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2024-06-20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共8篇)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篇1

1.现行规划是否符合当前形势要求,社区管网调查后下一步怎么走,怎么开展排水管网“查、管、改、建”工作?

回答:现行排水规划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规划难以赶上外部条件的变化:排水规划的年限一般是10-15年左右,譬如目前涉及宝安区的排水专项规划《深圳市排水管网规划——珠江口流域》、《深圳市排水管网规划——茅洲河流域》都是2007年编制的,现在随着旧城区的城市更新,现有规划很难完全适应;二是规划时序与现实不符,排水管网的建设过分依赖于路网建设,而路网受征地拆迁等影响无法实施时,排水往往就不成系统。三是分流制规划的管网与厂站规模与现实存在的雨污混流状况有矛盾。

社区管网调查后一是要排水管网的信息资料导入GIS系统,为今后的建设、管理保存基本数据;二是可以街道为单位分排水单元由专业机构对片区排水管网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三是建立相应机制,落实社区排水管网的管理,定期对已进行整改的社区排水出口进行检查,如发现雨水管中由污水,则向上追溯,加强雨污分流管理。

2.污水进入市政管网尚缺什么条件?如何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 回答:污水未进入市政管网的原因既有工程方面的,也有管理方面的。工程方面主要是污水支管网覆盖不到位;支管网存在雨污混流;旧村及工业区合流排水量大,污水系统难以承受;小区与市政管网接驳不到位。管理方面主要是社区及三不管路段的排水管网缺乏运行管理单位;小区物业维护的管网缺乏有效监督且有的小区物业排水管理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要提高污水收集率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梳理排查,查找污水厂配套干管上的瓶颈段并采取相应措施打通;二是分门别类,根据调查的社区排水管网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造,将社区排水理顺。三是创新机制体制,促进污水管网建设、运营考核指标从长度向污水收集率及雨污分流比例的提高转变;污水处理厂的运营付费从保底水量向削减污染负荷转变。

3.以污水厂效率为导向还是以污水不入河、河水不黑不臭为导向? 回答:提高污水厂效率及保证污水不入河、河水不黑不臭两者并不是矛盾的。《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年)的通知》((粤环〔2013〕13号)提出了污染减排目标,要求已建污水处理厂理设施的 COD、氨氮进出水浓度差分别达到130mg/L和13mg/L以上。我市部分污水处理厂无法达到上述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强力推动污水收集系统的完善。但污水收集系统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近期为满足居民对水环境改善的要求,可以同步实施沿河截污工程,但一定要采取控制措施,不让截污工程对现有污水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4.如何确定雨污分流区域比例,提高COD、氨氮进出水浓度差?

回答:《污水管网建设规划(2015~2020)》中结合社区界限及道路分界将原特区外待建的污水管网工程划分为若干片。由于整体建设思路是同步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因此建设完成的片区就认为实现了雨污分流。现在雨污分流区域比例就是按照实施雨污分流区域的面积除以全区总面积计算得出。

香港百年治污至今,雨污分流率约93%以上。一个城市、一个城区的最小雨污分流率需根据污水厂排放标准及尾水排入水体的环境容量来评价。

目前,全区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污染物浓度低主要还是由于雨污混流的大量存在。要提高污水处理厂的COD、氨氮进出水浓度差的唯一途径就是构建从“用户—支管—干管—污水处理厂”的路径完整、接驳顺畅、运转高效的污水收集系统,基本实现雨污分流。

5.从下游往上游做还是从上游往下游做?

回答:理论上讲应从上游往下游做,即“正本清源”,但深圳市水环境问题突出反映在下游河道水质黑臭问题,包括对行政交界河段影响和考核问题,因此下游强化治理是“无奈”的办法,由下游向上游会导致一定的临时工程投入及处理效率较低等问题。因此,目前宜上、下游统筹推进。上游要以实现雨污分流为导向,推进正本清源;下游要以河流消除黑臭为目标,推进沿河截污。

6.如何将设计成果从“量大质低”向“量小质高”转变?

回答:(1)深圳市设计费的收取是按照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发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的规定执行,以经过批准的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概算中的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与工器具购置费和联合试运转费之和为计费额来计算费用。接驳改造及打通排污瓶颈段等“量小质高”的项目虽然效果好,但由于点分散、管线短、投资少,很难调动设计单位的积极性。要实现设计成果从“量大质低”向“量小质高”转变,就要转变设计费的计取方式,从单纯与工程投资相挂钩转变为结合收集的污水量、工程难易程度及工作量来计取。

(2)随着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污染负荷增加与环境容量减小的矛盾会更为尖锐。雨污分流的长期性、复杂性局面未能根本扭转的情况下,采取沿河截污技术,势必会给现有污水系统带来雨季时污水量大、浓度低的“量大质低”问题。欧美国家往往对污水处理的设计规模进行扩大,旱季时量小质高运行,高标准出水排放;雨季时量大质低处理,以实现削减污染负荷最大化为目标。

7.应分片区接驳还是按楼栋接驳?

回答:分片区接驳还是按楼栋接驳应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而定。

(1)对于建筑排列较规整,且巷道较宽敞,多在6~8米之间,有条件实现雨污分流制的新建生活居住小区,按楼栋进行接驳。

(2)对于建筑排列较凌乱,多为平房,且巷道较窄,大多在6米以下,无条件实现雨污分流制的旧村区,可在村内通往外界的主路上敷设一套污水管,并对原有排水系统进行截流;若原排水系统混乱又无施工空间,可直接在旧村外围进行总口截流。

8.正本清源与沿河总口截污应如何结合?

回答:正本清源工程的实施是为了让雨污水各行其道,分别进入各自的收集转输系统。沿河总口截污的建设除保证旱季漏排污水全部收集进入污水管道外,还负担对初小雨的面源污染径流进行控制和削减,对河流水环境起到保障作用。雨季通过采取限流措施控制进入污水系统的水量,确保不对污水系统造成冲击负荷。正本清源改造到位的片区可取消总口截污,因此是否总口截污在设计阶段需进行分析论证。

9.点源截排与面源控制应如何结合?

回答:点源截排是面源控制的必要措施之一,两者是针对不同治理目标的措施,前者范围小,后者范围大,对水环境提质影响大。

点源截排是为了收集漏排污水,如要控制面源污染,需要考虑一定的截流倍数,在适宜的位置应设初雨调蓄、处理设施,最大程度地削减污染负荷。

10.初小雨水怎么收集、怎么处理? 回答:初小雨收集、处理是不同与污水收集、处理的另一套系统,工程集中,见效快,但不能满足旱雨季全时段水环境达标的要求。初小雨收集系统旱季收集的是漏排污水,雨季需要将污染负荷较高的初小雨进行收集转输处理,但超过设计规模的雨季混流污水还会溢流入河。

一般在短期难以实现雨污分流的混流区域,初小雨采用沿河截流及总口截流方式收集。初小雨的处理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利用市政污水处理厂对初小雨进行处理,从预处理单元、生物处理系统各方面予以衔接。

11.海绵城市滞留的雨水如何变成生态补水?

回答:雨水需先通过“蓄”、“滞”、“渗”之后才能“用”,这就要求城市开发建设时提供蓄水、滞水的设施及场地、提高下垫面的渗透性能。

12.截污以后河流仍然黑与臭,应该怎么办?

回答:截污以后的河流仍然黑与臭,原因除截流不彻底、运营管理不到位、新排污口接入几个原因外,另一原因是由下游末端治理必然出现的超标准溢流的情况。同时,流域城建卫生状况差是工程措施难以解决的问题。

从工程角度,首先应该思考截流方案的合理性、截流标准是否偏低。由于深圳高密度城市开发、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截污标准低就有可能导致虽然旱季污水得到收集处理,但雨季的污染负荷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河流水质难以保证。

13.雨污分流与内涝治理该怎么结合?

回答:雨污分流建设应该与内涝治理相统筹与结合。譬如在实施雨污分流的新村区,若现状居民楼出户管较多且出口不明确或是区域内涝严重、现有排水管网无法满足雨水排放要求,则保留现状排水系统作为污水管,新增一套雨水管,原排水系统上的雨水口与新增雨水管道连接。其中,雨水管的设计标准要满足最新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的相关要求,14.雨污分流与化粪池、隔油池改造怎么结合?

回答:如果社区内的化粪池、隔油池等设施需要改造,则建议在复核现有排水管网能够满足雨水排放需求的情况下,将现有排水系统作为雨水管,新增一套污水管。同时,可将化粪池、隔油池同步优化改造。

15.雨污分流与垃圾中转站怎么结合? 回答:垃圾中转站产生的污水必须做好处理工作:(1)垃圾中转站应按雨污分流原则进行排水设计;(2)转运车间应设置收集和处理转运作业过程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和场地冲洗等生产污水的积污坑。(3)积污坑的污水根据水量、水质确定与污水系统的衔接方案。

16.如何划分干管、支管、分流管,统计口径怎么统一?

回答:干管:与污水处理厂相连接,位于市政道路下的排水管道。支管:布置在街区道路下部,与用户出户管相连的排水管道。分流管:雨水、污水分别收集转输的排水管道。

17.设计时是否考虑日后应急抢修、维护?怎么预留干管、支管集中清淤工作面?干管如何抢修?

回答:在设计中不同类型不同管径的排水管道设置检查井供运行时检查使用。污水管网清淤以设计点状的拦污栅、沉砂池措施及进行管道输水流速的设计、管理来实现。保持城市卫生状况及水土流失控制并在运行管理中及时进行集中的点的清淤、清砂是保障正常运行的重要措施。干管抢修一般是不停水状况下用高压水枪或泵车等设施检修。

18.应该体现哪些新的科技手段(如监控视频、在线监测等),日后如何实现现代化管理?

回答:排水管网工程建设时由监理单位对管道施工过程中关键工序进行录像取证,工程建成移交前要利用CCTV装置对管道进行全线检测;排水管网管理中要建立GIS系统,并及时进行更新维护。

19.如何解决污水管网建设片与片之间不相连、关联性不强、感官看不出截污效果等问题?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篇2

1.1现行兽医管理体制不完善

现行的兽医管理体制规定县乡二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人财物是相互分离, 彼此之间仅具有业务上的联系, 对于乡兽医站来说, 县畜牧局对其仅具有监督、建议和指导权, 没有经济惩罚权和行政制约权, 再加上县兽医站工作人员缺乏有效监督, 大部分兽医人员并没有完全从事本职工作。

1.2县级动物防疫人员队伍力量不足, 专业技术水平有待加强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 有些县级动物防疫工作资金不到位, 直接导致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责任意识不强, 整体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在进行动物防疫工作中, 剂量不准确、消毒不严、 疫苗保存不当等操作失误现象屡次发生, 甚至会发生漏防现象等, 这些都给动物防疫工作质量与效率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1.3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实施难度较大

动物免疫标识制度主要是用于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秩序, 确保防疫工作的质量,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较多难度。首先是耳标设计制作存在不合理之处, 现行耳标是由硬质塑料制成, 质量不高, 也会导致动物耳朵受伤感染;其次防疫结合工作不到位。实际上有很多养殖户给动物佩戴耳标意识不强, 也不太在意耳标的保管, 也有相当一部门防疫人员对动物免疫标示制度认识不到位, 这都给动物防疫工作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2有效解决县级动物防疫工作思路

2.1有效改革现行兽医管理体制

改革现行兽医管理体制首先是加强基层兽医组织垂直管理制度的实施, 要进一步加强县级畜牧管理部门职责, 加强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监督与制约, 明确责、权、人, 真正提升动物防疫工作的效率。

2.2加大县级动物防疫工作的经费投入,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补偿机制

县级政府要重视动物防疫工作, 意识到其对畜牧业的重要性, 要支持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 并给予及时的资金支撑, 充分调动动物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同时建立健全动物防疫补偿机制, 最大限度降低养殖户的损失, 促使畜牧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2.3加强动物防疫人员队伍建设, 提升其综合素质与技能

在任用动物防疫工作人员时, 要严把人才关, 选拔素质高、技能水平强的防疫人员, 同时对于在职防疫人员要定期对其进行相关知识、技能培训, 并将其纳入到工作考核范围内, 以建设出一支优秀的动物防疫工作队伍。

2.4严格检疫

严格检疫能有效降低防疫工作阻力, 阻止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在实际检疫工作中, 检疫人员要严格检查动物的产地、运输以及屠宰情况, 认真检查免疫标识, 同时做好免疫证和耳标的回收工作。唯有严把质量关, 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篇3

当前秦皇岛市政府采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采购机构不健全,采购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明文规定,政府采购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必须分开设立。但就我市情况看,除市本级和山海关区、海港区和市开发区外,其余县区均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是政府采购的管理者,又是政府采购工作的执行者,即人们常说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即使如此,各县区政府采购机构的从业人员平均尚不足3人,山海关区、青龙县更是只有1人,根本满足不了政府采购法分段管理的要求,从而使政府采购行为的规范度大打折扣,使人们对“阳光下的采购”产生疑义。政府采购在我国实行的时间尚短,相对还属于一个新的领域,加之此前没有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所以在我市政府采购工作中还普遍存在采购队伍人员有限、业务素质不高等现象,导致政府采购效率、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为政府采购制度的进一步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二、对政府采购工作的本质认识普遍不高

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试行于1996年,我市在1999年4月成立了市政府采购中心(县区也在随后较短时间里相继成立)。虽然至今已运行五年,采购工作不断规范,制度不断完善,采购资金不断上升,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上到单位领导,下到普通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对政府采购工作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相关部门对政府采购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存在盲点;二是实行政府采购,使各类采购活动由分散变集中,由相对封闭变全程公开,由部门、个人说了算变公开招标。虽然看似只是采购形式的转变,却触及到了传统意义上的权力和利益的调整。产生了诸如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是“堵了小口开了大口”、“小腐败变成大腐败”、“穿新鞋走老路”等等一些错误认识。基于以上错误认识,一些单位和个人对政府采购产生了抵触情绪,规避采购或给采购工作故意制造不便的现象时有发生,使我市政府采购的规模、范围受到影响,极大地阻碍了我市政府采购工作的健康发展。按照国际上政府采购一般占GDP10%的口径计算,2003年我市政府采购的规模应达到38.7亿元,即使按财政收入的10%计算也应达到4.1亿元,而同期我市的政府采购规模仅为2.8亿元,与国际标准相去甚远。按我市2003年政府采购11%的节支率(市本级为12.3%)计算,如我市的政府采购规模达到或接近国际标准,那么每年节省的财政资金将相当于我市一个中等县区的财政收入!政府采购的潜力可见一斑。

三、供应商市场发育不健全,政府采购固有的竞争和效益无法发挥

政府采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无论货物、工程,还是服务项目的采购,均在公开、公平、公正、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充分竞争来完成,而竞争的基础必须具备充足合格的供应商或投标商。由于受地域、投资环境、采购规模、采购范围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政府采购市场的发展还受到许多束缚。目前我市的注册供应商仅有300余家,远不能满足招标采购的需要,致使不少采购项目找不到合适的供应商。主要表现为供应商的类别不全(商品品种单一)、实力单薄、资质较低等。还有部分有实力的供应商因采购规模有限而不积极参与竞争、投标。凡此种种,不但影响采购效果,还给政府采购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

此外,县区政府公共经费少,政府采购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还存在。一是认为县级财政是一个吃饭的财政,有时连工资都不能按时到位,公用经费少得可怜,实行政府采购意义不大;二是认为资金困难影响了县级政府采购的发展,采购单位因为资金有限,一般都是买一半赊一半,缓解了资金调度矛盾。实行政府采购及时兑现,使原本赊置的购买行为无法实施,影响了工作开展等,也对政府采购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几点对策

一、加强政策宣传教育,使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变成各部门及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政府采购法》的颁布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运行初期,要下大力加强学习、宣传和教育工作,并以政府采购法为指导,全面推进我市的政府采购工作。

1、各级领导要从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颁布《政府采购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认认真真地学习政府采购法,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利用自身优势组织所属部门共同学习,真正认识到政府采购法是政府采购的基本大法,认识到该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规范各级政府采购行为,有利于财政支出管理,有利于促进廉政建设,更有利于发挥政府采购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准确把握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依法采购的自觉性,促进政府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

2、积极做好《政府采购法》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财政部门,要从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利用电视、电台及报刊杂志等舆论工具,采取各种生动有效的形式,全面宣传政府采购法和政府采购取得的重要成果,把宣傳、教育工作经常化,做好、做实。使《政府采购法》深入人心,把实行规范的政府采购变成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

二,完善和加强机构建设,打造一支德才兼备、适应履行《政府采购法》赋予的各项职责需要的政府采购队伍

就机构设置而言,我市本级已完成了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的分设,做到了严格意义上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在机构内部配置及人员编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尽完美之处。以我市政府采购中心为例,要想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政府采购队伍,完善机构配置、解决人员不足、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1、完善机构、人员编制配置。不仅要落实与工作性质相匹配的机构配置,还要落实适应当前工作需要的人员编制配置。从我省看,政府采购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的彻底分离在我市已率先实现,政府采购中心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隶属关系已经由财政部门变为市政府,但其机构内部设置、人员编制还没有真正落实。由于现有人员状况所限(共11人),完成正常采购工作所必须设置的招标信息部、综合保障部、货物采购部、工程采购部和服务采购部至今还无法实现,内部牵制制度无法得到完整实施,采购效率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把增加采购从业人员,选拔一批基础好、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政府采购队伍当作当务之急。只有完善了机构、人员编制配置,我市的政府采购工作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2、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采购能力培养。机构、人员编制落实后,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就决定了政府采购工作的好坏,为此我们要把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执法的本领,包括开拓创新、科学公正、文明服务和廉洁高效等内容。加强政府采购能力建设,关键是充分激活并发挥政府采购工作者的各种潜能,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政府采购法律,促进政府采购工作上规模、上水平。我认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采购能力培养,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知识学习。作为一项新兴的制度,政府采购对于我们来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推动自己本职工作的有效完成,适应政府采购工作的需要。二是注重创新能力建设。政府采购乃阳光事业,惟有创新才能保持其生命活力,惟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职能作用,创新能力建设是衡量政府采购工作者合格与否的前提。为此,我们要时常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以求变寻突破,以实际行动回敬“穿新鞋走老路”的错误观念,开创我市政府采购工作的新局面。三是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政府采购工作是一项团体工作,所有采购业务均需要相关人员的相互配合和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只有注重和强调团队能力建设,才能成功建立起务实有效的内部协作机制,才能形成内聚力和战斗力,才能确保采购任务的实现。四是注重服务能力和意识的提高。政府采购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构建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诚信平台,最大限度地让采购人满意、让供应商心服、让纳税人明白。为此,必须培养从业人员全方位服务的能力和意识,把服务承诺、服务能力毫无保留予以展现,要把政府采购的阳光魅力展现给所有的工作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政府采购的整体形象,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更好的把优质、高效服务落到实处。五是注重自律能力、诚信形象的打造。自律能力是政治观念、组织纪律、精神风貌、工作姿态和生活情趣的综合反映,诚信形象是人格魅力、团队形象的根本所在。作为源头治腐措施之一的政府采购,要求我们不但要有特别强的自警自律能力,时刻保持“慎独”状态、时刻做到清正廉洁、一尘不染,还要诚信为本、取信于广大工作对象。只要我们的工作始终坚持靠法律规范、靠道德约束,讲党性、讲良心,不以原则作交易,道德纯洁、心灵洁净,相信那些诸如“堵了小口开了大口”、“小腐败变成了大腐败”的错误认识和说法必将成为不攻自破的谎言,我市的政府采购工作必将快速健康驶入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快车道。六是注重工作实效。“公开、公平、公正、效益”是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物有所值”是政府采购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工作中,除了注重采购过程的合法性,更重要的还要注重采购成本的最小化、采购实效的合理性和采购主体的满意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原则与灵活的有机结合,将现行的采购方式得以充分利用,缩短采购周期,保证采购质量,在工作实效上下功夫,实现政府采购工作的双赢目标。

三,规范采购行为,创造良好的政府采购市场环境,为广大供应商及生产厂商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大开绿灯

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充足的供应商选择空间,也只有广泛的供应商及生产厂商参与到政府采购工作中来,才能高质、高效完成好所肩负的政府采购使命。如何改变我市目前供应商严重匮乏的不利局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严格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时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宣传当地政府采购的优势所在,向全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和数据,尽量扩大政府采购信息的受众范围和知情面,吸引广大具备资格的供应商积极参与当地的政府采购活动,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局面。

二是充分保护供应商在政府采购中的合法权益。供应商信任政府、信任政府采购制度、积极参与竞争,对政府采购工作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给供应商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一套有效地保护供应商合法权益的机制。为此,我们要从供应商准入制度、货款结算等相关环节充分考虑供应商的利益,尽量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宽松的竞争环境,让众多的供应商及生产厂商加入到我市的政府采购大环境之中。

三是规范采购行为。严格防止违规采购、暗箱操作、人情采购等不良现象的发生,防止不正当竞争和不法垄断行为,杜绝供应商之间的串通行为和采购单位的舞弊行为,以赢得广大供应商的理解、信任、支持和通力配合。

四是适应时代要求,尽快建立大规模的网上供应商数据库。随着我国宽带的架构普及、网络速度大幅度提高,以及现代化办公条件的实现,网络采购已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形式,也是政府采购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工作魄力,下大力加强我市政府采购网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尽快实现供应商网上注册登记功能,建立起大规模的网上供应商数据库,为我市的政府采购工作再上台阶奠定基础、提供条件,开创我市政府采购工作新时代。

四,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积极推行联合采购

《政府采购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负有编制部门预算职责的部门在编制下一财政年度的部门预算时,应当将该财政年度政府采购的项目及资金预算列出,报本级财政部门汇总。同时,第四条还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由此可见,政府采购要实现规范化采购,必然是有计划、有预算的采购。

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是政府采购规范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推广的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政府采购计划执行中的核心环节。政府采购如果上升不到预算、计划的层次,老是随机的、临时的采购,效率永远不可能高。因此,只有做好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工作,做到政府采购项目必须列入财政预算,才有利于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管和管理,才有利于克服政府采购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才有利于提高政府采购的计划性和实效性。

政府采购追求的是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它的公益性特点决定了它不能简单地交给市场,政府集中采购的集中功能是不可替代的。为此,我们认为,大力推行“联合采购”模式势在必行。它既进一步扩大了采购规模,又以增强了供应商间的竞争力,同时也尽最大限度的节省了财政资金。目前,我市不仅冬季取暖用煤的招标工作,已实现了市直、山海关区、海港区、青龙县的市县区纵向联合采购,同时,在公务用车项目的采购方面还实现了与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天津市政府采购中心和唐山市政府采购中心的横向联合。通过联合采购,实现了资源共享,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五,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堵塞管理漏洞

确保政府采购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工程”,其中一个关键内容就是建立健全一套自上而下、内外共管、全社会监督的政府采購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一是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作为实施监督与管理政府采购的主管部门,要依法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采购单位和集中采购机构的监督检查;二是依法对政府采购负有行政监督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如审计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及参加采购活动有关人员的监督检查。三是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配备具备相关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采购人员,加强对采购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篇4

发布时间:2010-5-19 来源方式:原创

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根据国家法律和自身职责的规定,以国家税法为依据,以完成税收任务为前提,通过规范的征管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引导纳税人正确、及时地履行纳税义务,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国家税务总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各级税务机关提出了要树立科学的纳税服务观,贯彻落实税收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服务纳税人的“三服务”理念,再次把纳税服务工作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目前纳税服务中暴露出一些客观、实际的问题,难以满足当前税收形势发展的需要,阻碍了服务质量的提升。现就纳税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纳税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纳税服务作为新征管模式下的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纳税服务工作的支点被相对弱化。

当前,纳税服务被从过去附属于税收征管的位置剥离出来,使之成为一项与执法并重的工作,这是税务机关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当前剖离出来只谈纳税服务工作,其是缺乏有力的支点的,因为它必须是要以依法治税和规范管理为支点,它是无法脱离二者而独立存在的,它有别于单纯的商业服务,其必须是在依法治税和规范管理的基础之上的,而当前我们强行将其剖离,更多的声音、动作和取向都直指纳税服务,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弱化了纳税服务的两个支点。

(二)对纳税服务中“服务”的定位存在偏差。

纳税服务不等同于商业服务,此“服务”非彼“服务”。商业服务是一种最常见的民事行为,是平等的双方民事主体基于双方合意而建立起的一种具有等价支付的对等关系。而纳税服务涉及的主体是行政管理的施行者和相对人,是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不对等关系的征纳双方建立的一种行政关系。单纯的商业服务是柔性的,其服务标准是具有弹性和随意性的;而以执法和管理为支点的纳税服务则是刚性的,它的标准是唯一的、甚至是被法定的。因此,将纳税服务与商业服务相提并论,以商业服务的标准来要求纳税服务,其可比性甚微,缺乏科学性、缺乏可行性。

(三)纳税服务被赋予的职责过高。

现行税收工作发展中的矛盾以及税企间的不和谐,其本质不是因为服务不到位,而是因为执法不到位、管理不规范及工作效率不高,受现行机制体制的制约,纳税人最想要的公平与效率我们不能实时满足并给予。而现行制度文件赋予了纳税服务过高的地位和职责,甚至将其放在了与执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但是我们现行税收工作的主要矛盾并不是通过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和质量就能解决的,因为纳税服务不是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其只是依法治税和规范管理的一个有效的补充,单纯的纳税服务只能解决表层的问题和矛盾,试图以抓服务来提升管理水平或是提升税收工作的整体水平是行不通的。

(四)工作效率直接影响服务效率。

目前,CTAIS2.0系统的稳定运行,电子办税平台、网络报税、网络认证、一机多票系统等相继推广,方便了纳税人办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税系统的纳税服务工作。但实际应用效果却并不佳。如:纳税人采用电子办税平台进行电子报税后,税款并未立即进国库,还需纳税人到办税厅拿纸质税票办理缴税业务,纳税人缴税的过程更复杂、时间更长,并未从根本上方便纳税人。

(五)冲破“围城”的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纳税人对国税务部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国税部门“便民、快捷、高效”纳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目前,国税部门仍然存在税收征管业务程序繁琐,办税手续较多,办税效率较低,内耗严重等问题。突出表现在: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各种报表资料重复报送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纳税人有意见。而基层税务机关,其只是不折不扣的执行机构,在触及机制体制的情形下,能突破或能变革的空间微乎其微,创新力根本无法释放和发挥,冲破“围城”的力量不足。

(六)税企人员的素质影响了纳税服务工作的发展。

如何做好纳税服务工作关键在人。税务干部及纳税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服务质量的好坏。尽管这些年来我们加强了对税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展定期培训、思想政治教育、作风教育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并且通过公务员考试录用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专业人员,提升整个队伍的质量。但在当前税务干部队伍中纳税服务理念还尚未真正建立,纳税服务在税务人员与纳税人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之中,在业务办理相互协调配合之中表现的不够到位。与此同时,要做好纳税服务工作,也涉及到纳税人的素质问题,只有征纳双方素质均得到提升,纳税服务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依然有个别纳税人我行我素,对税务人员的催报催缴置之不理,对税务部门的税收宣传充耳不闻。纳税服务变成了税务部门单方面热,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而收效甚微。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当前推进纳税服务工作,不能是因服务而服务,必须要始终围绕以执法为核心、以征管为基础,以执法和征管促服务的理念。

(一)建立“公正、效率、态度“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要抓好纳税服务工作,必须加强依法治税,夯实征管基础,从内到外促进纳税服务,建立“公正、效率、态度”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即要建立以依法治税为核心、以规范管理为基础、以优质服务为重点的新格局。“公正”体现的是执法。规范执法、依法治税是税收三性中位列首要的“强制性”的突出体现;“效率”体现的是管理。简化流程、规范管理是提升效率的根本途径;“态度”体现的是服务,优质服务、热情服务是当前税收工作最有效的补充。三者间要有主有次,互为补充,相互制衡。建立规范、高效和标准化的现代纳税服务体系,必然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必须要以扎实高效的税收业务管理为基础,以内因促外果,向执法、向管理要效益。要力争将所有的纳税人都纳入税务机关的正规管理轨道,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法制环境。进一步拓展纳税人投诉渠道,健全纳税人投诉处理规定,充分保障纳税人的法律救济权益。全面通过纳税评估、利用“税企业交流中心”这些平台和载体,加强税企沟通,促进税企和谐。

(二)确立依法服务、有度服务的新观念。

在区别对待纳税服务和商业服务的基础上,要全面坚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服务,坚持以提高税收遵从度和方便纳税人及时足额纳税为目标的服务。强调纳税服务,并不是就要轻视执法、轻视管理,没有一支公正的执法与管理队伍,没有一套公开的法规及管理制度,没有一个法治的管理环境,就不能有公平有效的服务。只有依法加强税源管理,夯实征管基础,不断推进税收科学化管理,为纳税人营造依法诚信纳税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健康治税环境,才能依法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依法治税是尊重纳税人、取信于纳税人、提高服务质量的首要的、先决的条件。纳税服务只能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范围服务;纳税服务就其对象而言应该是公平的,即无论纳税人所纳税额大小、身份如何,对他们都应一视同仁,提供同等质量的服务,不能针对某些特定的对象搞特殊服务。

(三)全面为纳税服务“减负”。

纳税服务的本质是社会发展发达和人的素质提升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和本能。它在现行税收环境下,其作用就是促进税企和谐的一个有效的补充。因此我们要拿掉一些赋予纳税服务本身的职责,实现为纳税服务“减负”的目的。纳税服务的三个基本前提是:第一,税收法律法规健全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完善;第二,一切执法活动,服务活动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的范围之内,纳税服务须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为目的;第三,税务人员和纳税人的素质明显提高。也就是说我们要搞好纳税服务、抓好纳税服务,上述三个前提必须先满足。若我们在这三个前提条件尚不充分、尚不到位的情况下,先行倾力于纳税服务工作,赋予纳税服务过多、过高的地位与职责,试图以服务促管理,以这种“跨越式”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来开展工作的话,在短期内可能会对纳税服务工作有一定的促进和发展,但历经一段时间后,势必迎来一次“回归”,即重新回归上述三个基本前提,重新着眼上述三个基础。

(四)尽快将过程交还给机器,以大力发展税收信息化来全面提升工作效率。

现行税收工作效率的高低,更多的取决于信息化发展水平。那么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加速提升国税系统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实现征管工作科学化管理的必由之路,也是创建纳税服务平台、实现高端纳税服务手段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以业务为主,信息技术先行,尽快将过程交还给机器,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网络功能,逐步实现网上办理增值税抵扣联认证、申报缴税、出口退税预审、行政许可审批等业务事项。逐步推广网上办税的各项功能,逐步实现各类征管数据的统一存储、加工和管理,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发掘数据应用潜力,实行信息数据集中处理,提高数据应用质量和深加工水平。将纳税服务延伸至网络覆盖的每一个角落,有效缓解办税服务厅的前台压力问题,减轻纳税人和基层干部的双重负担。

(五)要进一步“简政放权”。

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精化业务流程,压缩审批层次,减少内耗,提高工效,还工作权于基层。我们必须要在目标要求上进行修正,工作结构上进行调整,兼顾纳税人和基层税源管理部门的双重利益,从减少工作内耗上入手,从削减整体工作量上入手,推进整合联动、减少重复劳动,优化办税流程、简化办税程序,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工作效率。在基层征管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各项征管措施的可行性研究和事前预审及事后评估制度,凡是不具操作性的、效果不明显的要一律废除,可以用简单方法的就舍弃复杂方法,突出化繁为简,以简制繁。实现真正意义的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办结的办税服务,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满意的服务。真正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自上而下地建立起层层服务链条,简化程序,减少内耗,放权于基层。

(六)实现税企人员素质的双提升。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浅层纳税服务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是人的素质提升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对于税务人员,主要是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执行能力,要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同时还要增强统筹协调能力。即要建立与基层、与纳税人沟通联系、反馈意见的通道,及时听取基层和纳税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各级机关不断转变作风、改进工作,避免“两个减负”反弹。同时,对企业的办税人员试采取录用上岗制,可由国家有关部门指定或批准,使其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先行者。

为切实深化纳税服务,进一步和谐征纳关系,罗城地税局按照“流程更优、环节更简、时间更短、服务更佳”的要求,切实推行《全国县级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全面推进纳税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

一是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及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新的《纳税服务规范》进行专题讨论和部署研究,成立组织机构,细化责任,明确分工,把全面推行《纳税服务规范》当成全局的重点工作来抓。

二是组织学习,加强引导。开展分层次、分岗位、分侧重点的专题学习培训,让一线岗位人员全面熟悉和掌握《纳税服务规范》的相关内容、要求、流程和礼仪规范,做到善学善用,竭力为纳税人提供更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

三是对照要求,规范规程。对照《纳税服务规范》,梳理规章制度和表单,逐条比对分析,寻找新旧服务规范差异,及时对存在差异的举措进行调整和修改,实现新旧规范的平稳过渡和稳步推进。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篇5

商学院09级金融一班 苗新雨 200903401

3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发行价格不再进行窗口指导,完全交给市场去定价,但是发行定价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发行“三高”,即高股价、高市盈率、高募资。当前,上市公司“三高”现象以及机构在询价中“抢筹码抬高价”的现象引起市场较多关注。而机构询价在发行价格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新股发行价格之所以越发越高,发行市盈率甚至上百倍,询价机构的非理性报价无疑是重要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认为,虽然管理层曾对网下询价程序进行了适当调整,其思路是加大中签的机构投资者的配售数量,以期它们在询价过程中真正负起责任,但种种数据表明,这种询价方法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定价偏高的倾向。根据资料,我们可以得出股票发行“三高”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券商垄断了发行定价权,询价制度变成走过场。一位上海本地券商资产管理部人士李先生这样说:目前的新股发行询价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制度性的盲区。虽然主承销商先让询价机构报价,但是询价区间是最终“根据询价对象和配售对象的报价情况综合判断”进行制定,但这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具体怎么定出来的没有明确的信息披露。而网下的机构申购数量有限,一般按照最高的申购价格进行申购,这就无形中抬高发行价,一些有直投利益的承销商更愿意拉高发行价。

二、询价对象评估机制缺乏。由于我国缺乏对询价对象信用状况的评估机制,难以约束对询价对象信用,一些询价机构即使非理性报价和漫天喊价,管理部门也似乎无可奈何。尹中立认为,虽然管理层曾对网下询价程序进行了适当调整,其思路是加大中签的机构投资者的配售数量,以期它们在询价过程中真正负起责任。但种种数据表明,这种询价方法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定价偏高的倾向。

三、怀疑一级市场存在操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透露:“过去,投资者都希望市场定价,反对政府对发行价的干预;如今,市场化定价,政府不管了,结果发行价一路狂飙,二级市场投资者赔了又希望政府出来干预。”

为什么一级市场定价如此之高?主要是二级市场价格很高,当市盈率在50倍左右,对于投资者来说,如其按照50倍市盈率的价格在股票二级市场买股票,还不如在一级市场按照60倍的市盈率买股票,因为新上市的公司还有增长的潜力,资产质量比老的上市公司要好。这是一级市场出现高定价的内在逻辑。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既然一级市场的价格都高达60倍市盈率,二级市场股价的高市盈率就应该是常态。因此,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结果是价格的进一步扭曲。

所以,要真正解决新股定价难题,必须要消除二级市场的高定价和“坐庄”现象。并且,可以同时采取以下措施:

一、限制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比例。对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股票设置最高比例限制,同时,对同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持有同一家中小板或创业板公司的比例设置最高比例限制。其目的是防止它们操作市场价格,出现流通性风险。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篇6

摘要: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已有十余年,但各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尚未获得阶段性的突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农村家庭教育关系到农村孩子的未来,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搞好农村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并指出了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素质教育 问题 实施 应试教育 中小学生 教育机构 教育课程 综合素质 改进措施

一、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自1997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至今,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已有十余年,但各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尚未得到阶段性的突破。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部分共同组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效,农村人才的培养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让农村家庭教育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作用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全人指导的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重视和优化家庭教育,不仅是社会繁荣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完善个性、保健身心、使人享有快乐人生及家庭幸福的需要”[1]。?

随着国家加大了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农村学校教育水平有所提高,条件有所改善,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随之提高,凸显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质量往往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对父母天生有着特殊的信赖,他们往往把父母看成自己感情上的挚友、行为上的榜样、学习上的蒙师、生活上的参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观念、期望和教育方式等都对孩子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身心各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孩子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发展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使他们在未来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一)、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缺乏积极的沟通。?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校教育不可以再局限于学校之内、课堂之内,必须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我根据自己的实习经历体会到这一要求在我国农村学校贯彻得并不到位。首先从农村家长方面来说,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他们很少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其次,学校也主要将精力放在学生的升学考试上,注重的是学生的分数,在学生出现问题后,学校和家庭才偶尔进行交流。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只重学生的学习而轻家庭教育的现状,把家庭教育真正融入到教育系统中,使学校教育与家庭密切配合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地区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普遍,农村地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子女的教育提供了物质保证,一些家长对子女采取了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同时,对子女包办代替的现象日益严重,导致子女缺乏基本的独立生活知识和技能,家庭关系的简单化也引起人际交往向外转移。另外,电视、网络、DVD等现代媒体充斥于人们的生活中,减少了家庭教育的时间,不利于父母与子女形成积极有效的对话和指导。我们应该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改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形成长效的积极沟通方式。?

(二)家长教育意识淡薄,观念落后,缺乏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

多数农村家长缺乏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意识。有关调查显示[2],我国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追求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也不高。大部分家长只凭自己的经验教育子女,“树大自然直”等传统的教育思想被很多家长所接受,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另外,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依赖也日益凸显弊端。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我国农村地区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普遍出现了临时家庭、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甚至兄弟姐妹独立生活的家庭[3]。家庭角色缺位现象严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学业产生消极影响,部分家长也缺乏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孩子教育的参与意识。因此,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是促进家庭教育良性发展的根本。?

(三)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轻家庭教育。?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和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家庭教育被忽略、边缘化。学校的目标是升学,家长的目标是分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被大量的作业所占据。农村的家庭教育、农村的社会教育(农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农村的成人教育与扫盲教育)都让位于学校教育,农村乡村中小学几乎涵盖了不同类型教育机构的所有教育功能[4]。同时,由于受历史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教育被看成一种跳出农门的功利行为,教育本身的价值也被忽略[5]。在被异化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农村家庭缺少对孩子正确的“爱农”和劳动教育,有一大部分农村孩子不爱农村,不爱劳动,这是我国农村教育的问题所在[6]。一些外出务工家长在获得相对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后希望通过物质补偿来减轻他们因长期不在家而对子女的愧疚,造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失衡。我们应该改变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轻家庭教育的现状,把家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将家庭教育尽快融入到正规教育系统已刻不容缓。?

二、改革思路

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广大农民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激励下,生活日渐富裕起来,而富裕起来的农村家庭为了使仅有的一个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城镇读书,这是现在农村生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农民在土地上的收益越来越少,很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已不是新鲜事,它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股主要力量,这一部分孩子跟随父母打工融进城市,也是造成一些农村学校的生源急剧下降的原因。部分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部分家长,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家长关心的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学生能不能尽早替家里分担经济上的困难,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农村教育原本落后,在校生锐减后公用经费投入减少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从而导致更多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求学,形成恶性循环。

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农村师资队伍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上世纪70-80年代由民办转为公办的,现在都已五十岁左右,许多学校四十五岁以上教师占总数的70%以上;二是任语文、数学课目的教师占到全校教师总数的80%,音体美、英语教师十分缺乏;三是近年来毕业的一批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新教师,教学经验尚有待积累,而由于编制限制,部分人进不了教师队伍,少数即使进了农村学校,往往也难扎根,通常是干了几年,在教学上比较成熟了,就设法离开农村学校;四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流失严重,有的学校已经没有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造成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城区学校待遇高,教师要求调往城区;另一方面,只要是在教学上有闪光点的教师,城区学校都会想方设法来“挖”走。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农村环境及生活条件较差,不能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落后。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缺乏,严重地限制了教师教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阻碍学生拓展知识面。农村学校图书陈旧,试验、电教仪器不完备,多媒体设备缺乏,学生计算机比例远远低于城区学校,农村小学计算机和多

媒体教学设备更为不足。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少量多媒体教学仪器,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维护和仪器的落后,不少课程都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教学环境上,农村中小学校舍差。在学区合并以后,有的寄宿制中学仅仅有一栋教学楼而已,学生的住宿、就餐条件极差。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校方面。在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陈陋、根本满足不了正常的教学要求。比如像物理化学这样的课程,而要做很多很多的实验,但很多学校,有的甚至是重点中学也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很多的功课只能靠听老师讲,自己很难独立地动手操作。家庭方面。由于农村许多家长文化水平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这种“高压”,造成孩子的心理畸形。双亲都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抚养,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而据最近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将近2000万,当中有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有少数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这样的一个局面如何能保证孩子们正常地接受教育。大多数爷爷奶奶非常溺爱自己的孙子孙女。最多照料他们的衣食生活。对于学习及道德品格上的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空白。学生自身方面。这些儿童缺乏必要的社会及法律知识,他们拉帮结派,打群架,喜欢逞能。由于没有家长的管束,不知道包容,不懂得谦让,道德水平极低,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给中国农村的教育带来许许多多的麻烦。

辍学之风抬头。个别地区的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辍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他们的父母有的过去还能读到高中毕业,而他们之中有数量可观的人初中还没有读完,由此导致的劳动者文化素质的下降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影响,确实令人担忧。有社会学家指出:“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某省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农户,占返贫总数的50%。”农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另寻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于是“辍学”之风抬头。

二、解决方案

通过对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反思,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针对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本文提出以下解决对策。第一,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义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上来,放到办好本村本乡的教育事业上来。中央认为,在新的经济和教育体制之下,各地将有充分的可能发挥自己的经济和文化潜力,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据此,乡(镇)人民政府及所辖各村民委员会必须担负起本行政区域实施《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具体组织领导本区域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工作,切实巩固和提高普及初等教育成果,加快乡级初中的建设。

第二,合理规划办学校点,为流失学生创造上学条件。学校应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开办。撤销人口稀少地点的完小,改为单小或者直接不办。把力量集中在人口密集地点开办住宿制学校。这样解决了一部分因父母外出务工流失的学生跟父母走的问题,也节省了师资等办学条件。

第三,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税费改革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问题的根本解决,初步形成了“政府办学、经费保障、因地制宜、加强管理”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明显增加。但是政府的投入与农村教育欠帐之间的矛盾仍比较突出。有资料表明,我国人口多、教育规模大,国家整个教育经费投入,相比世界发达国家明显要少。但在国内比较,城市教育经费远比农村宽松。教育发展的最大制约,就是经费短缺。体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要素,就是经费投入的最大平衡!因此,农村教育要尽快走出低谷,真正实现根本振兴,首先,要确立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经费投入主渠道、并相对于过去明显加大投入等政策。其次,多方筹集集资金。就目前农村学校的困窘状况看来,想单纯靠国家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挖掘自身的教学特色,吸引社会上的团体,组织,企业甚至个人要校进行教育投资。

第四,统筹城乡教育资源。这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农村学校的重中之重工作。面对当前城乡教育情况,就要积极制定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办学标准,改变农村教育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厄运!要在公共教育资源上要统一协调分配,增强区域内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增强城乡教育者之间的流动性,让城市教师有义务在农村教学,这样能够保证各校之间师资和教育水平的相对均衡。促进硬件资源的共享,实现图书资源、教学设备等的协调分配。第五,加强学校对家长的教育,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念。学校应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开设和完善家庭教育课,通过各种资料、图片、案例和多媒体等方式来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家长要在生活中运用各种方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家庭意识和家庭观念。

第六,开展灵活、多样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重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与学校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生活性和随意性,由于孩子对父母天生的信赖,家长的言行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技巧,选择恰当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孩子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家长应正确定位学校与家庭教育,农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充分承担起自身的教育职责,不能过于依赖学校教育,虽然学校是教育主体,对孩子的成长起主导作用,但它不能取代家庭教育的职能,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进行家校合作,共同搞好对学生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反复的教育活动,仅凭家庭单方面的力量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联合学校、家长各方面的力量。家长在加强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要借助学校教育的力量。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各种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树立家庭教育的意识,更新教育观念,使家长能够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教育孩子。家长要注重家庭教育的情境化训练,通过言传身教,使家庭教育达到实效。总之,学校、家庭应相互积极配合,共同搞好对学生的教育。

参考文献: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篇7

在我国, 船舶企业是比较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在经济大势走向不明、完工船价低、用工成本上升、员工流失率高、主体工种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船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在新环境下, 如何有效地解决人力资源困境成为船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共同难题。

一、当前船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职业素质相对较低

在船舶企业中, 很多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陈见和偏见, 认为人力资源工作就是简单的事务性的、常规性的工作, 对从事这一工作的专业性要求知之甚少。特别是在基层部门, 经常安排一些专业知识相对较低, 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 不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与特点,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相对薄弱的人员从事人事管理工作, 直接拉低了整个队伍的职业素养。

(二) 脱离企业业务需求, 管理、业务“两张皮”

以绩效管理为例, 脱离企业经营生产的绩效管理很容易演变为简单的考核打分、确定薪酬;但在绩效管理之外, 各级管理人员同时按照自己部门业务管理需要进行自己的管理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变成了人力资源部门自己的独角戏。我们可以说管理、业务“两张皮”。

二、解决当前船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思路

(一)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

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就必须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能力建设。各级管理人员, 特别是高层领导要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优化环境, 提供便利, 努力建设一支善于学习、精通业务、求实创新、公正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 紧跟企业业务需求, “让部门经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强调各级管理人员的作用, 特别是将部门经理放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地位, 而人力资源部门则应当成为掌握政策、方法和资源的合作伙伴。在这个过程中, 员工与各级管理人员从被动的管理对象转变为主动的管理主体。

(三) 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突破人力资源管理的自然壁垒, 建立任职资格体系、绩效管理体系、薪酬分配体系三位一体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为企业引人、用人、育人、留人创造条件。

1.建立完善的任职资格体系。企业建立以任职资格标准、任职资格评估和任职资格应用为核心的任职资格体系, 可以指引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进而达到推动企业发展的目的。在短期内, 可以使员工了解工作的具体要求、需要学习的内容, 掌握改进的方法, 通过自己于自己比, 激发自我发展的动力, 并为达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而不断努力, 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 为员工培训、晋升和薪酬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于中长期来说, 有利于企业做好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 为人才招聘、使用和培养提供标准和方向, 解决如何尽快发掘培养人才的问题;同时, 可以留住人才并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通过多种职业发展通道, 解决员工自我发展的问题。

2.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对应该实现的目标及如何实现目标形成共识的一个过程;是在一定期间内科学、动态地衡量员工工作效率和效果的管理方式, 是通过制定有效、客观的绩效衡量标准, 使各级管理者明确了解下属在考核期内的工作业绩、业务能力以及努力程度, 并对其工作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估, 提出改进建议的过程。

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改变了以往纯粹的自上而下发布命令和检查成果的做法, 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定期就其工作行为与结果进行沟通、评判、反馈、辅导, 管理者要对被管理者的职业能力进行培训、开发, 对其职业发展进行辅导与激励, 客观上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提供了一个十分实用的沟通、反馈平台。通过绩效管理, 为员工的培训、晋升、薪酬、调配、职业规划等提供了依据。

建立了任职资格体系、绩效管理体系、薪酬分配体系三位一体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就打破了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之间的自然壁垒, 形成了以任职资格体系为基础、以绩效管理体系为核心、以薪酬分配体系为支撑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各体系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依存, 共同为企业的引人、用人、育人、留人保驾护航。

三、结语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篇8

关键词:林改;吉林市;经营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6.057

吉林市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自2007年7月开始到2011年10月已经基本完成,全市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面积268万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8%。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成,迈开了集体林改革第一步,为全市集体林地经营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通过几年实践,我们发现吉林市在集体林地经营上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制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给吉林市生态环境建设和非公林业发展带来损害。

1 林改后林地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政府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1.1.1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虽然已经完成,后续配套改革跟进较慢 吉林地区2011年已经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但是,截至目前,吉林地区的集体林权流转机制尚未健全,林改配套机构还未完成搭建,人员还未到位。森林资产抵押贷款在吉林市作为新生事物,还未被绝大多数林农接受。集体林资产的保险业务还未得到广大林农认可,森林资产评估亟待规范。

1.1.2 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及时转变管理思路,不适应林改后林地经营者对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的新需求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基层林业站仍然存在重行政管理,轻服务思想意识现象;二是基层林业站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难以发挥其社会化服务技能;三是适应本地区推广的林业实用新技术不多;四是现行的林业事业管理机制不利于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的调动。

1.2 林地经营者方面存在的问题

1.2.1个别林地经营者林业法律意识淡薄,存在违法经营林地现象 由于个体经营的逐利性和个别林农法律意识淡薄,有人无限放大放开林地、林木经营自主权。有些地方出现超限额采伐、滥砍乱伐及私占林地违法、违规现象。

1.2.2 林地管理原始粗放,经营理念混乱,缺乏科技支撑,效益产出低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林地经营主体多元化,部分林地经营者林地经营观念陈旧,缺少林地经营管理经验,对造林仍然停留在“树往林地里一栽”就完事大吉,造林靠天吃饭。林木经营管理粗放,基本没有技术支撑,致使林木生长缓慢,林相破败,既影响林地单位时间内的经济产出,又制约林地生态、社会效益的发挥。还有些人因不懂技术,对林地经营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致使他们在经营中,主观臆断多,科学分析少,从而让自己在林业经营管理遭受失败和挫折。

1.2.3林地经营发展面临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问题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单个林农的资金短缺,对整个林业发展不利。国家对农业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包括良种补贴、低息贷款,程序简单,方便易行,经过多年实践也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但林业方面的抵押贷款作为一项新兴事物,在吉林地区才刚刚开始。广大林农对林业融资理解不透不全面,不知道怎样去利用社会资金或贷款,致使林农无法放开手脚发展林业。

2 解决思路与建议

2.1 加快集体林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进程,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化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着力推进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框架建立,细化各项林改配套制度建设。积极推广森林保险业务扩展,分担林农经营风险;建立吉林本地的集体林交易市场,实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加强森林资产评估企业的管理,整顿规范森林资产评估行业;努力协调开展森林资产抵押贷款业务的银行,积极开展林木资产抵押贷款业务。

2.2 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转变思想观念,实现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站职能的转变

基层林业站是国家林业政策法规的传播者、林业实用技术的推广者、林农涉林合法利益的保护者。今后,在林业站建设上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基层林业站人才建设,构建一支政治思想坚定、专业技术过硬的林业站队伍;二是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基层林业站人员管理机制,打破平均主义,让工作能力强、服务好人才脱颖而出,坚定他们扎根基层服务林农的信念;三是转变思维方式,改变以往重管理的积习,多在林业技术服务林农上大作文章。

2.3 实施林地经营乡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

以行政村为单位选择1~2名有志发展林业的林农作为培养对象,政府部门负责把他们培养成村级林业技术员。使他们成为林业实用技术推广的一线中坚力量,把他们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掌握的林业实用技术传授给周边的林农,通过这种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整体林农的实用技术水平,推动全市林业快速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国顺,王彬,段绍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经营林地面临的新形势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9,(10).

[2] 谢煜,蔡志坚,丁胜,宓燕,张智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基层林业站职能的转变[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5).

上一篇:岁月有道轻轻走作文下一篇:2010年行政审批办公室总结