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之我见

2024-07-07

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之我见(通用14篇)

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之我见 篇1

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之我见

作者/任燕南

体育是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受教育者的体质增强,体育保健知识得到提高,以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素养去进行学习。

一、小学体育学科的教学要求和特征

小学体育教学是一种有大纲、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其教学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结合学生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有效地掌握相关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以期增强受教育者的体质。小学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强健学生身体,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注意育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制定学生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使学生乐于接受并遵守规则,让他们在一个严肃、公正、平等竞争的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1. 在游戏中渗透团队精神

比如:体育课上,让学生分小组玩团队游戏――同舟共济,首先教师讲清要求:老师这儿有一张报纸,我把它铺在地上。这张报纸就是一条小船,报纸外边就是河水。老师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你们要一起站在这条“小船”上,谁也不要落水。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学生靠在一起,比较轻松地就站在了这条“小船”上。)教师提问:你们为什么要靠在一起呢? 生:因为船不大,我们靠在一起才能保证大家都站在船上。接下来,老师把报纸折去三分之一,使得“小船”变得更小了。要求“小船”现在更小了,你们还能有办法一齐站到“小船”上,一个也不掉下来吗?(学生们你拽着我,我拉着你,搂在一起。)教师小结:遇到了困难,你们能一起商量,团结合作,共同克服困难,同学们,让我们向你们表示祝贺。提问学生:做了这个小游戏,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表示: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再大的困难,也能被克服,合作才有力量。教师就要让大家在团体的练习中学会相互协作、学会尊重对方,使他们训在练中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协作中取长补短,采取各种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体育技能。

2. 在对抗比赛中塑造学生自信品质

体育对抗既是技术的、战术的,更是一种心理考验的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强调“重在参与”,要求学生无论能力大小,是否有胜出的可能,都要积极地去“参与”、去“竞争”。比如:体育课开始环节可以进行一个游戏――“小手拍拍拍”。游戏内容:让学生估量十秒内自己最快拍手多少次,然后用事实证实一下!体育教师掐秒表,控制时间(游戏前)。师:你觉得自己最快能拍多少次?学生可能回答:生1:20次。生2:35次。生3:40次。游戏后,再问那些学生实际拍了多少次。教师小结:有多少同学和刚才估计的次数差不多,请举一下手!如果你做的和你想的结果差不多,就说明你在某些方面是非常了解自己的,对自己抱有绝对的自信。如果你够自信,请跟我做:Oh, yeah! 好吗?

二、体育教学全过程中与德育的紧密结合

学校体育活动内容丰富,有课间操、体活课以及业余训练等,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既进行了体育锻炼又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比如田径的中长跑训练,既枯燥又疲劳,一般学生很难坚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除了在训练中采取调动学生兴趣的形式外,还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讲一些优秀运动员训练的`事迹,使学生有向上奋进的愿望。

1. 在器械体操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器械体操的动作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训练中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有时还要付出血水。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竞技精神。

2. 在田径运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

田径运动的训练很苦很累,索然无味。尤其是在指导学生的中长跑训练中,有的同学有畏难情绪。在这个时候,教师除了对学生专业技术上的指导之外,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和体能分配的方法。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鼓励学生在自己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必须迎难而上,不怕累,顽强拼搏、战胜自我,培养学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往直前精神。

3. 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中华民族独特风格。在中华武术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我们可以结合中华历史上的武林英雄光辉事迹,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他们习武健身、弘扬武德。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形式很多,方法也不少,广大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努力工作。要将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有效地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果。

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之我见 篇2

一、利用数学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教学中。例如:在教授“时、分、秒”时,以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么自豪,多么骄傲。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中(生活、科技、卫生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二、针对学科特点,对学生加强理性精神的培育

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不仅能够让人去除浮躁、净化心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从而使学生建立独立的人格。

数学的思维方式,教育人们理智地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数学的公理化方法、结构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整体性、创造性、深刻性,久而久之,会养成从全局出发,抓住事物的本质,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习惯。

而且很多数学问题的求解,常常要为一个思路的确定,一个式子的建立绞尽脑汁。这就使某些意志薄弱者望而却步,因而我们在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也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耐挫能力。

三、结合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人民与爱科学教育

在课堂数学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结合有关数学史料、说服力较强的有关数据和引证等教育学生,首先,爱祖国的山水、土地、资源;爱人民,爱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其次,爱我国古今科学家良好的高尚品德和杰出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危机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激励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

例如:我在教学“圆周长”一课时,使学生了解约两千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一千五百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把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以后六位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学了这课后,同学们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了不起。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创新,长大后为祖先争气,为祖国争光。

四、挖掘教材的辩证因素进行启蒙、渗透教育

我在教学中注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内含的辩证因素,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形象阐明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1. 在具体感知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数、形和应用题的概念从实践中引入,将问题从实践中提出,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画、量、算等具体感知行为,形成表象,使学生逐步了解这些概念。

2. 在观察比较中渗透矛盾转化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对立的概念,如加与减、乘与除、相等与不等、正比例与反比例等。这些概念的特性如同任何事物的矛盾特性一样,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教学时我充分运用这种特性,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渗透。

五、示范导行,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除此之外,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

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之我见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德育;重要意义

体育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组织能力,对于学生团结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体育教学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其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德育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意义。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也就是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来进行方法和技巧的教授,这样就能使学生形成不畏困难的精神和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关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与主观困难作斗争,通过逐渐克服自身不足来实现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爱国情感

小学体育的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提高以及爱国情感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以及其他的教学素材,通过小故事的方式来带动学生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形成为祖国争光的愿望。现今一部分学生存在排斥体育课的现象,教师要通过比赛的方式引导学生克服自身的弱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研究

1.开展多方面培训,全面提高体育教师渗透德育的能力

我们对我市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中存在的缺点进行总结,并结合我市小学体育教学的特征、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加强德育的渗透,让体育教师在课前更好地把握体育教材,不仅要理解教材中的运动技能,还要理解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作为体育教师,要在体育课前认真设计德育内容,把较好的德育内容引入体育教学中,并且要亲身体验。体育教师在德育内容选择上,要以体育名人和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事迹来让小学生去感受,让小学生从小养成顽强拼搏的意志,树立为祖国争光的远大理想。

2.提高选择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方法的能力

我们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就要全力挖掘体育课堂中的德育内容,要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就必须选择好有效的渗透方法,这是在体育课程中渗透成功的关键所在。我们要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以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和内容,在体育教学课堂上能够感染学生。

3.通过课前游戏来实现德育的渗透

与中学生、大学生的体育教学不同,小学体育教学如果采取单纯的教学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进行正式的授课之前需要采取小游戏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一个关于“丢沙包”的游戏,通过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斗志以及竞争意识,实现个人竞技能力的不断提高,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与重点更加明确化。

4.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渗透

作为一门室外教学的科目,体育教学对于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和自觉能力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加强学生的纪律性以及自觉性,例如,在课前游戏之后,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命令下迅速进行队形的调整,之后等待课程开始。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来看,很多小学生还无法做到以上的要求,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告诉学生纪律对个人、团体以及社会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课前游戏结束之后立刻集合的意识,通过反复的练习来让学生形成一种应急反应,进而在教师的指挥之下能够进行快速的集合,在不断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纪律性。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加强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在教学短跑或者是足球等经济类课程时可以观察学生的诚实度以及公正性。由于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因此会无意识地犯一些错误。在团队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持一颗宽容心的重要性。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还需要增强学生自我提升的意识。

在小学中,体育课堂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场所,体育教学同样承担着学生的品德教育责任。小学体育教师应努力研究体育教学的新方法,让学生在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德育也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鲜光吉.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6).

[2]李萍.小学体育进行德育穿插特点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4(3).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 篇4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中,首要的是德育。而进行德育教育,空洞乏味的宣讲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很重要的身教之外,还需要各个学科的渗透教育。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下面就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谈几点看法。

首先,语文教材的内容中有很多德育素材,如爱国方面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那磅礴的气势,那雄浑的气概,还用教师去宣讲如何去爱国么,只要教师在授课时能满怀激情,充满了爱国情感,自然会感染到学生的,这就是渗透,还有亲情方面的如《纸船》、《背影》等,革命英雄方面的《芦花荡》、《海燕》等,这需要教师首先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情感,并被它深深地打动,才能在教学中流露出来,从而感染学生,这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做起来不一定容易,因为这些文章虽然很好,但毕竟我们很多老师已经教过很多遍,产生一种麻木之感,教不出激情,感染不了学生,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渗透德育放在重要位置,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利用好这些宝贵的德育资源。

其次,更重要的是要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其实每一篇文章中可能都蕴含着启迪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就看我们怎样去发掘,去认识,我们也不能走极端,也就是说也要考虑到语文知识,要综合照顾到,决不是说德育唯我独尊,我们也只是说“渗透”。但有机会时不要忘记德育的渗透,如讲《老王》时,你有让我们的学生产生对我们社会的热爱么?你有让我们的学生产生爱心,关爱我们身边的人么?也许你有或没有,这就是你注意与没注意的区别,那么,对教学来讲,如果注意了这样的德育渗透,是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的,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比如我在教学《背影》这课时,学生们开始读时,很难读出情感,尽管在技法上作了很多指导,如声调要低沉,速度要慢一些等等,可还是不行,甚至有些学生会感到可笑,情急之下,我想到要让他们“认识”父亲,于是我暂停朗读,而是开始漫谈父亲这一角色,幸好我还是能举出一些例子的,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等,然后我又非常动情地介绍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悲恸的哭声。终于感动了学生,接下来就好办多了,有些学生竟然流下了热泪,我有了一种成就感,当然要归功于德育渗透,所以德育渗透在教学中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

再有,德育渗透要水到渠成,不能生搬硬套。有的文章德育内容多一些,有的就会少一些,要灵活掌握。根据课文的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到水到渠成。如讲《桃花源记》时,不要一开始就急于讲社会怎么样,剥削怎么样,不要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感悟,感到“苛政猛于虎”,这是我们再去渗透我们的社会怎么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如果再加以引导,会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团结互助等等。反过来,如果一味的宣讲,不仅失去了语文课的本质——可能会变为政治课——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还有,德育渗透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讲空泛的大道理,这一点很重要,德育不是落实在口头上的,不是你教育了就是完成了任务,要让学生领会,感受,并形成在自己的思想、信念、理想之中,才是真正进行了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中更要注意,我们绝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只做表面文章,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教学目标中的第三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有些老师就不管什么课,什么内容,都要说几句大道理,好像就完成了教学目标,这不就是纯粹的形式主义么?有害而无益。所以,我们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所悟、有所感。真正的领会在心里。比如在讲《黄河颂》这课的时候,如果对学生大讲特讲怎样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要怎样学习,这一定是枯燥和乏味的,而如果让他们谈谈他们的见闻,谈谈他们见过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想,他们一定会口若悬河,乐讲乐听,进而会产生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会热血沸腾的朗读《黄河颂》,会产生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这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达到了德育的目的,才使德育落在了实处。最后,德育渗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持之以恒。许多老师对教学的随意性太大,对德育渗透认识也不够深刻,所以对德育渗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来了兴致,不管课文是否适合,就生搬硬套。没了兴致,就只捞干的(只教知识)。这种教育对教学是十分不利的,一是使学生形成了不好的习惯,在学习中只重积累,而缺少感悟和领会。(启迪思想不正是感悟和领会么?)二是教师也不能形成成熟的教学经验。影响教学效果。

小学德育教育之我见 篇5

无锡市育红小学 蒋文琴

【摘要】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爱学生。教师要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用无私的爱感化、关爱差生;在宽严之中,显露真爱;在心灵沟通中,予以尊重,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爱 宽严 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爱儿童。”陶行之先生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多么重要啊!师爱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德育教育的源泉。那么,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任何学生内心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教师只要真诚真心付出爱,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还很容易打动学生。一旦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增进师生友谊,产生情感共鸣,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理智,就可以达到“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的境界,从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谛。

我们知道,在班级里,都有一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在老师和学生的眼里,他们都是优等生,老师宠着,同学敬着,在他们的周围只有赞许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可我觉得,如果这些孩子不受到挫折教育的话,他们将来遇到困难时就可能承受不住了。所以,必要的时候,我也会适当地批评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有错的时候,应极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更完美。例如:以前我们班有一位女孩,她学习成绩优秀,品德高尚,遵规守纪。可是在课堂上,她却很不喜欢积极发言,而且胆子小。因此我总会叫她起来回答问题,培养她的胆量。为了让她彻底改掉这个毛病,课下我还经常找她谈话,让她在上课的时候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经过我的教育和她自己的努力,她终于克服了毛病。

二、用无私的爱感化、关爱差生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爱“优等生”,还要爱“学困生”。“植而不修则歪,教而不育则差,育而无方则罔。”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爱要无私和公平!

“学困生”,有的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行为习惯也不好。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很厌烦。可是我认为如果经常批评他们,冷落他们,那他们还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吗?所以对待这些孩子,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用爱心感化他们、关爱他们。我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他们的过错,而是对他们的优点、成绩我都及时加以肯定,使他们自己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有信心去做好每一件事。

我认为教师在对待“差生”问题上要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他们身上,全心全意,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不仅不嫌弃、不歧视,而且多加爱护,对他们常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班里有一个特别淘气的孩子,他脑袋非常聪明,但总是调皮捣蛋,这让老师和同学很是苦恼。在课堂上,他积极举手发言,有些难题他都会轻而易举地回答正确。可是他的行为习惯很差,一下课他总会第一个冲出教室,一上课他又最后一个回到教室。在走廊里奔跑、大喊大叫,甚至拦路不给其他孩子通过。上课之前总会有同学告他的状,甚至有其他班几的孩子来告状。别人做游戏他给人家捣乱,经常惹是生非„„我多次和他聊天,他保证以后再也不调皮了,可过几分钟又忘了,又开始有同学告状。光聊天不管用,后来我利用他爱跑的习惯,课余时间让他与我比一比,看谁跑得快,看谁出色。这样,不但让改变了以前自负的缺点,而且还发展了他的爱好,一举两得。从此以后,我看到了这个男孩崭新的面貌,同学们也不再告他的状了。

三、宽严相济,显露真爱

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的统一体。宽容是另一种意义的严格。这里说的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它的前提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目的是使学生有效的接受真理,承认和改正缺点、错误。教师要对差生“严中有爱”,对优生要“爱中有严”。

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能只用严厉的批评、叫家长、写保证书等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压服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只要我们捧着一颗宽容的爱心对待他们,他们也会在爱的力量下变聪明,会进步的。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充分尊重相信学生,是师爱的表现。所谓“爱人者人

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这个道理。

我班有一个男生,被班上其他人称为“偷懒大王”。他的行为纪律差、学习差、思想落后,比较懒惰,不能完成作业,成绩差,忘性很大,书写不认真等。对于他的种种劣迹、恶习我及时帮助他改正。但过不多久,又重犯,甚至情况比以前还糟糕。这时,我通过家访了解到,他家里有年老多病的爷爷奶奶,因为看病家里欠下了很多钱,所以他的父母除了白天上班,晚上还外出打零工挣钱,没有时间关心他的学习。于是我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天放学后,让他在我的办公室写作业,有什么不会的问题我就立刻帮助他解决。没有想到,他真的在我的严格要求下,改变了许多,书写认真了,作业能及时完成,学习勤快了。虽然他的进步不太大,很慢,也可能维持的时间很短,但只要教师给予他坚强的毅力和耐心的引导,相信总会回归正道的。

四、将心比心,以爱换爱

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孩子当做是与我们平等的个体,用“将心比心”这一方法,去实现“以爱换爱”的目的。

曾经我碰到这样一个学生,由于这个学生经常违规乱纪,散漫成性,懒惰成习,惹是生非。以往带班的老师历来不让他参加任何集体活动。该生心理这道防线成为与老师沟通的鸿沟,从而以更多的犯错来对抗、“回报”老师。在这种师生情感上的强烈对抗下,老师的严厉批评、指责已经失去了作用。这个时候,我认识到并了解到了这一切情况后,从一开始,就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处理。当我第一次与该生见面时,我就和他一起去学校操场散步聊天,走累了就一起坐在草坪上。这一谈话的形式让孩子觉得我很亲切,对他没有偏见,和以前的老师不一样,于是他也想在我的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后来,这位学生很喜欢与我沟通,下课一有时间就找我聊天。慢慢地,我成了他的知心朋友,恶习改了,心境开朗了,他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并且给班级争光,不再与老师对立,而以自己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

综上所述,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只有懂得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有巨大的热情去爱事业,进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德育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又具有爱心的工作,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要怀着一颗为学生无私奉

献的心,带着对学生全部的爱走上讲台,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之我见 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育工作 德育渗透 人文素质 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余年来,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担任着教书育人这两大重要的责任,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没有德育渗透的教学是干涩的,光传授知识不注重德育的教学是失败的。只有在把两者密切的结合起来了,教育才显得鲜活灵动。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江苏省信息技术新课程也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力争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渗透德育的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构建了机房,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开展教学的主要阵地。我校有6个班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加上兴趣小组活动课程。机房的利用率非常之高,可谓是川流不息。机房内设施贵重,如果不好好爱护,很容易被损坏,使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在每一届新生进入机房前,我们都要先对他们进行机房使用制度的教育,譬如不可以随便拆卸机房设备,不准将饮料、零食等带入机房,课后有值日生打扫机房,保持机房的清洁无尘。课堂上,我给每位学生指定专门的座位,没有特殊情况不可以随便调换,做到责任到人,这样他们就会更加珍惜爱护自己使用的计算机。另外要培养学生安全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譬如,不可以将外来的可移动存储设备带入机房,避免将外来的病毒、游戏等带入机房,这是机房使用的一个安全因素,也体现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如何引导学生遵守机房规则,正确使用计算机,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正常开展非常的重要,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相关的德育教育

1、培养保护知识产权、信息安全与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网络环境为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信息服务创造了理想空间,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巨大推动力。然而,正是由于互联网的上述特性,产生了许多安全问题,譬如 信息泄漏、信息污染、信息不易受控等安全问题。加上近年来计算机病毒严重地侵入计算机系统,不安全性就显得更为突出。1994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全国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我们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计算机的安全、信息安全、信息知识产权。在信息技术必修第一章,《信息的获取》中,我们经常要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下载一些软件等,这些操作都涉及到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的问题。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上网,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合法获取网络信息资源,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在网络安全方面,引导学生要保护好自己的计算机,当然更不能攻击别人的计算机。总之,我们要培养学生保护知识产权、信息安全与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这是作为信息技术老师的一项重要的德育责任。

2、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进行德育的渗透。我让学生利用搜索查阅2008年奥运会的资料,通过搜索,他们了解了奥运历史,我国举办申办奥运的过程,2008奥运,我国做了哪些准备等等,明白了奥运会是象征国际团结的一项重要活动,我国的申奥成功说明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学生会产生一种热爱和平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再譬如《文本信息加工》一节中,提到了文字的起源与中国书法,中国特色的书法引起了西方人的极大兴趣。1 在这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我国文字的创造饱含了民族的智慧,并感觉到了我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再譬如《表格信息加工》一节中,我用我国与美国近几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让学生做成EXCEL表格,再让学生绘制出折线图,对照比较,让他们感觉到我国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和国际大国的经济还存在着差距,让他们明白经济强盛是立国之本,激发学生立志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还有在《搜索技巧》一节中,我围绕“搜索技巧——关注我国水资源”展开教学,让他们在学习搜索技巧的同时搜索我国的淡水资源情况,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了解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淡水资源缺乏的现状,从而培养学生节约水资源的良好习惯,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我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爱心”,大主题下再分四个小主题:“关心贫困地区的孩子”、“关注野生动物”、“关爱艾滋病人”、“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建立网站。在素材的搜集、加工、网站的建立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只要你用心去挖掘,每堂课都可以进行德育渗透。

三、密切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协作精神,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真诚对话,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人格,对学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立之以信、见之以范。如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讨论一些相关的主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后再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尊重,多给一些赞扬和鼓励。譬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的回答真的很棒”、“我尊重你们的说法,希望进一步发扬下去”等等,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被尊重、被认可、被鼓励的感觉。对于回答时出现的偏颇,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思考。这样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有利于还学生以自尊,给学生以自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教师必须有爱心、信心、恒心、责任心,用新的观念来研究学生,用新课程倡导的科学方法来评价学生,对学生和风细雨般的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意识,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做人。

2、培养学生与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一点是,学生的基础差异很突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有很多,譬如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开展不平衡,家庭因素,学生个体差异等等。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各组组内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因此,整个小组就会成为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荣辱与共的信念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从而较好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支持性风气。

3、课后与个别学生的交流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每个班总会有个别学生有点逆反心理,存在厌学情绪,上课不能遵守课堂纪律,不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譬如有一次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在听MP3,我向他走过去,他以为我要收掉他的MP3,便立刻把它藏在了衣服袋子里,还用手捂住口袋。我想强拿是肯定不行的,说不定会引起冲突。怎么办?突然我灵机一动,说:“我不收掉你的MP3,你先把它寄放在我这儿,下了课你来拿,现在你好好听课”。下了课,他来到我办公室,紧张的站在旁边。我对他笑了笑,说:“你不要紧张,我和你谈谈心好吗?”,他看见我笑了,立刻放松了下来。我说:“你为什么要在课上听MP3,是不是因为老师的课讲的不好?或者这些知识你都懂了?”他不好意思的说:“老师,不是您的课讲的不好,也 2 不是我都懂了,是我太想听那首新歌了”。我把MP3还给了他,对他说:“你很诚实,老师相信你以后会好好听课,不会再把它带进教室了”。他接过MP3,感动地走了。以后他表现一直很好,从来没有再犯过。其实,学生已经明白是非道理了,只要你真心去感动他、信任他,他也会信任你、尊重你。

当然,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具备很高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高度的责任感,更要具有敢于弘扬人文精神、敢于提倡学生自主发展、敢于创新的勇气。只有打破陈规向应试教育挑战,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教学相长,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人性得到发扬,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 “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上面我谈的一些只是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浅体会,在信息技术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课题,有待于我们不断的实践、探索、交流、研究。

[参考文献]:

马和民、吴瑞君主编《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之我见 篇7

一、结合教材为学生创设德育情境

信息技术教材中蕴藏着许多潜在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善于将它们从教材中发掘出来, 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能让学生加深对操作技巧的印象, 牢固掌握操作技能, 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 我在教学“W o r d中插入图片”的内容时, 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出示一些人类因破坏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表达出自己要自觉保护环境的迫切心情。接下来, 我又让学生上网搜索与环保相关的图片, 插入自己的W o r d文档中。整堂课, 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 他们不仅学习了W o r d中插入图片的知识, 还受到了生动的、极有说服力的环保教育, 他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

二、教师言行为学生德育导航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气质性格和道德素养也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尤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本操作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因此, 在机房里,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在操作时,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良好操作习惯的示范。

例如:上课时, 教师要求学生坐姿端正、使用正确的指法, 自己却翘着二郎腿, 打字速度还不如大部分学生, 学生自然也会坐得东倒西歪, 甚至对教师的水平产生怀疑。课后, 教师要率先将自己的椅子摆好, 再让学生将自己的座位摆放整齐。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自觉地摆好椅子。在机房使用计算机时, 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能随意删除计算机中的文件, 或任意更改计算机中的信息。

德育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 为学生树立“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的典范。同时,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 对学生进行陶冶和教化。用自己的博爱之心、无私之情、容人之量, 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的实际教育,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高尚的思想品德的熏陶。

三、作品评价为学生渗透德育

在作品评价环节, 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看到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表述, 还能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创新所在,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形成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从而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用计算机绘图”时, 让学生以“我心中的一片新天地”为主题, 用W i n d o w s系统自带的“画图”软件创作一幅图画。要求学生在创作完成后, 走出自己的座位, 参观同学的作品, 并进行客观评价。学生经过交流和观点碰撞, 他们的审美热情被激发了出来。通过观察不同的作品, 学生的欣赏水平以及在色彩、搭配等方面的造诣也会有较大提升。

在评价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 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 还会明确努力方向, 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最重要的是,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欣赏、体验到了美, 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同学、互相帮助的品质。如, 通过与同伴的接触、交流, 学会理解他人的个性特点, 懂得尊重他人。通过个人与群体的互动体验, 懂得他人在群体中的重要性。通过与人交往与合作, 形成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四、网络教学中渗透德育

网络是人类聪明才智的结晶, 因特网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为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在上网获取信息时, 也会有很多不愉快的经历。例如, 打开某些网站时, 会弹出一大堆广告窗口;某些网页包含恶意代码, 造成浏览器主页被篡改;在B B S上被别人恶语攻击;遭遇病毒, 计算机无缘无故地重启, 等等。

因此, 在教授网络相关的教学内容时, 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 让学生意识到, 利用网络可以传播益于人类的科学技术, 也可以传播有害内容;不能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要用诚实劳动去创造美好生活;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时, 要有提升人类道德和理性的高度使命感, 努力提高作品的品位, 创造与传播真、善、美;同时, 应该敢于面对各种落后、丑恶的现象与行为, 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之我见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教育;方法

现在的学生由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加上现在家庭的生活条件都比较好,所以他们大都娇生惯养,在家里说一不二,同时,有部分家长不重视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这样做很不利于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贯穿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就成了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个任务。有人认为,别的学科都还可以进行德育教育,可是数学这个学科怎么进行呢?其实,在数学教学中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下面,我就将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许多有关数学研究的历史资料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均有体现,这些资料主要是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研究上的贡献和我国劳动人民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工作的聪明智慧,如:“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等等,数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这些资料,这样就可以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有许多反映我国秀丽河山和伟大建设成就的资料和数据,如当学生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可以让他们根据课本给出的资料算出长江的长度和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祖国山河的壮丽,进而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和自豪之感。还可以让他们通过阅读我国社会主义产生的伟大成就,在产生强烈自豪感的同时,产生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二、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美德教育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继承人,现在的学生必须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继承这一传统美德。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之中,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美德教育。例如,在进行加法学习时,我给学生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红特别喜欢新衣服,她平均每个月都要去买新衣服,这个星期她又要妈妈带她去买新衣服,买了一件上衣花了80元,买了一件裙子花了60元,买了一双漂亮的小靴子花了90元,小红今天一共花了多少钱呢?她每个月都买新衣服的行为对吗?通过这道题的学习,学生们既学会了双位数的加法,又经过讨论从中得出小红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她太浪费了这个结论。这样就很自然的对同学们进行了勤俭节约的教育,很多同学都不再乱花钱买衣服了。

三、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美德教育

尊老爱幼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现在的学生由于娇生惯养,很多人已经没有尊老爱幼的意识了,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一切都是“唯我独尊”。这样是很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因为他们长大后总是要与人相处的,不尊重老人、不尊重他人是很容易让人看不起的。所以我们数学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美德教育。例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我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小明非常爱吃糖葫芦,一星期能吃21串糖葫芦,并且每次都要爷爷去买,那么爷爷平均每天要去买几次糖葫芦呢?经过计算,同学们算出每天爷爷要买三次糖葫芦,这时我就问同学们说:“你们觉得爷爷累不累呀?”同学们不约而同的点头,我就抓住这个机会告诉他们:“你们千万不能学习小明啊,要想吃什么可以自己去买,不能总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伺候你们,知道吗?”就这样,在数学题的教学中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美德教育,比起直接的说教效果要好很多。

四、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由于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为了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人们必须要从我做起,尽自己的所能保护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他们从小就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在进行百分数的教学中,我就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小光的妈妈每天都要去卖菜,人们买二斤菜时,就用大塑料袋给他们装,买一斤时就用小塑料袋给他们装,今天小光的妈妈一共卖了200斤菜,大塑料袋用了50个,小塑料袋用了100个,大、小塑料袋分别占塑料袋使用总数的百分之多少?当同学们算出这道题后,我又适时地向他们讲述了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希望他们回去告诉自己的家长,买菜时最好自带篮子,这样不仅卫生,还能保护我们的环境。就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还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之我见 篇9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在初中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施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不仅能够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本文针对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教学 思想品德 心理健康 教育理念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60-01

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渐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因此更加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衡量人才的标准不仅需要专业化知识,同时还需要健康的心理。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敏感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的重要阶段,由此可见,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的重要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大纲中曾明确指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基础知识、伦理道德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1]。”由此可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效果,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的有效策略

2.1结合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有机渗透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可以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内容和进步,深入挖掘教材本身内容寻找与心理健康教学的契合点,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二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例如:在学习《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应该先让学生掌握孝敬父母的原因,父母从我们小时候就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不仅从物质上满足我们的生活,而且还从思想品德上教育我们,应该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教师可以以此为契合点,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是一种十分正确、健康的心理,教会学生可以从日常小事中孝敬父母,我们在日常与父母交谈的过程中一定要懂礼貌、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为父母分担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回报父母。

2.2结合思想品德教学目标适当渗透

教师应该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适当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助教学内容,例如: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45分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最合适,保持适度原则。由此可见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目标要适中,不能过低或者过高;(2)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3)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要掌握深浅,不宜渗透过深的思想,也不宜将其流于表面[2]。例如:在学习《我们共有一个家》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适当渗透我们应该如何热爱祖国,包括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坚决拥护祖国的领土完整;热爱祖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祖国56个少数民族与汉族应该相亲相爱,拥护民族团结。

2.3结合思想品德教学主体灵活渗透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不应该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掌握教学的灵活性渗透,重视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进行心理疏导。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3]。例如:在学习《党是我们的领路人》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地位,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然后逐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目标等,这些思想品德教学内容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应该坚决的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情祖国、热爱党。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阳光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而漫长的任务,需要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者、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构建和谐德育之我见》 篇10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离不开构建和谐德育,那么什么是和谐德育呢?所谓和谐德育就是以满足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协调相应、配合得当,形成合力,以引导教育者掌握德育规律,提高育人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和谐德育的的主要基本理念是:

一、师生“两主体”和谐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应该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学生也会真正的尊敬你,爱戴你,喜欢你,进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切忌武断,一言堂,什么事情都说了算。这样做的结果学生也许嘴上臣服你,但是心里不认可你。从而使教育效果打折扣,甚至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即使是好心也不可。所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如果能够平等相处,诚恳相待,学生人格就会得到尊重,个性潜能就能得以展示;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优良个性品质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

二、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在突出了学生认知目标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情感目标和态度目标的的培养。然而在教育实践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和谐发展。和谐德育认为,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和谐统一的结果。在人的心理过程中,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都是在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支撑下进行的。这些起着支撑作用的心理因素,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对事物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勤奋的学习态度,爱科学、爱创造、爱事业、爱祖国的情感,抵抗挫折、坚忍不拔的毅力,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对人的智力和创造活动起着导向、动力、调节和支撑作用。这些非智力因素与智力活动是一个相互依托、相互作用的整体,两个方面协调发展,才形成健全人格。实践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谐德育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建了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如主题班会活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

三、德育过程应该做到知情意行相和谐

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陶冶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引导道德行为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基础,“情”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又是“知、意、行”的内在动力,“意”对“知、情、行”具有促进作用,“行”以道德认知为指导,受道德情感与意志的支配,同时它又对道德认知、情感与意志起到检验作用。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取决于四个环节的和谐统一的程度。和谐德育将“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以传授道德知识作基础,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培养道德意志作保证,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归结,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效。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和谐育人

历史教学加强德育渗透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因此,历史教学加强德育渗责无旁贷。

一、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人如果道德有问题,其知识越丰富,能力越强高,其对社会、对人民的破坏就会越大。而当你涉猎媒体,总会不经意间看到一些让人沉思的事件:青少年群殴致死、少年入室盗窃杀人;老人、病人倒地无人扶、不敢扶…。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只注重物欲追求而轻精神修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泛滥;见利忘义、道德失范、善恶美丑不分,诚信缺失,学生中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中,人们只重智育,轻德育,而导致的问题。

新形势下,我们必需加强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而充分利用历史学科中所包含的丰富道德素材,是加强青少年道德品质培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 。

二、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独特性

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既创造了博大精深、璀璨无比的人类文化精品,又造就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优良品格和气质,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脊梁、成为我们进行对青少年进行良好德育教育的思想宝库和不竭的源泉。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的独特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生动性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具有具体生动、真实的特点。其具体性:即它有人有事,有时有地、有凭有据;其生动性主要表现在它场域恢弘,内容丰富多姿,不抽象。因此,这利于正向思维引导,和形象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得到教育启迪。

2.说理以史实,易令人信服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 篇12

一、突出音乐特点, 培养高尚的人

笔者认为,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以情来感动人, 以美来教育人, 它通过形象的塑造、音响的效果、音符的变化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 反映人们生活的场景。它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音乐以其特有的形式的效果不断地感染人、鼓舞人、教化人、教育人。唤起人们的美好情感, 引起人们的共鸣, 激发人们的热情, 陶冶人的情操。人们从音乐中得到启迪, 受到教育, 从而感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正因为它能洗涤人的心灵, 唤起人的良知, 激发人的斗志, 所以音乐教学是丰富人的情感, 培养人的性情的高尚的道德操守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与一般教育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完成美育目的的途径和方法, 它通过展现形象体系使受教育者情感得到极大地丰富, 从而分辨美与丑, 善与恶。从而达到其美育之目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的教育都重要得多……节奏与乐器用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法合适, 它就会拿来滋润心灵, 使人也就因而美化”。二千五年前, 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 一个人的修养“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乐是人的最高修养, 接受音乐教育才能最终完善高尚的人格, 培养出良好的品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论音乐教育时认为:“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 不是培养音乐家, 而是培养和谐的人。”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曾经说过,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育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 而希望通过音乐教育, 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 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

二、加强德育渗透, 实现音乐教学目的

目前, 德育教学往往是机械式的说教, 或是简单的理论灌输。实践证明, 单纯的道德教育, 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一种能与道德教育相一致的、能够互融的形式来完成, 达到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的目的, 然而能达到这一效果的就是音乐教育。音乐教育通过自己特有的音乐形象和音响效果, 使人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之中。通过歌曲的政治思想的体现, 潜移默化地升华到人的理想和道德情操中, 使受教育者心灵得到滋润, 大大优于其他德育形式, 避免了枯燥无味的说教和平淡的照本宣科。不少心理学家认为, 感情是形成思想的基础, 是行为的直接动因。在校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 因此, 要不失时机地运用音乐教育这个有利形势, 加强德育渗透,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使他们真正成为精神和心理高度统一、和谐平衡发展的人, 使他们成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着眼教学实际, 打牢德育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幼儿师范教育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幼师学校是培养教学人才的基地, 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乃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培养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 必须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 使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完美的结合。

一是选好音乐题材。好的音乐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品质得到优化。靡靡之音使人堕落、让人颓废。作为幼师音乐教育, 必须把音乐的选材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慎重对待, 选择一些思想教育意义强的、能激励人上进的、激发爱国爱民热情的好作品。如:革命歌曲和一些好的幼儿歌曲。一首好的作品, 能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首《红梅赞》激发了广大人民的革命斗志;一首《闪闪的红星》, 激发了许许多多的少年儿童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感;一首《让世界充满爱》, 激发了人们对爱和情的深刻理解。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选择好的题材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只有选好内容才能培养出好的思想品质。

二是唱响主旋律。在音乐教学中, 要把经常性音乐活动广泛地开展起来, 让学生高歌时代精神、大唱好人好事、弘扬道德风尚, 使大家在歌声中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增进团结, 促进友谊, 鼓舞斗志。抗日战争时期, 全国军民唱着《大刀进行曲》增强了凝聚力, 赶走了日本鬼子, 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 我们党和军队就是唱着《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迎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我们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塑造了社会主义新风尚, 使人和人的关系建立在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基础上。作为新时期幼师教育中音乐教育, 唱响主旋律是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

三是注重文化熏陶。由于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 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占领学生的思想文化阵地是教育的核心,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必须围绕这一核心, 坚持用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学校思想文化阵地, 用先进的思想文化熏陶学生, 增强学生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要采取一些辅助手段,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如广泛开展“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看名片”活动, 以及“文学知识与名著欣赏”、“音乐知识与名曲欣赏”、“美学知识与名画欣赏”演讲活动等,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 把学生造就成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达到音乐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摘要:本文试图从音乐教学对培养学生道德操守、音乐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如何搞好音乐教学等方面阐述构建音乐教育模式, 使音乐教学与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结合, 实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德育音乐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

[2]、《美育心理学》刘兆吉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13

广元市剑阁县柏垭小学李权颖苟媛媛

作文难,难作文。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长期以

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更难。

如何解决作文教学中的这一难题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据此,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要从以下几方

面入手,才能解决这一难题。

一、激发作文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作文是枯燥的,乏味的,苍白的,在这一的情节下写出的文章是没有灵魂,缺乏生命力的,就更谈不上什么真情实感。因此,要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就要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想写,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我们应做到“三开放”:

第一,思想开放。教师要冲破传统教学的桎梏,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

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丑恶。力求做到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

第二,内容开放。习作从现实生活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做到内容不受约束。

第三,形式开放。在习作题材上可不拘一束,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也可以使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使计划,合同等应用文,形式开放。不拘泥于每周谅解的作文课,可以把作文延伸到家庭、社会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

二、开辟四种渠道,引来作文活力

其一,“看”:即观察事物,获取写作材料。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编辑小报等,鼓励学生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这样就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

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之我见 篇14

一、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 会给学生以勇气, 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 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 认真做事;相反, 教师情绪失控, 对学生的行为不满, 火冒三丈, 严加训斥, 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 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 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 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 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 能真诚地接纳学生, 理解与尊重学生, 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 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 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健康心理发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具有很强的感化教育作用, 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 制约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努力取得最佳成绩.特别是在课堂学习中注重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 而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 例如:“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等.教师这样有意或无意地在教学中改变语言的表述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强, 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因此,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教师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 活跃课堂气氛.例如, 在教学“认识物体”这一课时, 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 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的形状及其特征.这样, 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不但不会感到枯燥, 而且会兴趣盎然.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

三、营造和谐氛围, 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心境

营造和谐氛围, 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心境: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现代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走向教材, 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求知识.所以,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显得至关重要.在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有助于培养学生好学、求知、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这是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目的, 也能使学生保持良好心境, 乐于学习.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学生好胜心强, 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材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创设一个不懂就问的机会, 把课堂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如:“小红跑200米用4分, 小明用5分, 小东用6分, 问谁跑得快?”有的学生说:“小红跑得快.”有的学生说:“小东跑得快.”当教师宣布正确答案“小红跑得快”时, 有学生问:“为什么数字大了反而不快呢?”教师立刻组织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时间用得越少, 说明他走得越快的道理.如此一来, 课堂气氛非常愉快, 学生的心情很放松, 学生间相互讨论, 各抒己见, 大胆探索, 保证了数学教学过程顺利地进行.

四、确定评价导向,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 对教学活动及效果的价值判断.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实质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在进行评价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步肯定评价法, 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许多孩子厌学、逃学, 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多人的批评与指责, 甚至是讽刺和挖苦, 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 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 少批评、少指责, 注意教育的平等与公平, 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加以指导和训练, 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心境.

五、合理评价, 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 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 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 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名学生,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积极悦纳自己.

上一篇: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话题作文初中下一篇:此生,只为你开至荼蘼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