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任务型作文范文

2024-08-03

高考语文任务型作文范文(共8篇)

高考语文任务型作文范文 篇1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青岛市政府出台《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可进行适当惩戒,且应将惩戒规定向学生公开。此消息一出,迅速引起广泛讨论。赞成方认为,中小学和教师应该拥有“惩戒权”,小惩大诫对孩子成长有积极意义。反对方则认为,中小学和教师不应拥有“惩戒权”,惩戒容易助长体罚学生现象,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态度中立方认为,学生犯错应该惩戒,但须明确惩戒的范围和方式,把握好惩戒尺度。

对于这一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材料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字数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有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立意指导】

角度一:适当惩戒有章可依,应支持。

青岛出台的规章中明确了中小学可以适当惩戒学生,从文本字面含义而言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学校拥有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学生的批评教育权、惩戒权、处分权;其二,学校对学生的惩戒规定应该公开。实际上,关于学生惩戒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也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可立意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需要适当的惩戒,学校和教师应该拥有“惩戒权”。

角度二:学校和教师不应该拥有“惩戒权”。

现在老师主要是采取批评教育为主,手段也就是写个检查。没有老师会体罚学生,老师也要学会自我保护。因为现在学生都知道老师不能体罚学生,所以经常以此“威胁”老师,不服管教。对于“惩戒”出现在当地法规中,会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影响。本办法对于“惩戒”没有明确的规定,不便于执行。可立意为:学校、教师不应该拥有“惩戒权”,因为拥有“惩戒权”可能导致暴力被合理合法地“植入”教育中,伤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角度三:应明确惩戒范围和方式。

《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没有一个制度化的规定,惩戒与体罚将处于一种模糊状态,既不利于教师履行教育管理职责,也不利于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惩戒权是教师职业所固有的一种权利,也是由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一种教育方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可塑性较强,教师正面的教育引导和相应惩戒,有助于增强教育效果。但同时,教师又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否则将违反相关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所以亟需明确惩戒范围和方式。

可立意为:学校和教师应该拥有“惩戒权”,但必须对其权力的范围和行使权力的方式进行规范和监督,避免滥用惩戒权。

角度四:从教育角度来看,惩戒本身不是目的,对学生合法的惩戒是有必要的。

惩戒对集体管理来说有必要,在班集体中适当运用惩戒方式教育,对多数孩子也是一种保护,它可以起到威慑作用。青岛用政府规章的形式,明确学校对学生有适当惩戒的权利在全国开了先河,它可以帮助学校和老师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责任和使命,是一件好事。可立意为:学校、教师有没有惩戒权,或要不要将惩戒权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都不是最要紧的,如何采取最有效的措施降低孩子犯错的可能性,帮助孩子规避或改正错误才是最重要的。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转身”有下列意思:转动身体,改变方向:借指时间极短。转身,本是一具体动作行为,但蕴含其中的或许是处事方式的转变,或许是人生态度的转变,或许是事物发展情态的转变„„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审题指导】

“转身”属于词语类作文题,这类题目本身就是题眼,要准确、全面理解该词的含义,不仅要理解标题的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内在的深层含义。要注意联系自身对生话的相似感悟,把具体性命题与虚,以揭示出其中反映的道理。

“转身”既有现实生活“转身离开”,“不辞而别”、“回眸凝望”等表象之意,又寓指人 生中出现的重大变化或转折,人的思维角度或生活态度改变,据此,可选取“迷途知返”、“回归本色”、“角色转换”、“学会放弃”、“‘转身’是一种智慧”“急流勇退”、“知难而退”、“人生的拐点”等角度立意。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戏剧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立意指津】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从高中生的同学关系入手,从调查数据起引,强调了求真求实的严谨作风,让同学关系话题显得有话可写。命题的意图在于强调和谐美好的同学关系,这奠定了作文写作的健康导向。因此,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①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不愉快的争执等往事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可以写成记叙文,重在描写,妙在倒序,可以创新使用书信等体裁。

②探讨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材料提供了自我意识强、志趣性格、竞争三个角度,可以攻其一点,也可以多点综合,更可以另抒新见,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借助 故事阐发道理,宜联系历史、社会深入分析,不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

③如何增进同学间关系,材料提供了尊重、理解、包容、换位思考等方式,写法同第二点。从文体上看,写记叙文较有话可说,但要注意不要平铺 直叙,记流水账,要从小处着眼,讲究波澜与语言。写议论文,要注意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不要通篇以周边同学论证,因而缺乏说服性。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光凭漂亮在从前不可能大行其道。然而,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网红”已经成为年轻人中很时髦的新兴职业,越来越多的以美为理想的女孩也投身到这一行业中。她们有的身材特别好,有的脸长得很漂亮,还有的皮肤特别棒„„气质、谈吐、才艺较为出众的,月入数万很轻松。互联网时代,职业分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漂亮能当饭吃”这件事,目前竟然完全不存在疑问了。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主要引导考生增强关注社会,对生活现象展开深入思考的意识;同时考查正确把握材料重点,恰当审题立意的能力。

可以把材料当作触发点,创作时评类的文章(和普通材料作文略有不同),比如: 漂亮真能当饭吃/漂亮不能当饭吃

我看“网红”(正确认识“美女 走红”,由“网红”经济想到的„„)看脸的时代,抗争还是屈从?

可以整体把握材料,抓住主要倾向和关键信息作文,比如 : 变化/变通(不要因循守旧/不要不知变通„„)改变观念(适应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等)

改变思维方式(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条条大道通罗马等)也可以依托局部信息,围绕感受较深的方面展开表述,比如: 外貌与内涵(拼颜值还是拼才华/拼实力还是拼颜值/让颜值增值„„)合理使用自身资源(天生我材必有用,发挥优势„„)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卡地亚”、“赛纳维”、“罗托鲁拉小镇”“卡布奇诺”“普罗旺斯”、“地中海”、“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地名并非位于大洋彼岸,而就在我们身边。当前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特别偏爱“洋名称”,其结果是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为此,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地名洋化现象的泛滥给与了批评。网友们也议论纷纷,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根,绝不能被洋化。”有人说:“放着本国、本民族的名称不用,乱用一些外国的名字,这是崇洋媚外。”也有人说:“这不算什么,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何必抱残守缺呢。”也有人说„„

对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立意】(一)不赞同地名洋化

1.地名洋化对传统文化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冲击。2.地名洋化冲击传统,隔绝记忆,可导致文化的断层。3.失去自我,丧失民族特色。

4.淆乱文化特色,扭曲价值取向,可能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5.制造生活混乱,不利民生。„„

(二)地名洋化应适当(有条件地赞同地名洋化)1.重要地名不能洋化,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无妨。2.拿出自信,适度吸收,化洋为中。3.洋化也要规范,不能唯洋是崇。4.洋化可以,但要提防文化侵略。„„

(三)赞同地名洋化

1.洋为中用,“拿来”无妨。

2.打开心结,地名洋化正可丰富中华文化。3.与世界接轨,中外相融,中外共荣。4.开阔视野,为世界一体化做准备。„„ 【范文】

传统可以千吟,故土不宜洋名

国家发展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中,还映射在日常生活里。纵使是在国内城市,也能实现“一日穿行于罗托鲁拉小镇,漫步在普罗旺斯,游走于卡布奇诺”的幻想。对于故土冠以洋名泛滥的现象,我认为是不合时宜的。

这不是一次旧酒换新瓶的简单调换,而是一次传统文化的攻守战。一个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标号,一种地域特色的凝结,在一截岁月的见证下凝固成一份记忆的符号。它目睹了这片地域的兴衰成败,承载了周遭人们的喜怒哀乐,在斗转星移中坚守着文化的沉重。它不再是一个为划分区域而标定的符号,而成为了一个地域的文化积淀。

然而,当凭着“与时俱进,国际接轨”的底气撕开这个城市的血肉,大张旗鼓地贴上了洋名标签时,简单粗暴的无知糟蹋了文化的传承、地域的记忆、人们的情感时,一切还显得那么合乎情理,无关紧要吗?

传统的丢失,大抵源于自信的不足。或许有人以“抱残守缺”为说辞指责我们态度保守,但你们认为的“残缺”从未发生在我们的文化里,那是你们“崇洋媚外”的思想,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臆想,真实的“残缺”根固在你们的卑屈里。对传统文化的固守,是更近于对文化底蕴的坚定和自信,我们支持国际交流文化交融,但绝不会妄自菲薄地动摇传统的根基。古朴典雅的宽窄巷子,诗意盎然的浣花溪,亦真亦幻的神仙树,古韵悠悠的黄龙溪,这些名字,哪一个不是千载岁月留给我们的礼物?

洋名的泛滥,大抵是出于人们的急功近利。向往普罗旺斯的浪漫,却无法复制那一片花海,便自以为是地取巧,直接套用地名,妄图以此提升格调品味。殊不知,这是消费情调的土方子,没有架构出预料的浪漫,徒添几分滑稽效果。再者洋名里蕴含的外邦文化诚然会让人感叹,但是缺少了那份感同身受的文化共识,它便无力引起情感的共鸣。感叹只会挑起一时的猎奇,终逃不过冗长的时间。没有传统的支撑,它只会被消磨成尘埃,灰飞烟灭于某日。

传统可以千次吟唱,故土实在不宜洋名。洋名的泛滥的确应该适可而止了,我们也应该把欣赏投注在旧地名中,挖掘出隐匿于记忆中的美丽,感悟文化的洗礼,千万次轻吟那个名字,不再是饶舌矫情的洋名。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一: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退休后,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刚开始时教室过道都挤满了人,没过多久,来听课的已寥寥无几。“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一位同学告诉钱教授。

上中学,与高考无关的课,不学;到了大学,与就业无关的知识,不问;到了职场,与生计无关的事,不做。“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说。

材料二:戏曲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能传艺,传神,传德。一年来,戏曲正逐步走进各地大中小学,融入校园生活:既有借助戏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专业的戏曲社团进校培养年轻一代;更多的,则把戏曲进校园当成学校的开学第一课,无关中考和高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作文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应考和实用固然重要,立德和修身则尤为关键。钱理群教授的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可喜的是,功利的教育模式、实用至上的处世之道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立意参考:①回归教育育人的本真;②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③让教育变得更纯粹;④少一些实用和短视,多一些担当与长远。写作时,如果脱离“教育”这一话题,把重心放在“学习要拓宽渠道,开阔视野”“年轻一代要加强自身修养”或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上,可判为二等以下。

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在一些旅游团特别青睐的大学,每到旅游旺季,校园就成了“人民公园”,学生也成了“被参观”的对象。众多游客进入,给校园安全造成隐患,校方出台“限外令”,限制外来人员进入,引发网民热议。

材料二

故宫博物院馆长单霁翔说,为最大限度地开放文化资源,故宫除了采用分散参观人群,开放更多区域等措施,目前正在用新技术让国宝《清明上河图》动起来,观众走进模拟空间,就可穿越时光,穿梭于北宋市井。

上面两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立意】(1)大学开放首在管理(2)要有开放的大学精神(3)“围墙”不可无(4)合理地分享资源(5)“资源共享”需要探索新路子 其它立意符合要求亦可

8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作文分析】

作文材料是漫画,表现的是家长的不当教育造成的不良后果。第一幅,小男孩去扶跌倒的小女孩,小男孩的妈妈急忙制止,还振振有词:“不能扶,人家会说是你碰倒的!”第二幅,小男孩对倒地的油瓶不闻不问,视而不见,对妈妈也振振有词:“我扶了,你会说是我碰倒的!”通过两幅漫画的对比可知,是教育者的不当教育导致了孩子的变化,引人深思。考生可以从家长、孩子两个角度立意:①善于教导,切忌误导;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③不良教育误子弟;④播种冷漠,自食其果;⑤言传身教,有因有果;⑥明辨是非,拒绝盲从。

9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不必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③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④高一步立身,退一步处世。(洪应明)⑤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严复)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供的6个古诗文句子代表了从春秋战国到近现代的传统文化内涵,都有“化育后世”的作用。本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进行立意作文,并要“合理引用”。完成此题的思路如下:首先,清晰理解其中两三句诗的含意;其次,根据所选诗句及其含意构造故事或进行阐述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或看法;第三,所选两三句诗句之间需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能够统筹在同一主题或话题之下。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②人从枝上折下花来,供在瓶里,到了结果的时候,却对着空枝叹息。(冰心)③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冯巩)

④命运不能选择,但是你可以在你这俗人道路上做得稍微好一点,认真一点,这不就行了。(靳尚谊)

⑤生活总会有点不顺意,我们都会犯错。天性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开始改变。(电影《疯狂动物城》)

高考语文任务型作文范文 篇2

初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之后,他们不再满足于对孤立的一个个汉字的识记,开始产生了阅读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阅读需要的生成,就是在识字需要基础上的一种成长的结果。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独立阅读需要逐渐凸显。到了中年级,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大家更喜欢没有父母的陪伴,或是没有老师过多限制的自主独立的阅读,学生的写作需要也开始萌生。学生对于写作中教师指导素材的搜集和方法的渗透内在需要逐步增强,自主阅读的习惯也趋于固定,教师需要更为关注的,是在阅读中提升概括能力的培养,和习作中选材角度的新颖、细节描写的生动,由此提升学生阅读需要基础上的成长需要,即以写作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需要。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张老师的一篇文章《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提出的,作文题型依然是新材料作文,只是增加了非常具体明确的任务指令,即写作要求。以前的阐述型作文写作只是从材料中提取立意,围绕立意写,强调三段式,并列式,凤头豹尾,八股文。现在任务型作文,是围绕材料事实论证,有思考力。就像平时看到的人民时评。任务型作文的命题倾向于让考生写议论文,这几年作文材料又大多取材社会生活,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也就是按要求写成的针对特定对象的评论,是时评的一种。任务驱动型作文相较于传统作文题目增加了非常具体明确的任务指令,张开先生提到:“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这些“指令”一般在文体、对象、内容和思维等方面进行“驱动”,对考生的写作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意义

(一)由伪写作到真写作

传统的作文文体不限,但大多数为议论文,写这种议论文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伪写作”。而任务驱动型作文是要考生真正的思考,文章必然表达“我”的情感,是“为表达‘我’而写作”的“真写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引导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健康发展。

(二)由空中楼阁到脚踏实地

传统材料作文都是为了证明某个观点而写作,让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被动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素材都是社会、生活的热点,让学生写作更加贴近生活,就事论事,脚踏实地,这样的考试作文,促进写作的良性发展,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作文,体验生活,以主人的角色参与生活,思考生活。

(三)由泛泛而谈到深入思考

传统的材料作文大部分是泛泛之谈没有实际意义。任务驱动型作文,以写作的任务来驱动学生作文,驱动学生思维层层深入,从而写出比较有深度,有意义的文章。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策略

(一)多写时评多练习

任务驱动型作文作为新材料作文,应该加强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材料选择与运用等方面的训练。在平时的训练学习中多练手,在阅读文章后记得要多写时评。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流畅的表达能力,做到“下笔如有神”。经过日复一日不断的练习,才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写作素养和流畅的表述能力。

(二)学会审题

一般素材会分为阅读材料与任务写作两部分。首先作为学生,他们应该要了解所给材料的全部内容及含意,在所给的材料里往往出现很多人物和对立的观点,他们之间的关系等等,我们教师要指引学生,让学生对问题步步为营,逐一分析对比,以便于立论。现在的语文生活化,语文题目也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重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让孩子们对社会热门现象做出自己的道德评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和阅读面,对平时出现的时事话题多积累素材,当在写作中碰到这类热点题材,就会游刃有余。

(三)平时要训练学生思辨能力

教学里的说理就是思辨,思辨能力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主要表现在思考能力和表述能力。较好的思辨能力可以使学生的分思路分明、条理清晰,说理准确。任务型作文就“任务”而言是就事论事,议不离事,就论证而言是就事论理,要集中精力说清论透一点。

(四)应试写作讲究步骤

在写作考试中首先我们应该认真审读材料,在脑海里要全面深刻理解材料内容。然后再认真审读题目提出的要求,明确显性任务和隐性任务,准备好就事论事,弄清楚“规定动作”。再次一定要选好角度,入境思考,找到突破口,选定“自选动作”。最后构建评论的基本结构静心写作。

四、小结

近年来中考命题越来越贴近生活与时代前沿,最好的答卷就是认真生活所得的点滴感悟。在知识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所能做的工作也许更多的应该是唤醒新一代的文化反思,呼唤更加向上的精神风貌,让任务驱动型作文研究在语文的土壤里根深蒂固、开花结果。

摘要:今年中高考一拉开帷幕,大家就对中高考作文也分外关注,现在中高考作文已经由单纯的试题逐渐过渡为全面道德风向标,尤其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其中蕴含非常多的讨论热点和智慧点拨。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对初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研究与应试策略做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试策略

参考文献

[1]谢辉.中学任务驱动型作文立意提升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

高考语文任务型作文范文 篇3

“任务驱动型作文”自2015年出现之后,在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中可谓全面开花。作为一种命题提法,主要源自于英美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国内部分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學。在此基础上,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张开明确提出“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作为命题的创新尝试,其主要特点是增强了立意的限控性与思考与感悟的针对性。立意表达集中在相对性区域内,不能信马由缰。思考与感悟必须切近材料或材料所指向的领域。从文体限制的角度看,因为高中作文教学强调思辨性,所以一般高考作文都适合写议论文,而对记叙文的写作限制较大。如浙江卷就明确限定写议论文,而多数高考作文命题要求出现“谈谈”“阐述看法和理由”等提示,因此,记叙文的写作空间越来越小。据此,高中作文教学应该训练学生将议论文作为高考作文的必备文体,而记叙文则是选备文体。

【李正浪/供稿】

高考模拟任务驱动型作文 篇4

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主动趴在教室前门,要求学生“凌辱”他。在他的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了老师的身体。他解释说:跨过老师,只是表象,传递的却是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

这种事件发生后,社会上议论纷纷,有人疑惑,有人不解,有人肯定。请你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让礼仪与真理结伴而行

吕欣茹

笛卡尔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主动趴在教室前门,要求学生“凌辱”他。教授想用这种奇异的方法,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激发学生敢于用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威的精神。在当时,在他的鼓励下,真的有一百多名学生跨过了这位老师的身体。有人认为有理,表示肯定,有人表认为无礼,表示不解,有人认为不懂,表示疑惑。而我认为:礼与理结合才是教与学的正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是出自《师说》的一句话,意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答疑解难的人”。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亦或者是现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师者“,所以受人尊敬,让人敬仰。因为老师传授的除知识以外,更多的是传授“理”。而中国是一个文明之国,礼仪之邦,“礼”,便成了”理“的制高点。教授的作法有失偏颇,只能让学生从高坡上滚下,所以我认为让学生从老师身上跨过去,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巴尔扎克说:社会是个沼泽,我们得站在高处。随着时代的改变,科技的不断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素养却在退步。学生对老师越发的不尊重,甚至是无视老师的存在。曾有一则新闻报道过:一个刚满十八岁的少年小龙,因为班主任管他玩手机,竟当着母亲的面杀害了班主任。这件事情的**并未真正停止,又出现了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主动趴在教室前,让学生跨过。在这片沼泽里,杂草层生,是怨天空呢,还是怨土壤呢?本来就普遍存在的学生对老师藐视的现象,再加上这类事件的出现,并在社会上掀起热潮,只会让学生更加轻视老师,不尊重老师;只会助长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损我国教育形象,不利于文明礼仪的传承。

现在人们就认为:权威人士和拥有权贵的人士说的话就是真理的,就是“礼”。就算发现其中明显或不明显的错误,也没有人勇敢的站出来指出。若有人勇敢的指出,便认为是“失礼”,“礼”便没有了界限,“理”也就没有了高度。教授,是权威,人们都称赞他,崇拜他,他的做法便是“真理”。然而,这正是“理”与“礼”的失衡。

现在社会上缺少真正的权威人士,这人有胆识,有“礼”,有正气,知古人,懂来者。用“礼”之雨露,育“理”人才,这是真正权威的责任。在未来,真正受到尊敬的人,恐怕是“礼”与“理”结合的人。孔子,古代的教授,古代的权威,他以“礼”说“理”,古人没有把他拉下马,今人谁又能匹敌。如今,孔子“礼”文化走出了国门,为国家赢得了真正的权威。

当然,我时代更需要没有跨过教授身体的学生,他们懂得尊重,懂得权威,懂的真理,更懂得“礼”数。敢于对“失礼”权贵人士挑战的人,才是真正的权威。作为教授,也应积极主动培养学生用真正的科学真理否定权威,用“礼”反抗权贵的精神。

培养学生具有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的方法有很多,不要用自求其辱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这种品质,不破坏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礼仪,不助长学生不健康学习习惯。歌德曾经说过:我曾看到有人一旦从错误中醒悟过来,就像睡醒一样又精神焕发的转

向真理。这才是教授育人的高度。懂“理”有智慧,知“礼”有品位。

在 “礼”与“理”之间维护权威,尊重真理,善莫大焉.让礼仪与真理结伴而行,助力中国文明社会的辉煌。

“真理”与“权威”的较量

王威 一面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一面又是尊师重道精神的不断深化,当代呈现出的,行走于“权威”边缘的“真理”,无一不引起轩然大波,面对如此境状,在“真理”与“权威”之间我们应该先“真理”后“权威”,在真理之中寻找权威。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主动跳在教室前门要求学生“凌辱”他,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勇敢跨过他的身体。面对该教授的如此行为,许多人表示不解,认为这是对师道不尊,而那位教授却解释道:这是在传递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我认为,用真正的“真理”挑战“权威”,才能真正地“立威”。

林清玄曾言“我们要以全心来绽放,以花的姿态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里的“心”,是用“真理”滋润的。然而,就此一百名同学来看,单是其大胆的勇气就是令人叹服。敢于从老师身上跨过不说,那些学生所考上的理工大学也得600多分,况且不顾别人的非议,依然对追求真理,挑战权威,满怀期待。不要说他们不尊重师道,因为教授的命令就是尊重;不要说他们是在作秀,因为服从就是优秀,不要说他们激进,尝试教授奇异的教法,便是探索精神。这些学生的做法无可非议,如此向上的学生又何尝不彰显着国家所需要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

学生敢于突破“常规”,老师敢于唤醒“沉睡”的心,本意是好的,但教授用当校求辱的做法来揭示“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精神”是不是有些差强人意,会不会因此做法而对学生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大师丰子恺曾言:“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大学教授本是德高望重之人,是威严的,是学生们的引路人,是中国的知识份子。代表的不仅是学校而是中国。而此教授却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如此过激的行为,实在不该,不仅辱没了人文主义精神,还破坏了中国数百万年来的师德师礼。由此观之此教育的作法显得不合乎情理,再加上最近各种想要火上一把的网上作秀,这名副教授在网上受到排挤,非议也是难免的了。

话又说回来,老师的这种精神却实值得我们学习,若换个方法调动学生们勇于反抗权威的精神,岂不是一条通衡大道?

龙应台曾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软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串起成为社会。学生是学习文化的,文化里有真理的种子,作为教授,把真理的种子选出,放在学生手中,让他们去播种,待到山花烂漫时,他们会在丛中笑。那时的教授才是权威,那时的学生才拥有了真理。

在权威与权贵之中,我们不应该空喊口号,而是要拿出伽利略老先生用事实打败亚里士多德的言论的精神;拿出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精神,拿出中国富强才会“权威”的精神。

“权威”常有,而“真理”不常在,用“真理”钉上的“权威”才不会被别人拔出来。

教授与学生之间,就如同权威与真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真理”与“权威”之间,维护权威,更应接受真理,尊重创新。

尊严的至高理解

王冰寒

梁文道: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而人人缺乏尊严,便是病灶。

近日,武汉大学的一名教授主动趴在门前,要求学生“凌辱”他。在他的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他解释说“跨过老师,只是跨过表象,传递的却是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的精神。这一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质疑,有人赞扬,有人反对,教授大概为此背负了很

大压力,真可谓是“尊严千斤”。

一方面质问权威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对尊严的肯定。有人说:教授是成功人士,不守尊严在情理之中。有人说:教授竟然不守尊严,反映他缺少人文精神。这两种意见我都不以为然。我认为,他的行为反映当老师的境界,教授的境界是身在最高层的“尊严”。

就此教授来看,他的行为,不仅要说给学生听,更重要的是做给学生看。他倡导学生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就要让学生接受教育中获得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加学习更多知识,能让学生尊敬老师,也能让学生更加尊重学生,形成双方互动,双方受益的局面。教授对尊严的理解入木三分!。

然而,尊严有没有境界?有没有界限?有没有准则?平日里家人和朋友都有尊严,但没有一个人去理解它深刻的内涵,也没有人会追究它的界限。但教授不是正在家里吃饭,也不是正在和朋友聊天,而是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在一个特定的场合,参加一个特殊的活动,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场合,他承担的老师的责任,国家的教育方向。作为大学教授,他更代表了中国教育水平:作为老师,他掌握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作为将在全世界的媒体中出现的公众人物,他代表着自己:作为大陆同胞,他是与人互通的友谊的信使多重身份的的教授,会不对自己的行为付责任吗?当然不是。他对尊严理解的深刻,为了让学生不活在权威之中,而站出来,这样有错吗?然而,什么是真正的权威? 毕淑敏说:“理解尊严使人优美。”师德,一个人的内涵与格调,在尊严中会得到提升。细品教授的行为,教授的热情追求,探求真的精神体现着他对挑战权威的追求,可是,在这种偏激的追求中,尊严的情感之花却凋谢了。

“尊严是行动,将就的老人对刚生活在社会上年轻人的忠告,尊严理解方可成功。”这是赫今岑说过的一句话。这件事,在某些人看来,这一小事是个无伤大雅的问题,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值千斤!这种负责人行为,在我们身边,在电视里,在报纸上有多少呢?了了而已。教授的行为固然有道理。从整个国家出发,一切从道德为前提。设想教授这样做,有什么用!有多少人想过。由此观之,一个人的行为也显得符合情理。若是强制或许会少一个创造人才机会的丧失,少一个有责任,有胆识的人才,如何求得圆满,愿教授在道德的基础上,实现真理,获得双赢。

这样的理解,释放自我,赏一幅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树影里,逐梦到天明。

道德与真理的较量

美,不能造作,它自生风的手指,把草地抚弄,要追赶上绿色的波纹,上帝会没法制止,使他永不能完成。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教授也想创造一种美的教学理念,主动趴在教室门前,要学生“凌辱”他。在他的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他解释说:“跨过老师,只是表象,传递的却是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的精神。”这一报道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质疑,有人赞扬,有人反对,他的压力倍增,这真可谓“用心良苦”,“美”在哪里? 一方面是质问权威人才的培养,对真理价值观的弘扬另一方面又是道德的范围。当代呈现真理的,行走于道德边缘的民间时事无一不引起轩然大波,面对如此境况,在“道德”,“真理”之间,我认为I每个人应在道德基础上,保护,支持真善美之举。

就此教授来看,他的行为,不仅要说给学生听,更要做给学生看。他倡导学生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就要让学生接受教育中获得知识。此法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的目的是好的,但这样未必达到目的。因此,要在道德的范围来实施,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多知识,能让学生尊敬老师,也能让老师更加尊重学生,形成双方互动,双方受益的局面。教授的热情追求,求真的精神体现着他对真理独有的情感。而周围人一句“不符合道德”而压制·打击,从而失去一个对学生教育的机会,使得他们生活在虚伪的权威中,难道这样可取?教无定法,探索创新,教授的做法本无可厚非,教授没有疯,大学没有掀起波澜,社会

倒先“疯”了一把。

这也难怪,索尔尼琴说,宇宙有多少个生命,就有多少中心。之所以如此,道德与真理没有相容。

教授的行为固然道理,从整个国家出发,一切以道德为前提,设想教授这样做,无什么用处,我什么目的他还会这样吗?由此观之,一个人的行为合乎情理,一切道德的规定无不是为其国泰民安,道德在社会中举足轻重。人们批评与不解,人才的浮出,而如果只因保护人们底线,又有谁为其他人而奉献于付出? 毕淑敏曾说:“道德与真理同时存在,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是的,她说的对,真理固然重要,都离不开道德的范围。道德作为动力,真理作为载体,在社会中流动。

道德与真理之间,道德是死的。道德如若是板上钉钉真理则是木板的位置。此时的人们都不对此“颇有胆识”的教授深入了解,乃至很多人不理解。教授的伟大而勤劳得不到赞扬。如果掀开感性的面纱,想一想,这样做是对道德的不敬吗?不是的,归结原因,是他对道德理解很深,如果他认识不仔细,他会放下尊严,而让学生学习吗? 若是反对这样的行为,社会上将会少出现人才,少个为人民辛勤付出的老师,如何两者兼顾,在“道德”与“真情”的较量中获得双赢,还得教授在道德的基础上,实现真理。“道德”与“真理”之间,维护道德,揭示真理,善莫大焉。

别把“行为艺术”当作“言传身教”

我们的一生是个犯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在人生路上,向后看看,再向前看看,才能走的更远。

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在教学“路途”中,主动趴在教室门前,要求学生“凌辱”他。在他的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了老师的身体。他解释说:“跨过老师,只是表象,传递的却是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看到这则消息,对否,错否?不禁深思,这究竟是言传身教,还是行为艺术? 这一“行为艺术”,无疑让张教授做了一次权威与强权。张教授把学生置于两难境地,还逼着学生做出一个选择,这场滑稽的“行为艺术”,没准,却只制造了许多盲从者,他们没有对张教授的“求侮辱”行为作出深入的理性的分析,不明白自己两难的困窘,一味认同一个“人云亦云”的认识,我反对这种打着“言传身教”幌子,炒高自己的“行为艺术”。何为副教授?这是仅次于教授的高等学校教师的最高专业职称。他代表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所在专业的引路人,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然而,这位副教授却主动趴下,让学生“凌辱”他,此可谓荒谬至极。暂不谈此事过后能否对学生产生正确导向,光看其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位副教授就大错特错。想传递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给学生的想法是好的。可当他以老师的身份鼓励要求学生“凌辱”他时,他便忘了这个初衷。对学生而言,老师在一定程度就是权威,当他们抬起脚跨过老师的身体时,他们不光不敢反对权威,还被带上了目无尊长的恶名。难道这就是这位副教授想看的的结果吗?难道大学讲堂是为了“行为艺术”而设立吗?难道关于做人的道理是要以这种方式才能传递吗?

“言传身教”不等于“行为艺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前者是脚踏实地,安安稳稳的做事,从最终的结果来使人信服,而不是为了娱乐大众。朱敏才,孙俪娜这对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放下名利,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山村,这是言传身教;王宽这为戏曲圈里的老艺术家,为救孤,古稀高龄去卖唱,只为让收养的几个孤儿健康成长,这是言传身教;“微尘”“炎黄”这些一心做慈善,不求名利的好心人,有自己微薄积蓄为我们点燃一脉香火,这是言传身教。与这些用实际行动来感化社会,点亮黑暗的人们相比,这位副教授的行为显得那么不值得一提,甚至让人鄙视。

别把“行为艺术”当作“言传身教”,我们应该全面的思考问题,才能做到完美。身为副教

授,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做事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路。

别把“行为艺术”当作“言传身教”,我们应该把握一个“度”,才能恰到好处。既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不至于搞得如此伤大雅。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改变后世。

别把“行为艺术”当作“言传身教”,我们遇到的事情应“三思而后行”。别随意低下你高傲的头颅,忍受胯下之辱,副教授从实际行动出发来影响学生吧,有些事情不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

歌德曾言:“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副教授啊,要专心研究学习,尽心教书育人,这不是没有做为,有时你的一个小动作体会比大喊声有用的多!

要想使后世真正成人成林,一定要从实际行动做起,拒绝“行为艺术”。

让“挑战权威”与“尊重他人”同舟而行

赵欣

各有各的看法,是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是有些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就如我们所做的选择题,选项很多,但正确答案就有一个。从古至今,中国人几乎都很难接受被人跨过身体的行为。这种“胯下之辱”,被认为是奇耻大辱。

然而,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就主动趴在教室前门要求学生“凌辱”他。在他的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了老师的身体。他解释说:“跨过老师,只是表象,传递的却是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的精神。”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引起了很多人的震惊。我认为这位副教授是宁愿不要自己的尊严都想教育学生们敢于否定权威·反抗权贵。但,应有的尊重呢? 这种从别人身上跨过去的行为却是极不尊重的行为,教授怎么会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学生呢?我认为这也将会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当这位教授这样做的时候,他有没有考虑到让自己的行为既能教育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又能让学生尊重老师,传扬美好品德?

挑战权威,反抗权贵,是我们面对德高望重,德高位重之人,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是我们在面临极大压力时的果敢挑战,是我们在反驳别人时的尊重他人。在这件事中,到底是要看清教授所说的目的,还是看重教授所作出的行为背后的“礼”?或许有人赞赏这位教授的牺牲精神,也或许有人夸奖他的伟大,但我们掀开这感性的面纱,用一颗理智的态度去仔细品味这件事情时,不禁怀疑这是不是炒作,本该是“授业”教授的他,却为了偏激的教育行为而放弃自己的尊严,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实是有违教授的风格。如果真炒作起来,也一定会对教授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观之,对于教授自身,自取其“辱”,也实属不应该。但不管怎样,教授既然做出,总该有收场,让教育回归正轨。大学生吗,本该是学识羽翼渐丰,理性光照前程。尼采说:谁终将声震世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是该缄默的时候了,教授,首先应该教好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尊重他人的人。

小泽征尔在参加指挥家大赛时,面对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判委员等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他坚信一定是乐谱错了,因此而赢得了比赛。对学生而言,这才是挑战权威的正途。挑战权威,就是敢于质疑,敢于坚信自我,但是尊重他人是前提。巴尔扎克说:社会是个沼泽,我们必须站在高地上。这个高地,恐怕就是尊重。

浮躁的社会注定摆不了太安定的书桌,道德沦丧的时代注定象牙塔难保清静,但想一想,春秋那样战乱的年代,孔子的学生颜回尚能在陋巷中“一箪食,一豆羹,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难道现在的教授一定都需要随波逐流。只有回归本真,回归理性,回归真正的尊重,我们的土壤里才不会长出“张教授”这样的奇葩来。王安忆曾说:“ 我劝你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找到自己的发现才是最重要的。”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坚守住自我,做一个理智的人,而不是学习教授的作法。但我们要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

在人生路上,让我们以尊重他人为帆,以挑战权威为桨,扬帆起航直达成功的彼岸!

反抗权威何需“凌辱”

李坦坦 大学副教授趴在教室前门求“凌辱”,让100多个学生从他身上跨过去,意为反抗权威。此惊世骇俗之举确能让学生刻骨铭心,出发点也确实为了能让这些高校学生不惧权威勇攀高峰,可这位副教授有没有想过:让这100多个学生跨过去,本身已是让学生服从了他的“权威”,学生作了“配合”,是否意味着常理下仍会服从“权威”而不敢不会质疑?老师的真正目的能否达到?

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思路技巧 篇5

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是在原有的新材料作文的基础上的进一步优化,通过一定的条件限制,避免套作、宿构,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引导学生表达出基于场景化的真情实感,使考生在真实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也就是说,想要只靠背素材就拿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分数是很难的,形成自己的观点才是王道。如果实在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好歹也要吸收素材中的养料形成自己的部分观点吧。当然,这是有一定的取巧成分了。

任务驱动型作文可分为哪几种?

1、体式驱动。策略:写成议论文。

2、内容驱动。策略:内容的规定。

3、思维驱动。策略:争议的焦点。

4、对象驱动。策略:对以上事情怎么看?

任务驱动型写作六法:

分析材料→点明危害→挖掘根源→提出办法→联系现实→得出结论

任务驱动型写作常用结构模式:

引:要求:简洁。要点:简引材料(用自己的话来说)、提出观点、褒贬分明。

议:要求:充分。要点:正反对比、假设因果、点面层近。联:要求:紧扣。要点:明晰原因、直指危害、阐明意义。结:要求:点题。要点:寻求对策、倡议劝勉、呼吁号召。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思路

总体框架:引、议、联、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

中间主体:议(分析问题),讲清楚赞成或反对的理由(好 处/危害);兼谈对立面。

思维方式(即是“论证角度和方法”):因果分析、假设分 析、结果分析、背景分析、辩证思维、比较分析、让步思维; 材料构成:以原材料为主就事论事,可以在其前后通过类比,联系相似名言、名人名事、现实事件以及生活中 的现象。

论证分析角度: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国家),人与自然,人与传统历史等。

论证分析具体内容指向: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

2、依法治国理念(法律规则)。如:网络随意发帖;恶意占用公用电话;旅游不守法规;不孝不尊敬长辈;恶作剧导致违法;不准守交通规则;考试作弊,参与欺诈活动等。

3、中国传统文化。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价值观或人生观。

4、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对创新与传统的思辨、热爱科学、勇 于探究、追求真理、积极实践,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设题。如“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创新与传统”“山寨与创新”等。

5、人性主题:即反映与人的精神活动或行为有关的感情或思想。如:爱、坚强、执著、追求、宽容、包容、诚信、真诚、善良、友善、团结、高洁、帮助、自由、平淡、美、简单、尊重、伟大、深刻、平和、理智等。

任务驱动型作文常见类型

一、“争议型”作文材料

如:全国卷1“女儿举报父亲高速接打电话”(材料+争议评价 + 任务 +要求)

“争议型”作文材料思路结构1:

1、第一步:引——概括现象(事件)、提出争议点,表明自己的判 断(肯否或辩证对待,如“该争才争,争应有度”),并确定观 点。

2、第二步(主体部分):议(从不同角度从权衡利弊、优劣、好处、危害等)。

(1)、个人角度:

理由——阐释句——相关名言、名人、名事、现象分析—— 分析原材料(结果分析法+因果分析法)(2)他人角度:

理由——阐释句——相关名言、名人、名事、现象分析——分 析原材料(结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

(3)自然、国家、社会(传统文化、历史、制度、法制或其它)等 角度:

理由——阐释句——相关名言、名人、名事、现象分析——分 析原材料(背景分析法 + 结果分析法)

3、辨析思考(权衡比较另一种观点或对立面)

4、提出措施、期望、号召等。“争议型”作文材料思路结构2:

1、现象——观点本质

2、论危害(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作文材料思路结构1相同): 原因一(个人人生)——本质 原因二(社会现实)——本质

原因三(传统、历史、文化、制度或其它)——本质

3、联现实,挖根源(析本质)

4、提办法(不足或危害在哪个角度方法就从哪个角度提出)

5、作结论(期望、号召)

二、“优选型”作文材料

提示:作文材料给出的是两个以上的不同,甚至对立的对象、观点等,让 你权衡比较、做出判断选择。

“优选型”作文材料思路结构1:先驳后立

1、引——概括现象(事件)、摆出优选的几方,表明自己的选择,并确定观点。

2、驳——(1)提出要“驳”的观点(自己选择的对立面),这是 驱动任务

(2)让步承认对方的优势——(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 及方法与“争议型”结构1主体部分相同)

(3)指出其不合理性(危害)——(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 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结构1主体部分相同)

(4)联系现实,分析原因——(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 及方法与“争议型”结构1主体部分相同)

3、立——(1)表明自己的选择,明确观点,这是驱动任务

(2)指出其优势(好处)(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 法与“争议型”结构1主体部分相同)

4、回扣材料,作结论(期望、号召,展望美好图景)

“优选型”作文材料思路结构 2(适合几个不同对象,进行比较权衡的材料):起承转合

1.起——选定任务,表明态度,开启全文。

2.转——转向肯定其他两个,扣准题意,阐释理由(结果分析)。3.转——再转,回到肯定更具风采的那个,阐释理由(原因分析、背 景分析)

4.承(阐释理由)(每一段的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 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证明最具风采原因1——分析材料(比较分析、假设分析)

证明最具风采原因2——分析材料(例证法、因果分析、结果分析)证明最具风采原因3……

5、合——重申论点,结束全文。

三、“事实现象型”作文材料思路结构

作文题示例:2015年11月9日云南网配发一则图片新闻:孙子要手机,奶奶背着竹筐替孩子付钱。年迈的奶奶弯腰背着竹筐,看上去很吃力,而正值年少的孩子却两手空空,只顾前面带路,连搀扶奶奶的意思都没有。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解析——(它依然是任务作文!看起来和以前的叙事材料一样,但现在绝对不能找出一个话题,然后抛开材料举一大堆古今材料,天马行空地阐释证明一番,必须就事论事,适度拓展):

1、梳理材料,找出评价的对象或角度,揭示本质,表明看法(可以谈从孩子的角度谈“孝”,也可以从奶奶角度谈“溺爱;正确的教育方式”等)

2、围绕主题进行评价说理(必须就事论事)

高考语文任务型作文范文 篇6

日前,临沂一出租车司机因操作不当,开车冲进老年健身暴走队伍,造成一死两伤。驾驶员董某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刑事拘留。事件发生后引发争议,有网友认为,视频画面显示“暴走团”在机动车道上行走,应承担部分责任。在律师看来,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肇事司机,均涉违法情形。

暴走健身,意外要命。今年6月,青岛老年“暴走团”在超车道上健身的新闻就曾叫人捏着一把汗,没成想小概率的担忧却是一语成谶。果不其然,按照墨菲定律,隐患终将兑现为风险。

客观地说,在全民健身成为公共需求的语境下,这出悲剧有着多重警示价值。比如有人说,要尊重老年人的健身需求,“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的自己”;又比如有人说,司机等道路交通参与者要有安全意识,在路上的分分钟都不能掉以轻心„„这些说法,理固宜然。不过,公序良俗之下,方有是非与公平之考量。离开规则的底线虚妄抒情,不过是和稀泥式的矫情罢了。

这世间最大的公序良俗,莫过于利剑高悬的法律。比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道路从事非交通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暴走团”擅自占用机动车道,首先涉嫌道路交通违法。又比如《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上的责任,固然有大小轻重之分;但从因果关系的位序来看,参与者与组织者放任风险的肇因,显然是对规则的轻视与倏忽。

一句话,先有任性的暴走,后才有意外的事故。这些年,老年人健身的话题成为焦点:跟年轻人抢篮球场,霸占公园门前的停车地,跑到高速上随时随地跳一曲„„有两点是肯定的:第一,老年人合法合理的健身需求,自然是无须妖魔化的。2015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门还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算是为老年健身铿锵正名。第二,健身诉求的底线,先是合法,再得合理。不能说缺乏锻炼场所,就肆意横冲直撞;更不能说因为群体所需,就可以挤占别人的合法资源。这就好比说,不能因为你饿了,就随意去抢夺面包店一样。法治中国之下,公平须置于法制框架内衡量。

遗憾的是,不少地方部门因为在公共服务上不

够硬气,于是拿刚性的规则与秩序来充当“和事佬”——再于是,健身中的问题,一概没有是非,全部交给私力救济。结果呢,矛盾越来越激烈,隐患越来越显性,最终是真正的满盘皆输。回到“暴走团”被撞事件上来,如果从“暴走团”上路开始就有人问、有人管,何至于队伍庞大之后风险失控呢?

总之,公共服务的短板可以徐图修补,规则底线的坚守不能再含混了之了。

暴走团被撞,讨论规则莫失口德

近日,山东临沂发生了一起造成1死2伤的交通事故。而事件的经过可以概括为——出租车撞上了暴走团队,暴走团成员走在机动车道上。目前,出租车驾驶人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刑事拘留。

广场舞还没消停,暴走团再次引发热议。就在上个月,多家媒体针对青岛暴走团占用机动车道问题发文呼吁,尽快停止这种危险的健身行为。如今,担忧变成了现实悲剧。网络舆论呈现一边倒,纷纷指责暴走团老人“活该”“害人害己”,涉事女司机竟成了被同情的对象。

规则,再次成了讨论的焦点。如果不是暴走团违法占用机动车道,悲剧就不会发生——凭借这一假设,很多网友得出了老人“作死”、司机“倒霉”的结论。不守规则就要付出代价,这话没错,但规则不能绑架道德和法律,讨论规则也不能丢了口德。

本案中,尽管责任划分尚无结论,但从已有信息来看,暴走团和女司机都有责任。健身老人占据机动车道的确违法,但违法行为并不必然导致被撞事故。在左右车道畅通、视野不受阻挡的情况下,出租车径直撞向了暴走团,是司机太不专心,还是车技太差?

法律就是法律,不以人的主观情绪为转移。坦诚讲,我同意当地某交警的看法:司机操作失误是造成事故的主因,暴走人群占用机动车道是次因。司机是否构成犯罪有待认定,但民事责任自然少不了。当然,健身老人特别是组织者,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不管最终责任如何划分,悲剧都无法挽回。反思和讨论很有必要,“规则意识”再强调也不为过,但我们不该带着主观偏见简单地宣泄情绪。无论在马路上,还是在舆论场,老人都是弱势群体。弱者不一定有理,但对弱者的不幸,不仅没有同情反而幸灾乐祸,未免过于狭隘和冷酷。

2018届时文选粹01 其实,网友的声讨、媒体的提醒以及相关部门的劝阻,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老人为何偏爱组团健身?广场舞、暴走团的一大特点是集体性、参与性、场面性、仪式性,令老人乐此不疲的,不仅仅是健身,更是个体在集体中寻求精神慰藉。在枯燥、寂寞的生活面前,广场舞、暴走团恰好满足了老人生理和精神的双重需求,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好选择。

社会刚需巨大,现实又无法满足,自然会引发各类问题,而且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在老龄化加剧的当下,老人们今日之境况就是我们明天的缩影。因此,讨论规则,我们更应正视老人合情合理的需求及其背后公共治理的困境,同时也积点口德。的条件。但在事实上,折纸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且不说做一个折纸模型,短的需要花费4个小时左右,长的在6个小时以上,需要“耐得住寂寞”;就说折纸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智力付出,涉及很多数学和空间结构原理。正如孙洪涛介绍的,一种“三浦折叠法”,节省空间,又可避免损耗,在太阳能电池板和人造卫星等方面都有应用价值。

人是需要有点兴趣的,学业与兴趣并不矛盾,“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力。”每个人的兴趣是不同的,只要正当,都值得肯定。学奥数是兴趣,学折纸就不是兴趣?把自主招生搞成“小高考”,只能是反失其意,反失其美。在人才培养选拔模式上,自主招生是一股清流,“折纸上大学”则是一股自主招生的清流。今天,不能再用传统眼光看待自主招生,用功利眼光看待个性兴趣。一个学生足球踢得好,可以得到自主招生的青睐,一个学生折纸折得好,为何不能得到肯定?自主招生就应该鼓励百花齐放。

因此,“折纸上哈工大”契合自招精神,“这个真可以有”。当下,自主招生的套路化成分还是多了一点,与传统招生的模样还是太像了一点。自生招生要效率也要公平,但对公平的重视,并不是通过给其穿上“紧身衣”体现。“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像这名“折纸上哈工大”的学生一样,把自主招生的情况全部公开,公平自然不是问题。“折纸上哈工大”契合自招精神

今年19岁的孙洪涛,是山东省实验中学毕业生。在2017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自主招生的现场答辩环节,他展示了折纸“神技”,拿到了该校降低60分录取的资格。孙洪涛说,折纸蕴含数学及机构学,与自己报考的机械专业相通。(7月13日《新京报》)

“折纸上哈工大”引发了一定的争议。在有些人看来,即便自主招生,也应该有章可循。如果折纸可以上大学,那么剪纸可不可以,造纸可不可以?这样的自主招生,似乎随心所欲了一点。然而在我看来,这可能更符合自主招生的真谛。

大家都知道“钱学森之问”。如果说“钱学森之问”戳中了应试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重大弊端,那么自主招生正是为了破解重大弊端而来。相对于传统模式“考卷面前人人平等”,自主招生更多体现“潜力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考出学生考分之外的能力,让更多的创新创造型学生脱颖而出。这在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公平和效率始终是人之所欲也,教育改革同样需要体现公平和效率。传统招生更多体现公平,自主招生则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强调高校的自主权并没有牺牲公平,影响公平的最大因素在于不公开。如果像这位山东考生一样,所有自主招生的学生情况都能公开,可以“一键查询”,还会存在怀疑的空间吗?

有人质疑折纸不是能力,或者够不上自主招生

名泉游泳天坛横卧,景区不是你家!

自7月1日开始,新修订的《济南市明泉保护条例》正式开始实施。新条例规定,今后泉水里游泳、用泉水刷车等行为,都将被惩罚。但是,7月4日,在济南的名泉王府池子,依然有游泳爱好者在泉池中游泳、扎猛子。无独有偶,近几天,在北京天坛,在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的大道——丹陛桥上,一些纳凉市民扎堆儿“齐卧”,有市民说,“这是汉白玉,听说针灸还不如这个”。

纵身一跃,把王府池子当成了游泳池;仰面朝天,丹陛桥似乎变成了“理疗床”,如此行为,不雅观,不文明,也不道德。

无论王府池子里洗澡还是丹陛桥上“理疗”,当事人都犯了同一个毛病——把公共场所当成了私家宅子。在自己家里,是坐还是卧,是刷牙还是洗脸,自己说了算,他人无权干涉,也不能说三道四。而王府池子和丹陛桥则不同,它们是公共场域,是风

2018届时文选粹01 景旅游区,不能被少数人不文明占用。

这些有碍观瞻的行为,不只是背弃道德要求,还涉嫌违反相关法规。一个守法守规的公民,一定葆有法治精神;一个守住公私边界的公民,一定不会放纵自己的言行。在王府池子里游泳、在丹陛桥上“理疗”,看起来都是小事,但窥一斑而知全豹,小小细节往往折射出一个人的品格高下,一个极其随便、不把公德乃至法规放在眼里的人,难保不在其他方面出现大问题。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遏制不文明行为,不能止于道德劝说,而应该依据相关法规予以处理。对在王府池子里游泳的行为是如此,对其他行为也应如此。天坛园方曾表示会按照《公园管理条例》加强监督,避免损坏文物及不雅行为的出现;济南相关部门也应该及时介入游泳事件。另据报道,将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的《山东省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在风景名胜区刻字立碑情节严重的最高罚二十万元。这对那些习惯于在景区乱刻乱画的人,是一个严肃提醒。

500多年前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在于其国库的富足,不在于其城池的坚固,也不在于其公共建筑的华丽气派,而在于其公民的教养,在于人的文明、教化和品格,这才是它实际利害之所在、主要实力之所在、真正威力之所在。”诚哉斯言!管住自己,压制住不文明的冲动,并非难事。尤其在公共场合,一举一动皆关乎自身形象。“风俗之厚薄奚自乎?”从自己做起,躬行践履,共同改善社会风气,岂非美事?

现象,不仅出现在互联网上,更是渗透到了生活的诸多方面。有的网络直播为了争当“网红”,语言挑逗、行为离谱;有的“大V”不分场合,信口开河,误人子弟;有些所谓“专家”调侃历史,恶搞古人,不讲学术道德;有些节目为博眼球,一再突破底线,令人不忍卒视„„若是社会的公众话语心甘情愿沦为娱乐的附庸,那尼尔·波兹曼所言的“娱乐至死”便会到来。

从古至今,积极健康的文化都应是主流和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正是因为人们弘扬高尚精神、传播高雅文化的意愿代代不息。可以说,失去了精神的娱乐,必然只能流于皮囊,最终定会被无情淘汰。

当下有不少人对文化生态的破坏或是麻木不仁,或是混淆视听,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胡作非为,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让文化成为一个封闭的生态固然不足取,但若把文化变成一种没有边界和底线的狂欢,也会让精神枯萎。弘扬高尚文化,抵制低俗文化,是正本清源,也是一场价值观的争夺,任重而道远。

弘扬高尚文化,就不能为低俗文化提供土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文化方向,不论互联网内外、不管明星与否、无论平台大小,都不能随心所欲、肆意妄为。要把那些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毒化成年人精神境界、破坏社会风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的内容彻底扫除,让那些传播低俗内容的平台和渠道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批评。

弘扬高尚文化,就要立足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作品深入人心。《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之所以受观众追捧,说明人们对高质量文化有着迫切追求。高雅的文化占领阵地,低俗的东西才不会有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才不会发生。

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还大众一片清新的精神空间,是管理部门的职责,是网络行业从业者的纪律,也是每一位网民的义务。传播先进、抵制庸俗,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一种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生态才会形成。

娱乐要有边界意识

近日,北京市网信办依法约谈了微博、今日头条、腾讯、一点资讯等网站,责令其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用户账号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渲染演艺明星绯闻隐私、炒作明星炫富享乐、低俗媚俗之风等问题。之后,一些网站按照管理规定及用户协议关闭了“全明星探”“中国第一狗仔卓伟”“名侦探赵五儿”等一批账号。

管理部门此举一出,种种声音瞬间引爆网络。但在众说纷纭之中,“支持”仍是多数网民的态度。许多人呼吁,要弘扬高尚文化,抵制低俗文化,莫让低俗大行其道,毁掉我们的“三观”,甚至还有网民提供了希望“封杀”的具体名单。

毋庸讳言的是,当今,低俗、媚俗甚至恶俗的

“救人值不值”争议须制度来消弭

成都铁路局重庆荣昌车站值班员徐前凯见义勇为的事迹感动众多网友,大家纷纷为他的善良、勇敢点赞。手术醒来后,当问到徐前凯后不后悔做了

2018届时文选粹01 这个决定时,他回答:“牺牲一条腿,救回一条命,我不悔!”不过,网友却为这样做值不值的问题吵翻了。

见义勇为的社会价值无需讨论,所弘扬的社会正气,散发的人性温度,释放的人际温暖,让社会变得更美好,因此见义勇为千古以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层面,都是所倡导的道德价值导向。当然,见义勇为会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风险,如救人可能付出伤残乃至生命的代价,客观来说个体在实施见义勇为时,既在用行为捍卫道德的价值导向,同时也在牺牲自身的利益、个体的价值,来保护他人的利益、保全他人的价值,从而衍生出了诸如救人值不值的争议,譬如本案,从道德价值的角度而言,这样的争议显然是伪命题,特别是用年龄、地位以及代价的大小作为判断的尺度,有违生命平等的观念,如果见义勇为过于算计代价、视被救者价值几何,风险大的不救、年龄大的不救,诸如此类选择性救人,毫无疑问会让见义勇为掉入伪道义的困境。

但是,也要看到见义勇为所造成的伤害、今后生活所面临的长期困难,却是不容回避的问题。譬如,徐前凯“牺牲一条腿,救回一条命”,所带来身体的残缺,正值风化正茂的年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父母需要赡养,因为一次见义勇为的行为,带来终身的不便,这或许是一些人认为“救人不值”的重要原因。毫无疑问,这归根到底仍然是如何让见义勇为者流血不流泪,救人英雄终身无悔的命题。

相对于重视对见义勇为的奖励而言,见义勇为受伤致残人员的保障一直都是薄弱之处,去年,海南的一份调查显示,该省现有见义勇为先进分子396人,其中,201名受伤人员中生活困难的为157人,七成以上都面临生活之忧,约有60%需要后续治疗,其中42人需要日常性后续治疗,但是他们的治疗费用没有着落,这是全国见义勇为人员生存现状的缩影。受伤致残见义勇为人员的终生生活问题,不可能靠一次高尚光荣的道德褒奖与一次奖励来解决,正是因为缺少保障的连续性,导致见义勇为时过境迁的现实落差,才会让人们因为担忧而产生“救人值不值”价值比较的怀疑,松动人们对于见义勇为价值导向的信心。

相对于道德的说教,“救人值不值”争议,恐怕更须制度来消弭,即健立健全见义勇为终身的保障制度,让他们实现伤有所医,父母及自身养老有所

帮助,个人就业、子女教育等实际困难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等等。今年3月,公安部发布《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征求意见稿)》,从国家层面首次立法确立见义勇为的法律地位,迈出了构建统一保障兜底的关键一步,期待立法进程加快,也期待各地在落实层面上,把关爱与保障融入日常,让见义勇为的价值不再干瘪。

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最近,当《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又一波波被质疑时,该如何解“游戏之毒”令人深思。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000余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到底是游戏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并生时,更值得警惕。

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就该尽早遏制。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怎么做,不仅是态度,更要见成效。面对各种声音,游戏出品方近日推出了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如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有人说,这是中国游戏行业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防沉迷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看到了防范的诚意,但“三板斧”能否“解毒”还有待时间检验。

不止于“三板斧”,如何给游戏立规矩,需要做到的还有很多。

立足平台,要市场更要责任。智能手机普及,手游市场火爆,但手机不能沦为“黑网吧”甚至“手

2018届时文选粹01 雷”。游戏研发者不能只重刺激性而忽视潜在危害,不能只重体验而不计后果。如果一款游戏埋藏了“魔鬼的种子”,那么一旦推向市场,就会害人害己。作为企业,利益的吸引不能取代责任的担当,正如一知名企业所坚持的,“不要作恶。我们坚信,作为一个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得到更好的回馈——即使我们要放弃一些短期收益。”为社会尽责、为发展尽力、为人类增添价值,“王者”才会真正“荣耀”。

立足政府,要创新更要监管。游戏毕竟是市场行为,其研发与营销也代表了一定的创新与活力。政府要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开拓,但是监管是永远不能松的那根弦。即便几年前就发布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但监管的滞后性仍旧明显。是否强化游戏审核?如何建立游戏监管规范?可否实行手机游戏分级制度?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抓紧论证、出台并落实。“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游戏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不能让研发者一人说了算,监管主体有必要让游戏多一些“善意”。

“我比很多家长都要痛恨看到孩子沉迷手机的样子。”当一位老师“怒怼”游戏时,满纸透着无奈与悲愤,我们需要认清的是,手机和游戏没有生命力,责任意识更应战胜商业利益。须知道,游戏需要设计,孩子的未来也需要“设计”,而这才是妙手文章。

还有很多快递员、送水工、外卖员挥汗如雨„„刺眼的阳光下,滚烫的大地上,倒映着无数劳动者的朴素身影,任汗水湿透衣背,任骄阳炙烤肌肤。如果把公共生活比作动态的社会肌体,那么这群高温下的作业者,就是用自己的奉献与牺牲,换来了某种意义上的“全民养生”。

劳动者的付出可歌可泣,但安全与保障问题令人担忧。职责在身,难免遭受高温考验;但高温权利,不该轻易被烈日炙烤。从《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的废止,到《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出台,数字之差,却是维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的进步之举。对露天作业条件进行界定,时长加以限制,鼓励采取换班轮休,严禁露天作业加班„„应当说,从立法角度而言,其实并不缺少对应的管理举措,足以为劳动者在高温下的暴晒送去一柄硕大的“遮阳伞”。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在现实中,存在不少无视劳动者人身安全的“赶工期”“保进度”,也有劳动者轻则中暑重则送医的情况。如果法律赋予的“保护罩”得不到施展,那么劳动者的权利自然也就无法进行伸张。可以说,长达一个月多的“三伏天”,是对劳动者、用人单位、劳动保障部门的大考,考验坚守岗位的不变初衷,考查遵纪守法的用人规则,考问劳动保障的贯彻落实。防暑降温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纰漏,都将直接关系到烈日下的每一个辛勤身影。

“烈日晒,热浪滚,没有空调没有扇,一身力气埋头干,你可曾看见我流过的汗?”40天很短暂,只要将防暑降温工作切实到位;40天却又很漫长,如果用工听之任之甚至变本加厉。身处一线岗位,或许别无选择;但予之遮阴清凉,却需要主动作为。

高温酷暑中,向劳动者致敬,只是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人们表达感谢的第一步;关爱劳动者健康,关注劳动法规践行,才是最该送给他们夏日里的那抹清凉。

三伏天,别忘为户外劳动者撑起权益遮阳伞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今年的“三伏天”如约而至,据预测将“超长待机”40天,开启一年中最为酷热的时节。全国多地打破气温纪录,甚至有人戏言“这天儿开启了烧烤模式”。

与“三伏天”结伴而来的,还有各种养生攻略。“今日入伏,别做这7件事”“快看三伏天里如何做好健康防护”“三伏天这样做最健康”„„很多人小心翼翼地躲避着烈日、吸吮着冰镇饮品、制作着解暑佳酿,全副武装防范热气缠身。

但有这么一群人,同样深谙“三伏天”的禁忌,却不得不“战高温,斗酷暑”。街头上,执勤交警衣冠齐整,不知疲倦地为焦躁待行的车主送去清凉;马路边,环卫工人纵然被汗水模糊了眼睛,却也不曾放过角落里的微尘;工地上,师傅们蹲在树荫下休憩,用凉水洗把脸,拿起水壶一饮而尽;小巷里,爱与梦想,离不开责任与担当

《王者荣耀》连日来遭各界吐槽,腾讯做出反应,宣布从7月4日起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推出健康游戏系统的“三板斧”。《王者荣耀》制作人李旻代表团队发布了题为《为了爱,为了梦想》的公开信,表示接受社会和用户评判与监督。

风起青萍之末,此次电子游戏遭到舆论和公众

2018届时文选粹01 吐槽,可视为公众对“成瘾游戏”的一次集中情绪宣泄。随着社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手游”为代表的电子游戏产业迅猛发展,给公众带来娱乐,丰富公众的生活的同时,其弊端也渐次显现。最严重的后遗症就是“软瘾”,随着玩家玩“成瘾游戏”的时间、精力投入过多,会出现人际关系投入时间明显减少,时间管理效率下降,做事拖沓,做“软瘾”之外的事时无精打采,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视力下降、眼睛疲劳、失眠、脉管综合症等身体不良反应。

在“成瘾游戏”的吐槽者中,许多是深受其苦的多家长。看着自己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孩子一放学就关起门来玩游戏,节假日则玩到三更半夜,不太爱运动、也不怎么与亲人交流,甚至连三餐也草草了事,而一旦没了电子游戏,就焦躁不安、魂不守舍,是不是有一种五内俱焚的感觉?放大到整个社会,千千万万青少年沉溺其中(尤其是大量年龄尚幼的小学生),难以自拔,以致影响身心健康,怎么办?管不管?

游戏是有价值观的,而价值观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有一套不容蔑视与亵渎的价值观。就游戏而言,工具中立原则并不是挡箭牌,当碰到价值观底线时,它就不再适用。而纵观许多过往许多“成瘾游戏”,歪曲历史、恶搞历史人物等现象比比皆是,丧失了应有的严肃性和庄重感,不但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还会影响青少年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因为知识的吸纳具有先后性和排他性,当错误的知识先入为主,正确的知识就难以替换。对正处于长知识阶段的青少年来说,从游戏中学到的“假历史”,百害而无一利。

齐抓共管,吁求合力。在防范青少年电子游戏沉迷问题上,家长、学校、社会固然有责任,应该形成合力。尤其是政府的事中监管,立法及执法都要跟上电子游戏发展速度,提高电子游戏产业管理效率,不要等到冒出火苗才“救火”。在一些国家,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制度来规范网游,譬如韩国2012年就出台选择性防沉迷制度,该制度针对18岁以下青少年本人以及法定代理人(父母等),规定游戏运营商必须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有未成年人会员加入游戏时,需要得到法定代理人的同意。英国更将游戏内容分为暴力、不雅用语、恐怖、赌博等八个级别,相关标识会出现在产品包装的正反面。

当然,“第一责任人”仍然是电子游戏的开发商和运营商,因为他们既有责任维护产品的品质,在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取得平衡,也有能力对某款电子游戏的运营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对发展形势进行研判,对利弊进行分析,及对BUG进行修复。社会责任不是一句空话,游戏开发商、运营业商,在产品生产之初,就应该躬身自问:我们给社会提供的产品,在获取利润的同时,有没有尽到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的担当又体现在哪里?不要等到等到青少年过度沉迷,造成巨大社会成本时,才被外界拖着走。但愿此次事件是对所有游戏开发商、运营商敲响的一次警钟。

追思何刚的故宫,温暖了心寒的捐赠者

6月22日,故宫将首次为一位农民举办追思会。54岁的河南农民何刚,5月30日在某高铁工地龙门拆除作业时不幸遇难。而故宫决定为何刚举办追思会,需要追忆到32年前,何刚主动从河南老家去北京上交文物的经历。

1985年,在河南周口商水县固墙镇固墙村家中挖坑支石磨的何刚,挖出了19件元代银器。尽管何刚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他很快意识到这可能是“国家文物”。于是,在时任村副支书刘红恩、固墙食品公司主任于东汉的帮助下,何刚分作两次,将19件文物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据故宫方面的表示,这批文物填补了该院元代银器方面藏品的空白,意义重大。

完成捐赠之后,他的名字被镌刻在故宫博物院专门为捐献者设立的“景仁榜”上。除此之外,故宫还给了何刚8000元的奖励,并额外给了1000元的路费,总计9000元。在1985年,城镇单位的年平均工资为1159元,8000元相对于19件文物的市场价自然不能比,但也不算少了。完成捐献之后的何刚此后两次陷入了生活窘境,他的妻子和父亲重病,故宫先后各资助了他5万元。如今,得知何刚不幸去世的消息后,故宫决定专门为他召开追思会。

英国商业哲学家查尔斯•汉迪曾说的: “所谓成功,不在于你位高权重有权有势的时候有多少人来找你,而在于在你的葬礼上有多少人是不请自来的。”这场追思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何刚生前的善举,他一生的意义也由此变得更加令人瞩目,尽管他本人已经走了。

故宫32年来对待何刚的态度、举动,就像严寒

2018届时文选粹01 中的一股暖流般存在。因为在更多文物捐献的事例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非议、争执和不满。这其中,最典型事例的要数陕西丹凤村民李磊的经历。2014年,李磊捡到一把战国青铜剑,拒绝了文物贩子十万元级别的求购价,选择主动上交当地文保部门。但李磊最终却仅仅得到了500元的奖励和一本证书。事后,李磊对媒体表达了失望,网友普遍认为文保部门此举寒了捐赠者的心。

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中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所以,公民发现文物应该主动上交国家,这一点并不存在争议。《文物保护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发现文物及时上报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护的,由国家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反过来,该法第七十五条也规定:发现文物隐匿不报或者拒不上交的,可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物质奖励没有标准,物质处罚倒有范围。法律规定重惩罚而轻奖励,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将有越来越多的文物发现者可能会放弃捐赠。产生这样的行为后果,并不是说这些发现文物的公民存在道德问题,而在于国家没有真正尊重捐赠者群体。故宫之所以受人钦佩,并不是因为其遵守国家法律规定,事实上,法律对于文物捐赠奖励的规定太过模糊,以致于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而是因为故宫做到了“有情有义”四个字。

何刚向故宫发出求助时,故宫方面先后拨付了10万元的补助。注意,这10万元不是奖励,而是保障,某种程度上,故宫就像一个保险机构,为捐赠者何刚及其家人提供了10万元的生命保障。

雪中送炭、救人于急难,故宫的做法或许值得政府来反思。在奖励重要文物捐赠者的问题上,即使明确奖励额度,我们也很难像土地私有制国家那样,明确文物价值的一半或1/4给予捐赠者进行操作。毕竟,文物的产权在国家,这一点不存在疑问。

但在对待捐赠者上,从给予奖励到给予保障,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思路。在这方面,商业保险公司也存在巨大的营销空间。如果操作得当,在接收单位和商业保险公司的帮助下,捐赠者及其家庭成员,也许就可以获得一份重要的人身保障。与其追求财富,不如抵御风险,这一做法应该得到重视。

当然,故宫为何刚召开追思会的做法,也提醒了很多文保单位,给予捐赠者的精神鼓励可以多种多样,并不是只有颁发证书一种。对待捐赠者,故

宫用了钱,用了力,更用了情。毫无疑问,这种做法会激励更多的文物发现者将文物送往故宫。也许,这里存在故宫的策略考量,但32年来,故宫对待何刚一以贯之的举动表明,故宫把策略执行成了战略,甚至融化成了底线。在心寒的文物捐赠者群体看来,故宫的举动如同一袭暖流,淌过他们的心间。

“雅事”吸引来的为什么不全是“雅人”

6月2日,中国美术学院2017毕业作品展落幕。在杭州,看美院毕业展是一件全城乐事,但师生们却是喜忧参半。一周的展览,不少作品“折损”在其中,有作品被观众拿走,甚至有作品被观众改了造型。

美术学院搞展览,展出的都是美术作品,按理说,愿意主动跑来看展览的人,一定是有一定审美能力或有意培养审美趣味的人。当然,欣赏水平的大小倒在其次,至少能大致分辨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能从对美术术作品的欣赏中得到某种程度的精神享受。换言之,美术展览是件雅事,被雅事吸引来的,通常来讲也应该是雅人。

不幸的是,这可能只是个一厢情愿的错觉。因为,人性之复杂,有时候远超人们的想象——有着极高艺术造诣同时又是公认的大奸大恶者比比皆是,芸芸众生中也不乏喜欢对艺术品顺手牵羊的“雅贼”之流。

不过,仔细审视此次中国美院毕业作品展览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还是会发现一些不同寻常之处。“雅贼”之流虽为“贼”,却仍然有一“雅”字,这是因为,这类人虽然对艺术品动了偷念,却大都是既懂得欣赏又懂得妥善保存的人,而中国美院的这次展览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却不仅限于偷窥作品,更是有很多作品直接被损坏、破坏掉了。

发生故意损坏现象的场合,并不限于美术作品展览,更多的故意损坏事件发生在赏花会、博物馆、风景名胜区里,各种各样的刻画、污损出现在古迹文物上。这些游览、观赏原本也是“雅事”,却出现种种大煞风景的事情,令人遗憾之余不免愤怒,愤怒之余却又有种不知如何是好的无力感。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社会整体上重视的都是知识的学习与传授,审美趣味和个人素养的提升虽然有,却是边缘化的存在,其表现形式就是教育上对分数和升学率等的过度重视。最近一些年,在重视知识传授之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起审美趣

2018届时文选粹01 味或者说是特长的培养,表现形式就是,在儿童的世界里,越来越多的孩子进了音乐、美术、舞蹈等特长班,在成人的世界里,艺术品拍卖越来越红火,“雅事”越来越受追捧。

问题在于,无论是之前的重视知识传授,还是近些年的重视审美趣味提升,都忽略了另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个人素养的培育和提高。忽略并不是完全无视,而是未能将之置于核心或足够重要的位置,没能将之贯穿于知识传授和审美趣味提升的过程之中。其结果就是,相当一部分的人虽然已经懂得欣赏美,甚至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投资于与审美有关的领域,但却无法在“雅事”面前保持足够的优雅。

古人教育子弟,讲究的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就是实践,就是做人,所以无论是入门的《弟子规》还是经典的《论语》,重点讲的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欲做事先做人,这是自古及今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高度重视个人素养的提升,既要培养出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更要培养出懂得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人,避免把“雅事”搞得一地鸡毛。

生理上的成年人,心理上的“儿童”,一些青年陷入了身份迷茫。这是对不完整童年的心理弥补。中国的70后还没有绑缚过重学业负担。而80后、90后,因为父辈出于社会竞争加速的压力和阶层焦虑,促使他们奔忙于学校和辅导班之间的钟摆运动。童年被过重学业负担挤压,只能是不完整的童年,这可以解释不少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即便到了社会,心理上还是未成年人。人的成长自有规律,跳过的还得补回来。

青年的巨婴心理,还与当前热门的公共娱乐生活有关。影视剧上小鲜肉大行其道,抗战神剧不过脑子,仙侠剧霸屏,故事几近神话,形塑迎合了社会普遍的巨婴心态。而智能手机上时尚女性的标配软件,是能把年龄无限拉低的美图应用,自拍不仅处理的更年轻,而且通过PS,立刻长了猫须显得“么么哒”。事实上,不是青年蹭儿童节,而是他们中的一些人每天都在过“儿童节”。

蹭“六一”揭示青年身份迷茫。巨婴心态进入社会显性层面,这是社会转型期的表症,其实是社会进入富足阶段的必然结果。父辈经过打拼,创造优裕物质生活,不希望后代背负太多,从而造就了“享一代”。富足时代的“巨婴现象”是客观存在,但要看到在个体上身份迷茫,势必会带来系列问题。社会普遍忧虑的“剩男”“剩女”现象,就是最直接的衍生品。沉迷网络的宅一代,背后也站着身份迷茫的“巨婴族”。

当青年动辄自称“本宝宝”,当他们沉迷本该属于未成年人的“儿童节”,背后的身份迷茫绝非社会和家庭之福。这是个体心理问题,更是青年身份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归根到底,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有义务帮助年轻人顺利转变并接受新的社会角色。毕竟,社会上的成年人自有其应有职责,他们已不再是能在麦田里尽情嬉戏的孩子。

蹭“六一”揭示青年身份迷茫

“六一”儿童节是中国孩子盼望的节日,可不少青年却热衷“蹭六一”。“本宝宝的节日到了,你们准备好礼物了吗?”随着“六一”儿童节的到来,许多社交工具聊天时输入“六一”等字眼,还会下起“红色气球雨”。越来越多“80后”“90后”大龄儿童也“蹭”入了“六一狂欢”的队伍。

现今,儿童节在中国,已不仅是未成年人的节日。朋友圈最能看出儿童节的景象,妈妈们忙着晒孩子们在学校的演出,儿童节成了“儿童表演节”。青年们忙着“祝本宝宝节日快乐”,还有不少人果真加入了“六一狂欢”,这群已是成年人的群体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青年节无所适从,倒是在儿童节刷起了存在感。

高考语文任务型作文范文 篇7

一、任务型阅读考什么

任务型阅读 (task-based reading) , 是指通过各种语言活动的形式来考查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考查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能否按要求辨认语言结构、内容、事物发展顺序和程序。也就是先给学生一篇阅读文章, 其长度和阅读理解相当, 然后在文章后面提供一张图表, 一般分为表格 (table) 或树状 (tree-shaped) 或蜘蛛状网络图 (spider-gram) , 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 依据文章的内容及上下文, 在所给的空缺处填空。通俗的讲, 就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这种题型综合了理解、分析、概括和书面表达等能力。也就是说, 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并掌握所读材料的整体结构与主旨大意, 利用阅读和检索阅读的方式寻求图标所需的信息, 并用恰当的词语完成与短文相关的图标。该题型主要考察学生三方面的能力:一是捕捉信息的能力, 二是组织信息的能力, 三是综合概括信息的能力。该题型对单词来源及词数有严格的要求, 答题参考时间一般为15分钟, 在总分为120分的试卷中总共10个空就占了10分, 分值比较大, 因此, 教师要重视并掌握好这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二、平时如何备考

要想在任务型阅读题上取得高分, 平时要做两方面的训练:词汇积累和阅读训练。

首先, 总结高频词汇。比如, 复习时注意积累一些概括性的词汇, 如表示目的与意图的:purpose (s) , intention, aim (s) , goal (s) , target (s) ;表示原因的:cause (s) , reason (s) ;表示结果或结论的:result (s) , consequence (s) , conclusion (s) , effect (s) ;表示建议的:suggestion (s) , tip (s) , advice;表示方式或方法的:method (s) , way (s) , approach (es) , measure (s) , means, manner, solutin (s) ;表示比较的:comparison, difference (s) , similarities, advantage (s) , disadvantage (s) , benefit (s) , weakness (es) , strengthen (s) ;表示主题的:theme (s) , topic (s) , subject (s) ;表示种类的:type (s) , sort (s) , kind (s) , species, varieties;表示形势或情形的:situation (s) , condition (s) , case (s) ;表示重要性或意义的:importance, significance, meaning;表示特点特征的:feature (s) , characteristic (s) 。总结后, 让学生反复背诵使用以扫清生词障碍。

其次, 分析表格线索, 熟悉短文的写作思路和结构, 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表格的项目内容, 根据已有的所提供的现成的表格内容提示可以确定表格的设计线索, 理清表格的设计原理。同时, 文章的结构往往也是很重要的设题线索, 而表格项目很有可能是根据文章的结构而设计的。平时在新授课的时候, 多带领学生分析范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试着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文章结构图, 总结出表格构成的规律。而在实际复习中着重培养学生以下的解题能力:1.词形转换能力。如approve (v.) →approval (n.) ; benefit (n./v.) →beneficial (a.) 等。2.英语释义与概括能力。如beresponsible for→be to blame for; result in→lead to/contributeto等。3.逆向思维能力。如I am unable to cycle to school because my bicycle is broken. (able) ;There has been a steady decrease in population in this city. (increase) ; The rough roadmade the car vitrate. (smooth) 等。4.语篇结构解读能力。

再次, 牢记解题的四个步骤:略读、扫读、细读和复查。略读即快速浏览全文, 理清文章基本结构, 抓住文章的框架及每段大意。扫读即扫读图表, 分析表格结构和内容, 准确定位填空的要求, 以便学生带着问题找读。细读即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整合信息, 准确表述, 归纳概括, 转换信息, 正确表述。复查即通观全篇, 复读检查。

最后, 要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复习和解题习惯。平时始终不放松词汇学习, 夯实基础。词汇复习应该做到从不间断、反复巩固, 要学会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加强词汇的记忆, 做到积少成多。除了记忆和理解外, 尤其要注意常用词汇的使用和辨析, 以及一词多义、固定搭配的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尤其是最后的复查工作, 可以从字母大小写, 名词的数和格, 动词的正确形式, 形容词副词的原级、比较级、最高级, 介词搭配, 连词, 时态语态, 主谓一致, 第三人称单数以及书写工整规范等方面入手, 做到谨小慎微。并且定时总结、整理、回顾、反省, 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策略, 尽可能的将这类题目的错误降到最低。

摘要:为了提高高考中学生任务型阅读的解题能力, 本文就高频词汇积累和解题四部曲对这类题型给考生提出一些技巧指导。

高考语文任务型作文范文 篇8

关键词:高考英语;读写任务型;策略;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2-095-01

读写任务型作文在2014年的江苏高考英语中出现,以其新颖的试题形式,为学生高考英语作文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避免了单纯的模板作文。针对于任务型写作,学生与教师在平时的备考中应该与阅读理解相结合,实现多种题型的交叉运用,从而为任务型写作积累更多的经验。

一、读写任务型写作的基本思路

(一)概括文章大意。在进行任务型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先对文章进行通读,基本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章的叙事主线进行概括。在进行通读过程中,注意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用笔在文章中做好相关的生词注释。运用自己的话对文章进行简单概括,进而做好精读的准备。文章的精读在于准确把握文中的主要内容,结合通读时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在有效的时间内,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精确翻译。同时,注意文章上下两段之间的递进关系,或是前后两句的因果关系。在句中标出难以理解的生词,结合上下文进行预测。对文章的内容准确了解后,进入答题模式。

(二)抓好文章中关键词。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行准确理解。学生可以在题目的旁边对关键词进行翻译。对于有几种释义的词汇,只需要找出符合文章语境的释义即可。对关键词的把握程度是进行写作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学生加强在词汇上的积累。另外,对于无法准确判断关键词的情况下,应该对文章的大体内容进行准确理解,从而能够抓住文章的大意进行写作,不至于毫无头绪。

(三)组织文章语言。写作的语言组织必须建立在文章的理解程度上,要牢牢扣准文章大意,在整体思维框架搭建过程中,应该围绕着关键词进行立意。同时,在明确写作目的之后,先不用急于在试卷上进行作答,再对文章通读一遍,以确定立意是否正确。另外,在语言的组织中,除了要注意语法的使用之外,对于文章中提到的要点,要进行仔细核对,以免发生遗漏[2]。正确使用短语、关联词以及词汇,在草稿纸上进行仔细、认真写作后,再回到试卷上进行正式作答。

(四)注意文章结构。对于高考英语来说,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文章的结构是否恰当。文章的结构要在开篇就进行确定,例如对于议论文而言,首先在开头一段中就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明示:“As far as I am concerned...”或者是“ I an infavor of ...”以及“I do not agree with the writer’s view ”。由于高考英语阅卷任务量尤为巨大,评卷老师尤其会注意文章的结构。因此,在保证“龙头”“虎背”“凤尾”的基础上,要注意文章的文字书写,从而使整篇文章的特点更为鲜明。

二、提高高考英语任务型写作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加大阅读量,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不应该仅仅以课文作为英语阅读的主要对象。在网络信息急速膨胀的今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优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渠道提升英语阅读量。在很多国外知名报刊上(例如纽约时报、美国时代周刊等等),都可以进行广泛的阅读,提升阅读量。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英语读本选择时,应该着重对英语短篇进行仔细阅读,对于长篇英语小说的阅读要充分利用灵活时间进行阅读。

(二)加大写作量,提升文章写作能力。学生应该养成记英语日记的习惯,通过日常坚持不断的写作训练,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写作的质量以及水平将会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优秀范文进行仔细讲解,通过对文章的结构、内容以及立意进行着重分析,从而在学生的心中,形成框架思维,养成严谨的思维结构,从而在文章中得以体现。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阅读理解”的教学讲解。任务型英语中,极为重要的前提是对文章的把握程度,倘若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都无法理解,对于写作的立意将是极大的困难。因此,在进行教学中,注重对文章中重点语句进行解析,增强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程度。高考英语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还是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以及语言的组织能力。因此,在进行平时的备考过程中,需要仅仅抓住这两点进行教学。

(三)创新思想,加强思维发散引导教学。很多学生在高考英语中失利,其中除了紧张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学生脑中“无话题”。学生在面对题目时,往往觉得无话可说,这就是在平时中不注意对题目素材的积累导致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强化学生这方面的练习。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培养发散思维正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方式与手段。素材的应用在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需要大脑对素材的灵活运用,从而实践写作内容题材的丰富。

三、结语

高考英语任务型写作要求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在进行“任务型英语”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只需要紧紧抓住这两点即可。同时,教师要想提升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还是要注意长期的英语训练。对于学生而言,掌握科学、合理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提高英语成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娟.2015高考英语“读写任务型作文”写作指导[J].东方教育,2014,(10):109-109.

[2] 张燕红.浅议高考英语读写任务型作文的应对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4,(11):23-23.

[3] 马蕙聪.浅谈高中英语写作中遇到的问题[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B),2013,(10):30-30.

上一篇:基层带兵心得体会下一篇:四十同学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