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2024-08-02

《屈原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共6篇)

《屈原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重点难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质疑

(一) 结合注释,了解本文主人公--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体诗歌新样式,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抒情长诗《离骚》。主要作品有《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刘向把它们合编成《楚辞》。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

(二)朗读课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下列字词注音。

属(zhǔ)草稿谗谄(Chánchǎn)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濯淖(zhu?nào)皭(jiào)然泥(nia)而不滓(zǐ)商于(wū)屈匄(gài)靳(jìn)尚唐昧(m?)咎(jiù)忠臣之分(fan)被(pī)发餔(bū)其糟相随属(zhǔ)啜(chu?)其醨(lí)汶汶(m?nm?n)温蠖(hu?)

(三)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或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意思,并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

(四)速读全文,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第一部分(1-3)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二部分(4-10)屈原由见“黜”而见“迁”第三部分(11)屈原自沉汨罗江的经过第四部分(12)屈原死后的影响第五部分(13)史官论赞

(五)通览课文,按照“通假字”、“词类活用”、“重点语句翻译”等类别,进行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志同“记”,记忆力

(2)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

(4)靡不毕见见同“现”,显现、表现

(6)举类迩而见义远见同“现”,表达

(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泥同“涅”,染黑

(8)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接纳

2、词语释义

(1)王甚任之信任.

(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位次;妒忌

(3)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自夸、炫耀;认为;没有人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取独;明...

(5)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处境困难;疲困..

(6)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心甘焉。希望;就;快意,心里舒服......

(7)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用、拿;抵得上;到....

(8)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意愿、愿望..

(9)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披散着.

(10)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皎洁的样子;尘垢....

(11)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这类人;文辞此指文学...

(12)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被贬归野;在朝为官;茫然

3、词类活用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入:名作状对内、在朝内

(2)谗谄之蔽明也谗谄:动作名,说好人坏话的小人

(3)蝉蜕于浊秽蝉:名作状,像蝉那样;浊秽:形作名,污浊环境

(4)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泥:名词活用作动词,染黑(1)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存、兴: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

(5)亡国破家相随属亡:动词使动,使??灭亡;破:使??破败

(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忠、

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4、句子翻译

(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文: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方正,他描述的是平常的事物,但含义(旨趣)极其重大;列举的是近事,但表达的意义很深远。

(2)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译文:(张仪)到了楚国,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还在楚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造骗人的假话。

(3)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译文:军队遭受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怀王)不了解人才招来的祸患啊。

(4)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如果世上)人人都醉了,为何不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才美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六)反思自学过程,写下你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互动研讨

一、文章第一、二段写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其中心句是哪一句,请结合文本分别说出屈原被信任、被疏远的原因。

答:甚任: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怒而疏: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二、请仔细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又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

答:夹叙夹议。作者从解题、成因、内容、风格四方面介绍了《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三、文章的第二部分记叙了楚国哪几件大事?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⑦为秦所灭。用意:作者写怀王三次被秦国欺骗,兵败地削,客死于秦,从此楚国元气大伤,最后被秦国消灭。这就说明屈原个人的遭遇同他的祖国命运息息相关。

四、课文第11节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人生哲学、品格操守、政治取向。在这对照中让读

者既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也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五、课文末段是司马迁的赞词,这段文字共四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每句的内容。

答:首句写由屈原作品而了解屈原品格;次句写实地了解屈原行事而钦服其人品;第三句写读贾生的《吊屈原赋》而赞美屈原才干;末句借贾生《服鸟赋》说明屈的为人和宁死不屈的精神并非不可理解。

倪效思

《屈原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篇2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会利用图形直观估计平均数,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小黑板

棋子

一、设疑引欲,激趣导入

同学们,有几个小朋友,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四个男生和四个女生比赛套圈,每人套15个,我们给他们当裁判,好吗?

让我们看看他们分别投了多少个。

(出示两组套中的成绩统计图)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男生一共投了多少个?女生呢?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激起矛盾,提出问题、瞧,又来了一个女生!她也想参加女生队进行比赛。行不行?

2、我们来看看这个女生投了多少个?现在女生的总数是多少?现在女生套圈的总数超过了男生,是不是女生就套得更准一些呢?

3、看来人数不一样,我们就不能通过比较总数来评判谁套得准一些了。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判断谁套得准一些?

同座位交流一下,讨论一下。

三、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学生交流

我们可以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A: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移多补少

谁能上来动动小手,让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为什么要这样移动?

把移动多的补给少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平均每个男生套中多少个吗?

(2)先合并再均分

现在还有办法让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吗?(师合并所有的个数)

老师先怎样?又怎样?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并再均分

你能用算式将先合并再均分的过程表示出来吗?

指名列式计算:5+9+8+6=28(个)

28÷4=7(个)

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3)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均分的方法我们知道了男生平均每人投中了7个,这个7就是男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4)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a、平均数是7,是不是代表所有男生实际套中的个数都是7?

b、男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c、提问: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d、小结: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B: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请你估计一下,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

(2)算一算

移多补少

(演示)

先求和再平均分:11+4+8+2+5=30(个)

30÷5=6(个)

这里30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现在你知道谁套得更准一些吗?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这次比赛中,男生套中圈的平均数是7,女生是6,所以男生套得准一些。

四、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出示想想做做1

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我决定来个小测验,记住,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呀。

下面笔筒中放有根数不同的铅笔,如果要使每个笔筒中放的铅笔根数不同,每个笔筒放几根?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通过动手动脑再次验证、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2、出示想想做做2

求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请同学们在下面做)

3、出示想想做做3

老师口渴了,我们去逛逛水果店好不好?找到了一些信息。(出示统计图))哪一天卖出的苹果同样多?哪一天卖出的橘子同样多?

2)平均每天卖出苹果和橘子各多少箱?(指名上来做,其他的同学认真观察,思考他们做的对不对。)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出示想想做做4

下面我们来看看篮球场上的运动员们都在干什么?他们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出示题目)

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说明为什么?

明确:平均身高并不能代表其中的每一个人的身高,当中有的比平均身高高,有的比平均身高矮。

五、全课总结

《屈原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篇3

修《<史记>选读》 ”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4——10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 检查背诵。

二.学习课文1——10段。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币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币”,是指丰厚的礼物,“币”,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献;“质”通“蛰”,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让学生明确:“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句意谓: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让学生明确: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据被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赔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诓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2.行文思路。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点拨: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必怀王;

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细” 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穿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泪罗。。。板书:

写怀王屡受秦骗,至死不悟

写屈原由见

屈原虽遭流放,仍眷念君国

屈原去留关乎楚国的命运

绌到见迁

楚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

三.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

1.疏通文意和难句。

----“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语,俗之一改也。”

明确:“虽放流”,意为“即使流放在州’。有人解释“放流”为“放浪”,从文字学角度看,尚欠根据。从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两次,第一次是怀王入秦或顷襄王即位时,这一次是流放在汉北,后文“顷襄王怒而迁之”,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沉湘一带。按:此处叙事脉络不够清晰,前人曾指出这是由于有“错简”(竹简散了,整理时发生错误)形成,不必深究。“不忘欲反”,指屈原不忘要返回朝廷,“反”,通“返”。“冀幸”,“冀”是希望,“幸”也有希望意,指存有万一的希望。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明确:“存君”的“存”,意为关怀;“反复”连用,意为挽转过来,“反复之”即挽转楚国的局面。下面的“然终不可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终于不能返回朝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话,说明这段所论屈原的心迹,仍同评介《离骚》一样,是从屈原作品中概括出来的。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明确:“圣君治国”,应看作联合短语,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国家。“累世”,犹言“多少世代以来”。“而不见者”的“者”,表提顿的助词,引出下两句的解说。

2.行文思路。

明确:这两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太君“不知人之祸”。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

3.司马迁的政治遭遇。

明确:全文中的议论部分都寄托着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内,而以这两段议论最突出。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土”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失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四.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五.布置作业。

《屈原列传》教案(高二选修) 篇4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 【通假字】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指通旨主旨; 濯通浊浊水; 绌通黜罢黜; 质通贽见面礼; 内通纳接纳; 被同披披散; 【一词多义】

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动词,耀,自夸。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讨伐,进攻。口诛笔伐动词,声讨。

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动词,战胜,打败。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业。疏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容词,稀疏。

《屈原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篇5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众.辱之

众:当众 B.信由此日夜怨望.

望:盼望 C.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购:悬赏,征求 D.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矜:夸耀

答案 B 解析 望:怨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不伐.己功,不矜其能每一令出,平伐 .其功

B.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C.羞与绛、灌等.列等 .死,死国可乎

D.吾如.淮阴沛公起如 .厕

答案 B 解析 B项宿营/行军三十里为一舍。A项夸耀。C项同等。D项到,往。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A.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B.又可尽亨之邪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C.于是信孰视之相国绐信曰

D.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答案 C 解析 “相国绐信曰”中无通假字。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愿君留意..臣之计

B.假令韩信学道谦让 ..C.乃为儿女子所诈 ..D.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答案 B 解析 “谦让”古今义都为谦恭退让。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A.欲东下井陉击赵 .B.羞与绛、灌等列 .C.水上军开入之 .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答案 C 解析 C项和例句均为使动用法。A项名词作状语,B项意动用法,D项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臶,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臶,立汉赤臶。”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臶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臶,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

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乘胜而去国远斗 ....去国远斗:离国远征 B.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不得方轨:不能并列前行

C.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走水上军:让水军逃跑 D.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空壁:全军离营 答案 C 解析 走水上军:逃回河边的阵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其后,使野无所掠①吾奇兵绝.A.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①若.B. ②若教淮阴侯反乎.敢引兵遂下①则大喜,乃.C. ②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①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D. ②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代词,你。A项①断绝,②渡过。C项①才;②于是,就。D项①将要,②况且。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远的地方扎下营来。

B.半夜时分,韩信选拔了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

C.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两千轻骑兵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D.鏖战中的赵军突然发现背后营垒插满汉旗,队形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将二十万赵军

杀得大败,斩杀赵军统帅陈余和赵王歇。答案 D 解析 生擒了赵王歇。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译文:希望您拨给我奇兵三万人,抄小路拦截他们的军用物资;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跟他们交战。

(2)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译文:韩信下令全军,不要杀害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赏给千金。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5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臵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梁王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安国...由是知名,结于汉。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拜安国为梁内史。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景帝闻诡、.胜等计划,乃遣使捕之,必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挠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

太史公曰:余与壶遂定律历,观韩长孺之义,壶遂之深中隐厚。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哉!(《史记·韩长孺列传》)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

捍:抵御

B.出入游戏,僭于天子

.C.弗见,案责王所为

僭:超越本分 案:审查、追究 益:更加 D.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

.答案 D 解析 益:增加。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言之帝。”太后喜曰:“为.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解言之,帝心乃.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肉袒谢甲因.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告太后大长公主具以.D.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答案 B 解析 B项才。A项替,介词/呢,语气词。C项于是/经由。D项把/带领。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出入游戏,僭于天子 ..B.安国由是知名,结于汉 ..C.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 ..D.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哉 ..答案 B 解析 B项“知名”古今义均为“闻名”。A项“游戏”古义为“游乐”。C项“故事”古义为“所以事情”。D项“长者”古义为“稳重厚道的人”。

13.下面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韩安国“持重厚道”的一组是()①尝受《韩子》、杂家说 ②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 ③吴、楚已破,名由此显 ④蒙狱吏田甲辱„„卒善遇之 ⑤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 ⑥闻诡、胜匿孝王所,入见王而泣 A.①②④

C.②④⑥

答案 C 解析 ①说明韩安国所接受的思想。③说明韩安国用兵作战的谋略。⑤属公孙诡、羊胜所为。故含有①③⑤任何一项的选项均不合乎题干要求。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安国做梁孝王的中大夫,在吴、楚发动叛乱时,与张羽都被孝王任命为大将,两个人同

B.③④⑥ D.②⑤⑥

心协力,一举打败了叛兵,解除了叛兵对朝廷的威胁,名声大振。

B.韩安国作为梁孝王的使者,在因孝王行为逾礼招致景帝不满而自己遭受冷遇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借助大长公主和太后,化解了皇帝心中的不满。

C.公孙诡、羊胜刺杀朝廷当权的谋臣的阴谋败露后,韩安国为了保全梁孝王的名声,竟劝说孝王赐死两人,两人最后走投无路,被迫自杀。

D.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复出后担任梁国内史,并没有因为自己在狱中遭受狱吏田甲的侮辱而睚眦必报,这充分体现了韩安国的宽宏大度。答案 C 解析 C项韩安国是请求梁孝王赐自己死。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译文:田甲如果不前来就职,我就灭你宗族。(关键词:就官、而宗)(2)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大王尚谁攀乎?

译文:假若太后突然去世,大王还依靠谁呢?(关键词:有如、谁攀)参考译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人,后来移民到睢阳。他曾学习《韩非子》和杂家的学说。服侍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叛乱的时候,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为将领,在东部边界抵御吴国的军队。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国的军队不能越过梁国。吴、楚已败,韩安国、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梁孝王是景帝的同母胞弟,窦太后宠爱他,让他自己有权申请设臵国相和官俸二千石的官员,进出游乐,逾越诸侯王身份而与天子相似。景帝听说了,心中对此不满。太后知道景帝对此不满,就对梁国使者发怒,不接见梁孝王派来的使者,并审查责问梁孝王的行为。韩安国担任梁国的使者,他去见大长公主,哭着说:“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子忠诚,而太后不明白呢?昔日吴、楚反叛时,自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联合向西进攻,惟独梁国与皇帝最亲,对付艰难的局势。梁王率兵击退了吴、楚的军队,因此吴、楚的军队不敢西进,而最终败亡。这是梁王出的力啊。如今太后用苛细的礼节责备埋怨梁王,梁国使者一来,就审查责备使者。梁王恐慌,日夜哭泣,不知所措。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子忠诚,而太后不体恤呢?”大长公主把这些话全都告诉了太后,太后高兴地说:“我为梁王向皇帝解释。”解说了这些情况,景帝心中的不满才化解了。韩安国因此闻名天下,跟朝廷有了联系。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而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不会重新燃烧吗?”田甲说:“燃起来就用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梁孝王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田甲于是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如果不前来就职,我就灭你宗族。”田甲于是脱衣露体来谢罪。韩安国笑着说:“可以尿了。你们这些人值得较量吗?”他最终善待田甲。公孙诡、羊胜劝说梁孝王请示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怕汉廷大臣不听,就暗中派人行刺汉廷当权的谋臣。景帝听说了公

孙诡、羊胜的计划,于是派人逮捕公孙诡、羊胜,要务必抓到。内史韩安国听说公孙诡、羊胜躲藏在梁孝王那里。他入宫拜见梁孝王,哭着说:“主上遭受耻辱,臣子就应该死。大王没有好的臣子,所以事情纷乱到这种地步。如今公孙诡、羊胜没有抓到,我请求赐我自杀。”梁孝王说:“为什么到这种地步?”韩安国泪下数行,说:“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扰乱公事。如今大王位列诸侯,喜欢一个邪恶臣子的虚浮言论,触犯了主上的禁令,扰乱了严明的法律。天子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将法律用到大王身上。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自己改过,而大王始终不悔悟。假如太后突然去世,大王还依靠谁呢?”话没说完,梁孝王泪下数行,向韩安国认错说:“我现在交出公孙诡和羊胜。”公孙诡和羊胜自杀了。

《屈原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篇6

一、填空题

1.命题“∀x∈R,x2+1>0”的否定是________.

2.某质点的运动方程是s=t-(2t-1)2,则在t=1 s时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

3.“ab<0”是“方程ax2+by2=c表示双曲线”的________条件.

x2y24.椭圆1的焦距为2,则m的值等于______. m4

x2y215.若双曲线-=1(b>0)的渐近线方程为y=x,则右焦点坐标为________. 4b2

ππ6.已知f(x)=sin x+cos x+,则f′2=________.2

17.抛物线yx2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________. 4

x2y28.抛物线y=12x的准线与双曲线-=1的两条渐近线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等于932

________.

x2y29.过点P(0,3)的直线与双曲线1只有一个公共点,则这样的直线有________条. 43

10.设f(x),g(x)分别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当x<0时,f′(x)g(x)+f(x)g′(x)>0.且g(3)=0.则不等式f(x)g(x)<0的解集是________.

11.把一个周长为12的长方形围成一个圆柱,当圆柱的体积最大时,该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的比为________.

12.若a>0,b>0,且函数f(x)=4x3-ax2-2bx+2在x=1处有极值,则ab的最大值等于________.

x2y213.椭圆+=1的焦点为F1,F2,点P在椭圆上,若PF1=10,则S△PF1F2=________.6448

14.若函数f(x)=kx3+3(k-1)x2-k2+1在区间(0,4)上是减函数,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二、解答题

x2y2415.已知命题p:“椭圆=1的焦点在y轴上”;命题q:f(x)=x3-2mx2+(4m2m3

-3)x-m在(-∞,+∞)上单调递增,若(綈p)∧q为真,求m的取值范围.

16.已知抛物线C经过点(3,6)且焦点在x轴上.

(1)求抛物线C的标准方程;

(2)直线l:y=kx-3过抛物线C的焦点F且与抛物线C交于A,B两点,求A,B

两点间的距离.

17.已知函数f(x)=x3-3ax2-bx,其中a,b为实数.

(1)若f(x)在x=1处取得的极值为2,求a,b的值;

(2)若f(x)在区间[-1,2]上为减函数,且b=9a,求a的取值范围.

18.某商场从生产厂家以每件20元购进一批商品,若该商品的零售价定为每件p元,则销售量Q(单位:件)与零售价p(单位:元)有如下关系:Q=8 300-170p-p2.问该商品零售价定为多少元时,毛利润L最大,并求出最大毛利润.(毛利润=销售收入-进货支出)

19.设椭圆的中心是坐标原点,长轴在x轴上,离心率e330,到这个,已知点P22

椭圆上的点最远距离是7,求这个椭圆的方程,并求椭圆上到点P的距离等于7的点的坐标.

120.已知函数f(x)=x2+ln x.2

(1)求函数f(x)在[1,e]上的最大、最小值;

2(2)求证:在区间[1,+∞)上,函数f(x)的图象在函数g(x)x3的图象的下方.

3答案

1.∃x∈R,x2+1≤0

2.-3

3.必要不充分

4.5或3

5.(5,0)

6.-1

7.2

8.3

9.4

10.(-∞,-3)∪(0,3)

11.2∶1

12.9

13.24

114.k≤ 3

15.解 p真时,m>2,q真时,f′(x)=4x2-4mx+4m-3≥0在R上恒成立.

Δ=16m2-16(4m-3)≤0,1≤m≤3.∵(綈p)∧q为真,∴p假,q真.

m≤2,∴ 1≤m≤3,

∴所求m的取值范围为1≤m≤2.16.解(1)设所求抛物线为y2=2px(p>0),代入点(3,6),得p=6.∴抛物线方程为y2=12x.(2)由(1)知F(3,0),代入直线l的方程得k=1.y=x-3,∴l的方程为y=x-3,联立方程2 y=12x

消去y得x2-18x+9=0.设A(x1,y1),B(x2,y2),则x1+x2=18.∵AB过焦点F,∴|AB|=x1+x2+6=24.17.解(1)由题设可知:f′(x)=3x2-6ax-b,f′(1)=0且f(1)=2,3-6a-b=0,4即解得a=,b=-5.31-3a-b=2,

(2)∵f′(x)=3x2-6ax-b=3x2-6ax-9a,又f(x)在[-1,2]上为减函数,∴f′(x)≤0对x∈[-1,2]恒成立,即3x2-6ax-9a≤0对x∈[-1,2]恒成立.

∴f′(-1)≤0且f′(2)≤0,3+6a-9a≤0即⇒412-12a-9a≤0a≥ a≥17 ⇒a≥1,∴a的取值范围是a≥1.18.解 设毛利润为L(p),由题意知L(p)=p·Q-20Q=Q(p-20)=(8 300-170p-p2)(p

-20)=-p3-150p2+11 700p-166 000,所以L′(p)=-3p2-300p+11 700.令L′(p)=0,解得p=30或p=-130(舍去).

此时,L(30)=23 000.因为在p=30的左侧L′(p)>0,右侧L′(p)<0,所以L(30)是极大值,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知,L(30)是最大值,即零售价定为每件30元时,毛利润L最大,为23 000元.

x2y2

19.解 设所求椭圆方程为1(a>b>0),aba-bc3由e==a=2b.① aa2

设椭圆上任一点M的坐标为(x,y),点M到点P的距离为d,a2y2

则x=a- b2233ay-2=a2-y2+y-2 d=x+22b222

9=-3y2-3y+4b2+4

1y+2+4b2+3,=-32其中-b≤y≤b.1如果b<,则当y=-b时,2

3b+2,d2取得最大值,即有7)2=2

311解得b7->b<矛盾. 222

1如果b,2

1则当y=-d2取得最大值,2

即有(7)2=4b2+3.② 由①、②可得b=1,a=2.x22所求椭圆方程为y=1.4

11-3,-和由y=-可得椭圆上到点P的距离等于7的点的坐标为22

3,-1.2

1211x+ln x′=x+[1,e]上,f′(x)>0,20.(1)解 由f(x)x2+ln x得f′(x)=22x

所以函数f(x)是增函数.

1所以f(x)max=f(e)=2+1; 2

1f(x)min=f(1)=2

12(2)证明 设F(x)=f(x)-g(x)2+ln x-3,23

2121-x1+x+2x则F′(x)=x+2x= xx

因为x>1,所以F′(x)<0.所以函数F(x)在[1,+∞)上是减函数.

1又F(1)=-,6

所以在[1,+∞)上,有F(x)<0,即f(x)

上一篇: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总结下一篇:我是怎样教育学生勤工俭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