而且更能深层次地理解所学到的知识。甚至还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中可能包含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如在学习《安史之乱》的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先搜集“安史之乱”之前的一些资料, 这样更能理解到大唐盛世是如何走向衰退的, “安史之乱”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是否可以避免等,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为学生以后的从商从政作参考。

3. 改革历史教学评价方式,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仅仅是依靠一张考卷, 依据学生、考试结果来判定教师的教学质量, 这既给学生添加了学习压力, 也将教师限制在了固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需要教育部门的支持, 而对教师教学改革最好的支持, 就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而不仅仅依据考试结果来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要求评价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如将学生的历史小论文、对历史人物及史实的理解、口试、学生平时搜集的资料等, 都纳入评价体系中, 这样不仅会减轻考卷结果对教师的压力, 更能帮助学生增强自信、认识自我,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 教师需要不断努力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学生毕竟是学习者,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自己不解的问题, 而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 需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才会不断提高为学生为教学服务的能力, 学生才能不断获得新知识和学习的乐趣。

在新课改下, 初中历史的改革是大势所趋, 它的成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初中的学生和教师要分别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改变, 使历史教学的效果能够满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 推动历史改革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高凌飚.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1]21号) [EB/OL].http://www.edu.cn/20010907/3000665.shtml, 2010-7-16.

上一篇:国际经济合作题目整理答案下一篇:mooncake可数还是不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