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中艺术实践的意义

2024-05-14

论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中艺术实践的意义(通用12篇)

论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中艺术实践的意义 篇1

04美 刘蕾

内容摘要 :艺术行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识、体悟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因而,就艺术教育的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方面,艺术的教育都必须是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教育。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艺术的行为是以视觉作为体验事物的基本方式来拓展人的认识能力的一个实践。如果,艺术行为本身不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人就不能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我们也就无法依靠这种行为改变或构建我们的艺术观念,获得艺术的创造能力和体验能力。

目前,师范类美术教育的讨论中,就专业教育目的而言,或反对过多的专业教育,或反对过多的职业教育。其讨论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师范生应具备的专业技术程度的作用上。前一种观点认为,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完成教学工作无须过高的技术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通过“审美”活动认识和理解艺术的含义,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成长教育,而不应以掌握某种美术技术为目的。因而,艺术教师的培训,重在教育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掌握。而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则提出,艺术学科的教育如果没有技术的含量,就不能称为艺术的教育。尤其在中学的课程中,没有良好的技术水准,教师不仅难以向学生提供优秀的示范作品,技术水平的低下也必然导致低水平艺术的教育。

上述讨论,无论就师范的性质,还是美术专业的性质,都在忽视一个问题,在师范教育中,就接受基础教育的初学者而言,艺术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对人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笔者认为,艺术行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识、体悟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因而,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应该是具有艺术含义的教育,一个开放的而非形式规定的教育。

就广义的美术教育来讲,美术的教育内容在3个方面展开:1.文化知识的教育;2.艺术技能的教育;3.艺术行为的教育。就艺术教育的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方面,艺术的教育都必须是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教育。但在上述师范教育的讨论中,不难看出,我们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是在将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知识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分离开,来强调艺术教育中的技术能力和泛文化意义,而忽略了艺术行为自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无论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还是师范高等专业教育的讨论中,我们虽然在不断地强调艺术的创造性和文化性意义,但这一强调,大都是将创造性和文化性从艺术体验的行为中剥离开来,孤立地谈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由于这种观点更多地倾向于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工具性意义,从而,使艺术行为本身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分离开来,使艺术行为的价值与人生活的本质要求分离开来。造成我们的艺术教育所针对的目的与艺术对于人的根本价值在事实上的背离。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因而,艺术的行为也适用于认知的原则,它总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以幼儿学说话的过程为例,一个母亲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必然通过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使孩子获得言语的基本条件。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认识能力的成长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成熟,实际上是孩子在整体成熟过程中的一个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掌握必然要在生活的要求中,通过实际的运用过程才能领悟其意义,创造性必然蕴含在这一运用的要求中,它并不能脱离与生活紧密关联的运用要求而孤立存在。就艺术的文化性意义来说也是一样,它不仅包含文化知识的内容,艺术对人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我们用艺

术的方式来领悟生活,感悟人的存在价值。审美体验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事物所做出的回应性体验。生成美的感悟和体验依赖于我们的体验过程,就如同我们经历生命的过程一样。艺术的领悟同样是在一种实践性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因而,艺术的行为也必然总是针对现实做出的实践。由此,反观上述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讨论,不难看出,在师范艺术教育的认识中,我们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在事实上是忽视的。

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从事艺术的学生所以从绘画学起,不仅是为学习绘画的技能,其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用视觉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建立艺术的行为意识。

在艺术行为中,图像的表达和体认,实际上是对事物的一个“看”法或认识,艺术的行为是以视觉作为体验事物的基本方式来拓展人的认识能力的一个实践。只有通过探索性、体验性和表现性的运用才有可能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艺术语言的意义。由此看来,现存的师范艺术教育,其艺术实践的意义是否具有艺术行为的含义也是值得质疑的。艺术的行为目的要求我们以艺术的方式来实现对生活的实践,艺术家的体认和观看,是以视觉形式“体验”和“探索”事物的过程。因此,绘画创造的真正价值是在形式体认的要求下,给人提供一个观看的方式,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那样,仅是发现美的形象感受。

我们在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的忽视,表明了我们对艺术含义的曲解。我们对艺术这个词义的狭隘的认识,分裂了人的本质要求。我们忽视了人的思维、体验、认知都来自于作为同时是精神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存在的人的要求。如果,艺术行为本身不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人就不能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我们也就无法依靠这种行为改变或构建我们的艺术观念,获得艺术的创造能力和体验能力。

人的认识从来都不是纯粹来自于对象的映照,认识的世界是在认识者的参与中产生出来的。因而,艺术的创造不在于新的现象、美的式样的发现,而在于建立新的视觉思维的角度和视觉体验的方式。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在“人”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起点。因为它能促进我们用体验的方式反思和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艺术的表达和体验中,视觉发现的效应取决于“观看”世界的方法的可塑性。通过视觉的塑造、发现,这个观看的可变性、多样性使我们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的方方面面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人的体验的要求上,成功地运用这种功效,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它也是艺术教育者的责任。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正在这个“视觉塑造”的过程中发生着作用。

阿恩海姆认为:想象本身是一种思维的功能,观察则是认识的过程,解释和意义是观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而教育可以阻碍,也可以培育人的这些能力。

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对象,就艺术对人的意义上说,都是一样的。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师范艺术教育所面对的学员,不仅是未来的教师,他们首先是一个接受普通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在这一点上,和所有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一样,艺术教育的价值是相同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在实施师范性的艺术教育中,不能因为师范的职业教育目的而因噎废食,用一种简化的艺术教育来替代教育中艺术对人的根本意义。这种意识会导致一个危险的结果——它必然把艺术对于人的意义歪曲为某种形式的审美教育或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将审美的概念,引领到仅对现实表象的“美”的发现上,将艺术的教育引申为仅就“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误导学生对艺术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在艺术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的这些偏见,会使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与艺术素质教育有根本性的偏离,即使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要求来讲,也会因为这一偏见背离人对艺

术的要求。

所以笔者认为,师范类的艺术教育,应该由两个内容组成:首先是针对人的艺术教育;其次是针对美术专业的技术教育。作为接受普通教育的学员,师范生所受的艺术的专业教育首先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教育,而不仅是职业技术的教育。就培养艺术教师来说,具备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而这一良好的素质,不是仅理论教育所能给予的,它同时还必须通过艺术的实践行为来实现对艺术价值的领悟。否则,作为艺术教师,在他进入美术教育的实践时,就无法保证他对艺术教育思想的正确理解,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有效的艺术教育。不难设想,如果一个师范生自身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艺术体验和教育,他又怎么能够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艺术对于人的价值?

论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中艺术实践的意义 篇2

一、艺术社团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高素质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重要功能,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 艺术社团日益成为高校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群体,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营造了学习的文化氛围, 促进了优良的校风学风建设。

(一) 艺术社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大学生具备的诸多素质中, 思想道德素质无疑居于灵魂的首要地位。艺术社团作为时代发展的创新载体, 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优秀的民族传统融入到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 这种规范和精神逐步外化为行为和习惯, 内化为情感和意志, 潜移默化地渲染影响学生, 凝练成其自身的思想情感品质, 事半功倍地达到教育效果。

(二) 艺术社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

专业素质是大学生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最显著特征。高校艺术社团虽然种类繁多, 千姿百态, 但很多学生都从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需要出发选择加入艺术社团, 社团必将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锻炼技能素养, 发展个性特长。

(三) 艺术社团提升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在大学这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象牙塔内, 社团活动可以满足大学生的社会交往, 寻求友谊, 发展情感的心理诉求, 从而有利于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团队协作精神和情商挫折商的培养和效用, 会在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显现, 让他们受益终生。

(四) 艺术社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积淀的精神财富, 体现着大学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蕴含着大学的精髓和灵魂。加拿大著名学者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曾经说过:“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艺术社团是最能体现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所在, 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 激发对学校的热爱和仰慕, 增强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艺术社团的发展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受到学校转型及条件制约, 相对于“985”和“211”大学来说,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艺术社团建设方面落后许多, 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 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长远发展。

(一) 艺术社团缺乏学校的重视和投入

新建本科院校更关注专业建设、就业率和考研率, 而对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艺术社团等软件设施则往往重视不够, 投入不多, 在思想上对其重要性是有所认识但行动上却无实效, 缺少对艺术教育的长远规划和建设。

(二) 艺术社团缺乏制度章程和管理体系

很多大学生是出于兴趣爱好, 无需资格审查就可以加入社团, 并随时随地可以单方面宣布退出, 这种随意松散的组织特性, 使得会员流动性太大, 约束力不强, 社团内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评价体制, 也没有系统的活动规划, 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难以维系社团的长期有效运转。

(三) 艺术社团缺乏专业指导教师

艺术社团多是在校团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师资配备力量不足。虽然一些艺术社团外聘了指导教师, 但由于劳动报酬及其他诸多原因, 也只是在有限时间内进行宏观指导, 对具体活动形式和日常管理并没有发挥作用, 所有这些都在客观上阻碍了艺术社团的高精深发展。

(四) 艺术社团缺乏社团文化积淀和传统延续

很多社团大多停留在较低层次上, 活动水平不高, 会员们聚集在一起办几次晚会, 搞几次球赛, 沉浸在活动的热烈氛围和成功喜悦中, 却缺少总结交流, 重形式重场面, 少探讨少积淀, 很多活动经验和优良传统没有得到发扬传承, 就连每一届社团领导集体所积累的组织管理经验, 也同样没有继承延续下去。

三、发展艺术社团的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应明确认识艺术社团的作用激情面临的难题,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发展艺术社团, 真正把艺术社团建设成为展现校园文化的重要窗口, 成为大学生接受艺术熏染, 提高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

1) 做好政策扶持和后勤保障, 为艺术社团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各类艺术社团活动。学校可以根据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 邀请资深专家和相关人员, 科学合理制定艺术社团的发展规划和考评机制, 努力实现艺术教育教学的目标责任。2) 健全艺术社团制度章程和管理办法, 做好社团干部的选举和梯队培养力度保持社团发展的连续性。加强社团各项制度建设, 使社团在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上运行。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外, 严格社团干部的选拔和任用, 要让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对社团工作有热情的学生担任负责人, 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跟进指导, 并定期举办社团干部培训班, 做好社团干部换届交接工作, 保证艺术社团持续健康稳定发展。3) 加强艺术社团的师资力量,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指导作用。如果没有一支专业管理队伍和专业教师指导, 艺术社团是不可能搞出深度和广度的。通过各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设一支高业务水平的社团指导教师队伍, 提高艺术社团的活动层次, 建设各类精品社团。4) 形成艺术社团文化特色新模式, 传承优秀社团文化。结合学校自身特点, 认真组织开展好艺术社团活动, 将艺术家, 民族文化传承者请进校园, 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 提升艺术社团内涵, 推动社团自身建设, 有效汲取学校和社会所有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 拓展大学生接受艺术熏染, 提升艺术素质的空间。

摘要:艺术社团对于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自身的办学特点, 日趋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 发展好艺术社团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素质培养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艺术社团,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娟.对普通高校艺术类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1.

论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中艺术实践的意义 篇3

关键词:人文;艺术设计;教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艺术设计活动,文化是可以直接影响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的。中国自古以来皆是文化古国,艺术与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不可分割的,灿烂的传统文化引导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创造了诸多精妙的作品。中国文化在经历了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极度否定,以及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文化呈现出内容的多样性和目标的不确定性,这样一种结果也影响着艺术活动。艺术设计教学需要将现代科学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人文意义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具有文化内涵、艺术创造力的设计师。

一、艺术设计教学

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人格和精神,这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立场,它涉及到人的思想、情感、心态、意志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它们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精神与行为选择。艺术设计教育是典型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学科,并且因其在审美、价值观、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表现而呈现出典型的人文学科特征。

现代艺术教学因全球化的推动而呈现出多元的形式,国内的学生可以学习本国的艺术创作手法,同时也能学到国外许多著名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是国家文化之间的碰撞,也是教学方式的相互融合。诚然,就艺术设计教学经验来看,西方学校的艺术教育时间较长,至今约有五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学院体系和教学制度。反观国内,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历史较短,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体系,而且近代因文化的多目标、不确定的状况,艺术教育的方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但随着这几年关于传统文化的“复兴”,艺术作品也更多的具有民族特色与人文情怀,国内对艺术教学的探索也在逐步向本土文化发展,学会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创作上启迪学生的艺术智慧。

二、人文教育对艺术教学的重要性

(一)人文知识

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育人环节就是促使人的综合修养全面提升,而这一提升的主要结果就是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即对人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知识,是当地人所熟知而外部人模糊的,因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积习不同,只有了解了这些文化的起源与背后的故事,才可能去体会蕴藏在其中的人文情感。人文知识教育的重新回归已经成为一种理性的普遍共识,当师生共同深入社会观察和体察社会现象的时候,人文精神是体现出来的。

(二)精神文化

曾有一位名人说过:“人面对着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家庭和社会来完成,知识世界的教育可以由一般学校来完成,而心灵世界最复杂,属于终身教育,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来逐渐完成。”精神文化是一个人一生最为宝贵的财富,而对于艺术设计的学习者来说,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是必要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人文教育注重精神的培养,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取得的精神力量的升华,它是一种内部的支撑力量,成为每一件艺术设计的核心思想。

(三)人文情感

人文教育中对情感的渗透是从始至终的,情感是艺术需要表达、传递出的信息,没有情感的艺术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人文情感可以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上,也可以是对文化内涵的透彻感悟,或许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出与物体共鸣的思想。情绪的波动表明了内部情感的变化,当学生可以将情感投入到创作中去,才真正算是进入了艺术设计的创造中。

三、人文意义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实践

(一)人文选修课

开设人文选修课程,是为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面,从其对人文知识不同的兴趣入手,选择适合志向爱好的学习课程。在教学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奥秘,感悟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在创作中得到更多的灵感启示。可以选择学习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民俗学、行为心理学、人类学等,如“音乐欣赏”、“诗词赏析”、“修身养性”、“历史文化”等,仅凭学生自由意愿去选择,认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才能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养,增加对艺术的理解能力,通过知识的积累,提高对艺术设计的创作能力。

(二)教师的德育

教育是从上至下的,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及教学水平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优秀的教师会让学生不自觉的进行模仿,从而找到更好的自己。人文教育不仅需要对学生实施,更多也需要教师的配合与肯定。邓小平曾经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孔子也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命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艺术设计教育是一个艺术文化传承的过程,虽说天赋很重要,但如果不适当的引导,不去拓宽知识、学习技能、总有一天也会出现江郎才尽,伤仲永的局面。

(三)课外人文教育

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文意义的教育活动,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开展人文素养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创建的情景中不自觉地体会人文精神、情感,寓教于乐,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比如带学生参观具有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或艺术基地,组织校园艺术节、校园文化节等,可以是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类型,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让校园充满“人情味儿”,唤起学生对校园文化情感的回归,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和美的教育。

四、结语

人文教育是知、情、意、感并重的教育,也是艺术设计教学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途径,无论是从文化的知识、精神、情感上来说都是适应艺术教学的。人文是根基,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当代设计文化思想和先进技术,从中得到启示与创新才是艺术学院培养现代设计人才的可取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永强.人文意义的建构与生成——问题导向式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中央民族大学,2012(05)

[2]宋剑,扈中平.教育与人性: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J].南方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7)

[3]李乐山,现代设计的价值与人文基础[J],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作者简介:

论音乐艺术的思想意义和形式价值 篇4

《田园交响曲》(F大调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后体现回忆自然的经典作品,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命运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该作品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田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其中第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不太快的快板,奏鸣曲式。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作者并不在主题上加以他善长的发挥手法,只是朴实地重复,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第二乐章,在溪边。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奏鸣曲式。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据《贝多芬传》的作者辛德勒记载,他曾经陪伴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条山谷旁的小溪边漫步,途中,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树说:“我就是在这儿创作了《小溪边》,黄鹂、鹌鹑、夜莺和杜鹃,都鸣叫着,我把它写进乐曲里了。”

第三乐章,乡村欢乐的集会。快板,诙谐曲。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音乐取材于民间旋律,描写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喧闹,质朴而粗犷,像一幅色彩鲜明线条粗豪的民间风俗画。当欢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安并很快变成远处的雷声,欢乐的集会被打断。

第四乐章,暴风雨。快板。在这一乐章中,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转瞬间便笼罩了一切。整个乐队都在急速飞旋,弦乐刮起一阵阵旋风,倍大提琴发出沉重的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像是狂风的呼哨,铜管和定音鼓的霹雳令大地震颤,包含乐队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风暴在横扫一切,想把世界带进地狱一般。但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暴风雨很快就过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园牧歌。

第五乐章,牧人的歌。小快板,“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回旋的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草地发出清新的馨香,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感激心情,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

该作品第二乐章结尾处,有三种木管乐器模仿了小溪边的鸟鸣。这一几乎是自然主义的乐段,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囿于古典乐派的传统观念,人们认为如此粗糙、未经处理的声响,根本不适宜用在交响曲中,甚至不能被称为音乐。但柏辽兹对贝多芬进行了辩护,认为他的手法相当高明,有着相当的感染力。并称如果“鸟鸣声是幼稚的模仿”,那对“风暴中的电闪雷鸣、风起云涌”又该作何评价;更称这时贝多芬已几乎耳聋,这些鸟鸣声可以说是对于声响世界的回忆和缅怀。

论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中艺术实践的意义 篇5

一、充分认识和明确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艺术教育所包含的相应课程和教育方式及手段都能很好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在进行专业技术教学当中,适当的安排进艺术教育课程,可以有效地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和特长,让学生摆脱单一的、枯燥的技能或技术学习。从生理学的角度讲,艺术教育对音乐、美术等的学习还可以充分开发人脑的右半球,而技能或技术学习多半由左半脑来完成。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在课程中设置艺术类科目,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

另一方面,艺术教育的开展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与社会对接的窗口。这一点,是由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其一是,高职教育培养的专业技能人才毕业即就业,直接进入职业体系。其二是,高职教育年限较普通高等教育年限短,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广度有限。进行艺术教育,就可以弥补学生只有一技之长的短板,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开展艺术教育,特别是影视、音乐等科目,能够让学生通过理论到实践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主流的文化现象及其实质。这样就为学生打造了一个从学校内部了解社会文化的窗口,让学生有了先人一步的社会文化体验,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这对在校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也是毕业生进入职业体系,顺利开展工作的思想基础。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状况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艺术素质普遍堪忧。主要表现在,在校学生的文化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艺术基本知识,对艺术的概念较为模糊,很大一部分学生将艺术教育视为辅修课,甚至认为艺术是旁门左道,不实用。很多在校生对艺术的理解也较为偏颇,其中较为明显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诸如艺术节、文化节、音乐节等综合类文化活动,即使参加也常是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当今高校高度的社会化,也导致了很多学生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了很多社会非主流文化现象的影响,并在对其理解上出现偏差,一部分在校生进行盲目的模仿,甚至出现沉迷于某种文化现象之中而影响正常专业技能学习的情况。

三、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现状

高职在校生的艺术素质堪忧,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缺乏系统性,专门的艺术教育科目设置不健全,院校中专门从事艺术教育的优秀教师匮乏,缺乏相应的艺术教育实践。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实行“对口”制。这种课程设置原则虽然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又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势必造成学生的学习较为单一,是专才而不是通才。因为课程设置的原因,一部分高职院校出现了艺术类教师的空档,即使部分学生有艺术方面的兴趣或天赋,都不能得到及时的培养和发掘,导致学生只能凭借自己对音乐、美术的理解自行发展,使得其艺术修养没有得到应有的完善。高职在校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比较多,如机车车辆、通信信号、计算机等应用学科一般都是边学习边实习,结业即可进入工作岗位。在常规的学习时间内,能够用于艺术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较少。还有一点,是现今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中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就是艺术教育思想的普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教材缺少相应的艺术类读物,使得一部分有一定艺术素质的学生不能得到正确艺术理论的指导,艺术素质长期难以得到提高。

四、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加强艺术教育的做法

面对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普遍滞后的现状,主要做法有主动引入艺术课程,注重校园的文化环境及相关设置的软硬件建设,广泛开展艺术教育实践并一步步完善教师队伍。在高职院中成立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主动引入艺术课程,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根据高职院校的学制将艺术类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常规课程学习中。另外艺术教育中心还承担本校大学生艺术类社团的教学和指导,特别是大学生艺术团的指导培训。负责拟定全校文化艺术工作方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艺术活动。负责学校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开展与教学课程相适应的艺术实践活动。开展艺术及艺术教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切实的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艺术普及方面,使艺术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五、改善高职艺术教育现状的主要对策

改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现状的方法很多,其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主要的对策之一。只有建立了健全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引进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艺术教师,才能从院校教育体系内部搭建起相对完整的艺术教育平台,才能对在校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从而改变艺术教育滞后的现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除此之外,加强艺术教育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注重实践,科学的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艺术领域内各类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艺术理论的养成上形成更加完善的艺术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的加强,使学生在更广阔领域内对各类知识、技能的理解更加深入。通过艺术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会由内而外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良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和建设性的话题,加强艺术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在激烈竞争的教育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所必须进行的改革和尝试,其模式和实践手段还要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摸索的发现。

参考文献:

[1].周冠: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对非艺术专业学生[j],黑龙江科技信息,(11)

[2].彭轶、钟朝玲:对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思考[j],美术大观,(9)

[3].马华伟:浅析高职院校中的艺术素质教育[j],成功(教育版.2010(9)

[4].张文高:职非艺术专业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j],职业时空,(9)

绘画艺术中色彩表现的意义论文 篇6

摘要:印象派作为欧洲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画派,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印象派所体现的独特绘画理念和形式,对艺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具有研究价值。文章首先对绘画中色彩表现的形式进行了分析,对其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点进行概括,从而明确了色彩在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学属性,并对其审美价值进行提炼。

关键词:印象派;审美价值;色彩表现

一、色彩表现形式的特点

形式在西方美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李斯托威尔在《近代美学史评述》中曾经说过:“只要对美学的历史稍微的瞥一下,就可以充分了解形式论所表现出的重要地位……形式一直处于最为显著的地位。”日内瓦学派的重要代表让鲁塞也曾经说过:“如果说存在一个相关的概念能够引起矛盾或者是分歧,这个因素必定是形式这个典型的概念因素。”因此,对于色彩形式的分析是对色彩表现出的审美价值进行探析的基础。在绘画艺术形式中,色彩的运用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古老的洞窟绘画就对色彩进行了大量的使用,虽然只有黑色、棕色、赭石等单一的色彩,但是仍然能够营造出原始、质朴的艺术效果。物理学家牛顿运用三棱镜实验从太阳光中分解出不同的颜色,发现了具有可循性的光谱。米歇尔尤金谢弗勒尔的《色彩的协调和对比规律》,在牛顿的基础上从心理学方面说明了色彩之间的对比带给人的不同心理效果(如冷暖对比、色度对比、明暗对比等)。

二、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的体现

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洞窟壁画中,从这些人类早期的壁画、洞顶画艺术中可以看出,其所运用的色彩主要来自于自然界。如,黑色来自于炭火烧尽之后留下的残渣,红色通常为动物的血液,所呈现的色彩比较单一,大多运用平涂的形式记录,同时也成为人们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印证,彰显出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和走向文明的精神力量。古希腊绘画中对色彩的运用表现单纯,具有非常明显的符号化倾向与较强的装饰效果。古希腊绘画对色彩的运用趋向于理性的特质,绘画线条轮廓的表现虽然较之古埃及绘画有所突破,但是在色彩方面仍然表现出比较简练的风格。在绘画作品中,区域单色化的艺术表现特征比较明显。古希腊画家阿佩莱斯通常运用黑色、红色、白色、黄色这四种颜色作画,不是因为没有更多的色彩可供使用,而是阿佩莱斯追求比较简洁的绘画风格所致。中世纪以后,绘画中色彩的运用逐渐被重视起来,人们开始运用不同的色彩形式进行艺术表现,在色彩表现方面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三、色彩在绘画艺术中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绘画中色彩所表现出来的装饰性特点逐渐削弱,但是对于印象派画家而言,色彩的装饰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印象派绘画家的观念中,色彩所具有的.装饰性效果并不仅仅依附于造型,而是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这对后来的后印象派、野兽派和维也纳分离派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画派的色彩使用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印象派的色彩理论,并融入了东方绘画的特点,从而创造出极具特色的造型、色彩组合形式。色彩的运用在获得画家重视的同时,也成为彰显绘画者思想、情感、意识的有力的媒介载体。运用色彩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象征性的主观表达,使油画中色彩的象征性表现变得突出。现代绘画的色彩运用,色彩不只是用于对客观事物的表现方面,更扩展到对绘画者抽象经验和思想观念的表现方面,绘画者通过对画面色彩的协调搭配,对自身的思想、情感进行表达,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

结语

在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中,色彩的表现如同音乐艺术中跳跃的音符一般,成为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作为人类对世界进行认识的重要媒介,色彩被赋予了社会经验和画家自身情感经验的双重载体特征,其独有的表达特点和艺术魅力成为众多画家为之着迷的重要原因。探究色彩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立华.西方绘画色彩的发展与演变.艺术百家,(5).

[2]王丽梅.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色彩观.文艺研究,2007(1).

论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中艺术实践的意义 篇7

公共艺术概念的广泛性和融通性不同于其他单一艺术门类的规范与界定, 并且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发展。但人与公共艺术的互存关系, 却在“公共艺术”的概念被明确之前就一直存在着。公共艺术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事物, 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完善, 人群聚居的特性日益显著, 公共空间的职能划分逐渐明确, 公共艺术创作理念的探索与不断完善显得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当代性。而对公共艺术基本概念的研究, 正是立足于这种时代文化背景之下。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伴随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而不断演进的艺术门类, 既不是一种表现形式固定的艺术, 同时也不是景观建筑环境艺术的同义词。其概念强调的是通过艺术家和工艺美术师在特定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共同创作与努力, 运用艺术表现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施以专业的创作与制作方式技能, 充分表现艺术家的创作主题理念与环境功能需求, 创造出视觉和精神上都能够赋予公共空间环境以灵魂和生命力的优秀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与纯艺术在外在形式表现和内在理念传达上都是有所区别的。1.不同于纯艺术多半适应小范围的观看交流, 公共艺术的展示更加强调公开和开放, 并要求适应公共环境空间的各种需求;2.不同于纯艺术主题表现的个人化、具体化乃至情绪化, 公共艺术的主题表现要接近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价值标准和精神追求, 并与地域文化内涵相契合;3.许多纯艺术作品创作是以作者自身的艺术表现风格、表现技法以及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思考为创作出发点, 所以展示场所是可以变化的, 但公共艺术作品往往是对某一特定场所环境空间量身定制, 不能随意迁移它处。

公共艺术有其自身规范的原则。它运用艺术行为转换和改善公共环境空间, 使得艺术家深入地参与到公共艺术的主题构思和创作完善过程中, 满足广大民众的艺术审美需求, 与周围特定环境氛围融汇共存。公共艺术的发展在西方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而其在当今中国的复兴和发展, 正体现出转型中中国社会公共事务中所呈现出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在公共空间艺术领域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作为公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壁画, 也主动地适应着这种巨变。

二、公共性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公共艺术的概念基础就是“公共性”, 这决定了其既不是一个流派, 也不是一种特定艺术风格, 而是作为开放给民众所共同享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虽然许多艺术门类都强调其创作目的的专业纯粹性和创作者个人情感表达的自由性, 以此来界定区分创作者之间、艺术门类之间的概念限定, 但回避不了的是, 任何一个艺术家个体都是存在于特定的人类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 其行为 (包括艺术创作行为) 都受到特定环境下社会规范的影响和制约, 所以没有绝对自由和纯个人的艺术创作行为。当这样的作品在美术馆、博物馆或其它公共场所进行展示时, 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 也在认知和了解创作者的创作背景、意图、内容和精神情感, 这样的行为交流同时赋予艺术作品某种意义上的公共性。

而公共艺术的产生, 是从其本质和创作根源上就注定需要满足公共审美需求, 体现社会、地域、文化及场所集体精神, 表现和探讨公共事务等的目的性。公共艺术作品最终成为一件人们所接受和喜欢的作品, 是基于它影响和感染者人们的精神领域需求, 而这种精神诉求一定是公共的、开放的、民主的和自由的, 绝不是私有的、封闭的、专制的和束缚的。所以, 公共艺术在传达整体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内涵意义时, 反映了作为人类文明构成重要环节中的一部分, 其担当着塑造、宣传和传承人类社会“公共意识”的重任。

公共性在公共艺术中的体现通过其两个特性得以充分展现:一是公共的参与性, 这是公共艺术与非公共艺术的最大区别。公共艺术创作应最大程度地尊重所有公众参与者的社会权利和意见, 这种参与性既表现在公众对作品成果的评价, 也表现为公众对创作过程的参与。创作者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交流、沟通、选择、影响会共同推动公共艺术作品的进行和完善;二是公共艺术的互动性, 公共艺术作品结果的展示与评价应该是完全开放的。由于公共艺术作品产生和创作过程受特殊客观条件的影响, 在这一完全开放的的创作背景下, 艺术家与工程的各种社会参与者都会产生外部交流和内在沟通的互动性。正是这种有益的互动行为, 使得公共艺术创作充满了丰富而全面的社会信息和价值观念, 为优秀作品的产生创造了扎实的基础和创作氛围。

公共性的体现是公共艺术存在的首要法则。公共性理念的发展与完善, 伴随的是人类社会文明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进步, 它所强调的开放、公平、民主、自由等观念都极大的促进文明的演进和传播。

三、公共性在壁画艺术中的体现

作为典型公共艺术门类中的一种, 壁画艺术具有强烈的公众性色彩。壁画的发展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一样悠久, 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 逐步体现出记载历史、教化宣传、表达思想、褒贬时弊、装饰美化等功能作用。其一方面要表现创作者的主观感受;另一方面需要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和精神追求;再一方面还需要适应载体建筑环境的功能性要求, 这些都是壁画作为公共艺术所具备的特殊性质。壁画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公共艺术形式, 起到将建筑空间的物质世界向艺术表现的精神世界延伸的媒介作用。

世界公共艺术的发展尤其受西方公共理念的深刻影响。在西方以及其它发达国家的公共艺术由于受到政府具体文化政策的支持保障和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烘托, 具备较为良性的创作发展空间。随着近代公平、民主、自由等西方价值观的宣扬与强化, 壁画艺术在世界范围类的也迎来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契机。

中国壁画艺术的发展具备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且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交流与创新, 它才成为独具鲜明地域文化风格和丰富艺术表现方式的文化瑰宝。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首都机场壁画群的落成, 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壁画艺术的复兴一方面打破了以前单一的艺术审美样式, 朝着更加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大众开始关注公共艺术更深层次的存在意义, 对公共性的认知与了解加强, 唤起了人们关注公共艺术、公共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 社会文化的演进发展, 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和观念会演化的更加深刻与持久, 其内容和形式经过不断的融汇、锤炼、积淀与创新, 将以更加全面和丰富的面貌出现在公众面前。

公共性理念的不断发展与逐渐完善, 伴随的是人类社会文明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进步, 它所强调的开放、公平、民主、自由等观念都极大地促进文明的演进和传播。当今世界是一个高科技发达的网络时代, 从而直接产生了以工业生产为其文化特征, 以大众消费为其接受对象, 以科技媒介为其传播手段的现代艺术形态。它将一切传统的艺术形式——绘画、戏剧、文学、电影、音乐、电视等都纳入了网络体系, 所以人们的文化观念, 思维方式也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彻底改变着人类艺术的整体格局。

摘要:随着壁画艺术受众对象人群的内涵素质、审美需求、功能性需求、社会价值观等诸多现实与精神层面的不断变化, 壁画创作的主题观念与表现形式在科学、充分、合理地继承原有成果结晶的同时, 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地加以改革与创新, 使得公共艺术公共性特色真正、全面、充分地涵容于壁画艺术的精神文化内涵之中。

论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中艺术实践的意义 篇8

关键词:播音主持艺术;高能素质;重要性;意义

播音主持专业,区别于音乐、绘画对艺术天分的高标准、严要求,对外貌长相、声音声色、语言表达等都有一定要求。伴随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播音主持人员的要求愈显多元化、全面性。包含内在素养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观众更为注重的话题。多萝茜·里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高能素质”理念。提出在实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强调对从事播音主持人的人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性培养。

下面就高能素质的概念和内容进行概括性阐述。

一、概述“高能素质”

多萝茜·里奇,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以30多年的教育实践与研究为基础,首次提出“高能素质”这一概念,并发表了相关著作。“高能素质”不是传统意义上德智体美劳的简单相加或者某项素质的极大提高,而是对包括自信心、勤奋度、创造力、责任心、坚韧性、爱心、专心、的一种精神境界的引导以及对文学创作、生活常识、思维能力等十一项基本素质进行组合式的综合性培养。多萝茜·里奇教授认为,“高能素质”就是将这十一项激发很多人成功潜能的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最大化。高能素质培养的本质,就是培养一批最有可能成功的社会人才。高能素质的培养,教会了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性与性格举止等等方面,是情商与智商两者并重、有效结合的独特产物,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未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社交问题、生活问题的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现阶段,高能素质的研究工作还主要局限在儿童教育阶段。但是从高能素质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教学内容优势而言,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是非常有益且不可或缺的。播音主持人员只有外在好、内在美的综合性发展人才,才能在该专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逐渐形成个人风格与独特优势。中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施行主旨,不是培养一批只对本专业精通的知识搬运者,而是一种能够在掌握知识后能够进行再加工、在创作,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型人才,才能对社会发挥正面能量。从事播音主持专业的人员,会站在社会生活中最显眼的地方,他的一言一行会同时暴露在很多人的关注之下。所以,高能素质理念的引入,就是对播音主持专业提高就业率的一种创新理念,对播音主持人员的身心发展、综合素质提高以及个性化的特色培养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能素质对播音主持艺术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1、高能素质对播音主持艺术的重要性

播音主持人员从事着一种用自己的声音生动再现党和政府以及人民声音的一种特殊工作,自己表现出来的所有肢体动作、神态表情都会对社会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所以,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作为培养方针的“高能素质”的引进显得愈加重要了,是整个播音主持艺术传播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种结果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高能素质培养是必然趋势。高能素质可适用于各行各业,在播音主持艺术方面更显突出。播音主持人员是全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一线人员,与人民群众进行最直接的交流,具有很强的教育性与引导性,他们素质水平的高低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束缚与局限。这种较强的社会责任,必须强制性的要求播音主持人员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有效保障节目制作质量及信息传递效果的高水平。那种只具备外在条件的播音主持人员,是无法满足社会和观众所需要的健康、积极的主持状态与解决突发性问题的心理素质要求的,最终只会影响收视效果,不能做好工作。

(2)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发展要求。现行播音主持专业仍以专业素养和知识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大纲要求,缺乏高能素质的培养,是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播音主持人员的,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在前期培养阶段就应注重价值观和道德修养的塑造与修正,全力促进“高能素质”的全面实施。

(3)播音主持行业队伍的现实需求。在网络媒体的不断深入下,时常因言行失德、虚假代言等原因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这些都是该行业“高能素质”缺失所带来的不良风气。为了有效规避,必须对播音主持人员加强“高能素质”教育,塑造良好的形态和品质。

2、高能素质对播音主持专业的现实意义

(1)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推广,选择播音主持专业作为依靠目标的学生越来越多。据统计,每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录取率仅在10%左右,可见该专业的受欢迎程度。播音员、主持人已不再单单从事于广播电视节目,还有网络传媒平台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公众人物,对社会的责任也更加重要。所以,必须对播音主持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一个高标准,高能素质就是很好的一项选择。教育的实质在于“育人”,他的最终目的是对人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进行培养,对播音主持人员来说更是如此。高能素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育综合型人才”,促进播音主持人员的全面和个性双发展。

(2)高能素质培育有助于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播音主持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水平的有力保障。播音主持人员的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适应广播电视一线的必要条件。这些都是高能素质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能素质的引进与推广是广播电视、传媒事业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深入的必然选择。它是时代发展所赋予的责任,更是播音主持专业艺术的创新与改进,必须加大社会关注度。

参考文献:

[1]陈蕾,卢静.高能素质是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内驱力[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2).

论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中艺术实践的意义 篇9

情感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关键,是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具有高情商的综合性人才,这必将促使美术教育要加大感情教育的力度。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对大学生情商的培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情商培育的措施

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情商培育的措施主要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科学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重点开设核心课程

高校不要使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受到挤压,要建立有效的制约机智,以保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引进相关教师,以保证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质量得以提升。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进一步合理规划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配置充足的教学资源,从深度、广度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这将有力地促进大学生情商的培育和校园文化的发展。重点开设核心课程,以保证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情商培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主要是一些经典课程,内容包括《艺术概论》、《影视欣赏》、《美术欣赏》、《戏曲欣赏》、《舞蹈欣赏》、《音乐欣赏》、《民族器乐赏析》、《合唱指挥赏析》、《摄影基础》、《交响乐赏析》、《动画作品欣赏》、《声乐作品欣赏》、《歌剧欣赏》等课程,开设这些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涵养人文素养和内在品德,使道德教化、良知哺育、价值传承的大学精神得以保持、强化和发扬。发挥其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校内各种媒体作为情商培育的宣传阵地

公共艺术教育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台、闭路电视、学报、校园网、自办刊物、橱窗、板墙报以及各种标语、条幅、挂像等校内媒体作为加强情商培育的宣传阵地。这些形式都将直观地对大学生情商的培养和引导起着“春风化雨”般的渗透作用。

3、将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情商培育融入于校园文化活动中

开展“情商培育”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此主题举办艺术节、音乐会、戏剧演出、舞蹈表演及各种艺术展览等;开展书法、绘画、班报、韵律操、摄影等比赛活动;召开艺术沙龙和艺术研讨会,以活跃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这些充满着浓厚艺术氛围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会让大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和熏陶,而且还将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引导广大大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从而实现完善自我、启迪智慧、培养技能、放飞个性、健全人格的目标,为繁荣校园文化,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作出积极的贡献。

4、合理安排大学生各种形式的艺术观赏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是单一的教育,而是对人生全面的揭示和概括,比如一部电影、一幅画涉及到了人生诸多方面,如道德、伦理、科学、宗教、感情等等,艺术观赏过程必将会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加音乐会、观赏电影、戏剧、画展等。一方面可以减轻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鉴赏水平和提升大学生的情商。

二、加强髙校公共艺术教育中情商培育的意义

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情商培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塑造其健康人格。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情商培育,通过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存在价值的不断探索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最高阐释来引导大学生突破自身局限,优化自身的情感生活、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精神生活等,从而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2、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在大学生成才的诸多因素中,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决定性意义,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情商培育,其灵魂是思想性,此外还具有形象性和愉悦性,这将会完全不同于刻板的理论道德说教,这种教化往往是直接的、目的性很强,使得大学生乐于产生道德对照和评价,从而激发大学生忠诚、谦让、宽容、健康向上等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本素质包含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而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渠道,因此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系统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4、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大学生大多生活在现实的功利社会,利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所具有的非功利性特点,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情商培育能够使大学生的心态得以超越,达到庄子所说的“与物为春”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从此意义上说,通过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情商培育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充实精神以及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结语

情商是决定个人成功和幸福最关键的因素。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情商培育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石,也是美术教学适应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现今高校已由过去单一关注大学生智商的开发,转变为既关注学生智商的开发,又关注大学生情商的培育。的确,在大学曰常教学管理过程中贯彻情商的培育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而占据美术教学重要地位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其是最容易满足人类情感需要的美术教育,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对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对大学生情商的培育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与自身优势。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张道森著.中国美术欣赏【M】.浙江大学出版社,(06)

论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中艺术实践的意义 篇10

主要摘要;

丑是与美对立的范畴。在现实生活中,丑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它常引起人们的心理抗拒和情感排斥,从而被排除于审美视野之外,不为审美心理所容纳。它是审美活动中的负价值,是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但是,现实中的丑却可以成为艺术对象,现实丑就能转化为艺术美。事物本身的“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作为艺术形象却具有了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同时,它能使人认识到这种否定性的本质,便具有了审美认识的作用。关键词;丑,审美,生活丑能转化为艺术美,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所决定的。艺术家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将丑真实地展示出来,就体现了合规律性的“真”;同时,进入到艺术殿堂中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便从反面肯定了美,又体现了合目的性的“善”;并且,由于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生活丑在艺术上构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因此,当生活丑进入艺术意境,就会蕴含生活丑本身所无法包含的审美意义。这是一种以其艺术性的存在否定其自身现实存在的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震颤,产生强烈的美感,即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于丑怪中见光华,比如说: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的《欧米哀尔》欧米哀尔是个年轻美貌的妓女,风流一时,当她衰老时,过分的纵欲和摧残使她尝到了苦果,欧米哀尔弯腰踞坐着,无力地低垂着头,绝望地看着自己那曾经饱满、灵巧的乳房,富于弹性光洁的腹部。而今一道道皱纹布满僵硬的身体,四肢如同冬日里的朽木,支撑着衰老的生命。昔日的生命活力,如同逝去的岁月永不再回。虽然第一眼看来那仅仅是一个老妇的雕像,可当它成为一件艺术做品时,其中却蕴含美的意义。

通过艺术家的各种艺术手段与表现形式,艺术实现了现实生活之中假丑恶向艺术美的转化,从而化丑为美,扩大了人的审美范围与审美对象,有助于主体通过艺术来认识和把握世界。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所谓的丑,可是有知道那是对生活中真实的美的再现了,正因为有了欧米哀尔以前的那种美那种风流,当岁月流逝,看到艺术作品的欧米哀尔时,是不是先是惊讶,然后了,那就是对这个惊讶的思索吧。这个时候你就体会到它的美了吧。突然发现是丑让美更美,美的更深刻,美的更刻骨铭心

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自然中认为是丑的,在艺术上可以是非常美的,艺术美是可以表现丑的,罗丹:“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只要它充分表现自身的性格,这种丑要比粉饰的甜蜜要美得多。因为内在的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和残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呈现出来。在欧米哀尔的雕像中,罗丹尽情使用着造型的语言,大胆淋漓地描绘了一个衰老的生命体。她是一个接近生命终极的活脱脱的血肉之躯,带着无尽的生活遗憾,在残然的寂寞中无奈地等待丧钟敲响。

其次,艺术的化丑为美必须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欧米哀尔》这座雕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以前的那种兴起一时的美,与她渐渐被人遗忘以后是的那种老形成强烈的对比,对比性原则体现了事物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选择,有选择才有所得的普遍原理。在美丑对比中,艺术会产生美的增值效应,让人感觉不那么单一。

通过揭示社会的丑,用精湛的技巧创造出的丑的形象来体现独特的构思美。艺术美是艺术家自由自觉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将社会美和自然美纳入心灵,用情感去冶炼它,用想象去完善它,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趣

论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中艺术实践的意义 篇11

【关键词】 就业导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播音主持专业艺术实践的价值及具体形式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诞生于20纪电视传媒飞速发展的时期,其专业设定本身即以实践性艺术展现为旨归,在长期的专业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成果展示方式。与所有艺术类教学一样,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日常教学必须紧密地结合艺术实践,方能体现自身的学科特性,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性和应用导向性。正如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姜陆教授指出的:“艺术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 实践性是艺术教学的基本特性, 也是培养艺术创新人才的不二法门。”[1]

具体而言,艺术实践的价值体现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之中。于教学主体而言,艺术实践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新兴演播形式尤其是全新节目类型的主持能力,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相互结合;另一方面,艺术实践更能鞭策专业教师积极了解和掌握业内新兴专业实践形式和行业发展热点,做到以行业实际促进教学内容的革新。于教学媒介而言,艺术实践对于新兴媒体,尤其是演播技术手段的关注,促成了教学硬件的更新换代,从技术手段上保证了播音主持教学的与时俱进。

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艺术实践形式趋于多样化,如果以艺术实践的时空维度进行区分,我们可以将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艺术实践形式分为教学环节内(校内)与教学环节外(校外)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成果展示,后者则内涵更为广泛,包括短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参与比赛等(表1)。

二、就业导向对民办院校播音主持专业艺术实践的重要意义

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对于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事业的侧重,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我国民办高校近年来集中开设了包括播音与主持艺术、视觉传达、文化产业创意管理在内的诸多艺术类专业。与公办院校不同,民办高校一方面缺乏理论素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专职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在社会认可度上,又无法与知名公办院校相抗衡。因而,如何体现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办学特色,是摆在民办高校决策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较于鼓励学生在学历上继续深造或在艺术技能上不断自我开掘,多数民办高校更倾向于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就业前景提前规划,以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作为调整教学内容重心的主要指标。在此意义上,就业导向对于民办院校艺术专业的办学方向,对校内外艺术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它集中体现了民办高校实践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在与就业实践接轨的层面上凸显出民办高校特色定位与办学优势。

具体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笔者所在的南京一所民办高校艺术系为例,就业导向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建立市场需求数据库,调整实践类教学方向

明确艺术实践的就业导向性,就应当在教学环节中时刻以就业市场的变化作为调整实践类教学方向的根本依据,在此意义上,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及时分析就业市场需求,就成为促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所在的民办高校即以近三年为一个分析周期,统计毕业生就业去向,并形成数据汇总,分析就业市场需求(图1)。

(二)有利于比照就业信息,体现就业实践对接性

对于就业数据的分析不应仅停留在静态的、孤立的计算层面,而应在时间维度上对具体类别的就业需求进行动态性地比照分析,以期未雨绸缪地预测就业市场需求发展方向,在校外实践的促成机制中,体现就业需求与校外艺术实践活动之间的对接性。

笔者所在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集中在文化事业单位、教育培训类公司、文化传媒类公司三大类,在汇总三年内各类别就业人数的基础上,还应当比照各年度同类用人单位的就业数据发展趋势,进而得到更有前瞻性的分析结论(图2)。

在2012年以来的数据汇总中,该民办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因为社会一般认可度的限制,能够有机会进入广播电台等文化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并不占毕业生总量的绝对多数,而如少儿培训、广告传媒类公司则在就业市场中占有相对可观的比重。同时,通过比照分析近年主要就业方向,教育培训类、文化传媒类已逐渐成为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就职的新兴增长点,这在客观上就要求系部在校内艺术实践中适当增加文案编辑、传媒策划方向的内容,并在课堂实践类环节中增加学生面对大众的讲授、灌输类口语表达等方面的练习比重。在实际操作中,笔者所在系部就通过邀请业内人士开设传媒类讲座、增设课堂口语讲授环节,组织学生赴乡镇中小学支教等形式,以充分迎合就业数据所体现出的市场需求,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有利于遵循就业规律,设立实践教学基地

就业导向对播音主持专业艺术实践的指导价值还体现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设立上。在系统分析就业数据的前提下,艺术实践教学基地的设立应当在实践类型、实践方式等层面充分体现近年就业市场的新形势。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将学生赴专项基地艺术实践常规化、定期化,并以实践教学基地与校方双向考核的机制测评学生实践成绩。这样,在促进学生艺术实践积极性,树立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毕业生的良好形象的同时,也可提升企业自身的知名度,进而在基地化艺术实践过程中真正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nlc202309020414

三、播音主持专业艺术实践的改进措施

通过上文的分析,并参照本文选取的这一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办学实际,基于就业导向的实践意义,播音主持专业艺术实践的改进应当在教学环节前充分考虑人才市场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在教学环节中及时调整艺术实践形式,更要及时调整实践过程中的技术硬件;在教学环节后充分运用就业契合度的衡量价值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环节的实际展开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密切关注技术设备的就业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教学硬件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应具备声、台、形、表各方面的艺术技能外,还应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初步掌握基本的声像采集、编辑、加工等方面的设备操作技能。目前我国各级电视台、广播台以及网络流媒体的声像采集、编辑技术更新迅速,操作软件日新月异,这在客观上对教学培养与实际就业之间的衔接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以接轨就业为办学特色的民办高校艺术专业更是如此。为此,民办高校艺术系部应设立专人定期统计就业市场中的设备操作技术性需求,在经费允许的基础上,以购买设备、软件升级等形式及时更新教学硬件。对于昂贵的大型设备,也可通过组织短期实习的形式对学生加以培训,以确保技术设备操作方面与就业市场相同步。

(二)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各项赛事,形成“以赛促学”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具备一定的形象消费特质,社会公众往往倾向于在建立对相关个人的形象辨识度之后,才开始进行艺术功底方面的认可。这在客观上使得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方面的人才首先应拥有展现自我形象的平台,才具备进一步展示自我艺术功底的机会;进而需要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展示平台,在步入就业市场之前先行形成自我形象的社会认可度。目前开办于国内的诸如“中国主持梦”主持人大赛、中央电台央广网全国大学生主持人大赛、“赢在创意”华语广播栏目大赛以及全球华语网络主播大赛等知名赛事,并不设置苛刻的报名条件,這就为民办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自由展现形象与才华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为此,专业教师可以将参与定期举办的大型赛事作为相关课程的常设教学环节,在赛前有针对性地选拔、训练相关学生,及时做好参赛准备,以参赛成绩作为衡量课程参与度的指标之一,进而充分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同时这也可使获奖学生能够凭借赛事奖励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形成以参赛促进就业的教学实践体系。在具体实施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不同学龄,促成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选择性地参与赛事,最终形成大赛前集中选拔培训,赛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参赛促进教学——以赛促学的长效机制。

(三)拓宽艺术实践的涵盖面,培养复合型、宽口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

针对目前就业市场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需求量的持续下降,以及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分流至文化产业、教育传媒等其他业务领域的客观现实(图2),民办高校在艺术实践方式以及课程设置上,应当秉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2],不断拓宽艺术实践的涵盖面,在幼儿教育、文化产业创意、微博营销、公关媒体等多个方面创造艺术实践机会,促进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在上述领域实用技能的养成,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与之相对应,民办高校还应在教学环节充分体现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并重的基本原则,避免类似“文化素质课少,学生知识面窄”[3]情况的发生,真正将培养复合型、宽口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四)积极开展产学结合,促进专业汇报常规化、市场化

民办院校因为经费来源的特殊性,包括播音主持在内的艺术专业汇报演出,尤其是毕业汇报演出,往往因为经费不足而无法正常开展,这在影响到正常教学环节完成的同时,更阻碍了播音主持专业艺术实践的深入。要解决这一问题,民办院校应当积极开展产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质量的专业课程汇报演出,可通过文化公司运营,采用门票销售的形式解决经费问题。毕业汇报演出则可通过企业校园招聘与毕业演出相结合的形式吸引招聘企业经费投入。总之,要力求促进艺术专业汇报演出成为具有企业号召力、市场号召力的品牌活动与院校形象标志,并使其常规化、市场化,在提高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同时,促成社会群体尤其是用人企业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了解,从而创造就业机会。

论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中艺术实践的意义 篇1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中国陶瓷装饰艺术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在装饰形式上以青花釉里红、粉彩、古彩为主并呈现大繁荣大发展之势, 而高温颜色釉作为传统陶瓷重要的装饰形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与青花、粉彩、古彩相比, 高温颜色釉几度被人遗忘。高温颜色釉尽管在清代乾隆年间已经丰富多彩、成为当时陶瓷装饰的主流之一, 但是自清末以后, 陶瓷绘画原本只是陶瓷装饰艺术工艺流程中一道工序, 受中国文人士大夫绘画艺术的影响逐渐成为陶瓷装饰艺术的主流。这种情况在清末之后珠山八友等的文人瓷画极度风行的态势下尤为突出, 当然, 高温颜色釉在近代陶瓷装饰艺术中不被重视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高温颜色釉的工艺性限制是陶瓷艺术者无法回避的, 高温颜色釉的装饰形式有着严格的一整套工艺规范, 对不同釉料的配制、施釉方式和烧成曲线都很讲究。如果没有足够扎实的陶瓷工艺学知识是无法掌握。二十一世纪以来, 当代陶瓷艺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演变, 其风格日渐明显, 高温色釉以其丰富性、意象性等特质, 成为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任何风格流派都想去尝试构建的语言, 造就了当代异彩纷呈的高温颜色釉运用形式。

1 高温颜色釉的艺术形式与意义

高温颜色釉以丰富绚丽的色彩、清亮夺目的光泽、独树一帜的表现形式和窑变、釉变、流变三者合一带来的肌理效果被越来越多的陶瓷艺术家所青睐。我们暂且抛开高温颜色釉本身在材料运用上的物质属性, 从陶瓷装饰艺术的内在精神层面去探求分析其应用形式风格与意义显得更为接近其本质。

目前, 高温颜色釉的艺术形式风格大致分为四类:首先, 传统中国画风格表现是陶瓷艺术家进行作品创新而不脱离传统文化韵味的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 用高温颜色釉作为彩墨来表现, 类似于中国画写意、泼彩等形式, 追求自然天成, 表现东方文化特有的诗画意境。笔者称为中国画形式, 创作者用各种色釉作为绘画色彩颜料来使用, 或用不同的颜色釉作为底釉, 通过喷釉、涂釉、刷釉、轮釉等施面釉办法, 使各种色釉相互交织, 通过烧成融合后, 自然形成的窑变色彩。这对陶瓷工艺掌握和艺术造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既为传统文人瓷画寻求新的出口, 突破传统陶瓷绘画材料的局限性, 又使当代陶瓷绘画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能够不断承载当代文化精神与主题。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菊生教授的高温色釉人物作品之一《昭君出塞》 (如图1) 。陶瓷作品既汲取了东方文化艺术的精髓, 又借鉴了西方现代美术技法, 用刷釉等手法行笔流畅、造型简练概括, 应用绘画色彩的冷暖关系, 将高温色釉交织在一起, 自然晕散、变化多端, 体现出高温颜色釉窑变釉色的美妙, 富有诗情画意;烧成后的釉层肥厚、酥油般光感柔和不刺目。静观釉中密集的小气泡, 当光线进入后产生的折射, 形成没有完全玻化的色彩表现极为细腻, 其斑斓绚丽的美釉效果是高温颜色釉追求的艺术特色, 高温颜色釉以中国画形式进行创作, 是高温色釉在当前陶瓷艺术表现的主体形式。

其次, 称之为抽象构成形式, 它的表现形式与中国画泼彩异曲同工, 从表现上看与泼彩并无太大区别, 但实质内涵却显现出明显的分野。高温颜色釉的抽象构成表现与印象派、野兽派、构成主义等西方现代流派相类似, 是对西方现代构成形态的消化融合, 运用纯粹的点线面形式语言, 主要表达现代构成理念, 明显区别于东方意象性意境。如本文作者的陶艺作品《山水间》 (如图2) 和《秋韵》 (如图3) 。应用高温颜色釉分层次来施釉, 结合民间青花应用刷釉、点釉的手法行笔流畅、落笔生动随意, 应用色彩的对比、形式的疏密与深浅对比、釉层的厚薄对比, 抽象的描写出山水意境和秋天荷塘瞬间变化, 创造朦胧、淡泊、幽远、空灵的艺术意境, 也为扩大陶瓷装饰材质种类、丰富装饰语汇、拓展了一片崭新而广阔的领域。

再次, 关注高温颜色釉本身, 注重高温颜色釉的自在自为, 应用形式色彩与造型完美结合, 体现高温颜色釉本体的材质特性, 这种形式笔者归为陶艺形式, 标志着现代陶艺家对高温颜色釉本体语言现代转型的积极介入, 形成的新形式与符号更具现代气息, 高温颜色釉的陶艺形式为青年陶艺家所广泛运用, 生活化、自然化、简洁化是主要形式特征。将高温颜色釉以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融入创作当中。有些探索者则摒弃了其他陶瓷装饰材料语言而只运用高温颜色釉结合造型进行陶艺创作, 其视觉效果非同寻常, 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烈汉先生创作的高温颜色釉陶艺作品《相会》 (如图4) , 丰富的高温颜色釉窑变效果、冷暖变化对比与雕塑形态的造型完美结合是高温颜色釉在当代陶瓷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再如陈烈汉先生陶艺作品《秋雨》 (如图5) , 利用底釉和面釉收缩率和膨胀系数的不同, 出现裂纹现象来进行高温颜色釉创作。这种釉纹是釉层在高温熔合时期发生收缩的效果, 应用釉层厚薄决定裂纹的大小特点来表现秋雨的意境。这对推动陶瓷艺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具有现实意义。

最后, 高温颜色釉加彩绘形式, 高温颜色釉加彩早在康熙年间就有了釉上加蓝彩, 随着色彩的增多, 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红、霁红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如今现高温颜色釉彩绘的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像是一种艺术探险。陶瓷装饰风格和手段出现许多新形式, 高温色釉结合单一的釉上粉彩、古彩, 或底釉加面釉结合达到创新效果。比如陶瓷创作中进行开拓创新实践的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宁钢先生, 创作了一系列即有传统特色又有时代风格的高温颜色釉加彩绘作品。作品《岁岁荷鹤》 (如图6) , 用高温色釉泼釉的方式并留有足够空间绘画的陶瓷器皿上加绘粉彩, 使颜色釉与粉彩巧妙融合, 从而形成完全不同于传统陶瓷装饰画面的效果。其形态更为自然丰富, 采用传统粉彩工艺, 工笔重彩绘制的花鸟工整细致与高温釉形成粗犷刚劲、轻盈与厚重、透亮与深沉的对比, 具有强大的视觉张力和独特的个性色彩, 发展了高温颜色釉的应用形式, 当前高温颜色釉加彩绘的形式作品迅速风靡国内市场。

近二十年来, 陶瓷艺术家在高温颜色釉陶瓷装饰上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一方面, 以继承传统为己任, 运用高温颜色釉进行创新, 高温色釉的“中国画形式”包含着浓郁的东方传统美学思想, 而“抽象构成形式”蕴涵着中西结合现代构成气息, “陶艺形式”是在中国传统陶瓷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高温颜色釉加彩绘”是高温颜色釉本体的材质工艺特性与艺术完美结合, 另一方面, 当前陶瓷艺术家具有鲜明的开放意识, 吸取传统陶瓷装饰精华, 面向未来, 与时俱进, 借助艺术全球化的大环境大舞台, 广泛参与国际交流, 努力创作具有现代理念和前瞻意义的新型高温颜色釉艺术作品。

2 结论

传统高温颜色釉逐渐参与到当代陶瓷艺术语境当中, 并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 形成了中国画泼彩形式、抽象构成形式、陶艺形式和高温颜色釉加彩等主要艺术形态, 具有融合传统与现代、工艺与艺术的重要表现意义。高温色釉的当代运用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重要形式。一方面, 高温颜色釉具有独特的工艺特性, 能够充分表现与发挥陶瓷材质的本体语言, 可以单独使用高温颜色釉来装饰陶瓷, 使观者感受到高温颜色釉丰富的陶瓷材质之美。另一方面, 用高温颜色釉来表现陶瓷艺术画面, 创造出许多前所未见的各种艺术效果, 极大地拓展了陶瓷艺术空间, 避免了因程式化而造成的止步不前。诚然, 高温颜色釉在当代陶瓷艺术中已经发挥出积极作用, 但其是否能充分实现其意义,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当代陶瓷艺术家的实践创作与探索精神。当代陶瓷艺术家在高温颜色釉创作实践中已经大踏步前行, 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但是在理论研究上的探讨仍然处在薄弱的状态, 与正在迅猛发展中的高温颜色釉陶瓷艺术极不相称。

高温颜色釉的艺术表现绝不仅仅是多了一种陶瓷外衣绘画方式, 而是从根本上扭转了高温颜色釉大多作为陶瓷艺术辅助材料的被动局面, 甚至可以说, 传统高温颜色釉参与度的不断增强大大改变了当代陶瓷艺术设计的语境。始于上世纪末的中国陶瓷装饰艺术形式, 在21世纪中发展势头更为猛烈, 艺术形式更为多元化。这一长期被艺术边缘化的陶瓷装饰材料在近年来被推向了前台, 而这一次不是以复古的形式来展示陶瓷装饰材质之美, 而是直接参与到陶瓷装饰的创作中, 构成当代陶瓷艺术的语境之一, 并形成了全新的艺术形式与风格, 其中高温颜色釉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材料特性决定了其在当代陶瓷装饰艺术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

摘要:高温颜色釉是陶瓷重要的装饰材料之一, 是由金属氧化物和天然矿石为着色剂, 装饰在陶瓷胚体上, 经过1300℃以上高温烧成的陶瓷作品。应用高温颜色釉的微妙之处在于, 以一种艺术性、唯一性的语言融入陶瓷绘画当中, 为陶瓷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手段与表现形式, 其变幻莫测的窑变色彩和别具一格创作形式, 通过陶瓷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和表现形式创新, 使高温颜色釉材料和人文艺术完美结合, 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陶瓷艺术装饰形式。上世纪末, 高温颜色釉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为陶瓷装饰艺术风格流派构建的重要形式;这既是陶瓷工艺与装饰艺术形式的发展, 更是与其他陶瓷装饰形式相融合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高温色釉,形式,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文锦, 潘兆鸿.景德镇的颜色釉[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6.

[2]潘文复, 田慧棣.高温颜色釉彩绘初探[J].景德镇陶瓷, 1983 (01) .

[3]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上一篇:社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汇报下一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